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说我的童年作文

2024-05-03

诉说我的童年作文(通用12篇)

篇1:诉说我的童年作文

我的诉说作文

这星期我经历了太多太多,从星期一来校之时我便已经准备承受这一切的苦难,但这苦难所围的一周却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它来得太突然,令我不知所措,是我这可估计的心变得越发的清冷。

我们第十二组原是成绩优异、刻苦的一组,但我们祖先在即将崩溃。由于本组成员学习不刻苦,一次次考试都成绩落后。但这并无大碍,重要的是我们组的其它项目:出勤、作业、课前朗诵……一次次都被批评,小组得分一直位于倒数第一。而每当想起这些,组长张博便不禁发起痛悔:当初选组失误了,不改选这些人的我们组不管在哪方面都逊于其他组一筹,眼看小组家长会即将到来,但我们仍是如此顽固,屡教不改,我在心中也默默为此而悲伤。

我们组濒临分裂,许多成员都想换组,可谁又愿意呢?我原想找陈老师好好商量,但陈老师身旁总是绕着一大群人,我们的事情该如何解决啊!我早就厌倦了这个组,但想退组是不可能的。只怪当初过于去计较我该如何与同学和好、和睦相处。因此期末便没有复习,最后考出来的成绩便一落千丈,我只得了班上第十七名,还无法去选组。现在回想起来,真恨不得打死自己!以后我再也不去管我和同学所发生的事了,我来学校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学习。初二的.生地会考、初三的毕业会考才是我需要的,我只有现在刻苦学习,不去计较他人的言论,用心去学习,才会迎来我胜利的曙光!

我不想去管他人的评论,我能做的,也唯有学习,只有考了好的成绩,这才是我想要的。我要为自己而学,夺回属于我的成功,即使再苦再累,我也要忍受。组里的失败就让它继续堕落下去吧,我只要把握好了自己,期末照样能得前几名。

我现在唯一奢望的,就是赶紧换组,不要让那个组连累了我。即便是我自己一个组,那也好,以后所有考试,平均分最高的组就是我自己组。但这换组是不可能的,我只能让我自己成绩进步,因为我没有忘记来这儿的目的。呆在这个组中,只会影响了我,我想今后考出更好的成绩,就是期末自己选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提高。

这一星期的苦难现在即将过去了,每当想起这些,我不知怎么的,鼻子一酸,落下了两行泪水,而在着泪水中,更多的,却是我那拼搏的热血!

篇2:诉说我的童年作文

一辆马车从远方飞奔而来,卷起万丈尘土,停在乌江边上。我揭开窗帘,嗅到了风的气息,“夫人,到了。”随从们说。

金人南侵,金戈铁马,山河破碎。我――昔日的词人,李清照,与数以千计的百姓一样,落荒而逃。战乱击碎了我的“闲愁”与“浓愁”。我低头倾听,听见江水在唱着一首歌,一首飘忽在古战场的空旷与荒凉的挽歌。唉!金人侵我故国。苍天百姓沧为逃难者,我又奈何?真是一桩未了的心事。

夜间,我来到山后一处秃败的`古庙里过夜。庙的墙皮已斑驳脱落,在月光下犹如一位苍颜老人,见证着历史的兴衰。门楣上挂着“霸王祠”三个字。借着残光,我看清了祠内供奉着的是“楚霸王”。他的身边站着“虞姬”。

我的眼睛湿润了,在仔细地端详中,我觉得自己是那样地熟悉她,那样地了解她。我发现虞姬是一面镜子,我从中照见了自己。

黑夜渐浓,我用双手抚摸着项王身上的甲胄。突然觉得项王自己是在触摸一团火——一团雄雄燃烧的大火,曾经从江东一直到阿房宫。

项王啊!你这伟岸男子的千古英姿,形成了钢铁的生命。

忽然间,我的心又冷了,冷得如冰一般透骨而过……我又想到了天下的平民百姓,想到了中原的一草一木,想到了许多许多。我苦笑了一下,软软绵绵地倒在了项王的神台下。我多么希望这位神坛上的英雄能走下来,以横扫****、气盖八方的气势托上中原,背水一战,一举扫强虏,救民于水火之中。

我满腔的心事化作滴滴泪水滴下,哭诉了整整一夜。

这心事何时才了?我不知道。但这心事已如淬火,延伸着,被覆我裸露的神经。

东方开始泛白,我缓缓站起身来,拭干泪水,咬破手指,用尽力气在手绢上隽刻: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篇3:诉说我的童年作文

一、文化观:契合“儿童哲学”的意义前提

童年是一个人独特的生命阶段, 在这个阶段, 儿童具有独特的行为活动和认知方式。“童化作文”教学认为:习作教学要走进儿童世界, 就得营造契合儿童精神的教学方式和生活。

1.“童话生活”。

童话是儿童世界的言语密码, 童话是儿童理解世界的一种路径和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童话, 没有活跃的想象, 孩子就无法生活。”“童化作文”将“童话”哲学构筑在习作教学之中, 使其内在品质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方面生成润泽的“习作场域”。自然生活的宽广与丰富、儿童世界的梦想与情趣、教学场域的规范与引领有机地融会在一起, 改善了儿童步入习作教学的姿态, 激活了儿童潜在的灵性语言。另一方面生成鲜活的“角色情境”。“童话生活”的构建总是基于一定的角色情境中。写作就是儿童之间的角色体验, 就是角色之间言语的交往。让儿童成为童话故事中的角色, 不仅可以给儿童找到一个鲜明的表达对象, 还可以激荡起儿童的言语源泉, 写作的生涩就会自然转化为交往的自如。

