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的雕塑艺术教案

2024-04-14

罗丹的雕塑艺术教案(共10篇)

篇1:罗丹的雕塑艺术教案

教案

《罗丹的雕塑艺术》

乌市七十一中学

刘玮

一、课题:罗丹的雕塑艺术

二、课时:共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三、教学目标: 1:显性目标:

(1)、欣赏西方近代雕塑艺术中的典范人物罗丹的作品,了解以法国为中心的近代雕塑的艺术成就及风格。

(2)、能深入了解及简单分析作品《加莱义民》的创作背景及思想

2、隐性目标:

通过欣赏罗丹等人的雕塑作品,使学生领悟到雕塑可以深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通过雕塑这一艺术语言对自己情感的抒发。

3、情感目标:

课本中所选的几件作品都是罗丹思想精神的表达,我们以罗丹的精神积极他的作品为载体,将真善美传达给学生。

3、教学重点:

(1)、了解罗丹雕塑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

(2)、通过对罗丹的作品的欣赏,领悟其内心情感的表达。

4、教学难点:作品通过怎样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和艺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对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的回忆,介绍西方雕塑艺术的状况及罗丹雕塑的地位,引入课题。

1、请同学们讲一讲自己在课前所了解到的有关罗丹的生平。

2、请同学们讨论“艺术的最终表现是艺术家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

(二)、罗丹简介:

奥古斯特·罗丹 法国雕塑艺术家。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1840年11月12日生于巴黎平民家庭。24岁才开始正式从事艺术事业。1875年,罗丹旅游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等大师作品使他激动不已。1877年他依据真实人物塑造的名为“青铜时代” 男子裸体雕塑获得赞扬。1880年,他的强调表现人类美德为主题的裸体塑像“施洗约翰”展出,进一步提高了罗丹的声望。自此罗丹建立了个人工作室,并接受政府定件,题材自定。他便选择了取材但丁“神曲”的“地狱之门”这一与建筑紧密相连的巨大艺术工程,耗去了他后半生的整整37年,至逝世也未完成。结合“地狱之门”完成的“吻”、“思想者”、“亚当”、“夏娃”等获得普遍的赞扬。1886年完成历史纪念雕像“加莱义民”。其后,完成“巴尔扎克”、“雨果”等一系列名作家、艺术家的塑像。

1916年法国政府为答谢罗丹把全部作品捐献国家,特建立罗丹博物馆。

1917年11月17日罗丹在巴黎附近的缪当去世。

(三)、罗丹的雕塑作品赏析

1、《加莱义民》

历史背景: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人民永难忘怀的历史悲剧。

图片展示加莱义民的不同角度.局部分析:通过对作品的局部分析对作品能深入的了解和简单的分析。(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讨论分析达成目标)。

总结:群像富有戏剧性地被排列在一块象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组雕是一个整体,是一种充满着可歌可泣的义举形象的整体。罗丹以彻底逼近真实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锐的心理刻画和强烈的性格表现在震撼着人民的心。

2.《思想者》青铜:198×129.5×134厘米,1880-1900年,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

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时,费劲心血塑造了这一尊后来成为他个人艺术的里程碑的圆雕《思想者》,它被预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门顶上的。后来独立出来,放大3 倍。最初罗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意在象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

罗丹为什么要用这尊粗壮结实的裸体形象来创造《思想者》,并把它安放在他的大件浮雕门饰《地狱之门》的顶上,用罗丹自己的几句话来解释,他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对于懂得这样看法的人,裸体是最具有丰富意义的。”雕刻家在这件作品中,一方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精确手法,同时表达了与诗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对人类的苦难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悲痛。

3.《巴尔扎克像》

罗丹创作了一系列著名文学家、艺术家雕像其中最为著名并引起争论的是大作家“巴尔扎克”像。为了将这一伟人的精神充分表现出来,罗丹重读了一遍巴尔扎克的主要著作,收集当世人对大作家音容笑貌的描述,研究了法兰西剧院的巴尔扎克半身塑像,又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都兰尼等地体现生活。在此基础上,罗丹又以现实生活中的相似者为模特儿塑造了七个巴尔扎克裸体人物,又将巴尔扎克写作时常穿的僧侣黑袍塑加在裸体上,就这样花费了七年时间,最后完成了“巴尔扎克像”。

4.《沉思》大理石雕像,75×55×52厘米,创作于1866年,现收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罗丹曾经解释说,他是要以这个雕像集中地表现“冥想”,因而抛弃了一切与此不相关的东西。他认为,在一些和主旨无关的局部上加工雕琢,只会损害对中心主题的注意,因此是不必要的。这就是他在这个年轻妇女头像下面保留了一整块粗糙石头的原因。

5、《上帝之手》及其不同的角度

2003年10月一条新闻:著名法国雕塑家罗丹的雕塑作品《上帝之手》日前在阿根廷的一次展览上失窃。

这件雕塑在博物馆中展出时,摆放在卫生间和大门口的附近。雕塑在下午五点半左右失窃,警方随即关闭博物馆大门,并检查了当时在场的所有参观者,但一无所获。这件雕塑约15厘米高,估价在1万美元左右。

6、其它作品欣赏

(四)、思考与讨论:

1、谈谈你对罗丹雕塑的理解及感受。

2、试分析罗丹作品的风格。

3、归纳总结: 对罗丹来说,艺术的美存在于内在的真实表达。它的雕刻作品,无论是青铜雕还是大理石雕,一般采用两种风格:一种是刻意造就粗糙表面和粗旷表面造型的颇有个性的风格;另一种,其特征是抛光的表面和精细的外型。作品的特点:

一、高超的艺术技巧,特别是刻画人物心理技巧;

二、对人体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娴熟的表现力;

