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减负)

2024-04-20

教育政策(减负)(共8篇)

篇1:教育政策(减负)

健全减负机制 落实减负政策 发布日期:2013-03-31 10:37:58 信息来源:网站编辑部 字号:[ 大 中 小 ]

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南湖区加大减负工作的力度,从2012学年开始,南湖区兼职督学进行校园公示制度,每所中小学配备一名兼职督学,将姓名、联系电话公示在校门口,接收社会、家长、学生的监督。并且开展减负专项督查,不仅县区间的推磨式抽查,还有区督导室的定期查访,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纠正。建立减负了减负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积极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切实制止高中阶段学校违规征订教辅资料的通知》和《嘉兴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治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违规补课的意见》等有关规定,本学期又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建立 “减负”情况通报制度的通知》要求,教文体局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小学“减负”工作各项要求的通知》,要求学校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减负”工作校长负责制;进一步落实“六个严格”“六项制度”,建立“减负”工作内容公示制度;进一步完善督学责任区建设,健全“减负”工作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加强研训指导,健全校本研训制度,积极开展省级课题“学习力”教改项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同时,2013年开始积极推进“学在南湖”优质教育改革项目申报制度,充分发挥优质教育改革项目的辐射作用,为区级观摩、研究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推动区内教育均衡发展。

同时区教文体局通过三条主要途径来监督和管理学校课程的开设。一是下校检查,通过开学工作检查,重点对照课时标准检查学校任课任职情况并到班核实课表及实际上课情况开设情况。二是下校减负督导,督导室每学期下校进行通过师生座谈等方式检查学校减负各项要求和课程落实情况。三是进行学科视导,由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组织教研员到校进行教学视导,重点视导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体育、综合实践等课程,检查教案、学生测试、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督察,要求做到课案合一;同时对中学劳技进行专项抽查和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南湖区教育文化体育局)

篇2:教育政策(减负)

谈谈我对“语文刷题”的看法。孩子已经会写的生字和词语,如果再反复抄写很多遍,那就是无谓刷题;每天单纯的做阅读理解题也是无谓刷题……

正确的做法是:不会的生字词语抄写一两遍即可,过段时间再听写这些曾经错误的生字词语,再错再听写,反复再三;针对应试的阅读题,家长完全可以先过一遍阅读的文章,然后根据孩子的薄弱点筛选一些题让孩子思考,不用要求每题必写答案,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反馈得知孩子是否读懂了,是否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了……然后家长可以根据参考答案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探讨。

减负并不是有了充裕的经济条件就可以不学习,学习即脑力劳动,劳动是人的义务,也是人的权利,尤其是脑力劳动。

希望家长们把目光放的长远些,不要盯着眼前,请把目光放的远一些,远到孩子的一生,当你把眼光放到孩子的一生,你会反思现在是不是对孩子太苛刻了;也不要只盯着别人家的孩子,别人读了几本书,别人的作文多好多好,别人多会了几个单词……首先别人的成功不能复制,别人家孩子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家孩子,需要做的还是根据孩子的个性制定一套学习计划,制定好自己认为对的路线(长远点,你希望你家孩子未来过什么样的生活,国内还是国外?要应试还是要能力?等等)一旦制定好了,坚定走下去,这个过程就不要被别人家的成长路线影响,因为你们的目的不一样!

不管哪条路线,家长的付出和陪伴都至关重要,你选择了偷懒,那就必须选择不能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篇3:“减负”之后话教育

某学生家长在跟他谈话时说:“学校还是要抓中考、高考, 升学率才是硬指标, 学生学习成绩那么差, 还讲什么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讲什么‘减负’, 这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什么创新能力、健全人格、发明创造能力、动手技能, 这些都是虚的, 是看不见摸不着, 都不如大学的文凭硬气。要想让学生成绩好, 就得看得紧、多做题, 不能给孩子们玩的时间。我看上私立学校就是好, 那样能把学生看住……”

诚如这位家长所言, 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 最“惯用”的手段, 就是对学生集中进行灌、练、训、测, 等等。在一些农村中学 (包括县城里的私立学校) , 封闭式的管理正好为这些手段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为了提高升学率, 更准确地说是为了提高升入重点中学的人数, 学校常常不惜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 把学生变为学习、考试的“机器”。

那么, 在“减负”的大背景下及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家长的认识和一些学校的做法到底对否?我觉得应该说他们在认识上各有偏颇:

其一, 家长认为学校抓高考、中考, 抓升学率是硬指标, 是合理的。学校是育人的地方, 是为祖国培养所需人才的地方, 一所高中没有过高的升学率, 岂不是误人子弟?那么多的莘莘学子苦读寒窗十余载, 本想考一所名牌大学, 既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又给自己谋得个美好的前程, 这本无可厚非。家长的这种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 否则, 怎么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句古话流传至今呢?从古至今, “学而优则仕”一直是家长逼迫子女学习的主动力, 更是学生苦读的内动力。古人云“十年寒窗苦、方为人上人;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真实的写照。但社会发展至今,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人才的认识已经多元化了, 除了对高学历的追求, 还有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比如:创造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健全的人格等。由于这些能力是摸不着、看不见的, 甚至是中考、高考的时候还考不到的。这些方面, 既没有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 又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 家长又怎么重视呢?最近几年, 随着高校的扩招, 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剧增, 加上用人单位对人才不再单纯看重学历, 而是更注重能力的考核,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持这种看法的人会越来越少。

其二, 一些学校对升学率的追求, 所采用的惯用手段是对学生进行灌、练、训、测等, 甚至是采用封闭式管理的手段, 把学生变为考试的“机器”。对于这种做法, 我觉得应该辩证地看待。

首先, 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逼着学校出此下策。

中国对教育的投入是严重不足的。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为了用有限的教育投入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甚至是政绩, 人为地办一些重点中学、小学, 甚至是幼儿园。把最充足的资金、最好的教育资源投进去, 配备最优秀的师资, 甚至连学生也是优中择优地选进来的, 如此一来, 这些学校怎么会出现教育质量不好的现象呢?而那些非重点的学校, 尤其是农村的偏远学校, 资金、硬件、师资、生源处处处于弱势甚至是劣势, 而上级主管部门却硬性规定升学指标, 学校再把指标分解到班级、老师的头上, 导致老师不得不把学生当作考试的机器。或许有人说, 老师多做题, 找寻好方法, 就能减轻学生的负担了。请问农村学校的师资、生源和城里学校的师资生源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吗?

其次, 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方法也需改进。

回顾中国教育, 素质教育提了好多年了, 可时至今日, 我也没看到多少素质教育的硕果。每年的各级教育工作计划都把素质教育说得震天响, 可实际上很少能做得到。一边喊着给学生减负, 一边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升学率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一边是喊着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一边是诸如“黄冈启东大试卷”等教辅资料纷纷飞到学生的桌面。应该说, 中国学生是最勤奋的, 中国的学生也是最累的, 但中国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机制未必是最科学的。

其三, 中国的教育制度急需改革。

首先, 理性地看待义务教育阶段的升留级。

按照相关的规定,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试就近入学的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的确是中国教育的进步。可也应该看到, 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贫穷地区, 由于学校师资的不均衡, 家庭教育的缺失 (相当一部分家长外出务工, 无法关注孩子的学习, 出现了大批的留守儿童) , 造成同一个班级内学生成绩的差距较大 (还有一部分弱智的学生随班就读) , 给班级整体成绩的提高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如果硬性地不允许学生留级, 将给下一年级的学习带来更大的困难。为了保证所谓的升学率, 对学生灌、练、训、测将在所难免。

其次, 更渴望教育的公平。

同样是祖国的花朵, 为什么不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呢?不应该再把优秀的教师调往城市或所谓的重点学校, 而是应该建立起合理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 给农村学校配备更优秀的师资。应该像江苏省所搞的“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四配套工程”、“农村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工程”那样, 不断优化农村的教育资源, 不分贵贱, 配置一律平等, 如能在师资配比上再进一步向农村倾斜, 将更有利于改变上述事例中所述的现象。

最后, 对高中生应进行合理的分流。

应进一步改革高考制度, 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制度, 让高中生尽快分流。对于确实智力超常, 有成大才之希望的, 进入重点中学进行培养。对于一般智力的学生, 分流进入职业教育学校, 学一技之长, 尽快就业, 走上工作岗位, 成为祖国的建设者, 改变目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

篇4:“减负”呼唤艺术教育

如何在对学生实施“减负”、减压的同时,有效、及时地充实“减负”之后的求知空间,使减负成为引导学生探索、探知、追求真理的动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加强学生的课外(及校外)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活动,是具有生动丰富特点的、适合中小学生情感教育需求特征的可行方案之一。

第三次全教会指出,学生必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指出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的薄弱状况。这种薄弱状况既由于办学部门对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不足而导致,也同学生文化课负担、压力过重相关。这种状况客观上使得中小学生失去大量得到艺术教育、艺术实践的机会,主观上则促使学生艺术体验的欲望,使未来的社会人才在人生早期教育中就埋下了对艺术的盲知种子,无从领受艺术教育对学生在人格、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良好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认为,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的本质,首先是培养人,这是具普遍意义的本质。其次才是培养专家,这只具少数、个别的意义。一位著名科学家曾经谈到,科学和艺术是一块硬币的两面,互辅相成,缺一不可。艺术教育对人生的影响,作用的长久、持续性,是其他教育手段所难以完成,不能替代的。

