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校本课程的感受

2024-05-09

开设校本课程的感受(共8篇)

篇1:开设校本课程的感受

关于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传统美德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情况的汇报

学校的发展、学校文化的重建是当前学校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学校的发展不可能仅由考试分数、升学率、硬件设施等指标来体现,其灵魂和核心是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品性。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学校生活中长期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既是挖掘和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亦是进一步改造并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将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他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我们必须从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抓好学校德育和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学校深入宣传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增强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贯穿到了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去。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儿童养成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围绕二七区提出的“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二七人”,在小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而开展的一项特色活动,内容主要是结合各科教学、德育工作和少先队活动开展古诗文诵读、传统美德和礼仪教育,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书法、小刻刀,大天地、疯狂英语、民族乐器等方面,加强学生的特长培养。

学校在开展校本课程和传统文化教育上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领导,抓好典型。

学校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促进作用,切实加强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领导。要及时总结,推广先进、有效的工作经验,使学校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2、讲求方法,注重实效。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四个坚持”,一是要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激发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二是坚持多方面渗透,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古诗文内容,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古代文化经典;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古典音乐欣赏;在写字教学中加强书法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增加国画、篆刻、传统工艺;在体育教学中学习中华武术等。三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普遍开展活动的基础上,对于兴趣高、进步快的学生,可以组成特长班,单独指导,努力使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造诣。四是坚持与家长沟通,提高家长的认识,取得家长的支持。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为调动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各地可组织学校通过表演、竞赛、少先队争章活动等多种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实行多元化评价手段,把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有声有色地组织起来。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各地要努力将弘扬传统文化与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实施新课程加强各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与特色学校创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篇2:开设校本课程的感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每一个中国人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无穷养料。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其在某一领域进行兴趣培养和启蒙教育,将会对其今后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受课程设置和教育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孩子无法在义务教育阶段涉猎众多的艺术、文学、科学等领域,丧失了兴趣培养的最佳时期。一方面是人口素质有待提高,单调的人生需要丰富,一方面是许多优秀的文化成了后继无人的“遗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成为制约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

我们知道,人从成为人的那天起,甚至更早,就已经过着群居的生活。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时时刻刻离不开沟通,语言便产生了,并成为人的标志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地球村时代,沟通与对话无处不在。可以说,没有沟通就没有发展,就没有人类的今天。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国家之间的交往,还是个人之间的交流,都离不开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演讲。古往今来,多少能言善辩之士凭着自己的胆识与辩才影响着决策者的决断,甚至是历史的进程。今天,就业压力很大,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会为你获取更多的成功机会,更加胜任自己的工作。

可是,纵观当今义务教育,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差,能与别人(特别是陌生人)自然沟通的很少,能发表有影响力的演讲者更是少得可怜。很大原因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少锻炼机会和系统的训练,更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语言素养的缺失必将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扎实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校育人质量,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我校决定开发校本课程——《语文、英语课前三分钟演讲》,利用我校优良的教师资源、图书资源、文化资源、硬件设施,创编教材,设立演讲课,组织演讲研究会,开展系列演讲活动,为学生提供一条提高演讲能力的有效途径,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我们还将此课程与学校的读书工作、德育工作、社会实践活动等紧密相连,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工作。

《语文、英语课前三分钟演讲演讲》教材由我校中学各年级语文教师为主创编而成,从演讲的意义、经典演讲稿赏析、相关书籍与网站推荐、个性化设置等方面对演讲作了阐述,希望能成为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工具。

当然,此书体例与内容尚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希望全体师生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与完善,使之早日成熟,成为我校特色校本课程。

“语文、英语课前三分钟演讲”校本课程的实施意见

一、“演讲”校本课程的总体课程目标:

通过演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交际能力和健康的人格,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1、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演讲这种特殊的口语交际形式的魅力,了解其重要性,积累规律性知识。

