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万花筒作文

2024-04-26

生活的万花筒作文(共9篇)

篇1:生活的万花筒作文

《抓螃蟹》

听说桥头的一片田地里螃蟹可多了,我和爸爸早痒痒得不行了。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准备大干一番。爸爸找来铁撬,我提上水桶,我们骑着三轮车便出发了。

到了那里,我看到好多大大小小的洞,这些洞的周围排列着许多沙泥蛋蛋,和蚂蚁窝的样子差不多,不过大了好几十倍,一定是螃蟹的小屋子。我们轻轻地走到蟹窝旁,往里瞧了瞧,有好多的窝,可是很奇怪,怎么看不到一只螃蟹的踪影呢?爸爸好像不想干了说:“螃蟹没有,咱们回家吧。”我不甘心瞪着爸爸说:“不行,既然有这么多的蟹窝,不可能没有螃蟹的,不怕再困难,只怕不动弹。”

我还是耐心地找着,找呀找,这个洞瞧一瞧,那个洞摸一摸,还不时地用铁撬拍两下洞口的周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一只,哇,有我的巴掌大,它就伏在洞口,懒洋洋地晒太阳呢!我生怕它跑掉,做了做手势叫老爸过来,老爸蹑手蹑脚地过来,悄悄地将铁撬往洞口旁边一撬,螃蟹就爬出来了,老爸迅速地按住螃蟹,将它抓到了桶里。

就这样我们抓到了第一只,我越来越有信心了,还催着爸爸不许偷懒,细致点。结果我们抓了一只又一只,爸爸说:“小家伙,该回家了吧,你老妈还等着我们的战利品呢!”这时我才发现桶里的螃蟹挨挨挤挤的,最少也有20只了。

“好嘞,回家喽!”当我一转身,爸爸和我都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原来,我的裤子、鞋子都弄脏了,几乎变成了一个小泥人,爸爸的脸上头发上也沾了好多泥沙,简直成了小丑。但我们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我坐在爸爸的三轮车后面,唱着歌回家了。

篇2:生活的万花筒作文

在家乡,我有很多朋友,他们全都喜欢玩捉迷藏。

今天,他们全都来找我,我们就玩起了捉迷藏,汪浩宇大声地说:“我找,你们可别那么快让我找到哟!”大家异口同声地叫了一句:“什么!”然后大家一个个落荒而逃。听到“一”的时候我的魂都差一点吓没了——他向我走过来,我赶忙钻到床下,这时他向床走过来,我被他吓得直冒冷汗,我一直慢慢向后靠,突然,我碰到了我的玩具箱,我猛的一回头,心想:“完了,完了,完了,他一定找着我了。”他听见了声音是从床底下发出来的,于是,他慢慢靠近,接着,一趴,恩?没人,见底下没有人,就把头缩了回去,哎,好险,幸好我急中生智躲在了玩具箱后。

“这里也不安宁了,要换一个地方。”我心想。我随便瞟了一眼桌子没好气地说:“嘿嘿,我看上你了。”说着我就钻到桌下。没一会儿,他又进来了,我躲在桌子下直发颤,一动不动,大气都不敢出,好像我遇到了一个鬼,我又一点一点地往后退,不一会就靠着墙了,接着,我猫着腰走到客厅,原本以为逃过一劫,但还是被发现了。

篇3:生活的万花筒作文

关键词:维吾尔族民间图案,纹样,色彩,构成

一、概述

图案是特定素材理想化、艺术化的产物, 用以装饰生活, 美化生活。维吾尔族民间图案在维吾尔族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服装、首饰、建筑、家具、器皿、工艺品等各个层面。

维吾尔族民间图案源于维吾尔族先民对自然客体世界的模仿, 以及在此基础上艺术化的提炼概括。维吾尔族先民早期主要以狩猎和游牧生活为主, 其生活和生存都依托于自然环境, 崇拜日月星辰及山川河流等自然物象, 这些物象也镜像在维吾尔族先民的图案艺术中, 这在早期的艺术形态起源的岩画艺术和陶器艺术中也得以体现, 如彩陶器表面有着表现自然的水波纹, 动植物的图腾崇拜等。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中段, 是西方文化、波斯文化、中亚文化、汉文化的交流要道, 同时由于新疆境内有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塔吉克等13个主要少数民族聚居, 维吾尔族文化自然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其图案艺术也吸收了其他众多民族的文化元素。维吾尔民族有着复杂的宗教历史演变, 曾经先后信仰过萨满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佛教等宗教, 最后皈依伊斯兰教, 宗教深刻影响着维吾尔族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审美情趣。因此, 维吾尔族图案是多元性的, 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的产物。在维吾尔族图案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中, 图案风格有着不同的存在形式及传承, 现代维吾尔族图案风格定型于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之后。

图案由纹样和色彩两个基本元素组成, 通过一定的结构处理和组织方式即构成来实现, 因此, 图案从认识上包括纹样、色彩与构成三个方面。维吾尔族民间图案纹样、色彩及构成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丰富的纹样、艳丽的色彩与独特的构成彰显了维吾尔族图案特有的魅力。

二、新疆维吾尔族民间图案纹样

维吾尔族民众善于将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美化, 经过艺术化的提炼形成图案纹样, 将其装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 使美的事物随处可见。

维吾尔族民间图案纹样丰富、题材广泛, 包括以下几大类。

1. 植物类。

以各种植物为装饰题材, 是伊斯兰装饰中最普遍的纹饰之一。植物纹样由于吸收了波斯 (今伊朗) 纹饰的风格, 因此也被称为“波斯派系”。植物纹样主要有巴旦木纹样和葡萄纹样。

