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复习与》教学反思

2024-05-05

《因数和倍数复习与》教学反思(共14篇)

篇1:《因数和倍数复习与》教学反思

复习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对学生知识点的落实、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提炼,重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学会整理的方法,梳理成知识网络图,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即“回顾与交流”“巩固与运用”我本节课主要围绕 “猜电话号码 ”这一环节,有效主要利用“问题1: A是2与3的乘积” → “问题2: B是数字6的所有因数的个数之和” → “问题3:C是2最小的倍数”这3个问题,使“ 因数与倍数 → 合数与质数 → 偶数与奇数” 这些琐碎的知识形成一条系统的知识链,使原来分散的学习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络图,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练习题型设计新颖,有一定趣味,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复习课的单调与枯燥。在复习因数和倍数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请学生来交流对因数和倍数的.认识,以及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好办法、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的倍数(或5的倍数)的好办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建构知识网络结构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展开组内交流和全班交流,我适时给与点拨,引导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想法,把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串”在一起,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收获.

篇2:《因数和倍数复习与》教学反思

观音小学 刘丁香

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某一阶段,以巩固、疏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复习课对学生知识点的落实、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提炼,重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学会整理的方法,梳理成知识网络图,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即“回顾与交流”“巩固与运用”。在复习因数和倍数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请学生来交流对因数和倍数的认识,以及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好办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建构知识网络结构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展开组内交流和全班交流,我适时给与点拨,引导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想法,把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串”在一起,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收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注重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一 问题情境,由实际生活导出概念。以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引入。揭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二 通过充分的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概括。因为有了这一层铺垫,我就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概括概念。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概括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同学们已经有因数倍数的知识储备,了解倍数的特征后,迎接新的知识点质数和合数。五年级的学生不再是刚入学时懵懂无知,而是充满了学习的欲求,自我认可的愿望,作为教师有时可以作为一个引导者的存在,同学需要鼓励,需要被认可成功的言行,教师因及时发现并给予强化,在这堂课中我始终只是参与引导,不刻意控制学生讨论,把自己当作一个学习者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在课堂中获得知识和乐……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节课的主要特色。本节课始终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并与独立思考相给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研究者,探索者,小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整理的作用,我设计了自由说话的活动,同时也体现了学科的整合性,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又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使知识的学习成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载体。

寓乐于教,充分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课标中指出:数学问题应给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的知识更新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一节课下来,通过反思,觉得还是有一些不足。1.课堂不够开放。开放的数学课堂已经成为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主流。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体验。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回忆”、“自我整理”、“质疑问难”、“自我反思”的空间。这与传统的复习课中,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系统的知识结构图呈现在学生面前,供学生复习是有很大区别的。

这节课中,学生的自我知识的整理,还可以进一步放手。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一个人完成不了的,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只有通过真正的自我整理,学生才会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2.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还不够。

让学生对复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与反馈。教育心理学十分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认为通过教学评价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习方法。老师可以这样提问促进学生反思:你认为哪些地方是容易搞错的?或者说你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篇3:《因数和倍数复习与》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

教师事先布置任务, 让每一位学生把“倍数和因数”中的概念制作成卡片, 每个概念一张, 正面写上概念的名称, 反面写上概念的定义。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 通过之前的学习, 你已经了解了哪些概念?

学生边说, 教师边将事先制作好的概念卡片贴到黑板上。 (许多概念卡片乱七八糟地被贴在黑板上)

师:观察黑板上的概念, 你看完这些概念有什么想法?

生1:太乱了, 我想进行整理。

师:你想怎样进行整理?

生2:我想把有联系的概念先放在一起, 进行分一分。

学生的想法虽然离教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为“倍数和因数”中的这些概念之间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 其实不能分割开来看, 但教师仍然尊重学生的想法, 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很快在分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分歧。

生3: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应该放在一起, 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放在一起。

生4:倍数、因数放在一起, 公倍数、公因数放在一起, 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放在一起。

生5:随便摆哪种都行, 只要有道理就行。

生6:我觉得既然生3和生4说得都很有道理, 我们在摆的时候如果既能满足生3, 又能满足生4, 那该多好啊!

生6的发言, 让课堂陷入了沉思。

2分钟后, 生5激动地突然一跳起来:老师, 我知道怎样摆了, 横的看满足生3的想法, 竖的看满足生4的想法。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真正感受到这些概念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在不断深入的讨论中, 不知不觉形成了知识的网络图。

【课后反思】

一、以“问”生“问”, 教学水到渠成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为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动力。核心问题是一节课或某一个板块环节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问题。这节课中的其他问题都是与之存在逻辑联系的派生问题。“核心问题”既关联到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 又连接着学生的兴趣点和发展点, 它的设计必须基于学生当前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 才能激发和推进学生对课程目标的主动建构。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的整理与复习, 如果只是琐碎地一个一个讲概念, 那只是一种机械的重复, 显得杂乱而无头绪。笔者以“概念的归纳和整理”为核心问题, 贯穿整个课堂, 并同时生成3个小问题: (1) 概念的定义。学生在对概念进行整理之前, 必须先弄清楚概念的定义, 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 让学生自主地去查找每个概念的内涵, 在原有的基础上, 弄清楚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概念的分类。学生要弄清楚概念之间的联系, 自然而然想把这些概念分一分, 把有联系的放在一起。 (3) 构建概念的知识网络图。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 逐步发现这些概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而引发学生想要构建概念之间的网络图的需求。