“减负”工作,实实在在地减轻了学生学业过重的负担,这是一个方面。而借此东风,在不改变课时结构的前提下,配合学生的思相教育工作,将课外、校外艺术教育、艺术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地开展起来,充分发挥学校艺术师资,学生团体,社会艺术活动机构乃至学生家长的作用,充分体现社会与家庭在艺术教育方面对学生的共同关心、爱护、寓教于乐,使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成为教育系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这不仅是艺术教育的一个契机,也是时代与教育呼唤艺术、呼唤艺术教育的合理内核的必然。

篇5:教育如何实现“减负”提质

阿都乡中心完小

徐永波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减负”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阿都乡的教育现状,我谈点我个人最基本的看法,以供同行参考。具体是要做到:三个一(一个转变、一个规范、一个重视)、五个“精心”、四个“加强”

一个转变:就是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必须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为了一切人的教育,为了人的一切的教育,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用一句时髦话就是“以人为本”。要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达成“六有现代人”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体味到成长的快乐,使学习融入成长的过程当中。

一个规范:就是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每位教师都要本着“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对自身的教学负责,对学校的工作负责”的精神。要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的精神。造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教师素质不高,没有良好的师德,教学没有创造性,没有现代教育观念。因而,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研究教法和学法,以真正为人民负责的师德约束自己。

一个重视:就是要重视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减负”不仅从量上减少,重要的是从“质”上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使学生有个性、有发展。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勤于学习,善于提问,独立思考,养成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过程充满兴趣。

五个精心:一是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

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目的就是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基础学科课程中进行“负担轻,质量高”的探索,就是既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保证他们有更充足的时间参加综合能力课和个性特长课,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同时又要保证教学质量。怎样才能达到这样高的要求?就基础学科课程而言,要做到“负担

轻,质量高”,就要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重点是提高课堂效率。备课是教学全过程的基础,它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备课中要坚持做到“六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具、备板书。

--备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必须认真、深入地钻研,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吃透教材,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关键做到心中有数。备教材内容的划分很重要,因为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还要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使之更加符合学生“学”的特点。

--备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必须在课前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状况、学习习惯、性格特点等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才能编写出有一定质量的教案。

--备教法。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根据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材内容、课型来确定,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引导发现法、探究发现法、类比发现法、自学指导法、题组教学法等,总之要体现启发式原则。在备教法中,还特别注意通过什么方式、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从而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如何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自然衔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难点;如何从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新知识,而不致于让产生数学(特别是几何)难学的思想和畏难的学习情绪;例题的选取充分考虑到它的典型性、普遍性和对新知识的覆盖,解题思路和分析多从学生的思维角度进行,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解归一,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练习的设计立求体现出层次性和教材的重点、关键点,练有所得。

--备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法和学法是密切相关的,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在备教法的同时更要备学法。我认为,学生怎么学教师就应怎么教,教师的教法要适应学生的学法。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例,在设计学法中,要让学生明确研究性质是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方法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

--备教具。教具包括常用教具和自制教具,有时还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制作一些简单的课件,无论哪种教具,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因此而影响教学,特别是课件的调试和电脑的运行,力求使不同的教具能发挥它的特有功能,为教学服务,而不能搞“花架子”。教具的使用还应注意操作规范。

--备板书。板书应分为主板书和副板书,主板书应在备课时有一个大致的构思和安排,先写什么、写在什么位置、用什么颜色要做到心中有数,能充分展现教学重点。板书应力求做到书写、作图清晰、规范,给学生以示范。

二是要精心上好每一堂课。要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学角度来讲,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大多数,兼顾两头;在授课中力求深入浅出,精讲多练,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课堂练习中重点放在差生的个别辅导上,同时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供有余力的学生思考练习,这样既辅导了差生,也给优生提供了发展思维能力的机会。一要精讲。精讲不等于少讲,更不是不讲,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精是相对的,无论讲得多少,都要“精炼”,能用一句话讲清楚的不用第二句,如果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那显然不叫“精”。我认为精讲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入课题要简单明了;引导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指向要明确;分析问题要抓住关键、层层深入,分析到位;解决问题要讲究通法,提炼精髓;课堂小结要精辟。二要多练。多练的前提是精讲,只有精讲,才能保障多练。怎样才算多练呢?有人将“多练”理解为学生一节课做了多少道题。我认为“多练”应理解为“多方面训练”。动笔的练固然重要,我称它为“有形的练”,那么“无形的练”就应包括学生口头回答问题、动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句话,动手、动口、动脑都是练。练什么?怎样练才是练的关键。我觉得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比较好。如果一节新授课是由概念、定理、例题三部分组成的话,那么每学完一部分都要让学生练,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地练,而不是盲目地、重复地练,练习的层次要分明,练习的题型应多样化,练习的形式要新颖,不要让学生一练就烦,最后还要有达标检验。在多练的同时还要强调解题的规范、速度和准确性。三要方法。数学教学的任务归根结底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许多数学问题隐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对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与提炼,是使传统的知识型教学向能力型培养的转化,造就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四要高密。要给学生减轻负担,就必须让学生课内“吃饱吃好”,切实保证课堂的质量。只有教学适时、适度、适当加重学生课内负担,才能缓解、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我所说的高密,就是要

