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2024-04-19

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技术措施(共12篇)

篇1: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体重的技术措施

仔猪应包括哺乳仔猪与断奶仔猪,仔猪具有生长发育快、可塑性大、饲料利用效率高等特点,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和断奶重、断奶窝重、缩短仔猪体重达25kg的时间是养猪生产中重要技术环节,现将哺乳仔猪有关内容做以下论述。1 新生仔猪的环境变化与特点 1.1新生仔猪的环境变化

仔猪出生是生命进程中的重大转折时期,所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胎儿在母体内靠母体血液通过胎盘进行气体交换,供给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摄取营养,排出废物。出生后即刻转变为自行呼吸、采食(即哺乳)、排泄。在母体子宫内温度恒定(特殊情况例外)、环境稳定,出生后转变为直接与复杂的外界环境接触。在子宫内处于安全环境,并受母体保护,出生后处于有害菌的袭击,因抵抗力低,易患病死亡。1.2新生仔猪的特点

新生仔猪生长发育快和生理上的不成熟,导致易病难养,增重慢,死亡率高,其主要特点:

1.2.1生长发育快,物质代谢旺盛。仔猪出生重一般为1.2 kg左右,不到成年猪体重的1%,但生长发育迅速,10日龄体重可达出生时的2~3倍,30日龄达5~6倍。仔猪的强烈生长,是以旺盛的物质代谢为基础,20日龄的仔猪,每千克体重需沉积蛋白质9~14 g,相当于成年猪的30多倍,每千克体重所需代谢净能为成年猪的3倍左右,矿物质代谢也高于成年猪。可见,仔猪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相当高,对营养不全极为敏感。1.2.2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腺机能不全。新生仔猪消化器官的重量和容积都小,但增长很快,出生时胃重4~8 g,容纳乳汁25~50 mL,20日龄的仔猪胃重35 g左右,容积扩大3~4倍。新生仔猪食物进入胃内到排空(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的速度快,10日龄的仔猪排空时间约为1.5 h,30日龄的仔猪为3~5 h。新生仔猪缺乏反射性的胃液分泌,食物进入胃内直接刺激胃壁,才能分泌胃液,5日龄左右才能形成反射性的胃液分泌。仔猪的消化酶随日龄增长其活性逐渐增强,新生仔猪唾液中淀粉酶活性很低,由于胃内酸性较弱,唾液淀粉酶在胃内仍能进行作用。胃液中的消化酶主要是凝乳酶和胃蛋白酶,凝乳酶可起到凝固乳汁和改善乳蛋白的消化作用。胃蛋白酶是以胃蛋白酶原状态存在,由于新生仔猪胃底腺不发达,缺乏游离的盐酸,不能将其激活为胃蛋白酶,不能消化蛋白质。仔猪胃内有乳酸存在,在5日龄内可水解部分动物蛋白。仔猪胃内的消化作用很小,主要在小肠内靠肠液和胰液进行消化,仔猪的肠腺和胰腺发育较完全,乳糖酶、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都有一定活性,新生仔猪主要靠胰蛋白酶消化蛋白质,21日龄后胰淀粉酶的活性增强。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很低,新生仔猪可充分利用乳糖,对果糖、蔗糖、木糖等消化率很低。1.2.3调节体温的机能不全,对寒冷的应激力差。猪是恒温动物,在正常情况下,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经一系列的应激反应,维持正常体温。新生仔猪的大脑皮层发育不全,垂体和下丘脑的反应能力以及为下丘脑所必须的传导结构机能尚低,特别是5日龄以内的仔猪对寒冷的应激力差。由于仔猪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少,保温隔热的能力差,又由于新生仔猪大脑皮层调节体温的机制不完善,不能有效地进行化学性调节,同时,新生仔猪体内能源贮备有限,每100 mL血液中含血糖100 mg左右,吮食初乳后虽得到营养物质的补充,但脂肪尚不能作为能源直接利用。刚出生的仔猪处于13~24℃的环境中,1 h后体温下降3℃左右,尤其在生后20 min内,由于羊水的蒸发,体温下降更多,吃上初乳的健壮仔猪,约2 d以后方可恢复到正常体温,如将刚出生的仔猪裸露在1℃的环境中,2 h可冻昏、冻死。

1.2.4缺乏先天免疫力,容易得病死亡。免疫抗体是一种大分子结构的球蛋白,由于母体血管和胎儿脐血管之间被6~7层组织隔开,限制了抗体通过血液转移给胎儿,使新生仔猪缺乏先天免疫力,抗病能力低,易患各种疾病。初乳中含免疫抗体,其含量变化很大,母猪分娩24 h以后明显下降,新生仔猪对初乳中抗体的最大吸收是在24h以内,因此,让新生仔猪尽快吃到初乳是保健的重要措施。仔猪一般在10日龄以后自体产生抗体,至21日龄仍属免疫球蛋白青黄不接阶段,35~45日龄的仔猪自体产生抗体逐步达到成熟水平。再加上新生仔猪胃液中游离的盐酸很少,抑菌作用很低,故易患病。2 哺乳仔猪的死亡分析 2.1死亡损失

仔猪从出生至断奶死亡率20%左右,严重影响猪群的发展,造成经济损失重大。据报道,出生时死亡1头仔猪约损失63 kg饲料,10周龄死亡1头约损失110 kg饲料。一头母猪年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越多,每头断奶仔猪应负担的饲料越少。因此,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2.2死亡原因

仔猪出生后,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又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如饲养不当,护理不周,就会引起患病和死亡。

2.2.1出生死亡:有些胎儿因脐带围绕颈部,造成死胎或生后即死;有些胎儿在产道内因粘膜破裂过早,缺氧窒息而死;近亲交配易造成先天不足或畸形,导致死亡;或因感染猪瘟、细小病毒等,造成死胎或生后死亡。

2.2.2代谢失常:仔猪生后表现正常,24 h后发生颤抖、萎靡、发出微弱的尖叫声、停止哺乳、转入昏迷而死亡,大多由于低血糖而致。经血糖测定,正常仔猪每100 mL液中血糖含量为100~130 mg,低于60 mg,易造成死亡。正常仔猪每100 mL血液中乳酸为32~40 mg,死胎猪高达159 mg,据报道,每100 mL血液中乳酸超过70 mg,就会因乳酸浓度过高而使仔猪死亡。另外环境温度偏低或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活动,仔猪释放胰岛素的数量增加,体液失去平衡或造成甲状腺机能亢进,也常会造成仔猪死亡。

2.2.3仔猪下痢:因母猪奶水不足或过浓,乳质突变或品质差,易造成下痢而死亡;新生仔猪铁的贮存量很少,乳汁中铁的含量很低,仔猪常因缺铁造成食欲减退、贫血、抵抗力下降、生长停滞,致下痢死亡。舍内卫生状况差,天气骤变或舍内潮湿,场内有传染性致痢的病史,没有严格消毒,仔猪易下痢死亡。仔猪补饲具有重要作用,不根据仔猪的生理特点和特殊要求进行补饲,常引起仔猪下痢。2.2.4仔猪水肿:新生仔猪常因皮下水肿或浆 液过多造成死亡,可能是溶血性大肠杆菌所致或因缺碘、血液中蛋白质过低而引起的。2.3死亡分析 2.3.1病因和非病因死亡:据赵式文分析,病因死亡占仔猪死亡总数的24.1%,其中下痢死亡占死亡总数的13.7%,肺炎占3.3%,其他占7.1%;非病因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5.9%,其中压死、踩死的占死亡总数的33.1%,弱小或先天不足占17.3%,缺奶占5.7%,淹死占2.7%,冻死占2.8%,咬死占5.3%,其他占9.0%。随着产房环境温度的改善,非病因死亡可能减少,如忽视防疫消毒,可能加大仔猪的因病死亡。

2.3.2死亡时间:据王清兰分析,体大膘肥的母猪易造成临产时胎儿死亡,死亡占出生仔猪总数的9.2%,占哺乳仔猪死亡总数的69.2%。又据河南正阳猪场的分析,3日龄以内死亡的仔猪占死亡总数的26.63%,4~7日龄占29.27%,8~15日龄占20.21%,16~20日龄占9.92%,21~25日龄占7.27%,26~35日龄占2.17%,36~45日龄占1.15%,46~60日龄占3.02%。加拿大对6 890头仔猪的分析,从出生到20日龄,仔猪死亡率为25.6%,其中分娩时死亡占死亡总数的15.3%,7日龄以内死亡占43.7%。可见,仔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2.3.3死亡体重:据笔者的资料分析,仔猪初生重0.5 kg以下,哺乳期间死亡占死亡总数的80%以上,0.6~1.0kg占13%,1.1 kg以上占6%。可见,仔猪初生重越小,死亡率越高。

3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重的途径

根据仔猪的特点和死亡原因分析,抓住初生、补料和断奶三个关键时期,加强饲养管理,减少仔猪死亡,加快仔猪增重。3.1安全接产提高存活率

安全接产是减少出生死亡提高仔猪存活率的有效措施,前文已述及。3.2保温防压

新生仔猪怕冷,常被母猪压死或冻死,适宜于新生仔猪的环境温度是35℃,生后至3日龄可控制在32℃,4~7日龄30~28℃,15~30日龄26~22℃,对新生仔猪的保温是提高哺育率的重要措施。将7日龄的仔猪分别置于环境8.3℃和7.2℃,前者日耗奶量为854 g,后者974 g,环境温度降低,耗奶量增加,代谢效率降低,影响了仔猪的增重。

