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式互动教学(教师中心稿)

2024-04-13

单元式互动教学(教师中心稿)(共10篇)

篇1:单元式互动教学(教师中心稿)

为了节约教师编写教案的时间,以集中精力研究和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束缚,大胆进行了年级单元循环教学的尝试。所谓语文年级单元循环教学法,就是同年级几位语文教师,根据各自的教学特长,每人主要负责设计编写一个或几个单元课文的教案,并以此到该年级各班轮流上课,单元间齐头并进,循环接替。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计划。新教材一到手,教师迅速通览教材,从整体上做到胸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教师共同商订学期年级教学计划。然后由执教者起草,依据单元教学目的和侧重点,分别制定出各单元的教学计划。最后由年级组教师共同讨论,补充修改,力求翔实,完善。

二、确定教案。单元教学计划拟定后,便由各单元执教者依据“大纲”,结合单元教学计划,广泛搜集有关资料,编写出详细的课文教案,然后让其他教师传看,并随手记下补充或修改的意见,最后由年级组教师共同讨论定“案”。

三、轮流试讲。为了进一步改进教法,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执教者各自选定一个教学班试讲。年级组其他教师则随堂听课,做好笔录。每授完一篇课文,便及时相互评议,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使执教者到别班授课时,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四、定班辅导。根据学校安排,对学生的课外辅导,我们定人定班。即每人负责一个或两个教学班,按教学常规落实包括作业批改、释疑解难、组织课外活动,考试质量分析等各个环节。

五、考核评估。为了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使辅导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查漏补阙,进一步地提高教学质量,执教者负责的一个单元在各班轮流授完后,便由其他教师拟定试题,进行达标检测,我们进行年级单元循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最优化”。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这项改革是大有可为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新。以前教师授课的方法,基本上是由一位教师固定在某一个或两个班授课,即“定点式”。由“定点式”改为“循环式”,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束缚。这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下,教师不断接触新的教学环境,面临新的教学对象,为了进行“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善意的竞赛”(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使学生在学习的乐园里“都找到自己喜爱的乐器和自己喜爱的旋律”(同上),教师不得不采取严谨治学的态度,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新信息的吸收,探讨切合实际的教学方

法,认真负责的落实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由于学生不断地聆听“新”教师讲课,而且老师的教学方法又各有不同,因而学生就会从始至终的有一种新鲜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从始至终“带着一种紧张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同上)。这样,既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活跃的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新气氛。

二是活。传统的“定点式”的教学,基本上是属于封闭型的教师们一般都是各自为战,横向比较少,信息交流慢,采用年级单元循环教学的方法,同年级的几位教师,能够集思广益,合力作战,形成一股探讨教法的“活力”。这种“活力”必然会给教学注入“活水”。因而,教学中就必然会出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三是精。所谓精,主要是老师教案编写得精,课讲得精采用年级单元循环教学,教师只需编写部分教案,这就可节约比以前多一倍或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把这些时间和精力用于深钻教材和研究教法,交流听课心得,编写出更精要的`教案,促使语文教学达到“最优化”。

四是实。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使得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评估等环节更加落实,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丰富、充实。以前的教学计划一般只是各自制订,有时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真正按计划落实的不多,尤其是单元教学计划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这种方法教学,以往教学的随意性得到了克服。新编教材增多了篇目,加重了单元知识和训练的份量(仅高中课本就增加字数43.2万),若不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势必疲于奔命,或者处于应付状态,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节约一倍甚至还多的精力去搜集资料,深钻教材,研究教法。精心编写的教案,精心琢磨的教法,精心设计的习题,必然会使教学任务得到更具体更全面的落实。这样,既避免了教学的单一性,又破除了思维的定势,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得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成为“鱼极乐”的深水和“鸟知归”的茂林。教学评估以往只在期中或期末考试时才引起重视,而每个单元的教学效果往往容易忽视。采用年级单元循环教学,各单元均由他人命题进行检测,这比以往的自我检测也更具体更严格更客观了。

1990年2月刊发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第3页-11页合作者有:王先海王远志

此文获得1990年襄樊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教师论文一等奖

篇2:单元式互动教学(教师中心稿)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武进区剑湖初级中学周云

新教材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主题词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亲近文学,走进文学这个艺术的殿堂。4篇课文都出于名家之手,可读性很强,覆盖了除戏剧外的所有文学样式。

《为你打开一扇门》是一篇书序,作者以散文诗式的语句,热情奔放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称道文学的奇特个性,描绘文学的魅力,以情感人,激励青少年亲近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不断充实自己,陶冶自己,提高自己。

《繁星》是巴金创作的一篇游记,课文围绕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四个片段,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看见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冰心诗三首》“成功的花”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得到的荣誉,而要了解在这成功后面所蕴含的艰苦努力,“嫩绿的芽儿”是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春水》则鼓励青年人要以自身的言行为自己定好历史。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篇小说,写“诺曼底”号哈尔威船长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的场面。

这四篇课文,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自主确定精读、略读的篇目,精读的篇目一般不应少于2篇,本单元4篇课文的教学,应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知作品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美的情感,美的形象和美的语言,建议这样安排。

首先利用两节课时间,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可以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可以在笔记本上简要回答。

1、作者为你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

2、你读过哪些文学作品,头脑中有哪些文学形象?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文学?

3、找出文中写星星、星空仿佛有生命似的句子,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没有生命的星星、星空写得有生命似的?