2.“游戏生活”。

游戏是儿童最适宜的存在方式, 也是儿童最本真的精神源泉。弗洛伊德说过“:每一个儿童正在做游戏的行为, 看上去都像一个正在展开想象的诗人, 你看, 他们不是在重新安排周围的世界, 使它以一种自己更喜欢的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吗?”由此可见, 游戏是儿童自由的个性得以显现的重要途径, 更是儿童深入生活的一种精神体现。其次, 游戏是儿童当下“即时性”的生活, 游戏是天然的习作教学资源, 它饱含儿童的快乐情感, 寄予着儿童鲜活的体验, 是习作教学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儿童的游戏在不断生成, 习作教学的资源也在不断拓展。可以这样说, 游戏的精神与儿童写作的内涵相互包容, 游戏的内容与“童化作文”的外延相互交叉。“童化作文”一直坚守着这样的理念:一堂好的习作课应当与儿童的“游戏”一起发生, 一堂好的习作课就是一场让儿童精神恣肆的“游戏”。

3.“活动生活”。

因为儿童自觉的理性意识不发达或不成熟, 相应地, 感觉投入、动作参与、身体的直接体验则是他们联结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走向儿童的习作教学, 就是要营造适合儿童的“活动本性”的教学生活, 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儿童的感官回归到生活状态, 通过活动来丰盈儿童的习作体验, 通过活动为习作教学搭建起一个动感开阔的平台, 通过活动在师生之间构筑起共同的言语世界。走向“童化”的习作教学就是以儿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 寓习作兴趣激发于活动中, 寓习作知识传授于活动中, 寓习作技能训练于活动中, 寓习作交流于活动中, 让儿童在充分的“活动”中历练言语。需要强调的是, “活动”是内在于习作教学之中、基于教师引领之下的, 是以言语为载体的, 是与习作教学过程同构共生的。

“活动生活”解放了儿童的肢体, “游戏生活”解放了儿童的精神, “童话生活”则给儿童营造了一个鲜活的表达情境。这三种生活互融互渗、相辅相成, 构成了“童化作文”教学丰盈而温润的文化“母体”。

二、故事观:展现“童年历史”的内容取向

儿童是天生有故事的人, 他们就是故事的发生者、创造者。在儿童眼里, 周围的世界充满着故事的“窖藏”;在儿童心里, 一切客观现实都可以发酵为奇幻的童话故事。

1.儿童的“故事属性”。

“童化作文”认为:故事是儿童的天然属性。儿童具有“故事眼睛”, 同样一种景物, 同样一件事情, 在成人和儿童的眼里, 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儿童能及时将自己看到的一切纳入自身的故事系统, 并不断演绎, 不断丰富, 朝着自我“童话”构建的方向发展。儿童具有“故事嘴巴”“, 分享故事”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 他们只要遇到开心、难受、气愤、害怕的事情, 就会忍不住去寻找“听众”———可以是亲近的人, 可以是熟悉的人, 可以是陌路的人, 可以是狗鸟虫鱼, 可以是花草树木———他们的故事匣子就会打开, 滔滔不绝, 津津有味。儿童具有“故事思维”, 只要儿童一出口讲述, 一动笔绘画, 故事的元素就充分饱满, 他们常常将生活放置在故事之中, 将故事当成自己的真实生活。儿童具有“故事动作”, 儿童的故事常常借助动作来演绎, 手脚并用, 感官互动, 因此有儿童的地方常常“鸡犬不宁”“鸡飞狗跳”。儿童的故事属性是他们的天性, 更是一个构筑在儿童精神之中的神性。正因为故事属性的存在, 儿童才像一个真正的孩子。

2.教师的“故事在意”。

表现在儿童行为之上、蛰伏于儿童精神之内的“故事属性”, 在成人的眼里并没有得到足够理解, 即便在小学教育体制中也没有充分予以确认。特别是习作教学, 这么鲜活而丰富的教学富矿, 被置于课程之外, 却建立起另外一套游离于儿童身体和精神之外的训练系统。为每一个童年故事拂去“原罪”, 除去道德的审视, 为每个儿童提供安全自在的讲述情境, 让每个儿童的“故事属性”回归自我, 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职责。只要教师“在意”, 课堂、操场、走廊、食堂、厕所、宿舍, 都是孕育故事的最佳所在;只要教师“有意”, 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摸到的都是故事;只要教师“故意”, 时时都有习作课, 处处可上习作课。此时此刻, 教师就会发现, 儿童的一切都浸润在故事之中, 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蹙都是构成故事的元素, 他们所到之处、所见之人、所观之物、所想之事, 都是生长故事的情境。

3.习作的“故事课程”。

“童化作文”教学针对每个儿童的“故事属性”, 提出了“我就是故事”“我的一切都在故事中”“我的故事只是故事”“把我的故事进行到底”等鲜明的儿童故事性写作教学主张, 让每个儿童自身成为一座色彩斑斓的写作资源库。同时构建摸索出了儿童“故事性写作”教学的五大方式———“图画书唤醒”“儿童文学唤醒“”同伴习作唤醒“”比较式唤醒”“教师讲述唤醒”, 并构建出“童年的风景”“童年的秘密”“我的童年传奇“”我的童年游戏“”童年的梦想”“我的童年主张”等六大故事写作单元。让故事成为习作教学的主要内容, 用故事为每个儿童铺设一条通往写作大门的美丽通道, 让故事成为童年写作的色彩斑斓的绚丽之旅。

“童化作文”认为:每个家庭、每间教室都是一座“故事城堡”, 每位儿童都是一个极具开采价值的“故事富矿”。我们的习作教学应当尊重儿童的故事属性, 把握儿童的故事状态, “故事性习作课程”就会自然生成, 儿童的写作生态就会发生实质性的变革。

三、融合观:直面“儿童生态”的教学策略

“童化作文”教学不是儿童与习作的简单叠加, 而是在意义层面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其基本策略就是一个“化”字———化习作于儿童的阅读、化习作于儿童的想象、化习作于儿童的体验、化习作于儿童的时尚、化习作于儿童的实践。它让儿童生活、儿童文化、儿童情趣不断打破原本僵化的教材习作教学系统, 给习作内容、习作目标、习作指导带来更多的活性元素, 让习作教学变得更丰润、更人性。而这一切是依靠“主题性写作单元”来实现的。 (如图)

