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总结

2024-05-08

《02-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总结(共6篇)

篇1:《02-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总结

2011-2012《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总结

一、课程调研

通过广泛的专业调研与市场调查,并结合往届毕业生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适时地调整课程目标,明确了课程的职业岗位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明确课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进一步明确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目标,使之更加贴近不断发展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通过市场调研得出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特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的专门技术人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在不断改变之中,从“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到“实用型人才”,再到“高技能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升。《Web应用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为学生学习软件程序开发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水平,为了进一步具有更高职业能力的软件开发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第三学期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独立开发Web程序设计(asp.net)的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并具备一定的扩展专业知识的自学能力,完全能够胜任一定的职业岗位,基本能成为一名合格的Web程序员。前续课程有《VC#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后续课程是《.NET 框架应用程序设计》。

2、课程目标

了解软件项目开发过程,理解三层框架编程思想和WCF,掌握ASP.NET的SDK、AJAX、Server、Application、GirdView、文件上传等技术,能够综合运用三层框架搭建简单web应用程序,能够运用自带工具进行单元测试,培养团队协作、交流沟通、自学、抗压能力,提升软件工程规范及编码规范意识。

3、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以工程项目“火车票订购管理系统”为主线,摒弃以往程序设计类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将理论与实践分开上的讲授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将所有的课程全部拿到机房上,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的无缝对接。

三、教案、课件

《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Web编程在面向对象编程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程序开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web程序开发技能,和运用程序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提高编程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开发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熟悉、提高面向过程编程能力的过程。课程中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控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系统化的观点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通盘考虑教学的各种因素和环节、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技术手段、优化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是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

《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中,通过课件和教案严格控制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课程教案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具体实施文件,是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没有教案的课是随意性的课程,教学质量极不稳定又得不到基本保证,因此,为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必须有课程教案。为使课程教案符合不断变化的学情需要,需要在制定教案时考虑到具体的需要。

本门课程是针对已经具备了面向对象编程知识的二年级学生,在教案制定上,更注重实践操作,在教案的具体时间组织上,要在允许的范围下,多进行实践操作,同时,在教案中也注意进行实践总结,随时检验、检查学生的练习成果。在教案内容组织上,采用讲-练-总结-综合练的指导思想。避免发生学生“消化不了”的现象,而影响以后的教学效果。以上的设计思想,都通过课件明确的展示出来,对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控制给出明确的提示。

四、教学方法

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学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完整项目的系统分析,培养学生从需求分析到实现动态网站的各个功能模块的综合应用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原则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中能积极思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平时上网时所应用到功能的实现过程,不再感到枯燥无味。在机房里采用讲授、教师示范、学生演示、学生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将案例、习题等资源放在网络上,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在机房授课,学生一人一机,多媒体教学,大大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但教学课时有限,课后自主学习,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尤为重要。且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课程教学的滞后与目前技术的发展,让学生及时了解与课程相关的技术动态,不要与当前社会需求脱节,开阔眼界,扩宽知识面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大了网上学习功能的建设力度,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上没有消化吸收的知识点通过项目案例加强实践动手能力训练,进行课外延伸学习。

在技能方面,课堂上在机房老师边讲边写代码,写完后立即由学生独立练习,以加强训练学生的代码阅读能力、代码改错能力和编码及文档的规范能力;课后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编写另一套系统,将课堂的知识熟练运用。这样由两套甚至更多的系统同时并行开发,巩固所讲知识,提高学生编写程序的熟练程度和规范性,并增加对实际软件项目开发的体验,并能在职业素质方面,通过项目组的角色分配,项目组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团队协作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实现学生在校准职业人的目标。学生既独立编写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又参与了项目组系统的开发,使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素质能力在日常的学习中无形地得到了提高。(1)、以商业项目为导向开发课程,以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和学习情境的构建组织教学,加强学生掌握企业岗位所需技能培养,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互融。(2)、工学结合,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实现课程内容与真实项目相融。依托集团的华日软件公司,从学院教科所引进真实项目“火车票订购管理系统”,形成能营造真实工作情境、高度仿真企业工作环境的教学案例。(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软件研发岗位是前端的脑力劳动岗位,高职教育必须培养有创造性、智力性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这种实际任务驱动的形式学习课程,拥有巨大的思考空间、发挥技术能力的空间,完成工作任务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知识延伸能力和创新能力。

