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县突出机制建设 强力推进

2024-04-29

商水县突出机制建设 强力推进(共8篇)

篇1:商水县突出机制建设 强力推进

突出机制建设 强力推进“清洁家园行动”

中共商水县委 商水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商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结合当地实际,把“清洁家园行动”列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目标管理体系,从机制建设入手,强力推进农村“清洁家园行动”深入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全县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交口称赞。2009年4月份,省文明办组织全省各地、市文明办主任到我县就“清洁家园行动”工作进行了观摩,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郭守占对我县“艺术长廊进农家”活动及文明单位结对帮扶的经验和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号召全省各地市文明办学习我县的经验和做法。我县先后接待濮阳市等6个市、县区组织的参观团,接待人数达80多人次。连续三年我县被评为全市“清洁家园行动先进县”。巴村镇上城行政村、城关乡大刘行政村等3个行政村被评为首批“河南省清洁家园行动先进村”。2011年,商水县平店乡被评为周口市“清洁家园行动”先进乡镇,邓城镇小张庄行政村、白寺镇靳庄行政村被评为“清洁家园行动”先进村。今年7月,巴村镇上城行政村被推荐为全国文明村,并在《河南日报》、《大河报》、大河网进行公示。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领导责任机制,着力打造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的“行动”格局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杨珺任组长、县四个班子分管领导及县直各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分别任副组长和领导组成员的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韩林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处理全县“清洁家园行动”的日常事务。乡、村两级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各行政村成立了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村党员、群众代表参与的监督管理小组。县、乡、村三级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提出各级党政正职为“清洁家园行动”第一责任人,亲自抓,负总责。县四大班子领导带头抓,在所分包乡镇具体抓一个“清洁家园行动”试点行政村,树立标杆,抓点带面,同时督促乡镇党委领导和行政村干部,积极开展综合整治。二是纳入目标管理。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商水县2011目标管理体系考评细则的通知》、《商水县2011目标管理体系》和《商水县2011目标考评细则》,把“清洁家园行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内容之一,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目标管理体系。《商水县2011目标管理体系》明确规定:在总分值1000分的乡镇目标管理体系中,以“清洁家园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工作项目占200分。同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刘政同志任组长,县政府县长杨珺同志任副组长的目标管理领导考评小组。考评组由县目标办牵头具体实施,县文明办、县农综办、县农业局、县畜牧局等有关单位抽调专业人员配合组成专业组核定数据,县四个班子领导观摩认定。按1000分考评。根据各乡镇场、办事处、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年终目标管理综合得分的多少,划分为一、二、三类乡镇和“一票否决”乡镇。一类乡镇奖金总额为300-400万元。排名一类乡镇第一名的奖励70万元,党政正职各奖7万元。在干部使用上对一类乡镇的主要领导优先作为县处级后备干部人选推荐。对连续三年保持一类乡镇第一名的乡镇主要领导,享受县处级干部的经济待遇。目标绩效考核结果和乡科级领导班子及成员绩效考核相结合,对一类乡镇增加干部提拔任用名额。乡镇年终排序有两项后三名者和“清洁家园行动”连续三次后三名者等同于“一票否决”,经济上不予奖励,政治上减少干部提拔任用名额,考核减少优秀名额。今年7月初由县文明办、县目标办、县农综办、县农业局、县畜牧局组成的考核组,对全县上半年目标管理情况进行了考核,对于行动不力排序倒数后两名的乡镇,予以通报批评,并扣除5分目标管理积分。此举措对各乡镇场、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区党委、镇府震动很大,对深入开展农村“清洁家园行动”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三是加强工作协调。县文明办与县目标管理办公室、县村容村貌整治办公室主动加强沟通,建立了由县发改委、县农业局、县建委、县环保局、县民政局、县文化局、县林业局、县卫生局、县财政局等十多家部门参加的“清洁家园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工作,通报情况,加强规划落实和指导。县文明办及时收集、整理、编发“清洁家园行动”专题简报,汇总情况,表彰先进,鞭策落后,充分调动了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县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格局。

二、完善宣传引导机制,努力形成各方广泛参与的“行动”氛围

农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最大的主体,也是“清洁家园行动”的直接受益者。在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中,我县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一是宣传引导。为推动全县“清洁家园行动”深入开展,真正达到村村行动,户户参与,县电台、电视台开辟了“清洁家园行动”专题栏目,大力宣传该项活动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及时跟踪报道“清洁家园行动”的工作动态。各乡镇、各行政村充分利用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窗、黑板报、告知书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宣传内容,强化宣传效果。二是树立典型。对在“清洁家园行动”中表现突出的巴村镇上城行政村、吕刘行政村,城关乡大刘行政村、大井行政村,大武乡赵庄行政村、黄寨镇小集行政村、固墙镇许楼行政村等10个行政村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表彰,并将他们的先进做法、典型经验在全县总结推广,对深化“清洁家园行动”起到了良好示范带动作用。如固墙镇许楼行政村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活动,通过学生的“小手”拉起家长的“大手”,积极参与“清洁家园行动”,巴村镇后党行政村利用文化大院,在文艺节目演出前宣传“清洁家园行动”的内容,宣读村户考评细则,宣布庭院检查结果,教育引导群众摒弃陋习,养成文明卫生整洁的生活习惯。三是选好载体。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的“队伍建设年活动”和“转、促、惠”活动,积极引导县直各部门为“清洁家园行动”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形成了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农村“清洁家园行动”开展以来,我县共编发“清洁家园行动”专题简报67期,专场文艺演出20场,制作各种宣传版面560个,出动宣传车480多辆次,下发宣传单5000多张。通过送标准到乡村,送服务到农民,送知识到农户,为全县广泛开展“清洁家园行动”营造了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切实凝聚全县协调共进的“行动”合力 在“清洁家园行动”中,县文明办积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组织全县63家省、市级文明单位与全县26个试点村结成帮扶对子,对口帮扶试点村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大院建设。其中15家省级文明单位对试点村进行了重点帮扶,每3—5家省级文明单位帮扶一个试点村,并制定出帮扶规划。为保证帮扶效果,激发文明单位帮扶的积极性,县文明办在被帮扶村显著位置悬挂帮扶规划和帮扶单位名单。截至目前,各帮扶单位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用于帮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变了帮扶村的村容村貌,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如县财政局出资12万元为大武乡建立了农家书屋、多媒体放映室;县烟草局为东城街道办事处付庄行政村建立了文化大院,增添了体育设施,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受到广大群众拥护和支持。由县文明办牵头,联合县文联组织32名市、县知名书画家开展了“艺术长廊进农家”活动,分别深入到试点村,为试点村书写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墙体标语、墙体漫画、墙体山水画等180多幅,特别是艺术长廊、文明漫画墙,为群众喜闻乐见,作为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新载体,产生了非常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在各级文明单位结对帮扶的基础上,全县深入开展了文明卫生村、文明卫生户、“双百”(百名孝顺儿子、百名孝顺媳妇)评选等活动。近2年来,共评出文明卫生户200户,孝顺儿子、孝顺媳妇各100名,并把评选的结果在村内显著位置进行张贴。通过评选活动,使各单位和广大群众学友榜样、赶有目标。

