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2024-05-11

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通用9篇)

篇1: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2、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材料一:

法国前总理若斯潘认为,既然狂风暴雨的时代已经来临,人们也就不再可能否认无控制的资本主义可能带来的危害了,即使是那些最能吹捧经济自由主义、不受边界限制的全球化以及市场法则的人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资本主义最坏的敌人可能就是资本主义本身。材料二:

由于资本主义使人类屈从于经济,它腐蚀了人类关系,破坏了社会基础,产生了道德真空,在那里,除了个人的欲望外,别的什么都没有价值。人类不适应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求没完没了地提高生产率,机器和产品可以变得越来越便宜,但人类本身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当效率的提高导致失业时,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绝望起来,他们只能靠福利和犯罪生存。社会主义者就是要提醒世界,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人而不是生产。不能为了经济目的而牺牲

1[1]任何人。这种对普通人的关注正是社会主义所主张和关心的。

材料三:

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比过去更好的社会,而是像社会主义者一贯坚持的那样,需要的是一个与现状不同的社会,这一社会不仅能使人性从不受控制的生产中制度中得到拯救,还能使

2[2]人类的生活变得有价值,不仅舒适,还有尊严。

请分析下列问题:

(l)上述外国学者主要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什么弊病?

(2)社会主义如何应对21世纪的世界性挑战?

分析

(1)上述外国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本身也只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特定阶段。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凸现,其中,过分注重物质生产和经济利益,而忽略对普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弊病。

(2)21 世纪,人类面临环境问题、贫富差距悬殊、普通人的权利等方面问题的挑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展开了竞争。为了迎接挑战,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应对 21 世纪世界性难题挑战的具体道路,在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1]

2[2]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2期。〔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2期。

篇2: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一、理论重要还是实际重要

1、中国有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它出自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之口,直译为“我愈老愈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可是实际上在中国,即使你学了再多,如果没有文凭做你的后备力量,你就会面对很现实的一连串问题,不会有好的工作、不会有满意的薪水、如果你是个男生,那你娶媳妇也将是个问题。所以中国以文凭、以学历不知道失去了多少没有理论,而有实际能力的人。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有一句流行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那时候似乎出身决定了一切。电视剧《甜蜜蜜》里的雷雷,因为有个高干老爸,所以可以随便回城里找个好单位稳稳当当的上班。后来,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重新开始重视教育,慢慢的那句流行语变成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只要有了大学学历,总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那时候的人们是真正的在学习,也是真的把知识学进去了。但是现在的形势变得很快,今天的情形已经是“学好数理化,还得有个好老爸”。没有大学文凭肯定是不行的,有了大学文凭也还是要有个“好老爸”才能找到好的工作。现在假文凭泛滥,有了文凭又能代表什么?难道有了文凭就代表他真的就能胜任他的工作么?大学校园里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仅仅是为了要一个毕业证书而来的?我不需要把功课学的多优秀,只要不挂科就万岁,我只是为了要毕业证。这样的人毕业之后,左手拿着“来之不易的大学毕业证书”,右手拿着“老爸的力度”,就踏进了工作岗位,我想知道的是,这个单位还能维持多久就要倒闭了?一纸文凭打破了多少人成为上班一族的梦想,到底是他们想闲置在家,还是他们没有可以施展的空间。有多少人是为了上学而上学,有多少人把安排给他们的知识都学到了。《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兰乔,他不喜欢死记硬背的东西,毕业证也是为了别人而考的,他只是为了学知识,到最后他没有属于自己那个要命的毕业证书,但是他却很有成就。但是,当今社会,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唯美,你没有文凭,你就是等于被判了凌迟,一天一天的在被这个社会给吞噬。

我们一直忽视了一个重点,除了研究所外,很多工作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论知识,学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却不具备工作能力,这种学非所用的现象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也为很多人造成了就业困难。

2、侧重点偏差太大

从我们还是一个结合体的时候,我们的家长就开始为我们想,以后要上哪所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高中、重点大学… …发现没,他们所选的都是重点学校,因为我国教育一直过分强调“精英教育”,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重点学校中,那些职业技校则经常被忽视。近些年来,考研热又持续升温,相形之下职业培训却不够发达。这种现象导致了很多技校学生无处发挥一技之长,就因为他们不是本科毕业证,所以总感觉永远比别人第一等。就因为太重视了文凭,大部分本科生迫于无奈,在毕业后再次考研,为了在工作岗位上能有提升,工资能有所增长。在研究生阶段,做了一些课题会获得一些实践经验,但由于学生只是想找到好的工作,对于理论前沿的探讨和发展不会有太大的热心,相反对于未来工作方向相关的知识却非常热衷。这种三心二意的态度使得学生的自身素质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血多学生不清楚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清楚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是看到大家考,于是自己也考。对于未来职业方向并没有很好的规划。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一个人的学术创新能力,这与工作能力是有这很大差别的。

二、学校制造的“机器”没有创造力

1、我们从小到大的所受的教育都是很没有创造力的,它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法,老师会按照发给我们的教材,从第一页讲到最后一页,让你记住背下来,到考场上你按部就班的把这些东西写到该写的地方上去,你就是状元了;另一种“异曲同工式”,我们的教育数理化永远都是那样的题目,而且还有永远做不完的题,你不做还不行,因为考试就考那样的题;再一种就是“赌博式”教育,临近考试,老师就开始在课堂上开始估题,学生也会自己猜。老师学生之间互相封闭估题信息,不到秋之为霜则不会露根露底。如此教育的直接后果,就会扼杀了“人之初,性本善”的信念。

篇3:当代地域主义风格的弊端

1 文化姿态

1.1 全球化与地域性

全球化在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所谓普遍主义, 它主张全球化将成为人类现代化社会运动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另一种是所谓特殊主义, 它认为由于文明类型的多样性和文化传统的多元化, 全球化即使成为可能, 也只可能表现在经济层面, 而不可能深化到政治和文化上的趋同。很显然, 地域主义所对抗的是前一种可能性。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地区要发展, 它就不能拒绝外来的文化,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 地域文化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吸收对其有利的部分而完成自身的发展, 却又不能让外来文化成为思想主流。

1.2 风格主导性与少数建筑的代表性

优秀的地域主义建筑实例很多, 地域主义在各地风行, 是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主要风格之一, 但一个事实是, 大多数所谓的地域主义建筑都流向了平庸, 地域主义发展到了今天, 似乎也像当初现代主义理论一样, 成为了一种不假思索便可以采用的设计方式。建筑师拒绝简单的国际式风格和选择地域主义设计手法的过程可能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 当多数号称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沦为现代材料加传统形式, 以及无休止地被简单而重复的灌输建筑与场地条件相结合时, 其给人的冲击程度不亚于当初地域主义产生之初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冲击程度。

