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分析

2023-01-09

第一篇: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分析

英语专业开设商务文秘课程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语专业就业形势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的分析,全面了解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并发现英语与其他技能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在竞争岗位时具有先天的优势。本文以商务文秘与英语的结合为例,探讨英语专业商务方向划分的必要性,文秘工作在英语中的运用现状,阐述文秘知识与技能对英语专业的学生的重要性,英语专业商务文秘方向人才的素质和就业前途,并给英语学者一些关于就业方面的建议。

一、 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分析:

英语作为现今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无论是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局势来看,还是从中国与国际接轨的发展来看,英语在中国地位都越来越高,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学讲英语,会讲英文。无论在什么地方你都可以看到有人在说英语。现今,英语成了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大学里有设专门的英语专业,但是在大家都会讲英文的前提下,有没有想过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前景是什么样的呢?当前的就业形势怎么样呢?

现在整个社会发展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语的普及使得很多企业家或管理者,不再需要一个专门的英语人才来帮助他,这样市场对纯粹学习英语的人的需求就大大减少。同时,随着现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着许多强劲对手。英语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选,英语教师需求量相对较大。这是英语专业学生首选的就业路线,因为教师职业稳定、单纯、压力不算很大;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小学,初中,,的课程中,英语成了必修课,英语老的需求很大。但是,从我们现有的师资来看,受过良好教育的英语教师还是非常缺乏的。

其次,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做翻译,笔译或者口译都行,这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虽说翻译可以算是一个专门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准备的工作,但是僧多粥少,再加上笔头翻译工作较辛苦,工资又不高;而工资较高的口头翻译工作难度较大,很多人达不到要求。因此,最终能从事翻译工作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

再者,有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会想考研,或者想出国。些都是出于单纯的对英语的爱好,而且要在家庭条件允许和自身条件符合的情况下才能走这两条路。显然,很多学生没有这个条件。

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进外企,从事外贸方面的工作。在应聘外资企业时,由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交流无障碍,又熟悉外国的文化等,这些优势能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很快进入外企。。但是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其他专业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对业务不熟悉,上手的速度明显不如国贸等专业毕业的同学。因此在进入公司后的初期可能会要吃不少苦头。

二、英语专业中开设文秘课程的重要性:

(一)文秘的概述:

文秘是从事办公室程序性的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及日常事物,并为领导决策及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简而言之文秘的专业知识就是办文,办会,办事。办文就是要学会写文章,各类文种的写作,比如说:请示,批复,报告,通知,通告,意见,合同等等。办会就是要能组织和策划各种会议。办事就是有一般办公室管理知识。能很好地处理办公室的日常事务。

文秘工作分为普通文秘工作和涉外文秘工作,涉外文秘事务出了有上述能力外,还要求精通至少一门外语。

(二)、英语专业中开设文秘课程的重要性

1、从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来看:

英语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对英语专业就业方向认识有误,就业集中在仅有的几个方向。就业方向太单一,许多人挤向同一个、大众化的岗位,英语专业的学生束缚在传统的观念中,无法大胆创新,培养自己的第二学历或者第二技能,促使就业多元化,扩大就业渠道。

2、从人才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来看: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作的调查显示,传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所培养的学生,由于只具备单一的英语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人才市场对单一类型的英语毕业生的需求日渐减少。因此,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转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了。英语学习早已从单纯的语言交流走向多元化,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又熟练掌握英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3、从国际发展的趋势来看:

全球化趋势加快,跨国公司也不断增多,而且商务经济发展特别快,很多外企和外资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进出口贸易也迅速发展。外资企业、进出口公司的外贸部、跨国公司的涉外文秘人员需求量在快速递增,而且晋升和发展空间都很大,是个不错的选择岗位。英语专业的人才懂外语、了解国际文化风俗、国际礼仪方面的知识,对涉外工作很有帮助, 如果再加上经贸以及对文秘和相关知识,在外资企业、进出口公司的外贸部、跨国公司能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

