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笔记上

2024-04-22

实验心理学笔记上(共6篇)

篇1:实验心理学笔记上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由来

产生于1879年 三个代表性人物: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

第二节科学方法的两个标志:经验观察;自我校正

1经验观察的角度:实验心理学要达到科学方法的标准,就必须发展出一套有效且稳定的观察方法,其观察结果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必须回答“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这两大课题。

(2)自我校正方面:实验心理学能否自我校正?如果从实验法得来的结论同样可以通过实验法(也即通过其他实验)来进一步巩固证实,或与之相反地反驳质疑,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实验心理学具备了自我校正的能力。

非科学方法有哪些:权威、注意凝视、先验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

1、观察法是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属于较为原始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类型: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与调查研究 自然观察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是指深入地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调查研究是采用问卷或量表对某种现象进行大范围取样研究的方法。

2、相关研究法 能够描述事物间共同变化的关系,但还是不能确定相互关联的事物孰为因果,其指标叫做相关系数(r)。(1)优点:可以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从而提示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2)缺点: 其一,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选用相关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满足。其二,相关研究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

3、实验法

(一)什么是实验 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心理学实验一般有以下几个要素:实验假设和推论 ;实验变量 ;实验控制

观察法有三种:自然观察、个案观察法、调查研究法

相关研究的改进:交叉—滞后法

实验研究的原则:(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2)保证被试推出的自由;(3)保证被试避免受到伤害;(4)保密的原则 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1)确定课题,选择被试;(2)确定实验控制;(3)数据整合;(4)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实验研究的变量 变量:指在数量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变量是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

无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相关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额外变量 控制变量: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变量。

实验的三个要素:假设、变量和控制

一、变量:实验的基本特征

二、自变量

自变量的分类1作业变量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

(二)对在变量的操纵(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1972年提出,指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的定

义。(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三、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一)因变量的分类 对因变量测量的指标

(1)客观指标:反应的速度;反应速度的差异;反应的正确性;反应标准;反应的难度

(2)主观指标:被试的口语记录:被试在实验是对自己心理活动过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他对主试提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的记录)。

(二)对因变量的控制

1、反应控制:目的: 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主要通过指导语来实现。指导语:是心理学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待任务时所说的话。指导语的要求:内容确定;指导语要完全;简单明确;指导语要标准化。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 反应指标选择的标准:有效性(最重要),客观性,数量化。

3、避免量程限制 影响有效性的典型情况: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它们统称天地效应。

天地效应: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而使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者是最低端,从而使指标有效性遭受损失。

四、控制变量

(一)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

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2、要求特征:被试自发的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方式进行反应。我们把这种称为要求特征。

额外变量的控制 事前控制:

1、排除法

2、恒定法

3、匹配法

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

事后控制:

5、统计控制方法(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分别加权等)。

第二节 实验研究的设计

实验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1、实验采用多少自变量和因变量;

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处理水平;

3、如何将被试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

处理水平中。

一、多变量设计定义:在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多个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一)多自变量实验设计定义:在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多个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交互作用:是指自变量的相互关系,即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致时产生的一种关系。多自变量的优

点:效率高;实验控制好;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二)多因变量实验设计定义:在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多个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二、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

被试间设计:每一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被试内设计: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

混合设计:指在一项实验中有些自变量是被试内的而有些自变量是被实践的实验设计。

(一)被试间设计:

优点: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因而避免了练习、疲劳误差。

缺点: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就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导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而且它需要被试巨大。方法:等组法:(匹配;随机化)

(二)被试内设计

优点:节省了人数,且不同的被试的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

局限:实验处理之间相污染的问题:(时间间隔;顺序误差;联系效应;疲劳效应。)

自变量中一个水平的处理可能会完全改变另一个水平处理时所发生的情况。

被试内设计的平衡技术:ABBA设计和拉丁方设计 拉丁方设计:是指使各组被试接受不同实验处理,而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顺序

采用轮换的方法。

两种方法的选择:若实验可以同时用这两种方法时,一般采用被试内设计,因为他更有力或更敏感,且被试变异性而导致误差的可能性比

被试间设计小。

第三节 实验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一、效度 定义: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

(一)内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1 定义: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2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主被试之间的相互作用;统计回归;其他诸如生长与成熟,被试选择的偏向等等。3 内部效度的特例——统计程序的有效性。

二、外部效度external validity1 定义: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性和代表性。2 影响因素:实验环境的人为性;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测量工具的局限。

二、信度定义: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

(一)影响信度的因素

(二)实验信度的验证方法直接验证;系统验证;概念验证 直接验证:是指在尽可能保持原实验方法的情况

下在实际中重复实验。第三章 如何读和写心理学实验报告

第一节 文献检索

一、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检索源

二、实例

第二节 核对清单阅读法 是指在阅读任何论文时都不要匆匆浏览,而应当提前列出一份问题清单,然后在阅读过程中逐一回答并核对有

关清单的问题及答案。

心理学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1题目和作者 2摘要 3引言 4方法 5结果 6讨论 7参考文献 第四节学生心理学实验报告的写作 1题目 2引言 3方法 4结果 5讨论 6结论 7参考文献 8附录。

第四章 反应时: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多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第一节 反应时的研究历史 一反应时研究的开端——在天文学上的研究历史;

二、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唐德斯将反应时正式引

入心理学领域;

1850-1969 ABC时期即唐德斯的减法时期;1969年至今 是斯滕伯格的加因素法时期

第二节 反应时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

(一)简单反应时:指给被试呈现单一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

(二)选择反应时:指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对选择反应时作系统区分的时唐德斯;

