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畜林》教学叙事

2024-04-30

《牲畜林》教学叙事(通用7篇)

篇1:《牲畜林》教学叙事

芝田一鹭

推荐 这里三节课进入第六单元的教学,这单元的主题是“小说的结构”,它与上单元“小说的情节”关系密切,但这二者应该是有区别的,可是什么区别呢?我一时还真没弄清楚这二者的区别。所以只能边学习边教学。还好,弄到今天,我似乎是明白一点了。下面把这个过程作一叙述。

我运用“还原比较法”分析了标题之后,运用前一单元情节的“越轨”和“摇摆”等知识,花了两节课时间分析了小说《牲畜林》的故事情节和“微言大义”。今天是学习此课的第三课时,主要组织学习有关“小说的结构”问题。

我先引导学生梳理出《牲畜林》情节发展的线索,并板书如下:

(白)扫荡——入林„„„„(白)„„ ||(插)砍柴——朱阿——回村——兵(牛)——猪„„兵猫下崖 | | | 朱 阿 ——孩„„村人欢迎

附:

谁说我要跳楼 凤凰

这天下午,我在楼顶接完电话,听到楼下有警车响,还闹哄哄的,我便往楼下看。我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楼顶上就上来了几个警察。一个警察对我说:“你别跳楼,你过来,过来!”我莫名其妙,说:“谁说我要跳楼?”他们吃了一惊:“你不是跳楼„„”我还没来得及解释,老婆就出现了,她紧张地说:“你别跳楼!你过来,你别想那么多,昨天下午我去跟小刘约会,可我跟他真的没什么,我们只是喝了一会儿茶,聊了一会儿天。真的!你千万别想不开!”老婆这话让我大吃一惊。昨天下午老婆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还洒了一身的香水出去,原来是为了去跟小刘约会。

这时,母亲出现了,她说:“孩子呀,你别跳楼呀!你们暂时不想要孩子,就不要吧,我同意你们就是了!你们想什么时候要再要吧!妈说话算数,保证不再逼你了!”母亲也误会了。

篇2:《牲畜林》教学叙事

芝田一鹭

推荐 这里三节课进入第六单元的教学,这单元的主题是“小说的结构”,它与上单元“小说的情节”关系密切,但这二者应该是有区别的,可是什么区别呢?我一时还真没弄清楚这二者的区别。所以只能边学习边教学。还好,弄到今天,我似乎是明白一点了。下面把这个过程作一叙述。

我运用“还原比较法”分析了标题之后,运用前一单元情节的“越轨”和“摇摆”等知识,花了两节课时间分析了小说《牲畜林》的故事情节和“微言大义”。今天是学习此课的第三课时,主要组织学习有关“小说的结构”问题。

我先引导学生梳理出《牲畜林》情节发展的线索,并板书如下:

(白)扫荡--入林…………(白)……

||

(插)砍柴--朱阿--回村--兵(牛)--猪……兵猫下崖

| | |

朱 阿 --孩……村人欢迎

这情节,作者以朱阿和德国兵为线索写了他们所经历的事情,而其他德国兵的扫荡和其他农民在牲畜林里的其他事情则没有写,是为留白。所以,小说的结构之一就是对情节的取舍。这里作者只选取了一条线索上的内容,由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到了当时德国法西斯的其他情况。这就是“一叶知秋”,小说家关键的就是要描述好这一“叶”的情节。这是其一。结构的第二点,主要是对所选取的情节进行安排。主要有按时间推进的线型模式和并列事件的并列组合式。线型模式主要又有顺叙和倒叙,当然这其中会常有些插叙或补叙。《牲畜林》就是在选中了主要情节后按顺叙安排故事线型模式推进的`,在开头部分有一点对“朱阿”的介绍文字,则属于“插叙”。总体而言,此文在情节的安排上是比较中规中矩的。而另一篇《半张纸》就不同了,它对故事的布局就非同寻常,它的情节与结构是不重合的,从中更能看出小说结构安排的重要性。而《牲畜林》已经写出的情节与结构基本是重合的。再比如《墙上的斑点》其结构是花瓣式或者说是辐射式或者说就是并列式的,《半张纸》的结构与它有点相似。为了学生理解这种巧妙的结构,我还给学生读了一篇凤凰的《谁说我要跳楼》(.10《微型小说》)。

附:

谁说我要跳楼

凤凰

这天下午,我在楼顶接完电话,听到楼下有警车响,还闹哄哄的,我便往楼下看。我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楼顶上就上来了几个警察。一个警察对我说:“你别跳楼,你过来,过来!”我莫名其妙,说:“谁说我要跳楼?”他们吃了一惊:“你不是跳楼……”我还没来得及解释,老婆就出现了,她紧张地说:“你别跳楼!你过来,你别想那么多,昨天下午我去跟小刘约会,可我跟他真的没什么,我们只是喝了一会儿茶,聊了一会儿天。真的!你千万别想不开!”老婆这话让我大吃一惊。昨天下午老婆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还洒了一身的香水出去,原来是为了去跟小刘约会。

这时,母亲出现了,她说:“孩子呀,你别跳楼呀!你们暂时不想要孩子,就不要吧,我同意你们就是了!你们想什么时候要再要吧!妈说话算数,保证不再逼你了!”母亲也误会了。我和老婆结婚两年了,一直没想着要孩子,可母亲却想抱孙子,一直催着我们,前些日子还逼我呢!

