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陶艺造型

2024-05-07

现代陶艺造型(精选十篇)

现代陶艺造型 篇1

说到西方现代艺术对陶艺造型的影响,首先应该谈谈它产生的背景:(1)社会生产条件。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生,使生产力大大提高;启蒙运动打破了人们的思想束缚,沿袭数千年的传统手工业被机械化生产取代, 随后陶瓷生产的中心从东方转到了西方。(2)思想解放的条件。从强调客观理性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逐渐发展到更强调主体个性的现代艺术各种流派。“人的精神、 人的个性,已经成为现代文化以及艺术的焦点”。(3) 形式和审美上的追求。传统的艺术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进程。现代艺术不间断地追求、破坏、突破、构建,反映了当下的审美需求, 并为它留下了物质的痕迹。先后产生的新艺术运动、手工艺运动、包豪斯运动以及立体派、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

二、现代绘画艺术对陶艺造型的影响

现代艺术大师们的跨界参与,例如毕加索、马蒂斯以及高更等人都为现代陶艺的发展和产生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他们将现代艺术中的思想和观点带入到陶艺创作中来,并且用泥土实践新的艺术观念。高更可以说是西方现代陶艺的鼻祖,他的陶艺作品(图1)是过去从未出现过的形式。

毕加索爱好广泛,曾经创作过大量的陶艺作品,他是将现代陶艺推向热潮的先驱。他的作品摆脱了传统模式,蕴含强烈的情感和奔放的个性。他在最接近二维空间的陶盘上绘画,赋予对象纯粹的艺术性、观赏性。之后他的陶艺创作转向三维造型的创作(图2),不再是绘画性的陶器,在对陶瓷造型实体的处理上,形成新的创作形态。

在对空间的处理上,毕加索以器皿的形式结构为基础,通过对其功能空间的分解和再次组合,来表达自己打破传统的创作情感。陶瓷造型不再必须是完整、规矩的, 而是将绘画和雕塑的语言直接运用到陶瓷创作中。“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他们不但表现了盒子的外观,而且还同时表现盒子的平面图,盒子打开的样子和破裂的样子”[2]这样的表现形式和创作观点,对陶艺家们的创作思路是很好的启发,他们开始重新思考陶瓷作品的内涵, 关注器皿的内部空间。

职业陶艺家,美国的彼得·沃克斯和日本的八木一夫,他们分别是西方和东方现代陶艺的重要发起人。沃克斯的作品(图3),摆脱了传统陶瓷的实用和审美特征, 功能空间已不复存在,尽管还有器皿的外轮廓,但人们已很少会将其和实用容器联系在一起了。

三、现代雕塑与建筑艺术对陶艺造型的影响

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雕塑与绘画一样发生着变化。在造型方式上,传统雕塑作品大多数是表现造型实体的,通过体量和形体的结构关系来塑造实体。在造型方式上,“现代雕塑从实体的追求转向空间,让空间成为可感知的重要元素,一旦雕像的形变成空间的边界, 雕塑中的实形就成为精简和透明。”[3]英国雕塑大师亨利·摩尔,他希望利用“孔洞”这种虚空间的穿插,来减轻实体的笨重感,增加作品的通透感和透气性。雕塑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实体造型所处的强势重要位置到现代对空间因素的重视,这一转变给陶瓷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中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雕塑艺术中对空间概念的表现语言的探索,在后来的陶艺作品中得到广泛的实践和运用。

现代建筑对空间有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深入,并在不断地与人的生活发生关系,逐步调整和改善。这些新的空间观念对陶瓷艺术的创作观点有不小的启发,让一成不变的功能空间和虚空间有更多种未知变化的可能性。 如果器皿形可以理解为一个向上开口的容器,那么建筑就可以认为是一个倒置的容器,前者的功能空间盛装食物和水,后者则装载着人的生活。功能主义建筑主要解决的是数量问题,是为了满足庞大人口的居住需求。

现代艺术思潮给陶瓷艺术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和空间表达方式,陶艺家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空间结构形式和功能属性,于是“对传统陶艺形体的固有样式、空间组织方式和实用形态进行挑战。”[4]使得陶瓷艺术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

摘要: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给陶瓷艺术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和空间表达方式,陶艺家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空间结构形式和功能属性,于是“对传统陶艺形体的固有样式、空间组织方式和实用形态进行挑战”[1],使得陶瓷艺术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陶艺造型 篇2

关键词:美术教学;陶艺教学;造型意识;探究

陶艺是人类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陶艺教学对于传承古典文化、挖掘艺术潜能、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意义重大,陶艺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所传授的知识和枝能丰富而多元,其中对学生造型意识的培养无疑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准这个教学切入点,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其不断提升审美观念,寓情于物,更好地领略陶艺美。

一、陶艺造型意识的内涵及重要性

1.陶艺造型意识的内涵

陶艺艺术既具有古老悠久的历史,又带有较强的现代性特征。可以说,自从新石器时代发展以来,陶艺艺术就一直处于不断史新发展的历史中,并且以很多不同的形式得以展现。陶艺艺术的发展,不仅是艺术形式上的发展,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在陶艺艺术的发展中,其具体的审美价值是与陶艺造型有很大联系的。艺术家個人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等都可以通过造型得以体现,造型也成为了陶艺创作中的关键环节。此外,陶艺作品的造型对于陶艺的整体风格、作品的文化底蕴等也有重要的影响。

2.陶艺造型意识的重要性

造型作为陶瓷艺术重要的艺术语言和情感载体,承载了艺术家的艺术观和生活观,通过各种不同的造型、材质语言表达一种意味,同时让观众获得对作品的不同感受。陶艺造型融合了二维的视觉影像、三维的造型语言及四维的时空语言,它所传达的语意是诸多艺术元素的整合。罗丹曾说过:“没有体积、比例和色彩的学问,就像没有灵巧的手,再强烈的感情也会要瘫痪”。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必须要有一双灵巧的手和敏锐的造型观念,这对于陶艺专业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只有掌握了扎实的造型能为,创作之路才能走得更远。由此可见,陶艺教学的推进,造型训练尤为关键,既可以诠释人与物之间的深层关系,更能为现代陶艺教学导入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让陶艺教学的方向更为明确。

二、陶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性不够

很多教师在陶艺教学中,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没有对陶艺教学进行合理创新。这样,就会导致陶艺教学整体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无法满足教学的具体需要及未来发展,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最终给教学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2.造型意识缺失

很多教师在陶艺教学中,过于注重讲解理论知识及陶艺作品的具体制作,却没有认识到造型意识在陶艺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在陶艺教学中,很多教师偏重于技能训练,更侧重于陶艺作品的技法讲解,如作品的成型方法、装饰技巧等,但是没有开发与培养学生的造型意识,导致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严重缺失。

三、提高陶艺教学中造型意识的措施分析

1.加强对陶艺教学中造型意识的重视程度

学生造型意识的培养与开发,首先就需要教师提高相关认识,正确看待造型意识,认识到造型意识的内在价值。在具体的陶艺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重视陶艺作品的技法讲解之外,需要认识到造型意识的内涵。教师应当针对学生在陶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将造型意识与创作技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开展教学。教师只有认识到造型意识培养的价值,才会主动、积极地为造型意识的培养创设合理的氛围,在教学中针对造型意识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才能通过陶艺学习来逐步提高个人能力。可以说,教师对于造型意识的正确认识,是造型意识开发与培养的基础。

2.夯实基础

教师若想培养学生的造型意识,就一定要从夯实基础这一点入手,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从而真正体验和感知陶艺作品本身的造型魅力,领悟作品的造型语言。学生对于陶艺作品造型的体验覆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既有视觉内容,也有触觉内容,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方案中,教师应当将陶艺作品造型方面的发展历程、历史变化、具体的工艺要点、造型装饰技巧等体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来掌握牢固的造型基础。教师还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通过摸泥、捏泥等方式对作品的造型进行深度把握,掌握陶土的干湿程度、柔韧程度对具体造型的影响。

3.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在陶艺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鼓励学生对个人创作思维进行拓展,打破固有的创作思维,让个人造型意识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这样才能保证陶艺作品的造型具有创新性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创作陶艺作品的过程中汲取不同艺术流派的创作特色,如表现主义、野兽派思想、抽象主义等,以此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可以对多种不同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转化,进而体现出作品造型的本质美。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美术陶艺教学中造型意识的开发与培养十分关键,因此,陶艺教师应当对陶艺教学所存在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在教学中着重开发与培养学生的造型意识,这样才能保证陶艺教学的顺利开展,对于学生相关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金霞.谈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绘画造型意识的培养[J].中国培训,2015,18:172.

[2]李辉.探究现代美术陶艺教学中造型意识的开发与培养[J].美与时代(中),2016,02:97-98.