采用全年分娩制的猪场,宜用封闭式产房,以火炉、火坑、暖气供暖。适合母猪的环境温度,并不符合仔猪的要求,为此,应给仔猪增加保暖设施,如保温灯、暖床、电热板等。3.3吃足初乳

在正常情况下,仔猪生后靠触觉寻找乳头吮乳,并具有固定奶头吮乳习性,自行固定需时较长,弱小仔猪常被健壮仔猪挤掉,母猪的乳房没有乳池,不能随时排乳,且放乳时间很短,仔猪因争斗而影响哺乳,宜于仔猪出生后自选并加以人工辅助,尽快固定奶头吃奶。初乳中含有免疫抗体,母猪分娩后24h以内乳汁中免疫抗体和抗蛋白分解酶含量最高,人工辅助固定奶头,让仔猪尽快吃到初乳,得到免疫抗体,提高抵抗力,摄取营养,补充水分,增强体力,恢复体温。3.4及时补铁

铁是造血和防止营养性贫血的营养物质,新生仔猪体内铁的贮存量一般为50 mg,每日生长代谢约需消耗7 mg,从100 mL的母乳中仅得到0.2 mg左右的铁,可见,仔猪得不到铁的补充,可于7日龄左右出现缺铁性贫血,生长发育受阻,食欲减退,抵抗力下降,易患白痢。广西西江农场对2日龄的仔猪注射培亚铁针剂(主要成分为葡聚糖铁)1 mL(含铁100 mg),10日龄再注射2 mL,与对照组相比,成活率提高7.62个百分点,增重提高37个百分点。广西农垦畜牧研究所对3~5日龄的仔猪肌注牲血素每头1 mL,增重比对照组提高10.99%,成活率提高15.78%。亦应注意铜和钴的补充。

硒是仔猪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仔猪缺硒时突然发病,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关节肿大,瘫痪,严重者突然死亡,剖检时可见肝坏死,肌肉苍白、萎缩,心包积水等病变。发病特点是营养状况良好、生长发育快的仔猪最先发病。仔猪3~5日龄肌注亚硒酸钠0.5 mL,断奶时再注射1 mL。3.5重视补水

水是动物血液和体液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消化、吸收、运送养分、排出废物的溶剂,对调节体温和调节体液电解质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新生仔猪体温高、呼吸快、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母猪乳汁浓(乳脂率8%左右),故仔猪需水量大,如得不到水的补充会造成食欲下降,失水,消化作用减缓,常因口渴而饮污水或尿液,损害健康,引起下痢,为保证仔猪饮水,最好采用自动饮水。

篇2: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提高羔羊成活率的综合措施

1 加强母羊妊娠后期饲养管理 母羊妊娠后期的饲养管理不仅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初生重和体重,而且影响羔羊出生后的发育和母羊的产后泌乳.因此要使羔羊出生后有健康的体格,必须加强妊娠后期母羊的.饲养管理,每天应补给含蛋白质较高的精饲料O.40~0.60kg、食盐10 g、骨粉9 g,在冬春枯草季节还应补饲一定量的优质青干草.同时应对母羊实行分群饲喂,控制饲养密度,避免拥挤造成流产或早产.

作 者:孟昭宁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中县老干部局,辽宁辽中,110200刊 名:吉林畜牧兽医英文刊名:JILIN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年,卷(期):30(4)分类号:S814关键词:

篇3: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1 专人守护, 仔细观察母猪分娩征兆

1.1 乳房的变化

母猪在产前15天左右, 乳堤隆起, 乳房肿胀, 由后向前逐渐下垂, 临产期前3天, 中心膨胀发亮, 腹底两侧像带着两条黄瓜一样, 乳房呈“八”字型分开并挺立, 皮肤紧张, 初产母猪的乳头还发红发亮。

1.2 乳汁的变化

当母猪前部乳头能挤出乳汁时, 约经24小时产仔;中间乳头能挤出乳汁, 约经12小时产仔, 最后一对奶头能挤出乳汁时, 约经4~6小时产仔。

1.3 母猪的表现

临产前3~5天, 母猪阴户肿大、充血, 颜色由红变紫, 尾根两侧出现凹陷, 这是骨盆开张的标志。临产前出现筑巢 (叼草絮窝) 行为。当表现突然停食、呼吸加快、烦躁不安、时起时卧、频频排粪排尿、拉小而软的粪便、每次排尿量小但次数频繁, 表明当天即将产仔。

在生产实践中, 母猪产前常表现叼草絮窝 (距产仔8~16小时) ;呼吸次数每分钟增加到80次 (距产仔6小时左右) ;尾巴摆动, 躺下, 四肢伸直 (1.5小时以内产仔) ;用力努责, 阴户流出沾有血液的羊水 (20分钟以内产仔) ;所有的乳头能挤出浓稠乳汁, 挤时乳汁如水枪似射出, 同时阵缩间隔时间渐短, 表明母猪即将产仔, 即应做到人不离猪看护。

2 准确记录分娩持续时间和出生间隔

母猪分娩持续时间平均为2.5小时 (40分钟~5小时) , 超过8小时可能是难产。两仔猪分娩间隔平均为16分钟 (5~30分钟) , 如果母猪安静, 分娩时仔猪可能是头部先出或尾部先出 (这个比例大约是6︰4) , 仔猪间隔几分钟至一、二十分钟相继产出, 说明产仔正常。相反母猪十分烦躁不安, 极度紧张, 不断努责, 显得十分吃力, 并且产仔间隔在45分钟以上, 可能是难产, 就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助产是必要的。因为产仔间隔延长, 对仔猪健康不利, 甚至会造成临产窒息死亡。因此, 准确记录分娩持续时间和两头仔猪出生间隔, 对分析全场母猪分娩状况、改进管理是必要的。

3 注意做好人工助产

母猪分娩正常时一般不需要助产, 因为助产会增加产道感染的危险性;如果分娩过程不顺利, 而发生难产, 则必须及时进行助产。否则, 不仅会增加死胎, 降低仔猪生活力, 而且还会造成母猪死亡。

3.1 怎样确定母猪是否难产

当母猪羊水已经流出并不断努责, 但已超过至少45分钟还没有产出仔猪, 可判定为难产。

母猪已经顺利产出一头或几头仔猪, 但它仍十分烦躁、极度紧张、剧烈努责, 超过45分钟仍不能继续产出仔猪, 亦可判定为难产, 须及时助产。

3.2 怎样正确助产

助产操作:助产者应用温水加消毒剂 (新洁尔灭、洗必泰等) 或温肥皂水彻底洗净母猪的阴户及臀部, 去掉有机物和污物。

术者手和胳膊要戴经过消毒的长臂手套并涂上润滑剂 (如液体石蜡) , 将手卷成锥形, 趁母猪努责间歇和产道扩张时伸入手臂。如果母猪右侧卧, 就用右手, 反之用左手。

将手用力压, 慢慢穿过阴道, 进入子宫颈, 子宫在骨盆边缘的正下方。

手一进入子宫常可摸到仔猪的头或后腿, 要根据胎位抓住仔猪的后腿或头或下巴慢慢的把仔猪拉出。注意, 不要将胎衣和仔猪一起拉出。

如果两只仔猪在交叉点堵住, 先将一只推回, 抓住另一头拖出。注意, 动作要轻, 避免碰伤阴道和子宫颈。

如果胎儿头部过大, 母猪骨盆相对狭窄, 用手不易拉出, 可将打结的绳子伸进仔猪口中套住下巴帮助拉出。

如果通过检查发现子宫颈口内无仔猪, 可能是子宫阵缩无力, 胎儿仍在子宫角未下来, 这时可注射缩宫素 (催产素) , 促使子宫肌肉收缩, 帮助胎儿尽快出生。要准确掌握缩宫素注射剂量, 一般注射剂量为30~50单位, 5分钟起效, 作用持续30~60分钟。笔者试用阴唇内侧或外侧注射20单位, 效果很好, 不仅发挥作用快, 而且还能节省用量。如果60分钟仍未见效, 可第2次注射缩宫素。若仍然没有仔猪出生, 则应驱赶母猪在分娩舍附近平坦地面走动一段时间, 可使胎儿产道复位以消除分娩障碍, 使分娩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助产后必须给母猪注射抗菌药物, 防止泌尿生殖道感染而引起无乳或少乳。

4 避免滥用催产素

通常, 当母猪分娩过程较慢时, 有的饲养员或初学兽医人员为求快速分娩, 喜欢用缩宫素 (催产素) 来催产。须知, 缩宫素的使用是有一定适应症的, 不可滥用。更不能超剂量使用, 如果使用不当, 不仅催产不成, 反而会造成胎儿窒息而死, 母猪子宫破裂而亡, 或引起疼痛性休克,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其实仔猪出生慢的原因很多:产道里有一头过大的仔猪, 而骨盆腔又相对狭窄。 (尤其是初产母猪或过于肥胖的或双肌臀品种猪) 同时有两头仔猪出生, 堵在交叉部。胎位不正。已分娩很长时间, 母猪虚弱, 子宫阵缩无力。产房中温度过高或冬季生煤炉造成氧气不足, 二氧化碳过高, 舍内氨气过量等。羊水过少, 产道干涩。