我还没来得及解释,我的领导出现了,他就住在我们这幢楼。领导说:“小李,我就说要扣你一个月的奖金,你咋就想不开了?你过来,别跳楼,奖金,我不扣你的,全还给你!”领导也误会了,前天我上班迟到,当时领导心情不好,见我迟到了,就批评了我,还说要扣我这个月的奖金,我当时非常气愤,还顶撞了领导几句。我说:“领导,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不在乎那点奖金!”领导说:“我知道,当时我也太冲动了,不该那样狠地批评你。你放心,我不会把你的话放在心里,我不会报复你。你要想开些!”我说:“你弄错了,我想得开,我根本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同事小张挤了过来,对我说:“小李呀,对不起,上次欠你的1000块钱说这个月还一直没还,我现在就还你,你别想不开!”小张说着就掏出1000块钱走过来往我手里塞。我说:“我又没催你,你急什么呀?”我接钱的时候,几个警察冲了过来,一把将我抓住了。然后楼顶上的人都松了一口气,说:“总算抓住了!”

篇3:《牲畜林》的喜剧性特色

一.轻松幽默的语言

米兰·昆德拉有这样一句话: “轻, 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战争是残酷的, 但作家卡尔维诺巧妙地运用文学的轻松化解了浓郁的沉重。他说:“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 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本文用大量轻松幽默的语言化解了战争的残酷。

“听到枪声, 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 翅膀丢了一只。难道这只鸡有魔法, 会在手中自我爆炸, 自我消耗?又是一枪, 鸡的毛全部剥光, 除了还在不停地叫以外, 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心惊胆战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 手臂平伸出去, 同自己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 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 撒腿就跑。”朱阿终于开枪了, 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 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这里的描写极富戏剧性, 正是因为卡尔维诺认识到战争的沉重, 所以才去追求语言上的轻松。

“朱阿羞得满面通红, 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 把猎枪这样凶恶的意象比做生活味极浓的烤肉的铁叉, 这也是作家想象力丰富、联想无拘无束的表现, 而这种自由联想, 也暗示了自由精神对战争阴影的反抗。

这让我想到了孙犁的“诗体小说”《荷花淀》。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 大背景下, 孙犁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 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 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 夫妻之情、家国之爱, 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 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 美丽灿烂。读《荷花淀》, 我们读到了孙犁的诗意;读《牲畜林》, 我们读到了卡尔维诺的绅士风度。

二.喜剧化的人物形象

小说有两个主要人物, 朱阿和德国兵。“朱阿·德伊·菲奇是个矮胖子, 圆圆的脸膛黑里透红。他头戴一顶绿色圆锥形毡帽, 上面插着根野鸡毛, 身着一件带黄色大圆点的衬衣, 外罩一件毛背心, 圆鼓鼓的肚子上, 一条带圆点的红围巾系住了打满蓝色补丁的裤子。”可见朱阿是一个典型的小农民, 也是最蹩脚的猎手。可小说的结尾却说“朱阿这个劣等射手, 受到了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 朱阿是英雄吗?这和我们传统的英雄形象有极大的区别, 他更像是马戏团里的小丑, 将牲畜林里各种动物的表演串连起来。

德国兵:“这是一个长得农民模样的德国兵, 短短的制服遮不住那长胳膊、长脖子, 他的腿也很长, 拿着一杆像他一样高的破枪。……他边走边用鼻子嗅着。扁平的军帽下, 一张猪样的黄脸东张西望。”卡尔维诺颠覆了德国人多是身材高大威武的形象。德国兵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 去抓另一个, 颇像中国民间故事里“掰玉米的猴子”。战争的严肃与残酷全都消解在这嬉笑之中, 消解在作者对文学形象的刻画之中。

三.延迟的结构

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 是指在小说的发展过程中, 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的叙事技巧。小说中, 朱阿每次举起枪准备射击, 总有人跳出来阻拦, 总共有五次:“天哪!如果我想打死德国兵, 遇难的却是‘花大姐’, 怎么办?”“朱阿, 请你瞄准点。要是把我们的猪打死了, 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朱阿, 不要杀死我的小羊, 你只打死他, 千万别打死我的羊。你瞄准点。”“朱阿, ”她说, “你听我说, 如果你打死德国人, 我就嫁给你。要是打死了我的火鸡, 我就割断你的脖子。”“朱阿, 别打死我的兔子, 反正德国人已经把它拿走了。”这五次延迟没有重复的感觉, 作者将五次延迟写得各有特色, 笔法各不相同。

延迟法的反复使用, 使得各种牲畜接连出场, 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 仿佛在举行一场盛大的狂欢。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 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 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了一边。

篇4:《牲畜林》的“轻逸”形式

卡尔维诺的父亲是园艺师,母亲是植物学家,他自幼就与大自然结下不解之缘,从父母亲那里学到很多自然科学知识。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给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他的作品始终富有童话色彩——这是七八岁孩子能够读的前提或原因。但卡尔维诺又是一个形式上独树一帜,很难与别人混淆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手法高超,想象力充沛,思想深邃。如果仅仅停留在初级解读层面上实际上就是一种曲解误读。卡尔维诺是一位“一只脚跨进幻想世界,另一只脚停留在客观现实之中”的作家,透过表象背后的深层思考,才可能真正接近作家的创作意旨。