(4)、和相关IT认证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取得不错的成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系级、院级的各种软件设计竞赛,屡次获得不同奖项。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程序设计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程序设计的专业综合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5)、注重教学资源建设。近几年来,课程组建设了一整套教学资源,包括教材《ASP.NET Web应用程序设计》已经正式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课件、教案、实验指导书、学生优秀作品库、由集团公司提供的工学结合的项目库等。

五、出版的教材

《ASP.NET Web程序设计》 主编:吴平贵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年8月

本书概念精确完整,思路清晰明了,注重动手,以项目驱动,工学结合。以一个完整的火车票订购系统的商业项目作为蓝本,从中选取适合高职教学的功能为驱动并引入分布式开发技术,通过是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全面系统的掌握asp.net web程序设计技术。

本书共分为6章。第一章介绍asp.net web服务器控件的基础知识。第二章介绍登录火车票订购管理系统级信息系统常用的三层框架;第三章介绍火车票订购管理系统的总体需求和学生订票功能,第四章介绍学生预付定金功能;第五章介绍查询统计功能;第六章介绍领取火车票功能。

本书是为计算机专业高职学生所编写得的,用asp.net web服务端控件作为客户端展示控件,c#语言作为服务器端代码,用 WCF编写服务接口,他适合于所有微软方向的学生学习(在学习本书前,学生需要掌握c#软件开发基础,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ado.net)。作者根据软件项目开发经验并从人类认知规律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全面介绍asp.net web应用程序技术。

六、课程案例

以工程项目“火车票订购管理系统”为主线,摒弃以往程序设计类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将理论与实践分开上的讲授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将所有的课程全部拿到机房上,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的无缝对接。通过多“火车票订购管理系统”的项目案例项目的理解、练习过程来贯穿专业素质的理念和意识形态的养成;由此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这种“火车票订购管理系统”旨在体现以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的本质,融素质教育于技能教育之中,促进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七、特色与改革

继续精简和优化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突出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继续加强实验、实训场所及设施建设:以校内实验、实训场所为依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行分阶段实践性教学。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多环节教学”。

是通过基础知识阶段培养、到技能提升阶段培养、再到综合应用能力阶段培养,让学生掌握WEB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的技术专业知识;通过多个典型的项目案例的理解、练习过程来贯穿专业素质的理念和意识形态的养成;由此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篇2:基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建设的思考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 (即“五个一流”) 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许多专家学者把对精品课程的研究以“五个一流”作为研究的重点和基础。李昌春提出, 精品的核心内涵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为核心, 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 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2]。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先导, 具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特色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因材施教的教材选用和建设, 阶梯递进的实验项目及多样化的评价机制的示范性课程, 其内容涉及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选用与建设、实验、评价机制等方面, 如图1所示。

1 精良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 对精品课程的内容具有决定意义。要使精品课程的内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 富有特色, 教师就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创新, 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教育原则, 切实做到“宽、厚、精、新” (“宽”指知识面要宽广;“厚”指基础理论要深厚;“精”指教学内容要精选;“新”指要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带入教学, 把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创新意识传授给学生) 。与此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还有一个如何处理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 也都需要教师有效把握。由此可见,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特色化的教学内容。

定西师专《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建设起步早, 起点高, 至今已有10年的历史。2009年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 2012年评为学校优秀课程, 2014年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建设成果稳步提升。在师资建设方面, 课程组采用“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两种模式, 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向高职院校的转型, 教师引进的层次越来越高, 职称、级别也开始多元化, 主讲教师经历了由弱变强, 由少变多的过程。目前, 承担“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的主讲教师由6人组成, 教学水平高, 教学经验丰富。教师个人在全省、全校的教学竞赛中多次获奖, 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全省的信息技术大赛中也多次获奖。课程组成员在年龄、职称、学缘结构方面都比较合理, 双师教师比例高。其中有副教授2人, 硕士2人, 在读硕士4人, 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学缘结构良好。近年来课程组承担的校级教学研究课题2项, 申报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 在学校各类课程组和教学团队中是较为突出的。

2 富有特色的课程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改革在落实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定位以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课程改革应从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与改革。

2.1 课程整合

因为软件技术专业主要致力于培养IT企业程序员、软件测试员、软件维护人员等, 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作为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课, 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编程能力。为此, 我们提出“课程整合”的理念。将软件技术专业的两门专业基础课程《C语言》与《数据结构》进行整合, 根据高职专业理论教学“够用为度”的原则, 进行课程整合时, 一方面去除课程中有较高深度、应用性弱的理论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去除课程之间重复的部分, 将两门课程相关联的知识点有机、有序地结合, 形成具有高职特点的全新的教学知识体系。

