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5-15

诗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7篇)

篇1:诗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中学刘明方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新的形势下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编排、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必然带来对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方式的巨大冲击,也给我们老师带来一定的困惑:那就是按照新的教育理念,老师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教。

高三《语文读本》(第六册)选用了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这篇赋是司马迁的八篇重要赋作中唯一留存的一篇。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的独特的文体,是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形式,是诗歌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诗歌化。

中学生在学习这类赋体文章时,对它的散文化和诗歌化的特点理解,颇有难度,如果含糊地跳过或者用“诗读百遍,其义自现”等说辞来敷衍,那总不是好办法。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尝试用诗歌翻译的方式,既注重理解内容,又注重赋体文章的诗歌化的特点,学习了解作者司马迁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下面从两点谈谈这种尝试。

一、 达意传情

诗歌翻译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学审美过程,它着重训练文学鉴赏能力,在全面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达意传情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种新尝试。

高三《语文读本》(第六册)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这篇赋是司马迁因李陵事件罹祸后写的,作者为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平,对当政者的专断横暴、“昏昏罔觉”表示极大的愤慨,控诉他们善恶不分,公私不明,揭露统治集团的互相倾夺、贪生恶死,好贵夷贱。

《全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爱国卫家、忠烈刚直、勤俭节约、克已奉公、孝敬长辈、和谐相处等优秀的思想品质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历尽岁月的淘洗越发闪出熠熠的光辉。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作为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古诗文更显得重要。

例如“士生之不辰”的翻译,有两名学生的翻译都是“我生不逢时”,课文中的注释是“生不逢时”,两名学生都依据课下的注释来翻译,老师在肯定了学生把“士”翻译为“我”这种自我情感表露的最好载体的同时,老师点拨学生再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翻译,学生于是翻译出:我出生在一个多么糟糕的时代。“糟糕”这个词语就是达意传情的最佳表达。它把作者司马迁的极大愤慨表露出来,也把司马迁的忠烈刚直个性鲜明表现出来。

又如“私于私者,自相悲兮”的翻译。一个学生基本上是以课下的注释翻译为:那些以私情对待私党的人,我认为是可悲的。老师作补充:那些以私情对待私党的人,我永远悲叹和憎恨。这个补充修改就把作者司马迁的刚直表露无遗。

这种做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注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在人文内涵和情感的丰富上能给学生以极大的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按照新的课程理念,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文学品位和审美品味的提高,靠的是积累、感悟、熏陶。语文教育对人格的形成所具有的感染、熏陶、净化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 调序补充押韵齐整

对文言文教学而言,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读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的,要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语言、细嚼慢咽。品读语言的方法很多,可从关键词语、句式、表达方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修辞方法、节奏、平仄等方面入手。

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还要着重引导学生语言训练,重在语言表达,选词、造句、调序、补充、押韵等方面能力的训练落在实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建议:“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质量。”

从上述建议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解感受和欣赏评价能力。

例如“愧顾影而独存”的翻译,文中没有注释,一个学生翻译为:我愧悔看到我的影子而孤独存在。老师点评说,这句话是文言的直译,不是诗歌的翻译。“独存”是“孤独”的意思,同时还要注意适当调整顺序,把“而”字的前后的内容做调整,这句是押韵句,把“存”换为“分”。老师板书:每每看到自己孤独的影子,我就惭愧万分。这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老师在关注学生整体理解的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又如“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的翻译。这句是第二段开头句,而这段原文没有押韵,也没有注释。学生反映就会有难度,特别是押韵的处理。这就要运用补充的方法。老师板书:那些秉公办事的官吏,我万分地赞美和同情。这个“同情”就是补充。根据文章和翻译的需要,补充相应内容,对文章的感知理解有很大帮助。

语文课尤其是教古诗、赋就是要带动学生这样细细品味语言,我们古典文言的魅力就出来了,学生就会喜欢上民族的语言,就会接受语言承载的思想文化。

古诗词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运用诗歌翻译的方式来学习辞赋体的文章,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提升人文品位的环境。

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下,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语文应在反思传统,审视现实的基础上,确立新的语文教学观,真正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篇2:诗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体会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同学们,有一位北京大学的教授,叫沙健孙。他写了一篇文章,怀念他的启蒙老师。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17课《难忘的启蒙》。

大家已经预习,谁来说说题目中“启蒙”的意思。

老师的“启蒙”,为什么使作者难忘呢?他在文中写下了哪几件令他难忘的事情呢?