4、课外去找一些当今人们对宇宙、星星的新发现的资料。

5、你读了冰心诗三首,当你看到一些具体的事物,如青松、垂柳,有没有要跟他们交流的欲望,由此学着创作小诗。

6、《“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所描绘的人物中你最愿意模仿谁,能否表演一个片段。

7、为班内举行一次故事比赛做些准备(利用课外时间)。

接着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一步理解。

对于单元中的精读篇目,应该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为你打开一扇门》一文,我认为应该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对文学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好,从而激发对文学的兴趣。而不应该对课文进行字词句篇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机械地记忆,也不应该让学生对文字进行理性的分析,从文学理论角度去把握文学。

在教学方法上,仍不可忽视朗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整体读,引导学生重点读,吟诵之中体会读(致文学的`几段),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交流体会,以加深感悟。

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练习第一题(即对课文的整体感知题)和第二题(即揣摩品味,向课外迁移题),老师和学生一起联系自己平时读过的文学作品,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注重诱导和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探求,这样学生的思想才能迸发出火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本单元中安排的诵读欣赏。则是让学生借助注释,点评,在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既然是诵读,不需要老师作全面细致的讲解,只要求学生自己读、自己悟。

写作:有感而发,让学生明白感受是写作的源泉,写文章就是为了把感受写出来与别人交流。

综合实践活动:

(一)、在本单元教学之前或教学之中布置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根据作品和阅读的感受说说你喜爱文学的缘由,以小小组为单位交流,并设置如下要求:1、语言通顺流畅,表达流利清晰2、态度大方,声音响亮3、主题明确,并与原作和谐一致。

(二)、结合《繁星》的教学,分小组交流各自创作的小诗或短小的散文,每组各选出2-3篇。

(三)、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办一期“我爱文学”的手抄报,先根据自己的爱好给小报起一个有文学色彩的名字,必要的话可以请美术老师帮着设计版面,请语文老师帮助审一审稿子,然后在全班交流,评出最佳文学报和最佳编辑。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主题词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少年时代。课本选用的文章,字字句句拨动着你的心弦,学生为之兴奋,为之震撼,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学习的兴趣与动力陡增.

《往事依依》选取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抒写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正如课文结尾处引用老师的谆谆教导:“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认认真真地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幼时记趣》是一篇追记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十三岁的际遇》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在北大两年的学习生活中的感受,从读书与读人两方面入手,抒写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对北大既依恋又决心自由飞翔的复杂情感和渴望创造的精神。全文抓住“际遇”两字一写图书馆,二写北大人。如果说图书馆是北大的象征,那麽,北大学生则是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老师就是那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所有这一些都使作者产生了一种喜欢的心理,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伟人细胞》写初一学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为实现伟人计划而经历的三次失败以及一次不经意中获得了成功的曲折过程。说明了必须从小事做起方能干成大事的道理。

关于诵读欣赏:现代诗二首仍然只要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悟。

关于口语交际“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编者认为口语交际重在交际,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所以情感态度是十分重要。重在实践,在交际中学会交际,教师要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要求积极参与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本单元的要求是:运用课文所学的知识,联系日常生活情景进行交谈练习。在说话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会与人交谈时怎样根据对象、场合来说话,运用恰当的用语,提高说话能力与水平。教材上设计的两题,第一题的两小题都是进行电话交谈,需要注意这种特殊交谈形式的要求:说话时速度不要过快,音量要适中,吐字要清楚,重要的词语可以重复说明,说话尽量简短。第二题是模拟记者采访。第一小题的内容是了解对某种商品的使用意见。那在采访前先要确定一种商品,要先看一下这种商品的说明书,了解其性能,以及厂家、商家的承诺条款。根据这些内容提问和接受采访。

第二单元整体阅读设计如果安排在课外,课堂上则利用一节课时间交流。

课文可这样考虑:

《往事依依》一课,于漪老师对本文提出如下建议:教学中不必作过多的分析。内容浅显,读者对象本来就是初中学生,学生看得懂。看来有两点可作引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这一段话前一层意味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己发言,教师作为一名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促进者则是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明做人之理。做到这一点已绰绰有余。

《幼时记趣》是一篇文言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那《幼时记趣》则可以用三步朗读法进行教学,具体操作如下:一读为默读,教师要巡视检查。二读,以理解文意为目标,可以读书下注释,并安排一次讨论、交流,质疑。三读为诵读,教师要注意断句问题,而理解句意则由学生自己解决,然后再引导回忆时的感受,指导学生对重点虚实词归纳总结。

《十三岁际遇》可以设计以下几题,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时选用。

1、作者与北大的“尘缘”与“际遇”是久远而独特的,可写的材料十分丰富,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选用的具体材料,并从中体悟作者安排这些材料的顺序吗?

