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4-28

狼(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狼(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卢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体会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同学们,有一位北京大学的教授,叫沙健孙。他写了一篇文章,怀念他的启蒙老师。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17课《难忘的启蒙》。

大家已经预习,谁来说说题目中“启蒙”的意思。

老师的“启蒙”,为什么使作者难忘呢?他在文中写下了哪几件令他难忘的事情呢?

学生交流后,归纳板书:抗日讲演、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抵制日语课。

二、学习2~5小节。

1、同学们,边读边想是很重要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请你们用心去读读2~5节,想一想,这是老师对学生什么的“启蒙”?作者现在回想这件事时,心情怎么样?

2、指名朗读。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

3、日本侵略者残忍地虐杀中国人民。就在这个时候,老师在学校组织抗日讲演比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老师们强烈的爱国情感和革命的勇气,怎么不令学生敬佩呢?

三、学习6~7节。

1、批评,是老师经常用的教育方式,即使是好同学也不例外。作者在上小学时,有两个强项,可就在这两个强项上,作者也受到过老师的批评。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2、学生默读课文。

3、指名根据“插图”简单介绍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

4、同学们都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可有一点你们还不知道,作者在受到批评后,还对老师说了一些话。想一想,他会对老师说些什么?

5、虽然事隔多年,但这样的批评还是刻骨铭心。同学们,你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景吗?

四、学习第8节。

1、在学生的眼里,老师是和蔼可亲的,但是又是严厉的。作者的老师也是这样。但是,老师对作者的一门课的学习态度特别宽容,为什么?

2、学生参考资料,联系课文讨论。

3、出示填空:

“严”是因为----------------------;“宽”是因为----------------------------。

4、老师教育“我”的事还有很多很多,不仅鼓励“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而且教育“我”应该做一个正直的人,给“我”精神力量!

五、学习第1节。

1.范读。

2.谁能像作者那样满怀深情的读出这一段?

六、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17课《难忘的启蒙》。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使我们受到启迪,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使我们受到感染。我也真诚地希望老师们的点点滴滴教育,在你们的心灵生根、发芽,成为你们难忘的启蒙。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填空:

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是他们________,教导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即将小学毕业了,无论我走到哪里,___________。

评析:

【《难忘的启蒙》是六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丁老师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用一教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是恰当的。教师顺应学生的思路,先阅读难忘的三件事,再阅读总起全文的第一段话,在教学设计上是有创意的。而且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自己难忘的启蒙老师,有效地进行阅读的迁移,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老师的教学和启发是富有激情的。激情是艺术家头上的光环,没有激情,也就没有艺术。教学,没有激情,也就不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启蒙老师的美好品质。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指导学生从文章的内容联想开去,即联想自己的小学生活实际。

(三)德育渗透点

1.激发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的思想感情。

2.教育学生要勤勉,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

(四)美育渗透点

从作者以美好的心态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联想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二)难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了解、归纳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并注意及时总结好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课文,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动脑、动口、动手,弄懂课文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课题中的“启蒙”是什么意思?

在你六年的小学生活中,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谁?

(二)检查预习

1.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写了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1)启蒙老师是些怎样的人,为什么让“我”时常心怀感激?

(2)为什么老师的许多表扬“我”都淡忘了,而教师的批评和惩戒“我”至今未曾忘记?

(3)“从这些宽严之间,同学们也领悟了一些道理。”我们领悟了什么道理?

(4)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

(三)小组讨论大家提出来的问题

可以全都讨论,也可以只讨论你们感兴趣的某些问题。

(四)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1.你觉得“我”的启蒙老师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1)热爱祖国

①演讲

教师引导:“我们”的演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行的?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②宽严之间

教师引导:对什么宽?对什么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2)治学严谨,教育严格

①“嗅觉特长”的故事

教师引导:你对这件事怎么看?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②“写大字”的故事

教师引导:老师说“我”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联想一下,老师批评你时你是怎么想的?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2.理解最后一段话

教师引导: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花结果了,是什么意思?最后一个反问句是什么意思?由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话。

(五)全文质疑,释疑

(六)情感迁移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想到了哪位老师,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具体的事例说说这个老师的美好品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认真的工作态度,感受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歌曲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星期天回去扫墓,走访了母校,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当我踏进熟悉的校门,看着熟悉的操场,走入熟悉的教室,童年时代的学习生活又历历在目,启蒙老师的音容笑貌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我无法找到任何语言来表达我内心的感激,于是,我找到了一首歌,来表示谢意,你们一起来帮我听一听,好吗?

2、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3、其实,像我一样对启蒙老师不能忘怀的人还有很多。北大教授沙键孙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所不同的是,他把感谢写成了文字。(板书课题)

二、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

三、抓住主线,展开学习

老师和你们不谋而合,提了一个共同的问题。

抵制日语课

课件出示“在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道理”

1、读这段话

2、请学生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

3、试想,在当时的环境中,日语翻译官会给中国的学生讲写什么呢?

4、在这个老师身上作者学到了

抗日演讲

1、读这个故事

2、在里敌人炮楼200米左右的地方进行演讲可能回导致什么后果?

3、交流对这些老师的敬意

4、课件出示“漫长的岁月过去了,经历的事情许多已淡忘,而少年时代生活的情景,启蒙老师们的音容笑貌,还不时地在我的记忆中浮现,引起我的思念和遐想。”反复朗读,体验感情。

严格要求

1、学生讲一讲老师们对学习的态度

2、课件“这位启蒙老师让我懂得了---------”

3、难怪这么多年过去了,往往还一直对老师们念念不忘。再读“漫长的岁月过去了,经历的事情许多已淡忘,而少年时代生活的情景,启蒙老师们的音容笑貌,还不时地在我的记忆中浮现,引起我的思念和遐想。”

四、延伸感情

学了这篇文章,你又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回忆交流自己的启蒙老师)

小结:启蒙老师可以是一个人、一本书、一首歌-----

五、倾诉情感

老师用歌声倾诉思念,沙老用文章表达情感,你们准备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呢?

