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县洪涝灾害的特点及防御对策研究

2024-05-04

交城县洪涝灾害的特点及防御对策研究(精选10篇)

篇1:交城县洪涝灾害的特点及防御对策研究

交城县洪涝灾害的特点及防御对策研究

姚振超

(交城县水利水保局交城030500)

摘要:文中论述了交城县的洪涝灾害具有突发性、随机性、重复性和毁灭性的特点,分析了洪涝灾害的成因包括自然地理因素、气象因素和人类社会因素,提出了防洪减灾对策。关键词: 洪涝灾害;成因;对策;交城县

中图分类号:S422文献标识码:B

交城县位于吕梁山东侧,太原盆地西部边缘,全县总面积1 812 km,其中山区面积 1 685 km ,是总面积的92.7%。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 472.6 mm, 最多降水量为642.4mm,最少降水量为245.2mm,降水量不仅年际变化较大,而且年内分布也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特别是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因而产生径流快,夹带泥沙多,山洪来势凶猛,所以造成的洪涝灾害不仅特点显明,而且非常严重。

1洪涝灾害特点

1.1突发性

由于山脉林立,沟谷深切,河沟狭窄,一旦遭遇暴雨,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山洪,导致许多民众来不及转移而造成严重损失。2002年6月26日,我县东坡底乡东葫芦河横岭村西沟内突降暴雨,2h降雨量超过100mm,洪水冲进学校,教室进水深1m左右,给正在上课的学生造成严重威胁,由于村民及时把学生背出教室才避免了伤亡事故发生。2

21.2随机性

山洪成灾在时间、空间上毫无规律可言,令人防不胜防。一般情况下我县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份,但 1985年5 月11日18时50分至12日5时40分,我县普降暴雨,按常规没有进入汛期,不会发生大的降水,但这次降雨,最大达83 mm,磁窑河西沟水库坝顶溢流,过水流量为130m3/s,东沟水库水位距溢流面仅1cm,流量为133 m3/s。而且这次降雨在空间上分布也无规律可言,主降雨区磁窑河流域与文峪河的东、西葫芦河流域,两地相距60多km。

1.3重复性

自1950年到2005年我县共发生洪灾24次,其中发生在磁窑河流域的洪灾11次,达 46%。在这一区域的地方政府和群众每年都要投资投劳,恢复水毁工程,其结果却是屡建屡毁,生产自救积极性大受打击。

1.4毁灭性

由于山洪峰高量大,所到之处房屋、桥梁、农田均被冲毁。1988年7月以来,我县出现连续降雨过程,持续时间之长,雨量之大,为近几十年罕见,从5 日到7日,平均降雨量达110 mm,受灾的共有8个乡镇,30多个自然村,800hm2小麦生芽,霉烂333hm2。共计损失粮食350万kg,淹没庄稼353 hm2,倒塌房屋1 969间,冲毁∪型防渗渠道8km。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2.1 自然地理因素

我县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以800m等高线为界分为平川和山区两部分。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地形支离破碎。西北部山区层恋叠嶂、河沟密布;北部山区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易发程度较高,在遭遇到短历时、大强度暴雨时,雨水往往来不及入渗就产生径流,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同步,极易形成洪灾,历史上我县洪涝灾害频发,是典型的有雨涝灾,无雨旱灾的地区。

2.2 气象因素

我县属中温带地区,夏季多受太平洋海洋气团控制,冬季则受极地大陆性气团控制,春秋两季则受这两种气团的交替影响。因此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春季干燥多风降雨稀少,夏季炎热雨量集中。进入我县的降雨,一是由西南方向输入的西南气流形成,二是由东南方向输入的东南气流形成,在地形和大气等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每年汛期极易发生局部性暴雨。

2.3 人类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活动对洪涝灾害形成的影响日益加剧。我县生态环境本来就十分脆弱,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工矿企业的发展,人类对土地无节制的开发利用,人为挤占河道、向河道内弃渣、弃石等使生态环境更趋恶化,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防洪减灾对策

山洪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制约着我县经济发展。应当采取“强化意识,加大投入,综合治理,以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准备,主动防御,尽量减小灾害损失。

3.1 从思想上正本清源。

县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危害性和可防御性,普及防御常识,增强他们主动防范、依法防治山洪灾害的意识。

3.2 规划上从长计议。

县委政府进行决策时要着眼全局,把防避洪涝灾害纳入全县社会和经济的整体规划,并切实贯彻《水法》、《水土保诗法》和《河道管理条例》。水行政主管部门则要站在为社会,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切实加大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的力度。另外,防治洪涝灾害规划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近期与长运相结合的原则,分类指导,统一规划,编制防治方案。

3.3 治理上标本兼治

要实现标本兼治,应该做好“二整二建二治”工作。“二整”是全面整治病险水库,全力整治河道。要对全县病险水库进行一次彻底的调查,并对其进行根治,彻底改变年年除险年年险的被动局面,严格水利执法,有效制止河道范围内的违反水法行为,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二建”是在流域上游或易淹区域上游适当新建防洪水库,在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小城镇按设防标准修建防洪堤坝,增强抵御洪水的能力。“二治”是分水系开展小

流域综合治理,有计划治理水毁工程,切实提高防灾抗灾水平。

3.4 投入上多管齐下

我县自身经济不够发达,要保证防避山洪灾害的投入,必须采取多管齐下措施。各级政府应适当加大洪灾区的治理投入力度,同时,对于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可采取“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办法进行筹资。另外,应该继续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募集社会闲散资金,吸收民间资本兴修水利。兴建防洪工程时,要落实地方自筹和群众自筹,明确县级,乡级财政的自筹比例,建立农村劳动力积累工制度,按工程受益面积或人口数量进行集资投劳。同时,水利系统自身也必须盘活存量资产、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增强投入能力。

作者简介:姚振超,男,1964生,2003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水利工程专业,工程师。

[收稿日期:2008-12-25]