三、不断的探索和勇于革新的精神。罗丹的思想与作品是极其一致的,充满了忧郁、苦闷、伤感,及对命运的挣扎。他所塑造的人物都是忍辱负重、现实生活的内涵写照,他的艺术力量不是外在的呼喊,而是理性意义的表露,是内心情感与思想的自然爆发。这正是能够启发观众、打动人心的魅力所在。

(五)、课后延伸:罗丹为传统雕塑艺术划了一个句号。此后西方雕塑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现代雕塑时代。所谓“现代雕塑艺术”,是指罗丹、马约尔、布德尔,等之后的西方雕塑艺术,雕塑家们企图摆脱古典雕塑的束缚,追求新观念和新价值,并采用新的表现形式,这种艺术流派,统称现代派。现代派的艺术家们远离理性,接近感性,不再模仿自然,开始“脱离自然”,“安排自然”,“表现自然”,“解剖自然”,“感受自然”,把自己融化到自然中去。

(六)、课后练习:

1、查找有关马约尔、布德尔及其他现代雕塑家的作品。

2、分析罗丹在整个欧洲雕塑史中所起的作用。

(七)、知识拓展:罗丹博物馆收藏了6600座雕塑作品,包括陶土、石膏、青铜、大理石、瓷等材料制品。巴黎的展馆内展示的大都是罗丹已完成的大理石和青铜作品,包括最著名的《吻》和《思想者》。罗丹不愧为欧洲杰出的古典主义雕塑家。他的艺术作品反映了欧洲发展的历史痕迹,为后人所景仰。

篇2:罗丹的雕塑艺术教案

罗丹的雕塑艺术

教学目的:

1、 欣赏西方近代雕塑艺术中的典范人物罗丹的作品,了解以法国为中心的近代雕塑的艺术成就及风格。

2、 通过欣赏罗丹等人的雕塑作品,使学生领悟到雕塑可以深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通过雕塑这一艺术语言对自己情感的抒发。

3、 通过对罗丹雕塑作品的临摹,初步了解雕塑的艺术方法及其工作的艰辛和快乐。

教学重点:

1、 了解罗丹雕塑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

2、 通过对罗丹的作品的欣赏,领悟其内心情感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对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的回忆,介绍西方雕塑艺术的状况及罗丹雕塑的地位引入课题。

二、罗丹简介:

奥古斯特 罗丹(1840——1917)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罗丹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对资产阶级腐朽势力深恶痛绝,他经常通过雕塑这一艺术手段,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罗丹的雕塑作品赏析

1、《青铜时代》

以一个像植物一样律动而舒展的青年人体,表现人类刚从自然束缚中舒醒过来的状态,以象征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时代特征。这件作品与学院艺术的风格迥然不同,因而受到攻击和诋毁,成为艺术界争论的对象,不断地遭到攻击。但是历史证明,罗丹的这件人体雕塑,是人类文明初始的真实象征和生动写照。

2、《地狱之门》

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个形象,是根据但丁的《神曲 地狱篇》构思创作的,历时达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地狱之门》代表的是罗丹更为内在的痛苦与压抑的`灵魂。

3、《思想者》

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罗丹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教师总结:这是一个强劲而富有内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那生命感强烈的躯体,在一种极为痛苦状的思考中剧烈地收缩着,紧皱的眉头,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躯干,弯曲的下肢,似乎人体的一切细节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驱动,紧紧地向内聚拢和团缩,仿佛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个身体的力量使然。罗丹认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体来表现的,所以,他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籍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4、《加莱义民》

这件作品是大型纪念碑雕塑,这组雕塑以恢弘而真实的历史情境,表现了一种及为悲壮而崇高的精神气节与牺牲行为,以精致而深刻的心理表现,形象地刻画了在死亡面前,不同人物的情感与个性。同时,还以独特的群像形式,突破了传统纪念碑雕塑的程式。

5、《巴尔扎克》

以上我们欣赏了罗丹的几件作品,大家想一想,罗丹的雕塑作品是如何表达他的内在情感的?

四、临摹罗丹的雕塑《沉思》

1、 雕塑的分类

2、 泥塑的基本手法

3、 临摹要求:

a、比例确当

b、形体基本准确

c、注意人物内在神情的表现

五、罗丹雕塑艺术小结

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体塑造融于一体

六、其他作品欣赏

七、课堂小结

篇3:罗丹雕塑艺术中的人本思想

一、人之爱

面对宗教的禁欲和现实的恶俗, 罗丹用原始的男女情爱的主题表达人类永恒的炽热情欲, 以此冲撞人性的丑恶与命运的悲剧。《吻》、《永恒的青春》和《沉思》都是以罗丹的情人克洛黛尔为模特雕刻而成的。其中以《吻》最富盛名, 它是一座大理石双人座像, 高190厘米, 取材于但丁《神曲》中的保罗和弗兰西斯卡的悲恋故事, 在1887年首展时, 还被攻击为色情之作, 罗丹为此大胆辩护说:“裸体同淫猥或放荡无关, 它表现的是真实。”罗丹以极为古典的写实手法雕刻而成, 人物形体的起伏、细腻, 优雅的肌体和姿态, 引起了极为生动的光影效果。罗丹惯用男女裸露身体相拥吻的情态造型来表达一种纯洁的原始的情爱, 在《永恒的青春》、《永恒的偶像》、《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雕塑中也体现出这种跳动的灵与肉的坦荡、真淳。

罗丹用雕塑表达出人类不朽的情爱主题, 升华了精神, 解放了肉体, 把转瞬即逝的情欲物化为一种图腾崇拜, 它荡涤了现实中的苦难、磨折和丑恶、卑琐, 引导人类对青春和爱情的永恒追求。

