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科学作文400字:科学与生活

2024-05-09

生活中的科学作文400字:科学与生活(通用19篇)

篇1:生活中的科学作文400字:科学与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坏处。

比如,有些食物爱发霉、发毛,或是吃不完就烂掉了。一些人就想出了一些办法,用硫磺熏那些食物。这种办法虽然能让食物保持新鲜,但对人身体的危害很大。那可是食物啊!怎么能用硫磺来熏呢?像这样的人,不但没有道德还缺乏科学精神。为谋利而不惜破坏他人的健康,这些人得有多可恶啊!

一些科学家发明出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比如,有的机器人可以去帮助我们修理电线,有的机器人可以为我们做出美味可口的饭菜,甚至可以代替人去极其危险的地方做极其危险的事情。这就是机器人带给我们的好处,也是科学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这就是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住在偏远山区里的人们,一些 “巫医”给他们治病,其实就是骗人们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这是没有道德的,是与科学背道而驰的。

日本有一个邪教,叫奥姆真理教。奥姆真理教的一个有博士称号的学徒在地铁里放毒气,毒死了成千上万的人,这时候他已经不配当一个博士了,他已经失去了作为科学追随者的最宝贵的人格支柱。

人没有科学知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科学精神,只要有科学精神,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作者:唐佳智

公众号:仕林作文

篇2:生活中的科学作文400字:科学与生活

这一天中午,同桌睡觉时流口水,惹得我们哈哈大笑的。我趁这个机会,决定一探究竟他中午没吃饭依据平时的科学知识推断是由饿的原因造成水分流失,便有了流口水的情形。我的证实很快就被打破了。第二天中午,同桌吃了饭,但仍然流了口水我处于无限的困境中。我决定查阅书籍,从中得到答案,原因有三个,其一睡觉姿势不正确,其二牙齿造成畸形,从牙缝里流出,其三乱吃东西造成口腔不卫生,会有一些液体分泌出来。

我为同学们想了一个好方法,用枸杞豆熬粥喝,就会好,同时注意不乱吃东西。

篇3: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科学

一、善于捕捉生活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科学教育契机

幼儿周围生活中存在着无数有趣的自然现象,它们具体、直观、生动的形象每时每刻都吸引着幼儿,激发着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欲望。把教育自然地渗透在幼儿的生活实际中,可以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就受到熏陶。

一次午餐后,小朋友都在吃苹果,突然听到蒋怡琳告状说:“老师,孙仁杰把苹果汁弄到我衣服上了。”我一看,蒋怡琳衣袖上有一块红迹。还没等我开口,就听见一旁的杨家乐说:“不对,不对,苹果汁不是红色的!”……我刚想制止他们,突然,灵机一动,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活动机会吗?于是,我对孩子们说:“苹果汁到底是不是红色的,老师也不清楚,明天,请小朋友每人带一种水果来,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好吗?”孩子们高兴地说:“好。”争执平息了。

第二天,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我为他们每人准备了一块白布和一张纪录表。实验开始了:我让孩子们把水果的汁挤到白布上,看看是什么颜色,然后纪录到表上。这样,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纪录,清楚地了解了不同果汁颜色,知道了有的果汁颜色和果皮颜色是一致的,如橙子;而有的则不一致,如苹果皮是红色的、梨的果皮是黄色的,而它们的果汁都是无色的。

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那块红迹真的不是孙仁杰所致。蒋怡琳知道自己错怪了别人,就主动向杨家乐小朋友道了歉。通过这次有趣的实验,孩子们获得了新的科学小知识。

又如:在一次“踩影子”的体育游戏活动中,我让孩子们相互踩影子玩,他们在一起互相追逐着,并喊着:“我踩到了!”“我也踩到了!”可是一会儿孩子就发现踩不到影子了,因为他们追逐着来到了树荫下。“为什么影子不见了呢?”我告诉孩子们:“阳光照在我们身体上,再反射到地面上,就产生了影子。”然后我又进一步启发幼儿想一想:影子是否有眼睛、鼻子和嘴巴?影子的颜色是怎么样的?这样的问题一提出,我们便马上做了实验:我们正面和背面的影子看不到五官,侧面的影子有一些的器官看得到;还有影子是黑色的。同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还有什么光能产生影子?”于是第二天小朋友找来了手电筒、蜡烛、台灯、打火机等材料,又发现了“影子的大小与光的距离有关”等科学道理。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引导启发孩子发现问题,再一起解决问题,使孩子在偶发的科学活动中得到有关科学经验。

二、善于引导孩子认识自然与社会,把科学活动自然化

陈鹤琴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要培养幼儿喜欢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生活环境的积极情感。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其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幼儿多与自然接触,让他们直接到自然界中去观察和探索,直接去感受自然界的美丽与奥妙。当幼儿与大自然亲近时,总显得格外的情绪高昂,舒心愉快。因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们可以不受任何拘束,尽情地玩耍,自然地探索。

幼儿的科学教育更应充分体现自然教育的特点,多一点自然,少一点人为。要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存在于身边的科学现象,并注意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自然美,从而激发孩子热爱周围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如:在一次“宝贵的土壤”的科学活动中,我请孩子们拿着小铲子四处挖土,看看泥土里有什么。当他们发现了小虫子、小蚯蚓,兴奋地跑来告诉我时,我便充满激情地随孩子们一起看着。胆大的孩子迫不及待地用手去捉,胆小的孩子想捉又不敢捉。我其实心里也有些怕,可是为了感染胆小的孩子,捉了一条蚯蚓。胆小的孩子不那么怕了,也试着去捉蚯蚓了。接下来我并没有提许多关于蚯蚓的问题,而是问:“有谁知道关于蚯蚓的小知识?”让知道的小朋友做小老师来提问,请其他小朋友来回答,回答不出的问题,我也充当小朋友来回答。不知不觉中小朋友就掌握了许多关于蚯蚓的小常识。在整个探索活动中,幼儿都处于主动、兴奋和思考之中,很自然轻松地接受了一次科学教育。

三、善于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会使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这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的前提和可能,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实际背景。只有这样的科学教育才可能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只有这样的科学教育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的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如:在一次玩大型木块积木游戏时,孙凯和杨涛用一块长条积木做了个斜坡,用一块小的积木当作是小汽车,在斜坡上往下滑,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嘀嘀吧吧,汽车开来了。”由此为切入口,我带着孩子们开展了一个“在斜坡上开汽车”的探索活动。利用简单的用品,如积木、玩具车、纸、笔等做起了实验。孩子们一边操作“滑行汽车”,一边作观察纪录。在操作过程中又多次变化坡度,反复试验比较不同坡度对汽车滑行距离的影响程度。好几次由于坡度太陡,发生了汽车下滑翻倒的结果。整个过程幼儿非常投入,一边操作,一边反思。由此,幼儿不仅具体掌握了坡度大小与汽车滑行距离间的关系,还认识到坡度过大会造成翻车的道理。

