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县十二五交通规划

2024-04-08

吉水县十二五交通规划(精选6篇)

篇1:吉水县十二五交通规划

吉水县“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一、概述

(一)工作背景和编制依据

“十二五”期间是我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公路水路交通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战略机遇期。为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先行军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交通运输快速、科学、安全、协调发展。根据省交通运输厅《关于编报江西省县级“十二五”交通运输规划纲要的通知》(赣交规划字[2009]1号)要求,结合吉水县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前景,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目标和原则

编制本规划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准确判断形势,明确阶段性特征;科学设定发展目标,保持快速发展;合理确定发展重点,促进协调发展;充分体现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科学发展;强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政策措施研究,保障规划实施。

二、经济社会及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吉水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年一个新变化,三年迈上新台阶,五年实现新跨越”的发展目标,坚持大开放战略,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了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社会不断进步。

(一)2010年全县经济发展预期如下:

1、国内生产总值48.33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8.62亿元,第二产业23.82亿元,第三产业15.8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21.7%、17.2%。

2、人均GDP9578元,年均增长14.1%。

3、财政总收入3.75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7亿元,年均增长15%。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4亿元,年均增长20%。

5、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年均增长8.3%。

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000元,年均增长9.3%。

(二)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1、公路。“十一五”以来,吉水县紧紧抓住国家对公路建设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加快了公路建设步伐,全县公路交通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到2010年底,全县有公路通车里程1751公里。

(1)按养护类型分:列养公路1335公里,占76 %;其中国道、省道125.8公里,占7%,县道310.52公里,占17.7%;乡村公路898公里,占51%。

(2)按行政等级分:国道一条44.78公里,省道4条81公里,县道13条310.52公里,乡村道290条1315公里。

(3)按技术等级分:一级公路13.565公里,二级公路181公里,三级公路89公里,四级公路1467公里。

(4)按路面铺装类型分:沥青路面120公里,水泥路面1060公里,砂石路面571公里。

(5)“十一五”期间,吉水县完成公路建设投资4.2亿

元,完成吉泰工业走廊105国道快速通道吉水段一级油路13.565公里,完成县通乡公路改造项目5个共62公里,新改建国家农村公路改造工程735公里。构筑起了以省、县道为支撑的“二纵五横两斜”的公路网主骨架,形成了县乡公路、通行政村公路为支线,支干相连、横亘东西、纵跨南北、外通内畅的公路交通网络,依托快捷的公路交通,打造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

2、内河。2006年由省航运局投资建设的墨潭作业区内斜坡码头下侧河岸护坡工程,工程造价49万元,护坡工程建一级平台2736平方米。我县现有货运码头4座、客运码头1座。其中县城2座货运码头、1座客运码头因县城规划建设被征用。

3、运输及站场。“十一五”期间,吉水县新建汽车客运站4个,农村客运候车亭105个,货运站场2个。到2010年底,货运车辆达到3924辆32777吨位;道路客运量325万人,道路货运量791万吨。

三、“十二五”交通运输规划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努力提高交通公共服务能力,突出交通基础设施主战场,以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抓好道路客运站、候车亭和农村渡改桥建设,为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改造吉泰工业走廊105国道快速通道吉水段一级油路31.21公里,县道一级公路改造11公里,省道二级公路改造25公里,农村公路改造1200公里。到2015年底,国道一级比例实现100%,省道二级比例达到100%,农村通自然村公路硬化率达到80%,新建赣江特大桥一座,修建货运码头6个,新建客运站11个,候车亭120个,全面适应和促进我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建设重点

1、公路建设。改造105国道赣江大桥至八都段31.2公里一级油路,省道吉新线25公里;改造县道朱北线二改一油路11公里;新建通农村水泥路1200公里。

2、公路客货运输站场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县重点发展货运业和货运物流业,促进货运运力发展,引导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发展信息平台,建设上规模货运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农村客运网络建设,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100%乡镇通客车、行政村通客车,扩建村及客运站或简易候车亭,极力方便群众出行需求。“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建乡镇客运站11个,农村客运候车亭120个,在县城及八都镇新建货运物流站场3个。

3、公路养护。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十二五”期间,新增农村公路养护里程1200公里,到2015年底,农村公路养护里程达到2130公里。

4、港口码头建设。由于峡江水利枢纽工程规划建设,将淹没我县境内全部港口码头设施,码头、站房、货场都将拆迁报废,严重影响水运事业的发展,为尽量降低峡江水利枢纽对水运的影响,经实地勘测,我县港口码头将重新进行如下规划布局。“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旅游客运码头2座,规划建设货运码头4个。

(四)建设项目排序(见附表)

附件:

1、行政区域图

2、区域交通现状图

3、区域交通规划图

4、建设项目排序表

篇2:吉水县十二五交通规划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惠民、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在全场干群共同努力下,我场按照“十一五”规划,圆满完成规划工作任务,主要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社会进步,平安和谐发展

(1)策湖辖区内6村、2场通村公路全部完成。

(2)策湖辖区内通信,有线电视全覆盖,教育、卫生配套设施完善。

(3)已完成四壕村、山洲坪村两个村新农试点村任务,完成策湖村为新渔村建设任务。

(4)企业干部、职工全员进入 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疗,农村参合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普及率100%。

(5)策湖养殖场2007年被评为全国健康养殖示范场,2009年,中央财政现代生态农业示范核心区项目区落户策湖。

(6)配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县政府、县旅游局完成策湖生态湿地风景区规划设计方案。

2、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近五年来,场城镇居民可支配年收入达到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80元。全场年产鲜鱼达到800万公斤,年出栏牲猪0.8万头,出笼家禽20万只,菱、藕、瓜、果、菜各500万公斤,螃蟹10万斤,2009年,生产总值达到1.12亿元,人均GDP15750元,与十五”比增长76%。

3、事业结构调优,发展后劲增强。

近几年策湖已建成两大基地和沿湖四大种、养殖板块经济带。

两大基地:一是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策湖是国家农业部认定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是省农业厅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地,是创水产大县龙头养殖基地,养殖的农产品品质和规模在全县位居前列。

二是城镇居民休闲渡假,旅游观光基地,是武汉城市圈的后花园,是长江经济带和黄石市对江联合开发的主要生态湿地保护区。策湖可以游万亩大湖,赏千亩荷花,看白鹭群飞,钓名特鱼,吃茅山贡蟹,是武汉城市圈居民,黄石江北工业园、散花工业园区居民休闲、旅游渡假的最佳选择。现已年接待客人达到4万人次。

四大板块经济带:场南部沿“黄黄”调整公路两边是鱼、猪、禽立体生态高效养殖经济带;湖区东北部沿湖村是菱、藕、瓜果菜种植经济带;湖区北部丘陵岗地是地膜花生、双低油菜、板栗、柑桔特种植经济带;湖区中心是鱼、蟹、虾配套养殖垂钓休闲经济带。

4、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经济缺乏,除了作坊式加工业没有上规模工业企业。

(2)财税收入缺乏,集体收入只有水面上交,没有税费源。

(3)湖区洪水威胁的局面还没有改变,主要原因是进入湖区水量大,污泥淤积湖床抬高,蓄水量变小,加上湖堤年久失修,以致严重威胁湖区人民的生产生活。

(4)交通落后的面貌没有改变,虽然通村公路修通,但由于我场是武汉、黄石的后花园、特色垂钓园,进出车辆较多,进场主要交通要道只有4米宽,部分路段只能单行,堵塞严重。

二、十二五规划

(1)、发展思路

依托策湖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来定位,我们的发展思路是建设两大基地,着力提升农业,重点落实旅游业,加快发展加工业。

一是把策湖建成散花项目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散花中百物流名特水产品原料供应基地。

二是把策湖建成国家级生态湿地风景区。策湖是个天然大湖,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湖阔水好鱼多,在策湖泛舟游湖,观其荷、闻其香、听其歌、钓其鱼、吃其蟹享受大自然,品尝农家乐。

三把策湖的无公害农产品送到散花工业园区加工增值,送到中百物流贸易市场销往全国;把武汉城市圈的市民引到策湖生态湿地风景区休闲渡假,把黄石市和散花江北园区员工引到策湖建别墅落户。

(2)、发展、建设重点

策湖湖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模式的重点是:提升农业——突出发展水产种养业为主的绿色经济;改造农村——突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湖区不受涝灾;致富农民——加快发展策湖生态湿地风景区旅游业和水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三产业:

<1>、着力提升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主要是做好三件事:

一是把茅山大闸蟹这个品牌做大做强。策湖水草资源丰富,水质清新,益于螃蟹生长。今后我们将要扩大投放力度,力增年产突破10公斤。

二是把策湖菱藕产业做大做强,策湖湖叉、湖滩较多,销售已形成市场,现在主要是产量不够,规模不大,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三是大力推进订单渔业,积极做好与神鹭公司的服务工作,大力发展小龙虾、罗非鱼、鲜菱角和种养规模为神鹭公司提供优质生产原料。

四是大力发展蓝色工业,策湖是个渔米之乡,但出售的都是原产品,卖的是鲜鱼、鲜藕、鲜菱、鲜莲蓬、鲜荷叶,没有一个蓝色加工企业,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2>、改造农村,主要是做好几件事:一是排除水患,湖区得益于水,忧患也是水。因此,我们要继续大力整治险段,加固硬化湖堤,使湖区变水患为水利,造福于民。