二、动手操作, 经历知识形成

小学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 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去发现, 而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态度和习惯等等。如: (1) 为了上好复习课, 笔者改变了学生的预习方式, 变学生漫无目的的预习为有目的的操作性预习, 大大提高学生课前准备的效率。在“倍数和因数”的复习课前, 笔者事先布置任务, 让每一位学生把“倍数和因数”中的概念制作成卡片, 每个概念一张, 正面写上概念的名称, 反面写上概念的定义。通过制作卡片, 首先帮助学生复习概念, 其次有目的地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最后为课堂整理与复习作铺垫。 (2) 笔者在教学知识网络图时, 并没有因为要节省时间而让学生直接看着网络图说一说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走个过场, 而是提供给学生事先准备的卡片且预留了15~20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采用表格、提纲或图等形式把有关的知识和方法整理出来。学生经历了知识网络图的再创造过程, 记忆更加深刻, 而且不仅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

三、学生思辨, 激活课堂氛围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争论以其独特的优势, 迅速融入课堂, 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真正精彩的课堂不是众口一致的课堂, 而是思维发散、百花齐放的课堂。学生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中, 在自主的思辨中, 才能真正深刻地理解知识。

在“倍数和因数”这节课中, 生1的想法打破了课堂的平静, 学生开始议论纷纷, 有的说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应该分为一组, 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分为另一组;有的说倍数、因数分为一组, 公倍数、公因数分为一组, 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再分为一组。很多学生对两种想法都觉得很有道理, 课堂归于平静。生6的想法则又一次打破课堂平静, 学生纷纷动手操作, 最后达成共识。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倾听者, 课堂的气氛由平静走向沸腾, 再由沸腾归于平静, 一波三折, 均掌控在学生的手中。

篇4:关于《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因数;倍数;小学

导入新课

1.回忆学过哪些数?(自然数,分数,小数……)

2.哪种类型的数学起来最容易?(大部分学生肯定会说自然数学起来最容易)

其实,在数学中,真正有分量的题目,难倒一代又一代数学家的题目都在自然数领域,以至于有位數学家发出这样的感慨:“自然数,可真不自然呀!”今天,我们将重新感受自然数,看看里面蕴藏着哪些奇妙的内容,我们又将会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反思: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法就是通过巧妙设问在谈话中让对方彻悟的。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自然而然会认为自然数学起来最容易,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而这时教师话锋陡转,适时抛出一个与之相反的观点,并有相应的论据作为支撑,这足以搅动学生的思维,激发探究的欲望。更重要的是,教师对自然数的阐述把学生带入了数学史。让学生产生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与此同时,又不露痕迹地将本课的知识点“因数和倍数”归置到了自然数这个知识体系当中。如果把自然数比作大海的话,因数和倍数就是海面上众多的帆船之一,它只有置身于大海的怀抱才能扬帆远航。

探索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

找30的因数

反思: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难点,考虑到学生在认知背景、思维品质及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学生中势必会出现不一样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或者全面、或者片面;或者有序、或者无序;或者肤浅、或者深刻。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数学思考展示出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的对话、思辨、质疑、争论的过程中,彼此取长补短,相互吸纳,使得片面的思维趋于全面,无序的思维走向有序,肤浅的认识归于深刻。思维品质在沟通中获得提升,思维方式在比照中得以修正,思维能力在对话中得到发展。而“怎么找到5就不找了呢?”这个问题又一次引发学生的思维风暴,诱发学生的深层思考,这就是一种本质的数学文化,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拓展延伸

1.在50、60、70、80、100中谁的因数个数最多?

当学生发现60的因数个数最多后,教师揭示60进制中的奥秘:原来天文学规定,1小时=60分,1分=60秒,与60的因数的个数有关。与24差不多大的数中,24的因数最多,1天=24小时;与12差不多大的数中,12的因数最多,1年=12个月。

反思:引领学生揭开1小时=60分、1分=60秒、1天=24时、1年=12个月等约定俗成的规则中所蕴含的奥秘,使学生领略到数学与天文学的完美结合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便捷。也许此时,科学的种子已悄悄地在某些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假以时日,这粒种子定会破土而出,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发芽,开花,最终结出累累硕果。

2.一个更有趣的规律——完美数。

(1)拿出2号作业纸,找出6的所有因数,把其中最大的因数划掉,再把剩下的因数加起来,发现这些因数的和恰好也是6。

小结:这种现象很罕见。数学家把像6这样的,去掉它的最大因数后,剩下的因数相加的和是它本身的数叫“全数”,也叫“完美数”。

(2)这样的数会有第2个吗?寻找第2个完美数。

学生独立完成(师提示:比20大,比30小的偶数)

板书:28:1、2、14、4、7

师:找到了第1、2个完美数,数学家会停止寻找的脚步吗?第3、4、5个完美数会是多少呢?一定超出你们的想象。屏幕显示:6、28、498、8128、33550336、858986059……)

想想看,你们刚才找28都花了将近2分钟,那数学家要从浩如烟海的自然数中找出这些完美数,该付出怎样的艰辛呀!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完美数对生产生活并没有什么直接的用处,是什么力量吸引数学家付了毕生的心血去寻找呢?

