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识别证件管理规定

2024-04-30

身份识别证件管理规定(精选10篇)

篇1:身份识别证件管理规定

总则

1.目的为维护公司形象,规范员工行为,对访客、提供服务商驻厂人员等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公司财产安全、人员安全和生产安全,特制订本规定。

2、分类

公司的身份识别证件包括工作证、访客证、临时工作证三种。

3适用范围

工作证是识别员工身份的证件,适合本公司所有正式员工;

访客证是访客被允许进入厂区、进行身份识别的证件,适用于不需要驻厂的外来人员,包括商业参观、客户验货验厂、为公司提供服务和供应的相关方等等;

临时工作证是公司临时工作人员和为公司提供服务或供应的相关方因需要驻厂而派驻人员。

4、身份识别证件的印制和发放

4.1编制和印刷人力资源部负责公司身份识别证件的编制和印刷

4.2发放和回收人力资源部负责员工工作证和临时工作证的发放和回收,警卫室负责访客证的发放与回收

工作证管理

5.工作证的发放、补办、回收

5.1 新入职员工需要到人力资源部进行工作证的申办,人力资源部核实确后,给员工照相办证。

5.2 领取工作证员工要严格填写《工作证发放回收记录表》,人力资源部负责《工作证发放回收记录表》的存档工作,存档期限为两年。

5.3 如工作证丢失,员工要及时到人力资源部补办。人力资源部在核实清楚本人信息后方可给予补办。

5.4 补办工作证员工要严格填写《工作证补办记录表》,人力资源部负责《工作证补办记录表》的存档工作,存档期限为两年。

5.5 离职员工按《人力资源管理程序》离职,须将工作证交人力资源部,并填写《工作证发放回收记录表》。不上交工作证不予办理离职。

5.6人力资源部要将离职员工作证进行销毁,防止二次使用。

6工作证的使用

6.1工作证为员工出入厂区及宿舍之识别用,不得作为其它身分证明

6.2员工在进出厂时也必须向保安展示工作证以证明身份,保安要严格审核照片是否相符,否则禁止出入;对于不能提供证件者,保安要严格盘问确认。

6.3工作证一律挂在胸前,照片要朝外,不得以其外衣遮盖,更不得挂在其它地方,违者以未佩戴处理,扣绩效考核分1分。

6.4工作证严格禁止转借他人,禁止混带,违反者扣绩效考核分5分;因转接的引起公司损失,转接人承担相应责任,情节严重者解除劳动合同、提交公安部门处理。

6.5工作证只作为员工厂区和生活区身份的证明,严禁用作它用,如有违反,扣绩效考核分10分,并承担因此造成的损失,情况严重者提交公安部门处理。访客证管理

7.访客证带有唯一可识别的编码,并带有公司的标志。

8.访客证的发放和回收

8.1 保安按照《出入厂管理制度》进行访客管理,对于确定允许入厂的访客,保安发放访客证,并在《出入厂登记表》登记访客证编码。

8.2访客出厂时,保安必须回收访客证,并在《出入厂登记表》上标注回收。9临时工作证的使用

9.1警卫室要严格保管访客证,只对符合规定的访客发放。一经发现存在违规发放现象,扣绩效考核分5分。

9.2访客在厂区范围内必须佩带访客证,并且正面朝外;在厂期间必须有本公司相关人员全程陪同。

临时工作证管理

10.临时工作证的发放和回收

10.1提供服务或供应的相关方需驻厂人员或其它经批准的驻厂人员,需携带派驻证明,在相应部门人员带领下到人力资源部办理临时工作证。

10.2发放 人力资源部核实信息和派驻证明后,发放临时工作证,并严格登记《临时工作证发放回收记录》。

10.3回收 相关方工作人员结束派驻,经相关业务部门验收后必须及时上交临时工作证,相关部门负责临时工作证的回收,并上交人力资源部。

11.临时工作证的使用

11.1外来驻厂人员必须严格佩戴临时工作证,并且正面朝外

11.2驻厂人员相应的业务部门或管理部门负责临时工作证佩戴的检查工作和抽查工作

11.3.临时工作证严格禁止转借他人,禁止混带。因转接的引起公司损失,转接人承担相应责任,情节严重者解除劳动合同、提交公安部门处理。

11.4工作证只作为员工厂区和生活区身份的证明,严禁用作它用,在账务结算时扣除相应罚款,并承担因此造成的损失,情况严重者提交公安部门处理。

篇2:身份识别证件管理规定

任何国籍(中国台湾考生除外)的考生只须携带本人护照(中国台湾考生则只须携带台湾同胞往来大陆通行证),经核验个人信息和照片无误,即可入场参加考试。非中国籍考生,只能选择携带本人护照参加考试,其他任何证件均不被接受。

除上述情形之外的中国考生,须同时携带一类和二类两种不同的证件参加考试。否则将被拒绝入场,并被视作缺席,不退还考费、不允许改期考试。

一类证件为居民身份证(包括香港和澳门身份证)或中国军人证件。二类证件包括(1)学生证,(2)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3)考生本人所在学校学生处、系(院)办,或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户籍所在地派出所,或档案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或街道办事处开具的身份证明信。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开具的户籍证明信应包含考生照片;其他身份证明信需有本人照片、本人签字、本人身份证号码,个人体貌特征描述和经办单位人事部门电话,经办人签字及联系电话。(上述所有证明信须使用正式的抬头纸、照片处加盖骑缝章),(4)上述的一类证件。