卡尔维诺在他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这是他1985年应邀赴美国演讲之前的遗稿。又称《美国讲稿》)中写道,“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我一向致力于减少沉重感”,“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他从神话原型、科学理论、文学创作等方面严谨地论证了“轻逸”的存在,说明这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轻”。而《牲畜林》在各个方面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创作观。“轻逸”可以理解为“轻灵、轻盈”,与“沉重”相对——这是解读《牲畜林》的一个关键点。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讲了一个欧洲古代传说,蛇发女妖美杜莎难于铲除,因为凡是正眼看见他的人都会变成石头。于是,帕修斯在出征的时候,便使用一面铮亮的盾牌作为镜子,在镜子里观看女妖,最终把女妖杀死。在卡尔维诺看来,和传说中帕修斯使用的盾牌的原理一样,文学不应该是对现实的简单再现(“正面反射”),而应该是轻灵、智慧的反映现实生活(“其他角度的反射或散射”)。他主张,文学应该有自己的视角,而非照搬生活中发生的故事,这样才能获得文学的生命力。了解作家的这些理论主张,是真正解读作品的前提。

纵观全文,只有小说中的“扫荡”、“游击队员”、“德国兵”等词语透露出战争色彩,德国士兵的到来,并没有引起动物们的恐惧,相反,各种动物在林子中像是举行一个盛大的狂欢节——这是作家以“轻逸”的形式消解战争的残酷。具体来说,作品的“轻逸”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幽默荒诞的情节

二战期间,在德国人占领的20个月的漫长时间里,卡尔维诺与弟弟积极参加了当地游击队组织的抵抗运动,卡尔维诺的父母亲曾因此被德国人羁押为人质。按常理说,他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表现战争,比如说写游击队惨烈的遭遇战或漂亮的伏击战,写游击队营救重要的人质等等——这是一般人的思路,也是俗套。《牲畜林》虽然是一篇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但全文却没有战争的硝烟。小说中,朱阿有六次打算射击,其中五次准备射击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小母牛领着德国兵进入密林深处,朱阿思前虑后,双手发抖而瞄不准。德国兵手忙脚乱地抓猪,朱阿瞄准时被两个小孩阻止。从山洞里跑出的一只小羊,被德国兵抓住,老牧羊人出来恳求朱阿;而朱阿想瞄准但心有余力不足。一只火鸡逗引着德国兵往树上爬,最终压断树枝摔了下来,胖姑娘来给火鸡求情。接下来出场的是一只兔子,被抓住之后吱吱乱叫、左右扭动,一个小姑娘又恳求朱阿不要开枪。第六次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鸡的主人老太婆又出来阻止,但朱阿终于开枪射击,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牲畜的敌人。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参加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让战争的残酷让位于自然的和谐。

同时,德国兵“猴子掰苞谷”,且每一次都是抓“小”放“大”——由小母牛到小猪、小羊,再到火鸡、家兔、老母鸡——很明显,这些荒诞举动是小说家在“说谎”。如何理解荒诞背后的用意呢?现代小说理论认为,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德国兵的荒诞举动表现了他的贪婪而又愚蠢,不正是可以象征德国法西斯发动战争的贪婪和愚蠢么?——而这不是被后来的事实所证明了的“真实”么?因此,写德国兵“猴子掰苞谷”和抓“小”放“大”的荒诞举动,无疑对法西斯战争具有鲜明的讽刺意味。

细节是情节的细小的组成部分,小说中有很多细节也显得幽默荒诞。如朱阿第六次瞄准时的四枪这个典型细节:

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母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地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心惊胆颤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身体保持一定距高。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这样的细节,作者不仅仅是在搞笑,更是在嘲讽——放肆的嘲讽。小说结尾,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它不是牲畜,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

概括来说,在幽默荒诞的情节(包括细节)背后,战争的残酷消失殆尽,不仅仅寄寓着作者对战争的反讽,而且寄托着作者的某种理想,比如和谐自然,比如生命的希望等。

二、戏谑可笑的形象

从形象的角度说,《牲畜林》这篇小说创造了许多戏谑可笑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

先说朱阿。朱阿不是小说的主角,而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是朱阿把一个德国兵间接引到“牲畜林”中来的(直接把德国兵引来的是小母牛),也是朱阿的拙劣射术,使得各种牲畜有与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在树林的野猫和悬崖面前丧生。从外貌来看,朱阿是个近乎小丑的形象:

朱阿·德伊·菲奇是个矮胖子,圆圆的脸膛黑里透红。他头戴一顶绿色圆锥形毡帽,上面插着根野鸡毛,身

着一件带黄色大圆点的衬衣,外罩一件毛背心,圆鼓鼓的肚子上,一条带圆点的红围巾系住了打满蓝色补丁的裤子。

他还是嗜酒过度的酒鬼、不可救药的劣等射手。如小说中写道,“由于喝酒过多,早就有手颤的毛病”,“要知道,他是村子里最蹩脚的猎手,从来瞄不准,不要说野兔子,就连一只松鼠也没打到过”,“他使劲瞄准,但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朱阿手中的猎枪又跳起了塔兰泰拉舞”,“朱阿简直给搞糊涂了,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如此描写,作者意在突出朱阿是一个近乎小丑的形象,引人发笑。但后来,“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两相对照,更加引人发笑了。很显然,作者这样写,嘲讽的对象不是朱阿,而是整个事件背后法西斯分子挑起的战争。