篇4:生活中的科学

仰望蓝天,我们常常会想:这天有多高?这“天”是什么东西?科学家告诉我们,这“天”就是包裹着地球的一层厚厚的大气层。那么大气层有多厚呢?我们先来看看“天”有几层。

距离地球表面最近的一层叫对流层,它的厚度为12千米。风、霜、雨、雪、雾、冰雹等变化都发生在对流层内。

再往上到50千米的高空是平流层,空气稀薄,水汽和尘埃很少,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而且十分平稳,一般飞机就在这里飞行。

再往上到85千米的高空是中间层,这里气温很低,最高处气温低到零下90℃。

再往上到离地面500千米的高空为热层或称暖层,气温反而越升越高,可达2000℃。

再往上就是大气层的外层,是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这里大气极度稀薄,人造卫星在这一层飞行。

天空的颜色

在晴朗的日子里,万里无云,天空是蓝蓝的。这蓝色实际上是太阳光的颜色。我们知道,太阳光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只是蓝色呢?

因为阳光穿过空气时,并不是所有的光线都能在空气中直线传播,只有赤、橙、黄、绿四种颜色的光较强,能穿过大气层很快地到达地面上,而蓝色光逗留在空气中遇到尘埃和冰晶散射开来。因此,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看到天空中的蓝颜色,天空看上去就是蓝色的。

但是。日落时太阳在空中的位置很低,太阳光要穿过更长距离的空气。傍晚的厚层空气能够阻挡住其他颜色,可是很难阻挡红色,因此落日的天空看上去显得红彤彤的。

千变万化的云朵

天上的云朵千姿百态,一会儿像狗,一会儿又成了大象,或是怪兽什么的,非常有趣。

云不但形状会变。颜色也不同。有的洁白,有的乌黑,有的金黄,特别是夏天的傍晚。有时,太阳光照着云朵,映出火红的颜色,就像天边燃起一场大火,人们叫它火烧云。非常美丽。

云是哪里来的呢?原来它是地上的水变的。地上的水被太阳晒干了,晾晒的衣服被晒干了。这些水都被蒸发,变成水汽跑到天空中去了。在空中的水汽如果遇到冷空气就会结成小水滴,然后跟大气中的尘埃等结合,聚在一起就成了云。

如果云里的小水滴越积越大,在空中浮不住了,便往下掉,这就是雨;冬天,云中温度低于0℃,这些小水滴就会变成雪花,降落到地面。

奇异的海市蜃楼

在我国山东蓬莱的海面上空,人们会偶尔发现隐隐约约的城市、街道、车辆、人物走动的身影等幻影,有时会比较清晰,持续半个多小时,又慢慢消失了。这种现象我们称它为海市蜃楼。

传说蜃是一种蛟龙。能吐气为楼。又传说海市是海上神仙的住处。没有固定的地点,在虚无缥缈间。

篇5: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作文400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见男孩子把乒乓球打凹进去,他们就会弃之不理。

今天老师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关于乒小乓球的实验。老师拿来一个凹进去的乒乓球,把它放在碗里,又倒进沸腾的热开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乒乓球在开水中滚动几下,渐竟然渐的凸出来了。真神奇!凹进去的乒乓球竟然凸了出来,这下可以打乒乓球了。“你么知道是为什么吗?”老师笑眯眯地问。伊惠回答:“老师,是不是热胀冷缩的原理?”老师点点头,说:“对了,的确是热胀冷缩的原理。那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物体在一般状态下,受热,就会膨胀起来;受冷,就会缩小。所有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老师看我们一脸迷惑的神情。继续说道:“在生活中,什么物体是热胀冷缩的呢?”大家都无语了。老师又接着说:“马路、地板都需要留一条条小细缝,就是为了物体在受冷受热时断裂。”听了老师的话,我们恍然大悟。

原来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能激励我们用心观察,勤于思考,获得更多的知识。

篇6:生活中的科学作文400字:科学与生活

那一天,一阵强烈的风把院子里的白菊花吹断了一枝,我看见了,顺手把菊花插在书桌上快要见底的红墨水瓶里。第二天,我再去看时,花朵已经变成了红色。

“会不会是红墨水的原因?”我自言自语道。

这时,妈妈突然走到我身边,提议道:“你做个实验就知道了呀!”

我点了点头,跑到院子里又剪了一朵菊花,我很心疼,可是为了真相,只能忍痛割爱了。

到了书桌边,我准备好了工具,首先,我先用切片把花茎一分为二,然后,把红墨水瓶和蓝墨水瓶并排放好,最后,把一半花茎放入蓝墨水瓶中,一半放在红墨水瓶中。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忽然,妈妈大叫一声:“花茎变色了。”听到声音,我注意地看过去,果然花茎一面红,一面蓝的,而且颜色还寻着花茎往上爬。我扒开花瓣,发现里面也变色了。

又过了一会儿,白菊花变成了地朵一面红,一面蓝的奇异的花。

篇7:生活处处有科学作文400字

例如你会不敲破蛋壳,而辨别两个看上去一模一样的鸡蛋,哪个是生的?哪个是煮熟了的吗?其实,我们可以利用科学原理来辨别。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实验:拿两个相同的鸡蛋,一个生蛋一个熟蛋,把它们放在平滑的桌面上,同时转动鸡蛋,先停下的就是生鸡蛋,后停下来的就是熟鸡蛋。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当用力转动生鸡蛋蛋壳时,蛋壳受力开始转动而里面的液态物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状态,二者间存在一定的摩擦阻力,所以很快停止转动。熟蛋是固态物,与蛋壳自成一体,当用力转动蛋壳时,蛋壳与内容物一并转动,所以能长时间转动。

今天,我在家写作业时,一辆大卡车从门前经过,房屋都会轻微的抖动。请别担心房屋会倒塌,这其实就是很简单的“共振现象”。

走在马路上,有时我们会看到噪音提示牌。当噪音超过75分贝时,就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学习。这样的提示牌可以提醒司机不要大声按喇叭,以免给人们造成噪音污染。