未满18周岁的考生在报考托福网考之前须先到公安机关申领身份证。

上述各条款所列的身份证件须为合法有效证件。

篇3:刑法中身份证件特征分析

身份证件是指证明自然人有效身份信息的证件。身份证件分为广义上的身份证件与狭义的身份证件。广义上的身份证件包括居民户口薄、身份证、临时身份证、军官证、武警警官证、士兵证、军队学员证、军队文职干部证、军队离退休干部证和军队职工证、护照、港澳同胞回乡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来往港澳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外国人居留证、外国人出入境证、外交官证、领事馆证、海员证等证明身份信息的证件。狭义的身份证件仅指居民身份证。刑法修正案九生效之前身份证件仅限定为居民身份证, 生效之后则包括了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能够证明自然人有效信息的证件。然而刑法中这种开放式的概念给司法实践带来的问题是对于其他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使用行为是否当然的构成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之一的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罪。由于法律概念外延本身就具有开放性, 加之刑法中采用了列举加兜底的立法模式以保障刑法的稳定性, 总结刑法中身份证件的特征用以区分其他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就十分必要。因此, 对“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应当做限制解释, 即仅限于记载的个人信息量和社会公信力与居民身份证、护照、驾驶证相当的证件。这就需要抽象刑法条文中明确列举的身份证件特征, 以指导司法实践中身份证件的认定。

二、刑法中身份证件的特征

刑法中的身份证件主要是指刑法第二百八十条和第二百八十条之一条中的身份证件, 刑法将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明确列举说明并不是伪造、变造、买卖或者使用所有的身份证件都构成犯罪, 本文通过对比其他身份证件认为值得刑法处罚的行为对象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 一) 详细的记载持有人的信息

刑法中列举的四种身份证件都具有明确的记载持有人基本信息, 或者通过证件号码能够查询到持有人的详细个人信息的特征。记载的信息通常涉及持有人的地址、联系电话甚至持有人从事各种活动的记录等个人隐私或者关乎持证人的切身利益。例如通过居民身份证能够查询持有人的开房记录, 护照显示持有人出国的时间和地点, 社会保障卡可以查询个人的就医及就业状况, 驾驶证可以查询持有人的违章记录等。

( 二) 持有的长期性与记载内容的稳定性

刑法中涉及的身份证件应该具有较长的有效期, 在较长的时间内发挥证明身份信息的作用, 非经法定期限不失去效力。证件记载的内容非经法定程序不可擅自更改。如居民身份证中的公民身份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 年龄、民族等法律事实在没有错误情况下不可更改, 但居住地址可以通过法定程序变更。驾驶证中持证人的违法记录不可随意的删除更改都是身份证件内容稳定性的体现。

( 三) 使用范围的广泛性

刑法中规定的身份证件在使用的地域上应该具有广泛性。居民身份证和驾驶证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护照则是我国公民在国外证明身份的重要证件。因此对于只能限定在特定区域内证明身份的证件的身份证件不能理解为刑法概念上的身份证件。刑法处罚对象的范围应该体现刑法的谦抑性, 对于局限在特定范围内适用的身份证件, 应该通过其他法律予以规范, 没有必要动用刑罚。

( 四) 发证机关的权威性

发证机关的权威性不仅体现在身份证件的制作印发机关是国家机关, 还体现在身份证件的制作发放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法》负责制作发放的居民身份证, 护照是公安机关的出入境管理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制作发放, 社会保障卡是社保局依据《社会保险法》制作, 驾驶证则是依据《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颁发。因此其他身份证件也应该符合依法制发的特征。

( 五) 证件申请与补办需经严格审查

刑法中规定身份证件的申请与补办需要申请人提交法定材料, 经过法定机关在法定期限内审查完毕后才能取得身份证件。对于规定了有效期限的身份证件, 有效期限届满后, 持证人可以向原申请机关申请办理较长时间的身份证件。我国居民身份证就是采取了这种方式, 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有效期。外交护照和公务护照有效期最长不超过5 年, 普通护照有效期最长不超过10 年。社会保障卡的有效期限为10 年, 驾驶证则根据持证人的驾驶表现分为6 年、10 年和长期有效三种。以上身份证件遗失后的补办程序也有相应的法定程序, 申请人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向发证机关申请补办。

摘要:刑法修正案九修订之前, 我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三款规定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的行为为犯罪行为, 刑法修正案九出台之后, 将行为对象扩大到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并且将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从而扩大了刑法惩罚的范围, “开放式”的立法结构是否导致刑法的恣意, “等”字所能涵射的身份证件应该具备的特征是我们适用刑法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从身份证件的概念入手, 试图通过对刑法中身份证件特征的总结, 为司法实践提供审判参考。

关键词:身份证件,行为对象,谦抑性

参考文献

[1]赵秉志.中国刑法的最新修订[J].法制研究, 2015 (06) .

[2]张军方, 王海铭.“刑修九草案”中身份证件犯罪入刑探讨——以刑法谦抑性为视角[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03) .

篇4:身份识别证件管理规定

关键词 身份识别 腕带 儿科护理 满意度

CHA《2008年患者安全目标》十大目标中第一目标为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为进一步加强对患者的安全管理,规避医疗风险,提高医务人员在各项医疗活动中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2008年起在普通儿科病房推行使用身份识别腕带,效果满意。

资料与方法

2008~2011年住院患儿9000例,年龄1个月~14岁,其中6岁以上1000例,3~6岁2000例,1~3岁2000例,6~12个月2000例,1~6个月2000例,年龄最小29天以上,6岁以下患儿给予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在临床3年的应用中,无1例由于识别患儿错误而发生的护理差错和护理纠纷。

使用方法:全部使用粉紅色腕带,佩戴在右手腕,同时注意避开有皮疹的皮肤,松紧以容下两手指为宜,入院后由值班护士核对确认患者信息后认真填写患儿的床号、姓名、科别、入院时间、性别,字迹清晰工整,使用蓝色圆珠笔填写,有责任护士核对后为患儿佩戴。身份识别腕带是医用PVC材料,质地柔软,防水,一次成形不能重复使用,出院时方可取下。