所以为了地域主义而选择地域主义并不是其初衷, 机械式的和标签式的地域主义称其为复古主义可能更恰当, 而一旦地域主义走上这条路, 也就很可能是走上了现代主义的老路, 特别是现在各国都将地域主义逐渐的推向高调。芒福德说过:“地域主义不是有关使用最现成的地方材料, 或是抄袭我们祖先所使用的某种简单的构造和营建形式。”他赞成如果不能对历史先例加以变通以满足本地区不断变化的需求, 就应该彻底抛弃[2]。另外, 这种文化引导式的发展虽然在传承自身建筑文化上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对于建筑本身来说, 未必是一个良讯, 并且这种风格仅仅只是靠着少数优秀的建筑在支撑。

2 地域文化与大众文化

2.1 文化载体

长久以来, 建筑作为人类物质文明中的重要组成, 一直被看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实本来没有所谓的地域主义, 一个地区性的建筑圈内, 文化以及传统世代流传, 这种过程本来并不需要用某种理论去修饰, 但是经济的全球化随之带来了文化上的全球化, 西方现代文化具体说应该是一种大众化的商业消费文化以强势的姿态开始了对其他原生文化的蚕食, 建筑风格首当其冲。这种貌似剧烈的西方现代文化的蔓延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灵上的文化危机, 也更可能是一种自我文化的失落感。于是, 现代主义风格盛行程度最严重的城市首先遭到抨击, 这种批判之风丝毫不亚于现代主义之风, 在这种过程中地域主义逐渐显出面目。但是, 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这种文化的运动现象, 首先, 要明确全球化在当今是一个无法拒绝的事实;其次, 它是一个最重要的话题, 所以在当今, 它们对于现代建筑的各种风格并非是如临大敌, 也就是说民族性的东西不是一定需要某种物质性的载体比如说建筑来维持。

2.2 谁为建筑风格买单

地域主义流行至今, 它显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民族精神上的阐释, 作为消费建筑风格的广大民众, 建筑意识中的风格性又如何被消费。我们知道, 在现代主义造成全球建筑文化趋同和人情味的缺失时, 涌现出来的新兴建筑理论不仅仅只有地域主义, 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有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等等, 它们在丰富建筑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中同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不幸的是, 在全球化过程中, 它们同样参与了对地域文化的蚕食, 虽然批判的地域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会接受它们, 但是在很大程度上, 它们仍然被地域主义列为反抗的对象。

建筑风格为谁服务, 我想主体肯定是大众。正因为如此, 现代商业建筑更乐意采用被地域主义视为“流失文化”的具有pop特征的风格。对于这种现象, 如何去评判, 像早期的地域主义一样对其一棍子打死肯定是不可取的。还有一个现象是, 建筑上的理论意识不管是现代主义, 还是地域主义,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代表了社会上层阶层的风格意识, 也因此促使了文丘里1966年《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和1972年《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以及1977年詹克斯《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等代表大众消费文化理论的产生, 虽然地域主义也开始吸收这种大众文化来丰富自己, 但作为两个不同个体之间的对话时, 地域主义本身便显示出了极大的无包容性。但当今的世界注定了是一个多元化世界, 同时也是文化的多元化世界, 哲学家保罗·克里尔认为仅通过当地文化与大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滋润, 杂交的“世界文化”才能出现。他暗示这要看地区文化是否具有重新创造一种能够存在并作为今后发展基础的传统[3]。

对于大众文化的流行, 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建筑, 是否需要对其用单一的民族性来说辞, 在本文中,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 抛开地域文化层面, 大众文化的流行在其本身来说是人类需求所产生, 与社会发展同步;2) 归结到地域文化本身, 对于它有意义的部分, 无论商业文化的覆盖面多广, 存于人们骨子里的传统不会变。

3 历史眼光

3.1 历史归位

朱建飞博士提出了一种研究当今问题的新方法, 那就是把当今的问题历史化, 在一个大的历史环境中看待当今的问题, 可能会使问题所指看的更为精确, 在这里, 我借用这种研究方式来看待地域主义这个话题。把地域主义放进历史的卷册, 那么便为将地域主义与历史上的其他风格进行横向比较提供了可能性。

地域主义的发展历史悠久, 从中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利用地方建筑形式反对罗马教皇的统治算起, 先后经历了画境, 浪漫主义一直到后来的批判的地域主义。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反对一种普世化的建筑风格, 以民族性的建筑代替单一机械的建筑形式。除去批判的地域主义外, 前几种地域主义的方式或多或少也表现出极大的机械性, 那种排除一切外来因素影响的方式显然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在对具体建筑的说辞上, “既现代又传统”占据了主要, 标称地域主义的许多建筑其实在这个方面并不能提供更多有新意的概念。如果抛开了纯粹的民族性, 而以社会发展和建筑设计本身论建筑, 地域主义与现代主义谁高明则要再论。

3.2 地域主义所指向的时间概念

当今的地域主义太多地关注了早期的民族传统, 而对现今适合当代人的当代传统却很少过问。其实, 这也是一个十分有争议性的话题, 我们回顾以前的世界文化, 几乎每一种文化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吸收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身才是长远之道。

4 结语

地域主义在当今是十分热门的话题, 同时它作为一门优秀的建筑理论, 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丰富果实时, 也要注意到它的局限。地域主义也要在认识自己缺点的过程中寻求发展, 要警惕对地域主义金科玉律式的宣读, 因为一旦如此, 那么它也就离生命枯竭不远了。

摘要:针对当前的热门话题——地域主义展开讨论, 避开主流的正面观点, 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地域主义的缺失, 以期激起对一种优秀的建筑理论的辩证探讨, 从而完善建筑设计。

关键词:地域主义,文化,历史

参考文献

[1]高琦.湘黔古镇中的地域主义探析[J].山西建筑, 2008, 34 (27) :45-46.

[2]沈克宁.批判的地域主义[J].建筑师, 2004 (10) :93-94.

[3]Poul Ricoeut“Universalization and National Cultures”in Historyand Truth:转于Kenneth Frampton.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J].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92 (1) :314.