(学生在音乐声中或写诗、或作画、或写文章-------)

六、借助网络,完成交流

老师把这篇文章的原文已发到了网上,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积累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有感情地朗读,学习本文选材典型,主题深刻的写作特点。

3、学习本文倒叙的叙事方法,采用总分总结构,前后照应。

4、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倒叙的方法和选取典型材料。

教学用具:投影

教学时间: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理解“启蒙”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思考:这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同学交流

3、指名汇报

课文记叙三件事,〈1〉老师组织学生举行抗日讲演比赛

〈2〉作文写字课受到老师申斥

〈3〉翻译官上的日语课特别宽容。

4、全文共分成三段。

三、再读课文,划出生字词,不理解的查工具书

1、生字 lún féng rěn nüè jǔ

沦陷 冯老师 残忍 虐杀 规矩

jiè chì kuì mǒu xiá gǎng

惩戒 申斥 羞愧 某些 遐想 岗位

2、理解:沦陷:(领土)被敌人占领。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申斥:斥责

遐想:悠远地思考或想象。

3、分段读文,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对老师的感情。

四、作业:⑴熟练朗读课文

⑵思考书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

2、改写文章最后一句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关键语句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第一段:1、齐读

2、圈出课文表达“我”对老师感情的词语。

(板书:感激、思念)

3、倒叙开头

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内容。

1、作者共回忆了几件事?试用小标题概括

板书:讲演比赛(3-5)

受到申斥(6-7)

翻译官宽容(8)

2、指三人分读(3-8)

〈1〉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每件事中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理解

①“那时我还小”------“从心里感到敬佩”

②“我感到羞愧”------“编造出来的”

③“我心里还是服气的”---“很不用心”

④“从这种宽严之问”----“某些道理”。

重点理解句中:A“宽严”之问指什么?

(从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和学习日语两个角度谈)

B小学声会领悟到哪些道理?

(热爱祖国,仇恨敌人)

〈3〉学生质疑

3、指名读第三段,谈谈讲了什么?

(学堂的名字,位置,环境)

4、总结: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作者围绕对老师感激思念之情,选取三件典型的事例,有说服力。

第三段:

1、指名读

2、出示最后一句

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

⑴理解句子意思

⑵改写为不用问号的句子,句子意思不能变。

三、总结全文,学生质疑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并选取典型事例表达主题值得我们学习。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课外练习

读了课文,你可能会想到自己一些经历,试写下来。〈〈我的老师〉〉

板书设计

难忘的启蒙

感 思 讲演比赛

激 念 热爱祖国

受到申斥 (严)

仇恨敌人

翻译官宽容 (宽)

教学目标:

教养: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的词句。

2.能回答课后的问题,理解文中采用的前后的写作方法。

3.理解“启蒙老师”当时播下的种子和后来在学生身上开花结果的内容。

4.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育: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的学习启蒙老师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情感。

发展: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本文的写作结构严谨、前后照应的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手段:幻灯、小黑板

教学方法:合作自主学习法、讲读法、评议法、朗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释题:什么叫启蒙?

(2)简介时代背景。

二、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自读自悟)

1.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朗读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2.你们愿意怎样学习这篇课文?(①朗读比赛,理解课文。②表演体会文章情感。)

3.汇报后小结:“那就按你们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课文吧!”

4.再读课文,明确朗读要求。(这次要以刚才读得更好,更流利,更有感情。读完之后说说你们的想法。)

5.汇报:谈谈你理解课文的初步感受。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小黑板:这篇文章回忆了小学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情?这几件事情表现了启蒙老师怎样的品质?

2.小组交流,评议。

3.小结。

四、学生合作学习课文。(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段落)

1.老师出示自学要求(电脑)。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次。

②讲一个重要的认识或体会。

③提一个有分量的问题。

④回答各组的提问。

⑤给其他各组提个问题。

2.学生带着自学要求学习。

3.汇报学习情况。

4.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品析句子,体会句意)

5.着重解决的问题:重点词句的意思,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总结全文。

1.回顾课题,“难忘的启蒙”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什么?

2.体会写法:前后照应,把握中心句。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中心明确。

难忘的启蒙

教学目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认真的工作态度,感受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歌曲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星期天回去扫墓,走访了母校,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当我踏进熟悉的校门,看着熟悉的操场,走入熟悉的教室,童年时代的学习生活又历历在目,启蒙老师的音容笑貌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我无法找到任何语言来表达我内心的感激,于是,我找到了一首歌,来表示谢意,你们一起来帮我听一听,好吗?

2、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3、其实,像我一样对启蒙老师不能忘怀的人还有很多。北大教授沙键孙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所不同的是,他把感谢写成了文字。(板书课题)

二、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

三、抓住主线,展开学习

老师和你们不谋而合,提了一个共同的问题。

抵制日语课

课件出示“在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道理”

1、读这段话

2、请学生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

3、试想,在当时的环境中,日语翻译官会给中国的学生讲写什么呢?

4、在这个老师身上作者学到了( )

抗日演讲

1、读这个故事

2、在里敌人炮楼200米左右的地方进行演讲可能回导致什么后果?

3、交流对这些老师的敬意

5、课件出示“漫长的岁月过去了,经历的事情许多已淡忘,而少年时代生活的情景,启蒙老师们的音容笑貌,还不时地在我的记忆中浮现,引起我的思念和遐想。”反复朗读,体验感情。

严格要求

1、学生讲一讲老师们对学习的态度

2、课件“这位启蒙老师让我懂得了---------”

3、难怪这么多年过去了,往往还一直对老师们念念不忘。再读“漫长的岁月过去了,经历的事情许多已淡忘,而少年时代生活的情景,启蒙老师们的音容笑貌,还不时地在我的记忆中浮现,引起我的思念和遐想。”

四、延伸感情

学了这篇文章,你又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回忆交流自己的启蒙老师)

小结:启蒙老师可以是一个人、一本书、一首歌-----

五、倾诉情感

老师用歌声倾诉思念,沙老用文章表达情感,你们准备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呢?

(学生在音乐声中或写诗、或作画、或写文章-------)

六、借助网络,完成交流

老师把这篇文章的原文已发到了网上,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难忘的启蒙》第二课时

●溧阳市“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与成长”课题研讨活动教案

《难忘的启蒙》第二课时

溧阳市竹箦中心小学 万文清

一、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难忘启蒙老师的原因。

②理解启蒙教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2、情感目标:体会小学启蒙教师的三件事,从而反映启蒙老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学习时间:一课时。

三、学习过程:

1、感情导入: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平凡而又伟大。

本文作者对自己的启蒙老师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用饱含深情的文字 给我们讲述了他难忘的启蒙时代。

2、文章回忆了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呢?

教师相机板书:

举行抗日讲演

抵制上日语课

对我学习的要求

这三件事,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师问:你想通过什么途径解决这些问题?

(提示:A反复朗读,从课文中找答案;B同桌讨论、四人小组的讨论;C问老师,包括听课老师:D走下课桌和学生讨论)

3、学习3--8小节

①要求: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件事,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一想,反映了启蒙老师的什么品质?