如果出现分娩较慢的问题, 不去认真分析和检查产道, 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注射缩宫素, 弊多利少。轻者, 造成胎儿与胎盘过早分离, 或在分娩前脐带断裂, 使胎儿失去氧气供应而导致胎儿窒息死亡;重者, 如果母猪骨盆狭窄, 胎儿过大, 胎位不正, 会造成子宫破裂。那么,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催产素呢?在仔猪出生1~2头后, 估计母猪骨盆大小正常, 胎儿大小适度, 胎位正常, 从产道娩出是没问题的, 但子宫收缩无力, 母猪长时间有努责而不能产出仔猪时 (间隔时间超过45分钟) 可考虑使用缩宫素, 使子宫增强收缩力促使胎儿娩出。在人工助产的情况下, 进入产道的仔猪已被掏出, 估计还有仔猪在子宫角未下来时可使用。胎衣不下, 产仔后1~3小时即可排出胎衣, 若3小时以后仍没有排出则为胎衣不下, 可注射缩宫素。

5 认真做好分娩护理

5.1临产前, 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母猪体表, 尤其是乳房、外阴及臀部, 检查乳头是否被“乳塞”堵住, 并清除之。同时将所有乳头头几滴奶挤掉。

5.2仔猪出生后应立即将其口、鼻黏液清除擦净。当仔猪裹在胎衣里产出时 (先出一个大水泡) , 就要尽快撕破胎衣, 把仔猪从胎衣中取出来;当胎膜盖住鼻子和嘴时, 要及时把胎膜从仔猪鼻子和嘴上掀开, 并用抹布将猪体身上的黏液擦干 (这些黏液挥发时会带走很多热量, 从而引起低血糖症或低温症) 可将仔猪放入装有麸皮的盆中, 撒布全身并轻擦, 以吸收水份、迅速干燥、保持体温。

5.3搞好“假死”胎儿救助。“假死”, 是指心脏仍有跳动而呼吸停止, 舌伸出口外, 其原因多是因产程过长, 羊水呛到肺里, 或黏液堵住鼻孔, 无法正常喘气。为此, 首先要用毛巾将口鼻部黏液擦干净, 然后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有几种方法, 一是左手倒提仔猪后腿, 右手有节奏轻轻拍打其胸部, 使黏液从肺中排出;二是让仔猪四肢朝上, 一手托住肩部, 一手托住臀部, 做一屈一伸人工呼吸, 反复进行, 直到出现叫声和呼吸为止, 屈伸动作应与初生仔猪的呼吸频率相近, 每分钟约50~60次。

6 先捋脐带血后断脐

先将脐带内的血向仔猪腹部方向挤压, 其方法是:一手紧捏脐带末端, 另一手自脐带末端向仔猪体内捋动, 每秒1次, 不要间断, 待感觉不到脐动脉跳动时, 在距仔猪腹部4指处用拇指指甲钝性掐断脐带, 并在断端处涂上5%碘酊 (不要用2%的人用碘酊) , 再在脐带上涂布“洁体键”或“密斯陀”, 有利于干燥。注意, 如无脐带出血, 不要结扎, 因结扎脐带后, 断端渗出液排不出去, 不利脐带干燥, 反而容易导致细菌感染。要及时断脐, 否则脐带拖于地面, 很容易被踏踩而诱发“脐疝”。

7 尽早吃足初乳

人类胎儿是通过母体胎盘获得免疫球蛋白 (一种抗病蛋白) 。母体血液循环系统中的抗体能自由穿过胎膜进入胎儿体内, 保护出生的胎儿。而猪的胎盘 (6层) 是上皮绒毛膜型的, 这种胎盘能阻止母源抗体通过胎盘传送给胎儿, 因而新生仔猪出生时没有抵抗病原体的免疫力。所以, 初生仔猪必须从母猪初乳里获得母源抗体, 称为被动免疫。仔猪出生后应尽快吃到初乳, 尤其是头6小时内最重要, 这是因为此时初乳中不仅母源抗体水平高 (免疫球蛋白多, 在4~6小时后很快下降) , 而且此时的免疫球蛋白不必经过消化就能完全地通过肠壁直接吸收到血液中。仔猪出生后对免疫球蛋白的完全吸收能力仅可持续8~12小时, 大约8小时后, 免疫球蛋白必须分解后才能吸收进血液, 所以要尽快吃初乳。

8 收集好初乳

在分娩过程和分娩后1小时内, 初乳很容易挤出。为保证吃不到初乳的仔猪尽快吃到初乳, 可在分娩过程中用人用的“吸奶器”收集母猪的初乳 (每个乳头收集的奶不应超过5毫升) , 每头母猪可收集到60毫升, 足够供3~4头仔猪使用1次 (每千克体重的仔猪喂15毫升) 。

人用吸奶器的使用方法是:使用前要取下吸球 (吸球不可煮) , 将吸奶罩清洗干净, 并放入水中煮沸消毒1~2分钟, 晾干备用。用干净纱布及温开水擦试乳头, 看有无“乳塞”堵住乳头并清除之。将吸球压瘪, 罩口对准乳房按紧, 吸奶罩突出部分朝下, 慢慢放松手指, 即可吸出乳汁, 可反复进行。吸出的乳汁可用注射器吸入其他容器内保存备用, 使用时应避免将乳汁吸进吸球。用一手挤压乳房, 另一手操作吸奶器, 可提高吸出效率, 收集初乳时要做好吸奶器及母猪乳房乳头及装初乳塑料容器的消毒。初乳可置冰箱中冷冻保存, 当初生仔猪需要初乳时, 可从冰箱中取出, 置37℃温水 (不要热水) 中解冻使用。初生仔猪只要能进食40~60毫升初乳 (每小时灌一次, 每次灌10~20毫升, 连灌3~4次) , 将能提供足够的免疫球蛋白 (如果有条件连灌5~6次更好) 。

收集初乳的工作目前仍被很多猪场所忽视, 不吃初乳的仔猪仅靠吃牛奶是养不活的, 尤其是患由2型圆环病毒引起的“抖抖病”仔猪, 因颤抖、嘴唇含不住奶头无法吃奶常被饿死。只要能进食40~60毫升初乳再灌牛奶等替代物, 连喂5~6天, 患病仔猪将慢慢自行吃奶而康复。

9 防压、防寒、防饥饿、搞好寄养、注射铁制剂

初生仔猪, 最危险的时期是生后的头2~3天, 约有60%~80%的断奶前死亡发生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在生后头几个小时加强对仔猪进行护理, 就能救活许多后来可能会死亡的仔猪, 尤其是弱仔。减少仔猪死亡的关键是防压、防寒冷、防饥饿, 有的小猪被挤压而造成肝破裂, 肋骨骨折穿透肺脏, 有的弱仔因吃不到奶而患低血糖被饿死。为此要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适当应对措施, 使产房大环境温度保持在20℃~23℃, 将仔猪放在有红外线加热灯的保温箱内, 下面铺设电热板 (箱内温度应达到32℃, 两周后可逐步下降到25℃) 。帮助体重低于0.9千克的弱仔尽快吃上初乳。如果得不到及时护理, 遇到寒冷的天气, 仔猪将在三天内死亡。还要为无乳或少乳母猪所产仔猪尽早找“奶妈”寄养。寄养必须确保吃足初乳, 寄强不寄弱, 且应在生后24~48小时内寄养, 并用2%来苏儿喷洒寄养母猪及被寄养仔猪, 或在仔猪身上涂抹代养母猪的尿液。为防止哺乳仔猪缺铁性贫血, 须于出生后3天内注射腾骏“血丰” (10%右旋糖酐铁复方注射液) 或三晶牌“牲血素”等可靠品牌铁制剂 (不要注射过早, 否则不易吸收) , 用9号20毫米针头于颈部肌肉或腹股沟处注射, 不要在大腿部注射。

1 0 严防产后泌乳障碍综合征 (PPDS)

应牢固树立“养重于防, 防重于治”的理念, 克服和纠正PPDS发生的各种致病因素。要加强饲养管理和兽医卫生, 及时清除粪便, 保持身体干净卫生。减少各种应缴, 要保证充足饮水, 防止便秘。产后立即或最迟8小时内, 肌肉注射抗生素。如青霉素400~600万单位+链霉素200~300万单位, 2次/日, 连用2天;或一次肌肉注射辉瑞“易速达” (主要成分:头孢噻呋晶体注射液) 或得米先 (主要成分:长效土霉素) 10~20毫升;也可肌肉注射施美芬 (主要成分:2.5%头孢喹诺注射液) 10毫升或头孢正清 (主要成分:2.5%头孢喹肟注射液) 10~20毫升, 1次/日, 连用2天。

1 1 正确剪牙

出生后可用锋利的电工单面钳剪掉上下左右8枚犬齿 (獠牙) , 注意去掉2/3整平即可, 不要伤及牙龈, 最弱小的1~2头可以不剪牙, 以利于争奶。剪牙目的是为了防止獠牙咬伤乳头, 致使母猪因疼痛突然站起踩死仔猪或拒乳或患乳腺炎。