论当代公共艺术造型中的陶艺 篇3

一、当代公共艺术与材料

(一)当代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当代空间艺术领域的新名词,实际上也是泊来词汇,它是一种观念性的艺术语境,并不代表某种具体的艺术样式。我们所指的公共艺术,是指以“人”为研究核心,以城市公共视觉艺术传播、公共环境、公共设施为主要对象,运用综合艺术手段,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生活方式的艺术设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公共艺术的研究核心是与“人”生存空间相关联的,用视觉造型和视觉设计等综合手段来提供舒适的空间,能够让人的生活变得艺术化,艺术变得生活化,成为公共艺术最核新的理念。[1]这样的公共艺术是能够依靠多种表现形式、多种材料加以表现的现代艺术,进而可以理解为材料和艺术形式在当代语境下的一次爆发性创作行为,材料语言和传统材料当代价值的挖掘成为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

(二)材料在公共空间造型中的作用

材料语言之所以能够运用“语言”二字是因为它在实体空间造型中具有着特殊的地位。首先,它是实体造型语言的具体承载对象,如果没有材料的参与,在空间中任何的表现都是虚拟的,都不足以称为空间造型;其次,在空间中材料的特性是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它是表现艺术家想法的重要手段,也是艺术呈现在大众面前的一种状态;再次,材料本身也有一种固有的美,材料的加工手段不同所展现出来的面貌便截然不同,它有一种独立的美感,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材料的选定与展现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材料本身就能够展现一种语言,它固有的这种材料质感与给人的不同感受都足以满足多种创作需要。在公共空间造型中材料能够起到巨大的承载作用,它不仅承载着艺术家的创造性想法,也能通过材料表达形式展现出自己固有的材质美感。

二、陶艺在空间中的公共属性

(一)天然的大众属性

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中,制陶与壁画被公认为是人类早期带有艺术创作性的活动,其中制陶是人类早期活动中和日常生活结合最为紧密的活动之一。陶瓷由生活中的实用到艺术上美观最后到独立的艺术创作可以说几乎跨越了人类的整个文明历史,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用着传统的一些陶瓷思维去思考当代的艺术问题。陶瓷制作是最普通的劳动者去从事的一种创作,是来自人类共同拥有的文明成果之一。因此,它能够代表大众审美,公共艺术中的很大一部分作品有着这样的特征,就是代表大众审美,陶瓷材料的这种天然属性在这里与公共艺术属性高度契合。

(二)固有的文化属性

公共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文化特征,在公共艺术语境下的造型创作强调文化特征,尤其是具有唯一性的地域文化属性。公共艺术造型能够在公共空间中不断发展创新和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这种带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属性变得尤为重要,有时这样的属性可以定性一个地区的文化价值,也可以成为该区域的文化名片。因此,公共艺术造型成为了空间中承载、传承这种地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陶瓷材料的公共艺术品具有文化属性。陶瓷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各地均有能够代表陶瓷文化的地域,在陶瓷文化集中区的当代公共空间艺术造型中出现以陶瓷材料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创作就是文化巨人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地域文化价值的高度承认。因此,这样语境下的陶瓷材料造型艺术具有固有的文化属性。

(三)很强的公众参与性

陶瓷自从出生之日,就带有广泛的公众参与性,这是由陶瓷成为一种传统生产生活的一部分来决定的,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生活上的需要,还在精神和审美层次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当代陶瓷艺术形式的各种表现形式也都参杂着大量人的参与,公众对陶瓷的认同感和陶瓷本身对每个公民的内心所激发的强烈参与意识都决定着这种公众的参与性是更深层次的共鸣。公共艺术空间造型中对参与性的界定并不清晰,无论是大众走近实体的艺术品去用手触碰、用心灵去感知或是共同从事一种活动等等,陶瓷材料所展现的形式都能满足这些需要。因此不难看出这种公众的参与性是深层次、全面的。

(四)多样的创新性

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中,陶瓷材料也不断的适应需要在创新。在不断探索新表现方法的前提下也在不断向传统中挖掘新时代的审美诉求,带有泥土味道的现代陶艺完全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使之成为高端社会形态和人群审美追逐的焦点,可以说这样的一种带有原始的粗犷美成为一种创新;同时对陶瓷在当代空间中的使用也不断地发展、创新,从简单的构筑物到能够具有时代特征和环境相协调的审美构成,再从简单小尺寸装饰构件到能够独立撑起空间形态的主题构筑物等,都带有多样的创新。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越是带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在时代中越带有多样化的创新能力,也越有生命力。

(五)与环境的协调性

当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作品置身于空间环境中后都必须要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与环境的协调性。在公共空间中的环境要求艺术作品有与之协调的形式感、色彩、尺度等,让作品与该环境有着几乎是唯一性的选择,就像老百姓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陶瓷材料在与环境相协调上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因为陶瓷材料有着多种的表达手段,同时有着和建筑天然合一的结合能力和丰富的形式色彩感,这些都为作品环境协调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陶瓷这种材料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法,在公共艺术语境下它具有的大众属性、文化属性、公众参与属性、形式多样性和与环境的协调性都能够说明它具有着强烈的公共属性,能够成为当代公共空间造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形式与原则

(一)基本运用形式方法

1. 浮雕与壁画

在当代公共空间造型中不乏传统的造型手段。浮雕可采用陶瓷手段,形式可以采用各色陶土素烧成型,也可简单施釉等等多种方法最终成型;壁画采用的形式则多以磁片手段绘制。这几类表现手段在今天依然在使用,当然在表现的内容上与在空间的存在形式上有着不断的创新,有的还辅之以功能性,使之成为公共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镶嵌

镶嵌这种手段产生于西方的教堂建筑,当代扩大到景观建筑设计等设计领域上面。因为其表现有着很强的色彩变化并带有神秘的色彩气氛,在当代的公共环境使用中多用于和水有关的整体环境中,一种是在建筑本身进行镶嵌,一种是带有艺术性的造型镶嵌,还有些地面铺装也采用这样的形式,这种形式也在使用中不断创新。在海洋馆、广场和亲水景观设计中多见,瓷片的切割镶嵌造价不高,效果却很好,很适合这样类似的环境使用。

3. 构筑物、装置与其它

这一类的材料使用在近年公共空间造型中较多,是采用陶瓷的肌理效果、色彩效果表达一些带有抽象意义的造型。陶瓷造型和其他材料相结合,成为现代景观装置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成为空间中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切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陶瓷材料在新时代不断地挖掘自身的审美价值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表达形式的多种多样,可以在创作中不断地探索。随着中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陶瓷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不但在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风格、特色上产生多方面的追求取向,而且在其表现的内在精神上,亦能承载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2]偶然与必然在陶瓷材料使用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就给陶瓷本身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变化可能。

(二)设计的原则

1. 根据材料特性设计的原则

陶瓷艺术的创作正伴随着整个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而发展,即适应发展的审美要求,在更大程度地利用和把握陶瓷媒介特性的基础上,创造出比传统陶艺更具审美表现力和激发力的、丰富而新颖的形象。[3]这时材料的使用可以说是艺术家在创作思维过程中不断推敲的问题,在这样的思维中材料特性就是考虑的关键。陶在当代空间造型中多表现出一种粗犷的外表,带有着一种泥土芬芳,有着强烈的多种肌理效果,简单的施釉更能有一种朴素的美感。这样的材料多表现在较为现代的环境中,有着较强的反差,又带有着很强的文化气息。瓷的使用就显得更为广阔,如果说陶的使用多数在于肌理,那么瓷的使用就多为亮丽变化的釉色上,各种釉色烧成后有着色彩斑斓的空间视觉效果,很容易结合环境,也很容易成为环境中的亮点。要进行创作就一定要认识这样的材料特性,才能在设计中不断地体会与创新,因此要根据材料的特性来设计创作,才能展现出材料的材质美感。

2. 与环境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陶瓷材料本身有着沉甸甸的文化内涵,使用这种带有较强文化内涵的材料要考虑到造型本身与环境文化的契合度,这种文化契合度不是简单地与环境色彩、尺度、基本形式的结合,而是与环境人文历史的结合与共鸣,称之为与环境的深度和谐。只有这样才可以说作品本身与环境结合在一起,形式、色彩、尺度、表现方法最终要服务于内容。

材料本身的美在于正确地发现使用这种材料性,要求艺术家深刻理解体会这种美感。材料的基本特征与材料的外延特征都必须要服从与环境深度契合的本质要求,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说这样的材料使用符合使用的原则。

四、总结

当代公共艺术造型领域的材料多种多样,陶瓷材料不断挖掘自身审美潜能,适应着当代艺术的发展,我们看到传统材料仅仅依靠自身的强大生命力在公共空间中占有重要地位。陶瓷材料作为古老材料的一种,也能够在不断创新中焕发着新的活力,在公共艺术的语境下它具有着很强的公共属性与多样的表达手段,在设计使用的过程中,材料特性和环境属性决定着造型本身。

摘要:当公共艺术这个泊来词不断刷新大众眼球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在公共空间中造型艺术的又一次空前创造。材料成为空间造型的承载是必然的,该文主要阐述了在公共空间造型艺术中陶瓷材料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以及陶瓷材料的基本运用形式与原则,最终看到陶瓷材料在当代公共艺术语境下所拥有的巨大生命力。

关键词:公共艺术,陶瓷材料,公共属性,形式原则

参考文献

[1]付振宇.对应用型艺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及专业课程的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102-103.

[2]吴天麟.论中国陶瓷艺术的装饰色彩[J].中国陶瓷,2007,43(04):66-67.