篇8:生活中的科学作文400字:科学与生活

一、生活垃圾焚烧是在人为制造二恶英

二恶英在大自然中本不存在, 除火山爆发、森林草原失火等自然因素造成外, 主要是人为制造的, 生活垃圾焚烧即是主要行业之一。

二恶英是75种多氯代二苯异构体 (PCDD) 和135种多氯二苯呋喃异构体 (PCDF) 的总称。其中, 氯原子取代苯环上2、3、7、8位的氢原子, 所形成的二恶英 (2、3、7、8-四氯-二苯-对-二恶英) 毒性最大, 其毒性是氰化钾的1, 000倍, 一盎司 (28.35克) 二恶英就可毒死100万人, 称为“世纪之毒”;二恶英同时是一级致癌物且具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 直接危害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键康。

二恶英非常稳定, 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2年, 在空气中光化学分解半衰期为8.3年 (有资料说其半衰期为14~273年) 。难溶于水却易溶于油类脂肪, 极易积累在乳制品、肉类、鱼类、贝类、油脂、蛋类等食品中从而进入人体积蓄在脂肪内。早在1998年我国颁布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就已将二恶英列为危险品。

二恶英的生成需要许多条件:如有苯系物、氯元素、氧元素、催化剂铜/铁/钴/镍/铝等, 最重要的条件是温度, 在300~400℃最易形成。尽管生活垃圾中有许多形成二恶英的前驱体物质, 但若不焚烧就没有产生二恶英的热化学反应, 就不会产生二恶英。因此焚烧生活垃圾实际上是在人为制造“世纪之毒”二恶英。

二、 垃圾焚烧炉推广还需谨慎

有人提出:“垃圾焚烧是所有垃圾处理方法中, 投资最大的, 也是减量化、无害化最彻底的方式” 。我国一些产业政策也明确指出“循环半干法烟气脱硫及垃圾焚烧尾气处理技术……二恶英的排放浓度全部达标 ”。还有人宣称“现在控制二恶英的技术已很成熟, 只要控制温度、时间、湍流度、让烟气在800℃以上炉膛超过2秒钟, 二恶英基本可以消除”。发达国家一直吹嘘其垃圾焚烧炉能消除二恶英, 烟气中二恶英排放浓度可达欧盟最严格标准0.1ngTEQ/Nm3。我国也高价购进了不少发达国家生产的各种垃圾焚烧炉。但这些焚烧炉处理二恶英真有这么好的效果吗?

第一, 这些焚烧炉须在最严格的管理、最精确的操作下达到指定的准确温度、时间、湍流度和800℃以上温度2秒, 二恶英才能达到排放标准。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厂能有如此“理想”的管理和精确操作吗?如果管理不力、操作不当后果如何?第二, 这些焚烧炉即使解决了烟气中的二恶英排放浓度达标问题, 而富集了二恶英的活性炭、布袋除尘收集的含二恶英的粉尘、含二恶英的炉灰 (约占原垃圾量的1/2) 如何处理?该工艺和设备却不能回答。第三, 焚烧厂烟气中的二恶英能实时在线监测吗?能随时知道其浓度超标并进行预警而加以有效控制吗?事实上, 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技术能对二恶英实现全天候在线监测。所有这些问题是现有国内外垃圾焚烧炉没有解决、在短时间内也解决不了的, 既然如此就把垃圾焚烧炉说得如此神奇, 十分缺乏科学根据。

2001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47个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污染物排放状况调查, 在20座生活垃圾焚烧炉中抽样监测结果为:烟气中二恶英超标率57.1%, 有的落后垃圾焚烧设施烟气二恶英超标99倍。

因此把生活垃圾焚烧炉说成“无害化最彻底”, 能使烟气中二恶英能达到世界最低排放浓度还需进一步科学论证。

三、 垃圾焚烧耗能而制毒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成分与发达国家不同, 没有进行严格分类, 废书报、大中型纸质/塑料包装箱袋多被回收, 剩下的有机物主要是菜根、烂菜叶、果皮、垃圾塑料袋、碎纸 (如餐巾纸、卫生纸等) 、金属等无机物。这就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此类垃圾具备了产生二恶英的所有前驱体物质;二是垃圾热值低、含水率高。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生活垃圾热值在3, 000kj/kg~5, 000kj/kg, 并且在垃圾焚烧时必须添加20%以上的煤/气/油, 以致于国家发改委、原国家环保总局从2006年起多次发文规定生活垃圾焚烧添加燃料不得超过垃圾总量的20%。

同时垃圾焚烧时产生大量烟气, 其中除含二恶英外, 还有NOx、SO2、粉尘、气态汞, 炉灰中还含重金属和二恶英。为了减少烟气中的这些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量, 必须进行消烟除尘、脱硫脱硝、严格处理不能作建材用的含二恶英废渣, 其污染治理设备和运行成本很高、耗资耗能不环保。另外, 垃圾焚烧要排出大量二氧化碳, 不符合低碳发展趋势。

四、发达国家生活垃圾焚烧趋势

从国外趋势看, 垃圾焚烧设施排放的二恶英占较大比例, 有作者综合有关资料, 指出国外生活垃圾焚烧厂烟气中二恶英的浓度范围在10-6~10-4mg/m3之间。在采用焚烧方法处理生活垃圾较高的国家中, 二恶英排放量的10%~40%来自垃圾焚烧厂; 1990年日本的统计资料公布, 日本二恶英排放总量中80%以上来自生活垃圾焚烧。

表1表明, 欧美等发达国在垃圾焚烧高峰期时比例最高也就30% (荷兰) , 而英国仅9%。

实际上, 在发达国家垃圾焚烧法已进入衰退期, 已有15个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了对焚烧垃圾的部分禁令, 新的垃圾焚烧炉在欧洲几乎没有市场。德国、比利时等使用焚化炉最多最早的发达国家早已相继颁布了“焚化炉禁建令”。

在国际法中已制定“预警、预防、限制越界影响”三项原则来抵制垃圾焚烧。美国到2003年关闭了98.1%, 其焚烧产业从1996年以来就几乎陷入停业。鉴于此, 国家环保部, 外交部, 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局发布《关于二恶英污染方法的指导意见》 (环发 (2010) 123号) 把“废弃物焚烧”列入二恶英的重点污染行业, 并要求进行二恶英的重点污染行业, 对二恶英进行削减和控制, 强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因此在我国推广垃圾焚烧还需谨慎。

五、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生活垃圾焚烧具有巨大的毒性、技术、资金、淘汰风险, 将给人体和环境带来严重恶果, 目前不应大力推广和扶持, 相反应严格控制。