再看德国兵的形象:

这是一个长得农民模样的德国兵,短短的制服遮不住那长胳膊、长脖子,他的腿也很长,拿着一杆像他一样高的破枪。他离开了同伴,想独自捞点什么。这村子使他回忆起了熟悉的东西和气味。他边走边用鼻子嗅着。扁平的军帽下,一张猪样的黄脸东张西望……

他不仅形象猥琐,而且贪婪愚蠢至极,从出场到滚下石崖,他就是一个逗人发笑的包袱。作者借这一形象对法西斯分子予以无情的嘲讽。其他人物形象中,来给火鸡求情的姑娘也很有趣,她半带利诱半带威胁地对朱阿说话,“你听我说,如果你打死德国人,我就嫁给你。要是打死了我的火鸡,我就割断你的脖子”,戏谑风格毕现。

如果所有的人物算不上小说主人公的话,那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牲畜林的动物们,它们才真正是牲畜林的主人,它们一一登台表演——作者这样设置和安排,本身就含有深意:面对战争,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所在,树林和牲畜仍然生机勃勃,没有对战争的恐惧;正是这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这希望正是杀死战争这妖魔的力量所在;“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经过一番小风浪,它就又回到生活本来的轨道中去,战争的阴影被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除去这些深意,从戏谑可笑的角度看,也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如写朱阿从林子向村子跑的时候,“一队队鸭子拍着翅膀,从他脚下跑开”,“一群群肩并肩的山羊却不给他让路”,画面令人发笑。还有后面提及的家兔和老母鸡,都有可笑因子寄寓其中。尤其是写火鸡的内容最为“可乐”:

德国兵在林子里转悠,对自己看到的东西感到惊奇:小鸡栖息在树上,豚鼠从树洞向外伸头探脑。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看,松树枝上站着一只开屏的火鸡。他连忙伸手去抓,但火鸡轻轻一跳,跳到更高一层的枝上,尾羽依然展开着。德国兵放开了山羊,开始爬树。他每向上爬一层,那只下巴垂肉鲜红的火鸡,就跳到更上一层的树枝上,挺着胸脯,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

火鸡自始至终都没有被德国兵抓住,逗引着对方一层一层地往树上爬,最终压断树枝摔了下来,而它自己却挺着胸脯,高傲的保持着开屏的姿势。火鸡的形象具有某种象征性意味,比如人民面对战争的乐观态度和精神——这可能就是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说的“轻逸的视觉形象具有象征的价值”吧。

三、轻快放松的语言

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曾说,轻逸“首先是语言的轻松化,使意义通过看上去似乎毫无重量的语言肌质表达出来,致使意义本身也具有同样淡化的浓度”。从前面的一些分析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小说的情节叙述和形象塑造通过轻松化的语言得以完成。不仅如此,小说整体语言风格也是轻快放松的。如开头对牲畜林环境的描写明显带有轻快风格,把牲畜林和谐自然的环境氛围写得情趣盎然:

不管在哪里,栗树越是稠密,膘肥体壮的公牛和大腹便便的母牛就越多,它们走在陡峭的山坡上筒直不知道往哪里迈脚。山羊的处境则好多了。但最高兴的还莫过于骡子,总算有这么一次可以不负重地走路,而且还能边走边啃树皮。猪专拱地,结果长鼻子上扎满了栗子壳。母鸡栖息在树上,可把松鼠吓坏了。由于多年圈养而不会挖洞做穴的兔子,只好钻进树洞里,但有时会遇到咬它们的睡鼠。

小说后面也有类似的描写,如写“林子里到处是牛叫、羊叫、鸡啼。每走一步都可以发现新的动物:一只鹦鹉站在冬青树上,三条红鱼在泉水中游动”。这些画面哪里是在写战争阴影笼罩之下的牲畜林,完全就是在描摹世外乐园!

小说语言的轻松还通过比喻和夸张等语言形式实现。试看下面几例:

1.朱阿用那两条短腿飞快地跑着,下坡时就像一只滚动的球,上坡时气喘吁吁。

2.当他朝树上的鸟儿开枪时,它们甚至动也不动。没人愿和他一起去打猎,因为他会把铁砂粒打到同伴的屁股上。他本来就双手发抖,瞄不准,现在又如此激动,结果便可想而知了。他使劲瞄准,但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他想对准德国人的胸膛,可是准星正对着的却是牛屁股。

3.……听了这话,年纪已经不轻、但还没结婚的、腼腆的朱阿羞得满面通红,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