二是实施村庄绿化改变村容村貌,在抓好村垸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落实“四化”任务(1)、通组公路化;(2)道路林荫化;(3)、农院林果化;(4)、安全饮水化。

三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的要求,把沿湖各村的集体精养水面进行改造,提高抵御涝灾能力,确保村级百万集体收入逐渐增加。

<3>、致富农民,主要突出抓非农产业,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的关健在于不断抓非农产业空间。在这方面散花工业园、江北工业园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非农就业空间,在不离家的情况下当工人。我们应做好两件事:

第一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目标,培训培养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就地打工,做到农业、渔业、务工三结合。

第二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引进策湖水上休闲渡假开发商,把这个好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利用好,让渔民在养鱼垂钓休闲中得到更大的实惠。

(3)、重要发展途径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统筹策湖湖区区域经济发展之路,实现资源一体化开发、产业一体化布局、产品一体化经营、生态一体化保护。

<1>、资源一体化开发。策湖有两大资源:一是水资源丰富,但蓄水量不多、不深,必须加高加固沿湖湖堤;二是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湖区四周人文景点多,没有得到开发,建设湖区旅游产业必须按照游万亩大湖,赏千亩荷花,看白鹭群飞,钓名特色鱼,吃茅山贡蟹思路一体化开发大湖。

<2>、产业一体化布局。策湖应布局好三大产业:

一是无公害水产品养殖产业,主要抓好渔蟹混养、渔虾混养、渔猪立体循环养殖,养殖、垂钓、休闲一体化。

二是突破性的发展水产品的加工转化,加快产品增值,这里一要依靠神鹭公司;二要引进荷花、莲蓬、莲藕、菱角加工企业;三要做好做大螃蟹产业。

三是水上休闲渡假旅游产业,主要是筑巢引凤,其一要做好旅游规划,其二要逐步通过立项等途径加宽进场公路,沿湖湖堤加固硬化,改变湖区环境。

<3>、产品一体化经营。主要是做好支部+协会+农户,神鹭公司+支部+农户,神鹭公司+协会+农户等一体化经营之路,通过神鹭把无公害水产品销往全国乃至全世界。

<4>、生态一体化保护。策湖场村集体经济较好,湖区农民收入较高,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50元,通过测算实际已经超过了6000元,这主要得益于宽阔的水资源以及湖区现有的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但因策湖地势低是个水袋子,江北工业园区和散花工业园区的工业废水也是对策湖湖区的一大威胁,我们在密切关注,保护策湖原生态环境。

(四)、主要目标任务:

1、依托武汉“1+8”旅游圈的旅游产业发展优势,顺应“自然、文化、生态”的国际旅游发展趋势,重点突出策湖以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优美的湖面风光为核心的自然资源以及“三国文化”为核心的人文资源,加强政府领导,加强宣传促销,优化旅游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勾勒出“两年打基础,三年迈大步,五年成气候”的战略构想。将策湖打造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知名的城市与乡村两相宜的富有文化内涵的湿地公园。

根据策湖湿地公园旅游资源类型、旅游活动类型以及用地性质,将策湖湿地公园的空间布局定位“1234”模式,即:一心二环三带四区。“一心”,将策湖养殖场建成旅游中心,主要提供咨询和管理服务,也是湿地公园的集散中心。可以进行停车场、旅游码头、美食城等项目的建设与开发。“二环”,一是通过环湖公路的建设,将湿地公园的各个功能分区连串起来,环湖路呈反“8”字型,将上湖和下湖串联起来。可以进行环湖自行车道、垂钓、拓展等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二是环场公路的建设,将整个湿地公园规划区同浠散公路、大广高速、沿江大道等外部公路连接起来。“三带”,以上下湖之间以及与长江汇合处的闸门为界,将其分成三带,一为长江沿岸一带,可以进行景观地产;二为茅山新老闸一带,可以进行观光旅游如观荷花、采菱角、捉鱼蟹等活动;三为连接上下两湖的湖港一带,可以进行景观带的建设和农田迷宫的建设。“四区”,根据湿地公园的性质及要求,将我场其它地方划分为四区:生态控制区、生态游览区、生态养生区和湿地展示区。这四个区是湿地公园的旅游主区,可以开展各种以生态为主线的游乐活动。

策湖湿地公园的开发,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的方针,以保护湿地生态为中心;加强综合协调、分类指导和统一监督管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建设完善环境安全保障体系;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保护与开发相和谐的目标。我们会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旅游局的鼎力支持下,在全场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在第“十二五”规划内,将策湖湿地公园打造为集生态观光、感受自然、科普教育为一体综合性的绿色原生态旅游观光胜地。

