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兴趣小组下期教学计划

2024-04-11

竹笛兴趣小组下期教学计划(精选10篇)

篇1:竹笛兴趣小组下期教学计划

“笛韵”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一、活动的意义:

笛子是我国民乐中的精髓,是炎黄子孙音乐智慧的象征。单从乐器的内涵来说,它所积聚的技能、技巧、表现力和音乐性远远超过口风琴和竖笛等“纯工具”性“乐器”,因而笛子的入门难度大于口风琴,它的音乐意义也高于口风琴。

弘扬中华民乐精髓,教会孩子一技之长。

二、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有自觉课余练习笛子的意识和习惯。

2、阶段行完成笛子练习作业。

3、演奏水平相互交流学习。

4、在交流学习中不断进步。

5、能够根据自己的不同进步水平,练习符合自己的曲子。

6、能够把自己的水平充分地和小组里的同学进行交流,并鼓励部分学生参加业余音乐考级。

7、通过坚持不断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自学能力。

8、培养热爱自己民族文化的态度,增进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实施方案

本学期笛子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共分为初级班和高级班。初级班主抓基础教学,其中包括笛子的演奏姿势、正确的呼吸方法、筒间作5的指法练习,以及气息训练。高级班开始主抓笛子的演奏技巧,颤音及单吐、双吐、三吐等吹奏技巧的训练,同时演奏一些中级笛子独奏曲。在笛子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音乐的相关的基础知识,力求作到稳抓稳打,不急于求成,保证学习质量,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四、教学计划

让学生初步了解笛子(1-3课时)1.笛子的介绍

2.笛子的构造与持笛方法 3.笛膜的选择与粘贴方法 4.笛子演奏姿势 进入加强训练巩固期(4-10课时)

由于音乐课不是连贯的,所以要克服记忆周期,详细安排每天一巩固训练时间

1.气息训练(吹奏长音)

2.口风训练(每天用削平的铅笔头,用嘴尖衔着用以口直嘴角的肌肉)3.吐音训练(先单吐-双吐音-然后再三吐音)

4.指法训练(集中训练时统一指法,利用一切时间活动手指)巩固提高训练期(11-15课时)

1、找一些简单乐曲进行强化训练。

2、乐曲熟练之后,分组进行合奏训练。成果展示(16-18课时)

1、结合平时训练争取在每一个时段举行一次内部小型汇报演出,并给予录像留存,到学期结束后,组织一场学习成果展示,学生通过每一小节的汇报演出,锻炼了心理素质,也加强了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后老师给予学期评价,在每个人学习档案中,作出评价,鼓励学生,加强学习训练,多多搜集关于笛子方面音视频材料学习,利用网络沟通学习心得等。

篇2:竹笛兴趣小组下期教学计划

活动计划

根据我校教学要求,为体现我校的艺术特色教育,也为了高一学生对今后的艺术选课分班做准备,特安排竹笛兴趣小组课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竹笛演奏的基本知识: 竹笛的各部位名称; 吹奏的姿势; 怎样拿笛; 吹奏的口形; 竹笛演奏指法表;

2、能够用吐音、连音干净有表情的吹奏三首竹笛曲并以此为起点掌握竹笛的基 本吹奏技巧(吐音及连音);

3、对本学年的竹笛音乐知识有较牢固的掌握。

4、将所学知识点的构成进行梳理,在梳理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

5、根据不同学生全面施教,注意分层次教学,并对学生做出不同要求。

二、活动具体安排:

第2周1、组织纪律,提出上课及练习要求;

2、认识笛子,了解笛子的相关知识;

3、能够吹响笛子。

第3-5周1、练习正确的呼吸方法;

2、从中音3开始练习轻吐音;

3、练习长音;

4、学习全按做5指法。

第6-7周1、学习小练习曲;

2、熟练演奏曲子。

第8-9周学习并熟练演奏曲子《粉刷匠》

第10-11周学习并熟练演奏曲子《送别》;《摇篮曲》

第12-13周学习并 熟练演奏曲子《欢乐颂》

第14-15周学习并熟练演奏曲子《知道不知道》

第16-18周学习并熟练演奏曲子《美丽的神话》

第18周以后

1、复习演奏前面学过的曲子,并在熟练演奏的基础上同时加强训练节奏;

2、做好学生选科思想工作,为学生阐述学习艺术的好处以及学生学习艺术现状和就业现状。

三、执教人

赵也

赵也

篇3:浅谈小学书法兴趣小组教学

一、学习书法枯燥乏味, 学生没有兴趣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 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近年来,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和对艺术的欣赏需求, 书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小学生也通过各种途径, 对书法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对这种古老神秘的艺术产生了好奇心理和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最主要的因素, 是智慧、灵感的源泉。所以, 学期初, 报名参加书法组的学生很多, 刚开始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是, 随着深入学习, 学生逐渐感到学书法一点也不好玩。坐着一节课, 就一直写些“横”“竖”, 一个字要写好多遍, 而且坐的姿势还要端正, 不能动来动去。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 他们坐不住, 不能坚持枯燥乏味的练习, 渐渐就失去了学习书法的兴趣, 没有了积极性。于是, 经常找各种理由不来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有些学生就干脆一直不来了。

现代人都太浮躁, 学生接触的都是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 生活中根本用不到毛笔。现在的学生也很现实, 没有用的东西就不想学。而且, 学习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 需要静下心来, 坚持长期的练习, 一点趣味性都没有。他们坐不住, 觉得练字枯燥无趣, 强制他们坐在那里半个多小时, 似乎违背了学生的身心特点。那还有没有学习书法的必要性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现代社会, 电脑这种先进工具的普及, 书法已逐渐被人们淡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 书法教学已成为当务之急。而且书法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心素养, 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 怎么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呢?