学生交流后,归纳板书:抗日讲演、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抵制日语课。

二、学习2~5小节。

1、同学们,边读边想是很重要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请你们用心去读读2~5节,想一想,这是老师对学生什么的“启蒙”?作者现在回想这件事时,心情怎么样?

2、指名朗读。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

3、日本侵略者残忍地虐杀中国人民。就在这个时候,老师在学校组织抗日讲演比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老师们强烈的爱国情感和革命的勇气,怎么不令学生敬佩呢?

三、学习6~7节。

1、批评,是老师经常用的教育方式,即使是好同学也不例外。作者在上小学时,有两个强项,可就在这两个强项上,作者也受到过老师的批评。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2、学生默读课文。

3、指名根据“插图”简单介绍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

4、同学们都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可有一点你们还不知道,作者在受到批评后,还对老师说了一些话。想一想,他会对老师说些什么?

5、虽然事隔多年,但这样的批评还是刻骨铭心。同学们,你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景吗?

四、学习第8节。

1、在学生的眼里,老师是和蔼可亲的,但是又是严厉的。作者的老师也是这样。但是,老师对作者的一门课的学习态度特别宽容,为什么?

2、学生参考资料,联系课文讨论。

3、出示填空:

“严”是因为----------------------;“宽”是因为----------------------------。

4、老师教育“我”的事还有很多很多,不仅鼓励“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而且教育“我”应该做一个正直的人,给“我”精神力量!

五、学习第1节。

1.范读。

2.谁能像作者那样满怀深情的读出这一段?

六、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17课《难忘的启蒙》。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使我们受到启迪,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使我们受到感染。我也真诚地希望老师们的点点滴滴教育,在你们的心灵生根、发芽,成为你们难忘的启蒙。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填空:

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是他们________,教导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即将小学毕业了,无论我走到哪里,___________。

评析:

【《难忘的启蒙》是六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丁老师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用一教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是恰当的。教师顺应学生的思路,先阅读难忘的三件事,再阅读总起全文的第一段话,在教学设计上是有创意的。而且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自己难忘的启蒙老师,有效地进行阅读的迁移,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老师的教学和启发是富有激情的。激情是艺术家头上的光环,没有激情,也就没有艺术。教学,没有激情,也就不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启蒙老师的美好品质。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指导学生从文章的内容联想开去,即联想自己的小学生活实际。

(三)德育渗透点

1.激发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的思想感情。

2.教育学生要勤勉,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

(四)美育渗透点

从作者以美好的心态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联想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二)难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了解、归纳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并注意及时总结好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课文,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动脑、动口、动手,弄懂课文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课题中的“启蒙”是什么意思?

在你六年的小学生活中,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谁?

(二)检查预习

1.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写了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1)启蒙老师是些怎样的人,为什么让“我”时常心怀感激?

(2)为什么老师的许多表扬“我”都淡忘了,而教师的批评和惩戒“我”至今未曾忘记?

(3)“从这些宽严之间,同学们也领悟了一些道理。”我们领悟了什么道理?

(4)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

(三)小组讨论大家提出来的问题

可以全都讨论,也可以只讨论你们感兴趣的某些问题。

(四)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1.你觉得“我”的启蒙老师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1)热爱祖国

①演讲

教师引导:“我们”的演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行的?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②宽严之间

教师引导:对什么宽?对什么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2)治学严谨,教育严格

①“嗅觉特长”的故事

教师引导:你对这件事怎么看?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②“写大字”的故事

教师引导:老师说“我”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联想一下,老师批评你时你是怎么想的?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2.理解最后一段话

教师引导: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花结果了,是什么意思?最后一个反问句是什么意思?由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话。

(五)全文质疑,释疑

(六)情感迁移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想到了哪位老师,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具体的事例说说这个老师的美好品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认真的工作态度,感受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歌曲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星期天回去扫墓,走访了母校,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当我踏进熟悉的校门,看着熟悉的操场,走入熟悉的教室,童年时代的学习生活又历历在目,启蒙老师的音容笑貌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我无法找到任何语言来表达我内心的感激,于是,我找到了一首歌,来表示谢意,你们一起来帮我听一听,好吗?

