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2024-05-05

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通用6篇)

篇1: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谈警察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不足与改进 作者:陈永峰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6期

[摘要]当前警察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诸多不足。文章提出需要从思想、制度、师资、经费等多方面进行改进,以完善警察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关键词]警察院校 就业指导课程 改进

[作者简介]陈永峰(1975-),男,河南淮滨人,河南警察学院学生处就业研究室主任,河南警察学院法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法学与警察法学。(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4-0084-02

对于全国的高校而言,就业指导课程的全面开设起始于2007年教育部教高厅[2007]7号文件(下称7号文件)的下发,根据7号文件精神,从2008年起全国高校均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且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之中。现阶段作为高校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各个高校要根据本校情况制订教学计划,按照年级分别设立相应的学分,而且本课程安排的学时应不少于38学时。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全国的警察院校也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距离7号文件的发布已经过去三年了,现在警察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状况如何呢?

一、警察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取得的成绩

(一)创设了特色教学内容,并将课程列入了教学计划

7号文件发布以来,警察院校大都采用各种形式,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警察院校的就业需求不同于地方普通院校,学生大都明确地将从事警察职业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根据警察院校的这一就业特点,各警察院校创设了警察院校的特色教学内容,即以招录警察考试的要求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且把就业指导课程写入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以河南警察学院为例,2008年学校即开设了两门就业指导课程,分别为“行政能力测验”“申论”;2009年又增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并且更重要的是将就业指导课程写入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至此就业指导课程进入了良性运转状态。

(二)及时调配人力,专门组建并培训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力量

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新兴的教学要求,各警察院校几乎都不存在现成的师资力量可用。为了更好地按照教育部的7号文件的要求开好就业指导课程,各警察院校内挖潜力,从各系部寻找能够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力量,专门召开研讨会,研究就业指导课程的要求以及警察院校的特点等,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特长,在最短的时间内组建了就业指导团队。各警察院校在组

建教学团队的同时,还专门选派就业指导教师外出培训,较快地满足了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需求。河南警察学院在2008年即面向全校教师选拔就业师资,组建了由10人组成的教学团队,并且其中有6名接受了就业指导师资培训,有2人获得了GCDF(职业规划师)资格证。

(三)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

各警察院校过去几乎均采用按需分配的就业模式,再加上全国范围内警察院校大多以专科层次为主,所以导致各个警察院校不仅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而且连就业都无法受到足够的重视,各个警察院校几乎都是把就业部门划入学生处来进行“托管”。自从7号文件下达后,各个警察院校为了能够迅速适应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要求,纷纷新设就业指导机构,但是新设的机构既不统一,规格也不高。河南警察学院在2008年成立了就业指导研究室,归属到学校就业办管理,而学校就业办则又属于学生处领导下的一个职能部门。

(四)学生就业率连年上升

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的大背景下,各警察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及时的帮助,学生的就业率连年上升。仅以河南警察学院为例,学校的就业率在2007年为72%,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后的2008年就上升到了85%,在2009年更是达到了87%。这些成绩虽然不能全部归属到就业指导课程的功效上,但是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应该说是功不可没。

二、警察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不足

(一)师资队伍不稳定,人数不足,能力不够

警察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问题既是难点,又是重点。经过各个院校的努力,现在各个警察院校几乎都组建了就业指导师资团队。但是这支队伍的稳定性和战斗力等却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稳定性的问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均是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的状况,而且这些兼职人员大都会因为工作的调整或者阶段性的工作而无法保障正常的教学。同时面对当前各个警察院校的招生规模,当前的就业指导师资人数又往往难以匹配。

(二)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科研成果的支撑

任何一个学科都应该有相应的理论作为支撑。警察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也应该如此。但是目前全国各地警察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连教材都难以寻找,更何谈科研成果。当然这与警察院校的特殊性有关。一方面就业指导强调就业和创业两大模块;而同时,警察院校却只强调就业,而且是强调加入警察队伍。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当然这个矛盾并非异常突出,警察院校完全可以仅从如何加入警察队伍的角度来研究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这就成了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正因为如此,警察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更需要科研,并且迫切需要成果。

(三)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仍不完善,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当前的警察院校虽然已经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在课时上满足了7号文件的要求,但是在课程建设上仍然有诸多问题。比如当前警察院校注重开设就业技巧类课程,尤其强调“行政能力测验”“申论”等应试技巧,这就有些片面。因为就业指导课程不仅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且还应该能够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明确自己的优势资源在哪里,如何依据自己的优势资源去寻找职业,实现就业。所以警察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表现为重视就业,而忽视职业规划。而职业生涯规划却是目前当前大学生急缺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说当前警察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也无法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

