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阅读答案

2024-04-18

《海啸》阅读答案(通用8篇)

篇1:《海啸》阅读答案

(20分)

①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15万余人死亡。

②究竟什么是海啸?

③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平常所见到的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未增加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十分惊人。海啸的物理实质是大量海水在短时间内的激烈运动,如果海底地震不引发海水的大规模位移,就不会引发海啸。只有发生在深海区的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引起海啸。

④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有两种形式。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一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随后海水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⑤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能量损失很小。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海啸能裹挟着重达数吨的岩石及般只、废墟等杂物,向内陆扫荡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河地势低洼的地区会被淹没。

⑥通常,如果岸边的海水出现异常的增高或降低,则预示着海啸即将来临,岸边的人应尽快转移。海啸的排浪与通常的涨潮不同,海啸的排浪非常整齐,浪头很高,像一堵墙一样,看到这样的排浪,必须立即设法逃生。海啸到达前会发出频率很低的吼声。与通常的波涛声完全不同。在海边旅游,如果听到奇怪的低频涛声,应当尽快撤离。

12、全文从哪四个方面说明了海啸?(4分)

1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5分)

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引起海啸。

14、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内容?(5分)

15、地震引发海啸需要具备的主要条件是什么?(请用原文原话回答)(3分)16、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参考答案:

12、(1)什么是海啸 (2)地壳引发海啸的两种形式 (3)海啸的巨大破坏力 (4)海啸前的预警。

13、可能不能去掉,因为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有的引发海啸,有的不能引发海啸,去掉后语言不准确。

14、作比较,说明海啸的水体波动是整体的波动,且所含能量巨大。

15、发生在深海区的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引发海啸。

16、引出说明对象。

篇2:《海啸》阅读答案

13.波浪大、速度快、传播远、能量大(破坏力强)(共2分,每2点1分)

14.举例子、列数字,具体说明(海啸能量大,)造成的危害严重(2分)

15.不能,“通常”表明这只是一般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或说明除了地震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海啸),体现说明文语准确性。(2分)

篇3:《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答案

2.请根据选文第②段内容,简要概括什么是“海啸”?(1分)

3.选文第⑤段“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句中加点词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4.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两种?有什么作用?(2分)

篇4: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阅读答案

15、开篇由新闻事件自然引出说明的话题——地震与海啸的关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6、海啸是一种主要由海底地震引发海水剧烈波动,形成强大的波浪,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意近即可)(2分)

17、不能删去(1分)。因为“大约”表示约数,说明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引起海啸有100次左右。如果删去,就变成完全确定发生了100次,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意近即可)(1分)

18、举例子、列数字。(1分)运用实例和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强烈的海底地震不一定导致海啸。(1分)

19、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有: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海底地震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2分)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19、利用化学能发电: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

20、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21、约宇表示估计,数目不确定,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2、举例子;具体说明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

23、水龙头旁的宣传用语:请不要让我伤心流泪!

哈勃太空中的千里眼

15.选文说明的对象是哈勃望远镜。(2分)

16.第②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2分)答案:分类别,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说明用地面的望远镜观测太空存在两个缺陷。

列数字,通过列举1弧秒,具体准确的说明了大气湍流对地面光学望远镜角分辨率的影响程度。

17.选文第④段引述马斯格雷夫的言论有什么作用?(2分)

体现了材料的权威性使说明更有说服力,突出了哈勃望远镜的意义和价值。18.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以外”能够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不能。“以外”是在....之外的意思。在原文中的意思是是不能辨别在140亿光年之外的物体。表明哈勃望远镜观测的距离是不确定的数字,去掉后成为准确数字,句意与实际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9.请你对本文的题目作出客观的评价。(3分)

篇5:《神秘的海啸》阅读题及答案

20XX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15万人死亡。

究竟什么是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发生强*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的海浪大不一样。平常所见到的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增加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十分惊人。海啸的物理实质是大量海水在短时间内的激烈运动,如果海底地震不引发海水的大规模位移,就不会引发海啸。只有发生在深海区的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引起海啸。

