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下的诉说作文

2024-04-12

繁星下的诉说作文(精选11篇)

篇1:繁星下的诉说作文

夏天了,美丽的夜空中,繁星正快乐地眨着眼睛,此时此刻的我,正坐在乡下小姨婆家的院子里,拉着好朋友梦莹的手,寻找着北极星。

“看啊!北斗七星!噢,我看见北极星了!”梦莹扯扯我,开心地大叫。

知了唱着动听的歌,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到了北极星。“是啊,好美喔。”我不由得赞叹,突然,心里掠过一个个画面,当初,

梦莹转头,见我这个样子,担心地问:“怎么了?不舒服吗?”“喔,没有啊~”想起爸爸妈妈闹着

我不由得心头一震,一向活泼可爱的梦莹,如今说出这样的话,实在是不可思议,

 

篇2:繁星下的诉说作文

是谁在你最需要嘘寒问暖时给你了问候?是谁在你最需要抚慰心灵时给你了安慰?又是谁在你最贫困但又不让你感到贫困?对,她就是我们自己的母亲!

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如灯。”的确,在我们受到困难与挫折时,我们最坚强的后盾就是父爱;但在学习、生活上我们最忠实、最付出的人就是母亲,她用她宽大的胸怀包容了我们的任性,包容了我们的.脾气,只是一味的在背后默默的为我们共同的家庭服务。

我,一个十六岁的高中生,不再像小时候与母亲常见面了,每周只能见面依次,每一次总是那么的依依不舍,每次看到的都是被微弱的灯光下衬托母亲慈祥的脸,正向着巷口焦急的等待着什么……她总是在背后默默的看着我,支持着我。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寒风凛冽,天色比较暗,我因为生病而无力地在床上躺者,在生病的这几天里,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药来了!”妈妈端着碗说。快把药喝了,病好了就可以去上课,别耽误了课程。就在我喝药的同时,我无意间看到了母亲那被烫得发红的一双手,我似乎看到了母亲的手掌中有什么?可是被碗底遮挡住了,我心里一直徘徊着母亲手中的什么,一直……

当我把药喝完了时,我把碗递给母亲时,我故意把碗放在桌上,母亲的手又向桌子伸过去,刹时,我把碗又拿起,我看到了,在母亲的右掌心中有一颗水泡,我把母亲的手伸向我胸前说:“妈,要紧吗?擦点药油好吗?”微暗的灯光衬托微黄的脸,等显得母亲更加慈祥。她只是淡淡的说:“不要紧,水泡干了就没事了,你好好的休息。”

怎么会没事,怎么会没感觉,我的心像被刀割一般,为了我的一碗药,母亲被烫得手起水泡,我作为她的女儿怎么会不心痛?怎么会没感觉?怎么会心安理得?母子连心啊!

心里现在对于母亲我真想让她好好的休息,我来做家务,我宁愿被烫的是我,一切都是我,让母亲好好的给自己放一次假,轻松轻松。我的心里有母亲对我那无私的爱,一种别人无法尝到的爱。

当我回家时,母亲总是在门前遥望巷子中我的归来;当在饭桌前时,母亲总是夹我最喜欢的菜到碗中,她让我感受到她给予我的母爱;当我要远走时,母亲总是眼睛湿润,侧面朝向我,我想是母亲不想让我看见她在哭泣。她总是在离别前叮嘱我要好好照顾自己,那是我带着离别前她给予我的嘱咐!

母亲,当我依偎你时,我想对你说一句“我爱你”;当你为我着想时,我欠你一句“我爱你”;当你为了我手起泡时,我应该说一句“我爱你。”

篇3:繁星下的诉说作文

一、合乎情理的“女英雄”的构建

或许有很多人认为, “女英雄”这一角色的诞生, 消解了传统上以男性为中心的意识形态, 它以通过诉说女性的英勇瓦解了男性的权威性, 男性不再是安全和能力的代名词, 甚至有时候男性还会以一种需要女性保护的姿态出现, 这是解构传统的性别秩序的表现。但是他们确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花木兰式“女英雄”的构建本身就包含有强烈的男权意识。

首先, 放置于特殊的背景之中。影片把故事发生的背景设置在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动荡时期, 民族、阶级、社会的各种矛盾的尖锐期, 在这样的一个混乱和离散的年代, 以往的权力统治秩序容易松弛, 边缘和弱势群体容易有挑战权力的契机。所以我们才看到“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 他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 无论是在历史记录里, 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 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际”。《紫蝴蝶》中女主角辛夏能够成为抗日的“女英雄”, 正是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国家、社会、家庭出现了大的波折, 这样的特殊的背景下, 作为弱势和边缘的女性辛夏才能够有机会突破男权社会的禁锢, 从家庭走向社会, 从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在民族大动荡来临之前她还是一个无忧虑的小姑娘, 一切都按照传统社会规定的轨迹行动着, 只有当社会的动荡无法抑制之时, 她才作为“女英雄”的身份出现。因此, 不难看出, 即使她在影片中充当的是一位“拯救者”, 但是她进入男性领域, 和男性一起担负起“拯救”的责任, 只是历史的特殊而非是历史的常态化。将辛夏安排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 也为男权社会无法继续强而有力的维持传统秩序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所以即使是辛夏以“女英雄”的身份出现, 也无法证明她就是一个完全摆脱了男权控制的“榜样女性”代表。

