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感想

2024-05-22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感想(精选8篇)

篇1: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感想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随笔)

高井槽完小

字应文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教育应该是踏踏实实做事,是对生命的涵养。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不是获取绩效工资的筹码,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教育不仅只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育人,培养学生的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项特长,因为教育不是100米跑,而是贯穿于整个人生的马拉松。特别是当前的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关心”农村教育的人,为农村寻找出路的人,给农村教育制定政策的人,其实都是城里人,他们脱离农村实际,并不是真正了解现在农村的人。现在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回归的问题。教育要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教育回归于生活,回到教育的本源。

篇2: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感想

中外的教育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西方的现代性并非是人类最好的选择,而试图通过教育传统的复兴来挽救社会的堕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中国教育的现代性追求,既不能一味模仿搬用西方现代性的直接成果,也不能幻想将我们的教育传统作为救治西方现代性弊端的灵丹妙药。我们惟一所能够做出的选择,就是重新建构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教育现代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家对个体的制约作用将会越来越间接,制约的范围也将大大缩小。这就意味着个体存在和选择的自由权和自由空间不断扩大。在传统及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个体的生命存在方式及其质量,基本上都是由外在于个体的力量所控制和支配的。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这种控制和支配的权力却让渡给了个体自身。如何安顿并健康地发展自己的生命,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和价值,已经成为每一个个体不可避免的必然选择。

现代的教育不仅已经摆脱了过去的从属工具性质,而且正在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对于个体来说,它已经成为个体生命全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个体生命所面临的问题概括为安身立命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教育传统对于个体的立命方面给予了足够的照顾,而对于安身的问题则缺乏应有的重视;西方的教育现代性直接以个体的安身为出发点,对于立命的问题却作为形而上的东西予以排斥,结果不仅消融了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也给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带来了巨大的问题,许多问题甚至直接威胁到了整个人类的生存。所以,现代中国的教育现代性的建构,应当从个体生命的完整认识出发,对于个体的安身立命问题有个比较圆满的解答。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中国的教育现代性在其本质上,将不再是一种培养人的工具,而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和生命的连接。通过它,个体不仅获得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将人类过去的生命、现在的生命、未来的生命都紧紧相连并汇成一股鲜活跃动的生命之流,同时在个体自我与异己他者之间建立起同感互通的纽带,将由于过度的个人主义所造就的一个个独立而分散的原子式的个体,组合成一种熟悉的、亲切的、和谐的整体,使个体拥有生命存在的充分条件和保障,赋予被孤独和空虚所充斥的生命以充盈的意义。简言之,立足生命存在,关注生命体验,呼唤生命活力,提升生命质量,这就是我们教育现代性的基本内涵,也是教育现代性义无反顾的责任。

(摘自《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3: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感想

这个问题重要吗?很重要:如果连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都不知道, 那就等于不知道干嘛要搞音乐教育, 就等于迷失了音乐教育的目的和方向。

那么音乐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坚持自己一贯的看法:它是情感教育。

为什么不是情绪教育呢?

因为按照心理学的严格界定, 第一情绪不等于情感;第二人的情绪和情感中是由情感为统帅的;第三音乐教育的宗旨在于打动情感。

我收集了若干心理学论述, 它们之间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重大分歧, 所以只需引用其中三条就可基本说明问题:

“情绪和情感是两个难以分离而又有区别的感念。情绪通常是有机体在自然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体验。……因此, 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低级而简单的体验 (当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它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短暂性, 并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 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体验。它是人类所特有的, 高级而复杂的体验。……情感与情绪相比, 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 (第399-400页)

情绪和情感……在现实生活中两者很难区分。即使是那些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 也不同于动物的情绪。人的情绪都能由所赋予的社会内容而改变它的原始表现形式。……人的生理需要服从于社会性需要, ……人的情绪和情感是统一在人的社会本质之中。为此, 有些心理学家不得不把无限纷繁的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affection) 。 (第400页)

新近的学者们已不再象詹姆士和兰格那样, 相信生理激动是构成情绪体验的主要条件。人们通常认为个人对自己身体变化感受的解释, 才是构成情绪体验的主要原因。七十年代初,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 (S.Schachter) 提出了“情绪三因素学说”。他认为情绪的产生不单纯地决定于外界刺激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而是外界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认知过程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其中认知过程起决定性作用。 (第413-415页)

(引自《心理学概论》, 荆其诚、林仲贤主编, 科学出版社1986年7月第一版, 其中“情绪与情感”一章由许宗惠撰写)

音乐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动物, 既然人的情感统率着情绪, 当然音乐教育就不能以打动情绪为目标而应以打动情感为目标;音乐家之所以作曲, 决不是为着打动养鸡场的鸡、达到多产的目的, 并且因而只讲究表现动物性的情绪, 而是为着表达自己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感受与思考所激荡出的情感。——而让学生感受、领悟、共鸣作曲家那丰富、深刻、强烈的情感才应该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目的。

一位老师提醒我, 从音乐教育的目的出发, 当然应该把情感教育作为它的本质;但有的专家说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感觉教育或感官教育, 那是从音乐教育的过程这一角度出发的。

这当然引起了我的反思, 不过反思的结果我还是坚持原来的看法不变。

原因有二:

首先, 音乐学习的过程是先用耳朵听, 即起始于听觉的心理活动和耳朵这个感官的生理活动。但如果就以这个理由确定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感觉教育或感官教育的话, 那会产生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是从某一种或某几种感官 (眼、耳、鼻、舌、身即皮肤) 的活动并产生各种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开始的, 在哲学认识论上我们称其为“认识从感性认识始”。如果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感觉教育或感官教育, 那任何一门课程的本质都可认定为感觉或感官教育, ——那这些“本质” (即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属性) 又怎么谈得上是本质呢?