第一句用比喻写朱阿狂奔回村子的着急情态,滑稽中透着真实。第二句更是刻意变形,夸张荒诞的描述让人忍俊不禁。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描写,如前面提及的朱阿“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朱阿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扳机在何处,但夸张手法把他的尴尬写得更鲜活,也使小说自始至终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之中。第三句把猎枪这样凶恶的意象比做生活味极浓的烤肉的铁叉,想象力丰富大胆,从中可见作者刻意的荒诞化处理,显示了作家强烈的反讽意味,暗示了自由精神对战争阴霾的反抗。

小说的高潮出现在朱阿终于开枪射击之后。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而是全部打中了那只衰老的母鸡。“这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了。”这些内容均带有明显的夸张成分,而只有如此夸张才能更好地传达作家的写作旨意,让读者在放松之后陷入沉思。

这让我想起了冯小宁的电影《举起手来》,它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沉重的战争主题;让我想起了北京雷子乐笑工厂的减压剧,它甚至以喜剧的形式表演悲剧。有些时候,哭不一定意味着沉重,笑不一定意味着浅薄——这也许就是卡尔维诺小说“轻逸”形式最好的注脚吧。

篇5:牲畜林教学设计

杨静娟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 了解长篇小主与短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

3、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4、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 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

5、了解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的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一看到牲畜林的这个题目给你什么感觉?

二、赏析

1、在这个**的牲畜林里到底发生怎样的故事?复述故事情节:

参考:《牲畜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小说描写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 德国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样, 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 去抓另外一个 , 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 生怕误伤了牲畜。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 连“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根据学生表述引出下列问题)

2、朱阿是怎样一位人物?

从外貌来看, 男主角朱阿是个近乎小丑的形象, 他还是嗜酒过度的酒鬼、不可救药的劣等射手。

3、劣等射手,从哪些地方体现?

朱阿一共有六次打算射击, 其中五次准备射击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

4、这六次是否是简单地重复?找出对朱阿射击情形的描写,并说说其表现手法。(一课时省略处理)

小母牛花大姐倔强地不听德国兵的使唤, 反而领着他进入密林深处, 使他(包括后面悄悄跟着的朱阿)鼻子被荆棘划破, 双脚陷入小溪。而朱阿则是思前虑后, 本来就双手发抖, 瞄不准, 现在又如此激动„„他使劲瞄准, 但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从山洞里跑出的一只小羊, 被德国兵抓住之后, 则是声嘶力竭叫唤着。出来恳求朱阿瞄准点的是二位白胡子的老牧羊人。而朱阿被恳求之后, 简直给搞糊涂了, 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 ——对于朱阿的犹豫和颤抖, 第一次是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 第二次是比喻(借喻), 第三次则使用夸张的修辞。朱阿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扳机在何处, 但夸张的手法则把他的尴尬(他也想瞄准, 但是心有余力不足)写得更鲜活;下面的一只火鸡更有趣, 它自始至终都没有被德国兵抓住, 逗引着对方一层一层地往树上爬, 最终压断树枝摔了下来, 而它自己却

挺着胸脯, 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来给火鸡求情的姑娘也很有趣, 半带利诱半带威胁地对朱阿说话, 使得朱阿羞得满面通红, 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把猎枪这样凶恶的意象比喻做生活味极浓的烤肉的铁叉, 这也是作家想像力丰富、联想、无拘无束的表现, 而这种自由联想, 也暗示了自由精神对战争阴冕的反抗;接下来出场的是一只兔子, 它圆鼓鼓的, 比野兔肥实, 听到响声不但不跑, 反而趴在地上不动, 被抓住之后吱吱乱叫、左右扭动(与小猪的拼命挣扎又不间, 一词之异, 体现出作家用词的准确性), 使德国兵不得不高举手臂, 跳来跳去。并且, 这一段只写了朱阿被恳求, 至于恳求之后的情, 则省略了。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免重复的考虑。然后是第六次, 这次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作者似乎有意避免把一个太鲜活的生命在他的小说里交付到死亡的命运中去, 从而安排了一只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朱阿终于要射击了, 这次是躲在他临时堆砌的掩体后面。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 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 也没什么关系。这句话暴露出朱阿更深层的心理活动前面不开枪, 不仅是因为怕误伤那些牲畜, 而且也是怕没有打中德国兵, 反被对方开枪还击。这一点心理很隐蔽, 作者的写法也很隐蔽, 但却是情节推进的一个小小扳机。

小说的高潮出现在朱阿终于开枪射击之后。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 , 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

5、话说“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为什么把朱阿塑造成枪法很不准的劣等猎手?有何蕴意?

明确:朱阿不是英雄, 而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 就像在马戏表演中, 小丑衔接起节目与节目。是朱阿把一个德国兵间接引到“牲畜林”中来的(直接把他引来的, 还是一头牲畜:母牛“花大姐”, 也是朱阿的拙劣射术, 使得各种牲畜有与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在树林的野猫和悬崖面前丧生。《牲畜林》,多次使用“延迟”,其中较大的有六次。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种因素按照一定的比例、地位、顺序相互连结与影响的一种形式,是生活之水的一个“容器”。

“为了保持这种线性结构,作者往往故意延迟小说的发展。什克洛夫斯基在研究了大量民谣、童谣、神话、民间故事后发现,她们的一系列手法:反复、延缓、重复叙事……都在尽量拉开我们与终点的距离。因为小说不能总是平缓地前进,否则就会是读者产生阅读的疲劳。它必须让读者不时发觉会发生点什么,使他们由平静而转如紧张。”

——《小说门》(曹文轩)

(承接“延迟”讲)为什么最后朱阿射死是一只最老最瘦的母鸡,而打败德国兵的是却是一只野猫?

