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

2024-04-08

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精选8篇)

篇1: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男性为蓝色,女性为红色。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3)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4)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等时,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禁止仅以床号或房间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家属)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等,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共同核对确认以上信息无误后方可接入手术间(意识清醒者,主动邀请患者参与核对)。

(6)腕带为固定式,伴随住院全过程,出院后方可弃除。患者转床、转科及时更改腕带相关内容。

(7)急诊手术患者由急诊科直接送手术室,由急诊科填写手腕带。

(8)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及儿童患者需经常检查腕带的佩戴情况。

(9)医疗保险患者需核对身份证和医疗保险卡;(10)准确无误地填写患者的信息,必要时核对身份证;

(11)产妇入院时需提供产妇和丈夫真实姓名,并与有效身份证姓名一致,产妇或家属在入院证上签名确认。

(12)爱婴区携带婴儿外出,应填写外出报告卡,并有家属陪同,有护理人员签字,交保安确认后方可离开。

(13)为了保证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探视人员严禁携带婴幼儿入内。(14)与父母亲有分离的新生儿住院期间,需佩带双腕带(手腕或脚腕),男婴佩带蓝色腕带,女婴佩带红色腕带。

篇2: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

“腕带”识别身份标识管理制度

1、为使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更加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对于新生儿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和急诊抢救室患者;入院时神志不清或昏迷、无自主活动能力、急诊手术,交流障碍患者,入院时即刻佩戴腕带,择期手术患者前一天佩戴腕带作为识别身份标识。

2、腕带上标明患者基本信息: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等。为防走失患者腕带上标明病区电话号码。

3、佩戴前告知患者及家属使用腕带的目的与注意事项,腕带不可以自行解除,在转科或出院后由科室护士负责去除。

4、佩戴前须经双人核对信息,认真识别患者身份要求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对无法沟通者请在场家属陈述患者身份,无误后方可佩戴腕带,记录护理记录单并双签名。

5、腕带一般佩戴在患者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腕带松紧以放入食指为宜,多余长度可剪去,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情况,防止摩擦破溃,血液循环障碍等意外事件发生;水肿患者应观察腕带松紧度,发现不适及时更换。

6、医护人员进行各行诊疗护理工作前,须核对腕带上的信息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篇3: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腕带使用的对象: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手术患者、新生儿及14岁以下患儿等。

1.2 使用方法

不同患者使用不同颜色的腕带, 即蓝色用于手术患者;粉色用于昏迷、意识不清、新生儿等无自主能力的患者。住院院期间由责任护士根据情况佩戴。腕带上填写的信息字迹要清晰规范, 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科室、姓名、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诊断等。患者使用的腕带要舒适, 松紧度合适, 皮肤完整无破损。 腕带上所填写的内容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共同核对, 确认无误方可使用, 佩戴与患者的右手腕部。如果右手腕皮肤破损, 可佩戴与左手腕部。若损坏需要更新时, 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填写。佩戴时要向患者或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和用途。

2结果

2009年7月至今, 在临床应用腕带的3年中, 无一例因识别患者身份错误而发生的医疗差错及纠纷。

3使用体会

3.1 提高患者就医的安全性

在妇产科住院的产妇中部分是通过手术分娩的和无自主能力的新生儿, 还有好多准备进行手术治疗的妇科患者等[2]。手术患者及产妇, 因为紧张、疼痛等不适, 不能清楚的表明身份。无自主能力的新生儿, 使用传统的核对制度, 有时无法准确的确认其正确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时, 存在很大隐患, 可能会延误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腕带的使用, 可以快速准确的识别患者身份, 保证患者及时得到准确的治疗、护理。提高了患者在整个医疗活动中的安全性。

3.2 加强护患关系, 提高患者安全意识

通过佩戴腕带时的健康宣教, 能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 给予最大程度的满足,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同时, 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安全防患意识。有效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

3.3 体现了科学的规范化管理

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 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而腕带标识的使用, 可以有效防止因错误识别患者引发的医疗护理事故和纠纷, 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

3.4 身份提示

当患者发生意外时, 如跌倒、猝死、晕厥等, 可通过腕带内容识别患者, 进行抢救。病情发生变化时, 可通过腕带核对患者身份, 并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消除安全隐患, 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

4重要性

医疗安全管理中, 护理管理的安全是重中之重[3]。而护理工作量大, 涉及人员多, 衔接环节发生细微的差错, 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护理工作的连续性、机械重复性等特点, 决定了使用快速有效的查对方法对护理安全管理至关重要。腕带标识制度的建立和使用, 有效的消除了医疗安全隐患, 减少了医疗纠纷。

关键词:标识腕带,妇产科,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彩林, 王玉珍, 刘淑琴.浅谈护理安全管理.家庭护士, 2007, 5 (3C) :74-75.

