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县林业发展情况

2024-04-24

浠水县林业发展情况(精选6篇)

篇1:浠水县林业发展情况

浠水县林业发展情况

二、林业现状

(一)、林业资源现状

根据1999年的二类资源调查和2000年以来浠水县林业生产统计资料,截止2007年底,全县现有林业用地102.6万亩,其中有林地87.46万亩(包括乔木林87.05万亩,竹林0.41万亩),疏林地0.89万亩,灌木林地7.4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03万亩,苗圃地0.16万亩,无立木林地3.65万亩,辅助生产林地0.10万亩。全县活立木蓄积18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4.57%,林木覆盖率23.07%。

(二)、主要成就

1、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2007年统计数据与1999年二类资源清查结果相比:有林地面积增加10.76万亩,增幅14.02%,森林覆盖率增加3个百分点,林木覆盖率增加3.1个百分点。1999以来,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1.3万亩。高速公路、县级以上公路及河渠沿岸等绿化水平明显提高,通道沿线森林景观基本形成。

随着浠水林业生态建设的不断深入,林种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公益林比例逐年增加。生态公益林面积49.4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14.9万亩。

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近年来,浠水县不断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力度,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长防林工程、通道绿化、三角山森林公园等一批国家、省级林业重点工程。2000以来,全县共完成工程造林19.66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防护林1.49万亩。

通过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平原地区形成了网、带、点、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有效抑制了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危害,许多过去林木稀少、灾害频繁的不毛之地,如今变成了林茂粮丰的高产田;山区随着森林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面积逐步减小,强度减轻,地质灾害明显减少,并且林业已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城镇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好转。

3、林业产业初见成效

全县经济林总面积达28.3万亩,年产量达到1.62万吨,其中板栗面积达18万亩,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4万亩,引进晨鸣纸业公司收购纸浆原料林地24.2万亩,全县人造板年加工能力4300立方米;每年林业育苗面积稳定在1200亩以上,花卉和绿化苗木种植面积增加到600亩,林下经济发展规模2300亩,包括种植和养殖业两大类;建立了浠水县三角山国家森林公园。近年来,三角山已成为我县名牌景区,省内外游客逐年增多。

4、资源保护不断加强

全县设立了森林公安、木材检查站、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自然保护小区和森林公园占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5.2%,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林业严打专项活动,80%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和85%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林地林权、林木采伐利用和木材运输管理日趋规范,森林火灾受害率一直控制在2‰以下,有害生物防治率达到80%。

5、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建立了浠水县森林病虫害检疫监测站、林木种苗管理站、森林资源信息化管

理股等,并建设了浠水县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实施国家林木种苗工程项目1个,建立1个国家级林业试验基地,建立各类防火设施6座,建立省级标准化森防站1个,林木病虫害监测站点13个,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得到促进,森林火灾预测预防扑救能力得到增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能力显著提高,有效保护了林木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

二、林业发展规划和布局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按照湖北省粮食主产区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要求,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载体,以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空间,,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打造省会武汉东北部绿色屏障,大力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挥森林资源在降耗减排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林业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态浠水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尽量少占用耕地

新增有林地全部安排在宜林荒山荒地(即国土部门控制的荒草地、沙地)和未利用土地中的部分滩涂地、裸土地及建设用地中的废弃矿山上。生态能源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全部规划在宜林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上;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安排在废弃工矿用地等建设用地上;生态移民工程需恢复植被的,主要在移民废弃宅基地和废弃道路、晒谷场等其他农用地上安排造林,均不占用耕地。农田防护林网、防沙治沙工程根据农田防护和沙化土地治理技术规程进行规划,不多占用耕地。四旁绿化,其他防护林遇到耕地地段时,按标准下限进行规划,尽量少占用耕地,且这些工程只安排造林规模,不改变土地地类,,其林木生长所占用土地仍按耕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维持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相互协调,整体推进

充分吸纳和利用相关规划成果。县城建成区绿化采用城建部门的规划;山区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规划在吸收水利部门水保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四旁绿化依据铁路、交通、水利等部门已建和规划的工程,工程建设到哪里,林业生态建设规划跟进到哪里。参考环保部门的生态功能区划成果划分生态功能区,并利用国土部门的土地分类成果控制全县的造林规模。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山区、丘陵区坚持生态效益优先,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名特优经济林和生态能源林。平原农区重点建设高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以保障农业生产能力,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道路、高速公路出入口等重要地段,实行乔灌花草相结合,扩大常绿树种比例,提高绿化美化标准和森林景观效应。

4、注重质量,提高效益

在全县所有适宜种树的地方,全部高标准绿化,对已经初步绿化但质量效益不高的中幼林,采用抚育和改造等方式,进一步完善提高,高质量绿化牧野大地,维护全县生态安全。

5、政府主导,市场调节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行政府主导,投资纳入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体系;林业产业工程建设遵循市场规律,投资实行市场化运作;生态与经济兼顾的生态能源林等建设,注重吸引社会投资,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引导、扶持机制。