四、健全督促检查机制,巩固扩大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行动”成果

“清洁家园行动”面广点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为确保“清洁家园行动”见成效,常态保持不放松,县文明办会同县督查中心一天一督查,一星期一通报,半月初评,季度总评,总结。对行动好的乡镇、行政村给予通报表彰,对工作落后及行动迟缓的乡镇和行政村给予通报批评,乡镇主要负责人在新闻媒体作表态发言。督查组还要求各乡镇、各行政村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努力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以组织重管理;二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卫生保洁制度、卫生评比制度等,以制度抓规范;三是实行责任制,党员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在责任路段要有固定标牌,公布责任人的姓名,以责任抓落实。通过督查,各村镇逐步实现了“三个一批”:制定了一批保洁制度、新建了一批保洁设施、成立了一批保洁队伍。

通过“清洁家园行动”的深入开展,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各项制度得到规范,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环境得到改善,农民群众素质得到提升,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目前,我县共有216个行政村成立了保洁队伍,保洁人数达到568人,全县新修道路372公里,新建成沼气池2563个,栽植果树、绿化树12630棵,有186个行政村完成了村内绿化,整修电线52350米,建成村级连锁超市53个,建成农村垃圾集中点135个,新修下水道20421米,新建成村级标准卫生室158个,新建文化大院22所,清理主要街道263条,粉饰墙面10万多平方米。其中巴村镇上城行政村、吕刘行政村,城关乡大井行政村、大刘行政村、黄寨镇小集行政村多次受到省、市文明委表彰,今年我县巴村镇上城行政村又被推荐为全国文明村。俗话说,环境塑造人,教育启迪人。如今,爱护公物、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遵纪守法、清洁卫生已成为广大村民的共识。绿亮净美的城市风景在商水农村大批涌现,“清洁家园行动”的成果为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欢乐的笑脸。

篇2:商水县突出机制建设 强力推进

今年以来,张范镇把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关注民生、维护民利、推动发展的有力举措,针对新形势下农村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基层工作实际,以村级班子党风廉政建设“四化”为抓手,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和载体,逐步建立起一套制度、教育、监督并重的农村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为推动全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是以推进“阳光村务工程”为平台,实现村务管理民主化。该镇积极推行以村务流程化管理、村监督委员会、村“三资”清理为主要内容的“阳光村务工程”,确保村民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镇纪委与经管站联合成立村级“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在对村财务进行有效监管同时,以换届选举村级班子资产交接为契机对村级资产、资源、资金进行全面清查并予以公示,同时通过“三推一选”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并确定每月15日为农村民主公开日,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进一步落实 “四议两公开”村务流程,16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级事务流程化、公开化管理。

二是以创新宣传载体为亮点,实现廉政教育常态化。通过坚持“三会一课”学习制度,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电教片,参加党纪政纪知识测试,编发廉政短信,组织学习先进典型,在全镇上下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氛围,增强了群众廉政、诚信、守法意识和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开展主题教育,组织开展“转变干部作风,促进突破发展”集中教育活动,主动把村级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培训纳入规划,采取分批分期培训方式,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廉政培训教育,今年以来,全镇共开展党风廉政建设集中教育培训会议2场,培训村级领导班子成员110余人次。同时,16个行政村全部建立党风廉政室,使村级党风廉政建设活动开展有了固定的阵地,镇村共建设廉政文化墙、政务公开栏30余个,固定性党风廉政标语230余幅,发放党风廉政资料2000余份,在全镇形成了崇尚廉洁的良好风尚,为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

三是以制约农村干部权力为重点,实现干部监督规范化。在村干部中重点推行承诺示廉、述职述廉、民主评廉三项制度,建立常态化的党风廉政督导机制,强化对村级干部的监督制约;规范村级事务决策权,实行村级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重大问题“三会”决策,通过民主流程实现村务决策透明化,加强群众对村干部的监督和制约;全面推行村级财务镇管及村章镇管制度,对村级财产从组织管理、项目范围、程序要求及违规处理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使村级集体财产得到有效管理,切实将村干部的权力置于群众的监督制约下。同时由镇纪委负责,对16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建立个人廉政档案,进一步扩大对党员干部的监督范围,实现村级干部监督的规范化。

篇3:商水县突出机制建设 强力推进

1. 以设施农业发展为重点, 示范区农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1) 特色鲜明, 区域布局更加优化。