4、从对英语专业人才本身特质来看:

英语专业学生大多的女生,不适合大量消耗体力、和工作环境变化较快的工作。女生比较喜欢稳定,操作电脑,整理事物性的工作和文字性的工作,所以英语中的商务文秘方向就很适合女生的特点,而且这项工作相当还比较轻松,很多女生会选择此类工作。

三、英语专业商务文秘方向的学生的素质及发展前途:

(一)、英语专业商务文秘方向的学生的素质:

总的来说,这类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外企和合资企业的涉外秘书人才,主要以外语专业为基础,在课程体系上加套一些秘书专业课程,以培养涉外秘书为主,教授内容偏重于外语、国等方面。所以该类学生的素质有:

1、扎实的基础知识,包括对外语、经贸以及对文秘和相关知识的了解。

2、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了解国际文化风俗、国际礼仪方面的知识,对涉外工作很有帮助。

3、精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对于涉及外国当事人,对外交往中使用涉外业务英语的交际能力,包括专业文献阅读、翻译、写作和口头交际的能力。论书面的和口头的,都非常重要。是既懂外语有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二)、本方向发展前途:

文秘专业本身就很好就业,不管什么企业都需要文秘人员未整个公司服务。全世界目前有160余种职业,秘书排在第六位。据北京市2002年第一季度公布的统计数字,北京市文秘岗位需求数排在第三位,岗位与应聘的人数比是1:6。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文秘仍将是个热门职业,社会需求里大。实际调查的情况也是如此,大多数公司认为文秘人员是经理主管们的左膀右臂,是公司青睐的复合性人才,中小型公司需要文秘人员3—7人不等,大型单位需要的文秘人员会更多,层次也会不一样。而且在经济、法律、医务方面也需要增加文秘人员来协助管理工作。

秘书职业已成为一个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化愈加明显的职业领域。文秘人员因工作接触到单位业务的各个方面,在职业转换,特别是单位内部换岗晋升具有很好的优势,换岗晋升的可能依次是行政主管、经理助理、人力资源经理、部门经理、秘书(初级、中级、高级)、

市场部主管、公关部主管、财务管理人员, 发展潜力很大。

由于当前全球化趋势加快,跨国公司也不断增多,经济在向一体化方向发展,需要很多既懂双语又懂专业知识的人才。所以英语专业与文秘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出口较好,毕业时易受到外资企业的青睐,专业归口又比较明确。

但是,随着近几年出国留学的风潮和大学毕业生外语水平的普遍提高,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外语专业毕业的秘书职业发展后劲受到严峻挑战,由于知识面不够开阔,英语专业的学生常常需要在岗学习管理、法学等专业的许多知识,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四、总结和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建议:

通过对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英语专业中开设文秘课程的重要性,英语专业商务文秘方向的学生的素质及发展前途的分析,知道英语专业必须学习第二技能或者其他方面的知识,让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增加就业机会和发展渠道。而文秘方向是英语专业非常不错的选择,复合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也适合英语专业人才的特征与素质,而且发展前途很好。

所以英语专业学生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知识,还要精通第二技能,广泛涉猎文秘学,国际贸易学,经济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法律学,计算机初级知识及办公软件的运用。有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一定能帮你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

第二篇: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摘 要: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尚属刚起步阶段,因此在通识课程的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识课程的具体设置乃至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都还存在着诸多尚待发展和完善的环节,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偏失,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整合我国高校教育的优势资源是推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通识教育;现状调查;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的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时间不算太长,1995年,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召开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内地通识教育的起点。1999年,教育部建立了首批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5年,复旦大学率先成立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文理学院——复旦学院。2006年,清华大学启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计划。近年来,通识教育的理念已基本在内地高校确立起来。湖北经济学院2011年也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我校开始重新制定了培养方案,并把通识课程设置正式写入了2010年新颁布的培养方案中。湖北经济学院的通识课程的构成以通识必修课为核心主体,通识限选课和通识任选课作为延伸通识教育的辅助课程,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然而处于初创期的我校通识教育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有待完善和深入的地方。因而,本人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我校通识必修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主要由封闭式问题组成。调查实际发放问卷650份,收回623份。此外,本人还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认真听取了他们对我校通识课程的一些想法和意见,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目前通识课教学的真实情况。

