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的优缺点

2024-04-19

实验研究的优缺点(精选8篇)

篇1:实验研究的优缺点

高密市教科院 张军 一实小一年级数学组

一、优点

1、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1)增加了“比一比”、“分类”内容。(2)充实了认识图形的内容。先认识立体图形引出平面图形,并体验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增加了认识钟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整时、半时。(4)把“10以内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成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5)各单元初步渗透了统计、数据整理内容。

2、内容的呈献体现了儿童的已有缀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有关的素材。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如第6页的“小白兔盖房子”、第96页的“在运动场上”等等。

3、重视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增加了“生活中的数”,如教科书的第46页、第57页。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如: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9+5=(),可以用数数的方法:9、10、11、12、13、14;可以把9凑成10;还可以把5凑成10。并且“凑十法”降低要求,不再写出思考过程。

5、把旧教材的枯燥的文字叙述的“应用题”的内容,变为“用数学”的内容,改变成一幅幅色彩鲜艳的图画,这样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在欣赏图画中学习新知识。

6、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老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教科书第39页“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呈现了三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后面提出了一人问题:“还可以怎样分?”使老师可以创造性的教学。

7、教材的“新”(1)“新”在体现教育观念上,按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数学教育观,坚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材安排了“做一做”、“数学乐园”等栏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实验、推理,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积累学习方法。

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这也是新的教学观念的体现。如在学习第几的时候,课本出示了一幅排队买票的情景图,并让学生指出谁排在第几。

(2)“新”体现在内容上,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知识内容的构建上采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与童话故事作为题例,以利于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使学生完成“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学习过程,形成从数学角度考虑日常事物的兴趣与习惯。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增加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又是个体发展所必需的统计知识等内容。

(3)“新”体现在编排上,设置小单元。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数学目标是多元的,因此必需充分注意这种多元的教学目标,以便于教师细致地、深刻地、准确的理解。教材设置小单元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重点突出,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和认知目标的同时,去研究对数学的认识、情感体验、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等各个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任务、教学要求选择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4)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是教材新的另一体现。实验教材所选取的素材是生动有趣的,是学生所喜爱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8.教材的“活” (1)“活”体现在教材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材倡导小学生在浓厚的问题情景中动手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思考,达到理性的认识。因此,教材为学生留有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利于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如在学习《数的分解》这一部分内容时,教材分三个层次,让学生自主探索。第一层次,让学生通过操作得到4的三种分法,接着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共同分5根小棒,掌握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组成5。第二层次,让学生自己填写6、7的组成,在活动中探索8、9的组成,并归纳出分的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从而得出10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组成10。

(2)“活”体现在教材选择的数学学习内容,不仅有现实意义,也富于挑战性,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有的问题还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如在“认钟表”中有这样一道习题:过一小时是几时?让学生思考。

(3)“活”体现在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例如,学生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允许学生联系实际探索不同的算法,相互比较、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习8加几,8+9可以把8凑成10,也可以把9凑成10。再如分类让学生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4)“活”体现在练习形式,大部分例题和习题以学生喜爱的形式出现。如跳绳、乘坐公共汽车、小动物找房子等,都是学生所喜爱的。9.教材的“实” 教材首先是落实数学基本功。教材减少例题数量、避免过多重复的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此同时,通过富有情趣、形式多样的练习和活动,保证学生打好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缺点

1、教材在章节的编排上有一定的缺点,如第五章分类应该放在第四章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前边,因为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中要用到分类的知识。

2、配套的教具、学具、练习题跟不上,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篇2:实验研究的优缺点

南丰二中 黄立根 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 183916358@qq.com

摘要:新老人教版比较改动比较大,使新教材实验优点明显,但还是存在较多缺点,本文指出了新教材的若干优点和缺点。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江西实施已经有四年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将其与老人教版教材比较,发现新人教版教材有很多的优点,但也存在很多的缺点。我根据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关键词:人教版高一化学实验 优点 缺点 建议

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点

1、实验图像优点多。

新人教版教材的颜色更丰富,不再是老人教版教材中的黑、白、粉红三色调,多数图片都是实物拍摄,比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就添加了6张图。

用图片比较生动直观,适合传递具体、形象的事物,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具有启发和教育功能,尤其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美的感受,有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而且图片能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实验的正确现象与规范操作,比如部分焰色反应(特别是钾)在高中实验室很难做出一个理想的效果,而新教材增加了图片,使学生通过课本上的实验图片更直观地了解现象。

2、实验数目、种类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旧版高中高一化学教材中实验共有38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共有8个,另外还有5个选做实验(由于实验条件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学校没有涉及);新教材高一化学必修1共有实验51个,其中观察与思考(演示实验)有27个,活动与探究(学生实验)有24个。(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10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3个,活动与探究7个。(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20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10个,活动与探究10个。(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7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2个,活动与探究5个。(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14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12个,活动与探究2个。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以探究为中心,还增设了学生实验设计方案课题,我们通过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科学的研究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旧教材很少涉及实验的探究性,大都是教师的演示性实验,学生的参与性大打折扣,课堂上学生就好像是观众,看着教师在讲台上表演,表演到精彩部分的时候给点喝彩和欢呼,整个实验做下来,学生丝毫感觉不到实验的乐趣,只能瞪大眼,干着急。在新教材中,实验已经成为课堂的主导,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不足,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学生亲自做实验比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这时学生由观看者变成操作者、实验者,其心情之激动、态度之积极、思考问题之主动都是显而易见的。可见学生做随堂实验既可以达到演示实验的目的,又可以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因此,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当多采用这种形式。一般来说,对操作简单、费时不长、安全可靠、不污染环境的演示都可以改成随堂实验。