其次, “出征”的理由的阐述。无论是民间故事中的花木兰还是影片中的辛夏, 她们进入历史和男人领域的理由都是相同的——“阿爷无大儿”, “阿爷”的年迈和缺席, 加上“长兄”是处于“虚无之位”的现实困境。这是“女英雄”进入战斗的理由。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忠孝理由才使得“女英雄”的“出征”得到男性的理解和认同。影片中的辛夏的哥哥一开始是办反日报纸, 宣传反日思想的知识分子, 在有“长兄”的日子里, 辛夏甚至都可以与日本人自由的恋爱而不受责备, 每天进行的只是听讲座, 逛书店这样简单的生活在历史之外。当其“长兄”被日本人杀死以后, 她就被迫进入了历史, 卷入了战斗之中。无“长兄”的她要代替“长兄”的位置, 于是她参加了抗日地下组织“紫蝴蝶”, 和谢明等男性一起抗日。哥哥被日本人害死的情感打击下辛夏突破性别既定的秩序进入男性领域, 这样的一个理由得到了男性的宽容和原谅, 她可以打击日本人, 拯救中国人, 但是她必须还是处于男性的领导之下的, 影片中的谢明就是辛夏的直接领导者。她的行动要服从组织 (组织领导者就是谢明) 的安排, 这无疑是体现和强化了一种权力, 从本质上来讲, 辛夏“出征”的理由的“合法化”以及其行动的“服从性”就是维护维护男权的地位的一种话语方式。

二、消费主导下对“女英雄”的颠覆

《紫蝴蝶》中的辛夏形象的构建呼应了民间“女英雄”——花木兰形象的编码方式, 为其形象的构建提供了“合法化”和“合理化”的理由以及契机。然而, 辛夏毕竟是处于21世纪的文化背景之下的, 根据姚斯的“期待视野”观点, 作为接受者的观众的审美要求和对于作品的期待不是一成不变的, 所以处于大众文化消费为主导的背景之中的这样的辛夏不可能和北朝的花木兰完全的一致。透过在大众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女英雄”辛夏, 分析其颠覆传统意义上“女英雄”的某些表征, 探讨这到底意味着一种女性的解放还是更深层次的落网?男权被正在被消解还是以一种更加精微的方式在运作?

首先, 精神世界的挖掘。影片中的“女英雄”辛夏并非如传统宏大叙事上“女英雄”那样乐观、积极向上、充满革命的热情、对待敌人像秋风扫落叶一般无情, 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 带着坚定的信念, 带着满腔的希望投身大时代。相反, 她常常陷入莫名的抑郁、哭泣、游移、惶恐、分裂之中。影片对于辛夏的个人精神世界的刻画填补了传统“女英雄”描写上的一个空白点, 透过对辛夏的精神世界的分析, 我们看到的是“铁娘子也惆怅”的现实。在她发现司徒和伊丹密会, 她的身份可能已经暴露时, 她是惊慌和无助的, 于是她急忙找到谢明, 一起商量对策, 这里将她作为女性的弱势倾向表露无遗。我们还注意到在影片结尾的结尾, 辛夏对谢明说, “我们为什么要战斗?”“我害怕, 我害怕。”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 一方面揭示了辛夏的恐惧心理, 消解了传统意义上对于“女英雄”的无畏无惧形象的表述;另一方面又很好的表现了“女英雄”的局限性, 从而完美的“缝合”男权中心意识形态。

其次, 女性魅力凸显。不同于花木兰的女扮男装, 性特征不明显或者说是完全的被掩盖, 处在消费文化背景之下的辛夏的身体和美丽则是得到完美的呈现的。时髦的大波浪卷、修身的旗袍、充满魅惑的红唇组合成女性美丽的神话。那么这种对于女性美丽的展示, 是不是就意味着女性已经开始摆脱以往社会中给予的性压抑呢?是不是显示了女性越来越占据着主动性, 正逐渐的成为自己身体和美丽的主人了呢?实际是, 女人的美丽从来都不是属于自己的, 女人的美丽是一直都是处于男性的视域之下的, 不过是为了满足男性的“拜物癖”和“观淫癖”的需求。正如劳拉·穆尔维所说“在一个由性的不平衡所安排的世界中, 看的快感分裂为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辛夏就是男性“凝视”下的“猎物”, 她是缺乏主动性的“被看物”, 就像是被装置在玻璃瓶中的紫蝴蝶一样, 即使再美丽再妖娆终究摆脱不了“被观看”、“被赏玩”的命运, 无法获得真正的解脱。连辛夏自己也认识到这种“女性身份”的悲剧:在意识到伊丹可能已经识破自己真实身份之后, 她对谢明说“他可以利用我, 你也可以, 我们看谁快, 看谁运气好”。在消费社会中, 女性的美丽可以说是消费社会意识形态和男性中心意识形态进行合谋的产物, 既将女性置于“被看的”的位置, 也让女性的美丽被大众所消费。从而使“女英雄”的“功绩”变得无关紧要, 甚至是她们的“战斗过程”也被拿来仅供消费。

三、结局的回归

正如民间故事中的花木兰最终依旧回归到性别体制之内——“脱我战时袍, 着我旧时裳”。“女英雄”在跨过性别秩序进入男性领域之后, 最终还是要回到社会的既定性别秩序之中, 恢复到“对镜贴花黄”和“唧唧复唧唧”的日常生活所规定的女性身份角色。这样的结局设置正是显现了男权中心的极大的控制力量, 动荡结束之后, 一切的权力又会回归到男性手中, 而女性在动荡期间所书写的额传奇也最终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影片《紫蝴蝶》中的女主角的结局虽然没有像花木兰一样的回归到抗战之前的宁静和单纯的生活之中, 但是影片的结局设置依旧实践了女性对性别秩序超越后的回归寓言。

