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的优缺点教学反思

2024-04-21

临摹的优缺点教学反思(共10篇)

篇1:临摹的优缺点教学反思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的想象力远不如幼儿时期。

第一,幼儿时代的孩子不会畏首畏尾,拿起画笔就敢大胆的画出自己所想的内容,画中的人物与真实虽然相差甚远,但是色彩、构图都非常大胆,非常吸引人。第二,幼儿时代的孩子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还没有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能想象到的东西非常多,都可以运用到画面中。

在上课时,低年级的孩子总是问我,老师,我什么都想不到,什么都画不出来,能照着书上的画吗?只要我拿出来范画,就会发现这次的作业大部分都与范画一模一样。到底临摹能够提高低年级孩子的绘画能力还是会阻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这是一直困扰我的一个小问题。

临摹是绘画的第一步,每位绘画大师都是从临摹起步的,古罗马的雕塑、达芬奇的手稿、马蒂斯的绘画风格…这些杰作都被复制、临摹,造就了不少艺术史上的奇迹。每位大师都是从学生时代临摹大师作品开始的,在临摹过程中对大师优点的学习,可以提高孩子的绘画技能。

8、9岁孩子的模仿能力正是最强的时候,他们在学习临摹的过程中接受能力也是最强的,所以,临摹是绘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临摹的过程也是禁锢思想的过程,临摹的图画很容易变成孩子绘画的固定模式,造成孩子概念的画风,不利于形成孩子自己的绘画风格。

所以,适当的临摹再加上适度的自由发挥是低年级孩子练习绘画的必经过程。

篇2:临摹的优缺点教学反思

《静物临摹》一课,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造型能力。学生通过范画临摹练习,观察事物必须细心敏锐,才能准确画出物体外形,造型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画好一幅画,经过细心观察后,构图是关键,画的再形象逼真,没有一个好的构图也是徒劳。虽然都知道主体要画中间,但是在实际学习中还是会有同学“跑偏”,画面不稳定,有的同学胆子太小,放不开手脚,画得太小,整张纸太空、不饱满的感觉,还有的可能会出现画面太大,好像要把纸涨破,都是构图不合理导致的。在处理静物的空间前后层次感时,通过前后遮挡的方法,很快能表现出来,我将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鼓励他们要多观察,加强练习,这样会对自己以后画画有非常大的帮助。透视问题是美术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物体间大小的变化、前后遮挡的变化以及色彩的变化来表现画面以及足够。

学生通过临摹练习,不但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大有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细心,这对学生学习各门功课都有好处。

篇3:浅谈中国山水画的临摹教学

临摹, 是学习中国画传统的重要方法, 即用临照和模仿的方式来学习传统国画。古画论认为“师心不师迹”, “师迹以师心”。这说明临摹包含了两个主要内容, 临摹“笔迹”和临摹“心迹”。笔迹, 即呈现于作品中的笔触痕迹。心迹, 即心思, 指潜藏于作品中的规律和审美法则。所谓“师心不师迹, 师迹以师心”, 意思是临摹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掌握山水画的规律和审美法则, 而要了解和掌握山水画的审美规律, 则必须要沿着其“笔迹”探求才能有所收获。这也就是临摹的要义。

山水画, 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 每一个历史时期, 都有无数珍贵的山水画作。从目前留存最早作品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到近现代大家如李可染、黄宾虹等人的山水作品, 许许多多的画家作品都可能成为我们的临摹对象。而每个画家因个性不同, 风格语言不同, 临本的笔墨语言、用笔、造型结构又会有所变化。如宋代范宽的作品风格雄浑, 用笔劲健有力;巨然的作品风格华滋秀润, 用笔圆融;元代倪瓒的作品风格清冷飘逸, 用笔简淡。初学者每接触到一家一派的作品, 就会临摹到不同的笔墨技法。那么面对众多风格的画作, 初学者该如何对待?所谓万变不离其中。当初学者面对古代山水千变万化的艺术语言时, 应该头脑清醒, 时刻明白, “师心不师迹, 师迹以师心”。临摹山水作品只是为了学习其中蕴含的规律和技法。

二、临摹法则——先放后收, 收而后放;先简后繁, 繁而后简;不及后过, 过而后及

临摹, 是初学者学习中最重要的阶段, 临摹遵循从易到难的学习原则。临摹学习除了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 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先放后收、收而后放;先简后繁、繁而后简;不及后过, 过而后及”。这既是山水画临摹教学的经验之谈, 也是山水画临摹应该遵循的法则。因为临摹不单单是为了掌握技法和规律, 同时也应该提高学生自身审美修养, 开启心智, 挖掘自身的天赋和才华。