[2]李蕊.辨识是病人安全的保证.中国护理管理, 2006, 6 (4) :45-46.

篇4: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

关键词 身份识别 腕带 儿科护理 满意度

CHA《2008年患者安全目标》十大目标中第一目标为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为进一步加强对患者的安全管理,规避医疗风险,提高医务人员在各项医疗活动中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2008年起在普通儿科病房推行使用身份识别腕带,效果满意。

资料与方法

2008~2011年住院患儿9000例,年龄1个月~14岁,其中6岁以上1000例,3~6岁2000例,1~3岁2000例,6~12个月2000例,1~6个月2000例,年龄最小29天以上,6岁以下患儿给予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在临床3年的应用中,无1例由于识别患儿错误而发生的护理差错和护理纠纷。

使用方法:全部使用粉紅色腕带,佩戴在右手腕,同时注意避开有皮疹的皮肤,松紧以容下两手指为宜,入院后由值班护士核对确认患者信息后认真填写患儿的床号、姓名、科别、入院时间、性别,字迹清晰工整,使用蓝色圆珠笔填写,有责任护士核对后为患儿佩戴。身份识别腕带是医用PVC材料,质地柔软,防水,一次成形不能重复使用,出院时方可取下。

结 果

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普通儿科住院患者较多,加床多,再加上儿科治疗比较繁琐,3岁以下患儿占住院总数的60%以上,均不能说清自己的名字。由于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全面覆盖,1年内出生的婴儿可用其母亲的参保名字进行登记报销,还有就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家长经常呼唤孩子的昵称,住院后陪护者对孩子的姓名不熟悉,这些给本来繁忙的儿科护理工作又增加了几分风险,有时护士做治疗时3~5遍呼唤床号、姓名家属仍无应答,给予佩戴腕带后叫1遍核对腕带信息无误就可以进行各项操作,这样就节省了许多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规范了护理查对制度:护理工作具有瞬间性、昼夜连续性、机械性、重复性等特殊性,决定了护理查对制度的必要性及有效执行查对制度防范差错的重要性[1]。如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先核对床头卡上的床号、姓名,再核对腕带上床号、姓名,儿科大部分的患儿不能说清自己的名字,并且爷爷奶奶陪护的较多。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都对腕带进行核对,可以有效保证对患儿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确保查对环节能正确有效的执行,身份识别腕带的使用规范了护理查对制度,保证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体现了规范化和人性化的管理:身份识别腕带为规范化护理管理提供了方便可靠的辅助工具,可以有效地防止因家属对孩子名字不熟悉或不经意的随口误答而引发的医疗护理事故或纠纷,可以防止两个同姓同名的孩子治疗混淆,身份识别腕带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上述原因而造成的差错,防止这类错误的发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改善护理服务质量。

讨 论

患者身份的准确辨认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而医疗安全管理中,护理管理的安全是重中之重[1]。建立一个更为完善、安全的查对系统是护士工作的重中之重,准确识别是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有力措施[2]。小小的腕带给患儿家属带来的是一份信任和内心的安宁,由于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各个环节的检查核对,3年来从未因打错针、发错药、输血、采集标本等各项护理活动而引发的护理差错和事故,保障了患儿的安全,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身份识别腕带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患者的安全感,还可有效避免差错的发生,消除安全隐患,同时也是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有力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彩林,王玉珍,刘淑琴.浅谈护理安全管理.家庭护士,2007,5(3):74-75.

篇5:患者腕带身份识别制度

1、各病区对手术、意识不清、新生儿、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精神异常、急、危重患者、无名氏、无自主能力的患者及加强治疗病房患者必须另加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

2、护士在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要求字迹清晰规范,信息正确,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其目的及注意事项。若损坏或不清晰需要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3、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要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编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进行诊疗活动时,需双人核对。

4、腕带佩戴部位首选左腕部,如有特殊原因选择其他部位。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有无擦伤、血运是否良好。佩戴腕带时,松紧适宜,保证病人舒适。

5、病危患者用深红色腕带,手术患者用蓝色腕带,小儿患者用粉红色。

6、病人转科,由接收科室责任护士及时更换腕带的相关信息,并双人核对确认。

7、当主管医生下达转院、出院医嘱后,患者离开病房前,及时为患者解除腕带。

原阳县人民医院护理部 2015年元月20第二次修订

原阳县人民医院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1、护士在给病人操作治疗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确认患者身份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我院至少用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等两种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于手术、意识不清、新生儿、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精神异常、急、危重患者、无名氏、无自主能力的患者及加强治疗病房患者必须另加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实施者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应请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床号,以识别患者身份。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能力的急、危重患者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活动前或转科交接时的身份识别标识,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有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4、严格执行腕带管理制度,腕带内容应填写正确、字迹清晰。项目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过敏史、诊断等。新生儿:另加母亲姓名,出生日期、体重。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必须认真核 对患者的各项信息。

