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

2024-05-09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共13篇)

篇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震东中心校:易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的现象,能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等综合能力。

(2)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能用语言溶解情况进行描述。

2、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用语言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法把沙和面粉从水 中分离出来。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6个烧杯、盛有水的水槽、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沙、1根搅拌棒、3张滤纸和1组过滤装置。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用《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到水里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同时板书课题)2.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

二、猜测:食盐.沙子,面粉能不能溶解在水中。

三、设计实验,展开活动

活动一:食盐、沙子在水中的溶解。

小组实验:取一小匙食盐放在玻璃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1)你们观察到什么?

(2)你能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吗? 将食盐换成沙,按照同样的方法做实验。(1)你们观察到什么?

(2)你能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吗?

(3)食盐水和沙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4)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小组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1)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又能观察到什么现象?(3)面粉在水里的情况与食盐和沙在水里的情况相同吗?(4)面粉到底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呢?(5)小组讨论交流。

活动三:探究实验过滤的过程

用过滤法比较食盐、沙和面粉是否从水中分离出来。(1)教师边讲边演示过滤操作步骤:

1、把滤纸对折两次后,沿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

2、让漏斗下端的管口靠近烧杯内壁。

3、略倾斜玻璃棒,一端对着三层滤纸,沿着玻璃棒慢慢导流液体进入漏斗。(2)小组分别过滤三个杯中的溶液。

(3)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什么物质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什么物质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4)班级交流对溶解的说法。

三、总结

(1)这街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物质在水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在水中不溶解吗?

(3)你能根据这节课观察到的说说溶解是怎么一回事吗?

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那些物质能够溶解?

2、自己动手做一做油能溶于水中吗?

3、上网查一查什么东西应用了溶解的性质?

板书设计

问题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食盐 沙子 面粉 猜测 溶解 不溶解 ? 实践 化了,看不见 沉在水底 水变混了 结论 溶解了 不溶解 不溶解

篇2:《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

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

一、教材简析

教材主要安排了“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两大板块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细心观察食盐、面粉和沙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又通过过滤的方法,感知面粉和水分离开了,而食盐和水却没有分离,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溶解的新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白开水、食盐水各一杯。3个透明的玻璃杯、3个烧杯、水槽、食盐、面粉、沙、搅拌棒、滤纸、漏斗、方座支架等。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难点是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1)桌子上有两杯水,谁能看出哪杯是白开水,哪杯是食盐水?

(2)为什么我们用肉眼很难分辨这两杯水?

(3)谁能用什么方法较快地分辨出这两杯水?

2、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里的变化。

小组实验:取一小匙食盐放在玻璃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1)你们观察到什么?

(2)你能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吗?

将食盐换成沙,按照同样的方法做实验。

(1)你们观察到什么?

(2)你能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吗?

(3)食盐水和沙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4)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3、观察比较面粉、食盐和沙在水里的变化。

小组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1)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又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3)面粉在水里的情况与食盐和沙在水里的情况相同吗?

(4)面粉到底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呢?

(5)小组讨论交流。

4、用过滤法比较食盐、沙和面粉是否从水中分离出来。

(1)教师边讲边演示过滤法。

(2)小组分别过滤三个杯中的溶液。

(3)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什么物质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什么物质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4)班级交流对溶解的说法。

5、总结。

(1)这街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物质在水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在水中不溶解吗?

(3)你能根据这节课观察到的说说溶解是怎么一回事吗?

六、课外延伸。

请你回家调一杯糖水,仔细观察糖在水里的变化情况,想想糖在水中溶解了吗?

七、教后反思: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将三小匙食盐、沙、面粉分别放入水里,用玻璃棒轻轻地搅拌、静置。观察这一过程中它们的变化,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记录研究的情况。

插入指路标

观察食盐等的颗粒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观察食盐、沙、面粉的过滤试验,记录试验情况。

插入指路标过滤后的情况可以从滤纸和滤液两方面进行观察。

四上科学《溶解》单元第一课时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一、设计思路

“溶解”,在生活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无意识的。究竟什么是“溶解”,学生是很难说清楚的。学生也可能从来没有对溶解的现象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描述。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对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等物质的观察比较,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溶解”和“不溶解”的科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了多种鼓励性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到实验上来,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井然有序,观察描述得比较丰富生动。

二、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难点: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

四、教学准备工作:

学生材料:

1、过滤装置的制作 3*132、一次性筷子 1*133、杯子 5*134、大可乐瓶

1*135、材料袋装上五种材料5*136、记录纸1*137、毛巾1*138、用水槽打包。

9、滤纸

教师材料:

1、所有学生材料

2、科学家名片

3、泡一杯糖茶

4、小黑板

5、过滤装置

6、过滤网(筛子)

7、味精、果汁、麦片

8、食盐+水、面粉+水、沙+水三个杯子

9、玻璃水槽。

五、了解学情与学生背景:

1、了解学生已有怎样记录、记录员的训练(简单重点速度快)

2、实验纪律(听清组长安排、老师组织要求)

3、基本情况:人数、分组、材料员

4、如何进行观察描述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间谈话:(1)实验注意些什么?用器材 倒水 纪律(2)记录要简单。

(一)导入:(2分钟)

1、一杯放有砂糖的茶,请学生来尝一尝。

2、尝出什么来?糖在哪儿?嘴里?杯子茶里?都没有!

