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古诗词三首范文

2022-06-17

第一篇:五上古诗词三首范文

王兆龙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设计学

1.学习古诗《泊船瓜洲》。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能默写《泊船瓜洲》。 3.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学习古诗。

生字、新词卡片。

一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学生齐背《静夜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3.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是月亮。)

月亮象征着团圆,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日子,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我们再来读这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乡愁。

二 初读诗句,培养自学

1.预习要求:

(1)诵读古诗,读准诗句。 (2)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3)借助注释资料,整体了解古诗大意。 2.学生完成预习。 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认读词语。

ℎōℎǐé

ℎù

ℎó

ℎá

瓜洲

(2)连读诗句,通顺流利。

重山

照我还

三 学古诗,掌握方法

1.知作者,解诗题。

作者是王安石。你对他有哪些了解?通过课外资料查找。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诗题“泊船瓜洲”该怎样理解? (指诗人停船在瓜洲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3.解诗句,展想象。

(1)读一读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研究古诗的意思。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京口”,地名,今江苏镇江。“瓜洲”,地名,在长江北岸。“钟山”,地名,诗人的家乡。

意思:京口与瓜洲分别在长江两岸,回望钟山也只相隔几座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3)分层次整体理解诗意。

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

(甲: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而作者却只有“一水”“只隔”的感觉,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间有巨大反差,正说明了诗人虽然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

(乙:第二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思乡情的浓烈。)

(4)总结学习方法。

学习古诗,我们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读古诗,知作者,解诗句,展想象,悟真情。同学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更多的古诗。

泊 船 瓜 洲

思乡之情

1.学习古诗《秋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用掌握的方法学习古诗。

3.整体把握三首诗词的作者所采用的表达方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生字、新词卡片。

一 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泊船瓜洲》,谁能背诵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2.我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谁来说一说?(读古诗、知作者、解诗句、展想象、悟诗情。) 今天,我们继续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秋思》。

二 指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1.预习要求:

(1)诵读古诗,读准诗句。 (2)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3)边读古诗,边根据注释大致了解诗意。 2.学生自读古诗。 3.汇报学习情况。 (1)读准字音。

luòchóng

xíng

洛阳

意万重

行人

(2)掌握字形。 氵+各洛

三 学习古诗,运用方法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自读→小组读→齐读→指名读。 2.了解作者。

通过课外资料的查找,你们对作者张籍有什么了解?

张籍,唐代诗人,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崇。 3.理解诗意,展开想象。

(1)朗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2)师生共同研究古诗的意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意思:秋风乍起,客居在洛阳城的诗人想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写封信,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指捎信的人。“开封”,指把封好的信拆开。

意思: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的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4.展想象,悟诗情。

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能说一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生甲:这首诗写了秋天时,诗人给家里写信,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亲的情感。尤其是“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让人感觉到诗人要对亲人说的话实在太多了,信都封好了,还怕有什么话没有说,又打开信看一看。这个地方特别让人感动。

从哪里感觉到诗人要说的话太多了? 生乙:我从“意万重”体会到的。

生丙:我认为,诗人想要说的话太多了,一定是离家好长时间了。 那么,这满腹的话都能写到信里吗?

生丁:不能,那得写多长的信哪!何况,“匆匆”两个字说明信写得很匆忙,也不可能把要说的话都写进去。

想要说的太多,看来只好挑主要的说了。信写完了,主要的意思就应该表达完了,为什么捎信人要走时,诗人又打开信了呢?

生甲:可能他写完了以后,记不清是不是把要说的都写了,所以又检查一遍。 生乙:也可能是他又想起一件事,想把它补写上。

同学们体会得很好!信短情长,小小的信封哪能承载游子所有的情感呢?通过这个细节,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急切地要与家人交流的心情。他的心情因思乡而纷乱,所以才出现了“又开封”的事。

四 指导朗诵,练习背诵

1.诗句连对。

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2.情境练背。

读古诗

知作者

第一句

见秋风

意万重

解诗句

叙事抒情

展想象

第二句

说不尽

又开封

悟诗情

1.学习古词《长相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用掌握的方法学习古词。

3.整体把握三首诗词的作者表达方法的相同与不同。

生字、新词卡片,有关纳兰性德的资料。

一 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和《秋思》。)

我们学习前面两首古诗时,运用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 (读古诗、知作者、解诗句、展想象、悟诗情。)

这节课,我们就请同学们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自主学习古词《长相思》。如果遇到困难,同学间可以互相帮助,也可以请教老师。

二 指导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出示自学提示。

(1)诵读全词,读准生字及语句。 (2)认读生字、新词,识记生字。 (3)边读古词,边依据注释理解意思。 (4)同桌交流。

2.学生自学。 3.汇报学习情况。 (1)读准字音。

yúpàn

gēng

zhàng

guō

榆关

那畔

风一更

(2)记忆生字。

榆:左右结构

愉→榆(换部首) 畔:左右结构

半→畔(加部首) (3)一字组多词。

榆——榆关 榆树 榆叶 畔——耳畔 江畔 湖畔

三 学诗句,用方法

1.朗读古词,读准字音。

自由读→小组读→齐读→指名读。 2.知作者。

同学们通过查阅课外资料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谁来向大家介绍这首词的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清代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

3.理解词意,展开想象。

(1)朗读古词,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2)共同研究。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山一程,水一程”,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千帐灯”,说明此行队伍庞大。

意思: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将士住宿的千余座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读了这句诗,你能想象出将士们露营的情景吗?