节奏快、容量大、思维密。为了提高节奏、增大容量,就必须注意节约时间,尽可能多地、比较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例题、练习的题目要提前准备好,板书简明扼要。思维密就是要让学生始终处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情景之中,该学生掌握的内容必须由学生落实,老师绝不包办代替。有的老师可能担心课堂高密度会使差生跟不上,但如果低密度优生怎么办?我认为,课堂应重点解决培优问题,辅差问题课后解决。我这么说绝不是放弃差生,让他们达到教学的最基本要求还是应该的。五要高效。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将知识点划分过细,步子跨得过小,层层务实,简单重复,进度缓慢,其结果势必导致学生不动脑筋,阻碍学生智能的发展。要想高效,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把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改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变式思考。如将简单的解答题改编成选择题、填空题,选择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解答或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解归一,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检查知识的覆盖面,减轻学生重复练习的负担,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六要完整。我所说的完整,不仅课堂结构完成,而且每一个教学环节也要完整,提出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要暴露思维过程,有检测就要有评价,解题后不记归纳,新课结束要有小结等。如果一味强调多练、高密,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就有可能在某些环节上削弱,这就得不偿失了。比如学生对概念还没弄清楚就开展学概念的运用,例题还没弄明白就赶紧让学生做练习,例题讲完了也不总结方法,学生如何会应用?七要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是由师生的认识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因素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会影响师生关系,最终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效果。师生关系的改善应从教师自身做起,多与学生接触,主动关心学生,真心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八要注重课堂管理。课堂组织管理的好坏,不仅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更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你的课准备的再充分,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听或不愿意听而你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形成习惯就很难改变,课堂质量就无法保障。所以,在上课的同时要时刻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对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采取恰当的方法予以制止,而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三是精心设计作业。要减轻学生负担,首先要控制作业量,严格按照部门要求做,基本杜绝作业超量现象。虽然备课组都有统一的作业,但针对班级学生的

实际,每次都要重新设计,多参考几种资料,力求做到书写规范、题目精选、题型多样、覆盖面广、层次清楚、适合学生实际。在作业的布置上,对难度较大的题目作上标记,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完成,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不做。在作业批改上,做到全批全改,对问题较多或错误严重的,力求做到面批面改,以免问题成堆,积重难返。我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虽然老师辛苦一点,但学生能通过作业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也便于老师及时从中反馈教学信息。

另外,在作业设计上也同样要考虑知识的系统性、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解题方法的延续性。

四是精心批改每个学生的作业。做到及时批改,及时反馈。精心指导每个学生作业中的不足和错误。

五是精心做好对学生的辅导工作。学生总是有差异的,即使一个班有三个学生,也有好、中、差之分,要想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培优辅差是必不可少的。课外辅导对象是及格边缘和优秀边缘学生,辅导形式也只限于个别辅导,重点解决辅差,弥补课堂上的不足和加强基础知识的练习,解决及格率问题。辅导时间主要是课余和晚自习课。我们还应注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要让学生树立“课堂解决问题”的思想,而不能本末倒置,把期望寄托在补课上。

课外辅导作为课堂教学工作的一种补充,决不能流于形式,要讲究方式方法,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或是劳而无功。我们主张学生找老师补课,而不是老师“抓”学生补,因为这两种补习的效果是不同的。就象吃菜一样,他喜欢的,吃两盘也不觉得多,而且吃得津津有味;他不喜欢的,吃一口也难以下咽,你非要他吃,他只有吃了之后再吐出来。我这样讲绝不是放弃差生,而是通过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主张学生带着问题补课,而不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因为前者是主动学,后者则是被动地学。主张学生多做,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出题,有了问题再反思、讲评。

篇6:日本教育减负30年反思

□日本“宽松教育”政策降低了达标的底线要求,却完全不为最优秀、最努力向学的学生提供国家教育支持,甚至不提供荣誉感

□经济水平太低的家庭将得不到入场券,经济水平足够高的家庭可以购买到最好的私立教育,日本的中产家庭却承受着最大的学业竞争压力

□日本“宽松教育”政策下,教育供给由公立向私立转移,教育费用更多采取受益者负担原则

30年前,日本对“只认分数”的大学入学考试带来的基础教育应试化和学业负担过重现象大肆口诛笔伐。在人口稠密、民众普遍重视学历的东方国家,这样的“考试地狱”现象高度相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成就一方面使家庭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诉求大幅提升。另一方面,经济条件优越起来的家长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导致高强度的学业要求产生质疑。围绕教育如何适应经济高速繁荣,日本社会进行了大量公共讨论,减轻学业负担、改革大学入学考试的呼声甚至成了政治上的关键问题。

