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馆记(教师中心稿)

2024-04-16

病梅馆记(教师中心稿)(精选5篇)

篇1:病梅馆记(教师中心稿)

《病梅馆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托物言志”的特点;

2.感受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以及要求改良社会、解放人性的强烈愿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生活的社会背景; 2.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文化常识:(ppt给出图片)岁寒三友:松、竹、梅;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2.梅位于花中四君子的首位,可见它的地位。自古文人雅士也非常爱梅,因此咏梅的诗词也是层出不穷,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ppt给出诗句)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③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 ④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3.自古以来,“梅”作为花中君子,是高洁品质的象征,人们咏梅、赞梅,无一不将梅写得高雅圣洁,但是生活在晚清的龚自珍却以“病”来写梅,不免让人费解。(ppt展示课题)先让我们来可以课题,《病梅馆记》从中我们可以明白这是一篇关于梅的记,关于“病梅”的记。那么什么是“记”呢?(ppt给出“记”的概念)

记:古代一种文体。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①写景(游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登泰山记》。②状物:《核舟记》。③叙事:《桃花源记》。

Q:那我们这篇文章的“记”是属于哪一类呢? A:状物类的,所状之物是“梅”。

4.昨天我们已经梳理了文章的字词,那么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Q:思考文章分了几个部分来写梅? A:两部分。

第一小节:社会方面对梅的摧残和扭曲;

第二~三小节:作者对梅的哀痛和疗救。Q:选择一个恰当的动词来概括一下这两部分。A:病梅、疗梅。

5.我们首先来看文章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小节。Q:人们为何要病梅?(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A:曲、欹、疏为美。

Q:人们如何使梅美?(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A:斫、养、删、夭、锄、遏。

Q: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A:江浙之梅皆病。

6.这些是社会方面对梅的摧残,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文章的第二~三小节,看看作者是怎样疗梅的。

Q:作者疗梅的过程时怎样的?具体疗梅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A:泣:三日

疗:纵、顺、毁、埋、解、复、全

贮:穷予生之光阴

7.作者如此详尽地记叙“病梅”,又详尽地叙述了“疗梅”的过程,仅仅是为了写梅而写梅的吗?仅仅是为了说明自己喜欢自然之梅而去恢复它们的本性的吗?

这里显然不是这样的。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这里我们就需要对作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ppt显示相应内容)

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清杰出思想家、文学家;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之一。他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出生于清朝“乾嘉”盛世后期世代官僚文士之家;自幼展露才华,27岁中举、38岁中进士;之后十年辗转北京,任国史馆校对等小官,48岁被迫辞官回乡,在书院讲学;49岁逝于丹阳的云阳书院。

主张禁鸦片,主张“更法”、“改图”,废科举;与林则徐、魏源等人一起组织宣南诗社,宣传改良主义思想;为保守势力所不容,一再受到排挤和打击。个人人生:才华横溢,不得重用,壮志难酬

了解了龚自珍,那我们在来看看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的。(ppt显示相应内容)

当时清王朝政治腐败,衰势明显;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八股选士,束缚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思想的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首诗(ppt显示相应内容)《己亥杂诗》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九州:中国;恃:依靠;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哑;天公:造物主,指皇帝;抖擞:振作精神。

Q:请同学结合注释来讲讲这首诗的大意,从中我们感受到作者要表现怎样一种情感?

A:表达了对于人才的呼唤。

8.在以上种种背景之下,我们再来思考一下:

Q:这篇文章中作者笔下的“梅”有没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呢? A:这里的梅其实是指人才,作者是以梅喻人。(详见板书)

9.理解了这一层含义后,我们思考一下:

Q:作者为何不直抒胸臆,而是要以梅来喻人呢?

A:当时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决定了作者不能直言朝政,只能委婉含蓄、隐晦曲折的表达自己的主张。

Q:既然这样,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手法呢?