2、进出策湖的通道和主要干线公路,全部为硬化路面,达到二级标准;策湖养殖场所辖6个村的通村公路建设已全部完成,路面硬化程度高,且每个村都设有混凝土或不锈钢结构的候车亭,方便村民出行坐车。在“十二五”头期各行政村要完成通组公路。

3、供水

在“十一五”内只有山洲坪村、场区通自来水,其余各村均为自挖井水。十二五期间每个村都用上安全自来饮水。

4、电力

策湖基本实施“5+1”电网建设工程,完成了三期乡网改造,“户户通电”、三标建设、配网改造及大修技改等工程任务。在 “十二五”期间全面满足生产生活用电。

5、电信

为加强农村市场的服务、营销工作,推进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按照“县级分公司+农村分局+代办”的三级营销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和拓宽农村渠道建设,基本做到每个行政村一个代理点或一种代理渠道,覆盖面达到98%以上。

6、实现工农业产值1.8亿元,城镇居民收入达到2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全面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7、突破农产品加工项目,争取建设鲜鱼加工厂一个,鲜 藕加工厂一个。扩大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至1000亩,引进新品种10个。

篇3:建水县养羊业“十二五”发展思考

1.1 存栏稳步增长

2010年末全县存栏山绵羊5.39万只, 能繁母羊3.29万只, 分别比上年的4.34万只和2.40万只增1.05万只和0.89万只, 增长24.19%和37.08%。其中:本地山羊4.57万只, 能繁母羊2.65万只, 分别比上年增0.23万只和0.25万只, 分别增长5.3%和10.42%;新增黑山羊0.82万只, 其中能繁母羊0.64万只。

1.2 出栏率、商品率及个体产肉量逐步提高

2010年出栏肉3.15万只, 较上年2.3万只增0.85万只, 增长36.96%。其中:出栏本地山羊2.96万只, 较上年增0.66万只, 增长28.7%。新增黑山羊出栏0.19万只;出栏率为72.58%;个体产肉量由2005年的16.02kg提高到现在的18.51kg, 提高了15.54%。

1.3 适度规模养殖逐步形成

2010年全县年存栏肉羊3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1496户, 其中存栏31~50只的有1120户, 51~100只的有340户, 101~200只有32户, 210只以上的有4户。出栏肉羊3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1050户, 其中出栏31~50只的有785户, 51~100只的有254户, 101~200只的有7户, 200只以上的有4户。

2 发展养羊业的基础条件及潜力

2.1 自然优势

2.1.1 气候优势

建水县地处云南省滇东南部, 红河中游北岸, 北回归线穿境而过, 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雨热同季、干湿分明。海拔230~2515米, 年降雨量800毫米左右, 年平均气温18.7℃。无霜期324天, 日照时数2301.8小时, 相对湿度60%。夏秋多暖冬春干旱, 地形地势复杂多样, 大部份地区日照充足, 雨量适中, 形成多种类型的生态环境, 土壤肥沃, 是农作物的多宜区, 多数温带、亚热带的作物品种都可以种植。并且适合各种畜禽生长, 为全县畜牧业特别是养羊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气候条件。森林植被属高原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森林覆盖率为39.7%。

2.1.2 社会、自然经济优势

建水县辖8镇6乡、142个村委会、1066个村民小组、10个社区、140257户。总人口53万人, 农业人口42.7万人, 占总人口的83.24%。居住有汉、彝、哈尼、傣、苗、回等16个民族, 农民人均纯收入4169元, 人均有粮380多公斤, 耕地上报面积48.1万亩。

建水县是国家历史名城, 人口素质高, 科技基础坚实, 专业技术人才多, 学科技、用科技的风气十分浓厚, 为草食畜肉羊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推广基础。

全县国土面积3759平方公里, 实有耕地面积42.86万亩 (其中, 水田19.0万亩, 水浇地7.8万亩, 旱地16.1万亩) 。资源富集, 多样性的物候和矿产构成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境内土壤以红壤为主, 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0.4%, 耕地以水稻为主, 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5.2%。

2.1.3 水资源丰富

建水县境内主要有南盘江、红河两大水系, 境内有曲江河、北冲河、塔冲河、象冲河、谢租河、马朗河、坝头河、龙岔河等十多条河流和156条引水渠及上百个中小型水库及水塘。有中型水库3座, 小水库90座, 其他为小水塘。建水县年平均产水量34.4亿m3, 过境水量6.34亿m3, 全县拥有天然地表径流量7.43亿m3, 多属一级水质, 适宜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目前全县高稳产农田已建成30余万亩, 水利化程度72.97%。

