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好好诗

2024-04-13

张好好诗(精选13篇)

篇1:张好好诗

杜牧:《张好好诗》赏析

故宫历代书画正在展出杜牧的书法《张好好诗》卷,唐,杜牧书,纸本,行书,纵28.2cm,横162cm。诗中描写了作为少年歌妓的张好好始得高官沈传师宠遇,终因沈的去世而流落市井的不幸身世,寄托了对她的无限同情。该卷曾被溥仪携出宫外流散民间,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其捐赠政府,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张好好诗并序。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藉中。后一岁,公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藉中。后二年,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又二岁,余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高阁倚天半,晴江连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暎长裾。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下无袖,一声离凤呼。繁弦迸关纽,塞管引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主公再三叹,谓之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以为疏。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小(此字点去)谢楼树,沙暖句溪蒲。身外任尘土,尊前且欢娱。飘然集仙客(著作任集贤校理),讽赋期相如。聘之碧玉佩,载以紫云车。洞闲水声远,月高蟾影孤。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阳重相见,绰绰为当炉。怪我苦何事,少年生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偶。□□□襟泪,短章聊(下残)

此卷鉴藏印有“弘文之印”、“宣和”、“政和”(连珠)、“宣和”、“政和”、“内府图书之印”、“秋壑图书”、“张氏珍玩”、“北燕张氏珍藏”、“项子京家珍藏”、“张则之”、“蕉林居士”、“宋荦审定”、“张伯驹珍藏印”等,以及清代乾隆、嘉庆、宣统三帝御览及清内府鉴藏印11方,朱文)等张伯驹鉴藏印。

此卷是唐代诗人、书法家的仅存墨迹,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张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杜牧的这首五言长诗,就是为她而作。诗中描写了作为少年歌妓的张好好始得高官沈传师宠遇,终因沈的去世而流落市井的不幸身世,寄托了对她的无限同情,是杜牧诗作名篇。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

该卷书用麻纸,制作相当精细。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这些都是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是说作者诗文、书法有统一的风格。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北宋内府装潢式样。兹后曾递藏于宋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孝思、清梁清标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据《式古堂书画记考·卷七》所记,该卷后元人诸跋,是从唐赵模《千字文》后移来。《宣和书谱》、《悦生所藏书画别录》、《平生壮观》、《大观录》、《吴越所见书画录》、《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该卷曾被清逊帝溥仪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后归张伯驹所有。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其捐赠政府,此珍贵文物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杜牧和湖州名妓张好好是在南昌沈传师的府上认识的。当时的.的杜牧尚未成家,风流倜傥,而张好好美貌聪慧,琴棋书画皆通。参加宴会时两人经常见面,张好好倾慕杜牧的才情,杜牧爱上张好好的色艺双绝。他们湖中泛舟,执手落日,才子佳人,自是无限美好。本应该留下一段佳话,让人没想到的是,沈传师的弟弟也看上了张好好,很快纳她为妾。张好好作为沈传师家中的一名家妓,根本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杜牧亦官位低微,只好一认落花流水空余恨,就此互相别过。

“孤灯残月伴闲愁,几度凄然几度秋。哪得哀情酬旧约,从今而后谢风流”。张好好出嫁时留下此诗,从此一入侯门。后杜牧在长安抑郁而死,张好好闻之悲痛欲绝,瞒了家人到长安祭拜,想起相爱与别离的万般凄楚,竟自尽于杜牧坟前。

《张好好诗》,杜牧大和九年作并书。书体为行书。杜牧传世墨迹只此一件。其书字体姿媚,用笔劲健,转折处如孙过庭《书谱》。

历代评之甚多,清包世臣赞曰: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倖致。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古今书诀,俱未及此,惟思白有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之说,虽非道出真际,知识固自不同。其跋杜牧之《张好好诗》云“大有六朝风韵”者,盖亦赏其中截有丰实处在也。又云:花到十分名烂漫者,菁华内竭,而颜色外褪也;草木秋深,叶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內凝,而生气外敝也。书之烂漫,由于力弱,笔不能摄墨,指不能伏笔,任意出之,故烂漫之弊至幅后尤甚。戏鸿堂摘句《兰亭诗》、《张好好诗》,结法率易,格致散乱,而不烂漫者,气满也。气满由于中实,中实由于指劲,此诣甚难至,然不可不知也。

篇2:张好好诗

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自嘲的杜牧 ,其实是位颇富同情心的诗人 。唐文宗大和七年 ,杜牧路过金陵 ,曾为“穷且老”的昔日歌女杜秋,写了悲慨的《杜秋娘诗 》;两年后,诗人任东都 监察御史,在洛阳重逢豫章(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乐妓张好好,又为她沦为“当垆”卖酒之女,而“洒尽满襟”清泪——这就是本诗的由来。

风尘女子的沦落生涯,在开初往往表现为人生命运的惊人跃升。此诗开篇一节,正以浓笔重彩,追忆了张好好六年前初吐清韵、名声震座的美好一幕:“翠茁(zá,生长)凤生尾,丹叶莲含跗(花萼的基部)”

——这位年方“十三”有余的歌女,当时身穿翠绿衣裙,袅袅婷婷,就像飘曳着鲜亮尾羽的凤鸟;那红扑扑的脸盘,更如一朵摇曳清波的红莲,含葩欲放!诗人安排她的出场非同一般,那是在一碧如染的赣江之畔、高倚入云的滕王阁中——正适合美妙歌韵的飞扬、回荡。为了这一次试唱,人们特为准备了铺张的“华筵”,高朋满座。而处于这一切中心的,便是张好好。