首先, 要做好由趣到情的转变。刚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低年级学生, 对毛笔、墨汁都很好奇, 对玩笔弄墨的涂鸦很感兴趣, 这个兴趣, 并不是因为对此了解认识, 而是感觉好玩。因此, 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期的兴趣, 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使他们对书法产生感情进而认真地学习, 要做好这一转变, 教师要注意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涂抹, 在涂抹的同时加以教育引导, 把他们逐渐引上正题。进行比较教育, 拿他们的涂抹作品和书法作品比较优劣, 让其产生羡慕感, 从而想达到此水平。多表扬少批评, 这一阶段的学生就是能够拿毛笔写字了, 也不会像样, 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 激发他们的兴趣, 使他们充分去体验由趣到情, 由感情到羡慕、由羡慕到力求到达的心理转变的过程。

其次, 愉快教学使学书法不枯燥。在书法学习中, 一个学生对书法产生兴趣, 他会想办法, 挤时间去训练和学习。会以此为乐, 这种乐趣又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书法知识也较容易被掌握, 这种学习的愉悦感又促使他更深入地学习书法。作为教师应紧抓学生学习兴趣做文章, 愉快地教学, 如创设情景导入, 讲解书法家学艺之路, 书体演变, 适时地带学生参观展览会, 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审美能力。另外, 在教学中, 要注意培养儿童的自信心, 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和毅力。

二、学生练习时间太少, 进步缓慢

目前, 本校的书法兴趣小组, 每周两节课, 每节课才30分钟。在短短30分钟里, 特别是初学的学生, 一个字刚刚写得有点样子了, 就下课了, 而下次的课, 要等一两天, 甚至三四天, 等下次再练, 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又得重新学起。这样, 学生的进步当然缓慢, 而且学生看不到自己的进步, 会觉得练书法很难, 从而产生畏难情绪, 失去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一问题, 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首先, 可以增加书法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 比如每周再增加一二节课, 甚至可以每天一节。这样, 使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这些学生能有更多练习的时间, 使学生的练习成果能得到巩固强化, 取得更快的进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书法的信心, 培养起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其次, 要充分利用书法教学资源, 形成全校性的良好的学习书法的氛围。学生写作业就要写字, 虽然书法和写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它们毕竟还是有相同的内涵的。字写得好了, 有些整幅的字就是一幅很好的书法作品了。书法是以写字为基础的, 只有好的字, 才能成为书法。很难想象, 一个连字都写不好的人能够成为一个书法家。所以, 各科教师在教学中, 都要严格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漂亮, 这样, 学生在写作业的时候, 就是在进行写字训练, 也是一种书法练习。语文学科还专门为学生配了“钢笔习字帖”和“毛笔习字帖”, 这两本习字帖也是学生接触书法、学习书法很好的工具。但是, 现在很多语文老师, 只是把它们作为单纯的作业, 让学生自己随便写写, 学生当然也不重视, 不是在练习写字, 完全只是应付完成作业而已, 不但不能起到写好字的作用, 反而让学生养成了写字随意、潦草的坏习惯。写“毛笔习字帖”由于要用毛笔、墨汁, 比较麻烦, 所以有许多老师干脆不要求学生写了。学校要加强对这两本习字帖使用的指导和管理, 使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学生练习书法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 也能使更多学生认识书法, 从而喜欢书法, 投入到书法学习中来。再通过书法兴趣小组中优秀学生作品的展示活动, 组织一些书法比赛活动, 使全校形成学习书法的热烈氛围, 从而推进书法教学更有效地开展。

第三, 加强和家长的沟通, 让家长配合, 在家督促学生进行书法练习。许多学习书法小有成就的学生, 有多少是自己想学的?基本都是父母逼着送到少年宫辅导班, 逼着学, 陪着练。而我们乡镇学校的学生父母很多都是外来打工者, 他们的文化素质不高, 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学书法的想法, 连对参加学校的免费兴趣班都毫不关心, 更不要说让他们花时间花钱, 把孩子送到专门的书法培训机构去学习了。让学生买大白云毛笔, 经常有学生买错, 当然这基本上是家长给买的。还有个别学生告诉我:“我爸说老师让买毛笔, 有回扣的。”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所以, 针对我们乡镇学校的学生家长, 更要加强沟通, 让家长也认识到学生学习书法的好处和重要性, 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这样, 学生在家也有充分的时间来练习书法, 进步也将更快。

三、兴趣小组单一, 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 本校只有一个书法兴趣小组和一个辅导老师, 而参加的学员是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辅导时, 老师只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具体指导, 而一堂课只有三十分钟时间, 每个学生最多只能指导一次。这样, 效率就很低。而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 学习的进度也不同, 很难制定一个教学计划, 使教师的指导比较随意, 教学没有系统性。这样, 学生的进步就比较缓慢。

所以, 要提高书法兴趣小组的教学质量, 还需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书法的特殊性和书法教学的规律以及各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可以将书法兴趣小组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 聘请有一定书法功底和书法教学经验的老师担任辅导。这样系统化的教学, 才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较好的辅导, 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

初级班主要教学姿势 (坐姿、握笔姿势、书写姿势) 和基本笔画 (横、竖、撇、捺、勾、点) 的书写, 掌握中峰、逆峰行笔。在低年级中, 有很大一部分的孩子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 我们在进行书法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如何执笔的指导。有的孩子在这节课里学会了, 到下一节课里, 他又是老样子了。我们在对这些学生进行书法指导的时候, 就应该以教执笔姿势、坐姿等的纠正和指导为主, 并且必须经常帮助他们纠正, 一边教他们正确的执笔和坐姿, 一边指导他们进行书法练习, 直到他们掌握了为止。这时候的小学生就像刚刚开始学习走路的孩子一样, 我们只有根据孩子的不同要求进行教学, 才能够使学生们在开始学习走路的时候就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为今后的书法练习作好准备。