小结:伟大的数学家高斯说过:“人们通常把数学誉为科学的皇后,而专门研究自然数性质的数学分支——‘数论’,则是数学皇后头顶上的皇冠。”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只是看到了皇冠上一粒小小的珠子,但只要你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在数学看似抽象的百花园里,你一定会收获很多东西。

反思:引着学生走进和因数有着密切关系的特殊的数学现象“完美数”,感受完美数的美妙结构,领略了凝聚在数学之中的美妙绝伦的思维方法、探索不止的数学精神、臻善达美的数学品格。最后从“数论”的角度重新考察“因数和倍数”,使新的知识在深度和高度上获得提升。这对于一个人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

篇5:《因数和倍数复习与》教学反思

2进一步理解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巩固解方程的方法,进一步掌握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教学实施:

一、疏通概念

1、同学们,本学期的内容已经全部学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所有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数的世界”,在十个单元中哪些是与数打交道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方程

公倍数与公因数

认识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加减法

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方程,公倍数与公因数(出示课题)

3、讨论与思考:本学期学习了方程的哪些知识?

什么是公倍数与公因数?

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二、专项练习

1、方程的复习

⑴整理与练习第1题,在方程下面打√,集体汇报时说出为什么不是方程?

等式

方程

X+2.5<828-12=165a分别叫什么?你觉得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你能用一副图来表示吗?

⑵整理与复习第2题

提问:根据什么来解方程?指名4人板演,校对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出示练一练,找出括号中方程的解

①3x=1.5(x=0.5x=2)

②x-210=30(x=240x=180)

③x÷5=120(x=24x=600)

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米11.7平方米?米

2.7米

6.9米3.9米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列方程的?

教师小结,用方程计算可以使很多问题变的简单,容易解决。

⑷整理与复习第4题学生读题后独立用方程解决。

2、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复习

对公倍数和公因数你有那些了解?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呢?

出示练习①写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94和82和

3②写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8和2415和602和3

请做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作业

整理与复习第3题、第5题、第6题。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复习课,主要复习方程、公倍数和公因数两个单元的内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对知识的回顾与整理还不是很系统。特别是对潜能生而言,教师的提问不能及时沟起他们对知识概念的回忆,因此跟基础较好的同学相比就形成了鲜明的落差。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正确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是关键,也是学生理解中的难点。大部分学生在列方程时,因为没能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而把方程列错,或者方程列到了,却不能把方程抽象成数量关系式。诸如这些现象,主要是学生的抽象能力还不够完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够仔细,深入,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篇6:因数倍数复习课教学反思

下面是我在复习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倍数与因数》时,两次不同的主要教学过程及本人对这两次课的印象和反思。

第一次教学是这样的:我先请学生回忆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接着让全体学生背诵了倍数、因数、偶数、奇数、合数、素数等概念和是2、3、5的倍数的特征;最后,出示了很多类型的习题,如找倍数与因数的,判断素数与合数的,根据2、3、5的倍数特征填数的……。

整节课教师忙得不亦乐呼,幻灯片换了一张又一张,看起来似乎什么内容都复习了;学生就像赶集一样,做了这一题又忙哪一题,但收获甚微。

这次是苏教版教材的第一轮使用,我这个从事多年人教版教学的老教师虽在新课改培训中加大了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但因多年产生的教学习惯而很难有所真正的改变,是基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认为单元复习就是由教师带领学生把知识点再全部扫描一下,多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反复操练,只有让学生当上了熟练工,才能应付考试。而这种炒冷饭的复习课,忽视了重点、难点,学生茫然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习没有了主动性,教学效果当然不乐观。

第二次教学时,我在复习课前先让学生反思自己本单元的哪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哪些知识还掌握得不好并整理成书面材料。在批阅了学生整理的书面材料后,发现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写一个数的因数写不全,判断一个数是否同时是2、3、5的倍数时有困难,对于一些特殊的素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特征掌握不好。因此,复习时,我先请每个学生任意写一个两位数,写完后观察这个数有什么特点,并结合这一单元学到的概念说一说。然后出示了一道开放题:“谁能根据11、15、21、37、45、48、57、60、83、90这些数提与本单元的知识有关的问题?’学生思维活跃。有的提:“请判断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有的提:“请写出这些数中每个合数的全部因数。”有的提:“这10个数中,哪些数同时是2和3的倍数?哪些数同时有因数3和5?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有因数5?哪些数同时是2、3、5的倍数?”每次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都及时组织学生完成练习。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下48□,让学生继续思考:要使48□既有因数2,又是3的倍数,□里应该填多少?有学生说0、2、4、6、8都可以。有学生马上反驳说,2、4、8都不可以,只能填0或者6。教师追问原因,相机复习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接着出示问题:”如果要使□48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里应该填多少?”学生讨论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比较48□和□48,同样要填一个数字,使它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为什么答案不同?”有了前面的对比练习,学生终于明白在口填数的诀窍所在:既要考虑整除的特征,又要观察数字所处的位置。这时,教师强调要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错题集,先自己复习,然后以同桌两人为一组,出题考对方,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上不时有学生间的争论,有学生举手请教老师、有同学之间的互助,每个学生学的都很积极主动,全然没有复习课的单调枯燥之感。

