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发明创意

2024-04-13

激发学生发明创意(共15篇)

篇1:激发学生发明创意

美国有位叫贾德森的工程师,他长得实在太胖了,总腆着个大肚子。在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无论是衣服还是靴子,都有很多纽扣,有的长筒靴的铁钩式纽扣多达20余个,穿鞋和脱鞋非常费时,何况像贾德森这样胖的人,要弯下腰去扣扣子,那是多么不方便啊!于是,贾德森就发明了一种只需“一拉就好”的靴扣,免去了穿脱长筒靴时扣扣子的麻烦。

贾德森发明了最早的拉链,但由于这种拉链质量不过关,经常会自动裂开,因此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1913年,一位叫桑巴克的瑞典人,对贾德森发明的拉链加以改进,把拉链做成齿状,一排凹进去,一排凸出来。这样只有当上面的齿分开了,下面的才会分开,比以前的更牢固了。

拉链最先被用在军装上。士兵在穿用拉链代替纽扣后的军装时,速度大大提高了,这更有利于作战。

1930年,一位服装设计师把拉链用在女装的制作上。渐渐地,拉链被广泛用于服装、包、鞋子等等物品的制作中,在很多地方代替了使用麻烦的纽扣。

拉链的发明或许不太起眼,但它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

贾德森最初发明拉链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自身遇到的难题,没想到引来了一场大的改革。

篇2:激发学生发明创意

原来,我国古时候没有标点符号,直到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言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义未完,语气可停的一小段为“读”。宋朝使用“,”和“。”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16世纪时,欧洲提出了一套正规的标点符号系统。主要符号源于希腊语法家们所用的小点,但常常改变其含义。希腊文中的问号(;)变成了英语中的分号。

篇3:激发学生发明创意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创造能力,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在近几十年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教育事业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 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校的设置, 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的教育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 应注意加强探究创新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优化教学过程, 这样才能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感受, 使其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 进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

1 注重观察, 自主学习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网络在此时就成了研究式学习的有利支持, 因此, 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环节选择最合适的媒体开展教学。例如, 在讲述《了解校园网》时, 教师让学生通过网络登录教学网站来访问教师的网页课件, 结果学生仔细观察阅读后, 发现了问题。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由此提出了许多与此关联的问题。 其中有个学生提出:“网络是不是就像堆积木一样把这些电子设备连接起来啊? ”教师立即给予肯定, 表扬了他的大胆创意举例, 然后叫同学们帮他想办法。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保护了学生的灵感, 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电子白板的普及更是将课堂教学回归自然, 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不再局限于规定好的课件之中, 课堂不再是导演好的一步一步地去表演, 而是灵活地、真实地互动, 充分给予学生创造的空间, 激发学生灵感。

2 善于启发, 联想知识

新认识是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旧与新或知与未知的连接是产生新认识的关键。因此, 要创新, 就要联想, 以便从联想中受到启发, 引发灵感, 形成创造性的认识。正常教学之余给学生观看很多国外的创意图片或视频, 激励学生不要束缚自己, 放开“手脚”自由地去奔跑, 所以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传授他知识更为重要, 如教师在讲述《了解校园网》时, 可出示课题,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在信息技术知识探究中引导学生联想, 将相关内容联想起来,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更能发掘学生潜能, 激发创造性思维。

3 活用实践, 激发情趣

实践是创造的阵地, 是灵感产生的源泉。在实践激发中, 既包括现实实践的激发又包括过去实践体会的升 华。各种创新成果的获得, 都离不开实践需要的推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 促使人们去积极地思考问题。因此, 在实践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是引发灵感的一种好方法。例如, 教师可在学习《虚拟现实》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去做这方面的社会调查, 且写出调查结果。针对当前社会上使用的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有价值的意见。通过活动学生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知识与实践生活的密切 联系, 增强了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同时也领悟到“乐中学, 学中乐”的道理。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动手能力, 在书海中学习而忽略了与实际的结合, 并且学校在虚拟现实的技术上也无法实现, 所以建议学生去科技馆体验一下什么是虚拟现实,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关注激情, 丰富想象

积极的激情, 能够调动全身心的巨大潜力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饱含激情的情况下, 可以增强注意力, 丰富想象力, 提高记忆力, 加深理解力。从而使人产生一般强烈的、不可遏止的创造冲动, 并且表现为自动地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行事。这种自动性, 是建立在准备阶段里经过反复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等为一体的优势特点, 通过精心设计, 把学生的激情激发起来, 让他们去发掘自己的潜力。在《虚拟现实》一课当中, 开场使用的是《阿凡达》电影的片段, 当时正值电影《阿凡达》热映, 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 有的学生就提出这部电影是如何拍摄出来的, 为什么给他们的感觉是真的存在那样一个星球, 为什么拍摄得那么真实, 他们想知道为什么, 这样的效果便是激发情趣的目的, 如果大家仅仅是再看一遍电影的话, 那么这段视频将是没有意义的。由此多媒体的运用本身激发了学生兴趣, 只要学生的激情调动起来了, 教师就可以自由地去发挥。但是灵感的出现是一瞬间的, 是不可控的, 往往学生突然的灵感是需要教师尊重和保护的, 光有激情的课堂就像一场闹剧, 而加上由激情迸发出来的灵感, 将是一台美妙的音乐会。