中级班主要教学不同字体常规字的书写。这阶段, 主要是临摹字帖, 学习基本字体的结构, 掌握常用字的正确书写, 做到结构准确, 笔法正确。还要指导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 注意学习书法家们的运笔和结字的技巧, 并把他们的优点运用到自己的书法练习中来。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读帖, 多欣赏历代书法家们的书法艺术, 了解书法家们的艺术素养和人生情怀, 使学生真正走进书法世界, 爱上书法。

高级班主要指导学生学习作品的创作。学习书法, 不能只停留在临摹上, 就是在学生临摹到有较扎实的基础时, 要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特点, 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对学习书法来说,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对我们的孩子来说这虽然还不是很重要的, 但也不能说没有关系, 因为我们进行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们进行创新。所以, 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书法练习的时候, 不能只注意临摹不指导学生如何写出自己的特点来。如果书法教学只是一味地指导学生临摹, 那是书法教学的最大悲哀。而指导学生进行书法创作, 对指导教师书法水平的要求也较高, 所以可以聘请校外一些书法家来当指导老师。

篇4:作文兴趣小组分层教学初探

关键词:作文 分层 提高

【分类号】G633.34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依据分层教学的概念,我认为作文分层教学就是根据班上学生写作水平的差异,将学生分成A、B、C三组,将学生分类后,在为其确定不同的训练目标,之后再将目标细化为每次的习作任务,然后依据任务做出相应的评价。这样既能让差生产生写作兴趣,又能让中等生收获自信,还能让优等生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以下是我在教学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学生分层

如何将学生分层呢?我通常的做法是第一堂课和第二堂课,给学生统一命题,不作任何指导,统一打分,并取平均值,依据成绩将学生分层。A为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B为作文水平中等的学生;C为作文水平高的学生。这样划分打破了常人固定的思维模式(A为优等生, B为中等生,C为差等生),让差生不会自卑和放弃,让优等生产生压力与动力。

二、目标分层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为其确立不同的的奋斗目标。确立目标最为关键的是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为差生确立目标时,不能太低,也不可太高,若让他们难以企及,看不到希望,他们就会丧失信心。为优等生确立目标时,不仅要有底线,而且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写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在教学中,我给A等学生确立的目标是错别字较少、语句通顺、中心明确;B等生的目标是只允许有1—2个错别字,文从字顺、结构完整、中心突出、有一定的艺术手法;C等生是不能有错别字,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有特色、构思新颖。

三、任务分层

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确立不同的训练任务。训练任务的确定依然要根据学生实际来确定,既不能太容易达到,也不能太难以达到,反之学生要么对写作不够重视,要么会打击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语文的学习不能只在课堂,特别是作文的提高需要以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所以我把任务也分解到了课外。我为A等生确立的任务是每周精读2篇优秀习作或名家名篇,然后积累好词好句,并写出100字的感想;B等生的任务是每周读3篇优秀习作或名家名篇,积累好词好句,并写300字感想;C等生的任务是每周读3篇名家名篇,积累好词好句,并写500字感想.。任务布置后还不够,还需要检查,下次上课前的主要任务是抽查,以讲故事的形式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读得细不细。

四、评价分层

作文评价的第一条标准应该是“是否写真事、抒真情、是否是原创作品、绿色作文。”这一条可以用于评价每一篇文章。这一条的实施可以这样做,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内读,让其他学生听是否是“绿色作文”,其他学生一听便知。在此基础上,依据每层学生不同的任务和目标的完成情况,做出相应的评价,只要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师就应该大力表扬,而且不仅在组内,还要在全班,甚至还可把达到目标和超越目标的学生姓名用红纸张贴出来,这不仅对进步学生是个莫大的鼓舞,对沒有达到要求的学生也是一个鞭策。对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要私下沟通指出不足。我觉得这样会让基础差的学生有压力,好学生有动力,从而促进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会有进步。

篇5:对美术兴趣小组教学的思考

一、在课堂之外感悟生活, 从生活中寻找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 想象的源泉是客观现实, 想象的内容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天生的盲人难以想象出百花盛开五彩缤纷的春光;天生的聋子决不能想象出曲调优美的乐章。因此, 美术创作离不开现实生活, 丰富的现实生活是美术创作的基础, 即“艺术源于生活”。美术作品的创作与教学植根于生活。目前我们的美术教学由于过于机械化和程式化而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学生而言, 这种教与学充满着枯燥、乏味。美术教师是一味地严格按照教学大纲, 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感受与经验, 学生的思维也往往会被束缚得不到发展。

新课程改革提出, 要把创作活动变成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 使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创作活动中发展创作能力, 强化体验, 感悟生活情感。从这个意义来说, 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 走进生活, 走进大自然, 去发现大自然中的美, 感悟生活中的美, 让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紧紧相连。让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感受画出来, 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葡萄、葫芦、花瓶、树等;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门前、窗外、树下、校园一角等。然后将其作品用来布置生活、美化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美既来源生活又回归生活, 这种教学体现了学以致用, 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从而使其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 (试行) 》指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因此,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在美术兴趣小组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将传统的知识与现代的技术相结合是实现形象教学、寓教于乐的最好选择。因为它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直观形象, 如名家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思想, 水墨作画的步骤, 笔墨技法的要点等, 这些直观形象通过视觉材料使得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 形成正确的美术概念。此外, 运用多媒体展示优美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在愉快和轻松的氛围中潜心揣摩笔墨韵味, 创造出一幅幅优美的水墨画作品。因而在美术小组兴趣课教学中, 只要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 充分发挥出它的优势, 从视觉、听觉上给予学生美的享受, 陶冶他们的情操,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施教, 必然会使得美术教学充满乐趣与韵味, 这样不仅融洽了师生间的感情, 更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