篇7:《因数和倍数复习与》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内容

课件出示:

名探柯南在侦查一个特大盗窃集团过程中,获得藏有宝物的密码箱,密码究竟是什么呢?请看信息:ABCDEF(每个字母表示一个数字)

A:是所有自然数的因数B:既有因数5,又是5的倍数

C:既是偶数又是质数D: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EF:同时是2、3、5的最小公倍数

谈话:同学们,要破解这个密码需要用到哪些知识?

生:因数、倍数、偶数、奇数、合数、最小公倍数、质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不同的概念)

谈话: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整理复习关于因数和倍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的整理与复习)。

【设计意图】:利用名侦探柯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为复习做好铺垫。

二、归网建构,主体内化。

1.师: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关于因数和倍数,你还想到了哪些概念呢?(学生说一个概念,老师就在黑板上贴一个。可以乱顺序。)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概念的意义,再就重点概念进行提问,让学生举例说明。

谈话:看来同学们对这部分的知识掌握的不错,那么这些知识之间存在什么样联系呢?就黑板上的排列,有点乱,咱们能不能给它梳理一下,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来完成,好吗?教师边说边出现整理要求: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整理。⑵整理结果要有条理,层次分明,并能体现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2.学生小组合作整理,教师参与活动,请一组同学上黑板整理。

3.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整理?好处在哪?

偶数

2,3,5倍数的特征

奇数

质数------质因数

因数合数------分解质因数

互质数

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4.质疑后再次完善自己的整理结果。

5.柯南获得藏有宝物的密码箱密码究竟是什么呢?(个人破解后汇报)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整理知识的教学思想,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学会自己梳理,归纳,构建知识体系,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师: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咱们弄清了倍数和因数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建立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知识网络,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1.热身操。(幸福拍手歌游戏)

如果座号是2的倍数,你就拍拍手;

如果座号是5的倍数,你就拍拍手;

如果座号是3的倍数,就快快拍拍手呀;看那大家一起拍拍手。

如果座号是合数,你就伸伸腰;

如果座号是质数,你就伸伸腰;

如果座号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就快快伸伸腰呀;看那大家一起伸伸腰。

如果座号是偶数,你就拍拍肩;

如果座号是奇数,你就拍拍肩;

如果座号既不是奇数也不是偶数,就快快拍拍肩呀;看那大家一起拍拍肩。

2.我会填。

1)1--20各数中,最大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

2)填质数:21=()+()=()×()=()-()。

3)一个最小的三位数,既是2和3的倍数,又有因数5,这个数是()。

4)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84,这三个偶数是()、()、()。

5)三个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231,这三个质数是()、()、()。

3.我会判断。

1)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它的因数大。()

2)2的倍数一定是合数。()

3)所有奇数都是质数。()

4)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5)一个合数,肯定有3个或3个以上的因数。()

6)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最小数是15。()

4.我会做

用0、1、2、3四张数字卡片,排成不同的两位数。

(1)能排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

(2)其中哪些数是奇数?哪些数是偶数?

(3)其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4)其中2、3、5的倍数各有几个?

(5)其中哪几个数是2和3的公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和判断加深理解每个概念的意义。

5.我会猜数:

同学们喜欢上QQ吗?想知道老师的QQ号吗?全体一起来猜猜:

①最小的质数。

②2和3的最小公倍数。

③最小的合数。

④一位数中最大的偶数。

⑤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⑥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

⑦比所有自然数的公因数少1的数。

⑧5的最大约数。

⑨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当号码破译员,使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6.我会应用。

去年的八月八日,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有很多的体育爱好者前去观赛,因此,了解北京奥运公交线路是很有必要的,老师上网了解到:

北京西直门是360路,362路,634路汽车到首都体育馆的起点站。360路汽车每5分发车一次,362路汽车每8分发车一次,634路汽车每10分发车一次。这三路汽车在6点30分同时发车后,最短将在几点几分又同时发车?(口答)

(就是5、8、10的最小公倍数为40,6点30分加40分,就是7点10分。)

【设计意图】:通过“热身操、我会填、我会判断、我会猜数、我会应用”等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巩固所学知识,又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很好地理解和运用了知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谈谈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有了哪些收获?你认为你以及你们小组表现的如何?