二、人之力

罗丹在处理人体的雕刻时, 刻意追求粗糙的表面来树立粗犷雄浑的造型, 从而表达一种蓬勃向上的原始生命力和人性被现实苦痛压抑下的内在爆发力。罗丹对人的力量的表现蕴含着深刻的反抗意识, 而不仅仅是肯定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在他的雕塑作品中, 人的力量对峙于现实的“异化”和宗教的“神力”, 那种开辟鸿濛的原始动力;艰深思忖的思想蕴力;永不停息的追索之力将“人”放大, 人作为灵与肉的融合之躯存在与生命区间之中, 他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是亘古绵长的情感律动, 这种情感的内驱力完形人本身的同时, 不断冲突撞击着一切非人性化的阻碍和压迫。

《思想者》是罗丹最著名的人体圆雕作品, 它最初被作为《地狱之门》的横楣上的主题雕塑, 后来罗丹又把它制成一个高达2米的独立雕塑, 最初罗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 意在象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雕像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男子, 他弯着腰, 屈着膝, 右手托着下颌, 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 生动地表现出来, 例如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 使双目凹陷, 隐没在暗影之中, 增强了压抑的情绪;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 有力地传达出痛苦的情感。整个雕像蕴含着一种由内到外的爆发力, 表现为冲破现实的迷惘困顿, 去贴近和把握世界的真实, 直面人生的悲剧, 以探求永恒超脱的人性之美。

三、人之生

罗丹的现实主义雕塑风格来自于艺术家深沉的良知, 他自身有着艰辛的生存经历, 这使得他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人民现实生活的苦痛和悲凉, 他悲悯孱弱者;同情和赞扬劳动者;崇敬个人的奉献精神;咏叹生命的可贵和青春的易逝。罗丹的“民生”思想促使他的艺术视角集中在人生悲苦的真实表达上, 他的雕塑艺术不仅是个人的审美诉求, 更广泛更深刻的是对生命之美的讴歌和对死亡之恶的蔑视。

《地狱之门》是罗丹最为浩大宏伟的主题性组雕, 它是依据但丁《神曲》的《地狱篇》构思而成的, 作品以及真实人物造型来表达“地狱之门”所传达的“你们进到这里, 便丧失一切希望”的死亡审判, 刻画出为情欲、恐惧、苦难和理想所折磨的魂灵, 表现出希望幻灭、死亡笼罩下的极度悲凉。《地狱之门》的顶端是《三个幽灵》的群雕, 三个幽灵实际上都是“人类之父”亚当一个人, 大幅度歪扭的身躯和向一边使劲歪倒的头, 显示了精神和肉体的重压, 表现出一种走近地狱边缘的痛苦挣扎;而宽厚的肩胸和健美的肌体, 却显示着内在的生命与力量。他们那沉冥的表情带着忏悔后的宁静和甘愿自食其果、忍辱负重的勇气, 仿佛坚信自己肉体的力量, 足可以承受无尽的磨难。正下方的横楣上是《思想者》, 他的两边是有罪的魂灵的群雕, 下面的两扇门上分别是热恋中的男女走入地域和地狱中各式各样的恶鬼、奸贼、暴君等《神曲》中的典故形象。罗丹通过《地狱之门》表达自己对人类命运的悲剧性结论:一种对智慧和光明的追求给人类带来了永恒的劫难, 使之堕入痛苦的深渊。更深一层的寓意是用痛苦的死亡刻画强调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挣扎, 进而是对原始生命的歌颂和对文明进化的质疑和焦虑。

罗丹说:“艺术之源, 在于内在的真, 你的形, 你的色, 都要传达情感。”罗丹的一生都在追求人类内心真挚情感的艺术表达, 他的雕塑充满了人生的忧郁、苦闷、彷徨、沉重和挣扎, 他所塑造的人物都赋予了丰富的现实性和人性魅力, 他的艺术力量不是外在的呼喊, 而是痛彻心底的情感宣泄和悲天悯人的艺术良知。正如刘海粟所说“罗丹的创作, 思考人间的疾苦, 歌颂人的创造力、人的尊严和为维护它而付出的代价。”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罗丹雕塑艺术生涯及其主要代表作品的分析与阐释, 发掘罗丹艺术创作中蕴含的人本思想和对艺术真实的追求。对于其艺术上的人文关怀, 通过作品分析归纳为人之爱;人之力和人之生的主题诉求。

关键词:罗丹,雕塑,人性,情感,真实

参考文献

[1]奥古斯特·罗丹著, 沈宝基译:《罗丹艺术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第2版。

篇4:卡密尔 雕塑天才罗丹背后的女人

提到19至20世纪之交的雕塑家,罗丹和卡密尔堪称艺术界中最为出名的一对悲情情侣。对于罗丹来说,卡密尔是模特、学生、亦是情人。而在卡密尔一方,她将自己的命运全然托付给了罗丹,疏离家人、朋友和社交,从肉体到灵魂倾尽一切的狂热,最终给她带来了毁灭。

作为并非出身自“天才”的雕塑家,罗丹初期的艺术之路并算不得光鲜。曾3次投考美术学院而不得,考官更是加以贬低,声明其绝无可能在艺术上有所造诣。罗丹在现代雕塑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成名甚晚;37岁完成《青铜时代》时才崭露头角,于不惑之年完成的《施洗者约翰》才真正功成名就。而卡密尔并非只是花瓶,除了完美的面容,她也拥有着不输于任何一位优秀艺术家的雕塑才华。但仅仅是因为她和罗丹这种难以言述的关系,使得她从作品到人生经历的一切,在当时并未受到公正的评判。

多重身份的定位

——学生、助手与情人

卡密尔·克洛岱尔的名字被大众熟知,更多是因为罗丹。在雕塑家的身份设定背后,她是罗丹的学生、助手,又担任了模特和情人的角色。罗丹和卡密尔相识于1883年,经由老师波舍的引荐,卡密尔成为罗丹第一个女助手。时年罗丹43岁,卡密尔19岁,正值妙龄。