(二) 建议。

第一, “十二五”期间重点不应推广和扶持生活垃圾焚烧, 而应首先着力于垃圾分类、研究现有焚烧炉产生的富集二恶英的活性碳、粉尘、炉渣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烟气中二恶英的实时在线监测技术和预警机制、应急措施和设施;第二, 生活垃圾、医疗固废和火葬场不能市场化, 避免私营企业不遵守环保法规而超标排放。应由政府出资建设、管理、运行、监督、向市民定期/不定期公布二恶英排放数据, 做到公开、透明, 接受市民监督;第三, 中小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县城目前不能推广生活垃圾焚烧, 因涉及高额投资和运行成本、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具高风险。更重要的是中西部中小城市的生活垃圾有填埋场地而无雄厚资金去建设和运行垃圾焚烧厂;第四, 现有各类垃圾焚烧厂的安全防护距离至少应设为1.5km, 目前的200米风险太大, 对居民健康无保障。

参考文献

[1].卢徐节等.中国城市垃圾处理方法及利弊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6

[2].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第57号令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2007年修订) 、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环保总局65号) (环境保护部分) 第XV

[3].中国1/3城市深陷“垃圾围城”——二恶英是争论焦点[N].新京报, 2010

[4].张益.“生活垃圾焚烧中二恶英的产生和控制”[J].环境保护, 2000

篇9:生活中的科学作文400字:科学与生活

在中国,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国家号召用影视传播科普 ,与科普相关的影视作品也逐渐在网络和电视中传播,然而大多数作品以传统和相对死板的方式呈现,无法很好地吸引观众的眼球,因此与科普相关的优秀影视剧并不多.而《生活大爆炸》这部在中国曾经主要依靠网络传播的情景喜剧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科普情景喜剧,该剧巧妙地把科学知识与娱乐相结合的方式不但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就连科学界的学者们都对其赞赞有词.《科学》杂志曾给出一整页的积极评论,美国物理协会的科学家也表示他们非常喜欢这部剧,甚至还给剧组寄了些物理玩具.

前人关于该剧的研究大多是集中于对该剧的幽默特点、人物设置和台词翻译等的研究,而关于剧中的科学元素的分析或者观众对这些科学元素的喜爱程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认为,恰恰是“科学元素”的设置使这部剧具有了重要的教育意义.“科学元素”主要指那些能够引起观众探讨和效仿的科学语言、科学实验和科学道具等,这类元素因其时而显得酷炫,时而显得浪漫,时而让人眼前一亮而获得观众的喜爱.本研究通过收集影迷在“果壳网”和“知乎”等网络论坛对剧中“科学元素”的探讨与模仿,结合前人的意见为我国原创科学题材影视剧的发展提出建议,鼓励科学影视与科学家合作的体制,把有趣的科学元素更加客观和生活化地呈现给观众.

1 科学影视与科学家合作,让观众感受科学家的魅力

对于一部科学影视剧而言,既要做到客观严谨地呈现科学知识,又要不乏趣味地把观众带入科学家的世界,这是比较难完成的.因此,《生活大爆炸》是一部聚集了编剧和科学家们心血的作品,作为制作人的查克·罗瑞(Chuck Lorre)和比尔·普拉迪(Bill Prady)拥有丰富的情景喜剧和电影制作经历.当两位经历丰富的制片人与《生活大爆炸》的科学顾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学家大卫·萨尔兹保(David Saltzberg)合作时,《生活大爆炸》的喜感和理性就诞生了.

在美国,美国国家科学院专门设立了科学与娱乐交流项(The Science and Entertainment Exchange),在科学家和电影电视制片人之间搭桥,大卫·萨尔兹保就是这个办公室的储备学者之一.而该交流项目的顾问团中,既有著名科学家,比如现任美国能源部部长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也有娱乐界的著名人士,比如著名的HBO影视公司的总裁伦阿迈托(Len Amato)等.对于这个交流项目涉及到的两个主体方来说,二者之间的互补性很强.科普娱乐本身就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而科学学 者们也苦恼如何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而这两者的结合无疑是解决了双方的问题,所以设立科学与娱乐交流项目是值得我国原创科学题材影视剧学习的.

当然,《生活大爆炸》让现实中的科学家在其部分情节中客串自己的做法也值得学习.著名的科学家斯蒂芬·霍金、纽约海登天文馆馆长奈尔·德格拉斯·泰森和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乔治·斯缪特等都在剧中客串过自己.第5季第21集霍金出现的这一剧集是最受关注的,虽然霍金仅出现了2分钟,但他的出现不但让粉丝们激动不已,该集也被影迷们评为最给力的一集.这些科学家的出现不但让观众大饱眼福,同时也让观众了解到其实真正的科学家也同剧中人物那样幽默有趣.科学家客串科普影视剧可以让观众更好地认识科学家,从而使得科学家对于大众来说不再显得遥远而神秘.

2 把科学知识生活化,使观众体会生活中的科学

《生活大爆炸》中涉及的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分布在四位科学家的生活中.在第二季第三集,四位科学家们玩的非牛顿流体就是一个把较为深奥难懂的物理现象通过有趣和生活化的方式展现给观众的例子:

片段简介 四位极客在包了保鲜膜和胶带的音响喇叭上倒入水和玉米淀粉混合物,在音乐开始后喇叭上的液体物质就似乎变成了能够不断变换形状的固体在上面跳动.四位极客也由此乐开花,觉得这一实验非常有趣.