The Features of Jiaocheng County’s Flood and Water Logging Disaster and

the Defence Countermeasures

YAO Zhen-chao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features of Jiaocheng county’s flood and water logging disaster such as: unexpectedness, stochasticism, recurrent and destructiveness, analyzes the formation causes of disaster including natural geographic factors, meteorologic factors and human society factors, puts forward flood-controlling and disaster-eliminating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flood and water logging disasterformation causecountermeasureJiaocheng county

篇2:交城县洪涝灾害的特点及防御对策研究

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溪河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水利工程溃决引起的灾害也属于山洪灾害。

二、山洪灾害特点

(1)季节性强,频率高。

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汛期,特别是主汛期。

(2)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

山洪主要发生于山区、丘陵、岗地,暴雨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形成山洪灾害。

(3)来势迅猛,成灾快。

山丘区因山高坡陡、溪河密集,降雨迅速转化为径流,汇流快、流速大,降雨几小时后即可形成山洪灾害。

(4)破坏性强,危害严重。

山洪灾害往往会造成河流改道、公路中断、耕地冲淹、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悲剧。

三、山洪灾害防御措施

1、广泛宣传,增强意识;

2、制定预案,落实责任;

3、发生暴雨,高度警惕;

观察房屋周围、山体、水位有无异常,特别是晚上更要警觉,随时准备转移。

4、及时预警,迅速传递;

观测到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降雨量,要立即采取鸣锣、打电话、广播等预先设定的报警措施,迅速向可能受威胁的居民传递警报信息。当听到约定的报警信号要立即转移。

5、山塘水库,加强防范;

6、遭遇山洪,果断躲避;

(1)水位上涨:沿高处跑。

(2)对泥石流:沿河谷两侧山坡跑。

(3)山体滑坡:向滑坡两侧高处跑。

7、组织转移,有条不紊;

8、洪水围困,理性求救;

9、住宅被淹,有效避险;

(1)安排家人向屋顶转移;

(2)设法发出呼救信号;

(3)利用竹木等漂浮物逃生。

10、住宅基地,合理选线;

11、修路架桥,科学选线;

12、行洪河道,严禁堵塞;

篇3:交城县洪涝灾害的特点及防御对策研究

1 资料来源和统计方法

利用临城县1961—2010年的降水资料,采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数等级划分标准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临城县的气候特点,把干旱分为对经济损失影响程度较大的春旱、秋旱、冬旱及连旱。干旱划分标准及计算方法采用气象干旱等级(GB/T20481-2006)[1]中的方法。

2 干旱特征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统计得出临城县1 961—201 0的50年中,有4个年份没有春旱、秋旱和冬旱发生,但其中有3个年份夏季降水偏少,导致全年轻旱。临城县出现干旱的频率高达86%,基本上是“十年九旱”。

2.1 春旱特征

由图1可以看出,近50年来临城县春旱发生的频率为42%,春季出现轻旱、中旱、重旱、特旱4个等级的干旱分别有9、5、2、5个年份,相应的频率分别为18%、10%、4%、10%。近50年中有2个出现中旱以上等级春旱的高发期(图1),第1个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发生频率为42%;第2个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早期,发生频率为33%。连续3年出现中等以上春旱等级的年份有1 972—1 974、1 999—2001年。

2.2 秋旱特征

由图2可以看出,近50年来临城县秋旱发生的频率为46%,秋季出现轻旱、中旱、重旱3个等级的干旱分别有17、1、5个年份,相应的频率分别为34%、2%、1 0%,无特重秋旱出现。近50年来有2个出现中旱以上等级秋旱的高发期,第1个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频率为33%;第2个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发生频率为50%。没有出现连续2年中等以上干旱等级的年份。

2.3 冬旱特征

由图3可以看出,近50年来临城县冬旱发生的频率为48%,冬季出现轻旱、中旱、重旱、特重4个等级的干旱分别有8、6、2、8个年份,相应的频率分别为16%、12%、4%、16%。近50年来出现中旱以上等级冬旱的年份,20世纪60年代有3年,70年代有1年,80年代6年,90年代有7年,21世纪有1年出现中旱以上等级的冬旱,并且1 980年冬季出现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特旱等级。连续2年出现中等以上干旱等级的年份有1980—1981、1985—1 986、1 992—1 993、1 995—1 996年。发生重旱以上等级的冬旱有10个年份,分别为1961、1963、1980、1983、1988、1992、1 995—1 996、1 999、2003年,相隔时问最长为16年,其次是4年,1995、1996年是连续2年发生特旱的冬旱。由以上分析可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中旱以上等级冬旱的频率有加大加快的趋势。

2.4 连旱特征

临城县以秋冬连旱出现最多,发生频率为24%,冬春连旱次之,发生频率为20%,连续发生秋冬春连旱的发生频率为12%,1981—1982年出现的秋冬春连旱是临城县有气象记录以来出现的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

3 干旱防御对策

3.1 切实抓好水利建设

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并根据降水规律蓄水和有计划地用水。临城县现有的山塘水库多为中小型,集水面积小,蓄水量有限,抗旱能力较差,应尽量开发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多修建山塘水库、调蓄水量。临城县降水多集中在5—9月,尤其是6—7月最为集中,因此在这个时期不仅要注意防汛,确保水利设施的安全,也要有计划地做好蓄水工作,提高防旱抗旱能力。

3.2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临城县西部山区属于太行山脉,形成了沟壑纵横、坡陡谷深、地面破碎的山地地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岩石裸露,不利防旱抗旱。临城县应依靠退耕还林工程、依托国家对扶贫县的政策,广泛植树造林,有计划地封山育林。据有关研究,林木茂盛的林区年降雨量可增多5%~20%,因此营造林木涵养水源是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减轻干旱危害的最为有效的长远战略措施[2]。