罗丹在其口述的《罗丹艺术论》中谈到女性之美的稍纵即逝:“我并不是说女人好象黄昏的风景,随着太阳的沉落而不断改变,但这个比喻是对的。真正的青春,贞洁的妙龄的青春,周身充满了新的血液,体态轻盈而不可侵犯的青春只有几个月。怀孕期内身体的变化不必说,那欲念引起的疲乏和狂热,使一个女人的肌肉组织和线条很快地松弛了。少女变成妇人:这是另一种美,还是值得赞美的,但是比较不纯粹了。”

罗丹面对女性,不仅是从美的层面欣赏和发掘,同时带有一种极端强势的控制欲和主导性。在他所雕塑的各种作品中,都能见到这种强势带来的外在体现。在斗争中处于弱势的、娇柔的、悲剧性的女性们,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碾过的巨大压力。

罗丹的《青铜时代》在当时因过于逼真而被指责是以实体浇模铸成,使得巴黎沙龙在展出几天后就不得不迫于壓力将其撤除。而《施洗者约翰》则获得1880年沙龙雕塑展的第三名,终获公认与好评。在受法国政府委托制造《地狱之门》后,罗丹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此刻,正是卡密尔进入了罗丹的生活之时。兼备了美貌和聪慧的卡密尔成为了罗丹工作和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后的15年中,卡密尔不仅是罗丹的助手和学生,同时也兼任了模特和情妇的双重暧昧身份。卡密尔在雕塑上的颇具天资,但在罗丹的名声掩映下,她的作品很难受到公正的看待。

卡密尔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身份使她在19世纪末尚未开放的民风中饱受争议和诟病,压力万分。从个人情感上,她对罗丹狂热而炽烈的爱的付出并未能得到回报;而在艺术事业上,她的才华却因为罗丹而始终无法摆脱从属的阴影,双向的打击最终将卡密尔推向毁灭的深渊。

篇5:《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教案

教学目标:

1、罗丹及其相关作品。

2、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的分析感受人物魅力。

3、学习罗丹全神贯注于艺术创作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到同学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想起了我的中学时代。那时老师要求写日记,我没得可写,很难受。我的老师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请问同学们,这句(名言)是谁说的呢?他就是罗丹,享誉世界的雕刻大师。作者正是从罗丹得到了伟大的启示,找到了成功的秘诀,最后成为了奥地利的著名作家。茨威格从罗丹得到的伟大的启示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这篇文章,一起去探寻这个伟大的启示吧!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一起看题目,“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作者从罗丹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他是从哪件事里得到的启示?快速浏览课文,回答这些问题。(幻灯片出示问题)

启示——“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弥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同学个别回答后,齐读句子)事件——作者观看罗丹专心地修改作品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快速把握文章情节、主旨的能力

三、重点研读

罗丹带给作者的启示是专心,大家很快找到了这个词。那么,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词句读出了罗丹的专心呢?

找出文章集中描写这一件事的段落(7-16小节)。教师朗读,学生圈划,批注,交流。抓住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的分析来感受人物魅力(幻灯片出示问题)

7-16自然段写作者和罗丹的第二次会面,着重叙述了罗丹精心修改作品时专心致志、浑然忘我的全过程。

人物描写:从神态、动作、语言,着力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工作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浑然忘我的精神。

1.神态描写:

例句分析:“他的眼睛闪耀着”生动地写出了罗丹有了艺术感觉,发现了需要精心修改之处。“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的蹙着”,生动具体的刻画出了罗丹在修改作品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境界中。

2.动作描写:

例句分析:“退后一步,仔细看着”体现罗丹工作精细入微,全神贯注。“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的把湿布蒙着女正身像”写出雕塑家对作品的极其珍视,对艺术的热爱。“在他快走到门口时,他看见了我”体现罗丹工作的专心致志。“他捏好小块儿的黏土,黏在像身上,刮开一些。”写出罗丹工作的细心,认真,小心翼翼。

3.语言描写:

例句分析:“还有那里------还有那里------”喃喃自语,体现了罗丹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专心致志,平易谦和,朴实亲切。

四、深入思考

为什么说“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这是作者为我们预留的一个悬念。

五、作业:

篇6:《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的教案设计

2、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的分析感受人物魅力。

3、学习罗丹全神贯注于艺术创作的精神,产生走近名人、学习名人优秀品质的愿望。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描写的分析、品味,体会罗丹的专注。

教学难点:

分析、体会描写人物句子的艺术表现力,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刘翔、居里夫人、成龙、贝多芬、比尔·盖茨五位名人的图片)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为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名人优秀品质的关注意识,引出罗丹的故事

2、了解罗丹

这几位名人虽然来自古今中外不同领域,但他们身上都有不同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来自于艺术领域的名人——罗丹。

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材料,下面请同学来说说你对罗丹有哪些了解?

老师出示罗丹照片,代表作《思想者》《沉思》《青铜时代》

罗丹的成功秘诀何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1)作为常识掌握,丰富学生视野

(2)出示作品使学生对大师精湛技艺有深刻体会,引起走近他的强烈愿望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一起看题目,“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作者从罗丹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从哪件事里得到的启示?快速浏览课文,回答这些问题。(幻灯片出示问题)

启示——“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弥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同学个别回答后,齐读句子)

事件——作者观看罗丹专心地修改作品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快速把握文章情节、主旨的能力

三、重点研读

文章集中描写这一件事的段落是7-16小节。教师朗读,学生圈划,批注,交流。

(幻灯片出示问题)

老师小结:现在知道了,原来,大师成功的秘诀就是专心致志。而生活中的许多人,都缺乏对一件事情务实专注的精神,所以难有成就。希望同学们无论是现在学习还是将来工作,都能够静下心来去钻研,争取有所收获,有所成功。

