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论文

2024-05-09

关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论文(通用9篇)

篇1:关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论文

关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但这一切相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历程来看还很短。因此,不断研究和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经验教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这些研究和学习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艰巨性和必然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方面思考并进行论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45年以后),短短几十年,资本主义生产力取得巨大发展。这种发展不论是速度还是规模都前所未有,影响巨大。这些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那么,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到底取得了哪些发展呢?下面就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状况进行初步的认识。

一、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认识

首先,经济方面。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处于制约地位,世界经济中最大的一块是发达国家经济。世界经济展的速度与规模仍在相当程度上受发达国家的制约,并且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处于支配地位。今天的世界经济是由包括各种类型经济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全球经济,不是也不能受哪一部分国家的完全支配。但是,诸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

界贸易组织之类的国际经济机构的活动,诸如国际价格、利率、汇率之类的国际经济要素的变动,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支配。

同时在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五十多年的历程中,也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它也经历了各种坎坷和波折,呈现出螺旋式发展的特点。

其次,科学技术方面。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科技发展中处于先进地位。从总体上看,代表当今世界科技水平的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例如,诺贝尔科学奖的95%以上被发达国家的科学家获得,世界主要科研活动的80%以上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世界科技论文发表和国际技术专利申请的70%以上出自于发达国家,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其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在发达国家高达50%-70%。

最后,劳动者素质方面。在世界劳动者教育素质中处于高层地位。劳动力是生产力发展诸要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的劳动者教育素质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其人均受教育年限在13年以上,比发展中国家高一倍多;适龄人口大学入学率,发达国家高达51%,而发展中国家仅为8%;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占本国人口的比重,发达国家为3.6‰,而发展中国家仅为0.2‰左右。那么,促使战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呢?总体看来,促成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大类。

二、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影响。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独立因素,而是一个渗透因素,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起巨大而全面的推动作用。随着以原子能的开发与利用,微电子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知识经济的到来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对消费生活的刺激等方面。

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新科技革命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伴随着科技革命的第一次高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进入了一个大变化和大调整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三大产业比重的分配上。据统计,在1965---1987年中,全部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从5%下降为3%,第二产业下降为35%,第三产业上升为 61%。目前,美国第三产业已达到72%。

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又一次发生新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向服务化、高科技化和信息化转变,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性产业。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占50%以上,其中信息产业就占到30%以上,它表明信息技术产业已超过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业,成为最大的产业部门。

其次,全球化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全球化。资本的国际运动是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资本主义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的120年的历史进程,是以垄断的发展为主线的。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经历了从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由国家垄断再到国际垄断的发展过程。垄断资本的核心是金融资本。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金融领域,而金融全球化则是这一变化的集中表现。金融全球化是资本全球化的枢纽和杠杆。它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金融垄断资本主义。

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对人类社会生产的最高统治。它把生产的社会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拓展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从而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和危机。

最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影响。跨国公司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主体,大多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主,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是全球经济活动的核心。跨国公司的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全球经济活动中国际生产资本的跨国流动得以延伸。

(二)内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调整,加大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增加了宏观调控的手段,放松了对金融市场的管制。从而尽量减轻和延缓经济危机的发生。

其次,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使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一定空间。如实行工会制,建立高工资,高消费和高社会保障,高福利的制度。

最后,在理论研究方面。近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经济伦理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并不断用新的理论成果指导资本主义改革实践,从而从理论高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全面不平衡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集中在20多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都得到迅猛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只对生产力有阻碍或推动作用,所以,要正确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认为只要是资本主义就都能发展生产力,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发展生产力,把资本主义制度当作生产力发展的万能法宝是错误的。

第二、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正在不断放大。我国在科学技术发展上,相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要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要重视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第三、重视经济伦理方面的研究,用以反思当今的经济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依据。

第四、从发展趋势看,随着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特别是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活力的继续发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将会继续发展,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保有世界最发达的生产力水平。