4、实验编排更合理,效果更明显。在旧教材中学生实验基本上是在学习完新课知识后,以巩固知识、验证性质为目的安排设置的。学生一般是在学完本章知识以后再去做这些实验。这时,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实验结果就一定要符合所学的知识点。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和书上不同的现象,学生就会认为是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而不去深入地探索实验与理论不符的地方。教师也无从发现实验中的问题,不能及时改进实验,从而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已经学过这些知识点,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再感觉到新鲜和陌生,因此就没有了成就感,从而自然而然地就降低了做实验的兴趣。而在新教材中实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物质的性质,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和体现。

5、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新教材对部分实验做了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比如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旧教材用电解槽,而电解槽透明度不高,学生难以观察到现象;新教材用U型管代替了电解槽,使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铜和氯气的产生。

6、部分实验注重了环保意识。

随着工业和生活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大课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技能、探索化学奥秘的场所。然而,化学实验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污染源。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渗透“保护我们的地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新教材部分实验体现了这个原则。比如必修1的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的实验装置中也添加了尾气处理装置。

二、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缺点.1、环保意识并没有全面贯彻。

新教材的绝大部分实验都没贯彻环保观念。比如在电解实验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但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就没有尾气处理装置,而且生成的氯气未作任何处理,直接逸散到空气中,对学生可能会造成危害,并污染环境。有关氯、溴、碘的实验都没有考虑挥发造成的危害。再如铜和浓硝酸的实验中,由于采用是开放的装置,二氧化氮易泄露污染环境和危及师生健康。理论上可用封闭的装置来完成实验,防止二氧化氮外泄,从而控制污染。但多少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即使该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如果多位教师同时上这一课该如何解决?在现实中又有多少教师会使用封闭的装置呢?

2、该改的没改。

新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和旧教材完全相同,并没有对旧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改进。比如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氯气的实验装置,在使用旧教材时练习中很多题目会讲到用一个倒置漏斗防止尾气处理的倒吸问题,但新教材的实验依然没有改进。又如潮湿氯气的漂白作用,新教材中的图片和旧教材一样用鲜花做实验材料,但鲜花被漂白的速度非常慢,我们做该实验一般都是前一天处理鲜花,而且鲜花也不能完全被漂白(课本中的图中的鲜花也没有完全被漂白)。再如钠的性质实验中将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燃烧,结果只在石棉网上看到黑糊糊的一块斑,很难看到黄色的过氧化钠产生。如果将该实验改成:把钠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燃烧,这样燃烧的过程学生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并且燃烧后生成的过氧化钠有一部分粘在玻璃管上,学生可以较好地观察到它的颜色。或者把钠放在坩埚里加热效果也不错。

3、莫名其妙的更改。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让教师感到莫名其妙。比如必修2中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旧教材中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但新教材将该实验中的无水乙醇浸入50℃的热水中,教师都不明白课本这样更改的目的,而且这使实验变得繁琐,结果不少教师上课做实验时依然采用老教材的实验。部分教师猜测这样改的目的是使乙醛挥发,使气味的变化更加明显。但通过实验对比发现这样更改作用并不明显,因为乙醇的气味把乙醛的气味给盖住了。希望编者以后改进实验时最好在教参中加以说明。

4、失败的改进。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是完全失败的,更改的结果是使实验无法实现。比如氯气的性质实验2,旧教材将金属钠放在玻璃燃烧匙中加热再放入氯气中。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但缺点是玻璃匙很多学校都没有,因为这个原因新教材对该实验做了改动。新教材描述的是先在集气瓶中放一团玻璃棉,再将两小块钠放在玻璃棉上,立即通入氯气,结果根本就没反应。一开始我们以为是自己的原因使该实验无法实现,但后来在我市的一次公开课上我们询问了其他学校的教师,发现没有一个学校能将该实验现象做出来。这就明显地说明该实验的更改有问题,而且玻璃棉到底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旧教材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实验装置图,比较繁琐,而新教材中改成了将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氯气中。改动后的实验操作简便,但在布条的选择上有困难,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根据实际操作结果来看,布条的褪色也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1)新教材是完全建立在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对于一位只有几年教龄的教师来说使用新教材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我建议编者能从新教师的角度出发,对课本的实验中的描叙尽量详细,即使由于版面的原因课本不能很详细地描述,也要在教参中说明。

(2)对于一些实验希望编者从普通学校的普通实验室出发,实验设计时尽量做到仪器要求简单、设备要求简单,并能统一提供实验材料,以减轻教师负担(比如布条的问题)。

(3)2009的新教材和最初的新教材比较有部分改动,说明编者发现了新教材存在缺点,而发现缺点并能改正缺点的最佳人选就是教师,所以希望编者在改编时能向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征求意见,使新教材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程正福.苯酚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设计[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3,(02).[2]柳捷,马胜利.一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化学课[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3,(04).[3]白福秦.高一化学实验分析与实验教法建议(二)第二章碱金属[J].教学仪器与实验,1999,(03).承诺书

本人保证此次提交参加“2011年抚州市中学化学新课程优秀论文/课件评比”的论文系原创作品,其内容没有任何违法抄袭、剽窃他人作品之处。若文章因行文需要,有引用他人观点和言语的地方,也均已注明其出处。本人提交的参赛论文没有侵犯其他任何人或法律实体的知识产权。

特此承诺!

