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斜塔上的实验》

2024-04-19

转贴《斜塔上的实验》(共10篇)

篇1:转贴《斜塔上的实验》

《斜塔上的实验》

一、教学重点:

1、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精神。

2、巧妙的构思。

3、记叙和描写相结合。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学法指导:资料搜集、实验展示、分析讨论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伽利略的生平资料或主要的科学成就。

2、分小组准备实验,根据文中的描述展示自然的节奏原则的发现。

3、熟读全文,谈一谈你眼中的伽利略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

4、预习文中的字词。

二、教学步骤:

1、小组内交流所搜集到的资料。

2、展示组内较好的资料。

3、请小组代表展示实验并阐述伽利略的结论。

4、字词检查:请同学上黑板列出所查找到的字词,其他同学注音并订正。

5、默读课文并思考:通过这篇人物传记,你认为伽利略具有怎样的科学精神?

从文中找出依据并加以分析。

6、小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探讨。

(交流总结:通过这篇人物传记,我们可以发现伽利略具有“实践是检验真理、发现真理的道路”的科学思想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不轻信权威的勇气、对科学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以及不屈服于强权的意志。)

(教学提示:这一步骤的教学是主要环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地走进课文内容,切忌对课文的架空分析,每一种结论都必须有课文依据和自己的分析。要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优势,引导同学们主动地挖掘课文内容。)

7、分析讨论:在诸多的精神品质中,你认为那一种精神品质最为难能可贵?为什么?

8、师生交流讨论。

(教学提示:这一旨在让同学发散思维、各抒己见、有新意地看待问题。可引导学生结合当代社会所呼唤的.科学精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论述。)

9、课堂小结。

10、作业布置:

1、探究练习第二题。

2、将课堂讨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以小短文的方式写出。题目自拟。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检查复习。

2、朗读全文并思考:

课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这和普通的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写作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这样的构思巧妙在何处?

3、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教师总结: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学生和孩提时代的经历――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的。课文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动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入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教学提示: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教师应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逐个解决。在“构思巧妙在何处?”这一问题上,可引导同学们自由探讨,各抒己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4、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采用了记叙的写法?哪些地方采用了描写的写法?

5、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找出其中的描写精彩之处并试作分析。

(教学提示:这一问题意在引导同学们品味课文的语言。并能根据自己的体会与理解,说出语言的表达作用。如写教堂里的气氛,伽利略的突然发现,写教授们的压制,学生们的反对,观察比萨斜塔实验的队伍等都应用了描写,这就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6、课堂小结。

7、作业布置:

(1) 找出课文中三处描写精彩之处并试作分析。

(2) 背诵课文最后四小节。

篇2:转贴《斜塔上的实验》

①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②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③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方法

实验法、点拨交流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1、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比萨斜塔的图片,提问塔的名称、所在国家以及谁在上面做实验,由此导入对伽利略的介绍,从而导入新课。

2、导学

①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

②简介作者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通过多次反复试验研究,他推翻了被当时人们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学说,建立了落体定律。他还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他还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凸凹不平、木星有4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地动说。后因发表文章反对地心体系,支持和发展地动说,而遭到罗马教廷异端裁判所判罪管制。最终,罗马教廷宣布取消对伽利略的审判,伽利略得到平反。

③明确教学目标

④速读课文,总体了解课文内容

文章开头和结尾写了伽利略的哪两个发现?中间写的又是什么呢?

(1―7)写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8―)记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的情况。

(13―19)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⑤分析文章(1――7)节

速读后思考:

1.伽利略的发现受什么启示?

2.第2小节中的“觉得”和两个“似乎”能去掉吗?

做单摆的演示实验

注意观察并思考(讨论):

1.做这项实验需要什么条件?

2.你发现绳的摆动有什么特点?

3.实验的结果怎样?

4.这一发现如今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应用?