篇4: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关键词 公共管理 人力资源 现状分析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是两个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后者通常指是企业员工整体的劳动素质、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等,培养手段是不断招募优秀员工并对现有员工进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而人力资本指的是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的总称。具体来说,它仅包括企业中的两类人,一类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人员,另一类是具有企业家素质的经营者。这两类人的共同特点是作用突出且不可替代,也有学者认为他们的素质具有某种天生的特性,并非靠培养和培训而能得到。在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甚至有时是决定性的。

在资本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甚至最终取得垄断的市场地位,唯有依靠先进的技术。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知名的制造业企业无不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些核心技术既是使自己获取超额利润的重要来源,也是阻止竞争对手进入该领域的有效手段。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才能领导市场的潮流,产品老化、技术落后的企业则只能被市场所淘汰,这已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所公认的道理。而在现代经济中,技术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属人”的特性,即技术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凝结在企业物质资本(如生产设备)中,而是更多地储存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头脑中。这时的技术人员已不仅仅是企业雇佣的高素质劳动者,更是一个资本的载体,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本。这种形式的人力资本已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近年来我国已经出台相关法律,允许技术成果拥有者将技术折价入股,成为公司的股东。

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仅有先进的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经营者来经营。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因此它的行为必然是市场导向的,只有市场需要的产品才是好产品。美国铱星公司的破产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反例。铱星公司的全球卫星通讯系统是公认的最先进的通讯技术,但由于它在市场分析、营销策略方面的失误,最终陷于破产的困境。铱星公司的遭遇再一次说明技术的先进并不能保证商业上的必然战功,经营水平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每个企业的经营者都有一定的营销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常识,也同样遵循趋利避害、量力而行等行为法则,但只有那些眼光锐利,分析计算准确的经营者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我们称这种高素质的经营者为企业家。

企业家的作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无疑是十分巨大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企业乃至一个地区的发展可能就靠一两个人的带领,人们通常冠之以“能人经济”。假如有同行业同区域同规模的两个厂,派两个能力差异很大的人分别担任厂长,其收益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么对于多出来的那一部分收益,我们既不能归之于资本,也不能归之于劳动,而只能归之于企业家的个人才能,我们同样称之为人力资本。

由核心技术人员和企业家构成的人力资本不仅成为企业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而对企业的产出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而且,由于它是一种人格化的资本形式,也给企业的制度安排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我们在下文将分三个方面对之进行分析。

一、人力资本对企业产权制度构造的影响

在传统企业形式中,企业的产权是以企业成立时法定货币资产的出资为标志和起点的,即出资方依各自出资多少拥有企业产权,而经理、技术人员等只是资方的雇佣劳动者。劳动者按工作量取得相应的报酬,并没有企业的产权,也就没有对企业的收益权和处分权。在这种产权构造中,货币资本是主动方,而劳动力处于一种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但在人力资本出现并且作用日益凸显以后,企业中已不再是货币资本一统天下,人力资本开始拥有了部分产权。而且,二者的关系发生了某种逆转,货币资本逐渐变为被动资本,而人力资本逐渐变为主动资本。企业的产权构造发生了悄然的变化。

相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人力资本拥有产权的进程要慢得多。依前文所述,技术入股刚刚开始尝试,而且有很多的限制条件;而企业家以其经营才能折价入股还没有起步。这也是传统观念的偏见所致,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向来重视具体劳动,轻视抽象劳动;重视体力劳动,轻视脑力劳动;重视生产性劳动,轻视经营性劳动。这些偏见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相关政策的制定,阻碍了人力资本取得产权的进程。

人力资本价值得不到承认的后果是拥有人力资本的人缺乏动力为企业工作,企业凝聚力下降,甚至造成人力资本流失。国有企业受传统观念影响最深,因此人力资本流失问题也最为严重。流失的人员绝大多数是管理、技术骨干,据相关统计,有的国有企业流失人员多达60%,而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高级管理,技术人员和技工70%以上来自国有企业,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事例:某个国有企业搞一个大型研发项目,就在项目即将大功告成之际,该项目的负责人带着成型的项目到其它企业入股去了。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带着管理经验、营销网络倒向其它企业或是另起炉灶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因此,国有企业产权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处理好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关系,要改变以往那些只有实物资产才能拥有产权的条规限制,允许运用资产的人尤其是企业家和高级技术人员以其自身的人力资本折作股份,拥有一部分的产权。

二、人力资本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影响

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特有的运行机制,其特点是权力的分立与制衡、决策的科学与民主,它是与企业的产权结构紧密相连的。既然人力资本的形成对企业产权结构产生了冲击,这一影响就必然延及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的基本要义是解决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关系问题,按照简单的理解,就是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分离,总经理负责企业的经营运作,董事长对总经理进行监督并决定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人力资本形成以后,这一点逐渐发生了变化。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不再强调董事长与总经理职能的截然分离。西方国家出现了CEO(首席执行官),CEO除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直接负责外,还具有提名内部董事的资格,因此一般认为CEO拥有50%~60%的董事长权力。CEO受企业战略决策委员会的领导,而这一委员会的成员不一定是财产所有者,非财产人士占据了相当的席位。这说明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已开始重视人力资本,而不再强调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

独立董事(又称外部董事)制度也是一个新兴的事物。独立董事既不代表出资人,也不代表经理层,其成员往往是经济或法律方面的专家,职责是对企业进行监督并对公司的战略、运作等重大问题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在西方国家,企业聘请独立董事已成为一个趋势,“1999年世界主要企业统计指标的国际比较”报告中列出了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的国际比较,其中美国是62%,英国34%,法国29%。独立董事们能利用其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各种建议,为董事会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从而有利于公司提高决策水平,改善经营绩效。独立董事的另一个作用是监督,对董事会和CEO的权力进行制衡,避免企业被大股东和内部人控制。独立董事本身也是人力资本参与公司治理的一种形式。实证研究表明,具有积极的独立董事的公司比不设独立董事的公司的运作更为成功。

三、人力资本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人力资本对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企业文化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企业的整体价值观念必须进行调整,以维系人力资本在企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而言,人力资本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强调协作和团队精神。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营才能的专业化,以及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使得管理者往往领导的是比自己更专业的下属,管理的是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不同的岗位人员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因此,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式的命令与控制手段已经落伍,必须充分尊重雇员的个人价值,给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也不再主要依靠指派和命令,而更多地依赖于成员间的配合和协作。由于人力资本具有较多的“属人”的特性,雇员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对人力资本的生产率影响很大,因此企业必须致力于培养“团队精神”,使每个成员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使命感,相互理解,相互协作。