2.2 工学结合

由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在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两门课程的教学中, 程序设计能力过于笼统, 常产生两种不良后果:一是一些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跳过问题分析和编程序流程阶段, 直接在机器上编写程序代码, 缺少规范化的编程训练, 养成不良的编程习惯;二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缺少分析问题的能力, 无法编写程序, 从而失去编写程序的兴趣。

为了弥补这一遗憾, 在进行课程整合以后, 按照软件开发的逆过程, 将编程能力进行分解, 分解为五种能力, 包括阅读程序的能力、调试程序的能力、编写程序的能力、设计程序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五种能力由易到难分别对应软件开发的五个阶段, 依次为软件维护阶段、软件测试阶段、编码阶段、软件设计阶段、需求分析阶段, 让学生在真实的软件开发流程中, 根据学习基础进行角色定位和能力培养, 实现工学结合。

2.3 模式创新

2.3.1 教学模式的创新

课堂教学分为理论课、实验课和讨论课。理论课以讲授知识为主, 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模式, 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主线, 将所有零散的知识点难易适当、循序渐进, 合理地分配、贯穿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 这也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实验课以能力训练为主, 课堂规模一般控制在30人以内。讨论课从项目案例分析出发, 边实践边学习, 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和能力训练, 以小班或小组进行研讨, 教学场所安排在实验室。研讨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 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之间相互提问, 学生在讨论课中的发言时间不少于50%。

2.3.2 考试模式的创新

考试分为小测验和大考试, 小测验是对课程知识点的考查, 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测验采用网络自测方式, 学生可以在外通过课程网站自行测试, 每个单元可以重复测试3次, 取3次测试的最高值作为测验成绩。大考试是期末综合测试, 重点考查学生的能力点, 包括程序排版和注释的能力、阅读程序的能力、阅读流程图的能力以及综合编程的能力。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存在差异, 大考试实行差别式考试, 学生可以选择完成不同难度的试题, 获得不同的课程学分。

课程考核注重学习过程考核, 在作业、实验、考试等教学环节中, 学生每个环节中的考核成绩必须至少达到五十分, 课程综合分达到及格标准。

此外, 对传统考试模式也进行了改革。不再拘泥于单一的笔试这一种考核形式, 而是采用笔试、实验、课程设计作品相结合, 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 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因材施教的教材选用与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载体

所谓“教材”, 是指教师教学时所使用的材料, 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为营造学习环境所需要的媒介, 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 选用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培养的教材是最重要的。2009年以前, 本课程组选用的教材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教育部推荐教材。在选用教材的同时, 兼顾高职高专学生的接受水平, 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2010年以来, 随着对高职高专培养模式研究的深入, 课程组感到编写一部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材非常必要。经学校教材建设立项, 课程组成员共同努力, 与国内同类教材相比, 新编教材以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主线, 将所有零散的知识点难易适当、循序渐进、合理地分配、贯穿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同时, 按照“阶梯递进”的达标要求, 将成绩管理系统分为简易成绩管理系统和高级成绩管理系统两部分, 在每一部中, 又可将项目划分成阶梯递进的任务链, 形成任务阶梯。任务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前一个任务的完成为后一个任务的展开做好铺垫, 几个任务层层推进, 最终完成一个综合的任务。这种以任务为章节的内容安排, 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相得益彰, 以实现培优扶差, 满足不同, 收到良好的效果。

4 规范的教学管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

教学管理应该要有一套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严格的授课质量监控及教学检查评估的经验交流等。对教师备课、讲课、辅导、作业、课程设计、实验等各教学环节, 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经过课程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现已形成了课程的一些规范资料, 主要有: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核标准、考试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报告等。

当然, 精品课程建设本身是一项长期工程, 本课程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 在过程性考核中, 综合考核的量化指标还没有形成, 自编讲义只处于起步阶段, 离成熟、完善的特色教材还有很大距离, 这些都是我们课程组成员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需进一步完善与解决的问题。

摘要:以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建设为例, 探讨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主要涉及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选用与建设、实验及评价机制等方面, 通过整合专业基础课程, 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 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用多元化的考核模式, 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组成员自编教材, 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以实现培优扶差, 满足不同。

关键词:程序设计基础,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2]李昌春.关于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08 (30) :93-94.