2.1.4 饲草饲料资源丰富

天然草场面积宽广, 野生牧草种类繁多, 品质好。根据1983年草山普查资料记载:建水县有可利用面积大约573.75万亩, 其中有各类草山面积440.99万亩, 占可利用面积的76.86%, 其有效面积为275.45万亩, 可利用牧草产量162.50万吨, 有效牧草总产为107.44万吨, 相当于原粮按1:4.5折为原粮23.88万吨。山区乡镇多为旱地和退耕地, 每年被损失和浪费的农作物秸秆较多, 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将为草食畜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建水县以粮食为主的加工业十分发达, 年可提供40余万吨左右的农产品加工副产物作畜牧业蛋白饲料。此外, 建水县青绿饲料 (牛皮菜、红薯藤等) 种植极为普遍, 畜牧部门组织推广种植的鲁梅克斯、类玉米、多花黑麦草、苜蓿等面积在逐年增加 (还承担着省草山站的多花黑麦草、苜蓿、白三叶等27个牧草新品种的推广试验) , 年产鲜草在30万吨以上。

全县除有可利用的天然草山外, 还有人工草场1万余亩。野生牧草种类繁多, 可供饲用的植物850余种, 主要饲用的达450余种, 其中适口性好、品质优良的达120多种, 主要为禾本科、豆科、莎草科、菊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0余万亩, 年产秸秆40余万吨, 糠壳6万余吨。另外, 每年还有30万吨左右的蔓菁、萝卜、曾子等青绿饲料, 可为肉羊育肥提供充足的青绿饲料。

2.2 市场优势

2.2.1 肉食消费结构改变

近年来, 禁用物质在畜禽饲养中的非法使用给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一定隐患, 对人体健康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无污染、绿色、环保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 肉食消费结构已有明显的改变。建水县养羊业在饲养管理过程中主要是以牧草为主, 适当添加精料, 不用任何饲料添加剂, 加之羊肉性味甘、热, 具有补肾、壮骨、生髓、健脑益智等功效, 在民间被视为极好的食物补品, 深受消费者喜爱, 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2.2.2 市场广阔

基础设施扎实,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捷。鸡石、通建高速公路在建水交集而过;泛亚铁路的建设将连接昆明、玉溪、蒙自、建水、河口并通向越南, 连接东南亚。全县乡村公路连通达99.5%。行政村通电率达100%。加工、保鲜储运等配套设施较完善。发达的畜牧业生产, 长期来使建水形成畜禽集散流通中心。交通方便, 流通发达, 建水县不但外销肉猪到全州内各市县和玉溪、昆明、越南等, 还远销广西、海南、广东、深圳、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这就说明养羊业市场广, 发展潜力大。

2.3 羊源基础好, 龙头带动发展快

从2009年引进黑山羊饲养以来, 到2010年全县能繁母羊达到了3.29万只。其中:本地肉山羊2.65万只、新引进的黑山羊能繁母羊0.64万只。全县涌现出年存栏肉羊3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1496户, 实行肉山羊杂交改良2.1万胎次。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2009年昆明石林努比亚黑山羊引进建水坡头落户饲养, 接着坡头种羊场、鸿辉黑山羊种养公司、瑞丰养羊公司、林种羊业有限公司、国庆黑山羊场、圭源公司羊场、新寨周潭溪羊场、张飞羊场 (茶庵坡) 、欧建春羊场 (九标) 、普文伟羊场、白丽羊场、普定奇羊场等相继成立和建成, 为努比亚黑山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鸿辉黑山羊种羊公司已发展成为全州致全省养羊规模较大的场, 被县委县政府评定为2010年县级龙头企业, 被国家农业部受予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

2.4 区位优势明显

基础设施日新月异, 通讯发展迅速;电力供给充足;水利设施日趋完善;市场前景广阔, 开发潜力巨大。

2.5 政策优势

县委、政府领导重视, 群众养殖积极性高, 靠畜牧业致富的意识不断深化。早在“十一五”初期, 县委、政府就出台了建委、政[2005]15号文件, 《关于建水县加快畜牧业生产发展进程的实施意见的决定》和建水县畜牧业发展“123”规划, 按照“全力抓好一个基础———良种繁育、改良、推广;突出两个重点———大力发展优质肉猪和水禽 (鸭、鹅) ;统筹兼顾, 在有条件的地方集中规模发展三大产业———肉鸡、肉牛、肉羊”的发展思路。同时县委、政府又发出了《关于鼓励农业畜牧业企业积极创建和申报县级龙头企业的评选条件》和要求, 对达到条件被县委县政府批准为县级龙头企业的单位给予1万元以上奖励, 这一系列鼓励发展畜牧养殖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的养畜积极性。