一、调查问卷的分析

(一)学生对通识必修课程的认识

调查显示,52%的学生都“知道”我校开设了哪些通识必修课程,但仍有48%的同学“不知道”我校开设通识必修课的具体科目。

61%的学生对通识课程教学在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方面持正向评价,即认为通识课“重要”。但有35%的学生表示通识必修课“没有专业课重要”。从学生对通识必修课作用的认识上,我们看到67%的学生认为通识必修课是为了“拓宽课本以外的知识面”,55%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人文素养”,42%的学生认为通识课是为了“辅助专业知识学习”,另外16%和12%的学生认为通识必修课的开设可以“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获得人生指导”。可见,学生很大程度上还是把通识必修课程看作一种辅助专业学习的知识学习。

(二)通识必修课程的设置

58%的学生认为我校的通识必修课只能“勉强满足需求”,因为某些想上的课程却没有。35%的学生认为能满足求知的需求,还有10%的同学表示对我校开设的通识必修课程都没有兴趣,这些课程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本次调查中,有68%的学生对我校开设的通识必修课表示“都没兴趣”,由此可见,我们在通识必修课的内容设置上还存在与学生接受心理相脱节的状况,通识必修课的开设并未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于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能引起学生广泛的共识,在此次调查中学生也表达了自己的兴趣方向,如71%的学生表示感兴趣的内容是“文学艺术类”,48%的学生喜欢“历史文化类”,而“哲学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则只有19%和10%的支持率,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我校作为文科院校学生主体大多是文科生的现状。

(三)通识必修课的教学方法

关于通识必修课教学方法的选择,我们看到52%的同学主张以“课堂讲授”为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学应试教育中刚刚走出的大一新生还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但我们也看到还有39%的学生把“课堂讨论”的形式当作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纳入到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中,也有16%的学生赞成“学术讲座”这种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

二、对通识必修课程的反思

从这次的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我校的通识必修课的设置和教学还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对于课程的设置而言,全校的通识必修课并未凸显出应有的价值。从数量上来看,我校的通识必修课共有16门课程,而专业课程每个院系平均可以达到30门。而从学分设置来看,除了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和高等数学外,我校的通识必修课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学分平均在2分。因此,对于学生而言,通识必修课设置的权重比例,明显给学生的直观感觉就是可有可无的,它的地位远不及专业课程。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承担通识课程任务的基本都是我校原有的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因为学校更加倚重特色专业导致这些公共基础课教师在专业上未形成强烈的归属感,所以也把对公共基础课的惯性思维带到了通识课的教学中,所以在通识必修课的师资力量中我们也鲜有某一学术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总之,通识必修课这个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却在我校遭遇了不尴不尬的“礼遇”,即看上去很重视,但实际上却缺乏强势支撑的基础和环境。

其次,我校的人文素质类课程定位不明确导致课程缺乏科学的设置和系统的体系。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它应该是本科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但在不少学生看来通识类课程就是一种扩大知识面、增强学习兴趣的“调味课”,学校也未明确通识课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和前瞻性地位,这样一来,我校的通识必修课的设置很大程度上照搬以往的公共基础课内容和模式,比如我校16门通识必修课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应用写作、大学英语、大学体育、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及其应用、管理学原理、法学通论、就业指导,在其中英语课和政治课占相当比例、各种大杂烩式的概论课是普遍的形式,这就导致学生学习也不过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很难真正意义上做深广的推进性认知。显然,这种为通识而通识的方式,是画饼充饥徒有其表,当然是无法实现通识课程的真正意义的。