3.3 科学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农业对干旱最为敏感,也最为脆弱,受干旱影响较大。根据临城县干旱灾害的发生规律和水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选种抗旱作物和推广耐早品种,调整作物播期,趋利避害,减轻干旱威胁。干旱地区宜选种根系发达、植株矮壮、蒸腾量小的耐旱作物,以保证其正常生长及丰收。

3.4 加大抗旱技术推广

加大抗旱技术推广,提高科技抗旱能力。各级有关部门要及时指导农民科学抗旱,大力推广旱地节水湿润灌溉、少耕免耕、抗旱育苗和地膜覆盖栽培等适用技术,提高科技对抗旱保增收的能力。

3.5 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

人工增雨是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主要途径。在临城县旱灾严重的乡镇及天气系统来向的上游方向,科学安排、合理布局,配备固定式火箭,地面点烟炉增雨设备,与现有的3门三七高炮,移动式火箭增雨车等设备相结合,形成完善的人工增雨作业系统,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联合人工增雨作业。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对冷云进行催化可增加降水量1 0%~25%。据统计测算,人工增雨的投入和效益比在1∶30以上,是一项投资少、效益大、受益面广的抗旱措施[3]。

3.6 加强对干旱灾害的监测预测

重视和加强对干旱灾害的监测预测,在大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地、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乡镇等重点区域,建设包括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的自动化气象监测站,获取较为准确及全面的干旱监测资料,并能及时就干旱灾害对区域内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影响提供科学的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等.气象干旱等级G B/T20481-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2]王馥棠,等.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的影响[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203-212.

篇4:交城县洪涝灾害的特点及防御对策研究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治措施;未来展望

一 石城县概况

石城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的东北部,东邻福建宁化,南抵江西省的瑞金市及福建长汀县,西毗宁都,北靠广昌。石城都是江西进入闽西粤东必经之地,素有“闽粤通衢”之称。全县总面积1581.53平方公里,辖5镇5乡,人口31万。其中丘陵山地面积2111347亩,约占总面积的89%,耕地面积192646亩,约占总面积的10%,水面面积57794亩,约占总面积的3%,道路、城镇、村落、厂矿237230亩,约占总面积的10%。人谓“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是个典型的东南丘陵低山地区。石城县处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区,具有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的典型特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20 mm,降雨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衡。在时间分布上,以4~6月为降雨集中期,降雨量约占全年的50%,主要为锋面雨,是洪灾多发区;7~8月,受台风影响,也经常出现短时间强降雨。截止目前为止,石城县最大日降雨量达330.5mm,这给防汛减灾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2013年全年,经过我站工作人员排查,共发现地质隐患302处,其中滑坡157处,崩塌123处,泥石流4处,抢救并安置1960人。

二 县城山洪灾害的特点

1 规模小,呈多发性、分散性,区域性强。石城县山洪灾害大多发生在边缘山区,点多面广,强降雨过后,山体滑坡在山区随处可见。

2 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山洪灾害由暴雨引发,且山区河流汇流时间短,因此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溪洪水等发生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是造成山区人员伤亡、房屋倒塌、耕地埋没、桥梁毁坏、道路中断的主要灾害类型。

3 季节性强。山洪灾害主要发生在汛期,特别是在4~6月主汛期发生的山洪灾害占全年的80%以上。

三 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因素

1 与地形地质条件有关,山体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丘陵和中低山区的花岗岩、变质岩风化层及其上覆残坡积层。

2 与气候条件有关,现有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强对流云团和登陆的台风、热带风暴等容易形成局部地区强降水的天气系统是引发山洪灾害的直接因素。

3 与人类活动有关,依山切坡建房、城镇建设、公路建设、陡坡开荒、乱砍滥伐森林、侵占河道行洪断面、河道淤积等。

四 山洪灾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

当前群众防灾避灾意识薄弱,缺乏抗御山洪灾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针对切坡建房、陡坡开荒、交通建设、侵占河道等容易引发山洪灾害的人类活动的时有发生。因此,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要加大防御山洪灾害的宣传力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栏、宣传单、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宣传《水法》、《防洪法》《水文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了解山洪灾害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推广防灾避灾常识和措施,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群众掌握山洪灾害识别、监测、避灾的基本方法,增强广大群众防御山洪灾害的意识和能力,减少诱发山洪灾害的人为因素。

2 加强排查,建立和完善防御山洪灾害责任制

对修建在陡坡下、溪河边等山洪灾害易发区的建筑物进行全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住户家庭地址、家庭成员情况、房屋结构、山洪灾害类型、監测预警及抢险避灾措施、通讯联络方法等,并将调查情况登记造册,存放到乡、村、村民小组等各级组织和住户,并报县防办和地矿部门备案。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防御山洪灾害责任制,做到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组,村组干部包农户。把责任层层分解,落到实处,使居住在山洪灾害易发区的每一户家庭都必须有一名行政责任人,明确责任人的工作内容、方法和要求,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

3 加强监测预报,掌握防灾避灾主动权

要在全面掌握山洪灾害的分布情况,确定降雨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山洪等灾害的危险区域,分析标明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及影响范围的基础上,建立必要的监测设施,建立健全山洪灾害的“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监测预报体系,做好山洪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加强对滑坡体的实时监测,掌握防灾避灾主动权。要将强降雨、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滑坡体的动态情况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并迅速通知到乡、村和群众;根据预报的灾害等级,启动防御预案,落实抢险避灾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 加强依法防治力度,严禁发生加剧山洪灾害的违法行为

各地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水文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规和条例,依法防治山洪灾害。要加强涉河项目审批和河道管理,严禁在河道内进行乱采、乱挖、乱倒、乱建等一切违章行为,做好河道清淤除障,确保河道行洪通畅。要加强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大力实施25度以上坡耕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严禁乱砍滥伐森林,提高山地植被覆盖率。各地要深入开展山洪灾害调查,掌握灾害发生和分布规律,科学编制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水利、矿产、铁路、交通、能源、城市建设等工程建设项目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山洪灾害的防治要求,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