结 果

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普通儿科住院患者较多,加床多,再加上儿科治疗比较繁琐,3岁以下患儿占住院总数的60%以上,均不能说清自己的名字。由于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全面覆盖,1年内出生的婴儿可用其母亲的参保名字进行登记报销,还有就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家长经常呼唤孩子的昵称,住院后陪护者对孩子的姓名不熟悉,这些给本来繁忙的儿科护理工作又增加了几分风险,有时护士做治疗时3~5遍呼唤床号、姓名家属仍无应答,给予佩戴腕带后叫1遍核对腕带信息无误就可以进行各项操作,这样就节省了许多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规范了护理查对制度:护理工作具有瞬间性、昼夜连续性、机械性、重复性等特殊性,决定了护理查对制度的必要性及有效执行查对制度防范差错的重要性[1]。如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先核对床头卡上的床号、姓名,再核对腕带上床号、姓名,儿科大部分的患儿不能说清自己的名字,并且爷爷奶奶陪护的较多。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都对腕带进行核对,可以有效保证对患儿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确保查对环节能正确有效的执行,身份识别腕带的使用规范了护理查对制度,保证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体现了规范化和人性化的管理:身份识别腕带为规范化护理管理提供了方便可靠的辅助工具,可以有效地防止因家属对孩子名字不熟悉或不经意的随口误答而引发的医疗护理事故或纠纷,可以防止两个同姓同名的孩子治疗混淆,身份识别腕带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上述原因而造成的差错,防止这类错误的发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改善护理服务质量。

讨 论

患者身份的准确辨认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而医疗安全管理中,护理管理的安全是重中之重[1]。建立一个更为完善、安全的查对系统是护士工作的重中之重,准确识别是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有力措施[2]。小小的腕带给患儿家属带来的是一份信任和内心的安宁,由于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各个环节的检查核对,3年来从未因打错针、发错药、输血、采集标本等各项护理活动而引发的护理差错和事故,保障了患儿的安全,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身份识别腕带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患者的安全感,还可有效避免差错的发生,消除安全隐患,同时也是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有力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彩林,王玉珍,刘淑琴.浅谈护理安全管理.家庭护士,2007,5(3):74-75.

篇5:腕带识别身份标识管理制度

“腕带”识别身份标识管理制度

1、为使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更加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对于新生儿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和急诊抢救室患者;入院时神志不清或昏迷、无自主活动能力、急诊手术,交流障碍患者,入院时即刻佩戴腕带,择期手术患者前一天佩戴腕带作为识别身份标识。

2、腕带上标明患者基本信息: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等。为防走失患者腕带上标明病区电话号码。

3、佩戴前告知患者及家属使用腕带的目的与注意事项,腕带不可以自行解除,在转科或出院后由科室护士负责去除。

4、佩戴前须经双人核对信息,认真识别患者身份要求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对无法沟通者请在场家属陈述患者身份,无误后方可佩戴腕带,记录护理记录单并双签名。

5、腕带一般佩戴在患者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腕带松紧以放入食指为宜,多余长度可剪去,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情况,防止摩擦破溃,血液循环障碍等意外事件发生;水肿患者应观察腕带松紧度,发现不适及时更换。

6、医护人员进行各行诊疗护理工作前,须核对腕带上的信息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篇6: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制度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制度

(一)“腕带”使用管理制度

(1)对危重患者、需抢救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镇静期间患者、7岁以下(含7岁)患儿、特殊患者等必须佩带“腕带”。(2)腕带由责任护士或接诊护士为患者佩戴。填写患者详细信息,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用注意事项及重要性。(3)腕带一般佩戴于患者上肢,特殊情况佩戴于下肢。(4)严禁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随意将病人腕带取下。(5)执行各项治疗护理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信息。

(6)如“腕带”不慎丢失,责任护士应重新核对、填写信息并及时佩戴。

(7)严禁任何人涂改,刮除“腕带”信息。

(8)腕带标识是病人的专用信息,不得借予他人使用。(二)“腕带”身份识别规定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对危重患者、需抢救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镇静期间患者、7岁以下(含7岁)患儿、特殊患者等在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身份的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时,实行双核对(“腕带”与病历各类信息同时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科室、房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血型、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或接诊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腕带”损坏需要更换时,同样需经双人核对。佩戴“腕带”应准确无误,注意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标本采样、给药、发放特殊饮食前,医务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门诊、病房、之间转运交接病人时,除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外,严格按照交接程序进行交接并登记。

篇7:身份识别证件管理规定

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规范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行为,维护金融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下列金融机构:

(一)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

(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

(三)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四)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

(五)中国人民银行确定并公布的其他金融机构。

从事汇兑业务、支付清算业务和基金销售业务的机构履行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义务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金融机构应当勤勉尽责,建立健全和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针对具有不同洗钱或者恐怖融资风险特征的客户、业务关系或者交易,采取相应的措施,了解客户及其交易目的和交易性质,了解实际控制客户的自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

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安全、准确、完整、保密的原则,妥善保存客户 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确保能足以重现每项交易,以提供识别客户身份、监测分析交易情况、调查可疑交易活动和查处洗钱案件所需的信息。

第四条 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方面的法律规定,建立和健全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等方面的内部操作规程,指定专人负责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合规管理工作,合理设计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并定期进行内部审计,评估内部操作规程是否健全、有效,及时修改和完善相关制度。

第五条 金融机构应当对其分支机构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金融机构总部、集团总部应对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工作作出统一要求。

金融机构应要求其境外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在驻在国家(地区)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执行本办法的有关要求,驻在国家(地区)有更严格要求的,遵守其规定。如果本办法的要求比驻在国家(地区)的相关规定更为严格,但驻在国家(地区)法律禁止或者限制境外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实施本办法,金融机构应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

第六条 金融机构与境外金融机构建立代理行或者类似业务关系时,应当充分收集有关境外金融机构业务、声誉、内部控制、接受监管等方面的信息,评估境外金融机构接受反洗钱监管的情况和反洗钱、反恐怖融资措施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书面方式明确本金融机构与境外金融机构在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方面的职责。

