市中区今年教科研工作总结

2024-04-23

市中区今年教科研工作总结(通用5篇)

篇1:市中区今年教科研工作总结

市中区今年教科研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年,在市教科研中心的具体指导和区教育局的领导下,认真落实了市教科研中心工作计划精神,积极探索“教研科研一体化”的工作思路,以深入推进课程实施水平和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高效课堂构建为着力点,在课堂建设、科研效益、学校特色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全面建设“自能高效课堂”,筑牢素质教育主阵地

在教育局党委的领导、支持下,全区统一了思想认识,决心借鉴改革经验,创建一种模式,搭建一个平台,促进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促进师生生命的成长,开展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为动力,以自主为外显特征,学生学习明显带有个性化、创造性的“自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我们积极实施“五动策略”,深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1.实施“课题启动”,引领课堂教学改革

为推动区域教育发展,打造教育强区,不断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增强教研活动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认真实施“科研课题引领——学校自主实践——区域整体推进”行动策略和“课题引领、学科主导、学校主体、区域推动”的研究策略,启动了“自能高效课堂”课题研究,成立了“自能高效课堂”研究课题组,聘请省市部分专家学者构建了专家指导组,为课题研究提供学术咨询和理论指导。在华盛教育中心召开了“市中区重大教育教学问题启动会议”,全区各中小学校长、业务校长、教科室主任、教导主任以及部分骨干教师共300余人参加了会议。山东省教科所所长亓殿强,省教科所理论研究室主任王如才,临沂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红婷,临沂市教科研中心葛主任、宋主任、丁科长、密科长等领导、专家莅临会议指导。这次会议的召开,掀起了全区构建高效课堂的高潮。

我们目前着力开展的自能高效课堂建设研究,采取了“重大问题行动研究”策略,按照“课题引领,分步实施,区域推动”的工作思路,按照“问题征集——问题认定——分析论证——课题招标——具体实验——过程监控——现场结题——成果推介”八步骤科研法,全区针对教学实际共征集问题314条,通过教研员确认有价值问题115条,然后举行重大科研课题认领招标活动,召开了“市中区重大教育教学问题启动会议”。区教育局“自能高效课堂”重大攻关课题研究,对我区高效课堂建设的推动成效显著。

2.实施“专业推动”,奠基课堂教学改革

高效课堂建设研究首先要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其中,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主要因素之一,而且是建构“高效课堂”重要的“动力源泉”,因为它会不断提高教师建构高效课堂的能力,不断激励着广大教师建构高效课堂能力的“增值”。

我们积极建构区域性教研文化,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我们出台了《市中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实施意见》,在全区实施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行动计划”。各学校走出去,请进来,采取集体与个人相结合、同伴交流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研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举办不同层次的理论讲座、课改论坛、学术沙龙,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教干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启动了全区教育干部远程网络研修活动;指导各学校认真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科课程标准》和《给教师的建议》等材料。在我区学习教学改革的新理论、新思路蔚成风气,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广大教干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化,出现了一批有思想的名校长、名教师。我们还在全区内建立了规范的“教师专业发展档案”,专业发展档案,明确了今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工作目标及实施策略,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广大一线教师的“基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更强调教师的实践性能力,课堂是形成和检验教师专业化成果的最佳舞台。教师只有在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教育智慧。各学校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各学校通过组内配对,同级交流,领导包帮后进教师,实行了“捆绑式”评价考核,积极开展“适应性” 和“发展性”教研活动,组织外出培训学习,观摩优质课研讨,促进了教师素质的群体优化。各学校在区教育局授予的四个“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纷纷成立了校级名师团队(小学段在全区成立了各学科名师工作室),积极发挥带动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开展了面向骨干教师的“主题性”科研活动,通过重大课题的研究,鼓励教师围绕课堂教学做深层次的科研探索,不断探索自能高效课堂教学的特征规律。

3.实施“典型带动”,推介课改典型 依托“名师工作室”打造教师专业成长新平台是教育局为发挥知名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加速培养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促进全区优秀师资队伍的快速成长和人才梯队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已取得较好成效。

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效课堂”建设,确立“领头雁”,我区成立了4个“名师工作室”,这是培养骨干教师的一种新模式、新平台,主要由指导教师和骨干研修成员组成。“名师工作室”已经汇聚了23名市中区中小学相关学科的骨干教师,着力实施以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为主要内容的全程指导,同时对研修成员进行管理、检查与考核等。研修活动主要分为“理论学习研修”与“实践提升研修”两大板块,两个板块可以交叉进行。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四个名师工作室按照《市中区“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的要求,不断开展研修活动,取得了明显收效。名师工作室的组建,对于缩小校际间教师水平差距,提升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打造我区的专家型教师群体,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各学校层层开展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学校教干带头达标,任课教师学科达标、课型达标,领导带头深入课堂,组成骨干教师团队积极打磨自能高效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随着“自能高效课堂”建构活动的开展,全区中小学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方式也正由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能力培养得到进一步加强。一学年来,有27名教师获国家、省、市级优质课奖,33人次举行省市级公开课、示范课。在今年省市的名师名校长评选中,我区推荐的8名同志全部入围,有2名教师被评为齐鲁名师,1名校长被评为齐鲁名校长。