女主人公辛夏在和旧情人伊丹跳舞的时候, 被伊丹告之她们的刺杀目标已经安全的在回国的路上了, 谢明以及其抗日同志已经全部被杀的事实。处于万分悲痛中的辛夏刺伤伊丹, 此时司徒也出现在舞会中, 出于愤恨, 司徒开枪打死了伊丹, 也结束了辛夏的生命。辛夏是一个越过性别秩序的女战士, 她和许多的男性一样的战斗, 甚至比很多的男性更加的卖力, 由于剧中作为男性的战士几乎全部被杀, 那么作为“女英雄”出现的辛夏必然的会引起男性的一种恐慌, 出于男性本能的自尊, 影片只能以辛夏的死亡来实现对于男权社会的维护。

辛夏从最初的处于性别秩序之内的女性, 经哥哥被日本人杀害刺激跨越性别秩序进入男性领域充当战士, 在其充当女战士期间发生一系列的冲突和纠葛, 最后被司徒杀死。这也是叙事学中的从最初的平衡——战争打破原有的平衡——非平衡状态的叙述——实现平衡的过程。无论是作为女战士的花木兰还是影片中的辛夏都被赋予了男性的勇气与能力, 但是她们的强硬实际上都不是对女性自我生命的关怀, 只是对男性软弱的补充。即使她们暂时对女奴道德范围有所跨越, 也只能为了更好的替男人去行动, 在另一个层面上更好的维护男性中心原则, 这样的一种结局的设置, 将女性又回复到男性统治秩序之下, 或者是将女性的结局编设的能为男权秩序所能够接受, 既让观众在享受了“女性暴力”的奇观所带来的快感, 又满足了女性在想要突围男权社会统治欲望, 最后将又能够将一切对于男权秩序的颠覆“缝合”进男权中心意识形态之中。这种“宣泄—缝合”机制看似是一首颂扬女性力量的赞歌, 其实质之不过是对反抗男性主导的一次“收编—整改”, 其结果只能够是男性中心意识的又一次胜利。因此, “女英雄”的战斗只是一次对想要颠覆性别秩序的一次小反抗, 其并未能够确立女性的主体性地位, 反而又一次的巩固了男性中心意识形态的统治。

四、结语

北朝乐府民歌中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花木兰, 成为人们简述巾帼英雄故事的一个基本参照性框架。影视剧中不乏这样女性, 她们在国家和社会出现危机, 父权的统治力量有所削弱的大背景中走出传统女奴道德的束缚, 代替缺失的“父”、“夫”或“兄”的位置, 扛起原本属于男性的责任和义务, 抒写女性的传奇故事。《紫蝴蝶》中的辛夏便是其中的代表, 她是女性所崇拜的偶像, 她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固有的男权统治, 对传统的性别秩序做了一次超越的尝试。但是, 我们同样的也看到在消费文化中的辛夏的局限性, 她不再是宏大叙事中临危不惧的“铁娘子”, 她面对威胁和压力也会害怕, 希望寻求男性的庇护, 影片对于其精神世界的刻画也占据着大的篇幅, 这也是对无所畏惧、所向披靡的女战士形象的一种解构。同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们看到的“女英雄”辛夏也不再是“着戎装”的伪男子了, 她美丽而性感, 这种性特征的完全释放可以看成是一种对女性身体的解放, 也可以解读为女性对身体的控制权的沦丧, 女性的身体的展示极大的满足男性“窥视”的欲望。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说的“在消费社会的全套装备中, 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加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作为“女英雄”出现的女性虽然对男性中心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却依旧无法摆脱男权的控制, 最显在的表现就是在这类“女英雄”的结局设置上, 从花木兰的回归女儿身份到《紫蝴蝶》中辛夏的死亡, 无不昭示出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女性进入历史和男性一样作为战士的身份存在本身已经构成了男性的一种潜在的恐慌, “女英雄”结局可以看成是她们对于性别秩序的重新回归, 这样的结局设置又实现了对男性中心意识形态的一次维护和宣扬。

参考文献

[1]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04.

[2]吴菁.消费文化时代的性别想象——当代中国影视流行剧中的女性呈现模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109-110.

[3]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M].周传基, 译//见张红军.电影与新方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212.

[4]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74.

篇4:精神病象下的灵魂诉说

《精神病患者》全剧只有两个角色——“男人”和“女人”。在战争背景下,两人带着各自的精神创伤出场,“女人”找不到过去的记忆,而穿着军装、自称为医生的“男人”则弄不清自己的身份。在避难中,两人开始交流。与“女人”一起探讨战争、秩序、文明、人性、宗教等话题的“男人”,呈现出自我分裂的精神病象:他时而为世界文明、社会秩序和战争辩护,时而质疑人类文明、消解历史、诅咒战争;他是虔诚的基督徒,信仰上帝,渴望得到心灵的救赎,他也质疑上帝的存在,挑战宗教的权威;他作为心理医生拯救他人的心灵,寻找心灵的解脱之道,可他自己就有精神疾患。“男人”与“女人”从一开始的互相戒备,到共同躲避战火、互相帮助,再到深入的谈话与沟通,逐渐拉近距离。在“女人”的追问下,“男人”回忆起战争中的痛苦经历,一点点恢复记忆,并以心理医生的身份,治疗“女人”,帮助她追忆不堪回首的往事。当“男人”终于恢复全部记忆,他的另一个自我苏醒,他在瞬间变身为集权、残忍、强硬的战争痴迷者,也揭开了自己的身份之谜——原来他就是发动这场世界大战,后被政变推翻政权、沦为阶下囚的一国之总统。在拥有总统、医生、基督徒、精神病人、逃难者多重身份的“男人”的胁迫下,“女人”恐怖到了极点,伺机将“男人”打倒在地,结束了这场“精神病患者”的悲剧。