金融机构与境外金融机构建立代理行或者类似业务关系应当经董事 会或者其他高级管理层的批准。

第二章 客户身份识别制度

第七条 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和从事汇兑业务的机构,在以开立账户等方式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为不在本机构开立账户的客户提供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票据兑付等一次性金融服务且交易金额单笔人民币1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000美元以上的,应当识别客户身份,了解实际控制客户的自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核对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如客户为外国政要,金融机构为其开立账户应当经高级管理层的批准。

第八条 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核对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

第九条 金融机构提供保管箱服务时,应了解保管箱的实际使用人。

第十条 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和从事汇兑业务的机构为客户向境外汇出资金时,应当登记汇款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账号、住所和收款人的姓名、住所等信息,在汇兑凭证或者相关信息系统中留存上述信息,并向接收汇款的境外机构提供汇款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账号、住所等信息。汇款 人没有在本金融机构开户,金融机构无法登记汇款人账号的,可登记并向接收汇款的境外机构提供其他相关信息,确保该笔交易的可跟踪稽核。境外收款人住所不明确的,金融机构可登记接收汇款的境外机构所在地名称。

接收境外汇入款的金融机构,发现汇款人姓名或者名称、汇款人账号和汇款人住所三项信息中任何一项缺失的,应要求境外机构补充。如汇款人没有在办理汇出业务的境外机构开立账户,接收汇款的境内金融机构无法登记汇款人账号的,可登记其他相关信息,确保该笔交易的可跟踪稽核。境外汇款人住所不明确的,境内金融机构可登记资金汇出地名称。

第十一条 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以及其他从事基金销售业务的机构在办理以下业务时,应当识别客户身份,了解实际控制客户的自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核对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一)资金账户开户、销户、变更,资金存取等。

(二)开立基金账户。

(三)代办证券账户的开户、挂失、销户或者期货客户交易编码的申请、挂失、销户。

(四)与客户签订期货经纪合同。

(五)为客户办理代理授权或者取消代理授权。

(六)转托管,指定交易、撤销指定交易。

(七)代办股份确认。

(八)交易密码挂失。

(九)修改客户身份基本信息等资料。

(十)开通网上交易、电话交易等非柜面交易方式。

(十一)与客户签订融资融券等信用交易合同。

(十二)办理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确定的其他业务。

第十二条 对于保险费金额人民币1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000美元以上且以现金形式缴纳的财产保险合同,单个被保险人保险费金额人民币2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2000美元以上且以现金形式缴纳的人身保险合同,保险费金额人民币20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2万美元以上且以转账形式缴纳的保险合同,保险公司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确认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的关系,核对投保人和人身保险被保险人、法定继承人以外的指定受益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登记投保人、被保险人、法定继承人以外的指定受益人的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第十三条 在客户申请解除保险合同时,如退还的保险费或者退还的保险单的现金价值金额为人民币1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000美元以上的,保险公司应当要求退保申请人出示保险合同原件或者保险凭证原件,核对退保申请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确认申请人的身份。

第十四条 在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请求保险公司赔偿或者给付保险 金时,如金额为人民币1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000美元以上,保险公司应当核对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确认被保险人、受益人与投保人之间的关系,登记被保险人、受益人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第十五条 信托公司在设立信托时,应当核对委托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了解信托财产的来源,登记委托人、受益人的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委托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第十六条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金融机构在与客户签订金融业务合同时,应当核对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第十七条 金融机构利用电话、网络、自动柜员机以及其他方式为客户提供非柜台方式的服务时,应实行严格的身份认证措施,采取相应的技术保障手段,强化内部管理程序,识别客户身份。

第十八条 金融机构应按照客户的特点或者账户的属性,并考虑地域、业务、行业、客户是否为外国政要等因素,划分风险等级,并在持续关注的基础上,适时调整风险等级。在同等条件下,来自于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监管薄弱国家(地区)客户的风险等级应高于来自于其他国家(地区)的客户。

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客户或者账户的风险等级,定期审核本金融机构保存的客户基本信息,对风险等级较高客户或者账户的审核应严于对风险等级较低客户或者账户的审核。对本金融机构风险等级最高的客户或者账户,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审核。

金融机构的风险划分标准应报送中国人民银行。

第十九条 在与客户的业务关系存续期间,金融机构应当采取持续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关注客户及其日常经营活动、金融交易情况,及时提示客户更新资料信息。

对于高风险客户或者高风险账户持有人,金融机构应当了解其资金来源、资金用途、经济状况或者经营状况等信息,加强对其金融交易活动的监测分析。客户为外国政要的,金融机构应采取合理措施了解其资金来源和用途。

客户先前提交的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已过有效期的,客户没有在合理期限内更新且没有提出合理理由的,金融机构应中止为客户办理业务。

第二十条 金融机构应采取合理方式确认代理关系的存在,在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要求对被代理人采取客户身份识别措施时,应当核对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登记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的种类、号码。

第二十一条 除信托公司以外的金融机构了解或者应当了解客户的资金或者财产属于信托财产的,应当识别信托关系当事人的身份,登记信托委托人、受益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

第二十二条 出现以下情况时,金融机构应当重新识别客户:

(一)客户要求变更姓名或者名称、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种类、身份证件号码、注册资本、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

(二)客户行为或者交易情况出现异常的。

(三)客户姓名或者名称与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和司法机关依法要求金融机构协查或者关注的犯罪嫌疑人、洗钱和恐怖融资分子的姓名或者名称相同的。

(四)客户有洗钱、恐怖融资活动嫌疑的。

(五)金融机构获得的客户信息与先前已经掌握的相关信息存在不一致或者相互矛盾的。

(六)先前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存在疑点的。

(七)金融机构认为应重新识别客户身份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三条 金融机构除核对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外,可以采取以下的一种或者几种措施,识别或者重新识别客户身份:

(一)要求客户补充其他身份资料或者身份证明文件。

(二)回访客户。

(三)实地查访。

(四)向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核实。

(五)其他可依法采取的措施。

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时,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的规定需核对相关自然人的居民身份证的,应通过中国人民银 行建立的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进行核查。其他金融机构核实自然人的公民身份信息时,可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进行核查。

第二十四条 金融机构委托其他金融机构向客户销售金融产品时,应在委托协议中明确双方在识别客户身份方面的职责,相互间提供必要的协助,相应采取有效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

符合下列条件时,金融机构可信赖销售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客户身份识别结果,不再重复进行已完成的客户身份识别程序,但仍应承担未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的责任:

(一)销售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采取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符合反洗钱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要求。

(二)金融机构能够有效获得并保存客户身份资料信息。

第二十五条 金融机构委托金融机构以外的第三方识别客户身份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能够证明第三方按反洗钱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要求,采取了客户身份识别和身份资料保存的必要措施。

(二)第三方为本金融机构提供客户信息,不存在法律制度、技术等方面的障碍。

(三)本金融机构在办理业务时,能立即获得第三方提供的客户信息,还可在必要时从第三方获得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明文件的原件、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委托第三方代为履行识别客户身份的,金融机构应当承担未履行客 户身份识别义务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 金融机构在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时,应当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和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报告以下可疑行为:

(一)客户拒绝提供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

(二)对向境内汇入资金的境外机构提出要求后,仍无法完整获得汇款人姓名或者名称、汇款人账号和汇款人住所及其他相关替代性信息的。

(三)客户无正当理由拒绝更新客户基本信息的。

(四)采取必要措施后,仍怀疑先前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的。

(五)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时发现的其他可疑行为。

金融机构报告上述可疑行为参照《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2 号发布)及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

第二十七条 金融机构应当保存的客户身份资料包括记载客户身份信息、资料以及反映金融机构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工作情况的各种记录和资料。

金融机构应当保存的交易记录包括关于每笔交易的数据信息、业务凭证、账簿以及有关规定要求的反映交易真实情况的合同、业务凭证、单据、业务函件和其他资料。

第二十八条 金融机构应采取必要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防止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的缺失、损毁,防止泄漏客户身份信息和交易信息。

金融机构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便于反洗钱调查和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金融机构应当按照下列期限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

(一)客户身份资料,自业务关系结束当年或者一次性交易记账当年计起至少保存5 年。

(二)交易记录,自交易记账当年计起至少保存5 年。

如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涉及正在被反洗钱调查的可疑交易活动,且反洗钱调查工作在前款规定的最低保存期届满时仍未结束的,金融机构应将其保存至反洗钱调查工作结束。

同一介质上存有不同保存期限客户身份资料或者交易记录的,应当按最长期限保存。同一客户身份资料或者交易记录采用不同介质保存的,至少应当按照上述期限要求保存一种介质的客户身份资料或者交易记录。

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规章对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有更长保存期限要求的,遵守其规定。

第三十条 金融机构破产或者解散时,应当将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移交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或者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的机构。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金融机构违反本办法的,由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区别不 同情形,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或者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建议采取下列措施:

(一)责令金融机构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其经营许可证。

(二)取消金融机构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任职资格、禁止其从事有关金融行业的工作。

(三)责令金融机构对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

中国人民银行县(市)支行发现金融机构违反本办法的,应当报告上一级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由上一级分支机构按照前款规定进行处罚或者提出建议。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保险公司在办理再保险业务时,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如下:

自然人客户的“身份基本信息”包括客户的姓名、性别、国籍、职业、住所地或者工作单位地址、联系方式,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的种类、号码和有效期限。客户的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登记客户的经常居住地。

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体工商户客户的“身份基本信息”包括客户的名称、住所、经营范围、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号码;可证明该客户依法设立或者可依法开展经营、社会活动的执照、证件或者文件的名称、号码和有效期限;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和授权办理业务人员的姓名、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的种类、号码、有效期限。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解释。

篇8:身份识别证件管理规定

【关键词】身份识别;安全生产;北斗终端;监控平台

引言

我国是渔业大国,海域辽阔,海岸线18,000公里。海洋渔业水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据2014年统计,我国共拥有渔业人口2035.04万人,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20858.95亿元,共拥有各类渔船106.53万艘,其中机动渔船为65.8万艘,海洋机动渔船27.75万艘,海洋机动捕捞渔船29.19万艘。渔业是农业农村经济中重要产业,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国家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重要贡献。

渔业被世界公认为风险最大、死亡率最高的产业。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数据,全球每年每10万名渔民中有80人死于各种事故。我国国家搜救中心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有渔业人口2000万,海洋捕捞作业渔民187万,每年死亡(失踪)约3000人,伤残近9000人;全国28万艘海洋机动捕捞渔船每年全损近2500艘,部分损失约30000艘(次),受海难影响的渔业家庭近20万个,涉及的渔区人口近100万人,每年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渔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0亿元。

一、系统概述

1.必要性分析

(一)实现身份证件与船员身份信息绑定,避免假冒登船

利用渔民的身份证与船员信息挂钩,通过扫描渔民身份证可以查看是否为合法船员。可最大限度避免渔民借用别人的身份证件假冒登船。

(二)实现船员身份信息管理,保障船员出海安全

船員身份信息通过北斗数据传输链路在海上进行传输,岸上指挥中心可实时查看刷卡(刷身份证)信息,通过与后台船员数据库对比,可以有效避免未经过专业培训的船员出海,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三)为加大监管力度提供有效手段,减少渔船事故的发生

应用身份识别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可有效避免船员借证登船、通过检查后替换船员、非法捕捞及非法驾驶渔船等现象发生。

(四)规范安全管理,提高安全意识

应用身份识别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渔民的安全意识,使之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习惯,是避免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方法。