篇4: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意

一、拓宽视野,发掘学生的“创新火花”

1.利用自然体验进行发掘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丰富多彩的生活、广阔无垠的自然正是创新火花迸发的原始地带。让孩子走出教室,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开阔视野,丰富感受,在大自然美妙的春光中欣赏万紫千红,在金色的田野上体验丰收的喜悦,在夜虫低吟的月色中倾听大自然的心跳。这些自然画卷,无疑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来源。

2.结合社会生活进行发掘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课堂外,引领孩子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结合各种节日、时事以及周边的故事,自制一些有创意的卡片或者表演道具,用这些东西来布置一些场景,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萌发创作冲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充分感受美术创作的快乐。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致”

1.运用故事情境吸引学生进入创意空间

儿童是用形象和声音来思维的,听故事是他们的最爱,在故事情境中展开联想可以使创意萌动、充满活力。例如:在上《民间剪纸》时,教师先让孩子听听《老鼠嫁女》的故事,然后结合故事情境给新娘装饰嫁妆,有轿子、柜子、喜牌等,在上面贴上民间剪纸中的团花和“囍”字,使孩子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进行剪纸创作。

2.运用生活情境点燃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源。在美术课中,孩子积极动手、动脑,身心极为释放,是加强兴趣培养的大好时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圣诞狂欢、生日派对、候鸟保护等情境活动,在这些情境中启发学生求异、求新,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作,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使创新火花迸发出来!

三、广开渠道,开启学生的“创新之门”

1.形成求新求异的教学模式

创新大门需要宽松的氛围才能开启。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将主体角色让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当学生创新火花爆发出来时,教师还应大力表扬,以求巩固这种学习状态,使创新变成一种习惯,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再者,成人的思维大多有固定模式,特别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种情况就越发明显。为了让孩子的思维不受约束,教师就要在自己的教学方式上下点功夫。例如:教师以创造者的身份投入到情境中,打破思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发散思考;用独特的眼光观察事物,鼓励学生进行联想与创造。

2.运用丰富的美术素材加以表现

儿童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喜欢借助形象来满足愿望。如果能提供丰富多样的媒介,会使孩子置身于美术材料构筑的世界中,合理的教学指导加上丰富的媒介,会使孩子们觉得新鲜、好奇,并迫不及待地想去表现。在不断的训练中,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审美力、媒材的综合使用能力都会得到提升,加上一些作品欣赏,创新之门定会朝着他们开启。

3.注重多元整合,提升综合素养

美术教学不仅要立足课堂,还要海纳百川,注重各学科的多元整合。在学习中,广泛汲取语文、数学、音乐、历史、科学等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为作品的创新提供丰富的内涵。

4.激励性评价的有效使用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多数是以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为标准,也就是相对注重结果,这样的评价不够完善。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思维的灵光之处,并及时加以肯定,同时在课堂中,多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树立自信,形成持久的学习热情。

总之,在教学中,希望教师能在实践中更加主动学习、实践、创新,探索出更多的渠道,为学生架设一条通往成功的“智慧通道”,开启一扇精彩无限的“创意之门”,让每一堂美术课都精彩,让每一个学生都幸福!◆(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松柏小学)

篇5:激发学生发明创意

到了1872年,英国摄影家麦布里奇初步研究了电影原理。他用24台一字排开的照相机拍下了马奔跑的动作,然后再按顺序把24张照片在幻灯机上连续快速地播放,人们仿佛看到了马儿驰骋的样子。1884年,美国人古特维发明了胶片,而爱迪生则发明了放映这种胶片的放映机,只要从格子里往放映机里看,就能看到活动的画面。但是小小的窗口只能满足一个人的需求,因此它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

法国有一对叫卢米埃的兄弟也热衷于研究放映机。他们把前人的成果应用到自己研究中,使得胶片、摄影机、放映机不断完善。1895年,卢米埃兄弟在巴黎放映了第一部自己拍摄的影片。尽管影片很短,但画面清晰、连续,而且可供大家共同欣赏,观众看到影片里的画面后,都惊呆了。电影诞生了!