3、哦,糖 溶解 在水里!(糖在水中化掉了!)(给表达准确予以明确)

4、今日,重点研究有关溶解的现象。

(二)展开:

1、食盐在水里溶解了,面粉在水里溶解了吗?

(1)三种物质:食盐、沙子、面粉哪个能在水里溶解?(猜测)证明他们究竟能不能溶解,最好的方法就是动手做实验!

(2)明确实验要求:

A、拿三个小杯子,每个杯子都倒上半杯水,把三小包物质都放入三杯水中,用三个筷子同时在三个杯中轻轻搅拌四十下。

B、然后小组内观察并讨论这三种物质在水中有哪些变化哪些现象,一边讨论一边小组简单地记录。[/5分钟]

(3)学生动手做!教师也动手做!巡视,去发现问题!(三个杯子都有标签)

(4)重要的交流开始了(交流分两个层次)

要求把东西放在中间。

第一层次:

v①都能溶解吗?哪种物质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溶解。哪个现象可以说明?(搅拌了吗?一个词语描述这个现象:沉淀)

哪种物质肯定溶解了?你觉得它是怎么溶解到水里去的吗?肉眼看得见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溶液引入)——对食盐溶解的描述。

v②从食盐和沙子中,你能比较出溶解与不溶解有哪些区别?

第二层次:

v③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又有哪些现象?跟盐有什么区别?

v④食盐能溶解在水里,底下没有沉淀;沙子不能溶解在水里,底下有沉淀。推测一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面粉这杯会向盐+水没有沉淀的方向发展还是向沙+水的方向发展?

v⑤让我们暂时放到一边,让时间来证明?

2、过滤沙、面粉、盐三种物质

过渡: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情况都不一样,那么现在我们能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再把他们从水中分离出来呢?用什么来过滤呢?

(1)理解过滤:用这过滤网能分离出哪杯。(演示沙的分离。)分离开来了吗?

其实我们实验的时候用得最多的还是这种纸来过滤分离。过滤纸,能分离出不能溶解在水中比灰尘颗料还要微小的物质。过滤纸怎么用?

(2)介绍过滤杯。过滤纸的用法:四折,放在漏斗上,按住。我们用它分离余下的两杯。搅拌一下

A、提醒不要放得过多。就会越过过滤纸。

B、要是那么分离出来的物质应该在滤纸上还是瓶子里。那我们经常要注意滤纸,老师提议可以用手指在滤纸上抹一下,看一看感受一下有没有什么?看哪

个小组最早有发现。

(3)师生动手过滤。

(4)重要的交流:放到中间

v①哪种物质分离开来了?食盐有没有留下?

v②食盐没有分离开来,沙子用滤网就可以分离,那么面粉应该是哪一类? v③刚才我们放到一边的面粉现在怎么样了?

v④溶解的物质在水里有什么特点?

3、观察高锰酸钾和砂糖的溶解。

(1)食盐溶解了,那么溶解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呢?你们相知道吗?我这儿有一种新的物质。它叫高锰酸钾。读一遍。

(2)师生一起实验与观察。

提醒:先在一个大杯子中倒一杯水,材料员到上面来领材料。别急着放进去,和老师一起做。

重要的交流:

①描述高锰酸钾的溶解变化:

紫红色的线是谁留下的?现在以有什么新的变化?推测一下,再过一会儿会有什么新变化,让我们搅拌一下,又有什么新的变化?分布均匀吗?(板书)②我这儿还有一种物质,出示糖。请你想象会怎样溶解?(突出分布均匀)

4、整理观察研究的结果:

共同整理一种,同桌口头讨论整理结果。出示表格

(三)总结与拓展:

1、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你能观察和区别吗?溶解的物质有哪些特点?

篇3:《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

【设计理念】

以问题为主线, 以小组为单位, 创设情境, 让学生生成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群学拓展, 提升问题,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深入思考、理解知识, 变学为思、教为导。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观察食盐、沙子、面粉加入水中的不同现象, 区分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归纳溶解的特征、含义。

(二) 重、难点

理解溶解的特征, 区分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教学准备】

以两人为1 小组准备材料, 以下材料, 盐、沙子、面粉各一小包, 一次性杯子3 支, 500 m L烧杯并装水、玻璃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聚焦问题

1.故事导入:小马过河

小马每天都要用麻袋运送不同的货物去河对岸, 第一天, 小马运了一袋盐过河, 盐袋子被水打湿了, 货物越来越轻, 小马一下子就过了河。到了目的地后, 它发现袋子没破, 盐变少了, 盐到哪去了呢?第二天, 小马驼一袋沙子过河, 它以为能跟昨天一样, 可结果是沙子重量并没有减轻, 小马觉得很困惑。第三天, 小马要驼一袋面粉过河, 它会觉得越来越轻吗?

2.聚焦问题:盐、沙子、面粉加入水中后分别有什么变化?有哪些不同现象?