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上, 把它的本质认定为感觉教育或感官教育, 势必诱导我们的教师只重视“视唱练耳”之类的听觉训练, 而把音乐教育贬低到“听觉康复”、“特工训练”之类的低档次去。

其次, 前面所引的心理学“情绪三因素说”已经说的很清楚:人们对音乐的反应决不是纯生理的或纯情绪的, 认知因素 (包括纯认知因素如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价值观等, 还包括情感中的社会性因素) 会对这种反应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就算不是决定性作用, 至少总有作用吧?把认识过程分解为初级阶段的感性认识和高级阶段的理性认识, 这只是为了我们理论分析的方便而采取的一种“一厢情愿”的抽象做法, 实际上任何人的认识过程都是感性活动与理性活动同时地、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已经是现代哲学认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性常识, 以为音乐感受活动只是从耳朵的听觉活动启始, 那只是一种误解, ——于是把音乐教育的本质认定为感觉教育或感官教育, 也只能是一种误说。

那为什么音乐教育的本质不能说是“美学教育”或“美感教育”呢?

说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学教育, 是从音乐教育内容的角度来考虑的。但美学知识在音乐教育内容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中小学尤其如此, 仅以美学来界定音乐教育内容的特征显然显得狭窄, 所以持这种观点的专家很少。

至于把音乐教育的本质确定为“美感教育”, 我倒是很有些赞同的。

把音乐教育的本质确定为“情感教育”, 而情感是极为丰富多彩的, 其中有着一类很重要的“高级情感”, 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因此说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感教育”与说其本质是“情感教育”并不全面冲突。再说音乐教育确实高度强调美感在学生发展目标上和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要性, 把音乐教育的本质确定为美感教育确实对教师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但遗憾的是, 尽管培养美感非常重要, 可这种美感在音乐教育中是必须迁移的, 要迁移为“美德”、“美体”、“美言”、“美行”等等, 也就是说音乐教育应着眼于学生全方位高雅情感特征的培养、熏陶, 于是把音乐教育的本质只定位于“美感”, 同样显得狭窄, 用它来指导音乐教学实践, 则有可能使我们陷入“唯美主义”的误区。

把音乐教育的本质确定为情感教育, 还应该作两点补充论证。

第一, 美术教育不也可以说本质是情感教育吗?

的确如此。所以, 我实际上想表达的观点是:艺术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如果在艺术教育各门课程中再去寻找区别它们的各自本质, 那就另当别论了。

第二, 如何运用这个本质去区别艺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

曾经有位专家的说法:相对于人的三个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而言, 智育的本质是认知教育, 德育的本质是意志教育 (让学生有遵循道德规范去行为的自控意志力) , ——而美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 旨在熏陶、养成学生丰富、细腻、深刻、健康、高雅的情感特征。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于是它的本质同样应该是情感教育。之所以美育于是艺术教育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各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立价值, 原因盖在于此。

在界定艺术教育的本质时, 我认为还是先把它与智育、德育区别开来再说。因为若干年来就是因为没由做很好的区分, 导致美育进而艺术教育总是沦为智育、德育甚至体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附庸, 正如一句很流行的口号所说的:“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

在完成了上面这个历史性的重要任务之后, 再来选择精细的概念为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美术教育认定不同的本质, 同时为智育、德育、体育直至劳动技术教育的各门课程认定各自不同的本质, 应该再说不迟。

篇4:孙云晓: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家庭教育是让孩子学钢琴、解奥数,还是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选秀,博一夜成名?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看来,家庭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孩子如何去爱,“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人获得幸福,获得发展,而不是所谓的成功。”

正确理解“爱”

记者(以下简称记):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家庭的重中之重。我们普遍看到家长们为了孩子物质上倾尽所有,精神上呕心沥血,但是孩子成才了吗?有些孩子非但没有成才,反而出现一些极端的恶性行为,比如药家鑫杀人、留日学生刺母等。这些恶性事件不仅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目前中国家庭教育的反思。有人说,家庭教育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剧痛。对此,您怎么看?

孙云晓(以下简称孙):在我看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公共教育,家庭教育是私人教育。学校教育由国家培养的教师执行,有统一的教材,体现国家的意志与方针;而家庭教育是由父母主导的个性化教育,是千差万别的。总的来说,学校教育侧重知识教育,而家庭教育侧重情感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如果把家庭教育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爱”。

记: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爱”字?

孙:家庭由爱而生,孩子是父母相爱的结晶。人类社会要发展,就需要爱的传承,爱是教育的最大秘密。

如何理解“爱”,有两个层次:首先,父母要给孩子真正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爱。一个人最难忘的记忆不是父母教给他的道理,而是自己与父母间的感情,这种亲密的生活体验,也是最容易被孩子理解的感情。其次,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爱,由爱自己、爱他人,到爱集体、爱社会、爱国家。

然而,爱也是很容易失控的。每种动物都会出于本能地疼爱后代,人类也不例外。若我们对孩子的爱只停留在动物对后代的爱上,就极易失去节制,陷入爱的误区。现在很多父母口口声声地说爱孩子,却不知如何去爱,也就是说他们陷入了爱的最大误区——没有给孩子真正的爱。

卢梭曾说,要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生活。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假如你让孩子过得像个君王,就不正常了。人在成长的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需要。比如,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会说“这个我来”,这说明他有了独立的需要。如果你不满足孩子的这种需要,还是一味地溺爱,事事包办代替,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权利。这样的爱,只能爱出一个废物。

我一直认为,一个家庭不论多么富有,都不该对孩子过度满足。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节制能力,要敢于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不”。这一点在孩子2~4岁时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他开始在头脑中建立规则意识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有一些不好的举动,比如打人、骂人、睡觉前非要吃糖等,任凭孩子哭闹,做父母的都要果断拒绝。慢慢地,孩子就会知道,原来这么做是不可以的。

记:很多父母以为,爱孩子就是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孙:父母认为,只要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孩子就幸福了。其实不然。一个被过度满足的孩子不一定快乐,因为快乐来得太容易了,他觉得理所当然。

澳大利亚有位心理学博士做过一个“糖果实验”。他从澳大利亚和中国分别随机抽选几十个四五岁的孩子,在每个孩子的面前放两份糖果,一份多,一份少。然后,他给孩子们两个选择:如果你想马上吃糖果,就吃掉少的那份;如果你能够等待15分钟,就可以吃掉多的那份。结果,70%的中国孩子等不到15分钟就提前吃起了糖果;而66%以上的澳大利亚孩子能够等到15分钟以后,吃到了更多的糖果。