第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资本主义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他也在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资本主义的消亡还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篇2:关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论文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纷纷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实施了一系列的自我调节。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在短时期内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场自我调节由于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基,其局限性和造成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战后资本主义实施自我调节的原因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很多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实施了自我调节,这种自我调节主要是基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理论上说,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之后,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占了上风,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开始发号施令。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出现通货膨胀与失业同生并发的“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失去灵光,新自由主义开始抬头。这时,虽然减少国家干预的呼声日高,但实际上西方国家并未完全放弃对于经济的干预,只是干预的重点和手段有所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衰退,结构性失业居高不下,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又受到质疑,重新强调国家干预的声音又高涨起来。这就是说,一个世纪以来,尽管资本主义对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两手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对自由放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规范和限制,也就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我调节。其次,在实际上,资本主义只所以进行自我调节,就是因为资本增值和统治遇到了麻烦,出现了危机。具体地说,如果不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高度垄断就会造成市场结构扭曲,破坏资本瓜分平均利润的均势;经济运行就会成为无序的洪水,散漫地归于瓦解;就会使两极分化愈演愈烈,导致供给与需求的严重脱节,阻碍资本的进一步增值。财富与贫穷并生,庄严工作与荒淫无耻共处。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期间,更多的雇佣劳动者被迫失业,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而愤起抗争。罢工、示威等工作运动如滚滚怒涛,冲击着资本主义统治的堤坝。总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再不进行一定的调节,不但资本的增值难以为继,而且资本的统治也难以照旧维持下去。

二、战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方式

战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但总体来讲,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基本方式:

一是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充分利用看的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进行干预,其主要手段是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通过控制财政收入、支出及借债等方式,来调节控制宏观总量。比如,当需要抑制经济过热时,就增加税收、减少政府订货,以抑制投资,延缓速度;当需要刺激经济增长时,就减少税收、增加政府订货,以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通过现代银行体系公开市场业务、控制货币发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改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选择性信用管制等手段,来影响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投资及经济活动总量,达到经济平稳运行的目的。

二是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在西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股份制是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资本组织形式。员工持股计划是指通过让员工持有本公司股票和期权而使其获得激励的一种长期绩效奖励计划。在实践中,员工持股计划往往是由企业内部员工出资认购本公司的部分股权,并委托员工持股会管理运作,员工持股会代表持股员工进入董事会参与表决和分红。为了调动员工生产的积极性、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在企业生产中大力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比如,美国战后初期法人股东的持股比重仅为15%左右,70年代中期达到35%左右,80年代中期达到40%,90年代法人股东超过个人股东而居于优势地位,从而使股东的作用在公司的法理结构中得到增强。这种改变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是实行高福利政策。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国家福利制度,推行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这套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指国家规定最低的住房、医疗、工资和教育等标准,通过高税收缩小贫富差距,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健康、营养、住房、教育、就业等,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为低收入阶层提供了医疗、养老、失业的保险以及各种社会救助和补贴。

四是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税收是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战后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调整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延缓收入差距被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也普遍采用了税收调节这一手段。具体地说,一是通过改进个人所得税,强化个人所得税在分配中的调节作用;二是开征社会保障税;三是完善和健全财产税,加强对国民收入存量的税收调节;四是开征遗产税,等等。

正是由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经济运行、管理体制进行了这些调节、改良和改善,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的缓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战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局限性

战后资本的主义的自我调节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调整,尽管在一定程度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种不触动资本主义根基的自我调节带来的问题很多,深刻分析战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局限性,对于全面认识自我调节的本质至关重要。

1.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干预未能从根本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 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了它不会超越这个目的去考虑整个社会的按比例协调发展,因而无法从根本上克服整个社会生产的有计划性和个人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性决定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不同经济手段和政策的相互排斥性、不彻底性和短期行为特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增加就业,却往往导致通货膨胀;用来解决通货膨胀的紧缩政策则会带来加重衰退、增加失业的后果。增加货币供应量会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增税又抑制经济增长。运用需求管理手段刺激总需求会忽略总供给,而刺激资本投资的供给政策不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滞胀,而且还会拉大贫富之间收入的差距。

正是因为这些经济手段和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控制资本的贪婪,所以也就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梦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没有发生像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但危机次数和频率却大大高于战前。据统计,二战后至20世纪末,美国发生危机的次数是10次,英国是8次,日本是7次,德国是6次,法国是5次。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垄断资本实力增强、传统产业衰退以及国际金融局势动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不仅生产过剩,而且从生产扩大到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表现为结构性危机。比如,1974~1975年、1979~1982年的石油危机,1990~1993年的债务危机以及1997年的金融危机,就是结构性危机的突出表现。近年来,资本主义国家一直被这种结构性危机所困扰,一直到今天,由美国次贷危机、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仍未见底,类似雷曼兄弟这样的大银行破产的现象屡屡发生,全球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股市起伏跌宕,失业居高不下。面对这种情形,国家干预又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2.福利政策强化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且不具有持续性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资金来源有三种途径:一是劳动者上交的保险捐,二是雇主为雇佣人员交的捐,三是政府拨的财政补贴。工人的保险捐,是直接从工资中扣除的。业主按工资比例为工人交捐,是资本家从必要劳动中直接扣除。政府财政补贴则是从增税开支的,而税又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垄断资产阶级大肆渲染的社会福利,其资金的来源既不是个人资本家,也不是资产阶级国家,它的唯一来源,就是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就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与此同时,普通劳动者要想领取养老保险、医疗补贴和失业救济,却有着极为苛刻的条件:一是在业时本人必须按月交捐,交捐需到达规定的最低年限;二是必须查明失业原因;三是必须接受就业安排。如果因“行为不端”、“擅自离岗”、“劳资纠纷”而失业,或者拒绝接受就业安排,就不得享受津贴。至于在失业期间干零活,也同样为不给津贴提供了借口。