3.学生猜测, 在图中画出猜测结果。

设计意图:改编学生熟悉的小马过河的故事, 聚焦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问题引导入手, 了解学生前概念,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二、小组合作, 实践解疑

1.小组合作, 将盐、沙子、面粉分别加入水中, 观察并记录现象。

2.分别对三种混合物进行搅拌, 观察并记录现象。

3.静置后, 观察并记录现象。

4.用1~2个词语描述出溶解的特征。

具体实验记录单如下图:

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亲历实践, 主动建构知识。学生在对三种物质在水中混合的过程分别进行观察和记录后, 在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中, 区分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细心的同学还可以发现溶解是一个过程, 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群学拓展, 提升问题

1.小组内分享记录单, 并推荐1 人在全班进行汇报、展示。

2.交流小马过河的问题, 解答小马的疑惑。

3.课堂总结:提炼升华。让学生用最简短的词语描述溶解的特征, 与学生一起提炼出关键词:均匀、稳定、不分层。如学生无法总结出均匀一词, 可引导学生再次回到前面实验中的盐水, 再次观察盐水, 并提问:如果取这杯盐水的上部、中部、下部尝一尝, 结果会怎么样?

篇4:《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首先从同学最熟悉的食盐溶解的现象动身,一定要注意引导同学加强观察,并学会总结溶解的特征。溶解的特征之一是“溶液不会自行沉淀”,特征之二是“看不见物质的颗粒”。但是我们在溶解食盐过程中,往往由于食盐自身含有杂质,在溶解后在杯底会有一些沉淀。为防止对同学发生误导,一是在实验准备时,把食盐溶液进行过滤,二是在同学实验出现类似现象是,要和时的解释。同学观察完溶解现象后,让同学观察沙在水里的情况,可以更好的做对比,从对比中找到溶解的真正含义。

当同学对溶解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可以让同学根据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征来区分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面粉和食盐与沙相比,溶解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特征处于前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所以同学较难判断,究竟能不能看见面粉颗粒呢?因为面粉溶解后,出现出的是一杯白色的悬浊液,几乎看不清面粉的颗粒,这就需要同学仔细耐心的观察,当放置一段时间后,很明显,面粉沉淀到了杯底。当我们靠近一些,我们还是能看到水中悬浮着的面粉颗粒。因此通过用眼观察,我们就可以判断面粉是不溶解于水的。而后面的过滤实验则更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同学在进行过滤实验时,出现较多的误差,如有的同学不会很好的使用玻璃棒;有的同学太用力,从而把滤纸戳破了等失误。同学的这些失误是由于我在实验之前,没有给同学充沛的时间掌握过滤的要点,所以在实验之前应该多加强指导。实验过程中,需要把过滤纸很服贴的放入漏斗中。在实验中我把干的过滤纸浸湿了,这样就能很服贴地放入,这也是想当然的做法,不够科学。课后,我查了一下,原来正确的操作应该是把过滤纸放入要过滤的溶液中浸湿。虽然我课上的操作并没有影响实验效果,但这种操作是不够科学的,所以以后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同学树立良好的.典范。

篇5: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上課教師:陳海霞

指導教師:林振德

邱麗鴛

教學內容: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教材分析:

本課是溶解單元の起始課,主要讓學生初步感知溶解。在這一課中,學生要運用觀察和比較の方法去發現食鹽、沙子和面粉在水中の狀態有什麼不同。教科書又介紹了過濾の方法,讓學生進一步觀察、比較食鹽、沙和面粉能否用過濾の方法從水中分離出來。這一課將幫助學生發展他們關於溶解の概念和實驗の技能。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通過實驗、觀察和比較,知道一些物質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質不能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過濾の方法把溶解了の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能夠對食鹽、沙、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和不溶解の現象進行描述,能正確規範地進行過濾實驗の操作,讓學生經曆“提出問題——引導猜測——實驗驗證——得出結論”の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研究溶解與不溶解現象の樂趣,激發深入探究溶解問題の興趣,培養學生の綜合能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觀察、比較、描述食鹽、沙和面粉三種物質在水中の溶解與不溶解。教學難點:

①比較食鹽、沙、面粉在水中の變化有哪些異同。②過濾實驗の規範操作。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0128

0128

一、導課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將開啟第二單元溶解の第一課の學習。上課前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段視頻(超鏈接播放視頻)並思考視頻裏蘊含了什麼科學現象? 師:好の,看完視頻,誰能幫驢解釋一下為什麼鹽變輕了

生:,不見了,化了,溶解了

師:哦,同學們真聰明!像食鹽這樣在水中消失不見の過程,我們就說食鹽溶解了,那麼溶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節課我們就共同來探討關於“溶解”の科學知識。(板書課題: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二、提出問題

師:老師分別為各組同學准備了食鹽和沙子,它們都有什麼特點呢?請小組同學輪流觀察。生:食鹽和沙子都是一粒一粒の。

師:猜一猜,如果把它們放入水中,會有什麼變化呢?溶解和不溶解の現象有什麼不同?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實驗來探究。

三、食鹽和沙の溶解

師:首先我們一起來看實驗步驟,誰來讀一讀?(你の聲音真好聽,讀得真好!)食鹽和沙子の用量只要一小勺,要分別在剛放入後,攪拌後,靜置一會兒後觀察記錄,你們都清楚實驗步驟了嗎?在實驗之前,老師這。裏還有幾個溫馨提示:

1、實驗過程要愛護實驗器材,輕拿輕放,用完記得放回原處。

2、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及時記錄,小組要分工,小組長負責操作,記錄員負責記錄,觀察員負責觀察。

3、實驗過程保持安靜,小聲討論,小組長負責維持紀律。大家開始實驗。(音樂)(3分鐘)

師:好,完成實驗の同學以良好の坐姿告訴老師你們小組已經完成任務了,哪個小組の同學來匯報實驗現象?其他小組也是這個結果嗎?