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有两种形式。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随后海水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海啸到达前,会发出与通常的波涛声完全不同的频率很低的吼声。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危害。海啸能裹挟着重达数吨的岩石、船只、废料、杂物等,向内陆扫荡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河地势低洼的地区会被淹没。

为减少海啸造成的灾难,科学家们正在加紧对海啸的监测、预报及救助、防范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造福于人类。

阅读题:

1.从内容上看,本文对说明对象海啸是从其及减灾研究等四个方面加以介绍的。(3分)

2.引发海啸的原因是:。(2分)

3.假如你是海岸边的一名游客,读了本文后你可以根据什么样的现象判断海啸可能即将发生,作出迅速逃离海岸的决定。(3分)

4.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巨大危害(符合文意即可)(3分)

2.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以及天体撞击等。(包括“海底”及“地震”等三项共四个答题要点)(2分)

3.如果看到海岸出现异常的涨潮或退潮现象,并听到与通常波涛声不同的频率很低的吼声,就应该迅速逃离海岸。(3分,异常的涨、退潮及频率很低的波涛吼声为三个答题要点)

篇6:海啸作文

关于海啸作文

tsunami is usually caused by strong earthquakes that happen in oceans.great sea waves will be pushed towards the shores with great speed.if the people along the shores dont know tsunami is coming,they will suffer great damage.for eample,the tusnami,which happened in the indian ocean on december 26,,killed more than 150,000 people in indonesia,sir lanka,india,thailand and other countries.millions of people were injured and became homeless.

tsunami is a natural disaster.we should set up more advanced warning systems along the shores,on the islands and in man-made staellites.besides,we should protect our oceans further instead of destroying them.

篇7:海啸说明文

①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②海啸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海浪。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③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④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⑤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⑥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 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所以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⑦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15.选方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分)16.请根据选文第②段内容,简要概括什么是“海啸”?(1分)17.选文第⑤段“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句中加点词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18.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两种?有什么作用?(2分)19.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归纳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2分)参考答案:

15、开篇由新闻事件自然引出说明的话题——地震与海啸的关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6、海啸是一种主要由海底地震引发海水剧烈波动,形成强大的波浪,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意近即(转载于:海啸说明文)可)(2分)

17、不能删去(1分)。因为“大约”表示约数,说明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引起海啸有100次左右。如果删去,就变成完全确定发生了100次,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意近即可)(1分)

18、举例子、列数字。(1分)运用实例和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强烈的海底地震不一定导致海啸。(1分)

19、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有: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海底地震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2分)篇二:海啸 阅读答案 1 海啸的特征(是一种重力长波 面积大 破坏力强 传播远 速度快)2 第2段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列数字 举例子)说明海啸成因 3 大多能否去掉(不能 无法体现出海啸成因)

2段介绍海啸成因 4段介绍海啸发生地区 1.从第③段分析,海啸具有哪些特征?(3分)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3.第②段加点的词“大多”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4.从内容看,本文第②段介绍海啸的_______,第③段介绍海啸的特征,第④段介绍海啸的_______。全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顺序。(3分)答案:

1.①海啸浪的波很长 ②周期较长 ③海啸波的传播速度快 ④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等 2.举例子 列数字 说明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3.不能去掉。用上这个词,说明海底地震并不是海啸产生的唯一原因。4.类型 发生地区 逻辑篇三:说明文4 印度洋海啸里的蝴蝶效应

印度洋海啸里的“蝴蝶效应”(说明文4)

①“巴西亚马逊河丛林里一只蝴蝶扇动了几下翅膀,3个月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发了一场龙卷风——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这个形象的比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蝴蝶效应’,2004年12月26日‘蝴蝶效应’真的在印度洋里闯下大祸!”