不能否认福利政策对两极分化的抑制作用,但这种不具有持续性的所谓高福利充其量只是把握到不致激起穷人造反的程度,而绝不可能阻止两极分化愈演愈烈的趋势,更不可能实现垄断资产阶级所鼓吹的“不使富人变穷,而使穷人变富”的局面。有资料表明,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利润率以年均10%~18%的速度增长,而福利支出却下降了21%~31%。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陷入债务危机、经济危机的泥沼不能自拔,有的曾经的高福利国家如冰岛政府等自身已经走向破产,所以这种高福利政策是很难持续下去的。

3.员工持股并没有使工人成为管理者,只是加重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判断股份制的性质,主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企业中劳动者与股东关系是怎样的,以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怎样分配的。

在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持有企业的股票的确是普遍现象。但工人到底有多少股票呢?有资料表明,美国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10%的职工拥有的股票,仅占全美股票的1‰;日本参与职工持股的92%的职工拥有的股份,仅占实施员工持股企业股份总额的0.88%。而且员工持股,却不许员工直接掌握股票,分红只能记在账上,退休或离职时才能使用,其实与养老保险金毫无二致。“真正帮助职工形成个人财产的”,只是极少数。有人说,工人成为股东,可以参与企业管理,这显然是一种无知。所有资本主义企业的董事会都是由资本家和高级职员组成,极个别的工人进人董事会,只能是一种点缀或陪衬。至于股东大会,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小股东很难参加,参加了也没有决策权。

如果一定要说让员工持有股票带来了什么变化,那就是进一步强化了垄断资本对工人的剥削与控制。员工持有本公司的股票,使资本家能够堂而皇之的从工人身上搜刮消费资金,把工人的一部分工资转化为资本,这样既可以扩大积累,又可以减少贷款、少支付利息,还让工人一起承担企业经营风险;股权分散化,结果是降低了控股所需要的股份比例,垄断资本家只要较少的资金就能完成控制所需的股票比例,从而用最少的资金就可以剥削工人、主宰企业。

4.税收调节不可能根本改变分配不公的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税收调节的效果如何,可以从其税收实际,得到最有力的证明。一方面,累进税率更主要的是对税前的影响,使税前分配差距更大。因为高税率只是限制了进人高税行业的经济活动,而手脚被捆得最紧的,自然是广大雇佣劳动者。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资本收益实行政策优惠,资本家们自然趋之若鹜。于是,资本收益以及逃税、漏税等等成了一般收入的主要渠道。这无疑助长了投机资本,使其更具腐朽性。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来说,高税率并未改变既定的收人分配格局,穷人依旧是穷人,富翁依旧是富翁。更进一步的问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真正主人是垄断资本集团。垄断资本集团往往通过各种手段迫使政府在税收优惠方面向它们作出让步。其结果自然是大亨寡头们锦上添花,而广大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则近乎雪上加霜。

篇3:关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论文

一、联邦主义对战后欧洲一体化产生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联邦主义为欧洲派人士提供了思想基础

1795年康德发表的《永久和平论———一个哲学方案》提出了以欧洲联邦形式实现永恒和平的思想,成为现代联邦主义的思想基础之一。康德主张通过建立一个体现联合起来的权力和意志的联邦来避免战争、实现欧洲的永久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联邦主义对许多欧洲派人士,如法国的莫内、舒曼、联邦德国的阿登纳、比利时的斯巴克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联邦主义者们认为:主权国家已经衰老过时,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在他们看来,西欧国家由于市场狭隘、投资机会有限,因而缺乏生命力。在政治上,民族主义会产生极权主义和军国主义倾向,因而是反动的。民族主义一是在国内往往导致极权,二是在国际间容易引发冲突和动荡,因此他们号召成立某种超国家性的机构,以避免极权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产生[3]。战后初期,联邦主义运动在欧洲迅速开展起来。1946年,欧洲联邦主义者联盟在巴黎成立,50来个联邦主义运动组织共同为建立一个超国家的欧洲联邦而积极活动。其中既有学者、思想家,还有许多主张联合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莫内和舒曼等人的主张都被视为联邦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联邦主义者们主张先在西欧建立一个欧洲联邦或欧洲合众国,然后把苏联和东欧包括进来,继而实现整个欧洲的和平与民主[4]。