三、坚持在教学中融入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一切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 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中, 以审美教育指导和贯穿整个过程。以中国画为例, 传统中国书画的创作十分注重笔墨内在的精神, 这种精神则来自审美情趣、意识形态, 体现在书画的意境、艺术的境界, 讲究的是气韵墨色。学生要想领悟中国画的魅力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有益成分, 领悟中国画中所渗透出来的情趣和韵味。当然, 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根据本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 结合教材适当融入一些传统画论审美知识和人文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中国画中“梅”、“兰”、“竹”、“菊”所表现的人格形象, 梅之耐寒、兰之幽香、竹之清高、菊之傲雪等, 画家在画这些题材时时常借助这种人格化的“比德”意味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情感节操观。通过欣赏一些代表性的名作可以给欣赏者以一种联想, 给人以精神的享受, 从而陶冶情操。当然, 也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注重绘画技法的示范

绘画属视觉艺术范畴, 绘画艺术是由具体的形式语言来表述的。形象通过直观才能感知, 形象思维的培养必须紧密结合直观教学。教师的示范教学最直接、最明显地体现了绘画基础课教学的直观性。按照授课的一般做法是教师采用讲课形式讲解基本的绘画方法、原理、技法要点, 这仅仅是一个方面。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这些理论, 教师需要进行绘画技法的示范。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拿出本人的范作来证明自己讲的一套理论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否则, 教师的理论讲授、辅导启发、讲评指点及其他一些教学手段就会落空, 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依据和证明, 对学生就没有说服力, 从而消解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正是因为绘画艺术实践性、直观性强的特点, 学生不仅希望教师言之有理, 更希望教师画之成理;不但想知道教师说得怎样, 更想知道教师画得如何。学生的这种心理是自然的、合情合理的。学生很希望教师本人的实践能对其所讲的理论予以验证, 因此, 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主动抓住学生这种潜在的心理定势, 及时展示自己的优秀范作, 赢得学生的信任, 从而顺利组织教学, 推动整个教学进程。例如, 在中国画的示范教学中, 意笔表现不像素描、水粉等画种那样, 作画时间较长, 完全演示比较困难。意笔作画比较快速, 但也正因为如此, 才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亲自挥笔。针对墨色浓淡的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等技法做具体详细的示范指导, 让学生亲眼看到作画的全过程, 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所在, 提高学生绘画的兴趣。教师当场演示是最直观、最为形象、最为生动具体的教学方法。随着作画进程的推移和展开, 方法步骤一个程序一个程序地演示出来, 每一步骤具体运用的处理方法和技法手段都让人一目了然, 心领神会。毫无疑问, 这种运动着的示范方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其他静止的画面示范所不能比拟的。

五、结语

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是学生学习美术的驿站, 它既是一个学习过程, 又是交流、讨论、互相学习的园地, 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它是展示学生美术特长的活动室, 而不是单一的机械重复的训练场。当前的美术新课程改革带来了美术教学发展的新契机, 因此, 美术兴趣小组课程要紧贴新《课标》,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特点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教师应当注重绘画技法的示范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的美术兴趣小组教学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从而更好地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从课堂之外感悟生活, 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坚持审美情趣培养, 以及绘画技能示范四个方面分析了美术兴趣小组教学, 指出, 它对于改变美术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化, 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脱离学生的生活体验, 束缚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术教学,兴趣小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6:竹笛兴趣小组下期教学计划

近几年,我在农村小学进行美术兴趣小组辅导时,尝试让学生画一些黑白画,通过对黑白画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写实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素养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黑白画是用黑色进行描绘的一种单色画,在农村小学美术兴趣小组中进行黑白画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工具材料简单易得。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让学生准备水彩颜料、调色盘、油画棒等各种材料比较困难,而黑白画只需要几支粗细不同的黑色笔和纸,学校再准备一些画板就可以了,而且工具材料携带也十分方便,有利于经常外出写生。

黑白画主要可以分两类。一类是黑白写生画,就是用写生的方法画的黑白画,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写实能力;还有一类是黑白装饰画,主要是在想象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点、线、面组织画面的黑白关系来进行创作,作品有较强烈的个性和装饰色彩,这可以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下面笔者就这两类黑白画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

法。

一、关于黑白写生画的教学

1、对照图片写生和实物写生相结合

儿童的写生画不同于成人的写生画,它以感觉训练为主,首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观察的环境和条件,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农村学校可供写生的器具材料较少,但农村有着更为广阔的自然环境。可以在尽可能创造条件进行室内写生的基础上,把学生带到室外,画一画身边的树、身边的石桥、身边的老屋,引导学生从熟识的景物中发现美,去表现美。对照图片写生是指让学生直接对照现成的图片或对照图片中的物象进行写生。它是进行实物写生之外的一种有效的补充。一方面学生在刚接触写生时,由于图片已经经过艺术加工和处理而且物象静止不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使学生更容易学,更乐意学。另一方面,由于图片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面广,可提供素材多,拓宽了学生绘画创作和表现的空间。因此笔者收集了大量的旧画报,旧挂历等资料,为学生学习黑白画积累了资料。

