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英语阅读课开展“讨论式”教学的若干实践

2024-05-02

b6英语阅读课开展“讨论式”教学的若干实践(通用9篇)

篇1:b6英语阅读课开展“讨论式”教学的若干实践

一、教学课型: 阅读课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JEFC BOOK5 UNIT4 Making the News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新闻”,内容涉及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新闻采访的基本程序等。“热身”(Warming Up)部分通过讨论“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What is your ideal occupation(理想职业)?”来引出报社各工作人员的工作类别和所负的责任。

“读前”(Pre-reading)部分首先通过一个调查问卷来引导学生去考虑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然后引导学生谈他们难忘的经历和感受;最后通过一个“假设”为下一部分的学习做好准备。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互动交流中,获得足够的思维启迪而萌发求新、求异的动力,从而促成知识与能力,智慧与品质的同步协调发展。

三、学情分析

笔者所任教的是一个理科强化班,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且上课的气氛一直比较活跃,尤其对这种“小组讨论”非常感兴趣,经常能达到不错的效果。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重点词汇和短语:occupation, journalist, editor, photographer, curious, recorder, acquire, cover a story, have a “nose”for a story, concentrate on

(2)、重点句子:What kinds of jobs does a journalist have?

What are the qualities a good journalist needs to have?

2、能力目标(Ability goals):Enable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qualities needed to be a good report.

3、学能目标(Learning ability goals):Help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qualities needed to be a good report.

五、教学叙事

“讨论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开始,引发学生论知经验同新信息之间的矛盾冲突,激起质疑探究的兴趣。并在师生、生生互动式对话交流中,通过质疑、析疑、辨疑,最后达到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为了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笔者在本课时教学中运用了:辩论式小组讨论;采访式小组讨论;合作式小组讨论来进行教学尝试。

1. 辩论式小组讨论

通过辩论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让学生在讨论:To be a good journalist, what quality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这个问题时,学生的答案主要集中在higher level of education和hard-working 这两个方面,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先把学生分成两组,组内讨论,然后每组各选出5名同学,代表本组阐述选择的理由,看哪组更有说服力,找到的理由更充分。由群众评委投票产生结果,并对获胜组予以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2. 采访式小组讨论

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趋向。紧接着前面的环节,笔者趁热打铁,又来了个“头脑风暴”。Ask:Suppose you were journalists from China Daily, and you are interviewing Kobe, a great basketball player. What would you like to ask? 笔者事先布置班里一位口语较好的男生扮演Kobe,并和他一起准备了一些有关Kobe的资料,上课之前把一些问题以小纸条的形式发给班里的学生。举行一个记者招待会,让班里的其他学生扮演记者,对Kobe 进行提问,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学生们不仅轻松安闲地参与其中的学习过程,同时通过亲自参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 合作式小组讨论

课堂讨论时,小组的划分可以随机性,这样做既有利于各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又给学生创造了与更多同学合作的机会。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在小组中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在讨论到Who are needed in producing a newspaper?Do you know what kinds of jobs they usually have?的时候,让学生5人一组,分别扮演Journalist,editor,photographer,designer和printer,根据某一主题,讨论各自的任务,并尝试完成一份英语报纸。由于学生的好胜心和荣誉感,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自发的积极去完成。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不仅使他们的语言的习得和应用得到了提升,还使他们由原来的听众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学习,最终愉快的收获。

六、教学反思

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原来主宰课堂的绝对权威变成组织和参与学生讨论的一员;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随时对学生提供帮助。总体来说,在本课时中,教师扮演了设计者、指挥者、解释者、监督者、评价者的角色。

2.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样,不仅使他们的语言的习得和应用得到了提升,还使他们由原来被动的听众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主动的积极的进行学习,最终愉快的收获。

3. 小组讨论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由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更符合高中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所以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4. 课堂气氛活跃固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小组活动的同时,难免会有一些学生乘机乱动,甚至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从而影响课堂效果。怎样有效地控制课堂纪律,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懈地尝试和努力。

参考资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Book5

篇2:b6英语阅读课开展“讨论式”教学的若干实践

摘要:大量的阅读对语言习得的成功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以英语为外语的学习环境中,目前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较之老教材,阅读在《牛津初中英语》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它成为每单元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初中生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是阅读训练中重要的环节,而教师角色的存在,阅读方法的指导,评价体系的完善是这一环节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关键词: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探究实践

一、收集数据

笔者对183位初二的学生课内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以下是调查内容:

1. 你喜欢上英语阅读课吗? 为什么?。

A. 喜欢B 一般 C 不喜欢

2. 哪种类型的阅读课你比较喜欢?

A 注重词句讲解,逐句讲解

B 注重整体阅读及阅读技巧的培养

C 注重材料中的语法并重点讲解

3. 英语阅读课后,你进行相应的课外阅读吗?

A 经常有 B 有时有 C 很少有

4. 你的课外阅读主要是:

A 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得不做

B 老师推荐的,可弹性完成

C 自己主动找相关的阅读材料

5. 课外阅读时,最大的难题是:

A 词汇不够,看不懂 B 不能长期坚持

C 不感兴趣,觉得枯燥乏味

6. 老师推荐的课外阅读材料与阅读课内容相关吗? 难吗?

A 无关,难 B 偶尔有关,较难

C 有关,稍难

7. 课外阅读时,你用老师课上教你的阅读方法吗?

A 常用 B 偶尔用 C 不用

8. 课外阅读时,你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吗? 和阅读课内同量的帮助吗?

A 需要,一样 B 需要,不一样

C 不需要

二、发现问题及分析

笔者发现大部分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偏小,或只是为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而疲于应付,而不是课内阅读的有效延伸,使课内外的阅读未能有效衔接,从而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问题的存在有以下几个原因:

1. 43.2%的学生对英语阅读课不感兴趣或兴趣不大。因为部分老师的阅读课没有根据阅读课的特点优化设计,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为主;而是以讲解词句为主,遇到语法能讲上半节课,而这与每单元中的语法部分重复碰撞,课后有时整篇的背诵,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不愿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37.8%的学生课外阅读较少或几乎没有。有的学生即使有课外阅读,也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得不做,抱着应付的心理,为了完成任务,带着问题直接找答案。并没有用老师课上所训练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另外,由于初中生的词汇量有限,看不懂是学生课外阅读时最大的障碍,其次是结构复杂的句子。如果老师布置的阅读没经过精心筛选,而事后只是简单报一下答案,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做了大量阅读理解强化训练,阅读能力却提高缓慢,特别是中等偏下的学生。

