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2022-08-29

第一篇: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张北县第三中学 李冬雁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化学复习课《物质的分类》。我的说课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与课后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也为了使他们在学习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教材专门设计介绍了有关的概念理论知识,而我要说的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是初中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既是对初中内容的整合,又为学生以后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领悟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用分类的方法与观点,对物质进行研究。

二、说学情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次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三、说教法、学法

教师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及学生认知的心理规律,主要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讨论、合作为主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情况教师再予以指导,点明重点,剖析难点。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生根据学案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自主归纳出如何对物质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归纳,以多媒体辅助,通过分组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新课导入】

元素周期表的简介(说明元素的种类)(挂出图表).

设疑:110多种元素是如何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 【问题探究】

知识点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学生六人一小组,在课前依据预学案进行回顾、预习及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讨论、归纳出预习导学中的问题答案,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集体讨论,从而实现自主探究得出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目的。

2、在得出了元素与物质关系的基础上,用多媒体投影复习、巩固单质、化合物概念,并引导学生对这几个概念加以比较、区分。

3、小结,完成对知识点一元素与物质关系的学习。 知识点二:物质的分类

一、物质的分类依据

1、小组内交流、讨论、归纳出预习导学中的问题答案,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集体讨论,从而实现自主探究完成对物质的分类。

2、投影给出课本上的物质分类及其依据。

3、完成了对物质的分类,应使学生明白物质分类的意义:认识一类物质、制备物质、鉴别物质、提纯物质。

二、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 【活动探究】

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请根据提

供的试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可发生哪些反应。

主要试剂:

金属铁,木炭,氧气,氧化钙,氧化铜,大理石(可用于制二氧化碳),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石蕊溶液。

请同学们先对物质进行分类,由教师指定每一小组所探究的物质类别,小组在分配到的物质类别中任选一种物质,根据它的类别预测它可能会与其他哪些物质反应,并设计实验证明预测的正确性。

要求:

1、每学习小组设计出一种物质的性质实验方案。

2、小组内交流,再推代表进行班级交流(将主要物质性质的实验方案优化)。

3、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总结归纳】

1、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有一定的反应关系,某一类物质与相关类别物质的反应通常表现为这一类物质所具有的通性。

2、作业布置

完成本次导学案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游离态----------单质

化合态----------化合物

二、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

物质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遵循“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教为辅”的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讨论、总结、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我有几点体会:1.多媒体教学,增加了学生们的兴趣,同时也加大了课堂的容量。2.以初中已学知识为载体来进行新知识点的学习,使同学们不仅有兴趣,而且思考起来更具体。3.通过自主学习,讨论,小组得出结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使同学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4.随堂解决相应的问题,使同学们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意义。但是通过教学过程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同学不善于在讨论中学习,讨论时间白白浪费掉。今后教学中应当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练习。

第二篇:说课稿物质的组成

初中化学说课稿《物质的组成》

黄婷婷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物质的组成》,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法指导,教学方法及手段以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该节课在整个初中化学阶段都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初中化学甚至高中化学最基础的知识。该节课被安排在元素符号的学习之后,不仅是对元素符号的进一步学习,同时也是对物质组成本质的更深入学习。

2、 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式的含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学会简单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学会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以上知识目标是学好化学较为基础的因素之一,它们在整个初中化学中都会一直应用,因此必须掌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质组成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学会分类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口诀等记忆较为分散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1)重点: 本节课重点在于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不论是化学式的含义、命名以及化学式的书写,其最终目的是学会质量分数的计算,因此该知识点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化学式的书写。该知识点中不仅有元素符号、化合价的学习,同时还有书写规则,这些对于初中生来说是相对不熟悉的,并且需要把这些分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因此在本知识点的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

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利用前几节课对原子元素的学习来加强对化学式化合价的理解和记忆。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件演示原子之间如何形成分子,如何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如:演示课件→学生讨论→老师讲解→学生总结→习题检测巩固。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学生对前面分子、原子和离子以及一些常用的化学物质如:盐酸、硫酸、碳酸之类的学习,为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了铺垫,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可通过一些有趣的较为常见的化学物质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的学习。

3、知识构建的方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从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对知识点的学习能做到不缺不漏。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教学方法:本节课通过口诀背诵法对知识点进行识记,通过合作交流相互检查法来巩固知识点,通过练习法来验证对知识点的理解应用。

2、教学具体方案:

1)课前预习,预习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化合价的产生原因,通过口诀的背诵记忆化合价以及化学式的书写注意点。