6、自下而上,统筹安排

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编制方法,先由各乡镇根据当地实际提出规划方案,经乡镇政府认可后报县林业局,保证全县各级规划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同时,坚持统筹安排,分区域、分阶段、分、分工程规划,扎实推进浠水粮食主产区林业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建设目标

利用2009年~2020年的12年时间,力争8年内建成完备高效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持续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使全县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实现生态浠水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县粮食主产区新增有林地18.5万亩,达到105.96万亩;森林覆盖率增长6.3个百分点,林业年产值达到4亿元,林业资源综合效益价值达到34.56亿元。

2、具体目标

2009-2015年完成林网林带建设30000亩(其中2009年5000亩,2010年5000亩),防沙治沙林3000亩(其中2009年1000亩,2010年1000亩),四旁绿化60000亩(其中2009年16000亩,2010年16000亩),其他防护林20000亩(其中2009年4000亩,2010年4000亩),林木种苗建设12000亩(其中2009年2000亩,2010年2000亩,湿地保护和恢复31500亩(其中2009年15100亩,2010年11200亩);

2016-2020年完成林网林带建设20000亩,防沙治沙林2000亩,四旁绿化30000亩,其他防护林20000亩,林木种苗建设8000亩,湿地保护和恢复2000亩。

(四)、总体布局

根据浠水县自然区域特征及决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林业建设现状,规划以“两区”(山、丘区,以下简称山区;平原区)、“两点”(城市、村镇)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

1、山地丘陵生态区

建设重点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注重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采用多林种、多树种科学配置,实行封造一齐上,加快治理速度和提高治理质量,有步骤地实施生态移民,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生态环境、生存环境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平原农业生态区

重点抓好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田林网、林带和其化防护林,注重湿地保护和湿地恢复,发展林木种苗和花卉,提升绿化的档次和质量。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改善城乡宜居环境。全面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3、城市绿化美化

按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要求,建设以廊道绿化、城中绿岛、环城林带、城郊森林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森林生态防护体系,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在城市建成区内,高标准绿化美化街道及庭院,扩大街头公园、滨河公园、植物园、休闲游憩园等城中绿岛建设规模;在城郊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地段营造城郊森林和环城防护林带。

4、村镇绿化美化

在继续推动林业生态村建设的基础上,以村镇为基础,以农户为单元,采用混交、多层的树种配置模式,扎实抓好围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形成复杂多样、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具佳的村镇植被生态系统,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

三、二00九年林业发展计划

随着全球工业化发展,工业废气大量排放,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逐年增加,全球在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作用下,平均气温不断增加,为此,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1997年12月由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在全球正式生效。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是一部限制世界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法案。它规定,所有发达国家在2008年到2012年间必须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5.2%。同时规定,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可自愿制定削减排放量目标。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

一、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二、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三、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四、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在此后一系列气候公约国际谈判中,国际社会对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汇聚作用越来越重视。《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

协定》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各国通过绿化、造林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原则同意将造林、再造林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意味着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2003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九次缔约方大会,国际社会已就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碳汇项目达成了一致意见,制定了新的运作规则,为正式启动实施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承认森林碳汇对减缓气候变暖的贡献,并要求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植被恢复及保护,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开展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将项目产生的碳汇额度用于抵消其国内的减排指标。它为我国、我县林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我县林业碳汇项目正是由此确立。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建设是我县林业发展的需要。我县现有林地面积68667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57333公顷,仅占林地面积的83%,可用于发展林业生产无林地面积11333公顷,另外还有部分宜林荒山、荒滩可用于林业发展。因林业投入过大,我县林业发展只有依靠项目建设,积极吸引外部资金投入林业,林业发展方可走上跨越之路。

项目建设是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致富的需要。我县地处大别山南麓,山地、丘陵占全县大部,土壤相对瘠薄,不利于农业耕作。多年来山区农民由于生计问题走上愈穷愈垦,愈垦愈穷的恶性循环。为了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率,提高当地农民生活、生产质量,发展生产力高、生产量大的速生丰产林业是我县山区农民致富的必由之路。

项目建设是减少工业源二氧化碳的需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巨大的固碳功能,对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扩大森林面积是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浓度的手段之一

篇2:浠水县林业发展情况

2014年07月03日 13:20:47 来源: 新华城市

分享到:1

水果产业是建水农业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建水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比重,成为种植区农户生活及致富的主要来源,是云南省的主要水果生产基地县,被评为“中国果品之乡”,建水水果产业已成为红河州乃至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我县水果栽培历史悠久,有非常丰富的水果品种资源,早在康熙《建水州志》中有记载的就有梅子、杏子、桃实、桔子、柑子、橙子、柿子、梨子、石榴、葡萄、樱桃、莲子、松子、杨梅、橄榄、木瓜、枣子、山楂、锥栗、荔枝、荸荠、花红等多种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果品,其中建水酸石榴(红玛瑙、红珍珠、红宝石)、建水白桔等地方特色品种在全国都有较高知名度,被列为全国优良品种。