100多年来,电影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娱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篇6:激发学生发明创意

蝙蝠白天喜欢躲在阴暗的洞穴中睡觉,夜晚才出来捕食。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对蝙蝠这一奇特的生活习性非常好奇。他认为蝙蝠在夜间才出来寻找食物,一定有极好的视力。一个夏天的晚上,斯帕拉捷抓来几只蝙蝠,把它们的眼睛刺瞎,然后再将它们放飞。只见这几只蝙蝠抖动几下肢翼,轻盈地飞向夜空,依然能在空中自由飞翔和捕捉虫子。斯帕拉捷觉得很奇怪,因为他之前觉得蝙蝠能在黑暗条件下随意躲过障碍物并捕捉飞虫,一定是长了一双敏锐的眼睛,没想到试验结果出乎他的意料。

这个实验大大激发了斯帕拉捷的好奇心,他决心要弄个明白。他一边琢磨,一边接着动手做试验。斯帕拉捷又捉来几只蝙蝠,把它们的鼻子堵住,还在翅膀上涂了一层油漆,放了出去。结果还是一样,蝙蝠还是能自如地飞翔,躲避障碍物,准确地找到食物。斯帕拉捷更兴奋了:“那我就把你们的耳朵堵上,看你们还能不能飞!”果然这次放出去的蝙蝠东倒西歪,四处乱撞,根本就飞不起来。原来,蝙蝠是靠听觉来确定方向和捕捉目标的,这个发现令人震惊。科学家们在斯帕拉捷的实验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研究,发现原来蝙蝠能发出一种人类听不到的声波——超声波。超声波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一碰到障碍物,就会迅速反射回来。蝙蝠通过耳朵接收这种声波,以确定食物的正确方位,这种方法被称做“回声定位”。蝙蝠的抗干扰能力很强,能从充满噪声的回声中分析和辨别特殊的声音,以区别反射音波的物体是昆虫还是障碍物。

人类认识和使用超声波就是从蝙蝠那里学来的。超声波的科学原理,被广泛地运用到航探测、导航和医学中。

篇7:激发学生发明创意

哥白尼是波兰人,上中学时就对天文很感兴趣,他坚信只要掌握了数学知识,就能研究天文学。他30年如一日,不辞劳苦,每天坚持观测天象。哥白尼发现太阳的体积比地球大多了,因此说太阳围着地球转不符合科学。为了弄清真相,他阅读了大量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著作,并结合自己的观察,断定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从而提出了“太阳中心说”。

每个新学说的提出总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同,哥白尼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人坐在平稳行驶的马车上,感觉周围的事物在往后退,而不是马车在前进。这个现象就能解释为什么人站在地球上却感觉不到地球在动。哥白尼进一步观察发现,地球绕太阳转的同时还会自转,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就是因为地球自转了一周。他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在1530年将研究成果写成《天体运行论》,解释了“太阳中心说”。

“太阳中心说”让坚信“地球中心说”的人难以接受,《天体运行论》在出版后的半个世纪里都没人关注,后来人们终于认识到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太阳中心说”才代替了“地球中心说”。

篇8:激发学生发明创意

图形是一种视觉语言, 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更是设计作品中敏感和备受关注的视觉中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辅助工具对设计的介入, 图形设计的手法与表现也日趋多样化。它可以依靠摄影、电子媒介的形式出现;也可以是绘画、插图的形式;甚至以最基本的点、线、面构成来表现。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它可以是抽象的, 也可以是具象的;可以是二维的, 也可以是三维的;可以是真实的, 也可以是矛盾的。图形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这个空间里, 我们可以注入自己的激情和幻想、思维和技巧, 使所要表达的意念呈现出来。

图形创意课是设计专业中十分重要的课程, 图形创意方法的掌握与否, 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专业的发展。图形创意课程一般是紧跟三大构成之后的。三大构成课是图形创意课的一个重要基础。由于平面构成里面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图形创意, 因此, 学生在学习图形创意课的时候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他们会觉得已经学过的内容没必要重复去学。所以, 图形里面一些重要的创意方法就很难真正掌握了。针对此种情况, 教师应该进行调整和充实, 不能片面地讲一些具体的图形创意的方法, 而是更多地启发他们一种图形设计创意思维。让他们乐于接受, 并且能够去照着这样的方式去思考。

一、常见的图形创意手法及表现形式

(一) 表象表意结合法

一个图形只有具备了具体的形象表现和意义表现才是完整的统一, 才会充分发挥其效果。比如, 陈绍华先生等人设计的2008北京申奥标志, 把象征五大洲紧密相连的奥运标志想象构成富有动感的正在打太极拳的人。他们把运动中的人与奥运会五环构成一体, 达到了“表象”与“表意”的完美结合。

(二) 虚实结合法

在图形中表现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实中求虚、虚中求实的表现手法。如我国传统图形中的“太极图”, 采用了虚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它表达了北宋周敦颐以“太极”为中心的世界创成说的观念。

(三) 循序渐变法

指图形设计的缓慢演变或变异。如我国出土文物中的“马王堆的凤变异”。我们都知道凤尾是最美的部分, 但古人却舍弃了凤头、凤翅, 又将凤尾向云形转化, 原始凤的形态就看不见了, 变成一种抽象的运动形态, 却保持了一种凤形内涵的美。如何实现图形的演变或变异, 我们必须对主体有深刻的领悟, 这才能实现表意效果。