1.主题统整。

“童化作文”将习作教学与儿童的当下生活进行有机整合, 形成“习作主题”。譬如在“我们班的卡通节”主题单元中, 笔者就将写作潜藏在卡通文化的纽带中, 使儿童在以卡通为主题的活动中“无痕”地达成写作目标。教学分四个活动板块展开: (1) “亲亲卡通”———介绍最喜欢的一个卡通人物; (2) “画画卡通”———举行卡通设计大赛, 让每个孩子为自己的卡通人物起名字, 写解说词; (3) “联联卡通”———将自己设计的卡通和一些熟悉的卡通人物放在一起, 想想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4) “写写卡通”———以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为主角, 创作一个精彩有趣的故事。这四个活动板块从儿童写作的情趣出发, 以儿童的文化为内容, 以儿童的活动为路径, 将习作内容、习作活动和指导过程结构化、课程化、教学化。

2.异质同构。

每一个系列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写作主题单元, 不同的类型和文体的习作在一个主题的统整下, 有机融合在系统之中, 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如在“今年中秋月更圆”的主题习作中, 笔者就设计了这样几个习作训练: (1) 为长辈和老师、同伴设计中秋祝福短信; (2)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月饼, 写一则商品说明书; (3) 搜集中秋习俗, 为外国友人写一份推介语; (4) 针对市场上的“天价月饼”, 你怎么看?把你的真实想法写下来; (5) 中秋的夜晚, 你家是怎么度过的, 以《我家的中秋夜》为题, 再现当时的情景。在这个写作主题中, 从文体上看, 有记叙, 有说明, 有议论, 有推介;从篇章结构上看, 有整篇的叙述, 有片段的展现;从交往角度来看, 有祝福, 有推介, 有辩论。它们纵横交错, 点点相连, 最后交汇成一个整体的训练“面”。让每个儿童成为“在场”的言语个体, 让每个年段的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话语方式, 使儿童的表达体验、言语交往体验被主动唤醒, 让教学的指导机制、活动机制、表达机制、交往机制应运而生。

3.做写并行。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儿童对于活动的需要几乎比食物的需要更强烈。”“童化作文”就是要营造“做中写”的教学场域, 通过“做”让儿童的感官回归到生活状态, 通过“做”以丰盈儿童的习作体验, 通过“做”为习作教学搭建起一个动感开阔的平台。在“亲亲红草莓”这个习作单元中, 笔者就是以儿童活动作为主体来构建的。板块一“, 草莓的春天约会”———摘草莓、评草莓、尝草莓;板块二, “草莓拼盘展示会”———说拼盘、做拼盘、比拼盘;板块三, “草莓行动发布会”———言语交往、分享快乐。在“做写并行”教学模块中, 寓习作兴趣激发于活动中, 寓习作知识传授于活动中, 寓习作技能训练于活动中, 寓习作交流于活动中, 让儿童在充分的“做”中历练言语。

四、知识观:促进“儿童言语”的序列训练

“写作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的主要落点, 应该是真实而具体的文体写作知识。” (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 遗憾的是“, 写作知识精要有用”这样的当下习作教学的核心, 也是习作教学最基础的工程, 在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被删去了。

1.确定“知识类型”。

“童化作文”结合新课标中“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的叙述, 结合当下使用的习作教材, 以“兴趣优先、按需择用、触类旁通”的原则, 在小学阶段规划了十项写作知识:“观察”知识、“具体”知识“、条理”知识“、过渡”知识“、想象”知识、“抒情”知识、“分段”知识、“修改”知识、“标点”知识等, 以弥补小学习作教学知识内容的空白。

2.搭建“知识阶梯”。

“童化作文”在每一堂习作课教学设计中, 首先提出的问题就是“从何教起”。我们认为, 每一堂习作课都应该有起点, 即和前面同文体的训练在知识上有承接, 与后面同类的训练有连贯。这样让每一次“教”的发生有根源, 并预示着后面的“教”有衔接。“童化作文”当下一个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为各种知识类型在各年级、各学期建立一个知识阶梯, 让每一项知识教学拾级而上, 让每一类知识前后贯通。譬如说, 人教版小语教材“三下习作四”的习作内容是“我学会……”, “童化作文”就将此次习作知识定位为“用连续动作描述所学技能的过程”;人教版小语教材“六下习作四”的习作内容是“学会生存”, “童化作文”就将本次习作知识定位为“将学会的过程写得一波三折”。前者是三年级, 主要教学落脚点在于“写清楚”, 而到了六年级, 就将教学指向“写生动”。不同的习作目标对应着不同的习作知识, 目标提升了, 习作知识也应当晋级。

3.创造“知识生命”。

习作教学因为教写作知识和技能而充满“技术”。但是怎样来教知识, 这可是一门“艺术”。“童化作文”倡导的是让习作教学成为有技术含量、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活动, 使所教的写作知识成为“带得走“”搬得动”的生命体。譬如人教版教材“五下习作四”的习作内容是“一件感动的事情”, 而笔者自主开发的六年级习作课“书包里的秘密”, 无论是写“感动”还是写“秘密”都涉及抓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如何让“教”显得有针对性, 有生长力, 笔者在前者的教学中扣住“贴心”———只有别人“贴心的动作“”贴心的语言”“贴心的神情”才会令人感动;而在后者的教学中, 笔者扣住了“变化”———书包里一旦有了秘密, 人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都会发生变化。这时, 知识让习作教学豁然开朗, 知识让儿童写作有了鲜明指向。

“童化作文”倡导以习作内容定位写作知识, 根据表达需要渗透写作知识, 利用例文鲜活呈现写作知识, 通过对话理解应用写作知识, 让习作教学成为儿童写作兴趣的“激发之教”、写作动力的“蓄积之教”、写作意识的“养成之教”。