正是这种充满自然和谐,充满自然生命力的氛围、基调的要求,致使小说在高潮处理上具有轻松幽默,具有喜剧色彩。(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小说的高潮出现在朱阿终于开枪射击之后。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 , 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 它不是牲畜, 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专门捕食飞禽, 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勺, 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 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

7、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 连“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卡尔维诺是不是在回避战争。(启发:这些动物的主人的心理分别是怎样的?在他们身上有没有共性。)

牲畜们的出场,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 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 把严酷的战争”融化到自然和谐中来。

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

 朱阿的“花大姐”  两小孩的猪

 老太婆吉鲁米娜

这些动物们都是林子里人们唯一的财产,失去这点财产, 他们的生活将更加悲惨,这便是战争残酷性、剥夺性的写照。

6、《牲畜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牲畜林”在文中有何蕴意?

“牲畜林”是一个意象,一种象征。既是小说结构的要点,也是小说主题的要点。(1)结构要点:“牲畜林”是一个“容器”, 装载了反法西斯战争这一现实生活之水。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2)“牲畜林”是充满自然和谐,充满自然生命力的地方,正如诺亚方舟,带给人们以生活的希望,这希望就是战胜战争的源动力。

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般的神奇,成为这篇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

卡尔维诺(《美国讲稿》):“当我觉得人类的王国不可避免地要变得沉重时,我总想我是否应该像柏修斯那样飞向另一个世界。我不是说要逃避到幻想与非理性的世界中去,而是说我应该改变方法,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以另外一种逻辑、另外一种认识与检验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我所寻求的各种轻的形象,不应该像梦幻那样在现在与未来的现实生活中必然消失。”

——

莫言:莫言:卡尔维诺把很多文学的因素嫁接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味道和自己讲故事的腔调。这腔调中带有很多的童趣,保持了很多牧羊人讲述故事的方式,但同时又是一个有哲学头脑的人在讲述。在轻松幽默中表达哲理的思绪。

8、作者简介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是意大利当代最具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伊塔洛:“意大利”的意思)

出生于古巴,父母都是植物学家;自幼与大自然结下不解之缘,并使其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色彩。二次大战期间加入抗德游击队,毕业于都灵大学文学院。

除了写小说,卡尔维诺还收集编写民间故事。卡尔维诺走遍意大利,终于编写出一部《意大利童话》,这部《意大利童话》可以和安徒生、格林兄弟的童话媲美。

有人说卡尔维诺是一位“一只脚跨进幻想世界,另一只脚留在客观现实之中”的作家。他的小说,往往故事性和寓言性兼备,寓深层的思考与奇妙的故事之中。

推荐:《命运交织的城堡》 《寒冬夜行人》 《看不见的城市》 《通往蜘蛛巢的小路 》

三、作业:

1、阅读话题:结构

2、阅读《半张纸》

3、完成练习册中的阅读。、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牲畜林》的结构。有人将小说的结构比作容器,好的容器承载丰盈的内涵,那么,《牲畜林》的容器是什么呢?(“牲畜林”)文中将“牲畜林”比作“诺亚方舟”,是不是有什么象征意义?

(学生讨论,要点提示)

《圣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深悔自己的创世之举,决定用洪水淹没大地,唯一幸免的是善良的诺亚一家。上帝吩咐他们建造一艘巨大的方舟,把所有的动物,无论贵贱,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或爬的,都雌雄配对,带上方舟。

《牲畜林》的主要情节集中在“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的树林里。灌木丛和树林中有“膘肥体壮的公牛和大腹便便的母牛”,有山羊、大鹅、家兔、母鸡、鸭子、小猪等等,当然还有它们善良朴素的主人。这也是否可以理解成逃避战争洪水的“诺亚方舟”呢?小说结尾德国兵和那只凶恶的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诺亚方舟”拒绝任何罪恶,它承载着善良与正义,等待洪水退去,迎接上帝赐予的净土。

2、再来关注一下小说的情节。朱阿每次举起枪准备射击时,总有人跳出来阻拦,浏览全文,数数总共有几次?

(学生找,PPT显示)

总共6次“延迟”:

“天哪!如果我想打死德国兵,遇难的却是„花大姐‟,怎么办?”