篇3:张好好诗

今日南京秦淮河依然微波泛起,繁花似锦,引无数游人竞折腰。乌衣巷、王谢家宅随着秦淮河铅华殆尽也早已是千年古迹了。我们再也看不到昔日“谢王堂前燕”的盛景,再也闻不到秦淮河昔日的脂粉气息。然而秦淮河畔,历史中的那些文人骚客与些商女缠绵出多少动人故事,以及显露了人性的复杂性格,都在遗留下的笔墨痕迹里,成为今日历史的见证。杜牧作为一个唐代的诗人,就显露出了复杂的人格多面性。这位风流才子,在扬州、宣城等地经常问柳青楼玉女。正所谓“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他的诗歌里不就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的诗句吗?还用诗歌描写出自己的艳遇经历。《遣怀》就是这样一首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是一个情感内心世界极为复杂的诗人,当他在扬州手搂着青楼女子,逢场作戏醉生梦死醒来之后,却对秦淮商女有更苛刻的要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他或许认为,六朝短命的古都、帝王败业,都是商女惹的祸。故此满腔的悲愤全部撒向了秦淮河畔商女们的身上了。这似乎是对秦淮河畔的商女多少有些不公。

杜牧(803年-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仕宦家庭,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的诗歌成就在晚唐享有声誉,他与同时的李商隐被称为“小李杜”,喻于为盛唐的李白、杜甫。杜牧于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进土擢第,授弘文官校书郎,曾多年在外地府署中担任幕僚。《张好好诗》就是在外地府署做幕僚时遇到的红颜知己而引发出来的千古绝唱和流传下来的墨宝。杜牧的性格有多面性,反映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晚唐危机四伏,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忧虑,杜牧虽有复兴盛唐政治理想,然而他的政治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官场的不济,便寻花问柳,使他一生总是多艳遇。杜牧总是能够在章台柳巷中觅得红颜知己,故此他的诗词多少也有些浮华和脂粉气。如《偶作》:“才子风流咏晓霞,倚楼吟住日初斜。惊杀东邻绣床女,错将黄晕压檀花。”又如《留赠》:“舞靴应任闲人看,笑脸还须待我开。不用镜前空有泪,蔷薇花谢即归来。”再如《送人》:“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明鉴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还有把玩女人鞋袜的诗歌。如《咏袜》:“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五陵年少欺他醉,笑把花前出画裙。”杜牧的这些诗歌脂粉气十足,“纤纤玉笋裹轻云”体现了杜牧轻佻与迷醉在妓女怀中放荡。杜牧一方面把玩着妓女,一方面指责“不知亡国恨”,在这种人性的裂变中,还显示这位风流倜傥才子的另外一种性格。杜牧在调侃或把玩妓女时,又时常与妓女情意绵绵,在金陵周边表现得像一个风情万种的风流才子,但是遇到红粉知己时更是对她们深深地依恋,又显露了杜牧感情真挚的一面。《张好好诗》就是杜牧写给豫章名妓张好好的思念情诗。

张好好与杜牧认识的时候仅仅只有13岁,当时张好好是一名舞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26岁的杜牧在江西的沈传师官御中做幕僚。在一次酒宴上舞伎张好好表演跳舞,见到了还没长开的张好好。尽管张好好很小,但是舞场的表演令杜牧心中暗生心仪。当舞伎张好好得知杜牧就是时称“小杜”的天才诗人时,不禁也暗生爱慕之心。于是两人一见倾心。整天在一起“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一个是风流才子,一位是含苞待放的舞伎,二人的感情越来越深,一日不见就觉得日隔三秋。正是“自此每相见,三日以为疏。”杜牧就是这样一位在与女子交往过程中那样的投入,把自己的情感经历描写在自己的诗歌里。我们看了到一个风流才子对她们的深深思念,看到了诗人自己发出的心灵深处的震撼。可是正当二人情感逐渐升温的时候,一年后的沈传师到了宣城任职,张好好只得随沈传师走,与杜牧依稀离别。张好好到了宣城去了当地官府开办的妓院,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舞伎。2年后,即大和六年(832年)16岁的张好好已经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就被沈传师纳为了小妾。这几年中杜牧与张好好中断了任何联系,但是杜牧心中一直深深挂念着朝思暮想的张好好。又过了2年,直到大和八年(834年)杜牧和张好好洛阳才再次重逢。此时杜牧已是31岁的人了,过了而立之年,而18岁的张好好成为一名风韵十足的美少妇,被杜牧描绘为“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这段相识离别再相逢的情缘在杜牧的《张好好诗》的序中写得十分明了:“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正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重宣城,复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成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这幅《张好好诗贴》(28.8cm×16.2cm,麻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书法作品有幸今天得以重见。不但目睹了风流才子杜牧的情感世界,也使我们看到了杜牧的书法艺术。书法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张好好诗贴》笔锋凌厉,整个书法字体流畅连贯,显然是奔随情感喷薄而写出来的。在书法的开端时诗人还是比较抑制自己的内心情感的,略显沉稳的笔触和书风显示了这一点。但越到后面诗人越是抑制不住自己对昔日思念的红粉知己的那份情感了,书法笔触的走向好像完全被张好好身影的所牵动,急促、婉转、停顿、转折,急就而成。为了更好地了解诗人那波澜壮阔的情感世界,我们将杜牧的《张好好诗贴》这首五言古诗全文录出。

君为豫章妹,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裙。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凡弦进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增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以为疏。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浦。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婵嫜为当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洒尽满襟泪,短章聊一书。