五 今后防洪工作的展望

1 继续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根据之前的防治措施,进行专项检查、定期通报、督办约谈等多种形式,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落实每个关键环节的时间节点,在保证项目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2 加强我部与地方财政部门的协调力度,主动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保证省级财政对我县水利工作的投入力度,确保我县水利的建设资金,确保全面完成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内容。与此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严格遵守有关财务管理制度,严禁以拨代支,招标采购节余的建设资金要用于山洪灾害防治工作,防止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

3 做好信息共享工作。根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我县要把信息共享作为项目建设的一项核心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协调,细化共享方案,保障入库数据质量,确保实现信息共享。项目验收前必须完成水雨情信息共享测试、山洪灾害预测预警信息共享测试,否则不能申请开展验收,已验收但未实现信息共享的要抓紧补充完成。

4 做好运行维护管理,建立健全良性的运行维护管理机制,落实运行维护管理人员和经费,确保山洪灾害监测预测预警系统长期有效发挥效益;加强县级防汛值班人员的业务培训,确保有 2~3 名业务人员能够熟练操作山洪灾害监测预测预警系统;加强山洪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安全检查,增强安全防范意识,确保预测预警信息发布安全。

参考文献:

[1]温永银,石城县2007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及2008年经济展望[EB/OL].石城统计局网,2008-4-151

[2]林木西.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EB/OL].新华网,2008-2-20

[3]江西省水文总站.江西省水资源[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篇5:交城县洪涝灾害的特点及防御对策研究

根据历史台风路径、强度和灾害实况等资料,对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划分为较大、重大和特大3个等级,同时提出按照3个等级进行科学设防,从而提高防灾抗灾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研究表明,(1)在1949~的57 a里,福建共出现特大台风灾害40次,平均约3年出现2次;在所有台风移动路径中,直接登陆型台风的致灾风险最大,闽南-粤东地区是历史上我国大陆遭受特大台风灾害最频繁的地区,平均每年有1个西太平洋台风穿过巴士海峡后在闽南-粤东沿海登陆.(2)地形作用极易在迎风坡形成台风暴雨中心,戴云山脉东南侧的德化、安溪、南安和永春的台风暴雨平均雨量分别是崇武(沿海站)的3.1,2.8,2.7和2.7倍.(3)防台减灾是一个涉及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科学-社会系统工程,只有政府组织领导,依靠行政手段,动员全社会防灾抗灾,才能把灾害减轻到最小程度.

作 者:魏应植 吴陈锋 孙旭光 WEI Ying-zhi WU Chen-feng SUN Xu-guang  作者单位:魏应植,WEI Ying-zhi(福建省气象局,福建,福州,35000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

吴陈锋,WU Chen-feng(厦门市气象局,福建,厦门,361012)

孙旭光,SUN Xu-guang(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刊 名:海洋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MARINE SCIENCES 年,卷(期): 30(10) 分类号:P458.1.24 关键词:福建   台风灾害   特征   防御  

篇6:交城县洪涝灾害的特点及防御对策研究

娄底市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及防御对策

娄底市山洪地质灾害类型多,具有突发性、区域不均衡性、链带性与群发性等特点,其形成主要与人类活动、娄底特殊的地理环境及降水密切相关.地质灾害的防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务必践行科学发展观,进行系统的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

作 者:刘久国 陈耆验 LIU Jiu-guo CHEN Qi-yan 作者单位:娄底市气象局,湖南,娄底,417001刊 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4)分类号:P694关键词:地质灾害 发生规律 防御对策

篇7:交城县洪涝灾害的特点及防御对策研究

摘 要:该文利用1981―2010年湛江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资料,对台风、暴雨、雷电、干旱、高温、大雾等6种主要气象灾害进行了统计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暴雨、雷电、高温出现在夏季(5~9月),干旱在一年四季都会发生,春旱和冬春连旱最为严重,大雾的危害出现在春季和冬季。雷电和大雾日数呈增加趋势,其中雷暴日数在2000年以后缓慢增加,大雾在2005年以后增加更为明显。暴雨发生日数呈平稳趋势,高温日数呈波动变化。在分析致灾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水平、推进预警信息发布提速扩面等建议。

关键词:气象灾害;变化趋势;防御对策;湛江市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0-0148-03

湛江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处于承东启西、沟通南北、连接海内外的重要枢纽位置,全市总面积12 470km2左右,总人口777万人左右。近年来,通过实施“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发展战略,随着500万t宝钢落地和1 500万t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等项目的加快推进,湛江工业发展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前景。湛江地处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复杂多变,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雷暴等多种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发生频繁,给区域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湛江地区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的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都迫切需要气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为此,本文通过分析1981―2010年湛江市台风、暴雨、雷电、干旱、高温、大雾等6类主要灾害性天气的特征,对湛江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为合理防灾、避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湛江市主要气象灾害

1.1 台风 湛江市临南海之滨,是热带气旋侵袭的重灾区。每年的6~10月热带气旋挟带的狂风、暴雨、风暴潮是造成灾害的直接因子,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生命财产及海上航行等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1981-2010年登陆粤西沿海地区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1.6个,登陆吴川至徐闻的热带气旋约占粤西的60%,平均每年0.6个。造成湛江市≥6级大风或暴雨天气的热带气旋,占总数的68%。登陆时影响最大风力8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粤西沿海地区平均每年1个。其中1996年9月9日的9615号台风,湛江市区风力≥12级,持续108min;≥13级,持续40min;阵风≥17级(57.0m/s)。9615号台风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29亿元。此外,湛江港及雷州半岛东部沿海是我国台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60a来就有7次严重台风暴潮灾害袭击。台风引起的风暴潮,最高潮水位出现在1980年7月22日,受8007号台风影响,徐闻外罗潮位8.32m,南渡河、湛江港潮位8.2m(创世界第三记录)。