这种差异反映出当今中国孩子,特别是受父母溺爱的独生子女的潜在危机。有相关研究证明,那些经得起诱惑的孩子往往比没有自制力的孩子更有忍耐力、更独立,将来也更有作为。而被溺爱的孩子难以抵御诱惑、克制欲望,他小时候不能抗拒糖果的诱惑,长大后就可能无法抵御其他的诱惑。

“爱”不能简单化、形式化

记:现在的父母似乎更关心对孩子应试能力、才艺技能的训练。

孙:是的。有研究发现,80%以上的中小学生父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摆在第一位,而把道德品质放在比较靠后的位置。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你只要学习好,别的都不用管”,被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大多变成了不懂情感的考试机器,药家鑫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他的家庭教育表面上看是挺成功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对人也比较有礼貌,但是父母没有培养出孩子的健康人格,而这是一个人最关键的。这种缺陷平常看不出来,但在关键时刻就会暴露无遗。开车撞人后,具有正常人格的孩子本能、明智的反应就是马上把被撞者送到医院,但药家鑫首先想到的却是“农村人难缠”,他不知道尊重、爱护别人,甚至认为可以为了保全自己去伤害别人。所以我说,这是个“丢了魂的孩子”。

或许父母有苦衷:如今社会竞争激烈、残酷,孩子面临各种压力,父母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学一点,多会一点,比别人强一点。我能理解这种期望和无奈,但是提升竞争力不能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真心爱孩子的父母,怎能不关心孩子的心理、人格发展是否完善呢?

现在,小学教育中学化,幼儿教育小学化,已经把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很多父母跟我说,自家的孩子智力超常,是“神童”。即使孩子的智力并不超常,他们也要送孩子去接受训练,深信“神童是可以培养的”。其实,有研究表明,天才儿童的比例一般是1%~3%,也就是说,神童是后天无法培训出来的。孩子在学前阶段,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游戏和运动,过早地让孩子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一方面孩子学得吃力,另一方面你会发现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这些知识、技能自然就掌握了。

如果父母违反了儿童的成长规律,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厌学孩子当中,学前儿童占30%以上。知识教育的提前介入,可能造成孩子智力的偏瘫。为什么会这样?这源自一种错误的逻辑。这种逻辑认为,孩子童年快乐了,成年后就一定不幸福。因此,为了今后的幸福,只好让孩子童年受点苦,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事实上,这句话需要正确解读。

童年的快乐是一个人一生快乐的源头。一个幸福的人,童年一定是充满爱的。而童年的不幸则是一生不幸的开端,很多有问题的成人追根溯源,大多能发现在童年时其身心曾遭受到巨大的伤害。大量事实也表明,学业的成功不能决定人生的幸福,而心理健康、人格完善,才是决定一个人幸福的主要因素。

记:在母亲节,一些学校组织学生们给父母下跪、洗脚,引发了不同的声音。对此,您怎么看?

孙:我理解活动组织者的良好愿望,但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并不妥当。孝敬父母是应该的,但“跪文化”是一种奴性文化,是一种有伤人格的不平等关系。我曾经呼吁社会将“家长”的称谓改为“父母”。“家长”的含义是什么?一家之长,是家庭的统治者,是孩子命运的掌管者。这样一个充满封建专制意味的称谓,与爱无缘,与现代教育相悖,我们怎么能容忍它四处泛滥?让孩子给父母下跪,意味着父母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而孩子必须对父母俯首帖耳,这样的导向是有问题的。

记:那么,您认为正确的导向应该是什么?

孙:我们提倡孩子“孝敬”父母,而不是一味地“孝顺”父母。对父母、长辈,孩子理应尊重、敬重,但不该完全顺从,不是父母说什么都对,父母有时候也会犯错。孩子既要尊重父母,但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声音,与父母有分歧时可以保留意见,这是人的权利。给父母下跪,可能会给孩子造成见到权威就要屈服的错觉,从而扭曲孩子的人格。

什么是“孝”?子夏问于孔子,孔子说了两个字:“色难。”孔子的理解是,对父母保持一种愉悦的脸色和态度是最难的。不要以为给父母吃饱饭就是孝了,假如把饭“啪”地放在父母面前,像喂猫喂狗似的,这是孝吗?想让孩子孝敬父母,应该引导他们学会关心父母的需求,观察父母需要什么帮助。父母累了,可以给父母洗脚;碰到别的情况,则要以别的方式让父母感到愉快。

学校教育引导孩子爱父母、孝敬父母,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在方式方法上应该注意不能过于简单、形式化。“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孩子或许还不能理解太抽象的事情,但是我们要教孩子学会爱,从爱父母做起,懂得观察他人的需求,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做人要严,学习要宽

记:作为父亲,您是怎样要求自己女儿的?

孙:我对她的要求就8个字:做人要严,学习要宽。

在学习上,我对她的要求比较宽松。一次,我在外地出差,晚上接到女儿的电话。她沮丧地说:“老爸,这次考试我有一门功课不及格,你要有点心理准备啊!”我当即回答:“就是两门功课不及格也没关系,考不好一定有原因。咱找高手帮忙分析分析,以后改正不就行了?”看我说得轻松,女儿也就不那么焦虑了。其实,我也希望女儿考出好成绩,可是如果这时我责备她,除了给她增加紧张不安外,还能有什么?再说,女儿已经尽力了。回家后,我和女儿一起仔细分析了她试卷上的错误,帮助她掌握了正确的解法。从那以后,女儿的成绩有了明显提升。我一直不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试名次,女儿在考上复旦大学前,也从来没有上过重点学校。

记:那您看重什么?

孙:我看重她的快乐成长,并且有自己的兴趣。高二那年,马上要面临高考了,学业多紧张啊,她竟然还在做“中日中小学生勤苦状况对比调查”。我十多年前曾写过一篇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我女儿不完全同意我文中的观点,她觉得中国学生也有不少地方比日本孩子强。我说,不服气没关系,只要你拿证据说服我。结果,她就利用去日本交流的机会,自己做了一项调查,中日文问卷、访谈提纲,都是她自己设计的。最后,她得出结论:中国孩子在学习上比日本孩子刻苦。比如,学业上遇到了难题,多数中国孩子倾向于自己思考,而日本孩子则倾向于求助别人。但是她也承认,在运动和家务劳动方面,日本孩子比中国孩子更胜一筹。我觉得这个结论是比较客观的。

她花了大概一年时间做这个研究,完全是个人兴趣使然。我觉得挺好,不但没阻止,还很支持。结果,她在高考前最紧张的阶段把这个研究报告写出来了,很不容易。

记:对女儿的教育,您是否也有遗憾?