3. 68%的学生反映,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上是以“完全自主阅读”为主,而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是行不通的。没有适当的监控和适时的评估是不够的。

三、探究实践

(本文以《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4 Wild animals Reading为例,展开讨论)

(一) 阅读内容的衔接

现行的《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每单元都有贴近学生实际的阅读材料,并配备层层递进的理解题,多方位的培训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材料,优化设计每节阅读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为切入点,达到提高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的目标。

同时,老师要向学生推荐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料;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优秀材料提供。由于初中生的词汇量有限,老师要根据自己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向学生提供或推荐课外阅读材料,力求材料的难易程度适中;选用设题严谨,让学生利用课内所学就可以解决,以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并由此建立自信,克服阅读中的畏难情绪。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能自觉地,愉快地进行大量,广泛和快速的阅读。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其阅读动机,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如:《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4 Wild animals Reading ,The story of Xi Wang 讲述的是熊猫希望的成长和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故事。课后老师可以从网上查找与此有关的内容提供给学生,笔者向学生推荐了三篇英语报道,1. 赠送台湾熊猫,2. 连站参观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3. 非法猎杀藏羚羊。图文并茂地打印给学生,根据学生的词汇量将三篇原报道进行改写并设计了思考题,如,我们该如何和我们的朋友-野生动物和睦相处;作为学生能为保护野生动物做些什么等等?由此引发激烈的讨论,达到情感与文化渗透,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的情感。帮助孩子们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爱护生态环境,培养了新的文化意识。

目前市场上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繁多,老师可以择优向学生推荐,注意课内外阅读内容的有效衔接。

(二) 阅读方法的衔接

阅读是一个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课无固定模式,但有内在的规律,老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阅读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培养,才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

1. 老师着力优化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在课内外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训练,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来理解文章。1.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预测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例文中,学生可以通过关键词“growth” 和关键句“We should do something to protect the wild animals” 可以预测出文章讲述了熊猫希望的成长过程和保护野生动物的呼吁。2.利用课本资源进行掌握细节的训练。在例文中PartB2和PartC2两部分的设计,需要学生再次细读课文,这两部分的学习任务的完成,就会使文章的主线跃然纸上。3.通过文章中经常出现的褒义词(positive),贬义词(negative)和中性词(neutral),把握作者的态度和意图及归纳主题的训练。在例文第二部分,学生可以根据“should protect”和“must do something to protect”等词汇的出现可以领会作者呼吁大家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图。多样的阅读方式也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新的体验,新的收获,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

2. 改进课外阅读的讲评方法。课内阅读时,老师可以具体了解并参与学生的阅读过程,并及时予以适时适量的引导和帮助。课外阅读时,老师就不可能扮演同样的角色,为了达到课内外阅读方法的衔接,需要我们改进课外阅读的讲评方法,力求与课内阅读的方法接轨。⑴ 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点拨。⑵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性,避免直接告诉学生某个句子的意思或文章的主旨。⑶ 注重解题的方法的点拨。⑷ 鼓励学生记阅读周记,办阅读书摘和剪报的形式促进学生交流阅读成果,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积极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词汇量,有效衔接课内外的阅读方法,使得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有效延伸和巩固。

如:布置《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4 Wild animals Reading 部分的课外阅读时,所设计思考题应着重考察学生课堂上阅读能力的掌握情况,使之成为课堂阅读能力训练的有效延伸。

(三)阅读监控和评估的衔接

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自主性不强,许多学生课外阅读主要是为了课堂教学和应试进行,其学习面狭窄,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提高,让他们参与课外阅读是培养其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因为在阅读中,学生有大量的学习机会。

1.教师在课内外阅读中角色的衔接。

在课内外阅读中老师都以组织者身份出现,但课内阅读时,老师的组织,引导,调控贯穿了整个阅读过程;但课外阅读时,老师更侧重咨询者(counselor)的身份,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这时老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向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范例和技巧;以日志反馈等形式向学生提供建议,帮助和鼓励;同时老师也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成为班级阅读群体中的一员。

2. 监控与评估的衔接。

课内阅读时,老师参与的比较多,监控与评估也相应的多样和直接。而课外阅读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监控和自我督促是学生将学习成果与自己预定目标相对照的过程。两者合并旨在督促学生经常对课外阅读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常见的方法有:

⑴ 记学习日志 它有利于促进学生反思,提高阅读效率。日志还可以成为教师研究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重要的资料。日志的内容主要由客观事件和主观感受构成,下面的两组日志可供参考:(每组问题至少回答一个)

A组

你本星期读了什么?读了多少?

你如何安排自己的阅读时间?

你准备如何在阅读过程中收集资料?

你如何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语言或其他问题?

阅读过程中你用了什么方法?

你回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吗?

B组

上星期的阅读你最满意或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到目前为止你喜欢课外阅读吗?

对课外阅读过程中老师指导相对较少有何感受?写日志的时候有何感想?

你觉得自己阅读计划执行起来容易吗?

你觉得自己的阅读方法有改进的必要吗?

日志最好一周写一次。老师的反馈以鼓励,赞扬和建议为主,学期期末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总结。

⑵ 做阅读记录。学生记录每周所读材料的名称及数量,并标注在阅读量的曲线表上。

⑶ 建立学习档案。学习档案可以帮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果和进步;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内容可以包括阅读笔记,阅读记录情况,日志以及学生认为值得保留的材料。阅读记录和档案也应定期以传阅或张贴等形式进行交流,以起到学生间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⑷ 配置理解题。老师根据自己推荐的材料或学生自选材料精心编制高质量的理解题引导,调控,检查和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设计不同层次的理解题;按照文章线索建立语篇图式;用任务链整体规划理解题;尊重个体差异,提供多元选择;灵活变换题型及其练习方式。

结束语

从上述可以看出,教师的角色存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及评估方法的完善,是达成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得力措施。它不仅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对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的长进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Diskinso, L. 1992. Learner Autonomy2: Learner Training forLanguage Learning. Dublin: Authetik

蒋建华:《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行动研究》

,4 《中小学外语教学》

何玉平:《优化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2005,4 《中小学外语教学》

顾小京:《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推理和归纳能力》

2005,5 《中小学外语教学》

汪胜光:《利用课文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3:b6英语阅读课开展“讨论式”教学的若干实践