師:同學們都完成の非常好,並且觀察の非常認真細致。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食鹽剛放入水中の時候下沉,顆粒是慢慢在變小,但是現象不明顯,同學們可能注意不到,攪拌一會兒之後,我們可以很清楚の看見食鹽慢慢在消失對不對,靜置一會兒之後,我們就完全看不見食鹽了,而沙子剛放入水中也是下沉,但是顆粒大小可以很清楚の看見沒有變化,攪拌之後還是不變,靜置一會兒也還是不變,我們通過哪些現象說明食鹽溶解了?

0128

0128 生:食鹽最後消失了

師:哪些現象說明沙子在水中沒有溶解? 生:沙子沒有消失

師:像食鹽這樣放在水裏經過攪拌看不見了,我們就說水能溶解食鹽(食鹽在水中溶

解了)。像沙在水裏經過攪拌沒有消失,我們就說水不能溶解沙子(沙子在水中沒有溶解)。所以不同物質在水中溶解情況不同,有の很快就溶解了,但是有の就不會溶解。

四、面粉の溶解

師:水還能溶解什麼呢?水不能溶解什麼呢?同學們,這是什麼(面粉)?面粉有什麼特點呢?面粉在水裏會溶解嗎?

師:我們還是用同樣の實驗方法,第一,取一小勺面粉放入水中,觀察剛放入水中の狀態。第二,用攪拌棒輕輕攪拌後,觀察面粉在水中發生の變化。第三,靜置一會兒後,觀察面粉在水中の狀態,小組分工合作,及時記錄現象,實驗過程請保持安靜。(2分鐘後)

師:面粉在水中產生了什麼現象呢?面粉剛放入水中の時候是浮在水面,有の往下沉,攪拌一會後,分散在水中,水變渾濁了,靜置一會兒之後杯底有沉澱,面粉在水中の變化到底更接近於食鹽還是沙子? 生:食鹽,因為水變白了,所以溶解了 生:沙子,因為它有沉澱,沒有溶解

師:到底是溶解還是不溶解呢?為了做進一步の觀察,我們還需要進行另一個實驗-------過濾

師:過濾需要用到の器材有玻璃棒,燒杯,漏鬥,鐵架臺,濾紙,濾紙可以讓液體通過,固體不能通過,所以不能溶解の物質會留在濾紙上,同學們手上都有拿到一張濾紙,(切)課本24頁有濾紙の折疊方法,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動手,首先,將濾紙對折兩次,會呈現出一個扇子の形狀,沿一邊打開,一面是一層,一面是三層,像漏鬥の形狀,五、課堂小結

0128

0128 通過這節課の學習我們知道了一些物質如食鹽,可以溶解在水裏,一些物質如沙子,面粉不能溶解在水裏,關於過濾の操作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六、教學反思

這是我第一次擔任科學教學,也是第一次開科學公開課,在教學內容の處理和課堂掌控上存在許多の不足,雖然我很用心の去設計這節課,但是上出來の效果卻是偏離の科學課の精神。我對自己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反思:第一,就是沒有結尾,雖然設計課の時候有結尾,但是由於緊張,沒有呈現出來。第二,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渡不夠生動,沒有調動學生の積極性,課堂成了生硬の問答式,沒有讓學生多說多表達。第三,中間實驗控制時間太長,沒有課堂生成,應該要把課堂還給學生,重視課堂延伸。

篇6: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形成溶解就是“像食盐那样颗粒会变小,最后看不见了,不会有沉下去,过滤之后不会和水分开等现象”的描述性概念。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

2、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能够作出自己的解释。

【重点】对溶解与不溶解现象作出有依据的判断描述。

【难点】将物质在水中的颗粒变化进行准确的记录和展示。

【教师准备】三杯水、24块磁贴(3种颜色)、食盐、沙、面粉3块板贴,教师及时评价表一张。

【学生准备】三杯水8组,三根搅拌棒8组,食盐、沙、面粉各一小袋8组,三个过滤装置8组,6张学习单8组,铁盘8个,水槽8个。

导入:(4分钟)

(1)请学生观察事先放置于桌面的三种物质:食盐、沙、面粉,教师进行简单介绍。

(2)提问:有没有发现,这三种物质在形状上有什么相似之处?(板书颗粒)

(3)提问:如果将三种物质分别放入三杯水中,会发生什么?