设计意图:(1)这是文章写得是精彩、最感人的一部分,最能体现大师的精神

(2)学生在写作方面对细致、生动描写的技巧掌握欠佳,借此学习

(3)充分实现课堂中的学生主体性,培养他们分析、感悟文本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交流讨论在活跃九年级相对沉闷的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使良萎不齐的全班同学都积极地思考起来,激发新的思想火花

四、主题延伸

而实际上,真正的艺术大师,他带给人的启示也绝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罗丹的为人有更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默读全文,找出相应句子,概括罗丹的这些优秀品质。(幻灯片出示问题)

设计意图:全面认识人物,避免认为罗丹只有专注这一个优点,培养学生全面看待事物的正确视角

五、作业

1、收集课外成功名人的故事一个。

篇7:罗丹的雕塑艺术教案

任务分析:

学习本文,最终应达到能感受罗丹身上所蕴涵的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品质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分析刻画罗丹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需要理解并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需要理解材料的安排,需要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因此,教学本文的起点,在于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3、揣摩人物形象,了解记叙文中描写、议论、抒情的作用。

4、训练学生细读文本,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5、训练学生写启示的能力。

过程及方法目标:

1、利用课前预习,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2、运用读书笔记,了解学生的已知,教师进行有目的指导。、以文本所写的启示为线索,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其中适当引入知识介绍,引导学生思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领悟为了人类美好而又值得的工作要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道理,用以指导学生学会“专心”。

2、学习作者有热情、勇敢、坚持真理,善于思考、观察、欣赏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材料的详略安排

2、细读罗丹进入创作状态时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分析其艺术表现力。

教学难点:

1、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2、茨威格是怎样的一个人,以此分析体会题目中的“我”的作用。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写出各段段意。

2、学生搜集雕塑大师罗丹的有关情况,整理成文字。

3、教师搜集有关罗丹的思想者等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理清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单元学习,指导学生阅读79页的单元综合学习(4)中的“阅读”

1、由学生回顾1—3单元的教学重点导入:这三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各有侧重,又有着内在联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是理解文章的一个起点,理解语境义、把握行文思路都要在这个起点上完成,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记叙文的一个知识点,请看课本79页的“阅读”。

2、指导学生学习“阅读”

学生自读79页的文字,采用圈点法标出要点,相互交流,形成共识。教师在此基础上用投影明确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共享预习资料,由学生用文字介绍雕塑大师罗丹的有关情况。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师强调:

罗丹:法国雕塑家。代表作:《伤鼻梁的人》、〈〈青铜时代〉〉、〈〈地狱之门〉〉〈〈巴尔扎克〉〉

教师投影《巴尔扎克》的图片。

导语: 看完介绍,我们知道罗丹成功离不开他的坚持不懈,离不开他对创作的独特思维,除此之外,他还有哪些秘诀下

面我们就来学习茨威格的《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三、了解作者。

学生自读书下注释,记录下: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评论家

主要作品:传记文学〈〈三大师〉〉〈三大诗人〉〉

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教师补充:

他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渴望出现一个各民族和睦相处的世界。但二战的爆发使他绝望,1942年自杀于巴西。

四、指导学生标出自然段,用投影展示预习内容,师生共同整理,达成一致。

重点掌握下列字的注音和字形:

炽热 魁梧 健壮 弛散 秘诀

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指导学生补好读书笔记:

1、抄好课题及作者姓名。

2、抄写书下注释中的作品简介。

3、抄好重点字词注音。(书下的注音及练习中的)

4、抄好重点词语解释。(同上)

交流总结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同学评价同学的内容概括是否符合以下标准:

全面。

使用的语言是记叙文的规范语言。

师生总结: 记叙了作者年轻时结识了当时已经享誉巴黎的雕塑大师罗丹,回忆了自己初见罗丹时的拘谨,对大师的崇拜,以及从他身上得到的启示。

五、梳理脉络,把握结构。

(一)落实段落大意的概括:交流预习要点是否符合简洁、准确。

(二)根据段意,找到段间关系进行从小到大的组合,即从层到部分的疏理脉络。

就文章看,本文小的组合是第一段与第二段、三段与四段、五段与六段、七段与十六段、十七与十九段,大的组合是将三、四段与七到十六段合并,因为这里讲的是作者与罗丹的两次见面,这样组合事件完整,又与结尾的议论区分开来,体现出记叙文表达方式上的特色。让我们再次感受记叙文的描写、议论的作用。

(三)划分结构,写好内容概括

教师将结构图板书于黑板上。

(四)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由学生找出贯穿材料的线索(启示)

教师小结: 这堂课,我们扫清了字词障碍,从整体上把握了一下文章,下堂课我们将深入分析。

作业:

1、完成练习三,并串词成段。

2、预习:用标注法圈出描写罗丹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及点明题目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用心

爱心

专心

1、理解材料安排的详略。

2、分析罗丹进入创作状态时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认识罗丹这个人物的伟大所在。

3、认识茨威格是怎样一个人

4、文章中心的分析与研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由学生复习文章脉络引到材料详略安排的分析上。

二、理解材料安排的详略。

(一)思考、讨论第一、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投影)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明确要点:这部分内容给读者留下了三个悬念,一是作者的“症结”是什么,二是那位伟大的人究竟是谁,三是“伟大的启示”是什么。由此引起下文。

(二)思考、讨论为什么两次见面中第一次见面写得较为简略。

教师点拨: 从表面上看文章重点写谁?他的言行举止有什么特点?又与罗丹有什么关系?

交流形成共识: 5、6段写作者与罗丹的第一次见面,作者以自己的拘谨和敬畏来反衬罗丹的和善,罗丹告别时的话突出了他善解人意、亲切友善的品质,也使下文记叙的交往过程显得非常自然。

三、直接切入本文重点内容:详写罗丹修改作品的全过程。

(一)检查预习:说一说文中描写罗丹的语句。

(二)学生齐读11到16段,体会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

教师点拨:

1、在“我”看来,罗丹大师已经完工的作品,他为什么还要修改呢?