基于这些英语阅读教学中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本课题组综合运用教育心理学和应用语言学等教育理论,着力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中指导者、学习者和教学内容三个变量进行重新界定,尝试构建以模块为单位的阅读教学模式,发挥教师指导者的功能,确保学习者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阅读模块教学,即Block reading and teaching,在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中, block定义为a whole made up of like or unlike elements,esp,when itself a part of some greater whole, aquantity,number or,section of things dealt with as a union.在英语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这个维度, 阅读模块教学就是将主题相同、结构相似的阅读材料集中到一个时段来进行教学,对阅读文本材料根据教学目标的设置进行增加、删减、改编、重组。根据教学组织这个维度,阅读模块教学就是通过阅读材料语篇主题的归纳,在阅读教学中分析语篇结构、拓展语篇背景和整理语篇词汇,引导学生对同一类型、同一主题的阅读材料理解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同,从而帮助后续阅读积累一定的词汇、文化背景和阅读策略。[1]根据模块分类的不同维度,英语阅读模块教学建构如图1所示。

一、课堂教学模块的语篇维度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师指导的最直接、最传统的教学形式。阅读模块教学的内容强调按照同一类型的主题进行分类,因此语篇的话题也是基本一致的,教师作为指导者的具体分析理解过程对于被指导者的后期阅读无疑就是一个示范,很大程度上同化了学生后期的阅读。同时,作为同一话题表达过程中的词汇和短语重复出现的频度也是很高的,通过同一话题的强化阅读训练,学生的语言信息量就增大了,不仅能够加深理解此类话题的语言表达形式,还能通过交互训练为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储备丰富的语言资源。以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为例,Unit 4 Module 7中以transport为话题,reading,word power,project及其配套练习册中共有5个语篇,教师通过对5个语篇的整合,学生就能较为全面地运用相关词汇和短语对交通现状进行描述并提出改进建议。

1.语篇背景

了解语篇背景对加深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语篇背景一方面指的是跟话题相关的语言知识背景,例如词汇语境、短语搭配等;另一方面指的是跟话题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历史地域、政治文化等。 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者就是要通过阅读理解的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构建某一话题的语篇背景,总结特定语境下的词汇,介绍话题相关的风土人情、生活常识等等。这样,当学生在下阶段遇到相关的话题阅读时,旧的知识框架和文化背景就能促进对新材料的理解。美国智能专家梅尔哈特也曾经提出“图式理论”,他认为图式就是背景知识,当新知识与已学的知识框架联系或是结合时,学生就能在阅读语篇的过程中有效地激活大脑中的原有知识框架帮助对新语篇的理解。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6Unit 1的Reading是介绍Stand-up的一篇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篇阅读时,帮助学生积累了和单口相声相关的一些词汇或是短语,如comedy,laughter,characteristics,audience等。同时,通过对著名单口相声演员Billy Crystal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了单口剧的创造过程,这就为学生在阅读相关话题材料时提供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在Project版块The Invisible Bench的阅读理解过程中,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框架,促进了对现有阅读材料的更深刻理解。反之,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作为一个整体阅读教学模块,也能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激发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和巩固。语言知识就这样通过循环的复现得以强化。

2.语篇结构

阅读教学中,语篇背景还只是停留在语言知识的层面,对语篇结构的分析则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以译林牛津版英语教材为例,高中阶段所涉及的语篇类型有限,如果通过对语篇结构进行分类,然后再实施课文复述,学生对语篇结构的体系和功能就能把握得更清晰。

语篇结构在高中阶段主要分为以下五类:记叙类(narrative),说明类(expository),指导类(instructive),辩论类(argumentative),描写类(descriptive)。不同的语篇结构特征是不一样的,如果洞悉文体结构特征,将会缩短掌握阅读主旨的时间,提高阅读速度,强化获取信息的针对性。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八Unit 2Reading Turandot in Beijing的阅读指导过程中,运用top-down model可以完成“分段”这一活动,实现对文本模块的解构。

Part 1:Background information(paras:1-2);

Part 2: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tory(paras:3-7);

Part 3: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opera,including that of the cast(para:8);

Part 4:Comment(para:9)。

学生从结构上对文本有了整体的认识,“主导思想”就更为清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线索也都能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得以归类。设置几个由浅入深、层次分明的问题,再次引导学生将文本分块:如说明兰朵的关键组成部分;作者对该剧的评价,可以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上限定条件如“one word”来加大难度;将视角投向整个语篇,要求学生再次综观全文,以作者的情感线索为主线创新阅读。

3.语篇词汇

根据心理语言学的观点,影响词汇输入和输出的关键是词汇的出现和使用频率。阅读模块教学的主题高度一致,因此,相同或相似的词汇出现频率也应该较高,一个词的使用越多,就越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从而成为学生自我词汇的一部分。英语阅读模块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和话题相关的词汇和短语时,教师指导学生从音形义的角度进行记忆,当学生在后续阅读时,再次遇到相关词汇就能激发其对阅读材料的兴趣,降低阅读难度,同时也能提取对这些词汇音形义的记忆,在新的语境中得以强化巩固。[2]

除了表达话题需要的一些词汇外,篇章结构的组织也是由一些词汇进行衔接的,教师在分析阅读材料时有意识地强调和分析这类词的意义和功能,不仅有助于推测阅读材料的内容,还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关于环境和社会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很多阅读材料均有涉及。这类阅读材料的结构往往是先呈现问题,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作者的观点。呈现问题时,经常会有如下词汇:problem,concern,survey,dilemma,drawback等;解决问题时会用到下列词汇: response,overcome,measure,result等。通过对这些结构性词汇的强化,学生在阅读时就能根据这些词汇建立对阅读材料的篇章结构,快速地在阅读材料中找到相关信息。

二、课堂教学模块的课堂组织维度分析

1.研究讨论模块

教师作为指导者在阅读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无可厚非,但是不能僵化学生的思维。研究讨论模块旨在让学生对教师的讲解进行消化、吸收并及时反馈。通过对阅读过程中某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意识和能力、沟通与应变能力、合作和竞争能力等等。当然,该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积极的学习者,但是教师的研究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也要增强,这样才能对学生的研究讨论提供较高水平的指导。

例如,在议论文Value of time指导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要求学生研究并讨论:Some people think we should spend as much time as possible in our studies,even on Sundays.However, others think we should make the best of time by promoting the efficiency rather than by increasing the length of studying time.Which point of view do you prefer?Why?学生可以在这类问题的研究讨论中提高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2.阅读报告模块

