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作家

2024-05-03

随笔作家(共8篇)

篇1:随笔作家

有关作家的随笔探讨

以前的老朋友多有喜欢叫我诗人或者作家的。我从来不敢说他们在恭维什么,或者承认我就是他们所说的诗人作家,只是淡淡地一笑而过。那么什么是作家呢?这个问题我想文坛的许多知名大家一定也讨论过,虽然历史上早有人给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定义,可是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乐于讨论这个话题。我不敢说我所认识的作家一定很有道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我今天只是说说我心里的作家是什么样的罢。

作家顾名思义,先作然后方可成家。作只是一个过程,过程不代表结果。有些人写了一生的作品但并没有“家”的果。因为他们并没有取得什么有意义的成就,所思所作对于社会是没有意义的。要达到一个“家”的结果而成为作家,最起码的事,就是你要有自己的理论,也就是说你也有自己的东西。有东西还不够,你所作的一定要有社会或生活的意义。作的最大忌讳就是无病呻吟。虽然作也需要一定的虚构,但虚构的要有生活的根据,不能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无病呻吟。那你写出来的东西就是做作,你可以称为“做家”,而不是我们所说的作家。做一个“做家”是很简单的,只要你会阿谀奉承,随时可以大声向世界说,你是个“做家”。

前面说过,要成为作家要有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东西还是不够的,作为作家他要有善于驾驭语言的`能力。他能用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技巧表达出他所要呈现给读者的内容。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平时练习获得的,只是技巧上有高明地下之分罢了。高明的人可以是你如痴如醉,文章华而充实,就像纪伯伦的散文。相反,高明的人也可以让你身临其境,朴素现实的语言如实描写,却让你觉得妙不可言。我个人以为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就是如此。

自己的东西有了,语言技巧也具备了。那剩下的就是内容了,这里的内容可不是什么内容都可以的。虽然高明的人可以把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写得非常深刻,但这毕竟是少数,而且一位作家的创作不可能囊括一切。所以我对那些只作而未成“家”的人,在内容上进行了一些限制。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你写的内容要有社会生活的意义性。换句话说,就是你的内容要对社会有一定的作用。一部没有作用的作品拿来干嘛呢,我们看它有何用呢。只能作者留着,像墙角的野花孤芳自赏了。不管你的作品深度如何,首先就是要有它的作用,也可以说价值吧。曲高和寡没关系总会有人理解你的,世界上的知音本来就不多,一个也就足够了。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有价值呢。那就要我们从生活中去汲取了,也可以通过书籍吸取别人的间接经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耐心地对生活进行观察而且是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有人说,我就研究一方面,我转写一个方面的东西,比如写写抒情诗,我照样能成为作家。我要说的是,对不起,你这不是作家,你是专家。我要说没有人能靠单方面的东西能成为作家的,或许有人是靠某种题材谋反方面出名的,但是他们所说的某难道不是在众多方面支持起来的吗。比如情诗,难道就是一个“情”字构成的吗?那“情”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就不能靠小聪明,而要切切实际地观察生活热爱生活。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作家了,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内容,且能很好地展现他的价值。

篇2:随笔作家

夜弥漫在落满月光的小区里,月光透过森绿的树叶,在他的桌子上洒下斑驳的树影,桌上的灯将他专注的面庞投影在洁白的墙上。窗外偶尔的鸟鸣,使夜显得格外静谧。

他坐在木制的书桌前,在电脑上一丝不苟地打着字,有时文思泉涌,奋笔疾书,有时眉头紧锁,凝神深思。窗外屋内任何动静都无法将他从文章中拉回来,哪怕是他最讨厌的蚊子。

他在这木质书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犹如一尊笔挺地坐着的雕像,唯有敲击着键盘的刚劲手指在动。沉浸在写作中的他,浑然不知那柔和的月亮早已升得老高。桌上洒着月光的斑驳树影早已变了模样。

直到文章写完,或者一个段落写完,他才会离开桌子去洗漱。他一般要洗很久,可能是在沐浴时灵感大发吧?

从厕所出来,他便赶紧做到电脑前匆匆修改几个字或添上几行字。按下“另存为”再把文件发到他的邮箱里,在手机上打开文件,躺在床上继续他的写作。当然,在床上的写作不会太久,因为他坐了那么久也应该困倦了吧。

看着他坐在床上在手机上写文章的身影,我想起他发表第一篇散文《看油菜花》时的情景:他一脸兴奋地推开门,从他的斜跨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份报纸,激动地放在我面前:“墨菲,你看看!这是我发的第一篇文章,这是我成功的第一步!”他脸上的笑容,是令我久久难以忘怀的.。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洒满夕阳的午后,斜斜的暖橙色洒在他略显沧桑的脸上,他显得容光焕发。我清楚地记得,那一株斜斜的暖橙色的夕阳,染红了他似乎发着光的乌黑深邃的双眼。