②由于众所周知的地壳板快运动,印度洋板块以每年大约6厘米纳的速度向欧亚板块挤压,挤压过程中所积聚的压力通过板块边界的地震得以消解,这导致爪哇海沟一带地区成为非常活跃的地震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地震。这次导致海啸的苏门答腊岛地震,在学术上属于板块边缘的“逆冲型”地震。具体来说,苏门答腊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边缘,这个长距离的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最后这些能量集中释放出来,使地层断层的上部上移(即地层“边冲”),直接导致大地震的出现。

③地层断层移动时,还会导致断层间出现一处狭长空间;当海水填充这个空间时,产生巨大的海水波动,就像一支巨桨,一下“划”动重量高达数十亿吨的海水,这种波动从深海传至浅海,海浪陡然升到十几米高,而且传播的速度很快,海啸向外扩展时速度可达每小时700—800公里。印度洋的范围相对来说又比较小,所以雷霆万钧的海啸袭击东南亚和南亚时,10米高的巨浪席卷斯里兰卡、印度、印尼、泰国、马来西亚。马尔代夫和孟加拉国7国,连4500公里外的非洲国家索马里和塞舌尔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④这次地震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大得多,相当于30亿吨tnt炸药的威力。这提示人们:相对较小的地震也会因为引起岩体滑动而引发巨大海啸,造成的灾害远远超过科学界以前的认识。

⑤强烈的海啸,给受灾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甚至一举改变了亚洲的版图。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看,印尼旅游胜地尼亚斯岛附近的几个小岛沉入海中,苏门答腊岛西北端可能已向西南移动了约36米,西南岸某些小岛屿或许已向西南移动了20米。连地球本身也被“轻轻地推了一下”:地震瞬间的地球质量变化,导致地球自转周期缩短3微妙、地球轴心倾斜大约2厘米?? ⑥巨大灾难给人们带来恐慌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建立灾害预警系统的讨论。若在这次海啸前,有一个全球性的预警机制,那么。海啸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就会大大减少。15.文章用一个比喻句开头有什么效果? 16.说说这篇科技说明文的行文思路。17.结合文章第②段,具体说说这次印度洋大海啸中的“蝴蝶效应”。18.举例说明本文使用的最典型的说明方法。19,说明文语言讲究准确。第⑤段中有这样一句:“苏门答腊岛西北端可能已向西南移动了约36米”,你认为句中的“可能”一词有准确说明的效果吗? 20、文章的第⑥段删去好吗?为什么? {闯关提醒} 第15题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查学生的审美能力;第 16题要求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结构;第17题要求结合全文对具体段落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地表达;第18题很具有文体特点,考查辨析说明方法的能力;第19题是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探究;第20题考查对重点段落的作用的理解;第21题是富有人性化的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拓展思维,进行有个性地自由表达。

【答案】 15.既准确地说明了这场海啸的成因,又使枯燥的事理说明有了吸引力。16先说现象,后分析原因,再引发思考。17.印度洋板块以每年大约6厘长的速度向欧亚板块挤压,苏门答腊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边缘,这里是一个长距离的破裂带,这个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最后这些能量集中释放出来,使地层断层的上部上移(即地层“逆冲”),于是发生了大地震,海底的地震造成巨大的海水波动,就引发了大海啸。18.列数字;如”地球自转周期缩短3微秒,地球轴心倾斜大约2厘米”。19.有准确说明的效果;“可能”一词表明实际的情况还不太确定,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要求实事求是的特点。20.不好;这一段是作者在灾难过后的一种“自然”的思考,凸现了人类敢于战胜自然的勇气和力量。也让读者看到了人类战胜这种困难的希望,这一段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规律,又给人以鼓舞,所以不能删去。篇四:说明文练习题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①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②海啸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海浪。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③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④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⑤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⑥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所以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⑦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1.选方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分)2.请根据选文第②段内容,简要概括什么是“海啸”?(1分)3.选文第⑤段“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句中加点词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4.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两种?有什么作用?(2分)5.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归纳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2分)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陈祺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 险峻的地区。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⑤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有历史记载的暴雨近百年来只发生过2次,分别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雨。舟曲泥石流暴发当晚,该地区在短短40分钟内突降97毫米的大暴雨。大量的水浸透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和帮凶。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⑦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

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就炸。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13.请简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3分)

(1)(2)

(3)