(四)就业指导课程滞后,无法应对就业形势的变化

当前警察院校的学生大多要通过考试实现就业,而我国目前的考试形式因地域和政策等因素会有诸多变数。比如河南省的警察招录考试一方面没有规律可循,另一方面考试科目经常变化,法警的考试会考《公共基础知识》,而监狱警察的考试会考《监狱管理知识》,公安机关会考《公安基础知识》,外省的招警却又不考这些,会考《执法综合知识》等,这就使得警察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充满压力,无法主动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

三、警察院校就业指导课程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不重视就业

传统的警察院校只需要给招录进来的学生灌输足够的知识,至于就业基本靠分配。但是现在警察的招录要求逢进必考,这就为警察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师资发展受限,不愿意专职从事就业指导教学科研工作

当前警察院校的就业指导师资基本是以兼职为主,也就是说许多教师不愿意专职从事就业指导教学科研工作。这其中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主要原因大概有三个方面:一是警察院校重视侦查、治安等学科建设,自然这些学科的教师也备受重视;二目前虽然政策上允许就业指导教师单列申报职称,但是各个警察院校几乎都没有执行,这就导致专职从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科研的教师无法评定职称。即便是大家愿意专职从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可是职称也要从各个专业系部进行申报。而各个系部的兼职教师申报职称又会受到歧视,所以就导致临时兼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大家还能够接受,但是专职从事这个工作就无人问津了。三是目前各个大学并无专门的就业指导专业,许多教师如果从事专职就业指导工作,就需要放弃原来的专业,甚至放弃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这也让许多教师难以接受。

(三)就业指导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就业指导工作无法高效运转

当前警察院校普遍把新设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归入学生处等部门开展工作,在学生处领导之下的就业指导机构因为规格较低,无法对各个系部及时高效地下达通知和要求,事无巨细都要经过学生处才能面向全校提出要求,而学生处的工作重心又在学生的管理上,往往会忽视就业指导工作。这与当前地方普通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的设置相比就有了差距。地方普通院校几乎都专

门成立了招生就业处,下设就业指导中心,专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甚至有些地方普通大学,单独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的机构与招生就业处平行,这样就大大便利了就业指导工作在全校的高效运转,而且也彰显了学校领导对就业工作的重视。

(四)就业指导经费不足

目前各警察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仅停留在课堂教学环节,当然并非就业指导就只需要课堂教学就够了,还需要进行性格测评、就业咨询、组办就业招聘会、邀请专家举办就业论坛等工作。而这些工作的开展均需要大量的经费作保障。而目前,各警察院校都存在经费紧张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业指导工作目前的生存状态就更加难以获得充足经费了。

四、警察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进建议

(一)思想重视,职责明确,院校领导要直接抓就业指导工作

目前没有一家警察院校的校级领导来直接抓就业指导工作的,大量的院校还停留在学生处代管代抓的层次上。这不仅不利于就业工作的开展,而且无法适应就业压倒一切的高校生存发展环境。

(二)落实单独申报职称政策,确保师资队伍的稳定

如若想确保就业师资队伍的稳定,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和职业生涯规划是唯一出路。在目前就业指导教师无法单位申报职称的情况下,实现师资队伍的稳定便是纸上谈兵。

(三)提高机构规格,完善就业指导的机构设置

目前警察院校普遍没有设立招生就业处这一机构,应该按照工作的需要,遵照教育规律,及早提高就业指导机构的设置规格。也只有这样才能设置机构,才能实现院校领导直接抓就业工作的局面。另外,没有招生就业处这一机构也就无法与地方院校实现对等的交流和互动。

(四)提高经费保障,完善师资培训,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硬件需求

警察院校在现有财力下,要实现就业工作的突破,就应该在经费上朝着就业工作倾斜,以满足于就业指导教师参加较高规格的培训和学习,满足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具备的购买测评软件、建立咨询室等硬件要求。

(五)工作前置,与用人单位联合建立有效机制

为了解决就业指导工作被动滞后的局面,警察院校可以根据重点用人单位的需求,在用人单位内部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以较早地让学生了解职业要求,客观认识自我。当前警察院校只注重了在派出所的实习,而忽视了在法院、检察院、监狱、司法所、航空公司等行业的实习实训。