[3]张树安, 李桂荣.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与举措[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8 (4) :363-366.

[4]马晓丽, 闫智勇.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申报新思路探析[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4) :69-71.

[5]丁桂芝.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系列之四立体化教材为课程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以高职高专“数据结构”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计算机教育, 2005 (7) :36-37.

[6]柳礼泉, 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3) :77-81.

[7]黄宝玉, 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9) :72-76.

[8]王绵森.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建设精品课程的几点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5) :20-22.

篇3:《02-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总结

【关键词】教学改革 过程化考核 C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97-02

一、引言

《程序设计语言》是本院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进校接触的第一门语言类课程,同时也是我院其他课程的先修课,基于其基础性和重要性,结合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这门课程提出的意见,课题组对这门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教师队伍的稳定、考核方案改革等,本文主要介绍的是考核方案的改革,即将传统考核模式改成过程化考核方式。

二、传统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院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语言》在2015年以前采用的考核方式是传统考核模式,其具体方案为:平时成绩(出勤率和实验作业)占30%,期末成绩占70%。

对以上传统考核模式的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到此方案具有以下缺点:

1.考核内容片面

传统的考核模式采用笔试的方式,以理论考核为主,学生将学习的重心放在课程期末考核的重点上。导致学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记忆理论性知识,而忽略了技能的学习和应用。

2.评价体系单一

传统考核模式评价体系过于单一,以期末考试结果来定。统一的评价体系将导致部分学生无法通过考试,从而导致厌学情绪和旷课现象会更加严重。

3.考核不及时,忽视日常学习

我院C程序设计语言讲授内容主要分为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数组、函数、指针、结构体、文件等八大部分,这些知识点以前只能通过期末考试来完成,因此无法全面及时反馈学生的各大知识点的学习效果。很多学生选择考前突击会导致学生对于平时的教学不重视,忽视日常学习的重要性。

三、过程化考核的具体方案

传统的考核方式带来的弊端不容忽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院从2015年起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进行了考核方式改革,将期末考核成绩比重降低,加大平时的课堂交流互动及知识点测验的成绩比重。

将课程的成绩评定规范为:总成绩=平时综合成绩+分段测验平均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1.平时综合成绩

平时综合成绩占比20%,由学习表现和实验能力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学习表现占6%,实验能力占14%。学习表现由平时考勤及上课表现综合体现,实验能力通过实验课上的表现及所交作业的质量两大指标体现,其中所交作业包括12个实验的程序源代码及相应的实验报告。

2.分段测验平均成绩

分段测验平均成绩占比20%,分段测验平均成绩=分段测验的成绩/测验的次数。

根据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特点,将知识点进行整合,具体分为三大基本结构、数组、指针和结构体、函数和文件这四大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讲解结束后及时进行上机考核,考试完毕后由机器自动阅卷,得出分数。

3.期中考核成绩

期中考核成绩占比10%,采用上机考核方式,其考核方式与规则为随堂上机考核的方式进行,采用闭卷形式,不允许他人代操作,不允许拷贝他人考核内容,并当场交卷。

4.期末考试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占比50%。考虑到本次课程过程化考核为该门课程的首次改革,所以期末考试方式仍然采用传统考核方式,闭卷形式,试卷内容主要考察学生两种能力:读程序和编写程序的能力。

四、方案实施结果及分析

1.实施结果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实施过程化考核后,学生的成绩呈现正态分布,具体数据见图1。图2为2015年实施过程化考核方案后学生成绩的分布与实施该方案之前三年学生的对比情况。

2.数据分析及结论

根据以上两张图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与以往未实施过程化考核相比,没有明显降低学生的考试不及格率,说明无论采用何种考核方式对那些放弃学习的学生促动不大;

第二,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与以往未实施过程化考核相比,及格率略有增加;

第三,过程化考核方案增加了知识模块测验,给多数同学一种压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总结

本文第四节部分所示数据并不理想,但是数据并不能完全说明情况。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过程化考核方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因此,我们将继续坚持过程化考核方案,并以此为中心,进行多元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戴蒙.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大纲[Z],2015.