2、教学生学会整体和局部入手两种写生方法

整体观念是绘画训练及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因此绘画中一般要求整体观察并且从整体入手作画。从整体入手花写生花固然好,但是小学生的整体观察能力较弱,面对形体、结构较为复杂的物体,用整体入手的方法作画比较困难。而让学生凭感觉依靠视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从某一感兴趣的局部开始,一点点推展开来,一直保持着敏锐的感觉和浓厚的兴趣,从而能够深入而细致地完成作品。从局部入手作画并不是不要整体观察,而是每画一步都要以先画的部分作为参照,在边画边比较中、逐步地表现整体,做到观察、分析、比较的同步。学生通过这种实践获得经验,在教师不断的启发引导下,写实能力便得到迅速提高。

无论是从整体入手还是从局部入手作画,都要注重保持并深化对物象的第一印象——即客观事物最初在我们头脑中留下的深刻的整体印象,因为他是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给人留下的突出而又整体的感受,反映了事物的基本特征和本质。

二、关于黑白装饰画的教学

黑白装饰画的具体教学共分两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单个物象的装饰表现阶段。一般让学生先画出生动形象的外形,然后按表现对象的客观结构或主观创造意图分成几部分,然后在每一部分内运用点、线、面排列组合成的花纹进行填充,或者根据对象自身表面的花纹和肌理进行装饰表现,然后适当添加有关物象或背景,在装饰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使画面既有对比又和谐统一。

第二阶段:几种不相关联物象的重复组织阶段。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对黑白画的创作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创作几种不相关联物象的重复组合的带有抽象美感的黑白装饰画。这一阶段让学生了解主次、方位、重复、透叠、形与底等抽象构成的基础知识,了解黑白的作用及表现,进一步强化黑白的衬托与对比,形与形之间的疏密对比,主体与背景的对比,直线与曲线的对比等一系列构成知识的运用能力,形成对黑白画的深刻审美认识。这一过程的教学关键是选择合适的物象形成一个适合表现的主题,如手、花朵、云与叶的组合,太阳、人和鸟的组合,眼睛、鱼和月亮的组合等。

在两个阶段的教学中,让学生临摹一些黑白画作品。达芬奇宣称:“能模仿者即能创造”。临摹作为造型艺术的学习方法之一,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黑白画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尤其对于抽象构成知识及技能的训练,临摹的方法更是有效。但临摹教学须注意:一、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筛选适当的范本。二是明确临摹的目的。三是必须有正确的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临摹时明确想象力和创造力拒绝模仿。

篇7:竹笛重奏表演教学探究

科学的训练方法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 如何科学地进行竹笛重奏训练是推动竹笛重奏艺术进步的重要因素。竹笛作为一件极富个性的民族乐器, 在重奏整合方面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在重奏教学中得到解决。

一、乐器选择

乐器是决定演奏者演奏质量的先决条件, 历来演奏家对于乐器的质量品质十分挑剔, 力求完美精致。演奏一部竹笛重奏作品, 使用质量规范的乐器是至关重要的。这里说的质量规范不单指某一支竹笛的音准、音色及灵敏度过关与否, 还包括同一重奏组的所有竹笛是否拥有相同的制作规范。因为在目前来看, 笛子的行业制作标准尚未统一, 各厂家制作出的竹笛各有其特色风格, 因此不同厂家的竹笛其音准、音色、音量等性能不尽相同。在这一点, 竹笛不如西洋管乐 (如长笛) 一样, 可以有机械化流水线加工作业, 乐器制作有着较高的规范标准, 这是因为竹笛本身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

在乐器选择上, 应当选用高质量乐器, 使每支竹笛自身音准、音色、灵敏度过关, 这一点毋庸置疑。同时, 应尽量选择音色风格相近的竹笛, 不宜选择反差较大的笛子。面对不同风格的作品应使用不同律制的竹笛, 演奏者应至少备有传统律和平均律两套笛子。重奏组中同一律制的各笛子的音准、音色要校对统一, 如果个别音不和谐, 要自己动手或请制作师修理。此外, 演奏现代作品可尝试不同形制的竹笛, 如七孔笛、十孔笛等, 其更适合十二平均律音乐体系, 便于转调。

二、调性搭配

竹笛是一种首调乐器, 在演奏中有不同的调可供选择, 面对不同的调性的谱子可以选择不同调的乐器演奏, 这是其优势。而不便的是面对转调频繁的谱子使用首调乐器则大大增加了其演奏的困难。所以在演绎竹笛重奏作品时, 应充分利用好竹笛的调别众多的优势。

竹笛的常用调从较高的小A调, 到较低的大G调, 在重奏、合奏中还可以继续扩展, 如比小A调高小三度的小C调, 高纯四度小D调, 向下可使用比大G调低纯四度的大D调, 甚至弯管C调等, 同时开可以加入口笛、洞箫等同种类乐器。由于不同调的竹笛有着不同的音域、音色、力度等差别, 在训练中应对各调竹笛进行不同组合方式的训练。

三、音准调节

音准是乐器演奏的“硬性指标”, 可谓演奏标准的“底线”。但尽管如此, 作为民族吹管乐器中的代表, 竹笛的音准问题仍令人堪忧, 这牵涉到多方面的问题, 在乐器选择一节已有叙述, 这项复杂的技术难题需要演奏家、理论家和制作师联合起来解决。如果抛开乐器制作层面, 音响竹笛音准最大的因素来源于演奏者的技术能力。要想有好的演奏水平, 需要演奏者具备三个条件——好的乐器、好的观念和好的方法, 只有三者共同具备, 才可以达到良好的演奏水平。如果乐器略有不准, 演奏者可以通过敏锐的听觉发现并通过气息和指法调节进行修正, 进而可以吹准, 如果没有好的观念和方法, 准的乐器也会“吹不准”。对于音准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 应选用乐器质量过关, 每孔发音应对照校音器精细校音, 调节修理。重视视唱练耳训练, 建立准确的音高乐律观念, 增强细微音高的辨别能力。其次, 要加强自然音阶、半音音阶、音程、和弦等基础音响的训练, 可用音准规范的钢琴或电子音响作为比照。

