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

2024-05-04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共11篇)

篇1: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

在学生做实验的同时,动手能力固然重要,但不可忽视的是,通过实验所看到的现象是感性上的认识,如何把感性上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

第一个溶解快慢的对比实验做完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刚才做的对比实验是在哪些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是一个既能让学生回答得出来但又不能一下子就答完全的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子想,经过大脑的构思才能回答正确。学生回答后,我及时地进行了纠正和归纳,把语言整理到最简为止,得出结论:烧杯大小相同,水的多少相同,水的温度相同,食盐颗粒大小分量相同。使学生学会如何总结实验结论,这样,后面的两个实验老师不用教,学生就会模仿着说出来。使学生不但会操作而且会思维,能表达。这样的学生才是我们一直想培养的,动手和思维相结合,能有扩散思维。

篇2: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

教学时先启发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接进行猜想,形成假设,再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验证时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实验方案,只改变一种变量,设计实验,明确各个实验步骤及操作注意点,明确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让学生体验实验的乐趣和在小组合作中合作的意义。

通过教学这一课时,我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一、我认为我思路清晰,实验组织严密。

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

三、让学生也从试验中观察到了现象,得出了结论。

四、学生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以及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意义。

不足:

一、在试验时有些学生性子急、积极性高,在搅拌时用力过大,把烧杯弄烂了,幸好没有出现事故。

二、有的学生直接用手去拿食盐。以后要教育学生切不可直接用手去拿是严重的药品。

三、有的小组几人争着去搅拌,这说明事先没有分工好。

篇3:教育的快与慢

为何一边是中国基础教育被业内叫好, 另一边却是高中学生出国留学大增?笔者最近应温哥华公立教育联盟 (VPEA) 邀请, 考察了加拿大的高中教育, 虽然行程短暂, 却深刻印象。谈到留学的最大感受, 中国留学生都提到, 获得了自由的成长空间, 也学会了对自己负责。

考察中, 我们参观了多个学区。虽然各学区的教育模式基本类似, 但仍旧有各自的特点, 其中DELTA (三角洲) 学区发展教育的快与慢, 很具有代表性。

先说“快”的方面。DELTA学区, 允许国际学生随时报到, 随时跟班学习, 而不是要求所有国际学生在全部参加语言培训、过关之后才能跟班学习。之所以这么做, 是想通过让学生跟班学习, 尽快提高学生的语言适应能力, 如果有些学生实在跟不上, 再给他们进行语言培训。

随时进校跟班学习, 必然在学习时间上有所欠缺, 但只要能最终通过课程考核, 也就达到了课程的要求。该学区负责人说, 所谓修学时间, 那是质量的基本保障, 但如果已有质量保障, 再强调修学时间, 就过于形式了。

DELTA学区所有学校的SUMMER SCHOOL (暑期学校) 也强调“快”, 在为期6周的时间中, SUMMER SCHOOL要给学生上完两门课, 每门课每天安排3个小时, 换句话说, 在这6周时间中, 学生可以通过努力拿到平时一年才能修到的8个课程学分。学校之所以这样设计, 是希望学生把暑假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为吸引学生参加这一学校项目, 其对于国际学生的收费很低, 6个月两门课程总计900加元, 而对于加拿大本土的学生则全免费。

当然, 教育也有慢的地方。高中实行完全学分制, 每个中学设置的课程都在160门左右,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 修完20门课程拿到80个学分就可毕业, 但并不鼓励学生“快速”修完学分申请大学。该学区负责人说:“快从来不是我们评价学生的指标, 恰恰相反, 我们告诉学生, 如果没有取得自己满意的学习效果, 可以花更长时间来学习。”

加拿大发展教育, 还有一慢, 是决策慢, 比如关闭学校。和我国内地一样, 加拿大近年来也面临生源减少的问题, 有的生源严重萎缩的小学、初中, 出于办学成本原因, 政府部门也想关闭, 但关闭一所学校通常要耗费很长时间。一方面, 必须经过事先规定的关闭程序, 不能由政府部门随便决策, 另一方面, 必须考虑学区居民的意见, 不尊重学区居民意见就关闭, 必然会遭遇强烈抗议。DELTA学区负责人介绍说, 该学区还从来没有关闭一所高中, 原因是, 关闭一所学校十分艰难。另外, 针对生源变化, 教育机构和学校通常都早做打算。比如, 对学校实行私立化改革, 通过私立化引进社会资金, 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再就是在学校原有办学基础上, 推出特色教育, 以吸引生源。

我国的教育, 也有快与慢, 但与加拿大学校教育管理和发展不同, 在强调学校发展规模、教育决策方面, 尤其强调快。很多学校都走规模化发展路线, 部分教育决策极为随意, 而在服务学生群体、提高服务效率方面, 却很慢, 有时还会故意制造障碍, 人为添堵。

当然, 加拿大每个学区的教育之所以有这样的快、慢节奏, 与教育的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对于教育发展来说, 政府只是服务机构, 在保障教育投入的同时, 要尊重学校、办学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