农业示范区采取了统一育苗、统一栽培、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销售的“四统一”生产模式, 培育了晋陵牌番茄、黄瓜等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和特蜜牌西甜瓜绿色食品品牌。目前, 有徐州同益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徐州天鼎禽业有限公司、徐州远鸿食品有限公司、徐州惠农鸭业、徐州司晨禽业有限公司、徐州海斯富德蔬菜、九鼎葡萄等企业在示范区投资发展, 建成设施农业核心区2.5万亩, 其中规模化养殖小区0.3万亩, 日光能温室0.5万亩, 钢架大棚和宽体大棚1.7万亩。设施种植主要栽培水果黄瓜、太空辣椒、五彩辣椒、礼品西瓜、布利塔长茄等名优新蔬菜品种;规模化畜禽养殖以肉鸡生产为主, 辅以羊、猪等生产;占地5000亩, 集生产加工、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徐州九鼎葡萄庄园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形成了西部养殖区, 北部优质稻麦生产区, 中部设施蔬菜生产区, 西南部为休闲观光农业区的发展格局。

(2) 快节奏推进,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 园区坚持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的原则, 高质量推进设施网化工程。截止目前, 示范区核心区的“两纵一横”的道路框架已全面拉开, 总投资3000万元、总长度6.5km的菁华北路、苏源北路和环宇大道西路正在紧张有序的施工之中;供电部门投入资金150万元, 初步完善了园区供电网络;水利等部门投入资金1500万元, 按照“灌得进、排得出、渠成网”的要求, 完成园区给排水体系。目前, 园区已能为所有进区企业提供“八通一平”的到位服务。

(3) 市场化运作, 成功引进一批龙头支撑项目。

示范区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重中之重, 立足环境招商、政策招商, 大力发展以商引商、产业招商。示范区的主要领导和产业招商组的同志, 坚持走出去, 截止目前, 园区已建项目3个, 主要是江苏应氏葡萄种植及加工、江苏金谷农业有限公司日光能温室蔬菜基地建设、徐州天鼎畜禽二期养殖小区等项目。在建项目2个, 即:食用菌种植项目和徐州惠农益康鸭肉加工制品生产线项目。即将开工项目3个, 分别为投资12 000万元的新上5000m3的大型冷库建设项目, 投资8000万元的睢宁白山羊繁育及羊肉深加工项目, 上海宝来园艺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 新上20000m2花卉智能温室, 主要培植蝴蝶兰、火花卉兰、红掌、凤梨等高档花卉项目。目前, 各类项目累计到位资金1.3亿元, 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个。包括设施蔬菜、花卉、畜禽养殖等三类农业龙头合同项目已相继投入运营, 实现创收创汇, 带动农民致富。

2. 以完善机制为抓手, 着力构建睢宁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平台

通过组建有力的工作队伍, 出台优惠的投资政策, 进行超前的市场运作, 推动了示范区的快速启动和迅猛发展。

(1) 以技术创新为重点, 着力提高园区农业发展效益。

睢宁县以“挂县强农富民”“农民培训”“科技入户”等项目实施为抓手, 深入开展院区合作, 聘请了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江苏省农科院科技服务处、徐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等作为技术依托单位。两年来, 引进推广布利塔茄子、迷你小南瓜、苏粉九号番茄等瓜菜新品种12个及节水灌溉、设施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土壤培肥等新技术20项, 生产效益亩增20%以上。

(2) 创新农业体制机制, 着力增强园区农业发展活力。

睢宁县通过转包、土地置换、托管等形式,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回归工程”, 鼓励外出农民回园区投资创业;实施农民“阳光车间”创业致富工程, 引导全民创业, 让示范区的广大农村劳动力, 特别是留守在家的中老年劳动力不离土、不离乡, 自我创造致富门路。

(3) 创新农业招商机制, 着力提升园区农业发展档次。

为强化招商力度, 整理印制了江苏睢宁现代农业示范区宣传手册, 组建了睢宁现代农业网, 成立了现代农业产业招商工作组。

(4) 创新农业投入机制, 搭建园区产业发展平台。

一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 积极争取省级部门农业专项项目资金, 二是成立示范区农业发展公司。由示范区管委会牵头成立了江苏佳盛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培育示范区发展建设的主体, 解决了示范区发展资本需求的投资体制、经营体制、发展体制等问题。

(5) 创新生产经营管理机制。

园区在生产管理上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 经营上采用了统一作物布局、统一供种 (苗) 、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品牌销售的新型模式。

3. 积极谋化, 突出重点, 力促睢宁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再上新台阶

睢宁县在2011年计划:招商引资总额4亿元人民币, 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2亿元人民币, 新上项目5个, 其中农产品加工项目2个, 启动建设新农村示范点1个, 整理土地500亩, 新铺示范区道路10km, 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5000亩。实施好“五个一”工程, 即:推进一个葡萄庄园建设工程, 引进一个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一个千亩花卉生产园;建设一栋10 000m2的智能温室育苗园;建造一个3000亩连片日光能温室示范园;实施“品种、技术”更新工程。根据越冬日光温室、春提早、秋延迟大中棚生产的需要, 重点发展西瓜、黄瓜、辣椒、番茄、茄子、芹菜等品种, 引进推广具体的品种有:西瓜上主推京欣二号、新金兰、秀丽等中果型西瓜;黄瓜上主推博耐100、沃林16等品种;辣椒上主推巴莱姆、苏椒5号博士王、苏椒11、荣誉长椒等品种;番茄上主推L404 (粉红果) 、百利/百灵 (大红果) 等品种;茄子主推荷兰布利塔、韩国新珊瑚、以色列HA1726等长茄品种;芹菜主推天津玻璃脆、津南实芹;豆角主推扬豇40、宁豇3号;夏白菜主推日本夏阳、热抗王等。引进推广防虫网、遮阳网的“两网一膜”无公害栽培技术、膜下滴灌 (暗灌) 、土壤培肥、茬口优化、基质穴盘育苗等栽培技术。

摘要:2008年11月, 睢宁高效农业科技园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 两年来, 园区建设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按照高科技、高转化、高效益、新机制的要求, 以品种更新、技术更新、知识更新“三大工程”为切入点,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将示范园建设成为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 开展新品种推广、技术合作、成果转让、人才交流, 实现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标志性和导向性工程, 探索了一条具有睢宁特色的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之路。

篇4:商水县突出机制建设 强力推进

关键词:创新体制机制;强力推进;教育改革;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4-0013-03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任务和发展目标,石家庄市长安区始终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地位,把教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区域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