14.第⑦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5.第②段“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一句中,加点的“往往”一词不能删掉的理由是什么?(2分)16.第⑥段文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在语言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2分)17.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对泥石流易发生山区的居民提出两条预防泥石流的建议。(2分)篇五:震与海啸的关系(八年级说明文试题)说明文阅读训练

八⑷ 2011.4.15 震与海啸的关系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

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

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因此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1、本文是一篇介绍地震与海啸关系的___________说明文,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

2、选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三种,并选择一种举例说明其作用。

3、“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一句中加点的“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4、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有平实和生动两种,选文的语言应属平实说明。b.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与全球气候变化没有多大关系。c.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但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

d.海底地震引发海啸的原因是: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从而引发海啸。

大地震

全球每年大约发生地震500万次,其中多数地震我们不能感知,但超强度的大地震则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2005年10月8日,发生在南亚次大陆北部地区的大地震导致超过7万人丧生。

地震学家都想找到预测地震的方法,有人希望通过动物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来预测地震,有人希望通过岩石受压变形后的形状来预测地震,有人希望用电脑技术分析地震的活动性,美国科学家曾建议建立一个由800个地球定位系统(gps)站和200个应变计组成的监测网,以便更好地监测地壳的变化,但直到现在,准确预报地震仍是一个梦想。1993年,美国科学家认为,他们终于逮到了一条有关地震的“大鱼”,于是警告帕克菲尔德地区的居民,几天之内当地发生地震的可能性高达37%。可是,最后的结果是人们虚惊一场。1995年,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 波罗克在利用小地震预测大地震方面似乎取得了突破,因为他成功地预测了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还成功预测了2003年12月发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震。可是,接下来他关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将发生地震的预测却没有成功。于是,人们对他的“小地震是大地震预兆”的理论提出了质疑。我国科学家尹祥础用21年时间创建了中国独特的“加卸载响应比”地震预测理论。他认为,临近地震的时候,地震区域的地质结构非常脆弱,就像一头负载已经达到极限的骆驼一样,这时候哪怕在骆驼的身上再加一根稻草,就可能把骆驼压垮。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他于2004年3月曾预测“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地区未来l到2年内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2005年10月发生在南亚次大陆的大地震印证了他的预言。即使如此,尹祥础还是认为地震预测是一项科学难题,一旦发布的地震预测结果不准确,就可能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从理论上说,地震预测应该是在地震发生之前,能够明确地指出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规模、震级等。照这一要求看,迄今为止地震预测技术仍未成熟。

地震学家认为,地震预测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很难验证研究者的思路、方法及观测结果。其二,地球具有“不可入性”,仅仅用来自地球表面的观测资料来推断地下的物理过程是十分团难的。其三,如果承认地震是地壳内的一种临界现象,那么它具有不稳定性,对初始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这就可能导致对地震发生时刻的预测的不确定。

看来,人类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虽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人类可以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

1、文中介绍的预测地震的方法主要有哪些?请概括并列出。

2、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全球每年大约发生地震500万次”一句中的“大约”为什么不能删去。

4、地震预测非常困难,但那么多的地震学家仍然孜孜不倦地努力着。请谈谈你对此的感想。

绿色塑料

①塑料问世后,即被人们广泛地应用到了几乎所有的领域。但是,在塑料应用极大地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丰富和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塑料不会自行“腐烂”,如果塑料薄膜长期存在于田间,不仅妨碍耕作,而且破坏土壤自身的水肥及微生物平衡,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为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外许多科学家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纷纷投身于“绿色塑料”——可降解塑料的研制。

②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③“绿色塑料”的品种很多,这里只介绍光降解型塑料、天然高分子型塑料、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和转基因型塑料四种。

④光降解型塑料是在聚合物中添加少量光敏剂生产出来的塑料。我国科学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光降解型塑料的研制。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光敏剂及其光降解聚乙烯地膜,早在1995年就通过了技术鉴定,并在推广中证明这一技术已经成熟。光降解聚乙烯地膜在光照下,可分解成4×4平方厘米的碎片,即使以后不再分解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也不会给土壤物化性能带来影响,对土壤养分造成破坏。