【设计意图】:让学生公正的评价自己与他人,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五、布置作业。

利用倍数和因数的有关知识,建立个人档案

课后反思:

复习课重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梳理成知识网络,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要把复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学会复习的方法。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因此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传统的《因数和倍数》整理复习课只是在课堂上把十几个概念让学生背一遍,或出几道判断题,分解因数,求最大公因数,求最小公倍数等题让学生做做,这样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知识掌握得不牢.本课首先实际生活,从孩子们身边熟悉的人物,从孩子的兴趣着想,例举了名侦探--柯南,让孩子们在不陌生的环境中享受知识的乐趣。

2.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节课的主要特色。

本节课始终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并与独立思考相给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研究者,探索者,小老师。

为了让学生体会整理的作用,我精心设计了自由说话的活动,同时也体现了学科的整合性,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又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使知识的学习成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载体。

3.寓乐于教,充分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课标中指出:数学问题应给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的知识更新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热身操、猜数等游戏,让他们当密码破译员,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部分思维已产生惰性的学生这时也开始来寻找自己的一片天空,寻求一块适合自己的土壤,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篇8:《因数和倍数复习与》教学反思

一、“意义建构”与“本质定义”

任务:请看大屏幕, 这里有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 你能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吗?在头脑里拼一拼, 并用一个乘法算式表示出你的拼法。

交流:学生说拼法和相应的乘法算式 (屏幕上相机展示拼法和乘法算式, 最后留下三个乘法算式) :4×3=12, 6×2=12, 12×1=12。

定义倍数、因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拼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由此可以写出三个不同的乘法算式。看算式4×3=12, 我们知道4、3是乘数, 12是积。乘数和积之间还存在另外一种特殊的关系:12是4的倍数, 12正好是4的3倍;4是12的因数。师边说边在算式上用箭头直观表示 (如下图) :

板书:12是4的倍数

4是12的因数

揭示课题:倍数和因数。

举一反三:谁来说说3与12的关系, 可不要说反了。根据6×2=12, 12×1=12这两个乘法算式, 谁来说说谁是谁的倍数, 谁是谁的因数?

沟通小结: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 在乘法算式中, 积与乘数的关系就是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积是乘数的倍数, 乘数是积的因数。

提纯巩固关系:给你们两个数, 你们能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 谁是谁的因数? (逐一出示) 8和2 3和15 3和7 4和0

“倍数和因数”传统上, 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安排的, 在除法和整除的基础上由整除直接演绎推理, 概念揭示学生从抽象到抽象, 没有亲身经历的过程, 概念的获得刻板、冰冷。苏教版现行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用同样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活动入手, 提取活动中的研究对象“三个乘法算式”, 激活并唤起学生的“因倍意识”, 进而让学生生动、有意义地建构“倍数、因数”的意义。这种基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之上, 从具体到抽象感知和理解概念, 是学生自主操作、积极思考的结果, 是一种意义建构。

1. 改动手操作“拼长方形”为“想象拼长方形”

动手操作不是单纯的行为活动,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要有思维。“拼长方形”活动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 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不同的拼法, 也都能顺利拼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再操作不能引起新的思维, 也不能生成新的知识。因此,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让学生借助表象进行操作和想象活动, “短、平、快”直奔研究对象“三个乘法算式”。

2. 建立模型, 凸显倍数、因数相互依存的本质关系

倍数与因数是一种关系, 客观存在于具体的两个自然数之间。因此, 要通过完整的语言表达关系, 让学生体会这种关系。以4×3=12为例, 教学改变原来定义的叙述:12是3和4的倍数, 3和4都是12的因数, 紧扣倍数和因数两数关系的本质——相互依存, 直接组块定义倍数、因数, 打破“因倍关系”的乘法意识, 避免学生把“因倍关系”理解为是三个数的关系。概念揭示的同时用直观图表示, 建立模型。练习时改“乘法算式说关系”为“一组两数说关系”, 既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更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为下面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铺垫。同时, 巧妙处理“0的特殊性”问题, 统一因倍关系的研究范围, 自然流畅。

二、“为错误而教”与“对话生成”

找一个数的倍数:

(1) 学生说一个6的倍数, 还能说一个吗?

(2) 学生按要求写出6的倍数:从小到大全部写出来。

(3) 省略号表示:教师巡视, 能全部写出来吗?怎么表示?

(4) 确定第一个, 有序找:写出来了吗?查一查, 6的倍数第一个到底是谁?再查查, 第二、第三个又分别是谁?

(5) 讨论交流, 揭示方法:6的倍数第一个是谁?第三个呢?怎么找的?按顺序从小到大找6的倍数怎么想?

(6) 巩固练习:找2、5的倍数。

找一个数的因数:

(1) 6的倍数会找了, 那谁来说说6的因数有哪些? (板书:6的因数有:

1、2、3、6。) 你们怎么想的? (想除法算式6÷ () = () , 没有余数。)

(2) 找36的因数:会找吗?不要吹牛噢!找36的因数, 老师也有要求:看谁找得全, 没有遗漏;找得快, 方法巧妙。开始。

(3) 反馈交流, 揭示找法、写法:请找得最快的同学谈谈想法。 (用除法, 一对一对找。一对空开写。)

(4) 小结试练:找一个数的因数, 用除法, 从1开始一对一对找, 这种方法怎么样?用这样的方法口答:说出2、5的因数。写出15、9的因数, 看谁找得又快又全。

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问题出在写一个数的第一个倍数总把最小的本身遗漏, 学生认为一个数的倍数总比自身大。难就难在写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1.接纳错误, 对话生成