一、全面加快教育发展步伐

(一)科学谋划,齐抓共管,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按照“教育事业上水平,队伍建设创一流,素质教育求创新,学校建设树品牌,建设教育强区”的总体要求,区委、区政府和区直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长安区振兴教育事业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名师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发展规划部门将教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财政部门足额拨付教育经费,税务部门加大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力度,综治、工商、城管、文化等部门不断优化校园周边环境,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公安、司法等部门通过警校共建、法制教育等举措,切实推进依法治教的进程。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为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确保了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全面落实以县级主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

区政府建立和实行了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了各镇及区直相关部门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职责,并签订了责任状,将教育发展情况列入年度考核目标。为依法落实教师工资待遇,建立了由区政府负责,财政部门集中管理的教师工资发放体制,实现了全区教师工资逐年增长。不断完善人事管理体制,把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的选拔、考察、任用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调配、培训等全部归口区教育局管理,落实了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的校长和教师人事管理体制。

(三)积极创建平安校园,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校园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部门协调联动的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大力推行“以人为本,积极预防,夯实基础,强化管理”的安全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学校安全管理的领导责任、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为全面提升校园人防、物防和技防水平,以学校饮食安全、消防安全、校园周边治理、校车排查整治等为重点,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切实消除校园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近年来全区没有发生任何校园安全责任事故,使各中小学、幼儿园保持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四)实施“四大工程”,提升学校硬件水平

结合区域实际,全区实施了薄弱学校改造、标准化学校建设、品牌学校打造、教育装备提升等“四大工程”。对新建学校,做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前介入,严把规划、设计、审核、建设、验收“五关”,确保工程质量和校园建筑品位。对原有校园,加强升级改造和新校区建设,使全区校园面貌发生了巨大改观,硬件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五)创新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临近京津的区位优势和省会主城区的地域优势,主动借助外力,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办学理念,探索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初步形成了五种办学模式:以盛世长安小学为代表的集团管理模式;以北师大附属学校为代表的附属办学模式;以谈固小学为代表的协作共进模式;以12中为代表的特色兴校模式;以铁职专、学前教育学校为代表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深入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本区实际,探索推行集团化合作办学模式,组建了以翟营大街小学、谈南路小学、长安东路小学、保利启新小学、盛世长安小学、实验小学、23中等学校为龙头的横向联合集团化合作学校,组建了由第12中学高中部、初中部和范西路小学纵向联合的长安区艺术教育集团等六个教育集团。在教育集团内部,城区强校、龙头学校带领农村学校共同发展,教师互派、结对帮扶,各成员学校推行统一的管理模式,实行“一体化”的合作办学,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1+1>2的办学效益。通过这项改革,大幅缩小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差异,有力推动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了全区学校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此外,将优秀校长派往农村学校,进行全区教师交流活动,均衡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师资水平。与此同时,坚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创建一批管理水平高、教育质量优、社会反映好的先进典型和榜样,不断扩充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迫切需求。

三、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优化干部队伍,提升管理水平

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系统干部队伍,严把用人关,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将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选拔上来,努力打造一支“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勤于工作、善于落实”的领导干部队伍。三年来,全区教育系统共新提拔中小学、幼儿园党政正职20人、副职35人,教育局机关新提拔中层干部23人,为干部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设立了李烈、林为民两个“名校长工作室”和12个“名师工作室”;选派26名校长到北京外国语大学附校、北京实验二小跟班学习;编辑出版了《长安教育》期刊,为校长、教师搭建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石家庄市区划调整后,长安区整建制接收了原桥东区21所中小学、幼儿园,接收了原桥东区教育局人员42人,全部妥善安置到位,实现了平稳过渡,圆满完成了接收任务。

(二)优化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水平

建立和完善了良好的教师补充、教师交流、干部选用、师资培训机制。近年来,全区共招录教师940名,其中引进市级以上骨干教师43名,面向北师大等知名高校引进优秀本科生、研究生8名;共有600名教师、92名校级干部参与区内交流;开办“名师讲坛”、“校长俱乐部”。去年,全区共完成教师培训14000余人次;在全市优质课评比中,本区48名教师获一等奖;在全国地理学科优质课评比中,本区22中焦振海老师成为全省唯一的参评者获特等奖;在市名师骨干评选中,本区76名教师当选。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根据本区教师的学科结构、年龄构成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大培训力度,整合教师培训资源,形成合力,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教育环境

本着“办事态度最热情、办事程序最简化、办事方式最快捷、办事水平最优良、办事成本最低廉”的目标,对区教育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行政监管“三类事项”以及与基层学校和师生、群众关系密切的各类服务事项全部进行梳理和优化,努力减少办理环节,缩短办理时限,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到了热情服务、优质服务、高效服务、满意服务,优化了全区教育系统的政务、教务环境。

四、培育打造区域教育亮点

(一)积极打造“生命教育”亮点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科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去年,全区评选出了11位“长安区美德好少年”;建立了长安区中小学生态教育实践基地。

(二)积极打造“高效课堂”亮点

以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过程、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标准,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学习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开辟智慧课堂,探索微课研究,有的学校开展小班化教学,有的学校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索,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三)积极打造“家校合育”亮点

以“长安教育梦——树学风、促教风、展家风”为主题,开展了卓越团队培训、师生晨诵阅读、机关干部下基层、家庭情景剧展演、三风书画摄影展、新年合唱音乐会等一系列活动;投入20多万元,编辑了《学会爱·长安区家庭教育实用操作手册》一书,免费发放给全区6万名学生家长;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建立了“新长安、新教育、新家长微语平台”,每个工作日向全区家长发送一条家庭教育内容的微信。总之,通过以上措施,不断凝聚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力量,共同育人,共谋发展,取得良好效果和社会影响。

篇5:商水县突出机制建设 强力推进

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会典型材料

加强领导 创新机制 强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中共富裕县委组织部

近年来,富裕县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为载体,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重点,按照“激活存量、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完善机制”的工作目标,不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创新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渠道,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的服务体系,优化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环境,建设了一支有觉悟、懂科技、善创业、有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4,688人,占农业人口的2.6%,占农村从业人员的4.7%。其中,具备初级以上农民技术职称的有1,832人,占实用人才总数的38%。农村实用人才在我县推广农业示范技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