陶艺与现代装饰 篇4

1.现代环境艺术与陶艺多角创维性

近现代以来,陶艺早已不再被人们单纯的用作生活日用品。而被作为一种多元化的装饰艺术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媒介,陶艺以其实用,方便和极强的装饰性,独特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多维的创意,以全新绘画理念的思维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成了多角创维性的陶艺文化,在时代的演进过程中,陶艺以极强的装饰效果和多角度的思维创作过程始终贯穿着整个艺术创作中,陶艺的审美接受和审美情趣,审美发现等三大环节都孕育在人类社会的文化艺术发展史与经济发展史中,极强的装饰性在陶艺制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比重。在陶艺装饰演变的过程中艺术家们越来越注重艺术的纯视觉性,艺术的多角创维性元素决定了在现代陶艺制作中被加进的多元文化性质其决定了陶艺制作的背景,陶艺被作为装帧艺术与现代环境艺术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并加以广泛的应用,并被纳入到建筑环境中来,成为陶艺装饰艺术的组成部分。陶艺和建筑环境的有机结合给古老的陶器制作注释出全新的创作空间,使陶艺和环境共同产生了装饰美,陶艺作为诸类艺术中的一种,其特点决定它不同于一般性绘画,陶艺本身的特点,即实用性与装饰性,决定了陶艺加入到环境艺术创作中的目的是为环境增光添彩,陶艺与环境建筑多角度的搭配与组合,很好的体现了当代多元文化因素的跟进与切入,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是组成环境艺术氛围的重要因素之一。陶艺寄寓与环境中,在陶艺制作过程中始终脱离不开环境对陶艺的制约。这一制约要求陶艺制作过程中对建筑结构,光纤感应,空间色彩,环境气氛都要有 一个大体上的把握。同时对陶艺的艺术风格,艺术造型是否会影响着建筑环境的整体性和装饰效果有个相应的尺度,对这些制约着艺术创作的诸多不定因素,艺术创作者应从一个多维理性的角度去探寻和认识。

2.陶艺装饰艺术在现代环境中的纯视野性

环境艺术的多维性质决定了陶艺在创作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制作陶艺受黏土原材料的限制,成型与烧制过程等各个环节规划和成本技术的制约,古时对陶艺制作有72道方成器的说法,制作陶器的72道工序中,不论那一道环节出错,都将对陶艺产生影响而令其前功尽弃.随着现代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陶艺被作为艺术品, 融入到现代建筑环境中并对建筑环境空间产生影响和作用是现代陶艺作为一种门类元素的体现和目标。也是陶艺区别与其他艺术的特点之一,正因如此陶艺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而莅属于环境艺术中。现代陶艺要与建筑坏境相适应在创作上要有一定的程序和尺度,还要有与建筑环境相统一的内容,同时也要根据建筑环境的合理布局,空间规模,作品风格等来确定陶艺的位置,要想达到三者很好地协调一致取得很好的效果则非一日之功,需要作者要有相当数量的素养和经验,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作者在构思过程中,要根据陶艺材料本身的特点与建筑环境的性质确定陶艺的内容和形式,依据陶艺与建筑环境的空间来合理布局,以确定陶艺的位置和朝向,尺度和体量,以建筑与环境的背景来确立陶艺的种类,综合以上条件进行构思奇想,整合方案,反复研究才能创造出理想的作品。现代陶艺在现代建筑环境中所的起点缀作用正被越来越受到重视,陶艺作为一门公共艺术正相融于现代建筑中。

3.陶艺装饰在现代环境语意中的从属装饰性

纵观现代陶艺的发展历程,19至20世纪初相继进入工业化革命时期的西方,理性化思维占据了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在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中,工业化使生存空间日趋与机誡空间相似,都市化的高密度生态环境,给人类带来紧张感,迫使人们渴望通过对感性的,非理性,非规律的艺术成份来宣泄心底的压抑,借以求 得情绪上的放松和平衡.随着各类抽象艺术的风起云涌,艺术思潮日以月薪的不断更迭,使得传统艺术价值观念全面解体,艺术家们寻求打破旧有的造型观念,以还原艺术自身的本质属性,努力在新的艺术创作中寻求自我价值的肯定。陶艺作为不在单一的装饰品而走进公共环境艺术中并得到普及,如何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先进的工艺技术从而创造出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意蕴美好的陶艺很好的融合到建筑环境中来,是当今艺术家们的首要课题,

作为构成人类美好愿望和精神寄托的环境陶艺,是当今现代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陶艺以其内在的张力,实验性具象性和非具象性的形式美感来承载当代文化精神,是现代人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冷漠,回归自然的一种最好方式,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热潮,公共艺术呈现出相当活跃的态势,陶艺由于材料的独特和艺术语言的多样化使它更容易参与到公共艺术中,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环境陶艺也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环境陶艺和环境雕塑,一样成为目前公共艺术中,运用较多的艺术形式,户外大型陶艺及其景观陶艺的设计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里陶艺绝不仅仅是一种材料,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化的历史符号,将陶艺的这种语言,引入到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形成城市公共面貌和城市文化个性方面是一个好的趋向。中国古代造园法则中有“相地”“因借”的概念,造园必先相地,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这种观点,对于环境陶艺创作是有启发意义的,环境陶艺要与环境充分的集合,只有在对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基础上,才能提出陶艺的规划和设想,“因借”造园要因地制宜,依地理,地形,地貌,地势而设计园林,相地和因借的法则都体现了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的审美理念,这一审美法则对于当下环境陶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传统美学思想构成中国古典园林和环境的审美理念。

现代陶艺造型 篇5

1 感悟陶艺造型形象美

陶艺造型经常借助于自然形象的启示,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并通过对自然形体的提炼和重组的手段, 或运用抽象、具象等设计语言要素, 巧妙地安排组合, 设计创造出满足人们审美要求的陶艺作品。

1.1 陶艺造型的形态要素美

康定斯基说过, 点、线、面是造型艺术表现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 以抽象的形态, 赋予艺术内在的本质和超凡的精神。陶艺造型是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形态, 形态要素由二维的点、线、面对应成三维的点粒、线条、块面, 塑造了形体和空间感等。

1.1.1 点粒

点粒是陶艺造型基本元素中最小、最简洁、最单纯的形态。点粒具有形状、大小、位置、虚实、方向等灵活多变的特点, 这些特点经过陶艺家们的运用表达了不同的艺术性格。

在陶艺造型中如果一定要从某一个点粒中寻找美, 那是很困难的。观者必须从整体造型中比较, 把作品中的形式和设计意图结合起来, 把抽象的设计理念和具体的造型结合起来, 就能发现点粒在陶艺造型中发挥的作用。如图1吴鸣先生的作品能使观者体会到点粒的艺术美感。壶流、壶钮、壶柄和壶身比较都是大小不同、形状不同、虚实不同的点粒关系, 壶身的文字和图形也都是形状、大小、颜色都有变化的点, 这些点粒营造着美的氛围, 能让观者感受到陶艺的魅力。

1.1.2 线条

线条是各种陶艺造型表现的重要载体。线条是最简练概括的表现语言, 能表达各种情感。分为抽象线条和具象线条、直线条和曲线条等。很多设计理念深藏在线条与线条之间。

陶艺造型的线条多数是抽象的, 有的是造型装饰线条, 有的是形体起伏形成的轮廓结构线等, 在紫砂壶花货中会出现一些具象的线条, 比如一根藤、一折树枝等;直线条具有安静、果断、明确、理性和坚强的特点, 有男性的阳刚品格;曲线条具有动感、优雅、含蓄、感性和节奏的特点, 有女性的柔美品格。线条在长、短、粗、细、曲、折等相互作用中产生节奏, 形成韵律, 表达着丰富的艺术效果。线条不只是一种感觉, 一种感观, 更充满着陶艺造型主体情感。如图2陶艺家运用曲线的抑扬顿挫, 高低起伏, 把紫砂壶的造型表现得如音乐般的节奏和旋律。

1.1.3 块面

点粒、线条、块面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一个体积小的块面在整体造型的对比下可以看成点粒, 一个窄的块面在整体的对比下也可以看成线条。

如图3作品中壶钮、壶流、壶脚与整个壶体对比形成相对的点粒关系;提梁与整个壶体对比形成相对的线条关系;形体的边缘也有线条。壶流、壶脚和壶身也呈现相对的大块面和小块面的关系等。在陶艺造型中面也相对分为平面和球面, 常常把曲度极小的面视为平面, 把近似于圆球形的表面叫做球面。

1.1.4 形体

把块面的三维性增大就可成为形体。不管形体的具体形状如何, 只要它相对其他形状元素具有三维延展的形状实在性, 就可以视为形体。因此, 有必要对形体予以简洁化、秩序化。任何繁杂的形体都可以归纳为球体、立方体和锥体等几何形体的组合, 是这些最基本的体块构成了复杂的造型。球体能够传达端庄和优美, 立方体能够传达简练、沉着及严肃, 锥体则能传达锐利和活跃。如图4雕塑用大小不同的球体塑造着力量向观者传递着力量。如图5张振中先生《十八罗汉》的作品中, 能看到陶艺家对形态要素得理解臻于炉火纯青。陶艺家以中国佛教“罗汉肚”为元素提炼出若干个形态相似的球体和块面, 序化重组为新的形体, 借助于紫砂这特殊材质, 塑造出一个元素传统、形象崭新的陶艺造型。

1.1.5 空间

陶艺造型的空间感受, 是借助于形体而获得的。被形体所限定的空间, 可以说是形体占有的实际空间区域, 称之为实空间, 也就是形体的本身。形体之外, 与形体相关的空间区域, 是由于形体的扩张或各元素之间联系所形成的空间, 称为虚空间, 也叫做心理空间, 也有人称之为气场, 就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力。如图6朱书华先生的《空·灵》作品中每个单体都表达一个小空间, 把这几个单体组合在一起使观者能感受到更大的空间。

点粒移动形成线条, 线条移动形成块面, 块面移动则形成形体, 点粒、线条、块面、形体之间的划分只是相对的, 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相互转化。