2.强调个人之间的能力差异很大。新的企业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不仅存在能力上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的幅度可能很大,正是能力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分工的不同,进而导致对企业贡献的不同。一个公司的清洁工大概不会比其老总具有更高的素质,因此老总就是老总,清洁工就是清洁工,他们的岗位差别已由其能力差别而决定。摩托罗拉公司的雇员每个季度都要交一个总结,其中第一条就是:你觉得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能力是否相符? 这与我们传统的观念恰好相反,我们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存在能力差异,每个人的贡献大小仅是由分工决定的。因此,把个人视为螺丝钉,拧到哪里就在哪里出力。与之相应的,是岗位与能力的不相匹配,经营能力较差的人可能成了厂长,经理,而真正的企业家可能只有很低的职位,这样的安排是缺乏效率的,也导致了高级人才的大量流失。这种状况不扭转,企业的效益就很难提高。

3.强调人们收益方式的不同。由于员工间的能力差异很大,由此导致他们对企业的贡献大小、贡献方式都是不同的,因此其收益方式也是不同的。对于一般雇员来说,仅根据其劳动量和契约获得劳动收益,而人力资本不仅要获得劳动收益,而且还要获得相应的产权收益,产权收益的大小以其自身价值折价入股来计算。这也是我们国有企业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国有企业中奉行严格的“按劳分配”原则,对于技术人员的特殊技术才能,对于企业家的经营才能始终视而不见,只承认他们的劳动收益,而不承认他们的产权收益,后果是企业的经营者往往想方设法扩大“在职消费”,铺张浪费、吃回扣、出卖企业技术机密等现象十分普遍,这些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远比承认人力资本价值而分配给他们的产权收益的部分为大。

4.强调个人之间收益差距很大。个人能力的不同,收益方式的不同,都会导致收益大小的不同。差距之大,有时可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亚洲的工资差别(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的比值)是700倍,美国是1300倍,我们国家则只有5~6倍。即便是这个5~6倍,也是对以前的“大锅饭”、“平均主义”进行了长期矫正的结果。人力资本必须得到相应的报酬,如果报酬不足以补偿它的损耗,或是不足以体现它的价值,那么,技术人员就没有动力去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家也没有动力去全身心地投入经营活动。当然,报酬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美国收入最高的经理拿到的并不是现金,其中很大部分是公司的股权价值,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5.强调企业讲求效率,不讲求公平。企业注定是要以利润为最终目的的。在企业中,衡量一切人力和物力贡献大小的标准,不是其自身价值的大小,而是其对于企业利润产生的作用。清洁工和企业老总同样是一个人,同样是一天工作八小时,甚至前者比后者出的力更大,受的累更多,但薪酬却只是后者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这或许有些残酷,但企业中只能如此,只有讲求效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才能为股东赢得更多的利润。至于公平,是社会的目标。政府通过向高收入者征收累进制的所得税和强制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来控制贫富差距的过于扩大,维护社会的公平。企业是企业,社会是社会,二者的功能和目标定位决不能错位。

四、结束语

篇5: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时间: 2009-04-14 00:08:08 来源: 中国贸易金融网

网友评论 0 条

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论题。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会选择不同的贸易政策,总体来看,自由贸易政策与贸易保护政策是伴随经济周期的更迭而交替使用。尽管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各国均或多或少地融入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框架,但贸易保护仍时常花样翻新,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贸易保护有抬头之势。

【作者简介】刘媛,女,经济学硕士,天津天狮学院,讲师,任教于天津天狮学院经济管理系,天津市武清开发区源泉路15号(301700)

【摘要】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早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热点话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旧有措施的作用在逐渐削弱,但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对全球各国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造成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原因及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全球化

The drawback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rade protectionism

under financial crisis

Abstract: International trade protectionism has long been a hot topic o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effect of some old measures have becoming weaken, but the new continuoustrade protectionism has a negative impact to the worldwide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of the financial crisi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and disadvantages of new trade protectionism caus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which may be taken by China.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trade protectionism, globalization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论题。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会选择不同的贸易政策,总体来看,自由贸易政策与贸易保护政策是伴随经济周期的更迭而交替使用。尽管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各国均或多或少地融入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框架,但贸易保护仍时常花样翻新,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贸易保护有抬头之势。

一、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抬头的原因

2007年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恐慌与危机传染到全球各国,导致全球经济进入“严冬期”。随着负面影响的不断扩大、深化,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贸易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不少国家和地区为加强对本国产业和市场的保护,采取了各种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进口。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再次出现,令世界贸易组织、各国首脑及专家表示堪忧,在前不久结束的20国集团金融峰会和APEC会议上,各国首脑均纷纷发出避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呼吁并表达了积极推进多边自由贸易的合作意愿。

经济衰退是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根源。经济衰退与贸易保护好像一对孪生兄弟。一国经济衰退,其对本国贸易的保护必有抬头,而当前的情况正激发了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已经出现增速明显放慢的迹象。今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连续两次对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进行了修改,由原来的4.1%下调0.4个百分点至3.7%。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继续走低,预计美国08年经济增长1.4%,增幅较07年下降0.4%,而欧盟和日本已经在今年第二、三季度分别出现了0.2%和0.1%、2.4%和0.4%的连续负增长,预示欧盟和日本经济已步入衰退。

同样,我国在这场金融海啸中也受到了较大冲击,虽然部分专家学者对于接受过97年亚洲金融危机考验以及连续五年以两位数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充满信心,并作出中国经济未受很大损害的判断,但事实是我国经济也面临增长放缓的问题。世界银行在11月25日发表的有关中国经济季度报告中已将先前对我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测值由9.2%调整为7.5%,是19年来最低。

金融危机本身不仅正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扩散和蔓延,而且对其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发生和扩大。面对这种低迷的经济形势,各国决策者倾向于保护本国制造商并采取严厉措施限制进口的做法将会成为其外贸政策选择的最大可能。

二、金融危机下不可关闭“贸易通道”

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已成为必然,各国为消化过剩产能,拉动本国经济,或通过采取提高关税、限制配额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来设置有形壁垒,或通过知识产权、碳排放和金融开放等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构建无形障碍,但这些措施不但无易于危机的解决,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危机,使全球经济进一步恶化。

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因美国股市暴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至今还令人记忆深刻,而同样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当时美国国会通过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法案,该法案大幅提高了超过2万种外国商品的进口关税,结果引发各国之间的贸易战争,加剧了世界经济大萧条,使这个当时在国会议员眼里可以帮助美国经济走出困境的一剂良方妙药成为后世学者认为的“最大的错误”。许多经济专家和学者都把此次危机与29年大萧条相对比,美国贸易保护政策把全球经济送入更加低迷的惨痛教训使各国政府都对当前可能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倾向感到担忧。深入分析当前的危机背景及根源,已与70多年前的大萧条有着很大差别,此时选择关闭“贸易通道”将会给全球经济带来比30年代更惨重的冲击。首先,贸易保护主义会损害一国未受保护产业部门及消费者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在这个大市场中,各种要素得到了有效的配置,贸易壁垒的降低或取消加速了要素资源的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全球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所需的“国际化”商品。如果某国实行贸易保护,将直接或间接增加进口商成本,进口商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本国消费者,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此外,保护措施使非保护产业的生产者为受保护产业生产者提供了强制性补贴,产生的收入转移效应往往得不偿失,还会造成利益分配的扭曲。