上世纪70年代的考生多数出生于二战结束后,经历了经济、社会、文化从战败的低谷到不断上升的青少年时代,在稳步上升的社会环境下同时也面临着各方面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形。他们的父辈则出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二战中幸存,并成为参与创建战后新社会的中坚力量。父辈的成功是白手起家的成功,而不是挤过高考独木桥后获得的成功。所以不仅出于慈爱之心,父辈们有理由对应试苦读、对人为设置考分选拔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产生强烈怀疑。

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了,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还要学得那么苦?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怨声载道的社会情绪迫使文部省在1976年12月18日发布教科答复报告《关于改善小学、中学及高中的教育课程基准》,指出“精选教育内容,旨在实现学生过上宽裕而又充实的学校生活的目标”。这个答复报告直接依从了民众缓解下一代学业压力的诉求,成为著名的“宽松教育”的标志,成为此后主导日本基础教育30年的方针。

“宽松教育”方针下的30年间,日本中央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大体包括:降低教学大纲的标准(缩减课本)、减少规定学时和公立学校去重点化。例如将小学至高中的总课时从5821课时减少至5785课时,《中学指导要领》的册页从261页减少至123页,公立中小学每周上课5天(原本6天),学生报考公立中学不能填学校志愿,只能按片区随机入学等。问题是,这些直接减负的政策手段根本没有达到减负的效果,还产生了系列副作用。

“宽松教育”的三大恶果

公立瘦弱,私营肥满

由于宽松教育政策只能约束公立教育部门,民众的升学需求和竞争态势并没有变化,可想而知,对更有竞争力的教育需求只能通过私营办学机构来满足。原本占据优势教育资源的公立中学只能提供宽松的托底教育,无法为想要上好学的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几乎所有志愿上一流大学的中学生都投入私立中学,随之,没了要读书的学生,公立中学的优质师资也不断流失。以从1960年到2005年考入东京大学的前20名高中为例,私立高中和公立高中,此消彼长十分鲜明。在日本,私立学校的教育费用通常是公立学校的2~3倍。

要考上好大学,仅仅上私立学校还不够,课外补习学校(日本称“学习塾”“进学塾”)专门为应试做好准备,这几乎成为日本家庭的一般常识。根据文部省官方调查,全日本中学生上课外补习学校的比例从1976年的38.0%上升到1985年44.5%乃至1993年59.5%。小学生上课外补习学校的比例也从12.0%、16.5%到23.6%,节节攀升。

几十年来,课外补习产业蓬勃发展,经过一番市场竞争兼并,构成了著名的首都圈“四大塾”格局,由四家机构把持补习产业。由于人们趋之若鹜,“四大塾”各自设置了不低的入学选考门槛,且不说高昂的学费,许多家长发现,如果在家中不做充分的预习准备,连较好的补习学校都进不去。中学期间上不了好的“学习塾”,就很难上好大学。究竟是谁在为国选才?

中产家庭教育负担倍增

“宽松教育”政策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教育供给,日本中产家庭若在子女教育上要求上进,势必付出巨大——经济负担、选择焦虑和全家被裹挟参与应试成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

日本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家庭无疑为上述私营教育机构作出了巨大的经济贡献。在日本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教育支出和补习教育支出从1970年左右开始显著上升,1976年开始实施的“宽松教育”政策完全没有影响到这个上升趋势。换言之,1976至1995的20年间,家庭的教育经济负担没有下降,反而一路攀升,更可怕的是,升学率却一路下滑至1970年后的最低谷。可想而知,在此期间的学生和家庭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大,对家庭经济条件不够好的学生而言,不公平也在扩大。

除了经济压力,“宽松教育”政策整体上降低了必修的教育标准,看似学生有了更大的自由选择学习的空间,其实这个年龄的学生既不充分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社会需求,甚至不够了解竞争游戏规则。自主选择适合的教育资源既超出了学生的能力,也超出了多数家长的见识水平。除非精通教育和社会规则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多数家长在为孩子做学业选择时手足无措,心态焦虑。私营培训机构的营销诱惑、家长间的模仿与攀比、恨铁不成钢和病急乱投医等心态都会造成超量教育、过度补习,结果又加重了一重学业负担——不仅无效,更可能适得其反。