A: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含蓄地寄托、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10.正因为作者以梅喻人,托物言志,因此作者对人才的感情就寄托在文中对梅的感情上,让我们来看一看课文,找出一些抒情性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A:①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表现出作者对统治者扼杀人才的愤慨和痛恨。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野也哉!——表现出作者要求改良的愿望和决心。

五、小结:

本文其实与《已亥杂诗》一样,揭露和抨击了清朝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如今,我们的社会终于从万马齐喑的阴霾年代里挣脱了出来,它的兴旺发达需要建设者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才干,任何一个时代人才的成长都需要自由广阔的空间,我们永远期待“不拘一格降人才”。

六、板书:

(托物)

(言志)

之因:曲、欹、疏为美

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奴才、庸才、歪才

| 之举:斫、养、删、统治阶级的帮凶们摧残、扼杀人才

夭、锄、遏| 之果:江浙之梅皆病

人才受害之惨 梅 | | 疗

泣:三日

痛惜人才遭扼杀

疗:纵、顺、毁、埋、解除人才的束缚,解、复、全

恢复人才的生机

贮:穷予生之光阴

拯救人才的强烈愿望、坚定的信念

七、作业:

这篇文章虽然是控诉封建统治者,那么它对于现今的我们是否依然有意义呢?现今人才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现今这个社会中,人才是发展个性重要还是顺应社会更重要?请举例来说明。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明天课上交流。

篇2:病梅馆记(教师中心稿)

1、解题

[教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作品和题目。

[要求]学生明确以下五点:

①作者的生卒朝代――清代后期。

②作者的姓名字号――龚自珍,字(s)人,号定(n)。

③对作者的定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先驱。

④作者的作品和文集――《龚自珍全集》。

⑤题目――“记”标明文体是小品文或随笔。

2、预读

[教法]两名学生一人读前一段,一人读后一段,要朗读。

[要求]两名学生读的同时,其他学生看课文,并用铅笔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释译

[教法]①采用学生提疑,学生解疑的方法解决课文中学生不懂的一些问题。

②老师提疑并引导学生解释、翻译、理解一些语句。

③全文疏理完毕后,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要求]重点弄清以下内容。

(1)结合句子理解“以”、“则”、“之”、“其”四个虚词。

(2)结合句子理解“夭”、“病”、“泣”、“顺”四个活用的实词。

(3)结合课文释译以下九个句子:

①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②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③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④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⑤斫其正,养其旁条

⑥既泣之三日

⑦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⑨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4、理解

[教法]设疑提问,启发谈话为主。

[要求]①逐段理解文章的表层内容。

②在《己亥杂诗》与课文的对比中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设问1】课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话这样说:“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这里的“此”指代什么内容?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按]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此句前冒号的作用,并明确:冒号表示对上文的.总结,说明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所造成的恶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来赚大钱,而这种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就必然导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恶果。

(板书:斫养删夭锄遏)

【设问2】为什么有人会将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让其赚大钱呢?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是什么?请作最简要的回答。

――因为文人画士喜欢“夭梅病梅”却不敢“明诏大号”地用此时尚去“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

(板书:绳夭病)

[按]此句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此文人画士……以其智力为也”两句意思,教师在引导学生作答的同时,让学生明确:“江浙之梅皆病”恶果的产生是由于“鬻梅者”制造病梅“以求重价”的行为所致,而“鬻梅者”制造病梅的原因则是由于文人画士的偏嗜病梅――这就是病梅产生的社会根源。

【设问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内容?

――它的,它们的。文中有具体的内容,如:“或曰:……密则无态。”

“或”字怎么解释?谁能对此作大胆的推测?

――有的人。可能是一般人,也可能是居高位者,甚至是统治者。不然何以使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并以之为尚?

[按]通过此问必须启发学生明确:封建统治者的品梅标准或说是“孤癖之隐才是产生江浙之梅皆病”的根本原因。显见,作者的影射对象之所在。

【设问4】面对“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现象,作者的表现是什么?请用三个字来概括,看谁说的准确?

――泣疗贮(板书)

[按]此问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辨析筛选的方法选出上述三个字,并明确: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疗救梅、保护梅的行动和决心,其行其志令人称许。

从文中看,作者疗梅的具体办法是什么?

――纵、顺、毁、解、复、全(板书)

【设问5】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记病梅馆的?