②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教师巡视。

③读议理解。

(说明:三件事没有先后顺序,无论学生怎么说,教师要注意串联调控。)

A、举行抗日讲演

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背景吗?

①文字背景:抗日战争资料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得日本帝国主义在短时间里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实行“三光” (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广大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许多爱国之士纷纷投入到救国运动之中。截止到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结束,有2100多万中国军民伤亡,财产损失达5000亿元。

②画面背景:南京大屠杀。

(播放《南京大屠杀》中日本帝国主义残忍杀害中国人的情景。

理解:当我们知道日本侵略者是怎样残忍地虐杀中国的爱国者时,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读,评价,齐读。

文中还有一件事能说明启蒙老师是爱国的。(过渡)

B、抵制上日语课。指名读。出示:

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道理。

“宽”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指名读有关语句。为什么日语课逃课没有关系呢?老师们是想说什么道理呢?

小结:日本帝国主义是想让我们中国的小学生从小接受日语教育,从而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这是对我们进行文化侵略。

C、对我学习的要求

①指名读作文内容。学生评价,理解“嗅觉特长”的意思,指名读老师的话,评价,要读出严肃的语气,指名再读。

②指名读老师对我大字评价。评价,男女生赛读。

小结:启蒙老师对我的作文要求要真实,对我写字的要求很严格。

4、学习9-10自然段

过渡语:启蒙时代难忘的事情是举不胜举的,文章虽然选了三件事,但却反映启蒙老师的崇尚品质。50年代后期,作者也做了一名光荣的教师,自然而然地想起他的老师,自然也想起了很多……

出示:

“我由此想到,老师们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付出的一切不会是徒劳的,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

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理解:“播下的种子”中“种子”指什么?

5、课堂作业:小练笔

回忆起我的小学老师,他们的音容笑貌不时地在我的记忆中浮现引起我

的思念和遐想,记得有一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附板书:

举行抗日讲演

爱国

难忘的启蒙 抵制上日语课

对我学习的要求

严格

学生视角:

什么是“启蒙”?这“启蒙”又为什么是难忘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这个令学生似懂非懂的题目,使学生对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由自主地想要把课文读完,以便弄个明白。

难点:抓住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份,体会朴素的感情。

教师思考: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回忆的形式,追溯了在特殊的年代里启蒙老师们,对自己知识和人生的鞭策与指引,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怀念和由衷敬佩。文章语言朴实自然,情节贴切近学生生活,情感纯真质朴。但于平易之中引发着读者的思考,感动着读者的心灵。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读书,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重点:结合具体事例,体会思想感情。

设计特色:结合生活实际的感受,体会文章朴素的情感。

信息资料:了解沦陷时期,学校教育的一些情况。

教学要求:

1、弄清“启蒙”的意思,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中蕴藏着的朴素的情感。并从启蒙老师的言行中,受到优秀品质的熏陶。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主读书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启蒙”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什么叫“启蒙老师“吗?

2、你对自己的启蒙老师有什么印象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2、引导学生变出自己的阅读感受。畅所欲言。

(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并抓实抓好;把表达的空间给学生,便于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三、选读内容,体悟情感。

1、从初读的基础上,选读自己印象深刻的相关段落。

思考:从读中你感到启蒙老师们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为什么说这种启蒙是难忘的?

2、在自读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彼此的体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文中的具体事例,深刻表达出来的真挚而朴素的情感。

(抓住略读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读文悟情,尊重了自主地位,尊重了学生情感体验的个性化。)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2、仿照课文的写法,回忆一下你的启蒙老师,给写几句话送给他们。

实践活动:

拜访你的启蒙老师,向她(他)了解你当年在她(他)眼里的印象,同时汇报你学习和生活的情况。

板书设计:

难忘的启蒙

“骗人”的演讲--------------------勇敢机智

“嗅觉”与“及格”--------------------求真求实

“宽容”的日语课--------------------民族气节

[《难忘的启蒙》第二课时(教师中心稿)(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狼(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苏同庆

授课人:苏同庆

授课班级:04-10班

授课时间:/4/1

教学课题:作文研究

教学目的和要求:1、初步感受高考满分作文并得到启发。

2、学习其长处并在写作实践中予以尝试。

教学重点与难点:1、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内容。

2、[晰的层次,严谨的结构。

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 导入新课:(3分钟)

我们时常感到作文难写,苦于如何开头,苦于安排结构,更苦于没有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材料。今天我们试图通过两篇高考满分作文给同学们以启发,希望这节课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 展示并快速阅读下面两篇作文:(15分钟)

⑴《蝶的翅膀、鱼的眼泪、其他》

⑵《列车、茶、春花》

三、 学生讨论,征求学生意见。(10分钟)

四、 教师归纳总结:(5分钟)

(一)、《蝶的翅膀、鱼的眼泪、其他》

①含英咀华:生命的光华历经苦难,破茧而出是一种美丽,是艰辛的过程。本文“蝶的翅膀鱼的泪光其他”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作者很巧妙的组合一体,通篇比喻和象征,揭示了自然和人类共同的规律,一切事物生命都有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过程,苦难是打开生命之门的钥匙,任何人都不可违背。文章不说教育,但整篇全在论述教育,蕴藉丰厚又不失灵动。

②点评①文题含蓄,本篇写成长的经历和生命的含义。

②“谁不”排比铺陈对美好的向往。

③“然而”起转折,“自由与美丽”还需“体格”,暗含成长的条件。

④“善意的摧残”似矛盾,暗指教育不当!

⑤我的向往,是自由的选择。

⑥失去了“浩瀚宽广的海洋”就失去了生命和自由。

⑦“是风景线,还是囚笼呢”选择疑问,是人反省。

⑧结构转入下文,自如。勾连人生,本意就在此。

⑨生命和灵魂不在残缺,是呼号更是警策。

(二)、《列车、茶、春花》

①含英咀华:本文立意新颖,文题和与挫折,痛苦有什么关联呢?高考像呼啸而驰的列车,“我”紧紧抓住列车的边缘,车在奔驰,“我”在痛苦。“我绝不坐以待毙”,于是,我赶上了列车;人生如茶,在沸水中沉浮,但却那样“从容”,宛如生命;一朵春花虽会枯萎,但春天会永恒地留在你的心里。三个部分,三个比喻,看似松散,但却一丝串连,即“用最坦然的中的一切倾轧,绝不放大痛苦,夸大挫折”。文章具有很强的整体感。形散而神不散,微微的议论串起华美的描写,抒发坦荡之情。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新颖的构思,不凡的想象力,一览无遗。

②点评:①文题多概念并列,是内容的切合。引子为全文之魂,总摄下文。

②高考也象列车,比喻恰当。暗含痛苦的抉择。

③直接写自己的心理感受,绘声绘色,

④写自己的恐惧心理,以为所经历。

⑤层次小结:放大痛苦无异于庸人自扰,杞人忧天。

⑥涩中带甘,余香满口,人生就是如此。

⑦人生犹如品茶,享受过程,不甘痛苦。

⑧春是暗喻,人生的春天就在身边,情感升华!