2.系统建设目标

(一)有效鉴别出海船员的合格身份

通过身份识别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扫描渔民身份证确保出海船员具备相关资质。

(二)加强出海人员安全管理

管理人员可通过身份信息的实时获取,监管船员。同时结合人工核查,更好地保障船员和生产作业安全。

(三)统计出海船员作业分布情况

通过身份信息管理,监管部门可以掌握实际出海人员的数量和分布,便于紧急情况和恶劣气候预警的处置及监管。

(四)确定事故影响,增强救援能力

可在渔船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掌握船上作业人数及人员身份信息,便于组织对事故和人员的救援,同时可作为事故后抚恤、赔偿的依据。

二、系统架构分析

1.系统原理

船员身份识别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身份识别模块(身份证读取器),其为北斗船载终端外接设备。利用北斗RDSS功能将船员身份信息数据传输到北斗运营服务中心,确保出海船员具备相关资质。船员身份识别管理信息系统工作原理如图2.1所示。

2.系统组成

船员身份识别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现有的北斗渔船安全生产监管系统扩展完成。其中,北斗运营服务中心增加船员身份动态数据接入和存储功能模块,增加船员资料管理模块;北斗船载终端扩展接入身份识别模块,用于获取船员身份证信息,并通过北斗卫星传输链路将数据上传到北斗运营服务中心;监管部门则通过身份信息监控平台查看船员信息,统计作业分布,进行安全管理。

(一)船员资料管理及身份信息接入

船员资料管理可接入农业部或地方管理部门提供的船员基础资料,实现船员信息的浏览。

身份信息接入主要是对通过北斗船载终端传输的船员身份信息进行入库、存储。

(二)船员身份识别模块

身份识别模块主要用于获取船员的有效身份信息。在出海期间,船员可以通过身份识别模块,定期将自身的身份信息、所在船舶,位置信息通过北斗终端上传到北斗运营服务中心,记录出海期间的活动轨迹,方便记录查询和意外事故的处理。

(二)身份信息监控平台

身份信息监控平台主要用于查询显示出海船员身份信息记录,对船员出海作业进行监管,有效甄别出海作业船员的合法性。

三、系统功能及优点分析

1.系统功能

船员身份识别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实现船员刷卡、海上执法核查、船员海上作业刷卡识别及移动身份识别功能,具体如下所示。

(一)登船刷卡

在渔船上安装身份识别模块,船员登船作业时,需要刷卡登记,身份信息实时读取并通过北斗数据传输链路传送至北斗运营服务中心。监管人员可对登船船员信息与船员管理数据库记录船员信息比对,以此核查船员的合法性,对登船船员实施有效监管。

(二)远海刷卡

登船刷卡仅能确定是否合格船员,无法确定是否船员本人亲自出海作业,而在渔船到达捕捞范围后,通过船员再次刷卡,监管部门可查看船员身份和位置信息,避免借证登船现象的发生。

(三)刷卡记录查询

通过身份信息监控平台可查询隶属某船舶船员的历史刷卡记录,自动判断某次记录是否合法,同时刷卡记录包括位置及时间信息,可用于船员活动轨迹追踪。另外可快速浏览某地区所有船舶的宏观刷卡状态,如显示某船舶的船员总数和本航次已刷卡人数。

(四)移动执法管理

身份信息监控平台不仅可以以桌面客户端形式存在,还可以以网站或手机APP软件形式存在,为移动执法核查提供了便捷。

2.系统流程及优点

(一)系统主要工作流程

船员身份识别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工作流程如图3.1所示。

(二)系统主要优点

(1)自动辨识刷卡船员是否是在自己所属的船舶上刷取身份证,以防止船员作弊。

(2)記录了船员最后一次有效的刷卡记录,方便系统查询,确定船员的最新位置信息。

(3)能够全程跟踪出海船员的身份信息,及时发现船员借证登船、通过检查后替换船员、非法捕捞及非法驾驶渔船的违法现象。

(4)提高了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降低了非法船员出海作业所造成的事故发生概率。

3.系统实现

船员身份识别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船舶和船员刷卡统计界面、船员信息浏览界面及船员刷卡信息查询界面。

(一)船舶和船员刷卡统计:主要用于统计出海船员的信息,使得监管部门人员足不出户也能准确了解到出海渔船上的实际船员信息。系统实现界面如图4.1所示。

(二)船员信息浏览:用于查看船员的详细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年龄,照片等,后续随着数据的积累,信息量的丰富,还可继续完善,将历次出海信息,系统自动形成一份船员动态出海履历,包括累计出海次数、累计出海时间、所属船舶、单次出海的起始-结束时间、出海轨迹等。系统实现界面如图4.2所示。

(三)船员刷卡信息查询:用于查询单个船员或某条船舶的所有船员的刷卡详细记录。系统实现界面如图4.3所示。

图4.3船员刷卡信息查询

四、结束语

本文从海洋渔业生产的高风险特性和船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船员身份识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原理、系统组成、主要功能、运行流程及优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展示了船员身份识别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界面。

【参考文献】

[1]船员身份证考勤调研报告[R].北斗星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2015.10

篇9:身份识别证件管理规定

身份证件号码改变了影响教师资格认定吗?答案是肯定的。其中,以下三种情况是有补救方法的,不影响正常程序的教师资格认定。

(1)获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以后发生变化的:

此类申请人在认定过程中无法匹配到考试合格信息,请您在认定过程中选择“非国家统一考试”类型进行认定报名。在现场确认时携带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原件、身份证件原件、公安机关出具的身份证件信息变更证明材料进行确认。

(2)无法核验变更前所获得的.学历信息的:

无法核验变更前所获得的学历信息的,核验学历信息时核验类型选择“无法核验的学历”,并按步骤完成提交。提交完成后,核验结论为“待核验”。申请人在现场确认时携带身份证件原件、学历证书原件和公安机关出具的身份证件信息变更证明材料进行确认。如果认定机构有其他要求的,按认定机构的要求办理。