音准训练无论在独奏还是重奏、合奏中均是竹笛教学中的一项难点, 在重奏训练的音准把握中, 依靠学生自身完成恐难以取得理想成绩, 指导教师应严格把关, 耐心指导, 良好的音准观念和敏锐的听力非一朝一夕可练就, 但它又是提升重奏水平的关键。

四、和谐观念

音响的和谐是高水平演奏的重要体现, 和谐的音响不仅牵涉到音准、节奏、力度等客观共通标准, 还包括音色、装饰音、呼吸等主观处理和审美观念。笔者就重奏中易出现的不和谐因素谈一谈相关的处理建议。

竹笛的音色除了乐器本身制作工艺的影响之外, 笛膜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笛膜的薄厚、老嫩对竹笛音色的音响非常大, 而即使同一张笛膜, 经由不同人粘贴也会有不同的音色效果。此外, 不同演奏者的吹奏方法和音色风格各有不同, 来自某一地区的演奏者往往受其当地吹奏风格的音响, 最为显著的就是南方曲笛风格和北方梆笛风格的截然不同。这些情况都会导致重奏中的音色不融合, 这是在重奏训练中需要的到关注并积极协调予以妥善解决的。

竹笛作为民族乐器的代表之一, 其历史文化深深扎根于民间的土壤。他的演奏技法十分丰富, 对于旋律尤其惯用的一套加花方法, 这种现象在民乐界都广泛存在。这种加花方式在演奏传统独奏曲中有着很好的润饰作用, 但是进入重奏, 如果不对装饰音加以约束的规范利用, 会导致整体音响上的凌乱。这里面需要注意几点: (1) 吐音与连音。在西洋乐中, 断奏与连奏有着明确的标记, 而这一点在民乐中往往由演奏者根据经验自由处理, 这在重奏演奏中需得到明确。 (2) 气震音。管乐中气震音相当于弦乐的揉弦, 该不该震, 何时震, 震动的频率都用仔细推敲。 (3) 手指上的装饰音。这类装饰音是造成音响凌乱问题的集中所在, 在重奏中应规范统一, 面对西洋和现代作品, 更不易乱用装饰音。

呼吸, 不仅是管乐器演奏的基础, 也是所有乐器演奏出乐曲优美韵律的关键。在竹笛重奏中, 不仅要标注好乐句应在何时呼吸, 更应该注意重奏团体内每一位成员的呼吸协调, 气口一致。

此外, 重奏的和谐不仅关于每个成员自身的技术准确规范, 还在于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在演奏时, 彼此应保持高度专注的互相倾听, 在节奏、力度、呼吸、表情等方面共同进退, 培养高度的协作精神, 才能使重奏表演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耿涛.中国竹笛曲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 8.

篇8:竹笛兴趣小组下期教学计划

一、当下高中舞蹈教学的问题

1.学生舞蹈水平参差不齐。高中的普通学生在进入学校前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的舞蹈培训,其舞蹈基本功较为薄弱,同时由于已近成年,身体的肌肉能力、软开度和柔韧性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同时很多学生自身的身体情况差,给舞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教学的对象水平不一致,在舞蹈教学后的效果也会有较大差别。

2.学生参与意识淡薄。舞蹈教学中,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的舞蹈训练,同时上课过程中有一定的舞蹈强度,较为辛苦,因此大多数学生没有太高的参与积极性,特别是舞蹈教学内容与之期望不相符合时,将会大大降低其参与的热情,无法发挥其自主的学习能动性。特别是基本功教学中,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同时学生自身条件不一,对于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就会产生厌倦、紧张、烦躁等负面情绪,从而消极应对舞蹈教学课程。

3.教学课程时间少。高中的学制为3年,而且他们需要大量的时间学习文化课,兴趣小组辅导一般安排在学生业余时间,相对于舞蹈专业学校来舞蹈课少之又少,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对舞蹈有全面的认识,同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是舞蹈教学的重点问题。一般高中,希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多舞蹈相关信息,因此并没有过度地追求舞蹈教学的深度以及细致程度,一般学生在学习后仅仅停留在基础状态,并没有达到很高的舞蹈学习水平。

4.高中的舞蹈教学观念滞后。舞蹈在我国教学中一般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一般在教学课程中只是片面的强调个别能力技艺的学习,教学内容一般涉及到基本动作规范,然后考核中针对个别动作做考核。而舞蹈教学可能全年仅一个舞蹈的教授,甚至3年学制后也仅仅有一个舞蹈课程的教授,学习的舞蹈内容也较为滞后,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热情,整体的舞蹈教学还处于较传统的状态中。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真正的实用性。

二、高中舞蹈兴趣小组教学的策略

1.合理安排舞蹈课程。高中学生培养实质上不仅可以达到强健学生体魄,也要让学生在个人综合素质上更进一步。因此,在课程安排中应该增加更多的审美元素、新的舞蹈技艺、新的方法与理念。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目标,对课程整改加大整合力度,提升课程安排的实用性,从而满足能力与素质的双重培养要求。针对学生基础能力薄弱的现状,在教授课程上开发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2.教学方式现代化。在现代化教学背景下,教学技术的升级已经应用到各项课程中,而舞蹈教学的手段应该跟随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多元化、现代化的发展。在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视频教学资料,让学生尽可能的懂得剧目,对舞蹈作品进行有效的欣赏和分析,课程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影像展示设备运用,让学生们有机会赏析到全球的优秀舞蹈作品,同时在舞蹈实践中进行灵活运用。这种教学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达到一定的教学深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同时为后续的课程教学做好基础准备。