三、通识必修课课程设置的建设性意见

教育的大众化实现了大学生数量的飞跃,但并不必然带来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大学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意识”而忽视了教育的“教化意识”,过度注重自然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过分强调狭窄的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不仅实际能力薄弱,而且人文底蕴缺失。于是,我们不得不反省近些年,尽管我们也一再强调把人文素养的提高放在大学教育的重要位置,但为什么教育的结果却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在教学中缺失的到底是什么呢?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精神它将会是速朽的,如果一所大学丧失了内在的人文底蕴也将会是短命的。因此,要整饬日趋功利主义的学风,充实现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需要在大学课堂上形塑一种精神的力量。由此,人文素质类通识课群建设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真正使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典的思想成为学生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自我的精神导师。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探讨通识课程的建设:

首先,大学之道在于“立人之本”,通识课应该从人类文明的深厚积淀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大学》首章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显然,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告诉我们一个人真正通达学问之道,其根本在于精神品格的锻造与提升,社会责任的熔铸与砥砺。很难相信我们的学生如果没有人格意识上的完善,他能够为这个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他能为社会或者为自己所投身的企事业单位承担责任。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与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区别,往往不在于他获得了多少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他由内而外体现出的涵养和素质。因此,我们的通识课首先应该形塑一种人类共通的文化精神和价值信念,它的来源正在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包括哲学、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和艺术,从一定程度上讲,它们留给学生的将是受用终身的一种人文精神。

其次,通识课还应帮助学生理解当今世界的状况及其多元化的特质。今天的大学生之所以一踏入社会的大门,很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被现实击倒,就在于他们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往往是脱节的,他们缺乏对社会多角度和更加深入的体察和认知,因此,我们有必要构建与他们所身处的现今世界直接相关的社会知识,从瞬息万变的万象中了解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知识处境,这样不仅能够让他们更快地心智成熟起来,而且可以用自己独立的思考将所学与社会直接联系起来,增强未来从业的适应性。

再次,在通识课的开设上,我们应该改变以往“概论”和“通史”的内容模式,真正让阅读经典、深度解析经典成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主要方式。以往的公共必修课流于表面、效果不明显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开设的课程试图把要传递的信息全景式地展现给学生,然而学生往往却只能如坐过山车般极速浏览,却无深解,这样的学习效果既不能从根本上去建构一种知识体系,也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深入钻研。我们现在的教育缺失的恰恰是对经典的细读和深读,知识只求浮光掠影,当然印象不深,因此,我们的通识教育不能一味停留在讲史,讲概论,更应有一种向经典学习的认真精神,这不仅可以让学习摆脱浮躁的学风,而且也真正让学生领会原汁原味的经典魅力,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烙印下人类文明的深层意蕴。

最后,要对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不应简单采取其他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应根据通识课程的意义和目的,宜采取讲座、学术报告、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我们的课堂往往形式都极为单一,尽管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研究性学习对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我们今天的大学课堂上依然沿用了教师主讲的传统模式,师生之间互动少,学生自我参与的机会少,都会是阻碍真正通识教育意义实现的问题所在。因此,我们的课堂怎样从磨砺学生的自由思想出发,为他们创造更多思考的机会,是通识教育课程群着力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篇:声乐专业开设重唱课的必要性探析

摘要:声乐专业开设重唱课在国外早已实行,它有助于学生声乐演唱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声乐演唱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因此,我国声乐专业开设重唱课势在必行。

关键词:声乐教学;重唱课;必要性;课程设置

什么是重唱?重唱,就是声乐演唱的一种形式,它对声乐专业学生的演唱技巧、歌唱水平、扎实的声音训练、提高多声部声音立体化,提高视唱练耳水平、音乐准确的表现力,以及提高文化修养、提高舞台表演能力、集体协作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重唱课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已经被国内外声乐教育界广泛认同。国外的音乐院校和音乐教育家在多年前就已经对学生开展的重唱课极为重视,并认定开设重唱课是提高学生演唱能力、表演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它的训练价值和教学价值一直被国外的音乐教育界所重视。目前我国一些音乐院校在声乐教学中也在尝试开设重唱课的教学,进行着重唱课的研究与探索。