在课堂阅读教学指导的前提下,学生经过研究讨论又激发了思维活动,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应鼓励学生撰写阅读报告。阅读报告的形式可以多元化,基础一般的同学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整理出篇章结构,tree-shape或是spider-shape这两种形式都能很清晰地反映学生的阅读程度。

例如译林牛津版教材Module 3Unit 3,The curse of the mummy阅读后就可以整理出其结构(如表1)。

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应写出阅读材料的梗概,这样无疑对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大有裨益,既熟悉了英文写作的文体结构,又巩固了相关的语言表达。英语水平优秀的学生除了写出阅读材料的梗概外,还应进行批判性阅读,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培养创新能力。

3.课外阅读模块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堂教学的功能应该是一个sample,而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巩固、拓展和延伸。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语言应用的综合能力,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强化学生对于同类话题的背景知识、语篇结构和词汇体系的认知。首先, 教师应当根据阅读教学的进度,有选择性地确定学生的阅读材料内容,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量、阅读要求也应有所区别。其次,为了获得最新的阅读材料,教师应当重视网络信息,提供给学生一些常用的网站,如VOA慢速英语,BBC等,遴选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接触到最鲜活的语言信息。

摘要:基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阅读量不足、信息量偏小的问题,本文尝试运用模块教学,以阅读文本为主题,通过重新构建阅读内容来丰富背景知识,增加词汇积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技能。英语阅读课中,教师、学习者和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的三个变量,英语阅读模块化教学中,教师作为指导者旨在对教学内容这个变量的调控来让学习者在不同的模块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阅读能力。

篇4:浅谈英语阅读课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语言能力

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一项中指出,英语教学要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课教学的核心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说、写三方面语言技能的训练。下面我就如何抓好阅读课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阅读能力是指人们从书面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吸取知识(包括语言知识与社会知识)的一种技能,获得英语阅读能力,既要对学生进行泛读技能训练,又要进行精读教学。阅读教学要做到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这种教学分导读、略读和精读三步骤。

第一步骤:导读。由教师提出导读目标,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搜寻式阅读,迅速捕捉目标,并在此阅读过程中达到对课文表层了解的程度。在这一步骤,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跳跃式的阅读,逐步扩大识别间距,克服逐字阅读、用手指着文章一行一行阅读、复视等不良阅读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对课文有表层的理解。

第二步骤:略读。这一步骤是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在阅读中抓住语言主要线索,预料和判断文章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并在阅读中不断验证和修改已做出的决定和猜测,从而扩大对课文理解的范围和精确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出阅读前的一些问题(主要是wh-questions),即what when where why who等引导的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进行推测和判断,从而获得比导读更详细的信息,同时掌握文章的梗概,达到中层理解。

第三步骤:精读。这一步骤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详细阅读课文段落,理解各段的大意、要点,找出主题句,把握文章前后情节的联系,理解全文的逻辑关系,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方法,达到对文章的低层理解(包括作者观点、语篇结构及语篇的背景的理解)。因此,阅读教学应加强语篇教学,注重概念和能力的培养、背景知识的传授,以及对整个篇章的宏观理解。处理课文时,我采用整体教学法,即“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模式,问句的学习、观点的理解都在一个完整清晰的全篇认知图中进行。通过关键词、主题句,有针对性地分析理解点,并以点带面,深化阅读。这个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语法知识及语言点,分析较复杂的语句结构,使学生的语言知识不断积累。学一篇课文,长一截知识,从而达到提升语言水平和阅读能力的目的。对语法和语言点教学,我常采用模仿句型、完成句子、造句等方法,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真正做到深入浅出,精讲多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wish时:1.先请学生听例句,形成概念;2.请学生填上一个动词;3.在提示下完成句子;4.独立造句,从而达到由浅入深,在实际运用中学英语的目的。

l.Model:(1)Though I am not good at English,1 wish l were good at it.

(2)Even thought I can’t play well,I still wish I could play well.

(3)1 wish I werea bird.1 wish I had wings.1 wish I could fly.

2.请学生填上适当的动词形式

(1)A hungry boy wishes he ?摇?摇?摇?摇 something to eat.(had)

(2)A patient wishes he ?摇?摇?摇?摇 healthy.( were)

3.完成句子

(1)T:If you are hungry,what do you wish?S:1 wish ?摇?摇?摇?摇.

(2)T:If you are sick,what do you wish?S:wish ?摇?摇?摇?摇.

(3)T:If you have to stay at home,what do you wish?S:1 wish ?摇?摇?摇?摇.

归纳:1 wish l were/had/could/did然后请学生各造一句。

二、听、说、写语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英语阅读课的中心是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技能,同时增长语言知识和社会知识,从而得到获取信息的能力。阅读课可作为学生听、说、写语言技能训练及语言实践运用的练兵场,这几方面的综合训练,除了体现在听教师尽可能多地用英语对学生讲,还体现在课前讨论(pre-reading-discussion)、谈论图片(tacking about pictures)及对全篇课文的听力训练、复述课文大意和听写课文大意等方面。就pre-reading-discussion和talking about pictures部分教学而言,我认为这是极好的训练学生听、说及运用英语直接思维和语言实际运用的教学过程,如:SBII unit 2的pre-reading,discussion内容是:

1.How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disability can you think of?

2.What problem may disabled people have?

这些讨论可预先布置学生预习,而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再由教师对学生们讨论的进行总结。比如:学生在讨论以上两个题目时,就可以得出以下总结:There are several types of disability like blindness,deafness,dumbness and lameness and so on.Blind people can’t see,the deaf can’t hear,the dumb can’t speak and the lame can’t walk.We healthy people could do all we can to help them.在整个不长的时间里,学生用英语思维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使用英语过程中,他们的听与说的能力得到锻炼。在阅读过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反复听课文录音,不但使学生对课文留下更完整的深刻的印象,而且学生的听力得到锻炼。课文录音听完后,就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大意,由教师将课文大意的关键词呈现给学生。给学生几分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然后要求学生以关键词(Key word)为主要线索复述课文大意,这个教学过程不但同样使学生加深课文印象,还训练学生英语直接思维能力和听、说的语言能力。然后是对课文大意的听写,由教师预先编写好全篇课文缩写的内容,以每分钟110个单词的语速对学生进行听写的训练,第一遍只听不写,第二遍边听边写,第三遍检查书写速度要求每分钟15个左右的单词,这个步骤对学生的听与写的能力及用英语直接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好处。最后可布置与本课话题有关的书面作业,如:写作、改写、摘要等,久而久之,学生不但不怕上阅读课,而且特别喜欢上阅读课。