(1) 巴旦木纹样。巴旦木纹样是维吾尔族图案中最典型的纹样之一, 是以巴旦木杏为原型变形而成。巴旦木是唐代商贾从古代波斯经丝绸之路运来, 且由于其果实外形似伊斯兰教标志“新月”, 被维吾尔族称为“圣果”, 维吾尔族人也把巴旦木花看作其族花。巴旦木具有药用价值, 在维吾尔族人民心目中还有富贵、长寿之意。以巴旦木的花、枝、叶及果实构成的纹样一直都是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的主流纹样之一。如我们熟知的喀什巴旦木花帽, 巴旦木布匹, 建筑上也有用巴旦木做的木雕装饰, 服装的领口与首饰等都可见巴旦木的形象。

(2) 葡萄纹样。以葡萄叶和藤蔓做装饰的主题纹样, 在维吾尔族刺绣及建筑装饰中最为常见。以葡萄藤的柔美曲线为中心伸出交错盘曲的分枝, 缠绕着、绵延着, 在其上不断添加花卉、叶子或葡萄之类的装饰, 这类装饰母题可以随装饰物空间的需要改变装饰的方向、面积和大小, 因此, 它能满足填满任何形态的装饰区域的需要。

其它如桑葚、石榴也几乎是维吾尔族家庭普遍种植的果树, 因此以这几种植物发展出来的装饰纹样也比较普遍。石榴由于其味道酸甜可口又多籽 (寓意多子) 而倍受维吾尔族的喜爱。除此之外, 玫瑰花、波斯菊、无花果、莲花、牡丹、桃花、杏花等花卉, 还有一些如哈密瓜、棉花等作物的果实甚至蔬菜, 也是植物纹样中常见的装饰纹样。维吾尔族装饰图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植物纹样精美细腻。蜚声中外的新疆地毯中的植物花卉纹样很有代表性。

2. 动物类。主要以羊、龙、鸟、凤、狼、鹰、孔雀、鹿、蝴蝶、牛、象、马、骆驼、鸽子等动物为图案题材。

羊纹样是动物纹样中最具代表性的纹样。它是西域岩画的主要形象之一, 在维吾尔族的生活器物中很常见。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北朝纹锦就发现有对羊纹样。黑艾德莱斯上有着公羊角纹, 维吾尔族人日常佩带的羊首柄小刀也常有羊纹, 可见维吾尔族对羊的偏爱程度。动物纹样一般是经过概括、提炼、变形等艺术化处理的抽象图样, 如前述提到的黑艾德莱斯上的公羊角纹样, 如若不仔细辨认或经提示, 一般很难正确解读。

除羊纹样外, 其它动物纹样如狮子纹样、骆驼纹样等也很常见。狮子纹样是自佛教传入西域之后开始兴盛, 常出现在织物上。在维吾尔族心目中, 狮子是神圣和力量的象征。骆驼纹样的使用源于维吾尔族游牧文化。牧民一年四季转场、放牧需要依靠骆驼承担沉重什物的运输, 骆驼图案的产生和使用充分显示出维吾尔族对骆驼的特殊情感。

动物纹样的使用在伊斯兰教传入前是很盛行的, 维吾尔族皈依伊斯兰教以后, 动物纹样不再是主流纹样。这是因为伊斯兰教认为对任何有生命物种 (动物) 进行具象描绘, 都是对真主无限超越神性的亵渎, 因此绘画、雕塑人和动物的形象在伊斯兰教中都是不被允许的。我们今天见到的维吾尔族手工艺品中虽然也有以动物纹样做装饰的, 但这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审美观念的发展和特定的市场需求, 并且这些动物纹样一般都是高度抽象化的。抽象的动物纹样, 是一种情感表达的需要, 往往有着更为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厚的内涵。

3. 几何类。

几何纹样一直是维吾尔族图案主流纹饰, 从早期维吾尔族先民以几何纹样作为装饰伊始, 沿袭至今。在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之后, 各种植物纹样和几何纹样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几何纹样主要包括三角纹、圆形纹、菱形纹、网纹、回形纹、锯齿纹, 以及维吾尔族自然天象纹、几何多角纹等纹样。我们熟知的维吾尔族木器、陶器, 以及建筑内饰、藻井等处处都能看到几何纹的身影。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几何纹样。

(1) 圆形纹样。圆形体现太阳崇拜的观念, 同时也代表着圆满之意。使用圆形纹样, 一般同时在其闭合的空间里面填充植物纹样做装饰, 如新疆奥依古丽地毯的月亮花纹样, 还有建筑藻井纹样。圆形纹样在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很普遍, 如圆形纹样装饰的花木箱, 圆形纹样的首饰, 圆形纹样装饰的木门, 甚至在维吾尔族常见的馕这种食品上, 也会用馕针刺出若干个圆形纹样做装饰。圆形寓意圆满, 有着幸福吉祥的含义, 是几何纹中最常用的纹样之一。

(2) 自然天象纹样。自然天象纹样是以自然天象为母题的纹样, 包括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自然景观抽象成的纹样, 包括火纹样、水波纹以及象征着维吾尔族人民顽强不屈斗争精神的新月形和星形纹样等。在陶器上体现的较为突出。

(3) 几何多角纹样。常见的有正三角形和正方形纹样以及除其顶角而产生的六边形和八边形的几何多角纹样。使用时, 一般在这些纹样中再填充植物花卉、枝叶等装饰, 如窗格装饰。

几何纹的广泛使用与维吾尔族的宗教信仰有关。伊斯兰教认为几何纹是一种能与神的感觉联系的, 表现精神境界形式的完美图形。正如国内很多学者都认为陶器上的几何图案是一种宗教信仰的符号一样, 几何纹自出现以来就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4. 文字类。

文字纹样是以维吾尔族文字做装饰的纹样, 一般装饰工艺品或者日用品。文字纹样包含劝诫、警示或祝福等内容。一般劝诫、警示的文字多出现在一些宗教场合, 在家庭中做礼拜用的毡毯等物上也有使用。祝福类的文字常见于工艺品及日常生活用品, 店面门头等处也较常见。

