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带”标示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

2024-04-19

“腕带”标示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精选9篇)

篇1:“腕带”标示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

新生儿腕带身份识别

为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患者安全,经医务科、护理部和急诊科共同研究,特制定我院新生儿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如下:

1.对新生儿的身份确认,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要同时查对患者姓名和住院号,不得仅以房间号、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手术新生儿身份确认,在手术患者转运交接中除查对新生儿姓名和住院号,同时须有识别患者身份的纸质“腕带”标识。在手术患者进手术室前,由所在科室护士对患者使用医院统一印制纸质“腕带”标识,写明新生儿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不得空项;进入手术室后,手术室护士接收时进行严格查对;于患者麻醉手术前、皮肤切开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之前,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及手术室或麻醉复苏室护士共同对患者身份分别再次确认。新生儿患者术后回到病房由病房护士与护送患者人员进行严格床旁交接,双核对确认。

3.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患者身份确认,除查对患者姓名和住院号,同时对成人患者使用医院统一印制蓝色 “腕带”标识,小儿统一用粉色“腕带”标识。由所在科室护士写明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不得空项。

4.在使用“腕带”时,必须进行双核对。

5.新生儿急诊科与病房、与ICU、与手术室之间转科时,须填写患者转科交接单,交接时严格进行查对和签名。

6.手术(麻醉)与病房、与ICU之间在转运新生儿患者时,须查对姓名、住院号和腕带标识,由专人护送,须填写患者转科交接单,床旁交接。

7.产房与病房、与ICU转运产妇、新生儿时,应采取两种以上方法识别身份,应有产房与转出科室产妇和新生儿交接记录;新生儿佩戴医院统一印制的“腕带”,写明,住院号、床号、性别;同时新生儿被服外挂有注明新生儿一般情况的识别牌。产房与接收科室人员进行床旁交接、核对并双签名。

篇2:“腕带”标示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

1、各病区对手术、意识不清、新生儿、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精神异常、急、危重患者、无名氏、无自主能力的患者及加强治疗病房患者必须另加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

2、护士在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要求字迹清晰规范,信息正确,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其目的及注意事项。若损坏或不清晰需要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3、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要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编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进行诊疗活动时,需双人核对。

4、腕带佩戴部位首选左腕部,如有特殊原因选择其他部位。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有无擦伤、血运是否良好。佩戴腕带时,松紧适宜,保证病人舒适。

5、病危患者用深红色腕带,手术患者用蓝色腕带,小儿患者用粉红色。

6、病人转科,由接收科室责任护士及时更换腕带的相关信息,并双人核对确认。

7、当主管医生下达转院、出院医嘱后,患者离开病房前,及时为患者解除腕带。

原阳县人民医院护理部 2015年元月20第二次修订

原阳县人民医院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1、护士在给病人操作治疗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确认患者身份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我院至少用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等两种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于手术、意识不清、新生儿、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精神异常、急、危重患者、无名氏、无自主能力的患者及加强治疗病房患者必须另加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实施者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应请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床号,以识别患者身份。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能力的急、危重患者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活动前或转科交接时的身份识别标识,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有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4、严格执行腕带管理制度,腕带内容应填写正确、字迹清晰。项目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过敏史、诊断等。新生儿:另加母亲姓名,出生日期、体重。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必须认真核 对患者的各项信息。

对身份无法确认的无名患者,由接诊护士临时命名记录在腕带上,命名方式为“无名氏+编号(按英文字母顺序书写)”,如“无名氏A”作为其姓名,腕带信息包括床号、姓名(无名氏—编号)、性别、诊断。待患者姓名身份明确后,由护士按相关制度更正患者信息。

新生儿病房的患儿,由新生儿病房接诊护士同家属共同确认新生儿身份后,在头部标记姓名并佩戴手或脚腕带。

5、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蓝色“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室、血型、诊断,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共同核对信息无误后,接病人入手术室,手术结束后,手术室护士和病房护士共同核对腕带信息,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并做好记录与签名。

