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024-04-22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共8篇)

篇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中把握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从而分清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的根本区别,克服和清除“人性自私论”的影响。重点难点: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教学重点;自私不是人的本质属性是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在前面学习的有关内容,概括起来分属于两部分知识:一部分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价值观的。而本课所要学习和讨论的则是善于人生观的。那么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看71页前言。现在我们就先讲第一节:

第一节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板书)

1、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板书)

人的属性具有多样性,如有欲望、有理性、会思考、造工具、有语言、能劳动等,但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板书)人的自然属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见页页第三段)。(2)人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3)人有类似动物的自然欲求。食欲、性欲、求生欲。

人以上三方面表现可以看出,人的自然属性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自然肌体要服从生物发展规律,所以人具有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人的自然属性表明了人和动物的联系和共同性,而不能说明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它不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因而不是人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不仅是该类事物的共性,而且是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性)。

3、人的社会属性的主要表现(板书)(请看67页)(1)人是社会的产物。

(2)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3)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4、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区别与联系(板书)区别:

①层次不同。自然属性是人的较低层次的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特有的属性,是人的较高层次的属性。②产生的条件不同。人的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的生理遗传因素带来的;人的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因此,不能把人的自然属性等同于人的社会属性。联系:

①二者统一于人之中。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客观存在的。②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人的自然属性,就没有人的社会属性。③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受人的意识的指导,具有很强烈的社会色彩。(举例)

5、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板书)

(1)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板书)

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如人的语言、思维、制造使用工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关系等,都是人类特有的属性。(2)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板书)自然性中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如68页1段)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6、“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板书)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1)它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板书)

私有观念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这种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有私有观念。当生产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有了剩余产品之后,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才有了私有观念。而且将来,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以后,自私观念也会消失。可见,自私不是人的本质。

(2)它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板书)

自我保护的本能,是动物和人都有的属性,但却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因此不能混同。动物遇到危险只会本能地反抗或逃循。人遇到危险时,也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当情况特殊,人可以把利让给别人,把害留给自己。把动物的自保性说成是人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的曲解。有的人这样说:“人人都有个人利益,所以,人人都是自私的”。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3)它错误地把人的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板书)

所谓个人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个人利益人人都有,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和发展,关键问题是个人利益不等于自私。

自私的本质是损人利己,如果是争取合理正当的个人利益,没有损人,就不是自私,非当如此,还要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国家的很多法律就是维护人的正当的个人利益的。(4)“人性自私论”不符合历史现实(板书)

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有一批具有远见卓识、品德高尚的志士仁人和杰出人物,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甘心情愿做出贡献,甚至流血牺牲。周总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爱戴,就是因为他有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1976年1月8日去世后,联合国下半旗一周哀悼,一些成员国表示反对,秘书长讲了三句话:“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总理终身只有一个夫人?有哪个国家的总理在国内外银行没有一分钱的私人存款?有哪个国家的总理终身受人民爱戴?”反对的人无言以对,下半旗决定顺利通过。

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也有舍生取义、救国救民的志士仁人,在生死系于一念的时刻,把生让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小结:(略)