(四) 打散构成法

由联想和想象得到的意念, 最终都将以具体的视觉形象来传递一种完整的概念。形象素材的寻找、收集、整理, 也是寻求创意的一种表现, 更是探寻阐释信息内容的最佳的视觉表达形式。为了把素材组合成新的形象, 就要把有关的素材加以分解重构, 这就是解构。解构有如裁剪, 素材只有经过解构, 才能整合成新的形象。物象只有通过解构, 才能获得多种不同的表现素材, 引出截然不同的表现画面, 得到意想不到的表现效果。这一方法主要是对某一图形进行重新认识, 并巧妙地处理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创造物。我国大量的传统装饰图形, 都可以成为现代图形设计者十分珍贵的创作素材。事实上, 许多设计人员已经做了这方面的改造工作, 从而形成了新图形, 产生出新的视觉效果。对于如何改造, 被设计界认同的一种形式就是将图形元素重新构成, 从而设计出千变万化的新图形。

二、突破常规图形创意的设计方法尝试

(一) 突破固定思维方式

首先, 老师让学生搬出四个凳子放在讲台前面, 问他们这四个凳子在可能实现的情况下会有几种组合方法?只要能实现的都算。学生的回答声中最多的说是36种。然后把同学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有四人。老师让他们摆摆试试, 并把图画下来。最后再用一节课的时间让每组同学给大家展示自己能够达到的最多的组合方式。每组同学都在积极地讨论、画图、试验。结果, 在演示过程中, 最多的一组把四个凳子摆出了118种组合。这个结果让他们也感觉很意外, 很惊喜。从这件事中, 同学们知道了固定思维带给自己的思维障碍。

(二) 换个角度看世界

这是一则剃须刀的广告, 把人脸倒置, 让观众忍俊不禁。

首先, 老师让同学们尝试着把自己的杯子、手机、凳子倒置看、反着看、倾斜着看, 换不同的角度来看。再让他们从平常我们很少见的角度画出事物, 体会新奇的感觉。然后拿这些图片让其他同学认, 看看他们会说什么。通过这种形式的创意, 让他们知道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也是一种好的创意手段。这也是如何从稀松平常的事物中找出不平常的感觉的一种方法。如果能让人们感觉新奇、独特、不一般, 那就成功了。

其次, 在显微镜下看世界, 也就是放大事物的局部。多注意观察, 特别是细节的问题, 看到人家看不到的东西。体会旧事物给我们带来的新感受, 找找新的创意的途径。这就需要借用现代化的工具来实现我们的创意。比如用放大镜、显微镜、哈哈镜, 来寻找事物不同寻常的另一面。

(三) 故事创意接龙 (激发即时思维)

所谓故事创意接龙, 就是老师随便开个头, 让同学一个接着一个讲。故事情节要有趣、耐人寻味、充满想象, 忌故事情节平淡无奇。再接的过程当中不能中断, 并要保证故事内容的连贯性。通过这种训练, 既能锻炼同学们的即时创意能力, 也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此外, 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四) 图形接龙 (创意思维延续)

图形接龙就是让学生进行创意连接。思维变化创意的同时, 事物之间或形象之间有过渡, 能够自然地连接上, 不能突兀。

图像接龙有两种锻炼方式:一是在事物的形象上进行连接变换。比如, 我们看到花老鼠尾巴的时候, 就可以把老鼠尾巴和鼠标进行想象转化, 转换成鼠标线, 鼠标再往后就可以接到鞋带上。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创意无限。二是不断地变换视角, 通过视角的改变, 最终改变事物的形象。只不过在改变的过程中, 要有相同的瞬间形象, 通过空间转换来完成。比如, 我们在俯视高速路上的汽车的同时, 可以平视到两边的楼房。这样, 我们的视角就发生了变化, 创意就转移到了另一个事物上去了。

(五) 插画故事会 (创意思维的提高)

学生在掌握了图形创意思想和基本技巧之后, 剩下就是充分发挥了。这个环节是图形创意各种方法技巧的综合运用, 也是更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思维潜力的最有效的办法。故事的主人公一定要是自己或自己很熟悉的一个人, 并且了解这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等。这样, 学生在编故事的时候就会充分发挥想象, 把故事中主人公置于任何环境当中去生活, 编出创意者能够想象到的故事。有一个男同学编的故事是自己在轮渡时不小心掉入大海, 碰见了美人鱼, 然后他们之间发生了爱情故事。故事情节和插画紧紧相扣、图文并茂, 同学们都争相传阅。这个创意方式, 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创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 事物功能创意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图形创意训练方法, 就是让事物功能最大化, 即让每个事物除了具有本身的本质功能外, 还具有其他合理的功能, 合理就是创意的功能应该符合事物本身的特性, 不能是生拉硬扯上关系, 让人感觉这种功能用在该事物身上很别扭。比如说, 一个茶杯, 最本质功能就是喝茶。然而, 我们也可以用它当笔筒、发泄情绪等。再比如, 一本书, 我们不仅可以读, 还可以垫桌子腿, 或是当扇子扇风等。要是学生有创意, 就可以想出很多本质以外的功能来。