3)通过例题的讲评,引导学生质疑、分析归纳、总结,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发展学生的思维。

4) 应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益。

四、教学过程

1、课堂引入: 因为本节课的内容阅读性以及理解性较为强,因此在课堂一开始,设置相应典型的题目,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上来回来问题,对优胜小组进行奖励。该游戏主要考察学生预习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能增加课堂气氛以及提高学生的兴趣。游戏结束后,同学们的答案不擦掉,等讲完课之后,对他们的答案进行解析。并且由 “H2O是什么物质的化学式,它表示一个分子里有几个原子组成?”该题目引入第一小课题《化学式反应物质的组成》的学习。

2、课堂主体部分:

1)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阅读并自行讨论归纳。 2)化学式的书写

①复习原子和离子的概念,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说明在纯净物中各各原子里电子的得失与共用情况,从而来判断化合价。

②在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了一些常见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之后,根据表3-7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进行归纳处理并识记。 ③化合物书写的规则,由于课本关于书写化学式的注意点不太容易识记,可通过口诀进行讲解。

[多媒体呈现]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化合价实质要认真,金正非负单质零,氢一氧二要记住,正负总价和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

常见化合价口诀:一价钾纳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三铁,

二、四碳,硫有负二正四六,铜汞二价最常见。 3)化合物的命名

该课题阅读性较强,且较为容易理解,可用来练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本课题由学生阅读并进行归纳交流,然后由老师进行强调并通过练习题检测学生学习情况。 4)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

3、小结:先由老师带领同学看板书部分,一一回顾本节课所讲主要内容。再擦掉黑板板书,学生盖住课本,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大脑回顾本堂课的主要内容。由记忆规律显示,在刚刚学完之后重复复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最佳的,因此课堂小结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4、作业布置:针对性布置作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加强知识的记忆,知识的牢固记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预习布置:如上所述,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以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板书设计

[板书]一)化学式反应物质的组成

①分子式: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式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也表示该种物质,即该物质的化学式。如CO、H2O等。

②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不存在分子式,但可用化学式表示其构成。化学式中数字表示物质中各元素原子数目的最简比。如NaCl等。

③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元素符号不仅表示该物质,也表示该物质的化学式。如:金属元素、稀有气体等。

[板书]二)化学式的书写

化学式书写步骤:①写出组成物质的元素符号;

②查出各元素的化合价;

③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确定原子个数最简比;

④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板书]三)简单化合物的命名(见P84中方法提示) [板书]四)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

质量分数概念: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在物质总质量中所占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表达式: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五、综述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r)原子个数100%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r)整个教学活动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而且还在于向学生展示一种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注意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整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活动中及时给学生以鼓励,肯定,指导和督促。在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由易而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了发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谢谢!

第三篇:物质的量说课稿

化学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初赛说课2007.7

《物质的量》说课

李文莉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量》。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展开说课:分别是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学习需要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包括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一.学习需要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鲁科版《化学(必修I)》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三节。本课时主要涉及第三节第一部分物质的量。本课时内容排在高中教材如此靠前的位置,足以可见其重要地位。它的作用不是简单的承上启下,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整个教学,它属于“工具性”概念, 学生在今后几乎每一节课的学习都会不断频繁使用,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学习,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所以是本章、本册乃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课程标准》指出: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可见,《课程标准》淡化了对概念本身的理解,而着重强调了对这些概念的应用。

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难懂,具有很高的知识陌生性,而且非常容易将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2.学情分析

(1)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体积来计量宏观物质,也熟知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但是学生是将宏观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的粒子数目孤立起来看待的,缺乏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同时,学生对定量认识全部是基于“质量”进行的。对本节知识的教学设计必须采用新思路,宜用推导的方法,由已知的物理量及化学计算方法一步步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等概念,增强这些概念的内部联系,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落实“在体验中成长,在探究中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2)高一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比较高,主观上有学好的愿望,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还很不成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

基于教材和学情,我确定了本课时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体验“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习类比推理、归纳推理,辩证逻辑思维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2)重视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了解使用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学生认识到化学计量的出现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培养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感受到宏观和微观的完美结合。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共4页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摩尔,以及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数之间的运算关系关系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四.教学策略

我们都知道化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2.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3.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5.讲述法: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五.教学程序

接下来,说说我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穿插我对重难点的处理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我将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4分);教学内容的实施;(29分)深入引导,总结提高(3分);巩固练习,及时反馈(4)

5.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

本节课概念多,理解难度大,学生认知水平又比较低,所以教师应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加强直观性教学。所以,创设情景,非常重要。