1设置重唱课的必要性

(1)重唱能提高学生的演唱和协作能力。重唱能提高学生的演唱和协作能力,这是各国声乐教学中公认的。重唱包括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六重唱等。还包括男声、女生、男女混声等。重唱相当于几个人的小独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色特点,这就需要培养一种合作意识。特别是歌剧的表演更需要重唱的艺术形式来衬托,它为剧情的突出和进展提供了有利和恰当的铺垫,使重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博得了人们的青睐。重唱能使剧情呈现出更加引人入胜的状态,使作品更加好看。它既丰富了学生课上学习的内容,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重唱和表演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一种音乐的美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们相互配合,相互学习,最终达到共同完成一部音乐作品的目的,并在共同的协作中共同进步。例如,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不断出现的重唱选曲,其中由伯爵、巴西利奥、苏珊娜三人进行的重唱《让那偷情的卷铺盖》和由伯爵、伯爵夫人等人演唱的六重唱《我亲爱的儿子,亲爱的爸妈》等曲目把剧情推向了高潮,这就是多人密切配合和协作的结果。

(2)重唱能使学生的演唱能力和音乐理论水平增强。重唱是多声部的,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在声乐演唱上是个锻炼,对乐理知识的学习也会有很大地提高。在演唱时,演唱者不仅要熟练自己扮演的角色,还要对其他声部的表演者所演唱的曲调和旋律有所掌握,特别是在调性、节奏和音准上要熟悉。只有这样,才能与其他声部的演唱或乐器伴奏的配合上衔接自然。因此,歌剧中的重唱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形式。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利用重唱艺术形式把歌剧的戏剧效果挖掘到了极致。例如,他在歌剧《唐?璜》中,就大量地运用重唱,强化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突出了不同角色的性格、情绪以及在同一事件中表现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使剧情矛盾更加冲突,增加了歌剧的可看性。因而,莫扎特在剧情的展开、高潮的进入等关键之处,都采用了重唱。使重唱效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完美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也使重唱成为歌剧《唐?璜》音乐结构的基础。国外音乐院校经常排演这部歌剧或其他歌剧,对学生的演唱和表演锻炼大有益处,既培养了学生的演唱能力,又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视唱练耳水平,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3)重唱课能提升学生文化素质。重唱对于声乐演唱专业的文化素质提高非常有利。学生除了要学习扎实的演唱技巧,还需要学习和具备较为丰富的文化基础。要学会对演唱曲目的精神领会和对作品的仔细揣摩,对总谱中的每个字、每个乐句甚至是每个表情术语都要反复寻味,认真练唱。对歌曲的调式、调性、节奏、速度等要有详细分析和总体把握,对歌词要有深刻的理解,把握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再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这样即锻炼了学生的演唱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音乐素质。

(4)重唱对于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极有帮助。学生在舞台上的实践经验较少,而重唱则正好弥补了这些不足,在课堂上,不仅能学习演唱技能,同时在排演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表演知识,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舞台综合表演能力。在表演中还能进行互相学习。如果只依靠一种演唱形式,就不能将剧中人物的性格和特征完美的烘托出来。重唱课的增设就是把课上在了舞台上,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对声乐演唱和舞台表演的直接经验,为掌握声乐相关的知识和舞台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重唱课的设置

重唱课的设置应该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如果在声乐学习之初,在基本功还不扎实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学习和演唱较大的重唱曲目,无论在音色上、在旋律的把握上、在语言的准确上、在与音乐的配合及声部之间的配合上,都会产生一定的难度,这不但不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反而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当然还要加强歌唱语言的学习,目前很多音乐院校声乐专业都开设了语言课程,因为语言的准确是演唱外国歌剧非常重要的一面,如对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的掌握程度等。但如果掌握了歌唱语言,再演唱外国歌剧的重唱曲目时就会不显得太笨拙了,才能达到最终的声乐教学目的。