孙:有的。女儿半岁的时候,我因为工作忙,曾把她送回老家,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带了一年。对此,我一直很后悔,觉得这是自己的失职。

虽说,如今城里“独二代”由祖辈抚养的情况很常见,但是有资料显示,隔代教育的成功率不会超过30%,因为隔代教育会带来很多问题。如,由祖辈抚养或没有稳定监护人的孩子,很难建立安全感和幸福感,长大后他们容易在人际关系上出现问题。另外,由祖辈照顾的孩子肥胖率较高。我个人认为,孩子在12岁之前不宜长期离开父母,小孩子最好由父母带。

记:您能否给“独一代”的父母们支支招?

孙:北京有三个独生子女家庭主动联合起来,三个家庭的父母们利用双休日,轮流带孩子走进博物馆,走进农村,走进大自然,变独养为群养,变小家为大家。这不失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新思路,这种模式给了孩子们莫大的惊喜和满足,也解放了家长自己。

我们常说“智慧在民间”,确实如此,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做法具有极强的可借鉴性。所以,尽管我们的家庭教育目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对家庭教育依然充满希望和信心。因为爱是最强劲的教育资源,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无人可比。

篇5:创业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你想创业的话,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创业是非常艰难的,你不能指望着站在一边什么也不做就能成功。你必须意识到公司增长才是你最应该追求的东西,你的公司一旦获得了增长,其他事情都会随之而来了。这意味着你可以把「公司的增长」这一指标当做指南针――来做几乎一切决策。

红树林 Redwoods

让我们先从一个显而易见而又常常被忽略的区别说起:并不是每一家新开的公都可以称之为创业公司。在美国,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家公司成立,这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算得上是「创业公司」。大多数是服务业的――像就餐馆,理发店,修水管业务等等。除了一些极个别例外,这些都不能算是创业公司。

当我说创业公司是被「设置」成能够飞速增长的公司时,是指两方面。一方面是说主观意识,因为大多数创业公司做不到。但另外是,创业公司在本质上就和其他公司有所不同。就像在相同的环境下,一个红衫木的种子与一颗豌豆苗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创业公司」(startup) 这样一个专门的词,用来专指那些能够快速增长的公司。如果所有公司本质上都差不多,但其中一些因为好运或创始人的努力而最终导致公司快速增长,那么我们就不需要一个单独的词汇了,我们只需要将其分为「非常成功的公司」和「不太成功的公司」。但事实上,与其他公司相比,创业公司确实拥有不同的DNA。谷歌(微博)与理发店的区别不是因为前者的创始人比较走运或者非常努力,而是在一开始,谷歌就和理发店不一样。

想要快速增长,你需要推出拥有巨大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就是谷歌和理发店的区别,理发店很难规模化增长。

一个公司能取得快速发展有两个原因:(a) 这个公司必须能制造出很多人都需要的产品; (b) 它所提供的产品可以抵达这些人并为他们服务。理发店在(a)上做得很不错,因为几乎每个人都需要理发。但理发店和其他零售业的问题一样――不能解决(b)。理发店能为顾客提供个人服务,但是很少有人会跑很远的路去理发,而且就算顾客们真的愿意这样做,理发店也没有能容纳他们的规模。

开发一款软件是个解决 (b) 的好方法,但你最终仍然可能被 (a) 限制。大多数企业都被严格限制在 (a) 或者 (b) 上。而那些成功的创业公司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不会被 (a) 或者 (b) 限制住。

创业方向 Ideas

看起来选择开一家创业公司总会比开一家「普通公司」要更好一些。如果你想开一家公司,那么为什么不从最具潜力的类型开始呢?问题在于这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有效市场」。

那些普通公司遇到的限制其实也在保护他们,这是一种权衡。如果你开一家理发店,那么你只需要和当地的理发店竞争,但如果你开发了一款搜索引擎,那么你将对抗全世界。

然而,对于普通企业来说,竞争并不是最重要的保护他们的事,而是提出创新的难度。如果你在一个特定的社区开了一家酒吧,地理位置的局限虽然保护了你免于竞争但也限制了你的发展潜力,所以地理上的局限间接地定义了你的酒吧。酒吧+社区是开展小商业的好主意,当然这样的公司会为 (a) 所限制――无法吸引大量的顾客。你的屏障既保护了你,也限制了你。

相反,如果你想开一家创业公司,你很可能不得不去想一些比较新奇的创意。一家创业公司必须要能推出能够投放到巨大市场的产品;而这类创意如此宝贵,所以所有明显而又优秀的创意都已被付诸实践了。

一般来说,创业想法已经被各种人彻底地选择过一遍了,所以一家创业公司貌似需要做别人忽视了的东西。我本来想说,你必须有意识地寻找别人忽略了的创业方向。但实际上大多数创业公司并不是这样启动的。通常一家创业公司能够成功是因为它的创始人与众不同――能发现其他人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创意。也许到后来他们回望时会发现他们最初的创意的确是很多人的盲区,进而从那开始就努力让自己待在那个区域。但在那些成功的创业公司刚刚起步时,大部分创新是无意识的。

成功的创始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既擅长技术又正好能用技术解决一个问题是非常好的组合。因为技术发展的如此迅猛,以前的糟糕点子逐渐地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创意。Larry Page和Sergey Brin想要搜索网页,但和大多数人不同,他们有技术专长并且都注意到当时已有的搜索引擎不够好,同时他们也知道如何去改进他们。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每个人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当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时,你不得不去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搜索引擎,而这时你会发现旧有算法不够好,当人们意识到搜索引擎的重要性时,谷歌已经成为了该领域的霸主。

这就是创业方向与技术之间的连接了。某个领域的快速变革会揭开并解决其它一些领域的大的,能解决的问题。有时候这些变革是很大的超前,它们改变了一件事情是否能被解决。在 Google 这一案例,最重要的变革是网页的快速增长,那里改变的不是可解决性,而是市场规模。