4.实施“策略联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在推动教科研工作中通过举行系列活动,深化教育科研工作。组织“名师讲课团”上示范课、骨干教师举行公开课等活动,让每位教师明确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和知识传授方法;开展“同题异构课”活动,同一教学内容,多人执教展示,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实行“立标达标”活动,积极培育课改典型,并通过研讨会、推介会推广先进的课改成果。12月份开展了“自能高效课堂展示月”活动,分为学校展示、学科展示、全区展示,进一步推动全区中小学“自能高效课堂”实验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总结前期我区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发现典型学校、发现典型个人,展示课堂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成果,进一步提升我区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水平。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之星”评选表彰活动,引领学校和教师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论证、反思,科学确定发展“生长点”,在上水平、提档次、出成果上做足文章,培育出一批知名学校、特色学校、优质学校,从而推动了区域性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发展与终身发展的需要。

5.实施“反思助动”,固化课改智慧

反思共享既是对个人反思的深化,又是同伴互助的起点,而且建立在问题基础上的互助,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实践价值。这一环节,一般采用教师先说出问题出现的原因的方式,比如,是课前静态预设不周的问题,还是课上动态生成的问题?是教学手段的问题,还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是局部问题,还是整体问题?是这个年级第一次出现,还是在过去的教学中就出现过的问题?等等。然后把个人对此问题的认识说给大家,把自己当时处置问题的实况“转播”给大家,把学生的反应提供给大家,以便同组教师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时候,在一位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在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今天出现的问题,可能在过去已经出现过,可能有些教师已经有了处置问题的丰富经验。通过反思共享,探寻解决办法,会为有关教师提高处置一般问题的能力提供迅捷的通道。每学期,我们都组织教师撰文反思本学期的教学得失。今年暑期全区骨干读书会上,我们将全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汇编成《课堂改革的智慧》一书,供全区广大教师学习交流。

全区上下聚焦课堂,各学校组成骨干教师团队积极研究自能高效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临沂22中、20中、册山中学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成果丰富,出现了领军人物。我们重点对临沂22中的活动式课堂教学改革、临沂20中的个性化高效课堂教学改革、23中的幸福课堂、册山中学数学科教学改革等项目进行跟踪指导,帮助他们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论证,科学确定学校发展“生长点”,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并加强了过程指导、宣传提升,促其上水平、上档次、出成果,引领并推动了全区教学工作的整体发展。

二、深化课程研究,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课程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此,我们加强了课程建设与开发的研究。

1.搞好课程实施规划,构建开放、多元、有序的新课程体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为了切实加强对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制订了《市中区课程实施三年规划》,成立了课程研究领导工作小组,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开好课程。加强了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切实开展好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四个领域的课程,目前全区初中已初步建构起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

2.彰显特色,促进校本课程开发 建构了以“文学阅读、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书法、制作、国学、科普教育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课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努力凸显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目前,各学校都开设了《齐鲁历史名人》《职业生涯探索》《沂蒙地理》《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等地方课程。各学校还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利用学校和当地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形成了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如临沂第七实验小学以“走进传统文化,做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积极构建“基于学生发展,符合学校实际,全员参与建设,关注教育价值”的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了“让爱传承·锦绣校园天地宽”系列校本教材七大类20余门;另外华盛实验学校的《国学》,临沂20中的古诗文诵读、艺术教育等都开展的有声有色。5月19闩在华盛实验学校召开了全区中小学校本课程研讨会,11月19日又在临沂第七实验小学隆重召开了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现场会,这些活动促进了校际沟通交流和校本课程建设的均衡发展,必将有力推动全区的校本课程建设。

一年来,在市教科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广大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区的教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临沂20中学被评为创新教育实验先进学校,我区被评为全省创新教育实验先进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存有诸多不足,例如:个别学校对教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还认识不到位,学校办学特色还不够突出,全区科研人员的理论素养不能很好地指导全区教科研工作快速发展,理论学习不够到位,教科研成果还不够突出等等,急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我们在课程改革、课堂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等诸方面所取得的点滴经验和体会,虽然是我区教科研工作的冰山一角,但它必将为我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新跨越,为实现市中区、乃至全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2:市中区今年教科研工作总结

——市中区教育科研工作总结

市中区建区的历史较短,是1994年12月临沂撤地设市后设立的一个县级行政区,辖8个街道办事处,人口42万。目前,全区有78所中小学,3562名教职工,5.88万名在校学生。建区后,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教育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市中区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民办学校快速发展,在省内外影响较大的双月园学校、美澳学校、现代实验学校齐头并进。近年来,区教育局按照“教育科研为先导,教研科研一齐抓,科研教研一体化”的工作思路,依托省市教育科研实验研究基地,以培养名师和建设特色学校为目标,通过加强教科研管理措施,改变教科研工作模式,完善教科研的评估机制等措施,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强化科研意识,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增强教师的科研自觉性