1.2 感悟陶艺造型的材质肌理美

陶艺的肌理由材质肌理和釉色肌理两部分构成, 无论是质朴、粗犷的陶器, 还是典雅、细致的瓷器, 还是介于陶和瓷之间的炻器, 都能给观者不同的美的享受。

1.2.1 材质肌理

陶艺的材质肌理表达是体现陶艺形态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泥料具有不同的视觉和触摸效果。如图7不同含沙量使陶艺产生不同的色泽、斑点与纹理构成了不同的材料肌理美。同样的泥料因为成型手法和工艺语言的表现及烧成温度的不同, 陶艺作品的吸水率和颜色都会有所差别, 这些差别形成了陶艺的材质肌理。如图8是同一种泥料通过不同的手法来营造的陶艺造型节奏感, 用了重复、渐变等多种表现手法表达了美感。如图9借助一些工具制造出一些不同的肌理, 这些作品都使观者通过质感联想和空间感受碰撞出不同的韵律美感。

1.2.2 釉色肌理

釉色也是陶艺特有的肌理品质, 如描写青瓷的诗句就有“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 “大邑白瓷轻且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等。釉色为陶艺附加了很多信息, 使陶艺焕发出绚丽的色彩与活力, 如图10似水彩、水墨那样的晕化渗透的韵味, 图11则追求油画般浓色堆砌的饱和与厚重等。

窑变效果成为陶艺肌理的又一特色, 为陶艺增添了一份自然原始的神韵, 观者在图12能感受到釉色千姿百态、穷极造化;也能感受到图13釉色的随机性、偶然性以及自然天成的肌理效果使陶艺充满独特、神奇的感染力。

材料肌理美之所以能给观者反复品味, 因为这种美既有鲜明的特征又没有固定的形态, 观者可以从各自的意趣出发,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材料肌理的丰富的含义。

2 感悟陶艺造型情态美

优秀的陶艺作品或庄重典雅, 或雍容华贵, 或秀丽飘逸, 或粗犷狂放, 撞击观者的心灵。陶瓷艺术家们感受着生命与环境的依存关系, 也表达着心境与物象的交融渗透关系, 结合着当代审美情趣, 从对万物的感性认识, 进一步深化到物与人的情感世界。

2.1 意象美

所谓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美是将一个客观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 加以夸张和提炼, 以转换、变异等手法, 使其全部或部分变化生成另一种客观形态的造型。

陶艺造型虽然经过概括和抽象, 但总能保留着对物象的感觉和特征, 流露着自然的生机和意趣, 表现着物象生长和扩展的力感。如图14史国富先生在其作品中将“鱼”概括后加以夸张, 结合材质和工艺表现出“鱼”憨态可掬的意象美。如图15吴鸣先生在其作品中以竹子为基本元素, 巧妙地提炼和组合, 设计创造出反映陶艺家审美要求的陶艺作品, 使观者感受到竹子的生机和生活的气息, 体验着大自然的气韵和情趣。

陶艺造型中的意象形态是把客观事物和主体的时空与情感融为一体, 以气韵造型的方法创造出意象和意境。它的重点在于有目的、有创造性地体现意象美。

2.2 量感美

量感主要是指心理量, 充满生命力的形体其内力的运动变化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这是建立在一定物理量基础上的力感形体表现, 优秀的陶艺作品其量感应超出其作品形体本身数倍的“磁场”, 它能影响周围的形体。陶艺作品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看陶艺作品是否具有量感, 也就是作品是否具有力度感、生长感和整体感等等。对于陶艺造型中量感的表现, 是获得视觉心理平衡不可缺少的因素。

2.2.1 创造力度感

力度指陶艺作品是否具有扩张力和生命力。陶艺造型作品中, 用力度表示作品量感的程度。同一个陶艺造型上, 总是同时体现扩张力和收缩力。如图16中扩张力体现在凸形线条和块面中, 给人以流畅感、饱满感;收缩力体现在凹形面中, 给人以压迫、挤压、紧缩感。由于这两种力的结合和作用点的分布, 配合力度的强弱、合成与分解, 使陶艺造型产生不同的视觉语言, 表达着不同的个性, 使观者获得力度的美感。

通常情况下, 密集的形态感觉节奏快, 疏散的感觉节奏慢;连续的轨迹感觉快, 不连续的轨迹感觉慢。节奏快的有活力、流畅、有现代感;节奏慢的稳重。形体的轮廓线不仅要流畅, 而且要挺拔有力;向外扩充的部分, 要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充实着整个形体。如图17曹婉芬先生的作品线条流畅, 能让观者看到节奏和力度、生机和活力。

2.2.2 创造生长感

在自然界中, 生长是生命内力运动变化的结果, 旺盛的生命力能让人产生强有力的感觉, 是健康有活力的精神体现。如图18的陶艺作品运用简洁的线条和块面组合造型表达着积极向上的生命内力。陶艺家们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生物, 如植物从孕育到成长再到成熟过程的, 捕捉一些阶段特征和寻找其规律, 并将其表达在陶艺造型艺术作品中, 使作品具有生长感。

2.2.3 创造整体感

整体感包括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之间的呼应关系, 如图19汪国勤先生的《对歌》作品由两个单体构成一个呼应的整体, 如果改变其中某一局部, 那对整个作品必定需要做出更大的调整, 才能达到这种呼应关系, 也就是作品的整体统一性。所有生物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任何局部变动都会给整体带来相应调整, 这说明生物形体的内力运动和表现具有整体统一性和一致性。

3 结语

陶艺造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设计, 首先要从科学的角度认识材料属性, 采用适合的成型技术, 发挥陶瓷材料和工艺技术的特点, 还要从生活中寻找设计元素, 提炼元素, 重组元素, 使陶艺作品的形态美得以充分体现。

优秀的陶艺造型是陶艺家对各种矛盾关系的巧妙处理, 对复杂的多种因素有效协调, 从而达到既有变化又有统一的效果, 使陶艺造型具有丰富的内涵。优秀的陶艺造型整体感强, 量感表达得当, 使观者和陶艺造型的形态语言能自如交流, 撞击观者的心灵并产生美的享受。

摘要:真正的美不只是外在形象, 更多的是内在形态。从形象和情态两大方面感悟陶艺造型的形态美。优秀的陶艺作品造型手法适当, 整体感强, 量感表达得当, 使观者和陶艺造型的形态语言能自如交流, 撞击观者的心灵并产生美的享受。

关键词:形象,形态,形态要素,材质肌理,意象,量感

参考文献

杨永善.陶瓷造型艺术[M].2004.

杨永善.陶瓷造型三题[J].文艺研究2003, (1) :131-135.

现代陶艺造型 篇6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试图从艺术文化的各个方面探析伏里土陶作为出发点, 进一步从艺术特征、文化价值的角度来探讨伏里土陶的独特艺术魅力, 在探究的同时也要强调伏里土陶所具有的文化、审美以及艺术特征。我选择研究伏里土陶有两个目的;首先是伏里土陶作为一个民间手工艺术的代表, 可以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启示;其次也是想要为让伏里土陶一直传承发扬下去并且引起更多的人关注中华传统文化而尽一份力, 为其找到发展的优势所在, 更好地去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伏里土陶概述

伏里土陶是山东枣庄伏里村地方所独有的民间艺术作品, 是中国民间土陶的一朵奇葩。伏里村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南边, 南连薛城, 西挨滕州, 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在这里广泛地流传着伏羲的传说, 传说是“三皇”之首伏羲的故里。此地处温带, 属大陆性气候, 而且地下结构复杂, 正是制陶所需基本原料, 如黑色立土、红色胶泥、白高龄土、红石等资源富饶, 这就为伏里土陶的制作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伏里土陶最繁盛时期是清末、民国和解放前后。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制作“耍货”的艺术大师, 这些艺术家制作出来的伏里土陶对民间手工艺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伏里土陶起源于5600 年至4300 年前的大汝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该区大量土陶文物出土 (从新时期时代到夏商周时期至明清各朝代均有) , 为伏里土陶的产生提供了事实依据, 同时也说明伏里土陶深厚的文化蕴含。伏里土陶的发展进程可谓起起伏伏, 在“文革”时期, 伏里土陶的制作被迫中止, 后来经过“伏里土陶传承人”甘致友积极的挖掘、抢救、整理和创新, 土陶作品发展到了数万件, 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时至今日, 在伏里村里除了甘致友, 还有很多年轻伏里土陶传承人, 也在为伏里土陶的传承和发展默默地做出自己的贡献。近几年, 在国家的扶持下, 伏里土陶已经名扬海内外, 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更被称为“鲁南民间美术一绝”, 是“山东土陶艺术品当中独系发展起来的稀有艺术品种, 传流于地面的稀有土陶文物”。

二、“伏里土陶”的造型和艺术特征

伏里土陶的历史源远流长,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 已经有了数万件作品, 两百多个品种。当今常见的伏里土陶大体可以分为生活用品、儿童玩具和祭祀用品三大类。生活用品主要包括八角松枝盆、钱闷子、阖盆、酒鬼、灯台等, 其中八角松枝盆是妇女化妆用的;钱闷子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存钱罐, 钱闷子的种类比较多。儿童玩具有蟾蜍、陶虎、陶鬶、孩儿枕、泥哨等, 陶鬶是在石器时代用来烹饪的工具;蟾蜍是伏里土陶赏玩类中最为常见的也是品种产量最多的。祭祀用品有香炉、香褂、香筒、香案、圆鼎、方鼎等, 香炉和香筒是在祭祀过程中用来插香燃香的器皿;香案是香炉演变进化后的呈现。伏里土陶不仅样式齐全, 而且功能繁多, 既实用又是艺术品。