(1)重唱课开设之初,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有充分的认识,从理论上了解和熟悉重唱的演唱历史、了解重唱曲目,掌握一些表演的知识,熟悉著名音乐家的作品和一些重唱曲目等等。

(2)依托声乐外语的学习,首先教学生演唱意大利艺术歌曲和意大利民歌,以及改编的意大利艺术歌曲和意大利民歌的重唱曲目。这样可以把学到的外语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还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表演能力。

(3)理论部分的课程按共同课来完成授课,演唱部分要根据曲目来进行,一对

一、一对二或一对三等来完成授课,学期课程结束要以音乐会的形式来进行考核。

(4)专业之间的密切合作是开好重唱课的保证。例如,同理论专业、器乐专业、钢琴伴奏和艺术指导的配合等等。

(5)课程应分四个学期完成重唱课教学。开设时间为两学年。第一学期:讲解重唱的基本概念、重唱的艺术特点、重唱的类型、重唱的声部等具体问题。第二学期:讲解重唱的发展历史、重唱作品,进行重唱的声音训练、语言训练等。演唱意大利艺术歌曲的重唱曲目,演唱一些比较短小的、经典的重唱曲目。第三学期:讲解世界著名音乐家重唱作品,进行包括多声部的听觉能力、演唱能力、反应能力、合作意识、配合能力及舞台表演等方面的训练。第四学期:重点讲述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家经典歌剧重唱作品。进行多声部的听觉能力、演唱能力、反应能力、合作意识、配合能力的演唱训练。包括男声、女声、混声重唱歌剧作品的表演和演唱训练。考试要以音乐会的形式进行。

总之,新开一门课程,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际操作上,都需要有一个逐步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最终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因此,重唱课的开设要根据声乐专业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而定,使重唱课最终成为声乐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第四篇:浅谈中学开设环境教育课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激增,全球出现了一系列环境恶化问题,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是:环境教育观念薄弱,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知识匮乏,环境教育师资及资源缺乏,环境教育的途径狭窄。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学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是实施环境教育的基本策略,

关健词:环境教育 课 可持续发展 全民素质 道德 教育改革

引论:

当前人类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特别是环境问题,已危及人们的生存、繁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在于人们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即人们在处理人口生产、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三者关系时,往往重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忽视资源和环境的自然规律,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善现在及将来环境问题,环境教育则务必跟上,而中学生则是培养环境道德,养成环境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我认为中学必须开设环境教育课,以课堂为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改善学生的环境意识,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从而走上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论

一、现实国情呼唤中学环境教育课的开设。开设环境教育课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物质层面的需要。

1.环境教育是应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地球,我们人类懒以生存的家园,经过我们人类几千年的生活,她早已变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山不再绿,水不再清,天不再蓝,二氧化碳使气温不断升高,臭氧层再也挡不住紫外线,环境问题世界告急,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更是让人担忧。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泛滥,2010年西南干旱,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另有黄河断流,沙尘暴日益加剧,华北春旱有增无减,西北地区荒漠化日趋严重,泥石流无处不在,这些现象的形成没有别的解释,唯一的答案是人们盲目开采,过渡索取,肆意排放等一系