2、他是如何发现雕塑的毛病的?(审视)

教师表演审视动作,提醒学生揣摩词句。

思考、讨论作者是如何刻画进入创作状态的罗丹的?请选一项描写点评,分析它们的艺术表现力。可用一些问题引导,如“退后一步”中罗丹为什么退后? 又如“闪耀”一词能否删去。

(三)思考、归纳在作者眼里罗丹是怎样一个人?具体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罗丹的优秀品质?(投影)

提示:我们自己在刻画一个人物时常会从哪些方面写?

学生交流后,结合文章具体落实到以下几点:

对待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投入深情、热爱艺术

对待生活:朴素、便饭、粗布工作衫

对待作者:(年轻的名气小的人)

善解人意、亲切友善

温和、激励、诚挚、平易近人

四、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了一位有着高尚品德的大艺术家,他也用自己的言行感染了处于困惑中的作者,作者究竟得到了怎样的感悟呢?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投影:作者从罗丹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

从问题的题干看,我们应该找的句子一定是从“我”的角度出发,从表达方式上看应是议论句。那我们不妨找一找这样的句子。

学生自主完成,说与全班同学听,教师点评明确。

启示:

“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美好而又值得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功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 我察觉我至今在我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五、从作者得到的启示看,17到19段是很重要的,我们想想这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展示投影)

教师以问引导:(1)这些议论对揭示事件的意义有什么作用?

(2)对揭示中心有什么作用?

(3)从结构上看,与开头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这几个问题指引下会了解到如何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

交流明确:

概括了文章所写事件的意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最后一段用自我反省的口吻议论,呼应开头,启迪读者,使文章结构严谨。

六、归纳中心。展示投影:统观全文,中心是什么呢?请概括。

点拨:罗丹对于自己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感情?他对雕塑工作又有怎样的感情?从何处能看出来?

教师教与基本模式:通过什么,揭示什么。

师生在交流基础上明确:

本文通过对艺术家罗丹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品质的描绘,揭示出一切艺术与伟业成功的奥秘在于专心。

七、归纳写作手法。展示投影:作者将文章写得声情并茂,我们看一看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点拨:

1、作者在刻画罗丹时采用了什么方法?

2、文章结构的安排有什么特色?

讨论、归纳:

1、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精神气质,议论、抒情是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既升华了中心,又显得自然而不生硬。

2、文章详略得当,首尾呼应,使文章完整。

八、谈感受,实现学生与文章的情感交流。

1、展示投影:学了这篇文章,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写一写,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写好后,教师进行点拨指导:从本文点明启示语句看,写出的启示应该具备以下条件(投影:启示应该有哪些条件?)

写作启示指导:

从内容上说

①作者得到的启示就是我们的启示,这一般在文章的议 论抒情部分。

②作者领悟到启示的过程和方法对我们的启示。

从结构上说,形式多样,但要有

①明确的启示点(观点)。

②在观点统帅下的课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即启示的来源。③结合自身的实际谈。

2、要求学生看一看自己所写的启示有什么问题,适当修改。

3、跳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回家写一写。(投影)

(1)(作者第一次拜访罗丹时有什么感觉?第二次拜访又经过了哪些心理历程?

(2)“以人为镜,可正衣冠”面对罗丹这面镜子。作者找到了文章开头提到的“症结”了

用心

爱心

专心 吗?文章哪句话与之呼应?

(3)茨威格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什么会从这件小事中得到启发?

(4)结尾三段有什么内在的逻辑联系?

教师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这篇文章实在好,它的描写生动、细腻、形象,突出了中心,议论、抒情恰到好处,点明了中心。文章整体安排详略得当,首尾呼应。在理解内容、揣摩语言的基础上,我们学会了一些阅读理解的技巧,更让我们深刻的理解了“专心是成功的秘诀”,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时刻记住。

布置作业:

1、补好课堂笔记。

2、写好探究与练习二

板书设计

我从罗丹身上得到的启示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1—2)写作者崭露头角的困惑。

第二部分(3—16)记叙作者与罗丹的两次交往

第三部分(17—19)写由第二次交往得到的启示

第二课时

罗丹:

对待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投入深情、热爱艺术

对待生活:朴素、便饭、粗布工作衫

对待作者:(年轻的名气小的人)

善解人意、亲切友善

温和、激励、诚挚、平易近人

探究答案:

跳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回家写一写。

(1)作者第一次拜访罗丹时有什么感觉?(喜悦)第二次拜访又经过了哪些心理历程?(不安-——被吸引——有所感悟)

(2)“以人为镜,可正衣冠”面对罗丹这面镜子。作者找到了文章开头提到的“症结”了吗?文章哪句话与之呼应?

找到。与“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美好而又值得的”呼应。

(3)茨威格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什么会从这件小事中得到启发?

有热情、勇敢、坚持真理,善于思考、观察、欣赏的品质。

(4)结尾三段有什么内在的逻辑联系?