5. 吉祥类。吉祥纹样是以民间吉祥物为题材的纹样, 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龙纹样及宝相花纹样。

(1) 龙纹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龙形的起源时代是在距今8000年前的敖汉旗的兴隆洼文化。距今7000年前的赵宝沟文化陶器上绘有鹿龙、鸟龙、猪龙, 红山文化发现了碧玉龙实物器形, 可见龙纹图案起源于蒙古草原” (1) 。以“龙”做母体的图案, 在战国时期常用于汉民族的刺绣纹饰, 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 维吾尔族人将其不断演变发展, 产生了形式多样的“龙”纹样。

(2) 宝相花。宝相花纹样盛行于隋唐时期, 是佛教文化广泛使用的一种纹饰, 自公元前一世纪伴随佛教文化传入西域而在新疆广泛流行。宝相花是牡丹或莲花纹样经过变化后的一种装饰纹样。宝相花纹样经过长期发展已具有相对固定的格式, 具有特殊的美感, 花瓣造型统一, 花心是牡丹、莲子、石榴的组合、变形。宝相花纹样在首饰、织物、木雕、建筑上都有使用。

此外, 吉祥纹样中万字纹、寿字纹和凤鸟等主要出现在洞窟壁画与染织物上。新疆博古式地毯图案常以这些纹样做装饰母题。建筑上常使用的云头如意纹、莲花、忍冬等纹样也属于吉祥纹样, 这些纹样很多都是佛教兴盛时期特有的装饰纹样。可见, 维吾尔族图案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6. 民俗风情类。

民俗风情类纹样是近几年出现并开始流行的纹样, 用于表现维吾尔族民俗风情, 节庆舞蹈等场景。民俗风情类纹样既是记载维吾族民俗活动的一种方式, 又是传播维吾族民俗文化的一种手段, 一般多出现在如手鼓、地毯、彩绘葫芦等手工艺品上。

维吾尔族图案除上述纹样外, 还有以人物形象为主题的装饰纹样, 这些人物形象主要出自民间神话传说。此外还有诸如借鉴佛教或基督教的神龛演变的龛形纹样及将动物、植物、几何纹结合使用的组合纹样。

维吾尔族图案纹样不是简单地模仿刻画, 而是通过抽象、合成、纯化等艺术手法处理后形成的“有意味的形式”的象征图形,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及地域特点, 充分展现了维吾尔民族智慧。图案装饰着生活环境和物品, 同时也装点了人们的生活。维吾尔族图案通常有着特定的寓意, 标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如牡丹象征富贵;石榴寄望多子;鹿代表温顺;象与“祥”同音, 有求吉祥之意;如意云纹代表吉祥如意, 等等。

三、新疆维吾尔族民间图案色彩

维吾尔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受特定自然条件、历史环境与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 形成了特定的色彩文化及审美情趣。其对颜色的运用更是独具匠心, 使得图案光彩夺目。

维吾尔族图案常用的主流色有绿色、红色和白色三种。

1. 绿色。

在维吾尔族看来, 绿色是幸福、和平的标志, 也是希望、生命的象征, 体现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思想意识的形成与他们世居的环境有关, 也与其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维吾尔族主要生活在塔里木盆地边缘星罗棋布的绿洲上, 四周高山环绕, 中央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气候炎热干燥, 降雨量少, 农耕、游牧或生活用水多靠四周山上的冰雪融水。维吾尔族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崇尚绿色的审美观, 绿色是希望的象征。维吾尔族几乎家家户户种果树, 门窗多涂绿色油漆, 清真寺、陵墓的穹隆上砌绿色琉璃瓦, 建筑常用绿色廊柱, 甚至连编唱歌谣都与春季和绿色有关, 对绿色的崇尚已经渗透到维吾尔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2. 红色。

维吾尔族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前曾有信仰萨满教、祆教和摩尼教的历史, 这些宗教的共同特点就是对火的崇拜。火是红色的, 因而红色被认为是生命与活力的象征。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后, 对红色的喜爱仍然传承至今, 体现在维吾尔族的日常生活中。维吾尔族常用红色点缀生活, 如红色的盖头、红色的花帽及红色的地毯等。红色的花在维吾尔族家庭中也很常见, 并且倍受喜爱, 火红热烈的颜色正如维吾尔族热烈奔放的民族性格。同时, 红色在维吾尔族看来, 也象征着青春和爱情, 因而年轻人对红色偏爱有加。

3. 白色。

维吾尔族文化中,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对应着白、绿、红、黑四个颜色。维吾尔先民有早晨向着太阳的方向唱歌、跳舞, 迎接太阳的升起的习俗。他们把太阳看成神圣的上帝予以崇拜。因为太阳光是白色的, 所以神圣的白色在维吾尔族心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直到现在, 清真寺的阿訇习惯穿着白袍做礼拜。

维吾尔族民间图案色彩文化除颜色认知及取向外, 其用色技法尤为娴熟、独到, 擅长使用高纯度的色彩对比, 对于如何调和这种高纯度色, 有着一套成熟的经验, 图案色彩装饰得浓而不艳, 艳而不俗, 焕发出特有的风采。图案中补色对比、冷暖对比等颜色技法的运用, 赋予其独特的视觉效果。这种用色习惯在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和国家都很少见, 因为伊斯兰教的装饰风格是重纹饰而轻色彩的。

四、新疆维吾尔族民间图案构成

维吾尔族图案有着丰富的组织构成形式, 使得图案风格生动活泼, 给人华美的视觉享受。图案中对称、均衡等构图技巧的熟练使用, 达到了惊人的完美程度。

维吾尔族图案构成方式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 独立式。图案由一个单独的纹样构成。首饰、拜垫毯、彩绘葫芦和手鼓的装饰纹样多属于独立式构成。

