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乞者随笔

2024-04-21

求乞者随笔(精选3篇)

篇1:求乞者随笔

求乞者随笔

求乞者在窄巷中行走,衣衫褴褛,步伐缓慢。他不停地向两边张望着,眼里是饥渴的光,他渴望能得到好心人的施舍。我也顺着剥落的高墙边慢行,踏着松松的尘土。另外还有几个人,也各自行走着。

求乞者拦住一个人,嘴里不停地讨求:“你知道的,我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饥一顿饱一顿的,这一餐只有一些杂食,而且只有一小碗……”眼泪连成一线,从眼角直流下来。他不过是在寻人诉苦,只有这样,也只能这样。

“这实在是不幸,可是……”路人面露凄然之色,却又摇摇头,径自走开了。他又去拦住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可那人身形一晃,嫌恶地绕过他,快速地离他而去。

求乞者连忙追上,结果却得到那人狠狠的一脚和一口浓痰。他跌坐在地上,大哭了起来。他还只是一个孩子。

微风吹起,墙头的树上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路人的头上摇动,片片落叶随风而下,它们也无数次经受了人们厌烦的目光。

路人们从四面奔来,密密匝匝的,如槐蚕爬上墙壁,衣服都很鲜亮,手倒是空的,而且拼命地伸长脖子,评论或怒责着打人者的行为。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希望,只生落寞。

我终决定上前去,扶起了行乞的孩子,怒视那个打人者高傲着离去的背影。他不哭了,注视着我,先是惊疑,接着眼里充满渴望,忽地又跪下去不停地磕起头来,一边磕还一边哀号着……我惊诧于他转变得如此快速,不免厌恶起他的声调和态度来。我也只想快速逃走,尽快地走。

路人们似乎倦了,喉干舌燥,脖子也乏了,甚而至于觉得干枯而失了生趣,终于面面相觑后离开了。

我忍不住再回首,他正在看着我,那一瞬间我注视到他眼中的真正的渴求。

是的,他渴望被信任,即使有了本不该出现在他这个年龄身上的圆滑,也是为生计所迫。路人的厌烦、疑心甚至憎恶,才使得孩子只能如此这般的乞求。我捏着口袋中的零钞,又转身回去递给了他。从他震惊与感激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人间信任的美。

微风吹起,围观者早已散去,但在广袤的大地上,在空旷的星空下,耀眼地起舞着、升腾着的是希望与信任……

篇2:求乞者随笔

——《求乞者》读后感

最近突然很喜欢鲁迅先生的文字,质朴平实,却又不乏充满哲理的话语。刚刚阅读了一篇《求乞者》,感慨万千:

这篇文章写于1924年9月24日,整篇文章很短,却在人面前展现了一个灰暗颓败的社会,文中几次写到“四面都是灰土”,鲁迅先生就在这样一条四面都是灰土的小路上行走着,“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这让我疑惑了,就算不相识,不也应该打个招呼吗?就算笑一笑也好,可是„„在这个社会里,好像只有冷漠无情。

在这样冷漠无情的氛围里,两个孩子来向鲁迅先生求乞,一个“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而拦着磕头,追着哀呼”,一个“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

都是装的吗?

如果是我,我一定会从身上摸出零钱来,给予他们,也许他们是装的,但是至少,我对的起自己。可是鲁迅先生没有,另外几个人也没有,鲁迅先生说“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

不布施给别人,也拒不接受别人的布施,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想法。

说简单点好像是这样,但是,我觉得,鲁迅先生应该是宁愿自己饿死也绝不向这个黑暗的社会低头!绝不会向这样一个颓败的社会求乞!那是弱者的做法,而弱者往往什么也得不到,甚至连

怜悯也得不到,还会遭来别人的白眼与厌恶。只有自己的辛勤努力劳动的人,才能换来最终的幸福。

四肢健全却不自己动手劳动的人,不值得我的同情,更不佩我的施舍。

篇3:读求乞者的心得体会

《求乞者》这篇散文诗从乞丐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求人布施起笔,继而书写了鲁迅先生对于求乞,布施的态度。

关于周围环境,文中三次写到:“四面都是灰土”,结尾更是强调了“灰土,灰土……灰土”路人各自只顾“各自走路”。这是对当时萧瑟、冷漠、暗淡的社会世态的一种写照。

作品中各写一个孩子向“我”求乞的情况。他们都身穿夹衣,“也不见得悲戚”,所不同的是一个“拦着磕头,追着呼号”,另一个则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两个孩子的求乞,在作品中是作为人生态度的艺术象征来描写的。

跟这两个孩子对在黑暗社会里的求乞的人生态度相反,“我”对黑暗社会采取了一种决绝的反抗。“我”对求乞者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反感的:“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我”也曾设想过自己是否要去做一个求乞者,设想的结果也同样:“我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烦腻、疑心、憎恶。”

“我”终于发出了心底的呐喊:“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这是对求乞这种人生态度的断然否定。

上一篇:关于_燕赵文化论坛_征文的通知下一篇:来美国吃廉价自助餐的中国游学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