1、加大教科研的宣传力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注重教育科研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教师应成为研究者这一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新的课程开发国家把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教师既是课程的消费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这就要求就是应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教育的对象学生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智力水平等等,这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育,开挖他们的智慧潜能,这些无疑都必须教师具备较浓厚的科研意识,要求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我经常收到一些青年教师的来信,信中常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样提高教学效率的?仔细想来,我提高教学效率主要靠边教边研究,从科研的角度来认识教学,研究教学。”他还谈到“为什么同样是教书,斯霞、于漪、钱梦龙、欧阳黛娜等许多优秀教师感觉幸福、快乐,充满了新奇感,工作充满了创造性,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总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工作。” 再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一条“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他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

2、揭开教科研的神秘面纱。提到教科研,许多教师感到非常神秘,认为那是专业人员的事,与教师没有关系。这种认识是片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研究工作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东西。不要一提研究就感到害怕。就其本来的基础来说,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这种接近和类似之处,首先在于它们都需要分析事实和有预见性。”丰富的教育生活经历与经验是教育科研的源头活水。对此,省创新教育实验与研究课题组成员、我区省级优秀教师刘建宇曾深有体会的说:“科研是什么?八年的教学实践我明白了,真正的科研在教学第一线,教学实践是科研生命的源头。如果我们把教育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寻找原因,拟定计划,尝试地寻找解决的办法、途径,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把它整理出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经验,这就是科研。”这是一位中学青年教师的真切体会与经验总结。对此,江苏省特级教师辜伟节也曾指出:“在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我们认识不够和研究不完的规律。它们会由一些教育教学现象表露出来,而现象有时反映的就是教育教学本质。凡是看到、听到的教育教学现象,对它思考一番,就是研究;思考之后自然产生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就是学问。一边教学,一边参与科研,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与风格,就会成为教育专家、学者。”

3、明确教科研的目的与任务。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与专家的研究不同。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研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是通过科研这种活动,促进教师尽快把外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最终形成自己对教育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创造性的教育。中小学教育科研未来的前途并不在于是否能为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贡献什么知识或为教育实践提供什么有效的工具,而在于它将成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发展的手段,成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发展的一种方式,甚至是一种新的生存的状态。教师在科研中最大最有价值的收获是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的增长。”(《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1日)例如:市中实验中学的刘建宇老师,是省创新教育优秀实验教师,他承担了省创新教育子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他在研究中确立的“框架构建,整体推进,局部完善,全局着眼”十六字教学方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01年,他所代的初二学生有67名学生破例参加数学中考,80分以上的学生比全区高10个百分点。现在所代的初二学生,在上学期末就有80%的学生自学完了初三的全部课程,并且没有任何的课外加班加点现象。

4、落实评估与奖励措施。科学的评估与奖励机制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助推器。为了推动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实施“评估奖励促动策略”。区教育局把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以48分的分值纳入学校综合督导评估之中,并且出台了《市中区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和《市中区教科研工作评估方案》。区教科室每年依据《市中区教科研工作评估方案》对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评估,其评估成绩纳入学校综合督导评估之中,并且把两年累加成绩作为评选全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的依据。区教育局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区教育科研工作总结表彰会,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各学校也把教师的教科研工作纳入学校个人量化积分之中,落实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每学期召开一次表彰会,对教科研骨干教师进行表彰。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干教师的教育科研积极性。

上述举措较好地激发了全区广大教干教师的教育科研热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区有省创新教育实验学校5所,省研究性学习实验学校5所,现代科技教育实验基地6所,省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研究基地或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员学校10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DP(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实验学校3所,省循序自主作文实验基地8所,市“小班化”教学实验学校4所,山东省学生评价与考试改革研究基地3所。全区正在研究的区级课题267项,市级课题30项,省级以上课题(含子课题)16项。申报、承担这些基地和课题的主体,正是我们广大的教干和教师,有些学校的校长还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

二、加强学习与培训,促进教育科研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

1、建立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教科研通讯》是区教育局主办的一份宣传全区教研与科研工作的内部刊物。区教科室利用《教科研通讯》这一平台,围绕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基础理论素质,做了积极富有成效的工作。2003年编辑课改培训资料达50万字,为教师走进新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学习的平台。为引导教师走向教育理论的源头,《教科研通讯》从2002年第六期开始连续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进行摘要连载并在全区开展了“学习苏氏教育思想,树立课改新理念”论文评选活动,各学校也通过教师自学、专题讲座、沙龙研讨、理论测试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对苏氏教育思想进行了学习。为提高教科研人员科研素质,区教科室2003年编辑了《学校教科研方法指南》

(一),重点介绍了教育科研的一般过与策略,今年暑假又编辑《学校教科研方法指南》

(二),重点介绍了备受关注的,也是最适宜于教师工作特点与当前课改工作需要的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叙事研究法。与此同时,各学校教科室也编辑了校内刊物,为教师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平台和园地。册山初中的《庆云教科苑》、市中中小的《课改参考》、盛庄二中的《盛二教科苑》,高都中小的《高都教科研》,罗西一中的《教科研之声》、等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这些校刊的创办增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素质的提高。