篇3:实验研究的优缺点

一、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点

(一) 实验图像优点多。

苏教版教材的颜色更丰富, 不再是人教版教材中的黑、白、粉红三色调, 多数图片都是实物拍摄, 比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就添加了6张图。用图片比较生动直观, 适合传递具体、形象的事物, 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具有启发和教育功能, 尤其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美的感受, 有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而且图片能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实验的正确现象与规范操作, 比如部分焰色反应 (特别是钾) 在高中实验室很难做出一个理想的效果, 而新教材增加了图片, 使学生通过课本上的实验图片更直观地了解现象。

(二) 实验数目、种类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旧版高中高一化学教材中实验共有38个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共有8个, 另外还有5个选做实验 (由于实验条件和教学时间的限制, 很多学校没有涉及) ;新教材高一化学必修1共有实验51个, 其中观察与思考 (演示实验有27个, 活动与探究 (学生实验) 有24个。 (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10个实验, 其中观察与思考3个, 活动与探究7个。 (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20个实验, 其中观察与思考10个, 活动与探究10个。 (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7个实验, 其中观察与思考2个, 活动与探究5个。 (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14个实验, 其中观察与思考12个, 活动与探究2个。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 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以探究为中心, 还增设了学生实验设计方案课题, 我们通过这些探究性实验, 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掌握化学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以及科学的研究态度,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旧教材很少涉及实验的探究性, 大都是教师的演示性实验, 学生的参与性大打折扣, 课堂上学生就好像是观众, 看着教师在讲台上表演, 表演到精彩部分的时候给点喝彩和欢呼, 整个实验做下来, 学生丝毫感觉不到实验的乐趣, 只能瞪大眼, 干着急。在新教材中, 实验已经成为课堂的主导, 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不足, 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 活跃了学生思维, 开发了学生潜能, 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 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 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

(四) 实验编排更合理, 效果更明显。

在旧教材中学生实验基本上是在学习完新课知识后, 以巩固知识、验证性质为目的安排设置的。学生一般是在学完本章知识以后再去做这些实验。这时, 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 认为实验结果就一定要符合所学的知识点。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和书上不同的现象, 学生就会认为是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而不去深入地探索实验与理论不符的地方。教师也无从发现实验中的问题, 不能及时改进实验, 从而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已经学过这些知识点,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再感觉到新鲜和陌生, 因此就没有了成就感, 从而自然而然地就降低了做实验的兴趣。而在新教材中实验成为课堂的主导, 学生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物质的性质, 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和体现。

(五) 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新教材对部分实验做了改进, 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比如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 旧教材用电解槽, 而电解槽透明度不高, 学生难以观察到现象;新教材用U型管代替了电解槽, 使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铜和氯气的产生。

(六) 部分实验注重了环保意识。

随着工业和生活污染物的大量排放, 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 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大课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技能、探索化学奥秘的场所。然而, 化学实验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污染源。因此,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渗透“保护我们的地球要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新教材部分实验体现了这个原则。比如必修1的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 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的实验装置中也添加了尾气处理装置。

二、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缺点

(一) 环保意识并没有全面贯彻。

新教材的绝大部分实验都没贯彻环保观念。比如在电解实验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 但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就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而且生成的氯气未作任何处理, 直接逸散到空气中, 对学生可能会造成危害, 并污染环境。有关氯、溴、碘的实验都没有考虑挥发造成的危害。再如铜和浓硝酸的实验中, 由于采用是开放的装置, 二氧化氮易泄露污染环境和危及师生健康。理论上可用封闭的装置来完成实验, 防止二氧化氮外泄, 从而控制污染。但多少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即使该学校有封闭的装置, 如果多位教师同时上这一课该如何解决?在现实中又有多少教师会使用封闭的装置呢?

(二) 该改的没改。

新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和旧教材完全相同, 并没有对旧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改进。比如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氯气的实验装置, 在使用旧教材时练习中很多题目会讲到用一个倒置漏斗防止尾气处理的倒吸问题, 但新教材的实验依然没有改进。又如潮湿氯气的漂白作用, 新教材中的图片和旧教材一样用鲜花做实验材料, 但鲜花被漂白的速度非常慢, 我们做该实验一般都是前一天处理鲜花, 而且鲜花也不能完全被漂白 (课本中的图中的鲜花也没有完全被漂白) 。再如钠的性质实验中将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燃烧, 结果只在石棉网上看到黑糊糊的一块斑, 很难看到黄色的过氧化钠产生。如果将该实验改成:把钠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燃烧, 这样燃烧的过程学生可以很清楚地观察, 并且燃烧后生成的过氧化钠有一部分粘在玻璃管上, 学生可以较好地观察到它的颜色。或者把钠放在坩埚里加热效果也不错。