五、交往观:实现“言语分享”的动力支持

儿童为什么畏惧写作,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真实的动力:写作前, 没有明确的指向, 儿童不知道为何而“作”, 没有鲜明的对象, 儿童不清楚为谁而“作”;写作时, 没有言语状态, 儿童不清楚该选择怎样的话语方式;写作后, 没有交流的机制, 儿童无法体验到写作后的成就感。走向儿童的“童化作文”教学, 引领儿童回归到写作的原点———言语交往, 不仅是应实际生活之需, 作为自然人、社会人、物质人“生存着”, 而且积极能动地表达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 作为心灵丰盈、思想自由的言语人、精神人, 诗意地创造着, 自由地有意识地“存在着”。

1.“基于交往”。

将写作融贯在儿童的交往需要中, 习作教学就会应运而生, 成为儿童心灵的生长。如在“童化作文”案例“欢乐端午节”中, 第一板块让儿童当“形象大使”, 用解说词、广告语推介祖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主人翁的角色让他们对工作充满了荣誉和责任;第二板块让儿童当“创造大使”, 创造的成功让他们充满愉悦, 用文字与同伴和亲人分享自己的荣耀已经水到渠成;第三板块里, 儿童又成了“欢乐大使”, 为自己家的粽子撰写“说明书”, 为“粽子展评会”写新闻报道, 这是与其他年级、班级分享自己的快乐和集体的快乐。构建以“交往”为动力的写作教学, 让儿童写作有所为:有真实的写作任务, 有真实的写作对象, 有真实的写作环境, 有真实的成果;让写作成为儿童的成长方式: 以言立人———在写作中“实现自我, 完善自我, 创造自我”。

2.“为了交往”。

真正的写作从来就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为了应时应事、沟通交往。如在“童化作文”案例“鸡毛毽飞起来”中, 笔者由在教室里踢鸡毛毽引发习作话题, 以教室里能否踢鸡毛毽为题进行辩论活动, 因为辩论活动精彩又举行了鸡毛毽对抗赛。教学中进行了两次写作:一是辩论活动, 这事关着“鸡毛毽”的命运———能否在教室里存在, 能否延续男同学曾经拥有的快乐。因此写作辩论稿已经真正回归到写作的本意———为了交往:话语对象是观点对立的同学, 话语目的是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话语方式是讲述、辩解。二是鸡毛毽对抗赛, 活动的精彩和欢愉激发了儿童交往的欲求, 使其迫不及待地要将亲历与伙伴和亲人分享, 这时写作就成了儿童交往欲求的即时性应答。习作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儿童心灵和周围世界之间建立一个言语的应答机制, 一旦确立, 儿童写作就会应时而生、应事而为, 变得自然贴切;作为一种言语应对, 涉及“角度、基调、人称、语气、视点、语感”等一些策略性知识的选择, 于是写作智慧也在悄然孕育。

3.“在交往中”。

“童化作文”认为, 儿童习作走向教师之前, 应当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交往”。首先是大声“诵读”, 当习作完成后, 要让儿童对着同伴、对着父母、对着教师像诵读课文一样展示自己的作品, 诵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儿童对自己的习作诊断和修改的过程;其次是及时“发表”, 这里的“发表”可以是儿童报刊上的刊登, 但更多的是群体性展示:教师在班上朗读, 在班级、年级的板报上登载, 在班级的习作墙上张贴, 在校园BBS上发布, 在儿童的个人博客上粘贴, 让每个儿童在交往中都能感受到“我写故我在”, 充分享受到写作带来的尊严;最后是互动“评点”, 利用教室的空白墙壁, 让儿童将习作张贴其上, 让班级的所有孩子动眼、动嘴、动脑、动笔, 充分浏览、赏读、品评、修改。

因为交往, 写作成为儿童真切的需要, 成了一种真实的生活存在;因为交往, 儿童获得了真实的写作资源, 从内心迸发出一股表达的力量;因为交往, 儿童从写作过程中体悟到精神的丰盈和成长的愉悦。

六、适宜观:改造“习作教材”的建设主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内容是一份重要的习作课程资源, 但是, 仅仅靠这些“计划粮”, 是无法构建适宜儿童的习作教学的。“童化教学”提出面向儿童的习作教学应当“用教材教”———从教材出发, 以儿童的文化视角理解教材, 以儿童的交往取向建设教材, 以儿童的多彩生活丰盈教材, 逐步构建以习作教材为支撑点的“童化作文”课程。

1.“换位”。

教材中看似容易写作的内容, 一旦进入教学视野, 往往会产生超乎寻常的艰难。这时“童化作文”倡导:如果我是编者, 我会怎么编这样的习作题材;如果我是儿童, 我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写这样的内容。这样, 教学的“难题”一下子变成教学的“话题”。如在苏教版“五上习作1”的教学中, 笔者将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的“写老师”的话题巧妙地转化成这样四个话题: (1) 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 (2) 假如我来当老师; (3) 我当了一次“小老师”; (4) 我和老师。孩子的眼睛立即变亮了, 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教材习作经过这魔术般的“变形”, 让每个孩子都能从这组题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言语“尺码”, 从而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写作空间。“话题”离儿童的生活更亲近了, 与儿童的心灵贴得更紧了。

2.“放大”。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让孩子们欲罢不能的习作内容。譬如苏教版“四上习作6”———“你喜欢哪些卡通人物?请展开想象的翅膀, 从中挑选出一两位, 重新编个故事……”遇到这样的习作训练, “童化作文”常常放慢脚步, 让适合儿童的优质的写作资源不断放大, 不断生成, 原本单个的习作“训练点”被拓展成一条连贯的“训练链”: (1) “说说卡通”———介绍最喜欢的一个卡通明星, 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 撰写一份“人物谱”; (2) “画画卡通”———举行卡通设计大赛, 展开想象的翅膀, 设计一个卡通人物形象, 给它起名字, 并为自己的创意写一份解说词; (3) “联联卡通”———将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与自己熟悉的卡通明星放在一起, 想想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再试着将这个故事写下来; (4) “写写卡通”———假如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活了, 来到你的生活中, 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试着写下来。就这样, 单篇的习作教材被建构为一个完整的写作单元, 让儿童用梦想为自己的童年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3.“统整”。