篇4:设计中的快与慢

也许是太过铿锵有力,“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口号在提出许多年以后,都始终牢固地印刻在许多人的心中,被反复地提及和不断地刷新。然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更迭,如今,这句话似乎已发生了语境上的“突变”。《北京晚报》还曾以《修正“时间就是金钱”观念》为题撰文反思:是否正因为这一观念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中国人才会重速度、重数量、重金钱而不重质量,患上“急躁、浮躁、暴躁”的通病?相较于过去,我们的生活确已离不开一个“快”字,催熟的蔬菜、精简的名著、提速的高铁、复制的大楼,日益爆棚的快餐文化仿佛在齐齐发出同一个讯号:是时候放缓脚步、慢下来了。慢工出细活,慢不是“拖延”的代号、不是“懒惰”的象征,慢是精益求精的态度,是顺应本心的追求。在文学界,路遥写《平凡的世界》花了六年,此书后来获得“陕北史诗”的称誉;在影视界,王家卫拍《一代宗师》花了七年,电影后来独揽12项大奖、破金像奖纪录;在建筑界,贝聿铭操刀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历时十年,最终备受盛赞,奠定了他在建筑界的大师地位。他们比大多数同行“慢”得多,但他们的作品比大多数同行优秀得多,这种优秀恰恰“粉碎”了开头的断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可是,“慢”又真的是王道吗?

值得思考的是,我们的设计师们在面对激烈的同行竞争和残酷的商业法则时,也许并不能和他们一样,仅仅简单地以“快慢”论成败。如果沉下心、慢下来,他们怎么项得住四面八方、汹涌而至的巨大压力?如果加快步伐,又会不会遭遇“质与量不能两全”的困惑?太多的因素容易影响他们是“快”还是“慢”的判断。本期话题,我们邀请南昌的几位设计师,以“设计中的快与慢”为主题,探讨调节“快慢”节奏的独家秘诀!

廖辉

设计师是对社会有引导性的职业,如果设计师自己急功近利,怎么影响他人?

NO.1“急躁、浮躁、暴躁”的心态在设计业内普通存在吗?

廖辉:时下的社会大环境倡导的就是一种往前冲、不放弃的成功学,设计作为服务行业的一种,自然必不可免要受到影响,这很正常。有一句话叫“心静则安”,我的看法是,如果看清自身的职业,能够尽力从心出发,做好设计,在提供定制性的产品的同时、满足客户的需求,不管外界如何施加压力,我们就可以少受干扰。

谢为辉:应该来说,“三躁”的情绪在任何行业都有存在,特别是服务行业,只不过,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心态变化。例如,如果刚进入设计圈,为了生存,那很可能出现急躁、浮躁的情况。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各种瓶颈的冲击,大家也会产生类似的感觉。这都属于人之常情,问题是看你怎么应对。就我自身来说,有项目时,我就好好跟进,没项目时,我就多陪亲人、朋友,一样过。

王景前: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其实前两年,很多人都很迷茫,很急促,现在都渐渐慢了下来。可能大家都抱着这样的心态一一既然一件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如慢下来,慢慢看清自己、总结自己。

王晚成:其实我觉得我蛮“躁”的,因为对我而言,可能急一点,压力多一点,做事情的动力也大一点。在我看来,所谓“躁”,其实有褒义和贬义两种解读,既可理解为“快速高效”,也可以理解为“急功近利”。我前段时间去一个地方跟项目,我这边还在想室内空间的时候,对方的家具样子已经全部出炉。我心想一一他怎么那么急躁,但不得不说,做出来的效果还是挺好看的。那天去过以后,我就有点着急,感觉已不能再等,必须追赶他,但并不是盲目蛮干,还是得有条理地进行。

徐晓桢:动作慢一点不要紧,出错的概率会低一点,但如果一味地强调“慢工出细活”,自己的思维恐怕会变慢。我们是做产品,第一阶段还是看稳定性。在我的团队里面,我不要求员工一定要有创意,因为还没到发挥创意的阶段,他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就像工人师傅,如果连刨子都不会用,想刨出花来自然不可能。所以我激励他们快速运转、快速接受新的事物,快速进发出新的思维,但是暂时只能想、不能动。等到他们磨砺得差不多了,就可以慢慢发挥创意。我觉得是慢还是快,还是看针对的不同情况,如果单纯从设计而言,还是有方法可循的。

NO.2江西的设计行业是否适用这句话一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王景前:我们这边的效率普遍不高。每一个人都认为时间重要,但效率往往无法称心如意。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成熟的管理团队。就像我们做汉堡,时间是规定的、程序是规定的,但就是未形成一个规范化、统筹化的流程,所以才效率低下。

徐晓桢:其实我觉得效率的关键点还在于目标,像刚刚景前说的,现在一直在推崇管理,但是你只管一个人跟你管一百人的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公司现在的管理方式就是“粗放式管理”。

谢为辉:每一个团队不一样,无法进行统一的管理模式。时间就是金钱,对设计行业来讲很正常,设计行业与商业息息相关,实话实说,我希望一天做出很多项目来。王晚成:刚才说到管理的重点,我个人认为效率体现的关键点是沟通。从项目初期开始,我们要跟甲方沟通、跟团队沟通,如果沟通出现问题,会整体上降低你的效率。我的经验是如果花一半时间沟通,项目进行的过程会很快很顺利。

徐晓桢:设计执行和设计创意是分开的。设计执行可能要可控,设计创意上的可控点、目标点也有,但现在大部分设计公司都在做设计执行而未到设计创意阶段。在做设计执行时,速度、效率相对较高,因为这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如果我们整个流程从设计创意到设计执行到后续的设计跟踪都面面俱到,可能会浪费一些时间,效率就会降低。其实我们的设计工作跟普通工作可以分开进行,如果普通工作的效率够高,就不会耽误设计工作的进行。比如,我发现还有很多设计师在笔记本里面边画图边考虑设计方案,这种作法的效率可能最低,可用信息可能最少。你想,做设计创意的同时做设计执行,怎么做得好?