二、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时的因变量是:速度和准确性。

三、影响反应时的其他因素

(一)刺激变量

1、刺激的不同类型影响反应时;

2、刺激的强度不同而异;

3、刺激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异

4、因刺激呈现方式不同而异;

5、刺激的数量和差别不同而异。

(二)反应时间受机体变量影响

1、适应水平

2、准备状态(是指机体对于某种行为做出的准备情况,1.5秒最好)

3、练习次数

4、动机

5、年龄因素和个体差异

6、酒精

及药物的作用

第三节 反应时新法 三种形式:减数法;加数法;开窗实验

一、减数法时期 原理:是一种用减数的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三种反应时:A反应时;又称简单反应时一般只有一个刺激或一种反应也称基线时间为复杂反应的反应时提供一个基线 B反应时:又称选择反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及相应刺激的反应数,在选择反应中不仅要区别信号还要选择信号,B反应时中除了基线操作还包括刺激辨认和反应选择的心里操作,C反应时:又称辨别反应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C反应与B反应不同之处在于只有一个刺激是要反映的C反应在基线操作上加入了刺激辨别的过程。根据三类反应时包含的加工过程,B反应时最长,C次之A最短 辨别时间=C-A 反应时间=B-C 在实际操作中并不确定任务中包含的认知过程因此只能使两项任务中的一项包含某个预期的心理过程,除此之外任务条件完全相同然后对这些任务的反应时做减法运算通过反应时之间的特征来判断认知加工过程的存在

应用:证明心理旋转存在的实验;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实验

二、加法反应时 原理: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

逻辑: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素没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应用:斯滕伯格的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三、开窗实验 开窗实验:能比较直接地测量出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窗户一样一览

无疑了。这样一种实验技术叫开窗实验。

第四节 反应时研究的新进展

一、序列反应时 尼森于1987年提出

二、内隐联想测验 由格林沃尔德1998年提出;

基本程序:1,呈现概念词的样例,要求被试尽快进行辨别归类,由系统记录反应时 2.对属性词归类 3.联合任务 要求被试对概念词和属性词联合做出反应:相容联合任务,二者的联系与被试内隐态度一致4.对联合任务一进行测试 5.为了配合联合任务二交换左右键实验再次要求被试对概念词样例进行反应 6.联合任务二与一相反 7.对联合任务二进行测试 相容和不相容联合测验反应时均值相减即为所求

内隐联想测验效应

基本原理:依据减数法原理,反应时的不同阶段对应的不同加工阶段,反应时越长心里加工越复杂,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之间的关系与被试内隐态度一致或联系较密切,辨别任务来源自动化加工,相对容量因而反应快,时间短,不相容任务中,关系与内因态度不一致,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复杂的意识加工,因而时间长,所以两者反应时之差可与作为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内

隐态度相一致部分的指标即为内隐联想测验效应。

篇2:实验心理学笔记上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变态心理的定义及其历史

第二节 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

第三节 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第二章 心理病理现象

第一节 心理病理现象的概述

第二节 常见的精神症状

第三节 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

第三章 神经症

第一节 神经症的概述

第二节 焦虑症

第三节 恐惧症

第四节 强迫症

第五节 神经衰落

第六节 疑病症

第四章 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第一节 癔症的概述

第二节 癔症性躯体障碍

第三节 癔症性精神障碍

第四节 应激相关障碍

第五章 人格障碍

第一节 人格障碍的概述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主要类型

第六章 心境障碍

第一节 心境障碍的概述

第二节 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心境障碍的可能原因

第四节 心境障碍的治疗

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概述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可能原因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的预防和治疗

第八章 进食与睡眠障碍

第一节 进食障碍

第二节 睡眠障碍

第九章 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

第一节 几个重要概念

第二节 性功能障碍

第三节 性别认同障碍

第四节 性指向障碍

第五节 性偏好障碍

第十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第一节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概述

第二节 麻醉药品

第三节 精神药物

第四节 其他依赖性物质

第十一章 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第一节 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的概述

第二节 精神发育迟滞

第三节 孤独症

第四节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第五节 儿童情绪障碍

第六节 学习障碍

第七节 其他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第十二章 老年期精神障碍

第一节 老年期精神障碍的概述

第二节 谵妄、痴呆和器质性遗忘

第三节 老年期常见的其他精神障碍

各章学习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

学习重点

1.心理障碍的概念

2.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

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中10种心理障碍的名称【1.器质性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

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

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

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学习难点:

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心理障碍的形成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心理障碍的诊断偏差【行为发生的情景,诊断者的预期,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以及文化环境因素】

第二章

精神病理学是研究精神活动的种种异常及其心理机制的临床基础学科。

学习重点:

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正常应从3方面进行考虑【纵向比较:与其过去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横向比较:与周围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进行精神检查时的5点注意事项【1,是否存在精神症状以及存在哪些精神症状2.,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并评定其严重程度3,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即与病因直接有关的、具有诊断价值的症状,哪些症状是继发的,即有可能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的;4,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减少误诊;5,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及影响因素,包括生物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以利于治疗和消除症状】;

幻觉、妄想概念及临床描述【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直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按照不同的感觉器官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等;

妄想: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临床上可分为一下几种: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被控制妄想,夸大妄想,嫉妒与钟情幻想,其它妄想】;

自知力的概念及临床作用【自知力又称内省力、领悟力,是临床精神病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学习重点:

精神症状的特点【1.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3,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往往不相称4,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或社会功能损害】;

精神症状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均可造成某一症状的表现不典型;环境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灯都可能影响病人的症状表现】;

精神症状的分类包括十种常见的精神症状:

1,感知觉障碍感:感觉障碍【多见于神经系统病变和神经症等精神障碍】

知觉障碍【多见于意识清晰度下降、注意力集中困难的病人中】感知综合障碍【病人可以感知客观事物本身,但是却对个别属性的感知发生了

障碍】

2,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又称意念飘忽,多见于躁狂状态;思维

迟缓;思维中断;持续言语;病理性赘述;思维松弛;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

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被控制妄想、夸大妄想、嫉妒与钟情妄想、其它妄想2.强迫观

念:强迫性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回忆、强迫性对立观念3。超价

观念:带有强烈的情感和动机,它对病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有着显著的影

响,常常会导致人际冲突。可见于某些人格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病人】

3,注意障碍【注意增强、注意减退、注意转移】

4,记忆障碍【记忆减退,记忆增强,遗忘(顺行性遗忘---只能回忆病前经历,逆

行性遗忘---外伤前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 和选择性遗忘---多见于与心因

有关的精神障碍),错构(记忆的错误),虚构(以一段虚构的故事来填补他所

遗忘的某一片断的经历)】

5,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痴呆】

6,情感障碍【必定涉及情绪和心境问题,常见的情感障碍:高涨,抑郁,焦虑,恐怖,情感淡漠,情感脆弱,情感倒错】

7,意志障碍【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意志倒错,矛盾意向】

8,运动行为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作态与特殊姿势,刻板动

作,模仿动作,抽动,强迫行为,冲动与攻击行为】

9,意识障碍【嗜睡,意识浑浊,昏睡,昏迷----以上四种主要见于脑器质性和躯

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朦胧状态;谵妄;意识改变状态】

10,自知力 【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精神症状综合征的种类【5种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1,幻觉妄想综合征---以幻觉为主,多为幻听,在幻觉的背景上又产生被害、影响等形式的妄想。特点是幻觉和妄想密切配合,相互依存,互相影响。2,精神自动综合征---在意识清晰状态下产生的一组综合征,包括假性幻觉、被控制体验,内心被揭露感及系统化的被害妄想、影响妄想等相互联系的综合征。3,紧张综合征---以病人全身肌张力增高而得名,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两者可交替出现。4,遗忘综合征---又称珂萨可夫综合征。其特点是近记忆障碍、遗忘、定向障碍尤其是时间定向障碍、虚构症等。5,Cotard综合征---以虚无妄想或否定幻想为核心症状的一种综合征。病人认为自身内部器官和外部现实世界发生了变化,部分已经不存在了。】。

篇3:《金色笔记》的实验性和象征性

1这部小说的实验性体现在形式上

它一反传统小说有因有果, 来龙去脉清晰了然的规范, 不分章节, 不按时间顺序, 由一个以《自由女性》为题的小说和五本颜色不同的笔记相互交叉, 重叠构成。小说没有统一的叙述者, 《自由女性》以第三人称叙述, 主人公是安娜, 讲述安娜的生活故事。这个完整的故事被一分为五, 中间依次插入被分成四部分的黑, 红, 黄, 蓝四种颜色的笔记, 在最后一部分《自由女性》之前, 插入金色笔记。这五种笔记都是安娜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 其中黑色笔记记录她作为作家在非洲的生活经历;红色笔记记录她的政治生活, 讲述她对斯大林主义从憧憬到幻灭的过程;黄色笔记是安娜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虚构的一个题为《第三者的影子》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叫爱拉;蓝色笔记是安娜患写作障碍接受心理治疗的记录, 其中一大部分是直接从《政治家》, 《快报》等报纸上直接剪下来的新闻报道;金色笔记是安娜对人生的一个总结。这样看似混乱不堪的结构其实是作者的一个精心设计, 正是其试验性的体现。

这部书的关键在于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在《金色笔记》中, 形式直接承担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内容反而成了注释和说明。被分成四部分的黑红黄蓝四种笔记和一本金色笔记, 一部《自由女性》的小说, 这样的布局给人的感觉就是乱。在这里, “乱”是个关键词。莱辛用艺术的乱象征外部世界的乱, 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的精神的乱。蓝色笔记中有一大部分是直接从《政治家》, 《快报》等报纸上剪下的剪报, 里面几乎囊括了50年代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朝鲜战争、核武器 (氢弹) 试验、美苏对抗、政治迫害、扩军、斯大林逝世、英共解体……, 看似无用的剪报巧妙的铺垫了小说的场景, 展示了还没从二战阴影中走出的人们又面临的同样混乱不堪, 动荡不安的世界。而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呢?四本笔记记录了一个完整的安娜, 分成四本就形成了安娜分裂人格的四个方面, 黑色是作家生活, 红色是政治生活, 黄色是爱情生活, 蓝色是精神生活。在纷乱的时代里, 人的生活也被切分得乱七八糟, 支离破碎。作为作家, 安娜开始怀疑“文学家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这一古老命题, 她为自己早年创作的小说《战争边缘》感到惭愧, 文学作品在这个时代成为了谋生 (她靠小说的版税生活) 和消遣 (不断有人要将她的小说违背她的创作初衷改变成媚俗的电影) 。她不相信文学这种东西了, 她的价值观崩溃了;作为共产主义者, 她所追求的和她看到的, 听到的和经历过的东西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她怀着美好的理想相信并追随马克思主义, 但她看到的是在非洲抱着种族偏见空谈民族解放的共产主义者, 在东欧和苏联天天上演的政治迫害, 在伦敦的共产主义者们可以数小时激烈地为一个理论问题争论不休却不做任何有意义的事, 她不满现有制度, 从根本上怀疑斯大林主义, 她的信念幻灭了;作为女人, 她无法找到满足自己情感需要的男人, 她深切地感受到了男性的傲慢, 愚蠢和性虚弱。在最后一本金色笔记中, 她记录了与美国作家索尔.格林的邂逅。他与她有共同的经历和感受, 同病相怜, 相互理解, 她终于意识到生活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正如推大圆石上山的人, “刚推几尺, 却爆发了战争或荒唐的革命, 石头便滚落下来——不是滚到底, 总能停在比原先高几寸的地方, 于是这些人用肩膀顶住石头, 又开始往上推”。[1]虽然石头仿佛永远也到不了山顶, 但推的过程又怎能说是毫无意义的呢?每一次推石上山都是一次希望, 一次对到达顶点的尝试。也许人生就是一个反复追求和尝试的过程, 每推一次, 前进一点, 谁能说没有推到顶峰的那一天呢?黑红黄蓝四种笔记中分裂的安娜在金色笔记中统一了起来, 安娜终于找到了完整的自我。从以上分析中, 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 作品实验性的形式结构完美的承担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2作品的象征性