(二)联邦主义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在联邦主义思想影响下,经过莫内、舒曼、阿登纳、斯巴克等联邦主义者的大力推动,20世纪50年代,欧洲一体化正式启动。1951年4月18日,法、德、意、荷、比、卢六国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根据条约,成员国将煤炭和钢铁的生产经营权转交给煤钢共同体,并成立了一个超越各国政府而享有特殊权力的高级机构。它的建立标志着欧洲国家已经开始通过让渡部分国家主权来实现国家间的新型合作,这一制度创新是联邦主义在战后欧洲的一个具体体现。煤钢共同体的成功运作坚定了欧洲政治精英们推动一体化的决心。1957年3月25日,煤钢共同体六国首脑又正式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至此,欧洲一体化进程扩展到了所有经济部门。1965年4月8日,六国又签订合并条约,条约于1967年7月1日开始生效。根据条约规定,三大共同体将其组织机构合并,建立了统一的部长理事会和共同体委员会,三大共同体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建立是战后欧洲一体化的重大成果。

(三)联邦主义促进了欧洲联盟的诞生和发展

联邦主义在争取实现欧洲联盟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100多位欧洲议员组成的跨党派“争取欧洲联盟联邦主义者集团”,努力推动欧洲联合向纵深发展。从1985年起任共同体委员会主席,被称为“羽翼已丰的联邦主义代言人”的雅克·德洛尔也大力推动共同体改革,将实现欧洲联邦作为目标。1993年欧洲联盟建立后,依然存在着要求以联邦主义为取向,进一步加深联盟改革的呼声[5]。1999年1月1日,欧元在由11个欧盟成员国组成的欧元区内正式启动,这意味着欧元区11国将货币发行权和金融调控权让渡给了欧盟。欧元区成员国自愿让渡货币主权,将其转移给欧盟,使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具有了联邦主义因素。《里斯本条约》对《欧盟宪法条约》核心内容的保留,说明欧盟在以深化权力改革为目标的制宪方面得到了肯定和延续[6]。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2010年欧盟推出的“欧洲学期”机制,在巩固财政纪律和加强经济政策协调方面实现了创新[7]。2013年,除英国和捷克之外,欧盟25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正式签署了《经济货币联盟稳定、协调与治理公约》,强化了欧盟对成员国的财政监督与约束[8],使欧盟向着财政联邦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联邦主义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

(一)联邦主义是欧洲一体化的思想渊源之一

康德所构想的联邦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建立:第一,通过签订和平条约处理国家间的争端与冲突;第二,在欧洲建立统一的共和体制;第三,在欧洲建立联邦的基础上建立世界联邦,成立国际政府,以此来避免战争、维持和平。康德的联邦主义理论,推动了一体化理论的发展,激发了欧洲人民建立欧洲联盟和欧洲合众国的热情并指导了他们的实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的库登霍弗·卡勒基领导的泛欧运动和法国总理白里安提出的“白里安计划”被视作联邦主义思想的实践。白里安在1930年5月《关于组织欧洲联盟体系》备忘录中,陈述了建立欧洲联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的联邦主义者斯皮内利和罗西起草了带有明显联邦主义色彩的《文托泰内宣言》,号召人们将抵抗运动与创造自由统一的欧洲联邦结合起来,永远消除欧洲的分裂和战乱。欧洲各地的抵抗运动组织也纷纷呼吁在战后建立以超国家的政府、单一的联邦军队以及联邦最高法院等基本框架为核心的“欧洲联邦”,以消除欧洲主权国家之间的战争隐患。在此背景下,战后欧洲联合运动发展了起来[9]。