1 2 适时补水, 强制补料

仔猪出生后3~5天, 就应供给饮水。出生6~7天开始诱食补料。先将饲料泡湿抹入口中, 让其认食, 然后将饲料放入料盘中, 多次 (每天5~6次) 少量喂给, 确保21日龄断奶时能吃到400克, 28日龄断奶时能吃到600克, 促进胃肠发育, 减少断奶后腹泻的发生。

1 3 加强哺乳母猪饲养管理

篇4:提高哺乳仔猪存活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哺乳仔猪;存活率;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44

1 母猪妊娠期的养殖过程

母猪妊娠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基础胚胎妊娠前期,生长妊娠中期和生产后期。胚胎在生长过程中可能需要各种营养物质进行供给,采用有效的母猪妊娠期饲养管理,对母猪妊娠期后的营养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可提供合理有效的优质营养成分,增加母猪的机体营养蛋白质、微生物和矿物质,从而实现高品质的母猪妊娠期饲养管理过程。在妊娠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母猪的传染疫病防治,在妊娠期接种疫苗,防止出现传染性胃肠炎、仔猪痢疾病疫,控制母猪的妊娠机体稳定效果。改善母猪妊娠期的营养水平,在饲料中参杂蛋白质,蛋白质的含量不能低于15%,确保足够的钙、铁、锌、锡等多种矿物质,监测母猪的机体吸收代谢过程。

2 提高哺乳仔猪存活率的有效措施

2.1 供给初乳量

通过加强初乳中的免疫蛋白成分,改善仔猪的整体免疫效果,加快胎盘排出的功能,刺激有效肠蠕动效果。初乳中具有大量的蛋白质,因母体血管与脐带之间的组织间隔水平,会对母体的抗体造成一定的供血限制,造成仔猪在出生后没有良好的免疫能力,无法产生抗体。采用初乳进行喂养可以提升仔猪的抗体,提高仔猪的体质。

2.2 控制哺乳效果

母猪在哺乳过程中,因为乳头不同,哺乳姿势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泌乳量。一般靠近前胸的两对乳头产乳量较后几个乳头的产乳量多。为了有效提升母猪乳头产乳量,确保仔猪的正常发育,至分娩结束后,对母猪的乳沟进行固定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仔猪哺乳吸乳量,确保仔猪的发育。

2.3 防压保温

当外界的环境气温较低时,容易造成仔猪不适应低温环境,出现死亡的现象。新生的仔猪背部毛发较为稀少,体内含有的脂肪较低,无法实现自身温度控制调节保护,需要将仔猪放入保温箱内,用电热板、红外线灯进行照射取暖,对哺乳的仔猪进行适当的温度调节。出生1~3天的仔猪控制温度在35℃左右,4~7天的仔猪可以将温度调低到30℃,出生1个月后的仔猪温度可以保持在22℃左右。而2个月后的仔猪温度可以控制在20℃。哺乳仔猪的过程中容易因为母猪的不小心造成压伤、压死的现象。其比例在10%左右,有的时候因为环境有限,甚至会高达一半以上,这是因为母猪在产仔后的一周中,因为自身体重较重,身体机能疲惫,如产房环境狭窄恶劣,猪舍管理不合理等原因造成仔猪踩压的现象发生。

2.4 补充微量元素

仔猪出生后需要及时对其进行微量元素补充,主要是铁和硒,可以有效避免仔猪的腹泻。出生后7天的仔猪不及时补充铁元素,会造成贫血,生长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出生的仔猪根据个体差异平均每天需要补充7毫克的铁元素。可以对母猪进行铁离子补充,仔猪每天最多可以在母乳中得到1毫克的铁元素。另外,对于严重缺乏铁元素的仔猪可以进行深肌肉注射。硒缺乏会引起多种疾病,但是过多的服用会产生慢性中毒。因此,在对仔猪铁、硒补充的过程中,一定要定量,确保其合理性以达到效果。

2.5 补料和补水

仔猪出生后随着仔猪的体重逐渐增加,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经无法满足仔猪的快速生长,母猪的泌乳营养成分随着泌乳期的过度,营养也会快速的降低,因此3周后需要对仔猪进行辅食供给营养。而一些养猪的业主为了提高仔猪的生长质量,在母猪泌乳第4天就开始给予补料。补料中添加促进仔猪器官生长和发育的营养成分,每公斤饲料中不能超过10%,粗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需要控制在总饲料的5%以内。同时对仔猪进行水的补充,提高饲料和水的体内调节效果,逐步加深消化、吸收和营养运送过程,确保体内体液的有效正常分解和平衡,如果仔猪的体内缺水,会造成代谢降低或减弱,损害身体的整体健康。如果不及时进行补水处理,而是突然进行水补充,会造成仔猪便溏的现象。

2.6 隔离母体和断乳

仔猪出生后,可以采用寄养的方式来断奶,但是寄养条件是仔猪可以单采用饲料完成进食,一般需要在产后的6个小时后进行,这样可以避免母猪产后综合症影响仔猪的整体成活比例。但是,仔猪在寄养初期常常会出现饮食不正常、精神烦躁的情况,造成饲料进食不正常,影响仔猪的机体免疫能力下降,造成病菌趁虚而入,引发各类疾病。因此,在断乳隔离母体后,需要采用原猪圈饲养的方式,提高仔猪的生长环境,确保仔猪的正常发育。

2.7 防范腹泻

仔猪在生长初期因环境改变常常会出现腹泻等问题,严重影响正常的生长,甚至出现死亡现象,引发腹泻的主要原因是仔猪感染痢疾。可以对仔猪进行防御处理,在母猪分娩前的40天左右进行疫苗注射,提高早期痢疾预防感染抵抗能力,使仔猪在出生的时候就带有免疫力。同时可以对出生7天后的仔猪注射或口服抗生素,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哺乳仔猪的方法需要从母体妊娠开始,逐步提高生产的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按照相关哺乳细节进行有效的技术措施分析,加强母猪和仔猪的机体免疫能力,确保饲养周围环境的合理性,提高仔猪成活效率,提高整体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崔尚金,曹华斌,魏凤祥.断乳仔猪饲养管理与疾病控制专题20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6-117.

[2] 张守然.仔猪饲养与疾病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5-109.

篇5: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摘要:本文从绿化大苗移栽前的准备工作、整地、移栽时间、具体移栽方法、栽后管理等方面阐述了提高绿化大苗移栽成活率的技术措施,为提高绿化大苗移栽成活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化大苗;成活率;措施

前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在城镇风貌的物质环境中,城镇绿化以其对人类长期的、巨大的影响,而跃升为当代城镇风貌的核心标志之一。移植大苗对绿化城镇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加速城镇绿化速度,及时发挥园林树木的绿化功能和生态效果,特别是某些亟待绿化的重要场地可迅速展现绿化效果。而绿化大苗经常因为在移植过程中,由于根系受伤、树体失水、管理粗放,特别是城镇绿化中的大苗移植,加之热岛效应和人为环境的破坏致使移植树木成活率不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提高绿化大苗移栽成活率,笔者对移栽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措施进行了总结,为绿化大苗移栽工作提供参考。

1移栽前的准备工作

在开始进行苗木的移栽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进行严格的规划设计,确定苗木的移栽时间、方式、数量等基本问题,同时做好移栽地的准备工作,有利于苗木运输到达后能及时的定植,以提高苗木成活率。另外在苗木选择、开挖、运输、定植养护的每个环节任务都落实到人,提高移栽施工人员的素质,提前做好相关培训。

1.1苗木的准备

大苗通常指胸径在10厘米以上,高4米以上,或冠幅2.5米以上的树木。移植的大苗,其绿化装饰的效果如何,栽植后生长发育状况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移植大苗的选择是否恰当。一般应照下列原则选择移植大苗:一是树种,要能适应栽植地点的生态环境条件,做到适地适树。二是选择形态特征合乎绿化要求的树种,做到树冠丰满,观赏价值高。三是要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和未受机械损伤的树木。

1.2苗木的处理

开始挖掘前,在保证苗木树形的前提下,剪除过密枝、徒长枝、下垂枝、交叉枝。在装车后栽植前进行修剪,修剪要领为:(1)剪去顶枝,顶枝部分如嫩枝则需要全部修剪,长度约为30㎝。(2)若在生长期移植还需要将80﹪的老叶去掉,枝端嫩芽及整株嫩叶去掉95﹪以上,这样利于新陈代谢,便宜调节地下和地上水分及营养物质的供应与消耗的平衡,提高成活率,常绿树种在休眠期移植也应去掉部分树叶。行道树要按定杆要求进行截剪,剪口封漆。

1.3整地处理

根据设计的标高平整土地,清除移栽地内瓦砾、砖石、残根、断茎以及其它建筑垃圾,保证土壤具有一定的通透性和渗水能力。通常至少要保证土层深度在40cm以内地土壤都必须要符合苗木栽植要求。为了能够消除土壤中的病害,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抄入土中或通过太阳照射消毒,考虑到苗木对土壤酸碱度喜好不同,因此在整地时还要根据所移栽苗木的生物特性来对土壤的酸碱度进行处理。如可用硫酸亚铁增加土壤酸性,用生石灰增加土壤碱性。