有一类艺术作品,在简单的故事外壳下,以它的丰富和多义迷人。它们往往带给人丰厚的体验,让人一时看不清它的真面,以致不断产生回到作品的冲动和渴望,去探究作品之谜。《精神病患者》就属于这样的作品。它由两个人物的对话构成,通过塑造主要角色“男人”、次要角色“女人”两个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挣扎,借人物之口表达对人类文明的终极思考和深层困惑。这种思考是悖论式的,悖论也是困惑产生的来源。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为了人类生存的至善至美,为了人类与世界的和谐,但人类文明的发展又无法逃离破坏文明本身的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无法摆脱的人性之恶的梦魇。正是在战争这种彰显人类文明与人性悖论的人类活动中,《精神病患者》展开了它的精神探索与灵魂追问。作品通过对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法律、历史、科技、权力、真相等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秩序理性的大胆质疑,通过对人性的终极批判和思考,掀起一场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头脑和精神风暴,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观念和思维模式,带来陌生化、戏剧化的审美效果。更为重要的,这种理性思考和深度探寻紧紧附着于人物的精神形象,人物的个体经历和精神创伤所构成的形象的独特性、丰富性与形而上的思索紧密结合;人物的精神病象本身成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隐喻。正是这种具有丰厚内涵的形象性所具有的意义指向,构成了“男人”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戏剧张力,使他无论在舞台上还是文本中,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构成了《精神病患者》的动人魅力。

《精神病患者》是严肃戏剧。如此说并不仅仅是要把它与通俗作品区分,形成一种雅与俗的分野,而是要指出它的作品层级,外化它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比起当下四平八稳的主旋律戏剧和那些已然成为商业弄潮儿的小剧场戏剧,《精神病患者》并不容易被命名,它的复杂性往往使它被归为先锋戏剧一类。先锋也好,小剧场也罢,甚或是其他现实主义戏剧、主旋律戏剧,等等,这些名称和分类除了便于指称外,对于认识和研究作品来说,少有实际意义。真正的艺术作品用自身说话,它可能不属于任何一类,也无法被轻易命名(分类和命名往往出于即时的短视),但它却是一种真正严肃的创作。事实上,无论是雅与俗,还是现实与先锋,都潜在地说明了一个常识性的事实:艺术作品是分层次的。在这里,我并不想讨论作品的层级与作品的优劣这个复杂和难以评判的问题,而仅仅是想指出,《精神病患者》并不是面向大众的戏剧作品,它的主题、内涵、形式和表现手段等,都对它的鉴赏者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它抛开形而下的生活表象,远离琐碎凡常的生活细节,通过塑造人物的精神形象,抵达形而上的意义世界,追问生命和世界的终极答案。因此,它注定是“高端”的,是只属于“小众”的戏剧作品。也正因为如此,比起“先锋”这个已然被滥用得泛化了的标签,我宁愿用严肃戏剧来指称它。

《精神病患者》的严肃性在于它的心灵性。作品虽然塑造了“男人”和“女人”两个形象,但突破两性视角和二元惯常思维,依据作品的内在逻辑,便会发现——“男人”这一角色在剧中承载了意义建构的主要功能。作为精神病患者的“男人”有着多重身份,心理医生、基督徒、国家总统/军人,多重身份的背后是多重自我和多重人格的彼此冲突、交融。心理医生医治人类的精神疾患,治疗人类的心灵创伤,拯救的是人类文明发展下被压抑和扭曲的灵魂;基督徒是拥有宗教信仰的心灵修行者,追求梦想中的天堂,渴望通过心灵的救赎摆脱现世的苦难;总统是统治国家的独裁者和掌权者,是建立世界和社会秩序的执行者,更是发动这场世界大战的好战分子。多重自我的并存、冲突造成“男人”人格的分裂,分裂导致精神病象的产生,于是在开场,“男人”穿着军人的衣服,用医生的身份,说着战争的话语。正是凭借精神病患者“男人”丰满、立体的形象,作品表达了深刻、智性、动人又充满悖论的形而上的思考。人类精神的异常和疾患隐喻了人类文明的深重危机,而这个文明的世界是由人类一手创造的,是人类自身的投射和观照,文明的危机即是人性的危机。“男人”形象的内在冲突隐喻了人类文明和人性的危机与悖论,但这一形象又以其生动、丰富的艺术性超越了这种隐喻。这里,人类文明与世界的危机、人性的危机、“男人”自身人格和存在的危机——这三重危机,以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悖论存在,互相勾连、映照,却又各自独立,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意义无限延展的精神场域;不仅突显了作品形而上哲思的戏剧性、有效性,也构成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性。而作为与“男人”交谈的对象,“女人”这一形象,虽有其自身的精神病象和悲剧性,但其设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与“男人”形成对话和互动,在交流中激发“男人”形象的多面性及多重人格。伴随着人物自身的内在危机,“男人”/“女人”以个体生命的“小”悲剧,映照了整个人类生存和人类文明的“大”悲剧。