至此,我们更能了解和读懂杜牧的《张好好诗帖》中墨迹透露的笔意情致了。行书《张好好诗帖》,笔笔委婉,从序言到结束,笔触跟随情感涌动,愈到后面愈是激动,尤其是写到他们两个“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时的情景,杜牧的心绪、情感几乎不能自控,笔触更加显露出激越情感波澜,字的结体大小悬殊更加明显,潇洒逸流。写到最后一句时,方如梦初醒。却在书法的结构上,构成了首尾映照的特色。难怪《宣和书谱》评其曰:“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相表里。”此卷《张好好诗帖》在2002年底至2003年初上海“国宝展中”展出时,引来了无数的观众,驻足于此前。遥想当年的才子佳人的真实事件,并无尽地享受到杜牧的绝笔法书。笔者是其中有幸目睹者之一。仔细品味《张好好诗帖》真迹,真的是潇洒自如、跌宕肆意,字字清新而刚劲,有唐入学有晋人的风度,书风与文风相得益彰,文采与风流尽收眼底。

当然《张好好诗帖》本无作者题款,《宣和书谱》著录是唐代大诗人杜牧自书的《张好好诗》,这是宋徽宗亲题鉴为杜牧所书。杜牧无任何书法流传下来为此印证,如果是杜牧真迹当有更重要的史料价值意义,其书法本身也是属于神品之列,又显示了艺术价值。现在大多数鉴赏家都认定宋徽宗的说法。

篇4:杜牧《张好好诗帖》及成就

1、作品简介

《张好好诗帖》,行草墨迹,是晚唐诗人杜牧存世的唯一诗稿,制作相当精细的麻纸。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符合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此件传承有序,原为清宫内藏,溥仪携之出逃,后转入张伯驹手,五十年代张伯驹捐赠故宫博物馆。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2、作品背景

该帖是公元834年(唐文宗大和八年),杜牧在洛阳东门与歌妓张好好时隔多年后重新相遇,赠与她此首婉丽含蓄的长诗。大和三年杜牧为沈传师子弟沈述师幕府,其间,与沈府家妓张好好相识,互生爱慕之情。未及表达,沈述师即将好好纳为妾,二年后弃之。数年后,杜牧与张好好在洛阳城东酒肆相见,好好当垆卖酒,物是人非,杜牧不胜伤感,遂作此诗。

3、作者生平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杜牧一生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4、众家评述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刘熙载:其诗“雄姿英发”。细读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胡震亨:杜牧之门第既高,神颖复隽,感慨时事,条画率中机宜,居然具宰相作略。叶奕苞称: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

当世名家孟会祥云:向谓杜牧《张好好诗帖》过于浑圆,不之喜。今日购得单行本,初临一过,知其笔笔精严,有握拳透爪之力也。(《张好好诗》跋2006-6-28)

5、艺术贡献

(1)对二王书法的传承。

有唐一代,书法纷呈,各显其色。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李邕(yong)、孙过庭等等不胜枚举,然而若要从中找出直接和二王对接的墨迹法帖,则着实不易。唐代是书法鼎盛的繁荣阶段,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鼎力推崇,二王书法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的提高,倾国之内,数百年其书风历久不衰。在唐代,对二王书法的学习是一种自觉,不仅士大夫阶层,就连普通的读书人也无不以二王书法的学习为圭臬(guī ni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唐代书法所能笼罩的天地里,空气中弥漫的都是二王的气味。由于二王法帖的大量存世,是许多书家从中直接和间接的得到滋润。日本僧人空海(774年7月27日-835年4月22日),空海法师于延历二十三年(八〇四年),与最澄法师随遣唐使入唐学法,抵唐之后,辗转到长安(今西安),后访寺择师,在翌年的三月,拜青龙寺惠果法师门下,受到惠果法师的倾囊相授,同年十二月,惠果法师示寂,空海于是四处参学,次年(八〇六年)十月回国,留唐二年多。回国时携回大量的佛教经典,对日后日本佛教产生影响。空海在长安两年多的时间在书法方面用工尤勤,受王羲之和颜真卿的书法影响很深,开启了日本书法的辉煌。

杜牧虽然生活在晚唐时期,书法上也非主业,然而从《张好好诗帖》中我们不难看出其高超的书法艺术水准。杜牧的书法无论从结体和用笔上来看,都是深得二王书法精髓的。从中作品可以看出杜牧此件合乎唐人的日常书写,作者似乎没有有意为之的意思,按照作品呈现的面目来看,作者仅仅只是把他当作一件手稿来对待,并没有多少创作的意识在里面。相反,正是因为这样,才是此件成为一帧无意于佳乃佳的千古名作。

唐以后,二王笔法失传,后世的书法家大多依赖于唐人摹本和碑刻来揣度帖学要旨,难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事实证明,在唐代,二王笔法在士大夫和文人阶层是一种公开的秘密,人人自觉不自觉的应用于日常的书写当中,这种传播方式是口授心传的,也是真实可信的。

(2)转笔笔法的再现。

《九势》曰:转笔宜左右回顾,无视节目孤露。此仅言其禁忌,未传笔法也。卫夫人名转笔曰“劲努法”,颜平原喻之为“折钗股”,唐《翰林禁经》名为“勾努法”,谓如“武人屈臂”,且引右军之言曰:回角不用峻及又棱。大要与“无视节目孤露”之意相似。然而古人描述皆言语模糊,难以琢磨。唐以来书法作品,皆个人风格过于浓烈,无法窥其用笔奥妙,总觉无懈可击,找不出突破口。