现在北上广涉及设计执行、模块化、设计跟踪,其实他们还忽略一点,人性化。其实每一个环节都是包含设计量的。比如施工图应该叫初设计,深化叫后期设计。设计师完成的只是前面的20%,后续的过程包括施工、运营。为什么别人效率那么高,一个项目“瞬间”就完成?我觉得,可能只是完成了一部分。我们也完成了蛮多项目,但是完成得比较辛苦一点。

nlc202309041310

王景前:我们公司现在碰到的状况估计跟你们差不多,就是我们的项目分到下面以后,执行之间的沟通会遇到问题。我们目前是做纯设计,但施工还是要参与。在施工过程中,客户若换了想法,我们还要在最快的时间内,让修改方案跟施工方对接。为什么很多时候在跟踪方面,我们最初的设计会大打折扣,问题往往就在这里。

NO.3各位推崇“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态度吗?在设计中,您做最长花费了多长时间做一个项目,最后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徐晓桢:其实每做一次设计,在动笔之前跟收笔之后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你多经历一个项目,就多一份沉淀。首先在承接项目的时候,团队对时间的预估能力可能不够,这就是关于时间的问题。如果是在刚开始做项目的时候,价格和时间是我们很关注的两点。但如果把关注点倾向价格而非时间,这个风险会很高。所以我觉得对自己团队的能力、自身的能力、排除项目复杂程度的预估及影响项目时间的预估,这样才不会导致项目的时间太过于仓促,让自己手忙脚乱。王景前:廖辉近期完工的一个项目花了多长时间?

廖辉:我记不太清楚,三四个月吧!

王景前:目前我听到从设计到完成,他的时间是最快的。

王晚成:这是性价比的问题,客户需要什么,我们不一定把它当成艺术品来对待。只要达到客户的要求,然后尽力保证时间就可以。因为“将心比心”,做商业项目,租金、投资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可能我们花的时间更长,的确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但是,就算好一倍,客户如果不需要,那我们就是在浪费多余的时间。客户在多等待的一个月内,他所花的时间、精力、变动,可能给他带来更大的风险。

谢为辉:又快又好是从两个层面,可能从你自身来讲,客户的要求和层次与我们的认知不一样。

廖辉:我觉得这个时代跟原来的确实不太一样。因为比较早的时候,跟客户谈的是五年、十年的战略规划,现在,跟客户提的是“小时代”,即怎么高效、快捷、又快又好地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我觉得作为设计师,我们最了解客户的需求,明白这一点,评估很多问题就很简单,不会陷入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设计的问题,而能找到处理一些事情的角度和方法。

NO.4您对“快”与“慢”是怎么理解的?

廖辉:记得去年年底的时候,我跟我们公司的同事开会,我就问了大家一个问题,“有没有想过,这个社会教你们的和家长教你们的、学校教你们的东西不一样,有可能所有的东西都是错误的?”我觉得每一个人可能都不愿意这样想,去探讨一个事情的对与错。快与慢也是一个道理,好还是坏是相对而言的。对现在的年轻人,你去培养他的人生价值观,要他慢下来,做一件事情不许他高效的话,对他们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如果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判断力,可能就知道什么时候要快、什么时候要慢。这时候,再把自己的标准带入到工作当中、生活当中,就是很好的状态。

徐晓桢:听你讲的,我感触也很深。但是我认为,讲到快跟慢应该还有另一个,步骤。如果有一个合理、科学的步骤,首先不管快和慢,都同样可以达到自己最初设定的结果。很多情况下,可能顾客的设置不够清晰,我们对事情的了解程度不够,给到市场或者客户的安全感不够,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步骤混乱的问题,那么再快也变成慢了。如果步骤清晰、思维清晰,能够稍稍发力,那么就可以很快地推进事情的成功。关键是,我们做事的步骤不一定是“1、2、3、4、5、6”,也许是立体的顺序、方型的顺序或者球型的顺序。如果我们做事情一味快马加鞭,不一定能够快。

王景前:快其实可以是思维上的“快”,在思维上快速做出一些调整,应急可预测的风险,定好策划以后,以不变应万变对待每一个环节。我觉得“快”更多地是快在节奏、快在想法,然后慢慢在执行时把事情做细化。