一、树立科学人才观,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把农村实用人才资源视为农村第一资源,把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县委、县政府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组织部、人事局、农委、科技局、教育局、畜牧局等21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组织部设立办公室,负责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宏观指导、协调服务和督促检查。县委要求各成员单位统筹协作,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和培养。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2次以上联席会议,及时研究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乡村两级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实用人才服务站配备专人负责,明确了职责范围和工作制度。组织部门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日常工作与年终考核相结合,把实用人才工作纳入到了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考核体系,制定了农村实用人才考核标准,有力促进了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出台政策,明确任务。《富裕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立足县情,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县委将重点抓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写进了《富裕县“十一五”时期人才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措施。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富裕县关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五个一工程”实施意见》,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进行了细化,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重点工作和具体要求。按照《富裕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管理办法》,两年来,我们采取自下而上、层层筛选、逐级审核把关的方式,评选出乡级农村实用人才460名,县级农村实用人才98名,给予了表彰、奖励。三是分级建档,规范管理。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建档。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县级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工作,乡镇人才服务站负责本乡镇县、乡两级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工作,实行一人一档。经评选确定的农村实用人才,按管理权限,每年与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乡镇人才服务站签订《农村实用人才目标责任书》,年终进行考核,通过了解掌握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情况,实行动态管理,考核不合格的取消资格。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整体素质

教育培训是壮大实用人才数量、提高实用人才素质的主要手段和基础。近年来,我们根据实用人才成长的特点,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宗旨,把农民素质教育、实用技术培训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分类指导。一是实行阵地培训。作为全省“十佳”牧业县、全国牛奶生产强县,目前,我县已有2.5万户农民饲养奶牛。为提高奶牛科学饲养水平,近年来,依托县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举办了24期“养奶牛明白人”培训班,培训奶农5,000多人次,使800多名青年农民成为致富带头人。在培训经费上,县委、县政府给予大力扶持,到目前为止,已经累计投入128万元。各乡镇结合农时,利用服务工作站、农广校等学习阵地,举办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引导农民自觉学习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每年培训农民达两万人次。二是实行在线培训。以全面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契机,积极探索新型农村教育培训运行管理模式,高质量、高标准地用好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组织部门认真制定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计划,确定了培训目标,开通了在线学习网站。去年以来,通过“向上争取一点,支部自筹一点,党费补助一点”筹措资金22万元,下摆电视、VCD机72台套,电教光碟1,400盘,为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学习的平台。为服务群众,县畜牧局还设立了“畜牧110”服务热线,由畜牧兽医专家24小时轮流值班,免费为奶户提供技术咨询,每年咨询达千人次。三是实行按需培训。我们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既根据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聘请有关专家到田间地头针对生产实际举办讲座,又针对急需解决的问题,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有专长、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村实用人才外出考察培训,学习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我们依靠上海光明乳业落户本地的优势,连续三年组织90名奶牛大户到该公司培训基地进行了一个月的观摩学习。还先后派106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到东北农学院和省农科院生产基地参加学习,选派235名“种、养、加”能人到内蒙古、双城和山东诸城、寿光等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使他们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四是实行党员示范培训。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动作用,经过层层推荐、选拔,全县确定了90名掌握专业生产技术、技能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能人、专业经营户和为农产品开发、销售服务的致富带头人、经纪人,给予他们优惠政策,兴办党员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开办“农家课堂”。目前,这90名党员共引带近2,000户农民共同致富,使每户年收入提高25%以上,取得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应。

三、优化整合资源,健全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的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的主要手段和载体,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发挥部门服务的作用。农业部门积极开展了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大力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设立了县、乡(镇)、村三位一体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开展了劳务资源普查,加强劳务资源管理和信息服务能力,维护实用人才的各项权益;科技部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发挥协会服务的作用。我县现有奶牛、棚菜、水稻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6个,会员达1,866人,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科技示范、技术交流、现场讲解等活动,在田间地头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组织“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手”开展自我服务,促使其信息互通、技术互补、市场互动,进一步加快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孵化。三是发挥专家服务的作用。近年来,我县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吸引省市科研人员深入到农村一线,为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充分发挥科技、农林等部门专业人才集聚的优势,通过网上发布信息、单位推荐、个人自愿报名等形式,经资格审查,将分散在全县的科技人员集中登记造册,形成有一定规模、门类相对齐全的科技人员及专家信息库。现在,入库人员已达182人,组建了奶牛养殖、水稻种植、棚菜生产等8个技能培训讲师团,每年开展送科技、送技能下乡活动达20多次,受益群众近万人。

四、创新完善机制,不断优化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环境

篇6:商水县突出机制建设 强力推进

xx县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

今年以来,xx县作为全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县,紧紧围绕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坚持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培育、乡村环境整治三个重点,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

一、坚持科学规划,规范建设行为。该县针对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建筑布局零乱、村容村貌差的现状,坚持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规划决策机制,对县城总体规划、乡镇整体规划和有关专业规划做到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先后邀请河南大学、省市规划设计部门对xx镇、xx镇、xx乡、xx乡等乡镇的镇区建设规划、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规划进行了高标准修编,并组织土地、城建、城乡一体化办公室等单位业务骨干全程指导。目前县城总体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详细规划已完成,全县20个重点村(市级3个,县级17个)已全部与朝歌规划设计公司签订了协议,18个村完成了室外测绘,15个村完成了整体规划,7月中旬20个重点村的整体规划将全部完成。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采取财政投一部分、外来资本引一部分、上级资金要一部分的多元化投入模式,上半年全县镇区和20个重点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共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整修建设乡村道路42公里,铺设供排水管网1.2公里,绿化道路2.7公里,开工建设汽车客运站2个,完成安全饮水工程3个,完成农田水利建设项目6个。目前,xx镇xx村、xx乡xx村、xx乡xx村等已完成村内道路硬化,正在开展绿化和改厕、改厨、改圈活动。xx镇xxx村对村内主次干道已全部硬化、绿化,全村35%的旧房完成了改造任务,沼气入户率达到90%。xx镇筹资154万元完成了镇区两条主干道硬化配套、水果蔬菜市场、镇区休闲广场建设。