伏里土陶从西汉后期到魏晋南北朝结束, 在社会上风行的厚葬习俗的影响之下, 墓中除了金银珠宝还有大量的陶制品, 可见土陶的社会地位。在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和传承, 使得伏里土陶拥有了一种淳朴、自然的亲切感。“民间艺术的创造多受地理环境, 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域特征明显, 也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特性和风貌。”伏里土陶在伏里土陶在花纹, 线条, 装饰上都别具一格, 可以说是把我国的文化以特有的形式展示了出来, 在专家的眼里, 更是能够流转至今的谓之稀有的。

在造型上, 伏里土陶具有以下的三个特征:一是伏里土陶的整体造型散发着一种原始的感觉, 纯真且自然;二是在造型上采用了“似像非像, 妙在是与不是之间”的独创艺术表现手法;三是伏里土陶的外形直截了当的展现了当地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趣味, 而且还借鉴了当地的手工艺术文化。

在装饰上, 伏里土陶同样具有三个特征:一是装饰的手法质朴、简洁;二是具有独特的民间典型纹理饰缀手法, 按照器皿不同的形态, 从而选用像回纹、玄纹、鱼鳞纹、门钉纹, 伴随着的还有动植物或是天象图案, 像是人类、鸟、鱼、树叶、花、星星或是月亮等。三是多使用具有木土文化样式的图案进行饰缀, 多以菊花和莲花纹路为主, 几乎没有其他花卉样式;而在动物图案里面为狮独尊。

在色彩上伏里土陶与秦兵马俑有相似之处, 即好质而恶饰、逐本而舍末、返璞而归真、神似而写实。有许多陶器经素烧之后, 以其原本的颜色广为民间流传, 有红陶、灰陶、白陶等。当然也有彩陶, 有彩陶就需釉料。伏里土陶所用釉料是一种白色粘土, 正是出自伏里村, 最好的釉料是呈灰白色的粘土, 俗称猪屎釉。

经历几代的制陶人的发展制作, 伏里土陶具有原始社会新时期的器型、浓厚的汉代风韵、南北朝的特点和明清艺术的痕迹, 是流传至今、珍贵稀有的地土陶文物。在这一系列作品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大站狮和蟾蜍。下面我们通过这两个作品, 来具体分析和阐述伏里土陶的造型和装饰特征。

伏里土陶在装饰方面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装饰意味浓郁、淳厚自然。图1 中大站狮的面部表情丰富, 眉毛弯弯的, 眼睛处是两个泥蛋, 嘴巴两侧是两条对称的带状条纹装饰, 大口张开, 两耳竖直, 很好地体现了面部表情变化。体魄雄健, “S”型的尾巴为卷曲的条状纹, 体现了大站狮尾巴上的毛发蓬松, 动感的表现力很强. 全身都是用鱼鳞纹做饰缀, 表现出一种威武强大而不吓人的保护神势。

而图2 中蟾蜍的装饰同样浓厚、得体。在造型方面的表现主要是浑身上下全都是由大乳丁和小乳丁组成, 大小均匀分布。眼睛成圆球状, 周围有两条带状装饰, 似在

表现蟾蜍的“眼皮”, 使用“拟人化”的装饰表现手法, 赋予了蟾蜍极强的生命力。有些蟾蜍背部印有玉兔捣药和“驱毒”、“辟邪”的字样。大站狮和蟾蜍的整体装饰体现了伏里土陶的独特的装饰手法, 也反映了土陶艺人的精神世界以及当地民间艺术特征。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大站狮和蟾蜍在造型方面的表现手法是一致的, 整体造型憨态可掬、纯真自然, “既像, 又不像, 细看还像”, 这也反映了伏里土陶在造型方面的特点:怪异、夸张、“似像非像,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三、伏里土陶的审美取向

在古代, 气韵生动是人们评判艺术品好坏的标准。伏里土陶的种类很多, 而且题材很丰富。无论是哪一种类别的作品都散发着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怪异美, 但是在怪异的同时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出非常新奇、诙谐的造型, 同时又简洁明了的突出外形的特点, 给人以很强的亲和力, 凸显出独一无二的灵性和气韵。

伏里土陶的制作方法和雕塑完全不同, 是民间艺人根据真实的生活体验加入自己的想象做成的, 没有雕塑的细致入微而是利用夸张的手法塑造出简单的形象。伏里土陶作为民间艺人制作的艺术品, 逐渐的进入现代人的视野, 可以看出伏里土陶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具有延续不断的生命力。

四、结语

陶艺的嬗变——浅论现代陶艺的创作 篇7

陶瓷艺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传承、嬗变与发展,不同时代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不同的工艺特点。从陶艺的发展历史来看有其特有的个性,同时也存在一些相通的共性和联系。现代陶艺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在它的本身凝聚了人类文明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传统陶艺的文化特征,也揭示出东方传统陶艺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传统陶艺的装饰技法、烧成工艺成就卓越,无论是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还是巧夺天工的娴熟技艺,均受到世界各国陶艺界推崇和称赞。唐三彩的绚丽、钧瓷的璀璨、青瓷的典雅、彩陶的神奇、黑陶的厚重,这些技术和工艺上的成就,依旧是我们从事现代陶艺的基础。因此,什么是传统,什么是现代,其实没有绝对的概念。现代陶艺所处的时代不同,今天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艺术交流活跃,使艺术家们思想解放、个性张扬。而现代陶艺的创作,要求艺术家用现代的眼光不断改变传统陶瓷艺术的视觉图式,使技艺、激情和思想可以自由驰骋其中,使创作主体在审美体验上获得极大的自由。

1 传统装饰技法对现代陶艺创作的影响

现代陶艺一直沿用着传统陶瓷艺术古老的工艺和技术,通过运用特色各异的传统陶瓷装饰技法去表现不同文化的装饰风格。现代陶艺其“现代”是表现形式的现代和概念的现代,其技术本质和工艺依然是不变的。陶艺的传统彩绘技术和烧成工艺至今仍被现代陶艺家所采用,并且运用到不同的陶瓷造型上。现代陶艺在装饰图形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更多是吸收了当代的绘画样式,是一种表现当代个体审美及人文观念的陶瓷艺术。它的表现形式离不开传统的装饰技法的运用,因此为现代陶艺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养分,从而影响了一大批陶瓷艺术家。传统的装饰技法包括坯体装饰法、釉色装饰法、综合装饰法等等。

坯体装饰法是在坯体上釉和烧成之前于坯体上进行装饰。艺术表现形式一般采用刻线、堆雕,艺术语言更多地采用平面化处理。画面常以抽象和具象的因素构成,是一种最古老的装饰工艺。在今天它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现代陶艺创作中仍然运用坯体装饰技法,包括捏、印、刻等。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得现代陶艺产生极为丰富的装饰效果。

釉色装饰法在创新和传承中不断发展和成熟。用岩石和泥巴制成釉,用铅做助溶剂制成低温釉,在中国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国在陶瓷使用功能上釉的发明和利用越来越广泛,釉色装饰技法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丰富多样。从原材料的固有颜色,到人为的有意识控制颜色;从单一釉料的应用,到几种釉料重叠或并列应用。陶工们在劳动中不断继承和发明新的釉色装饰工艺,就景德镇来说,目前的颜色釉种类达上千种,比现在绘画颜色的品种更多更加丰富。传统的釉色装饰技法在当代的陶艺创作中被大量地运用。现代的陶瓷艺术形式也出现了现代装饰画、油画等样式,还出现了新的装饰工艺。如色剂、色泥、化妆土、釉以及其他综合化学原料等等。陶艺家如何创新性地运用材料来装饰作品,笔者认为首先还是必须有创新的观念,有了创新,陶艺家运用材料的装饰形式,不仅能在视觉和功能的层面上改写陶艺的装饰效果,也能更好地传承传统陶艺的精髓。

综合装饰技法是在传统装饰的基础上发明的新的装饰形式,可以在一件陶瓷造型上,采用釉上彩或是釉下彩相结合的装饰方法;在工艺烧成上可以一次烧成或两次烧成;在材料上也采取了釉料和泥料混合配制;也可以用彩料和色料相结合的上釉方法。这种装饰技法打破了传统装饰的单一性,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观者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此种方法形式多、感染力强。现代陶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材质运用的增多,也由于艺术创作思路的拓宽,故而称之为“综合装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中国现代陶艺所用的新的材料越来越丰富,运用的技法更加成熟。然而在现代陶艺的创作中,综合装饰的结合方式没有固定格式,作品的设计风格呈现出多元发展的面貌。在装饰语言上吸收了油画、装饰画的艺术语言,拓展了传统陶艺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局限性。由于各种装饰手法,各种新材料的运用,使得综合装饰技法的特点变化灵活,丰富多彩,装饰的艺术效果形式多样,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装饰效果,丰富了现代陶艺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内容,使现代陶艺达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图1)。

2 传统成型方法对现代陶艺创作的影响

成型方法是现代陶艺创作的重要环节,一件好的作品能否打动观者,除了装饰以外,造型语言也是成败的关键。现代陶艺成型方法包括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拉坯成型法、雕塑成型法、手捏成型法等。上述成型法虽然在创作观念、艺术思想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但其工艺技术还是延续了传统的工艺技术。