列现象使我们的环境恶化所至。环境问题已成为困扰我们生活的重大问题,环境治理迫在眉睫,但环境教育更是长远之计,我们只有在加强环境治理的同时加强环境教育,使国民从脑子深处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掌握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手段,从小形成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这样才能走上可持继发展之路,而中学生正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关键时期,因此中学开设环境教育课也是应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2. 环境教育是实现人地和谐的唯一途径,也是人类回归绿色生活的必然选择,。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情曾经使一代代的中国人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然而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肆意开发破坏有限资源,维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导致部分地区资源枯竭,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与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有人试图控制人口的增长来实现人地和谐,这也是有效的一招,但我们现在人口是控制了,为何环境问题还是日趋严重?这不外乎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一直以来都进行着先污染后治理或只污染不治理的经营模式,这是思想的高度不够,是认识的高度不够,是态度的极度不端,是教育的力度不够,因此,我认为实现人地和谐的唯一途径环只有教育,从中学便开设环境教育课,让每个国人都充分认识到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认识到人地冲突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达到最终目的。

随着社会文明的推进,人类在一边污染环境的同时一边又十分关注自身的健康,这是非常矛盾的。环境污染导致了大气质量下降,也导致食品质量下降,使细菌滋生,病毒横行,现代人在十分发达的医疗条件下虽寿命延长了,但生活的质量大不如从前。所以,要想提高生活的质量就要回归绿色生活,要回归绿色生活就必须加强环境教育。

二、伦理道德呼唤中学开设环境教育课,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精神层面的需要。

我们需要树立一种新的道德伦理观即环境伦理观,这就要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对环境的道德责任感并以此指导人们,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中学是培养人的重要基地,21世纪的中学生是新世纪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基础教育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未来.面对世界、面对未来,当代中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环境伦理知识和环境道德素养.环境伦理教育是培养当代学生树立环境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和有力措施.然而, 当代中学生在环境道德伦理方面表现得十分逊色,当前环境伦理教育却尚未达到社会的实际需要,

1.现代中学生环境危机意识十分淡漠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上去了,但民众的环境意识淡漠了,新生代们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享受的一代,成了消费的一代,他们大多受到父辈的最深影响是竞争和赚钱,很少有人去思考环境问题,更没有人为环境做点事实,终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即使做也只是极不情愿的象征性的扫扫擦擦,与实际问题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只有开设环境教育课,使学生产生环境保护的危机感、紧迫感以及责任感。使学生居安思危,增强环境危机意识。

2.现代中学生环境法制意识教育有待增强

环境法制意识是环境意识的中心环节。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环境法制不断完善,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保护法》《放射防治规定》等法律法规。但孩子们似乎与这些不曾相关,很少有人知晓,因此我们要从中学就开设环境教育课,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环保法制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

3.现代中学生环境道德意识教育十分欠缺

环境道德意识就是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或诱惑力的影响下,所具有的自觉的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行为意识和行为习惯。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是环境意识的最高境界。在我国特别是农村,孩子们的环境道德意识无从谈起,环境道德意识教育十分欠缺,因此,我们除了让学生不要乱吐痰、乱扔瓜果皮、不要任意丢弃饭菜,节约用水外,还必须通过专门的环境教育课,对学生进行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环境道德教育。让他们将环保内化为一种自身的品格。

4.加强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是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在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发言时指出:“环境保护不是技术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而是道德问题”。环境问题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生产行为带来并经过长期积累表现出来的问题。所以加强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是解决世界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六报告以来,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而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思想。而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是公民德性、人格养成的教育,更是迈向生态文明的灵魂教育。其核心在于培养人的环境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情感和行为,培养环境善恶观、环境正义感、环境道

德义务和环境审美观,使人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环境道德意识一旦形成,会给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打下深刻烙印,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加强中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是一件关乎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是当今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中学开设环境教育课是我国现阶段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中学开设环境教育课是落实中学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求,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广大的中小学生进行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使国家未来建设者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对学生从小就抓好环境教育,其意义十分深远:一是面向未来,在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时,避免下一代出现新的环境问题;二是通过对儿童的教育,去影响和教育家长以至全社会;三是环境教育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良好品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不高,意识不强,影响着环境教育的质量。特别我国广大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及品德成长的重要阶段,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高,意识不强,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势必影响着环境教育的质量。因此,中学开设环境教育课是我国现阶段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中学生环境教育必须与地理课教学紧密结合