日常的习作教学中, 学生经常会遭遇到一些不速之客———“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 写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 (苏教版“五下习作3”) 。要进行这样的习作训练, 必须当场举行一场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怎样让习作教学顺势而为、自然发生?我决定“借船出海”。本册教材的“习作4”是写一篇参观记, 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快活林山庄一日游”, 笔者就将“新闻报道”训练有机地搭载其中。经过反复谋划, 一个清晰的教学路线图便呈现在眼前:第一步, 学习课文《秦兵马俑》的叙述结构, 用片段描写快活林山庄“十八高僧”塑像群, 为下面“写参观记”中的“选择代表性的景物重点写”这一要求做好知识铺垫;第二步, 提供路线图, 游览快活林山庄, 将游览经过写下来;第三步, 举行“快活林山庄之旅新闻发布会”, 为“新闻报道”教学提供鲜活动感的教学场景。利用同一“经度”的儿童活动将不同“纬度”的习作训练巧妙糅合在一起, 不仅有效, 而且事半功倍。

“童化作文”认为, 用儿童立场观照教材, 就会在教材中发现一片广阔的教学天地;只要将儿童生活引入教材, 就会获得一股不竭的源头活水;只要我们用儿童文化丰富教材, 就会给童年留下一串清晰的言语足迹;只要我们用儿童活动重构教材, 就会生成一张快乐的写作地图。

篇4:诉说我的童年作文

2007年高考安徽卷:

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不得抄袭。

阅卷老师精点

江红波(本文阅卷老师)2007年安徽卷的高考作文是一篇彰显亲情、凸现感恩的作文。笔者在阅卷的过程中,领略数千考生形形色色的作文。考生大都写得空泛、平淡,但这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也写回报母亲,但却耳目一新。文章的开头是一组排比句式“叮咚”、“布谷”、“吱吱”,把我们带入一个春意盎然心情舒畅的环境中,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跟随作者的文思进入主题。拟人修辞的使用是本文显著的特色。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的“在装满春光的篮子里。奖状在跳跃,那是我的荣誉,也是送给妈妈的礼物”,让懂事的女儿的心境跃然纸上。整篇文章语言清新流畅,简约的文字中蕴涵着对母亲的“感恩”。作者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等事件中表现出母亲对自己的爱,恰到好处地流露出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意。文章紧扣中心,多处点题,让读者看到一个懂事乖巧的女儿形象,从中也可看到当代年轻人懂得对长辈的感恩。

佳作何故扣分

江红波(本文阅卷老师)好作文不等于满分作文,这篇文章也有它遗憾的地方。2007年安徽卷的评分细则明确规定:内容、表达、发展等级各占20分,且不能跨等级打分。

从内容上来说,整篇文章紧扣“感恩”这一主题,并且文章除了第二自然段外。都及时地回归到主题上来,表现作者对材料的把握和运用的能力,对文章主题有很好的领悟力。但叙述的事件都是一笔带过,没有深入去挖掘其内涵,略微浅显。此处扣2分。从表达上来看,文中语言虽然明快朴实,但就语言的凝练而言,却略显不够。最后一句话居然出现三个“我”字,第二个“我”明显多余。发展等级里提到的“情感真挚”,因语言的简单导致描述上的缺失,虽然有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很好运用,但最终没有使用恰当精致的词语来表现出对母亲的感激,从而未能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仔细品读感觉是言已尽而意未穷,故扣去2分。试卷明确要求,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但在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居然接连使用9个逗号,最后才是一个句号。如此一“逗”到底,也造成被扣1分。所以这篇文章的最后给分是55分。

七嘴八舌热议

高中生“回贴”链接7楼——丁军

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总是令人着迷,泉水叮咚,布谷歌唱,春草吐绿,虽然是寥寥数语,却道出大自然赋予万物生命,作者通过对自然万物的描述,触景生情,过渡到赋予我们的生命和活力的母亲,开头就点明主题,开门见山的描写非常好。

高中生“回贴”链接6楼——龙鸿涛

“春天,万物复苏”让“我”想到了母亲,从此开头,由景生情,第二,三自然段体现出母亲对“我”的呵护和关爱,以及“我”对母亲的回报,结尾表达出母亲是“我”最敬佩的人,母爱的伟大,只有拿最美的春光来回报!

高中生“回贴”链接5楼——姚霄

这篇文章运用排比句式,给人美感,美好的开头往往能吸引人,文中流露真情最能引人关注,令人融入其中,感受作者表达之情。文中运用较多修辞手法,排比、比喻、拟人,然而结尾却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没有开头那样优美。

高中生“回贴”链接4楼——徐承桦

通篇皆是朴素的语言,选用生活中的琐事,反映母爱的伟大与崇高。写自己对母亲的回报,也是普通事件,用小中见大的方式凸现文章的主题。

高中生“回贴”链接3楼——曹德祥

文章仅仅是简单叙说怎样回报母爱,在语言的表现上,虽有清新之感,但总觉得缺少内涵,简单的词汇怎能表现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呢?如果恰当地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比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之类的,使文章多些意蕴就好了。

高中生“回贴”链接2楼——吴磊

文章的开头运用排比的方法,又略带拟人,生动、活泼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二、三两段写过去的几件事情,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呵护表露无遗,同时向我们介绍了装满的春光是如此的感人真诚。其中第三段写母亲为自己做事时运用排比手法,让我们看了很贴心、顺心。之后作者还不忘介绍一下春光之篮中其他的一些东西,给人心领神会的感受。

高中生“回贴”链接1楼——项倩

文章开头的排比句,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但是最后的两个自然段明显过于仓促,没有仔细去推敲,给人有虎头蛇尾之感,文章讲究的是凤头、猪肚、豹尾。作者如果能在结尾上用些心思,全文的分数没准可以再上一个档次呢!