篇5:b6英语阅读课开展“讨论式”教学的若干实践

1. 课前复习, 做好衔接工作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 一节课的开始, 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正式上课的状态, 教师应做好已学课程的复习和新课的衔接工作, 这是阅读课的重要步骤。一方面, 能很好地衔接上节课与本节课的内容, 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 另一方面, 可以复习与本节课相关的词汇、语法等知识, 做到温故而知新。

2. 新课导入, 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具备兴奋状态的关键点。在学生阅读前, 教师应通过各种巧妙的设计,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标题、插图等, 并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只有在内在动力驱使下, 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以《新目标》 (Go for it!) 八年级 (下册) Unit 1 Reading:“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为例, 通过multimedia, free talk等活动, 我让学生谈出自己心中的机器人, 以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和兴趣, 让学生根据标题和图片猜测文章所要讲述的大概内容, 并顺理成章地引出学生需重点掌握的生词和短语, 引导学生查词典并识记。

3. 开拓思维, 帮助学生正确使用阅读策略

英语阅读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帮助学生获得独立的阅读能力, 阅读策略的合理运用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多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 如害怕生词、曲解主题、答非所问等, 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常常培养学生的猜测词义和归纳主心思想的能力, 并引导学生以设问的方式逐步掌握阅读技巧。

3.1 扩大词汇量。

扎实的词汇功底是学好英语的基石。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词汇记忆方法, 让学生通过阅读记忆和学习词汇, 复习和巩固已学过的词汇, 领悟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及意义;另外, 教师应引导学生识记常见的否定前缀 (-im, -in, -un) 及副词后缀 (-ly) 等, 让学生活记单词, 如学生已学polite (有礼貌的)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impolite (无礼的) , politely (客气地) 及impolitely (无礼地) 等。另外, 词汇的语法构成也是扩大词汇量的好助手, 如学生已掌握work (工作) , office (办公室) , police (警察) 等, 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worker (工人) , officer (官员) , policeoffice (警察局) 等。

3.2 归纳中心思想。

每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 (main idea) , 即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因此掌握中心思想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关键。要了解主题思想, 最有效的方法是找出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 它是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最好概括。

3.3 让学生设计问题, 并回答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文章, 让学生要有目的地去看, 到文章中找到相关的信息, 这是新课标下对阅读理解的基本要求, 同时也与考试接轨。在这一方面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我一般先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前为阅读自己准备一些题目, 然后再在上阅读课的时候, 让全班学生思考, 这样既让好学生学会了用英语思考题目, 对他们有所提高, 又同时培养了其他学生带着问题看文章的习惯。

结语

篇6:b6英语阅读课开展“讨论式”教学的若干实践

关键词:英语;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74-01

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阅读,教予学生阅读的方法,训练其阅读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理解其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

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在小学有效地开展英语阅读课教学呢?

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设计阅读教学时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中,让人人都参与。我根据个人素质,性格特点等,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以求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促学生不断上进;再激发他们的发现阅读的趣味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又转化为无穷尽的学习后继力。

二、注重阅读策略的渗透

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小学生的阅读策略尚处于形成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如速读、略读和跳读等等。课前预习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材料和预习练习,指导学生预习。课堂导读是提供阅读实践活动的保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篇章结构、主题思想、细节信息到文章寓意等多方面地理解课文。阅读过程可分四个步骤:

1、引入新课——就是把课文的主题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提供的语言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作出预测——就是预先推测或测定。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题目或图片去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可能用到的词汇,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主要词汇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句子。

3、设计任务——英语阅读教学必须在主体参与方面解决问题,增加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机会和时间。

4、有效练习——拓展阅读能力的空间。阅读课后,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练习、巩固和扩展在阅读课中新学到的语言知识,还要发展其说和写的能力。课后练习要多种多样,要针对不同的阅读课而设计练习形式。如表演课文、缩写、改写课文、复述故事等。

三、有效练习——拓展阅读能力的空间

阅读课后,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练习、巩固和扩展在阅读课中新学到的语言知识,还要发展其说和写的能力。课后练习有多种多样,要针对不同的阅读课而设计练习形式有表演文、缩写、改写课文、复述故事等。在关注课后练习的同时,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后阅读,延伸课堂阅读。阅读后可以以手抄报或英语读书笔记的形式展出。给学生搭建一座展示自己英语学习风采和获得成功感的平台。

四、阅读环境——营造阅读活动的氛围

阅读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阅读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文字材料、书籍、英汉双解词典,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教师按学生层次的不同因材施教,给予不同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阅读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阅读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活动意味着给学生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充分发挥学生使用工具和利用资源的自觉性、选择性。

五、师生角色——有效阅读的策略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请学生做“老师”,解释句子,分析文章结构和段落,综合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分析、综合教材,难度是比较大,教师有必要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修正、补充和评议,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虽然学生未必能够对课文中的句、段做出令人满意的分析,但这一过程实践和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使原来由教师来解决的问题在讨论中共同求解,主体意识得到进一步激发,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学生在自导与互补中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学习的能力。

六、学生主体——多样的阅读模式

发挥学生主体性并不等于教师丧失了作用或者担子轻松了,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具挑战性。教师要创造一种积极的气氛让学生得以充分调动、充分发挥,这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担负的协调作用所要求的。

篇7:b6英语阅读课开展“讨论式”教学的若干实践

(一) 分析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较低, 其中英语素质水平更是不容乐观。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课堂还处于黑板、粉笔加录音机的传统教学模式中, 主要还是以教师的权威教授、学生被动听讲操练为主, 中职英语教学亟待彻底、深入的改革。

(二) 案例教学法的介入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 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优点: (1) 实践性强。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 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2)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到较高的水平, 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 学生是主角, 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并积极去探索, 便于学生掌握案例中所揭示的相关问题, 通过认真思考, 提出解决办法。 (3)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首先教师必须搜集、整理合适的案例, 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应有较深刻的认识。其次,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抓住时机, 组织协调好。最后, 教师还应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这样才能在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和点评。

案例教学法, 因其独特的观点对我国传统教学理论提出了质疑。因此, 本研究将案例教学法与目前我国中职英语尤其是阅读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旨在对我国中职英语阅读教学进行研究与思考, 努力改变其教学现状, 从而日益完善我国中职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 教学要素的分析