总之, 创意的手法多种多样, 创意的形式各不相同, 但是, 只要学生掌握了图形创意思想的理念, 就能很好地往下进行了。学生找到了各种表达的方式, 不仅要认真练习, 关键还在于多去思考, 让他们自己总结图形创意的方法和技巧。这些图形创意的方法只是一个基础, 因此, 学生在熟练掌握后, 就要想法去突破, 这样才能真正地去创新, 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创意思想和方法。

摘要:图形是一种视觉语言, 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更是设计作品中敏感和备受关注的视觉中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辅助工具对设计的介入, 图形设计的手法与表现也日趋多样化。图形创意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图形创意的方法尤为重要, 因此, 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就成了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林家阳.图形创意[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6

[2]江明.图形创意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平面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

篇9:激发学生发明创意

关键词:图案 课堂 学生 创意拓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100-02

一、基础图案作为设计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的必要性

基础图案的学习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一年级所设的专业基础课,图案纹样不是对自然物象进行客观的表现,而是在客观物象面前,主观地进行整理、概括、夸张、变形,因此学习图案设计中的一些规律性知识就成为前提。基础图案作为设计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便十分必要。

二、传统的思维习惯束缚了学生创意思维

在图案教学中形态处理变异手法较为单一,没有着重强调图案课堂的多元创造,也就无法发挥主体的创造与多元性 。这些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表现力。所以,笔者认为首先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永久的概念,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创造不等于绝对规则与准确,其准确性是相对的,生动比准确更有价值,特别是中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下。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中职学生的特点。中职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他们想别人少,想自己多,同时也关心自己的前途与利益。他们不容易听进别人意见,过于相信自己。综上所述,中职学生们由于身体、智力、知识还有限,只不过想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特点有所了解后就要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挖掘学生内在潜力。

2、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愿望,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基础图案作为视觉艺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必须从教师到学生都要充分重视。然而,如何让学生学好该课程主动权还是在教师。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愿望,学期开始时教师便对本门课进行生动的介绍。其次,选择一次合适的课堂,通过不记名方式,让学生写自己对基础图案课堂的意见、建议。这样笔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得到许多真实的想法。这时教师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建立课堂和课程的学习要求。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上课

做为新时代的学生不再喜欢满堂灌这种学习方式。因此,教师更需要与时俱进。在课前就准备播放些轻松明快的乐曲。运用多媒体组合,可以冲破不同时空的限制,有效地优化教学作画环境。综合运用到营造教学情景的全过程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景的“魔力”,实现视听与感觉器官的刺激,让教学创作活动在师生与环境情景中融汇成一个艺术创作的有机整体。

三、注重基础教学、拓展学生创意思维能力,让学生“唱主角”

根据图案课程的内容笔者把课程分为 基础必学部分、 拓展练习部分、 因地制宜在校园活动中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展示学习成绩,三部分进行教学,其中前两部分为重点,第三部分适当增加到课程中进行学习。

1、 基础必学部分.教学活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传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艺术规划、技法,其中包括图案设计的基础知识、特点、常用设计手法、表现技法的理论学习与动手绘制练习。图案结构和组织形式、理论学习与动手绘制练习等等。

2、 拓展练习部分.没有情感的课堂是一潭死水,没有情感的学习肯定是兴趣缺失的学习。因而,笔者大胆地选择了学生生活中熟悉、感兴趣、能借以抒发内心情感的新题材进行学习。在学习了基础学习部分后每次均进行拓展练习,主题确定以后还要在思路的拓展过程不断建立形象元素,引导学生定位自己设计的内容。

① 取生活常用之物确定图案主题.每当有新的选题以后,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学生如何进入创作的第一步。如结合适合纹样而选的主题——咖啡杯、碟的主题创作。有时往往学生会做出让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如有些学生在咖啡杯、碟上画环保主题内容,以提醒使用者时刻不忘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②“头脑风暴”确定方向.主题确定以后,还要在思路的拓展过程中不断建立形象元素,这种过程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来发展。所以为了这个目的,在迷乱的头脑风暴线索图中选择出来的线索有时还要添加内容,以使自己的思路给明朗。

③资料收集及绘制草图.主题线索初步成型后,资料搜集每个同学都能办到,通过到图书馆翻阅书籍、杂志,网络等等。但要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这时便需要老师的指引了,让学生从资料中得到某种启示。草图可以是线索的视觉试验田。这时的草图并不是直接指向正稿,而是线索的视觉串联,它是无序的。