2、叶圣陶先生一直强调作文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来,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对北大有深厚感情的句子吗?摘录下来,做成卡片。

3、北大是中国最为知名的大学之一,她一直是莘莘学子追求的目标。你了解北大吗?你从文章中读到了北大的哪些诱人之处?课后作一些调查访问,查阅一些资料,你心中的北大是怎样的?写一篇调查报告。(参阅书目《北大百年》)

4、80年代的田晓菲因其文学天赋和成就,被北大破格录取,经引起极大反响。少年出书到20世纪末,新千年初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韩寒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田晓菲的现在可以说与过去一样辉煌,她实现了“要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誓言,结合目前的“少年出书”现象,做一题为《韩寒现象透视》的专题,也可以安排一次辩论会。

《伟人细胞》一文,可以抓住课后练习第三题,谈谈你对贾里的看法。

关于名著推荐与阅读,编者设计的目的是把读整本书引入课堂,打破历来课堂只能读单篇课文的惯例,结合独立阅读整本书,扩大学生的学习资源,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逐步掌握阅读整本书的钥匙。教学方法可以设计如下:1看序、跋2看目录3泛读精读相结合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专题包括三个层次:1推荐阅读(激起阅读兴趣)交流阅读方法2思考交流,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对话,在此基础上进行精读3写作活动(书上设计的题目可选做,但尽量多做)。

篇3: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现状

教和学是高等教育最基本、最核心的活动, 改善教和学无疑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2011年, 我国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要求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目前, 我国内地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工作的难度较大, 可能与机构的设置及运行模式有关。现行的教学发展中心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兼职的非实体性机构, 二是专门的实体性机构, 两者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有必要设计一种取两种模式之长、力避其短的新模式, 即机构独立设置、人员专兼结合、功能定位于为教师教学发展服务的教学发展中心。

考察香港地区大学的教师发展机构, 发现其具有注重教学研究和大学生发展调查、为教师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专业化服务、引领和支持大学的教学改革等显著特点, 其相对独立的实体机构为有计划、持续性开展工作提供了保障。

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教学与学习中心拥有独立的组织机构模式, 丰富的教师阶段性培训项目以及健全的信息技术服务与质量保障措施, 其丰富的建设经验为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学习与借鉴依据, 如制定针对性的教师发展计划、健全评估与奖励机制、建立独立建制等。

篇4:单元式互动教学(教师中心稿)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B)—0045—01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情感充分关注。

冀教版初中英语第四册第四单元是一个实验单元,编排了三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大气压力借助纸板能托住瓶子内的水;第二个实验是水淀粉实验,即液体和液态混合物的区分;第三个实验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检测(蜡烛在广口瓶内燃烧时能使瓶口外的水进入广口瓶内,其水的体积是瓶中空气内含氧气的体积)。这几个实验都是老师容易做的演示实验,也易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实验。除第二个实验从生活经验常识可得知外,第一、第三个实验真像课本中所描述的那样吗?特别对第一个实验自己心中也充满了疑惑。为了证实纸板确实能托住广口瓶内的水,事先自己做了这个实验,实验了几次,有做成功的,也有失败。后来经过反复实验、观察,发现:纸板平滑、干燥时能很容易地做成这个实验,反之,难成。后将这个实验所需物品带到了办公室与同事交流,交流时得知:对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检测实验有些老师也感到颇为不解。通过做实验,查理论依据,我们都解除了自身的疑惑。当我们带着实验物品进入教室时,同学们的情绪都高涨起来了,实验里面涉及的生词接受得很快,学说句子也非常积极,由于我们对实验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在把握之中,教学组织得心应手,师生配合极为默契、和谐,部分同学还踊跃上台边说边重复做实验,课堂气氛活跃。随后两个实验内容的教学也非常顺利。这一单元的教学,可以说充分运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增加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他们语言表达的愿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获得了圆满的成功。仔细想想:感觉如此轻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授新教材以来少有的,这是因为许多内容的教学没有像这个单元这样进行,而只是按照惯例反复讲解其中的知识点。由此可见,在新课改中教师若要得到相应的专业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适应新课标,改变以往的教学习惯

教师作为新课程精神的执行者,必须改变以往“教师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传授些知识”的观念,充分理解新课标的精髓,积极地、创造性地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和参与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活动:学生是否有学习兴趣?学生对待学习的情感态度如何?是否能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力能否得到提高?

二、增强自我发展意识

新课程编排的教材由于各门课程之间内容相互交叉渗透,教师必须要有时时充电的强烈意识,不能“为教英语而教英语”,对相关学科要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关心,要不断增加自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满足新课程的需要。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希望学生能够达到的教育目标,教师自己应该首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亲身去实践,力争在新课程授课中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三、积极参加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

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利于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作为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养成经常互相听课评课、研究切磋、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的习惯。好的教师不应闭关自守,而要有开放的眼界,经常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与同行切磋,经常阅读学术刊物,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观摩会、交流会。本学科的课要听,其他学科的课也要听。教授语言的教师,了解、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越多,其语言才会越丰富。

篇5:单元式互动教学(教师中心稿)

常州市新闸中学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文体的基本特点,能根据不同文体特点收集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作出归纳.

2、掌握速读法的要领,读课文后能说出基本情节或文章梗概。

3、运用速读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一篇文章最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4、学会合作探究和自由写作,能自由地、有条理的叙述事实,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见解。

5、安排“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的”的训练,尽可能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藤野先生》3课时

《生命与和平相爱》1课时

《热爱生命》1课时

《享受生活》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4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课文都出于名家之手,4篇文章用不同的方式说了不同的事,作者和他们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热爱生活的。文章篇幅较长,内容充实,信息量大,因此单元主要任务是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本单元学习要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运用“观其大略”的速读法,学会从课文中迅速捕捉信息;理解并积累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主旨。在大量的阅读中扩大我们的视野,增长知识,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努力形成不畏艰险、勇于挑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善思考,形成心忧天下、关心人类命运的价值取向,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浏览单元内容,了解其特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3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和具有怎样的特点?思考、讨论

第二块:确定单元学习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回顾我们曾经学习过的种种学习方法(如:九年级上册的读书方法,圈点勾画的`具体要求,上一单元的比较与辩微等)回顾、复习

2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制定计划

第三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出示评价内容:

1、你有自己的专题吗?你能用简要的语言阐述一下吗?