2、技能目标: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即兴或撰稿演讲,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能顺利地与人交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演讲、热爱民族语言、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随着“演讲”校本课程的开设,分年级制定课程开设目标。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原则:

1、体现中学生年龄特点的原则。

2、校本课程开展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3、与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校本课程的开展服从学校整体工作的原则。

5、不挤占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每班每周至少安排一节校本课程。

三、“演讲”校本课程开设的主要内容:

1、演讲的内容

2、演讲的方法和技巧

3、演讲的训练

A练胆:让学生敢于开口演讲

B练嘴:让学生学会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演讲,而且讲得明白、动听 C练形:练身、眼、手等,配合语言恰当的表达思想

D练笔:让学生学会自己根据需要确定主题并围绕主题撰写适合演讲的演讲稿 E练脑: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适应演讲的需要

F练心: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 G练技:锻炼学生的演讲技巧与各种方式、方法

H练气:培养学生的高雅的气质,形成一定的演讲风格

I练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运用真情实感打动听众的能力

四、演讲训练可分如下几条途径进行:

1、演讲课

按照授课计划与教材内容,每班每周确定一节语文课专门进行演讲知识的系统讲解与训练。

2、课前3分钟演讲

每天上午(下午)预铃前3分钟,采用班内同学轮流演讲、合作小组组内演讲相结合的形式,由教导处安排教务员针对计划安排进行周检查、周通报。

3、班会演讲

为配合班风与学风建设,可利用班会进行主题演讲与辩论。家长会也可由本班同学从各方面进行班级工作总结演讲。实行周整理的形式,系统整理演讲内容,分月将整理的内容刊印并下发各班级作为演讲素材保存使用。

4、国旗下演讲

由德育处具体负责,充分利用国旗下演讲,展示和锻炼学生演讲的能力;结合重大时事,配合德育目标进行演讲,以计划表的形式加以明确,做到主题鲜明、教育意义强,实行周整理的形式,系统整理演讲内容,分月将整理的内容刊印并下发各班级作为演讲素材保存使用。

8、英文演讲

在各级结合英语系列活动的开展,有针对性地开展英语演讲活动。(此项活动以英语教师为主加以落实)

五、“演讲”校本课程的评价

1、学生评价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教师评价

教师是开发教材与组织活动的主力军,是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学校高度重视对教师的评价。

篇3:开设校本课程的感受

1. 突破德育的历史窠臼, 回归公民教育是政治校本课程研发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往往将公民教育等同于“德育”, 甚至以“德育”范畴来消解公民教育, 在实际教学要求中, 以“高尚”阐释“高尚”, 延续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中所标榜的圣贤规范与楷模要求, 不仅降低了德育的实际效果, 而且也忽视了对学生公民意识与行为的培养。事实上, 公民教育与“德育”不同, 它不仅指向道德认知与实践的培养与提升, 而且也注重对学生公民政治身份的认知与认同教育, “公民教育既有个体道德层面的要求, 更有个人权利主体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以及公德要求”。学习公民知识, 体验公民情感, 形成公民意识和公民道德, 养成公民行为, 是政治校本课程研发的重要目标。在党史党情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以近代中国民主进步先行人士为线索, 集中阐述了“新民”起源与现代公民于国于民的重要意义, 从严复“民力、民智、民德”的三育救国论到梁启超的“新民”形象, 再到陈独秀的“新青年”的呐喊, 以历史的必然逻辑内在地导向情感认知, 从史实到理论, 再到实践, 最终形成学生对“公民”内涵与重要性的全面认知。

2. 思想政治课实践育人理念是政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借鉴

国内外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特别是其实践育人理念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借鉴。实践育人的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注重对个性特质的关注, 注重学生由“知”到“行”的积极转化。据此, 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进行特性分析, 进行有针对性的相关研究。与此同时, 还要积极关注与探索校本课程实践育人机制的相关环境因素, 从全球化的机遇挑战中, 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中, 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的转变中, 从区域资源的利用与分享中, 分析与搭建校本课程教育实践育人的环境平台与制约因素。