篇3:“腕带”标示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

关键词:危重病人,智能化手腕带,身份识别,无线识别技术

病人身份确认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病人的身份进行查对、核实,以确保正确的治疗用于正确的病人的过程。病人身份的准确辨认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正确的病人身份识别是医疗安全的保障[1,2]。虽然传统的查对制度在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但传统的确认方法尚不够完善,医疗护理服务中因对病人查对不准确而出现给错药、输错血甚至做错手术的事件仍有发生。随着医疗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病人身份进行确认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如条形码标识腕带、无线及生物等病人身份识别技术[3,4,5]。无线识别技术是由无线识别标识带(智能手腕带)和识读器组成,无线识别标识带用来存储病人的基本信息,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病人所在位置,同时护士可以通过掌上电脑(PDA)直接采集病人信息,连接IP Phone具有呼叫功能,能够有效地保证医院工作人员随时对病人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结合我院已经全面实施的医疗信息平台,我科应用无线识别技术对病人进行身份确认及医嘱的查对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医嘱执行的准确性,提高了护理安全。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6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危重病人316例为对照组,选择2010年8月—2012年1月我院ICU住院危重病人354例为观察组。

1.2 方法

1.2.1 病人身份识别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身份识别手段(包括普通病人识别手腕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手术前、病人转运,各种护理操作时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及双人核对。②观察组应用智能化手腕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手术前、病人转运,各种护理操作时使用掌上电脑设备和智能化手腕带进行核对。病人入院时,给病人佩戴安装有电脑芯片的智能手腕带,入院病历上贴上相应条码;手腕带上信息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确认,病人成功办理入院。执行操作时,医生开具电子医嘱,医院信息系统与掌上电脑捆绑;护士掌上电脑提示医嘱信息,护士执行时运用掌上电脑扫描病人手腕带,掌上电脑自动进行信息核对,护士在掌上电脑上执行医嘱;掌上电脑连接打印机将执行的信息打印出来保存。技术路线详见图1。

2 结果

3 讨论

传统病人身份确认方法从就诊到得到治疗需要经过3个步骤:医生检查病人得出初步诊断后开具医嘱;护士将医嘱转抄到输液或治疗卡上并准备执行;护士实施治疗方案。3个环节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不能有半点疏忽,否则将导致医疗差错的发生。转抄医嘱要求2人核对,操作或处置前、后以及操作或处置中要反复核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方法。传统的确认方法是通过呼唤姓名、床号以及使用床头卡来确认病人身份。然而,在执行“三查七对”的核对程序中,一方面由于发音等的误差,言语不通或病人意识障碍等情况,仍然可发生确认错误[6,7];且晚夜班多数情况下是护士值班人数少,做到两人核对执行起来有困难;另外ICU的医嘱繁多,1名护士平均要管3例或更多的病人,护士可能由于工作繁忙,忙中出错,遗漏了查对,导致医嘱漏执行及执行错误。另一方面医护人员由于受定势思维影响,忽略查对制度,过分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因此,传统的“三查七对”方法执行起来并不理想,从而导致护理安全隐患不断。

我院结合医院信息系统平台,应用无线识别技术及智能化手腕带对危重病人进行身份确认明显提高了医嘱执行的准确性,保证了护理安全。我院已经全面开展了医院信息系统,医生直接开具电子医嘱,且各种检查化验等信息都可以在医院信息系统中传递。无线识别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成熟。无线识别标识带(智能化手腕带)用来存储病人的基本信息,它是标有病人重要资料的身份标识带。给病人带上智能手腕带,护士通过掌上电脑直接采集病人信息,如医嘱、执行情况、病人生理指标、护理情况等;直接通过手腕带和掌上电脑自动进行身份识别,减少了传统医嘱执行的环节,减少了医嘱查对中对人员的要求(双人核对),并避免了各种人为的因素可能导致的失误,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此外,智能化手腕带能够防水和用乙醇擦拭,避免了一般手写手腕带容易因使用时间长导致字迹模糊等问题。运用智能手腕带与医院信息化系统接轨运用于危重症病人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效保证了护理安全,降低了ICU护士由于工作特点导致的出错风险,从而保证了危重症病人身份的准确识别。

参考文献

[1]杨卉.病人身份确认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8,1(15):50-52.

[2]Schulmeister L.Ten simple strategies to prevent chemotheraphyerrors[J].Clin J Oncol Nurs,2005,9(2):201.