在研究前, 笔者对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三大要素进行了分析。为获取第一手资料, 笔者主要从学生基本情况、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资源利用情况三方面对本校师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职业学校对口高考班高一学生, 通过分析, 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英语不够重视, 基础较差, 缺乏兴趣。在此基础上, 笔者以案例教学为指导, 并确定阅读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并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情感因素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二、研究中的设施

本研究中, 笔者以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环境保护”为例选为教学内容。本课共由五部分组成:案例导入部分, 笔者用杰克逊的一首歌曲Heal the world引出本课的话题;在创建问题情境部分, 笔者利用PPT为学生提供与话题相关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做好准备;在问题呈现和分析部分, 笔者设计多种阅读任务着重训练学生的多项阅读技巧, 并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 相互合作, 共同完成相应任务;在案例讨论中,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思考与理解能力, 笔者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寻找一条新的环保途径, 并在全班进行交流与评比;在总结部分, 笔者总结了本案例教学所教学知识, 分析了阅读训练的技巧, 为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 就环保问题写一封市长寄语。

课后, 结合对部分学生和老师的访谈, 笔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语言技能方面, 大部分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但仍有不足之处, 如:少数学生理解不了老师的课堂用语;在小组讨论中, 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不能参与其中, 没得到预期的效果。语言知识方面, 学生通过学习与讨论掌握了环境保护的相关词汇和知识。在学习策略方面, 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习和锻炼了多种阅读技巧, 但是语言表述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研究后的反思与结果

因为笔者课前做了全面而细致的准备, 本课设计合理, 教学过程进展顺利。小组活动中, 每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在过程中都能找到成功的机会, 体验成功的快乐, 培养学习的兴趣。总体来说, 本节课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但是, 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课堂操练部分时间有点短, 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感觉吃力;部分学生对读后部分的填空题兴趣不浓, 阅读内容局限于课文。

通过对相关学生入学成绩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基于案例的英语阅读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能力, 因此是行之有效的。

摘要:在我国职校英语教学急需改革之际, 将西方最新的教育理念——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我国中职英语尤其是阅读课教学中来, 对我国中职英语阅读教学进行研究与思考, 努力改变其教学现状, 从而提高我国中职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案例教学,英语阅读

参考文献

[1]Lightbown, P.Classroom SLA Research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pplied Linguistics[J].Anniversary article, 2000, 21 (4) :431-462.

篇8: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和实践课例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策略和实践 课例

一、融掌握性经验于阅读课堂中

掌握性经验指个体通过自己的亲身行为操作而获得的关于自身能力的直接经验。可通过解决问题而逐步获得,在生活中,特别是在自我发展的早期,成功会使人建立起对自己效能的信念,而失败则不会接受这种信念。在英语阅读中,为什么不少学生英语学习效能低下,对自己不自信?原因之一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太多失败,而很少获得成功。所以说我们应该注意对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给予难度不同的题目,或提出难度不同的要求,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以《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1 Reading为例,我准备了一些幻灯片, 第一张上面是“Where do you live? A village or a city? Do you like it?”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便找了班级里成绩不好,而且从不发言的学生来回答。回答完之后我便向他竖了一下大拇指:“Good!I agree with you.”然后我偷偷地观察了一下刚才被我表扬过的学生明显的坐姿更正了,精力更集中了,连续问了几个之后我便找成绩较好一点的学生,等他们回答完那个问题之后再加上“Where would you like to live?”然后我出示我的第二张幻灯片,告诉学生;“This is my dream home.”一边用英文介绍一边引出生词并领读。让最差的学生也知道我今天讲的是“Home”。接下来我逐一出示课文的四幅图,在介绍图画时领读生词,排除阅读时的生词障碍,出示难易适中的问题,把容易的问题留给程度差的学生。并及时给予鼓励。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句轻轻的话语,便给他们树立了自信、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使害怕阅读的学生尝到阅读课的甜头。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抛甜饼给他们,使他们由怕阅读到喜欢阅读。

二、融情感于阅读课堂中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兴趣转换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乐于与他人合作,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质。

笔者以《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 4 Reading 为例,导入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笔者与学生先讨论问题:Did you hear of a ghost? Did you see a ghost? Are you afraid of a ghost? 学生的兴趣顿时被激发起来了,产生了激烈的讨论。由于学生感兴趣,而且答案简单,连从不学习的同学也举起了手。接下来我便播放了几个鬼片的片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Are there ghosts around us? (学生讨论)进一步激发情趣。

然后通过略读、寻读、师生活动、生生活动、合作学习、分享思考、交流情感体验,教师关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坦然面对敏感话题,及时给予评价。当学生能回答较好时,笔者用Wonderful./Great./You are clever. 等热情洋溢的话语并加上竖起的大拇指,赞许的眼神和微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答案不尽如人意的时候,给予鼓励的目光,启发正确的答案。如果还不能回答,就给他一个微笑并说:“It doesn’t matter. I’m sure you will do better next time.”阅读课结束时,笔者问:Are there ghosts around us?学生齐声回答:No, there aren’t. 并组织他们讨论:If you find an animal, what will you do?引导他们爱护动物,奉献爱心,杜绝迷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教师的情感投入使学生喜欢上阅读课。

三、融强化及反馈于阅读课堂中

阅读是一种语言的输入。离不开大量的强化训练,教师要立足课堂,让学生阅读材料,通过大量的提问,填空,使学生由理解到精通。学生会了就不怕了,涉及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不断强化。再由《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1 Reading 为例,书上四段文章,都可以提出同样的问题Where does Stephen/Madee/Neil/Anna live?第一篇文章中,有个别差生还有疑虑,等到以下几篇中,学生会不约而同地齐声回答He/She lives ____课堂气氛会活跃起来。

学生的全员参与集体强化是阅读课不可缺少的,遇到稍难点儿的问题,例如:C中的练习,举手的同学少一些,教师应该把错的句子改正以后,让学生齐读进行巩固。

笔者在每次测试后都让学生总结该次考试取得这样成绩的具体原因,总结分为基础知识和阅读两部分,然后根据学生的总结在班级对进行积极归因的学生加以肯定、表扬,对消极归因的学生及时指出给予指导,使学生树立阅读的自信心。

篇9:b6英语阅读课开展“讨论式”教学的若干实践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1的要求,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目前的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偏重于传授语言知识或过多聚焦于信息的获取过程,而忽略对文本的关注,未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只重视讲解单词、短语、句子表层结构及其所传达的语言信息,忽视阅读者储存的非语言信息的作用,导致学生只能获取零碎知识,成为被动的知识建构者。违背了阅读心理规律,无法从整体上阅读文本,培养阅读技能并获得阅读乐趣。