建水县水果产业主要以柑橘、石榴、葡萄、梨、桃等特色果种为主,是云南省的水果生产大县。2013年全县水果累计种植28.1万亩,产量30.20万吨,产值12.63亿元。

建水脐橙产业

建水脐橙产业

1.柑橘

柑橘种植在建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建水的传统种植果种。截止2013年,全县柑橘累计种植面积10.31万亩,投产面积8.2万亩,总产量16.8万吨,总产值5.04亿元。主要出口越南,远销浙江、北京、四川等地。2013年平均销售价格3元/公斤。

建水石榴产业

建水石榴产业

2.石榴

建水石榴具有果大、色艳、汁多、味浓、酸甜爽口、籽粒饱满晶莹,形似玛瑙的特点,成熟期为8-9月,比甜石榴晚熟15-20天,主要销往昆明、贵阳、西昌、会理、武汉、洽尔滨、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及越南。截止2013年,全县石榴累计种植面积7.84万亩,投产面积4.9万亩,总产5.15万吨,总产值1.54亿元。

建水葡萄产业

建水葡萄产业

3.葡萄 建水葡萄成熟早,2014年大棚设施夏黑葡萄3月26日开始上市,露地夏黑葡萄预计5月份陆续上市。主要销往广州、桂林、嘉兴、宁波、四川、昆明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截止2013年,葡萄累计种植面积7.12万亩,投产面积4.6万亩,总产5.52万吨,总产值5.52亿元。到2014年3月,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到8.31万亩,比去年增加11920亩,其中大棚设施面积17000多亩,比去年增加10000亩。

篇3:浠水县林业发展情况

1 水禽业发展现状

1.1 当前的基本情况

(1) 生产发展情况:鸭存笼265.3万羽, 上年同期253.5万羽, 同比增长3.45%, 5年前2004年底鸭存笼150.74万羽, 同比增长76%;2009年鸭出笼量910.69万羽, 上年同期860.10万羽, 同比增长5.88%, 5年前2004年全年出笼606.89万羽, 同比增长50.1%;鹅存笼16.59万羽, 上年同期12.91万羽, 同比增长28.48%, 5年前2004年底鹅存笼319万羽, 同比增长420%;2009年鹅出笼量43.59万羽, 上年同期37.55万羽, 同比增长16.1%, 5年前2004年全年出笼10.4万羽, 同比增长319.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县的水禽业养殖量是逐年上升的, 其中鹅的养殖发展较快, 5年翻了三倍多。

(2) 良繁体系建设情况:我县到2009年底, 共有14个大小不等的孵化厂, 吉安红毛鸭二级扩繁场、一级种鹅场各1个;商品鸭苗扩繁场58户, 商品鹅苗扩繁场5户。

吉安红毛鸭扩繁场存栏种鸭8 200羽, 年供种100万羽左右, 种鸭苗价格4元/羽, 主要销售全县各乡镇以及峡江县和永丰县与吉水县相邻的周边乡镇;全县种鸭存栏种鸭6.8万羽, 年供鸭苗900万羽左右, 鸭苗价格2元羽, 主要销售全县各乡镇以及峡江县和永丰县与吉水县相邻的周边乡镇。文峰种鹅场存栏种鹅5 000羽, 可供纯种鹅苗12万羽左右, 苗价15元/羽, 杂交鹅苗20万羽, 杂交鹅苗价格8.5元羽, 主要供应吉安市的各县市。

(3) 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情况: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方面, 我县的养鸭业已形成以八都板鸭有限公司为龙头, 繁育、孵化、养殖、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养鹅业也形成了以文峰种鹅场为龙头的繁育、孵化、养殖、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其中红毛鸭养殖上发展较快, 到2009年底, 年出栏在3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210多家, 规模养殖比重接近养殖总量的九成多, 规模养殖户主要与八都板鸭有限公司进行活禽交易, 销售比较顺畅。吉水县也是南昌煌上煌和大余板鸭原料鸭基地之一, 八都板鸭有限公司年加工销售板鸭400万羽左右。

(4) 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我县水禽方面有专业合作社4个, 分别是吉水县八都富民养鸭合作社、吉水县绿羽养鹅专业合作社、吉水县双村红毛鸭养殖合作社、吉水县水田乡富昌麻鸭产销合作社。主要以统一为社员提供种苗、饲料和防疫服务, 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销售的方式来运作, 共带动1 300多户, 户均增收3 000元以上。

(5) 政府重视及扶持情况:我县2006年就把发展水禽生产作为吉水县畜禽业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和富民措施, 在《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意见》 (吉发[2006]9号) 和《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决定》 (吉发[2006]11号) 中明确提出2010年水禽业养殖规模要进入全省前十强, 并从资金、税收、土地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优惠政策。2009年吉水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吉水县家禽产业发展规划》 (府办字[2009]40号) 一是在每年的农村工作会上都把水禽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考核内容;二是扶持八都板鸭集团发展, 把原来家庭式、作坊式的八都传统板鸭制作, 合并成八都板鸭集团, 建立了占地50多亩现代化、流水线作业的工厂化车间;三是在养殖户用地用电用水方面给予农业用地用电用水方面同等优惠。