简单的说就是步步深入。

用心

爱心

篇8:罗丹雕塑艺术研究

一、罗丹雕塑创作手法剖析

作为雕塑大师, 罗丹的创作手法多种多样, 具体可以区分为这几种:

第一, 草稿塑造法。《巴尔扎克》问世时, 由于其所具有的与传统审美艺术不相符合的诸多特性例如印象派的光影之效、概念化的画面轮廓、粗糙的表面, 导致这部作品一度被讽刺成为了“粗制滥造”草稿的代名词。“草稿”一词虽源于对其作品的嘲讽与批评, 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确实代表了罗丹的创作手法。对于罗丹的作品而言, 它不再刻意将作品表面打磨平滑, 作品呈现出的是一种原始材料的质感, 比如青铜纹理、大理石坑洼, 表面的粗糙将依附于古典主义作品之上的做作匠气进行了削减, 是一种对自然的还原。在创作的过程当中, 罗丹尽量将材料与思想相结合, 将石头看作肌肉, 将纹理视为线条, 整部作品基于处于用自然说话的状态当中[1]。

第二, 强调“面”的作用。“面”在雕塑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作品的动感、质感等都依赖于“面”的支配与调节, 它的作用不言而喻。罗丹在“面”的处理与选择上作了重要思考, 并在此基础之上创作出了一套运用“面”来突显人物心理活动的技法。在作的作品当中, 《塌鼻男人》是一部典型的以“面”生情的作品。男人脸部的胡须扭转、皱纹纵横, 略显凌乱的头发, 每一个块面、每一条线纹都同光线相冲撞, 产生出强烈的错落感。平面毫无重复与排偶、没有淡漠与空虚暗哑, 男人原本直挺的坚硬鼻梁从中进行折断, 折射出残酷的光泽, 观赏者似乎能从这光芒中感受到疼痛的存在。他对“面”的运用与特性都有着极为精确的掌握, 平面塑造的必要性在他的作品当中体现尤为突出, 罗丹曾在遗嘱当中强调, 不要试图将雕塑表面打磨成光滑平整的凸面体与圆弧, 只有通过雕塑表面的隆起、凹陷才能形成多同的平面, 在微妙的过渡当中, 构筑起一定的三维深度, 以此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二、罗丹雕塑艺术研究

罗丹的作品具有很大的艺术性, 本文主要从罗丹艺术理论当中所呈现的艺术追求以及其它深层次艺术表现力两方面去剖析。

首先, 罗丹艺术理论当中所折射出的艺术追求。这主要表面为以下几个层面:第一, 对于大自然的崇拜之情。从现存记录罗丹的相关书籍当中, 不论是专注于创作经验介绍的《罗丹艺术论》, 还是倾向于阐述艺术情况的著作《美乡的醉梦者》, 都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其内心所要表达的艺术诉求与殷殷追随的对人生的向往之情, 而最明确的一点则即是对于自然的崇拜。在这罗丹的作品当中, 占有有极为重要的份量, 从一定程度上讲, 他的每一部杰作都是自然的鸣响, 整部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与自然的节奏相吻合, 这也是其艺术创作过程当中所遵循的一个基本理念。且这样的理念贯穿于斧凿与言论的始终。比如, 在《罗丹艺术论》当中就有这样的话语:将自然视为你的女神, 将自己的信心交付于她。这不仅是罗丹对于学生的谆谆教导, 而且也体现出其对于自然所表现的无限忠诚。他沉醉于自然万物, 神游于万里涟波之上。在他的意识里, 艺术唯有同自然相结合, 才能发光发热, 它丰富着生命与艺术的色彩, 这是其艺术造诣的精妙之处。第二, 对生命颂扬之情。艺术的灵魂就在于其所呈现的生命, 其中, 由于雕塑本身所具有的三维立体性, 因而对生命的感觉更高, 它要求生命的体现更生动与直接。对于罗丹而言, 生命尤为重要, 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美”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 他才多次选用被人们所公认为“丑”的物体来当作自己的雕塑题材, 他认为, 这样的物体经历了生命的整个过程, 因此他们本身即具有无比的丰富性。此外, 在雕塑的过程当中, 罗丹还非常注重塑造生命感觉。比如在《罗丹艺术论》当中, 其向葛赛尔道出《梅迪契的维纳斯》奥秘之时, 他充满着虔诚且讲话声音极低, 俯身于白石, 如同与爱人偎倚一般, 不断抚摸这个半身像的同时竟然觉察到作品的温暖性。从这里, 我们不难看出罗丹对于艺术当中生命的赞扬与渴求。他着迷于对作品身体的抚摸, 因为他认为, 那样可以感受到心跳的节奏、肌体的温度, 甚至可以感受到血液的涌动。他将这些感受到的东西如实灌输入作品当中, 一直到达材料自身所无法承受之重, 由此导致生命好比从材料当中轻快崩裂一样喷涌而出。总的来讲, 在罗丹的理念中, 艺术源于对生命万物的追求、体验与尊重[2]。

其次, 罗丹作品当中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味。这主要表现在作品当中呈现的浓郁的悲悯情怀之上。第一, 在罗丹的作品当中, 体现出对全人类所特有的悲悯之情。他的作品之所以可以超脱于尘世, 主要源由就在于其无时无刻不折射出的高于现实的大仁慈与沉毅。《巴尔扎克》就是这当中的典型作品。在创作这部作品之时, 罗丹采取了局部突出之法, 选择了独自在静谧夜间进行创作的场景, 睡袍将其身体全部覆盖, 只露出了象征着智慧的硕大头颅。在巴尔扎克沧桑而坚毅的面庞之上, 充满了对于人类的信息与怀疑、怜悯与关怀, 罗丹站在巴尔扎克的角度审视人生, 实则也是他内心的自述, 引导鉴赏者怀有高远之心来体察到这个世界。第二, 在特定的时代, 他也看到了时代当中的蕴藏的无数享乐、拜金与贪婪成份, 它对这个世界是又悲又怜、又爱又恨, 在作品创作之上, 他也将这种复杂的情绪融入至作品当中去, 《加莱义民》就是一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即将赴死的6位勇士面对死亡表现出了狂躁不安、略显怯乏等不同的面部表情。都代表着其对于时代复杂的感触之情。

在艺术的道路上, 罗丹是一位蹈蹈独行的怪才, 在创作的过程中他孤孑的身影与苍茫而崎岖的旷野相互映衬着,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渐行渐远。但他的生命对人类艺术史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是人类画布上那浓墨重彩的一道风景, 随着时间的流逝, 他不会被世人遗忘.作的作品就像是美酒, 时间赋予它的只有价值, 只有那恒久绚烂的金色光泽。

参考文献

[1]宗欣.浅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教育的启示——发现古代雕塑教育的特征规律[J].美术教育研究, Art Education Research, 2012年23期.