1.2 暴雨 暴雨常导致山洪暴发,城市洪涝,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湛江地处低纬,三面环海,常处于潮湿不稳定状态,有利于暴雨的形成[1],一旦出现集中强降水,常会造成“水浸街”,城市交通严重受阻甚至瘫痪,造成公众财产的巨大损失。1981―2010年,湛江共出现暴雨日(日降雨量≥50mm)247d,年平均8.2d,其中最多年份为1985年和1991年,分别为16d和15d,趋势分析表明,年暴雨日数呈平稳变化趋势(图1)。在月平均分布上,湛江暴雨日数主要出现在6~9月,8月最多共48d,占19.4%,6月次之共44d,占17.8%,1月最少,历史只出现过1次暴雨过程,2月和12月分别出现过2次暴雨过程(图2)。1999年4月20日,湛江市区24h降雨量259.1mm,街道积水0.4m以上,低洼处积水达2m多,一些街道变“河道”,一些空地变成“湖泊”造成大面积交通中断,房屋被淹,许多群众被困,政府出动了大批警力疏散群众[2]。2001年6月3日湛江市区的大暴雨过程,造成湛江发电厂发生煤山崩塌,66 000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800万元。

1.4 干旱 干旱是指长时期的缺雨或雨水不足,从而引发水分严重不平衡,造成缺水、作物枯萎、河流流量减少以及地下水和土壤水分枯竭。湛江历史干旱主要原是因受季风气候影响,造成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其次与湛江的特殊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关系,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干旱,但夏旱、秋旱、冬旱的出现几率较小,都在30%以下,而春旱和冬春连旱最为严重。春旱和冬春连旱的出现几率都达到10a5~6遇,其中冬春连旱90%为重旱年份。年平均春旱天数25d左右,最多年出现天数98d,平均冬春连旱天数51d,最多年出现天数192d[4]。2004年10~12月遭遇的严重干旱,造成200多宗水库干涸,江河水位降低,给工农业及群众的生活用水带来了严重影响。

1.5 高温 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称为高温。由于湛江地处北热带,高温酷热天气年年都有。持续的高温天气往往给工农业、交通和人们的正常生活都带来了严重影响,对牲畜、水产养殖也造成一定损害,持续的高温使河水断流、水库干涸,城市供电、供水和农业用水日趋紧张,对旅游、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981-2010年湛江高温日共出现217d,年平均7.2d,最多的年份是1998年为21d,最少为2002年,该年没有出现高温日。从湛江市高温日数年变化分布图(图4)可以看出,高温日数呈波动变化,1983、1988、1990、1998、1999、2004、2010年出现高温日数较多,都高于10个高温日,1985、2002、2006、2008、2009年高温日数较少,都小于3个高温日。湛江高温天气出现在3~9月,主要以6~8月为主,其中7月占全年的41.9%,8月占19.8%,6月占17.1%(图5)。最高气温出现在1990年8月23日为38.1℃。高温日数一般持续3~5d,1998年7月16~25日连续10d高温为历史持续时间最长。

1.6 大雾 大雾是指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而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湛江地处低纬,面临海洋,有丰富的水汽来源,初春冷空气和海上西南暖湿气流形成对峙形势,易形成大雾天气。据统计,1981-2010年湛江共出现大雾日数为717d,年平均23.9d,其中1983年最多,为46d,次多年份出现在2010年,为44d。大雾出现日数呈逐年略有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51d/a(图6)。湛江大雾天气主要集中在1~4月,占全年的89.4%,其中3月出现最多,达234d,年平均7.5d,7月最少,没有出现过大雾天气(图7)。大雾对人类社会的危害相当严重,研究指出:雾造成的经济损失与其他灾害性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不相上下,常会造成供电系统受损、航班延误、轮渡停航、交通事故以及空气质量恶化等危害。2007年2月9日凌晨,广湛高速湛江段大雾造成2起汽车连环相撞的重大交通事故,共有14辆车先后相撞,事故中至少造成一人死亡。2010年1月29日,湛江市区大雾笼罩,能见度低,造成4个进出港航班延误,近500名进出港旅客行程受阻。湛江市气象灾害特点

通过对湛江市6种主要气象灾害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台风、暴雨、雷电、高温出现在夏季(5~9月),干旱在一年四季都会发生,春旱和冬春连旱最为严重,大雾的危害出现在春季和冬季。雷电和大雾日数呈增加趁势,其中雷暴日数2000年以后缓慢增加,大雾2005年以后增加更为明显。暴雨发生日数呈平稳趋势,高温日数呈波动变化。湛江市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明显增多、增强,突发性气象灾害将日益突出,为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危害,笔者建议:

3.1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由政府牵头,气象、规划、建设、交通、电力等有关职能部门参与,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查找气象灾害防御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分灾种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建立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相应的建设标准,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的重要内容,确保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

3.2 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水平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的监测体系和网络,加强自动气象站网建设,增加观测站点数量和大气成分、闪电定位、大气边界等观测项目,并结合新一代天气雷达和卫星等观测手段,建起立体气象监测网,提高对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精细化预报预测业务和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发展气象灾害高影响行业的专项预警技术和服务,提高气象灾害早期预警、提前防范的能力。

3.3 推进预警信息发布提速扩面 依托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及时向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一步扩大预警信息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发布频次,尽量缩短公众接收时间,实现预警信息的滚动发布。通过短信、农村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电话、传真、邮件、微博、微信、网站等传输手段,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公众,有效地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尽最大可能减轻和避免气象灾害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危害。

参考文献

篇8:雷暴的生成及灾害防御对策

1 资料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资料为抚顺国家基本气象站 (以下简称章党站) 的逐分钟气温、气压、降水等资料。选取了2013年7月1日的一次雷暴过程, 雷暴发生于7月1日8:00, 出现在测站西北方, 7月1日10:35结束于测站东南方向。

2 雷暴的生成

雷暴是积雨云对流发展旺盛时产生的结果。当大气或云中的电位差达到一定数值时, 就会产生火花放电, 即观测到的闪电, 强大电流通过时, 又会使空气迅速膨胀产生巨大的声响, 这就是雷声。因为光速大于声速, 所以常见闪电后闻到雷声。