有一系列畅销书名叫《中学生的考试9成靠父母》,非常具体地传授家长应试技巧。日本应试学习之发达,已经不只是学生的事,应试负担已经不可避免地延伸至家长。

国民学力显著下跌、教育负担抑制中产阶级生育率

如果说“宽松教育”政策下,教育供给由公立向私立转移,教育费用更多采取受益者负担原则,只是不同政经路线的变化,全家动员参与培养子女也不是一定有害,那么以下两大弊害足以促使日本政府彻底放弃“宽松教育”。

第一,国民整体学力连年显著下跌。在四年一次的国际PISA标准化测试中,1999年,日本的数学应用和科学素养位列OECD15国第一,阅读理解位列第八;到了2003年,数学跌了5位,阅读理解跌了7位;2007年,科学第六、数学第十,阅读理解已经沦为垫底的第十五位。近年日本国内还有调查称,小学生4人中便有1人弄不清“平均”的含义。“大学生数学基本调查”结果也非常不乐观。日本的高中要为初中补课,大学的第一年要为高中补课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

“宽松教育”政策降低了达标的底线要求,却完全不为最优秀、最努力向学的学生提供国家教育支持,甚至不提供荣誉感——因为宽松教育反对大规模的竞赛、考试和选拔。努力学习、追求出类拔萃得不到承认,宽松无压力才是正当的。如果在达标线之上还想学更多,那就要自己负担所有成本。

第二,我们已经分析了宽松教育政策下家庭支持成了学业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经济水平太低的家庭将得不到入场券,经济水平足够高的家庭可以购买到最好的私立教育,而日本的中产家庭却承受着最大的学业竞争压力,他们本身对下一代也抱有最强的通过受教育来维持阶层或向上流动的愿望。所以,家庭教育成本越高,中产家庭生育率越低。这类使得国家教育供给空洞化的政策最终会抑制中产阶级的生育率,长期动摇国本,很可能是当初政策制定者始料未及的。

三种学业负担根源不同

考试竞争烈度取决于适龄人口数和高教资源供给

政策只能在短期内改变游戏规则(拼才智?拼努力?拼特长?拼体格?拼品德?拼爹妈?)——却无法改变竞争的烈度。1976年至1990年(“宽松教育”政策的头15年)高等教育录取率不断降低,考试竞争变得更激烈而不是更轻松了。1990年以后,录取率却高歌猛进地上升,从60%升至90%以上,什么原因使上大学变得如此容易了?1992年日本18岁人口达到战后第二次婴儿潮高峰后,直至2014年的22年间,18岁人口从205万减少至118万,降幅达42%。此间,日本高校在校生规模却从295万增长至304万。高等教育录取率更是一路攀升至93%,意味着几乎所有申请者都能够被高教机构接纳。日本现今超过40%的私立大学招生不能达到满员,这对于积存基金薄弱、运营高度依赖学费的日本私立大学来说是存亡攸关的危机,近半数大学招生工作本质上从选材变为营销,入学选拔形同虚设。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政府没能适时控制私立高校的盲目扩张,出台限制性政策反应滞后,导致竞争选拔进退失据而饱受诟病。所以,密切观测人口变化,预估并适当地调控教育供给,保持选拔活力和学习积极性才是教育政策的应然。

超量补习的负担要回归教育规律来化解

如何判断补习是否超量?在补习产业高度市场化的今天,摸透了望子成龙、争先恐后心态的商业营销会大大异化家长和学生自己的判断。深度卷入补习市场的家长不由自主地站在了应试主义的一边。

负责任地讲,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始终离不开一对对立统一的命题:从教育者视角来说是“培养”和“选拔”,从学生视角来说是“成长”和“应试”,两者相辅相成。正如日本的历史教训所示,当教育真的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应试压力,却得到了缺乏求知欲和进取心、图安逸不勤奋、害怕担负责任、受不了批评、整体学力跌落的“宽松世代”。所以,在基础教育实践中能取得育人和应试的平衡兼顾就是最大的成功。

超量补习的发生意味着应试压倒了成长,要遏制超量补习就得重申育人和成长的主题,让真正懂得教育规律、怀有育人之心的教师和学校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获得更大的尊重。更重要的是,限制正规学校教育的上限与边界不仅加重了家庭教育负担,还削弱了学校和教师的威信。正规学校教育要能提供足够的学业挑战才不会被轻视。学校和教师要理直气壮地承担更多课业教育而不是变相地把充实、提高的内容转移到课后家庭辅导。每个人学习不同科目的能力不同,心智发展速度不同,兴趣方向也不同,课外补缺、拓展和提高都是自然的需求,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公立学校、公办少年宫及其师资也应该能提供这些教育,如果把这部分空缺出让给私营机构,应试压倒育人就可想而知了。再者,符合选才规律的竞赛、测试要视作国家选才系统的一部分以充分的规模定期实施,既不能泛滥,也不能取消。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回归教育规律,摆正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自己各所应当的位置。