三、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依托xx、xx等畜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肉鸡、生猪、奶牛和肉羊的养殖,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达到25%,同时拉动和辐射饲料加工、兽药销售、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了2.1万名农民就业;依托xx公司、xxx等一批新兴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无核枣、缠丝蛋、山小米等特色农业,按照合同制约机制已建成淇河三珍、干鲜杂果、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基地8个,带动了2000户农户走上致富路;依托三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宾馆餐饮、旅游产品开发等相关产业,新建农家宾馆40余家,开发蛋壳画、夜光工艺品等特色旅游产品25个,在农村新建新合作超市近200家;依托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鼓励村企联合、村企互动,采取“中心工厂+卫星工厂”的方式在农村大力发展服装加工业,今年xxx公司已与15个村开展了合作,对600多名农村妇女进行了上机培训,为下步建设农村卫星工厂奠定了基础。上半年,全县农村新上集体经济项目15个。

四、加大乡村综合治理,改善镇容村貌。在全县各镇区,加大对违章建筑的拆除力度,顺利完成了xx镇、xx镇118户、411间违章建筑的拆迁任务,完成了39栋临街商住楼建设;同时加大镇区环境卫生集中治理,8个乡(镇、区)相继成立了专职环卫队,实现了镇区管理的市场化运作。在全县各农村,于4月份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环境卫生集中治理活动,各村对卫生死角、乱占路面、垃圾乱倒、污水乱流、残垣断壁进行了彻底清理,部分村还建成了垃圾池,修建了下水道,建立了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南杨庄、小屯、黄庄等村把发展沼气养殖作为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的重要措施,有效解决了畜禽粪便污染环境的问题。

篇7:商水县突出机制建设 强力推进

我校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要务核心, 重视信息化的功能定位, 于2012 年完成了“班班通”设备的配置, 随之从规划建设、师资培训、合理使用等方面着眼, 逐年增加投入, 加快资源开发利用步伐, 有效发挥硬件功能, 初步奠定了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

一、强化硬件到位, 为校域教育信息化提供强力支撑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由硬、软件及其他外部设备组成庞大系统, 其科技含量高, 更新周期短, 建设耗资大。因此, 建设资金的缺口成为校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当面虎”。我校多管齐下、多途并举, 不懈努力, 多方筹措, 近几年连续投入了40 多万元专项建设资金。同时, 立足实情, 采取了前期规划、分期投入、逐步完善的办法, 先期建设并保证学生学习的计算机机房与多媒体教室, 稍后完成教师电子备课室等的建设, 最后与全市教育城域网联通。在硬件配置上, 从经济、教学实用等因素着想,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确保系统技术的先进性、安全稳定可靠性, 并兼具良好的开放性、可扩展性, 由此确立并遵循了以下原则:

(1) 适当超前原则。硬件建设投资前, 学校组织校内技术人员, 邀请教育局领导和专家调研、讨论, 召开方案论证会议分析论证, 长计划, 短安排, 规避投资风险, 尽可能准确预见计算机技术近期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做到适当超前, 以免短期内因跟不上发展需要而被淘汰。

(2) 实用性原则。信息化设备的配置全面考虑教学、教研、办公的满足程度, 资源合理配置, 不贪大求洋、一味脱离实际追求高档, 只求经济实用, 使设备发挥作用极限。如为实现教学点资源的全覆盖, 2013 年我们即在新洲镇荷花学校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 而我校则使用光纤入网, 这样分别取舍, 虽在管理上增加了困难, 却全面兼顾、相得益彰, 达到了设备实用的基本要求。

二、强化软件提升, 为校域教育信息化提供智慧“抓手”

科学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操控程序的师资“软件”不可或缺。创建一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具备信息时代教育教学能力要求的师资队伍成为关键“抓手”。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一是对作为高科技的产品信息技术畏惧顾虑, 感到望尘莫及, 对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持怀疑态度;二是受计算机软件病毒威胁和昂贵价格的心理暗示影响, 望而生畏, 有害怕使用损坏的担心;三是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不足, 操控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差, 认为使用手段烦琐, 不如传统教法熟稔, 习惯因循守旧。对此, 学校从三个方面着力加以破解:

(1) 扩大眼界, 转变观念。首先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知识培训, 提高教师对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彻底转变思想深处的固有观念。一是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互联网时代需要创新型教师, 教师不仅应懂教育, 还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 借助信息技术有效摄取、加工、整合资源, 改善教育教学方式手段, 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刷新专业发展理念。信息技术使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必须。置身其中, 教师唯有全力为之、积极作为, 方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要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爆炸的二十一世纪, 互联网时代伴生的教学内容呈几何级增长, 教师唯有构建全新的教育观, 利用新技术不断加强学习获取相关知识, 勇做开放学习、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的弄潮儿才能永葆生机。三是角色转变。传统教育强调教师主导, 教学活动由教师组织, 进行整齐划一的集体化教学, 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 思维及其个性受到了束缚, 成长受到了制约。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 (如个性化学习方式、泛在学习方式等) 的学习方式, 馈赠了海量的基于“云”的学习资源, 传统教法学法将被彻底颠覆, 教师将由实施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督促者,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将变成“以学生为主”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将弱化, 渐变为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此外, 学校通过邀请专家到校讲座或组织观摩等形式, 传递现代教育思想和意识, 帮助并促使教师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增强自觉实行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普及培训, 增强素质。开展多层次、多轮次普及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水平。根据教师水平的不同, 从2004 年开始, 学校即倡导教师报名参加中小学信息技术高级培训与考试, 教师积极参学参训, 接受了汉字录入、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e、Powerpoint、Internet等专题系统培训, 通过了考试考核。经培训, 全校教师消除了应用计算机的畏难心理, 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践应用, 使课堂鲜活生动, 取得了较好成效。在此基础上, 我校自2011 年起每年组织部分教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学科培训, 完成了全部学科教师的培训。从2015 年开始, 又组织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教师的认识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空前提高, 在解决问题起点 (如何提出问题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起点;通过基本问题、单元问题的提出, 和问题提出时的角色转换, 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出问题的方法更加熟悉) 、探究性学习 (通过基本问题、单元问题的提出与分工, 给出实践探究性学习的可操作性方法) 、合作学习 (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 通过学员相互间的资源共享、头脑风暴, 对单元问题的分工和合作, 实现合作学习) 等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起到了促进作用, 改变了过去单纯考虑为应用而应用的多媒体课件评价弊端, 顺利解决了多媒体课件制作费时、效微及应用软件掌握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 实现了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辅助支持作用。