杜牧《张好好诗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是手稿,是日常书写,我们从作者不经意的用笔破绽处恰恰可以看见其用笔的端倪。从这一点来说,此作在帖学的学习上远远要比那些间接的碑刻和摹本更真实可信。帖中几乎所有的字都是一笔完成,包括细微的顿挫承转全部都是绞转为之,没有提按的成分,这一点往往被后世书家所忽略。我们常常说古法用笔,但是到底什么是古法用笔,当时之人谁也说不清楚,因此大多数人都沉浸在那些和二王隔着一层的碑刻和摹本中寻找法门,这样就导致二王笔法越传越神,人人都是瞎子摸象。我们看,杜牧帖中的字,几乎笔笔都是转笔完成,各种完形的变形的残缺的绞转笔法在尽情的舞蹈,因为是草稿,杜牧并没有隐匿笔法而张扬自我个性,而是一人本真的书写。

其实绞转仅仅是笔法的外在表现,在操作上应该是转笔,那么他究竟靠什么动作来完成呢?这也是用笔之谜。有的人说转腕,有的人说转肘,有的人说转肩,有的人说转指,众说纷纭。确切地来说,转指应当比较可信。现代书法大师白蕉是现代二王书法传承的大师,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转指的痕迹。然而一代巨匠沈伊默对此则持反对态度,他认为转指破坏了执笔的稳定性。通常我们认为《书谱》是二王笔法传承的典型代表,孙晓云在《书法有法》一书中也明确提出转指一说。当代帖学大家孟会祥在其《笔法琐谈》一书中也证实了转指是二王笔法的精髓,他通过对白蕉书法的研习打通了二王笔法的通道。笔者曾就转指法向孟会祥先生求教,先生说,如果不知转指之法,就无法体会二王书法的妙处。

古法用笔无非是在顺笔性和符合人的生理机能的前提下的一种自然书写,转指法利用把笔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的自然转动,带动毛笔运动,在宣纸上留下书痕。明以前,书法尺幅都很小,书法俗称“指掌书”,指的转动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现在人虽然书写环境改变了,但是书写的笔法还是没有变,只不过随着尺幅的变化而有所调整罢了。试想,在书写过程中,随着书写半径的缩小书写精确度的可能性必然加大,书写半径的加大则必然导致书写精确度的减小。在二王书法盛行的东晋,通常的书写都在3公分范围内,如果用转指可以缩短书写半径,古人有必要选择转腕吗?如果利用繁琐的转腕和提按,如何应对繁重的日常书写呢?古人的.书法创作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书写,是合乎人体生理特性的,是顺乎毛笔特性的,因此才使大量的日常书写成为一种可能。这样以来,赵孟頫日数万字就不难理解了。

(3)开创了“雄健”的审美风格。二王书法成分复杂,有着许多审美潜质,总体上来说倾向于秀美一路,通常雄浑劲健的一面被遮蔽。历来研习二王的书家动辄就钻进秀美柔媚的套子,不能自拔,明代的台阁体和清代的馆阁体走向衰微就是一个明证。

“雄健”一词宋以前美学无此描述,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存“雄浑”、“劲健”二词。首论“雄浑”,谓之,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劲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检,是谓存雄。天与地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朱良志先生认为,二者皆有雄强之特点,但雄浑强调内敛的美感,以潜气内转、雄浑博大为尚。而劲健则侧重于刚建有力。

然而就杜牧书法而言,真气鼓荡,中实丰沛,能化二美于一体,于二王书系中孕“雄健”之风,堪称一代大师。可惜,牧之书素为诗名所掩,知之者甚少。

“雄健”作为审美的风格,在书法上是杜牧显著的审美特征,具有开先河的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以“雄健”为审美标准,评述了先秦两汉三国两晋及唐宋诗文,推崇战国文、西汉文与唐宋韩、欧、曾、苏之文,以及陶、李、杜、陆之诗,并强调了雄健有力与平淡雍容的辩证统一。在他看来,“雄健”风格的产生,来自学问功力,也与人的精神境界、身体状态相联系。(《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四期,张进《论朱熹尚“雄健”的审美观》)杜牧虽为一介书生,然诗赛杜甫,书逼过庭,性风流而倜傥,其颇好兵法,曾注释《孙子十三章》,素怀豪迈之气,有统军御敌之才。况且其诗作常发英雄慷慨之词,令后世赞叹不已。从《张好好诗帖》可以看出,杜牧书力完气足,中段笃实,转折回环节节相扣,雄健率意而无散乱烂漫之姿,非英雄之人不可书也。以此观之,其雄健之风则不难理解。

附:

蔡邕《九势》云:“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对这短短的一句话,沈尹默先生做了详细的解说目的就是破除前人对“转笔”的种种误解:

这里所说的“转”,是笔毫左右转行,就是王羲之用笔转左侧右之转,就是孙过庭《书谱》中执、使、转、用之转,而不是仅仅指字中转角屈折处之转,更不是用指头转动笔管之转。凡写篆书必当使笔毫圆转运行,才能形成婉而通的形势,它在点画中行动时,是一线连续着而又时时带有一些停顿倾向,隐隐若有阶段可寻。连和断之间,有着可分而不可分的微妙作用。在此等处,便揭示出了非“左右回顾”不可的道理。不然,便容易使“节目孤露”。要浑然天成,不觉得有节目,才能使人看地不碍眼。自从简化篆书为隶书以后,遂破园为方了,笔划一味的方,是不耐看的,褶折多了,节目更加突出,尤其要注意到方园结合着用笔才好。领会了转笔的意义,就可奏效。