其次,贸易保护会造成出口国贸易及经济急剧下降。如果在危机中某个国家(一般是贸易大国)率先实施严厉的贸易保护,会使向其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骤降。随之产生的连锁反应是,作为拉动出口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贸易的迅速萎缩会导致大量出口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大幅上升,从而拖累该国经济快速滑坡。特别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将会受到更大的影响。以中国为例,在过去长达15年时间里实施的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出口导向型”特征。据相关计量分析资料表明,从长期来看,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弹性较大。我国出口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将增长0.8150个百分点,这种强烈的关联性作用必将导致在我国出口出现大幅缩减时,经济将严重受损。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明显放缓,尤其是占中国出口额近50%的欧盟、美国、日本三大贸易伙伴经济遭受重挫,一旦主要三大贸易输入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将会使我国出口面临丢失半壁江山的可能,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第三,危机下一国或多国集团的贸易保护会引发全球性的报复性措施,使世界经济更加恶化。贸易保护政策不仅阻碍了其他国家向该国的出口,使其他国家的产业处于不利地位,同样也会影响该国向其他国家的出口,使本国产业陷入困境,因为一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经常会引发其他国家类似的报复政策。美国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法案就曾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并争相对美国采取报复性措施。因为表面上看美国率先搞贸易保护主义,原来受到进口冲击的产业能够占有国内市场,但是美国也有外贸出口部门,其他国家会以牙还牙进行报复,也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最后每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市场都局限在本国内部,造成世界整体经济进一步萎缩。

第四,贸易保护会破坏已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格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世界性市场的形成,使资本超越了国家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经济全球化不仅增加了世界总产出和消费者福利,而且其产生的经济驱动力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这种调整促使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转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局面,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程度。正是这种相互依赖,使每一个国家都很难独立完成一件完整的产品。例如一部手机的生产,它的芯片来自美国,主板由台湾或者韩国制造,而组装却是在中国。正是在全球化的分工合作体系下,手机这件产品才能以更经济的方式完成,销往世界各地。而贸易保护必然会打断全球化所形成的生产价值链及正常的分工体系,这将意味着世界经济的整体倒退。

此外,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各国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体系的构筑。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推动了各国经济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作为参与者,各国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不会被淘汰。虽然发达国家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变向解读贸易规则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在各国共同实行自由贸易的公平贸易时代,在人们对发达国家建立的诚信体系受到质疑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分享他国自由贸易好处的同时,在本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这不仅会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总之,贸易保护不仅会造成世界贸易额的急剧下降、各国间贸易摩擦加剧、货币流通混乱等问题,还会使世界各国陷入深度不信任的怪圈。希望通过扩大贸易恢复的全球经济会因贸易管制而进一步恶化,甚至会牺牲各国为推进经济全球化曾做出的各种努力。

三、中国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显然对解决危机是没有任何帮助作用的,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并不排除某个国家为了本国利益而背弃自由贸易协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中国作为崛起中的经济和贸易大国,面对可能来临的区域性或全球性贸易保护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是高度重视世界经济放缓对我国贸易的影响,针对别国的贸易保护措施,要制定相关的预警和应变预案。我国应在密切注意危机扩散趋势的同时,对于各国的贸易政策,特别是重点出口国贸易政策及隐蔽性贸易壁垒动向要给予充分的关注,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定期或不定期发布预警信息,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同时,应适时调整贸易政策,根据当前形势酌情制定几套相关的应变预案,防止出口贸易增长出现过度下滑,积极推动出口贸易的相对平稳发展。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内需增长,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当前形势下,扩大内需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提高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方面有助于改变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格局,改进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出口需求下降的背景下,扩大消费为主的内需,可以缓解经济增长受到外需下降的冲击。另一方面,增加消费,降低过高的储蓄水平,将有助于缩窄贸易缺口,削减贸易顺差,从而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三是加大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力度。要加大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积极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换代,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综合竞争力,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努力提升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分工链中的价值地位。要降低初级产品与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四是发展多元化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合理出口区域结构。我国要进一步降低出口区域的过度集中与依赖,积极拓展美国以外的出口市场,包括印度、巴西、阿根廷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稀释美国进口调整对我国出口发展带来的不利效应。促使出口区域结构更加多元化,构建我国出口稳定增长的基础。

五是调整商品出口退税率,扶持相关出口企业,促使外贸的整体格局沿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进一步调整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进口。

六是因地制宜创新对加工贸易的管理,并在打造有竞争力的工业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继续推进城镇化步伐,将主要力量放到扩大内需,促进国内消费上。

从长期来看,要避免贸易保护带来的冲击,关键是要打造有竞争力的企业,打造具有自主的技术、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实现微观基础的再造。这是应对此次危机的着力点,也是把应对危机与促进中国产业升级转型结合起来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篇6:美国民主制度的弊端(共)

在托克维尔看来,美国民主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美国的民主法制经常是残缺不全的。在这方面,美国的法律有时 侵犯人们的既得利益,或由此而认可侵权的危险行为。此外,美国的法律改 变频仍,使人无所适从。如果将民主制度与贵族制度相比较,贵族的法制尽 管趋向于使少数人垄断财富和权力,但贵族制度精于立法科学,有自我控制 的能力,不会被一时的冲动所驱使,它有长远的计划,并善于在有利的时机 使其实现,贵族制度办事考究,懂得如何把法律的合力同时汇聚于一点。民 主的法制一般是趋向于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民主制度的立法目的比贵族

立法更有利于人类,但民主制度不精于立法科学,民主制度的手段不如贵族 制度完备,民主制度在行动时往往不讲究手段,甚至违背自己,它的法制几 乎总是不够完善或不合时宜。

第二,美国的民主常常在选择受托执政的人员方面犯错误。因此,民主 国家的统治者或是不够忠诚,或是不怎么能干。负责领导美国国家事务的人,在才德两方面都不如贵族国家的执政者,他们可能常常不忠于职守和犯 重大错误。尽管如此,美国却仍然会保持繁荣。其原因是,一、执政人员没 有同被治者大众的利益相反或不同的利益;

二、被治者是既聪明又很认真、不断关心自己的事业和重视自己的权利的人民,可以防止他们的代表偏离

他们根据自己的利益为代表规定的总路线;