(一) 先放后收, 收而后放

对于初学者来说, 大胆和单纯则是最好的学习状态, 只有在大胆和单纯的状态下, 学生的天赋秉性才得以挖掘和展示。所以, 刚开始初学者必须先要大胆, 放开手脚无所顾忌的大胆作画, 粗放的用笔, 利落的线条, 狂放的笔墨,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临摹中找到自己的艺术感觉, 最大限度的呈现学生的个性和天赋。所以要“先放”。

“先放后收”, 放开手脚了就不会拘谨了, 即使以后绘制大画也具备全面的掌控能力, 拘谨和严谨是两回事, 放开手脚但不放开规律法则, 不是乱画, 只是将规律法则扩大化, 以强化的形式展示于人, 这也是先放后收的根本目的。

当学生能够放开胆量画画了, 这时需要学生收敛气息, 学会控制绘画的速度和力度, 学会认真对待画面中的每一处用笔和用墨, 在造型结构和笔墨技法上做到精微和严谨。“收”, 意味着收敛回拢于法则, 将笔墨绳于笔法、墨法、规律之中, 做到“笔无妄下”, “墨无妄使”, 做到笔墨精妙, 多一点为过, 少一点不及。通过严格地训练自身的“手”和“眼”, 严谨的苛求于法度, 拘于法度, 合乎法度, 熟于法度, 最后能够游刃有余, 了然于法, 进而能化, 才能真正的“放开”, 达到更大的艺术自由。

(二) 先简后繁, 繁而后简

何谓“先简后繁”, 因为山水画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刚开始的临本应该内容简单, 浅显易懂, 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山水画的基本内容。当初学者学会绘画简单的山水物象的时候, 就需要学会深入画面。这时候学生需要不断地在画面上增加东西, 增加墨增加线, 增加皴法, 将画面做到最大的饱和状态。所以“先简后繁”。

只有学会增加画面内容, 学会繁杂丰富, 大脑才会习惯于思考作品各种各样的细节点, 当这些强制性的思考变成了习惯, 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人们手头上的绘画习惯, 自然而然的融入绘画当中。所以初学者必须学会增加东西到画面中去, 学会往最大的限度、往厚处加东西, 增加点、增加线、增加面, 增加到再也不能增加为止, 甚至于超过临本的画面效果。初学者只有学会繁琐了, 才能够为将来的艺术提纯打下良好的基础, 才能使艺术做到精纯和简约。因为简约不是简简单单, 它只是将所有的繁琐融于一画, 在看似简单的物象中, 一笔之中见虚实, 一墨之间见方圆, 笔“简”而意“繁”。也只有将“繁”做到极致了, 才能做到“简”, 才能绘制出看似简单实则繁琐的好作品。

(三) 不及后过, 过而后及

老话说的是“过犹不及”。因为从审美角度来说, “过了”就如同“不及”, 这说明了艺术中关于“度”的把握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 由于没有绘画经验, 临摹作品在内容的深入刻画以及整体控制问题上会有所欠缺, 一方面由于学生小心谨慎, 担心破坏画面而不敢继续深入绘画;另一方面学生认为已经完成, 而不知道还要绘制什么内容。这些都是初学者临摹学习阶段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就是“不及”, 画不到位。因为“不及”, 所以必须“过”。

“过”, 意味着过分和刻意, 也代表着强化和突出。教师引导学生把山石结构画过头, 把明暗虚实黑白画过头, 学生才会在强化中掌握知识, 才会直观的看到“过”, 感受到“过”的状态。只有把所有内容画过头了, 把山石树木事无巨细的全部表现出来, 全盘皆取毫无不舍, 才会把绘画内容做到极致, 学生才能强制思考全部绘画内容, 才会形成全面的思考模式, 才会在将来的绘画中有所取舍和偏重, 才会“及”。

同时, “过”, 也是一种艺术夸张。每个人的心智犹如一张弹簧, 只有拉到最大的限度, 才能达到极致。因为每个人的心智并不是都能够走到极端的, 只有天才的画家才会直接走到极端, 但不是所有人都是天才, 那么最大限度让他们体会到极端, 就必须要画过分、要画过头, 然后再在往后的绘画中稍微调整一下, 再加上学生自身的心性特点, 这拉过头的弹簧必定会有所回收, 不至于太夸张离谱。而如果从不过头, 就永远也无法达到曾经超越的那个合适点, 就“不及”。所以初学者在绘画临摹中, “不及”后“过”, 然后再“收敛”, 再到“及”。绘画, 需要大胆和勇敢!