(6) 技术支撑服务体系情况:主要以县畜牧兽医局作主要的技术支持机构, 每年作1~2次水禽养殖技术讲座, 免费提供禽流感疫苗等。

1.2 农民增收情况

(1) 鸭的养殖情况:通过调查20户八都板鸭公司订单养鸭户, 就目前市场行情养鸭效益情况:鸭苗2元/羽, 养50 d左右出售饲料成本7~8元, 以上成本全部由板鸭公司提供, 养鸭户只管养, 回收价11.5元/羽, 成活率95%以上每羽盈利1元左右, 自发养肉鸭户的情况:我调查了县城附近的几户养鸭户, 鸭苗价2元/羽, 养殖成本平均8.5元/羽, 出售价12元左右, 平均每羽盈利1.2元左右。种鸭户的养殖效益:种鸭每天平均饲养成本0.55元左右, 种鸭平均折算产0.7个蛋, 种蛋收购价2元/枚, 种鸭每天的产出是1.4元, 种鸭养殖户每羽种鸭每天盈利0.85元; (2) 鹅的养殖情况:目前种鹅养殖户效益情况, 每羽四川白鹅种鹅每年的平均养殖成本156元, 每羽四川白鹅种鹅1年平均繁殖32羽鹅苗, 鹅苗年平均价8.5元左右, 养种鹅一年的养殖效益116元。目前肉鹅养殖户的效益情况, 鹅苗价13.5元/羽, 养70 d左右养殖成本20元/羽, 出售时重3.5 kg左右, 售价13元/kg, 每羽养殖效益12元左右。通过以上鹅、鸭两方面测算, 以鸭每羽增收1元、鹅每羽增收12元计, 2009年全县农民通过水禽养殖增收1 430多万元。

1.3 养殖污染情况

主要通过鱼鸭混养, 稻鸭共作来减少污染。

2 存在的问题

2.1 繁育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有14个大小不等的孵化厂, 但由于大部分没有资质, 基本上是家庭式自繁自育, 不要说基础设施, 连起码的防疫条件都不具备, 一级、二级扩繁场屈指可数, 人工孵化技术还未在全县普及, 种禽数量也跟不上我县水禽业的发展, 大量鸭、鹅苗依靠外调, 迫切需要建立更多一、二级扩繁场, 提高扩繁能力。

2.2 生产水平低, 鹅、鸭发展不平衡

我县鸭、鹅养殖数量和规模虽然不小, 但总的来说生产水平还比较低, 特别是在白鹅养殖这一块, 一直以来都是靠千家万户小规模发展, 龙头企业本身生产引导能力较低, 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3 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县虽然大力鼓励、扶持和推进水禽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红毛鸭规模化养殖是养殖总量的九成, 八都板鸭集团也采取了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来运作, 但由于其本身起点比较低、底子比较薄, 资金不足成为它发展的最大瓶颈。

2.4 水禽产品深加工还很落后

目前我县水禽产品仍然是以初级产品 (活鲜鸭、鹅) 为主, 加工成板鸭的不到我县饲养量的三分之一, 鹅的深加工基本没有, 严重影响了我县水禽产业的升值增效。

3 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领导, 改变认识

首先充分认识水禽发展的重要性, 水禽业发展有几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环境, 通过鱼、鸭混养提高水体综合产出;二是水禽的生理特性决定其食性比较杂, 可以充分利用杂粕 (棉、菜粕) 、稻谷和稻米加工副产品 (米糠、统糠) , 减少了我省对玉米的依赖。鹅属于草食型和节粮型家禽, 发展养鹅既不与人争粮, 又不与粮争地, 而且完全可以纯生态。应该象重视养猪一样重视水禽生产。

3.2 出台优惠政策, 加大资金投入

进一步落实养殖用地为农业用地, 生产用电用水为农业用电用水政策, 落实信贷政策, 提高小额贷款额度, 落实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政策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做大做强八都板鸭集团。

3.3 重视白鹅发展

吉水文峰种鹅场利用四川白鹅与皖西白鹅繁育杂交白鹅, 是繁育商品鹅苗的发展方向, 希望能争取上级项目扶持, 扶持吉水文峰种鹅场的发展, 提高优质鹅苗的供种能力。

3.4 加强内引外联, 延伸产业链条

进一步加强与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 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的合作, 通过资本运作扩大养殖规模, 提高深加工能力。

3.5 重视品种改良以及良繁、扩繁体系建设

由于我县近几年鸭、鹅生产发展比较快, 鸭苗、鹅苗供不应求, 水禽总体良种率较低, 加上混较、杂交比较多, 品种退化比较快, 请求上级在水禽良种场建设项目上给予倾斜。建设和完善良种扩繁体系, 全面提高我县水禽业的整体水平和效益。