(三) 莫名其妙的更改。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让教师感到莫名其妙。比如必修2中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 旧教材中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 但新教材将该实验中的无水乙醇浸入50℃的热水中, 教师都不明白课本这样更改的目的, 而且这使实验变得繁琐, 结果不少教师上课做实验时依然采用老教材的实验。部分教师猜测这样改的目的是使乙醛挥发, 使气味的变化更加明显。但通过实验对比发现这样更改作用并不明显, 因为乙醇的气味把乙醛的气味给盖住了。希望编者以后改进实验时最好在教参中加以说明。

(四) 失败的改进。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是完全失败的, 更改的结果是使实验无法实现。比如氯气的性质实验2, 旧教材将金属钠放在玻璃燃烧匙中加热再放入氯气中。该实验操作简单, 现象明显, 但缺点是玻璃匙很多学校都没有, 因为这个原因新教材对该实验做了改动。新教材描述的是先在集气瓶中放一团玻璃棉, 再将两小块钠放在玻璃棉上, 立即通入氯气, 结果根本就没反应。一开始我们以为是自己的原因使该实验无法实现, 但后来在我市的一次公开课上我们询问了其他学校的教师, 发现没有一个学校能将该实验现象做出来。这就明显地说明该实验的更改有问题, 而且玻璃棉到底是什么, 大家也不清楚。旧教材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实验装置图, 比较繁琐, 而新教材中改成了将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氯气中。改动后的实验操作简便, 但在布条的选择上有困难, 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而且根据实际操作结果来看, 布条的褪色也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1) 新教材是完全建立在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对于一位只有几年教龄的教师来说使用新教材会出现很多问题, 所以我建议编者能从新教师的角度出发, 对课本的实验中的描叙尽量详细, 即使由于版面的原因课本不能很详细地描述, 也要在教参中说明。

(2) 对于一些实验希望编者从普通学校的普通实验室出发, 实验设计时尽量做到仪器要求简单、设备要求简单, 并能统一提供实验材料, 以减轻教师负担 (比如布条的问题) 。

(3) 2009的新教材和最初的新教材比较有部分改动, 说明编者发现了新教材存在缺点, 而发现缺点并能改正缺点的最佳人选就是教师, 所以希望编者在改编时能向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征求意见, 使新教材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程正福.苯酚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设计[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3, (02) .

[2]柳捷, 马胜利.一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化学课[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3, (04) .

篇4:实验研究的优缺点

【摘要】介绍多媒体教学在《动物实验学》教学中应用的优点: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增强学生的解剖空间概念,优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根据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信息量大、节奏快,不利于师生情感交流,动手机会欠缺等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改进方法。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动物实验学 优缺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77-01

动物实验学是临床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为外科医生的基础学科。动物学实验学主要包括课堂实验,课堂实验是观察标本、实际操作对理论知识加以印证,从而掌握所学知识。目前临床专业的动物实验主要是进行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切开、缝合、结扎、静脉置管及基本的手术操作(阑尾切除术、脾脏切除术、肠管缝合术等)。动物实验不仅可将书本上得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还可丰富和发展已有的理论知识,并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结合课堂实验,不断的改变和适应,取得了一些成功之处。多媒体在动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可能影响到动物学课程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笔者就多媒体教学在动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借鉴本校在动物实验教学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动物实验学》中的优点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卡本尔教授指出:人们获取信息17%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足见知识的获得,与多感官的刺激是分不开的。为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牢固持久,必须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恰好为这种教学效果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打破了动物实验的枯燥、乏味,将外科基本操作以及解剖空间构想鲜明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学习兴趣丰富知识,扩大眼界,提高想象力,使教学课堂气氛活跃。用多媒体技术讲授《动物实验学》课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取得了学生们的认同。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很好地把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动物实验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涉及到临床解剖学,外科基本操作等学科。教师即使有再好的表达能力,也不能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某个器官的解剖位置、形态特点以及手术操作过程等,只有学生亲眼看了操作过程,他们才能更加全面的了解的。随着国家招生的扩大,学生人数较多以及实验用动物的数量有限,不可能做到让每个学生全方位看清楚每一步的示教操作,必须借助其他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声色兼备,通过播放视频或者是动画的形式,向学生清楚的呈现需要掌握的外科操作,器官解剖构造等。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前预习多媒体课件,正式操作之前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实验失误,动物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教师自身不足

有的知识点抽象难以理解,单靠教师一人在台上讲解、示范,尽管使尽混身解数,可能难以完全表达清楚,使学生难以掌握。但如果运用多媒体,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的直观性,声图并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阑尾切除术的示教,非临床专业的学生,对阑尾的位置及荷包缝合的概念没有直观的理解。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就有了身临其境在手术室中的感觉,这种新鲜感和融入感,能使其很好掌握精髓。

二、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动物实验学》中存在的问题

1.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强调的是每个人独具的创新性。同样,电脑是机器、互联网是手段,面向学生后,使其在不自觉中接受既定的知识,对于实验的操作步骤、器官的解剖构想缺乏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2.演示取代了互动

课堂操作是学生掌握知识、反馈知识的重要环节。但是,多媒体走进课堂后,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媒体教学应该是学生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手段,而不应该变成演示的工具。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其用途,必然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动手时间,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最终导致理论知识高于实践动手能力,有悖于动物实验提高动手技能的中心思想。

3.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借助于高科技的“满堂灌”