1.4移植时间的选择

树木是有生命的机体,移栽要“因地制宜”,“因树制宜”就是要掌握植物在不同发育阶段的三基点:最适点、最低点和最高点[4]。

树木可分为落叶树与常绿树两类。落叶树的种植时间一般可安排在落叶到萌芽前这段时间里,只要避开严寒的天气(如冰冻)均可种植;常绿树种植时间一般可安排在冬季较温暖的天气里。

2移植大苗的具体方法

2.1苗木的起挖

移栽绿化大苗带土球起苗,是影响苗木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根据树木的生物学特性,确定树木的根系、根幅及土球的大小,挖掘土球大小的基本标准可定为:土球直径(横向)应为树木胸径的8—10倍,大规格苗木土球直径(横向)与土球高度(纵向)的比例大于1,另外,可以根据树木根系生长实际情况确定主球高度(纵向)。起苗时必须保证土球大小适宜不易破裂,最大限度地保护根系。如遇干旱天气,起苗前1-2d适量浇水,以防挖掘时土球松散,挖至土球底部主根时,应先固定树体,用锋利的铲刀快速切断主根,以便形成完整的土球。

土球挖好后,要根据土球的大小、运输的距离、运输的方式等综合因素选择科学合理材料、方式及时进行包装。

2.2苗木的运输

在进行装车时,先在车厢底部垫一层20cm厚的(稻草等)缓冲层,然后将树体按土球向前,树冠向外放置于车内。然后用厚木板或砂袋垫牢土球,拴牢树身,避免滑动,以防土球散裂和损伤树身。

在运输过程中,应在树木顶部盖一层湿草席,同时加盖蓬布,保湿和减少风吹造成树木枝叶失水萎蔫。要与司机密切配合,开车速度不宜过快,特别是道路转弯,颠簸处应减速慢行,尽量减少破撞,确保不散球。

2.3 栽植

大苗运到目的地后就应及时卸车栽植,但往往因为工程进度或其他原因有时不能及时种植,则需进行假植,假植时应注意株行距,保持树枝叶与其他树枝叶不交叉就行。

树木的栽植应本着“深挖浅种”的原则,坑的规格需比土球大,加宽60—100cm,加深30—50cm。栽植前应在底部垫肥土混合层,树木入坑放稳后去除包装草绳或不去除(原土质差时应换肥土),撒上生根粉,然后进行回填,回填时应分层踩实,栽植好后,就需及时浇水,第一次必需浇透,一般在栽后两、三天内完成第二遍水,一周内完成第三遍水,此两遍水量要足,以后根据天气确定

浇水次数,每次浇水后要注意整堰,填土堵漏。然后用水浸的草绳缠绷住主干,进行树干的保湿,减少水分挥发。同时应设支架,支撑树干,防止倾倒和摇动影响成活。一般采用三柱支撑固定法,将树木牢固支撑,确保大树的稳固,一般一年后,大树根系恢复好方可撤除。

3移栽后的管理技术

3.1 水分管理

新移植的大苗,由于根系吸收能力下降,而树冠蒸腾作用仍在进行,因此树体

失水较严重,保护树体的水分平稳是树木成活的关键。栽植浇透水后,过大约5天后浇第一次水,然后每隔10—15d浇1次透水。但具体时间要根据天气情况及土壤质地而定。每次浇水都要培土,处理裂缝和做保护圈。长期阴雨天气要注意排水。另外栽植常绿树种或反季节栽植时,进行树冠喷水,喷水时间上午10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

3.2 合理施肥

篇6: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提高肉杂鸡春季育雏成活率的关键措施

春季是肉杂鸡育雏旺季.但春季温度低、气温多变,加之雏鸡代谢旺盛、生长快、敏感性强、绒毛稀少、体温调节能力差、消化机能弱、抗病力低,所以3月龄内的雏鸡,更易患病.本文重点谈谈提高肉杂鸡春季育雏成活率必须注意的几项技术措施.

作 者:贺军 作者单位: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种鸡场,甘肃武威,733007刊 名:中国家禽 PKU英文刊名:CHINA POULTRY年,卷(期):32(5)分类号:关键词:

篇7:断奶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

断奶仔猪腹泻是目前最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也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令养殖场主心疼不已.根据调查,断奶仔猪发生腹泻率一般在20%~30%左右,严重的甚至达到50%.仔猪腹泻不仅仅影响到仔猪的快速生长,而且极易造成仔猪死亡,死亡率高达10%~20%.即使是耐过型仔猪,也会造成发育不良,甚至变成僵猪.

作 者:王伟波 秦亮 张泽波  作者单位:王伟波,张泽波(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农业局,266109)

秦亮(山东省章丘市畜牧局)

刊 名:山东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SHANDONG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 30(5) 分类号:S 关键词: 

篇8: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1 母猪分娩时主要管理技术

1.1 在母猪进入产房前

产房必须进行严格彻底消毒,消毒时要注意安全、用无刺激的消毒药消毒,对分娩的母猪擦干或晒干后再进入产房。

1.2 舍内保暖技术

仔猪抗寒能力比较弱,在严寒的冬季时,必须给仔猪增设保温箱、舍内取暖炉、电热板等保暖设备。要严格控制仔猪对温度及湿度的适应性。

1.3 擦干黏液

在仔猪产出后,用清洁的毛巾擦净仔猪口腔和鼻腔周围的黏液,以防仔猪窒息,然后擦干仔猪皮肤,防止仔猪体温过多散失和预防感冒。

1.4 断脐带

断脐时先将脐带内的血液挤向仔猪腹部,在距腹部4~5cm处用手扯断脐带。严格对仔猪脐带断端用5%碘酒消毒,避免细菌侵入。

1.5 剪犬齿

要用专用的剪牙钳,小心操作,修剪牙齿时要把牙齿剪得适宜长短,不要伤及齿龈。剪牙钳要认真严格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断齿要清出口腔,用碘酒消毒齿龈。

1.6 断尾技术

要严格预防仔猪断乳、生长或育肥阶段的咬尾现象,用断尾钳距离仔猪身体1~3cm,并用碘酒消毒断处,每剪尾一次后对钳子进行彻底严格消毒。对假死仔猪急救,立即采取清除口腔、鼻内和体表的黏液,然后左右手分别握住仔猪肩部与臀部,腹部朝上,而双手一屈一伸反复进行,经过几次,就可以听到仔猪猛然发出声音,直到呼吸正常为止。也可用酒精、碘酒等刺激性强的药液涂擦于仔猪鼻端,刺激鼻腔黏膜恢复呼吸,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

2 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方法及措施

2.1 加强固定仔猪乳头,吃足初乳

严格掌握把弱小的仔猪固定在中间几对乳头,对较强的仔猪固定在靠后边乳量较少乳头上,中强仔猪固定在靠前的乳量多的乳头上,可使全窝仔猪都能充分吃到初乳,提高对仔猪的饲养管理及成活率。

2.2 加强对仔猪的早期补料技术

在仔猪早期补料能促进肠胃功能发育,是满足其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仔猪出生7d,开始每天数次将仔猪关进补料栏,限制吃乳,强制吃饲料,在补料槽里放上开口颗粒料,让仔猪自由觅食,是加强仔猪采食能力的主要技术措施,提高仔猪成活率。

2.3 避免断奶应激

根据仔猪采食的习性,选择香甜、清脆、适口性的饲料,为适用肠胃的消化能力。哺乳仔猪每天补饲4~7次,每次要少添勤添不剩料,防止饲料变质减少浪费。要保证饲料的清洁干净,降低饲料的污染。

2.4 仔猪去势技术

①在去势仔猪要严格选择健康无病,去势前要控制舍饲喂量;②去势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消毒,刀口尽量小,刀口要开在阴囊下端,便于血水流出,术后伤口做到消毒处理;③阴囊疝去势过程中不要把肠管戳破,去势后2d内要经常观察是否有意外发生;④随时随地的观察仔猪的日常变化情况。

2.5 寄养饲养技术

①不超过3d左右;后产的仔猪向先产的窝里寄养时,要挑体重大的寄养,而先产的仔猪向后产的窝里寄养时,要挑体重小的寄养。避免体重相差较大,影响体重小的仔猪发育;②寄养的仔猪一定要吃到初乳;③多数母猪追咬到别窝仔猪,不给哺乳;④为了顺利寄养,使用酒精或其他温和消毒剂同步喷洒,让母猪难以辨认,可以达到仔猪寄养的目的,而达到预期母仔亲和力,提高仔猪的成活率;⑤预防疾病,死亡原因:主要包括挤压、饥饿、弱子、疾病、寒冷等;⑥要严格加强仔猪的每个主要环节技术措施。

3 加强仔猪成活管理技术措施

3.1 养好母猪

加强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技术,提高母乳的质量数量,是保证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产出体质健康的仔猪,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关键技术措施。

3.2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

前批仔猪转走后,地面、栏杆、产床等要进行严格彻底清洗、消毒,要严格用火焰死角及排水沟消毒,消灭易引起仔猪腹泻的细菌、病毒。要保持圈舍经常灭菌消毒措施,使仔猪健康生长发育。

3.3 保持良好的环境措施

产房应严格保持适宜的温度(舍内温度25℃、仔猪环境28.5~32.5℃)、湿度、控制有害气体的含量,使仔猪生活舒服、体质健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产房要有专人值班,防止挤压仔猪。要严格加强对仔猪技术管理措施。