⑤天然高分子型塑料是利用纤维素、木质素等天然物质,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塑料。比如,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利用农作物下脚料,如豆秸等制成的可降解农用地膜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天然高分子塑料地膜具有极好的透明度和伸展性,埋在土中只需数日,即可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环境。

⑥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是由一种叫真核产碱性细菌先在葡萄糖溶液中生产出生化聚酯,再经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生物塑料。德国格丁根大学的微生物学家通过对一种细菌的特定基因隔离,使植物细胞内部生成聚酯,再利用这种聚酯制成植物型生化塑料。这种塑料在细菌作用下也可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不但不污染环境,而且还可用做肥料回归大自然。

⑦转基因型塑料是由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索姆维尔等人研制的。他们利用生语文试题第6页(共12页)物工程技术,从一种叫做营养佳良产碱杆菌的土壤细菌中分离出生产塑料的基因,然后把这一基因转移到一种遗传结构墒单的油菜子属植物中,培育出一种适宜种植的名叫多羟丁酸的塑料植物.这种植物的叶、秆、根都能长出多羟丁酸颗粒塑料,用这种颗粒制成的塑料可以完全被降解。受索姆维尔研究的启发,美国密茨根大学的生物学家则干脆将这种塑料基因直接植入土豆和玉米之中,在人工控制下生长出不合有害成分的生物塑料.不久,人们就可以像种植庄稼那样大面积种植和收获塑料了。

⑧目前,可降解型塑料大多还处在研究或试产阶段,距大规模推广使用还有一段时间,但科学家卓有成效的研究已经为人们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我们坚信,随着研究的加速进展,绿色环保塑料的新时代一定会很快到来。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围绕“绿色塑料”说明了什么内容。2.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用是(2分)3.阅读第②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2分)4.仔细阅读第⑤、⑥段文字,说说“天然高分子型塑料”和“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有什么异同。(4分)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篇8:海啸的形成

根据海啸形成的不同情况,科学家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其中有海底地震引发的地震海啸,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诱发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带来的滑坡海啸„„

2010年2月27日,当地时间凌晨3时34分,南美洲智利中部近岸发生了里氏8.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5千米,震中距智利第二大城市康赛普西翁100千米,距智利首都圣地亚哥320千米。它在给当地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还引发了巨大的海啸。海啸横扫太平洋,祸及日本东部沿岸地区。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解释,形成智利地震的原因是两个板块碰撞和互相挤压的结果。由于两个板块互相挤压形成隆起,海水受到向上的挤压后被迫向四周扩散,因此诱发海啸。

根据海啸形成的不同情况,科学家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其中有海底地震引发的地震海啸,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诱发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带来的滑坡海啸。

地震海啸

就像刮风下雨一样,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当地壳的两个板块发生挤压时,压力在板块岩石中聚集,使岩层变形。一旦一方岩石不能支撑,便产生断层,岩石恢复原位,发生回跳,巨大的能量释放激发地震。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常伴有火灾、海啸、泥石流、滑坡、环境污染、商业中断、信息丢失和社会功能瘫痪等次生灾害。

海啸是由海底激烈的地壳变化造成大片水域突然上升或者下降而引起的海洋巨浪,其破坏力极大。海啸掀起的惊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甚至几十米,犹如一堵“水墙”。这堵“水墙”内含有巨大的能量,如果涌向海湾内和海港,冲上陆地,往往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海啸的波长很长,可以传播数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正因为能量大、波及范围广,所以海啸的杀伤力极强。

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一定都会引发海啸,但大约95%的海啸都是由地震引发的,主要取决于地震震级、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式和震源深度。具体来说,震级达到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触发海啸的可能。断层垂直错动方式更易引发海啸,断层强烈的垂直上下运动会带动地面和海面产生强烈的浪涌,致使震荡波以不断扩大的圆圈方式向远距离扩散。震源深度在40千米至50千米时,地震波的扩散和影响范围都比较大,诱发海啸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