同时,也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信息联合发布机制,第一时间掌握用人单位的招录信息以及考试的变化。也可以邀请用人单位亲自到警察院校来招聘,避免院校自行招聘的被动和简陋。另外也可以与用人单位共同探讨“订单式培养”的模式来实现就业工作前置。

(六)采用公共课与选修课、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来适应就业形势,满足学生需求在目前就业形势与政策多变,学生对于就业指导课程需求多样的背景下,我们也要改变授课模式。改变过去仅仅开设公共课的模式,采用以公共课为主、选修课为辅的模式,同时根据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变化来适时开设专题讲座,扭转就业指导课程的滞后性,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

篇2: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高校开设攀岩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历经,攀岩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已威燎原之势.高校摹岩为中国攀岩界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攀岩的普及起纠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攀岩却未正式引入高校课堂,市场的需求与缺口正在蔓延.通过发放调查同卷获得数据,并利用“SPSS FOR WINDOWS 社会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同时,结合对高校素质教育现状及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分析,得出在高校开设攀岩课程是可行性的.

作 者:莫双瑗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系,武汉,430074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7) 分类号:G081 关键词:高校   攀岩   素质教育   可行性  

篇3: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指导,职业规划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上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 在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 应该区别于本科院校, 体现学校的特色和专业特点。探索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模式, 建立高职全程化、阶段性的职业指导教学方案, 对做好高职学生的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开设“职业发展与职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目前, 各高职院校都能够根据教育部的要求, 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开设为必修课程。职业指导课程经历了由试点到推广、由讲座到课堂逐步普及的过程, 对于高职毕业生在职业发展、学业发展、职业素养、就业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尚处在转型时期,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职业定位模糊、就业准备不足、职业素养培养不够、就业能力不强等方面, 课程实施过程中则主要呈现出以下问题。

职业指导课程开设时间安排难度大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涉及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指导及创业指导等多方面内容。为保证课程效果, 各模块内容不宜集中开课。教育部要求将课程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由于课程总课时一般在40学时左右, 每一模块8~12个课时, 课时量小、分布分散, 这对于目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高职院校来说在课程时间安排上存在很多困难。

职业指导课师资队伍薄弱

职业指导工作由过去的讲座、宣讲会转变为课堂教学, 以前专职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不能承担如此大量的授课任务。具有专业职业指导任职资格的教师也储备不足, 职业指导课师资严重短缺。很多学校往往是由思政、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教师兼课, 或者通过合并班级的上课形式来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由于职业指导课程的讲授与传授知识不同, 职业指导课程强调学生的职业心理辅导, 突出个性化指导, 上合班大课, 课堂效果较差。

职业指导授课形式单调

受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内容偏重于就业指导, 即就业政策讲解、就业信息发布、择业就业技巧指导等, 且多采用报告会、讲座等形式进行。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培养方面, 教材理论性强, 教师也往往是“照本宣科”, 偏重知识、理论的讲解, 这种做法很难适应高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由于师资缺乏造成的上大课现象, 教育部在教学要求通知上提倡的典型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无法得到实施。

职业指导课程教学评估形式单一

职业指导课程应当更多关注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职业发展规划和学业规划的建立、职业素养的提高以及对就业政策的了解、就业技巧的提升等, 而不是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程教学评估和学生学习评价方面, 目前存在两种倾向, 一是沿用考试答卷的形式, 二是通过写心得体会和职业规划的形式, 教学评估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重视不够, 课程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一些学生反映, 教材上的内容、教师讲解的内容网上都有, 他们认为自己看看就可以学会。对于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 学生认为只要自己学好专业技术, 就会有较好的就业前景;而就业难度稍大的专业, 学生无法从课程中达到自己预期的职业指导效果, 由于课程进行时没有体现和了解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学生反映平淡, 造成了职业指导课流于形式的窘境。

新形势下职业指导课程实施的新突破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为了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整合相关教育资源, 注重实效, 以达到预期效果。

建立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

为了实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和为高职学生提供有效职业指导的有机统一, 建立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和职业指导专家团队, 是突破师资缺乏的重要途径。专业课教师、专职职业指导教师、辅导员、企业人力资源专家都可以受聘成为成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和职业指导专家。为了准确地把握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 提高职业指导的有效性, 此项工作应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牵头, 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资源共享, 实现集体备课、团队教学。