我们可以看到, 这个布局本身就是这部作品多重象征意象中最具涵盖性的一个:混乱无序的文本形式象征着混乱的世界和支离破碎的生活, 四部笔记归结为一本金色笔记则象征着从分裂向完整的复归, 象征着对完满的追求。在这部作品中, 象征手法的运用可谓无处不在。

首先, 本书名《金色笔记》 (The Golden Notebook) 中, notebook是单数, 而书中不同的notebooks不可能是单数, 应该说, 语言意义上的一之分裂为多是自我分裂的反映, “金色笔记所象征的是那种应然界的圆整的自我, 在实然界中, 它分裂为黑, 红, 黄, 蓝等片断, 也就是说, 安娜本然的完整上的自我分裂成若干碎块, 成了破裂的自我, 不完整的自我”。[2]

其次, 作品的象征性还体现在作者对主人公的命名上。安娜的全名是安娜.弗里曼.伍尔夫 (Anna Freeman Wulf) , 弗里曼 (Freeman) 在英语中是自由男性的意思, 伍尔夫 (Wulf) 的发音与以《一个人的房间》而成为女权运动先驱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 (Woolf) 的姓相同, 作家暗示了创造安娜这个人物的目的就是探索当代知识女性如何走出自我狭小的生活状态, 获得与自由男性同样的生活空间和独立人格。

作品的象征性体现的最明显的是安娜的梦境和幻觉。在安娜的笔记中, 充满了梦境, 幻觉和想象的描述, 作者赋予了这些意象以强烈的象征意义, 表现出荣格的心理主义对作者的深刻影响。荣格的心理分析心理学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由意识和潜意识活动组成的, 借助于象征语言 (梦, 幻想) 而相互交流。荣格说:“人既不是自己也不是别人以为的那样, 而是某种未知的, 但又可以证明其确实存在的不可界定的整体。”[3]这个“未知不可界定的整体”就是自己的意识中的暗影。暗影是人精神中最隐蔽, 最奥秘的部分, 有可能是恶的冲动, 也有可能包含着自身未能察觉的未知的可能性。由于它的存在, 人类就形成不道德, 攻击性的和易冲动的趋向。而梦作为“一种在现实中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语) , 不但代表做梦者过去的欲望, 也是做梦者对未来憧憬的表现。此外, 荣格还有原型——集体无意识——学说, 认为原型与本能相似, 均为人类人格中的根本动力, 是古来最普遍的人类思维形式, 这些原型并非是由遗传得来的概念, 生活中有多少典型情绪就有多少原型, 这些经验由于不断地重复, 而被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中。当一种与特定原型相对应的情景出现时, 这种原型就被激发, 并不可抗拒的显现出来, 它像一种本能的冲动, 冲破一切理智和意志而前进。

在本书中, 安娜各种各样的梦境中, 最常出现也最困扰她的是被她自己称为“关于毁灭”“关于恶意和怨恨的”的本原的梦。这个梦境也最能体现荣格的心理学说关于暗影和原型的理论。安娜第一次梦见它时, 那种本原或者说外形是某个木制花瓶的形状, 这个形体癫狂地蹦跳旋舞, 像个恶作剧的精灵。在她的梦中, 这个花瓶有个性, 而其个性便是噩梦, 代表了某些无法无天, 控制不了的东西。几个月后, 安娜又做梦, 立即认出了这是同一个噩梦, 那个本原化作了一个又丑又矮的老头, 不住的阴笑, 傻笑或窃笑, 丑陋而又生气勃勃, 代表的纯粹是恶意, 怨恨, 以恶为乐, 以破坏毁灭的冲动为乐。然后, 噩梦反复出现, 有时是老头, 有时是驼背的老妪, 有时又变成老头和老妪重叠的双性人或无性人, 最可怕的一次是这个邪恶本原以人的面目出现了, 而且辨认出是个朋友, 是个存在着的具有控制自己的力量的真人, 力量当然更加强大。在安娜回想这些梦时, 她产生了幻觉, 她仿佛觉得自己成为那个蹦蹦跳跳的邪恶花瓶, 然后变成了老头, 然后再变为老妪, 然后自己成了巫婆。可以说, 这个反复出现的梦境象征了人内心深处潜藏着的渴望冲破一切束缚的破坏性的力量, 有时甚至是邪恶的毁灭性的力量, 可以毁灭别人, 也可以毁灭自己。这正体现了荣格暗影的理论。现实生活的零乱和令人失望, 使安娜在梦中把自己潜意识中那种渴望挣脱一切束缚的力量转换成了种种具有破坏力的恶的本原 (原型) , 也就是说, 她把自己在现实中受排挤, 受压抑的暗影冲动用邪恶而丑陋的意象表现了出来。