2、你能说出哪些课文题目,作者,文章的主要内容?

3、组成学习小组:分工收集资料,商定展示成果的形式。

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小结

《藤野先生》

学习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

2、学习文章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3、学习本文抓住任务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领会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学习文章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本文抓住人物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领会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篇6:单元式互动教学(教师中心稿)

常州外国语学校徐发琴

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初步感知本单元的内容

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学习资料,扩大阅读量,同时积累描写四季的精彩语言。

3、反复朗读课文,欣赏自然景物的美,领会作者蕴含其间的美好感情。

4、欣赏散文优美、精辟、诗化的语言,能把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写成鉴赏评析的文字。

5学习仔细观察景物,抓住景物在不同时间、地点的不同特征作细致描写的方法。

6、锻炼说话能力,使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二、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春》2课时

《三峡》2课时

《济南的冬天》2课时

《夏》1课时

写作2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那峰峦雄伟的高山,那波澜壮阔的大海,那喷薄而出的红日,那姿态万千的彩云……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而春夏秋冬,风花雪月,更是大自然的杰作。现在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特征的情文并茂的作品。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课文教案设计参考:

《春》

学习目标:

1、感情朗读,了解文章思路及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寓情于景的方法。

3、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大屏幕上展示几组春天的`优美画面,并配背景音乐)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你看(几组春天的优美画面)这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生机勃勃的春天真令人心旷神怡;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天了,能否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语言说说你对春天的深刻感受?(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评价)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步入那美妙的境界吧。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并学习朗读技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随优美动听的音乐,任凭想象的翅膀在春的田野上自由飞翔,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拥抱美丽的春天。)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要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感情朗读,了解文章思路及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朗读形式多样,学生或老师点评)

三、精读赏析

1、作者锤炼词语功力深厚,文中很多精彩的语句值得仔细品味。请同学们就你喜欢的段落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可用投影显示春景画面)

(学生精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

2、投影出示老师对自己喜欢的“春景图”作的评析。

3、学生写完后先小组交流,后大组发言,教师评价、总结。

四、拓展延伸1、教师小结:同学们了解文章思路及主要内容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自己喜爱的画面,抓住关键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清新鲜活、精美隽永的语言特色;又感受了作者的感情脉搏。当同学们与“春”融为一体时,你能感受到作者在“春”文中的蕴涵的人生态度吗?请你紧扣文本作精彩解释,并谈谈这种态度对你的影响。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蕴涵的积极人生态度。3、仿句练习。

①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美好的希望。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有自己的创新,不重复别人已用过喻体。)

②请模仿文中你喜欢的语句,写几个句子。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写好后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点评。

五、语文活动:朗读比赛

六、布置作业。

①课外阅读林斤澜的《春风》,想一想:同样是“春风”,江南与北方的春风格调截然不同,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的北方粗犷的春风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又如何把对北方春风的怀念之情融于写景之中?

篇7:单元式互动教学(教师中心稿)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社戏》3课时 《端午日》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 《中秋咏月诗》2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1课时

三、单元介绍: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社戏的民俗风情。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 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

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搜集、整理 2指导语: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交流、综合

3指导语:带领学生朗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朗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做好相应的圈点勾画。明确任务

2巡视、参与、指导浏览目录、课文,做好记录

3指导语:交流读后感悟并提出思考交流、记录单元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块:确定单元学习专题并拟定实施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针对单元主题,商讨单元学习专题,并拟订实施方案,如以访问的形式开展一次了解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活动等交流、讨论,确定活动主题,拟订活动方案 第四块:学习评价

1、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出示评价内容]: 1)、你对文章本身提出自己的思考吗? 2)、你有明确的单元学习主题了吗? 3)、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你对参加专题研究有没有好的建议呢?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反思]

3、教学反思:

十、社戏 鲁迅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教学设想〕

1.第一课时理清结构把握情节;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第二课时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难点和语言特色。第三课时作业研讨。

2.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和探究习惯的养成。故每节课都应该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3.因本课考试内容较多,所以第三课时的研讨应注意结合各类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指导。〔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三、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

四、扫清文字障碍。

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注音,为学生不易掌握的字注音(根据实际情况作处理)dàn惮duó踱zhào棹guī归xǐng省 háng行bâi辈cuān撺duō掇fú凫 cuō撮jiù桕jí楫wàng旺xiàng相

五、研讨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情节。

让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归纳各部分的大意。以下供参考: 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和关系。热情、好客、平等。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六、小结:

突出平桥村的乐土乐事,点明看社戏的过程是事件的重点,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是三个重点情节。

七、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

在学生分组研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以举例朗读相关课文为主。同时对重点段落作必要的提示。

1、景物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注意:(可以从描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间接描写——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直接描写——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情感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八、指导朗读文中的几个重点段落。通过朗读月夜行船:“一出门„„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大家立刻都赞成„„也都停了艇子喝彩起来。”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

九、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问讨论,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为下节课作准备。

二、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美在哪?并举例说明。2.完成“课程探究”一、二、三题。

3.深入研读课文,对疑难问题用纸条写下来交给老师。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2、重点诵读,领悟思想内涵和语言美。〔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对不理解的问题继续提出来大家讨论。

二、老师可就以下问题进行引导讨论:

(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4.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深化了主题)

篇8:单元式互动教学(教师中心稿)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能力,发展,机制,模式,分析