2、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3、其实,像我一样对启蒙老师不能忘怀的人还有很多。北大教授沙键孙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所不同的是,他把感谢写成了文字。(板书课题)

二、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

三、抓住主线,展开学习

老师和你们不谋而合,提了一个共同的问题。

抵制日语课

课件出示“在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道理”

1、读这段话

2、请学生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

3、试想,在当时的环境中,日语翻译官会给中国的学生讲写什么呢?

4、在这个老师身上作者学到了

抗日演讲

1、读这个故事

2、在里敌人炮楼200米左右的地方进行演讲可能回导致什么后果?

3、交流对这些老师的敬意

4、课件出示“漫长的岁月过去了,经历的事情许多已淡忘,而少年时代生活的情景,启蒙老师们的音容笑貌,还不时地在我的记忆中浮现,引起我的思念和遐想。”反复朗读,体验感情。

严格要求

1、学生讲一讲老师们对学习的态度

2、课件“这位启蒙老师让我懂得了---------”

3、难怪这么多年过去了,往往还一直对老师们念念不忘。再读“漫长的岁月过去了,经历的事情许多已淡忘,而少年时代生活的情景,启蒙老师们的音容笑貌,还不时地在我的记忆中浮现,引起我的思念和遐想。”

四、延伸感情

学了这篇文章,你又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回忆交流自己的启蒙老师)

小结:启蒙老师可以是一个人、一本书、一首歌-----

五、倾诉情感

老师用歌声倾诉思念,沙老用文章表达情感,你们准备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呢?

(学生在音乐声中或写诗、或作画、或写文章-------)

六、借助网络,完成交流

老师把这篇文章的原文已发到了网上,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积累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有感情地朗读,学习本文选材典型,主题深刻的写作特点。

3、学习本文倒叙的叙事方法,采用总分总结构,前后照应。

4、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倒叙的方法和选取典型材料。

教学用具:投影

教学时间: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理解“启蒙”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思考:这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同学交流

3、指名汇报

课文记叙三件事,〈1〉老师组织学生举行抗日讲演比赛

〈2〉作文写字课受到老师申斥

〈3〉翻译官上的日语课特别宽容。

4、全文共分成三段。

三、再读课文,划出生字词,不理解的查工具书

1、生字 lún féng rěn nüè jǔ

沦陷 冯老师 残忍 虐杀 规矩

jiè chì kuì mǒu xiá gǎng

惩戒 申斥 羞愧 某些 遐想 岗位

2、理解:沦陷:(领土)被敌人占领。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申斥:斥责

遐想:悠远地思考或想象。

3、分段读文,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对老师的感情。

四、作业:⑴熟练朗读课文

⑵思考书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

2、改写文章最后一句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关键语句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第一段:1、齐读

2、圈出课文表达“我”对老师感情的词语。

(板书:感激、思念)

3、倒叙开头

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内容。

1、作者共回忆了几件事?试用小标题概括

板书:讲演比赛(3-5)

受到申斥(6-7)

翻译官宽容(8)

2、指三人分读(3-8)

〈1〉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每件事中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理解

①“那时我还小”------“从心里感到敬佩”

②“我感到羞愧”------“编造出来的”

③“我心里还是服气的”---“很不用心”

④“从这种宽严之问”----“某些道理”。

重点理解句中:A“宽严”之问指什么?

(从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和学习日语两个角度谈)

B小学声会领悟到哪些道理?

(热爱祖国,仇恨敌人)

〈3〉学生质疑

3、指名读第三段,谈谈讲了什么?

(学堂的名字,位置,环境)

4、总结: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作者围绕对老师感激思念之情,选取三件典型的事例,有说服力。

第三段:

1、指名读

2、出示最后一句

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

⑴理解句子意思

⑵改写为不用问号的句子,句子意思不能变。

三、总结全文,学生质疑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并选取典型事例表达主题值得我们学习。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课外练习

读了课文,你可能会想到自己一些经历,试写下来。〈〈我的老师〉〉

板书设计

难忘的启蒙

感 思 讲演比赛

激 念 热爱祖国

受到申斥 (严)

仇恨敌人

翻译官宽容 (宽)

教学目标:

教养: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的词句。

2.能回答课后的问题,理解文中采用的前后的写作方法。

3.理解“启蒙老师”当时播下的种子和后来在学生身上开花结果的内容。

4.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育: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的学习启蒙老师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情感。

发展: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本文的写作结构严谨、前后照应的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手段:幻灯、小黑板

教学方法:合作自主学习法、讲读法、评议法、朗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释题:什么叫启蒙?