2、请进来,走出去。聘请专家做报告是提高教师教科研理论水平的一种有效形式。近年来,区教育局多次聘请专家来市中传经送宝。2002年9月,在区一中召开了市中区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开题暨专家报告会。各中小学业务校长、教科室负责人、区级以上立项课题负责人和区级以上骨干教师约300人参加了会议。省教科所刘明研究员作了《教育实验与实验报告的撰写》的报告。2003年年底和2004年春,我们先后两次举办了邱学华尝试教学专家报告会,为全区推广尝试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各中小学也定期不定期的聘请有关专家做学术报告或讲座。

区教科室认真贯彻执行省市教科所的会议通知精神,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教科所组织的开题、培训和研讨会议,对市教科所转发的所有培训、研讨会通知都在网上公布,要求学校派人参加。例如2003年,区教科室先后组织参加了市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实验教师培训会、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研究》开题会,省中小学英语特色教育研究开题会,临沂市“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班级管理“主题活动创新实践与设计”研究成果推广会,省第二届科研兴校现场会,市心理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省学生评价与考试改革专家报告会等等。今年,我们已组织教师参加了省研究性学习课题工作会,省创新教育骨干教培训会,省小学循序自主作文研讨会,市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会,市科研型骨干教师培训会,省课程改革与课题研究研讨会等等。为了推动学习活动的深入,我们每年对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进行现代教育理论和科研基础知识的考试,其考试成绩纳入对学校教科研作评估成绩之中。

上述各种形式的学习与培训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广大教干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科研理论水平和能力的快速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加强管理,促进课题研究的规范化,提升课题研究的质量

1、建立教育科研工作管理网络。区教育局十分重视教科室的建设,设一名主任,两名副主任。有独立的办公室,并配备了一台微机、电话等办公设施。目前,全区已形成了以教科室为龙头,以科研中心组为纽带,以学校教导处(教研室)、教科室为主体,以学校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为基础的四级工作管理网络。全区各初级中学、各中心小学教科室都已挂牌并设立办公室,配备了专职或兼职教科室主任,有些学校还配备了2-3名教科员。学校教科室负责组织、指导全体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编辑校刊、管理课题、评选推广教改科研成果等工作。

2、对课题档案实行两级分层管理。区教科室负责管理课题的基础档案(包括课题立项申请书、研案方案、鉴定结题评审书、结题报告等),学校教科室负责管理课题的发展性档案(包括阶段研究计划与总结;研究者的观察记录、调查材料;专题研讨记录;效果性材料等)。每项课题专盒存放,标签实统一格式与内容(内容包括课题级别、课题名称、立项编号)。对区级以上各级各类课题用电子表格进行微机管理(包括立项编号、级别、立项文件、课题名称、课题负责人、课题承担单位、预计完成时间、结题时间、结题编号、结题文件、备注等11列),每处学校有多少立项课题,这些课题是否按时结题,一按鼠标一目了然。对不按时进行鉴定结题申请而又没有提交延期结题报告的,根据《市中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由区教科室撤销课题,被撤销课题的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报新课题。同时,根据《市中区教育科研工作评估方案》的有关规定,学校教科室要负相应的责任。不仅如此,运用电子表格进行管理,还方便了对立项资格的审查,比如按照《市中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申请人同时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以往承担区级或区级以上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未按计划结题者,不能再连续申报区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人是否违反了这条规定,一按鼠标即可知晓。

3、实施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制度。为了避免课题研究“开头轰,中间松,成果空”的形式主义倾向,区教科室十分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每学期要求承担区级以上研究课题的课题负责人在开学初写出研究计划,学期末写出阶段总结。课题负责人每学期至少要召开两次研讨会,并做好研究活动记录。课题主持人申请鉴定结题时,除上缴鉴定结题申请书、研究报告等材料外,应同时上缴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学期研究计划、研究活动记录、学期研究工作总结等)。区教科室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鉴定时,依照《市中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鉴定结题原则与程序》的规定,对原始资料不实、不丰富的不予结题。对弄虚作假的,三年内不准申请新的研究课题。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我们还硬性规定了不少于20%的淘汰率。

4、落实课题滚动立项制度。

如上所述,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此,我们把在教研中发现的问题每学年末集中进行梳理,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新学期初发布一次《市中区教育科研课题指南》,供教师选择。由于校情师情学情不同,在内容上,我们倡导教师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宜活不宜死。在方法上,我们倡导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区级课题在确保应用性、实践性的前提下,我们对选题内容、课题承担人、研究方法、研究周期实行全面开放。即不限定研究内容,课题承担人不限定职称,研究方法既可一法为主,多法并用,也可一法独用,研究成果可以论文、研究报告、研究案例、软件开发等形式展示。在课题立项评审时,我们依照《市中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评审原则与程序》的规定,对那些选题过大、与教育教学实际联系不密切、研究方法不切实际的立项不予批准。为了保证课题立项质量,我们硬性规定了不少于20%的淘汰率。为避免部分教师贪大求全、赶时髦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我们实行滚动立项,即下一级别的课题至少研究一个学年后方可进行上一级别立项申请。