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进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淋漓尽致。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中接收信息,作出相应的反应,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中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却必不可少的。若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实质上也就成为了一种“满堂灌”。大学实验教学一般是按照实验指导照方抓药,按图索骥的操作。教师详细讲解动物的特征后,学生根据其所编写的《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实验课只按照既定的实验指导内容安排,缺乏机动灵活性,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相应变动。

三、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的几点建议

1.加大投入,实时更新多媒体教学

一个课件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素材的质量和丰富程度。要以整合知识化内容为核心,按照知识点,使动物实验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动物学实验经费不足是一个老大难,学校对实验的投入始终不够。实验数削减,但是增加的学生人数和物价导致实验经费日趋紧张,只能尽可能的保证学生最低实验开展,更谈不上深层次的要求。为改善和加强动物实验教学,学校应该重视实验教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可在有限条件下,最大化提高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要求教师提高课件制作水平,把课件做“精”。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原则是简洁明了。这种科学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互联网,提高教师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师要经常在互联网上查找有用的信息,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即时性好、获取信息准确快捷、交流范围广等特点。很多综合性网站上的信息可读性很强,教师只有不停地查阅互联网中的信息,并将其不停地补充到多媒体课件中去,才能做到知识传授的及时可靠,对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效果有积极意义。

四、综述

《动物实验学》是一门研究外科基本操作、临床解剖学、手术学的综合应用性学科。它的知识特点是实践应用性强、理论内容单一、涉猎的知识范围广、知识结构非常琐碎,全部掌握起来有些难度。但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引入,教师可以非常直观的讲述以前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点,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多媒体教学效果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如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效应,教师应该扬长避短,把多媒体教学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争取获得最佳的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6):95-97.

篇5:实验研究的优缺点

一、定量分析采取了实证主义范式,用量化手段(数字和统计)来理解传播现象,其研究目的在于找出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因而其结论具有精确性和概括性,能够了解某个现象或事物在宏观层面上的信息,具有可信度。

二、定量研究追求“更多样本量、更好的统计显著性、推断出更大的总体”,强调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三、研究结果不会因人而异,不同的研究方法使用相同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得出相同的结论。

四、研究过程测量的是客观事实,使用的是调查法、实验法和内容分析法,研究者从研究中剥离,因而研究过程中不会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它的缺点表现在:

一、研究环境是受控的人工环境,不方便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与沟通。

二、研究过程是线性的,因而比较死板、单一。大众传播中所谓的定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方法。故它的优势表现在:

一、由于定性研究是在自然环境中,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性与非参与性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因而简便易行,并且能够与研究对象贴近。

二、定性研究能使研究人员在近距离和比较自然的环境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与沟通,有利于从研究对象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他们的行为、态度和动机等。

三、定性方法采取解释性范式,重视对现象的解释和理解,因而它的研究设计比较灵活。

四、定性研究的不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因而其研究结果往往留下很大的阐释空间。

五、个人在研究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而能充分调动参与人的积极性。它的缺点表现在:

一、由于定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因而其结果受研究人员个人因素的影响较大,很难重复;

二、由于研究结果因人而异,所以研究结果的代表性、效度通常受到怀疑;

三、数据难以用统计方法处理,因此无法提供定量的信息。

2、文本分析法有哪些特点?它与内容分析法存在着那些差异?

答:文本分析法是对研究媒体内容的多种方法的总称,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它包含多个理论流派和思想来源,并没有统一的操作程序。它的特点表现在:

①、从文本的表层渗入到文本的深层,从而发现那些不能为普通阅读所把握的深层意义,提高我们对文化生活的理解。

②、它是研究者用来描述和解释媒介讯息的一种研究方法,侧重于描述文本的内容、结构和功能,解释深层的潜在意义,很少使用数字和统计手段来呈现研究结果。③、文本分析大都是个案研究,但共同的特点之一都在于选择特定的媒介内容进行深入解读,研究结果高度依赖研究者的能力、素养、判断和解释。一方面,研究者是它的研究工具,这对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文字驾驭和表达能力强、感受力领悟强、思辨能力突出、认识深刻等。另一方面,研究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极大地影响了分析结果。比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④、文本本身容易获得,并且可以和读者共享资料来源。

⑤、文本研究通常需要强有力的论证来立论,且主观性人为性过强。

传播学家德·贝尔雷森指出:内容分析法是一种能对显明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研究的研究法,它与文本分析法的差异表现在:p295

一、文本分析法强调对媒介内容的深入理解,它的优势在于获得深入的隐含的意义,而内容分析法可以采用概率抽样和统计手段,只能获得表面的外在意义。

二、样本规模差异:文本分析法的样本规模小,大多是个案研究;而内容分析法样本规模大。

三、抽样手段差异:文本分析法采取非概率抽样手段;而内容分析法采用概率抽样和统计手段。

四、资料分析手段差异:文使用解读;内使用数理统计。

五、研究对象、目的差异:文研究的对象是媒介内容的潜在意义,目的是理解媒介内容;内研究的对象是媒介内容的表面意义,目的是从样本推断总体。

六、内、外在效度差异:文本分析法内在效度低至中等,外在效度中等至高;内容分析法内在效度中等至高,而外在效度低。

篇6:实验研究的优缺点

也有B面。失败不可怕,关键看是不是成功他妈。现在的大学生太没素质了!过来拷毛片,居然用剪切!有空学风水去,死后占个好墓也算弥补了生前买不起好房的遗憾。研究型报告---太阳能的优缺点及未来走势