从我校党史党情这门校本课程的实际教育过程来看, 虽然理论讲述与史实呈现部分所占比例较大, 但实践环节的开展与学生的有效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是学生价值认同和知识领会的有力促动。从党史党情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际环节来看, 笔者事先对宁波及其周边的红色环境资源进行了研究, 同时关注到浙江区域红色资源的整体分布, 选取适当地点作为室外活动课的参观对象, 并通过学校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开展实践模拟与情节再现的动态课程, 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与五四运动的历史情节部分再现, 让学生在实际的参与中感受历史、传播知识。

3. 故事情节的生动活泼是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的重要因素

史实故事是政治校本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 以史实为根据, 通过人物传记、时事政治、历史传奇等事例来展现教学的知识内容, 印证教学的价值目标, 增强学生的认同度, 是政治校本课程上“活”、上“精”的一大法宝。在党史党情课堂教学过程中, 笔者始终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衔接, 每一专题都准备大量的时事政治内容, 囊括国内外的民生、军事和政治改革等具体事件, 并研究历史事件的对应者, 做到了一个历史事件与一个当代时政的对接与映照。如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深化与钓鱼岛的问题, “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由来与台湾的抗日历史以及炮击金门岛的故事, 等等。而党史党情的知识内容则是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线索, 以重大历史实践为主干, 以党史相关人物故事为“血肉”, 阐述与分析论证历史的逻辑必然性, 内在地导向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例如, 首先通过对陈独秀两次科举考试传奇事件的介绍, 论述其对封建制度的失望, 试图打破这一旧的制度, 建立一个新的充满活力的制度, 这一主观动机成为其后来参加革命、进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直接原因。然后科举考场中“猴子猩猩”般考生的千奇百怪, 让陈独秀认识到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意义, 创办《新青年》改造一代新人, 与梁启超、胡适、鲁迅等时代擘手互相呼应, 成为中国大地上对人性改观、性格重塑的第一批“呐喊人”。最后通过自编教材《先行者》末尾的诗句解析, 结合近期因钓鱼岛事件而起的抗日游行事件, 号召学生做一个有思想的理性“新青年”。

4. 知识点的学术性内涵是学生认同价值导向的学理依据

校本课程的研发不仅要注重内容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更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将价值导向和人文内涵融合其中, 特别是要彰显其学术与学理内涵, 提高课程研发的档次。在当前的校本课程研发中, 一些课程设置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 缺乏一定的学术层次。政治学科肩负着价值导向的重要使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注重知识内容的趣味性和授课形式的生动活泼, 又要注重理念价值观点的精讲阐述, 提升知识内容的学术内涵, 拓展理解性, 注重价值性。笔者在党史党情校本课程的实际教学中, 从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入手, 通过对民族危机的各种“出路”的重点阐述, 融合南“陈”北“李”的传奇故事, 内在地导向中共一大召开的“开天辟地”, 与此同时, 以时间为脉络, 以中国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和各种主义、道路的博弈与选择为线索, 从第一次国内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的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到传奇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再到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确道路与“文革”期间的三次代表大会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六次代表大会, 最终落脚于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展望与解析, 从学理和逻辑层面论述中国执政党、道路、主义的确定是诸多因素合力的历史必然导向。通过学术内涵的深层次加工, 将历史道路的演进逻辑进行趣味性的阐释, 展现出一幅近现代中国奋力向前、内在导向的历史“轴画”。

5. 知识线索的连贯性与知识内容的相关性直接决定着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知与接受程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渐突破应试教育的导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 加强校本课程的实效性研究, 建立校本课程育人体系, 是十分必要的。