传统的手拉坯成型法对现代陶艺家的影响是深远的,传统的成型方法在中国延续发展了上千年,而且代代相传。他的操作特点是将泥料放在拉坯机的中心,通过转动的向心力作用,手与泥的协调运作,拉出各种各样的造型。中国传统拉坯工艺技术一般是以规则的中心对称、视觉平衡为主,如梅瓶、天球瓶。而现代陶艺好坏的评判标准和审美要求,更重视各种空间形态的变化,不苛求工艺技术的完整性。陶艺的造型不再局限于同心圆的范围中,而是表现出时代特征和艺术家的个性张扬。作为现代陶艺的造型语言,它吸收的只是传统工艺技术,使作品显得随意、轻松、自由。在造型的表现上,改变了传统陶艺风格单一的面貌,对原型进行打散、组合、重构,再用分割截取、夸张变形、抽象概括等手法,进行各种造型的试验与探索,还可以采用切割、粘接、扭曲的手法对原型进行再加工,使其变成不规则的形状,所以说,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是密不可分的(图2)。

泥条盘筑成法型是先将泥搓成泥条,再将泥条一层层、一条条下粗上细盘筑起来,然后卷起来一层一层地垒上去并将里面抹平粘牢,形成所需要的造型。这种方法在中国传统陶瓷制造工艺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现代陶艺的造型方法也采用了传统成型方法之一的泥条盘筑法。此方法可以创作人物、动物等造型,在许多的陶艺展览中所看到的人物造型,就是以泥条盘筑法制作完成的。这种成型方法可以根据人物的造型结构任意变形,最后达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思想,也可以利用泥性的自然特性,通过泥条的粗细变化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这种成型方法使作品显得生动自然(图3)。

雕塑成型法也称挖空成型法。雕塑成型法在中国历史悠久,早在宋代瓷雕产品中,已大量采用此法创作瓷俑,其作品具有生动典雅的特点。它的成型方法首先是根据作者创作思想完成造型,让其干燥到一定的程度,再用雕塑工具挖去内部的泥土,使之处于空心状态。在挖泥过程中要注意步骤和厚薄均匀。这种古老的雕塑成型法延续至今。现代陶艺创作中,雕塑类作品无论是大件还是小件,都采用了直接用手捏的造型方法,大件作品可以分段完成,小件作品可一气呵成。用此方法创作出来的作品,因不受模具的限制,使得造型更加生动,表情更加丰富。除此之外,现代陶艺家也采用了模具成型方法,通过印坯先完成作品的基本形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度创作。可以在造型的表面,采用刻线、泥板粘结,这样大大丰富了陶艺雕塑的表现力,雕塑成型法能使陶艺家的创作思想得到完整的表达。

3 现代陶艺的创新与传承的关系

传统陶瓷艺术为当下的陶艺创作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艺术养分,所以说,陶艺总是随历史发展而前进的。纵观国内现代陶艺的作品造型以及材料运用、手法表现、烧成工艺,都是传统陶瓷艺术的延续。特别是装饰的技法,也都是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因此,现代陶艺有了传统陶艺工艺技术的支撑,陶艺家可以在广阔的创作领域充分发挥其艺术天性。

3.2现代陶艺借鉴与传承也应该是理性的,要分析思考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的关系,做到提取传统精华为我所用,从传统中来,到现实中去,善于推陈出新。如果不能继承优秀的传统工艺技术也谈不上现代陶艺的创新与发展。现代陶艺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我们还要注重学习和借鉴创作技法的研究,摒弃那种只停留在审美方式表面层次上的创作,要注重结合传统技法和陶艺材质的特点,像泥条盘筑、综合装饰、釉下彩的渲染、泥板的卷立捏塑都赋予了崭新的表现语言,加强了陶艺创作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这些材质特点的发挥,叙述出自己对现代陶艺的诠释,从陶艺人物成型方法、器皿设计风格来说,现代陶艺都借鉴了传统陶艺的工艺技术和装饰风格。只要我们把握好陶艺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不断推陈出新,创作耕耘,中国的陶艺创作和陶艺教育一定会呈现崭新的发展格局。

4 结语

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创作中的一部分,它所传达的是人的观念和心声,强调的是艺术家创新意识,但现代陶艺创作也离不开传统陶瓷艺术所提供的极为珍贵的艺术养分。陶瓷艺术在中国几千年的嬗变与发展中,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在现代陶艺创作中,应该遵循现代观念与传统技法交融的原则,注重创新与传承,促进现代陶艺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爱英.关于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工艺在现代陶艺中的传承沈阳理工大学.2009年

现代陶艺教学探析 篇8

现代陶艺的发展和现代艺术、传统陶瓷艺术及现代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是一门综合了现代科技与新的艺术观念的文化类型, 也是一门具有浓郁时代风格的艺术形式。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如果想要学生对现代陶艺有个深入地认识和了解, 以及充分把握现代陶艺的特性功用的话, 那么必须对于它的种种属性有着充分的理解, 对于它的发展过程有个详尽的掌握, 才能够对当下现代陶艺的各种风格流派、类型特性等得出合理的结论, 做出正确的判断, 只有如此, 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在我们逐步由现代陶艺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现代陶艺对传统陶瓷的传承, 现代科技对现代陶艺的影响等诸多方面来认识现代陶艺的属性和特征。

一、现代艺术的简介

现代艺术通常是指出现于19世纪后期, 在20世纪初得到极大发展的、有着工业文明特征的艺术类型。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出现有其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的历史渊源, 是与现代西方社会进程紧密相连的一种文化形式。

1. 现代艺术的缘起与渊源

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后, 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作为农业文明时期的高雅艺术在资本的作用下逐渐成为一种普通的商品进入了市场, 其多样的艺术题材, 多元的审美意识, 使得现代艺术在形式语言和内容再现上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另外, 工业社会中新兴的科学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也改变了艺术家的创作方式, 让他们的视野延伸到更加宏观也更加微观的世界之中,

以课外为主。高校中的社团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社团是学生开展活动的一个重要阵地, 高校应支持学校社团的建设, 如大学生艺术合唱团、舞蹈团、军乐团、民乐团、电声乐队等, 可以组织高校专业老师对这些社团予以辅导。学校在资金、设备等方面给予适当的补助, 并多组织活动, 通过多听、多看、多练,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专业水平, 还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和学习氛围, 在无形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个人素质。

三、结束语

音乐是一种丰富人们心灵世界的神奇力量, 能够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和想象, 音乐教学更是传承人类文化艺术结晶的最佳途径之一。音乐教育本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能比拟的特点, 如何充分发挥音乐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功能, 掌握时代的脉搏, 关注社会变革,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因此现代艺术家必然要创造和选择新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己所面临的新世界, 这让现代艺术作品的深度及广度较之以往都得到扩展, 绘画面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内容;第三, 现代哲学的发展对于现代艺术也带来莫大的影响, 尤其是那些唯心主义的哲学家, 他们消极颓废的思想认知是导致现代主义艺术产生的温床, 没有他们的摇旗呐喊, 现代主义的艺术则不可能形成如此强大的规模, 也不可能如此深刻的再现时代特征。

这些哲学家中, 对于人类思想、对于现代艺术的产生有着直接影响的有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弗洛伊德、萨特等人。叔本华的唯我主义的本体论思想, 是表现主义艺术风格产生的理论依据;尼采的超人哲学, 则直接启迪了未来主义的萌芽和发展;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 对人的精神领域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揭示, 被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奉为圭皋;柏格森“非理性主义哲学”对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和传统价值观的彻底否定和背叛, 传递出的反叛意识成为达达主义的理论指导。这些哲学思想不仅洞彻了人类社会的黑暗及人性的罪恶, 同时也摧毁了传统的道德规范, 其所倡导的个体自由的理论, 被艺术家们奉为经典, 并成为指导他们艺术创作、随心所欲展示自我主观意识的思想载体。

2. 现代艺术大师与陶艺

除了表现主义、达达主义外、超现实主义外, 还有野兽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等等诸多的流派, 它们一同构成了现代主义蔚为大观的局面, 现代陶艺就是在这种艺术潮流的携裹下应运而生的。现代陶艺的兴起, 与现代艺术大师们的参与和推动密不可分,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印象派绘画大师德加和雷诺阿、后印象大师高更 (有现代陶艺专辑出版) 、以及野兽派的马蒂斯、风格多元的毕加索、超现实主义的米罗、存在主义雕塑大师贾科梅第、直至近代的塔皮埃斯等, 都曾热情得参加过陶艺创作, 尤其是毕加索, 以画入陶, 将传统制陶工艺与雕塑相融汇, 将平面绘画与立体造型结合, 为陶艺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 对后人影响深远。

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家的介入大大促进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现代转型, 使陶土、釉料这样一些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媒材及其种种成型烧制方式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逐渐形成了一种既能传承传统精神文脉又能吻合现代视觉经验、表达现代思绪和情怀的独特艺术语言, 为陶艺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毕加

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 是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长期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胡大白, 杨雪梅, 张锡侯, 罗煜, 李高申, 樊继轩, 汤保梅, 王军胜, 时会永, 李艳杰, 董黎丽, 褚清源, 冯玉荣, 陶继新, 刘万福.民办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与育人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9, 06:1-36.

[2]李治, 杨杏芳.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进的“四阶段论”——兼及“后素质教育阶段”的提出与开启[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02:131-134.

[3]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组, 钱国旗.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4:109-119.