阅读问题的设计应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梳理情节脉络,感知、体悟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为目的,而现行课堂上的文本阅读大多是为了完成习题,导致仅仅通过检查课后习题完成情况来衡量学生是否准确理解阅读文本,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使阅读课堂成为机械的练习课。

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的指示语言未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如学生习惯从头至尾地阅读文章,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会反复纠缠,不断分析该句的结构,既影响阅读速度,获取的阅读信息也缺乏连贯性,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低、效果差。

二、阅读理解的三种模式

何广铿(2001:108-112)提出阅读理解的三种模式:自下而上的模式、从上而下的模式和相互作用的模式。其中,相互作用模式即图式理论(Schematic Theory),有助于加深教师对阅读理解过程的认识,也给阅读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

自下而上的模式,它指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层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Stanovich 1980)。从上而下的模式,指阅读者不必用全部文本提示(textual cues),他们在文章中挑选和选择足够的信息进行预测,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Carrell et al 1988:12)。自下而上的模式过于注重单词、词组等书面字符提供的语言信息,忽视阅读者储存的非语言信息的作用;从上而下的模式,过分聚焦在信息获取的过程,忽略对新词汇、短语和句型结构的教授。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亦称图式理论模式(Carrell&Eisterhold 1983),是一种较全面地解释阅读理解过程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阅读过程中,既要采用自下而上(downtop processing)的方式(注重语言知识),也要用到从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的方式(注重背景知识),确保两种信息处理方式同时进行。它整合了前面两种模式的优点,从图式的角度解释阅读理解的过程。

图式就是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单位,是人们已有的各种知识的总和以及与此联系的认知格局和模式。图式是认知的基础,人们处理外界的任何信息都需要调用大脑中的图式,依据图式来解释、预测、组织、吸收外界的信息。根据图式阅读理论,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先前的语言知识,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没有相应的语言图式,就不能识别文章中的字、词、句,因而语言图式的建立对于英语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内容图式指读者对文章涉及的主题熟悉的程度,即狭义的背景知识。形式图式指的是读者对文章体裁的了解程度,特定的内容需要特定的结构来进行有效的表达。阅读理解不仅受到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的影响,还要受到文章结构的影响。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运用相应的形式图式有利于提纲挈领地理解文章大意和各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阅读是读者与文章之间互动的一种信息加工方式,是读者积极主动地在其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参与下对文章的信息进行重新加工和建构的复杂过程,是学习者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体现。因此,图式阅读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把阅读教学视为单纯地认词释义的传统模式,对阅读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刘姗姗2009:136)。

基于以上阅读理解过程的三种模式,笔者认为,相互作用模式可引导教师从科学的角度去探究阅读理解过程的本质,阅读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图式理论来有效解决。教师应学习并运用该阅读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从而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果。

三、阅读理论的指导和运用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笔者运用图式理论对阅读课教学进行规划设计,以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1第八单元“How was your school trip?”Section B 3a的阅读教学设计为例。本阅读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对一般过去时的基本用法、活动方面的词汇和描写事物性状的词汇已有一定的积累,有利于其阅读和写作活动的展开。该阅读课的授课时长为45分钟,即1课时。

(一)导入环节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即背景知识与阅读理解息息相关,他们对文章主题越熟悉,阅读理解难度就越小。笔者将内容图式运用于阅读课的导入环节,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降低阅读难度,培养其阅读兴趣。此环节的教学目标为引出该阅读课的主题:某人的休息日。为了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内容图式,教师首先询问学生上个休息日去了哪里,做了什么,过得怎么样;并向学生讲述自己上个休息日的一次难忘的旅行经历。其目的是激活学生有关该主题的背景知识,即提前让学生了解阅读材料的主题,同时为接下来要进行的阅读理解部分的学习打好基础,具体操作如下(T代表教师,S代表学生):

T: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last day off?S1:I went to the park.

T:What did you do there?

S1:I took some photos.

T: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S1:Yes,I did.

T:What about you,did you go to thepark with SI?

S2:No,I didn't.I stayed at home.

T:What did you do at home?

S2:I cleaned my room and did my home-work.

T:Good boy!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day off?

S2:I think it was great.

T:You have told me what you did onyour last day off.Do you want to know the story of mine on my last day off?

Where did I go?Can you guess?(教师提问的同时拿出自己在休息日所去地点的相关图片向学生进行展示,并引出话题。具体对话内容略)该环节不仅让学生熟悉了阅读文章的主题,激活了学生的内容图式,同时在问答过程中,学生也需要语言图式的支持。因此该环节调动了学生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为下面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阅读前环节

阅读前环节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搜集、了解与所要阅读材料相关的信息,激活头脑中的图式和背景知识,预测文中将要涉及的内容等(祖瑞2011:11)。本环节在于为阅读文章提供相应的语言图式,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内容图式并对阅读内容进行预测。新词汇的学习并不是直接教授,而是通过语境进行词意的猜测学习。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对内容进行预测,引出新词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知识,即语言图式,同时进一步激活学生有关休息日活动方面的背景知识,即内容图式。具体操作如下:

T:Let's look at the picture.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that day?Ss:It was rainy.

T:They brought umbrellas and rain-coats,so they didn't get wet.Can you guess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e words:umbrella,raincoat and wet?(教师提问时用教鞭指向PPT图中相应物品:雨伞、雨衣等)

Ss:雨伞、雨衣、潮湿的。

T:Good!

教师在PPT中展示另外一张图片,按照这样的方式继续提问,

T:Look at the picture.A lot of peoplewere in a yard.There were some things on the table and there was a big sign with the word SALE on it.Can you guess what they did?

Ss:They sell things.(学生多数说成sell,

不能说出正确的动词过去式sold。)T:Yes,they put their old things out inthe yard and sold them.We may also say they had a yard sale.Here,a yard sale means...(教师与学生对话同时给出动词过去式正确形式sold,并引出新词。)

Ss:庭院旧货出售。

T:Wonderful!