作为校本课程, 其开发与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之处在于以拓展知识, 增强实践技能为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校本课程要注重知识传播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接受实效。作为趣味性与学术性的辩证统一, 校本课程的开发既要讲究形式的灵活和互动, 更要注重知识线索的逻辑内涵。知识线索的连贯性与知识内容的相关性直接决定着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知与接受程度, 一堂有效的课程教学必须具有高度的逻辑性, 通过关联性的知识线索将知识串联起来, 增强知识的可记忆性和可回顾性。从当代学生的整体特征来说, 对事物的认同与接受越来越注重其逻辑内涵和理性依据, 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批判力度在加大, 接受知识的条件变得更加苛刻。只有以实践为根基, 整合内在关联, 注重逻辑推导, 才能进一步增强当代学生对校本课程知识价值的认同度和接受度。

6. 校本课程的研发及其实施必须以学校体制保障与教育实践的密切配合为促动

校本课程既是学生拓展知识、增强实践技能的软性要求, 也是中学生获得学分、贯彻素质教育的硬性要求。对于思想政治校本选修课来说, 则更加凸显其意识形态传播与价值导向的刚性需要, 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必须摒弃自身的自发性、随意性与盲目性, 将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实施看成是一项带有很强目的性且具有高度要求的“战略任务”。这也就意味着其开发和实施离不开体制力量的维系。

篇4:开设校本课程的思考

一、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

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说,人文学科是要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做人,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和热爱生活,同时,通过它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了解世界、了解人类行为与历史的另一扇窗。《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这一课程的开设,就考虑到如何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问题,然后结合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西藏的问题、奥运会的由来、奥运精神、自由主义的由来等,以期在教会学生做人的同时,开拓他们的视野,并使他们的思想能更上一个台阶。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没有什么比教师自己编写、实施教材能更好地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开发校本课程可以为中学教师提高科研能力提供平台。如笔者在给学生开设《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这一课程时,就查阅了大量关于我校的历史,而且还把它上升到一个更高的角度进行思考——百年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教育的关系,同时,在对史料的挖掘中也发现了许多以前不太注意的专业问题。这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说,也增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开设校本课程的形式

总体来说,开设校本课程可以分长期校本课程和短期校本课程两种形式。刚开始,可以选取开设短期校本课程的形式,因为中学教师的工作量大,有一定的升学压力(而这方面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学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其知识更新、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一开始就开设长期课程是有难度的。因此,开设短期校本课程是首选,即使开设一两节与教学大纲无关的课程也可看作是短期校本课程,应把这一过程作为教师的经验积累阶段,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尝试后,再逐步向开设长期课程过渡。从长远来说,开设短期校本课程也可以作为长期校本课程的一种补充而存在,它可以让教师根据社会的变化来确定内容的变化,如《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就是因为学生热议该事件,然后以此为契机开设短期校本课程的典型。

校本课程的上课方式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也可以是现在较为时髦的以学生为主导的研究、讨论式,选取什么样的方式应根据开设的内容而定。笔者上《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采用讲授与讨论两种方式相结合,而上《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则是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研究式。

三、选取哪些内容来开设及如何开设校本课程

在此,笔者主要从短期校本课程来论述。“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学校自身的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在某一时期需要了解或掌握的问题,或者是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此来确定开设校本课程的内容:第一,选学校的事情来开设;第二,选身边的或学生比较关心、感兴趣的事情来开设。比如,短期校本课程《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和《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就是围绕着这两个角度来开设的。

开设《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短期校本课程是选学校的事情来开设,因为2008年恰逢南宁三中建校100周年,当时学校计划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本校的历史,这是学校自身的问题。要把学校自身的问题解决好,就要放在本校中进行,而且还要把开设的课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即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社会的变化与教育的关系。在课程开设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本校的历史,如采用图片、文字、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阶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学校的教育是独立存在的吗?它会受到哪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在南宁三中的百年史中留下了哪些足迹?回顾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提供了哪些借鉴?……把身边的历史加入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来思考,就成为了开设短期校本课程的一个立足点,也是让遥远的历史走进学生心中的一个尝试。