科学家指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海啸是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当时,印度洋地震发生在印度板块的边缘,剧烈的地壳运动聚集的巨大能量因为超过岩石强度而造成岩石破裂,在苏门答腊岛形成一个纵向1200~1300千米、横向100千米的区域。其中最严重的断层发生在400千米的范围,结果造成海水上下颠簸,形成海啸。它以每小时700~800千米的速度极快地向外扩展,很快殃及到了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泰国和孟加拉等东南亚和南亚诸国,甚至远在东非海岸的索马里也未能幸免。这次地震是典型的“逆冲型”地震,即断层的上盘上冲的错动。

由于形成的机制各异,地震海啸分为“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两种。

“下降型”海啸地震发生时,有时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急剧下降。于是海水会首先朝着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随之在下降区域的上方出现海水的大规模积聚。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便会立刻翻回到海面,产生的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迅即向四周传播和扩散。在海岸,异常的退潮现象是这种海啸的最初表现。

“隆起型”海啸和上述情况正好相反,地震有时会使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会跟着隆起区域一起抬升起来,并在它的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的作用下,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的巨浪。这种海啸在海岸的最初表现有所不同,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风暴潮

风暴潮又称为“风暴海啸”或“气象海啸”,通常指热带气旋(台风、飓风)和温带气旋(寒流)等强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灾害的轻重一方面取决于受风暴增水的大小和当地天文大潮高潮位的制约,如果与天文高潮相叠,酿成灾难更大。另一方面与受灾地区的地理位置、海岸形状和海底地形等密切相关,如果位置正处于海上大风的正面袭击,海岸呈喇叭口形状,海底地形较平缓,受灾更重。

风暴潮的空间范围一般几十千米至几千千米不等,时间周期大约1~100小时,介于地震海啸和低频天文潮波之间。风暴潮影响的区域随着大气扰动因子的移动而移动,一次风暴潮过程有时甚至可影响一两千千米的海岸区域,时间达数天之久。

风暴潮分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两大类:

台风风暴潮又叫着热带风暴风暴潮,在北美称为飓风风暴潮,在印度洋沿岸称为热带气旋风暴潮。由台风引起,多见于夏秋季节台风盛行的时期,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等特点。凡是有台风影响的海洋国家、沿海地区均有台风风暴潮发生。

温带风暴潮由温带气旋等引起,主要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有发生。一般特点是增水过程比较平缓,增水高度低于台风风暴潮。多发生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全球有8个热带气旋(即台风或飓风)多发区,西北太平洋是台风最易生成的海区,全球台风有1/3左右发生在这里,强度也最大。在西北太平洋的沿岸国家中,我国是受台风袭击最多的国家。历史资料表明,几乎每隔三四年就会发生一次特大的风暴潮灾害。孟加拉国位于孟加拉湾的海岸,呈喇叭口状,面向印度洋,极易受风暴潮的侵袭。美国地处中纬度,它的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沿岸濒临大西洋,在夏秋季节时常出现飓风风暴潮;而濒临大西洋的东北部沿岸,则以冬季的温带风暴潮为主。荷兰是一个低洼泽国,极易受风暴潮灾的影响。

火山海啸

火山海啸是因火山爆发引起的海水剧烈扰动的现象,又称“火山津浪”或“火山津波”。海啸在西方语言中称为“tsunami”,词源自日语“津波”,即“港边的波浪”(“津”即“港”)。它是火山活动主要的次生灾害,所造成的灾害损失往往超过火山喷发的直接灾害。

火山如果在海洋的地下爆发,会使海水体积突然增大并且被抬升,然后下降,形成波浪。当能量足够大时,就会在海岸形成破坏力极大的海啸。

位于海洋中的火山岛也会引发可怕的海啸,这些火山岛往往在喷发了几个世纪后突然因耗费完所有的能量而坍塌,并且滑向深深的大海。这个剧烈的过程会引起海水水位的巨变,引发的海啸可以掀起100米高的浪头。除了上述两种情况之外,靠近滨岸的火山喷发也能酿成海啸。1883年,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突然喷发,碎岩石、熔岩浆和火山灰向空中飞溅,滚滚的浓烟直冲数十千米的高空。不久,巨大的火山喷发物从天而降,坠落到巽它海峡,随之激起一个30多米高的巨浪,以极快的速度涌向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巨浪犹如发疯的野兽,张着血盆大口,顷刻间就吞噬了3万多人的生命。火山喷发物随高空气流飘移,致使印度洋和大西洋零星小海啸不断发生。