④“谈天说地”聊创意.每次拓展练习进行到一定程度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疲倦感或暂时思维停顿,有的学生想法太多,草图太多太乱而无从下手。这时候笔者便会设计一些教学活动使学生“放松下来”。

如笔者这次的拓展是以咖啡杯、碟为创作主题的,笔者设计了一次品咖啡的教学活动。师生品咖啡、谈咖啡、欣赏轻柔的音乐,使学生暂时放松下来,然后短暂的相关内容交流以后势必会让学生不自然的把自己的设计内容、草图、构思等等讲出来。这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将产生一次“思想碰撞”许多创意、想法、表现手法、技法等等与练习有关、无关的意见、建议都一一提出,这对学生、教师都是很好的促进与鼓舞。

⑤资料再收集,草图二.在草图试验的过程中,资料的再搜索也是为了使图案有一个更为明晰的方向。此时的资料已不似前次那般会有陷入茫茫海洋之忧,方向更为明确。资料收集同时意味着草图已经展开。只是此时的草图已呈现出更为细致的方面。

⑥绘制正稿,写设计说明.这时包括局部正稿、整体的正稿。根据主题的需要来调节版式,使版式围绕主题,为主题的呈现服务,文字说明要求直接,不要有过多的文学性呈述,叙述文字和图要相得益彰。

正稿的制作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尽量靠拢简单的行业效果图规范。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给予一定帮助。只要能体现实体应用图案的效果即可,目的在于为将来进入专业学习埋下伏笔。

⑦模拟提案.当学生做完成前面所有工作以后,不是教师把作业一收,分数一评,讲评后将作业发回给学生。笔者在这个环节设计了“模拟提案”来对学生进行另一个能力的训练。根据时间的安排选择某次课将所有学生作业一一粘于黑板上,以游戏趣味抽号的形式请同学到讲台指出自己的作品进行创意提案。对自己的创作过程、构思等等进行讲解。有时会争论不休十分热闹,使学生之间互相促进。教师则在旁起指导、提示学生提案时须注意的仪态、讲解方法、以及总结等。

有时往往会有意外的惊喜。如命题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创意表现且通过提案讲述出来。某位同学以家庭为主题进行创作,他把对家里每一位成员的爱及他们的生活特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且生动的表述。同学们也之感动讲完后得到阵阵掌声。

⑧师生总结拓展练习.当一次拓展学习完成,我便用热情的语言对学生的作品一一肯定,再以婉转的语气对作品提出不足之处,最后再以掌声结束一段课程,让学生信心满满的期待下一段新课程的来临。

3、因地制宜在校园活动中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展示学习成绩

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各种校园活动,或教师与学生组织各种习作展览等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如学校上学期有“红五月”合唱比赛,下学期有“运动会”。这些活动使笔者有了许多真实的题材。此时,大大满足了学生想表现自己的心理,使学生有成就感,把自己当成一名真正的设计师。从活动中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热情,更多从实用价值、受众的审美角度出发。

四、收获与感悟

笔者认为,在教学和创作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而且更关注师生开展教学与创作实践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如何自觉地开发应用自己的知识去观察,把握真、善、美。同时还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情绪。使师生都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实践者、鉴赏者和批评者。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主角。主动地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围绕着最终实际用途来展开图案设计。

篇10:第二届日常生活发明创意大赛

13汽服二班:王亚丽 刘炎炎

13电控一班:孔容敏

13电控二班:李光耀

12车辆一班:李振康

12车辆二班:张超

篇11:激发学生发明创意

西汉时期的汉武帝非常怕死,他希望得到一种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丹”,这样就能永远当皇帝。当时民间有一个叫李少君的道士,他为了讨好皇帝,就出主意说:“只要能炼出一种仙丹,陛下吃了一定能长命百岁!”汉武帝听了高兴极了,大笑道:“我就要这种仙丹。”他立即派人在全国各地张贴告示,向民间广求丹药,招纳炼丹的道士。如果有人能为皇上炼得长生不老的仙丹,重重有赏。

从此,炼丹之风在全国盛行起来。许多炼丹师整天守着丹炉,专心致志地炼制所谓的“仙丹”。奇怪的是丹药没有炼成,却经常听到炼丹炉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有时还会冒出一股黑烟,并伴随着焦味,有时甚至还会爆炸,使得不少炼丹师送了性命。

原来,古时候人们炼丹用的原材料主要是硫黄、木炭一类的易燃物。炼丹师将这些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通过长时间地加热,最后就可能在丹炉里燃烧或爆炸。

很显然,仙丹是不可能炼成的,因为世上根本就没有长生不老的药,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都不可能破坏。虽然没有炼成仙丹,但炼丹师们无意中发明了火药。当时,有些军事家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将炼制丹药的原料按比例配好,采用炼丹的方法制作火药。经过漫长的摸索实践,人们制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黑火药。

篇12:激发学生发明创意

俄罗斯科学家西科尔斯基想进一步研制能在高山、海洋等特殊的地貌上自由升降的飞机,以便广泛地应用于多种救援、灭火、通讯等各个领域。

“飞机起飞时,必须有长长的飞机跑道。要是有一个能够垂直升降的飞机,就更方便了。”

当别人还沉浸在飞机的发明带来的惊喜中时,西科尔斯基已经领先一步,着手研究新的飞机的种类了。从那个时候起,他对飞机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想到了小时候玩过的木蜻蜓玩具,“是的,如果把旋转翼换个位置,是否有可能让飞机垂直升降呢?”