而开设《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是在2008年4月底,当时奥运圣火在国外传递时,遭到了藏独分子的破坏,海外的华人、华侨及留学生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心与强烈的民族情感,但也出现了一些杂音,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从青岛二中毕业的学生王千源在美国的所作所为。学生对此非常关注,因此,笔者以这一事件为契机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开设了两节短期校本课程。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后,我捕捉了几个相关的名词:王千源的个人成长史、奥运、藏独、近现代的中国、自由。然后设计了几个板块的内容来开设:(1)什么是王千源事件?(2)关于西藏。(3)关于奥运会。(4)关于言论自由。(5)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通过开设课程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需要马上给出答案,但要对他们有所触动,让他们有所思考。

笔者认为,开设校本课程应该是在学校中的,开设的内容可以是在我们身边的、对我们有所触动的,也可以是当地或当前的热点、焦点问题,或者是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或者是教师有独到见解的问题,或者是把学生的思想引到更高层次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

四、开设校本课程前教师应该做的准备

开设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这就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就要求教师能很好地把握1898--2008年的近现代中国历史;同时,要求教师对身边的事保持一定的敏锐性,并且要进一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特别是对自己所要分析讨论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如《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既涉及了奥运圣火传递、藏独在海外闹事等相当多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涉及了许多中学教科书上没有提到的知识,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充分地了解;开设校本课程还要求教师善于思考,尤其是尝试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如《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最后提出的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和《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可以这么说,要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首先要有有思想的老师;最后要求教师能保持对生活的敏感与热情,热情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情的学生。

篇5:学校校本课程开设情况介绍

学校实施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明确了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中的责任和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现将我校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分析

我校地处农村,有大量的社会资源,我们把了解本土风景名胜、人文历史、环境保护(课程名称:热爱家乡快乐成长)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目的是既对学生进行了民风民俗的教育,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同时我校还在1——6年级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3——6年级开设了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校本课程,每门课程每周各一节。由班主任或专职教师授课。

二、困难问题

我校校本课程虽然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师资力量的缺乏,没有一定的课程标准,不了解教学的深度、方向和范围。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知道该如何授课。条件不允许,无法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

三、对策建议

为了使我校的校本课程落到实处,为了确保我校的校本课程定时开展,学校在编排课表时,便编排好三到六年级上校本课程的具体时间,确保了一周六课时的校本课程。同时希望上级部门给安排专业老师,对老师进行培训,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

四、今后努力方向

1、要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特点及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 农村和学校自身的资源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开发则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开发校本课程的要义在于它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具体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2、要从学校及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的课程,这就要求必须立足学校的实际,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出发,立足于学校及农村拥有的课程资源优势。在做调查、分析、研究和论证。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体现出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强化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与活动等多因素的整合,实事求是与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可少。

3、要注重实践过程的研究与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善起来,甚至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特色。关键是行动,不会知识只有在亲身经历中才能获得。比如课程目标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创造的执行以及课程评价的方式等能力,只有在做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习教学理论、课程理论、贯彻课改精神、激发和培养师生自主开发课程的兴趣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只有立足于实践探究才能够逐步形成。当然,我校曾经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兴趣小组活动经验,再加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必将有助于我们理性的、合乎规律的校本课程的建设。

篇6:开设校本课程的感受

我校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认真落实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并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创造条件努力开发校本课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我校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来伸进试点项目提出的目标的落实,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结合我校实际,对我校的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情况如下总结。

一、课程管理工作保障

领导重视、教师投入、学生热情,是我校课程建设不竭的动力和生命之源。学校领导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工作,将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学期都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纳入我校的发展规划和教学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对学校课程建设的管理和指导,提高学校、教师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质量,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学校成立了课程开发、建设与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全体行政领导全员参与,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使校本课程的实施工作运行畅通无阻。

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并实施、管理好校本课程。我们建立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并重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逐步落实和完善。

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经费上的支持,确保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师培训、设备配置与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在具有校本特色的乒乓球、艺术等课程的投入上更是大手笔、高投入。