5.通过此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⑥研读课文(8―)

让我们为孩提和学生时代的伽利略画个像,看看他身上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⑦研读课文(13―19)

介绍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左右。由于该塔“斜而不塌”,名声大噪。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

思考:

1.当时有什么困难?

2.写观者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什么作用?

3.实验的结果如何?

⑧讨论.探究

1.作者是采用先写趣事,再写小时候,最后写斜塔上的实验的顺序进行写作,这样写好还是按时间顺序写好?

课文构思巧妙。写人物传记一般是按时间顺序,从小时候写起,但课文却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人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回过头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2.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能否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恰当的语句表达出来。

⑨拓展.迁移

古今中外,像伽利略这样受生活中自然现象的启发而有所发明创造的科学家是大有人在,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3.总结

篇3:转贴《斜塔上的实验》

通过5年在贝格尔号上对自然的接触, 达尔文的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摇。1837年7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transmutation)的笔记。这时的达尔文已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他在阅读一些显然不相关的书籍作消遣时,建立了他的中心观念。达尔文后来在他的自传中写道:

1838年10月……我为了消遣,偶尔翻阅马尔萨斯(Malthus)的《人口论》(Population),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已经有了一定的准备,可以正确认识生存斗争。我马上联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变异会趋向于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变异将被淘汰,这一结果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达尔文早就认识到动物驯养者所做的人工选择的重要性。但是直到马尔萨斯的斗争与拥挤的观点凝练他的思想之后,他才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

达尔文知道得出的是什么理论。我们不能将他的拖延归因于没有认识到他的成就的重要性。在1844年,他写出了他的理论及其含义的基本纲要。他还给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

他为什么等了20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我们今天的生活步伐的确极大地加快了,所以,我们可能会把过去正常的时期错误地看作漫长的阶段。然而,20年仍然是一个人正常事业的一半时间,纵然按照悠然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标准看,那也是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

通常的科学传记是有关伟大思想家的明显错误信息的根源。这类传记将伟大的思想家描绘成简单、理性的机器,是仅凭不停的努力,不受任何其他事情的影响,严格依照客观材料觅寻真理的人。因此,对于达尔文等了20年的通常解释就是他的工作没有完成。他满意自己的理论,但理论是廉价的。他的理论只有等到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才能发表。这需要时间。

导致达尔文拖延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作简单的解释,但是,我感到有一件事情是确信的:恐惧的负面作用与增加材料的正面需要至少同样重要。然而,达尔文恐惧什么?

达尔文得出马尔萨斯主义的观点时,才29岁。他没有专业地位,只是因为在贝格尔号上的出色工作而博得同行们的赞赏。他不可能通过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一种异端学说来危及自己有前景的事业。

然而,他的异端学说是什么? 信奉进化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还不是问题的主要部分;达尔文早年不寻常的笔记中可能含有问题的答案,这些笔记中包含了他所赞同却害怕发表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远比进化本身更要异端: 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即认为物质是所有存在的原料,所有心智及精神的现象都是物质的副产品。没有哪种观点比认为心灵———无论多么复杂和有力———只不过是大脑的产物, 更能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了。

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故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他在1880年写道:

我认为(正确或错误地)直接反对基督教和有神论,对公众不会有什么影响;而伴随科学的进步逐渐启迪人类的理解力,会更好地促进思想的自由。因此,我一直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而且我本人的工作仅仅局限于科学之内。

然而他的工作内涵与传统的西方思想是极大的断裂, 我们很难将其纳入这种传统中,例如阿瑟·柯依斯勒之所以反对达尔文,也是基于不愿接受达尔文的唯物论,而且他还热衷于认为生命物质中含有特殊性。我承认对此我不太明白。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我们难道因为自然中的和谐不是设计的就会降低对自然美的赞赏吗? 难道因为有数百亿神经元在我们的颅骨里,我们心灵的潜力就激发不了敬畏和恐惧吗?