延伸阅读

我国优势特色水禽种质资源研究和开发利用

我国优势特色水禽品种主要有绍兴鸭、北京鸭、高邮鸭、蒲田黑鸭、金定鸭、余姚番鸭、西湖野鸭、豁眼鹅、狮头鹅、浙东白鹅、四川白鹅以及引入我国时间较长已经风土驯化的外来品种等, 如何对这些品种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对我国的水禽产业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加以研发。

种质测定:对优势家禽进行种质测定, 不同日龄优势家禽主要生产性能 (产蛋、肉用、肉质、饲料利用率、抗病力等) ;常规血液等理化指标;并进行分子生物学测定, 生长、繁殖激素测定;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及变化规律, 基本摸清优势家禽的种质特性。

通过生化标记、分子生物学等现代选育技术和常规育种方法, 结合各品种的自身特点, 开展优势家禽本品种选育, 选育组建具有不同性状优势品系, 加快选育的遗传进展, 提高生产必需解决的经济性状指标, 形成遗传性能稳定的优势家禽群体。然后与国内外优良家禽品种进行配套杂交利用, 提高家禽生产的良种化程度。

优势家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规模生产技术规程:扩大优势家禽原种场生产规模, 在优势家禽饲养集中地区建立纯繁和配套杂交机制, 从而建立起优势家禽良种推广繁育体系。

篇4:浠水县林业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和案件特点

近几年来,溧水县检察机关在县委和上级检察机关的领导下,坚持依法办案,查处了一批涉嫌职务犯罪的案件,为贯彻中央反腐败斗争精神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3年至2009年,共立案查处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13件16人,其中在职科级领导干部6件7人。在职科级人员中涉嫌贪污罪3人(1人涉嫌贪污、受贿),涉嫌受贿罪4人,渎职犯罪(国有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1 人。科级干部涉案金额5万元以下1人,5~10万元3人,10~30万元1人,30万元以上1人。涉案的党政机关科级干部6人,医疗机构1人。

从涉案金额来看,大要案比例高。查处的科级领导干部7人中,涉案金额5万元以上的6人。原溧水报社总编贪污案涉案金额达24.9万元,原县中医院院长渎职案造成经济缺失的金额达599万余元。

从涉案人员来看,“一把手”犯罪比例高。被查处的科级领导干部7人中,正职“一把手”就有6人。如原县发展计划与经济局局长,原县统计局局长,原县商务局局长,县市容局局长等。

从涉案形式来看,窝案串案比例高。在查处的6件案件中,属于窝串案的有5件。如原县发展计划与经济局局长以及原县统计局局长,二人曾先后任溧水县晶桥镇党委书记,均在同一起案件中被查处;原溧水县报社正、副总编共同贪污案;原中医院院长渎职案,由于院财务科科长挪用599万余元公款而被查处;原县商务局局长,曾任溧水县东屏镇党委书记,由于原东屏镇财政所所长贪污、受贿案而被查处。

从涉案单位性质来看,党政领导机关领导涉案比例高。查处的6件案件中,涉及“三机关一部门”的有5件。

从涉案环节来看,权钱交易比例高。这类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收受贿赂的有5人。一是利用党、政、经部门职权交织,以权换钱;二是利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幌子,在土地转让、工程建设、招商引资、重大经营活动等方面,以权谋私;三是利用单位人事变动、干部调整等权力收受贿赂。

从涉案时间来看,现行犯罪比例高。在查处的基层领导干部职务犯罪中,均无前科劣迹,但他们往往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边打边犯,拿自己的政治生命作赌注。如县市容局原局长,在案发前仍收受贿赂。

从涉案罪名来看,贪污罪、受贿罪比例高。查处的科级领导干部7人中,有6人涉嫌贪污、贿赂。

二、基层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分析

基层领导干部职务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有一定的社会原因,但同时它的存在也不乏主观因素的影响。

第一,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贪欲膨胀,权力至上。个别在职领导干部认为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锻炼,能够把握住自己,只埋头工作,放松了政治学习、放松了法律知识的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缺乏自我教育,道德标准下降,個人私欲膨胀。如原溧水县报社总编,曾为党和人民作过贡献,然而临近退休,因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信条,私设“小金库”,准备捞一把防老,结果晚节不保。也有些领导干部抱着给人办事,事成之后,你要“感谢”我,这是潜规则的心态。另外,还有干部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单位一把手”,单位是我的,自己就是单位利益的化身,有强烈的官本位思想。他们把手中的权力当作为自己谋利的工具。如溧水县东屏镇原党委书记,不仅利用手中权力,收受贿赂,为他人谋利益,而且利用职务之便,采用虚报冒领的手段,实施贪污犯罪。