以人为本, 利用“碎片时间”完成职业指导课程

职业指导课程应贯穿整个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突出实用性、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 对学生实行分阶段的职业指导。在高职学习过程中, 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任务和专业技能训练任务都比较重,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安排授课及师资配备方面, 组织难度较大。对于通识类基础课程, 可以尝试利用晚上及周末时间进行上课, 在授课时间上灵活分配, 利用学习中的“碎片时间”进行上课。随着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发展, 也可以利用网络视频授课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实行学分制, 让学生有更充足、更灵活的时间接受职业指导教育。

体现职业指导课程功能, 完善教学课程体系

职业指导课程以及职业指导工作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 提高其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而绝不能单纯限定于促进就业结果。在教学课程内容体系上要从职业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建立、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及创业能力等方面来丰富授课及训练内容, 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和实用的专业指导。

授课形式采用“实践体验加理论”形式

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空洞的理论是不受欢迎的。在课堂教学的同时,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性职业指导, 如企业顶岗实习、体验式训练营、专题训练工作坊、模拟招聘会 (面试) 、企业领导 (校友) 现场报告会等形式都是有益的补充。职业指导课程如果仅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纯授课阶段, 将无法满足当今高职学生的需要, 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自我感受和感悟。

形成职业指导长效运行机制, 构建立体多元的职业指导模式

职业指导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教学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才能确保职业指导取得实效。在高职院校, 就业工作部门、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应当相互协调, 结合工作实际成立相对稳定的职业指导服务团队, 成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 形成一个责任明晰的实施主体。通过组织专题讲座、职业规划及职业素质提升工作坊、个体咨询、顶岗实习等形式, 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职业指导咨询等服务工作, 形成课堂教学与咨询服务相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实施的再思考

职业指导课程的终极目标

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不应该是解决就业难题的应时之举, 而应是一种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 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课程的实施, 使学生建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帮助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 促进专业技术的学习, 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这才是职业指导课程的终极目标。通过职业指导课程使学生能够把专业与职业相结合、学业与职业相结合、职业与人生相结合, 将会提高高职学生对专业技术学习的积极性, 在校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

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入到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围绕建立职业理想与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职业素质与能力、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四个方面展开。对于教学评价, 应当考虑到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及职业指导教育本身的阶段性要求和内在联系, 循序渐进地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 逐项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并制定自己初步的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二是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 并能够通过相关训练进行不断提高, 并且认识到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三是使学生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在就业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升。四是使学生接受基本的创业知识培训。如果学生能够随着课程的深入, 了解自己, 了解职业, 确定职业目标, 规划学业计划, 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就应该给学生一个积极的评价。

职业指导课程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 职业指导课程将不再是高深莫测的, 对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 授课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上大课、批量复制的授课形式将会逐步被淘汰。职业指导课程授课教师应转化为学生的职业教练, 引导和帮助学生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进行个性化的努力, 提供职业测评、专业咨询和职业辅导将成为主要的服务形式。在市场经济的人才竞争环境下, 接受职业指导服务将是每一个职业人终身的需要, 对于未来将走上职场的高职学生, 接受职业指导服务是成功入职的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 只能越来越重视, 越来越注重实效。

通过教育观念和工作机制的转变, 职业指导课程将会不断完善职业指导工作模式和课程实施体系, 对于高职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开展学生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以及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红英.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下的就业指导队伍建设[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3) :32.

篇4:也谈高职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

[关键词] 高职 就业指导 大学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逐渐成为世界性难题。高职学生就业情况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教育部已经将高职学生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分析当前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我们可以看到,高职学生就业困难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他们要面临的就业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世界银行2007年的发展报告显示,全世界失业大军中的一半是青年。目前,全世界有15亿年龄在12至24岁的青年,其中的13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数据既意味着将会拥有人数更多、技术水平更高的劳动力大军,也意味着如果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和年轻人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国内的情况也是如此。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另一方面,通过细分近两年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率,我们能够发现,在同样的就业形势下,高职学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本专科学生。以教育部2008年的统计数字为例,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只有65%左右,而高职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超过90%。而2009年7月以来,重庆、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的媒体报道,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均高于本科生、研究生。根据《重庆晚报》的报道,2009年,重庆市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27816人。截至7月31日,约10.5万人实现就业,就业率81.9%,比6月上升0.9%。在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9699人,就业率77.6%;本科生64682人,就业率80.6%;专科高职生53435人,就业率84.3%。