五、 布置话题作文:

种子发芽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花蕾绽放需要等待,果实成熟需要等待。孩子长大需要等待,冬去春来需要等待……等待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尽管诗人高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但有些事还是急不得……

--请以“等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1蝶的翅膀鱼的泪光其他

蝶的翅膀

我在黑暗里旋转在花香中呓语,只等那个美丽的梦绽放在阳光里。

祖辈们留下千年的企盼:传承美的精魂,在美与这世界相融之前,我们黑暗中呼吸激越与执着。黑暗的载体是造物主用失败、痛苦、迷惘编织茧。

愿沿一路溪流翩翩起舞,撩起归浣女的情思?谁不愿越着坎坎伐檀声,流连于江南烟雨里?谁不愿……

然而我们明白,脆弱的翅膀经受不住风雨,只有在孤独、寒冷、黑暗中造就的凝着自由与美丽的体格,才能让我尽情挥洒自由与美丽。

不要善意地用您的剪刀剪开我的茧,帮我挥去那些生命中的苦难,请不要!过早地让我闻到花香不是对我真正的关爱,而是一种善意的摧残--我地在阳光下萎缩,化作一片枯叶,融入泥土……

有我。就让我自己面对苦难。

鱼的泪光

我向往地平线尽头那一泓清泉,那里系着我勇敢的的梦;我渴望融入浩瀚宽广的海洋,把心变成蓝色;我想静静地在清流明净的湖水里遨游,身上不染一丝纤尘……

昂起头,眼光中的不屈不挠的棱角已残破不堪,我奋力冲去,一个华丽得让人感觉不到一丝阴森与狰狞的玻璃罩把我搂住,搂得生疼。

于是闭了眼,任身上的鳞无力地飘飞。

残阳如血,我看到周遭的东西一片狼藉,我的梦,我的心,我的泪滴。

也许,这玻璃笼住的世界很安全很温暖,不会有暴风雨侵袭,不会有雷电肆虐,可这于人生而言,究竟是风景线,还是囚笼呢?

爱我,就别把我搂得太紧。

其他

岁月的潮水汹涌着,把历史的血腥与人性的脆弱漂白成永远,在这永远里,涵混着太多的迷惘与痴迷,智慧与清远。

怎样让这“永远“变得明流晶莹?怎样让蝶儿轻盈地吞吐芬芳,鱼儿自由地诠释生命呢?你听--

让每一个生命都经历他应当经受的苦难,让每一个灵魂都在不断残缺中变得完美吧--呵护,有时其实是一处善意的摧残。

2列车茶春花

引:人生之路是自己的,没有谁能帮我走下去,但,我,用不着回去战战兢兢地生怕影子的黑暗吞没了太阳明亮的光线,人生之中有那么一次面对朝阳也是荣耀。①

列车

羚羊奔跑时如闪电划过夜空,也似一张急驰的赛车;流水奔腾而下时像千军万马咆哮而过,也像一张从不停息的赛车;时间如白驹过隙,兔走鸟飞,也像一张从不等人的赛车。而高考也像一张车,不同的是它是列车,载着各个奔向不同方向的人,呼啸而过。

我便是列车上的一个乘客。我使尽了浑身的.力气,紧紧抓住车的边缘,害怕被凹凸不平的路和列车忽快忽慢的速度甩出车厢。偶尔也会花点心思在路旁美好的色上,看那儿风飞缱绻,云卷缠绵,姣花弄影,碧柳摇青,暖风熏人欲醉,媚日和煦暖身……正当我沉湎于前所未有的景致时,脚下一阵猛烈的摇动,一阵临空的逍遥,背上椎心的疼痛--我掉下了列车!

天啊!这是怎样的恐惧!路上满是突起的峭石,齐我身高的荆棘,原先蜂飞蝶舞的景致荡然无存!我胆怯了,开始了消沉,绝望:万一天下起大雨我该怎么办?万一还有不绝于耳的嘲笑声怎么办?万一我被荆棘刺得遍体鳞伤怎么办?万一我的鞋子丢了怎么办……如果那样的话我会脚底磨起血泡,用尽所有的力气,禁不住别人无情的嘲笑,然后倒下,甚至--死去!

不!我绝不坐以待毙!

于是发足狂奔,我发现我赶上了列车!

原来把摔下列车放大为死亡(或其他)的人无异于庸人自扰,杞人忧天。

看那点点的茶叶在滚烫的火中舒展嫩蕊,上下浮沉,自有一种从容而不急趋,审慎而不狂躁,安静却不沉沦的积极。撮上一小口,立刻暖彻心肺,流经血脉,舌底生津,涩中带甘,余香满口。⑥

人生又何不似这茶?一次又一次地被沸水冲起来,水冻后又跌落杯底,这样浮了又沉,沉了又浮,直到最后仍散发着生命的脉脉清香。若是害怕沸水烫碎了心,烫失了生命,那么清香也会随风逝去……生命便应该像茶一样从容,不为成功沾沾自喜,更不会遭受挫折而担惊受怕,用最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一切的倾轧,绝不放大痛苦,夸大挫折。

春花(尾声)

也许冬天的冰雪会覆满我的心,也许我走不出痛苦的心境,于是我会放一把火,烧尽冰雪,烧出另一个春天。

当花铺满大地时,我摘下了一朵,可它却枯萎了!