――一是社会方面对梅的摧残、扭曲;一是作者对梅的哀痛、疗救。这正是全文的基本内容。(板书:社会作者)

【设问6】作者仅仅是为写梅而写梅的`吗?

――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板书)

[按]此问旨在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教师可引导学生明确:文中梅的遭遇正是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下人才的遭遇;作者对梅的态度,正是作者对人才的态度;作者对造成梅的病态的痛斥,正是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扼杀人才罪行的痛斥;作者要求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形态,正是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

【设问7】正因为作者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所以文中对梅的感情实际上是对人的感情,在“记”的同时,又有饱含感情的抒情性句子,请找出来。

――①“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②“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按]读此两句意在体会抒情句的特点,并由此引导学生联想到作者的《己亥杂诗》,并在课堂上吟诵该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最后教师强调:课文和诗表达了相近的主题,这就是作者对清朝统治者残酷摧残压抑人才的愤慨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三、课堂小结

这一节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重点学习了四个虚词、四个实词,理解了本文“以梅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并学习了一种读书方法,这就是我的在第一段的学习中所采用的“执果索因”阅读法,希望大家下去能逐渐地掌握它,运用它。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将本课所学的虚词、实词整理在笔记本上。

2、思考并完成课后一、二、三各题。

篇3:《病梅馆记》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龚自珍笔下的梅花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的象征, “江宁之龙蟠, 苏州之邓尉, 杭州之西溪, 皆产梅”。作者举出三个著名产梅胜地, 实是借偏概全的笔法, 举一隅而知全端。自然天地生长出的梅花, 乃自然之精华, “皆产梅”, 涵盖一切, 天地自然孕育才俊之士, 人才是天地自然造就的社会精英, 这指出了天下人才应有的盛况。然而作者却继而发现“而江浙之梅皆病”, 天下并非缺少人才, 而是天下的人才都罹难遭祸, 发生了改变。这就使得整个国家积贫积弱而又无人可用、无才可使, 整个社会出现了万马齐喑的悲剧性状况。作者以“病梅”设喻, 展示了人才应有之情形与现实情形之间的矛盾, 使人们产生痛惜之心和探究病源之心。

一.教育领域的“病梅”现象

在《病梅馆记》一文中, 作者首先提出了“正常健康”的梅的状态是“直、正、密”;而病梅的状态则是“曲、欹、疏”。但世人却弃正常健康的梅的“直、正、密”, 而取病梅的“曲、欹、疏”。那就是以病为美, 以变态为美, 以不正常不健康为美, 以丧失天然生气为美。回顾现实, 我国的教育领域同样存在“病梅”现象: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 具体表现如下。

1、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学校存在着“重智育, 轻德育”的思想误区, 凡事以文化成绩来衡量。在一些中小学, 在学校应付上级检查或者迎合社会德育主题活动时, 德育教育工作才会被稍微注重, 但等检查或者学习风气一过, 德育教育工作又要给智育教育工作让路, 沦为智育教育的陪衬品。德育教育内容狭窄陈旧, 方法单一;教师素质低下, 缺乏专业性的教师教学也是其中的表现。

2、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

我国古今教育一直沿用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把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 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重视学生共性发展, 忽视个性发展。教师强调标准答案, 传统的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课程, 过分强调教师的外在诱导和灌输, 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客体, 过分突出接受和掌握,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冷落了发现和探究。学生的实际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知识是否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等问题, 似乎就不是大家关心的了。

3、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 教育目的发生扭曲

目前我们的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 教育方向严重偏离了素质培养这一根本教育目的。以学校之间而言, 升学率仍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拥有较高的升学率在教育资金、吸收良好生源、员工福利等方面都会有着极大的竞争优势。以教师之间而言, 衡量一位教师工作成绩是否优秀, 其重要指标仍是学生的文化成绩。以学生之间而言, 文化成绩优秀, 意味着他会获得教师更多的青睐, 在以后的学校生活中会获得教师更多的帮助。

二.“病梅”现象的原因

龚自珍认为造成“审美趣味”取舍的是当时一班所谓“文人画士”的特殊的“孤癖之隐”。应试教育迟迟不能退出历史舞台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这就是传统的求学观念、高考制度和以学历取人的就业体制。