滑波海啸

海底滑坡指较浅或较深的海洋地区的滑坡,产生海底滑坡有两个原因:一是海底大量不稳定泥浆和沙土聚集在大陆架和深海交汇处的斜坡上,产生“滑移”;二是由于海底蕴藏的气体喷发,导致浅层沉积海底坍塌,出现水下“崩移”。由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称为滑坡海啸。

科学家强调说,对海底滑坡不可掉以轻心。在很多时候,海底滑坡的过程很平缓,海底沉积物只是缓慢地移动着,它们的体积也不大。但在另外一些时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像大山一般的土层会突然崩塌,其移动的速度超过每小时100千米。1998年7月,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的一次海底地震引发了一次海底滑坡,而这个滑坡又带来了一次海啸,海啸掀起高达15米的浪涛,蹂躏了这个岛国20千米的海岸线。

研究发现,大约在7500年前,一块相当于冰岛国土面积的不稳定海底滑行了800 千米,在挪威西北部海岸“落户”。这次海底滑坡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地质运动之一,引发了海啸。它所产生的海浪高10~20米,不仅袭击了挪威海岸,而且波及到苏格兰东部沿岸。科学家是在找到海底滑坡后沉淀的岩屑和贝壳之后,才得出海底滑坡引起海啸产生的结论的。

1929年11月,加拿大东部纽芬兰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2级地震,并引发海啸,致使27人丧生。最初,人们认为,这是一次典型的海啸,系地质运动造成海底板块上升或下沉,产生水墙冲击海岸。然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发现,纽芬兰岛上的13条海底越洋电报电缆受海啸影响而中断。通过自动观测仪,研究人员对每次中断时间进行了精确记录。在分析了电缆每次中断的时间和位置之后,科学家最后得出结论,是海底液态沉积物受到震动影响变得松散,随后以每小时95千米的速度沿着海底倾泻,最终以500千米的时速涌入大西洋,才造成了这次海啸。

提前预警可减灾

海啸的破坏极为严重,虽然人类还不能控制它,但可以加以预防。利用地震波和地震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之差,建立海啸预警机制,对海啸的到来提前几分钟、十几分钟甚至数小时预警,是完全可能做到的。提前发布预报,可以赢得提前撤离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海啸是完全能够提前预报的,理由有两条:

地震波沿地壳传播的速度远比地震海啸波传播的速度更快,以智利发生的海啸为例,传到夏威夷需要经过13个小时,大约20个小时之后才会到达日本沿岸。利用海啸监测网获取到的地震波记录,就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海啸警报,为有关地区赢得时间。

地震引发的海啸在登陆之前,会出现一些显而易见的宏观前兆现象——海水出现异常,退潮和涨潮的时间与平常不一致,海水退、涨的速度比平常快得多,而且海水退、涨的幅度大,常常能退到最低的潮线以下,或涨到最高的潮线以上。上述现象在震后出现的时间因各地距震中的远近而有所差异,有的紧随主震,有的在主震后10~20分钟。从海水暴退、暴涨到海啸登陆,间隔时间也有长有短,短的仅有几分钟,长的可达到几十分钟。

离海岸不远的浅海区,深蓝色海面会突然变成白色,并在其前方出现一道长长的明亮的水墙。究其原因,在于海水越深,海啸波速度越快;海水越浅,海啸波速度越慢。当海啸波从远离海岸的深海区进入海岸附近的浅海区后,波速便急剧降下来。而后面的波速依然很快,追上了前波,两者相叠加,便使波浪的高度倍增,形成几米、甚至几十米高的巨浪。

位于浅海区的船只突然剧烈地上下颠簸;突然从海上传来巨大、惊人、可怕的异常响声,在夜间尤为令人警觉。

上一篇:祖国颂三句半下一篇:幼儿教师疫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