作业:为什么说“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篇2: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包含的意识。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运用:让学生从理论和事实(典型材料)两方面论证“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中把握——些基本道理。例如: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等等,从而提高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的根本区别性自私论”的影响。4.美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人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统一。(二)整体感知不断克服、清除“人首先了解人、认识人的属性,才能真正理解人生价值,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三)教具准备板书、资料(三)教学过程[典故导人]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人与动物)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新课讲授]1.人的自然属性。(1)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是人与其他动物的相通之处。(2)人的自然属性表现在: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第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第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2.人的社会属性。(重点)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即人作为高级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自然性,是自然界一部分,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规律支配制约;都具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但是人还有社会性,而且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动物不具有。第二,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在进行自然性活动过程中,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例如,人与动物都具有食欲,动物的食欲仅仅是本能的反应,是一种生存,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人的饮食不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一种自然属性,同时它还有保持健康,发展体力、智力的需要,并且有社会交往、联络感情的需要,这则是体现社会属性,所以自然性受社会性制约。(议一议)神舟系列飞船经过四次发射,生命保障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完全可以实现真人状态下的发射运行,这种对人的生命的关注说明生存才是人的本质属性。3.“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1)“人性自私论”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私有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以后的产物,它将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逐渐走向消亡。(2)“人性自私论”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自我保存的本能,是动物和人类共有的属性,但又存在着差别。人在“自保”中受理智、社会道义上的支配。因而把“自保性”说成是人的本质,用于证明“人都是自私的”观点,是对人的本质的曲解。(3)“人性自私论”错误地把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个人利益作为个人生存与发展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人类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就有的,而自私观念只是私有制产生之后才有的一种思想观念。就思想体系来说,是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因此,把个人利益与自私等同起来是不对的。(4)“人性自私论”不符合历史与现实。古往今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涌现过一批具有远见卓识、品德高尚的志士仁人和杰出人物。(四)总结、扩展总结:本课时主要讲了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的主要表现;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扩展。探讨人的本质属性的角度是什么?首先,它指的是人类共同本质特性,而非单个的、具体的个人特性。其次,人的本质属性不是指人的现象特征(如个子的高矮、胖瘦等),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0页。)第三,本质属性并非惟一属性。除本质属性外,人类还有自然性等其他属性。(五)板书设计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1.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人的自然属性。(1)表现。(2)作用。3.人的社会属性的主要表现。(1)人是社会的产物。(2)人的生产活动是社会性。(3)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4.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1)它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2)它制约着人的自然性。5.“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1)它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2)它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3)它错误地把正当的个人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4)它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篇3:教育的真正本质是人的解放

或许是由于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体验, 或许是由于对中国教育的一点点思考, 在自己刻骨铭心的心灵历程中, 渐渐地, 构成了我的一个梦想, 一个关于下一代人健康成长的梦想。

我深知, 他们应当走出黯淡的、单调的岁月阴影, 我也希望我的女儿以及千千万万个孩子得到真正的幸福, 即不再像我们那样经受无限的苦难与心灵的煎熬。

我梦想, 在新的时代里, 每个孩子都能生长出一对翅膀, 一只是自由的翅膀, 另一只是快乐的翅膀。

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身与心的解放, 而教育的真正本质恰恰是人的解放, 不是人的枷锁。冰心先生告诉我,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我想, 这正是成长的真谛, 即依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自然的阳光与空气中自由生长。

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心灵的舒畅, 而舒畅与幸福一样, 是一种真实的个性化的体验。快乐是人生的目标, 更是人生的动力。新的世纪应当是快乐的世纪, 每个快乐的孩子就是一粒快乐的种子, 就像天使一样, 让快乐之花在世界的每个角落绽放。

我深深地知道, 自由往往来自束缚, 快乐往往来自痛苦。今天, 有太多太多的孩子在束缚与痛苦中挣扎, 甚至成为应试教育的祭品。九年义务教育本是国民素质教育, 是合格教育, 是成功教育, 却被应试教育异化为选拔教育、淘汰教育, 让大多数学生成为失败者。这是中国教育的最大悲剧。

我梦想, 在新的时代里, 每一个家庭都是爱的港湾, 每个孩子都是自尊、自信的主人, 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我梦想, 在新的时代里, 每一所学校都是迷人的乐园, 每个学生都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 创新与实践使神奇变得平平常常。

我梦想, 在新的时代里, 每一处社区都是亲情俱乐部, 每个孩子都有众多充满爱心的兄弟姐妹和亲戚朋友, 儿童优先的旗帜高高飘扬。

我梦想……

早在20世纪初, 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了“发现儿童”与“解放儿童”。可是, 当人类送别20世纪的时候, 却遗憾地发现, 这个神圣的使命只能由21世纪的人来完成了。

那么, 怎样解放儿童呢?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主张”:

解放儿童的头脑, 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

解放儿童的双手, 使其从“这也不许动, 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解放儿童的嘴巴, 使其有提问的自由, 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

解放儿童的空间, 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 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