nlc202309010737

虽然是表现人性和生存不可避免的悲剧和绝望,虽然是以战争的形式和两性的对抗(“女人”最终把“男人”打倒在地)颠覆世界的秩序与和谐,虽然是以消解文明、世界、人性的方式嘲讽和揭露真相,但是,《精神病患者》却似在隐秘而执着地指引着一条灵魂救赎之路。剧中,当“男人”和“女人”共同诅咒战争、谈论宗教,希求通过信仰而自我救赎的时候;当“男人”作为心理医生医治“女人”,寻找人性的解脱之道的时候;甚至当“男人”作为偏执的独裁者企图以暴力和强权建立世界秩序的时候,心灵解脱、灵魂得救、人性救赎成为台词中跳跃的希望火光,警醒也温暖着心灵。虽然拼凑了各种文化因子和宗教元素的教堂,最终在“男人”和“女人”的面前倒塌;虽然哲人有言只有死亡和疯狂才能让人解脱;虽然人类的自我拯救也许终究需要悖论式的文明的不断发展……但是,救赎之路却最终能够在人的心中缓缓地打开。就像剧中那句闪烁着伦理智慧的台词“当你手中(心里)握着武器的时候,天堂就永远也不会出现”,还有引用的佛家的顿悟之语“一念之差,即坠入无间地狱”,它们都在一瞬间,触碰了辗转于苦难、绝望、困惑的心灵的柔软角落,激发了人性自我完善的动力。真正的天堂只存在于人的心灵中——这是《精神病患者》在刹那间带给我的透悟与净化、感动与升华,在精神病患者的“胡言乱语”中,在灾难世界的毁灭和颠覆中,这就像一种来自圣界、超越尘世的声音,一种个体生命深处的自我呢喃与灵魂诉说——它像西西弗斯的神话,像俄狄浦斯的命运,也像每一个凡常的向死而生的生命本身,绝望中透着希望,艰辛中更为执着,凭借原初的生命激情与力量,对抗世界与人性自身。在此,悖论性的表达与诉说,透过形而上的心灵追索,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悖论性”是《精神病患者》自我生成、自我表达的源动力,也是它审美表现和自我标榜的密码。作品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尤其是准确、精致、细腻、深刻、智慧的对白,拓展台词的意义空间的同时,构成一种戏剧语言的悖论性。人物心理的纠结挣扎和精神上的自我对抗,通过哲思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呈现出形而上的高贵气质,人物语言也因此具有双重的意义指向——它既是戏剧层面人物间的对话与心理指涉,又是哲学和人生的意义诠释。作品对人物的精神形象即“自我”的塑造,充满了悖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多重身份和多重人格的产生是人的内在自我不断冲突的结果。“女人”的记忆混乱源于逃避真相,而对真相的逃避意味着不愿面对曾经真实的自我,对她而言,虚假的记忆与自我更能被自己的情感和良知所接受,于是,真的自我被“屏蔽”。“男人”的多重人格之间则更具有“你死我活”的悖论性,心理医生、基督徒、国家总统、好战分子——这极具夸张性的身份/性格的怪异组合意味深长。在剧情上,悖论更以戏剧性的方式表现:得了精神病的“男人”,忘记了自己的总统身份,他痛恨战争,质疑文明,追问宗教,渴望救赎,俨然拥有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心灵;而当他找回了自己全部记忆,精神病象消失,他却成为了一个真正“疯狂”的人,一个偏执、残忍、可怕的独裁者。这种荒谬又“真实”可信的人生际遇,喻示了人类文明发展与人性的种种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在此,人的存在本身即是悖论,人性的多面与善变成为人类自我探求和追问的永恒母题。

悖论的“自我”是支撑整个作品和人物的核心元素。“自我”是人存在的根基,它属于精神和心灵范畴,具有形而上的意义,它既是哲学命题,也是艺术问题。多重“自我”的产生,究其根本,是人的欲望所致,这是人性所无法回避的。欲望与对欲望的制衡,二者的此消彼长,是生命存在的根本形态。欲望,它可以是人性中的贪婪恶魔,预示着毁灭;也可以在人性塑造中激发人的力量,构建人的生命意义,昭示着光明。就此而言,多重自我是生命本身的绚丽展示,是充满各种可能性的生命探索,是尝试探寻不同的生命意义。人生原本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自我、探寻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创造自我的过程。个体生命在面对文明与人性、道德与欲望、理性与非理性、善与恶、是与非的选择和挣扎时,感受到多重而复杂的自我,在种种选择与放弃中自我裂变、自我成长、自我救赎抑或自我毁灭。《精神病患者》中的“男人”和“女人”在自我存在的困境中,在人性挣扎与裂变中,展示了各自人生际遇下的特殊自我,伴随他们不同自我的宣泄与释放,读者/观者与他们一道追寻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并从个体性经验的自我上升到人类“共同自我”的形而上层面,实现了生命的激越,也完成了自我的升华。

从作品的“自我”悖论中走出,与作品中更多的悖论相遇,会发现《精神病患者》是一个被有意设置的悖论“陷阱”。就像整个故事发生在宗教圣地“圣城”,这个原本的心灵救赎之地被残酷的战火摧毁,多文化、宗教象征的教堂在战争中坍塌——这仿佛是一场文明与文明之间的战争,人性与人性自身的争夺——这一设置本身就是富有意味的,充满了困惑与悖论。从全剧看,人物自身存在的悖论性——“男人”和“女人”各自的多重自我的彼此冲突,人物语言的悖论性——精妙的台词像一场场高深、激烈的辩论,主题的悖论性——个体生命存在、人性乃至人类文明的悖论性……像一张无限延伸、没有边界又疏而不漏的网,笼罩了触手可及的现实和精神世界,观照着每一个脆弱、敏感、困惑、犹疑、不断突围的心灵。除了悖论给作品带来的戏剧效果,悖论这一命题本身就引人深思。也许,整个宇宙和世界就由悖论构成,悖论才是人性与文明的最终“秩序”;悖论也是人类痴迷于形而上思索的动力,试图摆脱悖论的纠结和苦难终将是徒劳的——“悖论情结”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是人性所生长的“恶之花”;我们为悖论所苦,我们也喜欢它。这也许是《精神病患者》让我着迷的原因之一。在作品中,悖论像个孤魂野鬼,四处游荡,你看不见它,却始终了解它的存在;它像影子,紧紧追随人物的精神形象,伴随人物的精神气质,也纠缠着你无尽的思索与回味。正是这种无所不在的悖论性,带来一种深层次的荒诞感,成就了作品独特的戏剧性。