篇4:《02-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总结

【关键词】 IC版图设计 项目化教学 教学总结

引言

IC(Integrated Circuit)是指集成电路。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集成电路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计算机中的CPU内存条、手机中的SIM卡、二代身份证的内核,都是集成电路。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管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其对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辐射作用。在IC设计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是分层次的,包括IP核设计、IC系统设计、IC线路设计和IC版图设计。其中IC版图设计工作的任务量最大、所需人员最多。IC版图设计员是IC设计企业中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也是微电子技术专业学生最重要就业岗位。因此,作为微电子技术专业学生,《IC版图设计及应用》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笔者在版图设计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积极采用项目化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交流。

1.项目化教学方法及其特点

项目教学法,其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具有90%的积极性。

项目教学法具有的特点: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

因此,采用项目化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2.项目化教学法在《IC版图设计及应用》教学中的实践

2.1 确定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2.1.1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九天IC版图设计系统设计符合工艺规则的数字电路单元版图,并在此基础上对设计的版图进行电路版图一致性的验证。

2.1.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Linux命令的操作,理解CMOS数字电路的设计规则,加深对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理解,掌握九天IC版图设计系统软件的操作。

2.1.3素质拓展目标: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培养学生协同工作、严谨踏实、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为将来从事IC版图设计员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确定训练项目

本课程在北京华大公司的鼎立帮助与支持下,获得了来自企业第一线的大量实际芯片版图设计项目案例,我们对这些项目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找到适合用于学生学习的版图设计项目——锁相环路(Phase Locked Loop简称为 PLL)版图设计,并基于IC版图设计典型工作过程对项目进行提炼和序化,以达到对学生IC版图布局布线和设计检查能力的全面训练。选择PLL版图设计作为教学内容实施的载体,主要原因如下:

⑴PLL版图是IC设计企业的一个成熟产品,而且它包含了全部电路基本单元;⑵在PLL电路中,既有数字部分,又有模拟部分,学生可以学习到数字电路的版图设计,也可以学习到模拟电路版图设计的基本方法;⑶PLL版图设计项目,难度适中,所用到的设计方法普遍使用。

为了让学生体验版图设计的协同工作方式,同时能在一定的学时能完成PLL版图设计任务,我们按照功能将PLL电路分成四个子项目:①VCO电路②PFD电路③LPF电路④I/O驱动电路。从这四个子功能模块中提炼出六个最基础的、最公共的元件与电路,把这些最基本元件与电路的版图设计,作为课程的前六个学习项目,它们是:⑴MOS晶体管版图设计;⑵CMOS反相器版圖设计;⑶CMOS与非门版图设计;⑷CMOS传输们版图设计;⑸CMOS异或门版图设计;⑹CMOS触发器版图设计。同时这六个元件与电路它们也是构成其他电路的最基本元件与电路。第七个学习项目是PLL子项目版图设计;第八个学习项目就是PLL版图设计。

2.3合理的组织、执行

这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但可以适时进行适当的启发,给出合理建议,充当一个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

根据IC版图设计工作的特有方式,结合课程本身项目的特点,课上主要采用了项目团队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每个不同学习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内容,适当地运用了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引导纠错等教学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现代教育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完美结合,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课程教学网站提供了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信息和在线学习功能,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行业信息资源,通过论坛,QQ群、电子邮件、MSN等现代化交流技术,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样化交流,适时或不定时进行作业布置、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

对于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虚拟动画的方式,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对于学习项目中的操作环节,网站中提供了屏幕视频教学,可以对实际操作进行模拟仿真。网站中提供了以游戏形式进行课程内容的动画——芯随我动,将枯燥的专业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寓教于乐。

2.4总结、评价

每完成一个项目,组织全班交流设计思想。着重探讨各自的设计理念、绘图方法、过程和相关命令的理解。教师对学生成果进行点评,这个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成果的静态评价,还包括对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通过教师的点评,帮助学生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路和行为,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内化。

结语

在《IC版图设计及应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采用项目化教学,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8个训练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对Linux命令及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熟悉了CMOS数字电路的设计规律及九天IC设计系统软件的操作,熟练掌握了数字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布局布线及设计验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志功.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与工具(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7.

[2]黄大勇.《建筑CAD》课程项目化教学总结[J].现代企业教育.2008.11.下期.

[3]陈立香.《数字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几点体会[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112-113.

[4]张金美.高职高专《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总结[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4期.