3.4 加强预防疾病控制措施

篇9: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仔猪;成活率;技术措施;提高

仔猪出生后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恒温到常温,从被动获取氧气和营养到主动吮乳和呼吸来维持生命,生理上发育不完善,导致哺乳期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生理阶段。因此,这一阶段是幼猪培育的关键环节,而减少仔猪死亡率和增加仔猪体重就成为养好哺乳仔猪的重中之重。

1.加强母猪管理

1.1产仔时间的管理

实践证明,母猪最好在每年4-5月和10~11月配种,次年2-3月和8-9月产仔是最佳配种和产仔时期,这样可以降低因寒冷和炎热造成的成活率下降。母猪配种时不要局限于“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间”的所谓配种原则,应注意观察最佳配种时的特征,即母猪性欲比较高,手压母猪臀部不动,外阴部有较粘稠分泌物排出,阴部外翻内呈桃红色,初配后8-12h再复配一次,这是提高母猪受胎率和仔猪成活率的重要环节。

1.2产前护理

产前准备,首先是按预产期提前一周进入产房,在进入产房前应将母猪全身消毒,以便将体表病菌和寄生虫消灭在怀孕舍,以免仔猪感染。产房要消毒预热,搞好防寒保暖的前期准备。

1.3产后护理

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必须重视对哺乳母猪的管理,使母猪分泌更多的乳汁,以保证仔猪生长发育需要。具体对策一是在分娩前后2天按照母猪膘势而定,对膘势好的适当控料。以免乳汁过多过浓仔猪吃后出现消化不良和母猪乳汁过剩出现乳腺炎,二是到哺乳中后期,随着乳猪的增长要求奶量增加,母猪应不限量饲养。三是夏季搞好防暑降温。冬季和早春搞好保温,保持母猪安静舒适。

1.4哺乳管理

产后如遇母猪产仔多、有效乳头少或个别母猪泌乳不足时,一般对前后3--4d内产出舶仔猪可寄养其他母猪,如在长时间没有分娩母猪,可采用仔猪分组轮流哺乳或人工喂养等方式来提高仔猪成活率。

1.5饲养配合

哺育母猪的饲料蛋白质应占15%一17%(适当考虑动物蛋白质的比例)能量在日粮中保证3200大卡、维生素A300IU、维生素D220IU,维生素 E,维生素B族、还有骨粉、食盐、硫酸亚铁、硫酸铜、都应保证一定比例。

2.仔猪的饲养管理

2.1产后仔猪的管理

首先是要断脐洗胎,断脐的长度与乳猪站立高度基本相等。过长会被踩伤或影响乳猪运动,并在断脐前先结扎再剪断,以免流血过多。同时用稀释好的温高锰酸钾溶液将乳猪身上的胎膜,污渍洗净擦干。其次是进行超免注射和拔牙,再次就是固定乳头,补充初乳,在固定乳头的同时应注意将体弱仔猪固定前排乳头,体质健壮的固定在后排乳头。

2.2早期补料

一般在产后4~7d可以用颗粒料、 311或者青菜等诱食,待学会采食后用稀料逗喂与此同时可将母仔隔离,定时哺乳让乳猪有饥饿感,多接触诱料。这样对促进胃肠发育,提早分泌盐酸,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和抑制细菌繁殖提高抗病力有好处。

2.3哺乳仔猪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

防寒能力差,且体温较成年猪高1—2℃,需要的能量亦比成年猪多。因此,应为仔猪创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小气候环境,以满足仔猪对环境温度的特殊要求。因小猪怕冷、大猪怕热,仔猪日龄越低,要求的温度越高;母猪的适应环境温度为15℃。因此,生产中产房温度常控制在15℃,而要用特殊的保温材料或设备来保持仔猪周围的局部环境。

2.4 由于初生仔猪有成对的上下门齿和犬齿(俗称獠牙)共8枚

犬齿对仔猪吮乳没有影响,但若窝产仔数较多,为防止仔猪抢食母乳而咬伤乳头或其他仔猪颊部,避免母猪踩死仔猪事故发生,可在仔猪出生后3天内剪去犬齿。去犬齿的钳子要锐利,用前消毒,从根部剪去,断面要平整,不要弄伤仔猪牙龈。

用作育肥的仔猪,为防止育肥期间的咬尾现象,可在去犬齿的同时断尾。方法是用钳子剪去仔猪尾巴的 1/3,后涂上碘酒以防感染。

2.5防治下痢

首先是要注意防寒保暖和防暑降温。保证乳猪有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其次保持临床卫生。三是喂自配料应加适当比例的抗生素或者每天加少量炭末让其自由舔食。

2.6饲料配合

应保证日粮的蛋白质比例不低于 20%,能量不低于3100大卡,也就是说混合料中80%一 90%应为多种粮饼和动物性饲料,动物蛋白的比例应占 5%~8%,单用植物蛋白效果不好,还要掺入复合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保证生长需要。

2.7加强饲养管理

喂料要定时定量,少给勤添,看槽喂料,少吃多餐。保持栏内卫生,保证仔猪饮水卫生。加强户外运动多晒太阳。

2.8寄养并窝

在多头母猪同期产仔的大场,若母猪产仔数过多,无奶或少奶,或母猪死亡,对其所生仔猪可进行寄养或并窝。寄养是指母猪分娩后因疾病或死亡造成缺乳或无乳的仔猪,或超过母猪正常哺育能力的过多的仔猪寄养给一头或几头同期分娩的母猪哺育。并窝则是指将同窝仔猪数较少的两窝或几窝仔猪,合并起来由一头泌乳能力好、母性强的母猪集中哺育,其余的母猪则可以提前催情配种。寄养和并窝是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充分发挥母猪繁殖潜力的重要措施。

寄养与并窝时应注意:①寄养和并窝仔猪的母猪产仔时间接近,时间相隔在2~ 3天内为宜。②寄養和并窝仔猪之前仔猪吃过初乳为佳,否则不易成活。③仔猪寄养和并窝之前,使仔猪处于饥饿状态,在养母放乳时引入或并入。④所有寄养和并窝仔猪均用养母的乳汁或尿液涂抹,混淆母猪嗅觉,使养母接纳其他仔猪吸乳。⑤寄养于同一母猪的仔猪数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最好控制在2头以内。并窝后仔猪总数不可过多,以免养母带仔过多,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

2.9适时断奶

篇10: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1 抓乳食, 过好初生关

1.1 固定奶头, 吃好初乳

仔猪出生后, 应立即擦净口鼻中和体表的粘液, 断脐带消毒后, 应尽早使其吃上初乳, 提高免疫力。因为哺乳母猪不同乳头的泌乳量也不相同, 一般是靠前几对乳头的泌乳量比后面的多。为使全窝仔猪生长发育均匀健壮, 提高成活率, 在分娩结束后应尽快固定乳头。其方法是:先让仔猪自由选择乳头, 出生后2~3d内再根据仔猪大小、强弱进行人为个别调整, 强壮仔猪固定在后面, 弱小仔猪放在前面位置的乳头上哺乳, 调教3~4d后, 仔猪便可固定位置。

1.2 加强保温、防冻防压

方法是在母猪栏内设一护仔补饲栏 (如:保温箱, 大小建议设计长1m, 宽、高各0.7m即可) , 这样既能达到局部增温保温 (哺乳仔猪适宜的环境温度为25~30℃) 的效果, 又可防止母猪压死仔猪。

2 抓开食, 过好补料关

2.1 科学合理的补充矿物质、促进仔猪生长

2.1.1 补铁仔猪出生后2~3日龄必须进行补铁;

初生哺乳仔猪体内铁的贮存量有限 (仅有50mg左右) , 每天通过吃母乳能够获得约1mg的铁, 而哺乳仔猪每天生长发育大约需要消耗铁7mg, 因此, 哺乳仔猪很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补铁的方法有多种, 但以肌肉注射补铁制剂最为常用, 即在仔猪2~3日龄, 每头仔猪肌注牲血素或丰血宝1ml, 达到补铁150~200mg。

2.1.2 补铜饲料中铜添加量不超200mg/kg, 可促进仔猪生长, 并提高造血机能。

2.1.3 补硒出生后3~5d内, 每头仔猪肌注0.