速率 Rate

一个公司需要多么迅速地增长才能被认为是创业公司?这里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创业」是一根杆,而不是门槛。在最开始的时候,启动某个项目与发表一个理想宣言相差无几。你不仅应该致力于创办一家公司,而是创办一家快速增长的公司,因此你得去搜寻这个类型的idea。但开始的时候,你有的只是一个新信念。在这方面,创办一家公司就像作为一个演员。「演员」也是一根竿而不是门槛。在事业的起步阶段,演员是一个不断去试镜的服务生。成功第一步是不断地得到工作,但当他并不是成功时才能被称之为演员。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创业公司应该以怎样的速度增长,而是成功的创业公司往往具有什么样的增长速度。对创始人而言这不止是一个理论问题,因为它相当于在问他们是否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创业成功的公司通常有三个成长阶段:

1. 最初,创业公司试图搞明白它正在做些什么,在这一阶段公司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或者没有增长。

2. 当创业公司已经明白大多数人想要什么并且如何抵达这群人的时候,就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3. 最终成功的创业公司会发展成大公司,此时增速将放缓,部分原因在于内部的局限性,另一部分原因则在于公司服务的市场已经开始限制其发展。

这三个阶段形成一个S型曲线,而真正决定了一个创业公司的是其第二阶段的增长,它的长度和斜率决定了公司将取得多大的发展。

斜率代表了公司的增长速率。如果有一个数字是每个创始人都应该知道的,那就是公司的增长速率。它是用来衡量一个创业公司的指标,如果你不是知道这个数字,那你就不知道目前你做得是好是坏。

当我第一次遇见创始人并问他们公司的增长速率是多少,有时他们会告诉我「我们每月增加约100名新客户。」这不是增长速率。我们关注的不是新客户的具体数据,而是新客户与现有用户的比率。如果你真的每个月都得到一个恒定数量的新客户,那么你可能遇到了麻烦,因为这意味着你的增长速率正在下降。

在Y Combinator,我们每周都要计算一次增长速率。在YC一个好的增长速率是每周增长5-7%。如果能达到10%,你做的就非常出色了。但如果只有1%,这表明你至今还没有搞明白你在做些什么。

计算增速的最好方法则是营收,而对于还未获取收入的创业公司来说,另一个方法是活跃用户。这样做的合理性在于无论创业公司是否开始赚钱,其营收都可能会是其活跃用户量的某个倍数。

指南针 Compass

我们通常建议创业公司选择一个他们能够达到的增长速率,然后每周要做的只是尽力去完成它。关键的一个词是「只是」。如果他们决定每周增长7%并完成了,那么这周他们就是成功的,除此之外并没有其它需要做的。但如果他们没有完成目标,他们在唯一要做的事情上就失败了,就应该小心。

程序员会知道我在说些什么。我们把创业这件事变成了一个优化问题。任何一个尝试过优化代码的人都知道专注能够带来非常高的效率,代码优化意味着改变一个现有的程序,使其耗费更少的资源,通常指时间或内存。你不必去搞懂程序是如何运作,只需让其运转的更快。对大多数程序员来说这是一个十分有满足感的工作。专注可以让你感受到解决问题可以多么快速。

专注于达到某个增长速度,可以简化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你可以围绕目标增长率做你所有的决策,任何有助于达到增长目标的事都是正确的。你是否需要花两天时间开会?你应该再雇一个程序员吗?你应该更多地关注市场吗?你应该去吸引一些大客户吗?你应该添加X功能吗?所有这一切只要能以你制定的增长率为中心,都可以相应地做出决定。

每周测评增长速率并不意味着你不能长远思考。一旦你经历过没有达标的痛苦(这是唯一要关注的事,但你失败了),你会对此后任何能减轻痛苦的事情感兴趣。例如你会想要再雇佣一个程序员,他也许不会在本周为你贡献增长率,但在未来一个月他可能会完善一些新功能来增加客户。但只有在以下条件都满足时才真的需要这么做:(a) 雇佣新人的干扰不会对你短期的目标造成影响;(b) 如果不雇佣新人,你有足够理由担心自己将无法达成目标。

并不是说你不需要考虑未来,而是在正常的限度内考虑。

理论上来说,这种爬山式的增长方式会给创业公司带来麻烦。他们可能会停止于某个局部最高点,但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从不会发生。每周必须达到某个增长速率迫使创始人不得不去行动,而行动的成功概率总比不行动高。十之八九的情况是,等在原地制定战略只是拖延的另一种形式。对于要攀登哪座高峰,创始人的直觉往往比他们自己想象的更好。再加上创业点子并不孤立,大多数好的点子旁边往往有更好的点子。

更棒的是,不断优化并专注于增长,实际上可以带领你发掘更好的创业点子。你可以将增长需求作为一种创新压力。如果从需要不断调整最开始的方案才能保持增长,比如每周10%的增长速率,那么最后你会发现,你的公司与最初你想做的事可能完全不一样。但是任何能让你在每周保持10%增长率的创业点子肯定会比你最初的点子好的多。

与小生意类似,定位于某个特定区域而受到约束的条件定义了一个酒吧,以某个速度持续增长的则定义了一个创业公司。

通常你应该尽量遵循客观情况带你到哪儿,而不是被最开始的设想限制住。就像科学家应该遵循事实的引导,而非自己假设的结果一样。理查德・费曼说过,大自然的想象力比人的想象力更强大。他的意思是,如果你一直只遵循事实和真相,你会发现更多更酷的东西。对于创业公司而言, 增长率就像事实和真相,每个成功的创业企业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于对产品增长的想象。

价值 Value

要找到每周都以几个百分点增长的产品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你找到了,你很可能就发现了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一个公司每周增长1%,一年后就增长了1.7倍,而每周增长5%的公司,一年后则增长了12.6倍。一个公司每月赚1000美元和每周1%的速度增长,四年后,月收入达到7900美元,比硅谷一个好的程序员的工资还少。而一个每周增长5%的创业公司4年内后将每月将赚2500万美元。

我们的先辈一定很少遇到指数增长的情况,因为我们的直觉里没有这个东西。创业公司的飞速增长有时候甚至连创始人自己都会感到惊讶。

增长速率里的微小变化能够产生质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创业公司」这个专门的词汇,以及为什么创业公司会做一些普通公司不去做的事情,比如融资和被收购。并且奇怪的是,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如此频繁地失败。