篇4:临摹的优缺点教学反思

【关键词】体育教学 教学生态系统 生存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05-02

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的活动主要就是培养人才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中及存在师生之间的关系又有教师和教学环境的关系,这些关系的运动过程也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主要就是由老师、学生和教学设施组成,这些组成因素对教学的成果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在分析当代体育教学生态化的时候,对体育生态化的缺点进行系统的分析,主要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顾忌到每个学生的经济条件,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没有全面的体现和了解。

1.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的缺点

1.1体育教学教师的能力

对于之前的教学都是有老师自己安排的教学内容,老师主要就是为了应付学校的领导,所以教学成绩的考核主要就是由老师进行安排,对于学生的学习也就想得平淡无味,这样的教学也就没有质量。在2013年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调查的结果,大学体育课是大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虽然是这样,大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的时候没有认真对待,也没有很好地安排时间学习,甚至还有很多学生没有上课,在最后考核的时候都是通过应付,没有严格的要求。对于这些问题都是大学体育老师的要求不严格,给大学体育教学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同时这些影响又是因为学生和环境所导致的结果。所以我们应该制定体育教师资格评价体系,选择合适的人来做体育老师。首先体育老师要有体育竞技的能力,还要对老师的人文素质进行考评,这样也就可以培养更优秀的学生,主要就是注重体育教学中人文修养的教育,这也是提高体育教学的重要措施。

1.2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

大学校园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生也就是国家的栋梁,中国面临的挑战更加艰苦,因此教育就是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这也就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教学任务最重的高中阶段,学生的压力比较大,都希望学生能够考出优异的成绩,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学习,对于体育教学也就没有加以重视,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甚至没有开设体育课程,在学校随处都是看到学生苦读的身影,这样也就导致学生的体育素质十分差,到学生进入大学的时候体育也就远远的落后。近几年,大学校园进行的军训中,很多时候都出现了晕倒现象,这也就是学生身体素质差的具体表现,大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体育课的重要性,大学体育课才能更加充满生态化的活力,才能平衡互动的发展。

1.3教育环境和教学工具

大学体育教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渐提高,很多学生的体育教学设施得到了保障,但是体育教学生态化主要就是强调工具的作用,也就是说每一项体育教学都是要依靠相应的硬件才能开展。在中国的校园更多的就是强调团队精神和无私奉献,这与大学体育教学的理念也就发生了冲突,根据对大学体育教学的调查,有80%的学生没有掌握健身的方法,有60%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也就远远地落后于发达国家。大学体育教学应该满足学生毕业以后进行体育活动的需要,这就意味着把培养学生体育文化和体育习惯放在了首位,完成培养学生兴趣、能力、习惯的终身体育的目标。

2.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的解决方法

2.1加大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

对于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与整个社会环境密切联系,我们只有提高体育文化的宣传才能带动大学体育的发展,对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之后我们应该大力的宣传体育教学,把这些优点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增加人们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作为当代的年轻的大学生他们希望能够被社会认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我们也就要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在学校开展媒体广播大力宣传体育文化,以学生作为宣传的主体,主要以大学的体育传播为己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个人价值加以突破,获得学生群体的关注和认可。

2.2加强大学体育俱乐部建设延续体育教学生态化

在大学这个五彩缤纷的舞台,学校的社团也就是这个舞台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全面的人才,主要就是培养学生体育技能和思想素质,同时培养积极向上的追求精神。这也就是我们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做到以学生为主,按照学生的兴趣自己选择体育项目,体现自身价值。在俱乐部里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大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的发展。由于课程的安排以及专业体育教师的有限,体育教学在大三、大四开设的体育课程多为选修,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样也是大学教育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学生因子的缺陷,使得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严重,而普及体育俱乐部却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

2.3改革大学体育教学模式

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教学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体育教学,在教学的模式上也是存在很多问题,当代大学生主要是以老师的教授为主,对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没有重视,也就造成了教学的脱节,没有创新体育教学也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具体到教学模式的改革上,我们应该抛弃以往大学体育教学中偏重体育技能的训练而忽视理论修养的教授、偏重统一标准考核而忽视不同学生的动态发展、偏重基本技能的广泛教授而忽视体育项目教授的延续性等缺点。

大学体育教学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它具有整体性、协同性、共生性、动态平衡性的特点,在对人才的培养的时候是全面的发展,这也就是大学体育教学的要求更加高,目前大学体育生态化的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并探索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之路。我们只有积极地改革体育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大力提倡终身体育的观念,才能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迎接新时期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任凯.分析当代中国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的缺点和反思 [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2.41.