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分析:学生受生理、心理及认知水平的限制, 出错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地探索中进行的, 作为教师, 当学生有了错误, 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站在学生的角度, “顺应”他们的认知, 对症下药,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对话场”, 放手让学生尝试寻找“6的倍数、6的因数、36的因数”, 在生生、师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中发现、完善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 彼此分享经验、沟通交流, 生成新方法。在错误的校正过程中, 提升学生的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2. 因数寻找, 塑造兴奋点

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 如何突破?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小坡度设置, 逐步提高教学要求, 培养解决问题的兴趣, 提升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让学生的思维永远处于兴奋状态。先找“6的因数”, 个数少, 学生很容易全部找到, 获得成功体验。同时与找“6的倍数”形成对比, 让学生初步认识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方法不同, 意义也不一样。接着让学生找“36的因数”, 熟悉的场景让学生跃跃欲试, 激起他们思维的兴奋点, 并适时提高要求:又全又快。师生交流, 相互评价, 学生主动建构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总结方法, 提升水平,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深刻性。

三、“丰富特征”与“启迪智慧”

我们都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了, 大家再来找找其他数的倍数、因数。

对比找: (1) 8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 8的因数有____________

(2) 7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 7的因数有_________。

(3) 12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 12的因数有____________。

填空: (1) 8的因数的个数一定比8的倍数的个数______________。

(2) 8的因数不一定比8的倍数__________。

填表:

要全面形成倍数、因数的概念, 学生除了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外, 还得认识倍数、因数的本质属性。因此教材分段在“试一试”后面安排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研究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个数、最大、最小的特征。教学通常按部就班, 学生试找其他自然数的倍数、因数, 然后组织观察、比较, 交流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特征, 这样的教学显得很突兀, 学生“被接收”。“知识关乎事物, 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 智慧是人生的反观。”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 为学生的智慧成长而教, 应成为数学教学的倾心追求。对倍数、因数内涵的挖掘, 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特征”的掌握, 更是让学生发现概括特征的需要, 总结要有力, 从中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 自然地释放学生的潜能, 开启心智。因此, 教学有意设置对比统一的情境:找同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一方面让学生继续巩固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清晰地感知到自然数的倍数、因数个数不同。三组类比练习后让学生“填空”, 学生自然聚焦倍数、因数的个数与大小, 直观感性。理性概括“填表”, 特征明晰, 学生总结水到渠成。教学从直观到抽象, 学生做中感悟, 既获得了知识, 更是经历过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方法。

篇9:《因数和倍数复习与》教学反思

一、对“因数和倍数”的学习体会

“因数和倍数”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因此,这个单元的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实验教材将“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精简教学内容。教材不再以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减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分解质因数”和“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不作正式教学,而作为补充知识。(2)注重联系实际。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内容的呈现、展开注意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例题和习题都增加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和插图;用铺纸片的实际问题情景引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概念等等。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关整数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3)增加探索性和开放性。课标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特别是关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具体方法,教材引导学生联系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鼓励策略多样化,淡化了传统教学中常用的分解质因数法(短除法)等内容,从而突出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基础的思考方法,知识结构合理而且易于掌握。

实验教材新编排明显改善了传统教材的几点不足:(1)传统教材突显了概念的紧密逻辑关系,但同一单元内概念多而集中。(2)抽象程度过高,学生对概念混淆,难理解、难辨析。如质数、质因数、互质数。(3)学习方式单一化,数学知识与现实意义脱离,缺乏趣味性。(4)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过于模式化,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新编排,旨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探究,鼓励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努力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对“因数和倍数”的教学思考

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整除的本质还应向学生更明确的补充与渗透。介于以下两点,其必要性很明显:

1.教材中“因数”一词概念模糊的问题客观存在。本套教材中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引入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出发,而是在本质上以“整除”为基础,只是略去了许多中间描述。四年级学生由于还没有涉及小数的乘除法,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这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内涵产生其他任何影响。

2.因数的意义是否明确,这是关于概念内涵的数学问题。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指对这一类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这类事物本身必须具备这种属性,否则就不是这类事物;第二,能把这类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在数学教学中,概念是学习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是解答数学实际问题的重要条件。笔者认为,学生对概念内涵的把握应该有守恒性。

在传统教材的教学中,教师尚且出现了两种争鸣之说。一是认为“因数在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和《数学课程标准》里都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在乘法里,两个乘数,又可以称为是因数。另一种是在数的整除中,因数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跟以前所说的‘约数’同义。”另一不同观点则认为“小数是不能叫做因数的,因数必须是非O自然数。(理由是从1996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数学全书》和199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名词》两本书中的有关理论得到论证)”试想,连教师都在如此争论不休的概念,学生又怎能搞得清、弄得明呢?况且,整除的前提条件再不明确,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内涵就更难以把握了。