(选自《自达尔文以来:自然史沉思录》,斯蒂芬·杰·古尔德著,田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伽利略通过精密的实验得出了自然的节奏原则和自由落体定律。选文记述了达尔文推迟21年才发表自己生物进化理论的原因,作者说这是“一场温和的革命”。细观两位科学家理论提出的过程,都经历了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和科学的考证,唯一不同的是,达尔文理论的提出经历了漫长的等待。这是不是说达尔文挑战权威的决心令人怀疑呢? 正如达尔文自己所说,“伴随科学的进步逐渐启迪人类的理解力, 会更好地促进思想的自由”,从这个角度来看,达尔文告诉世人的不仅仅是一条真理,更是一条启迪人类思想自由的道路。

[读有所思]

篇4:比萨斜塔实验的哲学意蕴

关键词:归谬法;物理学;比萨斜塔实验;逻辑学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77-02

纵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逻辑学充斥其中,尤其是逻辑学的工具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家的目的是要得到关于自然界的一个逻辑上前后一贯的摹写。逻辑之对于他,有如比例和透视规律之对于画家一样”。 [1]由此,我们可以说,逻辑是一切科学共有的思想结构和思维工具,科学知识作为间接推理的知识必须使用逻辑方法。归谬法作为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逻辑应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归谬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一、比萨斜塔实验概述

众所周知,比萨斜塔是位于意大利的比萨城大教堂旁的标志性建筑。它始建于1173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塔身向东南倾斜。由于该塔“斜而不塌”,所以蜚声中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塔上做了自由落体实验,比萨斜塔因而变得更加有名。

159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相异者同时落地的结论,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例”的学说,这个持续了1900多年的错误结论终于得到了纠正。同时,伽利略还做过相关的实验,将不同材质的球,例如木质球、铁质球等同时从塔上抛下,结果各种物体都是同时落地。由他得出自由落体运动与物体的具体特征并无关系,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即排除空气阻力,不同质的物体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也就是说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伽利略一改亚里士多德时期的思辨性自然观,而是注重实践研究,经过实验和数据,用科学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比萨斜塔实验的逻辑推理分析

伽利略的实验运用了科学的方法,其中蕴含着逻辑学原理。其实,伽利略在万人瞩目的比萨斜塔实验前已经做了一个思想实验,由此确保了后来实验的成功,即是他机智的运用了归谬法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从而给出自己的观点。

“回顾一下科学史,就可看到一些自然科学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归谬法驳斥各种旧的传统观念,并由此创立新的理论和学说,推动了科学的发展。”[2]“归谬法是由被反驳的命题(论题或论据)推出荒谬的断定,然后运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由否定后件得到否定前件,从而确定被反驳命题的虚假性。”[3]假定被反驳的论题为A,假定A真,可以由此引出推断。

如果A,那么B

非B

所以,非A

运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进而否定前件,即A真不成立,假设错误,得出A假。

运用归谬法的关键在于从被反驳的命题中推出荒谬的结论,进而否定被反驳的论题。由于伽利略正确地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归谬法,从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进而指导实践。分析推理如下:设有质量不同的物体A和B且Ma

图解分析

前提1:Ma

前提2:Tb < Ta。(T表示物体从同一高度降落同一水平面所用的时间)

结论:Tc Tb,矛盾,前提2不成立。

通过图解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比萨斜塔实验的原理,其中归谬法是关键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中正是由于逻辑方法的恰当运用才得以发现真理,纠正谬误。

三、比萨斜塔实验的启示

归谬法是日常推理和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论证方法,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式在论证中的具体应用。伽利略巧妙的运用了归谬法,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同时,运用牛顿力学定律,结合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毋庸置疑,他的这种思辨的睿智、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通过比萨斜塔实验,我们不难发现归谬法的应用潜力是极为广泛的,因为它不再局限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而是延伸到了自然科学领域。刨根问题,这得益于逻辑学的工具性。逻辑学是为研究具体问题提供一种分析的工具。工具性是逻辑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 [3]