直到现在,他仍在坚持着他所热爱的写作。直到现在,我依然还看着他坐在灯光下,废寝忘食地写作……

篇3:海明威:影响作家的作家

在把个人的传奇生涯和创作的辉煌业绩结合起来的作家中, 海明威堪称是独一无二的。他的魅力和影响几乎有一半在于他的传奇英雄般的生平和经历。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西班牙内战, 一生中多次负伤, 仅脑震荡就有十几次, 出过三次车祸, “光是作战, 他身上中弹九处, 头部受伤六次。他18岁的时候在意大利给炸伤了, 起初都当他死了, 丢下他不管, 医生一共在他身上拿出237块碎片, 拿不出的不算。” (菲力浦·扬:《欧涅斯·海明威》, 《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 220页, 北京:三联书店, 1988。) 二战一开始他就跃跃欲试, 1941年来亚洲逛了一圈, 在前线采访, 拜见了蒋介石和周恩来。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参战, 1942年海明威向美国海军自告奋勇, 驾驶渔艇, 在古巴沿海巡逻了两年, 搜集德国潜艇活动情报。1944年随美军在诺曼底登陆, 带领一支游击队最先在巴黎凯旋门一带与德国作战, 比正规军更早地进驻巴黎, 所以经常戏称巴黎是他解放的。一进巴黎就开着一辆军用吉普车去拜访毕加索。战时像毕加索和萨特这样的大师级人物都留在巴黎, 萨特是被德军俘虏后, 1941年获释留在巴黎当哲学教师的。而毕加索早已声名显赫, 日子也显然要更好过一些, 尽管巴黎缺衣短食, 但是慕名拜访毕加索的人很多, 都会给他带点火腿之类的好吃的。只有海明威是以得胜将军的姿态威风凛凛地去见毕加索。但碰巧毕加索不在家, 女管家接待了他, 见海明威两手空空, 就很不含蓄地提示:“你大概想给先生留下点什么礼物吧?”海明威说他原来倒没想到这些, 但这可能是个好主意, 就回到吉普车里, 搬下一个箱子, 放在门房里, 并在箱子上写下“海明威赠送给毕加索”。女管家一看, 原来是一箱手榴弹, 吓得赶快瓦兹写的回忆录《巨匠与情人》, 堪称是关于毕加索的各种回忆录中最好看的一本。

20世纪有海明威这种传奇生涯的作家是不多的, 卡夫卡、普鲁斯特都深居简出, 罗伯·格里耶近三十岁才开始写小说, 此前则是一名农艺师 (当年我一想到罗伯·格里耶而立之年才成为小说家, 就觉得自己也很有希望) 。与这些作家一比较, 海明威的经历就更显得传奇了。

海明威是20世纪的传奇英雄, 塑造了有名的保持“压力下的风度”的硬汉形象。他自己也正是这样一个形象, 从小练拳击, 打垒球, 喜欢斗牛, 并亲身上过斗牛场;还喜欢钓鱼, 骑马, 滑雪, 打猎, 在非洲森林里狩猎时两天内飞机出事两次, 差点送了命 (有好几家报纸竟刊出了他逝世的消息以及对他的评论, 他痊愈后读了非常高兴, 因为都是一些好话) 。此外他还喜爱动物, 晚年他大部分时间住在自己在古巴的“瞭望农场”, 除了夫妻两个人外, 还有9个佣人, 52只猫, 16条狗, 好几百只鸽子, 此外, 还有3头母牛。这一切都说明了海明威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作家, 连自杀的方式也有个性。伍尔夫投河, 三岛由纪夫切腹, 杰克·伦敦和介川龙之芥都是服毒, 茨威格是打开煤气, 海明威则是把猎枪含在嘴里, 两个扳机一齐扣动, 大半个脑袋都打碎了。这一天是1961年7月2日。

海明威是我个人比较喜爱的作家, 以前迷恋他的“压力下的风度”, 他的一句格言我一直很喜欢, 是《永别了武器》里的话:“每一个人在世界上都受挫折, 有许多人反而在折断的地方长得最结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折断处长得最结实, 因此, 海明威的名言和他写硬汉的小说对那些渴望坚强的人永远都是一种激励。但海明威虽然生平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与整个世界相抗争的角斗士的形象, 是个硬汉, 而在骨子里则是与卡夫卡、里时, 海明威还多了几分天真。美国学者菲力浦·扬认为, 一切美国故事里最伟大的主题是:天真遇上经验, 讲天真的美国人怎样走到外面的世界, 怎样遇见与天真完全不同的东西, 怎样在路上被打倒了, 从此以后便很难再把自己拼起来, 恢复原状。而海明威讲述的正是这古老的故事, 关于一个男孩子怎样被他从小到大经历的世界打击得粉碎的故事。菲力浦·扬认为海明威的独特处还在于他笔下的这些天真的人物不会成熟, 也不会成人, 永远有一种天真的本性。海明威最具有自传意味的系列小说《尼克·亚当斯故事集》写的正是这样一个主人公, 文学史家认为尼克·亚当斯的形象与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贝利·芬同样不朽。

海明威的巨大名声更来自他的几部长篇小说, 有《太阳照样升起》 (1926) 、《永别了武器》 (1929) 、《丧钟为谁而鸣》 (1940) 、《老人与海》 (1950) 。尤其是前两部使他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迷惘的一代”指的是一战之后失落与困惑的一代, 这个概念出自美国女作家斯泰因, 是现代主义先驱者之一, 20年代住在巴黎, 主持文学沙龙。纪德、毕加索、庞德、艾略特、海明威都是常客。海明威与她有几年交往, 后来发现她是同性恋, 有些厌恶, 斯泰因也看不惯海明威萎靡颓废、不思进取、吊儿郎当的样子, 就训海明威:“你们这些在战争中当过兵的年轻人都是一样。你们全都是迷惘的一代。”“是吗?”海明威不服气, 就和她抬杠。海明威晚年的回忆录《流动的圣节》中有一章题目就是“迷惘的一代”, 专门谈1924年的这件事, 有意思极了。这也是我最喜欢的海明威的一本书, 回忆的是20年代他在巴黎的生活。后来海明威创作《太阳照样升起》的时候, 在书的扉页引用了斯泰因教训他的那句话:“你们全都是迷惘的一代。”从此“迷惘的一代”成为文学词典中一个专门词条, 文学史考试经常用来作名词解释。