戏剧终究要凭借直接而有效的戏剧性征服观者/读者。戏剧性首要的是戏剧冲突,在戏剧文本的想象世界里,在剧场的戏剧空间中,情节上的、心理层面的和精神世界里的戏剧冲突是戏剧自我表达的关键。《精神病患者》突出的悖论色彩和颠覆性表达,不仅构建了表层叙事的戏剧冲突,更激发了一种生命和世界存在的荒诞感,而这种切近生命自身的荒诞感和形而上意味,直接构成了它与众不同、气质独特的戏剧性。人物对白的准确、生动、精细与凝练,以及它的思辨性,让人感受到语言的戏剧性——语言的一种极致表达,包括语言的智性之美、对白衔接的巧妙,还有在理性思索与人物塑造之间不露痕迹的自由跳跃,展示了台词创作的深厚功力。这种质地丰厚、闪烁着理性和智慧光芒的台词语言,塑造了男女主人公身上的独特气息,赋予戏剧文本一种内在的文学性和深广的想象空间,在激发各种形而下的、狂风暴雨般的情绪和感受之后,把身心体验引向形而上的层面,带来净化与升华。观者/读者仿佛看见两个痛苦的灵魂在舞蹈,曲终人散,灵魂依旧没有停止“诉说”。此外,作品的戏剧性还体现在情绪化的语言风暴里,语言和思想的颠覆性、疏离性以情绪宣泄的极端方式表现出来,带来陌生化的审美效果,观者/读者以情绪体验的真实性认同了剧场“假定性”,领略了作品的艺术真实。

nlc202309010737

我把《精神病患者》的颠覆性看作是它的“娱乐性”,作为它的戏剧性之一种。此“娱乐”不是当下红红火火的低俗搞笑或花边新闻,而是真正的“娱人”、“寓教于乐”。事实上,现在影视文化中所泛指的“娱乐”,已经在过度使用中狭义化了这一词语;真正的“娱乐”应当具有理性精神,娱乐精神也绝不是一种游戏似的杂耍和玩笑。《精神病患者》对日常观念与思维定势的突破,对世界与秩序的质疑与批判,对人类既有文明的想象性破坏,对人性欲望的警惕与揭露,对自我人格的创造性展示,对生命价值的探索追问,对终极意义的执着思考,都具有先锋意义上的颠覆性。这种颠覆性,除了能够带来表面的陌生化的戏剧效果,使作品好看外,更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艺术的本质。艺术不是对现实的模仿,艺术也不是自我按摩式的心灵鸡汤。艺术是对现实的越界与反叛,是打破生活的规定性与秩序,打破固守的观念与思维,打破刻板与僵硬的世界和文明对人的单向塑造和潜在定义。好的艺术作品赋予人崭新的视野和眼光、感受和体验,去重新审视和发现被限定和“常规化”了的生命与世界;它不固守任何立场与思想,甚至是体验和感受本身,它追求与世界的变化同步的日新月异、常变常新,艺术因此而获得生生不息的活力和超越性的自由。《精神病患者》否定和颠覆现实世界和人类文明,是在进行一种否定式的探寻,探寻人性、文明与世界的新的出路与可能——灵魂拯救和人性救赎是它始终的关怀,它以这种方式打开心灵和精神的无限空间,也创造了自由的种种可能。颠覆既有的意义体系和世界秩序,并不是它的最终目的,对现实的超越与可能的灵魂自由,才是它的期望所在。

无论是接受上的小众,还是与生俱来的另类气质,《精神病患者》都注定是有争议的作品。具有戏剧性的是,它有争议之处也是它受青睐的地方,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品受人诟病处是它的思想大于形象,思想的声音游离于形象之外;“男人”、“女人”的符号性、隐喻性、智性特征以及思想主题的说理性、思辨性过于突出;还有精神分析的知识运用等,消解了形象的情感性,等等。事实上,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一个常常被忽视的常识是,在理性与感性、形象与思想的问题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往往夸大了它们之间的对立,而使人漠视它们之间原本彼此融合和统一的一面。真正的艺术作品,带给我们的是有意义的形象,其意义是用不可替代的“形象的”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获得。就此而言,《精神病患者》充满了“意义”的诉说,而它也正是以形象诉说意义。——“男人”形象的精神性、心灵性,他的心理和精神形象,像挥之不去的影子,超越了指称的符号性和隐喻性,饱满而生动。无论是斯大林式的、还是希特勒式的性格倾向,这个总统、将军、医生、教徒的“混合体”,都在他或恐惧孤独、或悲伤绝望、或敏感脆弱、或困惑犹疑、或忧郁痛苦、或癫狂痴迷、或残忍暴躁的诉说里,激荡着人的情感,震撼着人的心灵。在一个个瞬间,你甚至无法分辨,是他的思考还是他的忧郁,是他的理性还是他的病态,是他的多变还是他的执着,是他的清醒还是他的疯狂……深深地打动了你。实际上,正是这个精神病患者的形象“整体”,征服了我们同样善感、细腻、脆弱、挣扎的心灵。所以,重要的不是思想是否大于形象,理性是否多于情感,而是思想与形象、理性与感性的完美对接、彼此融合。感受的混沌和整体性,带来深邃的无法言明的审美感受。

透过“精神病患者”的悲剧,作品呈现了世界、文明和人性的悲剧——人类生存的悲剧。如果生命本身注定是一场无法逃脱的悲剧,那么,我真希望它能像《精神病患者》一样,带来越界与反叛的力量,以及那些被激发的生命能量与超越性的自由。说到悲剧的根源,也许正像剧中“男人”与“女人”所探讨的,是人性的悖论使然,是与非、善与恶、欲望与超越、掠夺与奉献……人总是像个钟摆。就像纪德临终时的那句话:始终是介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挣扎?这也是《精神病患者》无法超越的命题。无论如何,它的严肃性、心灵性、悖论性、颠覆性、戏剧性,都带来崭新的戏剧体验,还有如在圣洁的教堂或聆听古典音乐时一样的灵魂飞升的感觉,我知道,那是因为它通往灵魂救赎之路,人性的欲望与堕落、向善与拯救就在这路途中,无尽无休地缠绕着我们源源不断的诉说……