剧中的这个过程涉及了声音的产生和非牛顿流体这两方面的物理知识,这两者的结合不但很好地把喇叭的振动放大了,还把非牛顿流体的独特性展示了出来.非牛顿流体,是指不满足牛顿黏性实验定律的流体,即其剪应力与剪切应变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的流体 .生活中的非牛顿流体有血液、番茄酱、洗发水、牙膏和淀粉懸浊液等 .非牛顿流体的粘度会因为受到的压力或速度的变化而改变,压力变大,其粘度也会增加,甚至成为暂时性的固体 .剧中,四位极客通过喇叭的振动给予该非牛顿流体一个外力,使得非牛顿流体的粘度由此改变从而变得看上去像固体般.非牛顿流体的这一特性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有趣的表演,比如就有人在非牛顿流体上玩“轻功”,当一个人以快速和有力的步伐跑过铺满非牛顿流体的区域时,他能神奇般地在该看似液体的物质上“飞越”,当然,如果不注意自己的速度或者力度就很有可能陷下去.此外,英国科学家也已经利用非牛顿流体的“遇柔则柔,遇刚则硬”的特性制成了一种液体防护衣,这种防护衣在受到压迫后会立刻变硬,并吸收撞击在它表面弹片产生的冲击力 .非牛顿流体在音响上跳动形成暂时的固体这一现象很生动地把相对深奥难懂的“非牛顿流体”展现在观众面前.只要观众对“非牛顿流体”有一个形象的印象,该剧情的设置就能够做到传播科普的作用了.剧中通过角色的解释,观众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只要把玉米淀粉和水混合在一起,然后给予它一个冲击力,就可以有这么一个效果.实验所需的材料简单,因此许多观众便在家中尝试制作非牛顿流体,有的网友粉丝在论坛中分享自己成功的视频,也有的粉丝在论坛中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相比通过让人把手直接放到喇叭上感受其振动来讲解“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种间接而又有趣的做法来得让人更加印象深刻.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三大介质中传播.剧中,振动的喇叭就是声源,我们说话的时候如果把手放在声带处也能够感受到它的振动,这时候声带就是声源了,蟋蟀通过振动翅膀发声,振动的翅膀也就成了声源.当声源发出的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到人耳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关于声音,在第一季第二集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片断:在谢尔顿夜晚潜入女邻居潘妮家中进行收拾时,为了不吵醒潘妮,他提醒莱特纳要用低音说话.因为女人在生活中常常扮演照顾孩子的角色,进化使得女人在睡觉的时候对高音区的噪音(孩子的哭声音调较高)非常敏感.该片段中的高音区即指振动频率较高的区域,或音调比较高的区域.声音作为波的一种,频率和振幅是描述声音的重要属性,频率与音调有关,振幅则与响度有关.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包含在频率范围为20 Hz~20000 Hz之间的,高于这个频率范围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而低于这一范围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这个片断是有理论依据的,狄安娜·罗杰斯等在研究《听众的性别对噪音的接受能力的影响》中就指出男性相比女性更能够接受来自高音背景环境的噪音,即不论女性是否在睡觉,她们对高音背景环境的噪音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差.

3 有趣和精妙的科学实验,体现科学家的独特品质

科学家给人的印象就是成天生活在实验室中,但具体他们在实验室中做些什么事情,却无人问津,也没有人对此感兴趣.《生活大爆炸》把部分情节安排在了实验室,通过莱斯利和莱特纳在实验室所进行的实验,让观众了解到实验物理学家的魅力所在.从2秒左右用500千瓦的氧-碘激光器热一杯杯面到正投影全息显示宇宙,无不让观众大开眼界,正是这几个为数不多的实验在粉丝网友中引起了不少的探讨和模仿.当然,出现在他们生活中的各种恶作剧实验同样也颇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氦气变声笑剧”“酸碱指示剂的滴血之墙”和“含磷骨架”等都引起了不少的热议.出现在剧中的“双氧水和碘化钾的泡沫复仇记”就是被网友们热议的实验之一.

愯鹞:“请问sheldon那个泡沫试验的具体化学物是什么?”

Nerf_Herder:“30%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与液体洗涤剂预混,然后再加入饱和碘化钠溶液.注意小心不要被高浓度的双氧水接触皮肤,可能造成灼伤.更多详情可以在化学吧搜索‘大象牙膏’.”

愯鹞: “我是做模拟实验,貌似找不到你说的东西,具体的化学式可以写出来吗?拜托了”

Nerf_Herder:“过氧化氢:H2O2;碘化钠:NaI;液体洗涤剂用家用洗洁精就行,作用就是产生泡沫,不参加化学反应.反应本身很简单,过氧化氢被碘化钠催化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氧气使洗洁精发泡,热量又使泡沫膨胀.比较怀疑这个实验在模拟系统中能有什么效果.”

jikouth:“洗洁精→超市有卖

双氧水→任何药店有卖,一般用来清洗伤口,一块钱一大瓶碘化钾→普通化学用品商店有卖,以前买几块钱一纸包,现在不知道

量杯→普通化学用品商店有卖”

由此可见,看似大众对科学家们的实验不感兴趣,但是当科学影视把有趣的科学实验带到银屏前的时候,观众对这些实验的喜爱也是颇深的.所以有趣和精妙的科学实验不但让观众感受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同时也让一些观众在家里开始动手尝试这些实验.因此,原创科学题材影视剧是有必要用心挑选让观众喜出望外的实验的.

另一方面,科学家对真理的追求、对证据的查证以及对推理过程的推敲,都将批判性思维演绎得淋漓尽致.以谢尔顿为例,他在剧中作为传播科普的主要角色,就是一位极具批判性思维的人物.如他就纠正了本杰明·富兰克林并没有发现电的存在,而是利用风筝证明了闪电带电这一事实;他曾讲述过他在12岁做过的与楼梯高度相关的实验,实验结果表面如果一阶楼梯高度高出2 mm很多人都会被绊倒;他也曾科普过在17世纪就有科学家发现男性荷尔蒙水平有33天的波动周期;他用量子理论中的“薛定谔猫”描述潘妮和莱特纳的关系等.这些事件分散在科学家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引起了不少网友对他所传播的科学知识的讨论和模仿.因此,当丰富的科学知识与批判性思维结合在一起,让观众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科学素养的提高.

4 生动的故事情节与科学道具巧妙地结合

如果《生活大爆炸》只是为了显示科学道具而硬生生地把其插入到剧情中,或许这些道具起到的作用就背道而驰了.剧中初次约会的科学家莱特纳为了打破尴尬的安静局面,用杯子和橄榄表演“离心力”;谢尔顿和艾米在白板上用韦恩图找寻他们关于万圣节派对要穿的服装交集,这是亮点也是笑点,科学家特殊的身份和个性赋予了他们用理性的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对于原创科学题材影视剧,我们要做的是在合适的剧情加入巧妙的科学道具进行点缀,而不是生硬地把科学道具搬到观众面前.当生动的故事情节与科学道具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时,观众对这些道具的印象就不仅仅只是道具了,它们还可能如谢尔顿的个性服装那样有自己的网页(sheldonshirt.com).

5 小結

篇10:生活中的科学作文300字

中午,我拉着书包路过爷爷的小园子时,看见一种奇怪的东西,大大小小的瓶子倒立在干硬的土壤中。

吃过午饭,我拉着爷爷跑到园子里。指着瓶子说:“爷爷,这是怎么回事呀?”只见爷爷得意的眉毛都翘起来了,对我卖关子:“你猜?”“我猜不着,快点告诉我吧!”爷爷自豪起来:“这叫自动浇花器。我在地里埋了一些种子,但这土太干,发不出芽,所以呢,俺学了做这个!”他乐意极了。

爷爷开始展示作品了。他找来空瓶子,倒入淘米水,拿着盛满水的瓶子“嗵”的一声扎进土里,然后用手按压瓶底,使瓶子牢牢地扎进去,固定住。这样,一个简单的自动浇花器就做好了。

那个“自动”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瓶子里面的水跑到了土里,等瓶子四周的土都被水浇湿后,空气也就进不到瓶子里了,那瓶里的水自然也就流不成了,天一热,土又干了的时候,瓶中就会有气泡,也就是空气又流到瓶子里了,就开始把土浇湿,然后等土湿后,又……直到瓶内的水用完。

篇11:生活中的科学作文500字

暑假开始了,我每天感觉枯燥无味,直到我与弟弟第一次试验成功后,我才感到了暑期的快乐!