科学的目的是探索和认识真理,而在探索和认识过程中离不开推理和论证,换言之,离不开逻辑。只有依据逻辑基本规律,运用逻辑方法进行推理和论证,才能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逻辑是学习其他学科,探索其他知识的工具,是进行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

第二,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逻辑。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柏拉图也曾说过“不懂哲学者不得入内”,这些语句都包含了一个假言命题的结构,即“只有P才q”或者说“如果不……则不……”正是因为先哲们懂得逻辑,知晓推理,才会出此良言。逻辑学在日常生活中也为人们表达思想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归谬法作为逻辑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不仅在理论上有独到之处,而且在实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彰显了逻辑学的功能。

跟推理一样,逻辑方法中也存在必然性和或然性的划分。逻辑方法的必然性和或然性又取决于推理的性质。归谬法作为演绎推理的一种论证方法,其性质具有必然性。比萨斜塔的实验具有必然性,后来经过人类登上月球更加证实了自由落体定律。说明归谬法在反驳谬误,发现真理中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验证了逻辑方法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毋庸置疑,重视逻辑方法的运用,重视逻辑学的工具性,有利于逻辑学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了解哲学,智慧人生。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文集[M]. 许良英,范岱年,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04.

[2]何向东,袁正校, 郭泽深. 逻辑学教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48.

[3]熊舜时. 论归谬法的运用[J] . 学术论坛,1982(5):32.

[4]列宁. 列宁全集[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16.

篇5:《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精神。

2、学习巧妙的构思、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1、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精神。

2、巧妙的构思。

学习难点

记叙和描写相结合。

学习过程

预习检测

1、给下列生字注音。

耸肩倔强()卷帙() 滑稽()脉搏()不屑()

2、解释下列词语。

赫赫英名: 兴高采烈: 窃窃私语: 心不在焉: 漫不经心:

3、知识链接。

古希腊在物理学说方面有两大学派,一派以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另一派则以自然科学家阿基米德为代表。两人皆是古代希腊蓍名的学者,但由于两人的观点和方法不同,其科学结论也就各异,并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心的,他是凭主观思考和纯推理方法作结论的,所以是充斥着谬误。而阿基米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物的,他完全依靠靠科学实践方法得出结论 1592年,伽利略来到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开始了他科学活动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研究了大量的物理学问题,如斜面运动、力的合成、抛射体运动等。他还对液体与热学作了研究,发明了温度计。16,伽利略制成了天文望远镜,并用这台望远镜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他发现月球的表面凹凸不平,有高山深谷;木星有四颗卫星围绕它旋转,金星和月亮一样有盈有亏;土星有光环;太阳有黑子,能自转。银河是由于千千万万颗暗淡的星星所组成。这些发现为哥白尼、布鲁诺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教会的信条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第二年,他出版了《星际使者》,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他观察到的天空现象,宣传了他的观点。16,他在罗马发表了《论太阳黑子》。该书以书信形式明确指出了哥白尼学说是正确的,托勒密学说是错误的。由此伽利略触怒了教会,开始受到宗教裁制所的审讯。

1632年1月,伽利略在佛罗伦萨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他在书中用三位学者对话的形式,作了四天的谈话。讨论了三个问题:1、证明地球在运动;2、充实哥白尼学说;3、地球的潮汐。《对话》总结了伽利略长期科研实践中的各种科学发现,这部著作一经出版便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却遭到了罗马教会的反对。伽利略因此而受到了长期的监禁。

1636年,伽利略在监禁中偷偷地完成了他一生中另一部伟大的著作《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该书于1638年在荷兰出版。这部伟大著作同样是以三人对话形式写的。“第一天”是关于固体材料强度的问题,反驳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的速度依赖于其重量的观点;“第二天”是关于内聚作用的原因,讨论了杠杆原理的证明及梁的强度问题;“第三天”讨论了匀速运动和自然加速运动;“第四天”是关于抛射体运动的讨论。这一巨著从根本上否定的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说。

一、导入:

生活是平淡的,却又是美好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正是有了发现,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美好,社会才得到不断地进步。今天我们要看看,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奇迹。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课文内容把题目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2、课文是否就写了伽利略这一个发现?