此外, 书中还有很多对于安娜的梦境的描述:沙漠的幻觉和梦境象征了安娜此时的困境:孤独, 疲惫, 混乱, 绝望, 充满了对如同喷涌的泉水般流动的自由的渴望。茫茫大雾的梦境象征着了无意义, 感情上的一片虚无, 以及当代人的迷惘和失落;鳄鱼和鳄鱼眼泪的梦境象征着感情的虚伪和麻木, 等等。总而言之, 安娜的梦境深刻的反映了安娜作为作家, 共产主义者, 母亲等外面身份之后内面的甚至连自己都未能察觉的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通过种种充满象征意味的梦境和意象, 作者将探索的笔触伸向了人类的心理世界, 展现了二战后面对混乱的生活, 西方人精神迷乱和失重的现状。

3结论

莱辛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她并不像一般的女作家一样只关注妇女及家庭情感生活, 她关注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前途, 呼唤爱与同情, 对人性的泯灭痛心疾首。在《金色笔记》中, 她借安娜之口说出:“为了让爱, 同情和温暖存在下去, 甚至为了那些虚假卑下的感情, 或者那些仅是一种意念之中只存在于一厢情愿想象中的影子, 也有必要体会这些情感……即使我体会到的只是痛苦, 我们也必须体会一番, 因为我们得承认除此之外仅只剩死亡。”[4]世界是不完美的, 也许我们注定要像那些推圆石的人一样, 穷其一生也没有任何结果, 但如果人人都不去推, 那么石头落下来, 人类只有被砸死的命运, 就不要奢谈到达顶点的希望了。莱辛以独特的艺术构思, 革命性的小说结构方式和意味深长的象征手法为读者打开了一幅二战后西方社会生活画卷, 揭示了人们的精神困苦, 探讨了人生的价值。或许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只有揭开伤疤才有疗救的可能吧, 我们可以说, 《金色笔记》正是这样一剂使人警醒, 发人深省的良药。

摘要: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文坛, 尤其是二战后的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她凭借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出版于1962年的《金色笔记》以其深刻的主题, 创造性的形式独树一帜。通过这部小说, 当代的读者们可以了解战后英国, 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社会现实, 了解生活其间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尤其是精神状态, 从而探索到人生和生命的意义的深刻主题。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主题与文本的实验性和象征性的紧密结合, 形式直接承担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赋予了作品深厚的内涵。本文就将探讨该作品文本的实验性和象征性对揭示主题的作用。

关键词:金色笔记,实验性,象征性,荣格心理分析,女性主义

参考文献

[1]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陈才宇, 刘新民,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160.

[2]多丽丝.莱辛.又来了, 爱情[M].翟世镜, 杨晴,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6.

[3]阮炜.社会语境中的文本——二战后英国小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114.

篇4:在实验笔记中体现科学素养

关键词物理素养创新能力实验笔记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106-02

传统物理学科的教学,一般课堂教学纯粹授予知识和原理,实验课专门指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验证。因此,不少学生沉湎于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对习题的机械训练中,而对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似乎置之度外。如何使物理教学从单纯的“学科教学”转向“科学的教育”,使学生从知识型逐渐向素质型和能力型转变呢?我认为,加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好奇”,所以,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在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时,可引导他们撰写实验笔记。通过实验笔记可看出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的理解情况,以及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

一、实验笔记的作用

对于实验笔记的作用存在这样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实验笔记与跟教材配套所发的实验报告一样,主要用于记录实验步骤、实验观测结果、实验结论。这种观点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和实验数据的观测上。这样,实验笔记变成了一种“成品”,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

另一种观点认为:实验笔记应让学生充分阐述实验想法,进行创造性思维,还可以提出新的意见和别出心裁的途径,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实验笔记不再是一种“成品”,而是一种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欲的“催化剂”。使学生把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的过程写出来。这种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验笔记的撰写

1.实验前

学生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并写出有关这一实验的设想。例如:实验目的、设计思想、安排的实验过程、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作出的预测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有助于把握实验的进展,正确控制变量,理解以后的实验结果,巩固所学的知识。提出实验目的和预测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做好实验的安排、控制实验条件和观察、测量;试做实验结果猜想,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例如,有一学生对“覆杯”实验做进一步地研究,他想探究的问题是:当杯中水没装满时,纸片或塑料片是否会掉下?实验结果跟他估计的相反,用硬纸片覆盖杯口做实验,发现不管杯内水多水少,纸片不会掉下。用硬塑料片再做,只要塑料片保持水平,也不会掉下来。

2.实验时

观察、测量、读取数据,并且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制成图表。同时记录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发现。此时,学生对先前提出的想法、问题、步骤、预测等在实验过程中进行验证和反思。