(2)简介时代背景。

二、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自读自悟)

1.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朗读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2.你们愿意怎样学习这篇课文?(①朗读比赛,理解课文。②表演体会文章情感。)

3.汇报后小结:“那就按你们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课文吧!”

4.再读课文,明确朗读要求。(这次要以刚才读得更好,更流利,更有感情。读完之后说说你们的想法。)

5.汇报:谈谈你理解课文的初步感受。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小黑板:这篇文章回忆了小学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情?这几件事情表现了启蒙老师怎样的品质?

2.小组交流,评议。

3.小结。

四、学生合作学习课文。(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段落)

1.老师出示自学要求(电脑)。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次。

②讲一个重要的认识或体会。

③提一个有分量的问题。

④回答各组的提问。

⑤给其他各组提个问题。

2.学生带着自学要求学习。

3.汇报学习情况。

4.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品析句子,体会句意)

5.着重解决的问题:重点词句的意思,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总结全文。

1.回顾课题,“难忘的启蒙”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什么?

2.体会写法:前后照应,把握中心句。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中心明确。

难忘的启蒙

教学目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认真的工作态度,感受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歌曲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星期天回去扫墓,走访了母校,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当我踏进熟悉的校门,看着熟悉的操场,走入熟悉的教室,童年时代的学习生活又历历在目,启蒙老师的音容笑貌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我无法找到任何语言来表达我内心的感激,于是,我找到了一首歌,来表示谢意,你们一起来帮我听一听,好吗?

2、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3、其实,像我一样对启蒙老师不能忘怀的人还有很多。北大教授沙键孙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所不同的是,他把感谢写成了文字。(板书课题)

二、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

三、抓住主线,展开学习

老师和你们不谋而合,提了一个共同的问题。

抵制日语课

课件出示“在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道理”

1、读这段话

2、请学生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

3、试想,在当时的环境中,日语翻译官会给中国的学生讲写什么呢?

4、在这个老师身上作者学到了( )

抗日演讲

1、读这个故事

2、在里敌人炮楼200米左右的地方进行演讲可能回导致什么后果?

3、交流对这些老师的敬意

5、课件出示“漫长的岁月过去了,经历的事情许多已淡忘,而少年时代生活的情景,启蒙老师们的音容笑貌,还不时地在我的记忆中浮现,引起我的思念和遐想。”反复朗读,体验感情。

严格要求

1、学生讲一讲老师们对学习的态度

2、课件“这位启蒙老师让我懂得了---------”

3、难怪这么多年过去了,往往还一直对老师们念念不忘。再读“漫长的岁月过去了,经历的事情许多已淡忘,而少年时代生活的情景,启蒙老师们的音容笑貌,还不时地在我的记忆中浮现,引起我的思念和遐想。”

四、延伸感情

学了这篇文章,你又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回忆交流自己的启蒙老师)

小结:启蒙老师可以是一个人、一本书、一首歌-----

五、倾诉情感

老师用歌声倾诉思念,沙老用文章表达情感,你们准备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呢?

(学生在音乐声中或写诗、或作画、或写文章-------)

六、借助网络,完成交流

老师把这篇文章的原文已发到了网上,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难忘的启蒙》第二课时

●溧阳市“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与成长”课题研讨活动教案

《难忘的启蒙》第二课时

溧阳市竹箦中心小学 万文清

一、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难忘启蒙老师的原因。

②理解启蒙教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2、情感目标:体会小学启蒙教师的三件事,从而反映启蒙老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学习时间:一课时。

三、学习过程:

1、感情导入: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平凡而又伟大。

本文作者对自己的启蒙老师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用饱含深情的文字 给我们讲述了他难忘的启蒙时代。

2、文章回忆了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呢?

教师相机板书:

举行抗日讲演

抵制上日语课

对我学习的要求

这三件事,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师问:你想通过什么途径解决这些问题?