对高职教育特有的优势特点进行分析,能够让我们对这一现象进行解答。答案的关键就是“就业导向”。首先,高职院校依托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设专业,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其次,高职教育中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根据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确定学习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训练,努力实现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达到教学课程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与本专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实用性强。第三,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均衡,应变性强。与中专中职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具有完整的高中基础文化,兼顾应用语文、英语、计算机技能等基本素质的培养,既为长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增强了对就业市场变化的适应性。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依托和体现高职教育自身的优势特色,既要向学生明确今后就业的趋势和困难,也要分析高职学生特有的优势,使学生既对困难有所认识,也能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我院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命名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属于公共必修课,适用于全院所有专业,分布在1-6学期,共38学时(其中理论18学时;实践20学时),计2学分。本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课程的开设目的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客观认识就业形势,明晰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所需具备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科学规划个人职业生涯;了解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就业创业政策,掌握必要的求职择业方法和技巧,正确选择职业发展方向,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课程内容主要分为4个模块:职业意识、职业规划、就业准备、职业选择。由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一门贯穿学生高职教育过程始终的课程,强调建构一个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因此,本课程的4个模块内容针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同时各个阶段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例如,在一年级对学生进行素质测评和能力倾向测评,帮助他们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以便结合自己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对二年级学生侧重学业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调整知识结构,培养与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能力;对三年级学生着重进行求职指导、和创业指导,讲授求职方法、面试技巧、就业程序、就业法规、权益保护、就业信息获取等知识,引导毕业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实现就业理想。在成绩评定方面,本课程既有对专题理论知识的考查,也重视学生在各种实践环节中表现,因此采用了基于过程、动态评价的方式。

与其他常规的必修课程相比,我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特色异常鲜明,主要体现在:(1)课程管理“新”:以主管就业工作的副院长主抓,集合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公共基础部及教学系部专职人员参与,体现了教学与就业一体化的理念,创新了课程管理体制。(2)教学模式“新”:课程内容以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为依据,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创业与就业要求为基础,通过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的分析,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活动项目化、教学效果评价过程化。(3)课程保障“新”:专职教师团队经过SIYB专业培训,全部拥有职业指导师资格;广泛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课程建设;为在校生与毕业生就业标杆搭建共同交流的平台;实现实训基地综合利用和家校就业信息共享;创建了立体多维的课程保障体系。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高职学生接受专业化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不但要关注学生就业形势,更要依托自身优势特色,大胆突破常规,讲求课程团队的全程参与,做好课程设计和建设。

参考文献:

[1]谭蔚沁,罗雪红.对高校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思考[J].昆明大学学报,2007,(1).

[2]林瑞青.论高等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建设[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

篇5: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影视这类极富时代性、综合性、艺术性的课程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统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课程一样共同担负起高校素质教育的重任。高校的影视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培养影视专门人才的专门教育,还有一种是旨在提高普通大学生影视艺术修养的通识教育,即公共影视教育,本文探讨的就是后者,它属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范畴。公共艺术教育分为很多种,影视艺术是其中产生最晚,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且与现代科技和现代艺术观念联系紧密,因此影视艺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一、公共影视教育课程在我国高校的开设

纵观欧美国家,几乎很少有未开设影视课程的院校,将学生培养成一名影视制作人并非影视课程开设的终极目标,他们实际上将影视文化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加入到大学文化教育体系中,使学生能较系统的掌握视听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多样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在我国从20纪8Q年代起,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将影视课程逐渐纳入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在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彡中就明确将《影视鉴赏》课程纳入到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中,成为公共艺术课程中的八门限定性选修课之一。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对于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思想教育、技能教育,而是一种完善人格、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教育我们高等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机器人,“经济人,而是培养能融入我们这个社会的,有个性、富有创造力、全面均衡发展的公民,而艺术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和谐完善发展的保证。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我国大多数高校也已开设了影视艺术的相关课程,影视艺术正逐渐成为高校公共艺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倍受学生的青睐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问题的存在,公共影视教育教学目标的模糊性,教学内容选取的随意性,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性已然成为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高校公共影视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原因是多样的,其中有部分是受到学校软硬件条件的制约,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对于国家的公共艺术教育决策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的。本文以影视艺术教育为例,谈当前公共艺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公共影视教育课程面临的一些问题

笔者在教授一些艺术课程时,让学生评析一些电影作品,可学生对于这些影片的理解与影片表现的主题和内涵偏差很大,这让笔者很不解。近年来,面对形形色色的现代艺术观念,不少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过于狭隘,尤其是面对一些现代影视艺术作品时,常常显得困惑不解和无所适从,一些学生失去了对于艺术应有的理解阐释能力,患上了〃艺术失语症”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这与我们的影视艺术教育不无关系。我国的普通艺术教育长期等同于技能教育或者几门鉴赏课程,影视艺术课程也不例外,这与西方综合性大学形成强烈反差,虽然国内一些高校开设了影视鉴赏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但多局限于对于影视作品的观赏,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开设存在诸多的问题,使学生失去了对于影视艺术的整体观察与把握,造成了许多学生由于影视艺术知识过于单一而对影视艺术的理解非常的狭隘。