2.6 畜牧兽医网络逐步完善, 技术力量进一步加强

2004年成立畜牧兽医局以来, 主管全县畜牧兽医工作、行使畜牧行政管理职能。局机关有14个岗位, 即, 书记、局长、两个副局长、一室三股。管理人员均在大专以上水平, 其中畜牧兽医专业人员占70%。全县畜牧兽医系统核定人员编制133人。县畜牧兽医局下设立县级畜牧技术推广站、动物防疫监督所、动物疾控中心等三个站所和全县14个乡 (镇) 畜牧兽医站, 142个村级兽医点, 形成了一个较为健全的网络;全县系统实际有畜牧兽医管理、专业技术人员280人, 其中, 畜牧兽医局14人, 县畜牧技术推广站15人、动物防疫监督所21人、动物疾控中心9人、乡镇兽医站74人, 村兽医155人。其中:高级畜牧师10人、高级兽医师10人、中职72人、初级20人、其他168人。大本37人、大专学历51人、中专35人、初中以上157人。畜牧兽医业务技术具备较好的基础, 在“十一五”期间我县圆满完成了84个省州级畜牧科技项目建设, 投资金额达2亿多元, 而且近几年又陆续完成了《商品猪基地项目建设》、《国家级标准化养猪示范县建设》、《国家级生猪大县建设》、《国家级肥猪外调大县建设》、《国家级建水黄褐麻鸭调查与研究》、《秸秆养畜项目建设》、《石漠化治理与人工草场建设》、《二十七种优质牧草种植与试验研究》等项目及课题的实践和锻炼, 培训了大批业务技术人员。科技人员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及技术水准不断提高。

3 困难及问题

3.1 天然草地面积逐年减少

由于上世纪80年代的小片开荒及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紫茎泽兰传播以及其它建设用地等因素, 致使天然草地面积逐年减少。据农业普查显示, 草山草地面积按1983年草山普查记载:草山草地总面积有573.75万亩, 但可利用面积只在275.45万亩左右, 有效面积只在48.01%, 这就说明草山草地退化正在逐年加剧。

3.2 草地退化严重, 生产性能下降

由于养殖户重牧轻管等因素, 导致草山和退化严重, 表现为草地植被覆盖度减少, 有受有害植物增多, 水土流失严重, 石漠化程度剧等。建水退化草地约占全部草地的60%以上, 其中:轻度退化草地约占30%, 中度退山草地约占50%, 重度退化草地约占20%, 且退化草地仍在逐年增加。

3.3 生产方式落后、生产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畜产品竞争力弱

目前, 建水县养羊业的生产方式仍然很落后, 一般为散养、放养、混养等养殖方式, 管理粗放、养殖成本高、规模养殖比重小, 良种覆盖率低, 改良质量不高。建水县的规模养殖大户多从2010年才发展起来。以千家万户为主生产方式, 尽管具有灵活性和市场承受能力强等特点, 但很难与大市场和大型屠宰加工产业链接挂钩直销,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势必出现订单数量少、水平低、竞争力不强等弱点。

3.4 疾病防治任务艰巨

建水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现在的大市场、大流通的环境, 畜禽及其产品的流动大, 交易频繁, 外源性疫病给动物疫病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威胁。山羊痘等大动物疫病的应对能力不足, 这些病仍有时常发生的可能。

4 发展思路及措施

4.1 发展思路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 紧紧围绕“一个目标, 打好两个基础, 抓住三关键环节, 处理好四个关系”的思路开展工作。一个目标是把畜牧业建成农民增收致富的了要支柱产业, 实现畜牧业大县向畜牧业强县跨越。打好两个基础:一是畜牧兽医科技队伍建设;二是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标准化生产;二是畜产品精深加工;三是市场营销网络建设。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增产与增收的关系;二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三是传统畜牧业与现代畜牧业关系;四是环境资源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4.2 任务目标

到2015年, 全县存栏肉羊20万只, 出栏肉羊达16.3万只。逐步把养羊业发展成建水县的一个特色产业。

4.3 工作重点

4.3.1 依托科技, 开展畜牧科技研发及应用

把畜牧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养羊业的第一动力, 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科教兴牧步伐、大力组织开展技术引进、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以及科技培训。在全县14个乡镇进一步加快《家庭牧场系统优化研究》、《商品肉牛羊基地和小区建设》、《秸秆养畜项目》、《人工草场建设及改造》等课题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工作。

4.3.2 用工业理念来指导和谋划畜牧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建水县畜牧业主要依靠广大养殖散养户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规模化饲养, 围绕增加数量为主攻目标。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摆脱传统的畜牧业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来发展现代畜牧业, 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历史性转变。采取措施扶持和培育发展规模养羊大户;建设养羊小区。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村, 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 使养羊小区、龙头企业、养殖大户逐步成为畜牧业生产的主体, 做大做强肉羊产业。