1、传统的求学观念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就像遗传因子一样代代传了下来。“当应试教育不仅成为一种教育制度, 而且成为一种教育传统, 那么也就会形成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来作用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由于今天的高考依然把职业、财富、地位与学识结构起来, 那么, 人们对读书的重视与对高考的期待使应试教育和升学考试得到了最有力的支撑。

2、选择精英的高考制度

高考制度由于它详细地规定了高考的学科内容和形式, 使学校必须围绕这些科目进行教学和考试。从高考制度中可以看出, 我们的高考制度是一考定终身。考试只有一种形式:笔试;内容只有一种:文化考核。并且往往一考定终身, 把高考神话为命运的转折点。

3、以学历取人的就业体制

在我国, 各企事业单位在聘用人才时偏重于以学历取人, 学历越高者越能够得到升迁和重用。这样必然加剧了高考的竞争和学历的竞争。人们关注的不是考试的过程而是考试的结果, 即通过考试, 个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变动、个人能从考试中得到什么好处。这也使得教育变得功利化。

三.“病梅”现象的危害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所以“江浙之梅皆病”, 此乃文人画士“之祸之烈”。应试教育长期存在也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应试教育使教育教育内容片面, 脱离社会实际;不利于校长、教师素质的提高;学生被淹没在大量的题海里, 寻找和记忆标准答案, 加重了学习的负担。于是, 国家精心培养的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 在学业的重负下, 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学习行为被严重异化, 缺乏应有的独立性、能动性和个性, 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就有了已经成为成年人的孩子离开了父母却无法生存的“行为弱智者”;有了什么苦都吃不了的当代“皇帝”;有了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不堪一击的“棉花人”;有了若不给我两千块钱就把自己父母杀了的少年“刽子手”……

特别是忽视德育, 导致培养的学生往往智商很高, 但人文道德素养低下。清华大学电机系4年级学生刘海洋, 年仅21岁, 已通过研究生考试。为了验证“笨狗熊”的说法能否成立, 在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 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 倒在了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 造成3只黑熊、1只马来熊和1只棕熊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在一个当下中国的最高学府中,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学生?如今中国的教育, 是一个以高考成败来论英雄的时代。假如总体的教育模式得不到改变的话, 那么, 即便是能够进入清华、北大的学生, 也未必是真正优秀的人。因为只有先是一个好的“人”, 其次才会有好的“人才”, 不至于失去自身纯洁美好的天性。我们似乎缺乏一种教育, 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教育;我们似乎缺乏一种教养, 一种作为文明人所必须有的教养。

四.“病梅”现象的应对策略

龚自珍将愿望付诸行动, 他“辟病之馆”、“纵之顺之, 毁其盆, 悉埋于地, 解其棕缚”。我们的教育也需要解开学生的束缚, 让学生自由发展, 素质教育便应运而生。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成长”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与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脱离教育的生活是不智慧的, 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不完整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第一、从国家或社会角度讲, 应面向全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在调整培养目标时进行课程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提高使用效率。

第二、学校应该让教育回归本质, 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德育教育, 因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尤其要发挥好这种人文关怀, 关心学生、了解学生, 在学生生理以及心理成长的不同阶段, 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 进行道德教育。”

第三、从教育工作者角度看, 树立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样的观念,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上提倡自己思考, 自己找问题, 让每名学生思考的火花都能喷射出来。

第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应及时调整方向, 充分重视孩子的人格教育, 培养其独立和自主的意识, 多引导, 少强加。减少让孩子上各种校外培训班的时间, 增加他们的自由时间, 可以多带他们出去旅游, 增长社会阅历。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 融入社会, 而不是一味强调学习成绩。

文末, 作者感叹自己暇日不多, 闲田不多, 疗梅的力量有限, 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现实。同样, 变革教育领域的“病梅”现象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摘要:《病梅馆记》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晚年所写的一篇政治小品文。在跨越了近两个世纪之后的今天, 从教育观的角度重读《病梅馆记》, 以古为鉴用之于今, 我们能看到现行教育中的“病梅”现象。本文分析了教育领域存在的不足,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危害, 进而提出应对策略。它在教学实践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病梅现象,原因与危害,对策

参考文献

[1]吴亮奎.“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涵分析——从十八大报告看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价值取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13 (7) .