二、课程管理工作

我校的基本理念就是要突出“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人性教育”,让学生接受真的科学、善的道德、美的艺术,形成人人求真、求善、求美的办学氛围。

1、课程开发

(1)开展学情调查。学校通过发放调查表,访谈,座谈会,深入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社区及校本的条件性资源、课程开发方向、课程开发能力等方面摸底与调研。通过梳理与诊断,形成国光中学开发具有农村特色课程的报告。(2)精心选择课程。我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扎实必修课程,优化选修课程,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是普通高中实现有特色发展的核心和载体。目前,我校已开发107个校本课目,每学期初选择20个左右比较精细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修习。

(3)拓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式和渠道。为了进一步全面落实学校的办学方针,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努力拓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方式和渠道。近三年来,学校每周末都组织“校园周末讲坛”和“校园周末赛场”,鼓励老师把自己所长在讲坛上与全校学生分享。

(4)采取有力措施。为了促进课程建设、开发的进一步落实,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成立改革项目领导组,子项目攻关小组;②深化办学特色规划,提升特色内涵;③编制校本课程纲要,开发特色课程;④实施行动研究,立足课堂内外并兼;⑤加强条件性资源建设,保障改革项目实施。

2、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的实施安排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课时量的设定应符合新课程计划的要求,课程的实施时间(《课程表》)安排科学合理。我校按照有关要求开设校本课程,学校将校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同等对待,并将校本课程编入课程表,任何人不得挤占和挪用。教师必须按照课时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进度,精心设计教案,认真上课。教学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或抽查教师的教案,深入班级听课,以便了解和掌握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进行,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了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提纲和教案。学期末,我们向老师们征集了校本课程案例,并集结出版。

我们还加强了校本课程的研究。为了让校本课程逐步走向成熟,我校充分利用业务学习和平时的教研组活动时间,把校本课程的研讨提上议程,使广大教师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内容。

3、课程评价:

我校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明确了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目标程度,更是为了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和分析,以利于改进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评价内容突出全面性及综合性:我们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从研究学生需要、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课程活动等方面对教师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我们还尝试建立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全面衡量师生素质、全面反映师生发展过程的教育评价制度。

评价方式力求多样性及灵活性: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等级评价与评语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阶段评价与全程评价等,是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三、课程建设与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教师课改动力不足,是限制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瓶颈。学校要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建立校本培训和外出研修相结合的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解决“校本课程不知从何下手”的问题。

2、课程开发的条件性资源不足,加上乡镇、农村也处在急剧转型期,不稳定的因素多,不利于准确把握课程开发的切入点。学校应积极争取各方面的广泛支持,为课程开发创造有利条件。

四、下一阶段工作思路

1、学思结合: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思考改革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加强课堂教学“有效”反思,只学不思,难以解决教育教学的真问题。

2、学研结合:组织全体教师进一步深化“问题教学法应用研究”,这是学校立项教研总课题。坚持以“校本小课题”研究带动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

篇7:小学校本课程开设与实施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另外,老师参加课程开发,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活力,而且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良机,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校本课程开设的结构与门类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校学生情况及师资情况,我们将逐步开设以下课程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养成教育”、“古诗”、“趣味数学”、“演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比例要求,我校校本课程的开设,安排如下:一年级“古诗精选”每周1节;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建立领导机构

由校长、教师、相关专家、家长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委员会,校长任委员会主任,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2、进行前期论证

我们以上所开发的校本课程都经过了前期论证。论证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将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包课程开发委员会,经委员会讨论认定;二是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中去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需要。3、加强师资培训

对教师的培训立足于校本培训,内容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4、确定题目,搜集资料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明确主题、范围与领域。主题的确定首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学生的内在需要。检验任何一类课程是否成功的标志很多,但学生的需要必须放在首要位置。为了使开发的课程能够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在学生中展开了广泛的调查,通过调查、开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自己确定感兴趣的领域和知识。课程的确立我们以学生的兴趣、需求为基准。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相应的资料、信息做支撑。课题确立后,要对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估,使开设的课程植根于社区和学生现有的课程资源中。这是校本课程开发可能性的保障。