“朱阿,请你瞄准点。要是把我们的猪打死了,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

“朱阿,不要杀死我的小羊,你只打死他,千万别打死我的羊。你瞄准点。”

“朱阿,”她说,“你听我说,如果你打死德国人,我就嫁给你。要是打死了我的火鸡,我就割断你的脖子。”

“朱阿,别打死我的兔子,反正德国人已经把它拿走了。”

“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唯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现在要是你把鸡再打死,那我就更伤心了。”

这些童话式的情节连缀起来在结构上呈现出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要点提示)

这种童话式的情节的起伏所形成的结构像一条在风中飘舞的丝带,于无形中消减了严肃与沉重。在这只“诺亚方舟”上,善良的人只关心动物的安危,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财产,他们要带着它们等待大洪水的退去。

三、文章情节与主旨

1、文学大师卡尔维诺是怎样编故事的?一句话概括。

序幕:村民逃难进入树林

开端 :母牛“花大姐”被抢

发展 :朱阿五次瞄准,五次犹豫

高潮 :朱阿鼓起勇气,开枪射击

结局:德国兵与野猫一同滚下山崖

篇6:外国小说牲畜林、半张纸教学设计

一财产, 本来就已十分穷困, 一旦失去这点财产, 生活将更加悲惨。

小母牛花大姐倔强地不听德国兵的使唤, 反而领着他进入密林深处, 使他(包括后面悄悄跟着的朱阿)鼻子被荆棘划破, 双脚陷入小溪。而朱阿则是思前虑后, 本来就双手发抖, 瞄不准, 现在又如此激动……他使劲瞄准, 但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从山洞里跑出的一只小羊, 被德国兵抓住之后, 则是声嘶力竭叫唤着。出来恳求朱阿瞄准点的是二位白胡子的老牧羊人。而朱阿被恳求之后, 简直给搞糊涂了, 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 ——对于朱阿的犹豫和颤抖, 纸条, 只用了两分钟就读完半张纸上的十几个电话号码一一重又度过他一生中的两年之后, 作家笔锋陡转, 作了这样的描述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 吻了吻, 仔细地将它折好, 放进胸前的衣袋里。此时这张险些丢弃的半张纸, 竟成了年轻房客弥足珍重的纪念物。他吻着这淡黄的小纸, 实际上是吻着他的爱人和婴儿;是吻着逝去的生活。半张纸给了他那么多的人生欢乐, 给了他那么多精神慰藉, 他不能抛弃它, 不能忘却它, 他要把它深藏在心底。他将带着半张纸给他的人生启迪, 去开拓新的人生之路。正因为这一个原因, 他才能在离开公寓时, 不垂头丧气, 不徘徊惆怅, 而是高高地抬起了头, 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 可惜, 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这精妙的结尾, 不但与开头呼应,而且一扫两分钟前的哀愁, 半张纸使得主人公以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 奋然前行。

2、结构分析:

1)学生分析,师生共同讨论。

2)明确:小说《半张纸》结构艺术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家紧紧围绕半张纸进行布局选材。作品先以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 接着又以半张纸连缀起回忆中一个个生活片段, 最后又通过半张纸表现主人公情绪的变化, 深化作品的主题。半张纸成了小说中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 成了小说的灵魂。

作品采用倒叙的手法, 通过半张纸被注意, 引出了主人公对以往两年间全部悲欢离合的回忆, 使得小说的布局别具一格, 饶有新意。小说开始于搬家车辆的离去, 男主人公被独立留在曾经的家里, 作最后的一瞥。作家以哀婉平缓的笔调, 描写主人公即将离开这居住两年的房间时的复杂心情:哀婉留恋, 若有所失。它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男主人公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仅仅是如此吗? 也许更深的, 还是对这里的眷恋, 故意找个借口再待一会儿;马上一转, 说没有, 没有什么东西遗漏, 没有什么了——连续重复, 暗示主人公的故作镇定, 这是写浅层心理;接下去, 叙述他决定再也不去回想在这里的往事决定一词, 更是显露出他心理上的脆弱, 如果真的可以不去回想, 还需要如此郑重其事地决定吗? 往事就像元孔不入的空气, 又岂是一个所谓决定能够阻挡得了的;下面, 用一个但是, 把镜头转向我们更本质的主人公那半张记录电话的纸条。这样简单的几句话, 表面上波澜不惊 , 而内里却意义摇曳, 语言非常有层次感。

在只有一千多字的小说中, 作家却不惜笔墨, 精细地描绘了半张纸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 甚至连纸上的字迹也一一作了说明, 这样, 半张纸便凸现出来, 像电影特写镜头似的强烈地吸引着读者。而主人公也被这小小的纸头强烈剌激着, 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因为那上面浓缩了他一生中两年里的最美好的时光。然而爱之愈切, 痛之愈深, 竟然使他决定要忘却。

3、讨论练习三:

《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持续了多长时间? 这种安排有什么意义 ? 引导学生理解半张纸作为结构的要点, 使得小说的叙述时间和主人公的记忆闪回时间发生较大的交错, 从而得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从外部而言只持续了几分钟的时间, 但是从内部深层而言, 持续了两年的时间。这使得人生如梦、人世无常的主题得到有效表达。

四、作业:

1、试用 100——300 字描述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中长篇小说的结构。

引导:指导学生首先要抓住结构的要点,其次要看它的结构是否依赖情节的力量而构成,还是通过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等来构成。

2、完成练习册的相关内容。

篇7:牲畜林

长沙县实验中学

谭旭玲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 了解长篇小主与短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

3、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4、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 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

5、了解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的特色。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猴子掰包谷(玉米)”

猴子在地里掰包谷,刚掰下一个,觉得前面的更好,就扔下手里的去掰另一个。另一个到手,觉得还有更好的,就把到手的又扔掉,去掰那个“更好的”。这样一路走一路掰,不知不觉走到了地的尽头,这时天色已晚,只得慌慌张张随便掰一个回家了。回去一看,恰恰是个烂包谷。