篇5:诉说我的童年作文

20xx年10月31日,郝老师组织我们到潍坊市科技馆进行研学。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等在科技馆外,我便迫不及待了。但无奈,排队的人很多,我也只能在人群中挤着。

终于进馆了。科技馆好大啊,我都快看不过来了。我们先来到地震体验区排队等候。谁料工作人员竟说:“很抱歉,因为地震体验区的扶手较高,而你们现在还有点小,不适合进场体验。”我有点失望,但很快就被其它的东西给吸引过去了。看那边,机器人们在跳舞,它们动作整齐美观,像在跳节奏感很强的拉丁舞,还能很明显地看出谁是领舞的,谁是在独舞,好有趣啊!

紧接着,老师带领我们来到测长相机器的区域。郝老师将时间调到二十年后,液晶屏立马显示出郝老师二十年之后的面孔。经过那么长岁月的她,已经变成了一位慈祥的老奶奶,额头上的皱纹更深了,但是深邃的眼睛显得更加有智慧。我也过去看了一下,不用说也是一位英俊潇洒的帅小伙子呢!

我们又来到了宇宙区。在这里,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看到了巨大的地球、太阳和月亮。我知道了地球围着太阳转,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同时也自转。宇宙很神秘,需要探索的秘密有很多,不禁勾起了我浓浓的兴趣,回去可以好好查阅一下资料了。

篇6:诉说我的童年作文

那是我5岁的时候,妈妈给了我5元钱,让我去买糖,说是要让我锻炼锻炼,我高兴的接过5元钱,答应了。

我飞也似的跑到楼下小店买了一包糖,便慢慢悠悠的走着回家了,在路上,我始终按捺不住对糖的好奇心,心里不由自主的想:糖可是很甜的,我就吃一小口吧,吃一小口不会被妈妈发现的,可是那个小口子呢?口子就说是我特地帮妈妈撕的,不就可以了吗?我说干就干,慢慢地把“糖”撕了一个小口子,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糖倒进了手心里,用舌头舔了起来,啊!真甜啊!这时,不知从那里冒出来一个小石头,我便绊倒在地,摔倒了可不是问题,可是那些糖已经撒了一地了。我心如火焚,这可怎么办呀!肯定要被妈妈骂了,把糖再装进去吧!管他了,死马当活马医吧!我把糖连沙子一起装进了袋子里。急忙跑回家。

我推开家门,妈妈正在煮饭,没有看见我,我蹑手蹑脚地走进洗手间,我把糖倒进盆子里,准备把糖洗一洗,可是,我把水倒进盆子里,那些糖就神秘地不见了,糟了,这回肯定要被妈妈骂了,想到这儿,我便放声大哭起来。妈妈闻声而来,看到这样的场景之后,哭笑不得,一边安慰我一边说:“宝贝,别哭了,妈妈不会怪你的,以后你可要记住了,糖遇到水就会融化的。”我止住了眼泪,点了点头。

篇7:诉说我的童年作文

在那童心未泯的时代,我做过不少幼稚有趣的事,它们像曲谱上的音符,欢快地跳跃着,至今想起来,还是那么令人难忘。

记得五岁那年,一天下午,我和爸爸正在看电视。电视中正在播放这样一则新闻:“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我们看了探测器发射的全过程,我不禁感叹于科学家们的伟大。

过了一会儿,我问爸爸:“这个火星探测器为什么要取名为‘好厅号’呢?”爸爸查阅了有关资料,原煤来在二零零八年,NASA面向全国五岁至十八岁学生为火星车命名的比赛开始,直到二零零九年五月,NASA宣布六年级的华裔女生马天琪的命名“好奇”最终赢得了胜利。

哦,原来是这样!但我不认为这个名字很完美。因为“好奇”只是对有新意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我认为用“探索”这个名字应该更好一些,因为我们对一个新鲜的、从未接触过的事物不应该仅仅是“好奇”,还要深入透彻地理解、研究、挖掘,不断“探索”新知,最终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爸爸对我的这番理解感到惊讶,他语重心长地教导我说:“是啊!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做到这一点,不断努力、不断探求,付出总会有回报的。”这番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它会伴随我走过一生。

篇8:我的报刊,我的童年

你言我语

郭芷丹我是报刊迷, 每当新一期报刊到来, 非一口气读完不罢休。有朋友问我:“报刊究竟有什么魔力, 能让你这般沉醉?”我答:“报刊就像大杂烩, 上面的内容五花八门, 总能看到令我耳目一新的东西。要说魔力, 可能就是那份发现新东西的惊喜吧。”

陈煜读报刊确实惊喜无穷。俗话说“秀才不出门, 能知天下事”, 报刊就给"秀才"知天下事起了很大的帮助, 它能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放松心情, 陶冶情操……惊喜多着呢。

王瑜洁陈煜说的, 套用在书籍、影视等上同样合适。以前我讨厌作文, 后来家人给我订了一些作文类报刊, 不久后就改变了看法。这是因为:报刊上的作文指导不仅内容丰富, 还是连续性的, 就像电视连续剧;里面的习作和生活、时令等结合得紧, 让我觉得写作文就像在过日子, 用笔记录生活。

方婷玉瑜洁说的我深有同感。我最喜欢报刊上的习作版块, 那些同龄人写的作文, 不仅文辞好, 能促进我提高写作水平, 还写出了我想说而说不出的话, 想做而没有做的事, 想过而没有过的生活。