王晚成:我觉得跟每个人的习惯有关系。有些人习惯快、有些人喜欢慢。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快和慢是分阶段性的。刚来的人都是比较慢的,因为他不懂、不会,很难跟上公司的状态。慢慢地,他懂得越来越多,效率逐步提高,做事也就快了。廖辉公司的人说话都是慢慢的,但是他们的效率不低。这是一种状态。其实跟西方历史是一样的,从希腊罗马一直走到文艺复兴,从很昌盛的国家到后来衰败,衰败后又兴起,兴起后又衰败,但是从来没有低过之前,而是呈螺旋上升的。公司的人也是这样,加快速度以后再慢下来,也不会低到以前那个状态。反正我们公司现在慢不起来。徐总,你们公司还是蛮快的?徐晓桢:其实我是有自己的标准,无论别人是快还是慢,我都掌握好自己的节奏。如果别人追我一下,我就快一点,那就没意思了,还是以自己舒适的管理状况管理公司、交朋友,自己舒适,才能把舒适感带给周边的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团队。

廖辉:实际上行业倡导的还是重新设计自己,重新回归。本身我们设计师是对社会有引导性的职业,经常引导客户、引导群体。如果设计师自己急功近利,怎么影响他人?连这么忙、这么累,赚这么多钱的意义都不知道,那就失去价值了。所以谈到快与慢,还是要两相结合。有些公司一味追求快的发展,但是也许出发的时候,连商业模式都未设计好,跑那么快,结果可能是更惨的。有时候慢下来,发现正确的商业道路,才可以走到终点。徐总的状态是不错的,保持自己的节奏,因为他知道他的路在哪。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人生也很圆满,结果不会差的。

NO.5设计师是如何享受慢生活的?

王景前:我有个朋友对茶非常有研究,他从茶出发,悟到一些人生哲学。如果我们把茶道当成一件仪式的时候,其实只有纪念意义或传播价值。每个人喝茶的方式都不一样,口感不一样,没有唯一的标准。我泡完过后,你说好喝是你的心情反映,你说不好时也是你的心情反映,跟茶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茶也好、咖啡也好,任何饮品只是你当时的心情表达。

廖辉:讲到喝茶,我也感兴趣。“茶初可多得,深可以入心”。你说懂茶,用常规的理解,可以看作懂茶叶的材质、口感,这种“懂”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误区。喝茶只是一个形式,最终是理解,而非这个茶叶的好坏。所以王总每次能喝出好的味道,非常不错了。我平时在生活中比较简单,因为我喜欢喝茶,不喜欢喝酒,从来不参加饭局,平常除了工作以外就是回家,所以之前老交不到朋友,后来发现这不是我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这两年我的朋友越来越多,我明显感觉到,是社会风气变了。我的客户也是茶友,前两天和他们以及喜欢喝茶的朋友到隐居山上去,喝隐居山上的泉水泡的茶,等到第二天再下山来。我从这里面得到的简单的快乐,远远超过物质上带来的收获。设计师这个职业很辛苦,真的很辛苦,我们自己也要寻找到生活的乐趣。

nlc202309041310

王景前:古琴,我想学,但没有时间学。

廖辉:有没有时间,是看你把什么东西放在第一位。你说没有时间陪家人,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像徐总也在设计家具。徐晓桢:因为设计商业项目牵扯太多,我觉得设计家具不需要太多的考虑,觉得自己怎么好就怎么做,后来慢慢地了解以后,又让家具回到了商业定位,回到了工艺。只不过体量更小、生产工艺的周期比我们做的项目更短。平时也会涉及一些小玩意,比如设计我太太的对戒、衣服,画画服装设计,但是画得不是很专业。反正我会在相关的设计行业里面继续摸索。所以说个人的业余生活,现在基本上都贡献给设计了。

廖辉:徐总在设计生活小众产品方面,在全国还是蛮有名的,很不错。

徐晓桢:刚开始是为了愉悦自己,后来我觉得本身设计就是理性加感性的融合体,不像纯艺术,很感性;也不像工科,很理性。所以我很佩服做设计的朋友,因为“稍有不慎”是要走火入魔的。做设计就是修行的过程,一方面要有商业的判断,理性地去执行,一方面要有创意的艺术氛围,搜集各种信息量,调动全身的脑细胞。所以我对每一个新入行的朋友说,你要做设计就要做好心理准备,进入状态,把握自己的节奏,不要太着急,慢慢总会好的。

廖辉:这就是东方体系跟西方体系的对照,讲的是时间量化,不能讲谁对谁错,只是你自己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王晚成:我以前一直还是比较“快”的,包括说话各方面。就是从上一次去和廖总一起去哈尔滨滑雪以后,我就“慢”了下来。我就是觉得,横竖时间也差不多,何必那么赶?

廖辉:人与人在一起,最好是正能量的相互影响,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上次一起去滑雪,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情是开始我们都是由教练带到山上滑。结果等我们快到的时候,突然来一个影子从我们眼前滑过,我们定睛一看,原来是王晚成,大家还奇怪来着,怎么他跟我们一起来,却不用教练?上去以后,我说,不用教练指导了,我们自己也能滑。结果发现,真的可以。所以人与人之间正能量的相互影响是能带来快乐的。以后希望我们大家在一起多喝一点茶,在喝茶的过程当中相互影响,包括技术上的提升。

王晚成:上一次去哈尔滨回来以后,我一直找一种状态,喝茶也静不下来,喝酒更静不下来,因为我需要高效率,但是跟别人打过一次高尔夫球以后,我觉得我找到了,终于可以慢下来,静下来,之后就开始买装备。有人认为,我一个星期打四次,会浪费很多时间,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比如今天在公司想一个方案,可能很快就到了六七点,但是一想到我约好人、定好场、等一下要打球,就会把这个事情提前一点,时间的管理会更高效一点。上半年碰到甲方,因为他有几座山,想做旅游开发,那时候,我们就聊到高尔夫球,然后就开始做地产的项目。所以很多事情就这样串在了一起,我们不是为了打球而打球,但是打球以后,你会发现不一样的感受。至少目前在南昌,我还没有在球场上碰到设计师,可能都是到了一定年纪,他们在时间上更充足一些。

徐晓桢

无论别人是快还是慢,我都会掌握好自己的节奏。如果别人追一下,我就快一点,那就没意思了!