2. 对称式。

图案由左右两边相同的图形对称组成, 沿中轴线折叠可使左右两边纹样重合。对称纹样给人稳定感, 是装饰手法中很普遍的构成形式。维吾尔族花帽每一个面上的装饰图形一般多采用该种方法构成。

3. 均衡式。

图案中的图形虽不对称, 但是在图形组合及力量分布上, 给人以稳定、均衡的视觉感受。这类构成由于形式自由, 一般在服饰、手工艺品上较为常见。

4. 适合式。

图案一般以圆形、椭圆形、菱形、矩形为基本框架, 在其中装饰花卉、藤蔓、果实等植物纹样, 也有以“米”字格、“井”字格及角为框架的。圆形一般在建筑藻井纹样中较常见, 桌布等刺绣装饰上也很普遍。

5. 二方连续式。

图案一般重复排列成带状, 主要出现在地毯、服饰等织物边与器物颈部的装饰上。地毯的装饰边一般都是二方连续式。在服装的领口、袖口的装饰也常见二方连续的构成形式。二方连续的主体纹样一般多见花卉、植物的叶等纹样构成。

6. 四方连续式。

四方连续式是二方连续纹样向上、下、左或者右重复排列构成, 在刺绣、地毯、织物以及建筑窗格中较为普遍。四方连续式图案的主体纹样与二方连续式一致。

维吾尔族图案中框架组织合理, 对比手法运用灵活。装饰构成形式丰富, 变化中有统一, 给人以层次分明的观感。在维吾尔族图案中, 连续式构成的使用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让人目不暇接;各种植物造型的缠绕、回旋、交错, 走势均清晰明确、浑然天成;均衡式图案中, 图形有的在中间突出成主体, 有的散落边上, 整体上错落有致, 极富韵律动感。维吾尔族图案各种装饰构成的手法在维吾尔族图案装饰艺术中也常结合使用。如箱子、地毯及桌布等, 其手法是使用一层或多层连续纹样构成装饰边, 装饰在物品的外围, 然后用植物藤蔓、枝叶、花卉装饰四角形成角适合纹样, 最后在中间绘以主体图案。

五、结语

维吾尔族民间图案, 作为艺术的存在, 是维吾尔族传统工艺装饰的美术基础;作为文化的承载, 是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维吾尔族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异彩纷呈的维吾尔族民间图案, 装点了维吾尔族民众的生活, 是维吾尔族民族生活中的“万花筒”。

参考文献

[1]左彩香, 王喜明, 宁国强.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 .

篇4:生活的万花筒

关键词:课堂导入;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079-01

在一次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个很尴尬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语文课很无聊,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常常听得人昏昏欲睡。笔者很疑惑:语文课的教学是不是走向了死胡同?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字能力、理解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情感和意志的重要途径。所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刻不容缓。那么,从何入手呢?职业学校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差一点,因此每节课的前10 min,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10 min以后,有的学生渐渐被窗外的事物所吸引,时不时地朝窗外看;有的学生开始想自己的事,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有的甚至偷偷看起小说来。接下来的教学成了教师上演的独角戏,显得十分沉闷。但是,每当在正式讲课文前,和他们讲述一些有关课文的趣事,或者有关作者的轶闻时,学生会特别感兴趣,接着上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会相对延长,使得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地完成。由此可见,导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来谈谈导入的一些方法。

1影视导入

很多学生课余时喜欢看电视,如果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他们的兴趣将被大大激发。笔者在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正巧电视台在播放《人间四月天》。于是,在上课前,笔者先让几位学生讲讲电视剧的情节,评价一下电视剧中的徐志摩。学生一下子来了劲,各抒己见。有的说他对不起结发妻子,有的说他很可怜没有和林徽因在一起,等等。听完后,笔者这样进行引导:“电视剧中的徐志摩是一个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导演把侧重点放在了人物的感情纠葛上,但是我们应该全面地来认识一个人。徐志摩是个感情丰富的人,他的诗大多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真挚地抒发情感,追求爱、美与自由。而这些都是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时所受的深刻影响,几年后徐志摩故地重游,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篇名作《再别康桥》。”自然而然的,学生的注意力就转向课文了。

2歌曲导入

文言文一向是学生所惧怕的,因为现在的生活和課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为了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

色,笔者在教《鸿门宴》时,先让学生听歌曲《霸王别姬》,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所深深吸引,然后笔者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3小品导入

学习文言文时,经常是教师在台上讲翻译,学生在台下记笔记,如此学习,效果甚微。学生应该化被动为主动,才能增加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前,笔者先布置一个家庭作业,让学生将课文改成白话文的小品,分小组表演。结果上课时,各组学生争相举手。被选中的一组表演得格外卖力,妻对丈夫偏爱的理直气壮、妾因惧怕而小心翼翼的说话、客因有所求而格外讨好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而台下已是笑声一片。

4观赏导入

文字是抽象的,要让学生有一个形象具体的理解,观赏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上《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看了一段从电视剧里节选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小心谨慎、步步为营,王熙凤人未到声先到的泼辣,贾宝玉的痴情摔玉以及贾府的各色人物。这样,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反映的主旨了。

笔者在设计导入时紧紧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导入要贴近生活。生活是万花筒,是多彩笔,只有抓住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课堂导入的调剂品,那么,课堂也如生活那样多姿多彩。现在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革命歌曲远去了,流行歌曲在线;图书馆冷清,网吧火爆;四大名著安静地休息,言情、武侠、玄幻忙得天昏地暗;传统戏剧难觅知音,电影电视热播,MP3畅销,但这也是生活,百味人生呀!生活的潮流我们阻挡不住,生活的逆流我们防不胜防,既然如此,干脆我们换一种生活方式去适应,转变旧的观念,站在潮流的前端,紧跟时代步伐。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对现在的学生的生活产生恐慌;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现在的教学前止步不前;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向前走。

Life kaleidoscope —— Discussed Shallowly the Language Classroom Inducts

Wang Ying

Abstract: As the saying goes: The good beginning is successful half, inducts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o be helpful effectively ingeniously in increases the classroom the artistic charm, the building loose study atmosphere, turns the light classroom into the mysterious world. This article through oneself in teaching some examples, showed the language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ducts some methods.