作者简介:许金星(1981-),男,湖南衡阳,讲师,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研究方向为集成电路工艺与设计。

毕浩娟(1985-),女,江苏淮安,技师,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SMT实训中心技术员,研究方向为SMT设备管理与维护。

篇5:《02-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总结

关键词:课程资源;网络程序设计;四维模型;Aiax;MVC

1引言

网络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提高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该课程组主要讲授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多线程、GUI、文件操作等内容,在Java EE平台架构的学习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讲得多、练得少,注重语法知识、轻视编程思想;注重课堂学习、轻视课外自学;教材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等。为此,如何改进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受到广大任课教师的关注。

随着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基于Internet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Web的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是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资源是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构建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利用Internet环境中具有针对性的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将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的设计

2.1课程资源的四维模型构建

根据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及需求,以课程平台为载体,构成以信息、人员、过程、技术为核心要素的循环往复的有机整体.建立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四维模型,彼此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四维模型如图1所示。

(1)信息资源

以课程知识框架为基础,以多媒体形式呈现与知识内容密切相关的信息,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导航信息、内容信息、参考信息等,如课程标准、学习指南、教学录像、电子教案、课件、试题库、参考文献、推荐站点等。

(2)人力资源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动力源泉,主要包括教师、同学、专家等,这三种角色在学习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答疑、交流、互动、合作。

(3)过程资源

学习者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与他人或机器进行交互时产生的一切再生资源,也是监控、记录、评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做的怎样的重要依据。

(4)技术资源

既包括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资源,主要包括技术设备、教学系统等资源,同时包括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策略、方法,以及蕴涵在其中的教学思想、理论等,如编码规范、常见问题、常用工具、安装演示视频等。

2.2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的架构设计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可充分发挥其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助教学中的作用.提供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良好的反馈机制和高校的互动功能,包括资源库、教材、互动交流以及后台管理四大模块,网站架构如图2所示。

①资源库

在多年的理论、实验以及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教师通过在教学第一线对学生的指导,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常见的典型问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资源库建设,其中包括根据教学标准制定的各种文件、针对初级阶段和实践教学的试题库、进行项目开发实践的工具库、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案例库、进行课后练习及自评自测的习题库等。所有资源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现,供学生阅读、理解和掌握。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案例库建设时,我们将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学有所用,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教材

课程组教师在积累了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教材纸质教材以及电子教材的开发。其中,自编教材已于2008年出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也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奖.同时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等历经多次修改也已日臻完善,还精心制作了视频演示文件以及教学录像,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方便学生课后自学。

③互动交流

主要分为两个模块:辅导答疑和心得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时限制,不可能用过多时间进行交流讨论,网上的互动交流区可以成为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教学交流的重要园地。教师和学生可以经常就一些热点及前沿问题进行提问,启发学生思考。

④后台管理

通过本网站教师能够有效利用平台提供的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教师可以统计学生登录的次数、上交作业情况、提问次数以及在线考试的成绩,全方位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从而有根据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调节。

3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的实现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由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料和为学生自学提供教学资源的教学服务与管理支撑体系构成。针对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的相关需求,我们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采用MVC三层架构,以SQL Server2005为数据库服务器,以Tomcat为web服务器,以Rational Rose为建模工具,进行网站的设计与开发。

3.1界面设计

进行界面设计时,在主功能窗口和首要导航位置突出了课程的内容以及学习导航,一级导航主要包括:课程介绍、课程资源、课内练习、实战演练、教学视频、互动交流以及相关资源.具体如图3所示。

3.2数据库设计

结合数据库概念模型、数据结构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形成本课程资源网站的数据库结构.具体包括以下6张表:

(1)用户信息表.表名users=(用户ID、密码、权限)

(2)上传文件信息表.表名uptask=(文件编号、文件名、存储路径、上传时间)

(3)帖子信息表,表名talk=(帖子编号、标题、内容、发帖时间、发帖人、所属模块)

(4)学生成绩信息表,表名score=(用户ID、考试名称、考试成绩)

(5)留言信息表,表名message=(留言编号、标题、内容、发表时间、发表人、回答)

3.3关键技术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在设计与实现过程中采用了Ajax、MVC等关键技术,具体如下:

(1)Ajax技术

Ajax技术是一种创建交互式网页应用的网页开发技术.可用于创建更好更快以及交互性更强的Web应用程序。本网站的设计大量的采用了Ajax技术,以此提高系统的性能,实现页面无刷新,增添了系统的智能化。