目前,公共影视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大,一般以影视鉴赏课或者影视概论课为主,特别是影视鉴赏课泛滥已成为普遍现象。影视鉴赏课仅从几部作品的观赏,很难从整体上去把握影视艺术的发展

脉络这一类影视课程的开设通常很孤立与其它课程缺乏联系,同时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管理,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教育大纲、教材及考核方式。公共影视教育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缺乏长期稳定的核心课程,仅有的几门课程的开设也没有先修课程到后续课程的过渡,通常情况下都是入门课程与研究型专题课程并置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教师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关乎教学质量的高低,而目前公共影视教育普遍存在教师资源缺乏且非专业化的现象。在影视专业教师资源非常缺乏的情况下,部分非影视专业教师由于课时量不足,为补足课时量所以开设影视鉴赏相关课程,由于这一类教师非影视专业毕业,通常影视理论水平欠缺,因此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类教师通常把影视鉴赏课中的“观影”作为教学的唯一手段,缺乏对于电影史、电视史或者相关的视听文化知识的讲解,只是让学生被动的看片,没有互动,缺乏一种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上课的随意性也很大,大多数学生把影视课程当作是一种消遣,仅凭兴趣来观影由于部分教师开设这类课程也并无教材或者讲义,学生多数空手来上课,课程中也不做任何笔记。更有甚者,还带上零食、饮料,拉上好友走入课堂,俨然把教室变成了一个电影院。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影视课程的学习非常的轻松,因此把它当作赚取学分的最好手段学生不明确学习的目的,更没有一种参与性,学生评价课程的好坏,仅是教师放的影片是否合他们的胃口,是否“好看”,希望教师尽量少一些评析和讲解,而多给他们看片。

三、对于公共影视课程开设的建议

应该说公共艺术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并不高,或者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公共影视教育也不例外,这与影视文化在社会上的巨大影响力并不相称,影视艺术正冲击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大众的思维方式和接受方式,影视艺术以其全面的文化内涵成为大众也是青年大学生认知社会和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生正处于完善人格服务社会的关键时期,通过影视作品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判断,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都大有益处、任何一类课程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公共影视课程也不例外,目前公共影视课程开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稳定的核心课程,在已有开设的课程中没有先修课程到后续课程,入门课程到研究型专题课程的过渡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改变过去那种以鉴赏课、概论课为主的方式,概论式的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学科的背景和知识概况,但很难获得相关人文学科的思想方法而鉴赏课仅从几部作品的观赏,又很难从整体上去把握影视艺术的发展脉络在公共影视教育中具有稳定性的核心课程的开设显得非常的必要和紧迫,所以应当首先确定一部分核心课程,而在这些课程中又要区分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入门课程与研究型课程,课程的开设要遵循一种规律性,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

在电影电视中我们可以发现哲学、政治、音乐、文学、美术等课程元素,因此还应加强影视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加强学科之间的纵向联合,以促进公共艺术课程群的建立可以尝试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例如影视美学、影视音乐欣赏影视制作基础等完善公共影视课程的设置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逐步加强影视课程的整体性和特色性,加强与其它门类艺术课程的纵向联合,逐渐完善公共影视课程的课程体系同时,高等院校还应在公共影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加大投入,制定大纲,编写教材,加强影视精品课程建设,实施课程的优化和教学改革。

在普通高校公共影视教育中师资缺乏且非专业化已成为普遍现象,由于许多高校并没有影视相关的专业,因此也很难有专职的影视专业教师,而高校的公共影视课程一般由中文系或者艺术系教师教授,由于这一类教师通常理论水平欠缺,教学方法又不得当,所以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公共影视课程的教师应当由知识渊博、专业精深、视野开阔、经验丰富、注重创新的影视专职教师来担当,但这样的教师通常非常匮乏在专职的影视教师匮乏的情况下,笔者建议现有的公共影视课程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学校也应当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提供机会让他们参加进修、培训来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是影视专业毕业的教师也可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开设一些例如影视美学影视文学等自己更擅长的课程,而不是一味的开设影视鉴赏课在师资匮乏的情况下,还应加强校际之间的联合,整合教师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目前上海东北片区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九校已实行了跨校公选课制度,各学校可以优势互补,加强各高校强势学科、特色学科的校际交流,让不同学校的学生有机会感受其他学校的人文氛围,领略不同教师的学术风采。”(滕朝军、母华敏《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载《电影文学》14期,10-11页)上海的这种跨校公选课制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样做可以有利于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大学校园是陶冶学生人文精神,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还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好的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得到提升。