(二)联邦主义促使欧洲人民对民族主义进行反思,为欧洲国家避免战争、维护和平提供了理论基础

民族主义的演进历程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组成国家形态阶段、强制消灭其他民族阶段、重新发现自我阶段和自然消亡阶段。一般认为,二战后欧洲民族主义处于民族主义发展的第四阶段。该阶段的民族主义已非原来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而是处于向洲际主义转化之中的民族主义。而洲际主义既削弱了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又在洲际范围内继承了民族主义的排他性[10]。这就从客观上对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提出了新的要求。欧洲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表明,欧洲各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情感已开始走向衰退,其功能已开始出现衰落的势头。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国家的经历冲击了人们对民族主义和主权国家原则的迷信和崇拜,促使人们思考欧洲的新出路。联邦主义为欧洲国家避免战争、维护和平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欧洲中心的国际格局,欧洲列强都被严重削弱了,美国和苏联代之而起成为超级大国。战后不久,冷战又使欧洲成为美苏对峙的前沿阵地,在此背景之下西欧既需要美国的经济援助,也需要联合起来求生存、求发展。经济复兴和联合成为西欧国家追求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选择。因此,联邦主义能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影响、推动其发展,也是欧洲国家在经历了二战的创伤后,为避免战争维护和平而产生的必然要求。

(三)联邦主义有利于欧盟及其成员国保护其共同价值观、改革欧盟的社会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2013年4月22日,布鲁塞尔智库举行了主题为“欧盟:走向联邦还是走向分裂”的第四次年度对话。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发表讲话,强调欧洲正需要努力从民族国家迈向联邦制。对于联邦主义的态度,欧盟委员会的牢固信念是一种传统,如果对欧洲一体化三心二意,就只会给逆潮流者以机会,就只会是向国家主义和民粹主义势力妥协。巴罗佐指出,现如今“联邦主义”这个词之所以敏感,是因为多数人对此概念存在猜疑和担忧,他们担心在中央集权联邦制度之下,各成员国家会黯然失色。特别是,大部分欧盟成员国曾经为了争取自由独立而长期战斗,因此他们厌恶中央集权,不愿成为一个联邦层面之下的成员。对此,巴罗佐强调,联邦制度不是要建立一个凌驾于各国之上的超级国家,而是要建立一个成员国家组成的民主联邦。在联邦主义制度框架下,欧盟国家才能一起应对共同的问题,通过主权的分享,每个国家、每位公民才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命运。这样,欧洲人才会为他们自己的国家骄傲、为欧洲整体以及欧洲的共同价值观而骄傲。巴罗佐还阐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联邦制是一种政治承诺:无论有多么严峻的挑战,都要找到应对的政策。例如,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欧盟制度设计中的问题凸显了出来。但是,欧盟修订和出台了一系列法令和规章以弥补经济治理方面的不足,使欧盟拥有了更大的权力,欧盟成为更强有力的角色。因此,从制度上看,欧盟现在的一体化程度比以前更高了。但是,由于在高层的决策和实施之间存在着矛盾、欧盟公开声明的原则和实际履行的政策之间有差异、各国公众舆论不一、政治争论仍然主要围绕着国家利益而进行、政治心态往往落后于现实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在政治方面,欧盟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11]。

三、结论

战后欧洲一体化历经曲折,从欧洲共同体发展到今天的欧洲联盟,成员国之间始终围绕着如何对待国家主权、如何协调成员国与一体化超国家机构间的权力均衡、如何调解成员国之间的利益以及如何应对外部挑战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反反复复的争执和妥协。联邦主义有利于加强欧盟层面的超国家性,其主要目标并非寻求权力完全向欧盟机构的转移和集中,而是通过欧盟内部结构的调整优化、使得欧盟与成员国之间的职责权限重新平衡,使欧盟的机构运转更加有序、欧盟的决策更有效率、提高欧盟的民主合法性、加强欧盟对外政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从而提升欧盟作为一个国际行为体的竞争力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当然,欧洲一体化进程也表现为政府间主义与超国家主义两种理论的交锋:究竟是在加强政府间合作的同时继续坚持国家主权原则,还是进一步加强欧盟的超国家主义因素。也就是说,欧盟到底是应该向联邦发展还是向邦联发展,也一直是欧盟及其成员国争论的焦点[3]。

篇4:关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论文

二战结束后,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调节机制的调整与改革。经济调节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调节方法从迷信自发调节到重视政府调节不断演化,凯恩斯主义得到发展。有的国家利用经济杠杆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制订各种长、中、短期计划来影响经济的发展。有的国家大力发展国有经济,把关键性的经济部门和企业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此外,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的结合,是现代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节体系的发展趋向。经过调整和改革,20世纪50—6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2.所有制实现形式的调整与改革。我们知道,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战结束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对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在资本主义国家,私人资本(原为个体资本)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各种股份公司和多国或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资本的股份化、社会化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中一个突出的趋向。目前,资本股份化中法人资本占到了大多数,而法人资本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它们的资本又来自居民,所以呈现浓厚的“资本社会化”色彩。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3.国有经济地位、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有经济,虽然性质不同,但它们在国民经济中都承担着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的任务,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包括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都在下降。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的存在及其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分布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社会化程度决定的,它的存在和发展应根据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变化而变化。