3、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

明确: (一)(1―7)摆动挂灯的启示――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二)(8―12)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三)(13―19)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4、那么根据课文内容,课题要不要修改为“伽利略传”等?

三、再读课文,自主思考:

1、课文为什么要介绍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

2、认真阅读课文。假如你是伽利略的导师,请你为他写一个恰当的评语。

提示: 他这敏锐的感官和观察、思考、实验能力与他孩提和学生时代是紧密相连的。

速读8――12段,明确:(1)不迷信权威。(2)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3)有理想。(4)敢于追求真理。(5)不断试验,挑战权威。(6)面对压力和挫折,仍然勇往直前。

四、小组合作,探究写法。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这和普通的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写作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这样的 构思巧妙在何处? (教师总结: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学生和孩提时代的经历――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的。课文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动规律的经过,写得引人入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教学提示: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教师应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逐个解决。在“构思巧妙在何处?”这一问题上,可引导同学们自由探讨,各抒己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采用了记叙的写法?哪些地方采用了描写的写法?

3、对下列描写性语句,从描写的方法或角度进行赏析。

(1)、第二段:“链条……似乎……,那盏……似乎……,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加点字说明了什么?

(2)、第五节“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中的“又”字说明了什么?

(3)、课文最后一部分描写观看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何用作?

五、拓展。

1、收集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及伽利略生活的时代背景等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2、搜集有关其他科学家创造发明的小故事,结合课文说说他们成功的经验。

3、请运用“漫不经心、心不在焉、默默无闻、一劳永逸、兴高采烈”等5个成语扩展成一段话。

篇6:《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体会伽利略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精神。

2。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记叙和描写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一些生字词,学会运用。

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文学表现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生活中的并蒂之花。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飞到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去近距离接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看看这位伟人能给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

二:学生自读课文,完成练习册里的生字词作业。教师介绍本文体裁―――――人物传记

三:整体感知全文

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题目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注意记叙的六要素。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自由落体的实验并获得成功。

2。 根据上面的这个句子,找出该部分的起始段落。(13―――文末);

3。 讨论其余段落涉及的内容。(注意一些段落提示性的语句)

4。 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伽利略发现自然节奏的原则(1――――7)

记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故事(8―――12)

斜塔上的实验(13―――末)

5。 思考:人物传记,一般按时间顺序来写,课文为何先写伽利略发现自然节奏的原则呢?

明确:课文从描写人物经历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笔,能迅速吸引读者。使文章兴趣盎然。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伽利略的语句,分析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伽利略身上具备的哪些。可贵的品质?

2。学生回答,教师随机点拨。

学生大体能找出下面的句子:

第一段: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滴答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一连串表明他善于思考问题)

第二段:突然,他跳起身来,……袭击。(跳起身,表明伽利略经常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

第三段:立刻和马上二词,也写出伽利略对科学实验的入迷程度。

第四段:一……就也写出伽利略迫不及待投入实验的着急态度。

(学生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很多词语,教师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加以评点)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学生自读课文,给每个段落写一个小标题。(要求简洁,能围绕伽利略的经历来写)

2。讨论明确:

孩童时代爱思考;(8段);被迫进入比萨大学学医(9段);背着别人钻研数学(10段);不理反对,决意学好数理科学(11段);离开大学,结识数学家赢得英名。(12段)

板书设计: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自由落体的实验并获得成功。

1。 发现自然节奏的原则(1―――8)

2。 记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故事。(9―――12) 善于思考,

3。 斜塔上的实验(13―――末) 热爱科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通过对关键字词的赏析,体会伽利略勇于探索,不畏权威的科学精神。