[2]吴明深.论体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学刊,2013(3):22.

[3]田忠.关于我国部分普通院校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绩效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9,(1).

篇5:《自然之道》教学反思缺点问题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和几个朋友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上,想实地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开巢穴进入大海的。出于好心帮助了一只幼龟,结果却给成千上万只幼龟带来了灾难,使不少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物。这件事告诉我们:爱护动物就要了解它们,了解自然法则,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感情朗读、对比体验等过程, 理解文章内容。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学生的自由辩论:一部分学生以原告——绿色海龟家族身份控告旅行团,并说明控告的理由;另一部分学生以旅行团成员身份为自己申辩;一名学生以审判长身份结案。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时间非常充分。学生们敢于大胆发言,课堂上出现了争辩的场面,有的同学认为向导做的对,以此来让这些旅行者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有的同学说向导做的不对,不能以牺牲几十只幼龟的生命为代价来让人们觉醒,还有的同学认为向导的做法既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在审判长定案的环节,我还为他捏了把汗:如果他判得不公平或有一方不服怎么办,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审判长竟然当机立断宣判:旅行团成员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使海龟家庭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但由于他们也是出于好心,所以旅行团成员要向海龟家族公开道歉。真是思维敏捷,表达清楚呀,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篇6:小学美术临摹教学初探

然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学生能够十分完美地用手中的蜡笔绘画出美丽的花朵, 但是因为不懂得技法, 画出来的花朵毫无生机;学生也能够用蜡笔将星星十分漂亮地描绘出, 但因为技法的问题, 星星却被画成了五角星。究其原因, 主要是临摹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作主动性, 学生在创作中完完全全去临摹, 反而阻碍了他们自身潜力的发挥。所以, 一味地进行临摹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毫无益处的, 但小学生, 很难快速掌握绘画技法。在这种限制之下, 学生就无法将他们眼中的美好世界完完全全地勾画出来。相反, 假如教师能够让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同时提高, 情形又会大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自己的美术课堂上必须适当地安排一定的临摹练习,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创作。一般而言, 经过一两年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之后, 学生的绘画作品线条将变得自然流畅, 下笔将变得大胆, 有的甚至流露出让人惊讶的自信。

那么, 如何才能发挥临摹的正面作用, 还美术教育之正位呢?我认为美术教师只有自然而然地发掘出学生的创造性, 因人而异对他们认识世界予以指导, 并且启发他们除了会画我们眼中的美丽世界, 还要学会画我们心中的纯净世界。只有这样, 才能有更好的美术作品。

众多的教学实践表明, 儿童绘画时, 只有让他们随自己的天性率性而画, 才是绘画所应追求的真谛所在, 也就是说儿童所独具的纯洁、善良是绝对不能被扼杀的。所以, 在临摹教学中, 一旦学生不能照着例画临摹, 或者想象不出来, 教师可先让其观察例画后再进行默画, 并鼓励他们可以在原先例画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创作。这样, 在经过大脑的消化、加工之后, 学生就会形成自己独具的绘画语言, 从而提升绘画技能。

此外, 为了让临摹真正发挥实效,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将其与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结合起来, 让学生创造与技法同时兼具。假如教师一味地去启发学生想象, 或者只讲解绘画技法, 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两种情况:其一, 所画作品题材十分枯燥, 失去童真;其二, 能够大胆联想、想象, 但具体内容却画不出来。只有将绘画技法与学生想象合理地结合起来, 所创作的绘画作品才会更有生命力。

当然,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科学把握时间, 做到精讲多练、多辅导, 充分发挥临摹在学生绘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比如, 在讲解完一些基础的美术知识后, 教师可在临摹开始之前, 引导学生观察这幅作品好在哪里, 为什么它能够吸引人。之后, 再让学生动笔。

总之, 作为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方法, 临摹的作用在学画中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临摹, 一个初学者可以学习到用笔、用墨、构图等一整套的技术能力, 之后再经过个人长期大量的重复训练, 形成自身的绘画风格和能力。可以说, 临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其作用不仅是技术的锤炼, 更是形式语言的积累。而当前美术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不仅有美术技法, 还要能够大胆创造。所以, 在临摹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正确认识临摹, 让其成为学生绘画的基石, 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架桥铺路。

摘要:临摹在学生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学生学习美术的一座桥梁。如果学生能够在临摹的时候汲取经验, 增长见识, 学会技能, 就可以创造出更好的美术作品。所以, 如何更好地开展临摹教学一直是广大教师积极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中笔者立足于小学美术教学, 对其展开探究, 希望能为广大同仁的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美术,临摹,桥梁,作品

参考文献

[1]闫同林.美术教育与创造能力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0 (3) .