“春,你会枯萎吗?”我胆颤地问。

篇3: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现状

教和学是高等教育最基本、最核心的活动, 改善教和学无疑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2011年, 我国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要求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目前, 我国内地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工作的难度较大, 可能与机构的设置及运行模式有关。现行的教学发展中心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兼职的非实体性机构, 二是专门的实体性机构, 两者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有必要设计一种取两种模式之长、力避其短的新模式, 即机构独立设置、人员专兼结合、功能定位于为教师教学发展服务的教学发展中心。

考察香港地区大学的教师发展机构, 发现其具有注重教学研究和大学生发展调查、为教师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专业化服务、引领和支持大学的教学改革等显著特点, 其相对独立的实体机构为有计划、持续性开展工作提供了保障。

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教学与学习中心拥有独立的组织机构模式, 丰富的教师阶段性培训项目以及健全的信息技术服务与质量保障措施, 其丰富的建设经验为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学习与借鉴依据, 如制定针对性的教师发展计划、健全评估与奖励机制、建立独立建制等。

篇4:狼(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摘要:近年来,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不少高校建立起来,对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南京大学实践,探讨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定位、理念、工作内容,提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该致力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主动服务学校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推进教师教学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

关键词:教师教学能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教学科研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并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2012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遴选出了30家国家级示范中心。之后,许多高校建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或相类似的机构,并且这些中心都已经初步完成了建制化的任务,开始在高校教师教学工作中发挥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从历史视角来看,源于美国高等教育土壤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其出现与发展都明晰地印刻着美国大学在特定历史阶段对于外部需求和内部生长的思考与回应。追根溯源,密歇根大学学习与教学研究中心可谓是美国最早成立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其使命和作用是推动大学教学文化的传播和扩展,以抵抗科研文化对大学育人理想的侵蚀。紧随其后,大量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相继成立,而此时的美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正面临高等教育质量下滑、人才培养质量堪忧、本科教育备受问责的诸多困惑和挑战。在此期间,诸如《回归大学之道》《失去灵魂的卓越》等极具影响力的高等教育专著相继出版,不断地在质疑、拷问着美国大学对本科教育根本价值和使命的坚守与否。1990年,时任卡内基基金会主席的欧内斯特·博耶出版了一份影响深远的卡内基报告——《学术的重思》。在书中,博耶对大学的学术类型重新进行了勾画,提出了包含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在内的新的学术活动范式。这份报告重新确立了教学的地位和价值,引导着美国各所大学重新思考大学的使命和教育的本质,并由此开启了一股席卷全美的“教学学术运动”,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在内的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纷纷开始重新审视教师教学学术的跟踪、评定和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为支持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学术发展的重要组织机构,自然得以在大学外部的拷问和内部的需求中生存和蓬勃发展。据有关资料,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有3/4的院校设有教学中心,其中包括所有常春藤盟校。这些中心的建立和发展,使教学的理念和价值深入人心,使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特别是顶尖研究型大学,在追求一流科研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卓越教学的坚守。

截至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0%。在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如何解决入学人群数量和类型的快速增加与大学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对峙,如何构建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平衡,需要有创新思路和应对举措。创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改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可以说是打造育人为本的大学文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和现实策略。本文试图以南京大学为例,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定位、理念、现有工作和已有经验等方面,与国内同行进行交流,以期集思广益、彼此借鉴,共同推动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工作不断前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一、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定位

建设好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需要明确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定位,辨析其与校内相关部门特别是教务处、教育研究机构的关系,实现彼此协调、错位发展。首先,教务处是大学的教学管理行政机构,主要负责教学运行、教学质量保障、教学研究与改革、学生学习等各方面的制度性和管理性事务,因而带有较为浓厚的行政色彩。相比之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更强调通过教学培训、教学咨询等工作来服务教师,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专业化、科学性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尽管也是大学所属的一个单位,但工作职能决定了其带有较少的行政性和强制性色彩,而更多体现出帮扶性和服务性的特点。

其次,一所大学内部也经常会设有如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院等教育研究机构,但这些机构主要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学科建设,培养教育学科方面人才等工作,理论性、研究性和学术性是其主要特色。相比之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更强调学术的转化和应用,更强调利用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发展服务,更强调解决所在大学真实情境中的教学困惑和问题。因此,扎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中,在理论和情境之间进行跨接,实现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师能力的提升,是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核心使命,也使其相比于教育研究机构,带有更多的实践扎根性和问题解决性的特点。

尽管上述描述体现出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教务处、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差异,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又与教务处及教育科研部门存在着彼此相依、同生共进的紧密联系。借助于教务处的行政力量,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可以更加有力地推动有关教师发展的研究活动、培训活动和评价活动的开展,而与教育科研部门的合作,又可以获得更多的理论力量和前沿视角。由此可见,和而不同、错位发展,体现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彼此定位和角色,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资源统筹和协同发展。

二、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理念及工作内容

在明确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定位的基础上,南京大学于2011年正式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统筹安排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并于2012年入选“十二五”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1.工作理念

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的指导理念是:以服务教师、服务教学为使命,以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为重点,以南京大学的本科教育改革为依托,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宗旨,通过“教师之家”建设和教师教学发展机制的完善,切实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教学实际效果。

2.工作内容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包括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教学工作评估、教学能力提升研究、区域辐射等五方面内容。

一是开展教师培训。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重点在于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思想、提高教学技能。为此,中心定期为教师提供各类教学培训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了点面结合、梯度分明的多层次培训体系,如面向全校开展名师工作坊、教学技能工作坊、青年教师教学沙龙等活动;结合院系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开展学科教学专题培训。为了加速与国际一流高校的接轨,提升青年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水平,中心还实施了青年教师境外教学研修计划。该计划要求,所选派的教师要结合具体某门课程的建设任务,赴国外一流高校点对点听课、交流和学习,深层次领悟本学科、本课程最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切实实现人才培养的全球化、高标准的要求。

二是实施教学咨询服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教学改革注入了动力,但也使教师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和困惑。帮助教师解决这些个性化的具体教学问题,促使他们逐步构建体系化、情境化、有生命力的教学专业知识(teaching expertise),也是中心服务教师、提高质量的重要方面。具体来说,中心一方面为自愿上门的教师提供及时、深入的个性化教学咨询服务,由教育学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坐镇把脉。目前的咨询内容主要涉及教学策略与技巧、研究性教学、课程建设、教学设计、在线开放课程使用、学生心理等方面。另一方面,解决教学困惑还应关注那些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师,通过对他们的帮扶,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总体水平。为此,中心选派和组织校内的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学专家、教学督导组成的团队,对学生课堂测评分近年一直处于后5%的教师进行跟踪性帮扶,如查找教学问题、提供改进建议、优化具体教学策略、观察和评估改进效果等,以此来促进他们克服薄弱环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是组织教师教学工作评估。评估既是一种诊断手段,也是一种政策激励和引导方法。为此,中心主要在职称评聘和教学奖励两个方面开展相应的考核、评估工作。首先,中心拟定了《南京大学专任教师应聘高级职务岗位教学工作评估实施办法》,在职称评聘时组织实施教师教学工作评估。对申请教学科研岗的教师,必须获得“合格”以上等级才能进入应聘程序,而对获得“优秀”等级的教师,在职称评聘时可以获得优先考虑;对申请教学岗的教师,实行“公开课”评估,由教育部相关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对申请人的课程教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权重指标。其次,设置“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成果奖”,对那些教学质量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并取得成效的一线青年教师给予奖励和政策倾斜,引导他们继续投身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