篇5:《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经过前面四课的学习,学生对溶解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较好地对溶解现象进行较全面的描述。本课中的知识就是基于前面知识和学生生活经验之上的,学生对于加快溶解的方法有很好的认识,但无法从理论的高度去解释,更不能用实验去证明,这些都是本课中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本课中涉及到小学中很重要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我在教学设计上也为这方面的知识设计了很多的铺垫与问题,希望引导学生对这个新的实验方法有一个较好地认识。在教学设计中,我也很注重学生对实验步骤的设计,这样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对对比实验的认识,也可以为学生的实验操作起到指导作用,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用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意识很强烈,但对于用比较的方法去证明想法仍有些吃力。在后面学生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过程中,我采取了一导、二扶、三放。一导是教师具体指导,学生认真观看。我具体演示实验步骤,并提醒学生注意玻璃棒的使用。二扶是我试着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步骤,并做一些提示。三放是教师放开手脚,学生自主思考。我出示四个小问题,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自己去解决碰到的各种问题,最后再进行全班性的大讨论,在讨论中改善实验方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对比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的控制有了较好地掌握,并能较好地设计对比实验的实验步骤。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具体描述,这不利于学生的实验观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篇6:《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哪一个溶解得快。

这部分选择前几课多次用到的食盐作为观察材料,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首先探究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对比实验的方法是教科书教给的:把同样多的食盐放入同样多的水中,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观察它们溶解的快慢。然后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的结果对比是十分明显的,学生很容易从实验中观察到: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食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快。教科书强调热水为60摄氏度,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两组实验强调只改变一个条件,为第二部分的实验设计提供示范。

第二部分: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这部分实际上是模仿着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和研究。学生会自然地想到要加快方糖的溶解可以使用搅拌和热水的方法,可能还有学生会想到把方糖碾碎。重要的是考虑怎样控制这些因素,让每一组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教科书还强调了如何选材、用多少水、如何计时、如何记录等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比较科学、规范的对比实验活动的过程。最后的吃糖块比赛,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但同样强调了活动的规范性。

学情分析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物质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液体是否被搅动。在前几课的溶解实验中,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想到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怎样让食盐溶解得快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搅拌,因为前面几课的实验中多次使用了搅拌的方法,他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搅拌加快溶解的方法。让学生拓展到加热水和碾碎的对比实验方法。

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评价任务

1.能对加快物质溶解的影响因素进行猜想。

2.能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2个透明玻璃杯、1根筷子、1个水槽、冷水、热水、食盐、方糖、溶解快与慢记录表。

教师准备:方糖溶解快慢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问题

1.师:老师倒了一杯冷的纯净水,放入了一颗水果糖,想请同学帮我试试够甜了吗?(请一学生试喝。预设:不甜或没有味道)水中放入了糖,怎么会不甜呢?(糖还没有溶解)

2.请大家帮老师想想办法,让我能较快喝到香甜的糖水。预设:

生1:用筷子搅拌。

生2:把水换成热水。

生3:把水果糖打碎。

生4:把水果糖打碎,放在热水里再用筷子搅拌??

3.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4.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真是令老师佩服,是不是你们的这些办法真的有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溶解的快与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做好了情感和知识等方面的准备,自然进入研究状态。】

二、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溶解快与慢的方法

(一)以加热实验为例,探讨实验方法。

1.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这些方法只是一些猜测,在科学课上我们要用实验来验证。为了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我们这节课用红糖做实验(出示:红糖)。下面我们就以加热为例,大家说一说,你们怎么证明加热的比不加热的快呢?(引出对比实验)。

师:怎么比才公平呢?(师生共同讨论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师:相同条件有好几个,不同条件只有一个(一个加热,另一个不加热。)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课上叫做对比实验。

师:现在就按照同学们刚才说的,老师来做这个实验,看我做得对不对。

2.师做加热加快溶解的演示实验。(边说边做,并用投影仪展示。)

过渡:观察加热对物质溶解快慢的影响还需要一些时间,我们先想想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这个实验怎么做呢?

(二)探究“搅拌能否加快溶解”实验。

1.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步骤及应注意的事项: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放入的物质应该一样多;水一样多;放入时间应该一样,水的温度也应该一样。

2.投影出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实验的步骤。(抽生读一读)

3.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5.再看我们刚才加热的实验现象,你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了?

(三)自主探究“碾碎能否加快溶解”实验。

1.碾碎呢?你能自己设计实验了吗?小组讨论一下,该怎么做这个实验?