(4)出示“溶解”,(板书)请学生说说“溶解是怎么一回事”?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出示本节课将研究的材料以及探究主题,初步感知三种物质的物理形态,为之后学生观察物质在水中颗粒形态发生变化进行前后对比铺垫,同时通过提问暴露学生对“溶解”的前概念】

活动一:观察、比较、记录、描述食盐、沙、面粉颗粒在水中的变化((21分钟))

过渡语:或许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溶解”: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板书)怎么研究?我们先来看学习单。(后附学习单)

(1)观察、比较、记录食盐、沙、面粉颗粒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1、对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预测(是否溶解)。预测之后,方可领取实验材料:三杯水。

【设计意图:让学生秉持自己的观点,带着目的去观察,去寻找证据。】

2、在实验操作中(刚放入、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预测。并用“图画”+“文字”的形式记录证据。

3、利用证据,再次做出自己的判断。

【设计意图:对于刚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让其直接用文字记录所看到的现象还是存在一定困难且费时,或者说很难准确表达出他所看到的现象。因此,不妨通过他们更擅长的方式“画”,再配以“关键词”的形式来展现他们所要表达的东西来得更为合理。】

(2)学生实验。实验结束后,将每个小组对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的判断结果粘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孩子在长时间的实验观察过后,注意力会有所分散。加上实验本身的结果不会对学生的期待造成冲击,因此需要调整一些手段来重新刺激孩子的神经,让他们聚焦于课堂。而让全班进行“公投”这样的手段方式,一方面是让刚才实验的一个结果汇总更好地可视化了,另一方面则更能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一般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看看别的小组跟我们小组的结果是否一样。】

(3)描述食盐、沙、面粉颗粒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全班交流。通过依次对三种物质的颗粒变化进行交流,初步确认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沙不能溶解在水中,而面粉需要通过更多的证据才能解释是否能溶解于水中。(提醒学生能否找到面粉颗粒变小的证据来证明面粉是否能够溶解在水中)

【设计意图:我们需要小组内的交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表达。也需要全班的交流,这样才能达成更多的共识。这一环节,学生在实验观察中所找出的判断依据(食盐看不见了、颗粒变小是溶解的证据;沙都沉下去了,颗粒不变是不能溶解的证据)即起到了巩固学生原有的一些前概念,也为后续判断面粉是否在水中提供了辩证依据:因为有的同学会发现面粉和水混合后“溶液”变成白色了,看不见颗粒了,这跟食盐在水中的现象很类似;但又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会认为面粉在静置后有许多沉在水底了,这跟沙在水中的现象又很类似。在这样的辩论氛围中,进而激发出学生对溶解认识的进一步需求。这也是本节课的高潮所在。】

活动二: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面粉与水的混合液在过滤后的变化(13分钟)

过渡语:科学家们在研讨时,也常常会出现观点的分歧。于是,他们就会想办法去寻找更多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现在,老师这里有一套过滤装置(咖啡过滤纸袋),它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一些证据,来证明我们自己的观点。

(1)提问:过滤纸袋就像一个筛网,上面有许多小孔,把这杯面粉溶液倒进去,会发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一方面暴露学生对用“过滤”来检验颗粒大小变化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聚焦实验的关注点:滤纸上的变化】

(2)对三杯混合溶液进行过滤。实验结束后,全班交流过滤纸袋中的发现。通过描述、比较滤纸上及滤液的一些区别和相似处,让学生明晰三种颗粒在水中的大小变化情况,并进一步达成是否溶解的共识。

【设计意图: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在处理教材时将立足点定在让学生能够描述并初步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与不溶解的一些现象,不在于要求学生能正确操作过滤装置,因此采用了简易的过滤装置,能让孩子更易上手。其次,通过比较三种物质在过滤后的不同变化,学生会对物质溶解时伴随颗粒大小变化这一联系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总结:(2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一些变化以及能否溶解。最后,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认为物质在水中溶解了,应该是怎样子的?

【设计意图:探求学生一节课学习后对溶解的认识,以及达成共识的程度。】

课后给大家留个思考题。今天我们研究了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老师现在有一瓶洗手液,如果把它倒入水里,会溶解吗?你可以回家试试看,能不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解释。

篇7:《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1

吉水县文峰小学

曾玮花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教材由两个部分构成:

一、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在这一课中,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的特征,并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教材,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能力目标:学习使用过滤方法,从而对溶解的特征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情感目标:在实验中体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重点: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引导学生描述它们在水中的不同现象

三、教法与学法

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演示法,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利用观察法、比较法去三种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从而对溶解的特征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四、设计理念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在科学学习中,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所以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活动操作为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展思维,培养学习科学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因为这是一堂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课,所以我为每个小组准备 6个烧杯、盛有水的水槽、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沙、1根搅拌棒、3张滤纸,1个过滤装置、3张记录表

六、教学流程

为体现探究的层次性,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歌曲导入,揭示课题;设计实验,展开活动;总结课堂,课后延伸三个环节。

(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一开课,我就请学生欣赏动画歌曲《不动脑筋别发言》。是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盐化了,而棉花不会化。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随即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我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动画歌曲入手,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为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设计实验,展开活动

围绕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我设计了由易到难的三个实验活动: 活动一:食盐、沙子在水中的溶解