想想创业公司能够多值钱,如果其失败率不高,任何熟悉这种期望价值的的人都会感到震惊。这意味着在任何时间,绝大多数的初创公司都会将致力于根本成功不了的领域,并仍然要以「创业」这一宏大的名号赞美他们如自黑般的努力。

这并不会让我不舒服。和其他beta系数高的职业,如演员或小说家一样,我早已习惯了它。但这似乎困扰了很多人,特别是那些已经创办了普通公司的人。有些人很困扰为何这些所谓的创业公司能获得所有人的关注,尤其当他们几乎很少有所成就时。

但如果他们后退几步,看到全景,可能就不会这样愤慨。他们正在犯的错误是根据中位数而不是平均数来对创业公司进行评判。如果根据创业公司的中位数判断,那么创业公司的整个概念似乎是一个骗局。你不得不制造一个泡沫来解释为什么创始人要启动或投资者想要投资它们。但是在一个拥有如此多变量的领域使用中值概念是错误的,如果你看其平均收益而不是中值,那么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投资人喜欢他们,以及如果他们不是中间值类型的人,那么他们选择创业就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交易 Deal

为什么投资人喜欢创业公司?

评估任何一项投资都是一个风险回报率的问题。创业公司能通过这个测试是因为他们虽然有很大的投资风险,但是一旦成功,回报也是非常高。不过这不是投资人喜欢创业公司的唯一原因。普通的缓慢增长型的公司也可以有类似的风险回报率,因为风险和回报值都相对低。那么为什么 VC 仍然只对高增长的公司感兴趣呢?原因就在于它们能通过收回资本获得回报,特别是在创业公司进行 IPO 后,或者被收购时。

为什么创始人想获得VC的投资?还是增长。好的创意和快速增长之间的约束是双向的。你不仅仅需要一个可以规模化的创意去实现增长。如果你有这样的创意而发展不够快速,那么竞争者就会快速赶上。发展过慢对于一个有互联网效应的公司是尤其危险的,而最好的创业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互联网效应的。

几乎所有的公司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来启动。但是创业公司即使在他们已经或者可以盈利的情况下也经常融资。出售一个盈利性公司股票的行为可能看起来比较愚蠢,因为看起来以后会更加值钱,但是比起购买保险要好一点。从根本上来说,这就是最成功的创业公司如何看待融资的。公司可以用自己的盈利来实现增长,但是风投给的额外的资金和帮助会让他们发展地更快。融资可以让你选择发展的速度。

最成功的创业公司往往可以用资金来实现快速增长。因为比起他们需要风投,风投更需要他们。如果愿意,一个盈利的创业公司可以用自己的收入来发展。增速缓慢也许有点危险,但是发展的慢不会扼杀他们。然而风投需要投资创业公司,尤其是那些最成功的创业公司,否则他们将失业。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有足够前景的创业公司都可以获得足以让他们无法拒绝的资金。并且由于创业公司成功的规模,风投可以从这样的投资中赚到钱。你不敢相信你的公司可以如此成功地达到这么高的增长率,但是一些公司做到了。

也有很多成功的创业公司都会收到来自其它公司的收购意向,为什么呢?是什么让其它公司想去收购这些创业公司呢?从根本上说,它跟每个人想得到成功的创业公司的股票的道理一样:一个快速增长的公司是很有价值的。

但是收购方有更多的原因想要收购创业公司。一个高速增长的公司不仅仅是有价值的,也是危险的。如果它保持扩张,它可能会扩张到收购方自己的领域。很多产品并购部分是出于这方面的担忧,即使收购方不被创业公司本身威胁,他们也害怕竞争对手收购它们。因为对于收购方,创业公司具有双重价值,所以通常愿意支付比一般投资者更多的钱。

理解 Understand

创始人、投资人和收购方组成了一个自然的生态体系。它运作良好,但那些外行就趋向于制造阴谋论来解释有些事情。正如先人是如何解释自然世界的运作方式,但这并没有阴谋论来解释所有的事情。

如果你想理解创业公司,理解增长这件事。增长驱动着这世界的一切。增长正是为什么创业公司一般是技术类型的公司――因为能快速增长的创业方向太稀有了,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发现近些年的一些变革,而技术正是驱动变革的最好的源头。

增长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创业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增长使成功的公司是如此的具有价值,以致于尽管拥有巨大风险,但是创业者的期望价值仍然很高。增长也是风投愿意投资创业公司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回报高,也因为比起投资与股票获取股息分红,投资创业公司将更容易监管。增长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成功的创业公司即使在它们不怎么需要钱的情况下仍然会从风投那里获得投资:钱可以让它们选择自己的增长率。同时增长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创业公司会收到很多公司的收购,对于收购者来说,一家快速成长的公司不仅是有价值的,更是危险的。

这不只是你想在某个领域获得成功,你必须懂得它的驱动力。理解增长,是创业公司本质的组成部分。当你在创业时你真正做的事情是解决比普通公司更难的问题。你的使命是找到一些罕见的能快速增长的创意。因为这些创意太有价值了,于是它们很难被发现。

篇6:文化的本质是什么

如何理解文化的`本质

所谓文化,从本质上说就是觉醒的个体灵魂从自体向他者的转移。站在灵魂的角度看,通过这种转移,灵魂克服了宿主生命的有限性,实现了对自然生命的超越。

篇7:数学的学科本质是什么?