但是, 海明威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是他的小说在写作形式、语言和技巧方面的成就, 是他所开创的“冰山文体”, 从而提供了我们理解现代小说的另一种方式。《现代主义代表作100种提要》中这样评价海明威, 认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以及短篇小说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影响, “一位作家, 如此突然地一举成名, 如此漫不经心地使这么多别的作家和别的写作方式一败涂地, 并如此直接地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这的确是史无前例的”。而《永别了武器》则“也许算得上是他的最佳作品, 在这部书之后, 人们再也无法模仿这种和谐悦耳、水晶般透明的风格”。 (康诺利、伯吉斯:《现代主义代表作100种提要·现代小说佳作99种提要》, 62页, 桂林:漓江出版社, 1988。) 这种说法实际上是针对着大批海明威文体风格的模仿者而言的。海明威成名之后, 几乎所有文学青年都一下子觉得自己也有了一举成名的梦想和希望。杂志社在一段时期内收到的几乎都是海明威体的小说。连大学课堂的文学课也受到了影响。美国当代小说家理查德·福特回忆他大学生活时说, 教授布置的作业就是让全班用“海明威文体”或“福克纳文体”写一段文章, 学生们都怨声载道:“居然能给学生布置这样苦难奸诈的作业。”结果理查德·福特照海明威文体写的文章才念了三句, 老师就打断了他, 说听上去倒像别的学生写的福克纳。 (《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 (下卷) , 469页,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5。)

可以说有两类作家, 一类作家主要影响读者, 另一类作家则主要影响其他的作家。海明威可能更属于后者 (这类作家可能还有博尔赫斯) 。尤其是海明威的短篇小说, 一般读者可能是读不进去的。我大一大二大三曾三次借回《海明威短篇小说选》, 但直到读了研究生时才真正开始喜欢, 觉得从小说技巧的意义上看,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比长篇更有代表性。也正是海明威的短篇小说, 把他的“冰山文体”推到了极致, 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小说家。比如马尔克斯就受到了海明威的巨大影响, 他认为真正影响了自己的有两位大师, 都是北美小说家:福克纳和海明威。他称福克纳是一位“与我的心灵有着许多共感的作家, 而海明威则是一位与我的写作技巧最为密切相关的作家”。马尔克斯认为海明威始终未能在长篇小说领域里博得声望, 而是往往以其训练有素、基础扎实的短篇小说来赢得声誉。 (王宁主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 483—485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可以说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更能体现“冰山文体”的特征, 同时也更深刻地影响了其他的作家。

“冰山文体”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大大的有名, 几乎广为人知。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最早是在一部关于斗牛的专著《午后之死》中提出的, 以后又不断加以阐发。所谓的“冰山理论”是海明威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 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 而八分之七是在海面以下。海面下面的部分就是作家没有写出的部分, 是省略掉的部分, 但这一部分读者却可以感受到, 好像作家已经写了出来似的。联系海明威的短篇创作具体分析, “冰山理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1.简约的艺术

所谓“简约的艺术”, 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 以少胜多, 像中国水墨画技巧, 计白当黑, 没有着墨的空白处似乎比浓墨重彩更有韵味。不要铺陈, 不要八分之八, 而只要八分之一。英国学者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 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为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 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 (贝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 《海明威短篇小说选》, 319页,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 这些英语文学的乱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词。形容词过多是19世纪末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小说家带给英语文学的一大灾难。譬如詹姆斯的代表作《贵妇人的画像》充斥了长句子和多重修饰, “你不憋足大一口气是读不完一句句子的, 好比一长列货车, 站在它面前望不到尽头” (董衡撰:《海明威与现代小说》, 《美国现代小说家论》, 101页,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这绝对是学者型的文风。而海明威18岁就去打仗, 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科班训练, 打过仗当了美国一家报纸驻欧洲的记者, 写文章和报道要用电报发回国, 语言必须简明, 于是形成了一种所谓的“电报体风格”, 极少用修饰语, 极少用形容词。可以说文学史上有一类作家是敌视形容词的。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就有句名言:“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他似乎在说只有名词是直抵事物本身, 是直面、直接呈示事物, 形容词多了反而遮蔽事物和内质, 所以是名词的敌人。马克·吐温在1880年的一封信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用平易的、简单的英语, 短字和短句。这是现代的写法, 最好的写法———英语就得这么写, 坚持这么写。不要浮华花哨, 不要赘言冗长。你一想起一个形容词, 就消灭它。不, 我不是说形容词一个也不用, 而是说大多数不要用, 这样留下来的就有分量了。形容词挤在一块儿, 文章没力, 离远一点就有力。一个人一旦养成好用形容词的习惯, 或者写的冗长、花哨, 就好比染上其他恶习一样, 很难改掉。 (转引自董衡撰:《海明威与现代小说》, 《美国现代小说家论》, 99页。)

海明威最激赏的作家正是马克·吐温, 他称“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马克·吐温的一本书, 叫做《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这是我们最好的一本书, 一切美国文学创作都从这本书来。在这以前没有什么东西, 打它以后的东西没有这么好”。从这一点看, 海明威简约的语言风格与马克·吐温的主张有内在的相通是不奇怪的。他们都追求语言的简约。

这种简约的风格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说明, 就是海明威最小的儿子回忆父亲给自己改写小说的轶事。40年代以后评论界称海明威才华枯竭, 进而又说他心灵枯竭, 海明威自己也将信将疑, 感到有必要培养一个作家儿子, 延续自己的创作生命, 就指导自己最小的儿子格瑞戈里读书、写作。

有一天早晨爸爸说:“你自己写一篇短篇小说, 不要期望写得很好。”

我坐在桌子边上, 手里拿着一只爸爸削得很尖的铅笔, 苦思冥想。我望着窗外, 听着鸟叫, 听见一只猫也想跟着它们一起叫;我嗖嗖地乱写一通。我把猫放了出去, 可是又进来一只。 (注:前面提到海明威住在古巴“瞭望农场”时养了52只猫。格瑞戈里的这段回忆提供了旁证。)

我用爸爸的打字机打字。那一天他的工作已经完毕。我慢慢地打出一篇故事来, 交给爸爸。

爸爸戴上眼镜, 给自己倒了一杯酒, 读了起来, 我在一边等着。他读完之后, 抬头看了我一眼。“非常好, 吉格。比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写得好多了。我看要改的就是这个地方, ”他指的是一只鸟从巢里掉下来之后, 这个鸟出乎意外, 发现自己可以展翅飞去, 不会撞在下面的岩石上。

“你是这样写的……‘突然之间它发现自己可以飞了。’你把‘突然之间’ (all of a sudden) 改成‘突然’ (suddenly) 。用字越少越好———这可以保持动作的持续性。”爸爸笑了起来。我好久没有见过爸爸这样笑了。“你可得奖了, 孩子。”

其实真相是怎么回事呢?