这个实验操作起来比较简单,重点是怎样描述它们在水中的状态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逐步、细致地观察了:首先是刚放入水时,食盐和沙是什么状态?用搅拌棒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最后静置一会儿,你又看到了什么?有了这样的分层指导,描述状态就容易多了。从中你又得出什么结论?孩子们应该很容易判断出“食盐溶解了,沙没有溶解”,可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就不好表达了,这也是一大难点。此时,需要教师利用导学法提醒学生注意教材上的两句话,这两句话是:“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沙在水中没有溶解’”?这样表达起来就容易多了。正因为观察到食盐在水中渐渐消失,我们才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而沙子在水中始终不变,我们才说沙子没有溶解。(板书溶解的特征:会消失)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下面就请拿出第一张记录表,把刚才实验中的观察与发现写下来。对写得既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设计理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对儿童来说,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所以在这一环节,我把动手动脑的权利充分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去发现食盐、沙子的溶解特征。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在经历了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这个实验的流程学生就轻车熟路了,边做实验边完成第二张记录表。经过实验,学生会发现,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既不像食盐,又不像沙子,而是分散于水中。那么面粉到底是溶解于水吗?这时,我鼓励孩子们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至于结论,我们还待下一个实验才能揭晓。

(设计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当碰到疑问时,千万不要把教师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应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因此当学生发现面粉的溶解介于食盐和沙子之间时,我不急于发表看法,而是鼓励他们互相交流,积极探究。要知道,任何的发明、发现都是建立在猜想的基础上。)

活动三:探究实验过滤的过程

在第二个实验中,学生对面粉的溶解特征还是模糊的,在这里引出“过滤”就顺理成章了。

我先拿出一张滤纸,给学生讲解它的作用,并演示使用方法:对折两次,沿一条边打开,呈漏斗状,你能看到其中一面是三层滤纸,另一面是一层滤纸。之后我出示过滤实验示范图的课件,告诉学生过滤讲究“一贴二低三靠”,并作具体介绍。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

(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不然就起不到过滤的作用)

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靠着三层滤纸那边。(以免刺破滤纸)

(3)上面的烧杯紧靠玻璃棒。

播放完课件后,我马上演示实验过程,演示完以后再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加以指导和帮助。在巡视中要及时提示学生科学操作要注意观察,而今天的过滤实验就要观察留在滤纸上的物质。经过实验,学生会发现,原来,面粉的过滤和沙一样,都留有颗粒,而盐就没有留下颗粒。这下,结论就显而易见了,再填好第三张记录表。最后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1、溶解了的物质通过过滤不会留下颗粒。

2、不能溶解的物质通过过滤后,颗粒会留在滤纸上。并板书溶解的第二个特征:过滤后无颗粒

(设计理念:利用多媒体课件使过滤这个难点变得形象直观。播放课件后的教师演示,又能为下一步学生的分组实验提供帮助。学生们在实验活动中,不但能加深对溶解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总结课堂,课后延伸

1、课堂的总结可以交给学生,让他们说说自己这堂课的收获。

2、根据教学内容,我布置了两个作业(1)、自己动手做一做味精能溶于水中吗?(2)、上网查一查什么东西应用了溶解的性质?

篇8:《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

一、教材分析

今天说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出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同学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实质特征。这一课是在三年级初步认识水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等知识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二 同学分析

四年级的同学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同学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同学们都比较熟悉。一局部同学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和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同学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身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同学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同学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四 教学重点

重点是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难点是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和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资料辅助教学:

透明的玻璃杯、集气瓶、水槽、食盐、面粉、沙、搅拌棒、滤纸、漏斗等 记录纸

六 教学过程

为了重点突出探究的层次性,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布置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 故事导入,提示课题

课始,我以《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同学随口会说出(化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这一环节我以故事入手,让同学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同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同时还能激发同学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同学们能以丰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设计实验 展开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

活动一:食盐、沙子在水中的溶解

我让同学利用我为他们提供的资料,自身尝试做实验, 自行观察食盐、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并将它们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通过研讨和汇报初步渗透溶解的概念。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让同学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去猜想面粉在水里的情况。对于同学的猜想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他们自身动手去验证。

(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测的基础上。通过猜测活动,激活同学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同学印象才更深刻)

三 探究实验过滤的过程

活动二的验证中同学们能很容易感受到面粉的溶解特征处于食盐、沙子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但是同学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里引出“过滤”顺理成章。

我先拿出一张滤纸,给同学讲解它的作用以和使用方法,之后我出示这样的课件:

“两低两碰”:

两低----(1)、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

(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两碰----(1)、漏斗下端紧碰烧杯内壁。

(2)、玻璃棒指向三层滤纸那边

播放完课件后,我把实验过程进行演示,演示完以后同学再进行分组实验,对于遇到困难的同学老师要加以指导和协助。在实验中,提示同学要注意观察留在滤纸上的物质,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

⑴溶解了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⑵不能溶解的物质通过过滤后,颗粒会留在滤纸上。

(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同学的眼、耳、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过滤这个难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播放课件后的教师演示能为下一步同学分组实验正确操作提供协助,确保分组实验效果的胜利率,增强实验的实效性。同学们在实验活动中,不但能加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协作精神。)

四 课后延伸 开阔视野

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到生活 生产中去,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题:

你还知道那些物质能够溶解?自身动手做一做

油能溶于水中吗?