开发的课程主题确定后,我们大量搜集资料。资料搜集渠道要广泛,既要利用图书馆、资料室收集文本资料,也要充分利用网络,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应用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资料的科学性要经得起推敲;二是信息具有前沿性,要把与课程相关的最新信息、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课程介绍给学生。5、教师开题,学生选课

校本课程的开设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开发者开设的课程能否正式走进课堂,首先要进行开题,让广大学生来选。学校于学期初举行校本课程的开题仪式,由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负责向全体学生介绍所要开设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授课方式等,让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自主选择。由于学生参与了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先进教育理念,又给教师增加了开课的压力,促使教师认真学习,认真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6、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和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综合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与学生一起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四、保障措施

1、物质配备:上课所需的各种研究资料、一切器材、外出开会、参观所需的交通工具等按时足量配备和安排。

2、制度与政策配套:建立制约与激励机制,推动校本课程工作的全面开展。完善评估评价制度:学校将校本课程工作的开展情况列入对教师的业绩考核,评选课程改革实验先进个人。

篇8:开设校本课程的感受

1 散打校本课程概述

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课程内容不仅有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而且还起着传承中华武术的作用。现在中学设置的武术套路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学内容陈旧、难度偏高、结构单一, 学习起来缺乏实用性与娱乐性, 所以中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不高。大多数学生更喜欢散打这种对抗性强、技术简单的散打运动。散打动作简单明了学生易于接受, 另外散打的辅助练习设备也很多,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如拳套、拳靶、脚靶、沙袋和护具等设备进行教学, 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中学生喜欢散打也愿意学习、参与散打这是在中学开设散打校本课程的先决条件, 也是能保证散打校本课程顺利实施的有利因素。

2 中学开设散打校本课程的意义

2.1 有利于学生身体发育、健康成长。

医学科学揭示散打对神经系统、心肺系统、运动系统等几个方面都有积极影响。散打运动甚至对某些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等有特殊疗效。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迅速时期, 在这一黄金时期学习和练习散打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

2.2 有利于学生的心里健康。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证实了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学生在练习散打时击打沙包或是击打移动手把的成就感, 与队友实战后的痛快淋漓都能使运动者的身心处于一定程度的兴奋激活水平, 这些状态对于心理抑郁状态或因长期抑郁而导致的心理障碍等均有很好的调节与治疗作用。

2.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精神。

散打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体育大量的双方斗智斗勇的直接对抗较量, 这种对抗可以迁移到他们日常生活中去, 项目, 它要求练习者有直接的身体接触和对抗。学生在不断的散打练习中接受到有利于他们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并且战胜它。

2.4 有利于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

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正成为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青少年时期正是打好身体基础的“黄金时代”,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驱动力, 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 学会自主的学习、锻炼又是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散打对中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如果系统的向他们传授散打知识并借助这个平台向他们宣扬终身体育思想必然能很好的帮助他们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2.5 有利于武术的持续发展。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仅只是一项体育运动还与哲学、思想道德修养、军事等有很深联系。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与武术运动同时为了避免出现中学武术发展的路子越走越窄, 在中学开设散打课程是很有必要的。散打作为中华武术的精华它有很强的技击性和对抗性, 而这也正是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利用散打作为平台引导中学生学习和练习武术, 这明显有利于武术的持续发展。

3 中学开设散打校本课程的有利因素

3.1 学生的有利因素

3.1.1 学生身体发育迅速易于学习和掌握散打技术

中学阶段学生身体发育迅速, 身体各器官系统渐趋完善, 肌肉力量不断增强, 骨骼的骨化过程趋向完成, 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散打技术的掌握。利用中学这一黄金时期训练学生练习散打, 既可以让学生很快的全面掌握散打技术, 也有利于他们在散打这一领域得到很好的发展。