书法的技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可意会而难言传的,属于“非编码性知识”。再加上古人在表述时过于简括。这就给后人的理解造成了障碍。仅从“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这几个字,我们很难理解清楚转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笔在纸面上转呢,还是笔在手指中转?过去有人就臆断为“转笔就是笔在手指中转”,从而创造出一种“转指执笔法”,给学习写字的人一种误导。为了解释清楚“转笔”的正确含义,先生连续用“就是”、“就是”、“而不是”、“更不是”四个排比句,用以纠正前人对“转笔”的种种误解。

沈先生觉得仅仅阐明“转笔”正确含义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说明“转笔”的方法,于是他运用书法史的知识,从篆书的运笔特点讲起,说到由篆变隶以后的破园为方。这就使我们联想到,古人为什么一再强调,写书法要如“锥画沙”、“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这些都是运用“转笔”书写所达到的视觉效果。古人提出了要求,但如何达到这些要求,却语焉不详。通过沈先生的解释,我们才知道,如何使用转笔来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

篇5:张好好诗

得张正字诗

作者:陈与义朝代:宋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

篇6:张好好诗

酬乐天吟张员外诗见

作者:元稹  朝代:唐 乐天书内重封到,居敬堂前共读时。四友一为泉路客,

三人两咏浙江诗。别无远近皆难见,老减心情自各知。

篇7:张好好的诗

报春花一纷披

报春花一纷披,春天就过去了一半

就像人生,刚刚看见金黄从墙头爬上来

生命便过去了一半。但是我多么快乐

伏墙看太阳在中天,微觑着历练却天真的眼。

我老了,法令纹深重,头发不合时宜地纷披着

但是我感到满意,那些必然的遇见没有一个

不令我觉得是必然。所以我通晓了世事

它们在每一个侧面教会我,人世间的玄妙。

报春花纷披,我们在疾行的车上回头望

心中震惊:这活泼泼,却又稍纵即逝的生命河!

于是我们握住的手,握得更紧,目光却离开

投向大海,投向深山,投向戈壁

我要出发,你也要出发,别被这害怕逝水的手所

耽滞。

纷纷落雪

雪花一顿一顿落下来

我却觉得是我,一顿一顿落入雪花

雪花带着全部的纯洁,沉重,宽和

拍一下我,拍一下我,拍一下我

那是公元2008 年的雪花,它们的尖角柔软

每一颗硕大,叫做伊犁的河谷里的大平原

我手提肩挑人生最后的行囊,虎口磨出厚茧

雪花每一颗都是一张晃动的剪纸,它们哀伤

雪花每一颗都是一张月亮妹妹的脸,它们圣美

我这行旅孤独的孩子,她迈出吱呀的脚步

在第二日的白光里,电线飞过的天空黑鸦停顿

这收留她的大平原,每一年的雪花都是那样轻柔

从湛蓝的天穹密密倾斜而来,奔赴,与谁的约见?

现在,我已远离,却常常思念,想扑入纷纷落雪

就像抱住我爱的人,哭泣。那不是一百年的委屈。

荆棘绞缠

你循着你所是的那堵墙

午夜的摸索,荆棘绞缠,它们漠视

你这赤脚的孩子,但蔷薇的红和团团

如鸽蛋的星子,在隧道的尾端倏然一闪,

你便确信,这是你所寻觅的命运。

你所是的你,你所来到的道路的始端,木板门

你以食指推开,你所迷恋的伟大的虚荣——

既把星子拥入怀中,失而复得的雪白羔羊

又拄着禅杖趔趄,远观世人。你这最褴褛的乞丐

从不伸出颤抖的手,只有冷峻

荆棘绞缠,是唯一的丰厚赠予。

衣襟

我就是草丛中低伏而过的狐狸

风一吹,耳尖,万箭齐嗖

上帝啊,所以,我不祈祷

我只是一棵青草,风一过,叶子就黄

伏倒在一场大雷雨中,永不再起。

所以,我不跪地、不闭眼说那些话

那些话,远不如罗汉八百身姿真切

我倔强,或者驯服

我撒娇,或者撒泼

您只是把衣襟奋力抛向我,允准我,

拽着它,——趔趄,高歌,哭泣。

救赎

你所惧怕的,我用光明击破它

在我们渐行渐远的回头一瞥中

泪花闪耀。不得不承认,十年风霜

未能结果我性命,只因有你。

但,我必向清洁而去,在风透如

山谷与山谷做成的栅栏边,看蝴蝶花

说话。那朝霞升起,牵牛花露珠盈盈

空气中神的翅膀不再令我骇然,而是用

沉重的力量,赞美我,给我一个响指。

这样的玩笑我渴盼多年,不能抑止地

渴盼那沉重的翅膀拍打过我的肩膀

在柔软的有力量的风中从此站立如松

我所热爱的傲然的菊,绽香、真切

听见世界用完好如初的声音在窗外

窃笑。这样的救赎在这一天终于来到。

森林女神

我放相爱时的歌曲,遗忘时的歌曲

还有,背叛时的歌曲。它们一敲打着

小舞步飞旋而来,我就回到了

相爱的时候,遗忘的时候,还有,背叛

的时候。当某天,背叛时的歌曲

不会让我的心脏丝丝地疼痛

相爱时的歌曲,也只是让我假寐轻打节拍

哦,春天来了,我终于长成为健壮的女神。

我不想再热爱人类中的男人,我只想做

森林女神。她有着长长的长长的头发

她分管的众生美丽安宁,没有邪恶的利箭飞来

她日理万机,每一个生灵在爱中创造更多的爱

她听天籁这支歌,从早到晚,从黎明到又一个夜

晚来到

偶尔在深深的睡眠里回到做人类中的女人的日子

——

那个女人也有着长长的长长的头发,她大哭,发狂

因为那相爱的日子之后是背叛的日子,然后是遗

忘的日子

而此女到了老年唯一做的事是,苍白着头发抱怨

着青春。

所幸森林女神从噩梦中醒来,她看见破晓的星星

便托举过来,戴在了长发上。万千生灵各忙各的。

旧恩

喜鹊一叫,我和娜娜就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否!惊,乃以为有大喜事出现

何为大喜事,——君自故乡来

君为良人,为暖客,为义士

曹操曰:关东有义士。而今义士安在?