四是通过教学研究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对自身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研究和改进。这一过程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即通过理论指导,设计自己的创新性教学介入方式,审视和评估教学效果,反思教学理论和自身的教学新模式,继而进一步改进教学,并开始新一轮的教学行动研究。教师正是在这样一个理论和实践深度连接的循环过程中,实现自身教学能力的扎根式、深层化的提升。为了贯彻这样的理念,中心设立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由一线教师进行申报,在评审基础上进行立项,给予主持教师经费支持和相关资源(如专家指导、各种设备等)。通过这些研究活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得以提升。在此基础上,对于教学中有创新、实验效果好的教师,中心邀请他们推广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模式;而对于教育创新与教学实验中存在困惑、教学实践存在问题的老师,中心也会组织各种小型的研讨会和咨询会,帮助老师克服教学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动他们的教学改革实验走向成功。

除了上述扎根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之外,中心还通过举办高层次教学研讨会,从教育科学的前沿视角来刺激和推进教学研究文化的传播。例如,中心连续主办了两届“东亚研究型大学的教与学”研讨会(2014年和2015年)以及“互联网+融合创新下的大学本科教学发展”研讨会,不但取得了辐射化影响,而且汲取了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拓展了广大教师的教研视野,提高了参与者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五是发挥区域辐射作用。作为国家级示范中心,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理应在教师教学发展领域做出表率,发挥区域辐射作用。以此为目标,中心为江苏和全国其他高校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了服务与帮助。此外,中心还牵头成立了江苏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会,该机构是江苏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校际合作组织。依托该平台,中心组织了多次面向江苏高校教师的教学专题培训。同时,中心日常开展的各类针对校内教师的培训、研讨活动均对校外教师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区域内高校共同体中教师群体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经验

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提炼出以下几点经验与大家分享。

1.主动服务学校教学改革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要紧扣学校的教学改革实践和需求,这样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南京大学从2009年开始推行“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后,中心始终坚持围绕“三三制”教学改革的热点开展各项工作。例如,通识教育课程是“三三制”课程体系的重要建设内容,中心多次组织召开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讨会,围绕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目前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向等进行交流研讨。国际上兴起慕课教学改革浪潮后,南京大学也开始在学校层面推进慕课建设工作。为此,中心多次举办慕课培训会,组织多位教师制作慕课课程,目前已经有11门课程在Coursera上线,得到全球学习者的广泛欢迎。

近期,学校大力倡导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教务处共同制定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开展了包括创新创业教师进企业系列活动、创新创业系列讲坛、创业教育沙龙等活动。只有服务学校的教学工作,提供教师需要的内容,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才能获得各方的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2.促进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必须适合学校的独特校情,紧扣本校教师的实际需求加以展开。南京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教师面临着教学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内在压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需要突出研究型大学的特色,帮助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力图做到以科研支撑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实现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比翼双飞。据此,中心特别强调和鼓励教师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方式来变革传统课堂,融自身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于一体,推进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模式创新。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从整体上设计了“从教学到科研”“从科研到教学”两条培训路径,试图多视角、多脉络地展现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方法和实践经验。按照“从教学到科研”的路径,中心特地邀请了本校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卢德馨教授开设名师工作坊,一方面向教师讲解科学的本质和核心要素,如科学精神、知识水平、科学素养、科学思维、洞察能力、科学道德、评价能力、批评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严谨作风等,另一方面传授教学活动中融入科研活动的经验、方法和体会,使教师获得实实在在、高效实用的教学方法,并通过自身的教学尝试,去体会教学相长、教研融合的价值和魅力,认识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对自身的挑战和意义。按照“从科研到教学”的路径,中心有意识地邀请在科研上有突出成就的教师介绍如何将科研与教学融合的经验体会,如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李满春教授对于“教研相长”之道的解析,长江学者王欣然教授主持的以教学科研融合为主题的青年教师教学沙龙等,让大家深刻体会到科研的卓越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丰厚土壤,可以为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积极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评判因素是学生的学习。包括阿斯汀、帕斯卡雷拉等在内的美国高等教育专家都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学生只有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有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才能实现本科教育质量的卓越。泰勒在其名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也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learning-centered instruction)才是有效教学(effective instruction)的核心理念。

目前,学生的学习现状并不乐观。具体表现为,不少课程的学生到课率低,而且“抬头率”也低,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和互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分离,课堂教学并没有体现出以学习为中心的思想,没有真正做到有效教学。我们认为,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上或在课堂外是否参与了、是否投入了,才是衡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真正标尺。按照建构主义基本思想,学生学习本质上就是基于自身知识经验的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建构,表征了高质量的课堂学习和教学状态。按照以学生学习为关注点的指导思想,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着力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具体而言,一方面,中心大力提倡南京大学一直探索且颇有传统的研究性教学模式,鼓励教师通过名师讲座、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各种活动,理解和把握研究性教学的要旨和内核,并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实践与改进,着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发展综合的学术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中心特别关注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推动学生学习的研究,强调学生在自主地、积极地探索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生成学习兴趣、强化师生互动、培养思维能力、实现高效学习。

4.实现教师教学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一个服务机构,其存在的价值并不在于外在的强制或规范,而在于内在的促进和引导。我们认为,教师发展的理想图景是,教师通过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引导、帮扶和支持,逐渐使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自在”发展至“自为”,从无意识的随意转变为有意识的设计。其实,面向人类灵魂和精神塑造的教师职业,从来都是一种有着复杂和高深内涵的专业活动,体现着艺术和科学的双重秉性。教师应当能够从简单、重复、机械、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转化为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去选择恰当、合理的教学方式,并始终心怀学生、关注学生。为了实现教师的这种“自为”之转变,除了前述的培训活动和咨询帮扶活动之外,相应的激励和评价举措也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措施。比如,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对那些已经在为有效教学、卓越教学而奋斗、努力的教师给予项目资助、奖励等,以鼓励他们继续探索、继续发展;在每个教师职称评定之前,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负责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对教学评估结果为“不合格”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各项工作有助于弘扬和鼓励“卓越教学文化”在校园中的确立和生成。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征程中,一流的本科教育质量始终是南京大学追求的目标。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继续秉持服务型机构的定位,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工作核心,服务教学,服务教师,努力成为教师认可、学校满意、区域受益的“教师之家”,为建设高素质的一流教师队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5:狼(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文欣

教学内容:《瀑布》

教学目标:1.认字10个,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瀑布的特点。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2、体会诗歌意境,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意境,积累语言。

教学流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读课外书吗?喜欢读谁的书?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吗?看过他的什么作品?这节课,我们就再来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名篇-------《瀑布》。

二、自学读通诗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运用已学过的方法解决它。

三、交流

1、汇报识字结果及方法

2、谁来读?指名读,正音。

四、感悟

1、生边轻读课文边想象:这首诗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景象?