[2]李甦, 李文馥, 杨玉芳.儿童绘画与语言关系的发展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 (3) .

[3]张晓韬.对临摹教学的认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 (9) .

[4]童铧彬.浅谈美术教育中“临摹”的艺术价值[J].美术大观, 2009 (11) .

篇7:关于国画临摹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国画 临摹教学 思考

一、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蓬勃发展。在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中,中国画教学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大多以临摹为主,摹本大多以美术教师自制,学生成绩评定以教师眼光作为标准,致使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太难索然乏味,使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和美术表现潜能及由此引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不适合我国把了解中国美术被作为普通公民的一般素质要求。多年的国画教学实践还反映出这样的问题:一是表现在把国画的教与学局限在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之中;二是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从而无法把握中国画造型法则和实践的应用;三是对中国画概念的误导与忽视,造成学生对中国画本质与内涵的模糊,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这些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实施,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需要,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次要位置,课程的评价也缺乏全面性。

二、对国画临摹教学的再认识

人类的文化成果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有所成就,任何一种创新发明都只能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而中国画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成果,是人们观察世界,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语言符号,笔墨之间饱涵着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正如艺术理论家克里斯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艺术不是产生于虚空,没有哪个艺术家与前辈和样式毫无关系……”

(一)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由之路

临摹是中国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掌握中国画本体规律的重要学习方法。清代董启运说:“初学欲知笔墨,须临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中国画的特点是“意象”造型,它不要求模拟现实,以实际不存在的线为造型手段,以阴阳、虚实、轻重等处理对象空间关系,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这些具体方法归纳成程式。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各画种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思维、绘画模式和表现语汇。这些程式也就是中国画的特色,这是面对实景和人物模特写生的方法所不能代替的。要传承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就得要通过临摹这个途径,掌握传统的绘画语言和技巧及造型规律,领悟文化精神特质。

(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临摹

临摹是把学生引向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临贤习圣是启迪我们自身本原的智慧和光明,通过临摹又会将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知识结构简单应对学生,更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代替学生具有丰富想象的思考。那么如何对学生的临摹学习作正确的引导?我觉得首先应从选择好的范本开始,宋人刘道淳在《圣朝画评》中说:“师学舍短”,也就是指临摹学习,必须有所选择,去短取长。二是采用临摹和鉴赏相结合,不能傻临,如唐志契所说“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因为临摹不仅仅是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也是整体上解决感受与理解传统绘画的过程,还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应把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體味,在临摹中,要学会比较,学会品味,学会分辨优劣雅俗,判断笔墨高下,领会笔墨与风格的关系,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三是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因为临摹不是目的,临摹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把握和表现现实的方法,并形成创新的基础。

三、国画临摹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坚持“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

我们的教学多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只有在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基础和能力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防止盲目的或单纯的教学。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指导原则,教师以自身的修养,对不同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智能结构和艺术修养等,能够全面性透视,并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他们自身发展的潜力优势,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出独特艺术创造力,而不是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充分利用“范画”在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因为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而教师“范画”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师把作品进行分解、剖析和演示,在示范的过程中有重点地结合讲解,尤其中国画的墨色浓淡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予以详细的示范。学生经此直观感受之后才能加深体会,尔后引起学习兴趣与表现冲动,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三)形式技巧传授不能过于僵硬

形式技巧传授在中国画教学中虽然程式很强,但在向传统学习过程中,要从作品的精神上去领会和把握,不能用“硬性强化”的教学方法,而形式技巧的传授必须打破僵硬的概念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进行。

(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国画教学中,使学生懂得“古人之法是用,造化之象是体。”在造化之前,所以除了临摹学习古人之外,向自然和生活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能力和写生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心得,个人阅历,修养体悟进行个性化创造,也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入一个创造层面。

篇8:临摹的优缺点教学反思

在我的美术教学中,一部分是没有一点绘画基础的学生,他们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希望经过几年的学习能够进入美术院校深造。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临摹是其入门的最快捷径。在一次教学中,我演示几何形体的绘画方法和步骤, 讲解绘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步骤进行临摹,经过几节课的练习,发现初学者入门很快,基本掌握了用笔的技巧和线条的穿插、对比与虚实。虽然构图、透视等不太准确,但能够在短时间内把物体“拷贝”下来,是临摹起到了突出作用。