篇5:生活的万花筒作文惊艳题目

夜晚,我的肚子有一点儿饿,准备找点儿东西来吃。

我转过身,用手一撑,迅速爬了起来,小心翼翼的打开门,穿上鞋子,一步一步轻轻的踮着脚向厨房走去。

可是,一不小心,我撞到了一个椅子,发出“咔嚓”一声,我顿时吓了一跳,接着,我手忙脚乱的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门口听了听,还好没动静。我又三步一回头的向着厨房走去,这时我的肚子已经饿的“咕咕”直叫了。

突然妈妈房间的门响了起来。不好,妈妈来了!我一个跟头,赶紧翻到了冰箱后面。而妈妈往我这边看了看,发现没人就走向了卫生间,还好,只是去上个厕所而已。我又更加小心的,猫着腰,踮着脚,一小步一小步的走向厨房。

来到厨房,我一把拿起两包薯片,就一步三跳的又溜进了自己的房间,长叹了一口气后,赶紧钻进被窝,一手抓着零食袋,一手抓着封口,用劲一拉。“呲啦”一声袋子被我打开了,我先从袋子里拿出一片薯片,再放进嘴里,啊,那味道松脆可口,美味不厌,真是太好吃了,我就这样津津有味的吃起来。可是,过了一会儿后,我吃完了,该丢到哪儿呢?我最终决定,先塞进床底下,等明天再扔。

篇6:生活的万花筒作文惊艳题目

“你动了回去。”“哈哈,你被我抓到了,你去当木头人。”听了木头人,这三个字,你就知道我们在玩一二三木头人。

木头人,是先黑白配,选出木头人,其他人在一条白线内,木头人,要把头转过去,说“一二三木头人”再把头转回来,如果有人动了,他就要回到白线内,如果“木头人”被人碰到,他就要去抓别人,被抓到的人,就要当“木头人”

游戏开始了,我被分配成了“木头人”,我用阴森的语气说:“一、二、三、木头人。”回头一看说:“很好,没有一个人动。”回头后,我想:这一次,我让你们回“老家”,只见我把一二三,声音延长,木头人,以最快说出来:“一——二——三——木头人。”在我说的时候,还听见乐乐说:“冯甲翰,说的太慢了,一定发现不了我在那。”“哈哈,其实你们不知道这都是我的策略。”我心里暗暗高兴道。我趁他们不注意,猛地一回头,给他们来了一个措手不及,果然,有同学动了,动了我叫他们回去,可我没有看乐乐,我就悄悄的从旁边草地里走进了涛涛,只见乐乐她偷偷的在后面悄悄的走,东张西望,好像怕我看见她,这时,我站起来,说:“乐乐你动了,回到白线里。”乐乐见她被看见了,只好乖乖的回到白线内。

篇7:以生活万花筒为题的小学作文

我寒假会去奶奶家,奶奶家在西昌,我经常呆在家里,基本不会出去玩。有一天我听爸爸说,庐山上有很多猴子,我立马起了好奇心,嚷着爸爸妈妈带我去庐山玩。爸爸妈妈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终于答应了。进入庐山,我连猴子的影子都没看见,脸上写满了失望。走到半山腰,我发现了一只猴子,可我还是高兴不起来。快到达山顶时,我看到了一群大大小小的猴子在我们身边上窜下跳,超级可爱。我连忙跑到爸爸妈妈中间,怕猴子伤到我。玩了一天,我疲惫极了,爸爸开车带我们回家,回到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看起了电视。不知不觉到了晚上九点,我刷好牙,洗好脸,一会儿就睡着了。

还有一次去春 游,妈妈送我到学校就离开了。我等老师带领我们上车,老师带领我们上了车,我还没找好座位,汽车就发动了,我差点摔个“狗吃屎”。我坐在车上慢慢的等待到达终点,突然感到屁股一阵潮湿,我急忙站起来往下看。“天啊,我的裤子湿透了!”老师闻声赶来,我才发现是我的杯子漏水了。我盖好杯盖用纸把裤子和座位擦干,又坐了下来。到了目的地,排好队,教官带我们去玩,我们很听话,从来不会不听话,我们玩了将近三个小时才去吃饭。我带了蛋炒饭,薯条……吃完饭,我们在草地上休息,我正在看书,突然听见一声尖叫,我连忙跑过去查看。哈哈哈,原来是高子俊吐到了范炅荣的书包上。我们的春游时间很快就到了,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里。

篇8:来个两人份的万花筒生活

多一种选择

两人相识于汶川地震那年。震后一位青岛的艺术家号召艺术界朋友捐出自己的作品拍卖筹款,邢振跟随搞艺术的父亲前往,认识了冠华,当时他捐出的是自己的影像作品。后来因为工作关系,邢振需要有人为她做一些3D设计,找到了冠华。

冠华的工作室从来都是各路朋友们聚会的小据点,邢振渐渐也成了常客。位于青岛美术馆对面的工作室是一个德式小花园,种满各种植物,一年四季都美。但对冠华而言,有聊得来的知己更重要。那年身边朋友的生活或多或少都在发生变化,有人出国留学,有人结婚生子了,有人为买房贷款,有乐队解散,有艺术家从商,有即将毕业的在理想和现实间挣扎……冠华的艺术创作也遇到了瓶颈,缺乏灵感来源。