三、人民一般不会让滥用权力的行政官员长期留任。

第三,民主为“多数的暴政”埋下了种子。“多数的暴政”既体现在舆论 的统治上,也反映在政治统治之中。“在美国,多数既拥有强大的管理国家的实权,又拥有也几乎如此强大的影响舆论的实力。多数一旦提出一项动

议,可以说不会遇到任何障碍”。“民主政府的本质,在于多

数对政府的统治是绝对的,因为在民主制度下,谁也对抗不了多数”。这

种状况导致的结果是有害而危险的。多数对政府的绝对统治使得多数拥有

无限权威,这种无限权威在帮助立法者的合法专制的同时,也为行政官员的 专断权助了一臂之力。多数是立法和司法的绝对主人,既控制着治人

者,美国所建立的民主政府,并不像大

多数欧洲人所指责的那样软弱无力,而是拥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我最担心

于美国的,并不在于它推行极端的民主,而在于它反对暴政的措施太少。”

篇7: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吴文炼

【摘要】在资本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竞争越来越多地凸现“属人”的特性,人力资本对企业产权制度构造、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力资本固有的诸如投资性、逐利性、价值性和增值性等属性决定了其对企业剩余有索取权和控制权,人力资本是企业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

【关键词】人力资本;企业制度;结构;要素

【Abstract】Be gradually mature in capital market today, the protruding cash competing more and more many “belongs to people’s” characteristic property, human capital has produced deep effect to property rights of enterprises aspect such as system structure, corporate management structure, corporate culture, human capital has been inherent investment, chases interest rate attributes such as nature, value and added value such as having decided the person having asking for right and the controlling power to enterprise surplus, human capital is an indispensable heavy enterprise system key element.【Key words】Human capital;Enterprise system;Structure;Key element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是两个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企业通常将人力资源视为人的体能、知识、技能、行动有效组合而成的一种“活”性资源,它具有可能性、无限性、耐磨性和易损性。因此,人力资源是经济性的资源、是战略性的资源。人力资本是为了获取乘余价值而投入商品生产的劳动力,它有其他资本共有特性:投资性、逐利性、价值性、有限性和增值性等,与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对企业剩余有索取权和控制权,人力资本也需要其他人的劳动才能增值。因此,不是所有人力资源都能成为人力资本,只有从事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经营管理等,通过其他人利用其发明、革新和被其管理,能创造更大乘余价值的那部分人的劳动力,才能称为人力资本。

但是,对一个企业而言,仅拥有先进的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高素质的经营者来经营。每个企业的经营者都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也同样遵循趋利避害、量力而行等行为法则,但只有那些眼光锐利,分析准确的经营者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我们称这种高素质的经营者为企业家。由核心技术人员和企业家构成的人力资本不仅成为企业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而对企业的产出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而且,由于它是一种人格化的资本形式,也给企业的制度安排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笔者在下文将分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人力资本对企业产权制度构造的影响

在传统企业中,产权是以企业成立时法定货币资产的出资为标志和起点的,即出资方依各自出资多少拥有产权,而经理、技术人员等只是资方的雇佣劳动者。劳动者按工作量取得相应的报酬,并没有企业的产权,也就没有对企业的收益权和处置权。这种产权结构,货币资本是主动方,而人力资源处于一种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但人力资本出现且作用日益凸显后,企业中已不再是货币资本一统天下,人力资本开始拥有了部

分产权。而且二者的关系发生了逆转,货币资本逐渐变为被动资本,而人力资本逐渐变为主动资本。企业的产权结构发生了悄然的变化。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人力资本拥有产权的进程要慢得多。人力资本入股刚刚起步,而且有诸多的限制条件。人力资本价值得不到承认的后果是拥有人力资本的人缺乏动力为企业工作,企业核心竞争力下降,造成人力资本折价损失。国有企业受传统观念影响深,因此人力资本折价损失问题也最严重。流失的人员绝大多数是管理、技术骨干。据统计,有的国有企业流失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高达60%,而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工有70%以上来自国有企业。因此,国有企业产权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处理好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关系,要改变以往那些只有实物资产才能拥有产权的限制,允许运用资产的人尤其是企业家和高级技术人员以其自身的人力资本折作股份,拥有部分的产权。人力资本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影响

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特有的运行机制,其特点是权力的分立与制衡、决策的科学与民主,它是与企业的产权结构紧密相连的。既然人力资本的形成对企业产权结构产生了冲击,这一影响就必然延及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西方国家出现了CEO(首席执行官),CEO除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直接负责外,还具有提名内部董事的资格,因此一般认为CEO拥有50%~60%的董事长权力。CEO受企业战略决策委员会的领导,而这一委员会的成员不一定是财产所有者,非财产人士占据了相当的席位。这说明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已开始重视人力资本,而不再强调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

独立董事(又称外部董事)制度也是一个新兴的事物。独立董事既不代表出资人,也不代表经理层,其成员往往是经济或法律方面的专家,职责是对企业进行监督并对公司的战略、运作等重大问题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独立董事们能利用其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各种建议,为董事会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从而有利于公司提高决策水平,改善经营绩效。独立董事本身是人力资本参与公司治理的一种形式。实证研究表明具有积极的独立董事的公司比不设独立董事的公司的运作更为成功。人力资本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3.1 强调协作和团队精神。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营才能的专业化,以及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使管理者往往领导的是比自己更专业的下属,管理的是自己并不熟悉的业务领域。因此,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式的命令与控制管理方法已经过时,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尊重雇员的价值,为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也不再主要依靠指派和命令,而更多地依赖于成员间的配合和协作。

3.2 强调成员之间的能力差异。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不仅存在能力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的幅度可能很大,正是能力的差异导致了分工的不同,进而导致对企业贡献的不同。摩托罗拉公司的雇员每个季度都要交一个总结,其中第一条就是:你觉得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能力是否相符?这与我们传统的观念相反,我们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存在能力差异,每个人的贡献大小是由分工决定的。

3.3 强调收益方式的不同。

由于员工的能力差异很大,由此导致他们对企业的贡献是不同的,因此其收益方式也是不同的。人力资本不仅要获得劳动收益,而且还要获得相应的产权收益,产权收益的大小以其自身价值折价入股来计算。国有企业中奉行严格的“按劳分配”原则,对于技术人员的特殊技能和企业家的经营才能始终视而不见,只承认他们的劳动收益,而不承认他们的人力资本收益,后果是企业的经营者设法扩大“在职消费”,吃回扣、出卖企业技术机密等现象十分普遍,这些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远比承认人力资本价值而分配给他们的产权收益的部分要大。