对另外一些有绘画基础但造型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可以适当增加其临摹的课时量,选择具有代表性、专题性的优秀作品作为临摹对象,选择部分适合自己的作品做专题临摹研究。临摹过程中教会学生怎样去观察事物、比较事物,怎样把事物之间细小的差距表现出来。观察它的色调与深浅,比较它的长短、宽窄和大小,表现它的虚实、远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能够较准确地把平面对平面的画表现出来, 并且造型能力在短时间内有很大的提高,这对于进一步激励学生的绘画热情是很有用的。然后再一步步地引导他们进行半临摹式训练。半临摹式训练简单地说就是按照所临摹的范画摆一个一模一样的事物出来,无论是角度还是灯光都力求完全接近。学生可以一边写生一边参看临摹的范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绘画技法会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熟练。这种半临摹式训练也能够很好地避免学生机械被动地抄袭现象———哪地方深点,哪地方浅点,就把这种深浅变化照抄下来,至于这深和浅意味着什么,却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临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种错误思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了绘画不单用手,还要用心去体验,用脑去思考。

对那些有绘画基础的造型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临摹档次较高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为了吸取作品中的表现方法、技巧、表现风格和绘画语言。因为学生鉴赏绘画作品有一定的局限性,临摹时凭自己的好恶,所以需要专业教师进行侧面指导。怎样鉴别画的好坏;对于物体的起伏凹凸、明暗虚实关系大师们是怎样去表现的,怎样变为己用而不是盲目地抄袭;怎样研究其内部结构的外在表现,并且能够深入、准确地刻画出来。临摹中我的要求是以原作为主,适当进行取舍。在形式、内容、构图和表现上基本相似即可,色彩可加以变化,适当调整,这样学生便有一个开阔的空间,使他们求异思维、想象力、情感的表现都有所舒展。齐白石曾经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管你学油画还是学国画不能生搬硬套,学东西要灵活运用。李可染也说:“学画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功力打出来。”这里所讲的“打进去”指的就是对于传统的临摹学习。在我的美术教学中,与绘画大师进行“零距离接触”的学生, 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写生中积极主动地、由表及里地分析研究对象,研究外部表象的内在成因,做到“知其所以然”,然后再进行绘画创作。他们的作品大都经得住推敲,逐渐形成自己绘画的风格和技巧。

篇9:关于中国画教学临摹中的思考

【关键词】国画;临摹教学;思考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中国画艺术是对当代中学生艺术欣赏及绘画实践比较重要的学习部分,尤其是在中国画临摹中,更是一个教学的难点和塑造点。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大多以临摹为主,摹本大多以美术教师自制,学生成绩评定以教师眼光作为标准,致使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太难索然乏味,使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和美术表现潜能及由此引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不适合我国把了解中国美术被作为普通公民的一般素质要求。多年的国画教学实践还反映出这样的问题:首先表现在把中国画的教与学局限在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之中;其二是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从而无法把握中国画造型法则和实践的应用;其三是对中国画概念的误导与忽视,造成学生对中国画本质与内涵的模糊,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这些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实施,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需要,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次要位置,课程的评价也缺乏全面性。

艺术课新课标指出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我们可以从美术作品中,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人类历史、文化、生活、情感和政治等信息。所以,这学期的中国画的模块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笔墨技法與造型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人文素养,使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热爱。

临摹是中国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掌握中国画本体规律的重要学习方法。中国画的特点是“意象”造型,它不要求模拟现实,以实际不存在的线为造型手段,以阴阳、虚实、轻重等处理对象空间关系,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这些具体方法归纳成程式。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各画种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思维、绘画模式和表现语汇。这些程式也就是中国画的特色,这是面对实景和人物模特写生的方法所不能代替的。要传承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就得要通过临摹这个途径,掌握传统的绘画语言和技巧及造型规律,领悟文化精神特质。

临摹是把学生引向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临贤习圣是启迪我们自身本原的智慧和光明,通过临摹又会将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知识结构简单应对学生,更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代替学生具有丰富想象的思考。那么如何对学生的临摹学习作正确的引导?我觉得首先应从选择好的范本开始,也就是指临摹学习,必须有所选择,去短取长。二是采用临摹和鉴赏相结合,不能傻临,如唐志契所说“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因为临摹不仅仅是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也是整体上解决感受与理解传统绘画的过程,还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应把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体味,在临摹中,要学会比较,学会品味,学会分辨优劣雅俗,判断笔墨高下,领会笔墨与风格的关系,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三是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因为临摹不是目的,临摹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把握和表现现实的方法,并形成创新的基础。

在中国画临摹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持“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