2。 通过理解斜塔上的实验的过程,感受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

3。 激励学生向伽利略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计划:运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介绍杂志上介绍的10位科学家的相片,引出伽利略,进入本课的学习。(他们分别是:伽利略。弗洛伊德,爱迪生。哥白尼。富兰克林;牛顿,达尔文,弗兰克,爱因斯坦,居里夫人)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三部分。

1。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总结伽利略可贵的品质。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8―12段)

①在熟读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些段落中最让学生感动的句子,在书上做一点分析。并和同座交流。

②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教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学会品析关键字词。从中感受伽利略献身科学、永不放弃的宝贵品质。(尽可能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教师随机点拨、启发)

4。 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3―19段)

①分析伽利略做实验的社会背景:社会上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氛围压抑,狭小。

②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情况:他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在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等领域有独特的见解,是西欧社会 的圣人。他的理论统治西欧社会达2千年之久

③在这种情况下,伽利略向亚里士多德提出挑战,并且他要重新检验亚的理论和科学。这体现了伽利略怎样的精神?――――勇于探索,用语创新,不怕权威。

④当伽利略把他的想法抛出后,有谁反对他?(学生和教授)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除了这些人以外,还会有谁反对他?又处于怎样的目的?做下面的练习:

⑤给出4个情境,让学生分组设计人物对话,并在课堂展示。

⑥学生对这些表演进行评议,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伽利略为科学勇于奉献,大胆探索的精神。

⑦ 学习18段,通过对个别句子的诵读理解,(要求找出应该读重音的字词,思考句子的语速,语气)再次体会伽利略不畏权威,对科学执著的追求的精神。

篇7:《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1. 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总结出科学家获得成功的经验。

2. 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科学家善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激情。

2、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3、记叙和描写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二课时:课型:新授方法:点拨交流式、实验法、比较阅读法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是平淡的,却又是美好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正是有了发现,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美好,社会才得到不断地进步。今天我们要看看,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奇迹。

二、研读课文

1、学生轮读课文,并思考:

(1)、标好段落序号,划出疑难点。

(2)、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

明确:

(一)(1―7)摆动挂灯的启示――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二)(8―12)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三)(13―19)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2、教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提问:你发现绳的摆动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

明确:尽管绳的往返距离越来越小,但是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一样长;――自然的节奏原则。如果讨论不出,教师点明――几百年前,伽利略能够发现这个规律,说明他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

3、齐读第二自然段,并标出“仿佛、觉得、似乎”等词,这些词能否去掉?原因是什么?

讨论明确:仅仅是一种猜想,有待证明。

伽利略的感觉是否正确?他怎么知道的?明确:正确;他采用实验法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

通过此事,你受到什么启发?小组交流;明确:伽利略善于观察、思考并通过实验来检验真理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4、他这敏锐的感官和观察、思考、实验能力与他孩提和学生时代是紧密相连的。速读8――12段,让我们为孩提和学生时代的伽利略画个像。讨论交流。

明确:(1)不迷信权威。(2)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3)有理想。(4)敢于追求真理。(5)不断试验,挑战权威。(6)面对压力和挫折,仍然勇往直前。

5、就因为有了孩提和学生时代打下的基础,参加工作后的伽利略仍然不断实验、验证,最后,他来到比萨斜塔做实验。

速读思考:当时有什么困难?伽利略和众人又是怎么表现的?讨论明确。

6、小结。

内容:本文描述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提、学生时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试验来检验理论、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7、作者是采用先写趣事,再写小时侯,再写斜塔上的实验的顺序进行写作,这样写好还是按时间顺序写好,为什么?