所以喜鹊一叫,我和娜娜就惊心

良人若来,敬茶三杯,团膝细言

曹操曰: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喜鹊绕树三匝,在楼下江边的大梧桐树上

端方着步伐,大叫一百声。

喜鹊一叫,我和娜娜就勾头寻找,

凝神惊心,以为有大喜事要出现。

生命令人不安。如果,

篇8:张好好诗

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

作者:韩愈  朝代:唐  体裁:七律   汉家旧种明光殿,炎帝还书本草经。岂似满朝承雨露,

共看传赐出青冥。香随翠笼擎初到,色映银盘写未停。

篇9:张好好诗

与诗同行手抄报1

诗,中国古代人表达情感的方式。诗,有形,有意,有韵。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诗歌是一种以意象为元素,以想象为方式,以构建精神意境为重心,以韵律节奏为外形的语言艺术。诗歌是诗人真性情的流露,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发挥。

从古至今,多少优秀的诗人留下多少流芳百世的诗词名篇。西方国家有优美而极赋韵律的音乐,而我们中国有可为诗可为歌的诗词。从《诗经》到《楚辞》,从《楚辞》到《唐诗》,从《唐诗》到《元曲》,从《元曲》到明代小说再到近代诗歌,诗的形式千变万化。诗,飘渺无踪,可它却存于每个人的心中。

我觉得,人生最大的幸事便是与诗同行。想象一下,我可以在江南水乡吟诵“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我也可以站在山丘上俯望茫茫草原吟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一种境界啊!我可以在人生失意时告诉自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可以在不被认可时劝诫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可以在开心时:“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我可以从诗词中体会出各种各样的情绪。

我觉得,以后我的人生一定与诗词密不可分。因为我热爱诗词,我喜欢诗词。我可以把我的人生当作一首无题的诗。诗中的句子就是我的人生经历。而我自己就是那写诗的笔,我会一直写一直写,直到我生命的尽头。

与诗同行,以诗为伴。人生处处是诗题,人生处处有诗意。我想我以后会与诗同行,写出属于我自己的诗意人生!吟诵出属于我自己的如诗人生!

与诗同行手抄报2

在古代,许多伟大的诗人创造了一些美轮美奂的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诗海中,诗人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使景色和事物展现出更加的全美。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写出了飞瀑的激昂和豪迈。这时李白对庐山瀑布精美绝伦的看法。而徐凝对庐山瀑布又有着不同的看法,他的《庐山瀑布》中写道“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在他认为,庐山瀑布如同一条接界线,划破了庐山两面。真是各有所见,如有所闻啊!

诗中,也可以读出诗人的心情。时而为国家的灭亡而悲伤,时而为家中的喜事而高兴,时而为景色的美丽而惊羡。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从此知道杜甫因为听到官兵把河南河北给收下来而激动不已,开心得嘴都合不上了。高适的《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写出高适对东大的离别之情。“天下谁人不识君!”是激励董大不怕困难的走下去。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看出王安石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回乡之情。

在茫茫的诗海中,许多的诗词带着我们去创造、去创新!

篇10:张好好诗

酬张秘书因寄马赠诗

作者:元稹朝代:唐体裁:七律 丞相功高厌武名,牵将战马寄儒生。四蹄荀距藏虽尽,

六尺须头见尚惊。减粟偷儿憎未饱,骑驴诗客骂先行。

篇11:好好吃饭从一张宝宝餐椅开始

宝宝宝刚开始吃饭,反正都要喂,坐哪不能喂,专用餐椅不是多余的吗?”—— 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

专用餐椅好处逐一数

培养良好的用餐习惯

让宝宝坐在专用餐椅上和家人一起用餐,大人的行为能对宝宝起到一种示范作用,对宝宝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不管孩子多小,大家一起进餐,大人要做好的榜样。孩子太小可能未必听得懂,但通过日常的交流和示范,能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会好的用餐礼仪。

提高就餐兴趣

宝宝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在观察大人吃饭咀嚼的过程中也可提高自身的咀嚼功能,还可以提高对饮食的兴趣,保持好胃口。

提高宝宝自己吃饭的能力

与大人一起进食的过程中,宝宝会比其他宝宝更早学会自己用餐具(如勺子等)吃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宝宝的自理能力,这也正是宝宝建立自信心的开始。

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力

宝宝坐在独立的餐椅上,在用手拿食物塞到嘴里的过程中,可以让他的手指得到良好的训练与刺激,能很好地锻炼宝宝的手、眼、脑的协调配合能力。手指动作的刺激可促进其大脑的发育,使宝宝变得更聪明。

“解放”大人

不少大人都习惯抱着宝宝喂饭,有时一个宝宝吃饭还需要两个大人来一起照顾,这样既浪费大人的时间,对宝宝也不好。若宝宝有了自己的专用餐椅,大人就不用一只手抱着宝宝,一只手用来喂饭了,更不必每次非要两个大人才能完成给宝宝喂食的“艰巨任务”了。

培养宝宝的健康心理

宝宝在与大人一起就餐的过程当中,会享受整个家庭和谐的气氛,并且会让他们能深刻感受到在家庭中自己和大人是平等的。

宝宝餐椅之Q&A

宝宝多大才适合使用专用餐椅?用到多大合宜?