杜诗怡我喜欢读数学类报刊。也许有同学对此会感到诧异, 认为数学类报刊没啥好读的。嘻嘻, 我数学成绩好可是有原因的, 秘密就在这里。那些报刊上面的故事、试题、解题思路等, 培养了我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让我学到了教材和课堂内没有的知识。

朱旻宇我把阅读报刊当作放松、消遣的一种方式。比如我订《博物》, 就是因为喜欢“博物君的微科普、微吐槽”这个栏目, 它能给我带来很多乐趣。像其中一期, 杂志上印了只吓人的巴掌大的蜘蛛, 小字配文则为“我很丑, 但我很温柔”, 这样的解读多有趣啊。

田澄真是“萝卜青菜, 各有所爱”, 我最喜欢幽默类报刊。那一个个笑话, 不仅带给我许多欢乐, 消除学习带来的疲惫, 还带给我反思。看别人的笑话可以提醒自己, 我可不想被人笑话。

张佳音报刊太多了, 然而时间有限, 我没有特别钟情一两种, 对所有能接触到的报刊都会读上一读。每当我拿到一份报纸就先看标题, 拿到一种期刊便先看目录, 只有看到自己感兴趣的, 才会找到对应文章精读。这样一来, 略读和精读结合, 我学知识的时间就宽裕了。

卫瑜琪我读报刊的方法和佳音一样, 但我还会做一件事:剪报。这习惯来自我爸爸, 尝到甜头后我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我会把报刊上觉得有用的资料剪下来, 分门别类地贴成册, 做成作文资料库。每次写作时, 我就根据类别查一查, 再也不愁没材料可用了。

倪宸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 阅读形式发生了变化, 现在许多报刊都有了电子版, 给我们这些“小网虫”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现在常在手机和电脑上读报刊, 只要指尖轻轻一点, 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多爽!

教师建言

张君明老师少儿报刊受众明确, 一般都设置了针对性较强的内容, 不仅能辅助青少年提高学习成绩, 扩大知识面, 还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关心下一代周报》就是一份这样的报纸, 它设置了校园文化、校园时尚、校园足迹、校园成长、校园感悟等版块,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能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王益红老师在教学中, 我鼓励学生多读新闻类报刊, 为此专门教给他们“一短一长法”。所谓“短”, 是把新闻读短, 通过阅读标题、导语等抓住新闻的重点和亮点, 培养概括能力。所谓“长”, 是把新闻中的某些内容读长, 如对一些人物或事件的报道结果进行发散联想, 去挖掘人物故事或事件的原因和经过, 培养写作构思能力。

戴秋飚老师学生阅读报刊时, 我注重引导他们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 将有用的信息及时摘录在卡片或本子上, 分门别类地打造作文资料库。比如, 徐霞客是著名乡贤, 当地报刊介绍他的资料很多, 在教学单元主题作文“家乡名人”前, 我就进行了有意识的引导搜集。写作中孩子们因为“有料”, 很快就写出了一篇篇不错的作文。这种方法, 希望同学们能借鉴并持之以恒。

校长寄语

李克强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倡导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社会。”如今, 阅读已然成为社会风尚。多年来, 我校致力于“书香校园”的建设, 喊出了“用书塑身, 受用一生;以书会友, 天长地久”的口号, 师生们已逐渐养成喜欢阅读的好习惯。报刊作为读物中重要的门类, 有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对同学们大有裨益, 希望大家多阅读, 为自己的童年生活增加亮色。

篇9:童年的作文400字:我的童年

一去不返的童年,和那如流水般的时间,怎么过去的这么快呢!只玩过几次的娃娃,就这么被遗忘。那本童话书,只看了几次,就被放进了书架。

为什么童年就这么过去了呢?在这六年的时间里,酸甜苦辣都浓浓地糊在了心头。有天,我问朋友,我们认识多久了?她回忆着,说,三年了。亲爱的朋友,我们从三年级,就形影不离,如今的我们,还是那么的友好。可是这一切都将离我而去。我想,时间啊你慢点走,与你一起的,还有我那美好的童年,那些让我回忆,让我喜爱的日子,将慢慢走开,这一切的一切,都将变成美好回忆。我躺在阳光下,感受着它那温暖的光芒。我细细品味一杯浓茶。友谊和我的童年,就像这一杯浓茶。你想品味时,它就溜走了;你想再喝一口时,它便没有了。

童年的一切,比如打打闹闹,跟朋友之间的玩耍。无论是快乐的,还是一些不愉快,在以后的时光里,都是一件件美好的回忆。我想对你们说,珍惜这一切,不要等它走了时,才后悔莫及。

篇10:诉说我的童年作文

记得我五岁的时候,流行这样一句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此这句谚语便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了,并萌发了我的奇思秒想。

暑假时,我忍不住从存钱罐里掏出一元钱,在门口的大树下挖了一个坑,把钱埋进去,我怕这一元钱太寂寞就把我的布娃娃一起放进去,我当心它们被太阳晒死还多浇了一湓水呢!完工之后,我高兴地回到家,等待着秋天时的丰硕成果,到时候我就成为一个富孩了。 从这以后每天从幼儿园回来第一事就是去看我的“金子苗”每天都要浇一盆水,不出几日那里真的长出一棵小幼苗,嫩嫩的好讨人喜欢,我高兴地跳起来。邻居哥哥见我这么高兴笑着问我:“赵琦,干吗呢?”我对哥哥说:“你看我种的金子苗长出来了。”哥哥一听放声大笑:“说什么呢,这是大树地下长出的草。”我不相信,非说是金子喝了我的水才长出来的哥哥笑着走了,不知是笑我傻,还是笑我能干。 秋天终于到了,田里地里硕果累累,我也该去收我的金子了,可是这株小苗上什么也没有,我想一定在根部长着,就把这棵苗挖了出来,令我吃惊的是只有那个布娃娃孤零零的躺在土里,又脏又破,那一元钱早就烂得粉碎。我哭着去找妈妈,妈妈一听笑着直不起腰来:“傻儿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指农作物的!” 我心里难过死了可惜了我的一元钱和我的玩具,又百思不得其解,种金子怎么就不能得金子呢?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当时的我们还蛮滑稽的哦!那段童年往事真让我回味无穷!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地写个不停。还记得这首伴随我们童年的童年歌曲吗?