索直接影响了沃克思、安纳森等第一代美国现代陶艺的先驱们, 米罗的东方情结则影响着远在日本的八木一夫, 直至后来的陶艺进入公共环境领域。本来现代就陶艺的发展是深受现代美术运动的影响并与之密不可分, 因为大师的加入则将现代陶艺与现代艺术发展的亲密关系变得更为融融。

3. 现代陶艺的缘起

在西方有一个被普通认同的观点, 即现代陶艺表达起始于1954年, 以彼得·沃克思受聘任教于洛杉及矶县立美术学院 (后改名为奥蒂斯美术学院) 并启动被后人所称道的“奥蒂斯革命”为标志。正如白明先生所指出, 沃克思受当时的抽象表现主义和行为画派的影响, 尝试并实践一种完全抛弃传统形式的制陶方式和审美, 以放任、偶发、自由的形式充分体现粘土的率性表现及展示艺术家情感观念的新风格。他以这种全新的创作方式和作品风格融合李基和滨田庄司的哲学主张和审美及行为派画家的表现方式, 他的这种风格被史学界划为抽象表现主义。这种彻底脱离陶瓷的实用功能, 远离传统意义的造型完整和工艺技巧美感的作品一经问世就吸引了众多的年轻陶艺家, 并掀开了美国现代陶艺的新篇章。

与此同时, 在东方的日本, 以八木一夫为首的日本现代陶艺的旗手们, 也不约而同地进行着全新陶艺的实践。同样是1954年八木一夫的《萨姆萨先生的散步》问世, 在陶艺界引起震动, 八木一夫开创了无实用性纯造型陶艺的先例, 展示了泥土的多样表现力, 大大开扩了陶艺创作的视野。

二、传统陶瓷艺术的传承

作为一种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艺术形态, 陶瓷的发展有着上万年的历史。漫长的历程中, 陶瓷艺术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形式, 如朴拙生动的汉代陶塑, 如雄浑瑰丽的唐代三彩, 再如姿彩斐然宋代五大名窑和六大窑系, 浓艳饱满的元代青花, 风格类型多样的明清瓷绘等。这些陶瓷艺术自成体系, 但它们之间在形制、构成及彩绘艺术上又彼此影响, 逐渐构成了完备的体系和形式, 谱写了中国陶瓷史上最为绚丽灿烂的篇章, 成为中华文明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世界陶瓷史上, 中国陶瓷艺术同样璀璨夺目、独树一帜, 对于人类的文明的进程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在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中, 传统陶瓷的艺术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实用的生产模式, 如配料、拉坯、成型、彩绘、制釉、烧成等工艺流程, 这些前人智慧的结晶, 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出发点, 古代陶瓷留给今天人们的遗产是多方面的, 只有立足于民族传统深厚的基础之上, 今天的我们也才能够走的更远。民族血脉的积淀会为艺术作品留下抹不去的痕迹。对自身传统的完全否定, 带来的未必是现代陶艺的繁荣, 反而会有失去艺术家立足之本的危险, 这种精神根基实际上正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动力。失去原动力的艺术作品其表现力是苍白和徒有其表的。

鉴于此, 我们在现代陶艺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对于传统的文化知识有着充分认识和了解, 学习吸收传统文的精髓, 理解传统陶瓷艺术对于我们今天陶艺创作和建设的巨大意义。任何一种文化脱离了传统的艺术形式、远离了自身的土壤, 它的语言表达、思维的展示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自身的生命力也就会面临很大的局限性。

海德格尔说过, 任何一种文化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基因中, 才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 也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虽然现代陶艺在性质上、特征上更加符合今天我们的审美意识, 符合时代特征, 有着更多的现代语素, 但是离开传统的艺术形式, 我们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 一种脱离历史的文化是一种盲目的文化, 寻找不到方向的艺术, 剩下的只有盲从, 而文化的盲从是一种非常可悲的状况。充分利用传统的文化资源, 发挥我们特有的文化优势, 将中国陶瓷艺术特有的魅力传承下来, 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艺术, 而继承的最好方式就是创作出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兼具时代性的作品来, 这是我们走向未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方向。

三、现代科技带来的影响

对现代陶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另一个因素就是现代科技的影响。我们知道, 陶瓷艺术与其它工艺美术一样, 是艺术和科技的结合的产物, 在陶瓷艺术的发展史上, 新科学新发明往往能对陶瓷文化的进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在我国制陶史上, 陶瓷领域的第一次技术飞跃应该是轮制技术的出现及采用, 当快轮第一次出现在制陶业中时, 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提高了成品率, 并连带相关的制陶工艺快速发展, 迎来第一个革新和发展高峰期。这一最突出的成果体现在龙山文化的黑陶制品上。龙山文化的各类快轮制作的杯、罐、尊等器皿, 线条匀称、胎体厚薄一致, 口沿极薄, 造型挺拔优美, 被视为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陶瓷精品。对于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今天我们来说, 也是同样感到不可思议, 为黑陶的这些精湛技巧感到惊讶和震撼, 这就是技术带来的巨大成就。科技的发展带来新工具、新材料、新技术的发明, 能够为现代陶艺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除了快轮技术外, 科学的烧造工艺的出现, 也使得传统的制陶工艺得到质的变革, 取得了革命性进步。我国成熟的瓷器最早出现于东汉晚期, 地址是浙江地区的越窑。较之早期的平地堆烧和原始的竖窑、横窑, 此期越窑采用的是龙窑, 它的结构更加合理严密, 升温条件也更好, 这有利于高温瓷器的形成。元明清时期, 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各类新工艺、新科技也被广泛运用到陶瓷生产领域, 陶瓷生产出现了竞相发展的势头, 青花、釉里红、了古彩、粉彩、新彩装饰技术的广泛应用, 开辟了陶瓷领域的一个新的局面。

进入现代以后, 科技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这也为现代陶瓷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现代陶艺得到前所未有的进步。如日本陶艺家松井康成的啸练系列作品, 美国人玛丽莲·莱文各类“皮革制品”等, 无不是现代科技条件下的产物。此外, 印刷技术的引入, 使陶艺表现力大为增强, 几乎达到乱真的效果。特别是激光照相排版技术的应用使丝网印刷技术得以在复杂的陶艺造型上运用。如三岛喜美代的作品就是利用丝网印刷的报纸和图片进行装饰而烧制而成的, 各种折叠揉皱的报纸、卡通画册、印刷品包裹着各种包装纸箱和酒瓶、废弃的水泥柱、压成方块处理的垃圾和贴满印刷品的方砖等都让人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冲击。

因此, 在我们的教学中, 要向学生认真讲述科技进步对陶艺创作的重要性, 技术 (包括成型、装饰、烧制等) 、材料 (包括原料、釉料等) 、工艺等不仅能够深化陶瓷艺术的科技含量, 同时也拓展和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表现语言, 促进陶艺形式的多元化发展。陶艺不但有着艺术的审美选择, 也需要科学的精确控制, 其艺术上的创新离不开技术上的发展和创新。

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它所成长的环境, 现代陶艺亦然。处于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新千年, 现代陶艺的发展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陶艺发展离不开陶艺教育, 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教育的职业陶艺工作者, 仅以在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对现代陶艺教育提出自己的一些浅知拙见, 以期对陶艺教学有所裨益。同时, 也由衷期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现代陶艺的建设中来, 中国的经济成长使文化变得加倍多姿多彩, 倍加宽容而具风度, 我们用陶艺的载体各抒已见, 配合证实着这类文化风度的存在:包容万象、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原著H·H·阿纳森翻译.邹德侬等.《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3) .ISBN978-7-5305-0044-6.

[2]左正尧.《超越泥性》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 (1) .ISBN7-5356-1804-9/J·1684.

[3]白明.《世界现代陶艺概览》江西美术出版社, 1999年.ISBN7-80580-575-X/J·537.

[4]皮道坚.《拓展眼界的当代陶艺》陶瓷在线网.

[5]白磊.白明.《中国今日陶艺》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3 (12) .ISBN7-80690-141-8/J·1036.

浅析现代陶艺的艺术形式 篇9

关键词 现代陶艺,语言特点,艺术性,审美性

1前言

陶瓷艺术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多年以来,不同的国家赋予它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习俗给予它不同的风格特点,陶艺由此发展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面貌,在各国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研究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目前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加大学科的建设力度与研究力度,对现代陶艺的研究应该是多角度、多形式的发展,应积极倡导和实施现代陶艺新文化观念,认识和理解现代陶艺文化,宏扬传统陶艺文化,在现代陶艺的艺术创新意识上,要保持与世界各国现代陶艺文化的同步发展。现代陶瓷艺术在不断的变革创新中,艺术家们应更加关注科技、生产、信息的研究,注意材质美的利用和材质创新,力求使现代陶艺更加完美、更富有魅力,成为一种具有创造性、时代性,兼具公众性的艺术表达方式。

2陶艺的传统与现代

如何正确理解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如何定位二者的关系,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所谓“传统”也就是“历史”传下来的,并具有一定特点的某种思想、作风、信仰、风俗。传统陶瓷艺术是民族智慧的文化积淀,是在艺术实践和理论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是几百年来辛勤积累出的经验、智慧文化的结晶,它将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成为文明的象征、文化的体现和积淀;而现代陶艺则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工艺技术的改进、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当传统的审美观念已经不能满足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便逐渐产生现代陶艺。现代陶艺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其诞生于开放的、允许差异的社会之中,跨越了传统文化的约束,表达独立的、个性的艺术思想,这不但体现出现代陶艺的独特性、开创性,也是对传统陶艺的继承与发展,是传统陶艺在不同时代特征中的形态演变。