4.3.3 改变传统模式, 发展集约化, 规模化经营

提倡科学化高床圈养;指导零星饲养户逐步走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 使饲养粗放型、数量型逐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继续抓好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改良工作, 利用努比亚黑山羊和本地山羊杂交, 使山羊改良面达60%以上。逐步引进和推广杂交肉羊育肥新技术;调整畜群结构, 提高出栏率及商品率, 逐步提高肉食品质及个体产肉量;组织好肉羊的外销工作;建立健全防疫机制, 搞好以“羊痘”为主的疫病防治。

4.3.4 合理开发利用饲草饲料资源

加大天然草场改造和保护力度, 推进石漠化建设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 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推广良田种草, 不断拓展饲草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实施草畜配套, 减轻生态压力, 促进养羊业的可持续发展。

4.3.5 立足资源优势

以广大养羊户为基础, 加快鸿辉养羊场建设, 按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建设要求, 使鸿辉公司养羊场打造成公司十农户的经营发展模式, 使其逐步建成养殖与加工一条龙的大型龙头企业, 带动全县发展养羊产业走向畜产品精深加工的新路子, 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合理开发利用饲草饲料资源, 打造名牌产品, 积极向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方向发展。

4.3.6 加强畜牧兽医科技培训, 不断提高生产者素质

培训、引导和鼓励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农民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 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4.3.7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篇4:吉水县十二五交通规划

《规划》内容显示,2010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达到1.22万亿元,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其中,201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2.8万种,71.7亿册(张);出版期刊9884种,35.4亿册;出版报纸1939种,500.2亿份;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47.5万册(份、盒、张)、出口金额达3758.2万美元。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表示,在产业化方向上,新闻出版总署将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并推动产业振兴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将造就大量龙头企业,其中包括造就3-4家中央国有大型出版集团。按照这一思路,国家将加强新闻出版业的整合力度。具体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报刊出版单位数量降至5000家以下;全国印刷复制行业小容量低端产能将淘汰40%-50%。同时,蒋建国表示,伴随中国产业企业的做大做强,新闻出版总署将继续推进新闻出版业的“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出版传媒品牌。

蒋建国指出,从行业自身看,“十二五”时期,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产业格局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规划》明确提出了关键时期的具体要求: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一步面临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任务,将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突破性进展。新闻出版产业格局进入战略调整期。随着市场体系日趋完善,企业并购日渐活跃,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必将导致人才、资本和资源等市场要素更大范围的流动和重组,必将带来新闻出版产业格局的深入调整。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进入加速期。随着新闻出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形态不断创新,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数字发行等新业态将进一步加快发展,必将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型及技术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规划》提出的关于“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期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基本到位,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产业计划完成七大重点任务,一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加强精品力作的生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三是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四是做优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产业,提高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五是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六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七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与此同时,《规划》制定了八大措施来推动“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具体包括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强依法行政、加强组织领导。这八大措施从产业指导思想、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方式、科技、人才、产业管理等方面予以全面保障,相信能够确保七大任务的顺利完成。

范卫平司长说,在规划主要措施上,突出了政策支持与引导,为规划的科学实施与有效落实提供有力保障。《规划》提出了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加强依法行政、加强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发布的同时,国家版权局还发布了《版权工作“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版权规划》)。《版权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编制,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总结“十一五”时期版权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5年的版权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和规划。

版权管理司司长王自强表示,此次发布的《版权规划》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个专门针对版权工作的5年规划,制定《版权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现近五年知识产权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篇5:吉水县十二五交通规划

--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促其发展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重视培养与发展文化产业,《 “十五”纲要》明确将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十一五”纲要》确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和文化体制改革重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的成功实践已为“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在“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可以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十二五”规划建议为中国勾画出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的发展路径和蓝图,主题是科学发展,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主线。我国产业发展过多的是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重相对较低,经济增长应该依靠科技,依靠体质的活力,依靠管理的创新,但我们更多的还是依赖物质投入,这是应该转变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达到6:52:42,这应该立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文化产业很多都是服务业,它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和最具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后一块暴利蛋糕”。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和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游览景区服务、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的活动,这是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机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产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这是文化产业的补充。

正如美国学者沃尔夫所说,“文化、娱乐--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实在的汽车制造、钢铁、金融服务业--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已成为影响国际文化市场构成的重要力量。

文化产业负载着丰富的意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整体实力;它同时又与市场相关,因此文化产业今后会面临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有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机遇大于挑战。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应理智科学地应对加入WTO后的挑战,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入手,以创新体制和机制为重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趋势正在给文化产业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趋势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许多发达国家都借此壮大自己的文化产业,大规模的转化新的战略资源,国家文化主权已具有新的形态和经济形态,我国文化安全形势愈加严峻。因此需要抓住“十二五”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我国存在文化产业体制壁垒,缺乏健全的投融资体制;文化企业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整体实力弱,对国际贸易准则不熟悉,受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冲击大。建议,“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以龙头产业带动整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构建既与WTO原则相适应又符合我国文化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系统;放宽市场准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整和重组文化经济利益关系,积极稳妥的构筑国家文化发展的文化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加强文化安全立法建设。”