篇10:《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在随后的巡视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我就决定先交流在让学生寻找,这样就用了很多时间,最后就没有很多的时间去练习,我认为虽然时间用的过多,但我认为学生探索的比较充分,学生也有收获。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智能内化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篇11: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是一堂概念课。老教材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整除的基础上教学因数与倍数的,而新教材没有提到整除。教学前,我是先让学生进行了预习,开课伊始,就揭示课题,让学生谈自己对因数与倍数的理解。学生结合一个乘法算“3×4= 12”入手,介绍因数与倍数概念,这样有助于更好理解,也能节约很多时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思维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参与到了知识的学习中去了。

能不重复、不遗漏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绝大部分学生都能仿照找12的因数去找,孩子都能一对一对的找,可遗漏的多,在这里我强调按顺序找,也就是从“1”开始,依次找,这样效果很好。

为了得出因数的特点,我出了“24的因数,36的因数,18的因数”,并认真观察这些因数看有什么发现,由于时间不够,我只要求孩子从因数的个数,最小,最大的因数考虑,没有对质数,合数,公因数进行渗透。找一个数的倍数因为方法比较易于掌握,没有过多的练习,二是激发他们想象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针对这节课,课后老师们就这堂课认真评析,真诚的说出自己的观点,特别就知识的生长点、教学的重难点展开了讨论,特别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应注重方法的指导。由此,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应注意一下几点:知识的渗透点、练习发展点、层次切入点、设计巧妙点、教法多样点、语言动听点、管理到位点、应变灵活点。

篇12: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1。是我上课时个性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状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是要学生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能够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

篇13:《因数和倍数复习与》教学反思

关键词:尊重学生,和谐课堂,认知规律,个性选择,思维特点

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 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 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教与学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 才能构建和谐课堂, 促进学生发展。笔者在教授苏教版四年级“倍数和因数”一课时感触颇深。

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完善教学目标的和谐

“在教与学上首先是完善教育目标的和谐”。“因数和倍数”一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它是本节课要继续达成下一个教学目标的基础。“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概念教学, 学生首次接触, 讲解要清晰准确, 训练要扎实到位, 新概念才会扎根在学生的头脑中, 这节内容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石。

(1) 在乘法里找倍数因数。 (1) 出示:4×3=12。师示范。 (2) 出示:6×2=12。师带着生讨论。 (3) 出示:12×1=12。学生自己说。 (4) 自己写一道乘法算式。同学互相讨论。 (5) 全班交流。

(2) 在除法算式里找倍数和因数。

(3) 不借助乘除法算式讲两个数的倍数因数关系。出示3, 4, 15和36。从中选两个数说说谁是谁的倍数, 谁是谁的因数。

(4) 讲解倍数因数是相对的概念。本教学片段, 经过了四个教学环节, 通过教师的讲解, 师生的互动, 学生经历了听老师示范—让老师带着讨论—自己试着说—同学互相讨论—同班交流说—变化着说、抽象讨论的过程, 从“抚”到“放”, 循序渐进, 课堂气氛和谐, 训练扎实有效。通过四个教学环节的层层递进, 由表及内, 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顺利达成本节课重点教学目标, 构建了继续教与进一步学的和谐课堂体系。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 注重师生情感的和谐

课堂教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和谐, 是和谐课堂的显性特点。如果我们的课堂能放得开, 收得拢, 解放学生的身心, 必定能营造出一片“绿色”空间, 使教学环境和谐统一, 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本课研究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时, 进行了以下师生交流。

电脑显示:36的因数有。

师生交流:老师把每一位同学的答案都记录下来。

师小结:不管是借助乘法算式, 还是除法算式, 都能一对一对地找出36的因数。你们喜欢用哪种方法找?

生齐:除法。

师:听你们的, 下面我们就进一步研究用除法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所得, 肯定学生的思考价值, 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心境。同时给学生充分说的主动权, 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三、尊重学生思维特点, 达成教学流程的和谐

课堂教学各环节之间的和谐统一是和谐课堂的一个基本要素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学流程的安排, 必须从学生的思维出发, 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 合理调度。

教材中安排本节课有三个教学内容, 顺序依次是因数、倍数的意义, 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教学重点: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而找一个数的倍数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如:求6的4倍是多少?学生会用6×4来解决, 在这样的感性认识基础上, 学生学习“找一个数的倍数”就不难理解和掌握。如果根据教材安排顺序, 让学生学习完前两个知识点, 再解决教学难点“找一个数的因数”时, 容易错过课堂里学生的最佳思考时段, 而且教学没有主次。这样教学不能分出主次, 相同的教学方式, 讲解两个知识点, 学生易疲劳, 影响注意力的持久性, 思维没有跳跃, 找不着思考的兴奋点, 课堂极易处在低效沉闷的状态中。教学中把“找一个数的因数”这一环节前置, 与“找一个数的倍数”交换顺序, 师生集中精力, 能在最佳时段解决难点。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学习“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稍加点拨, 就会水到渠成。

篇14:《因数和倍数复习与》教学反思

【关键词】因数  倍数  教学设计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45-02

引言

数学从古至今一直不断地延展,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而此文所讲的因数和倍数是数学基础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只有将基础打好才能更进一步地学习其他数学知识。通过对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掌握学习数学的正确、科学的方法,并培养对数学的乐趣,激发潜能,让学生多思考、多自主探索数学的奥秘,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为生活增添乐趣。