解放儿童的时间, 不过紧安排, 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

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 因材施教。

篇4: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

[关键词]生产力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本质

[中图分类号]B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7)01-0054-0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发展有两大基本尺度,即生产力发展的尺度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尺度。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创造性的物质活动是人类历史的基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人类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为丰富的基础之上,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生产力是许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

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生产力的主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人作为社会物质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又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发展史。生产力不过是许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而各种生产手段、工具等等也不过是人的力量的物化形式。生产力作为“以往活动的产物”和“人们生产能力的结果”,是一种客观的、既得的力量。生产力作为个人的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因此,“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2]123

那么,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是什么?美国的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说:“假定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既定的,那么,它的增长率就由人的行为和人的制度来决定:由人的能力,对物质物品的态度、储蓄、积累与生产性投资的愿望或者制度的自由程度与灵活性这些因素来决定。”[3]可见,人及其能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要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只有能力充分发展的人才能顺利有效地完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艰巨任务。德国经济学家弗·李斯特认为,“国家生产力的来源是个人的身心力量,是个人的社会状况、政治状况和制度,是国家所掌握的自然资源,或者是国家所拥有的作为个人以前身心努力的物质产品的工具(即农业的、工业的与商业的物质资本)。”[4]他特别指出了精神生产力的重要性,把生产力划分为物质资本生产力和精神资本生产力,并指出它们是一国统一的生产力的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侧面,两者相结合才能在生产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马克思在批判李斯特唯心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认为生产力不是什么“精神本质”,而是一种物质力量。在分析各种生产力时,马克思把它们区分为自然的生产力和人本身的生产力,着重分析了人作为生产力的状况。人作为生产力,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社会力同自然力一起成为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由此第一次论证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人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方面,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及由此引起的新的物质生产活动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原因和最初推动力量。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动力来说,尤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体间的利益关系。社会主体——人的需要与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人的需要的实现与满足都不能脱离人的利益而孤立存在,或者说,都不能离开人的一定利益关系,即一定的生产关系。因此,社会主体的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关系就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另一方面,人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西蒙·库兹涅茨认为,现代人口趋势的某些特定方面构成经济增长得以发生的条件,同时也成为经济增长过程必须与之调节的限制条件。在自然资源有效供应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对人均产值提高有各种可能的直接作用。但这绝不是说所有影响都是积极的[5]。因此,在生产力诸多要素中,人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人既是推动生产力的主体因素,也是建立生产关系的主体因素,人是生产资料的支配者。物的要素只有和人的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二、人的发展根本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的本身就包含着人的因素的发展。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力与人的本质力量联系起来,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也即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社会主体力量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能力发展、本性完善、自由获得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历史的人。研究人的问题,绝不能离开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6]43。这表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取决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生产力的影响最大。

人的发展在更根本的意义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的,但人的发展并不是纯理性的追求,它的内在根据就存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物质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说,生产力是决定一切的物质力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也是人的发展必要的物质手段。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的条件下,大多数人可能会失去发展的权利,无法摆脱物的统治或者人的统治。“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南的。”[6]507“发展过程本身被当作是并且被意识到是个人的前提。但是,要做到这点,首先必须使生产力成为生产的充分条件,使一定的生产条件不必须为生产力发展的界限。”[7]这说明,人的发展,首先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最根本的力量则存在于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以及生产条件的改善中。

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生产力是在人们物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人能够直接掌握的社会力量。一方面,生产力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产物,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标志着人们改造、控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程度。另一方面,生产力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方式,是人们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占有自然、保存和发展自己的惟一途径。从这个意义来看,发展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物质的不断丰富上,而且表现在人的不断发展上。生产力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必要条件,没有它,人的全面发展都无从谈起。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充分地得到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逐渐实现。同时,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解放的物质手段,人的解放程度是衡量生产力先进与落后的主体尺度。衡量生产力是先进还是落后,不仅要看它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还要看它带来劳动者的解放程度。普列汉诺夫在许多著作中比较深入细致地说明不同民族和国家、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制约作用。他明确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又制约着地理环境对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一个“可变的量”,它的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8]。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也影响人的全面发展。