寒假中我们物理研究小组进行了太阳能的优缺点及未来走势的探究,走访了各大

电器商城,科技馆及住宅区。经过组员认真调查、统计、研究。我来对调查结果做一个总结。

太阳能的原理是:太阳能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太阳能的利用有被动式利用

(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太阳能发电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广义上的太阳能是地球上许多能量的来源,如风能,化学能,水的势能等等。

长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努力研究利用太阳能。我们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能,只占

太阳表面发出的全部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左右,这些能量相当于全球所需总能量的3-4万倍,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次,宇宙空间没有昼夜和四季之分,也没有乌云和阴影,辐射

能量十分稳定。因而发电系统相对说来比地面简单,而且在无重量、高真空的宇宙环境中,对设备构件的强度要求也不太高。再者,太阳能和石油、煤炭等矿物燃料不同,不会导致“

温室效应”和全球性气候变化,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正因为如此,太阳能的利用受到许多国

家的重视,大家正在竞相开发各种光电新技术和光电新型材料,以扩大太阳能利用的应用领

域。特别是在近10多年来,在石油可开采量日渐见底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两大危机的夹击

下,我们越来越企盼着“太阳能时代”的到来。从发电、取暖、供水到各种各样的太阳能动

力装置,其应用十分广泛,在某些领域,太阳能的利用已开始进入实用阶段。

人类只利用太阳能有三大技术领域,即光热转换、光店转换和光化转换,此外,还

有储能技术。太阳光化学转换包括:光合作用、光电化学作用、光敏化学作用及光分解反应,目前该技术领域尚处在实验研究阶段太阳光电转换,主要是各种规格类型的太阳电池板和供

电系统。太阳电池是把太阳光直接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器件。太阳电池的光电效率约为

10-14%,其产品类型主要有单晶硅、多晶硅和非晶硅。国内产品(指光电装置全部费用)价

格约60-80%元/峰瓦。太阳电池的应用范围很广。例如人造卫星、无人气象站、通讯站、电

视中继站、太阳钟、电围杆、黑光灯、航标灯、铁路信号灯。

太阳光热转换技术的产品最多。如热水器、开水器、干燥器、采暖和制冷、温室与太阳房、太阳灶和高温炉、海水淡化装置、水泵、热力发电装置及太阳能医疗器具。

感谢学校能给予我们这次活动的机会,这次研究型活动使我了解了许多知识。

高一

(1)班

雪熙

2011

篇7:拱桥的优缺点

优点:1.跨越能力较大

2.能充分做到就地取材,与梁式桥相比可以省大量的钢材和水泥 3.耐久性好,而且养护和维修费用少 4.外形美观

5.构造较简单,尤其是圬工拱桥,技术容易被掌握,有利于广泛采用

缺点:1.自重较大,相应的水平推力也较大,增加的下部结构的工程量,对地基条件的要求较高

2.拱桥一般都采用,支架上施工的方法,修建随着跨径和桥高的增加,支架或其他附属设备的费用大大增加,建桥时间也较长

3.由于拱桥水平推力较大,在连续多孔的大、中桥梁中,为防止一孔破坏而影响全桥的安全需采用较复杂的措施或设置单向推力墩,增加了造价

4.与梁式桥相比,上承式拱桥的建筑高度较高,当用于城市立体交叉及平原区的桥梁时,因桥面标高提高,而使两岸接线的工程量增大,或使桥面纵坡增大,增大了造价,又对行车不利

空腹式拱上结构由横墙或钢架和桥面系组成

横墙通常用石料或混凝土砌筑成,为节省圬工,减轻重量或便于检修人员在拱上通行,当横墙较宽时,可在横墙的横向挖孔,横墙厚度一般不小于0.6m 下承式拱桥的桥跨结构由拱肋、悬吊结构和横向连接系三部分组成 中下承式拱桥一般用于以下场合:

1.建筑高度受到限制时可采用中、下承式拱桥以满足桥下净空的要求,也可以降低桥面标高

2.在多孔拱桥中,为了尽量平衡桥墩所受的来自相邻跨度的推力,有时将跨度大的一孔做成中承式,以获得较大的失跨比从而减少来自大跨空的推力 桥面系由桥面板和纵、横梁组成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1.构建承载力大大提高 2.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3.结构自重和造价较低 4.施工简单缩短工期 5.防腐防火性能好 6.结构造型美观

横撑主要设置在,拱顶、拱角、拱肋与桥面系交接处,横撑的主要作用是,将各片钢管混凝土拱肋连成成体以确保结构稳定

系杆拱桥就是无推力拱式组合体系桥,它是在拱的两拱角之间加一根系杆以承受拱的水平推力

钢架拱桥的上部结构由钢架拱片、横向联系和桥面的部分组成

钢架拱片是钢架拱桥的主要承重结构,一般由跨中实腹段的主梁,空腹段的次梁主拱腿,次拱腿等构成,与桥面板一起形成钢架拱的主拱片

为了平衡水平推力减少连拱作用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减少水平推力,改善桥墩基础受力情况: 1.采用不同的失跨比 2.采用不同的拱角标高 3.调整拱上建筑和恒载重量 4.采用不同类型的拱跨结构 实际中采用恒载压力线或恒载加一半活载的压力线作为拱轴线,通常称为合理拱轴线 单索面斜拉桥的缺点是:其抗扭能力由主梁承担 双索面又可分为平行双索面和双斜索面 斜拉桥的纵向布置形式: 1.竖琴形斜拉锁 2.辐射性索 3.扇形