对身份无法确认的无名患者,由接诊护士临时命名记录在腕带上,命名方式为“无名氏+编号(按英文字母顺序书写)”,如“无名氏A”作为其姓名,腕带信息包括床号、姓名(无名氏—编号)、性别、诊断。待患者姓名身份明确后,由护士按相关制度更正患者信息。

新生儿病房的患儿,由新生儿病房接诊护士同家属共同确认新生儿身份后,在头部标记姓名并佩戴手或脚腕带。

5、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蓝色“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室、血型、诊断,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共同核对信息无误后,接病人入手术室,手术结束后,手术室护士和病房护士共同核对腕带信息,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并做好记录与签名。

篇6:腕带识别标识管理规定

一、使用腕带作为识别病人身份的标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或其他等2种方式核对病人身份,确保病人身份准确,诊疗操作无误。

二、急诊抢救病人、重症监护病房、介入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病人、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治疗,及有晕厥、低血糖、老年痴呆病史病人、年龄在70岁以上者均使用标识腕带。

三、入院时由当班接诊护士在腕带上用签字笔端正、清楚、准确地填写病人信息: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腕带书写要求正确、规范,腕带上患者的信息项目栏避免遗漏,字迹清晰、工整,无涂改。信息与病人家属一起核对,告知应用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核对无误后松紧适宜地佩带在病人左手腕部,如左手腕部是患处则佩带在右手腕部。向病人及家属告知不能随意取下,交代其用途及注意事项,直到出院时由当班护士取下后统一处理。

四、操作时要求三查七对,并查对腕带内容,患者转科和交接班、手术治疗、留取各种标本、输血治疗、放射及超声等检查时需准确识别,除检查病历、床号和呼叫姓名外,需查对腕带标识。

五、加强患者佩戴腕带部位的观察 如皮肤的完整性,有无擦伤、手部血运是否良好、松紧度是否适宜等。

六、患者出院或转科时方能将腕带标识取下;如因转科或特殊治疗等其他原因,必须取下或更换部位时,应重新填写并由2名护士双人核对后再次佩戴腕带,以确保患者标识准确。

七、关注重点环节的患者身份识别,细化识别流程。

(一)手术患者识别:采用“腕带”、“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手术前一天由病房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主管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手术患者核对: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接接患者之前:导管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进入手术间后:手术医生与导管护士共同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确认患者身份。

(二)输血患者身份识别:采用“腕带”、“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根据医嘱、输血申请单,护士两人核对患者姓名、病案号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输血前需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及血型(含Rh因子),检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血袋有无破裂、输血单与血袋标签是否一致,同时检查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集,无误后方可输入。

腕带的处理流程

1.入院(1)接待患者

(2)核对患者首页信息正确无误。(3).填写病人病历相关内容。

2.填写腕带表示链

(1)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诊断,科室,过敏史,对XXXXXXXX药物过敏)。(2)双人核对

3.确认腕带填写的各项内容给患者佩戴腕带并宣教(1)佩戴时要注意书写方向向外,松紧度能放进一手指。(2)宣教佩戴腕带的目的(确保核实该病人身份)

4.使用腕带查对确认患者身份

(1)让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并与腕带资料确认。

5.确认患者出院(1)结账

(2)确认完成治疗。(3)解除腕带,出院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C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8、病房、导管室、C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具体措施:

(1)病房与导管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导管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导管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2)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3)病房与C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C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

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由医务处、护理部、门诊部联合制定。

2、医务人员在给患者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患者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3、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4、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要询问患者让患者回答,然后将患者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5、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6、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7、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8、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9、医院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牌,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10、“腕带”牌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11、要求所有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所有进入手术室患者以及所有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均要佩带“腕带”牌,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12、“腕带”牌上填写的患者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篇7:腕带识别制度

为了杜绝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造成医疗、护理不良事件,确保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凡急诊患者进行各种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种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 执行查对制度,至少使用姓名、年龄(性别)、医保号等两项身份识别方式 核对患者身份,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二、严格使用腕带识别制度,对65岁(含)以上、急危重、无名氏、精神异常等急诊患者需由护士协助佩戴腕带。

三、正常上班时间由导诊护士负责为上述病人佩戴腕带,其余时间由当班护士负责。

四、腕带一般应佩戴于患者手腕上,若病情需要可佩戴于脚踝上。

五、腕带填写的信息应清晰规范、准确无误。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床号、科室)等。120接回的“三无”人员应在腕带上增加“接车地点”项信息。