情景1:走进生活中的计量。

一双筷子一打铅笔一箱啤酒

接着引出对于外观越 小 的物质比如说大米和大头针,我们就很少说买多少粒大米,我们一般说买多少斤大米,再比如我们很少说买一个大头针,我们一般都说买一盒大头针。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总结出外观越小的物质,用集团来计量较方便。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

情景2: 逐步抽象,揭示本质。越小的物质,小到极致,就是我们的微观粒子。设问一滴水中到底有多少个水分子呢?给出学生一个数据并生动的描述它的大小。

设计意图:水大家很熟悉,这一情景的创设与原有的旧知识经验相联系,这样新知识最容易被同化,理解和接受。学生自然会感觉到描述微观粒子采用集团计量,势在必行,问题继续推进:多少个作为一个集团合适呢?一个集团又应该称为什么呢?继续推进, 我们必须引入一个能够代表微粒“集团”的物理量,引入今天的课题,物质的量。

5.2教学内容的实施

(1)物质的量概念的讲解: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它包括物质的量概念的由来,七种基本物理量放在一起类比,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其注意事项(10)

设计意图: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新引进的物理量与所熟悉的物理量时间、长度、质量

及其单位放在一起产生类比,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降低了心理难度。

(2)摩尔作为物质的量单位的讲解:包括简称,符号,由来。通过对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来引出摩尔的标准。1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老师给出一个c原子的质量学生自己计算出1mol粒子大约含有的个数。在使用摩尔为单位时所注意的事项。(7)设计意图:

121: 自己计算出问0.012kgC中含有的碳原子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规定和数据的印象。

2.让学生感觉到:其实每一个物理量或数据的出现,都是为了方便,人为规定的。

(3)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讲解:由来,符号,单位,近似值,总结其与1mol粒子的粒子数 与0.012Kg12C中所含原子数的关系。自然地感受到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大小。(6)

教学意图:讲述阿伏加德罗这位学者的生平和成就,让学生了解化学史,激发他们潜在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4)最后来一组简单的计算探究题,学生做完后,自己推出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 ,粒子数N之间的运算关系。(6)

教学意图:让学生自己推导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 ,粒子数N之间的运算关系,增加学生学的成就感和信心。

5.3深入引导,总结提高(3):

小结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本节课介绍了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物质的量、概念及相互关系。知道了物质的量是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的基本物理量。对本节内容作一个简要回顾。重温一下三个名词,一个公式,并认识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使知识条理清晰。)

【设计意图】

1、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

2、实施以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以图表的方式直观让学生清楚本节的内容要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5.4巩固练习,及时反馈(4)基本概念的构建基本完成。趁热打铁,来几组针对性的课堂练习。练习的难度要控制得简单、直接、明了。题目中所涉及到对重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和计算公式都有所考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按照概念的学习过程来完成的。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以前研究物质量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重新构建以物质的量为中心来讨论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的知识网络。

六.板书设计

力求清晰、完整,突出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三节.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符号为 n

2.注意:是一个物理量,专用名词,不能增减

二: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简称 摩,符号mol

1. 1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Kg 12C(原子核里含 6个质子和 6个中子)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2.注意点:(1)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来说明宏观物质

1mol小米(错)

(2)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名称或化学式

1mol氢(错)

三: 阿伏伽德罗常数: 0.012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

符号: NA;单位是:mol-1; 近似值:6.02×1023

四:物质的量==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N/NA

物质的量是表示微粒的集体,可以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质量 (宏观)物质的量粒子数(微观)

0.012Kg12C约为6.02×1023个C

第四篇:物质的量说课稿

关于《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说课稿

湖南汉寿五中李列群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本节内容分三个课时,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首先,我谈谈对本节教材的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

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化学学习,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学习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非常重要。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和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类比法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理解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重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基本物理量及单位之一,也是化学学科中经常使用的物理量;为以后学习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一系列概念打基础,因此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概念的建构和理解定为教学的重点。

难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而“物质的量——摩尔”在后续应用中,学生有很大的障碍。因此,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是教学的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高一学生,学生以前的知识水平对这节课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是学习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学生的学习方法影响,抽象思维能力的欠缺,在理解“物质的量”时有一定的障碍。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类比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四、教法分析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是在教学中必须高

度重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运用启发式、问答法、类比法、指导阅读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因此,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建构。这节课我通过生活经历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中买米、买面时的计量问题,建筑中

买石子、沙子的计量问题。为什么不用“粒”计量米、面、砂石呢?学生自然会想到用“粒”计量,数目太大,也很不方便,因此用“集体”来计量。那么在科学中如何计量分子、原子呢?学生很容易想到采用“集体”的观点,把大量的微观粒子看成一个整体,一个集合,数起来就会方便。老师趁机追问“选择微观粒子集体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选择多少个微观粒子作为一个集体合适呢?