2.学生交流实验方案,确定后领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用热水、搅拌、碾碎这三种方法都能加快溶解。

【设计意图:以加热实验为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扶”到“放”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实验,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应注意进行变量的控制,为后面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合作互助意识的培养。】

三、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师:看大家做实验这么认真,老师奖励每人吃一颗水果糖。但先思考一下:怎样吃糖,可以让它溶解得更快呢?

1.讨论游戏方案:同时放入嘴中,小组长含在嘴里不动,实验员用舌头翻动搅拌,材料员把糖块咬碎但不搅拌,记录员咬碎并搅拌,用1、2、3、4记录糖溶解快慢的顺序。

2.小组进行吃糖游戏,做好记录。

3.汇报游戏结果,谈谈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利用学生爱玩的心理,通过游戏的形式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保证了实验效果,实现趣味和有效的统一。】

四、拓展与应用

1.我想制作一瓶肥皂液玩吹泡泡游戏,你有办法快速制作出来吗?课上交流后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尝试。

篇7: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

《溶解的快与慢》是教学溶解单元的第四课,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使学生经历从“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过程与方法。我们知道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颗粒大小、水温,以及液体是否被搅动。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体会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使学生理解搅拌、碾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初步学会在对比实验过程中控制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

怎样让糖溶解得快一点?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搅拌,虽然对于第二单元溶解的内容,他们还没有涉及到,因为各种原因,我的上课进度比较慢了。所以,鉴于学生的基础,在本课中,我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并且把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对比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与做溶解的对比实验操作的指导各个打碎。把“搅拌是否能加快溶解”作为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样本,重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突出如何控制变量和如何设计方案。“用热水能较快物质的溶解吗?”侧重方法指导。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方案,让小组再次合作进行验证。为了突出对比实验的效果,方便学生对变量的控制,使探究更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在课堂的教学实施中用更容易操作,现象明显的白砂糖装袋,和方糖。

本堂课试教了三次,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教案也改了又改。总的体会是在平常中注重细节解决对于扎实探究实验非常重要。如实验环节的剪裁,实验方案的指导,实验操作指导到位,材料的取放等等。今天的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这些基本体现出来了,但是学生的反应,没有像平时那样放开,课堂时间的严重拖延,都不得不让我审视自己的教学,究竟是什么原因,自己初步找了一下,总的一句就是对时间观念不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特别是孩子冷场时,一急就话多,会被学生牵着走;第二,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的提出指向不够明确,比如,第一个问题的研究,学生的方法提出后,就跳跃性很强地问,你打算怎样做搅拌能加快物质的溶解这个实验了,学生可能一下子转不过来,开始的冷场,也就造成了整堂课的沉闷。第三,教学的敏锐度不够,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准确地捕捉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第四,课堂上过分强调安静,没有掌握好分寸;第五,在知道实验的时候日后能演示的尽量演示,学生,老师都可,包括实验注意点,列温馨提示不是最佳方法。当然或许客观原因也有,这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溶解这一单元,对他们来说,难度太大了。到这里,可能很多老师会问我,那为什么选这课来上?那是综观了整单元后,相对看来,它的`环节比较清楚,但是可参考的资料相对较少。也许我有点拔苗助长了?请大家给予我更多的帮助和指点,谢谢!

篇8:说说新闻播音速度的快与慢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 面对新的观念的冲击, “中速行驶”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时代。新闻必须是播送, 不是朗读。六十年代初期, 新闻节目的播音速度约为每分钟160字到180字之间, 到八十年代中后期, 已达到200字以上。又过了十年左右, 现在新闻播音速度还在加快, 有些播音员的每分钟播音速度已经达到300字以上。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员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305个字, 这个速度几乎是六十年代播音速度的一倍。目前每一分钟平均300字左右的速度已经被受众认可, 大家已经适应它, 认为只有这样一个速度才是最合适的。播音速度加快是客观存在的。信息时代所拥有的海量信息激发了人们对信息最大限度的渴求, 受众自然要求新闻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尽可能大的信息容量, 新闻播音加快速度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播音速度不应该简单地以快慢来判断好坏, 快不一定好也不一定不好, 慢也不一定不好也不一定好, 不快不慢也不一定好。只要能与有关问题的处理达到和谐一致, 这个速度就是合适的, 其效果也一定是好的。

那么, 一种播音速度是否合适, 是根据哪些因素来确定的呢?

1. 与一个电视台新闻的总体定位要求是否相符。

一个电视台, 或者一个电视频道都会有总体的定位要求。电视作为视听并重的媒体, 可以说播音是节目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 理所当然承担着关键的作用。从宏观的角度说, 播音速度会对电视台或电视频道总体定位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果播音速度比较快, 比较急促, 对受众的听觉、感觉能力要求就比较高, 一般的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就不太适宜, 因此如果说以少年儿童或老人为收视对象的话, 播音就不能太快。经济类频道因为其节目的视觉效果有时不太好, 内容多为抽象的数字或者是较为专业的名词术语, 播音速度太快也会影响受众的理解和分析。而体育频道则讲究以最大的信息量来吸引受众, 因此, 播音速度就必须快一点, 可以说, 急促快捷的播音和体育运动紧张激烈的气氛是一致的, 两者互相衬托, 相得益彰。