2、再次看图,说明哪些景物是画面上没有的?

3、读诗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觉得好吗?

4、引导学生反复体会“一道白银”指的是什么?

五、画诗

1、以图画形式表达出来。

2、引导评价

六、诵读

设计意图: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涵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受而发,意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诗作画,深理解。配乐朗读,升华诗情。

篇6:狼(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牐犚弧⒌既

牐犕队俺鍪竟赜凇盎起俊钡乃氖坠攀词。学生默读以后齐声朗读一遍。出示投影片一。

牐犃礁龌起棵翠柳,

牐犚恍邪尊厣锨嗵臁

牐(唐杜甫《绝句四首》之一)

牐牰懒幽草涧边生,

牐犐嫌谢起可钍髅。

牐(唐韦应物《滁洲西涧》)

牐牫厣媳烫θ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牐(宋晏殊《破阵子》)

牐犘煨胁患巧缴钋常

牐犚宦份禾渌偷郊摇

牐(明杨基《天平山中》)

牐牶芟匀唬形态清丽、叫声婉转的黄鹂很受古代诗词大家的青睐,它几乎约定俗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那么,黄鹂在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先生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出示投影片二。

牐犙习重点

牐牱治觥⒔沂静⑵兰畚恼碌乃枷肽谌荨

牐犙习方法及步骤

牐牻馄式峁

牐   ↓

牐牥盐照体

牐  ↓

牐犠ス丶句段

牐  ↓

牐牱治觥⒔沂尽⑵兰

牐犖恼轮髦

牐牰、整体把握文章,重点分析文章结构

牐1.对于长篇文章来说,解剖结构,从整体上观照文章可以说是获取文章主旨的一把钥匙。我们先默读文章1~23段,将这一部分文字按时地变化分成四大块,然后对照投影片三中表格的要求选择文中的关键语词填空。时间4分钟。出示投影片三。

牐2.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可以适当作一些点拨。

牐(1)齐读第四部分,分析语言表达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情感。

牐(2)学生回答,老师点拨:排比、长短错杂的句式,拟人、对偶的修辞,恰切地表现了黄鹂在平和优美环境中自由生活的极致之美,也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在朝思暮想之后终于看到黄鹂获得理想的生活之地后难以抑制的愉悦、兴奋和激动。

牐(3)第四部分与前三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结构关系?

牐(4)讨论结束。出示投影片四。

牐 三、重点分析、揭示、评价文章主旨

牐1.以上我们整体把握了文章的主体描写部分。我们作一个假设,如果本文就只有前面23段文字,那么,根据我们刚才分析的情况和对比的结构,我们可以归结出本文怎样的主旨呢?

牐犙生讨论交流回答:呼唤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牐2.(1)很显然,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渲泻了如此充沛的激情,绝不可能是仅仅为了一个鸟类,应该有其更多更深的寓意。

牐(2)齐读第24段和第25段的第1句。

牐(3)想想,这一部分联系前面的描写对本篇写作主旨的认识是不是会有新的发现呢?

牐犙生讨论交流回答:呼唤为黄鹂乃至各种美好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牐3.接着再看文章最末的两句话。从这两句话是否可以推断出作者另外的寓意呢?

牐犙生讨论交流。老师归结:原来,借助黄鹂的故事,作者或许也还想演绎一条艺术创作的规律--在艺术创作中,应为典型人物创设和谐相应的典型环境。

牐4.阶段小结,以上我们按照阅读的一般规律和过程,通过把握文章整体,揣摩关键句段等方法已经获得了本文寄寓的几方面的主旨。除了第一点,由于未曾联系到结尾语段,把握上有所局限外,其余两点概括,应该是正确的。有同学要问,一篇文章,怎么会有几个主题呢?实际上,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很多都是多主题、多寓意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主题多元化(板书)。

牐牰且,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我们刚才的分析自始至终是扣住作品本身的,几乎没有考虑联系作品之外的因素。比如就没有提及孙犁先生写作本文时的背景材料。我们把这种只重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不考虑作品之外因素的阅读,称为主观性阅读(板书),而把那种既考虑作品又特别注重作品写作背景因素的阅读叫做实证性阅读(板书)。

牐5.我们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主观性阅读,大家一定有兴趣乘胜前进,再作一次实证性阅读的旅行。请看孙犁先生写作本文的有关背景材料。出示投影片五。

牐牎痘起俊沸醋鞅尘埃

牐牨疚男从1960年前后,其时孙犁先生49岁。自从1956年写完小说《铁木前传》之后,他再也不写小说了。这固然与一场大病有关,但可能还有更深的时代社会政治原因。

牐犓在后来的《说赵树理》一文中描述那个年代赵树理的处境与心境:“政治斗争的形势,也有变化。上层建筑领域,进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来。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他兢兢业业,唯恐有什么过失,引来大的灾难。”这说的更多的恰恰也是孙犁自己。

牐犓在《文虑》一文中说:“目前为文,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环境越来越‘宽松’,人对人越来越‘宽容’,创作越来越‘自由’,周围的呼声越高,我却对写东西越来越感到困难,没有意思,甚至有些厌倦了。”大家联系文章的整体描写和议论再来看看,文章还应该有着怎样的寄寓呢?