听了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林老师的讲座,使我对数学有了更深的领悟,更透彻的理解了数学的学科本质。那么,数学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呢?落实到小学阶段有哪些呢?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需要研究者能从很高的层面对数学有所把握,还需要研究者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定位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等都有所了解。

1.数学学科本质一: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小学阶段所涉及的数学概念都是非常基本、非常重要的,“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本质的”。因此,对小学阶段的数学基本概念内涵的理解是如何学习数学、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恰当的数学观,真正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的载体。基本概念教学非常重要,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将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不同水平。对此见笔者另文《让学生获得什么样的基本知识》(《小学教学》数学版2007年第2期)。

所谓“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是指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现实原型是什么,这一概念特有的数学内涵、数学符号是什么,以这一概念为核心是否能构建一个“概念网络图”。

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十进位制、单位(份)、用字母表示数、四则运算,位置、变换、平面图形,统计。

2.数学学科本质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

数学基本概念背后往往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极为丰富,小学阶段主要涉及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呢?这些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呢?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在学习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中落实。

小学阶段的重要思想方法有:分类思想、转化思想(叫“化归思想”可能更合适)、数形结合思想、一一对应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类比法、不完全归纳法等。

3.数学学科本质三: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

每一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角度,数学也不例外,尤其数学又享有“锻炼思维的体操、启迪智慧的钥匙”的美誉。

篇8: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感想

一、动画的人文属性

自上世纪70年代末电视逐步在中国普及以来, 很多人特别是70年代出生的人从童年时代就开始不同程度地迷恋动画。“变形金刚”、“阿童木”、“葫芦娃”等动画形象早就与那个时代的其他记忆一起被他们深刻铭记, 这些形象也自然地成为了他们喜欢和崇拜的偶象, 就如同今天孩子们眼中的“名侦探柯蓝”、“流川枫”, 还有近期异常火爆的国产动画片中“喜羊羊”、“灰太郎”一样。为什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 动画片仍然能够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有人认为看动画片会使人有满足感、沉醉感、使人感动, 会勾起童年的回忆。其实, 动画之所以能经久不衰, 主要缘于其与我们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也就是其突出的人文属性。

(一) 动画能愉悦人类的精神心理。

“艺术缘于生活”, 动画的可人之处是它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细节艺术地表现了出来, 人们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总能从中找到自己现实生活中曾经历过的某些片断, 进而在回忆、慨叹、甚至感动中获取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如日本动画片《樱桃小丸子》中善意的诙谐感就是人们生活压力的缓解剂。她不爱做作业, 上课迟到, 懒惰, 整天不想上学, 看到喜欢的东西就耍赖皮要父母买。这些动画情节往往就会勾起自己对童年的回忆, 而童年是最无忧无虑的。这样的动画作品存在的价值即在于它凝聚着人类集体或个人的欢乐、忧愁、悲伤、喜悦、焦虑和希望等感情, 因此才会成为我们的需要。一方面, 我们把自己的种种内在需要和感情通过动画表达出来, 所以我们可以在动画中找到人类各种感情的表达;另一方面, 我们也从这些凝聚着人类的内在需要和情感的动画中观照和体验我们的情感和内在需要, 并从中使我们的情感得到宣泄和缓解, 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这就是我们需要动画的第一个理由。

(二) 动画是对空缺现实的想象性满足。

我们需要动画的第二个理由在于:现实境况都是不尽圆满的, 在我们的现实需要和满足之间或多中少总会有些落差, 我们总是生活在不断需要与暂时满足的矛盾关系中, 一个愿望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更大或更多的愿望。从个体方面来说, 每个人都生活在需要——缺乏——满足——新的需要这种无尽循环的矛盾境况中;从人类整体来说, 存在着历史的必要要求和这种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如同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一样。然而, 任何社会条件都不能全部满足人的所有需要和愿望, 我们人类时刻处于现实缺乏的境况中, 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想让自己的愿望取得实际的成就和满足, 这不仅是我们人类的一厢情愿, 而且这种要求会使我们每个人陷入痛苦的泥泞中不可自拔。这样, 我们就需要一种方式来想像性得满足和实现我们的需要和愿望, 从心理上去超越现实的困境。拿美国动画片《超人》举例, 1941年, 漫画《超人》被超过三百种报纸每日连载。以“超人”为主题的动画片、电影和电视剧, 更是在此后层出不穷。毫不夸张地说, “超人”已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成为美国动画英雄的典范, 随之而来的《蝙蝠侠》《闪电侠》等使英雄主义成为美国动画的主题。美国人对现实生活中暴力、抢劫、治安问题的不满促使了“超人”的诞生, 这些虚构的英雄的创造和风靡都是因为人们对于现实境况的不满, 人们需要在“超人”身上寻找到一个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平衡点。动画片中, 人类被设定为会飞的、能变身的、甚至是长生不老的, 这些都是人们对梦想愿望的寄托和释放, 都反映出动画是对现实缺乏的想象性满足。

(三) 动画象征着人类的诗意存在。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引用诗人荷尔德林的话说过:“人诗意地居住。” (1) 人的生存本质是诗意的, 也就意味着人从来都不会满足于现有的生存境况, 人有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愿望, 有提高自己生存质量和精神境界的渴望和能力。而动画, 它在美好的理想社会没有成为现实的漫长岁月里, 在人类及其个体所面临的种种生存困境中, 以及在人们的困惑、茫然、焦虑、缺乏等等现实境况中, 担当起超越现实局限和缺乏的重任, 它以想象性的满足方式使我们从种种现实的困惑和缺乏中暂时解脱出来。它以种种形象去表达我们的诗意生存和对美好的追求。我们沉闷、乏味、单调的人生因为有了动画而充满诗意的光辉。日本动画片《圣斗士星矢》, 以希腊神话和天文知识为基础, 主要描述“圣斗士”们为了女神雅典娜, 为了世界的爱和正义, 为了追求最理想世界而不断奋战的故事。动画中的“圣斗士”们担当起了追求世界大爱于正义的责任。另一部日本动画片《叛逆的鲁鲁修》中的先王和王后, 也就是主人公鲁鲁修的父母, 同样为了制造一个幸福光明、没有罪恶的世界而展开了与不相信有完美世界却为了保留现实世界的儿子鲁鲁修的战斗。

如前所述, 动画因为凝聚着我们的理想、愿望、需求和焦虑等情感而成为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的东西;动画还是人类超越存在困境和以想象性方式来满足现实缺憾的一剂良药;同时动画还是我们人类诗意存在的一种象征系统。

二、动画的本质特征

动画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统一答案的难题。动画的原始概念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animation, 所谓animation, 是拉丁語ani, 也就是灵魂这个词的词源。换句话说, animation就是赋予静止的画以动作, 给图画赋予生命气息, 并将魂注入其中。另一个则是cartoon, 目前是把它当成一种“幽默+闹剧+线描”的绘画风格来讲的。虽然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动画的外在形式、表现手法都在不断进行着演变, 但究其本质来说, 动画一刻都没有改变过。那么动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一) 动画的想象性。