上述学生在反复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发现纸片发生了形变,杯口部分向外凸出;塑料片看不出有形变发生,但塑料片与杯口之间有一个间隙,被水充满。该学生从这两个现象中看出,不管哪种情况,杯内空气的体积增大了。他又猜想这点可能是纸片没掉下来的主要原因。

3.实验后

将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列表、作图,实事求是地分析实验结果。并且能查阅其他有关资料,如杂志、书籍、光盘等,博引旁征,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对原有想法进行整理,进一步完善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然后,概括出实验结论,并分析“理想情况”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总结自己的进步和收获。同时,针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种改进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交流成果

学生的实验笔记不能被束之高阁,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应组织学生汇报讨论、交流成果。实验笔记可以在第二课堂上宣读,制成投影片进行交流,也可以在学校的黑板报、橱窗、学生的手抄报上进行介绍。通过实验笔记的交流,使多数学生受到教益,获得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无法获得的知识,成功者也得到鼓舞。

三、实验笔记的评定

评定编写实验计划的能力:在设计、说明、解释中对概念的理解情况,实验过程的编排情况,在设计图表上对内容的理解情况。

1.评定动手能力。准确说明实验材料和仪器的使用情况,正确识别和控制变量。

2.评定观察能力。正确选择观察目标,实际观测和推断,质量和数量上的准确程度,相似处和不同处的注解,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各种现象的比较,准确和详尽的描述。

3.评定处理数据的能力。运用有效数字表示测量数据,恰当处理数据和描绘图线。

4.评定分析与总结的能力。清晰地提出问题和作出预测,分析结果,做出有依据的结论,用公式或文字表述规律。

5.评定科学态度。分析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分析学生的合作性、坚毅性、机灵性、判断力。

总之,实验笔记有助于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科学方法的掌握。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会自觉地对获得的实验现象进行理论思考,学生的探索意识得到强化,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精神是十分有益的。能使学生由对科学实验的兴趣转化为对学科学的兴趣,甚至升华为科学志趣。

篇5:心理学笔记

2、心理现象的结构: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心理行为的动力系统,如需要动机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

3、心理学的独立: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4、心理学的实质:心里是人脑的技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5、两种信号系统:条件反射实质上就是信号反射条件反射系统就是大脑皮层的信号系)①第一信号:现实具体刺激物(如气味、颜色、声音)第一信号系统:现实具体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如“望梅止渴”。②第二信号:语言中词汇第二信号系统:由于严重词汇组成刺激所形成条件反射系统如“谈梅生津”。

6、感知觉的异同点: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整体反映。共同点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区别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联系:感觉是知觉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7、感知觉的种类:【感觉:外部感觉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知觉:①物体知觉:空间知觉(反映物体的的大小、形状)、时间知觉(对客观现象延续性顺序性反映)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速度反映)②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听其言观其行知其人)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自我知觉人贵有自知之明

8、感受性变化的规律:①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听味嗅肤觉适应感觉适应(无适应现象)②感觉对比(统一感受器官在不同刺激作用下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继时对比③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连觉:指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官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到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连觉最常见形式是有颜色引起(红色-兴奋蓝色-镇静④时间与感受性变化: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性可通过练习提高。

9、知觉的特性及教学意义:【①知觉的选择性(从众多的刺激中选择少数刺激甲乙优先知觉的特性)。影响因素:a、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b、对象的动静状态,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被知觉为对象;c、人的主观状态:符合人们需要、兴趣、爱好的更容易。教学启示:卡片、动画教学;突出重点、下划线;多媒体教学;对比衬托教学】【②知觉的整体性(对客观的各个属性或各个部分进行整体性的反映的特性)。影响因素:a、已有的知识经验;b、知识对象的特点(接近性:想接近的容易被看做一个整体;相似性原则:客观对象具相似性特点时容易被当做整体来看;连续性法则 闭合性原则教学启示: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板书条理清楚,纲目分明;教学语言上层次分明,说话恰当。】【③知觉的理解性。影响因素:已有的知识经验;言语提示。教学启示:挖掘学生已有知识丰富经验;用言语提示,颠簸挖掘学生已有知识经验。】【④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知觉的恒常性主要发生在视觉范围内。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面恒常性)】

10、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辨认和回忆。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的过程包括:编码、储存、提取。

11、记忆的种类:【A、按记忆的内容分:①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以表象形式出现。是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

时头脑中出现的该事务的形象特征是直观形象性和概括性作用是表象是介于知觉与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②语词记忆以思想概念等为内容。③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为内容。④以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B、根据信息保持时间: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一分钟以内。特点:信息保持时间短③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保留下来的记忆形式。特点:信息保持时间长信息编码多为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存储。】关系:刺激→瞬时记忆(注意)消失→短时记忆(复述)遗忘→长时记忆

12、区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干扰说证明前摄抑制指先前的学习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所发生干扰作用。

13、遗忘规律组织复习:遗忘是对过去曾经实际过的事物不能或进行错误再认或回忆。艾宾浩斯用无音节和节省法绘制出了不同时间间隔记忆节省图为遗忘曲线。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速度上先快后慢内容上先多后少。复习:①复习时间得当:时间隔循环复习。②复习方法合理。时间分配上 分散集中复习;背诵方法看单纯阅读、将反复阅读尝试回忆结合;内容分配上看整体部分综合复习。③复习次数合宜:低度适度过度学习以150%比例最佳

14、联想的种类:接近联想(时空接近)相似联想(形式或性质相似)对比联想(相反特征)因果联想(因果联系)。

15、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间接概括反映。特征具有概括性(抽取共同特征和规律)和间接性(借助媒介和知识经验)。