那天很炎热,弟弟来到我家,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姐姐,帮帮我,我搞不懂?”

“好!”我是肯定答应了。看了作业才知道,原来是要把鸡蛋放在白醋里一段时间,并观察情况。我带着弟弟一丝不苟地把实验做好了,开始什么情况都没有,只看到醋液冒出来几个泡泡,第二天,鸡蛋好像变得有弹性了?疑惑不解的我们便翻起了百科全书,书中写道:鸡蛋泡在醋里会和醋反应,蛋壳是碳酸钙,是硬的且不会在水中溶解。醋里面有醋酸,碳酸钙会酸中反应生成醋酸钙和二氧化碳,醋酸钙是溶于水的`,二氧化碳是气体跑了,鸡蛋就软喽,醋中的醋酸与鸡蛋皮中的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就使鸡蛋皮软了。看了这些,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

篇12:生活中的科学作文500字

我去给鱼喂食,仔细一看,发现:鱼为什么能一直在水里,而且不需要氧气?人游泳时,在水里憋气,20秒,都闷,盯着鱼游来游去,心里疑惑不解。

为什么鱼能在水里活那么久?

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问妈妈:“妈妈,为什么鱼不需要氧气,在水里能生活得那么久?”

“这个,我也不知道,你去查查书就知道了。”

我查了查“十万个为什么?”然后又想了想:鱼会不会有一种器官,叫鱼鳃,鱼鳃像一把梳子一样。她先用嘴把水吸进来,再把氧气梳出来,然后把水排出来,并封住口。

我为了证实这个想法,决定做个实验,先装了一点水到塑料袋里,拿起一条鱼,迅速放入塑料袋中,把口封住,过了一会儿,我打开袋子,那条鱼还是好好的活着。为了双重保险,我打开了电脑,查出鱼腮。鱼鳃能将水和氧气分离出来,水排出来,氧气留着,所以鱼在水里,呆很久,都能生活下来,这是其中一个因素。

虽然这只是个小实验,但通过鱼在水里游这个现象,却能让我们得到启发,并发明各种各样的仪器,我们可按这个原理发明一个“鱼嘴器”。戴在嘴和鼻子上面,吸入水,保留空气,排出水,让潜水员不仅不用背一个又大又重的氧气罐,还不用担心氧气不够用呢。

篇13:生活中的科学作文400字:科学与生活

一、案例描述

(一 ) 游戏 导 入 , 激 发 幼儿 的学习兴趣

出示餐巾纸, 请幼儿做成纸绳, 玩拉大锯的游戏。通过游戏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同一张餐巾纸做成的纸绳, 为什么有的比较结实, 有的却容易被拉断? 引出探索话题“餐巾纸里的秘密”。

(二 ) 积极 探 索 , 幼儿 自 主 寻找 答案

幼儿都急于知道答案, 但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 而是问道:“你们撕纸的方式是一样的吗?”幼儿相互考察了自己和同伴的纸绳, 发现有人撕的是纸的长边, 而有人撕的是纸的短边 (餐巾纸是长方形的 ) 。我追问:“撕长边和撕短边有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诱发了幼儿的思考。通过探索性的操作后, 幼儿认为:餐巾纸里藏着的秘密就是纸的纤维走向。我们顺着纤维走向撕, 就会把纸撕成长条, 逆着纤维走向撕, 就会撕成小块。如果顺着纸的纤维做成一根纸绳, 那纸绳的力量就会很大。

(三 ) 丰富 材料 , 帮 助 幼儿 多 方面感知

为了帮助 幼儿感知 纸的纤维走 向 , 我又提供 了皱纹纸 和报纸 , 请幼儿来 找一找这 些纸的纤 维走向。

(四) 创设情境, 深化幼儿的认知

为帮助幼儿验证沿着纤维走向做的纸绳是结实的、有力量的, 我创设了情境:请幼儿帮忙, 把很重但是没有提手绳的手提袋送到资料室。幼儿用沿着纤维走向做的纸绳去拎袋子, 结果成功了!幼儿看到自己做的很细、很小的一根纸绳, 能够拎起那么重的东西, 感到既高兴又神奇, 同时还深化了对纸中纤维走向的认知。

(五) 适时总结, 活动拓展

孩子送完资料之后, 我适时总结:原来纸里的纤维走向这么神奇啊! 小朋友一定要记住, 顺着纤维走向做出来的纸绳很有力量, 以后如果爸爸妈妈需要绳子而没有找到, 我们就可以用纸来做成绳子。最后, 我提出问题:还有什么东西里面也有纤维呢? 请幼儿回家找一找, 找到了放在科学区中一起来探索。

二、案例分析

1. 抓住契机 , 生成幼儿感兴趣的科学活动。一次, 两名幼儿同时取一张餐巾纸, 结果纸被撕成了两半, 幼儿纷纷议论:“餐巾纸真不结实。”我紧紧抓住这一契机, 设计和组织了这个科学活动, 幼儿始终兴趣浓厚, 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学习效果也较好。由此, 我感悟到: 教师应时刻做有心人,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 将幼儿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因素挖掘出来, 让科学教育回归生活。

篇14: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生活科学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许多化学知识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社会。生活就是一本无字的教科书,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坚持教好化学知识的同时,应不断地把已有的或新接受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社会实际相联系,给学生以“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与改造社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情趣,最终达到他们主动、深入地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中学化学课本中也包含了丰富社会生活常识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深入挖掘、整理、补充及丰富后,生动地介绍给学生,不失时机地把社会生活研究与化学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把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与社会生活研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出发,该充分利用好来自生活的化学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一、 生活常识中的化学教学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离不开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特点,使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其中许多蕴含着丰富的与化学知识有关的现象和问题。例如,我们日常用的护肤品中都有保湿剂,这些保湿剂的成分是什么呢?主要是一些多元醇类,如丙三醇(俗称甘油)、丁二醇、聚乙二醇、丙二醇、己二醇、木糖醇、聚丙二醇、山梨糖醇等。在讲醇的内容时,可以和同学们解释,醇类中不光只有酒(乙醇),多元醇的种类更多,这些多元醇上的羟基可与水分结合成氢键,让皮肤上的水分难以逃脱,保持皮肤的湿润。其他的譬如,蒸馒头时我们常用纯碱除去发酵面团的酸味,使馒头松软;打开汽水瓶盖,会有大量气体冒出;饮用假酒会使人中毒;自行车在雨中淋湿后不及时擦净,容易生锈;想要除去热水瓶胆内的水垢,较适宜的方法是向瓶中加入食醋浸洗;签署文件时应使用碳素笔等等。