3 雷暴发生时气象要素的变化

雷暴发生前后各种气象要素均会发生明显变化。受对流云团影响, 对流云团过境前后相应的气象要素会发生显著变化。

3.1 气温的变化

雷暴发生前台站由于受暖湿空气所控制, 人们通常会感到天气闷热、心里烦躁、坐卧不宁。当雷暴发生后, 由于下降气流出现, 温度会骤然降低。2013年7月1日雷暴过程于7月1日8:00在测站西北方开始出现, 后从测站上空经过, 于7月1日10:35在测站东南方向结束。图1为章党站2013年7月1日7:00—13:00逐分钟空气温度变化曲线图, 可以看出, 10:35—12:06章党站温度出现骤降过程, 空气温度下降幅度达1.0℃。

3.2 本站气压的变化

雷暴发生前和雷暴发生时, 受对流云团的不稳定影响, 测站的本站气压呈波动下降趋势, 当雷暴经过测站上空后, 测站的本站气压将会突然下降。雷暴结束后, 受冷空气下降的影响, 本站气压将会缓慢上升。图2给出了2013年7月1日雷暴过程中章党站本站气压的变化趋势, 可见看出, 在雷暴开始时 (8:01) 本站气压呈波动下降趋势, 10:10雷暴经过测站上空后本站气压骤然下降, 降幅达1.6 h Pa。在雷暴过程结束后, 本站气压开始缓慢上升。

图2章党站2013年7月1日7:00—13:00逐分钟本站气压变化曲线

3.3 风的变化

当对流云处于发展阶段时 (雷暴生成前) , 受对流云团上升运动的影响, 地面风速一般很小。当对流云团发展到成熟阶段后, 雷暴随着对流云团的加强而生成。此时随着下沉气流的出现, 风向会发生突然改变, 风速会立即增大, 并带有明显的阵性和不稳定性, 这种现象通常是出现雷雨天气的先兆。

3.4 相对湿度的变化

雷暴发生前, 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对流云团的上升运动强烈。由于空气上升运动的发展, 近地面层空气中的大量水汽随着气团的上升运动而进入高空, 从而使得近地层相对湿度减少, 高空的相对湿度增加。雷暴发生后, 阵性降水对近地面的空气湿度进行补充, 从而使得近地层的相对湿度逐步上升。

3.5 降水的变化

雷暴降水也叫阵性降水, 降水的持续时间取决于通过测站的雷暴单位的数目、大小、速度和部位。另外, 雷暴过境前后能见度的变化也很大。

4 雷暴产生的灾害及防御对策

抚顺市地处我国的中高纬地区, 年雷暴日数为34.0 d (1981—2010年近30年平均值) , 概率为9.3%。以2007年为例, 我国在2007年因雷暴造成死亡的人数为282人。为了避免雷暴对人身和财产产生破坏, 做好雷暴的预防及防护是必要的。云与地面之间, 雷暴常以空气最薄的地方作为通路, 常选择高大的建筑物进行放电。如果建筑物不是良导体, 可能遭到雷电打击而破坏。雷暴能击死击伤人畜, 还能击坏通讯设备, 及造成深林火灾等危害。预防雷电可在高大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 避雷针是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棒, 顶部带尖, 底部用导线与地面湿地接起来, 避雷针可以将其周围的电荷引到安全地下中和, 避免在建筑物顶端造成火花放电[6]。雷雨天气, 人畜不要站在突出的高地, 不要到大树下、水池旁等地方, 不要手拿铁制器械, 不要听耳机、打电话、打手机等, 以免雷暴对人造成伤害。同时在家里要关闭门窗, 拔掉电源等, 避免球状闪电进入家室, 对人身和财物造成伤害。

参考文献

[1]易燕明, 杨兆礼, 万齐林, 等.近50年广东省雷暴、闪电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 2006 (6) :539-546.

[2]易志学, 任道龙, 王长金.雷山县近50a雷暴特征统计分析[J].贵州气象, 2012, 36 (1) :52-53.

[3]梁正文, 杨平会, 易廷勇.荔波县雷暴变化特征及其防御对策[J].贵州气象, 2011, 35 (1) :40-41.

[4]赵鹏国, 周筠珺, 邓德文, 等.雷暴微物理过程对电活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 2013, 32 (3) :884-893.

[5]贾永辉, 张雪, 杨梅兰, 等.浅议雷暴与积雨云的观测[J].现代农业, 2013 (7) :109-109.

篇9:交城县洪涝灾害的特点及防御对策研究

【关键词】雷电灾害;防御;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U284.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435-01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亦被国际电工委员会称之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导致火灾、爆炸、建筑物和信息系统以及家庭电器损坏等事故频繁发生。河南省温县属雷电多发区,雷电具有活动频繁、活动期长、季节性强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雷电灾害危害程度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是保障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近年来,温县气象局把防雷减灾、防雷宣传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先后与公安、消防、安监、建委、教育等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防雷安全工作的政策性文件,进一步规范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及防雷装置安全检测等工作,严格规范了防雷装置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等各个环节,使防雷装置“三同时”制度落到了实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短信等形式深入宣传与防雷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结合典型案例在社区、学校等开展经常性、广泛性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全社会的防雷减灾意识。