例如可以定期开展艺术节影视文化节等各种文化活动,举办各种影视讲座,专题报告会等等同时高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可在校园网上建立影视资料库,供学生学习交流之用,学校的图书馆影像厅或者电影院应定期播放优秀影片,辅助公共影视课程的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在寓教于乐中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篇6: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摘 要 社会中的瑜伽热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的开发给予了建设性的意见。鉴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瑜伽不可能很快发展完善,而是逐步进行的。普通高校瑜伽课的开设会为学校以及学生带来长远的利益。本文试图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探讨瑜伽课程的开设。

关键词 课程改革 瑜伽热 功效

一、前言

瑜伽,是起源于印度,流行于全世界的一种东方古老的强身术。古代瑜伽注重心灵与肉体的超越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洗涤,现代瑜伽已经发展为一项富有时尚气息的更适合全民参与的健身项目。当代瑜伽追求身心平衡与健康优雅;主要由呼吸法、体位法、冥想组成;一种在自然健康的环境当中,伴随着悠扬的音乐,由意念指引躯体舒缓流畅地练习各种动作,以期达到内外兼修的一项健身项目。瑜伽同时也可以消除人们潜意识当中的垃圾,消除烦恼,使得练习者得到身心两方面的均衡修养。

二、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作了详细的规定,其总体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育修养。不难看出,增强体质依然是我国高校体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需要面对全体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课程以供学生选择与学习,从而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因此,仅仅是传统的课程项目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拥有求新存异心态的大学生的需求。新课程的设置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合适的新课程则需要各高校认真遴选,既是不同以往的传统课程,同时还需要拥有符合《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目标要求,能够指导并促进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被喻为“白领的运动”的瑜伽,无疑很符合成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的一门新的课程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它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身体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瑜伽课程

(一)高校开设瑜伽课程的意义。

作为当今流行于全球的一项健身项目,瑜伽拥有很全面的调理功效,涉及身、心等各个方面。

1.瑜伽练习的养生功效。瑜伽是最安全、最富有成效的健身术之一。瑜伽的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练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不能够急于求成,而是通过最基础的动作一步一步地改善自身的身体素质。瑜伽的独特姿势,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练习者肌肉的弹性、关节的灵活性,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在无形当中保持了形体的匀称。

瑜伽将呼吸作为练习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不同于我们生活当中习惯的胸式呼吸,瑜伽练习中要求腹式呼吸;学生在练习当中,呼吸变得缓慢、均匀而且悠长,吸进更多的氧气,充分呼出二氧化碳,净化血液。当然,作为有氧运动的一种,瑜伽也能够起到减肥的功效。2.瑜伽练习的健心功效。瑜伽是在舒缓的音乐背景下展开的,练习者在安详宁静的状态下舒缓地呼吸与运动,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身上,排除一切杂念,放下工作生活当中的负担与烦恼。当代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变为普通教育的环境中,承受着无形的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很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的感觉,瑜伽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瑜伽的冥想术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练习者在冥想时会不由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回归平静。与此同时,瑜伽冥想术能够帮助练习者控制自身的意识,调节身心,逐步开阔练习者的胸襟,使得练习者比之前更为沉着、冷静。

(二)有效地开展瑜伽教学。

1.硬件设施。瑜伽练习的场所没有太多的限制,但是练习场地必须通风顺畅、空气清新,瑜伽的呼吸法要求空气的质量不能低,否则对于练习者不利反有害,这违背了瑜伽练习的养生与健心的初衷;此外,练习的场所能够保证练习者自己足够的私人空间,瑜伽是一项较为安静且独立的健身项目,全神贯注方能达到练习的功效,旁人不小心的打扰很有可能影响练习者之前的境界。所以,开设瑜伽课程的高校需要为该课程设置合适的教学以及练习场所。瑜伽练习过程中背景音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引导练习者进入忘我、安详的状态,因此,背景音乐的选择和播放就需要高校以及任课老师的认真对待。