(2)基于MVC的三层架构

MVC包括Model、View、Controller三部分,其中,Model层实现系统中的业务逻辑,通常用JavaBean实现;View层用于与用户进行交互.通常用JSP来实现;Controller层是Model与View之间沟通的桥梁,它可以分派用户的请求并选择恰当的视图以用于显示,同时它也可以解释用户的输入并将它们映射为模型层可执行的操作。网站基于MVC三层架构进行设计,使得整个系统更加灵活,伸缩性强,便于日后升级和修改。

4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应用实践

通过2年的教学实践,利用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辅助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许多同学通过了Sun公司的SCJP认证以及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在各级ACM大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一次性就业率明显提高,用人单位评价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较强,上手快、后劲足。

利用Internet环境中具有针对性的数字化资源和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开展学习,不仅提高了课程的信息化水平,而且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该网站有望在其他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对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淳,章强,武齐阳等.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现U].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9-31

[2]蔡文青,梁斌.网络教学平台在c+十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运用.计算机教育,2011(1):76-78

篇6:《02-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总结

关键词:Visual FoxPro;课程建设;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的高度普及,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是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Visual FoxPro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当前微型计算机上进行数据处理的重要软件之一。Visual FoxPro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满足非理工类专业计算机应用的需求。VisualFoxPro操作性强,数据处理的概念直观明了,相对于算法要求强的其他程序设计语言而言,更适合非理工类专业学生修读。

目前,《VFP语言及程序设计》课程为扬州大学全校非理工类专业必修课。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从2000年开始《VFP语言及程序设计》实现了统一大纲、统一学时、统一命题、统一考核、统一阅卷等5个统一。经过长期不懈的建设,目前已成为校精品建设课程。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着重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进行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一般来说,各高校中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学历层次低、科研能力弱是一个普遍现象。同时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进修、深造的机会少,给师资队伍的建设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为此,在课程建设之初,我们就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方针,通过有计划地引进人才、选送教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激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队伍建设有了显著成效。目前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科研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在提高教师职称和学历层次的同时,我们还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开设公开课和观摩课、督导听课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度过教学关,给教学工作不满5年的年轻教师指定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师傅”,实行拜师制。“师傅”与“徒弟”每学期相互听课不低于10节。对学生评教一般的教师进行重点帮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差距,通过集体备课、组织听课、教学检查、实行拜师制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目前本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受到了学生、同行和督导的高度评价,在近5年的校课堂教学质量奖的评审中,3人次获得一等奖,8人次获得二、三等奖。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VFP语言及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三大模块。数据库技术介绍数据库的创建、维护和查询等操作,让学生初步掌握数据处理的能力。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介绍顺序、分支和循环等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内容,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介绍类和对象以及事件、属性和方法等内容,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技能和水平。

在过去的教学中,大家围绕数据库技术这个核心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得到了加强,但是程序设计能力明显薄弱,甚至有不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概念都很模糊。因此,我们调整了教学内容,强调以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为核心、以数据库技术为辅线、以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为目标来组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修订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等一系列教学文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规范,同时在期末考试试卷中将程序设计内容的比重调整到40%,引导师生转换教、学的重心。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数据处理能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后续课程以及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对此评价很高。

3教学方法与手段

3.1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事先设计一个较大、较完整且实用的案例,该案例基本上包含了教学大纲中的所有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实际操作的方法与步骤,将案例分解成若干个模块,分步实现,最终达到案例的完善。

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所提出的任务,采用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方法,预先设计好若干个研究性课题,由学生根据兴趣与爱好,选择1个课题,查阅有关书籍资料,撰写研究报告。通过报告、辩论、小组讨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的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做到因材施教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是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赞可夫据此提出了五大教学原则,其中之一便是“使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对学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为他们制定培养计划,提供课外研究的场地和设备。对于优秀学生,指派“导师”,建立创新平台,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计划,实行差异化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3.2教学手段

积极采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建立了《VFP语言及程序设计》课程网站,网站上有国家、省、学校等各级部门的相关教学指导文件以及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规范、电子教案、电子幻灯片、多媒体课件以及自测题库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通过各校区实验室上网访问该网站进行远程学习。我们专设了网站管理员,不断更新网站内容。通过网上论坛可以在教师与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协同学习、师生之间还可以解疑答惑。

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丰富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初具规模,并能经常更新,运行机制良好,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实践教学

《VFP语言及程序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兼顾并重的教学理念。为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我们采取了以下一系列的措施。