[3]郑春华.浅谈无线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J].广州医药,2005,36(6):67-69.

[4]刘杰.移动医疗等待启动[J].中国医院院长,2006(23):64-68.

[5]Monica.RFID标签身份识别系统为病人和医院带来双赢[J].RDID世界网,2007(6):1.

[6]李建华.护士出现差错事故的心理学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5):39.

篇4:“腕带”标示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

关键词 身份识别 腕带 儿科护理 满意度

CHA《2008年患者安全目标》十大目标中第一目标为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为进一步加强对患者的安全管理,规避医疗风险,提高医务人员在各项医疗活动中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2008年起在普通儿科病房推行使用身份识别腕带,效果满意。

资料与方法

2008~2011年住院患儿9000例,年龄1个月~14岁,其中6岁以上1000例,3~6岁2000例,1~3岁2000例,6~12个月2000例,1~6个月2000例,年龄最小29天以上,6岁以下患儿给予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在临床3年的应用中,无1例由于识别患儿错误而发生的护理差错和护理纠纷。

使用方法:全部使用粉紅色腕带,佩戴在右手腕,同时注意避开有皮疹的皮肤,松紧以容下两手指为宜,入院后由值班护士核对确认患者信息后认真填写患儿的床号、姓名、科别、入院时间、性别,字迹清晰工整,使用蓝色圆珠笔填写,有责任护士核对后为患儿佩戴。身份识别腕带是医用PVC材料,质地柔软,防水,一次成形不能重复使用,出院时方可取下。

结 果

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普通儿科住院患者较多,加床多,再加上儿科治疗比较繁琐,3岁以下患儿占住院总数的60%以上,均不能说清自己的名字。由于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全面覆盖,1年内出生的婴儿可用其母亲的参保名字进行登记报销,还有就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家长经常呼唤孩子的昵称,住院后陪护者对孩子的姓名不熟悉,这些给本来繁忙的儿科护理工作又增加了几分风险,有时护士做治疗时3~5遍呼唤床号、姓名家属仍无应答,给予佩戴腕带后叫1遍核对腕带信息无误就可以进行各项操作,这样就节省了许多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规范了护理查对制度:护理工作具有瞬间性、昼夜连续性、机械性、重复性等特殊性,决定了护理查对制度的必要性及有效执行查对制度防范差错的重要性[1]。如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先核对床头卡上的床号、姓名,再核对腕带上床号、姓名,儿科大部分的患儿不能说清自己的名字,并且爷爷奶奶陪护的较多。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都对腕带进行核对,可以有效保证对患儿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确保查对环节能正确有效的执行,身份识别腕带的使用规范了护理查对制度,保证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体现了规范化和人性化的管理:身份识别腕带为规范化护理管理提供了方便可靠的辅助工具,可以有效地防止因家属对孩子名字不熟悉或不经意的随口误答而引发的医疗护理事故或纠纷,可以防止两个同姓同名的孩子治疗混淆,身份识别腕带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上述原因而造成的差错,防止这类错误的发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改善护理服务质量。

讨 论

患者身份的准确辨认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而医疗安全管理中,护理管理的安全是重中之重[1]。建立一个更为完善、安全的查对系统是护士工作的重中之重,准确识别是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有力措施[2]。小小的腕带给患儿家属带来的是一份信任和内心的安宁,由于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各个环节的检查核对,3年来从未因打错针、发错药、输血、采集标本等各项护理活动而引发的护理差错和事故,保障了患儿的安全,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身份识别腕带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患者的安全感,还可有效避免差错的发生,消除安全隐患,同时也是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有力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彩林,王玉珍,刘淑琴.浅谈护理安全管理.家庭护士,2007,5(3):74-75.