相对应的《牲畜林》也给我们讲了一个这样一个传奇的故事,只不过猴子变成了德国兵,他也像猴子掰苞谷一样,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去抓另一个„„

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德国兵连烂包谷豆没拿到,最后还跟猫同归于尽,而猫的主人,“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读后大快人心。

我们不得不佩服卡尔维诺,他很会编故事。

二、作者简介:

卡尔维诺,当代欧洲文学大师之一。他的父母都是侨居拉丁美洲的意大利人。卡尔维诺生于古巴,2岁时回到意大利,后毕业于都灵大学文学系。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抵抗运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不久这部作品得了奖,他就此步入文坛。卡尔维诺当过新闻记者,后来从事儿童文学编辑工作。他的主要作品有:《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阿根廷蚂蚁》、《不存在的骑士》等等。他的作品独具一格,擅长用童话的方式来写小说。所以他的小说也可以说是童话。除了写小说,卡尔维诺还像德国的格林兄弟一样,收集编写民间故事。卡尔维诺走遍意大利,付出了两年时间的辛勤劳动,终于编写出一部《意大利童话》,这部《意大利童话》可以和安徒生、格林兄弟的童话媲美。

三、文学大师卡尔维诺是怎样编故事的?一句话概括。

序幕:村民逃难进入树林 开端 :母牛“花大姐”被抢 发展 :朱阿五次瞄准,五次犹豫 高潮 :朱阿鼓起勇气,开枪射击 结局:德国兵与野猫一同滚下山崖 尾声:朱阿成为“英雄”

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正是这希望,能杀死战争这“妖魔”。

四、问题探讨:

1、纵观全文, “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 自然而然,有一番小风浪, 但经过它就又回到生活本来的轨道中去。可在这和谐中“游击队员”和小说开头的“扫荡”两个词有些不一样的色彩,“在那扫荡的日子里”,“扫荡”体现了什么意义?有何作用? 【明确】“扫荡”体现战争的特征。作者用这个词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营造故事发生的氛围。

2、为什么逃难的人都带着自己的牲畜(包括家禽)?这真实吗?

【明确】这个细节是真实的。这些牲畜是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生活的农户的唯一财富,如果没有了这些牲畜,他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的悲惨,所以即使是逃难,他们也带着自己唯一财富,这个细节 表现了他们的贫困和遭受的残酷侵略;同时这样写也是为下文作铺垫。

3、我们一般的战争题材的文章,总给人残酷、血腥,本文是吗?小说要表达的是什么? 【明确】(第二段)。在残酷的战争面前,牲畜林还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充满生命力,是受苦难的百姓逃难的地方。作者这样写主要表现出对胜利的乐观思想。

4、全文中幽默的“猴子掰苞谷”,德国兵共“掰”了几个“玉米”? 【明确】大花牛—— 小猪—— 山羊 ——火鸡 ——家兔 ——母鸡。

5、朱阿也相应地进行了六次射击,其中五次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第六次,射击面对的牲畜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这六次射击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次是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 第二次是比喻(借喻), 第三次则使用夸张的修辞。朱阿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扳机在何处, 但夸张的手法则把他的尴尬(他也想瞄准, 但是心有余力不足)写得更鲜活;第四次把猎枪这样凶恶的意象比做生活味极浓的烤肉的铁叉, 这也是作家想像力丰富、联想、无拘无束的表现, 而这种自由联想, 也暗示了自由精神对战争阴冕的反抗;第五次出场的是一只兔子, 它圆鼓鼓的, 比野兔肥实, 听到响声不但不跑, 反而趴在地上不动, 被抓住之后吱吱乱叫、左右扭动(与小猪的拼命挣扎又不间, 一词之异, 体现出作家用词的准确性), 使德国兵不得不高举手臂, 跳来跳去。并且, 这一段只写了朱阿被恳求, 至于恳求之后的情, 则省略了。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免重复的考虑。

第六次朱阿终于要射击了, 这次是躲在他临时堆砌的掩体后面。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 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 也没什么关系。这句话暴露出朱阿更深层的心理活动前面不开枪, 不仅是因为怕误伤那些牲畜, 而且也是怕没有打中德国兵, 反被对方开枪还击。这一点心理很隐蔽, 作者的写法也很隐蔽, 但却是情节推进的一个小小扳机。(这样安排的妙处)

6、《牲畜林》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 其中使用了几次“延迟”? 这样的“延迟”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牲畜林》多次使用“延迟”, 其中较大的有六次。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 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7、为什么让林子里出现那么多动物?

【明确】延迟法的反复使用, 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 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 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 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 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其次, 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 便不寒而栗, 同样, 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 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 本来就已十分穷困, 一旦失去这点财产, 生活将更加悲惨。

8、小说的高潮出现在朱阿终于开枪射击之后。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 , 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 它不是牲畜, 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为什么最后打败德国兵的是那只大猫?

【明确】让敌人自己灭亡,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卡尔维诺的理想。

9、朱阿的形象——朱阿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小丑”,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英雄”,你认为呢?

五、作业:将《牲畜林》改编成故事。

要求:

1、可以模仿民间故事的写法;

上一篇:催产素引产常规下一篇:周边环境的调查报告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