四、构建教育科研协作体,促进全区整体教科研水平的提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每个人一生中的四大知识支柱。学会合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凸现其价值。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众人划桨开大船,哪所学校能够唤起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哪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高。构建教育科研协作体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趋势相适应的。教育科研协作体是教育科研工作一种新的模式,它是将各基层学校申报承担的省市区级重点课题,分类捆绑组建成协作研究体,定期进行研讨与交流,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体攻关。目前,我区已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协作体、创新教育协作体、自主学习协作体、学生与教师评价协作体、课堂教学模式协作体等。在具体工作,我们依托省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充分发挥省市重大课题负责人的理论优势与研究优势,学期初我们把本学期将要召开的协作体会的时间、地点、研讨的主题及与会人员向全区公布,让协作体成员提前做好准备。协作体会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协作体成员汇报交流研究成果、观摩研究成果或研讨活动、协作体成员研讨等。协作体的构建既为课题负责人提供了展示、交流研究成果的机会,也为教科研水平相对落后的学校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平台。在跨校的同伴互助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整体上得到了提升,大大地增强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几年来,我区以“科研教研一体化”的科研观为指导,以教育科研协作体为平台,以强化全方位的管理为保障,以培养名师和建设特色学校为目标,全区的教育科研工作运转正常有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3年和2004年上半年申请市级鉴定结题的23项课题全部通过市级鉴定。在临沂市第四、五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中,我区一等奖的获奖率达47%,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区实验中学刘建宇、市中中小的李秀伟作为省创新教育课题组优秀成员,所承担的课题其研究成果在全省产生广泛的影响。《山东教育》2001年第四期以《教育生态:改革创新注入生命活力》为题对李秀伟的情境探究教学模式进行了长篇报道。市中中小的刘立平老师2001年至2004年期间,两次获省讲课比赛一等奖,三次举行省级公开课或观摩课。山东教育社副编陶继新对刘建宇老师进行了专访,并以《数学教育:智慧生成之旅——刘建宇老师的诗意教学与哲学思考》为题在《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第10期进行了报道。刘建宇老师举行省级公开课3次,并多次到外地市做学术报告。区教科室主持的“初中政史开放式考试改革实验研究”课题,先后两次在全省创新教育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现代教育导报》、《山东教育》等专业刊物进行了报道。盛庄办事处中心小学和高都办事处中心小学的“现代科技教育的研究”受到中央、省、市教科所的好评。盛庄中小的实验教师总结的“五重一延伸”的教学路子和“五个尽量”教学策略,成为“现代科技教育”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2003年高都中小被中央教科所授予“国家级现代科技示范学校”。盛庄二中的“调讲式”集体备课模式作为引导教师研究教材、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有效策略,受到市教研室的关注,被作为教学常规在全市推广。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全区公办学校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篇,2003年发表125篇。教师在参与教科研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不断增长,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就是在这样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获得了对教育独特的理解与感受,才一步步地成长与发展起来。在2003年临沂市第二批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我区推荐的38人,有34人入选,入选率位居全市各县区第二。就是这些骨干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代表。人才队伍的形成,科研型骨干教师的出现,是这些年来教育科研工作最宝贵的财富,是我区教育科研乃至整个教育事业迈向新台阶的重要基础。

篇3:市中区今年教科研工作总结

针对己16-17-23220工作面, 在回采过程中过中切眼, 因该采面顶板破碎, 同时该采面受上分层工作面停采线、上分层工作面回收切眼影响, 造成该采面过中切眼时, 应力叠加, 矿压显现比较明显, 工作面顶板稳定性全部被破坏, 顶板漏顶、片帮比较严重, 同时该采面中切眼在掘进过程中顶板进行了托煤破底成巷, 托媒厚度达到2.0M-1.5m, 工作面在过中切眼过程中挑顶进行回采。在过中切眼时采取了有效的挑顶措施、支护措施、采面为倾斜调整措施、支架管理措施和劳动组织管理措施等, 确保己16-17-23220工作面在过中切眼时安全生产, 同时也确保了在过中切眼时快速推过。

2 工作面概况

该采面为与该矿己三采下延西翼, 该工作面为开采下分层工作面, 上部为已回采的己16-17-23200采面, 下部为未开采的己15-23240采面, 东到已回采的己15-23220外段西至采区边界, 走向长1 440m, 倾斜长190m, 煤层倾角7-11°煤层平均厚度3.5m, 工作面中间位置820m处有一个中切眼, 在该工作面820m至860m中间段, 采面在该段40m段, 过上分层工作面停产线、上分层工作面回收切眼和采面中切眼, 造成工作面在40m内压力急剧集中, 顶板破碎严重。针对该工作面的具体情况采取过破碎再生顶板应力集中区的具体方法和技术措施。