得奖的该是屠格涅夫。这篇小说是他写的。我只是抄录下来, 变了变背景, 换了换名字, 这是我从一本书里发现的, 我估计爸爸没有读过这本书, 因为有几页书还没有裁开。

我并没有优胜者的感觉, 我不知道爸爸什么时候会发现我对那篇小说唯一的贡献是把“突然”改成“突然之间”。

幸好爸爸发现我剽窃的时候我不在场。后来听说有人问他, 他的儿子格瑞戈里会不会写小说。他兴致勃勃, 容光焕发, 堆起他那付笑脸回答道:“格瑞戈里有时候做一点蹩脚的校对。”当然, 人人都笑了起来。 (董衡撰选编:《海明威谈创作》, 172页, 北京:三联书店, 1986。)

这个例子说明真正的作家之间有一种心灵的默契。海明威没有改动屠格涅夫小说的任何其他地方, 但却一眼看出了不属于屠格涅夫的东西, 所谓“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正是这个意思。当然, 这个例子主要反映了海明威对烦琐的语言的极度敏感。

海明威小说语言另一个鲜明的特征是简约的对话风格。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指出:“在他以前的一个世纪, 长篇小说的对话向来都给一大套精雕细镂的老规矩压得东摇西摆, 迈不开步。长篇不知想了什么办法, 居然活了下来;短篇却一直岌岌可危。按照这套老规矩, 角色说的话要具备作家所强调的抑扬顿挫、风味、情绪、含意。于是:‘他带着明显表示的愤怒又重复了一遍’;‘她鼓起勇气, 用忧郁的音调说’;‘他犹豫不决地宣称’;‘他声音惊恐、结结巴巴地讲’;‘他夹进来说’;‘他低声笑着插了句嘴’, 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这些文字填料一块块塞满了上起狄更斯, 下至四便士平装本的每部长篇小说中的人物交谈。”海明威则把这一切“填料”都一扫而光。他的对话都是直接呈现对话内容, 有时连“他说”这样的字眼也去掉了。这实际上是小说家在给自己出难题, 他必须非常精心地设计每一句对话, 才能传达人物对话中内在的情绪和语调, 必须在对话语言中选择一些能提示人物内心和情绪的词汇和字句。但显然很难完全做到, 很多时候读者只能靠联想去感受人物内在的心理和情绪以及心灵世界。而这恰恰是使小说内蕴复杂和丰富的重要途径, 作者自己不加判断和解说, 读者只能凭对话内容去感知, 小说就复杂化了, 同时也耐读了, 因为读者一开始漫不经心地去读, 往往只看到海面上的八分之一, 只有认真品味, 才能领略其余的八分之七。但最终想清楚地看到冰山全体, 则是不可能的。

2.“经验省略”

这个概念我是借用小说家马原的。马原认为“冰山理论”的更内在的质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海明威的省略与传统的留空白理论等同起来, 以为这是一种含蓄手法的运用, 言有尽而意无穷, 其实这是一个大的失误。传统的省略方法很类似于删节号的作用, 它省略的是情味和韵致;而海明威省略的则是完全不同质的东西———实体经验。马原以《永别了武器》中曾被海明威改写了39遍 (在另一处海明威又说是40遍) 的结尾为例:

我往房门走去。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一个护士说。

“不, 我可以的。”我说。

“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

“你出去。”我说, “那位也出去。”

在此之前作者没告诉我们房间里有几位护士, 这段文字也没交代, 可是我们马上知道了这间停着‘我’情人 (卡萨玲) 尸体的房子里有两位护土。‘我’的对话没有丝毫失态之处, 可是我们也从这段文字里知道了‘我’的失常变态。”“这些语调上的变化其实在上边文本中全无提示, 作者也没有用叙述的方式告诉我们关于主人公‘我’的任何情绪变化, 然而我们都知道了。作者利用了人所共有的感知方式及其规律, 他知道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你不说大家也会知道这个道理, 他就不说大家都知道的东西, 结果大家还是都知道了。这样做除了因省略掉一些东西而缩短了篇幅外, 由这种省略还产生了完全出人意料的新的审美方法, 以作用于 (阅读) 对象心理为根本目标的方法。” (马原:《小说》, 《文学自由谈》, 1989年第1期。)

马原的论述很精彩, 但他所谓的“经验省略”, 我理解实际上并不是把实体经验省略掉了, 海明威省略的其实是我们凭经验可以填充、想象的部分, 因此, 这种省略技巧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经验参与, 使读者觉得作家很信任自己的理解力和经验能力。在这个意义上, 海明威等于把冰山的八分之七空在那里让读者自己凭经验去填充。而以往的小说家如果是现实主义者就把什么都告诉你, 喋喋不休, 不厌其烦, 不留空白;如果是浪漫主义者就拼命调动读者的情绪, 拼命煽情。海明威也在调动, 他调动的则像马原所说, 是经验。这肯定是一种新的小说美学。怎样深入阐发它的美学层次的内容还需要继续思考。但我们起码可以说, 这种“经验省略”涉及的绝不仅仅是个“简洁”的问题, 它还关涉着对世界的认知与呈示问题, 关涉着小说家对生活中的情境和境遇的传达方式问题, 从中有可能生成一种小说的情境美学。

篇4:作家·剧作家·精神可嘉

毛敦礼先生生于1932年,惠安县洛阳街人。早年为洛阳文宣队编写小剧目,1958年调惠安高甲剧团任编剧。曾编出大型戏剧《碾玉观音》、《八女跨海》、《璧碎珠沉》。学习雷锋小戏《一块石》,曾赴省、地、县会演得奖,并在文艺刊物发表。《璧碎珠沉》早年由惠安高甲剧团及闽南各县民间剧团流传演出,永春湖城剧团竟将此剧作为赴地区会演剧目并演出得奖。