(提示:A反复朗读,从课文中找答案;B同桌讨论、四人小组的讨论;C问老师,包括听课老师:D走下课桌和学生讨论)

3、学习3--8小节

①要求: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件事,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一想,反映了启蒙老师的什么品质?

②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教师巡视。

③读议理解。

(说明:三件事没有先后顺序,无论学生怎么说,教师要注意串联调控。)

A、举行抗日讲演

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背景吗?

①文字背景:抗日战争资料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得日本帝国主义在短时间里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实行“三光” (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广大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许多爱国之士纷纷投入到救国运动之中。截止到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结束,有2100多万中国军民伤亡,财产损失达5000亿元。

②画面背景:南京大屠杀。

(播放《南京大屠杀》中日本帝国主义残忍杀害中国人的情景。

理解:当我们知道日本侵略者是怎样残忍地虐杀中国的爱国者时,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读,评价,齐读。

文中还有一件事能说明启蒙老师是爱国的。(过渡)

B、抵制上日语课。指名读。出示:

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道理。

“宽”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指名读有关语句。为什么日语课逃课没有关系呢?老师们是想说什么道理呢?

小结:日本帝国主义是想让我们中国的小学生从小接受日语教育,从而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这是对我们进行文化侵略。

C、对我学习的要求

①指名读作文内容。学生评价,理解“嗅觉特长”的意思,指名读老师的话,评价,要读出严肃的语气,指名再读。

②指名读老师对我大字评价。评价,男女生赛读。

小结:启蒙老师对我的作文要求要真实,对我写字的要求很严格。

4、学习9-10自然段

过渡语:启蒙时代难忘的事情是举不胜举的,文章虽然选了三件事,但却反映启蒙老师的崇尚品质。50年代后期,作者也做了一名光荣的教师,自然而然地想起他的老师,自然也想起了很多……

出示:

“我由此想到,老师们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付出的一切不会是徒劳的,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

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理解:“播下的种子”中“种子”指什么?

5、课堂作业:小练笔

回忆起我的小学老师,他们的音容笑貌不时地在我的记忆中浮现引起我

的思念和遐想,记得有一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附板书:

举行抗日讲演

爱国

难忘的启蒙 抵制上日语课

对我学习的要求

严格

学生视角:

什么是“启蒙”?这“启蒙”又为什么是难忘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这个令学生似懂非懂的题目,使学生对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由自主地想要把课文读完,以便弄个明白。

难点:抓住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份,体会朴素的感情。

教师思考: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回忆的形式,追溯了在特殊的年代里启蒙老师们,对自己知识和人生的鞭策与指引,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怀念和由衷敬佩。文章语言朴实自然,情节贴切近学生生活,情感纯真质朴。但于平易之中引发着读者的思考,感动着读者的心灵。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读书,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重点:结合具体事例,体会思想感情。

设计特色:结合生活实际的感受,体会文章朴素的情感。

信息资料:了解沦陷时期,学校教育的一些情况。

教学要求:

1、弄清“启蒙”的意思,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中蕴藏着的朴素的情感。并从启蒙老师的言行中,受到优秀品质的熏陶。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主读书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启蒙”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什么叫“启蒙老师“吗?

2、你对自己的启蒙老师有什么印象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2、引导学生变出自己的阅读感受。畅所欲言。

(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并抓实抓好;把表达的空间给学生,便于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三、选读内容,体悟情感。

1、从初读的基础上,选读自己印象深刻的相关段落。

思考:从读中你感到启蒙老师们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为什么说这种启蒙是难忘的?

2、在自读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彼此的体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文中的具体事例,深刻表达出来的真挚而朴素的情感。

(抓住略读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读文悟情,尊重了自主地位,尊重了学生情感体验的个性化。)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2、仿照课文的写法,回忆一下你的启蒙老师,给写几句话送给他们。

实践活动:

拜访你的启蒙老师,向她(他)了解你当年在她(他)眼里的印象,同时汇报你学习和生活的情况。

板书设计:

难忘的启蒙

“骗人”的演讲--------------------勇敢机智

“嗅觉”与“及格”--------------------求真求实

“宽容”的日语课--------------------民族气节

篇3:谈谈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

1. 让校园的一草一木皆有诗语。

我校的校园树木苍翠, 花卉众多, 灌木乔木参差成趣, 红花绿草争奇斗艳。根据我校的校园特色, 我们组织全体同学开展了“我为校园添诗韵”的活动, 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有诗语。要求同学们为校园内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配上古诗词, 从而形成一种浓浓的古诗词的氛围, 激发同学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2. 举办形式多样的诗词咏唱、创作大赛。