动画的创意思维模式是将没有生命或者是低级生命的物体, 赋予“灵魂”, 这个创意的过程是孕育新艺术形象生命的过程, 因此, 动画的本质特征之一毫无疑问就是想象。有对角色的想象, 对剧情的想象, 对时空的想象以及对声音的想象。

1. 对角色的想象。

在动画创作中, 动画角色是动画家通过想象创造的产物。不管是在纸面的单线平涂动画 (二维动画) 中, 还是立体的材料动画中, 或是电脑图形技术的三维动画中, 它都是具有想象的。日本动画《龙猫》中的龙猫造型设计的客观原形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猫, 但是通过想象, 动画师夸大了猫的自然比例, 并且使其拟人化, 让龙猫站立行走。在《超级无敌掌门狗》和《小鸡快跑》中, 小鸡姜杰和小狗格罗米特都具有和人类一样的才智和勇敢, 这些都是立体动画的经典角色。三维动画《玩具总动员》中, 玩具胡迪和巴斯光年同样凝聚了动画人对动画人物的想象力。动画片不仅对动物角色进行想象, 还有对植物, 非生物甚至是对抽象物象的设计建立想象。例如, 花草会跳舞, 树木会说话, 石头会流泪等。因此, 无论是在何种体裁或表现手段中, 动画角色都是动画师以客观存在的物体为原形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2. 对剧情的想象。

无论在任何题材的选择上, 动画都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战争题材的作品有对战争的想象;校园生活题材的作品有对情感的想象;体育题材的作品有对招式的想象;侦探题材的作品有对案件的想象。这些想象的范畴包括时间, 地点, 角色和事件等。比如, 《机器人瓦利》的时间是未来的2700年, 地点是宇宙中的太空船, 主角是留守地球不停清理地球垃圾的机器人瓦利, 剧情是机器人瓦利在清理地球垃圾过程中发现绿色植物并珍藏起来, 女机器人夏娃来地球寻找生命体搜索到瓦利珍藏的绿色植物之后回太空船启动人类回归地球计划的故事。

3. 对时空的想象。

动画时空的创作是以记实电影的经验为基础, 加以浓缩, 借助第三创作来完成的。时空的想象最为典型的当属日本的科幻动画作品, 上世纪60年代手冢治虫创作的动画《铁臂阿童木》, 主人公阿童木诞生在21世纪的2003年, 那么故事的时空必然是发生在未来, 还有《宇宙战舰大和号》, 其背景空间是2199年的地球, 而影片中又催生了伊斯甘达尔星球的空间, 这些作品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未来式的。

4. 对声音的想象。

动画片中动画角色的发声由画外的自然人进行配音, 动画声音的想象空间有多大可想而知。说起动画配音, 最经典的要属唐老鸭和米老鼠的配音, 当然, 《狮子王》中的丁满和彭彭的声音设计也是具有非常强烈的想象空间的。在动画创作中介入歌舞剧的模式, 在无声源的音乐应用上, 音乐直接代替角色的独白。在《小马王》中, 斯普理特在再次被抓送往修筑铁路的旅途中的音乐, 就表白了斯普理特此时的心情, 这是非常主观的借喻。

(二) 动画的夸张性与简化性。

动画就是夸张与内敛相结合的表演形式, 特征化的夸张和符号式的简化都是动画艺术必不可少的特征。夸张是把刻画对象的细节进行突显和放大。简化则是在创作具体动画角色和剧情的过程中进行选择性的筛选与概括。具体的表现可分为两个方面:

1. 角色和动作的简化和夸张。

北京大学教授彭吉象在《影视美学》中说:“视知觉必须通过“简化”和“张力”这样两种组织方式, 来对对象进行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动画中的角色和动作是简化性与夸张性并存的。日本动画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动画中的角色进行去繁化简, 用简单的线条对人物的表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蜡笔小新》中, 小新的眼睛和鼻子的特征都非常简单和夸张, 体形的造型也是去繁化简, 包括对衣纹的处理也仅用几条简单的线条概括。在动作的设计调度中, 极少的中间画令角色运动更简化更夸张。在《樱桃小丸子》中, 造型与动作也体现了这样的风格。

动画的极简和夸张主义不仅出现在日本动画中, 在美国动画中同样能找到答案。迪斯尼动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的皇后造型十分夸张, 硕大的双眼, 长长的鹰钩鼻, 尖尖下巴, 刻画出一个歹毒的妇人形象。

在中国经典动画《大闹天宫》中, 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造型设计以中国传统京剧脸谱为原形, 进行简化夸张, 打斗动作的设计也是引荐中国戏曲中的打斗动作, 简单夸张的造型和动作设计把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诠释的入木三分, 十分精妙。

简化性和夸张性在动画中的运用是没有国境的, 动画师在诠释角色时对夸张和简化程度的拿捏, 都是动画精彩与否的重要关键。

2. 剧情的简化和夸张。

剧情的简化与夸张是根据题材而定的。动画的题材很多时候来源于童话, 神话, 寓言, 民间故事或科幻故事等, 而这样的题材本身就具备了夸张性。而介于时间意识的浓缩性, 剧情的简化与夸张是必然的。在《疯狂约会美丽都》中, 苏雅带着她的狗布鲁诺穿洋过海到美丽都寻救自己的孙子的剧情描写, 就是对时间意识的压缩化。

综上所述, 对于动画本质问题, 似乎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观点。专家学者对动画作了各种各样的界定, 但始终没有一个定义被认为是完美的, 所以有人干脆认为动画是无法被明确定义的。但以笔者之见, 对“动画”学理定义的探讨可以是百花齐放, 但对“动画”现实功能的理解大家可能都是相近的, 那就是动画已经并将继续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而将动画与日常生活、与人的需要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理解, 就会让我们与动画的本源无限接近。

参考文献

[1][德]M.海德格尔著, 彭富春译:《诗·语言·思》,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第187页。

[1]彭吉象著.《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冯文孙立军著.《动画艺术概论》海洋出版社, 2007年版.

[3]李四达编.《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4]聂欣如著.《动画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5]薛燕平著.《非主流动画电影:历史·流派·大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6]赵前丛琳玮编.《动画影片视听语言》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上一篇:朗读者开场白和结束语下一篇:餐饮原材料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