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来看,生产力的发展对此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人和自然关系的失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出现的,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只有通过社会生产力的更大发展才能实现。物质力量的后果只有靠物质力量来校正。新资源、新能源的开发,有利于人类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环境的建立,都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更大发展。”[9]可见,只有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展现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只有在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条件下,才能达到马克思所讲的“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三、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在马克思历史进步的评价标准之中

关于生产力发展的评价标准。马克思在历史进步观上的重要变革就在于他正确解决了历史进步的标准问题。他认为,历史进步的标准绝不能到人的精神领域如理性、知识等中去寻找而应该到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即经济领域中去寻找。由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所以衡量历史是否进步,归根到底要看它是促进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马克思也认为,发展生产力固然是历史进步的标准,但发展生产力并不是最终目的。归根到底,发展生产力还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发展和人的彻底解放。只有把发展生产力与实现人的发展、解放结合起来,才是历史进步的真正涵义。这样就把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在历史进步的标准中统一起来。

马克思把生产力作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确定历史发展方面的基本标准,也就是说,它不但从根本上决定并制约着全部社会生活领域,而且从根本上决定并制约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及其趋势。“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上,而总是仅仅从外表的效用方面来理解……”[1]127威廉·肖则断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人类的生产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主题,而劳动力的发展,是这个主题的中心,因而也是历史的联贯性的中心。”[10]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与旧唯物主义者不同,马克思十分强调人作为历史发展主体的能动创造作用,高度重视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巨大历史作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7]219,“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7]222这样,生产力就不只是外在于人的单纯的物质的增长,也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积极展现,是人的潜能、个体、价值的充分发挥与发展。柯亨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生产力的首要性,并不贬低人,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一致的。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人类劳动能力的增长,是“个体的自由活动方式”的进步。同时,承认历史发展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并不意味着把某种超人的东西放人历史。它虽然限定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意义,但在我们达到伴随共产主义才到来的“自觉的社会组织”之前,它恰恰是事实。而要使生产力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一致起来,使个人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日的,使劳动成为个人的自主活动,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占有关系。“现在的情况就变成了这样:各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这不仅足为了实现他们的自主活动,而且就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2]129

四、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首先,我们要简单明确发展的内涵。熊彼特认为,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11]在哲学范畴中,发展的概念有这些:一是事物状态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可以是量的变化,也可以是质的变化;二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跃迁,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三是由低级向高级、南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仅有单纯量的增长而没有质的变化不能构成发展,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发展是在生产力量变和质变相统一基础上的社会大变革的过程。现代意义上的发展,一是指社会的经济增长以及南此而引起的社会变化;二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的转变,即现代化。罗荣渠则提出,“发展一词至今缺乏明确的时空限度,带相当的概念模糊性。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框架来看现代发展,应该把它理解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大过渡。这样,发展作为一个世界历史的范畴就易界定。尽管这一大过渡对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内涵:就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探索现代社会的自身完善与持续发展。”就此,他指出,“社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现代化的过程。”[12]

在当代的中国,发展的本质是什么?结合中国当代的实际来看,当代中国的发展既是经济上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又是人文上的人的能力发展,既是以生产力发展为重点、基础和中心的发展,又是以人的能力发展为最高取向的发展[13]。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概念,指出生产力既不是纯粹客观的物质力量,也不是纯粹主体的本质能力,而是人与物的要素的统一。生产力虽然是主体的人的活动的产物和本质力量的体现,但它又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它既是先辈生产实践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同时又是当代人的生产力的起点和基础。由此可见,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是同一个历史过程,它们统一在当代中国发展的进程中。

生产力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中国当前人口众多、生产力低下、发展不平衡的客观事实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持续的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基础和决定性的地位,它的发展决定并影响着其他一切领域的发展,也决定着人的伞面发展。而作为发展主体的每一个人的发展程度和能力又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程度和能力。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进步,归根到底不是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愿,而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平、平等等观念本身就来源于一定的社会条件特别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而究竟能够实现什么样的公平和平等更是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

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渐进、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它包括国民素质的提高、人的能力平等全面发展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和文化价值观变革等内容。“人尤其是每个人能力的平等和全面的发展”,是当代中国最需要的,却又是最缺乏的,因而应成为当代中国发展本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有赖于社会大众个体发展的参与和支撑,离开人体的能力的自由全面发展,就难以体现出当代中国发展的“后发”优势,难以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要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必经的重要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及广阔的空间,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过程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过程。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

总之,在当代中国,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切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的发展反过来又能促进生产力持续、良好的发展。前者是方式、手段,后者是目标、归旨。对此,党的领导人已有明确认识。2005年,胡锦涛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入的全面发展”[14]。因此,要顺利实现中国现阶段的发展任务,必须保持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美)W.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蔡受百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92-193.