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还必须有相应的一些措施来巩固强化。每学期我校都要举行形式多样的古诗词的咏诵比赛、创作比赛。每天的早读时间, 我们都安排有古诗词的吟诵, 有时听录音, 有时教师示范吟诵, 有时学生彼此诵听;每周班级内举行一次诵诗会;每月年级内举行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诵诗会, 可以吟唱, 形式多种多样。如此一来, 年深日久, 一种吟唱古诗词的浓浓氛围也就形成了。

二、了解常识, 教给方法

1.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古人早就讲过, 即了解作者, 熟悉背景。中学诗歌教学应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作大幅度的调整和改进。必须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 包括诗人的兴趣爱好、风格志向、生活经历、为人处世、家庭境况……必须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军事、风俗、外交……比如说, 讲苏轼的作品时, 我首先就比较全面地介绍苏轼所处的时代特别是苏轼的生平、思想和个性, 努力还原出北宋那个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环境和在这个具体环境中生存、思考和写作的活生生的苏轼。让学生身临其境, 增加他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 从而对古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减少阅读理解的难度, 达到和诗人情感上的共鸣。

2. 教授诗词常识, 锤炼古文化基本功。

教学中, 我比较注重诗歌鉴赏中的整体把握, 将诗歌的“构架”有形化, 让学生掌握古诗词构建音韵美、图画美、建筑美、人情美等的一些基本方法, 从而在欣赏古诗词时能做到循法而入, 破法而出。究竟如何使学生能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常识、感悟古诗词的美呢?

首先, 吟诵涵咏, 感受诗词的音韵美。古人不是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吗?因此, 中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应该定位于诵读这个根本。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或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带入诗词的艺术境界之中, 教师从轻重音的把握、语气的变换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和感情的庄谐等方面进行指导, 学生浅吟低诵, 品味诗词的韵律、节奏, 领略到古诗词的音韵美,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的目的。

篇4:诗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让教学的过程转化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教育者”成为“导引者”,“受教育者”成为“体验者”。教学活动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而是教师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情境,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创设平等自由、互相合作、接纳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概括、分析、推论、假设等思维活动,主动进行体验、建构。儒释道都主张依靠个人的修养、个人的体悟达到人格的完满。这就要求我们批判地继承前人育人的经验,尊重个体自由和主体能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在体验中悟情、悟理、悟法。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通过感受和理解教师的讲课来对文本感受和理解,深化了自己对诗词以及作者的感受和理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为学生的独特性见解提供宽松的空间。作为基础教育,教材中古典诗词的解读,应该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解释,或相对客观的标准答案。同时我们又要承认,主体是精神世界真正的主宰者,任何一个人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适应自己的特点去体察、去感悟,获得与众不同的感受和见解。学生固然应该了解古典诗文的历史意义,但不能封闭在传统意义的圈子内,今日学生读《伐檀》联系廉政建设,我们或许会感到突兀。但这正是学生立足现实,具有积极意义的创造性体验。学生在古典诗词的解读中注入现代意识,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创造精神,应该给予肯定。另一方面,“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再者,我们还应看到“对优秀诗文的理解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魅力的作品,都是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典型性认识,一直焕发着生机和活力。也正因如此,对这些作品的理解是永无止境的,任何人,任何时代的理解都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生活体验和阅历的丰富而不断发展的。把成年人对作品的理解强加给孩子,或者期望孩子能够有成年人那样的理解,都是错位的追求。其结果必然造成孩子们的反感,甚至厌恶。”把作品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处按照自己的个性解读组织起来,承认学生的每一种无错误理解的合理和必要,并给予充分的鼓励。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以独创性和丰富性进行诗歌教育,那么诗歌教育必将充满创新的智慧和创造的乐趣。

三、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主动地体验中沿着预定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教育是“立人”的教育,实现人的成长是教育者的共同目标。课堂教学中的体验要充分满足人的“自我求成”的高层需要。中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优秀诗词,表现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承载着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引导学生阅读它们,进入诗人独出心裁的内心宇宙,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从而唤醒读者对过去幸福生活的眷顾和对未来的憧憬,使人被崇高的信念所感召、所引领。通过了解、感受、理解他人而不断充实、丰富、发展自我,在自我观照中,逐渐养成健康、纯正、高尚、全面的审美情趣,表现出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敏感和喜爱,对一切真善美的关注和倾心,促进人格的完善。