上网查一查什么东西应用了溶解的性质?

篇9:《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通过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2、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过滤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

1、分组准备:玻璃杯6个、水、沙、食盐、面粉、滤纸3张、漏斗1只、筷子3根、铁架台1个。

2、教师准备:泡好的糖水、白开水、过滤装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两杯水,仅仅从外观上看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指名学生尝一下比较这两杯水的不同。

2、有什么不同?水为什么会变甜呢?怎么没看到水中的糖呢?那糖到哪里去了? 今天我们来探究溶解的问题,我们把像糖这样能溶在水中并让我们看不见的现象在科学上我们称为溶解。(板书:溶解)

3、这里老师预备了盐、沙、面粉这三样物质,PPT出示,(板书:盐、沙、面粉)

4、预测一下,哪个会溶解哪个不会?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5、验证我们的预测是否正确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二、实验观察比较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1、这个试验我们怎么操作呢?先看屏幕(出示记录单)实验单能看懂吗?指名回答,根据记录单先我们应该怎样操作?

2、实验提示:先观察,再把适量的水倒入装有盐、沙、面粉的小烧杯中搅拌,再观察。每人填好自己的记录单。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根据记录表分小组代表汇报),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你为什么这么认为?理由是什么?

5、食盐在水中能溶解你是根据什么现象判断的?(板书:看不见、无沉淀)那你为什么判断沙不能溶解?

面粉你怎么判断?认为不能溶解的依据是什么?认为能溶解的依据又是什么?

4、那么面粉在水中到底能不能溶解呢?

三、过滤实验

1、老师这里有一个新的办法可以帮我们判断。PPT出示“过滤实验装置”(简介装置)。

2、那这实验具体怎么做呢?请看过滤实验视频。

3、实验要点提示:这个实验的要点是折滤纸,老师示范,再提示过滤完成后仔细观察滤纸上是否有物质留下,完成记录表。

4、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6、各小组的代表拿着过滤纸汇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7、滤纸上没有留下盐又说明什么?(板书:能被过滤 能溶解)滤纸上留下了面粉、沙的残余颗粒说明什么?(板书:不能溶解)

四、归纳整理,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实验探究,你有什么收获?可以通过什么现象去判断物质是否溶解在水中?

2、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知道谁能溶解在水中,而那些不能?看来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板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生活中还有一些物质,课后同学们还可以运用课上教给大家的实验方法去检验一下它们是否溶解。板书: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看不见

盐 无沉淀 能溶解 能被过滤

篇10:《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

50毫升水、勺子、搅拌棒、食盐

三.研究的步骤:

1.一勺勺的加、每勺用尺子刮平

2.完全溶解一勺再加另一勺

3.记录完全溶解的勺数

篇11:物质的溶解教案(沪教版)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泥土 : 变浑浊 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植物油 :牛奶状浑浊 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食盐: 透明液体(稳定)酒精 : 透明液体(稳定)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配制溶液:学生练习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

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巩固新课(方法:练习反馈)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当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学习目标:

1、复述溶解含义,区分熔化和溶解。

2、会判断溶质和溶剂,正确说出溶液的名称。

3、记住溶解性的含义,说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溶质和溶剂的性制裁决定的,温度等外 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教师设问: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p160溶质和溶剂相关内容。思考问题:

1、什么叫溶解?与溶化是否一样?

2、什么叫溶质和溶剂?溶液有哪两部分组成? 讲授新课:

1、关于溶质、溶剂(方法:分析讲解)阅读实验:课本p160,药匙取0.1克以下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在500毫升烧杯中,注入200-300毫升水,并不断搅拌,形成色彩鲜艳的溶液。分析:上述实验叫什么过程,其中溶质是什么?溶剂又是什么? 思考:是否只有固体才能当溶质,水才能当溶剂吗? 归纳: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1)溶液的组成 溶剂:通常为液体

(2)溶液的名称 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 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关于物质的溶解性: 问题引入:

(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原因?(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篇12:《物质的溶解性》参考教案1

学习目标

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教学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形成。教学程序(设问)一杯水能溶解多少氯化钠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提出的问题。

(过渡)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溶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引导实验)活动探究一

学生分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交流发表观察所得: 第一次的5 g氯化钠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入5 mL水后氯化钠又溶解了。观察交流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后的现象。

(继续实验)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再进行上述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小结)说明在—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度的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复习)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引导分析)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小结)“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他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媒体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观看、思考海水晒盐的原理。

回忆刚做的实验,理解、复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换的方法。(讨论)在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分析、讨论)由此可见,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最好要注意什么?除此之外,还要附加什么条件?(设问)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得多吗?(小结)

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得出初步结论:室温下,水中溶解的二者的量差不多,但温度升高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就多得多了。

讨论分析。交流汇报:要在一定温度下,还要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才能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根据分析,理解概念。讨论分析:

理解四要素是缺一不可的。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阅读教材,理解溶解性是用来粗略表示溶解情况的。理解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讲解)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读表)P15表。(讨论)(投影)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0℃和80℃时的溶解度。3.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小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见板书设计)理解表格中各数据的含义。