在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影响下, 国家对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为了培养出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强的人才, 高校必须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当前,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教学能力发展的基本机制

1. 多元化合作机制。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 学习是多个主体参与的过程。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中, 新个体通过合法的条件, 取得参与的权力。然后, 通过不断实践, 从边缘化的角色逐渐进入到实质性的工作当中。当新成员出现后, 可以从老成员那里获得现成的经验和成果, 促进其成长与发展, 进而达到实质性的参与。最终, 在共同体中实现自身的价值。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中, 汇聚了大量的名师、资深教师、教学督导, 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 有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 由边缘化不断向中心靠拢, 最终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2. 个性化服务机制。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 教师受到各方面的压力, 很容易在职业中产生不良的情绪。比如焦虑、压抑、恐惧、迷茫等。另外, 再加上教师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文化层次、教育经验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 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 也要求关注到教师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当前, 很多专家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3. 绩效评估机制。

在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下, 终身教育显得非常有必要。当前, 教师在教学中, 要不断的学习、进步, 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 对教师的发展进行评估、跟进, 有助于教师养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习惯。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坚持持续发展、高端引领、服务优先的原则, 建立了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的机制。包括绩效评估的办法、过程, 以及指标等。

二、促进教学能力发展的基本实践模式

1. 项目培训模式。

混合学习结合了两种教学模式, 分别是面对面教学、在线学习。在未来的教育中, 混合教学的影响力也是不可估量的。另外, 在线学习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并促进了在线管理模式的发展。传统管理在空间上受到很大限制, 存在一定的缺陷。然而, 在线管理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中, 以教学项目培训为支点, 联合应用了培训、在线学习、互动交流的流程,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2. 专题研讨模式。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品台上, 教师

实现了在线学习。中心采用“提出问题、探讨热点、优化方案”的办法, 实现了教学经验与方法的共享。同时, 针对在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达到了优化的目的。在此基础上, 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以提升。

3. 成果培育模式。

在高校教师教学中, 其教学能力主要从教学成果上来体现。可以说, 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是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采用的“专家指导、提升理论、成果凝练、推广交流”模式, 增强了教师积极搞研究的意识, 推广了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 最终提高了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的能力。

4. 教改指导模式。

教师经过长年的实践锻炼, 对自身的经验进行不断反思, 最终形成了一定的教学能力。当前, 在新的发展时期下, 教师必须朝着研究型的方向发展, 以此来全面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汇集了大量优质的资源与案例。

5. 咨询服务模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往往遇到很多个性化的问题, 需要尽快解决。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中, 聚集了更多的教学名师、资深教师, 并构建了庞大的咨询库。进入服务平台后, 采用“教学咨询、教学诊断、一对一帮扶”的模式, 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个性化的咨询服务, 促进了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实现了教学方法的流通, 增强了教师的个人专业能力, 提高了在教学方面的质量。该中心是未来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 应该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基于此,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机制与实践模式, 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 这些模型及机制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 在绩效评价与案例培育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要求不断加大研究的力度, 以此来充分发挥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会杰.成为自己教学的研究者: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兼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对教师教学研究的促进[J].现代大学教育, 2014, 05:93-99+113.

篇9:单元式互动教学(教师中心稿)

摘要:近年来,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不少高校建立起来,对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南京大学实践,探讨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定位、理念、工作内容,提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该致力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主动服务学校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推进教师教学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

关键词:教师教学能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教学科研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并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2012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遴选出了30家国家级示范中心。之后,许多高校建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或相类似的机构,并且这些中心都已经初步完成了建制化的任务,开始在高校教师教学工作中发挥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从历史视角来看,源于美国高等教育土壤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其出现与发展都明晰地印刻着美国大学在特定历史阶段对于外部需求和内部生长的思考与回应。追根溯源,密歇根大学学习与教学研究中心可谓是美国最早成立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其使命和作用是推动大学教学文化的传播和扩展,以抵抗科研文化对大学育人理想的侵蚀。紧随其后,大量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相继成立,而此时的美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正面临高等教育质量下滑、人才培养质量堪忧、本科教育备受问责的诸多困惑和挑战。在此期间,诸如《回归大学之道》《失去灵魂的卓越》等极具影响力的高等教育专著相继出版,不断地在质疑、拷问着美国大学对本科教育根本价值和使命的坚守与否。1990年,时任卡内基基金会主席的欧内斯特·博耶出版了一份影响深远的卡内基报告——《学术的重思》。在书中,博耶对大学的学术类型重新进行了勾画,提出了包含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在内的新的学术活动范式。这份报告重新确立了教学的地位和价值,引导着美国各所大学重新思考大学的使命和教育的本质,并由此开启了一股席卷全美的“教学学术运动”,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在内的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纷纷开始重新审视教师教学学术的跟踪、评定和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为支持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学术发展的重要组织机构,自然得以在大学外部的拷问和内部的需求中生存和蓬勃发展。据有关资料,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有3/4的院校设有教学中心,其中包括所有常春藤盟校。这些中心的建立和发展,使教学的理念和价值深入人心,使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特别是顶尖研究型大学,在追求一流科研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卓越教学的坚守。

截至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0%。在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如何解决入学人群数量和类型的快速增加与大学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对峙,如何构建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平衡,需要有创新思路和应对举措。创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改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可以说是打造育人为本的大学文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和现实策略。本文试图以南京大学为例,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定位、理念、现有工作和已有经验等方面,与国内同行进行交流,以期集思广益、彼此借鉴,共同推动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工作不断前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一、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定位