篇5: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制度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制度

(一)“腕带”使用管理制度

(1)对危重患者、需抢救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镇静期间患者、7岁以下(含7岁)患儿、特殊患者等必须佩带“腕带”。(2)腕带由责任护士或接诊护士为患者佩戴。填写患者详细信息,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用注意事项及重要性。(3)腕带一般佩戴于患者上肢,特殊情况佩戴于下肢。(4)严禁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随意将病人腕带取下。(5)执行各项治疗护理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信息。

(6)如“腕带”不慎丢失,责任护士应重新核对、填写信息并及时佩戴。

(7)严禁任何人涂改,刮除“腕带”信息。

(8)腕带标识是病人的专用信息,不得借予他人使用。(二)“腕带”身份识别规定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对危重患者、需抢救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镇静期间患者、7岁以下(含7岁)患儿、特殊患者等在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身份的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时,实行双核对(“腕带”与病历各类信息同时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科室、房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血型、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或接诊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腕带”损坏需要更换时,同样需经双人核对。佩戴“腕带”应准确无误,注意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标本采样、给药、发放特殊饮食前,医务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门诊、病房、之间转运交接病人时,除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外,严格按照交接程序进行交接并登记。

篇6: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1、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兰色纸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3、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CCU、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4、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使用“腕带”识别标识制度与措施

一、各病区对手术、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应使用“腕带”做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标志。

二、急诊科、ICU在与病区交接时,护士对上述病人应认真

核对腕带标识是否与病历相符(包括床号、姓名、年龄、性别、科别),并在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与签名。

三、外科系统各病区责任护士对医嘱备手术患者,查对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准备,并在患者手腕上戴上腕带,标明床号、姓名、手术名称、双侧手术部位应注明左、右。手术当日,手术室人员应与送手术者共同核对标识上的内容,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送入手术间,并做好记录与签名。术后手术室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方能离开,手术病人回病房,于次日上午晨交班后由责任护士核对取下(前提是患者麻醉清醒后)。

四、产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儿科病房,针对无自主能力的婴儿应给腕带标识,内容包括婴幼儿姓名、性别、床号、科别、父母姓名。转科时应认真核对,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并签名。

篇7: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

1、来院就诊息者,应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住院患者以住院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

2、住院患者,由病区责任护土给患者配戴腕带,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并告知腕带为患者住院期间识别患者身份的重要标志,不得随意摘下

3、核对病人身份的方式有三种:腕带、床头卡、反问病人姓名。进行各种操作前,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以房间、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准确无误后方可执行。

4、新生儿依据其母亲的姓名、住院号、新生儿性别核对和识别身份: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用镇静药期间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并核对住院号、性别、年龄等: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以住院号作为识别身份的依据,严防身份识别错误。

5、对患者进行输血、特殊用药、特殊治疗时,须两名护理人员共同认定患者身份后执行并签字。

篇8:腕带识别标识制度

1、应用腕带的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的识别(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可使用读码器扫描条形码腕带,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2、哪些病人应用腕带识别?

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应使用“腕带”作为患者的识别标志。例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手术、输血、不同种语言、语言沟通障碍的患者,至少应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等科室中得到实施,以便准确无误识别病人。

3、使用腕带的注意事项:

1)“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需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要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二人核对。

2)查对要求: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应至少要求同时使用二种查对的方法。(不包括仅以房号、床号作为查对的依据),并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经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3)与患者沟通:在实施任何介入或其它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操作者都有主动与病人沟通的方式,作为最后查对确认的手段,以确保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4)完善关键流程查对措施,即在各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改善病人查对准确性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5)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必须佩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6)入院时无过敏史者佩带“绿色”的生命绿腕带,住院过程中如发现药物过敏,应跟换“橙色”的警示腕带。

7)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

篇9:手术室腕带识别制度

1.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危重患者;不同语种的患者;产妇及新生儿;有精神疾患者;语言或听力障碍患者需佩戴腕带做为身份标识。

2.佩戴腕带前需认真填写患者信息,包括:病人病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年龄、血型、诊断等信息,以保证对病人身份进行准确快速识别。

3.护士在给患者佩戴或更换“腕带”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病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年龄、血型、诊断等信息。佩戴后应同时注意观察佩戴部位有无擦伤及末稍血运情况。

4.手术或使用过程中如发现腕带损坏或字迹模糊需立即更换。5.手术患者使用蓝色“腕带”,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6.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危重患者,不同语种、有精神疾患者、语言或听力障碍的患者使用蓝色“腕带”。

7.新生儿男婴用蓝色“腕带”,女婴用红色“腕带”。腕带上注明母亲的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及新生儿的性别和体重。

8.患者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上一篇:露天矿山粉尘产生环节及治理措施下一篇:讲纪律做政治明白人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