“文革”后期,毛敦礼先生受到牵连,被下放到洛阳皮件厂工作,但他业余时间仍为洛阳文宣队编写新南曲《洛阳桥闸颂》、《喜唱香港回归》等。由地、县文艺刊物发表,各地传唱。晚年自学中医营生。改革开放几年中,他出版文集、诗集、戏曲《诗词歌曲集》、《唱夕阳》、《夕阳放歌》及续集、《曲径通幽话人生》、《诗词歌曲话人生》、《毛敦礼戏曲集》及续一、续二共九本。其中80首诗词发表于《中华诗词大全》第四卷。戏曲《洛阳桥传奇》、《璧碎珠沉》、《开闽王》、《聂豹》、《苏轼诗案》、《收复木兰关》及自传《曲径通幽话人生》先后发表于大型文艺期刊《世界文艺》杂志上。他的名字和彩照入编《世界文学艺术家大辞典•华人卷》(第一卷)等多种典籍,名闻中外。《洛阳橋传奇》一出书,惠安实验高甲剧团,争先排练演出,深受群众欢迎、赞颂是一出好戏!

毛敦礼先生今年已经七十七岁了,但他认为人生在世,特别是在终结之时,总不能无声无息、默默地离开人间,因他早年在惠安高甲剧团当编剧,便与文艺结了不解之缘。后来又当了县戏剧协会理事,他认为总不能挂个虚名,无所作为,使他对文艺欲罢不能。他又认为人老了,应该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写作可以动脑练笔,脑动了不会衰退,还会促进身体健康。

毛敦礼先生现为洛阳诗社副社长,惠安县戏曲协会理事,惠安县文联成员,江南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博学会员。他年老心不老,为了保存和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使之能登上舞台,帮助读者、观众认识古今社会生活及人物,和了解文学源流。他从古典小说、民间故事、传统戏曲,改编、整理了十二出戏,要在惠安百花园中开放,与文艺界诸友互相交流,不断提高。新近出版"续集二"编有《聂豹》、《苏轼诗案》、《收复木兰关》、《玄奘取经》等四出戏,内容他在自序中有说明,我不再赘述,只写几句感想。最后祝愿毛先生健康长寿,为祖国的文艺繁荣与发展,继续多做贡献!

篇5:关于作家论杂文随笔

专门研究作家的理论,称之为作家论,专门研究作家之作品的理论称之为作品论,专门研究文学史的理论,称之为史论。总其大成,都可以称之为文学理论。

作家称之为学者,不算过份。首先,做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作家有高于常人的优秀品格,这是任何人都懂的。作家思考的问题,是代表一个时代最重要的前沿的思想,这是毋庸置疑的。作家有一个好的人格,则他就可以成为人们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人们需要他甚于一切,这是现实,任何人都可以理解。

记得现代文学之父,伟人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学界以及群众三千多人赶去送葬。当时,他的棺木上覆盖着“民族魂”字样的旗子,可见鲁迅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何等重要!一句话,那个时代的人,把鲁迅的精神当做民族之“魂”。由此可见,鲁迅的文章对那个时代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

作家论是研究作家的专门理论的,为什么要研究作家?我想这个问题也不是一下就能讲清楚。我们想,作家做为理想人格的体现,他总是有长于他人之处,而且他的作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有时候也出乎自己所料,作家的事业,肯定是不朽的,他立在众人面前的标杆,也是不容易被推倒的。尽管有的作家名声不好,受到人们的责难和辱骂,但是,作家的主流却是好的,他们在群众中间的形象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作家论研究作家本身,作品论研究作品本身。回答作家问题,是文学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文学理论只注重对作家作品的研究,而忽略了对作家本身问题的研究,作家论的提出,让人们把对文学这个问题的视野,深入到作家本身,有的人会说,作家有什么好研究的,殊不知,这是错误的说法,作家有理想的人格,他创作的作品,以及他自己,被人们当做偶像崇拜。而且,作家本人学识渊博,有身份,有地位,并且他的思想几乎就是人们自觉行动的纲领和指南,这是作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作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这是可以肯定的;作家的作品,是人们崇拜的对象,这也是可以肯定的;作家干的工作,是一般常人所不容易办得到的,这几乎家喻户晓。作家高人一等,这是作家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光圈。作家受人尊敬,天下所有人都可以把他当做永恒不变的偶像崇拜,他的言论,又是信念,名人名言,座右铭,甚至可能变成法则、真理。作家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如此重要。跟作家谋面,交流,求签名,几乎又是时尚。到作家真人身边生活,跟在伟人身边生活一样,十分幸福。这是每一个奋斗者的自我追求,也是每个人毕生所愿。

由此可见,作家在人们心中是一座推不到的神像。

而作家论是专门研究作家的理论,作家也是普通人,这是他们跟常人没有任何区别的地方。但是作家创作却是在干一件非常轰动世界的工作,作家靠作品出名,作品是作家心血的凝结。固然,作品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兴趣,想博取读者的赞誉和掌声,对作家来说也不容易。作家创作一件作品,就像完成一件艺术品的加工改造工作。作品的材料、内容、构思,下笔、创作、计划等等,跟作家的灵感、创作激情、热情等等有直接的关系。

作家的人格,是完美人格的一种体现。作家的语言,是劳动者的语言,作家贴近生活,大众化,代表老百姓的口声。因此,作家的方向,又是每一个人对正确的生活方式的选择。一个人在生活之路上,有痛苦的抉择,摸索,前进的方向,迷津之等等,都离不开作家以及作品给他施加的影响和引导,从而让他在这条路上少走了多少错路、弯路?有的人,毁了自己,毁了他人,毁了国家,就是他们跟作家指出的正确人生方向和道路背道而驰。

如此说来,作家的人格这么可贵,作家的作品对社会人生如此重要,作家创作又是一项重要严肃的工作,作家在人们心目中,无疑是个神像。

其实简单地说,作家并没有特殊于他人的地方。作家的工作很简单,稿纸、笔墨、材料、构思、写作计划、完成作品创作、投稿、通过编辑审核、作品见诸媒体,这时作家可以休息了。当大家读了他的作品,产生共鸣,认为他了不起,殊不知,这其中凝结了作家多少心血!