建设好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需要明确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定位,辨析其与校内相关部门特别是教务处、教育研究机构的关系,实现彼此协调、错位发展。首先,教务处是大学的教学管理行政机构,主要负责教学运行、教学质量保障、教学研究与改革、学生学习等各方面的制度性和管理性事务,因而带有较为浓厚的行政色彩。相比之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更强调通过教学培训、教学咨询等工作来服务教师,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专业化、科学性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尽管也是大学所属的一个单位,但工作职能决定了其带有较少的行政性和强制性色彩,而更多体现出帮扶性和服务性的特点。

其次,一所大学内部也经常会设有如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院等教育研究机构,但这些机构主要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学科建设,培养教育学科方面人才等工作,理论性、研究性和学术性是其主要特色。相比之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更强调学术的转化和应用,更强调利用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发展服务,更强调解决所在大学真实情境中的教学困惑和问题。因此,扎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中,在理论和情境之间进行跨接,实现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师能力的提升,是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核心使命,也使其相比于教育研究机构,带有更多的实践扎根性和问题解决性的特点。

尽管上述描述体现出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教务处、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差异,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又与教务处及教育科研部门存在着彼此相依、同生共进的紧密联系。借助于教务处的行政力量,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可以更加有力地推动有关教师发展的研究活动、培训活动和评价活动的开展,而与教育科研部门的合作,又可以获得更多的理论力量和前沿视角。由此可见,和而不同、错位发展,体现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彼此定位和角色,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资源统筹和协同发展。

二、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理念及工作内容

在明确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定位的基础上,南京大学于2011年正式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统筹安排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并于2012年入选“十二五”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1.工作理念

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的指导理念是:以服务教师、服务教学为使命,以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为重点,以南京大学的本科教育改革为依托,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宗旨,通过“教师之家”建设和教师教学发展机制的完善,切实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教学实际效果。

2.工作内容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包括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教学工作评估、教学能力提升研究、区域辐射等五方面内容。

一是开展教师培训。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重点在于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思想、提高教学技能。为此,中心定期为教师提供各类教学培训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了点面结合、梯度分明的多层次培训体系,如面向全校开展名师工作坊、教学技能工作坊、青年教师教学沙龙等活动;结合院系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开展学科教学专题培训。为了加速与国际一流高校的接轨,提升青年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水平,中心还实施了青年教师境外教学研修计划。该计划要求,所选派的教师要结合具体某门课程的建设任务,赴国外一流高校点对点听课、交流和学习,深层次领悟本学科、本课程最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切实实现人才培养的全球化、高标准的要求。

二是实施教学咨询服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教学改革注入了动力,但也使教师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和困惑。帮助教师解决这些个性化的具体教学问题,促使他们逐步构建体系化、情境化、有生命力的教学专业知识(teaching expertise),也是中心服务教师、提高质量的重要方面。具体来说,中心一方面为自愿上门的教师提供及时、深入的个性化教学咨询服务,由教育学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坐镇把脉。目前的咨询内容主要涉及教学策略与技巧、研究性教学、课程建设、教学设计、在线开放课程使用、学生心理等方面。另一方面,解决教学困惑还应关注那些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师,通过对他们的帮扶,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总体水平。为此,中心选派和组织校内的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学专家、教学督导组成的团队,对学生课堂测评分近年一直处于后5%的教师进行跟踪性帮扶,如查找教学问题、提供改进建议、优化具体教学策略、观察和评估改进效果等,以此来促进他们克服薄弱环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是组织教师教学工作评估。评估既是一种诊断手段,也是一种政策激励和引导方法。为此,中心主要在职称评聘和教学奖励两个方面开展相应的考核、评估工作。首先,中心拟定了《南京大学专任教师应聘高级职务岗位教学工作评估实施办法》,在职称评聘时组织实施教师教学工作评估。对申请教学科研岗的教师,必须获得“合格”以上等级才能进入应聘程序,而对获得“优秀”等级的教师,在职称评聘时可以获得优先考虑;对申请教学岗的教师,实行“公开课”评估,由教育部相关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对申请人的课程教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权重指标。其次,设置“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成果奖”,对那些教学质量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并取得成效的一线青年教师给予奖励和政策倾斜,引导他们继续投身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

四是通过教学研究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对自身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研究和改进。这一过程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即通过理论指导,设计自己的创新性教学介入方式,审视和评估教学效果,反思教学理论和自身的教学新模式,继而进一步改进教学,并开始新一轮的教学行动研究。教师正是在这样一个理论和实践深度连接的循环过程中,实现自身教学能力的扎根式、深层化的提升。为了贯彻这样的理念,中心设立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由一线教师进行申报,在评审基础上进行立项,给予主持教师经费支持和相关资源(如专家指导、各种设备等)。通过这些研究活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得以提升。在此基础上,对于教学中有创新、实验效果好的教师,中心邀请他们推广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模式;而对于教育创新与教学实验中存在困惑、教学实践存在问题的老师,中心也会组织各种小型的研讨会和咨询会,帮助老师克服教学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动他们的教学改革实验走向成功。