我们的教学多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只有在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基础和能力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防止盲目的或单纯的教学。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指导原则,教师以自身的修养,对不同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智能结构和艺术修养等,能够全面性透视,并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他们自身发展的潜力优势,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出独特艺术创造力,而不是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充分利用“范画”在中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因为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技巧,而教师“范画”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师把作品进行分解、剖析和演示,在示范的过程中有重点地结合讲解,尤其中国画的墨色浓淡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予以详细的示范。学生经此直观感受之后才能加深体会,尔后引起学习兴趣与表现冲动,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三、形式技巧传授不能僵硬

形式技巧传授在中国画教学中虽然程式很强,但在向传统学习过程中,要从作品的精神上去领会和把握,不能用“硬性强化”的教学方法,而形式技巧的传授必须打破僵硬的概念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进行。

四、在临摹教学中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国画教学中,使学生懂得“古人之法是用,造化之象是体。”在造化之前,所以除了临摹学习古人之外,向自然和生活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能力和写生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心得,个人阅历,修养体悟进行个性化创造,也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入一个创造层面。

这四个方面不仅仅是在中国画教学中要体现出来,在高中美术课中,素描的学习,水粉画的学习都应注意,但中国画的特点就是意象化,写意大于写形,这就对每一个同学和教师提出了更加有难度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认识并临摹出自己的特点,这种就不是单纯的临摹,而是在临摹形式的基础上加入自身的思想,是一种几乎为创意的临摹方式,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临摹的兴趣,具体方式可以是先以摹本为范例,对画面意境进行体会理解,想象画面环境,延展思维,而后根据自身想法进行画面构图及其色彩的复制或改变。最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绘于纸面上,得到自己的小创造。

当然,这是一个最后的目标,在学生临摹初期还是应该先将技术学习放置第一位,学习笔法,用线,阴阳浓重等等。

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中学国画教学中不能像专业教学那样,有较充裕的实践循序渐进地从临摹到写生,但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对待不同形式和不同想法的学生作品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观点、轻易评价,艺术是个性的产物,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为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

以上便是我对中国画临摹教学中的思考,总之为在尊重临摹样本的前提下,灵活掌握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主观作用,放松对形式的约束,从而达到更加符合新时期中学生对艺术的要求以及新课改之后对课程学习的标准,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中国画的临摹的精髓。

参考文献:

篇10:浅析中国画中的临摹教学模式

一、要选择好的临本

我们的课堂教学, 都是选择古代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做临本。选择临本, 一定要注意选择有成就的画家的优秀作品, 因为前人的作品艺术风格高, 形象刻画生动, 在运线设色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如《韩熙载夜宴图》是作者目识心记, 创作了这一画卷, 夜宴图以长卷形式分为夜宴、观舞、休息、演示、宾客酬应等五个场面, 画中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不同的身姿容貌, 以致手的表情都处理的较为成功, 特别是韩熙载的形象, 富有肖像画的特点, 衣冠穿着也反映了他的放纵, 开卷的夜宴处理的聆听、演奏、琵琶的情节, 笔致细劲, 明的色彩与床案及男冠的沉着色彩相协调, 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临摹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临摹的纸张主要以生宣、生绢为主, 笔宜以狼毫、兼毫中号为主。

我们确定画家后, 还应对画家的作品按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选择相对简单、小幅的作品进行临摹, 以便学生更好地控制、把握。

1、对临

起稿前, 要求学生尽量对原作 (范本) 进行仔细分析, 体会其在构图、构思、起笔、落墨各个环节上的精妙之处, 以求整体、全方位地提高临摹实践的质量。在分析作品的过程中, 要“以己之个性感悟古人之个性, 以己之创造感悟古人之创造, 以己之特殊感悟古人之特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 使之投入与古人的交流对话中。对临古人的一笔一墨, 揣摩古人笔墨语言符号形成的原因及发展的轨迹, 寻找在当代语言环境下能转化成自己的笔墨语言。这就要求学生在临摹实践中要有创造意识, 培养对中国山水画形式美的认知能力, 使临摹与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避免临摹只是停留在原作 (范本) 表面上, 只是获取了古人笔墨语言符号的外在特征, 使学习获得的技能不僵死、不固止。

临摹应该从淡墨、局部入手。画本无定法, 但是学生在初学阶段对纸、水、墨尚缺乏认识, 容易画坏, 反而影响学习。从淡墨入手则可以多层复加, 并逐渐熟悉原作 (范本) 的用意和笔路。这个摸索、调试的过程正好也是揣摩古人构思、落笔的过程。待心中有底, 对古人的技能自然就能熟悉, 落笔、落墨自然就可以稳、狠、重了。