作家有伟大的人格,受到人们的崇敬,作家的作品引起轰动,同时造成“洛阳纸贵”,这都是情有可原的。

作家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如同神像一般,推倒他,就像是要毁掉人们的一切,作家如此受到大家的欢迎。作家的作品,又是如此地受到人们的热捧,可见大家的学习生活,是很难离得开它的。

这是作家的劳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作家是人,普普通通的人,因此在社会生活中,也要同大家接触,许多见过作家的人,都有过美好的记忆,这是不言而喻的。

作家签过名的纪念册,大家可能终生收藏,作家的手稿,可能拍卖价过万亿,变成无价之宝。

这是社会对作家的劳动的一种肯定方式,作家的贡献,是人人都认可的,作家在这一方面有卓越的贡献和才能,这是任何人都懂得的。崇拜作家,是时尚,这是连小孩儿都明白的,因此全社会都要为多出这方面的人才努力。

作家的创作,也几乎是天才的创造。作家一个字、一句话的写,就是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流传后世,在历史留下名字。

是啊!写进文学史的作家都是大作家,他们的名字不但今天的人们铭记,而且将来的人们也会铭记。也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写进文学史,写进文学史的作家,毕竟是少数。像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韩愈、柳宗元、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等等,这些作家诗人的名字,就跟他们的作品一样家喻户晓,受到人们世代传诵。

也不是所有作家的名字都能流传后世,毕竟杰出的作家才能把名字写进文学史,他们的作品才能被后世认可,这是衡量作家作品的尺度。当然,作家的作品是有较高的价值的,则他才可能涉及这些问题。也不是所有作家的作品都有那么高的价值,被人们世代传诵。

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家把阳光送进人们的心田,驱走了黑暗,给世界一片光明。

作家如此地辛苦,作家的劳动,又是如此地重要,作家给人们的关怀关爱最多。尽管历史上有许多名扬千古的大作家,受尽那个时代的迫害,甚至是政治迫害,但是他们都保持了作家的尊严,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创作出了不朽的巨著,受到后人的敬仰。

文天祥在元军杀头的路上,写下了千古绝唱: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在受难的时候,仍保持乐观主义精神,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是啊!这些英雄永远值得后人纪念。

还有楚国诗人,屈原大夫,得知楚国被秦国大将白起攻破后,怀着悲痛的心情,抱石自投汨罗江。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做自杀的行动。屈原的死深刻说明了楚国的灭亡,牵动诗人的心。他的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也就是楚国灭亡的时候。说明了诗人无比热爱养育他的楚国,为祖国而死,是生命的升华。

这些作家诗人,光彩照人,名留千古,受到后人永远的怀念和纪念,并且定下了纪念他们的节日。每年端午节,人们要包粽子,釆艾蒿,驱邪,以示对诗人屈原的纪念。

这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作家诗人,确实算得上作家的榜样。他们的作品,值得人们世代传诵,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永远受到人们的赞扬,这是历史光彩的一页。

篇6: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

[法国]苏利-普吕多姆沉思集(节选)[德国]特奥多尔·蒙森恺撒其人

[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沙漏

[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黄昏和黎明孟加拉风光·西来达沉思散记 [法国]罗曼·罗兰论创造自由鼠笼

[法国]阿纳托尔·法朗士塞纳河岸的早晨苏珊

一个孩子的宴会

[爱尔兰]威廉·勃特勒·叶芝魔幻

[英国]乔治·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 [挪威]西格里德·温塞特挪威的欢乐时光 [英国]约翰·高尔斯华绥远处的青山观舞

[俄国]伊凡·亚历克谢塞维奇·蒲宁山口在八月静

[智利]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芦苇为什么是空的为什么玫瑰会有刺 [德国]赫尔曼·黑塞童年轶事 [法国]安德烈·纪德刚果日记(节选)沙漠

[英国]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歇斯底里《月亮宝石》序言 [美国]威廉·福克纳阿尔贝·加缪

在卡洛琳·巴尔大妈葬仪上的演说词

“他的名字是彼得”

[英国]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我为何而生我是怎样写作的[瑞典]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父亲与我爱情和死亡假如天空

[法国]弗朗索瓦·莫利亚克马尔卡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我与绘画的缘分 [美国]欧内斯特·海明威塞纳河畔人

[西班牙]胡安·拉蒙·希门内斯柏拉特罗春天自由

[法国]圣-琼·佩斯降雪了

于来去的国度,万籁俱寂死灰下的辽阔大地 [美国]约翰·斯坦贝克巨人树 [日本]川端康成关于美我的伊豆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归来的温馨 [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废墟文学之我见懒惰哲学趣话它们没有飞走

[澳大利亚]帕特利克·怀特回头的浪子

[波兰]切斯拉夫·米沃什卡梅尔什么东西是我的 [英国]埃利亚斯·卡内蒂恶意中伤不可捉摸

[捷克]雅罗斯拉夫·塞费尔特世界美如斯倾心相告

[美国]约瑟夫·布罗茨基哀泣的缪斯 [南非]纳丁·戈迪默基本姿态

[爱尔兰]山姆斯·希尼舌头的管辖 [德国]君特·格拉斯一只雌鼠的荣耀

[南非]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何谓古典 [英国]多丽丝·莱辛特别的猫 [德国]赫塔·米勒压抑的探戈亡者乐园

[秘鲁/西班牙]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论拉美自由之未来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

[法国]苏利—普吕多姆幸福随想(选八章)[波兰]亨利克·显克维奇我为你祝福十字架印第安人

[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生者与死者(选十章)[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礼物雪云使