除了上述扎根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之外,中心还通过举办高层次教学研讨会,从教育科学的前沿视角来刺激和推进教学研究文化的传播。例如,中心连续主办了两届“东亚研究型大学的教与学”研讨会(2014年和2015年)以及“互联网+融合创新下的大学本科教学发展”研讨会,不但取得了辐射化影响,而且汲取了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拓展了广大教师的教研视野,提高了参与者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五是发挥区域辐射作用。作为国家级示范中心,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理应在教师教学发展领域做出表率,发挥区域辐射作用。以此为目标,中心为江苏和全国其他高校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了服务与帮助。此外,中心还牵头成立了江苏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会,该机构是江苏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校际合作组织。依托该平台,中心组织了多次面向江苏高校教师的教学专题培训。同时,中心日常开展的各类针对校内教师的培训、研讨活动均对校外教师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区域内高校共同体中教师群体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经验

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提炼出以下几点经验与大家分享。

1.主动服务学校教学改革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要紧扣学校的教学改革实践和需求,这样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南京大学从2009年开始推行“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后,中心始终坚持围绕“三三制”教学改革的热点开展各项工作。例如,通识教育课程是“三三制”课程体系的重要建设内容,中心多次组织召开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讨会,围绕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目前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向等进行交流研讨。国际上兴起慕课教学改革浪潮后,南京大学也开始在学校层面推进慕课建设工作。为此,中心多次举办慕课培训会,组织多位教师制作慕课课程,目前已经有11门课程在Coursera上线,得到全球学习者的广泛欢迎。

近期,学校大力倡导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教务处共同制定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开展了包括创新创业教师进企业系列活动、创新创业系列讲坛、创业教育沙龙等活动。只有服务学校的教学工作,提供教师需要的内容,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才能获得各方的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2.促进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必须适合学校的独特校情,紧扣本校教师的实际需求加以展开。南京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教师面临着教学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内在压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需要突出研究型大学的特色,帮助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力图做到以科研支撑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实现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比翼双飞。据此,中心特别强调和鼓励教师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方式来变革传统课堂,融自身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于一体,推进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模式创新。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从整体上设计了“从教学到科研”“从科研到教学”两条培训路径,试图多视角、多脉络地展现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方法和实践经验。按照“从教学到科研”的路径,中心特地邀请了本校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卢德馨教授开设名师工作坊,一方面向教师讲解科学的本质和核心要素,如科学精神、知识水平、科学素养、科学思维、洞察能力、科学道德、评价能力、批评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严谨作风等,另一方面传授教学活动中融入科研活动的经验、方法和体会,使教师获得实实在在、高效实用的教学方法,并通过自身的教学尝试,去体会教学相长、教研融合的价值和魅力,认识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对自身的挑战和意义。按照“从科研到教学”的路径,中心有意识地邀请在科研上有突出成就的教师介绍如何将科研与教学融合的经验体会,如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李满春教授对于“教研相长”之道的解析,长江学者王欣然教授主持的以教学科研融合为主题的青年教师教学沙龙等,让大家深刻体会到科研的卓越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丰厚土壤,可以为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积极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评判因素是学生的学习。包括阿斯汀、帕斯卡雷拉等在内的美国高等教育专家都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学生只有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有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才能实现本科教育质量的卓越。泰勒在其名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也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learning-centered instruction)才是有效教学(effective instruction)的核心理念。

目前,学生的学习现状并不乐观。具体表现为,不少课程的学生到课率低,而且“抬头率”也低,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和互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分离,课堂教学并没有体现出以学习为中心的思想,没有真正做到有效教学。我们认为,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上或在课堂外是否参与了、是否投入了,才是衡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真正标尺。按照建构主义基本思想,学生学习本质上就是基于自身知识经验的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建构,表征了高质量的课堂学习和教学状态。按照以学生学习为关注点的指导思想,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着力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具体而言,一方面,中心大力提倡南京大学一直探索且颇有传统的研究性教学模式,鼓励教师通过名师讲座、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各种活动,理解和把握研究性教学的要旨和内核,并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实践与改进,着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发展综合的学术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中心特别关注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推动学生学习的研究,强调学生在自主地、积极地探索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生成学习兴趣、强化师生互动、培养思维能力、实现高效学习。

4.实现教师教学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一个服务机构,其存在的价值并不在于外在的强制或规范,而在于内在的促进和引导。我们认为,教师发展的理想图景是,教师通过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引导、帮扶和支持,逐渐使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自在”发展至“自为”,从无意识的随意转变为有意识的设计。其实,面向人类灵魂和精神塑造的教师职业,从来都是一种有着复杂和高深内涵的专业活动,体现着艺术和科学的双重秉性。教师应当能够从简单、重复、机械、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转化为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去选择恰当、合理的教学方式,并始终心怀学生、关注学生。为了实现教师的这种“自为”之转变,除了前述的培训活动和咨询帮扶活动之外,相应的激励和评价举措也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措施。比如,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对那些已经在为有效教学、卓越教学而奋斗、努力的教师给予项目资助、奖励等,以鼓励他们继续探索、继续发展;在每个教师职称评定之前,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负责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对教学评估结果为“不合格”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各项工作有助于弘扬和鼓励“卓越教学文化”在校园中的确立和生成。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征程中,一流的本科教育质量始终是南京大学追求的目标。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继续秉持服务型机构的定位,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工作核心,服务教学,服务教师,努力成为教师认可、学校满意、区域受益的“教师之家”,为建设高素质的一流教师队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10:单元式互动教学(教师中心稿)