通常都是6个月左右。一般来说,宝宝能坐稳了就可以使用餐椅了。由于每个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都不是完全一样的,具体要视其个人情况而定。一般是适合用到两岁半至三岁,具体也要根据宝宝的体型和餐椅的功能与大小而定。

如何培养宝宝养成坐在餐椅上吃东西的习惯?

在刚开始给宝宝添加辅食的时候,就可尝试让宝宝和大人一起进餐,时间长了就会让宝宝慢慢养成要坐在餐椅上进食的习惯。在大人给宝宝喂食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告诉宝宝各种食物的名称,吃了之后有什么营养与好处,吃东西的时候要细嚼慢咽等等,等宝宝再大一些再给他讲“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久而久之,宝宝也会逐渐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重要的是,大人要给宝宝做好的“示范”,树立好榜样。

如何选择宝宝儿童餐椅,实木的好还是塑料的好?

儿童餐椅的种类很多,有折叠式、复合式的,有塑料、钢塑质地的,也有木质的。餐椅若是太轻的话,其安全系数就可能不会太高。此外,隔段时间还可让餐椅“晒晒太阳”,使用天然的紫外线对餐椅进行“消毒”。若是塑料材质的餐椅需要担心其是否有老化。部分儿童餐椅功能多样化,高度可调节,可让宝宝和大人“平起平坐”。此外还有些餐椅还可以平躺,甚至还能变身为摇篮,这一类的餐椅可从新生儿阶段一直用到三四岁,不过通常价格会偏高一些。

选购餐椅时还有何注意事项?

一般来说,颜色越鲜艳的材质含铅量有可能会更高,大家选购的时候要注意这个问题。另外,还要留意餐椅的接触点是否可以活动自如,是否足够安全,比如说餐椅不能带利边和利尖,不能有夹手的铰链,通常餐桌的边角圆而光滑会比较好。此外还要注意留意该产品是否有合格证,当中包含的相关信息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最好是选购信誉卓著、有完善售后服务的品牌。

品牌排排坐

Aing(爱音):国内品牌。Aing爱音折叠儿童餐椅是广受妈妈们好评的一款餐椅,功能强大,还可以当宝宝的推车和小睡床。Aing所有功能设计均围绕宝宝身体发育和主观感受出发,不设计拆分功能以免降低安全性能。

硕士:国内品牌。硕士婴(幼)餐椅系列产品造型新颖,性价比高。以安全、无毒、无漆的实木材质为卖点,并可承受成人的重量,号称可“永不闲置”。

chicco(智高):意大利品牌。双层坐垫和柔软头枕让宝宝感觉舒适,高科技的椭圆管铝合金框架,设计时尚。餐椅腿可独立调节高度,还可调节搁腿板和靠背,适合宝宝进餐和睡觉。折叠后结构紧密,可充分节省储存空间,个别款式配有轮子移动起来也方便。

Kidsmile(凯德氏):源自德国的婴童用品品牌,在国内由杭州艾贝斯儿童用品有限公司负责经营。采用新西兰松木制作,绿色环保,安全无异味。三点式安全带,直接针织在座垫上,使安全带更加贴合宝宝,使用更加舒适安全。

小龙哈彼:国内品牌,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旗下的婴童品牌。桌椅可合并更可分开单独使用,桌椅分离后可成为独立的游戏桌。某些款式还有一个特点:将餐桌的面上翻后,可以用油性记号笔在上面写字,写字后还可以直接用布擦掉。

篇12:张好好诗

葬后见形诗

作者:张太华朝代:唐体裁:七绝 独卧经秋堕鬓蝉,白杨风起不成眠。

篇13:张中海:用诗展示时代卑劣

1976年的一场谋杀案或花褂子

1976年,母亲15岁。

秋天,哀乐响起,她跟随悼念的队伍来到县一中操场。多年后她曾一次次反省,为什么那一天偏偏穿了一件带有花纹的衣服——因为这件不合时宜的衣服,她被老师揪出人群,和作为集体的队伍分离,一个人孤零零站在操场一角。

以上文字是一篇随笔的开头。1976年,我的母亲还是一个初中生。这是她记忆深刻的一件小事,给我讲过许多遍。大历史消逝于无数普通人的记忆中。

1976年,张中海22岁,在距我老家一百公里外的临朐一所乡村学校里做民办教师。40年后,已过耳顺之年的他,想起自己的年轻岁月,由此把原来创作的《破坏悲痛罪》改写为《由我始作俑者的一场谋杀案或花褂子》。

超越了现实和虚构界限的诗,在历史转折的关口,投射下的目光更加敏锐。我母亲瞬间的困境,进入一首诗之后,有了更悲惨的结局。当个人恐惧上升为时代恐惧,恐惧本身就成了时代的代名词。这首诗中,初二女生一朵,一年四季只穿一件衣服,冬天是花棉袄,夏天抽去棉袄里的棉套,就成了花褂子。追悼会上,一朵穿着花褂子到了现场,被作为老师的“我”喊出了队伍谈话。

事件逐渐升级,前有学校附近的李家,因给儿子娶媳妇,刚以“破坏悲痛罪”抓进大牢;后有校长继续对一朵施压,让她退到场外。而她却以为自己像李家人一样被揪了出来,迎接她的将是一场倏忽而至的浩劫。

诗的结尾,笔力逐渐迅猛,语句缩短,直逼而下。等全村人找到了池塘边,发现一朵“抖缩地站在那里”。她娘惊喜地扑过去,紧接着瘫倒在地。诗句像刀,刀刀杀人:“花褂子挂小树上/树下,鞋/像个人影”。——这里,张中海留了空白,但读者肯定会明白发生了什么悲剧。

诗的最后一节只有两行:“那一天,苍天流泪/举国哭泣”。我相信,那一天举国的哭泣中,没有人是在为一朵而哭。但今天作者这样平静地写出时,这种哭泣就有了揪心的五味杂陈。如果是为她哭,历史在绝望中就尚带一丝温暖。不就是穿了件花褂子吗?况且,以当时的生活水平,除去这一年到头都穿在身的旧花褂子,想换别样的也没有啊!