忘恩的悲痛人类的儿子死

不朽形象的福音创造的祭火我期望的苦修劫时令之环暴风雨生命的琼浆远飞的心绪送别词 [法国]罗曼·罗兰忆

罗马的春天生命的敌人摇篮礼赞光荣的受难者用痛苦换来的欢乐痛苦的胜利者

这便是神圣的痛苦的生涯 [法国]阿纳托尔·法朗士影子风雨学校

[爱尔兰]威廉·勃特勒·叶芝献辞(节选)魔幻(节选)[挪威]西格里德·温塞特山谷小溪果园鸣禽

[德国]保尔·托马斯·曼神圣的夜

你还记得那座花园吗? [俄国]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耶利哥蔷薇盲人音乐

阿尔卑斯山中神话秋(节选)雾(节选)旅途感悟深夜“希望号”

在一条熟悉的街道上 [智利]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灯上帝歌声池塘橄榄树世人四瓣的花朵如果死亡来到幸福致墨西哥妇女玫瑰树根母亲的诗一个女教师的祈祷 [德国]赫尔曼·黑塞阴云密布的天空农舍红房子村庄雨天

百合花凋谢的时刻拨开美丽的假象午休时分真愿自己是个巨人在我的青年时代童年时的花园 [法国]安德烈·纪德在奉献中陶冶出完美我,新的亚当别再等待

人类珍惜自己的襁褓我梦想一种新的和谐生命朦胧的活动给娜塔那埃拉罗马蒙特·班西赫海滩上水轻沙柔

我全部财富孕育在我心中

美丽的佛罗伦萨永无休止的更新抑制不住的渴朋友,什么也别信仰荒谬的世界观啊,再次重新起步田野上的百合花呵别膜拜偶像 [美国]威廉·福克纳山

它寻求阳光

[法国]弗朗索瓦·莫利亚克九月夜景卡门

马拉加(节选)劳伦斯在花园中(节选)[美国]欧内斯特·海明威克拉克河谷怀旧

[西班牙]胡安·拉蒙·希门内斯焰火欢乐四月诗情纯净的夜牧羊人骑石榴惊怕古泉

十一月的园诗火焰黎明圣诞节冬天酒忆旧星期日夏基督圣体午睡蟋蟀之歌奉献祈祷

燕子橙红的风景 [法国]阿尔贝·加缪绝望与爱情系意大利反与正蒂巴萨的婚礼西西弗的神话(节选)

[苏联]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梦中之爱微笑脸庞

[法国]圣-琼·佩斯墙雨

放逐(节选)年代纪(节选)偕同世间温柔的人们这是人类大地阵阵强劲的风在这属于召唤崇高举止的时代飞鸟亲王的友谊写在门楣上海标

[南斯拉夫]伊沃·安德里奇时间,我最无法捉摸抱怨生活吗?我们的愿望无名旋律萨拉热窝的手艺人再没有什么我想多瑙河上大自然倦了我在孩提时代好久以前我们最难以忍受的疲惫有些人对策人的衣着碑

[美国]约翰·斯坦贝克思乡

[希腊]乔治·塞弗里斯尼津斯基成人星期五

[瑞典]奈丽·L·萨克斯我生活着

[危地马拉]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堂吉诃德主教危地马拉 [日本]川端康成初秋四景春天插花美的发现秋鸟

[苏联]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柯霍兹背囊一日之始涅瓦河上的都市破桶倒影在叶赛宁故乡我们不死野火与蚂蚁奥卡河之旅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爱英雄

这寒意逼人的一天毕加索是一支种族智利的森林词语

在这个时期之末不死的诗歌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我的诗

回答一个问题远方的生活(五章)城市人的生活(六章)[德国]海因里希·伯尔莱茵河

[希腊]奥德修斯·埃里蒂斯向前线挺进骡夫美人与文盲勇士的睡眠

风景的起源或仁慈的结束另一个诺亚属于永恒的七天

康斯坦丁·帕莱奥拉哥斯的死亡与复活

不能发生的事情 [波兰]切斯拉夫·米沃什一个装镜子的画廊(选五章)关于独立岁月的篇页(选三章)存在在路上一个诗的国度野兽的肖像

[德国]埃利亚斯·卡内蒂自命英雄舔名人超级音乐大师瞎子泪水司炉月亮表姐耳证人

[捷克]雅罗斯拉夫·塞费尔特我对鸟儿的歌声远比军歌要喜爱令人心醉神驰的时刻宝贝儿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窗外(节选)夜晚的散步平原黑曜岩蝴蝶大世界

永恒的瞬间中心乌托邦孤独

我们企求爱情 [日本]大江健三郎

核时代的乌托邦(节选)布雷勒斯的墙和新疆胡杨(节选)[南非]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他和他的人 [英国]多丽丝·莱辛喷泉池中的宝物(节选)[德国]赫塔·米勒赤足二月穷人墓地的女尸冷熨斗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

[波兰]亨利克·显克维奇我为你祝福 [德国]鲁道尔夫·欧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瑞典]西尔玛·拉格洛夫午睡

[德国]盖哈特·霍普特曼上学的第一天

[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自由小巷季节

[法国]罗曼·罗兰我为谁写作?读书笔记

[法国]阿纳托尔·法朗士在左拉墓前的演说 [爱尔兰]威廉·巴特勒·叶芝诗歌的风格艺术与思想 [法国]亨利·柏格森笑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 [美国]辛克莱·刘易斯上大学

[美国]尤金·奥尼尔斯特林堡戏剧及其手段

[法国]罗杰·马丁·杜·加尔托尔斯泰的影响

[智利]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墨西哥素描(四章)[瑞士]赫尔曼·黑塞论年龄湖·树·山 [法国]安德烈·纪德描写自己创作日记十则

[英国]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哈姆雷特

尤利西斯:秩序与神话 [美国]威廉·福克纳人不仅要生存下去

[英国]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论老之将至论罗曼蒂克

[法国]弗朗索瓦·莫利亚克《日记》选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美国]欧内斯特·海明威作家和战争