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从生活体验中得到的经验,进行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养成一种科学的态度,感到自己身边处处有化学,生活离不开化学。二、 让化学走向日常生活,学以致用化学的实用性表现在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因此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从“培养科学家的化学”向“培养合格公民的化学”转变,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和动手实践,感受化学世界的魅力,让其学以致用。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生才会对知识有真切的感受,才不只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对化学规律和概念记忆。教师应该将生活与化学知识建立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更有利的“环境”。通过学生带着对生活问题的疑惑进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学习化学。我们常在电视剧中看到警察在案发现场寻找血迹时,即使案发现场表面上被清洗得很干净,但警察仍能找到血迹。这就要归功于一种鲁米诺试剂了,是鲁米诺与过氧化氢的混合物。鲁米诺化学名称为3-氨基邻苯二甲酰肼,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8H7N3O2。血迹即使被擦拭,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还是会残留下来,由于血红蛋白含有铁,铁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让过氧化氢变成水和单氧,单氧再氧化鲁米诺让它发蓝光或紫光,所以鲁米诺试剂能找案发现场了。还有警察寻找指纹用的碘和硝酸银。人留下指纹处,手上总会留下油脂和汗水。针对油脂,我们可以用碘,由于碘易溶于油脂,当碘由固态变为气态时,碘的气体便会依附在油脂上,而气态碘是紫色的,所以指纹便会呈现出来。针对汗水,可以向指纹印上喷硝酸银溶液,指纹印上残留汗水中的氯化钠就会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不溶物。经过光照射,氯化银分解出银细粒,就会像照相馆片那样显示棕黑色的指纹,这都是刑侦中常用方法。通过这些讲解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在现代社会的中起的巨大作用。三、 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环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化学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目前中国社会中食品安全形势日益严重。通过食品添加剂了解抗氧化剂、防腐剂、增味剂、漂白剂等,如亚硝酸钠、硫黄等,在食品中的滥用及毒性问题;通过学习蛋白质,了解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为什么不法厂家要往里面添加三聚氰胺?原来添加三聚氰胺的唯一目的就是在目前监测奶粉里蛋白质含量时,可以把三聚氰胺中的氮一并认为是蛋白质中的氮,导致会误判奶粉的蛋白质含量符合要求。讲到这,老师可以适当介绍下三聚氰胺中的氮和蛋白质中的氮的结构,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建立新的蛋白质含量检测方法,从而区分出这两种氮。还有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已迫切地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通过了解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承担起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每一位化学教师的职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化学,学好化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化学探究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化学的优越性以及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化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篇15:生活中的科学作文550字

早上,我上厕所意外发现,马桶的下水管道是S型的。我非常纳闷地想:水管道都是直的排水通畅,为什么马桶的下水管道不是直的而是“S”型的呢?

我立刻去问妈妈,妈妈稀里糊涂地也没说清楚个一二三,还说我不好好学习,净注意那些没用的东西,我碰了个大钉子。妈妈越是说不出来,我就越好奇。于是,第二天早上,我带着疑惑去问教我科学的王老师。一见到王老师,我就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来的目的。美丽温柔的王老师微笑着说:“你真是个留心观察事物的好孩子。”她告诉我,不是只有马桶才装有S型管道的,澡盆和洗碗池等里面也装S型管道的。我又问:“那为什么都要装S型的管道呢?为什么不装直的管道。王老师解释说:“因为下水管道排放的水一般都是一些臭鱼、烂虾、污水、大便等。这些垃圾虽然被冲走了,但是气味还是没有消失,而且这些气味含有一氧化碳、甲烷等有毒气体。如果是直管,这些有毒气体就会冒出来,影响室内的空气。如果用弯的下水管道,在污物被水流冲走以后,会存流下一部分的清水。这些清水就像软塞子,可以隔绝它后面那些不受欢迎的有害气体。此外,一般的S型的管道会有一个螺纹接口,如果家里贵重的物品掉进了下水道,如果是直型的那种……只有哭的份了。而如果是弯的。只要从螺纹处拧下来,翻过来一倒,贵重物品十有八九会失而复得。

我听了王老师的话茅塞顿开,原来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科学知识啊!

篇16:生活中的科学作文550字

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衣服应该泡好了,便将湿衣拿出。双手捏住衣服一角,在脏地方来回搓洗,一时间白沫四溅,甩的我身上都是白点儿。哼哼,我如此卖力,这污渍小贼应该已被我消灭了吧!抹开泡沫一看,天哪!我大吃一惊:这污渍竟然一点儿没掉。我莫非遇到了传说中的污渍大王?

哼!怕他做甚么?我又使出了浑身解数,左搓搓,右搓搓。可这污点却像赖皮蛇一样粘在衣服上怎么也搓不掉。我真是纳闷儿了:大家都说衣服越洗越干净,可这衣服怎么洗不干净呢?我满腹狐疑,最后终于决定去向博学多才的百度“大哥”问个究竟……

噢!原来如此!百度大哥为我慷慨解囊:洗衣服时,最忌讳的就是洗衣粉与肥皂粉混用。这是因为洗衣粉呈酸性,肥皂粉则呈弱碱性。两者合用会产生中和反应,反而越洗越达不到去污的目的,所以最好两者分开来用。我兴奋地跑去一试,果真如此!真让我恍然大悟!