浙大附中  施永忠

网络的发达,带来了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变化:首先是教材的“超市化”。读物客体是丰富、鲜活的,读者主体是主动、兴奋的,阅读过程是开放、动态的。网上阅读让人轻松愉快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有阅读期待的、有必要了解、又能够理解的大量信息。当然,既称之为“教材”,就应具有一定的典范性,所以,“超市中的货物”还须教师把关--把假冒伪劣产品拒之门外。教师可以通过自建阅读网站,设计阅读专题、推介相关佳作、链接优秀网站、组织学生讨论等,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集中的网上学习资源,便于操作与管理。其次是教师的“学习化”。传统的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的信息源有着绝对的权威,今天的教师面对浩瀚的网上资源只是“沧海一粟”。因此,要当好今天和明天的教师别无它法,只有把自己变作最饥渴的学习者--学习如何有效控制教学,如何驾驭网络,如何适应以网络为强大后盾的新生代,如何与头脑中固有的旧观念作斗争……教师每天考虑的重心由“明天教给学生什么”变为“今天我该学什么?”而教师孜孜以求的学习态度、贴近现实的学习体验、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还有因不断学习而带来的乐观自信将作为珍贵的隐性课程资源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在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引上具备自学能力的终生学习者之路。最后是学生学习的“自助化”。基于网络的学习是真正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神话变为现实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用武之地,而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提供了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理想条件。学生以网络为依托,带着具体的目标,主动参与,自主设计学习步骤、自行选择学习资源,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同时将自己的特长和风格融入自己的学习过程中。高中学生自我实现欲正强,他们在自主学习中逐步提高学习的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与信息文化素养,从而为终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我们现有的语文教学可作如下概括:老师按部就班地讲--学生无动于衷地听--老师不分主次地发问--学生心不在焉地回答--老师“交”给学生一堆标准答案--学生如获至宝地收下--老师选编试题回收标准答案--学生将“保管得好好的”答案还给老师换个好看的分数。在这样的学习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环境是逼仄的,学习过程是封闭的,学习内容是单薄的,学习情绪是低落的,学习效果自然是:少慢差费。那么,网络支持下的高中语文学习将会怎样呢?下面,就以本人设计的一份“走近诗人”网络教学设计,把“网络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单元学习”具体化。

一、教学内容概述:

教师先选择一个单元,确定主题--我选了高一第一单元(诗歌),并确定“走近诗人”为主题。让学生在第一单元的各位诗人中选择一位最感兴趣的,并寻找有相同爱好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然后以课文为起点,开始集中阅读,内容包括:该诗人的代表作一至两篇、传记一部、文学评论三至五篇。这些书(篇)目可由学生自定,也可由教师推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思考,并撰写千字左右的读书随笔。随后,开始拟订多媒体讲稿的方案,内容包括:该诗人的生平、成长经历等背景资料,代表作品简介,曾获哪些奖励,产生何种影响等。接着开始上网查询并下载图文资料,为制作多媒体讲稿作准备。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电脑制作展示用的课件,同时结合课件内容组织千字左右的讲解文稿。最后,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交流学习所得。学生采用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的方式,目的是尽可能让同学对该诗人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引起阅读他(她)的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简介:

通过本单元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诗人有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成为班级中的“某诗人研究权威”;   通过对某位诗人的作品及人生的解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人格构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与鉴赏能力;在网络信息检索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培养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在设计讲稿方案和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通过富有创意的工作,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撰写读书随笔与演示课件的过程中,训练写作评论文体、描述文体和说明文体的能力,提高书面语言表达水平;在课堂演示和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面对公众讲演的心理适应能力。

三、教学组织过程:

1、教师用幻灯片将本单元的主题、目标、要求、评价指标一一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比较出色。2、学生选定自己喜欢的一位诗人,然后用签名征集法在班级内征集合作伙伴二至三名。 3、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和推荐,上网选择阅读书目和文章,然后开始潜心阅读,并完成1000字左右的读书随笔或书评。4、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拟订多媒体演示稿的方案,并学习如何上网查询资料、如何下载图文信息,然后根据老师提供的参考网址进行网上搜索。5、老师给学生演示多媒体演示课件范例《再别康桥》,指导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老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6、学生课外准备演示讲解的文案,并选一篇(最好课外的)最能代表这位诗人水准的文章(或片断)推荐给全班同学。7、课堂交流。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要求用简洁晓畅、生动幽默的语言向全班同学隆重推出该诗人,试图证明他(她)是最棒的,并尽可能引起同学探究和阅读的兴趣。讲解结束后以举手的形式统计对该诗人发生兴趣的人数,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8、教师对整个单元的学习情况作总结和评价。详细总结过程中的成败得失,真诚表扬那些高度投入、态度认真、进步显著、效果出色的学生,热心鼓励那些暂时有困难、学习效果一般的学生,并对以后的发展提出新的希望和更高的要求。

四、教学所须资源:

1、硬件方面:每台电脑都与因特网连接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并配备相应的软件。

2、课本及读本,最好有高一第一单元各位诗人的代表作、传记等书籍。

3、供参考的因特网资源:

管锤藏经:www.weliveinpublic.net/gushi.htm (毛泽东诗词选);

毛泽东诗词的人格魅力:news.post.com.cn/4-g/g80.htm (评价);

超纯斋诗词欣赏:shici.myrice.com/default.htm (徐志摩、闻一多、穆旦、郑愁予、舒婷、海子等诗人的作品及欣赏、评论) ;

外国诗歌欣赏:shici.myrice.com/default.htm (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诗选)备用网址:www.booksir.org/books/shiciquyi/mingjia.htm (各诗人作品选)中国诗词网:poetic.ayinfo.cn/ (各诗人及其作品欣赏)。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评课优缺点下一篇:接送学生安全告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