1%亚硒酸钠0.5ml, 30d再注射l次, 1ml/头, 便可防止和减少缺硒性下痢和白肌病等影响仔猪健康疾病的发生。

2.2 补水

因为母乳和仔猪料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消化分解需要大量的水, 仔猪吃后易渴, 为满足仔猪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 防止仔猪因喝脏水而导致下痢。因此, 在3~5日龄给仔猪开食的同时, 一定要供给清洁饮水。其方法:在仔猪饮水器内插一小棍, 使水呈滴答状可训练仔猪提前学会饮水。水中可加人适量的酸制剂和甜味剂来增加适口性。

2.3 饲料的补充

为了补充哺乳仔猪快速生长对营养的需要, 促进胃肠发育及其功能的完善和减少乱啃异物以及下痢的发生, 在5~7日龄开始利用强制性和诱导性相结合的方法, 训练仔猪吃料。将开口料直接放入仔猪口内或拌成糊状涂抹在仔猪口内进行强制训练, 也可在仔猪补料槽或保温箱内撒上少许饲料任其自由拱食。注意选用营养丰富, 香、甜、脆为特点的高品质 (全价营养、易消化、适口性好、抗病性) 乳猪料进行补饲。

3 抓旺食, 过好断乳关

篇11:提高仔猪冬季成活率的措施

1. 早吃初乳,固定乳头

仔猪出生后第一个活动就是凭触觉寻找乳头吸吮,从出生到第1次吸吮一般相隔3~15分钟。弱小仔猪因四肢无力,行动不便,往往不能及时找到乳头或易被挤开,尤其在寒冷的冬季,有的可能会被冻死,应注意防范。

2. 防寒保暖

仔猪防寒保暖的方法有很多,如保持圈舍干燥、堵塞漏洞、加厚草垫、使用塑料棚或红外线灯等。最好在产房及保温箱内设置红外线保温灯,地面铺上干暖柔软的草垫。产房温度应保持在22~24℃。

3. 防压管理

出生1周内的哺乳仔猪,因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行动不灵活,大多靠近母体卧息,最容易被母猪踩伤或压死,冬季因寒冷而挤堆的现象更为严重。因此,要做好防压工作。

4. 过哺与并窝

为了避免仔猪因吃不到奶水而引起的死亡,一般要采取过哺的措施。将出生时间和体格差不多的仔猪放到一起,确保母乳能供给充足,每只母猪带7~8只仔猪。

二、抓开食,过好补料关

1. 提早补料

仔猪消化机能不完善。补料可刺激仔猪胃肠蠕动,促进胃液提早分泌,促进胃肠发育,加快仔猪生长,防止仔猪下痢。补料应坚持少喂勤添、逐渐加量的原则,每天补料5~7次,以仔猪吃到八成饱为宜。

2. 补充饮水

仔猪出生3~5天时就应该供给适量的温水,否则易造成仔猪脱水,甚至因口渴而饮用被粪尿污染的脏水,从而引起肠道疾病,出现拉稀等现象。在饮水中可适当放入一些盐、麦麸等,能起到止泄作用。

3.补铁、补硒

仔猪发生贫血后抗病力下降,易感染腹泻或其他疾病。铁是造血原料,在生产上,常通过肌肉注射铁制剂的方式来补充。常用药物为右旋糖苷铁钴注射液,每头2毫升,可预防仔猪贫血,减少白痢的发生,并有间接预防断奶仔猪水肿病的作用。

三、抓旺食,过好断奶关

1. 饲料供应

30日龄后仔猪进入旺食阶段,乳猪饲料必须具备营养性、适口性和抗病性。要求量少而精,营养全价平衡,满足仔猪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

2. 顺利断奶

仔猪断奶的时间一般为3~5周龄。断奶的方法有一次性断奶法、分批断奶法、逐渐断奶法和仔猪早期隔离断奶法。生产上一般用逐渐断奶法,断奶要逐渐过渡,可将母猪赶走,仔猪留栏,将其饲喂3~5天,待适应后再进行并栏分群,以减少因环境改变而带来的应激。断奶时间要与预防注射、去势等活动错开,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刺激。

四、建立防疫制度

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猪丹毒、猪瘟、仔猪副伤寒及猪口蹄疫等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目前,猪的传染病较多,搞好防疫工作,就会减少疫病传染的机会,从而减少因疫病带来的损失。

五、结论

冬季养猪困难,尤其是各组织器官发育尚未健全的仔猪,更要加强饲养管理,以提高仔猪冬季成活率、降低养猪成本、增加收入。

(青海省英德尔种羊场 才仁本 邮编:812100)

篇12: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的措施

1. 新生仔猪的环境变化与特点

(1) 新生仔猪的环境变化仔猪出生是生命进程中的重大转折时期, 所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胎儿在母体内靠母体血液通过胎盘进行气体交换, 供给氧气, 排出二氧化碳, 摄取营养, 排出废物。出生后即刻转变为自行呼吸、采食 (哺乳) 、排泄。在母体子宫内温度恒定, 环境稳定, 出生后转变为直接与复杂的外界环境接触。在子宫内处于安全环境, 并受母体保护, 出生后处于有害菌的袭击, 因抵抗力低, 易患病死亡。

(2) 新生仔猪的特点 (1) 生长发育快, 物质代谢旺盛。仔猪出生时一般为1.2 kg左右, 不到成年猪质量的1%, 但生长发育迅速, 10日龄体重可达出生时的2~3倍, 30日龄达5~6倍。仔猪的强烈生长, 是以旺盛的物质代谢为基础, 20日龄的仔猪, 每1kg体质需沉积蛋白质9~14 g, 相当于成年猪的30多倍, 每1kg体质量所需代谢净能为成年猪的3倍左右, 矿物质代谢也高于成年猪。可见, 仔猪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相当高, 对营养不全极为敏感。 (2) 消化器官不发达, 消化腺机能不全。新生仔猪消化器官的重量和容积都小, 但增长很快, 出生时胃的质量4~8 g, 容纳乳汁25~50 m L, 20日龄的仔猪胃的质量35 g左右, 容积扩大3~4倍。新生仔猪食物进入胃内到排空 (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 的速度快, 10日龄的仔猪排空时间约为1.5 h, 30日龄的仔猪为3~5 h。新生仔猪缺乏反射性的胃液分泌, 食物进入胃内直接刺激胃壁, 才能分泌胃液, 5日龄左右才能形成反射性的胃液分泌。仔猪的消化酶随日龄增长其活性逐渐增强, 新生仔猪唾液中淀粉酶活性很低, 由于胃内酸性较弱, 唾液淀粉酶在胃内仍能进行作用。胃液中的消化酶主要是凝乳酶和胃蛋白酶, 凝乳酶可起到凝固乳汁和改善乳蛋白的消化作用。胃蛋白酶在新生仔猪胃液中是以胃蛋白酶原状态存在, 由于新生仔猪胃底腺不发达, 缺乏游离的盐酸, 不能将其激活为胃蛋白酶, 不能消化蛋白质。仔猪胃内有乳酸存在, 在5日龄内可水解部分动物蛋白。仔猪胃内的消化作用很小, 主要在小肠内靠肠液和胰液进行消化, 仔猪的肠腺和胰腺发育较完全, 乳糖酶、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都有一定活性, 新生仔猪主要靠胰蛋白酶消化蛋白质, 21日龄后胰淀粉酶的活性增强。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很低, 新生仔猪可充分利用乳糖, 对果糖、蔗糖、木糖等消化率很低。 (3) 调节体温的机能不全, 对寒冷的应激力差。猪是恒温动物, 在正常情况下, 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 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经一系列的应激反应, 维持正常体温。新生仔猪的大脑皮层发育不全, 垂体和下丘脑的反应能力以及为下丘脑所必须的传导结构机能尚低, 特别是5日龄以内的仔猪对寒冷的应激力差。由于仔猪被毛稀疏, 皮下脂肪少, 保温隔热的能力差, 又由于新生仔猪大脑皮层调节体温的机制不完善, 不能有效地进行化学性调节, 同时, 新生仔猪体内能源贮备有限, 每100m L血液中含血糖100 mg左右, 吮食初乳后虽得到营养物质的补充, 但脂肪尚不能作为能源直接利用。刚出生的仔猪处于13℃~24℃的环境中, 1 h后体温下降3℃左右, 尤其在生后20 min内, 由于羊水的蒸发, 体温下降更多, 吃上初乳的健壮仔猪, 约2 d以后方可恢复到正常体温, 如将刚出生的仔猪裸露在1℃的环境中, 2 h可冻昏、冻死。 (4) 缺乏先天免疫力, 容易得病死亡。免疫抗体是一种大分子结构的球蛋白, 由于母体血管和胎儿脐血管之间被6~7层组织隔开, 限制了抗体通过血液转移给胎儿, 使新生仔猪缺乏先天免疫力, 抗病能力低, 易患各种疾病。初乳中含免疫抗体, 其含量变化很大, 母猪分娩24 h以后明显下降, 新生仔猪对初乳中抗体的最大吸收是在24 h以内, 因此, 让新生仔猪尽快吃到初乳是保健的重要措施。仔猪一般在10日龄以后自体产生抗体, 至21日龄仍属免疫球蛋白青黄不接阶段, 35~45日龄的仔猪自体产生抗体逐步达到成熟水平。再加上新生仔猪胃液中游离的盐酸很少, 抑菌作用很低, 故易患病。