概念导出,知识建构

通过前面的情景引入,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已调动上来,他们很想知道这一个集体到底是多大。我将指导学生阅读,分析书上有关内容归纳得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阐述物质的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巩固知识,注意使用

在前面概念建构的基础上,我将给出一些基本练习题,让学生根据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得出n、N 、 NA 三者间的关系。我将通过一些事例如1mol鸡蛋、1mol大米、1mol氧等演示说明来强调摩尔的规范使用问题。然后接着我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我们有称量质量的仪器设备,是否有称量物质的量的仪器设备呢?那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至P13,完成学与问,补充做几个相关练习。通过练习学生自然会得出n、m、M之间的关系。

复习小结,学以致用

这时,我提出学习概念时常用的“3W”

Why(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

What(物质的量是什么)?

How(物质的量如何应用)?

布置作业,加以巩固

书上作业偏少,需另行补充一些。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概念:

一定数目的粒子的集体

2、单位:

摩尔 符号mol

3、规定:

1molA是指NA个A粒子的集体 NA——阿伏加德罗常数,是0.012Kg碳-12原子中的碳原子

数,此数约为6.02×1023

4、 n、N、NA的关系

n = N / NA

5、 n、m、M的关系

n = m / M (M如何确定?)

2011-5-26

第五篇:物质的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量》,下面我从教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科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本课时主要涉及第三节第一部分物质的量。本课时内容属于工具性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整个教学,学生在今后几乎每节课的学习中都会用到,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这节课是本章,甚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等概念,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而且很容易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根据新大纲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时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2、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使学生了解学习

物质的量这一基本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

3、 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与其他物理量对比得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通过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深入探究,培养学

生归纳计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了解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学生认识到化学计量

的出现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感受围观与宏观的完美结

合。

3、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以及物质的

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微粒数之间的运算关系。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化学是一门培养人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和本课时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二、 教法学法分析

(1) 教法

2、 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

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

3、 采用类比法 将物质的量与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类比,与

常见物理量的知识联系起来

4、 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习

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5、 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

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6、 讲述法 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

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 学法 对于新问题,跟着教师引导大胆想象,敢于提出

问题,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整堂课堂的新知识。

三、 教学程序

接下来说说我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穿插我对重难点的处理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我将本节分为五个部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板书设计

导入新课,一个化学反应的计量,除了初中学到的质量和体积这两个物理量还可以用数量来计量。

数量所对应的物理量:物质的量,通过对物理量有关知识的复习来学习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讲授新课

1、 物质的量概念的讲解:我用类比推理的的方法,引

导学生把新引进的物理量与所熟悉的物理量时间,

质量,长度及其单位放在一起进行类比消除学生对

新知识的陌生感,来讲解物质的量及其注意事项

2、 摩尔作为物质的量单位的讲解:符号,1摩尔的意

义,注意事项。通过对长度单位米的标准来引出摩

尔的标准即1摩尔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等于

0.012千克碳十二原子所含的碳原子数,然后给出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让同学们计算0.012千克碳十

二原子所含的碳原子数,即1摩尔任何微粒所含的

微粒数

3、 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讲解:由来,讲述阿伏伽德罗这

位学者的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号单位,近

似值

总结1摩尔微粒所含微粒数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的关系。

4、 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微粒数之间关系的讲

解:出几组简单的计算题,让同学们推导三者之间

的关系。

归纳总结

小结采取学生先总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本节课介绍了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更加深刻的了解本节

内容。

反馈练习

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趁热打铁,来几组针对性的课堂练习,题目要涉及到对重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和计算公式都有所考察。

板书设计:

力求清晰完整,突出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一、物质的量

1、定义: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n

强调

(1)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专用名词,不能增减

(2) 粒子:微观粒子,离子分子原子等

2、单位——摩尔 简称摩 符号mol

(1)1mol任何微粒中所含微粒数等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注意点:

1、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来说明宏观物质1mol小米

2、 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的名称或化学式

二、阿伏伽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 符号NA单位mol-1近似值6.02*102

3三、 物质的量=微粒数目/阿伏伽德罗常数 n=N/NA

物质的量是表示微粒的集体,可以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上一篇:西安市医保定点医院下一篇:物业中心各岗位职责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