3.4 强调企业讲求效率,不讲求绝对公平。

盈利是企业经营的根本。衡量人力、物力贡献大小的标准,不是其自身价值,而是其对于企业利润产生的作用。企业只有讲效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为股东赢得更多的利润。至于公平,是社会的目标。政府通过向高收入者征收累进制的所得税和强制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来控制贫富差距的过于扩大,维护社会的公平。企业是企业,社会是社会,二者的功能和目标定位绝不能错位。结语

篇8:浅谈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影响和弊端

借款费用是企业因借入资金所要付出的代价。它包括两部分:利息费用 (包括借款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和相关辅助费用) 和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欧洲大部分国家都将其作为期间费用做会计处理。直到五六十年代, 借款费用资本化开始在一些负债率高, 借款利息费用较高的企业流行。人们将借款费用做资本化处理的最初动机在于提高企业的利润。

我国在会计改革之前, 企业的借款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而这些费用按一定的比例再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这实际上与借款费用资本化有异曲同工之处。后来, 借款费用被规定可以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便是真正的资本化处理。一直到如今, 新会计准则对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条件、确认、计量、披露等做出了更为详细、规范的规定。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对企业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报表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前提下均可以予以资本化处理。而且, 专门借款的资本化与其在相应资产上的支出不再有直接联系, 其借款费用可以全部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成本。这大大减少了企业当期损益的金额。而对于那些占用了借款, 且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或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存货, 其所占用的借款费用也可以资本化, 这将导致企业存货成本的增加而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的金额减少, 这最终将导致企业的利润以及所有者权益增加。而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 随着企业折旧费用的计提, 企业利润将会下降。

随着借款费用越来越多地计入存货成本, 特别是对于那些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 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大型设备生产企业, 其相应期间的资产将增加, 费用减少。且计入资产的借款费用越多, 对当期损益的影响就越大, 这体现在会计报表上会使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增加;体现在利润表中, 会使利润增加, 费用减少。新会计准则规定符合条件的一般借款也可以进行资本化, 而专门借款费用无论金额大小均可计入资产成本。这进一步使得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计算更加准确, 可以有效防止企业虚增利润。

因此, 新准则中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规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将会在短期内改善企业的业绩。而从长期来看, 随着存货的销售以及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 借款费对损益的影响会渐渐消除。

三、浅述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不合理性以及弊端

(一) 借款费用资本化违背谨慎性原则

稳健性原则作为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 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 应持谨慎的态度。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记录和确认, 而没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和入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 实施谨慎原则, 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 并防范风险, 有利于企业做出更加正确的经营和管理决策, 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从未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而借款费用资本化却很明显地违背了这一原则, 其导致资产增加, 费用减少显得不够谨慎。而在企业固定资产的建造期间, 借款费用直接计入在建工程, 对企业的当期损益没有直接的影响, 这有可能导致企业盲目举债, 使企业的负债率过高, 这进一步违背了谨慎性原则。

(二) 借款费用资本化将导致资产价值的确定不规范

借款费用的资本化使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计入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 从而导致在不同的筹资方式下, 由于借款费用具体金额的差异, 而使资产的价值产生差异。这就给某些企业虚增固定资产价值提供了方便, 更有可能会使会计信息以及各种财务比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利润率等) 失真, 从而给会计报表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做出理智的决策带来困难。

(三) 借款费用资本化缺乏理论依据

借款费用作为一项财务费用, 其金额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融资方式、融资渠道、融资规模以及利率水平, 而与固定资产的建造并无直接联系。

从理论上说, 计入资产成本的费用应当是与资产的取得或建造有直接关系的费用, 而资产的价值更多地取决于建造资产的历史成本。其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 包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以及制造费用等。而借款费用与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无直接联系, 作为一项融资费用却计入资产成本, 这缺乏理论支撑。

(四) 借款费用资本化在操作上缺乏统一性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 而不符合条件的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 并非所有的借款费用都计入了资产的成本。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点是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了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的状态。而在之后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计入财务费用。

如某企业借入了200万元专门借款建造一项固定资产, 借款期限为3年, 建造期2年, 借款利率10%。其中前两年发生的借款利息费用共计40万元可以进行资本化, 而最后一年的20万元利息费用却要计入当期损益。像这样对同一笔借款的利息费用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缺乏理论依据, 不符合会计一致性的原则。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M].财政部, 2012.

[2]王化成.论借款费用的非资本化[J].财会月刊, 1996, (8) .

篇9: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关键词:企业文化;实用主义;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119—02

商业投机和产业竞争强调现实利益的获得便是实用主义在美国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中的深刻烙印。我们对企业文化中存在的“实用主义”思想进行当代解读,这不仅丰富了它的现实涵义,更有助于我们在其哲学思想蕴寓的利弊博弈中,寻求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契合之处。

一、“实用主义”思想的理论锋芒及其在企业文化中的当代解读

1.“信念即真理” 诠释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合理性。皮尔士提出,“我们的信念将真正地指导我们的行为,从而满足我们的愿望;并且,这一反思将使我们拒绝每一种已经如此构成却不能确证这种结果的信念”[1],“真实的事物具有的唯一结果是产生信念,因为,这些真实事物激起的所有感受都以信念的形式出现于意识中”[2],“科学调查已在确定信念方面取得最令人惊奇的成就”。可见,实用主义强调考察行动的目的要与满足感联系起来,充分肯定人的主观意识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而且进一步指出信念确定的方法是“科学调查”。

2.“有用即真理”拓展了企业文化功能的现实思想内涵。詹姆士认为,“真理就是有用,有用就是真理”,“根据实用主义的原则,只要关于上帝的假设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能令人满意地起作用,那这假设就是真的。”[3]“真观念是那些我们能同化,使之生效、确证和核实的观点。虚假的观念是那些我们不能同化、不能使之生效、不能确定和不能核实的观念。” [4]实用主义者认为,真理就是对人们行动有效果的,能够使人获得成功的观念。真理是能引起一种有助于满足人们当前愿望的行为的信念,它与谬误之所以能被甄别,唯一且最终的标准是它有效。我们知道,企业文化也具有振兴、导向、协调、凝聚、美化及育人等诸多功能。“振兴”意味着企业能战胜困境、发挥优势、持续发展;“导向”规定着企业向着健康、科学的理想和追求迈进;“协调”意味着社会与企业的和谐一致、企业内部协调运转[5]。