3.1.2 中学生心理已接近成熟

中学生心理发展已接近成熟, 高中学生的感知更富有目的性和系统性, 注意的范围已达到成人水平。这时期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已比较明确, 并伴有期望从运动中获得愉快情感体验的意愿。男生一般多喜欢技术性强、难度大, 带有对抗的活动, 女生则多喜欢动作轻快、优美的运动项目。学校根据这一时期学生的心里特点有意识开设些他们喜欢的体育校本课程, 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形成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

3.2 学校的有利因素

3.2.1 中学体育场馆比较完善

学校体育场馆是学校体育教学训练, 课余竞赛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物质前提和必不可少的硬件载体。邵荣和张惠忠对上海市中学体育场馆设施情况的调查得出, 上海市中学体育场馆以小型化、中等水平为主, 示范性高中拥有一批标准较高的场馆。被调查的中学98%以上的学校均有风雨蓝球、排球场, 学校的体育器材一般均能满足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需要, 其中有综合体育馆、游泳馆和400米塑胶跑到的学校也不在少数。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学现有的体育场地可以满足散打的教学和训练需求。

3.2.2 教学模式的改革

2001年9月1日开始实施《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中学的教模式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学校体育向着现代化、娱乐化、终身化和多元化发展, 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 走出以竞技体育为基本格调和模式的教学体系, 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现代化综合体育教学体系。与新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的改革, 应注重学生体育兴趣、能力、意识的培养。

4 当前中学开设散打校本课程面临的困难因素

4.1 器材设施缺乏。

中学现有的场馆设施一般可以满足学校的常规教学和训练, 但几乎没有用于散打教学和训练的专用场馆。散打器材缺乏也是一个难题, 很多中学甚至缺乏散打学习最基本的器械, 如拳套、手把、沙包等。

4.2 师资缺乏。

当前中学几乎没有散打教师, 甚至是大学学习过武术专项的老师也不能教授散打。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高校的散打开课率不高, 普通师范类大学的体育院系也很少有散打课。另外现行的课程设置也把武术与散打分开来实行分别教学, 这就造成了会武术套路的不会散打, 会散打的也不会武术套路。作为中学体育教师的摇篮的体育院系如此设置散打课程, 严重影响了中学散打教师的培养。

4.3 医疗缺乏。

运动创伤在散打训练或比赛中时有发生, 运动创伤不仅会影响训练、比赛及运动成绩的提高, 而且还会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中学如要开设散打校本课程就会要求有一笔专门的费用购买医药用品并且还需要校医的配合, 这在很多中学是有难度。现阶段很多中学都没有专门的校医, 另外一些学校因为领导不重视体育或者自身办学经费困难要求他们设置专门的医药费也是有难度的。

5 散打校本课程的开设建议

5.1 邀请学校领导参与散打校本课程的设计。

中学在设计散打校本课程时除了体育教师参与外, 最好还请校领导参与进来。这样既可以得到他们支持散打校本课程的开设, 又有利于请他们解决场地、器材和医药费用。

5.2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设计制造一些散打训练器材。

教师带领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些简易的散打器材, 如在树干周围绑一些海绵、用布缝制简易沙袋、用水泥和钢管制作杠铃等。

5.3 培训教师队伍。

报请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进修学校开设中学体育教师散打教学培训班, 培训内容包括散打技术、散打教学及训练方法、散打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急救等。

参考文献

[1]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2005年第八期

[2]陈建绩王海增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体育出版社

[3]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4]《中国武术散手》编写组中国散手[M]人民体育出版社

[5]罗时铭苏孟英尤一鸣中学生心里特点与体育教学[J]贵州体育科技1996年第3期

[6]邵荣张惠忠上海市中学体育场馆运营现状及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09.5

上一篇:退休公务员申请书下一篇:账务经理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