1、温县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温县气象局防雷技术中心不断提高防雷安全检测工作的覆盖面,检测范围涉及到建筑、通信、金融、石油、化工等多个行业,有效地降低了雷击灾害的发生几率。《河南省防雷减灾实施办法》和《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的颁布实施,为建设项目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施工监审和竣工验收提供了法律保障,温县气象局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以及便民、高效和信赖保护的原则,严把图纸审核关,对不符合防雷标准、规范的防雷工程设计方案,要求防雷工程设计单位按照审核结论进行修改并重新报批。据统计,气象主管机构及气象技术服务机构对24家单位进行了图纸审核,审核工程面积163万平方米,有效地维护了国家利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近期,温县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温政办[2007]32号),要求县直各单位及规模以上企业按照防雷检查的内容认真进行防雷安全工作自查,并将自查表上报县政府办公室。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单位重视防雷减灾工作,落实防雷安全工作责任制,按照规定和要求安装防雷装置并接受安全检测。但部分单位对防雷减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侥幸心理和麻痹松懈思想,防雷措施不健全、不到位,其中有23%的单位建(构)筑物没有防直击雷装置。近年来,温县的雷击事故不断发生。2003年6月19日,温县人民医院CT中心遭受雷击,CT诊断仪损坏,直接经济损失10余万元。2005年7月2日,温县南张羌村民张某与家人在田间施肥,突然一声巨响,张某16岁的儿子被雷击中,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这是温县近年来发生的第二起雷击致人死亡事故。据了解,事故发生时,雨中伴着雷电,人又处在空旷的田间作业,极易遭受雷电袭击;7月28日,雷雨交加,温县十余户家庭损坏电视机23台,空调4台,电脑3台。由此可见,全县防雷减灾整体形势依然严峻,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是我们气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2、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应对措施

防雷安全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与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做为全县防雷减灾工作的主管机构,气象部门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极端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按照防雷减灾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要求,全力做好防雷减灾管理工作。

一是加快雷电监测预警业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雷电天气、雷击落区危害等级等雷电监测分析和预报预警业务以及雷击森林火灾预报。通过加强雷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雷电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和综合防护能力。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手段,及时发布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为各乡镇、各有关单位和广大群众提供及时有效服务。

二是加大防雷减灾工作的执法力度。首先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专项培训,提高现有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技术水平和行政执法能力,始终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次要经常性地开展防雷执法工作,深入各单位开展防雷执法检查,依法查处违反防雷法律、法规的行为,及时发现防雷安全隐患,并做好督促落实工作。

三是強化防雷减灾工作的联合机制建设。防雷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及单位的支持与配合,县气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防雷减灾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积极与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联合,依法将防雷安全纳入安全许可范围,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健全防雷安全责任制。与建设部门联合,切实把防雷工程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工作纳入建设项目的审核程序,从源头上遏制雷击事件发生。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对中、小学校防雷安全检查工作,对存在隐患及时督促整改。

篇10:宁夏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

1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该文所用气象灾害及其影响资料,来源于宁夏气象档案馆及宁夏民政厅相应记载;气象要素资料来源于宁夏气象档案馆。由于资料准确性的限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数据仅采用2003—201 1年资料[2,3,4,5,6,7,8]。

1.2 研究方法

气象要素及气象灾害资料的统计分析均在Microsoft Excel中完成。

2 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影响

据统计,2003年以来,宁夏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8亿~19.7亿元,占全区国民生产总值(GDP)的0.8%~3.1%(表1)。

在宁夏主要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中,干旱灾害损失最大,2003—2011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达12.2亿元,占全部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77.6%;其次为暴雨洪涝和冰雹灾害,近9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1.1亿和1.2亿元,分别占全部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7.4%和7.6%;低温冻害平均直接经济损失为1.0亿元,占全部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6.4%;大风沙尘平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1亿元,占全部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1.0%(图1)。

2.1 干旱

据研究,近50年来,宁夏春、夏旱频次、强度变化趋势相似,20世纪60—90年代,总体呈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频率最低,为50%左右,强度也最弱;21世纪以来,频率迅速增加,春、夏旱分别达72%、80%,频次、强度均创历史最高记录。秋旱与春、夏旱趋势相反,20世纪60—90年代呈增加趋势;20世纪80、90年代频率最大,为62%;20世纪90年代强度最强;21世纪以来,频次减少为50%左右,强度较20世纪90年代减弱。

干旱是对宁夏农牧业生产、生态建设及国民经济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据统计,2003年以来,宁夏每年因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1 5.1亿元,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总量的44.1%~90.2%(图2)。

2004年9月至2005年末,宁夏大部降水量持续偏少,引黄灌区及中部干旱带出现了20世纪50年代有气象记录以来降水量的极小值。引黄灌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气候干旱;原州区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及中部干旱带地区,发生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特大持续性干旱。干旱造成39.5万人受灾,农作物成灾面积281 000 hm2,39.5万人次饮水困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7亿元。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上旬后期,宁夏降水量持续异常偏少,中部干旱带的韦州、海原、同心和兴仁等地区的无有效降水日数长达216~265 d,宁夏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旱情非常严重,大部分地区达到了重旱和特旱等级,干旱造成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1 2个县区、71个乡镇、739个行政村受灾,188.0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0.8万hm2,绝收面积3.2万hm2;饮水困难人口30.0万人、大家畜105.9万头,直接经济损失15.1亿元。2011年1—8月上旬,宁夏降水量仍明显少于常年,全区平均降水量仅为72.4mm,比常年偏少近50%。降水异常偏少加之高温天气频繁出现,中南部大部地区旱情蔓延加重,造成中南部地区1 1个县(区)69个乡镇737个行政村的1 60万人口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43.3万hm2,其中绝收面积16.6万hm2,63.1万人、55.3万头大家畜不同程度出现饮水困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9亿元。

2.2 暴雨洪涝

近50年来,宁夏暴雨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在1961—1985年期间,暴雨发生次数变率相对较大,最多年(1964年)和最少年(1982年)均出现在该期间。1986年以后,暴雨发生次数变率减小,出现几率相对稳定。

宁夏暴雨及由其引发的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仅次于干旱灾害。据统计,2003年以来,宁夏每年因暴雨洪涝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最高达3.3亿元,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总量的24.3%(图3)。