4.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和规模的调整与改革。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是西方市场经济机制的主体,但企业组织的机构和规模会因市场竞争的需要而不断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掀起的企业兼并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兼并活动涉及各行各业。其中银行业的兼并尤其引人注目,而又以美国为甚。这种兼并浪潮大大推进了全球化经营,在相当程度上调整了世界和地区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布局。

5.社会保障体系的大幅度调整与更新。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它起着非常重要的保证社会稳定和减少社会震荡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些传统的“社会福利”国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福利膨胀造成的巨额财政赤字与居民对社会保障奢望日高的矛盾,使得社会福利开支成为经济增长的沉重包袱。由此,在美日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医疗保健方面的开支已经成为政府施政的主要措施。

二战结束后,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次化。随着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市场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总的来说,社会两大阶级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基本格局仍然没有改变,但阶级内部的分层相应地复杂化、多样化了。特别是两大阶级之间的中间阶层有所扩大,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出现的最大变化。所谓的中间阶层,与传统的小业主不同,它是伴随科技革命和国家职能的变化而新生的技术和管理阶层(企业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中级公务员、自由职业者等)。

2.阶级斗争趋向缓和,新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资本的社会化、企业管理形式的变化、传统工业部门的被淘汰以及激烈的竞争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运动与工会运动明显减弱。学生运动、反种族歧视运动、反战和平运动以及绿色环境运动等接连不断,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3.行政权力膨胀成为普遍趋势。通常西方国家把议会权力看得至高无上,然而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行政首脑可以绕过议会发号施令,或用行政命令直接处理国内外事务,甚至夺占议会的部分立法权。随着国家干预的扩大,行政权力在不断扩大。

篇5:关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论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记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措施;

2、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能列表归纳;

3、理解:国家干预经济、福利国家制度、第三产业、新经济的概念,能通过情境做选择题。

4、通过对本课学习,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比重表,懂得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

2、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西方福利制度的利弊,培养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及原因,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学生懂得分析历史要从表象看到本质,懂得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借鉴历史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生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参与讨论,锻炼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认识到人类文明是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进步的,努力吸收其它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教学难点:如何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出示图片---美国人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介绍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开始于1961年,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观察图片,了解投资庞大的重大科技活动往往是由政府主导的。思考美国战后经济实力强大的原因。

提问:这项重大的科技活动是以谁主导的?二战后的美国为何有如此实力从事如此庞大的耗费巨资的工程,这体现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哪些方面的新变化,让我们来学习新课。

【讲授新课】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始运用:

回忆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走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

指出罗斯福新政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引起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一系列新的变化。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原因:

1)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呼唤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2)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3)二战后初期各国面临战后的重建任务

4)二战后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巨额资金有效管理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

5)二战中为应付战争对工业部门的集中管理

6)私人垄断资本难以克服基本矛盾,不得不接受国家的干预和指导

(2)凯恩斯主义:是当代影响最大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凯恩斯初称为“战后繁荣之父”。

(3)时期: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4)作用: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期”

(5)局限(问题):滞胀。

3、混合经济:

二、建立“福利国家”:

1、建立的原因和条件:

(1)西方社会流行福利国家的思想

(2)二战后主国资本主义国家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3)工人阶级和进步政党长期斗争(4)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此提供了物质基础

2、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主要措施:

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4、评价: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1)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了贫富差距,稳定了社会秩序。(2)导致了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纳税人的负担加重特别是中产阶级;助长了惰性,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

①在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

②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 3)影响:

①是一二产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以其新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和农业,大大促进了经济竞争力

②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质的变化 4)中国的选择:大力发展

2、新经济的出现:

1)原因;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的及时运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出现:20世纪90年代美国

3、含义:(三要素)

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4、实质:信息化和全球化

5、核心:高科技创新

篇6:关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论文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五单元第23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全书用前启后承、古今中外的重要史实来展现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进程。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清晰阐明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课是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的第一课。全球化核心之一便是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而这正是本课内容的着力点。作为本单元第一课,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二战后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逐步建立起来的。本课既是对本书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和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内容的呼应与深化,又启领本单元第24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25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内容,是“以史为鉴”的典型例证。是学生理解当代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知识基石。