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始作俑者”

如何来填充逝去的40年光阴?张中海拿出了诗集《混迹与自白》。纯黑的封面,诗人自己历尽沧桑的面庞从黑夜中挣脱而出。诗集中收录了60首诗,恰是他写完《这一个春天》时的年龄。

上世纪80年代初,张中海还是临朐青崖头联中的一名民办教师,就以“新乡土、白描、语感、叙事元素”(柯平语)等概念成为国内乡村诗歌的代表人物,获得广泛关注和赞誉。彼时,他以平时生活积累在诗中大肆讴歌生产责任制,而他的老家还在顽强坚持集体所有制。多少年后,他回忆说:“我以反映农村新变化的宣传性诗歌入手,随即又跳出宣传性诗歌窠臼,创作了一批面对变革,一代人迷惑、怅茫、潜具新的精神追求的《六月雨》组诗。”80年代末,他又写出一批走向内心的诗作。

在文学的黄金年代,青年农民、民办教师张中海成为文学江湖最邊远的代表。1978年,夏天北岛和芒克创办《今天》,冬天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而在春天,山高皇帝远的沂山脚下的临朐,张中海和他的朋友们创办了“无味”诗社。

诗友之间的互相唱和,成为一段难忘的经历。后来,他们鼓吹多年的责任制终于实现,可对于民办教师张中海来说,却又感觉不适应。此时,新的“互助组”出现了,诗友张玉林、王延庆等一群“同党”从县城赶来帮工。诗人在他们讴歌的土地上,在麦浪深处,深切触摸大地。

后来,张中海出走故乡,去了滕县、东营,最终落户济南,成为一名媒体人。伴随他出走的,是逐渐远离诗歌。多少年后,当他重新走进诗的世界,已是进入了另一条河流。他找到重新写诗的理由:“纸上游戏的痛苦经受起来,反倒有一种久违的自得其乐……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始作俑者’。”

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混迹与自白》就有了见证的意义。正是一种并非自觉而只是自发的忏悔与反省,他以混迹与自白为切入点,写下一些篇什。去年,他看了湖北法国文学周上一诺奖获得者的演讲,“才似乎找得稍微可以倚靠的支撑”。这位作家说:“……展示时代卑劣”。

张中海说:“我理解他所指的卑劣,主要还是以抒情主人公为解剖主体个人灵魂深处的革命。由于人毕竟是时代的一个符号,所以个人也只能当作牺牲,供奉于时代所设的祭坛,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历史的审判。”

自我戏谑、继续上路的行者

相较于80年代那些带有朴素情感的乡土诗作,归来者张中海后来的作品更加汪洋恣肆。他善于自嘲,将自己的卑微命运放逐到时代的洪流中,或批判,或戏谑,《破车子张中海》《张中海的鞋子》《张中海与奥巴马》《另一个张中海》……著名诗评家唐晓渡曾对他说:“还要不断变换套路。就像你从八十年代初期的再现,到后期的表现,再到现在的自我。自我是时代的缩影。”

比如《另一个张中海》,他以调侃的语气,写到了马航MH370,客机上的另一个张中海,和现实中的他身份短暂互换,人的卑微和壮烈只不过转瞬即逝。在《二道贩子》中,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先是贩自己力气,又贩嘴皮子,后来贩所谓“艺术”,最后贩思想和灵魂。最终,这位贩卖一生的掮客,只剩一副空空的皮囊。

如邰筐所说:“纵观中海兄的诗,我发现他有一种直逼黑暗的力量,他总是在似乎平淡直白的描述中,一下子深入到一般常人还不曾意识的黑暗中。”口语在叙事中的大量运用,60年人事洞察的深邃,使他具备了一语中的的力量。

戏谑的深处,是内心的清醒。那些过往的时间匆忙流逝,他从睡梦中惊醒,瞪亮的眼睛在世界上独自开放。春天来了,他看向这个世界:

从没有哪一个春天

像这一个春天

让我如此慌乱

花还没乱开,柳也只有顺河才能看见

穿裙子的女郎超前一个季节

不等红灯变绿就齐刷刷拥成一条开冰的河

恰如桃花汛未及就逆流而上的花翅鱼

曾让我不能自持

怎么也不能一网打尽

而今,只像日上三竿才下地的农人

看挤成堆的农活

手足无措

这是《这一个春天》的第一节,有迷惘,那是经历世事沧桑后的迷惘;有希望,那手足无措的样子,正是一个在路上的行者敞开怀拥抱世界时的暂时停歇。

近些年来,张中海在完成《混迹与自白》之外,又完成《本乡本土》诗稿近百篇,并终于拾起搁下20年的黄河写作,数次溯河而上,收集大量一手资料。诗歌是和自己以及这个时代对话,而通过黄河,张中海试图打通所有的时代。所有已逝的、未来的时代全都堆积在一起,构成了一部自己蓄谋已久的人类诗篇。

上一篇:用画来写信教案下一篇:如何制定采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