(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得上是一个特殊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作者在这样一个夜晚,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家乡,想到家中的亲人,想到家的温暖。)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一更,雪一更”,说明夜晚天气变得更恶劣了。“故园”,指故乡。

意思: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没有寒风朔雪之声。

作者为什么会想到“故园”?他会想到故园的什么?

(作者在风雪交加的寒冷的冬夜里,一人在外远征,很自然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乡,想到家中的亲人,想到家中的温暖舒适,想到家人在一起的快乐。)

在第二句中,哪几个词最能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

(“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作者的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4.这么好的一篇思乡之作,让我们把它记住吧!(学生背诵。)

四 再次品味三首古诗词

这三首诗词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这三首诗词所表达的主题都是一样的,都抒发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三首诗词的表达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

了解了这三首诗词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相信同学们对这三首诗词一定会有更深的领悟。

长 相 思

读古诗

知作者

第一句:山一程 水一程(叙事)

解诗句 抒发思乡之情

展想象

第二句:风一更 雪一更(写景)

悟诗情

1.学生在之前已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之类的表达思乡的诗词,因此可利用旧知引入新课。

2.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3.引导学生课外积累有关思乡的诗词名句,也可让学生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歌曲,唱一唱。

1.给多音字组词。

ℎù(数字)ℎá(还书)数

ℎǔ(数一数)ℎá(还有)2.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 (1)欲作家书意万重(chó zhòng)。 .

(2)行(xí háng)人临发又开封。 .3.按诗词内容填空。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此诗词的作者是(清)朝词人(纳兰性德)。

4.王安石的乡愁融于满目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由肃杀的秋风引起;纳兰性德的乡愁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下列诗句也表达了浓浓的乡愁,写一写诗人的乡愁是由什么事物引发的。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 (2)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浮云)

(3)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梅花) (4)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落日)

5.将《秋思》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重点帮助诗人写出信的具体内容。

第二篇: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古诗词三首(牧童)说课稿

5.《古诗词三首》《牧童》说课稿

青山乡中心学校 乔虎德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上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牧童》。

[说教材]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原野、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说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我将目标定为:

1.会写“牧、蓑”两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牧童》,背诵并默写。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诗句的意思。

4.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感受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主动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我主要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环节一:古诗导入,温故而知新。

以古诗擂台赛的形式,引导学生背背已经学过的古诗导入,不仅能自然地引出新课,为新课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还带领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

环节二:了解诗意,感悟诗情。

正确、有节奏地诵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是走进古诗、融入诗境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有节奏地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为理解诗意打下基础。

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在学生进行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交流学习成果的形式,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说诗意,悟诗情,预设一是抓住“铺、横野、六七里”理解诗意,品味“弄”感受情趣。

从学生的学案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铺,六七里的含意,对横野提出问题的人比较多,所以我预设从横字入手,先理解横字的意思,横即辽阔,再进而理解横野即广阔的原野。

弄字的解释,课文中有注释,解释为逗弄,但是可能也正是因为课文中的注释,使孩子们的思考在这两个字上止步了,在学案中呈现出来学生仅仅把理解停留在了逗弄这两个字上,到底什么是逗弄,没有真正地理解,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徐徐晚风中,牧童一会儿把笛子放在嘴边轻吹,悦耳的笛声飘荡在晚风中,一会儿 。引导学生说说牧童是如何逗弄笛子的,从中体会到牧童生活的悠闲,快乐。再以一个小小的弄字让我们体会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心情,能否透过这个字,来体会一下诗人当时的心情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体会诗人的心情。

预设二:想象牧童为何不脱蓑衣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在理解这两句诗时,我适时出示图片: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

根据学生的学案中体现的学生的不同见解,我预设了诗人为什么不脱蓑衣就躺下了引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里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赏一下?还是月夜中的微风有些微凉?然后引导学生说说从这些画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说词解意,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环节三: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当堂背诵古诗。 环节四:补充教学,升华情感

出示唐朝诗人栖蟾的《牧童》,让学生在诵读古诗,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找一找两首诗异同。体会同样的题材,描写无忧无虑的牧童生活,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不一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可以是五言,可以是七言,可以含蓄,可以直白,鼓励学生课后背背古诗,做到及时积累。

总之,我的全部教学过程围练“品读牧童悠闲自在的生活”展开。在整堂课中,通过朗读、想象等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既能很好地感受到牧童生活的悠闲自在,又能积累很多古诗知识,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受能力所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在座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3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3 作者: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 潘涛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

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

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第四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

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 “弄”、 “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第五篇:九上古诗词默写班级姓名

1、《望江南》一词作者是温庭筠,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此诗中的绝妙写景句是,恰到好处地衬托了诗中人物孤独失望之情。此诗之中心句为。此诗中极写(采用夸张)等候之苦等候之久的诗句是。

2、《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其中写思家报国矛盾心理的诗句,。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典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 词中表达作者报国之情的句子,,。

4、。

6、《观刈麦》中写农民收麦艰辛的句子,。

7、《武陵春》中写愁的千古名句,。

8、

9、《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壮志的名句,

10、。

11、更深月色半人家,。

12、《卜算子•咏梅》中表现梅花高风亮节、高洁坚贞的句子 与“梅花香自苦寒来”意思相近的句子,。

13、薄雾浓云愁永昼,,半夜凉初透。

14、《醉花阴》中写思念的千古绝唱之句,,。

15、。

16、,曲儿小腔儿大。此曲描写官家搜刮民脂民膏的诗句,,。

17、《出师表》中:

(1)、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 (2)、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3)、写出先汉兴隆原因的句子是:,。表临危受命的句子 (4)、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还于旧都。

(5)、《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出师表》中与这句语义相仿的句子是:,。

上一篇:现场会的解说词范文下一篇:十种方法追女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