(3) 延伸拓展, 教研提质。信息技术的特点决定它须在长期实践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累积经验才能延伸拓展、不断创新、提质增效。教师取得了信息技术高级证书, 会进行计算机简单操作, 但往往不能把信息技术合理自如地运用到教学中。对此, 学校将教育信息化列为校本教研课题, 引导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师借助网上学习、备课、课件制作、交流沟通,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取得成功, 其经验和教训成为教研和自身素养素质提升的重要滋养, 进而有力地推进教育教学阔步前进。

三、强化制度建设, 为校域教育信息化扩展管理空间

信息化也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工作, 有其突出特征, 如在师生上网管理上、病毒防范上都须加强实时管理, 才能确保校园信息使用稳定安全畅通, 助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几年来, 学校先后制订了《学生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使用须知》《新洲中学“班班通”设备管理使用制度》《计算机维修、更换、报废管理制度》等相关规定并印发实施, 对师生上网、硬件和各类教学设备的维护以及校园网络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问题与思考

迅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有力推动了素质教育, 但现阶段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师资问题, 目前国家虽在持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但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十分缺乏, 致使学校网络管理和维护出现困难局面。二是就配置水平而言相对低下。如津市市各学校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息技术设施设备配置水平及发展速度与周边区县市特别是沿海等大城市差距较大。三是适用资源不足。因教师自身制作课件能力相对有限, 而互联网上虽有海量资源, 但无论数量或质量, 真正适合教师本地化教学的资源很少。四是信息过滤问题。作为信息资源宝库的互联网, 因它的浩瀚与开放, 不良信息难免掺杂其中, 如何控制和净化信息, 采取有力措施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教育, 助力学生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增强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篇8:商水县突出机制建设 强力推进

一、2 0 0 4年以来工作情况

1、建立住宅产业化长效推进机制

先后修订了《山东省房地产开发管理条例》, 出台了《山东省商品房销售条例》、《山东省物业管理条例》、《山东省装饰装修管理办法》。在法规中增加了有关“住宅产业化技术要求”、“物业质量保修金”、“工程质量保险”和“新建商品住宅统一进行装饰装修”等有关内容。今年6月, 又出台了《山东省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备案办法》, 将住宅产业化技术应用列为综合验收的重要内容。《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已在全省推动实施, 烟台市率先实施, 目前这项制度已经在县级市实行。一系列法规和制度的出台实施把住宅产业化纳入房地产开发管理的程序, 有力的保证了住宅产业化工作的推动。

此外, 《山东省住宅品质促进管理办法》已经列入省政府立法计划。为制定该办法进行了大量调研, 多次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的领导及专家汇报情况并争取支持, 广泛向住宅建设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山东建筑大学等科研院所以及开发企业征求意见;目前该管理办法内容框架已经初步确定。

山东省还积极督促各地市探索有效的推进机制。烟台市建立了住宅产业化领导小组, 强制推行居住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应用, 施行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德州市下发文件开始实施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 并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备案管理中增加了有关住宅产业化的内容;日照、聊城等市也已经开始实施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潍坊市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支持创建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A级住宅, 济宁市出台了《济宁市建委、济宁市规划局关于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全面提高房地产开发水平的意见》, 省厅转发了该文件。城市的住宅产业化工作为全省的工作夯实了基础, 并且为全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2、健全城市住宅产业化工作机构

山东省把建立健全城市住宅产业化管理机构, 作为推进住宅产业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在健全省住宅产业化管理机构的同时, 重点抓了各市、县住宅产业化工作机构的建立。截至目前, 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烟台市、莱芜市等分别建立了专门的住宅产业化工作机构, 其他各城市也由开发办或房管局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或兼管住宅产业化工作, 部分县 (市) 、区及开发企业也指定专人负责或兼管住宅产业化工作。全省各级住宅产业化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完善, 对山东全面开展住宅产业化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3、抓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A级住宅性能认定

山东省通过规划设计方案及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的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数量共有24个, 约占全国总数的14%, 建筑面积总计约721万平方米。全省共有性能认定项目80个, 约占全国总数的1 6%, 建筑面积总计约1 5 0 0万平方米。截止目前, 已经有6个性能认定项目和2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项目在县级城市, 住宅产业化工作已经在县级城市层面逐步展开。

2007年7月, 在济宁市召开了康居示范工程现场会。省建设厅领导和各处室负责人, 各市建设局长、副局长, 开发办负责人, 开发企业负责人共300多人参加会议。

4、多次组织全省住宅产业博览会以及参加其它展会活动

2006年至2008年, 山东省分别在济南、烟台、菏泽等市举办了三次全省住宅产业博览会, 组织各城市住宅产业化工作管理部门、全省骨干开发企业和知名部品生产企业参加展会、论坛和相关活动。除组织本省的住宅产业博览会外, 省里还积极组织参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的博览会、论坛、技术交流大会等活动。参加的其它活动包括:中国国际住宅产业博览会、国家康居示范工程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与住宅产业化技术创新大会、住宅性能认定工作座谈会、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可持续发展城市实践展览会、建设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10项成套技术推广交流大会等。组织这些活动对有关部门和企业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非常有益, 为全省住宅产业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5、推广住宅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和一次装修到位