3 过破碎再生顶板中切眼应力集中区的施工方法

该工作面中切眼采用36U型的三心拱型可缩性U型钢支护, 当工作面推至中切眼前, 安排专职人员将中切眼巷道内淤泥清理干净;在“U”型钢梁下打中点柱, 支柱打设迎山有力初撑力符合规定;对中切眼内“U”型钢棚里侧顶梁进行替棚支护;人工撤回切眼内里侧暴露的“U”型钢棚腿;采面与中切眼斜交回采期间, 运输机铲煤板走向1米范围内的“U”型刚棚腿全部拔出后, 确保采煤机可以通过时方可回采;待支架全部托住中切眼内里侧顶梁替棚后, 对中切眼内“U”型钢棚外侧顶梁进行替棚支护;人工回撤切眼外侧的“U”型钢棚腿, 工作面开始正常推进。

4 过破碎再生顶板中切眼应力集中区的施工技术要求

工作面推至距中切眼10m时, 从机头向机尾逐渐上三层金属网, 金属搭接规格:沿走向搭接500mm, 沿倾向搭接500mm;根据地质资料, 采面中切眼上切眼口较下切眼口位置超前16m, 为增大采面与中切眼的夹角, 减少中切眼在采面大面积暴露, 且满足运输机与转载机合理搭接, 根据采面现场情况, 及时调整伪斜, 保证采面机头在距中切眼10m之前将伪斜调整到合理角度;替棚前, 先在“U”型钢棚之间套架 (Φ160mm×2 400mm) 木梁, DZ-28型或DZ-31.5型单体柱做腿, 一梁两柱, 走向架设;在待拆卸的“U”型钢棚梁下打上中柱, 支撑住顶梁;木棚棚距为原“U”型钢棚的棚距, 若遇顶板破碎地段, 适当缩小棚距;木棚与顶板严密接触, 接触不严时, 用物料刹紧背实;打柱腿时, 必须打在硬底上, 升紧吃力, 所有单体柱要打成一条直线, 且要拴防倒绳, 棵棵联锁;套架木梁后, 对“U”型梁和腿之间的卡缆进行拆卸;人工挖掉“U”型钢棚腿最后下梁;替掉的“U”型钢梁及时外运到指定地点, 码放整齐;替棚后, 巷道高度不低于2.6m, 严防支架死架不过煤机。浮碴及时清理, 保证巷道洁净畅通;回采期间采面顶板破碎时, 每推进0.6m, 要架设倾向抬棚, 使用φ160mm×2 400mm圆木为梁, DZ-3.15或DZ-2.8单体柱做腿, “一梁两柱”架设, 腿打成贴帮柱, 顶铺三层金属网;采面片帮严重沿走向片帮距离超过600mm时, 要架设走向棚子支护顶板, 使用Φ160mm×2 200mm (或2 400mm) 圆木做梁, 一架支架架两棚, 一棚打两棵单体支柱, 木梁一端要担在液压支架前梁上不少于200mm, 木梁较粗端朝向煤墙, 架棚棚距750mm, DZ-3.15或DZ-2.8单体柱做腿, 顶板铺双层金属网护顶。

5 过破碎再生顶板中切眼应力集中区的安全施工技术要求

施工人员进入煤墙作业必须闭锁采煤机、运输机并关闭上下各5架范围内支架护帮截止阀, 并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施工人员进煤墙作业要先对煤墙顶帮进行维护, 严禁空顶作业;施工人员进入煤墙作业要有专人观山, 专人操作支架, 作业人员要提前找好退路, 捣掉前梁端部碎矸及悬矸, 人员分工要明确, 精神集中, 无关人员严禁在作业场所逗留;加强采面支架调整, 架脚和顶梁要随顶板的走势调整, 防止架脚下扎, 顶梁上挑过度;顶板破碎地段移架时, 要根据现场条件伸开或稍收护帮板, 带压擦顶移架, 严禁移架或连网期间随意收护帮板造成漏顶事故发生;处理工作面漏顶时, 由专人现场指挥, 漏顶地点要备足各种刹帮背顶材料, 并停闭“两机”, 人员要从漏顶处上头逐架支设倾向棚子向煤墙处托网堵严“口子”直至挤至煤墙实体, 再改好棚子支柱腿, 降架使用短道木或圆木挑紧顺山棚梁。

总之, 通过对破碎再生顶板综采工作面中切眼过应力集中区时, 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施工技术以及安全施工技术等,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加快了工作面中切眼在过压力集中区时的安全快速推进和安全生产, 加快了工作面的推进度, 降低了各项材料的消耗, 提高了原煤产量,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得到了破碎再生顶板过应力集中区的技术经验。

摘要:破碎再生顶板综采工作面在过应力集中区的同时过工作面中切眼, 造成工作面煤壁前方应力集中叠加, 顶板被极度破坏, 矿山压力显现比较明显, 工作面顶板难以控制, 推进度极其缓慢, 容易造成安全生产事故, 通过破碎再生顶板综采工作面过中切眼压力集中区技术研究, 解决了矿山压力显现问题, 加快了工作面的推进度, 实现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