一方面,我国文化有事业和产业之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选择。

规划在强调文化公益性事业特点的同时,又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完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繁荣文化市场,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国产动漫振兴、数字电影基地等重大工程建设,发挥骨干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注重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在资本运作、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相信这些政策,都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高瞻远瞩,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将文化产业放到世界文化产业格局中去考量,帮助文化产业摆脱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将正常乃至超常发展文化产业。“科学评估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整体、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国际地位,从国际和自身文化产业发展双重要求出发确定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制定既有一定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内外统筹,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我国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

篇6:十二五规划

演播室主持人 张羽:

再过五年,我们国家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的生活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为了实现这些变化,未来的五年我们国家要怎么去发展呢?随着“十一五”的即将结束,确定我国未来五年战略发展方向的“十二五”规划开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今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十二五”规划建议,今明两天,我们将邀请权威专家对五中全会公报中有关“十二五”规划建议进行解读。

解说:

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该建议在充分肯定“十一五”成就的同时,确定了2011年到2015年我国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以及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

卢中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员:

这个建议是党中央对政府部门去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原则性的、方向性的、指导性的意见,体现了党通过必要程序依法治国,那么具体落实这种规划纲要是由政府来制定。

解说:

“十二五”规划建议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其所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主题就是科学发展,主线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也是这次规划建议最突出的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早在2003年就已经提出,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身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九五”计划提出的。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时,把这一提法中的“增长”改为“发展”,正式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说这些年各地各部门一直在实践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取得进展。为什么这次还要作为主题、主线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呢?

卢中原:

经过2003年以来的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这种学习活动,那么到“十一五”规划期间,那是一个行动转轨的五年规划。那么经过“十一五”规划的实践和进一步认识,我们发现我们积累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我们又暴露出一些不足,那么这就使大家进一步反思,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经过这一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进一步加强了我们要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感。因此,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建议鲜明地提出来,“十二五”规划纲要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我认为是切中要害,反映了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解说:

“十二五”规划建议是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入分析、综合判断制定的。从国际上看,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它不仅导致世界经济的深度衰退,而且也带来了全球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过去那种亚洲生产、欧美消费、资源大国提供资源的模式将难以为继。世界经济包括贸易未来将进入增速减缓的时期,围绕着市场、资源、技术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更加剧烈,同时能源安全、资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林兆木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总的来看,我们国家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跟危机以前相比更趋复杂,不利因素和挑战也有所增加。但是我觉得看国际的环境也要看到另一面,我觉得有几个没有变:一个就是世界

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趋势没有变;第二个就是和平、发展、合作这个时代潮流没有变;第三个就是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这样一个局面没有变;第四,我觉得和这个相联系的就是我们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当中的这种比较优势没有变。解说: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这一基础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五年发展有许多有利条件,比如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等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使得发展的活力和潜力进一步释放等等。但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中,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

林兆木:

不利的因素集中表现在,就是我们发展当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这个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了、加剧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几个方面失调,包括我们需求结构过多地依赖出口、依赖投资,我们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发展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重相对是比较低的,你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应该依靠科技、依靠体制的活力,应该依靠管理的创新,但是相对来说,我们更多还是依靠物质投入,这个也应该转变。第三个就是妨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

解说:

总得来说,“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提出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和主线是适应了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顺应了国内城乡人民要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个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卢中原:

不是说把发展停下来我们去转变发展方式,有很多人认为那我们就好多事情不敢干了,你让我关停并转、淘汰落后,那我还怎么发展?发展是硬道理,那么发展是硬道理在当代中国它怎么体现?它就体现在为科学的发展。

解说:

为了把握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进一步明晰如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要求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卢中原:

从这五个坚持就是这五条脉络,如果我们把它抓好了,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也就能够得到比较好地贯彻。那么这五个坚持按照我的理解,它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它叫做跨越危机、引领未来,这是一个特点;再有就是突出重点,攻坚克难,这里头有改革的意思;第三个特点就是协调发展、惠民利民,最终要落到老百姓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上来,落脚点。解说: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要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相衔接,要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衔接。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林兆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觉得从速度、经济规模,这个可能问题不大。但是我们从经济发展方式、从经经济结构、从社会发展、从民生的一些问题,包括医疗、教育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还有就是经济增长的质量,还有我们不光是要发展,而且要深化改革开放,解决体制机制的一些攻坚的问题。从这些方面来看,我觉得剩下的任务还很繁重,关键要看“十二五”时期这五年,如果这五年把这些问题解决得好,就可以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演播室主持人 张羽:

上一篇:有关面试音乐老师自我介绍下一篇:七一社区2009年家长学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