篇5:诉说作文500字

今天,我迈开步伐,在那条来回过千百次的小径上,尽情的奔跑。这时,眼前出现了一个身影,那身影是多么的熟悉,我放慢脚步,悄悄地贴近那个人身旁,他猛然回头,使我不禁向后一跳,好不容易才稳住身子,看了他一眼,果然没错,是小陈,他也惊愕的看了我一眼,才回过神来。

我们在小径上跑着跑着,好奇的我,忍不住问他:“你结婚了没有?”他提起水壶,喝了一口,回答说:“没有。”我像小孩般,天真的问:“该有要好的女朋友了吧?”他依然淡淡的回答:“没有。”我质疑的问了:“为什么?”他思考了一下,对着我说:“不知道耶。”唉,小陈就是这样子,迷迷糊糊的,和小学时的 个性,一模一样,丝毫没变。

我们两人来到了山路前,坐了下来,拿起毛巾擦拭满头的汗水,喘了一口气,我又问起了刚才的话题:“那追过女孩子没有?”他自信的回应我:“追过。”我压抑不住,接续的问:“几次?”他起身,像要逃避般,转身,但一会儿又回过头来,想了想,才对我轻声说:“四次!”我用吃惊的表情看着他,怀疑的`问:“一 次都没有成功?”他垂头丧气的说:“每次都快到手,又吹了。”我停了一下,起身准备出发,他终究忍不住了,开始向我絮絮不休的倾诉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我边跑边看风景,静静听他说话,不予回答,听着听着,有些不耐烦的转向他,回了几次:“差劲!”真是“差劲!”他闭上了嘴,停止诉说。

篇6:小鸟的诉说作文

我的家坐落在一棵高大的枣树上,茂密的枝叶把我整个家都遮蔽起来,看上去很安全。

村子里的人对我们很友好,我们也常常亮出自己的歌喉,放声歌唱,山脚下的流淌的小溪与我们合唱悬挂在半山腰的瀑布在为我们伴奏,我们的生活充满欢乐。

然而,这样的日子没能持续下去。因为森林旁新建了一家野味小吃店。从此我的朋友、家人死的死、伤的伤,他们大都成为了人类餐桌上的佳肴。一时间家家愁云密布,大家提心吊胆的过日子。

现在,森林里的每一只鸟儿都在绝望地大喊着:“人类呀,请你们手下留情,还我一片祥和的乐土!”这凄婉的叫声在这寂静的山谷中久久地回荡。

篇7:小鸟的诉说作文

这件事要从头说起:以前我生活在一棵清澈小河旁的大树上。那是一棵挺拔的大树,直立在小河旁,枝杆粗壮,给我生孩子、建窝;叶子宽大,让我挡挡太阳;水清澈见底,可以供我和我的孩子们饮用。我在那里自由地飞翔,给孩子们找食物也非常简单,食物也很美味。

可是有一天,一个垃圾袋打破了我们平静、自由的生活,它在我的眼前飞过。一眨眼便飘到了大树下那清澈的小河里。在那以后,就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子弹”在我与孩子们的眼前飞驰而过。原本清澈见底、味道甘甜的河水变成了乌黑的脏水,使我和我的孩子们没有水喝,导致我们还要到很远的地方找水。食物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因为那些袋子会排出毒素,所以食物没被腐蚀的也不多了。因为这样,所以我们不得不搬家了。可是这里的土地坑坑洼洼,也没有什么食物和水源。唉!我真怀念以前的家啊!在我离开那里的时候,我不舍得地看了我以前的家最后一眼,在那一刹间,我多么想自己拥有一种魔法啊:可以把这里变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大人在这里谈天说地;小孩在这里嬉戏打闹;蜜蜂在这里哼着歌;蝴蝶在这里飞舞;鸟儿们在这里鸣叫……唉!可那只能当作我的梦想了。因为我根本不会魔法啊!都怪那些讨厌的人类,往我们这乱丢垃圾,真可恨!可我们又不能报复他们,因为人们随时都可能把我们抓住。真是的,上天为什么就不为我们主持公道呢?

唉!我能做的只是在这里告诉人们,要保护环境,还我们一个碧水蓝天的家园!

篇8:小鸟的诉说作文

可是,好景不长。突然有一天傍晚,我正在给树爷爷唱歌,忽然从远处传来了汽车的喇叭声,声音越来越大。“哎呀,不好。”树爷爷说,“快到我怀里来。”我和爸爸、妈妈站在树爷爷胳膊上,注视着那辆汽车,汽车停在了我们跟前。这时,从车里走出两个大人和一个小男孩儿,他们从车箱里取出地毯铺在地上,然后拿出来三大包好吃的。“原来他们到大森林里野营来了”我说。只见小男孩儿和他爸爸、妈妈坐在地毯上,一会儿扔来一个香蕉皮,一会儿又把可乐瓶扔了过来。爸爸、妈妈怕把我打伤,从树爷爷怀里一同跌下去,全力地用身体护着我。我抱着树爷爷哭了起来。树爷爷长叹了一口气说:“人类就是这样残忍!”