[2]钱民辉.教育处在危机中变革势在必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 (4) .

[3]梁坤.浅析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J].学周刊, 2013 (10) .

篇4:《病梅馆记》的另一种解读

龚自珍所处的时代,正是“桐城派”在文坛上大行其道的时候,正所谓“家家桐城,人人方姚”。“桐城派”在文学理论上竭力树立正统观念,维护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其义理、考据、辞章的写作主张后来造成的流弊和科举应考中的八股文一样,形成了文学思想和诗文创作的公式化和模式化,特别表现在议论、说理方面的迂腐和苍白,成了桐城派文章中的致命弱点。和龚自珍同期或稍后的桐城子弟,因为生活在社会变革的前夜,有人还亲眼目睹了外国列强入侵中国,而“天朝上国”是如何屈服于“夷人”的现实,因此产生过改革虚伪文风的想法,不过由于他们缺乏桐城派开创者的胸襟与才气,因袭的包袱过于沉重,最后使得他们无力在文学理论和写作上寻找到一条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新路。

龚自珍承担起了改变当时文风的重任,其文学主张要求摆脱“桐城派”在文学思想上业已形成的正统性与保守性,从而在诗文创作中充分表现作家的个性与独创性。龚自珍在《书汤海秋诗集后》这篇文章中说道:“唐大家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当代吴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什么是“完”?《病梅馆记》中解释道:江、浙之人种梅,往往喜欢斫直、删密、锄正,以欹、疏、曲为美,实际上,这些经过人力加工的梅花,“皆病者,无一完者”。所以,龚自珍认为的“完”就是要保全梅花的天然生机,让梅花顺着自己的本性自由生长。即作为个人来说,要求突破传统思想的藩篱,展现出个性;对于诗文写作,则要求解除公式化和模式化的束缚,具有独创性,由此做到诗文与人为一。

个性解放作为龚自珍文学主张的核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诗文写作中倡导求“真”,即直、正、密。这和龚自珍在写诗作文中追求“童心”是一脉相承的。所谓“童心”,就是要抒写自己的所想所思,不转弯抹角,直接表述自己的思想。“不似怀人不似禅,梦回清泪一潸然。瓶花帖妥炉香定,觅我童心廿六年。”(《午梦初觉,怅然诗成》)写“真”是龚自珍一生追求的目标。他反对空谈,实质也就是反对当时的科举制度、八股文以及文字狱对人们思想的严重束缚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认为只有冲破思想束缚的牢笼,求得个性的解放,诗文才能写出真意。而且龚自珍认为,求“真”应根植于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之中,只是沿用几个文章大家所规定的写作套路去模拟,不可能写出“真”,所以要“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这样的“真”的文字才是有生机的文字。

二是在诗文写作中摒弃功利主义的文风,崇尚自然本色。“曲”“欹”“疏”作为某些“文人画士”的审美趣味,本也无可厚非,但决不应该大肆宣传,更不能因此作为唯一的审美标准,从而使残缺美成为审美观念的主流,并以此苛求天下的梅,使自然之梅都非正常、非健康地生长,最后变成了病梅。龚自珍反对这种遏制、扭曲植物天然生气的做法,他“誓疗之”,“必复之全之”。具体来说,就是在写作中打破死抱住桐城“义法”不放的教条,不迎合世俗,使所写的文字内容上有生气,形式上多变化,不是那种“明道义,维风俗”的说教。“文不中律,便于放言”(刘师培语)虽是带着贬义来评论龚自珍改变文风造成的影响,却是如实地反映了龚自珍的努力带来的结果。