2006年宁夏因暴雨共造成1 1人死亡,11人受伤,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其中,2006年7月14日,宁夏北部出现历史罕见的区域性暴雨,银川市降水量达104.8 mm,石嘴山市惠农区降水量达92.5 mm,均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日降水量的最大值。暴雨造成18个县(区)29个乡(镇)67个行政村246个自然村遭受暴雨洪水袭击,20多万人受灾,紧急转移2 289人,死亡3人,死亡家畜196头(只),洪水还毁坏渠道2.94 km,损坏各类水利设施159处(座),冲坏乡村道路34km,9家企业受灾,7 654间房屋进水,其中957间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16 675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5亿元。201 0年,宁夏出现1 1次局地暴雨洪涝天气,全区因暴雨洪涝共造成11.86万人受灾,5人死亡,2人受伤,农作物受灾面积2.12万hm2,直接经济损失3.3亿元。

2.3 冰雹

近50年来,宁夏冰雹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世纪70和80年代最多,特别是1984年全区出现了历史极大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明显减少,2009年为历史最小值。就地域而言,南部山区的冰雹占全区冰雹总次数的62%;引黄灌区及中部干旱带冰雹次数相对较少,且变化不明显。

冰雹是宁夏的多发性气象灾害之一,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据统计,2003年以来,宁夏每年因冰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0.1亿~2.8亿元,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总量的0.7%~1 4.2%(图4)。

2007年,宁夏全区共出现冰雹天气15次,主要集中在宁夏中南部地区,造成11.93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2008年,宁夏冰雹灾害造成1 4.2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9 71 3hm2,直接经济损失2.3亿元;2011年,宁夏全区共遭受冰雹灾害25次,特别是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共出现21次冰雹天气,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9亿元。

2.4 大风沙尘

近50年来,宁夏年大风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减幅为每10年2.1 d。大风日数主要经历了2个阶段性变化,1 989年以前大风日数处于偏多期,此后大风日数迅速转入偏少期,1989—2009年平均大风日数与1 961—1 988年平均相比减少近5 d。

近50年来,宁夏沙尘暴天气的出现次数呈明显减少趋势,减幅为每10年2.2 d。1 984年前后发生了转折,1 984年以前是多发时期,之后进入少发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是多发时期,20世纪70年代相对20世纪60年代略有减少,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明显减少,20世纪90年代至今继续在波动中减少。

宁夏大风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季,对设施农业及经果林生产影响较大。2010年,宁夏全区共出现大风沙尘天气20次,局地沙尘暴15站次,造成8个县(市、区)68个乡镇7.52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6 300 hm2,其中经果林受灾面积3 300 hm2;6 235座温棚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占全年气象灾害损失的近10%(图5)。

2.5 雷暴

近50年来,宁夏雷暴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1.6 d。大致可分为2个阶段:1961—1991年,为雷暴相对多发期,平均每年21 d,该期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变率较大,1 968年最多,达31 d,1 975年最少,为13 d;1992年以来为雷暴少发期,平均每年为16 d,且发生次数稳定,大部分年份在12~20 d。

雷暴除造成财产等经济损失外,往往还造成人员伤亡。据统计,2003年以来,宁夏平均每年因雷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18万元,平均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多达6人(图6)。

201 1年8月21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湖奇石公园内的一个凉亭遭雷击,造成在亭内避雨的1人死亡、1 0人不同程度受伤。同日,银川市永宁县望洪镇东河一队遭受雷击,致使在葡萄地工作的1名妇女严重受伤。

3 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3.1 建立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指挥系统

为了有效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损失,首先要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以“政府组织,整体规划,科技支撑,注重实效”的理念为指导,做好与国家项目的衔接及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积极推进宁夏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各市、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形成国家、自治区、市、县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多途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强化气象灾害紧急避难、应急救援和应急监测等处置措施,逐步构建气象灾害“数字预案”,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应急演练,促进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建立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和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协作联动和信息共享,努力提高气象灾害的处置能力;组建气象灾害应急保障服务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在气象灾害应急救助中的作用;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灾害风险保险体系,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气象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法制管理,加快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可行性论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地方气象立法进程;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雷电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依法管理,制定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标准、规范和流程,建立健全以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报预警、影响评估、应急响应和防灾减灾公共服务为重点的标准体系;推动工程建设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气候可行性论证、防雷装置设计审核与竣工验收、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等事项纳入基本建设项目联办联审程序[9,10,11,12]。

3.2 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综合监测水平

加快推进卫星遥感监测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和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强气象站点稀疏区、边远山区、中小河流域及山洪泥石流灾害多发区、沿黄经济带等的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加强交通干线、大型化工园区、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和主要工矿区的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强化粮食主产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和中部干旱带的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加强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建设;加强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城市积涝等次生灾害的专业监测网络建设[9,13,14,15]。

3.3 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警能力,建立高分辨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

进一步加强城市、农村、河流、水库和山洪沟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提高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加强农村、林区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预警预报研究,建立雷电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平台;完善农业干旱、霜冻、低温冷害、连阴天和干热风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指标,加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能力[9,13,14,15]。

3.4 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和手段

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直通式发布机制和全网发布机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社会媒体的作用,及时、准确播发或刊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因地制宜利用手机短信、“农村大喇叭”、信息服务站、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加强基层预警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健全基层社区预警信息传递机制,形成县—乡—村—户直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教育与培训,充分发挥乡镇、社区和企业在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的基础作用;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和气象灾害敏感单位安全认证,促进基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规范化和社会化;积极开展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活动,强化基层社区、乡镇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面向社区、村社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技能的远程培训、集中培训以及应急演练,切实增强城乡基层居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建立训练有素的信息员队伍,按照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正确防御气象灾害[14,15,16,17]。

3.5 加强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开展各类重大建设项目与局地气候的相互影响研究,建立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标准,推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开展气候变化事实及演变规律的监测分析和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极端气象灾害事件,以及对经济、社会、能源、水资源、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研究;开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应对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重大决策提供技术支撑[14,15,16,17]。

3.6 加强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上一篇:外甥女婚礼贺词下一篇:一件小事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