3.加强教学实践。舞蹈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艺术实践。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舞蹈知識的学习进行节目的自行编排,然后加入教师针对性指导,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创造力和学习热情,同时加强了学生对于理论学习和技艺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也可以开展合作模式的运用,例如班级、小组、学校之间的展开合作,来加强舞蹈学习的提升和实用性。当然合作的方式要根据学生的舞蹈能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选择。

4.加强教师队伍能力。教师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舞蹈教学的课程质量,吸纳具有创新新观念,与学生有较好的相处能力的教师,懂得针对学生需求和喜好进行课程设置,让舞蹈教学课程充满活跃性,减少学生消极参与的状况。其中教师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求其有扎实的舞蹈功底,还需要有一定学生教学能力,能够有效的将教学课程更加生动的展现,懂得学生学习规律与特点,了解与学生相处的模式。定期还需要对教师的舞蹈能力做考核,特别是教师对当代舞蹈发展特点和技艺的吸纳,不可让老师的教学内容停止在老旧传统的内容中,应该积极吸纳新技艺、新理念,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对于舞蹈老师的考评制度也应该日趋完善,不仅要定期考核,还要激发教师之间的竞争意识,努力发挥教师能力提升的能动性。对于优秀教师经验应该充分的分享与讨论,加强之间教学经验的合作与学习。

篇9:竹笛兴趣小组下期教学计划

关键词:PLC控制技术,项目小组,分享模式

一、可编程控制技术教育的瓶颈

随着微机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 工厂自动化程度已经愈渐增强。同时, 对于工程人员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工控技术—PLC控制技术逐渐成为职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然而, 由于相关工程人员综合能力要求较广、实践性较强等原因, 在职教中PLC控制技术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主要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1、由于市面上主流的PLC品牌具有种类繁多, 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等特点。因此, 新出版的教材在内容以及知识深度上无法跟上产品开发步伐, 导致教材内容陈旧。

2、现有PLC教学内容偏向于理论化, 由于设备与资源的限制, 实训教室无法完全模拟出实际工厂环境, 学生缺乏整体系统感谢认识, 对于整体系统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与问题并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与总结, 所拥有的职业能力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3、由于PLC控制技术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而是一门综合性科目, 其外部设备还包括机、电、液、气的控制, 以及数量种类众多的外围单元。如果单单将其编程部分孤立起来学习, 不与其他设备进行联系, 收效甚微。

4、由于缺乏分工合作, 实际上工控人员的职业能力需具备分工协调与技术协商的能力, 但是现阶段的教学内容与模式仅仅停留在单兵作战上, 与之相关的其他关键能力并没有涉及, 一方面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学习目的不明确, 项目任务也不够全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良与提高:

首先, 对于典型性工程项目需进行课程开发, 以校本教材的形式将其核心技术及核心能力囊括, 并以相应的仿真软件加以辅助[1], 例如软件MFC-S7-200仿真软件和工业触摸屏组态, 其目的在于虚拟一个工厂环境, 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系统中理解PLC控制技术以及相关的控制设备及关键技术;其次对于工程项目任务进行分工协作, 在不同任务项目中, 小组学生进行轮流换岗。真正实现职业岗位能力导向的教学方式, 也能真正理解工厂基本流程:客户要求→工程分析→方案制定→采购与制造→系统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客户验收及优化修改→项目完成。本人通过长时间在PLC控制技术教学课题采用兴趣小组项目任务教学法与分享与交流模式进行结合的教学方式, 收效良好。

二、兴趣小组模式, 体现团队与岗位分工

为了提前让学生习惯公司中的团队文化, 适应岗位环境[2];另一方面也是锻炼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能力, 本文提出将理事一体化课题与兴趣小组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专业兴趣小组人员组成方式应是“梯形”组合, 并不能局限于同一年级或同一专业, 这是由于在实际工厂环境中组织构架大多包含总工程师、项目主管、项目助理、实习生等多重身份。以年级高低和技术能力强弱或综合能力层次将兴趣小组成员分为高中低三等, 模拟企业组织构架, 在项目任务分工环境下使得学生能够体会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 也能够有效打通知识系统的年级封闭性, 形成交流与分享性学习氛围。从“孤独”学知识变成团队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转化, 加强相互互动, 交流磋商, 碰撞火花。

三、以具体的PLC控制项目为基础, 进行项目发布会

项目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最大的瑕疵点在笔者看来是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度[3], 只是演化成跟着老师看, 跟着老师做, 但不能真正对项目内涵“吃透”, 只是在教师所发布的项目任务下按模板按套路走一遍, 往往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个时候就应该提高其目标性, 针对具体的PLC控制项目, 开展以兴趣小组为主体对其他同学进行项目报告会演讲活动。将项目开发内容及相关以一场发布会的形式演说给其他相关专业学生。这样能极大锻炼兴趣小组内部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演说能力, 从侧面让各有所长的同学都能得到锻炼, 让兴趣小组内部成员充分了解项目细节, 真正实现以团队协作方式学习;另一方面, 在互联网与分享经济普及的社会气氛下, 这样的方式恰恰切合新一代学生乐于表达, 乐于分享, 乐于合作的生活模式。过去的学习方式太过单一, 都是单打独斗, 现在以项目发布会的形式进行分工演说, 能有效迎合现代学生的心理, 更能增强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教师, 学生与课程, 学生与专业的“粘性”。以互联网思维来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 并且笔者通过长时间尝试证明效果优良。经过长期开展活动来看, 学生学习兴趣逐渐增大, 学习中“攀比”现象与互相“找茬”屡屡发生。

四、总结

总之在做好项目化、任务导向课程教材开发的同时, 我们需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激发出来,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引导,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核心点。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在与其他学生和团队摩擦激发“攀比心理”甚至“互相刁难”的心态, 并最终获得牢靠的职业核心能力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褚渊博.PLC、触摸屏仿真软件在交通信号灯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石家庄铁道职业学报, 2010, (01) :37.