16、思维的种类:【①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活动凭借物不同: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②根据解决问题的方向: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

17、思维的过程:对进入人脑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基本过程:分析与综合。

18、怎样帮助学生掌握概念:①直观教学。直观形式:实物模像直观、言语直观;②正确运用变式。变式指用不同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目的在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③科学地下定义:准确精炼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和知识水;④形成概念体系;将概念运用于实践。

19、解决问题思维过程:发现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2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知识经验②定势由先前的活动中而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③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倾向④动机水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激励人们解决问题动机强弱解决问题效率有着密切关系显示出倒‘U’字曲线型⑤知识表征方式⑥个性特点⑦原型启发。

21、思维的品质:思维的深思维的逻辑性。

22:想像人脑对已有表象做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心理过程

23、区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图形表解的示意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具有再造特点。条件:正确理解语言描述和图样符号标志的意义丰富的表象储格。】【创造想象:更具一定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立性。条件:社会实践的需要与创造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动机(前提);丰富的表象储格(基础);积极的思维活动(关键);原型启发(起点)】

24:注意特征。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指向集中特征指向性选择对象活动范围集中性反映心理活动水平强度

25、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不能单独存在,是心理活动的共同性,不能反映事物的属性和特点;注意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开端,并伴随其始终。

26、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①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如绝对强度和相对强;);②人的主观状态:人的需要、兴趣、态度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27、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稳定的间接兴趣;合理的组织活动;坚强的意志力。

28、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范围/广度,旨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到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知觉对象深入对象越相似越集中排列越规律越能构成相互联系整体注意范围越大知觉者经验知觉者活动任务。②注意的稳定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保持在一定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狭义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的时间上广义则是保持在同一活动的时间上注意分散叫做分心。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内容上分量难度种类上的类别形式对活动的态度人积极性更重要。③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在不同的对象顺利分配的条件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同时进行几种活动之间关系活动性质。④注意转移,指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的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影响因素原来活动吸引力新活动特点人神经系统活动灵活性。

29、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组织教学。无意注意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双重的,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排除消极作用。优化教学环境,以防止干扰、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教学方法要生动、灵活。②注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自觉性和培养间接兴趣;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给予信号、邻近控制、提出问题特殊安排提出批评。③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注意,在实践活动中两种注意不能截然分开。30:情绪、情感的关系:【区别:①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想联系,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想联系;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则比较晚;从表现的形式看: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伴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变化快,不稳定。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内隐性。】【联系:情感、情绪是人的感情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二者在人的生活中水乳交融很难严格区分历史上统称为感情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对情绪有调控作用。】

31、区别心境、激情、应激:【心境: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特征:强度小、持久性、弥漫性,区别于其他情绪状态的基本特征。原因是生活上重大事件、事业成败、工作上的顺利获挫折、自我感觉、气候的变化、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激情:一种爆发式、短暂的、强烈的情绪状态。特征:强度大、持续短、突发性、冲动性。原因是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突发性事件、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兴奋与抑制及个人的修养程度。在激情状态下,人会出现意识狭窄,激情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应激:在出乎意料之中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状态下可能会有惊慌失措或急中生智两种表现,中度紧张状态下,应激使人头脑清醒,急中生智;高度紧张状态下,会出现惊慌失措。】

32、区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道德感是指根据一定的道德标

准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是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指人在理智活动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与好奇心、求知欲等相联系的。美感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3、意志行动的特点:有明确的预定目的;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4、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意志和认识的关系意志产生以认识过程为前提意志对认识过程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意志和情感的关系:情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或阻力,意志可以调控人的情绪情感】

35、意志行动的过程:①采取决定阶段: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方法和策略,制定行动计划。②执行决定阶段:意志对行动的调节;客服内外困难;经受成败的考验。

36、区分三种不同的动机斗争:①双趋势冲突:当个体具有分别追求两个目标的两个动机,但又必须二者抉其一时所发生的冲突。②双避式冲突:当个体想分别躲避两个目标的两个动机,但又必须在两个目标中择其一时所发生的冲突。③趋避式冲突:当个体面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躲避两种动机,但又必须做出取舍。

37、区分意志的品质:意志的品质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点,是衡量一个人意志坚强与否的标准。①自觉性只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充分认识行动社会意义使自己行动服从于社会要求方面的品质。②果断性③自制性:指一个人善于控制支配自己行动品质相反任性怯弱。④坚持性:指一个人能百折不挠地贯彻决定并完成既定目标品质相反是顽固执拗见异思迁。

38、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划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39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高到低自我实现尊重爱和归属安全生理需要

40、动机产生的条件: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外在环境则是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目标。

41、气质类型:气质类型可分为四种。①胆汁质典型特征:高兴奋性,低自制力。②多血质典型特征:高灵活性、低坚持性和稳定性③粘液质典型:高稳定性坚持性,低灵活性果断性优柔寡断。④抑郁质情感体验深刻,细腻而持久。

42、高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关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类型生理机制气质类型是高神经活动类型心理表现

43、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区别:性格主要由后天因素决定而气质由先天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决定气质比性格具有更强稳定性气质反映一个人自然实质主要指行为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无好坏之分。性格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实质主要指行为的内容反映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有好坏善恶之分。】【联系: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特征形成和改造的速度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形式使性格带上气质的色彩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其职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人具有生物社会性。】