多遍复加即积墨法, 是山水画中的基本功夫。临摹历代大家作品自然离不开这层层复加的积墨法。但是运用此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层层复加的后一遍笔墨绝不是在前一遍笔墨上的简单重叠, 而应该注意错位叠加。这要待前一遍的笔墨干透才可以施为。

(2) 每复加一遍都应该破前一遍的笔墨, 使它们不呆板、整齐。复加时要注意保留前面精彩的笔墨, 并让它能更加彰显出来。

(3) 多遍复加, 要使它们越来越含蓄, 使笔墨更耐人寻味, 使整齐的、有条理的变成不规整的。但是, 又要打破既成的规律, 在不和谐中求和谐, 让秩序、规律隐于无序中。

笔法上应注意分析各家的不同, 如龚贤用笔虚入虚出, 笔法简单, 以多层复加达到以繁求简。石涛用笔则是“尖笔写秃势”, 侧锋出笔, 锐利而疾速, 以求达到以简求繁。

选临作品从局部入手, 或选择画家一些尺寸小的、册页作品。这样, 其好处是利用有限的时间学习更多的内容。其次, 局部方寸之地凝聚着作者的整体修养, 临摹时应配备放大镜, 认真分析。大家作画, 有时寥寥几笔, 却余味无穷, 实乃他们的笔墨精确到位所致。这种学习方法, 在学生学习笔墨技能的同时也会加深对画理、画法的认识理解, 从而提升对审美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这也就是所谓的“尽精微, 致广大”。

2、意临

意, 是指对原作 (范本) 的领悟。意临是体现临摹者的修养、学识、品位和智慧的临摹。意临要求学生必须有较高的修养和技术技巧, 是在领会原作 (范本) 整体风格、笔墨语言基础上进行的一次“二度创作”。

3、背临

背临需要在对临已经精、深、通、透的基础上, 即有很强的笔墨技巧和对审美规律高层面的把握后, 方可涉足。背临作品时要注重对原作 (范本) 笔墨语言的整体性和风格的把握, 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作品。背临对初学阶段的同学不适合。

三、要学会读画, 体会作者的立意

相传, 唐代画家阎立本到荆州见到张憎繇的画, 第一天初看, 认为张憎繇不过是“须有其名”。第二天去看时, 发现张毕竟是“近代高手”。到了第三天, 他又去仔细看时, 方才领悟到张的作品“盛名之下是一定不会假的”。于是, 在此停留十多天, 朝夕揣摩, 坐卧观之不忍离去。这个例子说明, 对一幅画的精华所在, 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所以, 我们拿到临本后应象读书一样, 多读才能体会其真谛。在读画这一点上, 我们有些同学做得很不够, 往往临本草草一看, 急于打草稿, 草稿未打好, 就匆匆忙忙上正稿, 这样画出来的画, 其收获肯定是不大的, 主要是静观功夫不够。因此, 首先要会欣赏, 对一幅作品要认真仔细的研究分析其特点, 线的勾勒与构图方法等, 找出其中精彩而其有特色之处, 经过静思揣摩, 创意出新。每幅作品画中之意, 都寄予画家的情思。在生活中寻找自我, 才能创“意”, 只有了解所临作者之立意, 然后动手画出来的作品, 才有较大的收获。

四、要有所变革、有创新意识

我们有选择的临摹古人的作品, 日趋成熟后, 则追求自家面目, 创作出既有“太古之风”又有“尤出蹊径之外”的作品, 历代有名的画家作品都有着各自的独创性, 作品必须有个“我”字, 这是优秀画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明代画家陈洪绶, 据说在临南宋石刻李公鳞的“七十二圣贤图”时曾闭户十日, 尽得之, 这种“数摩而变其法, 易园易方, 易整以散, 人勿得辨也”的过程即是出神入化, 化古为我, 融会贯通的过程。他从这个过程中, 得到很大教益, 同时又吸取民间美术造型, 形成了自己的画风。

我们在教学过程种不主张只学一家, 对于学生, 则鼓励标新立异, 青出于蓝, 生从师道, 固然是教学中公认的准则, 但就艺术而言, 无主见地师言生随, 一师之徒, 千人一面, 不敢越雷池一步, 也不能说是正常的趋势, 往往在背道中蕴藏着创新。

摘要:中国画的临摹是学画之捷径, 是初学中国画者不可缺少的一课, 亦称“临仿”, 包括临与摹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 临是以纸置古贴旁, 观其形式而学之, 若临渊之临;摹是以薄纸覆盖古贴上, 随其细大而拓之, 若摹画之摹。

关键词:中国画,临摹,捷径

参考文献

[1]贾又福.贾又福谈画篇[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 1997.

上一篇:道岔三工区消防演练小结下一篇: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