二、学情分析

据我的了解,我校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再加上思想活跃,富于想象,所以常会提出一些特立的设想和见解。但就阅读理解能力而言,学生中普遍存在不能提取有效信息,抓不到关键词和表达不准确的问题。他们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较薄弱,无论是从高考的标准衡量,还是从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求衡量,都亟待提升。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我的教学体会,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课标分析

本课课标要求是“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从课文素材上看,主要选取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我是这样解读课标的。就知识目标而言,学生要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过程和相关规定;就能力目标而言,学生应能分析出以下两层内容:第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二,该经济体系是以美国为中心,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言,学生通过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中心地位的取得,深刻感悟到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根据以上课标和教材分析,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过程和相关规定,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作用。

2、体会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通过分析美国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

根据教学分析和学习目标,我提炼出以下学习重难点:

重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背景、过程、作用)

篇7:关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论文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经济政策:(资源配置方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社会政策:(国民收入分配)建立“福利国家”

(三)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兴起

(四)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的出现

(五)人民资本主义:(资本的社会化)股票分散化

(六)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等人才进行经营管理。二战后导致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1)历史因素: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2)现实需要:战后初期的重建任务。(3)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一)经济政策(资源配置方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1.定义:是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制度。2.理论:凯恩斯主义3.特征:国家干预经济4.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5.发展过程:(1)开始: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2)普及: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各国对经济干预加深至前所未有的程度,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期”。(3)失灵:73年经济危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4)调整:20世纪80年代以来,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增强市场的调节作用,发展“混合经济”。(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凯恩英国经济学家。1936年发表《就业斯、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反对自由放任政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凯恩斯因切实有效解决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而被称为经济领域里的哥白尼和达尔文,资本主义制度的拯救者和“战后繁荣之父”,他看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利用各种方法拉动消费。凯恩斯主义信徒们的口号是:奢侈是美德,节俭是罪恶。认为个人节俭的美德会导致社会的灾难,储蓄和积累导致失业和萧条。凯恩斯主义①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②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观念,掀起“凯恩斯革命”。③20世纪70年代后,其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被取代。

6、发展原因:1惨痛教训罗斯福新政2成功案例三十年代大危机3二战对西欧经济的极大破坏,战理论基础后要恢复经济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4外部冲击凯恩斯主义5现实需要苏联的强大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表现:(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有企业。(2)制定经济指导计划。(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采购;税收调节。(4)推行社会福利制度。【误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拓展1】战后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有何影响?积极:国家干预政策与自由放任政策相比有何优势?“滞胀”状态,美国对经济消极:政策进行了调整,调整的手段是1.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过大会出现什么问题?2.国家干预政策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吗?㈠积极:(1)一定程度避免了私人生产的盲目性,促进经济的发展。(2)一定程度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3)西方在二战后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4)政府权威得到加强。㈡消极:(1)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国债大增,财政赤字加大。(3)西方在70年代出现发展的“滞胀”时期。(4)对私人企业管制过严,使其活力降低。【拓展2】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干预经济)。(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①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开始于美国。②标志: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拓展3】有人说:凯恩斯不仅是“战后繁荣之父”,也是“战后滞胀之母”。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提示:从国家干预经济的利与弊来分析)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建设了许多大型基础性设施,是资本主义国家从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②国家财政支出过大;对企业管得过死,企业缺乏活力。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经济滞胀的主要原因。【拓展4】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还是后来的“混合经济”,都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不可能超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范围。

为了克服经济的

(二)社会政策(国民收入分配):建立“福利国家”

1、定义: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

2、目的:①直接目的: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分化引发的社会问题。②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3、实质: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劫”富济贫】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表现,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4.特点:①社会保障覆盖面广,具有普遍性;②社会保障项目设置全;③社会保障项目资助金额高。从瑞典的福利体系,思考福利国家有何特点?养老金:父母保险及儿童护理:65岁以上的瑞产妇休产假可领取产假补贴,孩子典公民享受养入托费90%由国家负担,16周岁前可老金,金额以领取儿童补贴。其一生收入的医疗保险:多少和纳税情瑞典公民都享受公费医疗,况评算。养老超出规定金额部分可享受50%~90%金的来源则由补贴。雇主和雇员各失业补贴:瑞典失业者都可以领取支付一半。失业救济。金额为原工资的75%。①社会保障覆盖面广,具有普遍性;②社会保障项目设置全;③社会保障项目资助金额高。为什么西方国家要实行“福利国家”政策?“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就不能保全少数富人”。——美国总统肯尼迪“社会有一张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5、西方国家实施“福利国家”制度的原因:①经济:a.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社会物质财富剧增;b.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营,获得巨额利润。②政治:a.战后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b.资本主义生产导致的贫富分化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c.资产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③思想:a.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盛行;b.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