4.非对称形索

自锚体系中锚固在端支处的拉索索力最大,一般需要较大的截面,并且它对控制索塔顶的变位起重要作用,是最重要的一根拉索

斜拉桥由于主梁、塔、索和墩的不同组合可构成,漂浮体系、半漂浮体系、塔梁固结体系、钢构体系等四种体系

混凝土梁的缺点是抗扭刚度较小

斜拉桥主梁的主要尺寸包括:梁高、主梁截面、横梁尺寸、桥面板尺寸 过度段由承压板、索导管及减震装置三部分组成 斜拉锁由高强的细钢筋钢丝及钢绞线组成 防锈蚀的方法:

1.采用镀锌钢丝或钢绞线

2.在平行钢丝锁或钢绞线外涂油脂或石蜡等防锈,外包加有炭黑PE护套形成2~3道防锈蚀层

篇8:实验研究的优缺点

1 梅毒螺旋体病原体检测

1.1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法

是最常用的螺旋体检查方法, 适用于对I期梅毒和II期梅毒早期的检测。未检出螺旋体不能排除梅毒的珍断。阴性结果可能说明:螺旋体数量不足, 即单次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阳性率<50%;患者已接受抗生素或杀灭梅毒螺旋体的药物治疗;损害接近自然消退;损害不是梅毒所致。

1.2 镀银显色法

与暗视野检查法的临床意义基本相同。利用梅毒螺旋体具有亲银性, 可被银溶液染成棕黑色, 背景呈现黄色的特性进行检测, 结果通过普通高倍显微镜观察。镀银显色法结果观察梅毒螺旋体呈棕黑色, 而背景呈淡棕色。

1.3 直接免疫荧光法

是目前国外采用较多的方法, 其特异性与敏感性均优于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法。此法特异性高, 也可用于口腔梅毒损害的检查, 但是敏感性较差。

由于梅毒螺旋体病原体检测受取材及特殊显微镜限制, 虽然直接涂片镜检简便, 但敏感性低而且标本要求较高[1], 故临床应用较少。目前国内外实验室诊断梅毒的主要方法为血清学试验。

2 血清学试验

梅毒血清学试验主要包括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对潜伏梅毒血清学诊断尤为重要。

2.1 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

原理基本相同:是以心磷脂、卵磷脂及胆固醇作为抗原检查患者血清中的反应素, 敏感性相似, 对I期、II期梅毒有诊断价值, 滴度随疗效逐渐下降。但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 一般用于初筛试验及疗效观察。目前常用的包括VDRL、RPR、TRUST、USR。

2.1.1 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 (VDRL) :

硬下疳发生后1~2周, VDRL试验出现阳性。I期梅毒只有2/3呈现阳性, 多数II期梅毒者的滴度至少为1∶16, VDRL试验假阳性滴度在1∶8以下。由于该试验的试剂需现配现用, 故国内实验室很少采用。但VDRL是唯一可用于神经性梅毒诊断的血清学方法。

2.1.2 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

在特制的纸片上进行, 加入一定量特制的炭粉, 可使抗原抗体出现凝集, 用肉眼可观察结果。也可将标本倍比稀释 (1∶2、1∶4~1∶32) 进行半定量试验, 对疗效和判断是否再感染有一定价值。该试验结果容易判断, 肉眼即可观察, 血清不需灭活, 也可用于检测血浆, 适于大量筛选试验。RPR一般只作为初筛手段, 不能单独据其结果诊断梅毒感染, 而应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

2.1.3 甲苯胺红试验 (TRUST)

TRUST试验同样是检测梅毒患者血清中存在着的反应素, 即检测的是心磷脂抗体[2]。其原理和方法与RPR相同。感染梅毒3-4周, TRUST结果呈阳性, 可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活动程度。但TRUST法只作为一项梅毒感染的筛选试验[3]。

2.1.4 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 (USR)

USR试验是一种改良的VDRL试验方法, 血清标本不需要加热灭活, 抗原不必每天配制, 4-8℃冰箱可保存12个月, 较为简便。不能作为梅毒的确诊检查。

2.2 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

本试验是以梅毒密螺旋体或非致病的密螺旋体为抗原, 检查患者血清中抗密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 适用于II期、III期、晚期潜伏以及作为梅毒确证试验等。现常用的有FTA-ABS、TPHA、ELISA、TPPA、RT、WB和SYP等方法。

2.2.1 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 (FTA-ABS)

该试验以完整形态的Nichol梅毒螺旋体作为抗原, 空气中干燥, 丙酮固定, 加上经吸收剂 (用非致病性密螺旋体Reiter株提取制备而成) 处理过的患者血清 (去除非特异性蛋白, 提高特异性) , 再加入荧光素一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 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 与血清梅毒螺旋体抗体结合。是所有螺旋体试验中最敏感的方法, 特异性也很高, 被认为是检测梅毒的“金标准”。但该法不被实验室作为首选方法。