2.师资要求。由于瑜伽的综合性,瑜伽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例如:瑜伽课初级阶段主要是体法的传授,教师的动作必须标准无误才能引导初学者进入真正的瑜伽的王国。另外瑜伽派别众多,教师需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动作以用于教学与学生课余的练习。而目前的瑜伽教师并不是全部为专业的瑜伽师,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没能拿到瑜伽师资格证书。为了对学生负责,各高校最好在招聘到合格的教师之后再开设瑜伽课程。瑜伽背景音乐是否合适同样取决于教师的选择。瑜伽不仅仅是动作的练习,瑜伽的精髓是呼吸法和冥想。瑜伽教师随着课程的进行应该能够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与进步程度为学生制定科学的教学与练习进度。瑜伽的伤害是不可见的,这就要求瑜伽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正确引导,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以免出现不必要的练习伤害……当然,各高校也应该为教师的素质的提升给予支持:聘请专业的指导老师来校培训或授课,派送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等。

3.科学地教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教师需要制定较为科学的教学设计,全方位考虑教学过程,使得教学过程顺利实施。

选择合适的教学环境与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较为优质的学习环境与练习场所;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灵活地教授合适的体位,同时结合呼吸与冥想,使得整堂课舒缓但不松散,丰富但不繁缛。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体位教学当中,教师做好示范,之后可以一对一地指导,力求每位同学的姿势正确,在呼吸与冥想时,教师最好运用合适的语言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瑜伽的奥妙。在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慢慢地突破自己的极限,不能够不顾及个人身体素质一味追求动作的难度,以免瑜伽伤害的出现。

4.合理地评价。鉴于瑜伽的综合性,瑜伽的考核不能仅仅依据最终的期末考试,可以以平时上课的情况以及小组互相督促,共同练习,共同进步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而且最后期末考试时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体位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要结合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还需要加上瑜伽的精华――呼吸与冥想,尽管二者不能够直接检测,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平时的`改变判断学生心境的改变以及思想道德的提升。

四、瑜伽课程的长远影响

学校开设一门合适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个人以及整个带来更为深远的积极影响。

瑜伽课程有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正如我们都知道的瑜伽的功效当中有一项,即经常练习瑜伽有助于帮助练习者缓解生活工作当中的紧张状态,降低以致驱散练习者的失败感,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步复归于静,调节心理稳定平衡,相对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来说是具有积极作用的,这是最直接的道德方面的提升。而在平时的练习当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高雅的气质,激发了学生内在美的表现力,增强了自信,学生更有信心步入社会,发挥他们的潜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在主要的瑜伽体系当中,有两种瑜伽体系值得我们关注:实践瑜伽和爱心服务瑜伽。在中国瑜伽之母张蕙兰女士所著的《瑜伽的赐予》一书中,其恩师柏忠言这样写道“树根供应养分,使果树挂满甘甜的果实,却不求回报;要知道,人们无偿的付出,会换来无穷的快乐。”这就是蕙兰瑜伽的奉献精神。当一个人真正融入到瑜伽的世界中之后,他们会以为他人服务而快乐,这就是瑜伽的精神,将快乐传递。高校瑜伽课程的设置,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瑜伽,并且逐步进入瑜伽的世界,得到自我的提升,同时也为他人带来幸福。

瑜伽课程的开设有助于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兴起。综合性的健身项目――瑜伽集运动、娱乐与健身于一体,深受大学生的喜欢,学生乐于在课余时间练习,无形当中影响更多的同学参与到锻炼的队列当中,不仅锻炼了身体,也使得学校的整体氛围更加活跃,更加健康。

瑜伽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瑜伽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也能够解除疲劳和紧张情绪,还能够调养练习者的身体素质,提升练习者的气质,因此被大多数人所喜欢。另外,瑜伽的练习场所要求并不苛刻,只要是空气清新,通风顺畅就行了。学生在自己往后的生活当中可以自由练习,自由度足够就利于瑜伽的持续发展,避免了因场所、设施等的限制而使得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被迫放弃在学校养成的锻炼习惯。

五、小结

瑜伽因其自身的特点流行于世界,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下,瑜伽也能够凭借自身的魅力而进入各大高校。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但是,瑜伽在高校的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特别是教师的素质关系着整个课程的兴与衰。我们应该理智地对待新开设,脚踏实地地使其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史艳莉.瑜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适性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33(6):799-800.

[2]柏忠言,张蕙兰,瑜伽.气功与冥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3]廖玫.瑜伽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5(3):103-107.

上一篇:社区社区矫正工作意见下一篇:二年级上册 《阿里里》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