牐牻涣骰卮穑汉艋轿作家等一切人才(人)的成长、发展创设安全、平和、自由的环境,以使他们充分尽情地展示其全部的聪明才智。

牐犐宰餍〗幔点一点这种环境从哪里来。

牐6.主题概括比较:

牐(1)呼唤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牐(2)呼唤为各种美好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牐(3)在艺术创作中,应为典型人物创设与之和谐相应的典型环境。

牐(4)呼唤为人(人才)的成长、发展创设安定、平和、自由的环境。

牐犓摹⒆芙

牐1.根据今天的阅读活动,请同学们谈谈自身的体会。

牐2.教师小结:从我们以上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出,阅读是一项充满个性色彩充满创意的心智活动。不同的作品,我们自然可以获得不同的感悟,即使是同一篇作品,也同样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还可以获得不同的感悟。这就启发我们,遵循科学的阅读规律,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聚精会神地读进文章中去,思考揣摩、体味感悟,就一定会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长此以往,就一定会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7: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 个生字,能给词语的多音字选择正确地读音,读写并理解19个新词。

2.会用“为了”写句子。

3.了解课文开头和结尾的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能分几个方面说出八路军战士是怎样照料这群母鸡的。

4.知道八路军照料母鸡的原因,体会八路军爱人民,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作风。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大意,读通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多音字在词语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鸡”是我们熟悉的一种家禽,但本课向我们述说的是一个和鸡有关的动人故事。听课文录音。

二.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要求如下:

读准生字,划出新词。不理解的请向字典请教。

这篇课文有几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3.本课中也有一些多音字,请大家查一下下面词语中带点的字,然后想一想这些字该怎样读。

格外 背包 担水 困难

4.请8位小朋友来读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听他们有没有读错。

5.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什么?写八路军战士一件什么事呢?

6.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疑问?

三.齐读课文。

四.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懂课文1--4段,体会八路军战士爱人民的思想作风。

2. 联系上下文理解“凄凉”、“幸存”的意思。

3. 说说战士们是怎样照料这群母鸡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日寇 照料 喂鸡 侵犯 纪律

2.根据意思写词语: a 特别,超过平常; b 先先后后,时断时续

3.认读多音字

二.导入新课,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的是八路军战士在自己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却照顾老乡的一群鸡并且不动一只鸡下的蛋,事情虽小,却让我们看到了一只爱人民的军队是怎样对待人民的财产的。

三.学习第1段。

齐读课文,想想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该怎么读比较恰当。

1. 理解“凄凉”。

从文中那些地方看出凄凉?

想象:凄凉的景象。

思考:凄凉的原因。

2.用“凄凉”的感觉自己读一读课文,指名读课文。

四.学习第2段

齐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

想象:八路军战士进了镇还会干什么?

五.学习第三段。

理解“幸存”,为什么说这群鸡是“幸存地活下来”?进一步理解上文“凄凉”。联系下文“惊慌”,这群鸡经过日寇的“侵犯”,也已十分惊慌。

指导朗读。

六.学习第4段。

1. 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这段话主要写战士们怎么样?

2. 选择题:

a. 战士们争着照料这群鸡。

b. 战士们宁愿吃个半饱也要把饭喂鸡。

c. 战士们进进出出要数一下鸡。

d. 战士们在天黑时总要关好鸡笼门。

3.“照料”是什么意思?从课文中找一找战士们照料鸡的句子。

4.分3个小组读3 个句子。

5.这3个句子时按什么顺序写的?圈出表示时间的词。

6.领读这一段

7.说一说战士们是怎样照料鸡的。

七.作业。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八路军照料鸡,收藏鸡的原因。体会人民军队爱人民、守纪律的好作风。

2.读懂开头和结尾,知道在文中的作用。

3.联系上下文理解“盼头”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复习:战士们是怎样照料这群母鸡的?

2.导入:战士们是怎样照料这群母鸡的,有是怎样对待老百姓的鸡蛋的?再文中找出有关段(5--7段)。

齐读5--7段。

3.默读5--7段,想想每段说什么。

(1) 连起来说一说,战士们是怎样对待鸡下的蛋的?

(2) 当时战士们的生活很困难。想一想,会有什么困难?课文那一句话写出了困难的情况?

(3) 出示句子:

开饭时,每人能分到指甲大的一块咸菜,就算不错了。

读一读,你读后有什么体会?

(4) 战士们如此困难,为什么没有动老百姓的鸡和蛋?

4.这篇文章结尾有一个新词:“盼头”,想想这个词的意思。人民为什么说“有了八路军,我们就有盼头啦”?

5.开头一段与这篇课文写的事关系不大,拿掉它,直接从第二段开始可以么?讨论为什么,进一步加深理解“盼头”。

6.学了本课,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你懂得了什么?

7.作业

篇8:狼(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建陵中学教师备课用纸

(       年   9   月  19    日备  9    月    20  日授)

课  题 《劝学》教案

课 型 讲授、自学 第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1、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掌握积累课文中文言虚实词、古今字和通假字。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探究词义,

2、学习比喻论证等的方法

教  具

准  备

要学--怎么学:从师而学

阅读经典

思考创新

作  业

布  置 1、背诵全文

2、翻译重点语句

3、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句式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

学法指导

关键点拨

第一教时:

1.朗读,画出疑问处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

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

/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

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

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2.交流

3.学生翻译

4.整理字词句式

(1)实词:劝、已、中、就、励、疾、彰、假、致、绝、兴、功、舍、一、

躁;            虚词:于、而、焉

(2)通假字:揉、知、暴、有、生

(3)词类活用:日、水、上、下、高

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形容词作名词:登高而招

(4)古今译义:博学、用心、爪牙、寄托

(5)句式

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倒装句: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介宾短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建陵中学教师备课用纸

( 2005 年 9 月 19 日备  9 月 21 日授)

课  题 《劝学》教案

课 型 讲授、自学 第  2课时

教  学

目  标 1、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掌握积累课文中文言虚实词、古今字和通假字。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探究词义,

2、学习比喻论证等的方法

教  具

准  备

计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2个比喻)

改变自己(3个比喻)                  喻证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5个比喻)                道理明白

积累(4个比喻)               具体生动

学习的方法、态度 :恒心(4个比喻)对比论证       深入浅出

专心(2个比喻)

作  业

布  置 1、背诵全文

2、翻译重点语句

3、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句式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

学法指导

关键点拨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 复习字词

(1)《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

“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

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

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为什么要劝学?

(2)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

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

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

自然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

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

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

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

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

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人性恶”之说,是作者劝学之因,学而知之,完善自我。

3、 文章的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具体论证的?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

学法指导

关键点拨

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学习的意义。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

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

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

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

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

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

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

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

“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

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

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

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

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学习的方法态度。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

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

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

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

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

学法指导

关键点拨

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

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

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

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

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

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4. 学习讨论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

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

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

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

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

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

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

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

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

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

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 的

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

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

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

学法指导

关键点拨

小结: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

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

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

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

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劝

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

传诵不衰。

六、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完成学习评价。

上一篇:一鼓作气释义及成语故事下一篇:自考公务员制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