[2]方芳.现代制造企业-工厂文化体系建立的探讨[J].财经界, 2013 (06) :152.

[3]方芳.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 2007 (06) :61

篇10:竹笛兴趣小组下期教学计划

摘 要:依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成立相关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对兴趣小组的成员进行辅导,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兴趣小组的成立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了在校大学生的第二课堂,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及绘图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期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兴趣小组;应用型本科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7-123-2

0 引言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区别于传统的本科培养技术科学型和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也不同于应用型专科教育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提出体现 “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即培养“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计划上,应全面推行弹性制学分、主辅修制为主要内容,以“规格加特长”、“素质加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学分制;在培养模式上,应注重“多样化”、“开放式”,开展个性化教育; 在培养方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多写科技论文或实用新型专利,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探讨研究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人才教育培养机制,为优化整合课程体系以及改革教育培养模式、方法和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研究兴趣小组构建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同步发展,以提高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教育的竞争力。

1 本科教育创新应用人才的培养及启示

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内容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对地方院校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创新人才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优化培养模式、注重工程实践意识、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创造型师资队伍、建设土木工程创新实验室等方面进行努力。

相关研究表明,中国现有的普通本科教育轻实践,对创新能力方面更是缺少,21世纪初一种新的教学理念:CDIO工程项目教育理念,首先出现在欧美大学校园,CDIO最基本的含义包括: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最核心的任务是培养具备较高素质的实用型和创新应用型人才,这也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式、基于基本问题的学习及探究性学习式在美国启发性教育和探究性教育得到广泛应用;教师讲课的目的是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注意听讲抓住其中要点,课下要注意资料的查找和知识的拓展,而教师要注重课堂气氛及与学生的互动性,把更多的时间与思考空间还给学生。

高等院校本科教育培养创新能力人才要因材施教,首先要学生一定对所做的课题感兴趣,在兴趣中有更好的机会激发创作灵感,重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科研兴趣之间的结合,通过组织专题形式,对有关兴趣的同学组建小组讨论或写作,把理论变成实践;注重课堂理论知识传授和校外实训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动手操作能力,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性。

2 兴趣小组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框架的构建

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引起重视,特别是地方院校再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中,如何培养现代大学生知识创新能力,以“创新”为特征,应用型为培养目标,本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打破专业化分类培养的传统,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兴趣小组构建,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兴趣小组培养形式构建

以商丘工学院14级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在相关班级中,开设科技论文写作兴趣小组、手工建筑模型兴趣小组、CAD软件兴趣小组及建筑平面图设计兴趣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兴趣小组,小组成立后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的交叉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可以设计一个专题,有小组人员查找资料,完成相关课题,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打破原有的满堂灌,把时间还给学生。

2.2 构建创新应用型能力平台

强化“教、学、研、练”实践能力建设,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的被动学变成主动学,通过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动手练习,完成作品,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一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通过兴趣小组构建更能使学生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创造性第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结合日常的教学活动和兴趣小组构建进行科研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进行科研内容、科研方法的指导,通过小组讨论及小组任务的形式,也可以结合参观、调查和实习的方式,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报告会、讲座聆听最新的前沿知识。

3 完善本科土木类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3.1 知识理念创新

以当代需求为方向,以“兴趣小组”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与应用型人才为理念,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对高等院校教育人才培养起到引导作用,国外在教育中对教育理念多教学的促进作用非常重视,而中国在这方面相对落后,这需要社会、政府、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构建适合地方适合院校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3.2 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能力应用

采用兴趣小组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法教学,把学生学习与教师科研结合,设置相关的课题,以兴趣小组为主,让学生主动查找资料,完成相关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文献,了解知识的前沿性,边学习、边讨论、边分享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中培养知识创新能力和钻研能力,在具体的项目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3 兴趣小组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

兴趣小组是结合在校学生以本人爱好构建的,构建不同的兴趣小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组织相关方面的竞赛,增加学生的兴趣。意在培养个人的创新能力,通过在兴趣中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在“教习研练”中,综合运用一门或数门课程的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比较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学生在选择兴趣小组的时候,更是突出自己的精,在具体的项目与科研中,更能主动的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带着“兴趣去学习”和“被动听课学习”,这两种方式比较起来,学生在知识接受上有巨大的差别。

4 结论

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意在培养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通过兴趣小组的构建,结合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在本科院校构建兴趣小组,研究表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也为学习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科研素质和能力,适应了新时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 刘涛,王忠群.应用型本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1,13(3):104-107.

[2] 覃蕊.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5,30(4):274-276.

[3] 贾建平,左小琼,雷娟等,应用技术型本科工程类学生实践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

2015(10):32.

[4] 程春梅,邸彦彪,张晓芬.本科经管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117-120.

[5] 杨坤,王永强,陈镇平,等.地方本科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郑州轻工业学院

上一篇:酒吧七夕活动策划书下一篇:迎验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