讨论明确:本文顺序好。开头描绘发现摆的定律的经过,引人入胜,再回头略写孩提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能使读者清楚的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的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这也就是文章巧妙的构思,是文章以《斜塔上的实验》为标题的原因。

三、作业

1、学习了文章,你能否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恰当的语句表达出来。

2、收集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及伽利略生活的时代背景等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篇8:《斜塔上的实验》说课稿

 

本节课选择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斜塔上的实验》,旨在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学习科学家那种勇于创新的精神。

 

《斜塔上的实验》是一篇关于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生平传记的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时、学生时的情况。但文中人物的生活经历与学生相距较远,加之学生对这类文体也不太感兴趣,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便成为我选择这节课的重点所在。

 

首先,我将本文定位在当作美文来学,阅读教学的要义就是通过课文的阅读,体会语句的丰富内涵,达到对文本深层的感知和理解。因此如何让“语言美和精神美”在本节课中得到充分展示。便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教学内容时,便有所取舍,由点入面,重点引导学生去探究伽利略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那部分内容,意在和学生一起通过课文的阅读、语言的探究、情感的体验、智慧的碰撞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即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和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其次,在教学流程的设置上以精读一篇文章,学到一点方法,体会一种精神为主导思想。具体环节如下:

1、语言激趣,实验切题,人物简介,引入文题,展示目标。

2、速读浏览,把握主干。

3、确定重点,出示问题,探究阅读,人物评析,小结归纳。

4、延伸课外,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第三,为了利于形成独立的板块,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氛围和思维空间。课时设定为一课时,以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教者适当予以点拔、引导,帮助和引领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一切知识的习得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着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说”的机会,在个人对文本的感悟上,结合小组和全班同学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达到情感体验的共鸣,知识火花的碰撞,借此触类旁通,以方法引导学习,以能力凸显思维,以智慧张扬个性,拥有个人对文本的个性的感悟和共性的理解。

 

 

 

 

沈远成:

1、教学环节、教学语言

2、结构安排

3、目标设置

4、细节改动:

导入环节:实验让学生去做,做完后,问两个球怎么一起落地?

课件设置:表现了伽利略——不完整,“表现”可放在第二行上

问“书看完后,可以讨论,可有三个就可,为了节约时间,三人就可

教者引导学生这样长的文章,怎样读?

选择斜塔上的实验原因应让三个学生叙述,原因清楚

展示读书卡片,两个人太少,应让学生看到对于卡片的制作可以有多种方法,

你最喜欢的科学家是谁呢?

学生说过一点后,再交流不好,

可以让学生先交流,再说,时间的设置要注意。

 

马主任:

语文老师要用两条腿走路,要做好反思工作。

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上,课改课要有可改的地方,课应是质朴大方,自然。

三维目标不宜刻意地追求,在字里行间让学生感受到。

怎样强化,我们是一种习得,应该让过程和方法放大一点。

围绕真实,

1、导入新课。

读书文摘卡放在前面,做为导入,阅读《斜塔上的实验》课文,做一个代表自己水平的读书卡。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表演的味要少一点。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课前做读书卡,检查预习,展示文本阅读的背景。

拓展延伸:淡化一下,学语文,学文本,一切东西要在课堂上展示。

哪些问题作为语文课上的探讨?带两句。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真实,对孩子,要真实。

对词、对句的评价比较苍白,要全身心地参与。

阅读教学强调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要读进去。好多学生不动笔。

素养这个词用得特别多,养成强调过程性的问题,在语文课里让学生有所得,从学生的细微习惯做起,是否动笔。

读书的姿态要注意。

学生读书不够,怎样引导学生读书

卡片后,学生完成文本与情感的嫁接,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再一次沉下来认真读书,对文章内容的再次阅读,老师指导下。

伽利略成功的原因的些,培养学生语文的基本能力。

细读课文,于别人忽略处找关键,内因,外因是一个信息的收集和整合。

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

语文教学不能离开文本,价值在从课文中找出来。

课文有几点,找几点。

在语文课上强调个性,每走一步回头看看,走了几步再看看,走了一段再看。

语文教师的个性要张扬。

课堂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合作阅读要少点,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老师的评价泛化,教师的评价庸俗化,