[5]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6]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8]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M].北京:三联书店,1961:170.250.

[9]沈小峰,等.自组织的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245.

[10]威廉·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1](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0:70.

[12]罗荣渠.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7.

[13]庞元正,丁冬红.发展理论论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1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1).

[责任编辑张桂霞]

[收稿日期]2006-12-22

篇5: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教学设计示例(二)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包含的意识。

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运用:让学生从理论和事实(典型材料)两方面论证“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中把握――些基本道理。

例如: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等等,从而提高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的根本区别性自私论”的影响。

4.美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人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统一。

(二)整体感知

不断克服、清除“人首先了解人、认识人的属性,才能真正理解人生价值,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教具准备

板书、资料

(三)教学过程

[典故导人]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人与动物)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1.人的自然属性。

(1)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是人与其他动物的相通之处。

(2)人的自然属性表现在: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第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第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2.人的社会属性。

(重点)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即人作为高级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自然性,是自然界一部分,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规律支配制约;都具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但是人还有社会性,而且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动物不具有。第二,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在进行自然性活动过程中,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例如,人与动物都具有食欲,动物的食欲仅仅是本能的反应,是一种生存,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人的饮食不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一种自然属性,同时它还有保持健康,发展体力、智力的需要,并且有社会交往、联络感情的需要,这则是体现社会属性,所以自然性受社会性制约。

(议一议)神舟系列飞船经过四次发射,生命保障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完全可以实现真人状态下的发射运行,这种对人的生命的关注说明生存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3.“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1)“人性自私论”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私有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以后的产物,它将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逐渐走向消亡。

(2)“人性自私论”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自我保存的`本能,是动物和人类共有的属性,但又存在着差别。人在“自保”中受理智、社会道义上的支配。因而把“自保性”说成是人的本质,用于证明“人都是自私的”观点,是对人的本质的曲解。

(3)“人性自私论”错误地把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个人利益作为个人生存与发展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人类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就有的,而自私观念只是私有制产生之后才有的一种思想观念。就思想体系来说,是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因此,把个人利益与自私等同起来是不对的。

(4)“人性自私论”不符合历史与现实。古往今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涌现过一批具有远见卓识、品德高尚的志士仁人和杰出人物。

(四)总结、扩展

总结:本课时主要讲了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的主要表现;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扩展。探讨人的本质属性的角度是什么?首先,它指的是人类共同本质特性,而非单个的、具体的个人特性。其次,人的本质属性不是指人的现象特征(如个子的高矮、胖瘦等),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0页。)第三,本质属性并非惟一属性。除本质属性外,人类还有自然性等其他属性。

(五)板书设计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1.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人的自然属性。

(1)表现。

(2)作用。

3.人的社会属性的主要表现。

(1)人是社会的产物。

(2)人的生产活动是社会性。

(3)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4.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1)它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

(2)它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5.“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1)它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2)它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

(3)它错误地把正当的个人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

篇6:遗忘其实是人的生理本质

遗忘就是曾经建立的脑细胞相互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联系作用减弱直到其相互作用强度低于记忆阈值。

对短期记忆而言,就是活性脑细胞的感应阈恢复到较高的水平,变得不敏感;对长期记忆而言,就是惰性脑细胞的突触因为长期得不到必要的刺激而退化萎缩。

人们为什么会遗忘:

脑细胞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当反复受到刺激时会发生突触增生,当长期得不到刺激时则会发生突触退化。所以已经建立的联系还要不时进行反复的刺激,才能保持相互作用强度超过记忆阈值,才能保持有效的相互作用联系,否则会退化失效。