2. 哺乳仔猪的死亡分析

(1) 死亡损失仔猪从出生至断奶死亡率20%左右, 严重影响猪群的发展, 造成经济损失重大。据报道, 出生时死亡1头仔猪约损失63 kg饲料, 10周龄死亡1头约损失110 kg饲料。一头母猪年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越多, 每头断奶仔猪应负担的饲料越少。因此, 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2) 死亡原因 (1) 出生死亡:有些胎儿因脐带围绕颈部, 造成死胎或生后即死;有些胎儿在产道内因黏膜破裂过早, 缺氧窒息而死;近亲交配易造成先天不足或畸形, 导致死亡;或因感染猪瘟、细小病毒等, 造成死胎或生后死亡。 (2) 代谢失常:仔猪生后表现正常, 24 h后发生颤抖、萎靡、发出微弱的尖叫声、停止哺乳、转入昏迷而死亡, 大多由于低血糖而致。经血糖测定, 正常仔猪每100 m L液中血糖含量为100~130 mg, 低于60 mg, 易造成死亡。正常仔猪每100 m L血液中乳酸为32~40 mg, 死胎猪高达159 mg, 据报道, 每100 m L血液中乳酸超过70 mg, 就会因乳酸浓度过高而使仔猪死亡。另外环境温度偏低或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活动, 仔猪释放胰岛素的数量增加, 体液失去平衡或造成甲状腺机能亢进, 也常会造成仔猪死亡。 (3) 仔猪下痢:因母猪奶水不足或过浓, 乳质突变或品质差, 易造成下痢而死亡;新生仔猪铁的贮存量很少, 乳汁中铁的含量很低, 仔猪常因缺铁造成食欲减退、贫血、抵抗力下降、生长停滞, 以致下痢死亡;舍内卫生状况差, 天气骤变或舍内潮湿, 场内有传染性致痢的病史, 没有严格消毒, 仔猪易下痢死亡;仔猪补饲具有重要作用, 不根据仔猪的生理特点和特殊要求进行补饲, 常引起仔猪下痢。 (4) 仔猪水肿:新生仔猪常因皮下水肿或浆液过多造成死亡, 可能是溶血性大肠杆菌所致或因缺碘、血液中蛋白质过低而引起的。

(3) 死亡分析 (1) 病因和非病因死亡:据分析, 病因死亡占仔猪死亡总数的24.1%, 其中下痢死亡占死亡总数的13.7%, 肺炎占3.3%, 其他占7.1%;非病因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5.9%, 其中压死、踩死的占死亡总数的33.1%, 弱小或先天不足占17.3%, 缺奶占5.7%, 淹死占2.7%, 冻死占2.8%, 咬死占5.3%, 其他占9.0%。随着产房环境温度的改善, 非病因死亡可能减少, 但忽视防疫消毒, 可能加大仔猪的因病死亡。 (2) 死亡时间:据分析, 体大膘肥的母猪易造成临产时胎儿死亡, 死亡占出生仔猪总数的9.2%, 占哺乳仔猪死亡总数的69.2%。又据河南正阳猪场的分析, 3日龄以内死亡的仔猪占死亡总数的26.63%, 4~7日龄占29.27%, 8~15日龄占20.21%, 16~20日龄占9.92%, 21~25日龄占7.27%, 26~35日龄占2.17%, 36~45日龄占1.15%, 46~60日龄占3.02%。可见, 仔猪日龄越小, 死亡率越高。 (3) 死亡体质量:据笔者的资料分析, 仔猪初生重0.5 kg以下, 哺乳期间死亡占死亡总数的80%以上, 0.6~1.0kg占13%, 1.1 kg以上占6%。可见, 仔猪初生重越小, 死亡率越高。

3. 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重的措施

根据仔猪的特点和死亡原因分析, 抓住初生、补料和断奶三个关键时期, 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仔猪死亡, 加快仔猪增重。

(1) 安全接产提高存活率安全接产是减少出生死亡, 提高仔猪存活率的有效措施, 前文已述及。

(2) 保温防压新生仔猪怕冷, 常被母猪压死或冻死, 适宜于新生仔猪的环境温度是35℃, 生后至3日龄可控制在32℃, 4~7日龄30℃~28℃, 15~30日龄26℃~22℃, 对新生仔猪的保温是提高哺育率的重要措施。将7日龄的仔猪分别置于环境8.3℃和7.2℃, 前者日耗奶量为854 g, 后者974 g, 环境温度降低, 耗奶量增加, 代谢效率降低, 影响了仔猪的增重。

采用全年分娩制的猪场, 宜用封闭式产房, 以火炉、火坑、暖气供暖。适合母猪的环境温度, 并不符合仔猪的要求, 为此, 应给仔猪增加保暖设施, 如保温灯、暖床、电热板等。

(3) 吃足初乳在正常情况下, 仔猪生后靠触觉寻找乳头吮乳, 并具有固定奶头吮乳习性, 自行固定需时较长, 弱小仔猪常被健壮仔猪挤掉, 母猪的乳房没有乳池, 不能随时排乳, 且放乳时间很短, 仔猪因争斗而影响哺乳, 宜于仔猪出生后自选并加以人工辅助, 尽快固定奶头吃奶。

初乳中含有免疫抗体, 母猪分娩后24 h以内乳汁中免疫抗体和抗蛋白分解酶含量最高, 人工辅助固定奶头, 让仔猪尽快吃到初乳, 得到免疫抗体, 提高抵抗力, 摄取营养, 补充水分, 增强体力, 恢复体温。

(4) 及时补充微量元素铁是造血和防止营养性贫血的营养物质, 新生仔猪体内铁的贮存量一般为50 mg, 每日生长代谢约需消耗7 mg, 从100 m L的母乳中仅得到0.2 mg左右的铁, 可见, 仔猪得不到铁的补充, 可于7日龄左右出现缺铁性贫血, 生长发育受阻, 食欲减退, 抵抗力下降, 易患白痢。广西西江农场对2日龄的仔猪注射培亚铁针剂 (主要成分为葡聚糖铁) 1 m L (含铁100 mg) , 10日龄再注射2 m L, 与对照组相比, 成活率提高7.62%, 增重提高37%。广西农垦畜牧研究所对3~5日龄的仔猪肌注牲血素每头1 m L, 增重比对照组提高10.99%, 成活率提高15.78%。亦应注意铜和钴的补充。

硒是仔猪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 仔猪缺硒时突然发病, 食欲下降, 精神不振, 关节肿大, 瘫痪, 严重者突然死亡, 剖检时可见肝坏死, 肌肉苍白、萎缩, 心包积水等病变。发病特点是营养状况良好、生长发育快的仔猪最先发病。仔猪3~5日龄肌注亚硒酸钠0.5 m L, 断奶时再注射1 m L。

(5) 重视补水水是动物血液和体液的重要组成成分, 是消化、吸收、运送养分、排出废物的溶剂, 对调节体温和调节体液电解质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新生仔猪体温高、呼吸快、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 母猪乳汁浓 (乳脂率8%左右) , 故仔猪需水量大, 如得不到水的补充会造成食欲下降, 失水, 消化作用减缓, 常因口渴而饮污水或尿液, 损害健康, 引起下痢, 为保证仔猪饮水, 最好采用自动饮水。

(6) 适时补料母猪的泌乳量于分娩后逐渐增加, 至21 d左右达到泌乳高峰, 后逐渐下降, 哺乳仔猪生长迅速, 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与日俱增, 母猪的奶水已不能满足需要, 对哺乳仔猪必须进行补料, 提前补料具有促生长的作用。仔猪由于牙床发痒而啃咬硬物或拱掘地面, 常引起下痢, 提前补料有益于保健。仔猪开食早, 哺乳期间日采食饲料量高, 增重亦快, 据报道, 7日龄训练仔猪吃料, 30日龄日采食量为0.24 kg, 14日龄训练吃料, 30日龄日采食量为0.18 kg;7 日龄训练吃料, 60日龄个体质量15.0 kg, 20日龄训练吃料, 60日龄个体质量13.5 kg, 30日龄训练吃料, 60日龄个体重10.0 kg。

饲料形态和适口性、环境温度是仔猪认料开食的重要前提, 训练方法有多种, 可利用仔猪出外活动时, 让日龄大已开食的仔猪诱导采食, 或在饲喂母猪时在地面上撒些饲料让仔猪认食, 最有效的方法是强制补料, 仔猪7日龄时, 定时将产床的母猪限位区与仔猪活动区封闭, 在仔猪补料槽内加料, 仔猪因饥饿而找寻食物, 然后解除封闭, 让仔猪哺乳, 短期内即可达到提前开食的目的。

饲料形态以膨化颗粒料为优, 应选用和配制适口性、安全性、营养性、消化性好的仔猪料, 确保仔猪料的质量, 宜采用自由采食, 仔猪开食后, 随着消化机能的日趋完善和体重的迅速增加, 食量逐渐增大, 即进入旺食阶段。影响仔猪断奶体重的主要因素有仔猪的初生重, 母猪的泌乳量和仔猪哺乳期间的饲料采食量, 可见, 抓旺食加大补料量, 是养好哺乳仔猪、提高断奶重的有效措施。

在配制仔猪料时, 应注意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有机酸、香味剂、益生素等的添加。

(7) 提高母猪的泌乳力新生仔猪主要靠母乳维持生存和增重, 提高母猪的泌乳力对促进仔猪生长发育和提高哺育率的影响很大。饲料品质和营养成分、饮用水数量和质量是影响泌乳量的重要因素, 按营养需要进行饲养, 通常情况下, 要做好母猪产前减料和产后逐步加料的工作, 泌乳母猪应适当增加青绿多汁饲料的喂量, 蛋白质饲料种类要多, 必需氨基酸含量高。泌乳母猪的管理程序要有条不紊, 以保证正常泌乳, 要创造安静的环境, 保持圈舍的清洁干燥, 注意乳房卫生, 经常供给清洁的饮水, 适当增加日喂次数, 切忌突然变更饲料。

(8) 加强疫病防控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断奶重, 猪群保健与疫病防控尤为重要, 应做好消毒和免疫, 好的疫苗只有与良好的饲养管理相结合, 才能产生好的免疫应答反应, 对母猪和哺乳仔猪要认真进行免疫。

上一篇:2023年自考申请学士学位注意事项下一篇:站点上报系统技术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