3现代陶艺的语言特点

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传统陶艺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实用功能是生产的第一属性,陶瓷艺术品只是实用的工具,而不是一种个性文化,从手法、图案装饰、造型到题材选择、布局构思、用笔、设色都必须“循道而艺”,要求工艺严谨和统一、器型规正匀称、形式协调统一,有师承的轨迹等等。而现代陶艺则有着鲜明的现代艺术特征,重视作者的创作个性、审美认识和思想观念,具有更多的现代文化精神内涵。

现代陶艺在形式上强调时代性,力图表现时代的审美志趣,传达时代的社会生活意识。在风格上,现代陶艺强调独立性,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挥;在工艺上,现代陶艺强调适应性,敢于打破传统方式,表现形式上追求张力感;在造型上,现代陶艺作品强调随意性,可以创作任何不规则造型,材料的选择可以是瓷的,也可以是陶的,或者是陶与瓷的结合体。

现代陶艺主张创作自由,个性发挥,其追求的不再只是材质表面的形式,而是与自己的心灵、情感相对应的语言形态,如西班牙的陶艺家克劳迪·卡萨诺瓦斯认为:“每件艺术品就是一种能唤起人们理性思考的形式,一种令人沉思冥想的缘由,一种能够启迪的灵魂力量”。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回归艺术之源的理想,让人们感到自然的力量和时间的意志,他独特的语言符号,无一不体现出“泥土”的质朴和本质的温和,他用一种含而不露,而又充满浪漫色彩的物质和仁爱之心,使作品成为不同社会、不同层面之间相互交流的载体和对话的桥梁。现代陶艺家在创作过程中把精神与语言统一起来,从精神上寻求自然的表现,从而产生了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特征。

4现代陶艺的艺术性

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于把陶艺这一技艺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归入工艺美术的范畴,在所有的艺术展示活动中很少有陶艺的位置,即使偶然有所涉及,也处于极为边缘的地位,因为人们对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依然分不清楚。从工艺制作和物质材料来看,现代陶艺是传统陶艺的延伸,从审美和观念的认知上看,二者都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现代陶艺是作为个体的陶艺家的独立创造,传统陶艺多是以实用为目的,工艺性很强,有着严格的技术规范,因此,就大大限制了创造主体的自由和发挥,而现代陶艺恰恰是在这两点上与传统陶艺拉开了距离,不仅在外观上改变了陶艺的审美、形态,而且在功能上也改变了其目的性,使之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创造,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的空间,实现个体精神价值,使陶艺这门古老的艺术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寓所。因此,现代陶艺不同于传统陶艺只是以泥土作为它的物质载体,而借火体现的、追求的则是一种现代的艺术精神,它主张自由创作、个性发挥,即使有些作品仍然保留着容器的形态,但已不再以实用为目的,并且突破了原有的技术规范,放弃了传统陶瓷的精致规整、对称的古典审美趣味,向着随意、自由、更富有想象力、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现代陶艺创造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瓶罐”艺术,它是以“瓶罐即艺术”的观念自由表达着艺术家的人生价值,因此,现代陶艺纯属艺术家个体面对心灵的艺术创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陶艺已成为现代艺术“主干”的分支。中国现代陶艺虽发展较晚,但在短短十几年中已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陶艺家,这支新的主力军的出现,在现代陶艺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大格局中已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5现代陶艺的审美性

审美是抽象的,是观赏者个体的心理感受,是通过欣赏,寻找曾经有过的体验,在美的欣赏上并无权威,创作者与欣赏者都可以在作品中找到某种感受和想象,这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角度、经历、爱好修养密不可分。现在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价值取向各有不同,所以,追求“真与美”是永恒的主题,现代陶艺吸收了现代绘画、雕塑的语言和表现手段,同时又充分保留和发挥了陶瓷工艺特有的形式、美感,直接取材于泥土,经水的洗礼、火的熔炼而成形,具有回归自然的天然属性。在陶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创造性和陶土的釉、料乃至烧制工艺的偶然性、随机性效果,构成了它特有的古朴自然而丰富多彩的艺术审美观念。

现代人更多地是关注视觉形象的张力、冲击力、色彩感、装饰感、节奏感,对具有欣赏性、观赏性,以及新奇、轻松、唯美的事物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强,并向着观念的多元化、审美视角的多向性发展。简约、多变、求新以及对生存环境的关注,成为当今时代的审美时尚,现代陶艺刚好与当今的审美观念和时尚相适应,与现代的观点追求相吻合,所以在审美方面,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区别,现代陶艺已逐步走进纯艺术的领域。

6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陶艺不但具有独特的本质和人文精神,而且受到物质与精神社会功能的影响,向着贴近现代人日常生活的方面发展。现代陶艺的这种特质,在现代人精神文化领域越来越焕发出博大的生命力,它存在于现代生活中,以民族的文化为依托,注入了时代的审美理念,它以对生存状态的独特关注为创作线索,融合简约、奔放的表达形式,成为现代人看世界,重新认识世界的一门最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 贾方舟. 中国当代艺术格局中的现代陶艺[J].美术文献,2001,22

2 冉 悦.多元与综合现代陶艺景观[J].山花,2003,6

3 徐 立.陶艺传统与现代之我见[J].艺海文荟

4 吴 忠.浅谈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的差异[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3

5 龚保家.现代陶艺对现代生活影响及存在意义[J].艺术百家,2006,7

浅谈现代紫砂陶艺 篇10

德国“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佩斯曾指出:“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而中国传统紫砂陶瓷艺术与许多优秀的传统艺术一样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现代紫砂陶艺形态符合了现代大多数人的审美观点和情趣,是人们审美思想、审美情感、审美心理的形象化、具体化的凝聚。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的改变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现代紫砂陶艺正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产物,也可以说现代紫砂陶艺是紫砂艺术中的一支流,是一种新的美感形态,它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经典的美的艺术原则。

二十年前,紫砂界没有“现代紫砂陶艺”这个词,以前我们只有“紫砂艺术”的称法,紫砂艺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名人名作具有收藏和保值增值的价值。一类是日常生活用具。现代紫砂陶艺是伴随二十世纪现代艺术产生的,它是新的艺术门类,“现代紫砂陶艺”的产生,使人们领略到一种全新的,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精神世界,体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开放思维方式和综合交叉的多向思维方式,是强烈的个性和动感、力感、速度感的表达。现代紫砂陶艺更注重艺术表现力,心灵的揭示力,精神的感染力等。

现代紫砂陶艺实质上是从传统陶瓷艺术中派生出来的具有新型审美标准的紫砂艺术。由于地域、历史、生活情趣和艺术标准的不同。其实东西文化各有千秋,各有所长,我们在汲取外来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我们民族的艺术特长,沿着本民族艺术的发展轨迹,进行革新创造,使传统与现在相辅相成。

现代紫砂陶艺形态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发生感应,是欣赏者在情感上与作品产生共鸣的结果。

马克思说:“要训练自己适合形式美的眼睛。”这一句话便深刻地提示了现代紫砂陶艺形态美的实质。形式美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形式美的表现不在于努力表现具体的人和事物,也不是为了表现生活中的那些直观的个别事件上。一般来说它通过某种生动、新颖的艺术形式风格和创作上的艺术趣味为手段,来表达典型的时代精神和反映人们生活的思想感情。

现代紫砂陶艺创作手法多种多样,材料及构思层出不穷。由于现代人观念不断更新,现代紫砂陶艺形态美也可以在运用材质方面体现出来。紫砂材质与现代新的材质的结合,使现代紫砂陶艺作品表现出新的意境,正确完美地表现作者自己的创意。在这个方面,陶艺家周定芳女士和高级工艺美术师吴鸣都做了不同的尝试,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成为现代紫砂陶艺方面的领军人物。他们的作品深受世界各地收藏家及市场人士的追捧。

一件紫砂陶艺作品的形态首先要通过视觉来传达,作品不仅要从形态上有形式美感,而且还要从不同材质的质、形与色之间处理都能恰到好处的与整体形态相结合,使现代紫砂陶艺形态锦上添花。

现代紫砂陶艺作品中,还有在形体上经过提炼,夸张、扭曲、变形,运用形式美法则创造出的许多具有新意的形态美的作品。现代紫砂陶艺绝大多数是运用手工来创造形态的,而且是借助于自然形态的某种因素,同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紫砂泥料来进行创作的。因此,现代紫砂陶艺形态的创作建立在对自然形态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升华的基础之上的。

自然形态严格说来是未经过提炼加工的原型,如树木、花草、水等等,体现出一种自然美;而人工形态则是经过人工加工处理过的形态。但是,人工形态是从自然形态中提炼、变化出来的形态,并以自然形态为依据,是自然形态的再现与升华,现代紫砂陶艺形态美是自然美与人工形态的完美结合。

自然之美,无所不在。在现代紫砂陶艺创作中自然是最神圣的恩师。而任何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法都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即便是命名最现代的观念也是追求自然美的法则,现代紫砂陶艺的魅力,也在于与自然的亲近。

现代紫砂陶艺形态美带给人的愉悦是双方面的,既满足人们视觉上的审美要求,同时又满足生理上对自然物质的亲近感。也就是说,真正的艺术品不仅仅要有观赏价值还要具备实用价值。

自然是最美的,现代许多陶艺家的艺术创作都是从大自然中吸收美的灵感。马克思有过这样的话:“劳动者没有自然,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就不能创造什么。”这句话正说明了艺术源于生活,源于自然,能够把自然美恰如其分地与人工形态融合,更能体现出现代紫砂陶艺形态美。

参考文献

[1]阳羡茗壶赋.

[2]中国紫砂.

上一篇:高层办公建筑电气设计下一篇:规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