环境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形成环境意识,获取环境知识、环境技能、环境心理的环境素质教育活动,最终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质量观。打开地理书,每一单元、每一节几乎都渗透着生态、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知识。目前地球环境污染问题概括为八大要素:酸雨、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臭氧层破坏、化学公害、水质污染、土地沙漠化、热带雨林不断减少、核威胁。这些环境问题,我们都能在地理课本中找到与它相关的知识。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在环境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因此,它必然在学校环境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教师引领,营造环保氛围,提高环保意识。

地理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环保知识、良好的环保意识及正确的环保行为,教师应做到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例如:不能一边教育学生不要使用一次性饭盒,不要造成白色污染,一边又不自觉地去使用,这样会产生很坏的效果,教师应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环保工作中去。

2、深入研究教材,丰富环保知识

结合实际,精心安排教学,吸引学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有关环境污染的危害和治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的教育。例如在长江,黄河教学中,引用1998年洪灾、2010年西南大旱,2011年长江下游大旱等,教育学生人类必须与环境和平相处、共同生存,不能大肆破坏。

3、课内外结合,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环保能力。

在学生学懂地理环境知识的基础上,必须转化为实践活动,这是地理环境教育的出发点。组织各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学生环保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能力。地理教师应充分发挥活动在教育教学及学生中的作用,结合课本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去获取环保知识、见证各种环境现状、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原因,并能处理一些环境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如: 利用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不同主题开展环保教育,如:1976年——水:生命的源泉、1984年——沙漠化等;利用一年中不同时间的“环境纪念日”开展各项活动,如:3月12日——中国植树节、3月22——世界水日、6月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另外,举行环境专题讲座、组织参观环保工厂、组织到污染严重的地方观察、举行环保小抄报比赛、写写环保小论文、举行环保知识竞赛、每周环保新闻报道、环保辩论比赛、检举身边破坏环境行为、废物利用小手工制作展、环保漫画大赛等等。

结论:中学开设环境教育课势在必行

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从小培养较高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更是社会可持继发展的要求,中学开设环境教育课,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关心身边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地球,也是保护人类自己的道理,而且可以逐渐影响到身边的每一个人,有效缓解或彻底解决诸多环境问题,使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之路,因此中学开设环境教育课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中学地理教学课程标准》,中学地理教材,多种环境教育杂志

致谢:十分感谢谢老师的耐心指导,由于我才疏学浅,本次论文多有不尽人意之处,敬请老师指教和谅解,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不负老师期望。

第五篇:师范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开课的必要性

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对师范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开课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新目标。现代教育技术在对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改善教师的职业能力、未来教育的增长点和树立非线性教学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师范生开设是非常有必要的,现从以下方面对其论述。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②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③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

二、教育技术的特点:

⑴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远程通讯等,运用到教学过程,使教学信息量增大,传输加快,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⑵适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强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社会广泛的人提供方便学习的教学服务,既满足社会需求,又要满足个人需求;教学内容安排强调适合学生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要适合自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灵活多样,方便个人学习。

⑶促进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开放教育。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师范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其能够熟练进行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同时具备一定的在新技术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创新的能力。教育技术一旦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则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四、现代教育技术对师范生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人类开始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一些现代的技术正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作为未来的教师的师范生,为了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就必须要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首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为今后的教师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我们都知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早已经走进课堂,成为中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因此,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必须学会用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其次,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够展示文字、图片,还能够展示视频、声音,能够与网络连为一体。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画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容易的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信息动机,让知识变难为易,减轻学生的认知难度,调动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最后,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步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现代教育技术是与创新性思维有所联系的,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新性思维。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逐步地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由此可见,只有学好现代教育技术,我们的教育才能被推上一个台阶,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因此,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掌握这门技术并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外,师范生承载着教育国家后代的重任,我们应多方面综合发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更加优秀的后代,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

上一篇:客服工作心得体会结尾下一篇:客服部客户服务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