总之,我们需把握住这样的宗旨: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并形诸笔端,更好地接受和体验美,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在处理方式上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溶入与感悟,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旦建立,课堂上就会形成思想、知识、情感、能力、态度、价值观等交流的网络,就能实现课程标准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那篇著名的报告《学会生存》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一种意义生成活动,其首先是对人精神意义的建构。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与诗词的精神结构或意义形式相融,让学生的精神跃入其中,从而获得精神的增长。

篇5:诗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者:赵琦伟

五、 回忆书写格式1、 开头的称呼要亲切,第一个字要顶格写2、 问候语要从第二行的第三格开始写,不要边在称呼之后,正文要分段写,每段写一件事3、 结尾的祝愿语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4、 自己的姓名和写信时间要写在信的右下方。六、学生作文

教学反思

篇6:诗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宋代苏轼说过: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今天我们就扣住读和思两个字来合作学习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板书)标题是作者与读者的第一接触点,面对散步这两个字,大家的头脑里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呢?好,有的同学说:都有谁在散步?在哪里散步?还有同学说在什么时候散步?散步时可能会出现什么波折?为什么要去散步?同学们,大家看了课题,可能还会产生一些猜想,这篇课文大概会写些什么呢?有同学说:可能写一对恋人在散步时畅想美好的未来.还有同学说可能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回忆跟好朋友在一起散步.还有个同学说课文可能是想通过散步来表达某种思想情感.同学们讲得很好,都开动了脑筋,进行了思维体操.你们的猜想不一定是确切的,但是合理的.这对培养同学们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有好处.以后看到文章的提目,读课文之前就可以进行一番想象.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和猜想大声的、自由地朗读.碰上拦路虎呢,同桌或者前后桌之间合作把它解决掉.

大家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后,有什么想说的吗?有同学说原来这是一家四口人在南方初春的田野里散步.那老师追问了: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是因为我的母亲老了,应该出来多走走.还有吗?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下,两个思想进行碰撞一下。我觉得我年老的母亲应该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去体验生命的乐趣。老师问了,文章中四个人都是什么关系?祖孙三代.他们都是些什么关系?从他们身上,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种情感.大家一起回答:亲情.(板书)

请大家再一次读课文,找出体现亲情的句子,还请同学们积累些让你感动的句子.如课文的`第二段.写母子情深.第五段,写一家人天伦之乐.我们都笑了,这是什么笑.同学们发现了吗?这一段的第一句重复写了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这对表现亲情可有什么关系?同桌之间,可以讨论.表面上写几个人在散步?这样的顺序是不是我精心安排的?大家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写亲情的还有第六段第七第八段都有.综合同学们的回答,面对这些亲情你可以用哪些成语来概括.(妻贤子教、天伦之乐、尊老爱幼)(板书).齐读第六段,你觉得课文中谁最听话.为什么?这里的听话包含了什么?要你说说,你看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当然,这仅仅是听话吗?它其实包含着谦让、亲情、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结合多媒体进行推进。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到位,也很精彩.

同学们,有人说,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忘俗.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色彩绚丽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为什么我们的语文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因为我们的语言丰富多彩,我们的语言富有表现力.

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好,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进行寻美活动.请从课文中找出你觉得美的语句,思考一下它为什么美并把他背下来.一句可以,两句也可以,三句更好,四句更妙.

经过同学们的回答,我觉得同学们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都很出色,以后就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现在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把刚才感性的美的词句上升到理性的四人小组探讨,语言品味可有它内在的规律性.

好,经过同学们的合作探讨后的发言,老师把本文语言特点归纳为精选词语(例如),大词小用,优美的自然景色色.句式的错落有致,生动的细节描写.在这节课将近尾声时,你觉得这篇文章最能打动你的心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段话的.--(“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篇7:诗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者:27中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改写文章---扩写成现代寓言品味精炼传神的语言

3、扩展延伸本文的主题,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法:

讨论、点拨法

学法:

自学、讨论法比较、归纳法

教学过程:

[导语]

大屏幕出示一组有关公路破损的图片

同学们,这种现象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那你由这一现象会产生哪些思考------

学生交流:超载造成的;自然灾害造成;人为造成的……

提示:还可能是工程本身质量有问题,同学们谈到的都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那会造成什么后果?