5、概况:①概念起源:19世纪中叶②成功实践: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③日渐完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④受挫: 1973年经济危机后受挫,但仍在继续发展⑤缩小规模: 20世纪80年代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6、评价:(1)积极作用:①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有利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②扩大了消费,推动经济的发展。(2)消极影响:①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造成财政赤字;②带来社会道德危机,助长惰性,降低人们的劳动积极性。③给纳税人带来沉重负担,引起中产阶级的普遍不满。

(三)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兴起1.概念:也称服务业,相对于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或物质生产部门而言,并为它们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部门。2.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②公众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多样化。③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表现:①地位: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②在国民经济中和就业人数中比重上升速度最快。(三个最快:增长速度、产值、就业人数)4.意义:①改造传统的工业和农业,提高经济竞争力。②拓展了经济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③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四)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出现材料:在克林顿统治时期,美国就出现了“新经济”革命。其主体是私有资本和创业企业,像微软、英特尔、Yahoo、Google就是显著例子。另一个就是在20世纪后期,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人几乎占了2/3,甚至是3/4。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现象。1.含义: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2.兴起:20世纪90年代、美国3.出现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信息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的推动。②二战后,美国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一大批新兴产业应运而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4.特点:(全球化、知识化、网络化)一种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5.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篇8:关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论文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说课往往是最常见的考试形式,考试的内容也比较广泛,而在世界现代史的部分中对于经济史的考察,尤为青睐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考查的内容比较固定,如布雷顿森林会议、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要着重掌握这些史实。

在介绍完考情后我们就来着重分析关于本课的说课稿的撰写内容,考生可以根据考试过程中课时的安排来使用。

二、说教材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教学内容。教材突出地讲了“布雷顿森林会议”、“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三个史实,其中“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是本课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世界现代经济体系形成的重要题材。

三、说学情

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普通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当适当地给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教会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用世界史的眼光来看待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背景,知道《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与战后三大经济支柱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独立分析世界经济体系发展趋势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世界观。

五、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重难点是《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

六、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本课教学采用了情景设置法、讲述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七、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设计了如下导入:

首先我通过用多媒体展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标志的图片并提出以下几个小问题:图片上展示的是哪两个组织?这又是如何形成的?顺势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在新课教学环节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预习提纲,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让学生通过知识抢答的方式将提纲补充完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本课的知识框架。这样做既可以为课堂教学节约时间,又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去求知,为深入学习本课奠定基础。

在学生知识框架已经基本建立的情况下和简要了解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背景后,下面我就主要说一下我是如何实现重难点突破的。

第二目是本课的重难点知识,本知识点理论性较强,又是考试考查重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讲述法与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我先,为同学们简要讲述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的两个机构的服务宗旨,顺势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两个组织中美国占有怎样的地位;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立的依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具有怎样的特征和影响。让学生以历史学习小组的形式来组织答案,每个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整理,最后派代表发言,最后我会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情况作适当的总结点拨。

(三)小结作业

在新课讲完后,我将带领同学们简单扼要地总结本课的知识内容,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的重难点,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能够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篇9:关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论文

课标要求

以二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落实课标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政府的变化)

1、原因:

①根本是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②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凯恩斯主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③工人阶级斗争,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创新。

2、三个方式: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实行混合市场经济

②制定经济计划,运用经济杠杆调控:侧重规划和指导,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③国家福利制度:资金来源是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特点是制度化和法制化;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表现。

3、评价:

①积极:国有化和计划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福利化使低收入阶层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会消费;②消极:国家干预也有一定限度,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率低下的弊端。福利制度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私有企业经营的调整(企业的变化)

1、股票的社会化与分散化:

①条件:股份公司成为国家经济主体;②表现:企业职工也拥有股票,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③认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企业吸收资金;反映资本社会化趋势;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管理的专业化:

①原因:二战后企业经济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生产过程日益复杂,经营与管理要求专业化;②本质: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③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社会出现“新中间阶层”。

三、本课小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概念:是私人垄断组织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2、形成原因:①根本是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性;②战争和经济危机的需要。

3、发展: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出现;②经济大危机时美国罗斯福新政时充分发展;③二战后普遍发展起来。

4、内容:①所有制方面建立国有企业;②经济关系方面制定经济计划,政府运用采购、开支、税收等经济杠杆调控,加大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节;③分配方面由政府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实行国家福利制度。

上一篇:人为别人活着快乐_一辩开篇立论下一篇:2017年宁夏省中级园林绿化工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