篇9:《罗丹艺术论》

文章认为,“罗丹提出的‘不可知’、‘神秘性’,在美学意义上,还是有它内在的合理因素。”至于罗丹是不是鼓吹“天才论”,方文说,“书中有一节专门描写罗丹的一双手——在工作着的手……”“单凭这一双勤劳的、听使唤的、能在瞬息之间捕捉住艺术家最细致的感受的手,就可以在文艺法庭面前为艺术家作证,他所遭到的‘天才论’的指控,完全是不实之词。”

方文最后说,“愿我们的文艺评论家在不断加深自己的理论修养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因为一个缺乏艺术鉴赏力的批评家,就象‘拒绝学习怎样说话的诗人’,是不值得骄傲的啊。”

篇10:《罗丹的情人》:影评

这部近三个小时的电影,若不是阿佳妮精湛的演技和惊艳的容貌,我估计是没有什么耐心了。阿佳妮继《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之后,又演绎了一个为爱执着到癫狂然后就此沉沦的故事,最后的命运与归宿与阿黛尔不尽相同,让人惋惜和感叹。

阿佳妮所饰演的卡蜜儿,应当是使所有女人都羡慕的,有一个优秀的出身,良好的教育,还能做得一手形神兼备的雕塑;有一个偏爱她的父亲,一个疼爱她的弟弟,一个有着共同兴趣的姐姐。她是这样出色,让人惊艳,这一切在遇到罗丹这位雕塑大师之前都是近乎完美的,然而相遇之后,她的人生从此改写。出于崇拜,然后深深地爱慕,她的才华也被罗丹赏识,他们是心心相惜的,理所当然地在一起了。罗丹在卡蜜儿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模样,也在她的身上再一次找回了灵感,而卡蜜儿则是百分百真心地爱着这个才华横溢的男人,为他日夜雕塑,献上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身体、才华、时间、精力,几乎是将整个自己都献给了罗丹。这种美好而宁静的生活持续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后,因为一次怀孕,卡蜜儿逼婚不成,最后和罗丹分道扬镳,开始了自己的作品,此后的数十年,她也仅仅是沉浸在失去爱情的痛苦中,所有的雕塑都是带着痛苦和悲伤。在这之间,卡蜜儿企图和罗丹和好,两人在作品上的意见不同,再次决裂,而这一次则是更为彻底,卡蜜儿的痴情换来的仅仅是罗丹的一句辱骂,她受不起这样的侮辱,再也无法承受罗丹的误解,最终她完全沉沦,精神恍惚,还被遣送到了疯人院,终日疯疯癫癫,年华老去,才华消逝,一段不被理解的爱情,在她心里则是成为了一座牢笼,严严实实地将她锁住、困住。

作为罗丹的学生兼情人,卡蜜儿是如此优秀,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她本应该可以要求更多的,也许是一车的财富,也许是一辈子的忠诚,然而她所要求的仅仅是罗丹的一份承诺和保障她肚子里孩子的一份誓言,这样简单的要求,她也得不到回应,面对罗丹无法给与自己一份安定的生活,卡蜜儿愤然离去,她是无比伤心和难过的,她是这样全然地爱着罗丹,甘愿为他奉献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也甘愿付出一切,这些都得不到罗丹完全的爱,她的黯然神伤和默默落泪以及打胎,这些都是罗丹所不了解的。

在罗丹的眼里,卡蜜儿是他心爱的女人,但一定不是可以共处一生的女子,她也仅仅是他灵感的源泉,而这个来源,他也许可以轻易地在另一个女人身上找到。罗丹所追求的只是艺术品,对他而言,雕塑便是一切,而失去了卡蜜儿的爱,还是可以拥有无数少女的仰慕和爱意。也许他的心里,从此空荡荡的,好像缺了一块,但是这些比起卡蜜儿的伤心欲绝和万分痛苦,则是皮毛罢了。我很理解卡蜜儿的伤心和愤怒,也能懂她的黯然神伤,当一个女子将自己最美好的东西都献给了一个男人,最后竟然是被这个男的变相地抛弃,连一份承诺都给不了的男人,如何能够全心全意爱她呢?卡蜜儿就算是懂得了这个道理,仍然是痴心不悔,为他雕刻出杰出的作品,做他的模特,成为他的情人,就是这样的彻底的付出,后来连一条退路都没有,正是卡蜜儿无所顾忌、全心全意的爱将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都沦陷在这段感情中,最终被伤害。

虽然我很佩服罗丹的创作精神,也为他的作品倾倒,但是他作为一个男人,是不负责任的,他企图在年轻貌美又才华横溢的卡蜜儿身上找回灵感和创作的感觉,也渴望自己能够和卡蜜儿热情洋溢一回,甚至是能够重新体会青春的美好,他是自私的。作为一个天才的雕塑家,因为过于倾注作品和艺术,甚至不惜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灵感,当他发现这个年轻又有天分的女子身上有很多感染他的东西,他一往无前将魔爪伸向了她,让她乖乖地为他创作,并且还不知廉耻地占有她。他所谓的爱,也许只是利益熏心的结果,也仅仅是因为卡蜜儿身上的一种灵气吸引着她,而非真心地爱这个美丽的女子。因为老男人总是会喜欢一些嫩嫩的女子,而卡蜜儿的自动上门,罗丹岂有不收之理?

这段忘年之恋,卡蜜儿的神魂颠倒和最终的沉沦,罗丹的信誓旦旦却最终背叛,卡蜜儿应当看轻这段爱情的,只是她的执迷不悟,最终也将自己送进了情感的囚笼,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才华,失去了最美好的一切。

上一篇:星期四祝福短信下一篇:简爱的读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