教师通过这样的形式帮助学生在阅读前通过图片和语境学习了新的词汇和短语,积累了相应的语言知识,在接下来的阅读环节中就能更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阅读中环节

阅读课的关键在于阅读中环节问题的设计。按照何安平(2002:72),阅读课的问题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分别是,

1.识别事实(factual recognition),即要求在阅读过程中找到某些语言内容的事实陈述,只需读懂字面意思(reading the lines)。问题的核心词为who、when、where、what等。

2.理解和推理(interpretation),即要求对这些语言事实做出解释等,这就需要找出字里行间的隐含意义(reading between lines)。问题的核心词为:how、why等。

3.深加工和应用(elaboration),即要求归纳和提炼文章的观点并做出评价,这就需要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进行题外发挥(reading beyond lines)。问题的核心词为:why、imagine if、what do you think of、make conclusions等。

在阅读中环节,笔者根据何安平(2002)设计了以下三项任务:

任务一略读

该任务的设计旨在通过略读把握文章的结构,调动学生的形式图式,并且通过教师的指令性语言对阅读策略进行指导。教师通过PPT把任务一展示给学生,具体过程如下:

Task 1:Skim the letter and answer thefollowing questions:

1)From whom?To whom?2) What is the letter about?3)Did Nick have a fun day?4)Did he do anything on that day?

在回答以上问题之前,教师有意识地通过简单明了的指令性语言向学生解释什么是略读和如何进行略读等,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略读。问题1)的设计很好地让学生注意到阅读文章的体裁是信件,教师在此环节运用了形式图式,帮助学生了解篇章结构。另外三个问题有助于学生运用略读策略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大意,明确文章主旨。总体上,四个问题的设计难度系数较低,目的是让学生识别事实并用英语进行简单表述,属于低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符合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体会到通过阅读顺利完成任务的快乐。

任务二跳读

该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跳读,找出课文主人公Nick在休息日的不同时间所做的事情,并完成信息卡。此设计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跳读,帮助其把握文章细节,并注意到动词过去式的语言图式。教师通过PPT把任务二展示给学生,具体过程如下:

在填写信息卡前,教师先用指令性语言向学生讲解跳读策略,如不必从文章的开篇开始阅读,也不必读完整篇文章,只要找到所需的文章信息就可以停止阅读。在完成该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到描述Nick所做事情的相关动词、短语表达均采用动词过去式形式。该环节的设计突显动词过去式的语言特征和一般过去时的运用,丰富了学生在一般过去时和动词过去式这方面的语言图式。该任务问题难度有所提高,目的是让学生把握细节并用英语填写表格,符合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二,再次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任务三细读

设计目的在于指导学生通过细读,学会推理、判断和评价,并使其恰当运用语言图式回答问题。教师通过PPT把任务三展示给学生,具体过程如下:

Task3:Read the letter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did they do in the afternoon?2) Did they sell out the old things?Why?3)Why did no one come to the sale?4)Why didn’t they get wet?5)What’s your opinion about Nick’sday off?

教师在任务三中向学生讲解细读策略,提醒学生务必仔细阅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细读策略,获取了文中有效信息,并能够通过推理判断对Nick的休息日情况给予恰当评价,顺利完成了以上五个问题。该任务问题难度再次提高,不仅要求学生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还要求在此基础上展开推理、判断和综合评价。后者属于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促进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图式完成任务,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任务。

以上三个任务的设计难度从易到难以阶梯式层层深入,训练了学生的略读、跳读与细读技能,让学生明白要了解文章大意时可采用略读;要快速识别事实时可采用跳读;要进行理解、推理和评价时需进行细读,有时需要同时使用几种策略。同时激活了学生的语言、内容和形式图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效果,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阅读后环节

学生完成了阅读中环节的三项任务后,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体裁、主题内容,并学习了新的语言知识。为了巩固和运用学生在阅读中环节所学习的内容图式、语言图式和形式图式,笔者在阅读之后的环节设计了以下三部分内容:

1.回归文本

让学生听阅读材料的录音后齐读,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信件的开头、正文和结尾,注意信件格式;接下来让学生划出所有动词的过去式,注意一般过去时的运用语境;最后教师领读动词的过去式和其他新词汇。这一步骤让学生再次注意到文章所展示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文章的形式图式即体裁是信件,信件的结构包括heading、body and ending三部分;文章的内容图式是Nick在休息日所参与的活动;文章的语言图式主要是动词的过去式。

2.将书信内容补充完整

教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任务要求及任务内容:以Tom的口吻给Nick写一封信,描述Tom的休息日。结构已经给出,请将信件补充完整。(Imagine that you were Tom and this is a letter from you to Nick.Fill in the blanks.)

Dear Nick,

Thanks for your letter.I’m sorry youdidn’t have fun on your day off.

My day was_.I went,and visited.It was___.We saw_.I bought__.It was a really____day.See you soon.

Yours,Tom

这一任务给出了信件的开头和结尾,再次提醒学生信件的结构。正文部分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调用已经学过的语言知识和已有的内容图式来完成。该任务进一步巩固了阅读文章中出现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这三种图式。

3.信件写作

教师的指导步骤如下:

步骤一: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他们休息日可能会去的一些地方的图片,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出来后,再通过PPT展示对应的单词或短语。

步骤二: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他们休息日可能会做的相关事情、相应的动词短语和表达心情或感受的词汇的图片,并给出动词过去式的正确形式;鼓励学生想出其他动词并说出相应的过去式形式。

步骤三: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复习书信格式、一般过去时以及动词过去式的正确形式。

步骤四:命题作文。

通过上述四个步骤使学生在写作之前激活相应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有效地降低了作文难度,学生通过调用这三种图式很好地完成了作文。基于图式理论的指导,学生克服了以往作文内容空洞无味、文章结构安排不合理、脉络不清晰、语法和词汇表达错误等诸方面问题。此外,学生能根据文章的体裁来安排篇章结构且条理清楚,语法和词汇表达方面的正确率也提高了(王志根2007)。

四、结束语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反思阅读课中所存在的问题,用科学的阅读理论来武装自己,指导教学实践。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语境对词义进行猜测,看图对内容进行预测,充分调动学生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来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阅读理解的三个不同层次设计问题和任务;注重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通过略读、跳读、细读获取相关信息、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1.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课程教材研究所等.2007.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Go for it!Students'Book八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51.

何安平.200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何广铿.2001.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刘姗姗.2009.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J].考试周刊(7):135-136.

王志根.2007.用图式理论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1):24-27.

祖瑞.2011.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J].英语教师(4):8-13.

Carrel,P.1988.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rrel,P.&Eisterhold,J.1983.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17(4):553-573.

上一篇:幼儿园实习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赖床作文400字初中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