学生交流:车毁人亡;交通事故;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

工人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于是我们也能看到经常修补,那你由这一修补行为联想到什么?

学生交流:有错就该;凡事不要等到出现问题再去补救,要防患于未然……

提示:还可以想到与此有关的成语和俗语:“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还可以引申一下:将路的意义进行扩大和引申,辐射到其他的事情上,比如“创业容易,守业难”……

小结:大家看,由这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活现象,我们深入的去思考:究其根源、想其后果、发挥联想,就会发现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更深一层的内容,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世界、分析世界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板书),大家如果经常用这种眼光去看待生活现象,会使我们拥有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力。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另一种现象:《越巫》(板书)

[感知]

大声读课文。要求: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扫清生字障碍;2、注意朗读时的合理停顿;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改述文章。

学生交流初读体验------生字障碍、朗读停顿。

学生改述文章------提示:改述中可以有适当的想象部分。

点评学生改述的优劣。

大家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请用简单的语句概括“越巫”的主要内容

生交流------

点拨:注意语言的简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那透过现象看本质:故事本身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交流-------

师板书----越巫欺人、自欺,被戏,吓死招摇撞骗者害人害己

[品味]

再读文章(男、女生分读),读出收获、读出疑问。

交流:

生:越巫先是以鬼骗人,而后又被少年戏弄,最终却被鬼吓死,我觉得结尾非常有讽刺意味。

师:其实,讽刺不只一处,大家还体会到哪些语句具有讽刺意味。

生:“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调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很形象传神的勾勒出越无所谓驱鬼治病时的动作神态;

“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简单明了的点出越巫的欺骗性,并且已经到了自欺的地步;

“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抗我’”用越巫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自欺欺人的虚妄嘴脸……

“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也”更加突出了越巫当时的极度恐惧的心理。

师:有点像一个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生:“号,求救于人甚哀”现在不是别人向他求救,而是越巫求救于别人,颇有讽刺意味。

师:这是越巫被戏时的动作,我们可以共同来看看越巫遇砂石的反应-

学生齐读文中越巫的动作,体会动作描写的效果:三次遇砂石,三次反应各不相同,通过行为神态的描述,形象的体现出越巫内心的恐慌程度一次比一次深。

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示关于寓言的相关知识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质疑]

学生质疑:

1、作者描写越巫遇砂石时的反应,为什么以“角、铃”为线,有何用意?

2、作者为什么详细写越巫被恶少年戏,而略写越巫骗人的情景。

3、“肤色如蓝”“蓝”到底是一种什么颜色?

小组合作质疑,集体解决难点。

教师点拨:1、可以考虑“角、铃”的作用。2、结合文章主旨理解。3、结合“春来江水绿如蓝”来解决。

教师质疑:大家如何评价“恶少年”,

生交流-------

师:由此看来“恶少年”似乎并非真的是“恶少年”,那为什么要以“恶少年”来称呼。生讨论-----

师点拨:

1、大家可以设想:越巫死后,村里人会有怎样的反应,说明你的理由。

2、越巫何以深得人心,你对越巫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3、重新审视生活中遇到的和电视中曝光的诸多行骗现象“假美元”“假元宝”及“法论功”现象,谈谈自己的发现。

那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大家又有哪些新的发现?请将发现板书到黑板上。

[拓展]

师:越巫的生命结束了,但由越巫引发的思考却远没有结束,大家可以为越巫设计一份“墓志铭”,可以参考如下的范例:

自写:

海明威----恕我不起来

司汤达----活过了,爱过了,写过了。

代写:别里科夫(套中人)----问世间套为何物,

直叫人生死相许。

小组合作,为越巫代写,要求:既能够客观而公正的评价越巫的一生,又能给后人以启示------

学生合作创作:

生例:-----恕我被社会所害。

------欺骗过了,享受过了,体验过了

------角入手中振动满天星斗,

铃入阴间展开万里江山

课堂结束语:

上一篇:县档案局档案管理模式下一篇:苏教版三下语文第七单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