其实当时冠华已经有了更为强烈的念头:去远离城市的地方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最终形成一个社区,有共识的朋友都可以过来住,在社区内解决生活、养老等系列问题。于是在工作室里,他开始实验设想的生存之道,包括造纸、取火种、动力发电等;而邢振则忙着学习养鸡、种菜、做豆腐、做手工皂、做鞋。

最终找到的房子位于崂山汉河村清凉涧旁的一个山顶上。名字听上去很美,但邢振第一次看到房子时还是忍不住皱了眉头:墙蹋了一半,烟囱里长着一棵树,地面坑坑洼洼的,屋顶稀疏能透进光。好在这房子可以让他实践学来的建筑知识,于是和另外两个朋友就这样住了进来,开始着手改造房屋,那是2009年。

他们边建边学,建造过程中用到了很多材料,比如木头、铁、泥巴、草等,冠华还在房屋的墙壁里面填充了1.5万个废弃饮料瓶。

邢振仍继续自己的工作,每周过来一到两次。慢慢地,房顶修好了,地面踏平了,墙也重新刮了,房后的荒地一点点被开垦出来,种上了应季的蔬菜,院里养了鸡,当网线从山下拉上来时,这里更增添了一丝熟悉的感觉,可以上网看电影、听音乐、打游戏了。2012年2月,邢振辞去了工作,正式搬进山上小屋。

山中生活

工作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地基可移动式建筑、中水处理和循环、自制风力发电机、自制太阳灶、发电自行车、自制手工皂、手工制鞋、自然留种、手工造纸、自制三七灰土、手工豆腐、自制酱油和海盐、自制可水洗卫生巾、建造尿粪分集式生态厕所等。

这时他们的房前屋后已经有了十几种果树,蔬菜完全能自给自足。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萝卜、白菜、土豆足够过冬吃。冬天还有个小棚种菠菜和油菜,这样早春的蔬菜也有了。邢振还用圆白菜和豇豆做泡菜,把扁豆角晒成干。山上的桑树发芽,她打算养些茧,抽丝做衣服。他们一个月下山一到两次,主要是买米面以及其它一些生活必需品。

邢振主要负责手工方面的制作。用水困难是生活中最大的烦恼,要从几里之外的地方提水回来,加上今年雨水少,每次只能打回半桶,浇地都不够用。

他们尽可能地打造一个生态的环境。技能学习是他们所一直倡导的,也是希望能竭力推广的一件事。他们请人上山来分享各种技能学习,承诺以公益分享课的形式将技能再推广出去,现在正在拍摄短片《生存之道》。冠华还希望能在五年内编撰涵盖从建筑、能源、农业到油、盐、酱、醋、糖等日用品简明制造工艺的技术开源读本,起名《生活必需品自给自足手册》。

山中的生活并不寂寞,几乎每天都有朋友来访,周末的时候更多一些。这些朋友有认识的,也有从网络上看到他们的故事自己找过来的,五花八门,各种职业都有,也不乏志愿者。闲余时光,邢振习惯上网和朋友们聊天或者看电影,冠华则专心致志打游戏。他们并不排斥科技,家中有风力发电机、脚踏发电机、太阳能板,也有逆变器、洗衣机。他们不倡导苦行僧的生活,不反对城市化,希望让人们可以在城市与“家园”之间自由选择,希望科技与自然能更融洽地结合在一起。

“自给自足实验室”已经存在了五年,“这不是我们两个人的生活。”他们一直强调,所做一切只是为了实验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是为了之后庞大的“家园计划”:根据兴趣爱好、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理念类聚的无国籍人类社群。例如艺术家社区、基督教社区、禅修社区、素食社区等。为此俩人正在寻找更大的土地,也希望能有更多有共识的朋友加入。

“社交恐惧症”的啤酒生活

我们是同类

刘芳和卡尔相识于湖北。当时刘芳在读医学院,卡尔在二汽公司工作。在朋友举办的聚会上卡尔记住了这个特别的女孩——男主人以拥抱来迎接每一位女性客人,而只有刘芳微笑躲闪着拒绝了。

之后又在朋友聚会上见过几次,但刘芳对卡尔并没有特别的印象,只觉得他并不是外向活泼的性格,这点倒和自己很像。直到过生日意外收到了他的礼物:一副白手套。卡尔笑着对她说,“No touching”,刘芳也笑了,知道卡尔是懂她的。

毕业后刘芳回到山东,日子紧张而平淡。两年后,她接到了卡尔的电话,原来他去台湾学了两年中文,然后到了大连工作。休息的时候他来山东旅游,刘芳带她浏览了当地名胜,也带他见了自己的家人。没到一个月后卡尔又来了,带着满满的求婚诚意。

竟有这么好喝的啤酒

两人决定去老挝度蜜月。在毫不起眼的路边摊,一杯啤酒彻底颠覆了刘芳对啤酒的认识,她对卡尔说,如果我们能做出哪怕只比瓶装的要好喝一点点的啤酒,那也很好啊。

回到大连,两人四处寻找好喝的啤酒。然而就算高档场所售卖的也只是外国生产的瓶装或罐装酒,和在老挝喝过的比起来口感差了很多。再次去欧洲,他们特地挑选了以手工啤酒出名的比利时,尝到了各种口味的啤酒,这次刘芳的想法有了改变:要做就做最好喝的!