西科尔斯基反复试制了多次,可是总克服不了飞机升降时遇到的阻力。

“最大的难题是风的阻力,而且飞机的方向也往往因风随时改变!对了,运用风的反方向的力量,怎么样?”

他在机尾巧妙地装上了一副垂直旋转的抵抗风的作用力的小型旋翼——尾桨。尾桨使直升机浮在空中运行时也能保持稳定。就这样,西科尔斯基解决了直升机最大的难题——在空中打转的毛病。

篇13:孝心激发出来的创意

有一天, 丁缓临出门前, 怕母亲冷, 就把烧红的木炭放在铜盆里, 端到炕上给母亲取暖, 可只维持了一小段时间, 就火熄屋冷。丁缓很孝顺, 一直在琢磨着怎样才能让炉火长久地保持热 度 , 而又不需母亲动手。盯着半圆形的铜 盆 , 突然间心 有所动, 他马上动手叮叮当当地干起来, 几天后, 一只香炉做了出来。

这只香炉 做工很精 致 , 是由几个 铜环相互 套在一起, 最里面是一个小香炉, 炉体依靠自身重量控制, 不论外层各环如何转动, 炉体始终保持平 衡状态而 不被翻倒。因此, 把它放在被褥里时, 无论如何翻滚, 炉内的炉火炉灰也不会撒出, 也不会烧灼 (zhuó) 被褥。

这就是当 时最著名 的“被中香炉”。

春秋时期, 鲁国有位木匠叫鲁班, 每天都要出去做工, 他的母亲就常常提着食盒给他送饭。因为居住地长年阴雨, 母亲常常淋一身雨水出现在鲁班面前, 令鲁班十分心疼。

有一天, 鲁班走到半路遇雨, 他急忙躲进路边的凉亭里避雨。雨点落在亭子上发出嘀嗒的声音, 雨水顺着亭子角往下流, 鲁班望着凉亭想, 如果能有一个“活动的亭子”该多好呀, 下雨能挡雨, 无雨能遮阳, 不用时还可以收起来, 随身携带。鲁班突然有了灵感。

他回家后 找来竹条 , 削得细细的, 再把家里的绸布翻出来, 依照亭子的形状做出一把伞来, 这是世上最早的伞。

创意来源于生活, 只要用心观察, 不经意间就会有所发明和创造。

篇14:激发学生发明创意

大赛分为小学组、中学组、教师组三个组别。

1. 小学组和中学组参赛项目:

A类(发明作品):设计并加工制作成型的发明创新作品,文字说明要求在300至2000字内,应附带作品实物图、结构图或创新原理、改进、说明图片。

B类(创意设计):奇思妙想创意点子、产品改进型创意设计作品(其创意构想不论目前能否实现,也无需制作成型)。可以附图,字数在500字以内。

C类(科学实践活动):科学实验、科学探索与实践等活动,用文字描述实验设计、实践过程及实践成果,应附实践活动相关图片,文字在3000字以内。

D类(创意科幻画):科学幻想绘画作品。

2. 教师组参赛项目:

A类(发明作品):自行设计制作成型的科技发明项目、科教制作项目。文字介绍说明要求在3000字内,需附带作品实物图、结构图或创新原理、改进、说明等相关图片。

E类(创新教育论文):探索教学教研、教育管理方面的创新思想和经验;学校创新教育实施和学生科技活动开展的经验;创新教育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辅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及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创新方法的研究。

二、参赛对象及分组

1. 参赛对象:全国各中小学校在校学生和老师,由学校统一组队参赛。

2. 分组情况:按在校阶段分为小学组、中学组、教师组三个组。

小学组:2014年9月就读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在校学生。

中学组:2014年9月就读初中或高中年级(含职业中专、职业中学、技工学校等)的在校学生。

教师组:中小学校教师,各级教育科学研究所(室)、各级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的专兼职科技教育工作者。

三、参赛要求

1. 所有参赛项目保证作者原创,必须由本人选题,自行或在辅导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制作。严禁抄袭、盗用或买受他人作品,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参赛资格。

2. 每位参赛者的申报参赛项目(包括集体项目)最多不超过3项。

3. 参赛者所申报的项目必须是从2012年9月至2014年11月间完成的。已经参加过本赛事往届大赛的项目不予受理。

4. 参赛的集体项目作者不得超过3人,并且必须是同一地区(指同一城市或县域)、同一学历段的学生,作者可以是一个科技活动小组。

5. 涉及食品、药品技术类的项目,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或妨害公共利益的项目不予受理。