2. 与整档新闻栏目的整体风格是否一致。

从微观的角度来说, 每一档新闻栏目都是有其定位要求, 有其整体风格的约定。栏目的风格要求更为具体, 更为明确。以新闻栏目为例, 综合性的新闻栏目因为是各种新闻信息的总汇, 特别强调它的大信息量, 因此, 播音速度一定会比较快一点, 否则就会削弱综合新闻栏目所体现的新闻涵盖的广泛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由于是综合性的新闻, 为了照顾各个方面、各个阶层的观众的收视习惯, 特别是一些老年观众的习惯, 新闻又不可能播得太快, 以至于这部分人听不清楚, 所以, 综合性新闻栏目的播音速度应该被限定在中等略微偏快一点的范围之内。又比如一档新闻的整体风格被确定为庄重严肃的话, 那么其播音速度也必然是较为凝重缓慢的, 如果播得轻快, 就肯定会破坏庄重的氛围而显得不协调。其实这个问题在理论上人们并不会产生多少异议, 但在实践上, 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所以张扬个性, 展示他们的个性魅力是第一位的。应该说这种观点是有片面性的, 在实践上还会产生许多连锁反应, 导致不良后果。确实可以量体裁衣, 专门为某一个播音员设计栏目, 以明星式个人风采来赢得受众, 但是播音员毕竟不是明星, 他应该起的还是传播的作用, 过分强调个人的魅力是舍本逐末, 喧宾夺主。

3. 与新闻内容的格调是否协调。

新闻播音的速度必须与所播出的内容的格调相一致。作为一个较为成熟老练的播音员, 在处理各种稿件时完全能够做到因文而异, 掌握适当的节奏速度, 该快则快, 宜慢则慢。但必须防止一种倾向:不能过分地强调播音员的主观感受, 过多地外加一些非客观因素的处理, 包括太多太强的顿挫、不适宜的拖腔尾音、过分急促或过分舒缓的节奏等。由于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 不少记者编辑在探索新的新闻形式, 像新闻故事、新闻通讯, 散文化的新闻、专题类的新闻报道以及强调现场感受的情景新闻等, 这些新闻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播音员在处理这些新闻新品种时进行积极探索是完全应该的, 但新闻毕竟是新闻, 它与其它文体的播音应该有本质的区别。

4. 与播音员的自身条件是否对路。

每个播音员的自身条件是不同的, 因此他们在选择某一个播音速度时, 不能盲目模仿他人, 而要总结出适合自己的速度。徐俐是一位非常成功、非常有播音个性的播音员, 拿播音速度来说, 她的以新闻内容来确定速度, 每一句话当中, 适当放慢速度、提高音调来突出主要词语, 其它不重要内容则较快速带过的播音方法, 听起来非常舒服惬意。南方有一个城市电视台的一位女播音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以后, 在播音速度节奏的处理上已经很像徐俐, 可观众就是反映听不懂她播的内容。这位播音员自己也非常苦恼。原来, 徐俐播音风格的形成是建立在她自身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基础之上的。她的音色非常亮, 音质非常纯正, 吐字归音非常清晰圆润, 因此她可以随心所欲地掌握播音速度, 或快或慢收放自如。而这位播音员的先天条件并不好, 而学习徐俐的播音方法之后, 因为速度加快, 她的嗓音的缺陷便暴露无遗, 吐字归音变得含混不清, 难怪观众听不懂。上述事例充分说明, 确定播音速度必须充分考虑播音员的自身条件, 扬长避短。■

篇9:教育的快与慢

张文质教授在书中提出,从生命化教育的视角出发,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细致、耐心。郭元祥教授在他的文章中也说,教育确实是一种慢的艺术:慢,体现在平静和平和;慢,体现在细致和细腻;慢,更体现为耐心和耐性。我们老师在学生表现不好的时候,往往容易简单化思维,予以训斥、强迫、禁止。之所以如此急功近利,教授们说,往深处看,我们都把矛头指向体制,认为是当下的体制或制度所致,但是,其实质很可能在于教师自身修养、对教育的责任感、对孩子的爱心出了问题。这是实情,教育需要慢的艺术。

正如两位教授所言,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问题,很多时候确实需要等待,需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尽量少一些急躁、少一些功利,学生才会发展得更好。但细想之下,又感觉两位教授的慢艺术似乎仅是针对处理学生问题过程中的艺术,对于如何抓住解决问题的时机,教师不仅不能慢,反而需要快的艺术。因此,我认为,教育学生其实需要快慢结合的艺术。快,是指教师必须积极并善于发现、及时利用转瞬即逝的教育时机,或在问题还没出现或刚出现时,能积极而迅速地拿出对策;慢,则正如两位教授指出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儿童发展规律,持有等待教育效果逐步显现的心态和能力。

这让我记起一名学生。开学之初,他成绩差,且特别喜欢招惹同学,因此常和同学发生冲突,谁都不愿和他同桌。当时真是恨不得立即让他“改头换面”,因此时不时对他来一顿“暴风骤雨”,可是收效甚微。坐下细想,这个孩子需要的是“和风细雨”,需要的是时间,需要的是耐心的等待。因此,我及时转变策略,通过仔细而全面的观察,寻找教育时机;同时,一遍遍家访,一次次辅导,一回回长谈……等待之余,也不止一次进行及时的教育感化。半年时间,换来家长的配合,赢得同学的接纳,天真的笑容重新在他脸上浮现,成绩也不再“触目惊心”。这不正是“快慢结合”的艺术赢来的“云开雾散”吗?