学业挑战未必成为负担,不能因材施教才构成负担

因材施教是最大的教育规律,每个人的学习和成长都是独特的,每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心智状态下能够接受的学业挑战度千差万别。

统一以某种平均水平对待施教势必形成学业负担,在这个方面低于平均水平者感觉吃力和沮丧,高于平均水平者感到无聊和无精打采。在现代学校制度下,一定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多元化发展,成为优质中小学的标志性特征。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擅长的事,鼓励他们投身并乐在其中,“减负”便已经发生。所以,越是那些优质学校素质教育做得越好,学生学习越不苦,并不是无稽之谈。

当然,前两条还是制度上、结构上的问题,这个层面上的“减负”最深入教育内容实质,更需要时间、耐心和爱。减轻学业负担的命题到了一线教师这里绝非单纯地降低学业挑战,而是转化为要实施更好的教育——提升自我的教育教学素养,因材施教,激活学习。

强化公办教育配置,弱化家长和私营培训市场的卷入

对照以上三条,可见日本何以实现了“减负”又反思“减负”。其一,人口减少、高校大肆扩招致使高等教育录取率陡增至90%以上,大批学生入学使得大学失去选拔性,基础教育学习目标松弛,是学习变轻松的决定性因素。其二,日本政府对私营教育机构管制不多也缺乏手段,主要依赖市场机制,长期下来能够提供个性化教育、提高教育水平的机构几乎全部属于私营机构。虽然总体录取率大增,对于希望上一流大学的学生而言,竞争依然激烈,家庭负担、学业压力依然很重。其三,认识到“宽松教育”政策实施过了头,日本政府下决心扭转政策方向,有计划地提升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增加必修内容和学业挑战度。2008年开始,小学课本增加25%的页数被视为转折性标志。

中日两国相似的社会背景,使得日本30多年“宽松教育”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相似性包括同属于东亚儒家传统文化圈具有很强的学历社会意识,家长努力供孩子上学、希望上好学,人口直接影响考试竞争激烈程度。以及经过一段时期经济保持高增长,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家长既希望孩子在学业竞争中优胜,又不希望孩子学习太辛苦,全社会批判“应试”,呼吁“减负”。另一方面,中日政治经济体制不同,政策抓手和落实条件也很不同。我们认为,我国更有可能通过强化公办教育配置来弱化家长和私营培训市场的卷入,在育人和应试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我们还建议全面振兴公办教育,激活公办课外教育,为家长减负,释放中产家庭的生育意愿,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业挑战,同时为国储才选才。

篇7:推进素质教育从减负入手

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是影响素质教育的顽症,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十分关注。

多年来,教育部下发了多个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文件,各地也探索了许多减负的做法,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总体而言,中小学课业负担仍然过重,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在一次关于减负的座谈会上,学生提出:“既然有‘无烟日’,国家能不能设一天‘无作业日’呢?让我们学生有喘息的机会。”与会者无不动容。

减负难,折射出减负的复杂性。有认识问题,有教学水平问题,有考试评价制度问题,还有社会用人的体制机制问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许多省提出对课程、学生作业量、补课等方面的严格管理,表明政府已经切实承担起自己在减负上的责任。要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根据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创新教学模式,给学生留出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应当更多地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如何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家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给孩子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如果学校努力想办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家长却给孩子增添更多的任务,让孩子在各种补习班之间疲于奔命,学生的负担永远也减不下来。

篇8:有效减负, 才能有效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大批的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中等专科类技术技能人才, 就是要让这些孩子们有一技之长, 能有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国家建设的第一线。在职业教育中, 老师们不但要带领同学学习相关的知识、指导同学们完成一定的实践, 在日常教学中还要承担管理责任。很多情况下, 我们的教学人员尤其是班主任会一人兼任这多种任务。工作量大, 内容繁杂, 如果工作方法不当, 自己的身体很容易出现问题。据调查, 58%的教师自我感觉身体状况一般, 18.7%的教师自感身体比较差, 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的教师仅占20%。在繁杂的工作中, 老师们一旦处理不好跟同学的关系, 在管理中就很容易出乱子, 长此以往, 教育质量不降才怪!