写作,是一种孤寂的生涯 [西班牙]胡安·拉蒙·希门内斯寓言风暴斗牛

[法国]阿尔贝·加缪冒着危险的创作

[苏联]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三个影子

威斯康星游记 [希腊]乔治·塞菲里斯成人

[法国]让-保尔·萨特占领下的巴黎

[苏联]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让他们越飞越高吧作家对人类的责任问题 [瑞典]奈莉·萨克斯致玛吉特·阿伯纽斯

[危地马拉]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拉巴斯:山峰和山峦新的神话:代用品 [日本]川端康成古都的风貌花未眠

[俄罗斯]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我们不死在叶赛宁故乡破桶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同样面孔的两帧相片我反对高谈阔论 [德国]海因里希·伯尔提供笑声的人写作的风险 [美国]索尔·贝娄耶路撒冷去来思考者的荒原

[西班牙]维森特·阿莱克桑德雷在佩德罗·萨利纳斯家 [美国]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奥勒和特露法

[希腊]奥德修斯·埃里蒂斯向前线挺进

[波兰]切斯拉夫·米沃什叔本华画像1916那一年

[英国]埃利亚斯·卡内蒂勒奇山谷之行

[哥伦比亚]加夫利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影响和写作再次小议文学与现实与海明威相见 [英国]威廉·戈尔丁寓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小说与读者

[捷克]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路遇小诗人穿着拖鞋出走神奇的铅笔

[美国]约瑟夫·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

[埃及]纳吉布·马哈福兹人生絮语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变形窗外

向阿尔贝蒂致意 [南非]纳丁·戈迪默高速公路上的雄狮 [日本]大江健三郎始于绝望的希望 [德国]君特·格拉斯回首《铁皮鼓》

[南非]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为语言说话

[土耳其]菲利特·奥尔罕·帕穆克我父亲的手提箱 [英国]多丽丝·莱辛远离诺贝尔奖的人们 [德国]赫塔·米勒在我们德国

[秘鲁/西班牙]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篇7:我心目中的作家散文随笔

一个深爱文学,经常创作属于自己的原创作品,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为文学事业做出贡献的人就可以称作作家。当然,作家有好的,一般的,著名的,不为人知的等等等等。就像同样是老师,并不是所有老师都是名师,也有非常普通的,不管怎么普通,只要从事教人育才的`人都是老师,作家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我心目中的作家不是什么闻名遐迩,冠绝古今的天地纬才。我喜欢的是那些真正一心为文学奉献的作家。他们写作不为自己的名声,不为拿自己的作品换取经济利益更不为每篇作品都讨好读者和自己的书迷。他们写作只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他们写作只是为了丰富文学内容。这样的作家我最喜欢,也是我的榜样。

那样的作家一般都有一个同样的特征,他们是业余作家,他们有自己的正当职业。像鲁迅先生和老舍先生,他们的正当职业是大学教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他好像是一个军人(这个我不太清楚,我也是道听途说的)。虽然他们是业余作家,但是他们的文学水平和写作功底也不是一般专业作家可比的。

篇8:唤醒作家意识 扮演作家角色

关键词:课改;作文;意识;作家

一、唤醒学生的作家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只把作文看成是一种令人头疼的常规作业,在敷衍和推脱中徒然地消耗着自己的热情与灵气。我认为,要扭转这个态势,就要高屋建瓴地来指导写作,唤醒学生写作方面的主体意识——作家意识。近年来,我一贯致力于唤醒学生的作家意识,倡导学生像作家一样去创作。(在生活中多一个心眼,多阅读、多观察、善于分析、敢于表达)强调作文不是作业而是作品,需要精心创作,精心打磨,让学生去体验写作带来的价值感与成就感、生命感与愉悦感。每次教学都在自己精心准备、精彩写作指导后,再鼓励学生调动阅读储备与生活体验,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即用我手写我口,这样一来,学生写作就成了易事。由此把“没有写作动机—没有东西可写—写不出来”演变成“我想写—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面对学生的作品,稍有佳作即公开评讲,赞美亮点,培植信心;隔段时日,从学生习作中选出各层次的用心之作,打印集结成册,进行班级展示;精品中的经典更是再次修改后向相关报刊杂志投稿。天道酬勤,见诸报端杂志的不乏其作,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唤醒了学生的作家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写作兴趣。

二、扮演作家角色,精雕细琢始成器

叶圣陶先生说过:“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对此话我颇有同感,并觉得,要培养自改能力,还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唤醒学生的作品意识。

“玉不琢,不成器。”写作如治玉,学生的文章可以说都是璞玉,需要后期的精心雕琢。我在这方面的做法是:①当面批改,修改给学生看,并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这样让学生知道修改的一般方法和道理;②让学生自己动手修改;③同学间互评互改;

④对于可以向刊物投稿的佳作我通常会给他们再修改、再润色。如此精雕细琢之后见诸刊物的几率提高了,学生也渐渐成为真正的“治玉”高手。至此,“文成于改”在学生心目中也形成了定论,学生的自改能力和修改习惯也就水到渠成了。

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沉睡着一个作家,而他们最需要的则是来自教师的呼唤,能真正唤醒学生的作家意识,能让学生自觉地扮演作家的角色,腹藏诗书,眼观人世百态,搞好写作储备,精雕细琢,把自己的每一篇文章视为心血凝成的作品时,我们的写作教学也就算是功德圆满了。

参考文献:

周旭明.让每个学生都爱写作文.新课程学习:教师,2010(1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随笔作家】相关文章:

老作家04-23

作家简介05-19

美食作家范文05-16

听作家讲课04-13

金波作家简介04-14

动物作家简介04-15

小作家选刊05-14

作家进校园05-18

女性作家论文题目05-05

作家谈读书范文05-22

上一篇:医学生实习鉴定800字下一篇:教师如何听课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