深夜,动物、大树、小草、月亮、星星都进入了梦乡,我决心飞往城市。我连夜赶到了北京。已经凌晨五点了,我开始寻找我的新家。我找呀找,来到了窗檐下,一下子被主人打了出来,差点跌到路边的水池里;我又来到了大树上,刚想筑巢,就被小男孩儿用树枝拍下来,疼死我了。最后,我又从城市飞回了我原来的家。“啊!”我吃惊极了,“大树爷爷没了,小河发出腥臭味,小动物也稀少了。这还是我们生活的大森林吗?”

人类呀,保护环境、爱护小动物、珍惜水源吧!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破坏环境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类请爱惜我们吧,给我们一个温暖、美好、和平、幸福的家!

篇9:小鸟的诉说作文

下面,就请大家听一听小鸟的诉说吧。

我从小就生活在幸福的家庭里,受到爸爸、妈妈的疼爱。我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捉害虫。可是有一天,我在捉害虫的时候,被人类捉住了。他们把我放在笼子里,出高价卖给了一个小女孩。就这样,我一直生活在人类的家庭里。

虽然小主人对我很好,但我还是不习惯这个铁笼子,一直向往着大自然的生活。我经常躲在笼子的角落里哭泣,因为我想家,想我的爸爸、妈妈,想我的小伙伴们……然而,我却永远都回不去了,想到这儿,我更加伤心、难过。为什么,为什么人类和动物不能和睦相处?为什么人类要把我们动物推上绝路?为什么……

我哭得更加伤心了。这时候,我的小主人――林红来了。她不解地问:“小鸟小鸟,你为什么要哭啊?是谁欺负你啦?”我说:“是你……”“为什么……”她更加糊涂地问,“为什么是因为我?我可没有欺负你呀!”我伤心地说:“就是因为你们人类,我才会有今天。我原本生活得很好,为什么要把我当成你的宠物?害得我见不到我的亲人和朋友,也不能捉害虫了……我是多么的想家呀!求求你,小主人,放了我吧!”小主人听后,心想:小鸟说得对。自从大量的鸟被捕后,自然灾害也随之增多。鸟儿是人类的好

朋友,我应给把小鸟放了。虽然小主人很不忍心,但她还是把我放回了家。我在空中欢快地飞着,说:“谢谢你,小主人,我有机会还会来看你的!”小主人欣慰地笑了。

同学们,听了小鸟的诉说,你们有什么感想?如果把人和动物调换位置,你们又有什么感想?

朋友,让我们从现在起,保护动物,爱护动物。记住小鸟的诉说,不要再迫害我们的家园!

篇10:小鸟的诉说作文

但是,有一天,我们像往常一样去森林里捕捉害虫吃。但这一次虫子很少,我终于在茂密的草团下发现了一只,我正准备去吃,发现草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影子,扭头一看是人类小女孩,我吓了一大跳,赶紧吐下嘴中的食物,但最后还是被抓住了,放进了一个笼子里,这笼子使我一点也不自在,很小的一个笼子里也飞不起来。

在回小女孩家的路上,我听到小女孩说小鸟,我叫小羽,我们以后就在一起咯,我会给你布置一个舒适服服服的鸟笼,每天给你准备丰盛的美食,你一定会开心的。可我一点儿也不高兴,我在想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了,是不是再也见不到他们了?我是不是再也不能在天空中飞翔了?想到这里我忍不住掉了几滴眼泪。

回到家之后,小女孩给我笼子下铺了一层棉棉的布,我吃的都是人类的食物,大米,馒头,牛奶,我再也吃不到可口的毛毛虫和蝗虫了,我也住不上舒服的鸟窝了。

这一天,小女孩儿看见我一副不高兴的样子,就问我:“小鸟,你怎么不高兴啊?是我给你准备的不好吗?”我愁眉苦脸地说:“小羽姐姐,请放了我吧,我们在森林里吃的都是害虫帮助你们,而你们却抓住当宠物养,而且我非常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小女孩儿听了一边说一边打开鸟笼:“小鸟,对不起,我知道错了,我不应该乱抓小动物,我一定会好好爱护你们。”说完我深深地向他鞠了个躬。

最后,我回到了大自然,回到了爸爸妈妈的身边。

篇11:小鸟的诉说作文

我们鸟类有的一天大约可以吃六百多只害虫,啄木鸟还可以吃掉树木中的虫子,让树木不被虫子啃光。我们鸟类虽然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可是你们还要杀害我们。

每天我都会发现伙伴们又减少了好多,他们哪去了?我也不知道,直到有一天,我亲眼看见我的伙伴被你们一个一个拔光了毛,煮了吃了,还有的被你们弄死。当我看见后伤心极了。就在这时,有一个人,手上拿着竹竿,想制我于死地,幸好我反应快,不然就被你们害死了。

当我回到家后,伤心了一整夜,醒来后,发现妈妈不见了,再一看,天哪——妈妈被人害死了!从此,我没有了妈妈,成了流浪儿!你们知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给了你们清新的空气?是树木!那你们知不知道是谁让树木长的这么茂盛?是我们鸟类!如果没有了我们树木就长不好,可是你们呢?你们不仅不保护我们,还乱砍树木,破坏我们的家园!不仅如此,你们还不择手段的在伤害我们,让我们过不了一天的安宁生活。

无知的人们,停止你们的行为吧!不要再伤害我们了,我们跟你们无冤无仇,反而还帮了你们,你们为什么还要害我们!我们已经有佷多鸟类都被打死了、杀死了!但我们依然在帮你们!

我希望有一天,会有一位好心人贴上一个爱鸟公约,上面写着:请爱护鸟类,以后如果谁再害鸟类,一律赶出本地,不许再来,还要让你害的这只鸟活过来,不然就重重的罚款。到那时候什么时候都是不会发生了,我们再也不用过上逃避的生活了,那多好呀!

上一篇:龙旗控股2010应届生招聘笔试考题下一篇:醋的说明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