(3)无法核验变更前所获得的普通话信息的:

篇10:身份识别证件管理规定

(2007年6月21日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2007] 第2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等法律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了《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现予发布,自2007 年8 月1 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规范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行为,维护金融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下列金融机构:

(一)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

(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

(三)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四)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

(五)中国人民银行确定并公布的其他金融机构。

从事汇兑业务、支付清算业务和基金销售业务的机构履行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义务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金融机构应当勤勉尽责,建立健全和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针对具有不同洗钱或者恐怖融资风险特征的客户、业

务关系或者交易,采取相应的措施,了解客户及其交易目的和交易性质,了解实际控制客户的自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

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安全、准确、完整、保密的原则,妥善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确保能足以重现每项交易,以提供识别客户身份、监测分析交易情况、调查可疑交易活动和查处洗钱案件所需的信息。

第四条 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方面的法律规定,建立和健全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等方面的内部操作规程,指定专人负责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合规管理工作,合理设计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并定期进行内部审计,评估内部操作规程是否健全、有效,及时修改和完善相关制度。

第五条 金融机构应当对其分支机构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金融机构总部、集团总部应对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工作作出统一要求。

金融机构应要求其境外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在驻在国家(地区)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执行本办法的有关要求,驻在国家(地区)有更严格要求的,遵守其规定。如果本办法的要求比驻在国家(地区)的相关规定更为严格,但驻在国家(地区)法律禁止或者限制境外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实施本办法,金融机构应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

第六条 金融机构与境外金融机构建立代理行或者类似业务关系时,应当充分收集有关境外金融机构业务、声誉、内部控制、接受监管等方面的信息,评估境外金融机构接受反洗钱监管的情况和反洗钱、反恐怖融资措施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书面方式明确本金融机构与境外金融机构在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方面的职责。

金融机构与境外金融机构建立代理行或者类似业务关系应当经董事会或者其他高级管理层的批准。

第二章 客户身份识别制度

第七条 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

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和从事汇兑业务的机构,在以开立账户等方式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为不在本机构开立账户的客户提供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票据兑付等一次性金融服务且交易金额单笔人民币1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000美元以上的,应当识别客户身份,了解实际控制客户的自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核对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如客户为外国政要,金融机构为其开立账户应当经高级管理层的批准。第八条 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核对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

第九条 金融机构提供保管箱服务时,应了解保管箱的实际使用人。第十条 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和从事汇兑业务的机构为客户向境外汇出资金时,应当登记汇款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账号、住所和收款人的姓名、住所等信息,在汇兑凭证或者相关信息系统中留存上述信息,并向接收汇款的境外机构提供汇款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账号、住所等信息。汇款人没有在本金融机构开户,金融机构无法登记汇款人账号的,可登记并向接收汇款的境外机构提供其他相关信息,确保该笔交易的可跟踪稽核。境外收款人住所不明确的,金融机构可登记接收汇款的境外机构所在地名称。

接收境外汇入款的金融机构,发现汇款人姓名或者名称、汇款人账号和汇款人住所三项信息中任何一项缺失的,应要求境外机构补充。如汇款人没有在办理汇出业务的境外机构开立账户,接收汇款的境内金融机构无法登记汇款人账号的,可登记其他相关信息,确保该笔交易的可跟踪稽核。境外汇款人住所不明确的,境内金融机构可登记资金汇出地名称。

第十一条 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以及其他从事基金销售业务的机构在办理以下业务时,应当识别客户身份,了解实际控制客户的自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核对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一)资金账户开户、销户、变更,资金存取等。

(二)开立基金账户。

(三)代办证券账户的开户、挂失、销户或者期货客户交易编码的申请、挂失、销户。

(四)与客户签订期货经纪合同。

(五)为客户办理代理授权或者取消代理授权。

(六)转托管,指定交易、撤销指定交易。

(七)代办股份确认。

(八)交易密码挂失。

(九)修改客户身份基本信息等资料。

(十)开通网上交易、电话交易等非柜面交易方式。

(十一)与客户签订融资融券等信用交易合同。

(十二)办理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确定的其他业务。第十二条 对于保险费金额人民币1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000美元以上且以现金形式缴纳的财产保险合同,单个被保险人保险费金额人民币2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2000美元以上且以现金形式缴纳的人身保险合同,保险费金额人民币20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2万美元以上且以转账形式缴纳的保险合同,保险公司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确认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的关系,核对投保人和人身保险被保险人、法定继承人以外的指定受益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登记投保人、被保险人、法定继承人以外的指定受益人的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第十三条 在客户申请解除保险合同时,如退还的保险费或者退还的保险单的现金价值金额为人民币1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000美元以上的,保险公司应当要求退保申请人出示保险合同原件或者保险凭证原件,核对退保申请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确认申请人的身份。

第十四条 在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请求保险公司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时,如金额为人民币1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000美元以上,保险公司应当核对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确认被保险人、受益人与投保人之间的关系,登记被保险人、受益人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第十五条 信托公司在设立信托时,应当核对委托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了解信托财产的来源,登记委托人、受益人的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委托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第十六条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金融机构在与客户签订金融业务合同时,应当核对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第十七条 金融机构利用电话、网络、自动柜员机以及其他方式为客户提供非柜台方式的服务时,应实行严格的身份认证措施,采取相应的技术保障手段,强化内部管理程序,识别客户身份。

第十八条 金融机构应按照客户的特点或者账户的属性,并考虑地域、业务、行业、客户是否为外国政要等因素,划分风险等级,并在持续关注的基础上,适时调整风险等级。在同等条件下,来自于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监管薄弱国家(地区)客户的风险等级应高于来自于其他国家(地区)的客户。