篇4:市中区今年教科研工作总结

新建社区科普工作室,打造“科普体验点”。渝中区委、区政府构建4个“10分钟便民服务圈”,让老百姓步行10分钟就能够享受到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区科协围绕中心工作,着力打造“5分钟科普体验点”,建设社区科普工作室和科普画廊等科普设施。2012年将在已建成6个社区科普工作室的基础上,新建3~5个社区科普工作室,方便居民群众走出家门,就近学习和体验科普。

新增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丰富居民业余生活。规范社区科普大学试点,是渝中区科协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精神和市科协工作要求,不断创新科普工作的形式和内容,积极满足公众对科学文化的需求,努力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一项重要措施。2011年,渝中区率先在全市建设了4个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示范点,开展科普教育、培训和课外活动,学员全部是社区居民。2012年还将新增教学点,让更多居民群众受益。

增设科普画廊,扩大科普宣传阵地。科普画廊是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经过近些年的建设,渝中区已建立起常规科普画廊与电子科普画廊相结合的宣传阵地,遍布渝中大街小巷,在科普宣传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2年将新建3~5处电子科普画廊。在内容上,区科协坚持常规科普画廊两个月一次更新,电子科普画廊随时更换,除向市民群众传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生活保健、防震减灾、计划生育和节能减排等科普知识外,还结合和谐示范区建设、“创模”等工作广泛宣传。

建设科普基地,整合社会科普资源。充分利用区内资源,在商务楼宇建立楼宇科普站,拓展科普基地,拓宽科普领域。同时,发挥现有科普基地作用,组织科普教育培训、体验活动,加强对外开放服务社会。

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培育创新人才摇篮。开展建立“渝中区少年科学院”或“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调研。同时,依托辖区教育资源,新建区级科技特色教育学校。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培养渝中创新人才提供后备基础。

组织科普益民讲座,倡导绿色健康生活理念。开展“绿色渝中,全民行动”等活动,深入社区,贴近群众需求,举办水培蔬菜、室内植物等科普讲座、报告。突出群众参与性和科技生活化,让居民群众体验科技知识带来的生活乐趣。(何仕明 编辑:渝科)

(重庆市科协)

篇5:市中中心小学教科研工作汇报

一.学校简介

市中办事处中心小学始建于1957年,时称市中区中心小学,前身为青岛县南头完小。该校曾四次改建扩建,1996年9月迁到现址。

学校占地1999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476多平方米,现有教学班24个,在校学生1072名,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专任教师71人,其中本科学历14人,专科学历32人,中专学历25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多年来,我校始终以“办市中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 “规范立校、科研兴校”为目标,确立了“为学生明天的成功而奠基”的教育理念,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形成了“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教风和“勤思善问、活学巧用”的学风。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完善,实验仪器、图书配备均达到省定标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机器人实验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舞蹈房、体育活动室、美术教室、德育室、综合实践活动室、卫生室、心理咨询室等齐全,教师每人配备一台微机并建成校园网,较大地提高了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学校信息化的水平。

近几年来,“科研兴校”已成为我校广大教师的共识,我们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现有国家级课题1个,省级立项课题2个,市级立项课题8个,区级立项课题18个。近年来,在区、市级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的有300多篇,其中有近百篇论文在国家、市级刊物上发表。

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学校先后被确定为省“循序自主作文”实验基地;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省电化教学示范学校;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实验学校;并被评为青岛市精神文明示范学校;青岛市规范化学校;青岛市教学示范学校、青岛市平安校园创建先进单位;青岛市卫生先进单位;市中区先进基层党支部;市中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市中区妇女儿童工作先进单位;市中区群众满意的街道站所,连续多年被区教育局评为“办学水平先进单位”、“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教师、学生在市、区级多项比赛中获奖人次居全区前列。

回首往事,令人欣慰,展望未来,信心倍增。市中中心小学的全体教干教师将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努力把握深化推进素质教育的机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志存高远,锐志进取,争取新的更大的成绩!

二.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做法

(一)领导重视、支持科研工作

以“科研为先导”,“科研兴校”是我校主要领导的办学指导思想,多年来努力实践,从不动摇。

1.设置科研机构

我校在1996年成立了教科室。校长亲自抓教科研工作,有一名副校长分管教科室工作,教科室配备主任一名,教科员一名,具体负责全校的教科研管理工作。教科室承担全校的科研活动计划的制订,课题研究业务的指导和管理,以及骨干教师的业务辅导等工作,为此,教科室还组建了一支以课题组长为主力的学校教科研骨干队伍,全面履行学校科研职责。

2.纳入学校规划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的发展需要依靠教科研来推动。学校领导始终将科研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甚至是每学年、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中。每学期学校工作报告,校长必将重点放在教科研工作上,提出教科研工作方向及基本要求;在每学期初的教师大会上,教科室须公布学期科研工作目标。教科室还根据区教科室计划制定学校教科研工作目标,制订好学期工作计划,召开全校的教科研工作会议,明确教科研工作任务,并对骨干教师进行科研培训,使全校的科研工作有方向、有计划,分工明确,落实到人,讲求实效。