篇17:生活与科学作文700字

在发明电灯时,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先后试用了钡、钛、锢等稀有金属,效果都不很理想。后来用白金试了好几次,仍然很不理想。爱迪生并不气馁,继续着自己的实验工作。爱迪生看到用棉纱织成的围脖,爱迪生脑海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对!棉纱的纤维比木材的好,能不能用这种材料?他急忙从围巾上扯下一根棉纱,小心地把这根炭丝装进玻璃泡里,效果果然很好。爱迪生非常高兴,制造了很多棉纱做成的炭丝,进行多次试验。灯炮的寿命延长13个小时,后来又达到45小时,爱迪生终于选择了竹子。这种竹丝灯泡竟然亮了1200个小时!再后来,他通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发现“钨”是做电灯的最好材料,从而发明了电灯。

我是《我爱发明》栏目的超级大粉丝:20xx年9月21日,对于合肥人岳兴林来说,是个值得记忆的日子,这一天他完成了自己的愿望,造成了安徽省第一架私人飞机——龙鹰1号。有一天他走亲戚到了另一个山村,看到那里的小孩在玩风筝,岳兴林感到兴奋、好奇。回家后,自小就喜欢动手和思考的他竟然按照所看到的风筝样子糊好了一只有模有样的六边形风筝,并让村里的同伴们第一次看到风筝翱翔在蓝天的样子。后来,岳兴林开始酝酿一个伟大的计划,要把自己的飞机造出来。他从旧机动车上淘来配件,自己几乎完全泡在制作部,常常是深夜还在为飞机的一些制造安装忙碌着。飞机上漂亮的木制螺旋桨是他用家里的菜刀一刀一刀削出来的。为怕吵着家人,岳兴林就躲在阳台上操作……半年后,倾注了岳兴林心血的龙鹰1号终于试飞成功。

篇18:生活中的科学作文400字:科学与生活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科学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核心, 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现实生活, 创设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生活情境, 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激发他们探究的动力, 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现在每个教室都配有饮水机, 这就为《了解空气》提供了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打开饮水机倒水的时候, 水出来了, 哪些东西进去了?一个个气泡是什么?这就是一个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 但是谁都不会仔细去思考。教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时时需探究。再如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一课中, 教师可以课前在冰箱中放进一瓶未开封的矿泉水, 等到水完全凝固成冰后, 就成了一个很生动的教学情境。因为只要拿这个瓶和普通的瓶一对比, 就可以看出来这个瓶明显比普通的瓶要大一些。是什么让这个瓶变大的呢?学生都会被这个问题吸引, 从而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二、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动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积极倡导让小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设计一种生活化的探究过程, 关系到学生是否作为主体在学习, 关系到他们参与探究的深入程度及有效性。

如三年级上册《寻访小动物》一单元, 要求学生通过饲养蜗牛, 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在饲养盒内, 根本没办法了解蜗牛喜欢阴凉潮湿的环境。所以在这节课中, 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不同小组到不同地点去寻找蜗牛, 最后看哪些小组找到的蜗牛多, 通过总结这些地点的特点, 就能了解蜗牛真实的生活习性。五年级上册的《运动和摩擦力》一课中, 如果根据学具袋中提供的材料, 那很多学生制作的模型都差不多, 得到的数据也都差不多, 研究的价值不是很大。由于这个原因, 我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以学具袋中提供的材料为主, 可以适当加入自己准备的材料。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生活中寻到自己需要的材料, 来实现自己的设想。把学习的场所从教室拓展到生活中, 通过探究活动, 把书本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三、在生活中让学习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

新课标提出, 通过科学教育, 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学习成果应用于生活, 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也培养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 使他们变得更善于学习, 为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篇19:生活中的科学作文400字:科学与生活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有效教学

“精彩源于生活”,因此,在新课改下,科学教育应与生活紧密联系,以让学生更深刻的体验科学,了解科学,并在头脑中形成科学与世界紧密联系的清晰概念。那么,在科学课堂上实施生活化教学,怎样提高其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只有立足于学生,引进生活内容,提供探究,才能让科学课堂教学更有效,并充满欢乐与多元色彩,让学生愿学、乐学。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探究是科学课程的关键所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生才能在探究中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持久动力,促进学习的提高。因此,科学教师应合理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让学生融入探究。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情境大多为学生所熟悉,很容易让学生把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并切身体验科学的学习价值。以学习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创设了如下生活化情境:同学们,大家想知道玩具熊是如何变成“北极熊”的吗?今天,老师将实施“魔法”,给大家秀一下。教师拿起手中的玩具熊,与班上某位女生的头发进行摩擦,以达到吸引白色泡沫的目的。教师演示完毕,玩具熊在瞬间变成了“北极熊”,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吗?此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讨论起来。教师抓住学生激情,在恰当的时机引出“静电”。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参与欲望愈加强烈起来,教师随即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有一名学生提出冬天晚上睡觉脱下毛衣时,会有一些”火花“,并伴随噼啪的声音,这就是静电。从以上案例得知,教师可以以生活化情境为载体,激发学生参与欲望,调动学生思维,引发深层探究欲望。

二、贯穿生活化内容,提升科学教学有效性

在科学课堂上合理贯穿生活化内容,可以大幅度提升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从实际上来说,科学课堂是一门兴趣学科,学生应在无压力的状态下进行科学学习,充分利用生活材料,对生活问题进行探究,以让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科学水平得到提高。

三、利用生活材料,培养动手能力

生活周边的资源是科学课程最直接、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对于小学生而言,越是生活化的内容,越是感兴趣的内容,也越是易于理解的内容。科学课本只是学生认识科学的一扇门,透过这扇门,科学课程更为精彩纷呈。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善于利用生活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提高与发展。以学习小学科学《观察我们身边的材料》这一课为例。课前,科学教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请同学们从家里带上一些小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第二天,课堂上的材料丰富多彩,学生带来的材料有:矿泉水瓶、纸张、碎布、玻璃罐头瓶、废弃钥匙、小发夹、木块等。此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以更好认清不同材料具有的特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把材料分为木头、金属、塑料、纸、布和玻璃几大类,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特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创作,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四、探究生活问题,提高科学水平

新课改下,应提倡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加深学习体验,以获取知识。因此,科学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进行大胆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水平。同时,探究生活问题活动也是最能突出学生主体的一种方式,应加以利用。以学习小学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以下生活问题供学生探究:1.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液体能热胀冷缩吗,如牛奶、可乐、食用油、醋、酒?2.我们去商店购买矿泉水,但是发现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为什么?3.利用一个装满水的茶壶进行烧水,会发生什么情况?请说出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学生围绕以上生活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答案,更加深了对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理解,从而利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五、展开生活化活动,培养创新应用能力

教室并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场所,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搬到课外,拓展教学场所,让学生在室外学习,并得到更深、更广的发展。科学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进度和教学所需,在室外展开生活化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活动中创新应用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

总之,精彩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课程资源的大宝藏,需要教师不断挖掘,并加以利用。科学教师应不断结合教材,创设生活情境,设计生活化活动,提供探究机会,提高教学有效性。当然,在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授课时,科学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只有这样,生活化教学才能更受学生欢迎,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1]江道告.让生活化走进小学科学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05)

[2]董伟超,宋张.小学学科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06)

上一篇:学校强制毕业生接收函下一篇:笔记本电脑的性价比越高越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