(1)实验教学大纲的修订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修定了实验教学大纲。本课程共设

置了24个实验项目,考虑到教学计划课时的问题,分为计划内计划外必做和计划外选做等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各8个实验项目。这种实验安排既能满足多实验学时的教学要求,又能适应少实验学时的实际情况。无论计划课时多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2)实验项目的改造

注重实验项目的改造,每一到两年就对实验项目改造一次。目前24个实验项目分成基础与验证型、设计与开发型和研究与创新型等三大类型。本课程计划内必做实验项目8个,经过改造,增加了4个设计与开发型实验,减少了4个基础与验证型实验,基础与验证型实验项目占实验项目总数的60%以下。

(3)实验课时的保证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动手能力,在计划规定的16个实验课时的基础上,每个教学班增加16个学时的计划外实验,统一安排并由专任老师指导。以发上机卡的方式向每个学生赠送20机时的课外上机,供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由择时上机练习。统筹安排计划内实验,挤出时间向学生开放机房,为学生创造课外上机的机会,充分提高设备利用率。设置免费机房,供学生课外免费自主学习。

(4)实践能力的考核

制定了大学生实践能力质量标准和考核办法,对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应达到的实践能力进行了详细的规范。

单独进行实验考核,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5)实验过程的规范

要求学生实验前认真预习,实验过程中讲究效率和质量,实验结束后认真填写实验报告。要求教师实验前认真做好实验准备,实验过程中耐心辅导,中途不得离开实验室,实验结束后及时批改实验报告。组织督导小组对教师上机辅导进行督查。

(6)实验教材的编写

为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效率,编写出版了《Visual FoxPro实验指导书》。该实验指导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将实验内容分为数据库系统、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和综合应用四大模块,实验项目分成基础与验证型、设计与开发型和研究与创新型等三大类型。基础与验证型实验项目数占总实验项目数的60%以下。每个实验项目包含了实验名称、实验属性、实验目的、实验内容与步骤、实验涉及的主要知识单元、软硬件环境、实验要求与提示、实验过程必须遵守的规则以及测评标准等内容。

5特色

5.1立体化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教材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我们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已初步建成了以“基本教材+辅助教材+参考资料”三个层次组成的,“文字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相结合的系列化、立体化教材体系。

我们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出版了《Visual FoxPro教程》(2版)教材、《Visual FoxPro标准测试题集》(2版)辅助教材以及《Visual FoxPro实验指导书》实验教材。《Visual FoxPro学习指导书》的出版工作正在商榷之中。这些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广大学生、教师以及省内外专家与同行的好评,目前已被省内外多所高校选用。

同时,我们在课程网站上提供了“VFP电子教案”、“VFP授课幻灯片”、“VFP多媒体课件”以及“VFP自测题库”等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中,自主开发的“VFP多媒体课件”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方正奥思杯”多媒体教学课件三等奖。

5.2健全的考核体系

为全面科学地评价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改变了过去只注重期末笔试的做法,将平时与期末、理论与实践、学生与教师等几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多元化综合考核。

为保障该考核体系切实有效的实施,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和规章制度以加强规范和指导。“考试大纲”界定了课程考核的内容与要求,“大学生实践能力质量标准与考核办法”确定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最低要求,“学生上机守则”规范了学生上机实验的行为,“教师工作规范”则对教师的课外辅导和实验指导等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保证这些规定和措施落实到位,我们还实行了学生干部、教师和督导三级检查制度。

为保证试题的质量,我们组织教师研制了一套题型丰富、题量适中的试卷库,并定期进行更新与维护。为了使考核结果真实有效地反映出教学的实际情况,提高考核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本课程考试实行全校统考、教考分离、流水阅卷。

本课程的考核体系不但考核学生,还考核教师。“教师工作规范”是对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约束,督导的听课检查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督与促进,学生评教是对教师教学态度和水平的反映,期末考试数据分析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我们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考评,对于考评成绩差的教师将进行个别谈话、重点帮扶。考评成绩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并将影响到职称、荣誉等的评定。对连续两次考评成绩差的教师将暂不安排教学任务。

6结束语

“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将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中央财政将投入25亿元左右实施“质量工程”。“质量工程”是以提高优质资源共享为主要手段,以提高高等学校的本科生质量为目标。毫无疑问,课程建设将是“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核心内容。从客观上讲,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都亟待加强,教师队伍的水平也需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需要进一步改革。

上一篇:西方经济学教学案例下一篇:作文中的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