这时卡尔的工作调到了北京。他们住在798附近,卡尔自己在家里设计了一套酿酒设备,一些外国朋友也给了他们建议。一边工作一边酿酒是件辛苦的事,卡尔每天三点就要起床,到了七、八点差不多做完酿酒的工作再去上班,下班之后还要忙到几乎一点。

他们认识了住在周围的艺术家朋友,经常请他们过来喝手工啤酒,没想到大家都很喜欢,还请他们带去画展开幕式上给客人品尝。家里太小,已摆不开日渐增多的设备,他们决定找间大点的房子。

因为租金都不便宜,卡尔直接告诉中介,我们要看你们最破的一家——就是现在豆角胡同的院子。推开院门,刘芳发现真的很破:没有门也没有窗户,院里可能有人放过火,烧得乱七八糟,有的地方杂草过膝。到处都是厚厚的灰尘,而且没有水和电。不过两人对视之后发出了会心微笑:这就是我们想找的地方。

他们一切都自己动手,经过了整整七个月辛勤劳动后,两人搬进了小院。

不得不开店了

终于可以开始酿造啤酒了。第一桶啤酒酿好,卡尔给朋友打电话请他过来品尝。朋友问可不可以带人,卡尔回答没问题,没想到晚上来了六十多个外国人,挤了满满一院子。原来他邀请朋友的邮件被一再转发,大家都很兴奋北京终于也有了自酿啤酒,好奇想尝尝是什么味道。

“回想起来那个时候酿的啤酒还有许多瑕疵,但大家都很包容,我们得到的都是夸奖和鼓励。”品尝过后,大家纷纷愉快地付钱,这是让刘芳没有想到的。之后媒体的关注与报道,让两人意识到:是时候开一家自己的啤酒店了!

两人决定每周四、五、六营业。北京有了自酿啤酒的消息迅速在老外的圈子里传开,大家都乐于带朋友来品尝。那时候刘芳最主要的工作是接电话给客人指路,因为太不好找。不过地点的偏僻丝毫没有影响到生意,从开始营业,小院常常是挤得满满的,还有人在院外等候。

大跃啤酒现在已经有了五十多个品种,固定的有十几种,其它的随着季节不同而交替出现。研发新品种的过程充满了乐趣,两人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去年他们又在工体北门附近开了一家占地近五百平米的啤酒吧,在员工们看来,两人都是有“酒脾气”的人,对啤酒的态度认真而执着,如果有人带了外面的瓶装啤酒要掺起来喝,或是要求在啤酒里加冰,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因为这会破坏鲜酿啤酒的口感和温度。现在卡尔依然喜欢在凌晨三点的时候起床酿酒,因为这时够安静,他可以专心工作。

歌词做信物

第一次听他

2001年,陈曦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录音系,就在这里,她遇到了未来的爱人——同班同学董冬冬。不过第一次见面董冬冬留给她的印象,是有着一头乌黑油亮长发的“女生”,“考试时我前面有一个背影,一头很长的秀发,上面压着黑色的棒球帽。我当时很好奇这个女生长什么样。”

开学的军训让董冬冬对陈曦一见钟情。在陈曦眼里,那年的董冬冬只是一个普通同学,虽然有时会轻描淡写地问自己要不要一起去海洋馆、去公园,但在被拒绝后也没什么反应。他从来不像其它男生一样展开猛烈攻势,只觉得他挺腼腆,喜欢独来独往。那个时候的她宁可花更多时间在看书上,此外还要在美食与减肥之间纠结,无暇顾及爱情是否已经降临。直到有天晚上,董冬冬递给陈曦一张CD,告诉她那里面是自己的作品,请她听一下。

听完CD陈曦两眼一亮,她清楚地听到了董冬冬的才华,“当时就想,我要和他在一起。从那天起,我们再也没有分开过。”回忆起来,陈曦觉得自己那么幸运,“如果当时听那碟的人不是我,那我就错过他了,那该是多么大的遗憾。”

那张CD中是董冬冬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有悲伤的,有欢快的,有表达爱情的,还有他自己弹唱的,借助音乐,他向这个心中爱恋已久的女孩全方位地展示了自己。

每一份爱的礼物

从毕业后开始创办工作室至今,两人一路走来几乎并未遇到什么挫折坎坷,不用推销自己,也不用刻意应酬。董冬冬从大学起就与一些导演合作,为影视剧编曲,每件作品的反响都不错。

今年春晚之后,《时间都去哪儿了》一举成名,也让更多人知道了陈曦、董冬冬这对80后小夫妻。其实这首歌五年前就已写成,当时是为宋丹丹主演的一部战争片写的片尾曲。虽然已熟知剧情,但直到要交稿的前一天,陈曦都对如何写这首歌毫无头绪。在和妈妈去庆祝生日吃饭的时候,妈妈远远举着菜单、眯着眼睛看的一幕触动了陈曦,那个印象中一直能干优雅的妈妈已经在老去,自己以前却没意识到。回到家不到一个小时,她便写出了这首词。2013年冯小刚拍摄《私人定制》时找到董冬冬,希望在片中用到这首歌。

在一起的十二年中,俩人一个作词一个作曲,从未与其它人合作过。董冬冬喜欢这样的合作,而且相信陈曦的能力,“她写生活直白平实、接地气;写战争戏、兄弟情更擅长。而且词基本全押韵,特别好写歌。”然而陈曦开始写词,不过是为了配合董冬冬为影视剧作曲, “这就是一份爱的礼物,是我想给予他的一部分。”

爱情的写照

在一起已经整整十二年,但两人还是形影不离,无话不谈。都不是喜欢应酬的人,除了工作,就宅在家里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有时候感觉更像是一个人,有着充分默契。

陈曦不喜欢做细小琐碎的事,害怕做词的分类整理,都是传给董冬冬,由他分门别类地收藏起来。写完的作品要先交导演和编剧审一遍,这些对外的事情董冬冬也尽量全部承担,希望陈曦能有更多时间去做照顾自己的兴趣。于是爱好广泛的陈曦,学习小提琴、上书法课绘画课、学中医,还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