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客户或者账户的风险等级,定期审核本金融机构保存的客户基本信息,对风险等级较高客户或者账户的审核应严于对风险等级较低客户或者账户的审核。对本金融机构风险等级最高的客户或者账户,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审核。

金融机构的风险划分标准应报送中国人民银行。

第十九条 在与客户的业务关系存续期间,金融机构应当采取持续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关注客户及其日常经营活动、金融交易情况,及时提示客户更新资料信息。

对于高风险客户或者高风险账户持有人,金融机构应当了解其资金来源、资金用途、经济状况或者经营状况等信息,加强对其金融交易活动的监测分析。客户为外国政要的,金融机构应采取合理措施了解其资金来源和用途。

客户先前提交的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已过有效期的,客户没有在合理期限内更新且没有提出合理理由的,金融机构应中止为客户办理业务。

第二十条 金融机构应采取合理方式确认代理关系的存在,在按照本办法的

有关要求对被代理人采取客户身份识别措施时,应当核对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登记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的种类、号码。

第二十一条 除信托公司以外的金融机构了解或者应当了解客户的资金或者财产属于信托财产的,应当识别信托关系当事人的身份,登记信托委托人、受益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

第二十二条 出现以下情况时,金融机构应当重新识别客户:

(一)客户要求变更姓名或者名称、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种类、身份证件号码、注册资本、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

(二)客户行为或者交易情况出现异常的。

(三)客户姓名或者名称与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和司法机关依法要求金融机构协查或者关注的犯罪嫌疑人、洗钱和恐怖融资分子的姓名或者名称相同的。

(四)客户有洗钱、恐怖融资活动嫌疑的。

(五)金融机构获得的客户信息与先前已经掌握的相关信息存在不一致或者相互矛盾的。

(六)先前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存在疑点的。

(七)金融机构认为应重新识别客户身份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三条 金融机构除核对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外,可以采取以下的一种或者几种措施,识别或者重新识别客户身份:

(一)要求客户补充其他身份资料或者身份证明文件。

(二)回访客户。

(三)实地查访。

(四)向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核实。

(五)其他可依法采取的措施。

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时,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的规定需核对相关自然人的居民身份证的,应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进行核查。其他金融机构核实自然人的公民身份信息时,可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进行核查。

第二十四条 金融机构委托其他金融机构向客户销售金融产品时,应在委托

协议中明确双方在识别客户身份方面的职责,相互间提供必要的协助,相应采取有效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

符合下列条件时,金融机构可信赖销售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客户身份识别结果,不再重复进行已完成的客户身份识别程序,但仍应承担未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的责任:

(一)销售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采取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符合反洗钱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要求。

(二)金融机构能够有效获得并保存客户身份资料信息。

第二十五条 金融机构委托金融机构以外的第三方识别客户身份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能够证明第三方按反洗钱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要求,采取了客户身份识别和身份资料保存的必要措施。

(二)第三方为本金融机构提供客户信息,不存在法律制度、技术等方面的障碍。

(三)本金融机构在办理业务时,能立即获得第三方提供的客户信息,还可在必要时从第三方获得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明文件的原件、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委托第三方代为履行识别客户身份的,金融机构应当承担未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 金融机构在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时,应当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和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报告以下可疑行为:

(一)客户拒绝提供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

(二)对向境内汇入资金的境外机构提出要求后,仍无法完

整获得汇款人姓名或者名称、汇款人账号和汇款人住所及其他相关替代性信息的。

(三)客户无正当理由拒绝更新客户基本信息的。

(四)采取必要措施后,仍怀疑先前获得的客户身份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的。

(五)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时发现的其他可疑行为。

金融机构报告上述可疑行为参照《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2 号发布)及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

第二十七条 金融机构应当保存的客户身份资料包括记载客户身份信息、资料以及反映金融机构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工作情况的各种记录和资料。

金融机构应当保存的交易记录包括关于每笔交易的数据信息、业务凭证、账簿以及有关规定要求的反映交易真实情况的合同、业务凭证、单据、业务函件和其他资料。

第二十八条 金融机构应采取必要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防止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的缺失、损毁,防止泄漏客户身份信息和交易信息。

金融机构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便于反洗钱调查和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金融机构应当按照下列期限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

(一)客户身份资料,自业务关系结束当年或者一次性交易记账当年计起至少保存5 年。

(二)交易记录,自交易记账当年计起至少保存5年。

如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涉及正在被反洗钱调查的可疑交易活动,且反洗钱调查工作在前款规定的最低保存期届满时仍未结束的,金融机构应将其保存至反洗钱调查工作结束。

同一介质上存有不同保存期限客户身份资料或者交易记录的,应当按最长期限保存。同一客户身份资料或者交易记录采用不同介质保存的,至少应当按照上述期限要求保存一种介质的客户身份资料或者交易记录。

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规章对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有更长保存期限要求的,遵守其规定。

第三十条 金融机构破产或者解散时,应当将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移交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或者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的机构。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金融机构违反本办法的,由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区别不同情形,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或者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建议采取下列措施:

(一)责令金融机构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其经营许可证。

(二)取消金融机构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任职资格、禁止其从事有关金融行业的工作。

(三)责令金融机构对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

中国人民银行县(市)支行发现金融机构违反本办法的,应当报告上一级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由上一级分支机构按照前款规定进行处罚或者提出建议。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保险公司在办理再保险业务时,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如下:

自然人客户的“身份基本信息”包括客户的姓名、性别、国籍、职业、住所地或者工作单位地址、联系方式,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的种类、号码和有效期限。客户的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登记客户的经常居住地。

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体工商户客户的“身份基本信息”包括客户的名称、住所、经营范围、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号码;可证明该客户依法设立或者可依法开展经营、社会活动的执照、证件或者文件的名称、号码和有效期限;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和授权办理业务人员的姓名、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的种类、号码、有效期限。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

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解释。

上一篇:紧闭的门随笔下一篇:业务部门档案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