1.课前思考

对概念的阐述以“活动构建”代替“概念讲解”。在传统数学教材中,知识点是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编排,如果按照传统施教,虽然科学但是枯燥无味,难免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排斥心理,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他们后面的学习极为不利。概念本就比较抽象,如果课堂上依旧直接进行理论讲解,学生听不懂还可以多加解释,但是其中花费的时间却比用“活动构建”方式教学所用时间多出一大截,对于理解能力稍差的同学来说,很有可能会越听越乱,使他们渐渐的不愿再听课。学生在学习中应当亲身感受学习过程,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根据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通过活动的方式来了解因数和倍数的实质以及它们的关系,并将冰冷的概念活化。通过活动构建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数学意识。

解决问题时以“互动互学”的方式,而不是“直接结果”。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是无法避免的。比如说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对于初步接触因数的学生来说,找出几个因数还算易事,但难点就在于要找出所有因数,而且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将答案直接告诉他们的方法不值得采取,因为这就像“直接结果”,不让他们自行思索一番,又如何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呢?所以可以让学生采取互动互学的方式,比如进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还可以在班级内畅谈自己对因数倍数的看法或与同学分享自己求得答案的过程。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与同学们共进步。

教学目的不是纯粹的“教授知识”,还是“挖掘智慧”。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知识只有转换为智慧才能显示其真正的价值!将“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教给学生并不够,还应帮他们将其内涵深入挖掘,最后达到“挖掘智慧”的目的。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而一个有知识又有智慧的人能够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而这样的人方能成为生活的主宰者。这便是关于《因数和倍数》的教学思考。

2.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6页

3.教学目标

(1)结合整数的乘、除运算法则让学生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学习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因数倍数各自的特色。

(2)在学习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了解并掌握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与区别,并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水平。

(3)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挖掘智慧,深化思想,提高个人能力。

4.教学过程

4.1谈话导入

4.1.1我们之前已经对自然数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自然数可用来表示物体的多少。但自然数的奥秘并不局限于此,这节课我们要探索的是它的另一个神奇之处:除0以外的自然数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的特征。(显示“因数和倍数”)

4.1.2学习因数和倍数时应当达到以下目标。(显示教学目标,学生了解)

4.1.3接下来就是进入因数和倍数的学习,让我们目标明确地开始探索奥秘。[以学生熟知的自然数为开端,利用教学课件让学生明确本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显示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本章节的原因并让他们知道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他们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有利于确定一个正确的数学知识点,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除此之外,也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

4.2集体探究

4.2.1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同学拿出准备好的材料:12个小正方形。

让学生用这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根据摆成的不同情况写出乘、除算式。

学生操作完以后,让他们相互交流,然后在班级上分享各自所得,如:找到几种拼法?怎么拼?用的是乘法还是除法表示?

4.2.2将学生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等学生们发言结束后,打开教学课件显示所有摆法和算式(4×3=12,2×6=12,1×12=12),再让学生反思自己答案。

4.2.3根据学生的答案引入因数和倍数,让他们先看看教课书第12页在进行讲解。

4.2.4结合算式2×6=12进行举例说明。还可以在结合其他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因数和倍数。比如让学生写出20的乘法算式:1×20=20,2×10=20,4×5=20……因为4乘5等20,所有20的因数可以是4和5,同理,1,2,10,20都是20的因数。那么谁又是谁的倍数呢?因数和倍数到底又是怎样的关系呢?通过1×20=20这个等式可知,我们不能只说1是因数或者20是倍数。

4.2.5在同学掌握好因数和倍数之后,运用教学课件显示:倍数(或因数)的表达及其之间的关系,表达: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关系:倍数和因数不能单独存在,两者相互依存。

4.2.6给同学自己探索的时间,可以让他们进行一次小比赛,看谁能将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完整准确的说出来,让老师或者同学作为评委。[注意:本节课中所说的数是指除0以外自然数。]

4.2.7让学生课后练习,巩固知识。

4.3小组合作

4.3.1分组讨论有关24的所有因数。要求:不重复,不遗漏。

4.3.2结果所要知道的内容:怎样找的?找到多少?还可以如何表示因数和倍数?

4.3.3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分享所得所想。

4.3.4总结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去求解所需的答案,当他们没有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时,应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问题,并独立寻找解决办法,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不仅维持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还让他们的能力有所提升,也让他们对因数和倍数有了更好的掌握。]

4.4集体讨论

给定一个数字,让学生找它的因数或倍数,如找2的倍数。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寻找解决方法然后集体讨论交流。

5.整理与反思评价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进行复习巩固。除此,学生要学会知识迁移,数学丰富多彩,它每一个知识点都相互关联。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也可以“变形”用在寻找一个数的倍数上。

课堂是一个发展思维、拓展知识面、开发智力的平台。学生在学习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他们需要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并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参考文献:

[1]DOI:10.16728/j.cnki.kxdz.2015.11.072

[2]张国东《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1-20

上一篇:你有一颗怎样的淡泊的心的心得体会下一篇:赢在中层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