篇9:生活的万花筒作文

南宁市南湖小学

尚文玮

著名作家孙梨说过:“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为了真正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激发习作兴趣,我们应树立大语文观,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兴趣是创造的火花 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在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教师应在激发学生表达欲望上下功夫,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课标中也指出“中年级的写作要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如何激发学生说话、写话的欲望、增强对习作的兴趣?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果把它们记录下来,这就是训练学生听、说最好途径,也是以后作文时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说话、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有关的内容。因此,“生活小镜头”这本记录本就孕育而生了。它成了同学们口语训练、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

一、引导学生收集,积累说的素材。

有话可说即让学生有说话的内容。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记录下来,把生活中发生的值得记录的事情记录下来。这为学生提供说话的内容,在每日一句话中练习中并有计划地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看到新闻的心情。在活动中比比谁的新闻最新,谁记得最有条理,完整。养成了习惯,孩子们都会特别留意报纸、电视上的新闻,身边发生的新事情。有了积累,需要对生活材料进行筛选、整理,然后用语言文字进行“输出”,这就成为“生活小镜头”里丰富的材料。而结合课文的扩展要求,让学生把从网上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并记录下来,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收集到与课文许多有关的各种内容,进行阅读,补充了书中没有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花钟》这一课时,课文只向我们介绍了几种花的开放时间,而一天二十四小时里还有许多花开放,同一时间里也有许多花开放,并不只有一种,这给学生提供拓展学习的机会。我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或从有关书籍中找出相关的知识,并亲自去观察。把观察到的记录在“生活小镜头”里。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获得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实现对课文内容的再补充。之后,我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资料在小组里交流,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汇报的多种方式,进行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会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观察,发掘说的内容。

要想把生活中的事有条理的记录下来,还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观察就是为了积累生活。这也是解决无话可说的有效途径。要建立起一个充实的“材料库”,就应当及时写成观察笔记。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观察要求:早晨从进校门到教室,在这短短的一段路上,你见到了什么?本来,学生每天都要走这段路,并没觉得有什么可看的。但在我提出要求后,他们开始注意了,大门的校徽、标语、宣传栏刚劲有力的大字、栩栩如生的图画,好人好事栏里的小雷锋„„进了教学楼,梯级里打扫卫生的同学,带着各种神态、动作、表情匆匆走进教室的同学„„学生观察后,让他们在“生活小镜头”的记录本里记下来,让他们在“每天一句话”练习时说出来,学生在实践中就体会到:这短短的一段路,就有这么多的事物可以观察,而且都可以选来作说话的内容。周围的事物这么多,可说的内容太多了。学生初步体会到观察和说话的关系以后,对观察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我就注意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宽,并有的放矢地指导观察顺序。

起初,我只要求学生看校园内的事物,然后逐步扩大范围,要求他们观察家里的情况、邻居们的情况,在大街上、在商店里、汽车上、公园里见到的事物。这样,学生的眼界越来越宽。眼界越宽,思维就越活跃。打开了思路,说话时可取的题材就多了。学生觉得“有的可说”,对说话兴趣也越来越浓了。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做生活观察、思考的有心人。在孩子说话训练过程中,我还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说话习惯,如:说话要完整、连贯;不要使用方言,要尽量使用普通话;说话时要自然、大方、有礼貌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说话胆量大了、说话流利了,也更会表达了。

三、引导学生写话,培养习作能力。

有了“生活小镜头”的记录本,这给学生的作文提供了有话可写的素材。当学生有意识把生活中 的观察所得笔录下来后,他们的“材料仓库” 就不仅丰富而且有条理,写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如:学了《花钟》之后,让学生以“各种花开放的时间不同”为总起句,接着仿课文写一写自己收集到的其它花开放的不同姿态。学了《听听,秋天的声音》,我带学生去野外聆听秋天的声音,然后在“生活小镜头”记录本里写下自己听到的和感觉到的。并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一节诗,这样是对课文内容的再补充。付一学生的作品:

听听,秋的声音,菊花探出自己美丽的身影,“沙沙”

是在欢迎蝴蝶的歌韵。

模仿法也是训练习作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作文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训练方法。我们学的课文都是精选的名篇名段,课文中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要觉得某个地方写得好,不论是句还是段,都可模仿。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挖掘教材因素,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练笔。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课文第二自然段具体讲述了桂林的水的桂林的山的特点,你能用”___真_____,_________”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一写看到的景物吗?学生跃跃欲试,短短的几分钟就写好了,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可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写几段话。可模仿的地方太多了,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只要你觉得写得好,都以学着尝试运用,在实践中领会掌握。儿童的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是我们教师抓好小练 笔的最大的支点。思维的创意活动更是激发学生小练笔的欲望和动机的载体。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这种能力也是平时练习的结果。因此,借助课文中提供的思维想象空间,来调动学生写作的欲望。如《月球之谜》一文中最后一段,作者描写了许多人们未能解开的谜。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还用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合理的猜想,写出一份报告,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又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我设计的机器人》时,我先让学生画出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并在图的旁边配上说明:你设计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有些什么功能?这样在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就会有话可说,并且说得有条理。接着在四人小组交流中,同学之间还可以提些修改建议,进行补充。最后学生各自回家修改设计方案。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在画、写、说、议、改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文的能力。

以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报为载体,让学生在“生活小镜头”里“自由谈”、“小评论”、“心里话”、“新发现”,引导学生就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倾向性问题进行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块说理议论的创新园地。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学校结合杨立伟成为中国第一飞天人,出了一版墙报,我让学生摘抄你最感兴趣的内容,然后用一两句话写写感受,学生对当时全国上下都轰动的大事非常感兴趣,很真实地记录了自己感受,这种观察小日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也成为学生日后作文的好素材。

上一篇:道路运输企业工作总结下一篇:中等生数学课外自主学习的培养结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