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今,一些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千方百计地向权力部门渗透,把商品经济中的商品交换原则运用到权钱交易之中。有的基层领导干部,对自己平时不检点的行为,认为最多只不过是违纪,没有什么大不了。存在个人犯点小毛病,是改革发展中小错误的思想,热衷于与大老板做“朋友”,沾染了一些不良恶习,如赌博等,收受贿赂也成自然。由于没有把握好度,继而触犯了法律。有的则是受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不良思想影响,进行权力寻租,把权力商品化,利用手中管人、管事、管物、管钱的权力索贿、受贿,或利用权力直接侵吞、挪用国家和集体的财产。如原溧水县市容局局长,利用单位人事变动、中层干部调整,收受下属贿赂,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第三,在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尚不完善。一是选拔任用干部决策机制不完善,存在干部考察失真,选用干部机制不科学。组织部门在考察干部时,考察不全面,重业绩、轻人品,重才轻德。二是缺乏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现阶段我们的监督措施不到位,权力过于集中。如“一把手”负责制,容易使基层领导干部的权力绝对化、个人化,产生权力的异位和错位。

第四,单位内部管理混乱。调查表明:有些单位有章不循、无章可循;有些制度形同虚设,漏洞大、空隙大。内部管理混乱,财务账目不清等都为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原如溧水县中医院院长,在主持全面工作和分管财务、人事等工作期间,严重不负责任,造成财务科室等部门重要岗位人员分工不明,规章制度、财务制度执行不到位,管理混乱,致使该院财务科原科长挪用公款100多次,计人民币599万余元,且不归还,给国家利益造成特别重大的损失。自己也涉嫌渎职犯罪,教训十分深刻。

三、对基层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十七届五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是党和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是反腐败斗争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和治本之策。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外因交互发展变化的结果。预防职务犯罪也要从内外因入手,达到预防目的。

nlc202309032131

第一,加大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一是加强在职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坚强的党性修养,是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的必备条件。要加强党性修养,必须注重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锤炼自己的意志,做到坐得直、行得正;同时加强组织观念和法律、纪律观念,加强作风修养,做到廉洁从政。二是加大对领导干部的廉政法制教育,在培训依法行政、提高执政能力的同时,党校要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廉政教育,加大对领导干部的警示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自身免疫力,加大法律知识和预防职务犯罪的知识培训,培养廉洁意识。

第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科学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新机制。要完善科学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新机制,坚持扩大干部人事工作中的民主,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要在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下,严格科学地考察领导干部。

第三,建立、健全科学可行的监督制度。一是加大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在干部任用、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政府采購、国有资产处置、土地出让、项目招投标等方面,实行“阳光”操作,加强对领导班子的内部监督,加强民主集中制,切实做到监督制约。加大监督力度,把内部监督与外部的人大、司法、群众、媒体等监督相结合,构筑全方位、立体式的监督。另外用制度约束权力,用制度规范权力运行,进行权力制衡,约束领导干部的行政行为,形成以制度管人、以制度办事的有效机制。二是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加大对破坏制度的处罚。没有制约的权力就会导致腐败,特别是领导干部,一旦失去制衡和监督就会产生腐败犯罪。当前实行或拟实行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财产申报制、干部任职交流制度、调任审计,还有单位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等,都要加强对制度的监督执行,同时对破坏制度执行进行处罚,保证领导掌好权、用好权。

第四,加大职务犯罪的惩防力度。一是发挥纪检监察、检察打击的特殊预防作用。打击职务犯罪、严格执法、平等地执行和适用刑法,是特殊的预防,更是维护国家工作人员廉洁性的要求。要及时查处职务犯罪,减少大案要案的发案概率,坚持重拳出击惩治腐败,发挥查办案件的震慑作用,使职务犯罪分子一伸手必被捉,形成一种社会廉洁氛围。二是贯彻落实江苏省、南京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加大预防职务犯罪的力度。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截堵,关卡前移,坚持打防并举,重在预防,综合治理的方针。首先,加大对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加大对预防职务犯罪的投入,注重预防职务犯罪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其次,依法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依据省、市《条例》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加大对贯彻执行省、市《条例》的检查监督力度,加大对违法的处罚,确保省、市《条例》的有效落实。再次,检察、审判、公安、监察、审计等各相关国家机关职能部门充分履行职责,切实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以及发挥本县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指导委员会的协调作用,整合预防资源,形成预防合力。最后,依靠人大的监督,加大对全县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监督检查,提高社会化预防能力,达到预防职务犯罪的预期目标。

编辑:刘雁君 nina_lyj@yahoo.com.cn

篇5:浠水县林业发展情况

沂水县辖18个乡镇,112.4万人口,面积2434.8平方公里,在山东省县级区划面积中居第二位。改革开放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和省市农机局的正确领导下,沂水农机人励精图治、求实创新,立足大农机,发展大农业,服务新农村,农机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目前拥有各类拖拉机5万余台,曾被评为全省农机安全“十百千万”示范活动先进县,2004年农机监理大队代表临沂市勇夺全省农机监理队伍正规化建设汇报表演第一名,2011年被授予“全省农业机械化先进县”荣誉称号。为全面掌握全县农机合作社的现状,沂水县农机局组织对全县农机合作社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近几年,沂水县农机局创新工作观念,积极引导扶持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截至2011年底,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达26家,入社会员达281人,合作社拥有大型拖拉机66台,配套农具193台(套),联合收割机23台,合作社资产总计1200余万元,场库棚面积3060平方米。