因此, 面对这些求知的孩子们, 我们就要不断改进教育管理方法。

先来探讨一下各级各类教育中日常管理的特点吧。

在小学、初中, 孩子们学习的是基础科目, 老师们的中心任务就是教育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健康的人格, 因此, 日常管理需要严谨、细致, 老师深入班级日常管理, 让孩子们在如同父母的关爱中成长。

到了高中, 孩子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同时也面临着升学压力, 开始自觉地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了, 老师们会精心备课, 把主要精力用在教书上了。

到了大学, 学生们已长大成人, 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强, 因此辅导员的工作就是给学生们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建议, 较少参与到具体的班级管理当中。

而作为中专学校, 相当于学生的高中阶段, 同学们却没有升学压力;组织管理模式类似于大学, 孩子们却缺乏足够的自我约束力;在学校学生们不但要学习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习特定的职业技能, 需要一定量的职业实践,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教会他们动脑以外, 还需要教会他们熟练的动手能力, 这是职业学校所特有的。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 在管理上我们既要做好孩子们的良师, 又要做好它们职业生涯的引路人;既要严格管理约束, 又不能太过严密;既要放手让学生发展自我, 又不能太过放纵。管理中如果我们不分主次、事必躬亲, 那我们可能就真成了体力劳动者了。

魏书生老师曾说过, 在他的班上,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副班主任, 担当起一个方面的管理角色。他所带的班的最要紧的一个思维就是凡是老百姓能干的事, 班委不干, 凡是普通班委能干的事, 班长不干, 班长能干的事, 班主任就不干。

魏老师把班里大大小小的日常管理事务分散到具体同学, 充分实现了学生的自治和自我管理, 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也给魏老师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其教育质量大家有目共睹。

那么, 我们中专教师该如何自我减负以求高效呢, 本文提供了几点思路。

一、把班主任从教室中解放出来

我们老师要学会抓大放小, 日常管理工作要靠制度, 靠班级干部, 要让孩子们养成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 不应该过多地由老师来干预, 特殊情况下我们才出面来协助解决。老师们腾出时间来为学生们组织提供足够的社会实践和课外文化体育活动, 把德育工作渗透其中, 逐步强化学生心中的道德约束意识和纪律约束意识, 进而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力。让学生们感觉到我们虽然没有亲临管理一线, 却时时刻刻都在孩子们身边,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我们的教育才更有说服力, 我们的行为才更有影响力, 才有所谓的身教胜过言传。

二、把课堂还给同学们

学生们都不喜欢恪守书本, 都愿意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探索新知识, 学习新文化, 老师不再是单纯教书的先生了, 而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 探索新知的引路人, 课堂是同学们学习的地方, 不是老师们摆架子的舞台。中专学校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掌握相关技术, 以掌握并能应用为原则, 平时我们多进行一些组织教学和教学方法的探讨, 会对开拓我们的教学思路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说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让同学们通过讨论、动手实践、查阅教材等方式解决问题,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方法就很适合中等专科学校的特点。教育就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 当学生们在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不断收获之后, 这些积极的探索和学习的习惯就会形成一种宝贵的品质, 让他们终生受益。

三、对待非常个性的孩子要采取非常规手段进行教育

根据木桶原理, 在班级管理上补缺更能体现教育的效率。实践中我们发现, 老师的很多精力消耗在了一小部分问题孩子身上。从而导致我们老师在管理上的被动局面。我们应该看到, 人各有不同, 有的人好动, 喜欢成为焦点;有的人喜静, 不善言谈;有的人品质不差, 就是不爱学习;有的人非常聪明, 就是缺乏自制力。对于各种各样的性格特点, 我们老师首先要对其进行分类, 采取适当的方法, 充分发挥同学之间帮、传、带的优势, 多组织一些团体活动, 让这些同学通过班级活动逐步融入到班集体当中, 因势利导, 一定会收到比正面教育更好的效果。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讲过一件感人故事:学生伍建的父亲病逝, 家庭欠债, 有了辍学的念头, 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款捐物。假期, 李老师带着学生步行三十多里山路, 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 齐声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泪水长流。

四、加强班级主要班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比如说组织班级干部同学参加一些学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活动, 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 从而可以通过他们更好地落实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更有效地端正班级风气, 带动整体上进。各班班干部同学都是些优秀的同学, 他们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但是他们还不成熟, 甚至自身还有很多缺点, 一开始肯定很难胜任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如果没有我们的正确引导和培养, 班级管理就会上梁不正下梁歪, 就会出现有组织无纪律的局面。因此, 作为班主任, 我们抓大放小是要与加强对班级干部同学的培养相辅相成的, 有了好的班委, 才能引导正确的班级舆论, 才能有效的团结组织全体同学开展活动, 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所谓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 班级干部就是全班的核心, 班干部带了好头, 班里的很多不良现象会无处藏身, 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就会得心应手。

我们期望通过各种形式, 减轻老师们的工作量, 给老师们腾出大量的时间, 以更好地开拓视野, 丰富实践技能, 从而能够更好地带领同学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 教师工作量较大, 蛮干、全干, 不会有好的效果。从减轻老师们的负担入手, 探讨几点提高我们教师工作效率的思路。

上一篇:2024年度林业贴息贷款计划申报数据下一篇:有阳光正能量的句子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