尽管人脑的记忆容量很大(达到数十亿个比特),但毕竞是有限的,比起人类一生中所接受到的信息,人脑的记忆容量就更是难以尽数收纳。

假如有一个人过目不忘、历事不遗,那么用不了三天,这个人的脑子里就会很快塞满各种无关紧要的信息,例如每一次排小便大便的情境、吃每一粒饭时的感受、每一步走过的位置等等,其实这些信息只有在其发生后很短的时间内才有用,过后则成为无用的信息,这些过时无用信息多了,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大脑记忆容量,而且大大妨碍了有用信息的检索,因为每次回忆一个有用的信息,都要想起无穷无尽的枝节小事和过时迁境,如此将不胜其烦而无法过正常生活,甚至无力维持基本的生存,假如世界上出现一个过目不忘的人,那么这个人会很快死掉(历事不遗,天诛地灭)。

因此,遗忘是人类经过数万年的生存竞争,而获得的一种适应环境和自我保护的本领,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种更有效地使用大脑资源的宝贵本领。

记忆衰减的近似数学模型:

1)主公式:M(%)=100*(N1*N2)/(T^0.5)2)各变量解释: M=记忆信息残留率(%)T=时间(短期记忆的时间单位是分中期记忆的单位是日长期记忆的单位是年)N1=记忆强度(=参与记忆的脑细胞个数 * 关联突触个数)。

N2=记忆深度(=参与记忆的惰性度总和:短期记忆细胞的惰性度<=1,1<中性细胞<=10,10<惰性细胞的惰性度<=100)。3)公式说明:

当(M>=作用阈)时,记忆有效 当(M<作用阈)时,记忆无效

记忆有效作用阈会受到情绪、健康、营养等的影响 复习就是当记忆仍未失效时进行路径的开通扩阔

由上列公式可见,当记忆深度低时,记忆的衰减速度很快。

为什么脑子越用越灵?

科学界以前均认为,大脑内的神经细元(神经细胞)不会进行细胞裂殖,在我们成年后每天都有大约十万个脑细胞死亡,脑细胞只会一天比一天减少。但这个常识于1998年被推翻了,因为研究人员发现在担负记忆重要任务的大脑海马区(hippocampal area)存在神经元的新生现象。

神经元本身确实不会细胞分裂,但是脑内有一种“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会分化出新生的神经元。新生神经元在脑中担负什么任务,我们还不清楚,只知道小鼠作实验时,它们与某种记忆活动过程有关。也有报告指出,猴子的大脑皮质也会出现类似的神经元新生现象。

究竟是什么促使这种新生现象的出现和控制它的进行速度?有学者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指出,这种神经元新生过程很可能和记忆活动本身有密切关系,当大脑不断受到记忆信息的刺激时,就会分泌出一些特殊的激素类物质,加快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神经元的过程。由此可见,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脑子越记越好记”、“人脑越用越灵”的说法是有相当的科学根据的。如果您真的记性不好,那么笔者介绍一种治疗健忘症的有效疗法,就是努力去记更多的内容,比如背单词!

为什么睡眠不足时记忆力差:

人脑的惰性脑细胞的突触增生过程必须在睡眠状态下进行,如果睡眠不足,则会严重影响人类的长期记忆力。

为什么成绩好的越好,成绩差的越差:

这主要是情绪对学习的循环作用,有人进行过一个著名的老鼠探迷宫的实验,把一批小白鼠分成相等数量的三组,设置三个相同的迷宫,其中第一组所用的迷宫的尽头放有食物和水,第二组迷宫里什么也没有,第三组迷宫的尽头放有一对电极,分别放三组小白鼠进入迷宫入口,第一组的小白鼠,在进入迷宫进头时得到了食物和水;第二组什么也得不到,只是一个出口;而第三组则受到一次痛苦的电击,结果,三组小白鼠学会走迷宫所需要的次数有显著的差别,第一组平均只用了三次即可会了,第二组平均要用九次才学会,而第三组根本就不能学会走迷宫。