六、腕带佩戴应松紧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进行身份识别时实行双人查对制度。

七、已佩戴腕带患者与病房交接时应注意腕带内容的交接班。

篇8: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

关键词:危重病人,智能化手腕带,身份识别,无线识别技术

病人身份确认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病人的身份进行查对、核实,以确保正确的治疗用于正确的病人的过程。病人身份的准确辨认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正确的病人身份识别是医疗安全的保障[1,2]。虽然传统的查对制度在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但传统的确认方法尚不够完善,医疗护理服务中因对病人查对不准确而出现给错药、输错血甚至做错手术的事件仍有发生。随着医疗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病人身份进行确认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如条形码标识腕带、无线及生物等病人身份识别技术[3,4,5]。无线识别技术是由无线识别标识带(智能手腕带)和识读器组成,无线识别标识带用来存储病人的基本信息,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病人所在位置,同时护士可以通过掌上电脑(PDA)直接采集病人信息,连接IP Phone具有呼叫功能,能够有效地保证医院工作人员随时对病人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结合我院已经全面实施的医疗信息平台,我科应用无线识别技术对病人进行身份确认及医嘱的查对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医嘱执行的准确性,提高了护理安全。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6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危重病人316例为对照组,选择2010年8月—2012年1月我院ICU住院危重病人354例为观察组。

1.2 方法

1.2.1 病人身份识别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身份识别手段(包括普通病人识别手腕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手术前、病人转运,各种护理操作时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及双人核对。②观察组应用智能化手腕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手术前、病人转运,各种护理操作时使用掌上电脑设备和智能化手腕带进行核对。病人入院时,给病人佩戴安装有电脑芯片的智能手腕带,入院病历上贴上相应条码;手腕带上信息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确认,病人成功办理入院。执行操作时,医生开具电子医嘱,医院信息系统与掌上电脑捆绑;护士掌上电脑提示医嘱信息,护士执行时运用掌上电脑扫描病人手腕带,掌上电脑自动进行信息核对,护士在掌上电脑上执行医嘱;掌上电脑连接打印机将执行的信息打印出来保存。技术路线详见图1。

2 结果

3 讨论

传统病人身份确认方法从就诊到得到治疗需要经过3个步骤:医生检查病人得出初步诊断后开具医嘱;护士将医嘱转抄到输液或治疗卡上并准备执行;护士实施治疗方案。3个环节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不能有半点疏忽,否则将导致医疗差错的发生。转抄医嘱要求2人核对,操作或处置前、后以及操作或处置中要反复核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方法。传统的确认方法是通过呼唤姓名、床号以及使用床头卡来确认病人身份。然而,在执行“三查七对”的核对程序中,一方面由于发音等的误差,言语不通或病人意识障碍等情况,仍然可发生确认错误[6,7];且晚夜班多数情况下是护士值班人数少,做到两人核对执行起来有困难;另外ICU的医嘱繁多,1名护士平均要管3例或更多的病人,护士可能由于工作繁忙,忙中出错,遗漏了查对,导致医嘱漏执行及执行错误。另一方面医护人员由于受定势思维影响,忽略查对制度,过分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因此,传统的“三查七对”方法执行起来并不理想,从而导致护理安全隐患不断。

我院结合医院信息系统平台,应用无线识别技术及智能化手腕带对危重病人进行身份确认明显提高了医嘱执行的准确性,保证了护理安全。我院已经全面开展了医院信息系统,医生直接开具电子医嘱,且各种检查化验等信息都可以在医院信息系统中传递。无线识别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成熟。无线识别标识带(智能化手腕带)用来存储病人的基本信息,它是标有病人重要资料的身份标识带。给病人带上智能手腕带,护士通过掌上电脑直接采集病人信息,如医嘱、执行情况、病人生理指标、护理情况等;直接通过手腕带和掌上电脑自动进行身份识别,减少了传统医嘱执行的环节,减少了医嘱查对中对人员的要求(双人核对),并避免了各种人为的因素可能导致的失误,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此外,智能化手腕带能够防水和用乙醇擦拭,避免了一般手写手腕带容易因使用时间长导致字迹模糊等问题。运用智能手腕带与医院信息化系统接轨运用于危重症病人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效保证了护理安全,降低了ICU护士由于工作特点导致的出错风险,从而保证了危重症病人身份的准确识别。

参考文献

[1]杨卉.病人身份确认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8,1(15):50-52.

[2]Schulmeister L.Ten simple strategies to prevent chemotheraphyerrors[J].Clin J Oncol Nurs,2005,9(2):201.

[3]郑春华.浅谈无线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J].广州医药,2005,36(6):67-69.

[4]刘杰.移动医疗等待启动[J].中国医院院长,2006(23):64-68.

[5]Monica.RFID标签身份识别系统为病人和医院带来双赢[J].RDID世界网,2007(6):1.

[6]李建华.护士出现差错事故的心理学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5):39.

上一篇:写妇女节的初中600字作文下一篇:一准则两条例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