3.“真理并非固有不变” 体现企业形象重塑的实践要求。实用主义强调真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批判将真理绝对化,皮尔士曾提出,“信念是一种行为规则,它应该包含更进一步的怀疑和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此同时,它既是思考的一个停止点,也是思考的一个新起点。”[6] 杜威认为,“智慧并不是到了手就一劳永逸的东西。它是经常处在形成过程之中的,要保住它势必要经常注意观察效果,要有虚心学习的毅力和重新调整的勇气。” [7]

4.“美的行为胜过美的外貌” 蕴涵企业文化构建内外化过程的契合。杜威认为,真理与美是相互统一的。他指出,“沉思的观念的真正富有成果的应用是在美学领域,而不是科学领域”[8],“一切观念、意义、概念、学说和体系的效能,全系于他们对一定环境的主动改造,或对于某种特殊困苦和纷扰的排除成功与否,它们成功了,就是可靠、有效、好的和真的……美的行为胜过美的外貌。”[9] 杜威认为,真正的美在于對现实的主动改造,并且这种改造总是与人的远大志向、高尚情操、正义、善良等精神现象紧紧相连,他将哲学阐述为一种能动的和创造性的生活实践。

二、我国企业文化体现的“实用主义”弊端

1.“利益共同体”理念成为企业共享价值体系的最终信仰。在实用主义的视阈中,企业生存至上的法则必然要求建立“追逐利益”的共享价值体系,其最终信仰便是构建“价值共同体”的企业理念。正如实用主义者自己声称的“彻底废除道德的善(如美德)和自然的善(如健康、经济的安定、艺术、科学等类似的东西)的传统区别,不存在抽象的、最终的善恶,一切都是具体的,相对于人的生存条件而言。”[10] 企业讲究分清权限、明晰职责,并以恪守效率和准确性为宗旨,始终强调指标、定额这些所有可以量化的东西。

2.社会符号化特征的凸显桎梏了企业文化主体的本原需求。符号化、信息化成为现代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实用的“符号象征”已经深入到社会心理层面,就连品牌也成了符号化的企业。实用主义对资本利益的无限追求衍生成企业文化主体迎合符号化社会的冲动和本能。物质丰富、社会流动性与互动性的加强将企业文化主体间的利益结合变得更加现实化、随机化和物欲化。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中,作为个体的企业渴望有突出自身特点的举动,一旦符号化后,便不会变动,再由市场对这种符号化选择进行强化,紧接着我们会发现:商标凸现的已俨然是企业的商品地位和差别,而不是内在品质。

3.企业文化在“实用”与“传统”的糅合中淡漠了科学借鉴的标准。在实用主义看来,人是生物的、孤立的存在物,并非社会性的实践主体。企业与员工、员工之间的关系只要达到提高销售额和利润率的标尺,即使等级藩篱、独立冷漠也司空见惯。价值标准的定位就是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企业只负责保障员工的经济需求,其他则归于国家、社会或家庭,雇佣关系是最简单、最实际的方式。然而我国传统企业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强调“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容易造成墨守成规、论资排辈、追求平衡及中庸忌变的现象[11]。

4.“功利色彩”无法实现企业文化的社会角色,助长了企业文化体系的无序状态。一个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角色,与其体现的和谐文化是一致的。企业文化精神内容的最高境界便是为社会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作贡献。“企业的发展与商业目标密切相连,没有物质财富的丰富就谈不上发展,甚至企业根本无法生存。不少企业对文化的实用主义态度使人们较少去追求精神的‘天国’。”[12] 实用主义对个人功利非常看重,忽略甚至排斥社会本位价值,对物质追求短期行为,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三、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的理性选择

1.以信息时代的社会实践为发展契机,探求企业科技创新的和谐视角。首先,科技信息载体的需求要涵盖企业的社会角色定位。企业在提高效益的同时,应避免滥用信息载体的实用性和虚拟性带来的负面效应,积极增强信息载体的社会责任功能,及时对信息进行科学的识辨、筛选和疏通,整合健康、高效、快捷的信息流,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信息网络,真正培育、引导和激励企业员工作为普通公民的责任意识,提升企业社会得责任感。其次,拓宽信息渠道,不断发掘企业文化建设的资源优势。企业要善于运用多层次、多方位、多内容的文化载体,积极探索互动参与的多种沟通方式,不断增强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将时代信息的理性思维根植到他们对本企业文化内容的真实理解中。最后,切实将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息内容及时反馈到企业的人才培养、规章制度、科技突破和创新理念的信息库中。

2.坚持“以人为本”价值观,提升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理念。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树立先进的企业价值观,构建卓越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价值体系。任何价值观总是和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相联系,都存在一个选择最根本的指导思想问题[13]。我们应避免实用主义的个人本位思想,提倡人人平等、公平竞争的信条,崇尚英雄的企业家精神。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微观体,企业便是遵循一定规则的这些微观体的有限集合。企业的科学发展必须首先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经济要求,建设和谐企业“人和”是根本,只有“人和”才会“企和”,只有“企和”才会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

3.发挥“知行合一”传统思想的优势,建设“行不违道”的企业行为文化。我国传统哲学“知行合一”思想指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谓之知。”它强調了“知”与“行”的辩证统一,表明了道德活动从意念、动机的懵懂之际渐渐到达付诸实践,形成“知”之内原理转化为“行”之外在可观是一个整体合一的过程。这与实用主义强调实践性的特点不谋而合。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中从最高层领导到第一线工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中包含,所反映的企业文化内涵,以及从企业的生产、经营等集体行为到员工个人行为所反映的文化特征[14]。其目的是将企业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员工的情感需求、思想认识和信念品质,再将这种内在意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4.引入企业信用体系,构建管理科学、教育保障、法治监督统调合理的和谐企业文化。诚信是企业信用体系构建的基础,只有讲究诚信的企业,才会赢得社会的认可,并获得长足发展。一个企业要实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就必须真正成为对自己生产经营完全负责的信用行为主体。引入企业信用体系,坚持管理、教育和法治相结合,对于构建和谐企业文化至关重要。将信用评价机制贯穿于企业运转的整个过程中,加强行政、法律的管理手段约束员工的实际行为,科学的企业管理会引导员工朝着企业价值观教育的目标靠近。

参考文献:

[1][2][6][8]约翰.杜威,等.实用主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7-241.

[3][4]詹姆士.实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07-154.

[5][13]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52-479.

[7]洪谦.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实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72.

[9]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84.

[10]邹群,黄焕.实用主义与科学管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29.

[11]屈燕妮.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影响[J].企业战略,2008,(2):60

[12]胡薇薇.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科技经济市场,2006:112.

上一篇:一季度综治与平安创建工作汇报下一篇:地理答题主要过程与二轮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