成绩好的学生由于上一次成绩好,得到了成就感和精神上的快乐,也就是得到奖励,因而学习的兴趣大提高,越战越勇,心理负担轻,所以效果也就更好;而成绩一般的学生由于缺乏成就感和挫节感,所以成绩一般变化不大;但成绩差的学生因为上一次成绩差,造成心理上的挫败感和对自己的不认同,致使心理压力加大,大大抑制了记忆的效率,所以很容易越学越差。

篇7: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又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人的本质,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关于人 的本质的思考方式。按照传统的说法,本质和关系相比是属于个人的,而马克思 在这里却用关系来说明本质,认为个体不是人们关系的承受者,而是社会关系使

①个体变成社会的人,形成独特的社会品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说明了实在论的 错误。实在论把人看成是社会的首要因素,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个人自身固有的实 在物,把人类、社会和历史看成是由个人的这种内在本质所决定的,进而把这种 不变的内在本质作为衡量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尺度。马克思正是从社 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人,从而认识到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性和两者之间的辩证 关系要正确的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认识人的本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关系的 基本属性。社会关系的两重属性:即具有不可选择性,又具有选择性,它是可选 择性和不可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是指社会关系是一种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 能力对他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确立了。” 同时,社会关

系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又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也是不能 任意选择或违背的。社会关系和发展的规律就是,社会关系要适合生产关系的发 展,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可选择性,是说人们在社会关系 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社会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改 变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和人的本质发展需要的社会关系,选择和发展适应社会生产 力和人的本质发展的社会关系。但是,社会关系的这种可改变性和可选择性,不 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活动,而是以正确认识和掌握一定的客观规律性为前提的。社会关系作为可选择性和不可选择性的统一,实际上反映了人是受动性和能动性 的统一。人一方面接受既定的社会关系对自己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能动的改变 社会关系来改变自己。

篇8: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但事物本身必然包含着自身的本质内涵, 人们对每一件事进行独立思考之后, 众人的认识必然能折射出正确的评价标准。而个人观点的产生取决于人的知识水准、文化素养、价值取向、做人标准、社会责任感。只有经过认真的、科学的、负责的独立思考, 不受环境的制约, 不受他人的影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己的认识才能趋近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才能准确的认识客观事物仗义执言, 才能做到不偏听偏信、不听信传谣, 不忽悠不起哄、不盲目表态。

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取决于人的独立思考。但环境会制约和束缚人的独立思维的产生, 甚至会凝固人的独立思考;舆论的宣传彰显着社会的价值观, 对人的思考起着导向和引导的作用;使人的独立思考受到干扰产生扭曲和消失。

缺少独立思考的人, 没有独立见解, 更没有独立的人格, 意识不到自己是独立精神世界的一员。缺少对人自身的肯定与尊重, 他们只看重物质力量的强大, 却认识不到精神力量的无比威力。他们忽视人的尊严, 或不去维护人的尊严, 或认为根本就得不到尊严。他们只从事物的表面判断是非, 不去追溯背后的实质本性, 变相成了舆论的附庸和随风倒, 缺少灵魂丧失人格人性扭曲。

失去独立思考的人, 就失去了作为独立人存在的意义, 世界上就不多这么一个也不少这么一个, 只能在统计的百分比中多了个分子而已。没有独立思考就不会有个性, 只是人云亦云随大流跟着跑。这时众人的思想就成了一个人的思想, 反过来一个人的思想也就制约了群体的思想。没有了个性就会千人同声万人同腔, 社会就失去了生机就不会有创新, 没有了创新社会就会停滞不前。这就会产生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 就可能产生集权和专制。

产生缺少独立思考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外部大环境的强行制约, 个人在大环境下无能为力;生活小环境的束缚, 个人身边的强力影响潜移默化;缺少科学知识、历史知识、不学无术难辨真伪;缺少对社会发展的憧憬, 不敢坚持真理真实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听之任之逆来顺受;或从有独立见解的人碰壁的过程中吸取消极教训。他们往往只听信结论, 不去分析产生的原因。

上一篇:特色唐僧取经述职报告下一篇:父母的爱是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