对伽利略成功的条件:(探究)

1、内因:

2、外因: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读书笔记

怎样的人

成功条件

方法点拔

投影:

阅读的背景资料:

方法的点拔(让学生用笔记下来)

篇9:斜塔上的实验练习题

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这些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除了傻乒,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他们要让他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

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

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练习题:

1、教授们认为伽利略胡说八道的原因是(2分)

2、选文中有点明本文课题的一句话是(2分)

A.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

B.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

C.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

D.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3、对斜塔上的实验,教授和伽利略双方的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指出。(4分)

教授的目的是。

伽利略的目的是。

4、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这一嘘字和下文什么样的反应相照应?接着是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这个难以相信的事情指的又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5、伽利略用实验所证明的理论是。(2分)

篇10:《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设计

对象分析: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这篇课文将带着学生走进科学的领域,去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奇思妙想,从而激起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设想与目标:

这是一篇介绍科学家伽利略的文章。作者真实地记叙了科学家伽利略在科学道路上不断探索的事迹,表现了科学家们矢志探索的精神和奋斗不息的足迹。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如:伽利略生活的背景、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的影响等,使学生增长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起同学们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另外,再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创新的重要性,努力创新。

教学重点:1.了解课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2.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投影。

你知道牛顿其人吗?(简述其人其事:牛顿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苹果落地的事情。)

评价:他是科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推动了我们人类的进步,可他的伟大正来自于平凡的生活。这正如牛顿所说:“无穷无尽的知识之海,我不过是个海边捡贝壳的小童。”

2、我们今天知道他,都是因为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因为其事而知其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伽利略其人其事。

二、展开

3、出示伽利略投影。你认识他吗?你在哪认识他的?

(联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被世人称为“近代科学之父”。复述课文,导入《斜塔上的实验》。)

4、找出文中斜塔上实验的部分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内容上都写到了什么?(快速阅读“实验”部分,理解课文。)(交流自学结果)

质疑、释疑:这是一个怎样的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的结果怎样?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

5、你相信伽利略的实验结果吗?

伽利略的实验结果证明了他的发现是正确的,我们今天也知道他的发现是正确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伽利略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同桌合作,一人做一人看,观察比较结果准备当堂交流。学生上台演示。)

如果我用一张纸和橡皮的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启发学生进行探究。(高一物理毛钱管实验:在真空条件下可行。)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杜威)”如果你能关心生活,生活同样也会回报你。

6、但是在当时的人们对于伽利略的伟大发现却持不同态度。阅读课文,找出人们对伽利略此次实验的态度。

(笑、骂——威胁说——将威胁付诸行动:嘘哄笑)

人们对科学的态度其实就告诉我们当时不讲科学之风盛行。(联系课文背景: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象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但是当时的人们却全盘相信亚里士多德,把他奉为神明。)

7、他在生活中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并坚持顶住压力用实验来证明了科学正确。他获得了成功,但他的成功之路上布满了荆棘。他身上散发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探讨他的性格特征。

8、他的精神在文中什么地方还有所体现,请找出来并简述。

三、结语

9、在伽利略身上,同学们肯定受到很深的启发。你能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

相信你只要如此去做,你也会成功的。

10、今年我们学校创建省示范初中,学校环境美化了,学校文化氛围更浓厚了,标语、名人名言可以处处见到,相信同学们肯定能从中汲取养分。如果现在要用的画像布置校园,你认为可以放哪?为什么?(说明理由:物理实验室、图书馆等)出示样本,模仿写介绍词。

四、作业

课后了解哥白尼的事迹。

附:板书

伽利略斜塔上的实验自由落体定律不轻易相信权威

热爱科学教堂钟摆摆的定律勤于思考

勇于创新探索将威胁付诸行动:嘘、哄笑仔细观察

上一篇:一年级语文下册 识字21教案 鲁教版下一篇:南海问题深刻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