3.率先投身科研

学校主要领导支持教科研不仅在口头上,还体现在行动上。近三年来,一把手杜校长亲身投入,躬身实践,已承担省级级课题1项并顺利结题。分管校长确立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区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已经结题。并且,学校在科研经费上给予教科研工作大力支持,教科室举办的工作会议、校本研究培训班、名师学术讲座、研究课活动、主题沙龙研讨会、外出参观考察活动、读书笔会等经常有领导参加活动。

4.制度管理科研

教科研要重视过程管理,特别是要追求课题研究的常态化和有效度,必须要有一套机制。以制度管理科研是一种保障。多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学校教科研工作制度,以制度管事,以制度带人。特别是去年以来,学校实施绩效考核,修订了《市中中心小学各类竞赛奖罚条例(修订稿)》和部分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将教科研工作量化,全面纳入年终教师绩效考核和村级小学年终量化工作,从制度上保证了学校教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室创新,全心全意构建科研文化

领导支持是一所学校能顺利开展教科研的决定性因素,但如果没有教科室主任的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育科研也不会生气勃勃,更谈不上创建科研文化。

1.稳定的网络

开展群众性的教育科研,首先应有一支比较稳定的科研骨干队伍引领。多年来,教科室坚持聘请有水平、有热情的一线专任教师任兼职教科员,组建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教科研网络,并且加强对他们的学习、培训、考核。每学年组织他们外出参观、考察,努力拓展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并且,为保持这支队伍的相对稳定,做到课题组长及其核心成员中途基本不更换,保证了课题研究和科研活动的连贯性,激发了课题组长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2.创新的机制。

学校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杜绝开题热闹,过程冷清,结题照抄的现象。为此,教科室创新科研机制,强化过程管理,促使课题发挥真正的为教育教学、为教师学生、为学校发展的积极作用。如学校在课题研究中坚持“操作组长负责制度”、“期初计划、期末总结、每月活动记录制度”、“建立课题资料档案袋和调研制度”、“实行区级以上课题信息化管理制度”等,并且倡导科研、教研合一,强调课题研究课堂化,课堂教学问题化,要求每个课题每学期必须要有一堂研究课,做到三定;即定人、定时、定内容;必须要有一次课题沙龙研讨会;每次活动教科室、课题管理组人员必须全程参与,人人发言。并且,课题组老师随时采集活动信息,及时发至教科研信息组;每学年,教科室根据各课题组研究工作和实验情况,开展年终评估活动,评选“科研型“老师,并将考核业绩与绩效工资挂钩,大大增强了课题组成员投身科研的动力。

3.坚实的基础。

光有骨干队伍引领和机制的保障还不够,必须动员全体教师参与,“人人是科研工作者”,开展群众性科研活动,营造浓厚的科研文化,让每一位老师参与教科研,在科研中磨炼自我,在评判中反省自我,在管理中规范自我,在受益中发展自我。

多年来,我们努力创建书香校园,坚持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读书、反思活动,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相结合,举办读书笔会,撰写教育随笔和教学反思,开展高效课堂教学设计、论文、反思、教育随笔等的评论,举行“读书型”教师,“反思型”教师评选活动,提高了教师的理论修养和自我评判精神,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

2008年以来,我校承研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5项,区级课题12项,校级课题9项,部分课题已于2009年结题,这些课题全部由科研骨干担任操作组长,吸收了80%的教师参与。2010年,学校又成功申报立项3项市级课题,18项区级课题,19项校级课题,90%以上老师参与到课题研究活动中来。以课题为核心的群众性教育科研之气候已然形成,夯实了学校教育科研的坚实的群众基础,为学校发展储备了后劲。

三.资源共享,不遗余力宣传科研成果

三年来,我们努力倡导“课题从课堂中来,研究到课堂中去,成果为自己所用”的研究思路,努力让自己的科研成果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再研究、再发展。

不仅如此,我们还不遗余力宣传、推广我们的科研成果,共享我们的科研文化资源,携手合作,共同繁荣教育科研。

一是积极参赛。三年中,我们有多项课题研究成果获市级优秀科研成果一、二等奖,三项课题研究成果获区优秀科研成果一、二等奖。近300多篇科研论文在区级以上教育刊物上发表或在区级以上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成果及论文的获奖和发表不仅检验了我们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反映了我们学校科研的整体水平。

二是出版信息报。《先锋》是由教科室编辑的一份校报,是一个很好的介绍我校教科研动态,宣传我校教科研成果,展示教师教育风采的平台。我们每月编辑出版,并利用教科研工作会议等机会向兄弟学校宣传,以扩大科研影响力。

三是采集网报信息。学校网站是宣传、推广教科研成果的最便捷、最有效的窗口。我们专门设立科研信息组,经常性地采编科研信息,及时进行网站宣传,以达到科研成果和科研资料共享的目的。我们还建设课题专题网页,展示学校校园文化和研究成果,大力宣传我们的科研文化,共享成果资源。

上一篇:别误青春散文下一篇:物流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