二、发展农机合作社的主要措施

(一)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在发展农机合作社上,农机部门积极争取专项资金。近年共争取县配套资金100余万元,省专项资金25万元,优先用于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在投入机制上实施多元化: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财政补贴政策;二是逐年加大对新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比例;三是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村集体部门利用资金入股、技术入股、机具入股等方式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

(三)不断优化农机合作社发展环境。农机管理部门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农机合作社在工商登记、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用地安排等方面提供优惠和便利。对凡符合条件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律准予工商注册登记,开辟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绿色通道。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机合作社贷款,解决合作社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帮助合作社积极争取机具库房等用地安排,对合作社建造机具库房、购置机具维修检测设备和农机信息网络设备给予多方面支持。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情况

(一)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每个合作社基本都做到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发展目标等上墙,进一步建立、完善了机具台帐、作业台帐、维修台帐、收益账目,以及公积金提留等,在经营活动中实现了“四个统一”,即统一作业、统一调配机车、统一维

修、统一结算,有的还制定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级评定办法,对合作社的服务、效能等进行等级评定,提高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服务的“品位”和效益。

(二)创办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一是村集体牵头,吸引农机大户和农民入社,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机作业服务。二是以种粮大户为主购置大型机具,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他们实现了玉米、小麦全程机械化作业,粮食得到了增产,达到了节本增效,降低成本和增收的目的。三是以农机技术骨干发起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他们懂技术能修理,会操作,并针对不适合当地实际的机具进行简单改进。他们为适应本地种植品种特点,改进适用的机具,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作业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四是以组织农业机械参加跨区作业为主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五是以农村能人为主,借助资金雄厚的基础,吸引农户入社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同时,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经营服务方式上按照市场的需求,产生了订单经营服务、协议合同服务、跨区作业服务、“一条龙”经营服务等形式,经营服务方式的创新,促进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壮大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满足了农机户和广大农民的需要。

(三)业务范围广泛,服务内容多样。从事作业服务的有22家,占85%;从事跨区作业的有11家,占42%;从事订单作业服务的有8家,占30%;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作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广泛,经营形式灵活,既扩大和延伸了单机作业经营范围和生产服务规模,又克服了一家一户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形式,也是加快农机化发展速度、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扶持下,优先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采用标准化连片作业,通过采用大机械、标准化作业,基本上实现了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使作物产量明显增加,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农机合作社采用科技含量高的大机械连片作业,打破犁底层,建立“土壤水库”,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形成科学合理的土壤物理结构,抗旱排涝能力显著增强。经过农机合作社大型机械化作业后,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作物残茬、落叶和有机肥,培肥了肥力。深松的地块春季冷气散发快,促进作物早熟,提高作物品质,有效减少了来年病、虫、草害的发生。

(三)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降低了作业成本,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购置农机具上统筹考虑,注重实效,避免了重复购置和闲置等造成的损失浪费,解

决了农户分散经营、效率低下、无序竞争等问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机具相对集中,在不误农时的前提下,统一机具检修、保养,统一配件、油料供应,统一收费标准,统一作业质量,统一安排农田作业和跨区作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具的优势,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从而降低成本,减轻农民负担,达到以机养机,兴机惠农的目的。

(四)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解放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的矛盾,为外出打工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五)提高了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和作业标准。农机合作社的组建,既降低了作业成本,又改善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激发和带动了农机户的发展热潮。通过使用大马力配套农业机械,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全面提高,很多作业项目都能实现标准化,特别是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作业实现了新突破。

五、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资金不足,制约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其服务对象是农民,投资大、回报率低、经营季节性强,发展壮大靠个人投入是有限的。目前沂水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处于自由发展向规范发展的阶段,其成效还不够明显,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够强,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缺乏扶持资金和银行贷款。

(二)农机合作社的数量少、农机品种单一,生产能力有限。

(三)农机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大中型机具与日俱增,场库棚建设不能适应机具增加的需要,造成了大量农机具的露天存放。加之农机具的使用周期短,存放时间长,风吹日晒,冰霜雪冻,使很多机具锈迹斑斑,损坏严重,不但缩短了机具的使用寿命,增加了维修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浪费,而且影响了机具的作业效率和使用年限,从而影响了农民投资购机的积极性,延缓了农业机械特别是大中型高性能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和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粗放,运行机制不健全。农机专业合作社严格按照合作社章程经营的不多,在管理、作业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管理仍处于自由、自主的初级阶段,缺乏规范和必要的培训。同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文化程度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受土地承包经营制约,大机械与小地块矛盾突出,是影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农村长期实行土地承包经营,一家一户小块经营的现状短时间内很难扭转,大