三是在诗文写作中力主叛逆性与独创性。“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体现的就是一种叛逆精神。龚自珍欣赏的文人是庄周、屈原、陶渊明、李白等,这些人的思想行为都是与当时的世风格格不入的。庄子、李白的不受世俗的束缚,屈原、陶渊明的不愿与浊世同流合污,都对龚自珍产生深刻的影响。“呜呼!予欲慕古人之能创兮,予命弗丁其时!予欲因今人之所因兮,予荍然而耻之。”(《文体箴》)龚自珍说:“如其胸臆本无所欲言,其才武又未能达于言,强之使言,茫茫然不知将为何等言;不得已,则又使之姑效他人之言;效他人之种种言,实不知其所以言。”(《述思古子议》)这是科举八股造成的弊端,而且这种流毒已危害到下一代,“夫童子未有感慨,何必强之为若言?然则天下之子弟,心术坏而义理锢者,天下之父兄为之”(《述思古子议》)。这种因循守旧的写作怎么可能造就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才?这也就是“病梅”越来越多的原因,这也就是诗文缺乏“生气”的原因。故此,龚自珍大声疾呼,要“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以恢复诗文写作中的叛逆性与独创性。

龚自珍不仅在创作主张上大声疾呼突出自我,强调自由,同时也在创作中努力实践自己的主张。他的文字重视思想内容,抒发自我感慨,不同于一般的世俗文章。由于龚自珍的写作理念异于世俗,因而他的文章自有一种特立独行的风格。就像他的《病梅馆记》,袒露出来的要求自由、回归自然的大胆思想,和当时社会流行的观念大相径庭。当然,这并不是说龚自珍就不关心文学作品的形式与技巧,他的这篇散文和其他一些文章,就有着曲而中、肆而隐的表达方式以及辞文旨远的鲜明特色。

闪现在《病梅馆记》中的思想光芒便是个性解放,这种个性解放在当时是一种叛逆,针对的不仅是“人”,还有“诗文”。“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是对流行审美趣味与束缚人们个性写作模式所造成的危害进行强烈声讨;“必复之全之”表明了要纠正这种文风的决心,改变人们的审美思维与习惯。树立“梅”(真实写作的文风),不屈从于世俗观念,在诗文中敢于大胆表达自己思想;改变“病梅”(功利写作的恶习),把他们从受“桐城派”遗风的束缚及压迫中解放出来,与“文人画士”划清界限,不做御用人才,这样才能文风一新,利国利民。

篇5:《病梅馆记》 3

课型:常州市语文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评优课。

上课时间、地点及班级:/9/21上午第4节,省前中高一(2)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投影课题及作者。(配音,配病梅插图)

投影教学目标(配梅花插图)

能联系有关背景材料研读课文,全面理解文章的主旨。

能具体分析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能掌握文中“绳、夭、病、复、全”等实词和“以”、“之”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具体分析课文

1、学生个别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本文的主旨及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检测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并完成思考练习一、二。(充分利用触摸区响应,移动响应,文本响应,配梅花插图)

3、简介作者。龚自珍,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诗人,散文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他对清朝严酷的思想统治和腐败的政治深感不满,力主“更法”“改图”,废科举,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他同林则徐、魏源等人组织“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但即使是改良主义,也仍然为保守势力所不容。所以他一直遭受排挤打击。在北京辗转,都是做小官,最后还被迫弃官回乡。他的革新思想在当时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并对后来的维新派政治改良运动起了推动作用。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有功焉。”(配作者及梅花插图)

4、.写作背景简介。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本文写于1839年,是作者辞官南归之后寓居江苏昆山时所作。(配梅花插图,利用触摸区响应并闪烁图标“八股文”和“文字狱”各三次)

(1)八股文:明清科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文体,每篇有部分组成。在内容上,八股文只许为圣贤立言,讲四书五经所讲过的道理,如有所阐发也不能越出程朱理学的范围。这种内容固定而形式死板的文体,是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对当时文化思想的发展危害很大。

(2)文字狱:旧时统治者往往故意从文人的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以镇压知识分子,叫“文字狱”。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大兴文字狱,刑罚残酷,株连众多。龚自珍《咏史》:“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5、具体分析“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不能直言朝政,只能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本文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了重大的政治主题。下面展开讨论并完成表格内的有关内容,具体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充分利用触摸区响应)

表层意

言外意(比喻义)

上一篇: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的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伤疤带来的记忆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