将住宅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和一次装修到位作为改变住宅建设模式的突破口。山东省先后于2005和2007年编制完成《0 6系列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与建筑构造 (L05SI904) 》和《07系列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与建筑构造 (L 0 7 S I 9 0 6) 》图集, 为住宅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设计提供了依据。济南、烟台、威海、济宁等城市也先后下发文件, 要求市区内12层以下住宅必须进行居住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设计和施工。新修订的《山东省装饰装修管理办法》也增加了新建商品住宅统一进行装饰装修的规定。同时, 在申报的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A级住宅项目中率先推广这两项技术。

随着住宅产业化工作的深入推进, 住宅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和一次装修到位的理念被逐渐接受, 县级市项目的部分楼栋也做到了太阳能统一安装和一次装修到位, 而且深受当地住户欢迎。为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节约材料、减少污染和提高居住品质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

6、开展住宅部品认证和培育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建立科学的住宅部品体系, 是提高住宅工程质量水平, 改善住宅功能、性能, 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因此, 山东省非常重视部品认证工作的开展。截止目前, 全省已经有青岛海尔家居集成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青岛尊龙涂料有限公司、临沂市浩源塑业有限公司、青岛澳柯玛太阳能技术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富凯厨具配件有限公司、山东鸿基换热技术有限公司、山东耿瓷集团有限公司、皇明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亿家能太阳能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16类产品通过国家康居部品认证, 总数量约占全国的1/6。通过认证的部品包括整体厨卫、太阳能热水系统、外墙保温系统、砌块等类型。

为集中力量突破住宅标准化、工业化建筑体系和通用部品体系的研究开发, 探索住宅建设模式, 山东省积极组织部品生产龙头企业申报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目前, 已经建立了2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分别是海尔集团、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此外, 烟台万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通过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专家评审, 该企业将成为山东省第三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7、完成国家“广厦奖”推荐和“省优秀住宅小区”评选工作

从2007年到2009年连续三年会同省房协一起开展“广厦奖”推荐和“省优秀住宅小区”评选工作。2 0 0 7年, 共获得10个广厦奖项目, 占全国总数的1/11;2008年, 有4个项目获奖, 占全国总数的1/8;2009年, 又有5个项目获奖, 约占全国总数的1/1 2, 山东省获得的“广厦奖”数量已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第一。省里推荐项目的申报材料受到评委会专家一致好评, 被推荐为申报材料范本。山东省将“省优秀住宅小区”评选标准与“广厦奖”评选标准进行了对接, 全省大部分城市也积极评选和表彰市级优秀住宅小区, 各项评选工作互相促进, 为提高全省住宅品质树立了样板。

8、开展住宅性能认定及住宅产业化技术培训

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 山东省先后举办了1 9期《住宅建筑规范》、《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及住宅产业化技术培训班, 其中全省范围的培训组织了2期, 17个地市分别各组织了1期。全省各市、县住宅产业化工作负责人、住宅开发主管部门负责人、规划设计部门负责人及绝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分管经理、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5000多人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 开发主管部门和开发企业提高了认识, 也是对住宅产业化工作及其内容作了全面和系统的宣传。

9、开展住宅产业化相关研究

结合山东省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会同省建设发展研究院积极开展软科学研究。申报项目名称为《山东省节能省地型住宅产业化发展研究》, 目前初稿已经完成。2 0 0 9年上半年, 启动了《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修订相关课题研究, 并积极推动在国家《房地产管理法》修改稿中增加了住宅产业化的相关内容。支持济南市住宅产业化发展中心开展CSI住宅体系研发工作。截至目前, 济南市住宅产业化发展中心自主研发了CSI住宅部品体系, 已申请相关专利十几项。这些研究是我省住宅产业化技术领域内的有益探索。

二、工作思路

山东省的住宅产业化工作具体是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住宅与房地产业处来实施的, 带有较强的行政工作特点, 这也是该省住宅产业化发展较快的重要原因。今后仍将以这个模式推进工作, 主要的思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行政立法手段继续积极建立各种制度;二是建立专门的住宅产业化机构;三是培育住宅产业化基地。分别从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加强企业整合与技术集成等3个方面来推动住宅产业化工作。

1、继续做好法规制定及贯彻落实工作, 建立长效推进机制

坚决贯彻好新出台的《山东省物业管理条例》、《山东省装饰装修管理办法》和《山东省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备案办法》, 将推行物业质量保修金制度、推广工程质量保险与提高住宅工程质量、推进住宅性能认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把好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关口, 确保建设条件意见书中要求的住宅产业化技术得到落实。积极鼓励开发企业对新建商品住宅统一进性装修到位, 逐步淘汰毛坯房, 向社会供应节约、环保、高性价比的住宅。

总结烟台、潍坊、济宁等城市实施《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的经验, 在全省范围内加以推广;总结淄博市、潍坊市采取优惠政策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创建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A级住宅的经验, 在全省范围内加以推广。

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 落实《山东省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通过资质管理, 促使开发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把资质升级与企业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和售后维修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挂起钩来, 以便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产品质量优劣和信誉状况。

2、巧抓机遇,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要紧紧把握住这次机构调整的契机, 争取建立省级及各城市的住宅产业化工作机构。山东省一直没有专门的住宅产业化工作机构, 全省17个设区城市只有济南、青岛、淄博、烟台、莱芜等5个城市成立了工作机构, 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山东省住宅产业化工作的展开。住宅产业化工作本身具有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特点, 需要有专家团队进行小区规划、建筑设计、建设施工、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指导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目前山东省城市住宅产业化工作机构建设模式中, 城市房地产开发管理办公室增挂“住宅产业化办公室”牌子的做法可以与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统一起来, 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力度较大, 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也将是今后建立地级城市和县级城市住宅产业化推进机构的主要模式。

山东省也将加大省级住宅产业化工作机构的建设力度, 设立省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 与山东建筑大学、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省建设发展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科研活动。

3、加大扶持, 培育住宅产业化基地

上一篇:梨园百花一教案下一篇:雄县召开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整改提升动员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