机械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难于开展连片作业,从而增加了农机作业成本,降低了农机使用率,严重制约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六)是农机合作社重机具使用轻保养维修,合作社普遍存在维修设备单一配件不全和维修人员缺乏等问题。

六、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一)领导重视,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资金投入。首先要争取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提供政策倾斜。其次要多方投入,建立和完善投资机制,逐步建立以国家资金投入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融资参股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信用贷款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设立专项贷款项目。

(二)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要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机具场库棚建设给予支持和投入,同时要引导农民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舍得投入,以适应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规范管理,加大培训力度。要健全制度,规范运作,促进农机合作社在章程制定、工商登记、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盈余分配等方面加以规范。制定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利用农闲季节定期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进行一次政策法规、管理知识、服务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管理水平、操作水平、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合理集约经营土地、实行土地连片种植,推进农机合作社规模发展。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农机具等要素入股进社,或者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实行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通过对土地的重组、规划和平整,扩大土地规模面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解决小地块与大农机的矛盾。

篇6:广西林业发展情况简介

——诚邀各路英才加盟广西林业改革发展

近年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风起云涌、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如火如荼,特别是随着多区域合作蓬勃兴起、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运作,广西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广西林业改革发展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广西林业厅紧密团结和带领广大务林人,顺时应势,众志成城,奋力拼搏,破浪前行,林业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优良环境、广阔前景。

●资源基础更加坚实: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降雨丰富,热量充沛,发展林业的条件得天独厚。经过多年努力,广西已发展成为全国林业大省(区),许多关键指标居于全国前列。2009年,全区森林面积达2.06亿亩,森林覆盖率57.78%,是全国森林覆盖率的近3倍,居全国第四位;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达882亿元,居全国第九位;经济林、人工林、速丰林面积和年商品材采伐限额均居全国第一;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居全国第三位。近年来全区每年造林350万亩左右。广西“山青水秀生态美”受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的高度称赞。

●体制活力日益凸显: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2009年全面启动以来,速度快、质量高,被国家林业局誉为全国的一面旗帜和后起之秀。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和企业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森林资产交易日益活跃。通过加大改革力度,国 1

有林场的发展势头好、后劲足。2009年,13家区(区)直属林场实现总产值29.6亿元,净利润3.4亿元,分别增长48.5%、87.3%;林场干部职工经营收入大幅提高,人均增长77.4%。近两年来,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实现了年均29.4%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增速。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200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的战略决策,确定了林业发展“三步走”战略和“12345”工作思路,提出了全区林业总产值2015年达到2000亿元、森林覆盖率达到60%左右的奋斗目标,一系列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正在陆续出台。围绕落实这些重大决策部署,广西林业厅正在抓紧实施林业产业发展“56820”行动计划,不遗余力推动林业实现大开放、大合作、大跨越、大发展。全区林业已成为国内外企业投资新热点。印尼金光集团、芬兰斯道拉恩索集团、香港理文公司等一批全球林业企业巨头已在广西投资兴业,中国地板控股有限公司、浙江翔盛集团、广州力恒集团、江苏阳光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大企业集团也正密集抢滩广西林业。

●创业舞台更为宽广。2010年政府机构改革后,广西林业厅设有14个内设正处级机构,管理自治区森林公安局(自治区公安厅森林警察总队)及14个二层机构、13家自治区直属林场、4个科研院校、3个自然保护区和25家直属林业企业;还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代行出资人职责对广西林业集团进行监管。全厅直接管理的人员达3万多人。同时,还把“人才强林”战略作为建设林业强区的第一抓手,按照以能力选才、凭业绩用

才、用环境聚才的原则,加快实施人才强林“136工程”(即从2009年起,区直林业系统在4年内引进培养100名博士、300名硕士、600名重点院校紧缺专业学士),在厅机关建立干部攻读学位激励制度,全面推行干部竞争上岗。近两年来,区(省)直林业系统人才成长速度大幅提升,一大批年轻优秀干部脱颖而出,走上重要领导岗位。通过提拨和竞争上岗晋升的科级干部超过800名,处级干部达169名,厅级干部达7名。社会各类人才也慕名而来,纷纷流入广西林业系统。2009年共引进培养博士8名、硕士69名,学士180名。全系统求贤若渴、见贤思齐的观念已蔚然成风,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的机制已经形成。

此外,广西林业厅还投资1亿多元,建设一栋总面积3.5万平方米,综合功能在区(省)直单位居于前列,集舒适宜人、绿色环保、智能化、现代化于一体的综合办公大楼。13家区直属林场还组建了一批木材加工企业、房地产公司、投融资公司,翘首以待各类优秀人才的加盟。广西林业系统发展空间大、创业舞台宽、成功机会多。

上一篇:三起五年级下英语教案下一篇:药品质量验收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