6.每个参赛项目的辅导教师最多不超过2名。

7. 参赛者申报的项目不得侵犯其他第三方的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名誉权或其他任何合法权益。经参赛者授权,大赛主办方有权对参赛项目在网上公示,在《发明与创新》杂志刊登,进行作品汇编的出版、发行以及授权相关数字出版商使用等。

8. 所有参赛人员必须服从组委会及评审委员会的决议,否则将取消有关获奖资格,并追究由此而产生的相关责任。

9. 所有参赛作品需一次性缴纳评审费,费用标准为:学生作品30元/件、老师作品50元/件。

四、参赛方式

1. 每位参赛者参赛作品严格按照大赛组委会提供的标准申报书填写,未填写申报书的不予受理。

2. 参赛办法:所有参赛作品一律通过网上专用邮箱申报。专用邮箱设有自动回复,相同申报材料请勿多次发送。同一个参赛学校尽量将所有参赛作品一次性打包申报,邮件主题标注为“****学校参赛作品”,每一项作品申报书各制成一个word文件。

作品申报专用邮箱为:xyfmcyds@163.com

3. 作品通过邮箱申报后,及时缴纳评审费,缴费时注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及参赛学校,完成评审费缴纳后,项目申报才算成功。缴费方式:

(一) 转账汇款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长沙市韶山路支行

户 名:《发明与创新》杂志社

账 号:1901007009024907491

(二) 支付宝支付

账户:hnfmcx@sina.cn 名称:《发明与创新》杂志社

(三) 邮政汇款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八一路59号《发明与创新》杂志社收

邮编:410001

五、评审方式

1. 初审

由《发明与创新》编辑和外聘专业技术人员初审,以审阅项目申报书为主,对项目进行资格审查和初步评选。根据参赛项目数量和水平,确定进入复评的名额。入围名单在发明与创新网站予以公布。

2. 复评

由组委会组织评委评选,对项目申报书等认真审阅,评选60%的项目进入终评。入围终评名单将在发明与创新网站公布,所有入围作品将在发明与创新网站进行公示,接受公众评议。所有入围终评项目都将获得相应等级奖项。

3. 终评

由专家评审确定,除各组评委组长外,复评评委不参与终评,每个项目至少经三位专家评审,并进行交叉评审后确定成绩。

六、奖项和奖励

(一)作品奖

金奖:分组别和类别占入围终评总数的20%,颁发金牌和证书。

银奖:分组别和类别占入围终评总数的30%,颁发银牌和证书。

铜奖:分组别和类别占入围终评总数的50%,颁发铜牌和证书。

获得金、银、铜奖的优秀获奖项目,可由组委会推选参加法国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等国际发明展。

(二)团体奖

1. 团体名次奖:按照各团体所有成员作品获金奖计5分、银奖计3分,铜奖计1分,统计各参赛组织学校团体总分,按总分从高至低依次排名。团体第一名2名,团体第二名3名,团体第三名5名,授予大赛“全国十佳创新名校”荣誉 ,颁发牌匾和证书。

2. 优秀组织奖:组织选送参赛作品50件以上,并至少获金奖1件或银奖3件或铜奖5件以上的单位有资格被授予“优秀组织奖”,颁发牌匾。

(三)名师奖

按照所辅导学生作品获金奖计5分、银奖计3分,铜奖计1分,统计各辅导老师积分,按积分从高至低依次排名,评选前10位辅导老师授予“全国十佳科技辅导老师”奖,颁发获奖证书。

其他所有获奖作品的辅导老师授予“优秀科技辅导老师”奖,颁发证书。

全国校园发明创意大赛组委会

篇15:激发学生发明创意

成年后的赫威依然过着贫困的生活,因为脚有残疾,很多活儿他都不能做,很多时候还要靠妻子做一些缝纫活来贴补家用,有时妻子到了很晚都不能休息。每当看着妻子为人赶制衣服,赫威就觉得非常内疚,他想:“如果用机器来缝制衣服,妻子就会轻松许多。”于是,他决定设计一台能缝制衣服的机器。

赫威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虽然以前也有人制作出了简易的缝纫机,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没能得到推广。赫威却没有放弃,决心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妻子缝衣服,他就会在旁边仔细观察。他发现缝衣服的动作很简单,就是针带着线在衣料之间来回穿梭。一天,赫威经过一个织布作坊,他从织布机的梭子上得到启示,把原先的缝纫方法改成针尖与梭子相结合的方法。赫威还总结了前人的经验,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终于做出了新型的缝纫机。用它来缝制衣服的速度是手工缝制的10倍,而且缝的针脚很均匀。

上一篇:写橡皮的作文说明文下一篇:监事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