44、性格的结构特征:①性格的态度特征(核心地位):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对工作和学习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对自己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②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个人是否具有明确的行为目的(自觉性),独立有目的;表现人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自制性),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坚持性),有恒心坚忍不拔在紧急的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果断性),沉着稳定、③性格的理智特征:感知方面的性格特征被动感知型主动观察型概括想象方面性格特征,主动想象型幻想型现实型思维方面性格特征独立思考。④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的强度特征,热情安宁冷;青学稳定性持久性特征忽冷忽热情绪稳定;主导心情特征乐观悲观。

45、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①能力与知识技能有着密切关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并在其中表现出来②知识技能不等同与能力首先三者分别属于不同范畴,知识→经验系统,能力→心理品质,技能→动作系统;其次三者在个体上不同步。

篇6:实验心理学笔记上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第四节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节 管理学理论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三节 人性假设理论第二篇 个体心理与管理第三章 个性与管理第一节 个性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 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三节 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节 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述第二节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第四节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节 管理学理论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三节 人性假设理论第二篇 个体心理与管理第三章 个性与管理第一节 个性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 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三节 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节 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述第二节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

第四节 自我知觉、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

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第四节 自我知觉、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 第五章 价值观与态度第一节 价值观及其作用第二节 态度及其作用第三节 态度的改变及其理论第六章 需要、动机与激励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激励的一般概述第二节 内容型激励理论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第四节 状态型激励理论第三篇 群体心理与管理第七章 群体概述第一节 群体的一般概述第二节 群体的分类第三节 群体的形成第四节 群体的功能第八章 群体动力

第一节 群体的规范与压力第二节 群体凝聚力第三节 群体的冲突第九章 群体的沟通第一节 沟通的一般概述第二节 沟通的种类

第三节 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第十章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国论》,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的学说。大卫。李嘉图:

础,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租的源流。

2、传统管理理论 斯密劳动分工学说。

3、科学管理理论。

(1(2)艾末生,(1)美国的泰罗。代表作:(1911年)。(2)法国的法约尔。代表作: 一般管理》(1916年)协调、控制,还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3)德国韦伯。代表作:组织理论》理论。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规则和纪律。

(4)美国的古利克职能论。分别是:计划、组织、人事、协调、报告、预算。(5)英国的厄威克的八项原则 “行为科学”学派强调人的行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才能提高效率。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机、人际关系等:欲获取完整版请——QQ67460666 TEL137 8381 6366索取

1、人际关系理论:20世纪202、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 科学理论获得较大的发展,方面: Ba 层次理论。②美国的赫茨伯格,E保健因素理论。③弗鲁姆,“期望理论”。b 头的所谓“人性”问题。①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X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 c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①勒温,立了“团体力学理论”②美国布雷德福 d “领导方式连续统一理论” ②以利克为首的“支持关系理论”、“社会人、克、穆顿为首的“管理方格法”

1、社会系统学派:索取 社会各组织由三个要素组成:A

意;B:共同的目标;C:信息的联系;

2、决策理论学派: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策者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系统管理学派:

考察和管理企业,以提高生产效率。

4、经验主义学派:尔,主张注重大企业的管理经验,当代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点。

5、权变理论学派:

QQ喜悦和。

就不

培养和而

它:理创

克、穆顿为首的“管理方格法”

1、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各组织由三个要素组成:

A意;B:共同的目标;C:信息的联系;

2、决策理论学派: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策者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系统管理学派:考察和管理企业,以提高生产效率。

4、经验主义学派:当代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点。

5、权变理论学派:尔,主张注重大企业的管理经验,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

6、管理科学学派:表示计划、组织、近年、程序、答,以达到企业的最终目标。现象心其规律的科学。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现实的主观现象。

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1、认识过程:客观世界的反映。两个阶段。

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心理活动来完成的。

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的开端

析,形成知觉

2、情感过程

①情感: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②情感和情绪的分类: A激情、心境和热情。

B德感、理智感和美感。③情感的两极性:的对立的两极性,如满意和不满意、悲伤、爱和憎等。下可以互相转化。

3、意志过程 ①意志: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②意志的特征:

C意志具有对行为的调节作用。坚持的作用。

③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A意志和认识的关系:离开认识过程,会有意志行为。意志离不开认识,以巨大的影响。

B意志和情感的关系:定行为起推动或支持作用时,意志的动力。情时,情感也可能成为意志的阻力。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A能够自觉地确立目的。BD意志具有对心理调节的作用。E的人性假设,即“经济人”、“社会人、使用方便,所得材料真实。

等待有关现象的发生,数量处理,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进行的。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缺点:的过分简化,差距。满 的方法。调查的方法有谈话法和问卷法。而

缺点:具有较大的局限性。②欲使谈话有效,须注意三点:1.QQ索问题易懂2.讲究方式,控制进程3.系统、整、详尽的记录谈话的内容。③问卷法:状态的方法。常用的有是非法、级排列法三种。优点:理B缺点:所得材料较难进行质量分析,所得结论与被试者的实际行为进行比较。E 测量的方法。优点:多人的一个或多个特点,较。缺点:有很大的局限性,智谋低。查、了解,以便研究其行为变化的方法。1.理念欲获取完整版请——QQ:、“社会人、TEL137 8381 6366索取

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3.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索取

1、古典管理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

3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与观点

1、早期管理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下半期 国论》,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的学说。

主要代表有:亚当·大卫。李嘉图:

础,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租的源流。

2、传统管理理论斯密劳动分工学说。

3、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

上一篇:爱民主题实践活动总结下一篇:基础少儿英语口语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