2.2.2 梅毒螺旋体红细胞凝集试验 (TPHA)

原理是将梅毒螺旋体Nichols株经超声波碎后, 得到可溶性抗原, 致敏醛化、鞣化的羊或禽类红细胞, 可与人血清或血浆中的梅毒螺旋体抗原结合, 产生肉眼可观察的凝集反应。通常作为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特异性验证试验, 是国内实验室常用的梅毒螺旋体确证试验。但该法对梅毒治疗效果无判定价值。该法对I期梅毒的检测阳性率不如FTA-ABS。

2.2.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ELISA试验是随着近年梅毒螺旋体基因工程的研制成功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血清学检测方法, 结果阳性说明正在或曾经感染过梅毒, 而不能判断梅毒的活动情况, 故不能用于疗效观察、梅毒复发或再感染的诊断[1]。需注意的是ELISA法检测时, 如果血清中梅毒抗体浓度过高, 会产生钩状效应[4]。

2.2.4 梅毒螺旋体抗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 (TPPA)

TPPA是将纯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包被在凝胶颗粒上, 当抗原和血清中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时就会出现颗粒凝集现象, 凝集的强度与抗体浓度成正相关。和ELISA一样, TPPA检测的是IgM和IgG抗体, 结果阳性不能用于疗效观察。TPPA是目前公认的较常用的梅毒确证实验[5]。目前国内最常用的梅毒血清学确证试验是TPPA, 但仍然可出现生物学假阳性[6]。

2.2.5 梅毒螺旋体快速诊断试验 (TP-RT)

是采用双抗原夹心免疫层析法或间接法免疫渗滤法, 多采用胶体金进行标记, 同时检测IgG、IgM抗体 (双抗原夹心法) 或单测IgM抗体 (间接法) 。其优点是简便、快速, 不需要特殊仪器。不足是敏感性和特异性尚有待进一步考查, 价格较高。

2.2.6 梅毒螺旋体免疫印记试验 (WB)

该法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技术, 是通过电泳转移硝酸纤维素膜抗原条带上含有梅毒螺旋体的各种成分来确认是否有梅毒感染。敏感性高, 特异性强。结果容易判断, 操作简便。但成本太高。

2.2.7 梅毒螺旋体胶体金试验 (SYP)

SYP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体外诊断技术, 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制备的高度纯化的单克隆梅毒螺旋体的基因工程抗原, 能够高度选择地找寻与之相结合的抗体的原理, 因此具有快捷、简便的特点 (反应5~10min即可出结果) , 该法对梅毒初染阶段和先天梅毒敏感性较低, 但对其它阶段患者血清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从时间、经济、准确度等方面来说是不错的选择[7]。

3 分子生物学技术 (PCR法)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 聚合酶链反应 (PCR) 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目前有四套扩增梅毒螺旋体DNA系统, 扩增螺旋体DNA序列, 使经选择的螺旋体DNA拷贝数量增加, 以提高诊断率。使用PCR技术直接检测标本中的梅毒螺旋体的特异DNA片断, 对诊断困难或非典型的梅毒患者进行确诊有很大的参考价值[1]。PCR法在I期梅毒的诊断中灵敏性高于血清学方法, 但当前诊断梅毒的PCR仍存在引物的非特异性、对血清/全血、CSF等敏感性低等缺点。而且当皮损开始愈合、分泌物减少、血清学试验阳性反应时, 采用PCR方法就不合适。另外, PCR方法易受标本中的组织和细胞碎片等物质抑制, 导致PCR假阴性结果。

4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当前我国梅毒血清学诊断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在全国各大小医疗机构, 梅毒的筛查试验和确证试验不能相互替代, 使得操作程序变得复杂。目前, 我国实验室常用的程序是:用酶法初筛, 阴性则发阴性报告;酶法阳性则进一步同时用RPR/TRUST和TPPA进行复检, TPPA阴性则发阴性报告, TPPA阳性则发阳性报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对梅毒螺旋体诊断方法的进一步研究以及POCT (point of care testing) 的推广, 研究人员仍在寻找全面、快速、准确、敏感而又廉价的检测方法。各种方法都有独特的优点和缺点, 检验人员应从具体情况出发, 因地制宜, 发展和完善梅毒诊断方法, 指导临床及时治疗梅毒患者, 对控制梅毒的蔓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梅毒螺旋体,检测方法,优缺点

参考文献

[1]黄军林, 黄夏声, 黄育英, 等.四种梅毒血清学检验方法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2, 22 (8) :1856-1857.

[2]曾美文.早期梅毒患者血清的免疫学变化[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1) :63-64.

[3]赵华, 代渝, 雷丽明.4种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测方法的比较[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 20 (4) :229-230.

[4]邓晓琴, 杨茂, 向艳玲, 等.ELISA法梅毒检测的钩状效应及其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6, 19 (3) :220-221.

[5]祝新, 吴志周, 柯建良.四种梅毒血清学实验检测方法的比较[J].热带医学杂志, 2008, 8 (9) :934.

[6]陈红霞.瘤患者与老年患者的TPPA假阳性分析[J].江西医学检验, 2007, 25 (3) :288.

上一篇:环保永驻我心演讲稿资料下一篇:17-轨道交通工程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