和所有人一样我也有一个梦幻的童年。几乎所有人的童年里都有一个好的小伙伴,我也有一个好的小伙伴,他是我的表哥,表哥和我一样童年都是在我外婆家过的,外婆家种了好多好吃的,我特喜欢吃,记得有一次外婆让我和表哥去捉泥鳅,我和表哥一边捉着泥鳅,一边将泥擦在对方肉乎乎的小脸上,我感到了特别的快乐,我们体验到了农村生活的乐趣。由此我和表哥产生了浓重的兄妹感情。

在乡下我们天天都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可以天天爬山,捉泥鳅。感受美好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夏天夜晚还可以躺在木凳上坐个数星星的孩子,可以抓萤火虫。但是,我也时常被蚊子咬,弄得半夜也无法入眠。这时外婆就会给我唱摇篮曲,哄我入睡,我仍快乐的生活着。小时候我喜欢听外婆讲故事,讲她小时候的故事,外婆讲的津津有味,我也听得很入神,仿佛身临其境。夜晚很美很美,乘凉时明月挂在高空,叶子也发出莎莎的声音,仿佛织娘在唱歌。

篇11:我的童年-童年的作文500字

那次,我和伙伴们一起到空地上骑自行车。首先是小叶出场,他飞快地冲刺着,从山顶到山下一直骑,却只用三十分钟就完成了,最后再冲下山坡,两只手急忙按住刹车,车直接转了一个弯,地上留下了清楚的弯痕,由此可见,小叶用了十分大的力气刹车。这动作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是做不到的。

接着,轮到小强出场了,他的绝技可不一般,看了,会惊讶得连嘴都合不上。他是骑车上山的,而我却是扛着车上山,然后再骑下山。他骑车上山是跳一下前轮上一格,跳一下前轮有时候还能上两三格呢,下来时,他在旁边滑滑的一边顺骑而下,最后再猛刹一下,就能让车自己转起来。这技术让人看得简直惊呆了,跟电视上的杂技演员没有什么区别。

然后是大牛,他的车和他自己都很酷,他表演的绝技会让人看得目瞪口呆,只见他在阶梯的第五格用车一次性跳下来,然后在空中转了两圈,到地上又转两圈,最后用脚一蹬,就停了下来,别人都无法做到,唯有他行,我们就给他这个绝技取了名字,叫无敌飞天转,听起来就霸气。

轮到我啦,我虽然没有他们的绝技厉害,可是我的绝技也是独一无二的,别看我瘦骨如柴,我可灵活了,我能使我的车在地上钻出个小坑来,我用石头抵住前轮,飞快地踩着踏板,过了几分钟,地就被钻出了二厘米深的小坑来,伙伴说我的绝技叫钻车术,我也有个厉害的绝技了。

篇12:卡农的诉说

一个始终能让爱与缠绵生死相随的名词。

是的, 卡农, 无论意义是“规律”还是“规则”, 始终坚持用D大调2 8度的轮回述说暴雨后的晴空, 用轮唱音符描画古罗马遗址之上的佳人, 用钢琴的曲妙流畅或管风琴的混错凝乱勾勒翡冷翠的迷情, 让爱与缠绵生死相随。

生活延轨迹, 不停反复, 我们便会抱怨……卡农, 灰色的乐轨和瑰色的双声部, 彼此独立而又交融, 如同飞扬的蝶沿途收集色彩, 编织成夜莺啼血的婉转空灵, 反复却不单调。爱的主声部始终追随忆的曲调。缠绵悱恻至极的音乐, 就像生活。用最后的和弦呼应长相守的誓, 永不分离……

300多年前的德国作曲家帕得贝尔为召唤亡妻飘零的魂, 用复调音乐的曲式卡农, 去轻盈永世隔绝雕刻的痛。这位德国作曲家用意大利赋予的灵感, 将无穷动音乐的元素织入回旋曲曲式, 同一旋律却以不同高度在各声部出现, 此起彼落如涌动春潮连续模仿。于是, 这悠扬的旋律, 在300年的芳华流转间纵情欢歌, 肆意渲染, 迷醉忘返于时间仓皇流失的感应, 把每一位听众带离处境, 未曾设防地依恋一场彼岸边缘的舞蹈。

人生的悲欢离合, 如同移换间反射的光影, 音乐的诗意控制着生命的悲喜, 浸染心灵。无论是内敛的沧桑, 还是未知寒意的苍茫, 深爱的信念能超越自我潜能, 穿透古朴夜色回归忘却的姻缘, 前世的约定亦会不远万里, 漫过隐约的秋水, 触礁曾经的爱人。

在卡农曲式中最富盛名的《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 (D大调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创作的卡农和吉格) 便有着这样的力量。作曲家帕得贝尔因亡妻之痛作此曲, 斯人远逝, 爱情的魂纠缠着音乐的魄, 定格成永恒。也给了后世之人关于爱情的最好形容。它曾出现在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凡夫俗子》中, 用出世的清泠、惊艳, 微笑入世的躁动不安。它也曾幻化为阿姆斯特丹纯净天空映照的《雏菊》, 用景致至美敲打女孩画笔下的麦田。它是被生活误读的亲情, 也可以是错位的爱情。甚至可以是铅色天空中飞过的青鸟, 留下孤寂悲凉的影, 也可以是骄阳下放肆的雏菊, 在最美的时刻怒放, 盛开后凋零, 转身而逝, 留给麦田一个温柔的侧影。

上一篇:对本镇纪委工作的建议下一篇:小学三年级35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