再肥沃的田里也会长出杂草,面对千人千面的学生,面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只有运用快慢结合的教育艺术,不断抓住教育时机,及时制定和调整对策,耐心等待学生转化,让学生逐渐成长,才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

快,快得及时而适宜;慢,慢得沉稳而恰到好处。教育学生是如此,其实,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快慢结合的生活,是有张有弛的生活,是有进有退的生活,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生活。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华新区龙华第二小学 广东深圳 518109)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篇10: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节课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既有知识教育的要求,又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科学探究的实践。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一上课,端起一杯凉开水,向里放了一块水果糖,和学生交流:老师这有一杯凉开水,我在里面放了一颗水果糖,请一位同学来尝一尝。这样的情境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并且都想来亲自尝一尝,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问:如果我想在短时间内喝到一杯很甜的糖水,你有办法让糖快点溶解吗?这个问题又激起了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顾,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做好了情绪和知识等方面的准备,自然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由“扶”到“放”,突破重点难点。

学习对比实验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我主要采取了先以一种实验方法为主(加热),指导学生掌握用对比实验进行研究的方法,并进行了演示实验。然后让学生探究搅拌和碾碎两种实验怎样做对比实验。这样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对对比实验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在课前谈话时,我还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对比实验:同学们,如果有两个同学小明和小红,我说小明跑得快,怎么证明?当我问到怎么知道加热能使溶解更快呢?学生马上意识到必须用两个烧杯来做实验,必须有几个条件是相同的,只能有一个条件是不同的,从而建立了“对比”的概念,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认识被强化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遣词用句,注意语言精准。

篇11: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范文)

朱河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会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量杯一个,玻璃杯4只、竹棒一根、热水、冷水、冰糖。小组准备:玻璃杯6只、搅拌棒1根、30毫升冷水、热水若干份、食盐6份、记录纸1张。【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老师嘴里含一块冰糖)老师最近胃口不好,嘴里发苦,想用块冰糖缓解一下,还没吃完就上课了。你们有没有好办法,让嘴里的冰糖加快溶解?(学生给老师出主意)感谢同学们对老师的帮助!

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那么,溶解的快或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溶解的快与慢”(板书)。

二、实验验证,明白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只是一个大胆的猜测,那么如何验证这些猜想是正确的呢?(通过实验)好,那我们今天就当一回小小科学家,亲自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一)以搅拌实验为例,探讨实验方法。

师:同学们请看书,那么做这个实验需要几个烧杯呢?

师:为什么要用两个烧杯呢?(便于比较)

师:不错,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对,这就是科学学科经常运用的一个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板书)大屏幕出示定义 师: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对比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请看大屏幕搅拌实验的要求,找出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出示(课件)

相同条件:1.水量相同2.水温相同3盐量相同4.同时加入5.观察时间相同。

不同条件: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师:找出了做对比实验的条件,我们就来实验,看结果与你们的猜想是否一致。同学们请看,在桌面的实验盘里有1-6号6个杯子,杯子上有一个黑色的标记线,它就表示30毫升,1、2、4、5、6这5个杯子里老师已经盛有30毫升的冷水,另外还有5份食盐,每份5克,还有1个搅拌棒。

师:下面请各小组实验员从实验盘里取出1号杯和2号杯,再取出2份食盐。按老师指令同时放入杯中,1号杯搅拌,2号杯不搅拌,观察结果,同时做好记录。

师:得出实验结论:搅拌能加快溶解。

(二)探究“加热是否加快溶解”实验 过渡:刚才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那么加热又是否能加快溶解呢?我们来一起研究一下。

师;这也是一个对比实验,那么它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是什么呢?

师:真棒,大家已经找出了对比实验的条件。师:请各组取出3号杯和4号杯,老师已经在4号杯内倒入了约30毫升的常温水,为了安全,3号杯的热水老师来倒。

生:各组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实验结果:加热能加快溶解,完成记录表二。

(三)自主探究“碾碎能否加快溶解”实验

过渡:上面我们大家一起通过实验验证了搅拌和加热能加快溶解,你还有其他的加快溶解的方法吗? 请小组讨论一下,先找出这次对比试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填在记录表内,并想想如何做这个实验?然后动手实验。

同学汇报实验结果:碾碎能加快溶解。

教师小结:(大屏幕出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搅拌、加热、压碎可以加快溶解。下面老师就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三、游戏,探究冰糖的溶解

过渡:看大家做实验这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做个吃糖的游戏,好不好?不过吃糖之前请大家先想一想怎样吃糖,可以让糖溶解的更快些?

1、小组讨论吃糖方法。

2、汇报讨论结果:⑴含在嘴里不动、⑵用舌头翻动搅拌⑶咬碎并搅拌

3、找出两组同学,每组3人做游戏。

4、汇报吃糖结果:咬碎并搅拌最快。

四、拓展延伸

1、师:今天学习了关于溶解的知识,同学想想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今天所学的知识? 生:洗衣服倒洗衣粉要搅拌、炒菜放盐、冲牛奶、吃药等。

2师:看来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希望大家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七、板书设计:

溶解的快与慢

上一篇:加拿大研究生会计专业解析下一篇:财务指标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