根据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横坐标为温度,纵坐标为溶解度。结合自己所画溶解度曲线,讨论、分析问题,并交流汇报。

(过渡)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讨论)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小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分析,想出办法。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吗? 当堂练习,反馈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板书设计】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一、复习: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人某种溶质,① 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② 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

二、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溶解度四要素:

一定温度下 100g水中 达到饱和状态时

溶解的质量

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篇13: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案

1、仔细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2、能通过比较、整理研究结果,从而概括出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道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去,这样的现象叫溶解

3、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会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会溶解;了解溶解的主要特征。

3.激发学生对物质能溶解和不能溶解的深入探究。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食盐、面粉、沙子、高锰酸钾、五个透明的杯子、装水的大可乐瓶、一次性筷子、漏斗、滤纸、铁架台、药匙。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教师:今天又和大家见面了,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现在我们是朋友了,对不对?

学生:对。

教师:作为朋友,我带给大家一件小礼物,要不要? 学生:要。

师:这礼物是一瓶饮料,谁来尝一尝,然后告诉同学们,这是什么饮料?(指两名学生尝)

师:什么饮料? 生:盐水。

师:盐水是什么做的? 生:盐加水。师:可我怎么没看见水里有盐呢?盐哪里去了? 生:溶解在水里了。

师:说得好。板书 溶解

师:谁能用语言描述一下,盐是怎么溶解在水里的? 生:一点一点化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看清楚了吗? 生:盐一放入水里,就看不清楚了。

师:想看清楚吗?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板书课题 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

二、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 1.引入:

教师:为了研究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老师又给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拿到我的礼物之后,可要仔细观察,到时比一比谁观察的最仔细,知道的最多,好不好?

学生:好。

教师:现在就请每个组的组长到我这里来领取礼物,拿下去之后,各个小组就可以进行观察了。注意只许看,不许摸!

教师:大家观察好了没有。学生:观察好了。

教师:那么谁愿意把自己的发现拿出来供大家分享。学生:我知道它叫高锰酸钾。教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这张纸上写着的。学生:它是一粒一粒的。学生:它们有的大有小。学生:我发现它是黑色的。

学生:老师,高锰酸钾不是黑色,而是紫色。学生:我发现它对着灯光会发亮。

教师:你是说高锰酸钾在灯光的照射下会闪闪发光,美不美?如果把高锰酸钾放入水里,它会变得更美,还能帮助我们了解盐是如何溶解在水中这个难题,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想。2.分组实验 师:好,请各组准备好,按老师指定的步骤进行实验。一定要注意观察,并填好实验记录表。

幻灯片 操作步骤1.用药匙取几粒高锰酸钾轻轻放入水中。师:谁来描述一下高锰酸钾进入水中的状态? „

学生:像节日的礼花在水中开放。学生:像焰火在水中燃烧。

学生:高锰酸钾很快的沉入水底,变成红色又慢慢的往上升。学生:高锰酸钾在水中划过后留下一条红色的带子在水中飘来飘去。学生:沉在水底的高锰酸钾放出许多红色的烟雾,这些红色的烟雾慢慢的往水面上升,而高锰酸钾却慢慢的变小,有的变没有了。

生:像烟花一样,沉到水中,红色慢慢扩散,像烟一样飘,颜色不均匀,这是红色的,那里却没有颜色„

师:好。板书 慢慢扩散,不均匀

操作步骤2.组长用筷子搅拌几下。师:搅拌后有什么变化? 生:颜色均匀了。师:板书 均匀了

操作步骤3.现在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什么样了?

生:看不见高锰酸钾了,都和水混到一块了。每个地方都是紫色的。幻灯片

教师边听汇报,边出示记录表幻灯片,并填写。师:谁能把刚才这一过程描述一下?

生:高锰酸钾到了水里,慢慢向四周扩散,由不均匀慢慢变得均匀。师:这一过程就叫溶解。板书溶解

师:看了高锰酸钾溶解的过程,谁能想象一下,盐在水里是怎样溶解的? 生:盐放入水里,慢慢向四周扩散,一点一点的盐和水混合均匀了,盐也看不见了。师:真好。看不见了,是因为盐在水中化成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颗粒了。向盐和高锰酸钾这样,物质在水中化成微小颗粒,均匀的分布在水中,就叫溶解。

出幻灯片,齐读:物质在水中化成微小颗粒,均匀的分布在水中,就叫溶解。

三、不同物质的溶解 1.引入

教师: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溶解,那么别的物体放入水中是不是也会溶解呢?我们上节课已经做过几个实验,谁还记得?

2.共同回顾。

出示上节课实验情况记录单(或直接出示26页记录表 逐项回顾)幻灯片

教师边听汇报,边出示记录表幻灯片,并填写。并填写

3.结合以上的学习,你是怎么理解溶解的?

四、总结

教师:对了,我送给你们的高锰酸钾现在在哪里? 学生:在杯子里。

教师:你们能不能把它们从水中给拿出来?这个问题也让你们在课后去解决,好不好?

学生:好。

上一篇:昆虫记内容摘抄下一篇:校园短篇言情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