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真实的写作提纲

2024-04-19

论艺术真实的写作提纲(共6篇)

篇1:论艺术真实的写作提纲

目录

 摘要和引言 ………………………………………………………………………… 2 第一章 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含义 ………………………………………………………… 3

(一)事实真实是新闻的本源………………………………………………………… 3

(二)真实性事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

4(三)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的被报道出来………4 第二章 新闻失实现象的原因及危害…………………………………………………… 5

(一)导致新闻失实现象的原因 ……………………………………………………5 1.政治原因的影响 ………………………………………………………………… 5 2.经济原因的影响 ………………………………………………………………… 6 3.社会原因的影响 ………………………………………………………………… 7 4.新闻报道者故意原因的影响 ………………………………………………… 7 5.新闻报道者非故意原因的影响 ……………………………………………… 8(二)新闻失实的危害 ……………………………………………………………… 8

第三章 维护新闻真实,防止新闻失实际…………………………………………… 9

(一)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9

(二)培养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10

(三)加强受众对媒体以及新闻工作者的监督……………………………………… 10

(四)加强新闻工作的规章管理制度 ………………………………………………… 10

(五)加强法制教育,尽快出台有关新闻造假的相关法律 ……………………… 11 参考文献 …………………………………………………………………………… 12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摘 要

当今社会由于一些媒体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虚假新闻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本文针对虚假新闻泛滥成灾出现的原因及危害进行分析,强调了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同时作为新闻线索提供者、新闻编写者,以及新闻把关人应积极维护新闻写作的真实。

关键词:新闻 真实性 新闻失实 新闻工作者

引 言

新闻事业一直以来都有着极强的社会功能,并且影响深远,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指新闻事业对人类、对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即新闻事业满足社会需要的效能。它包括: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和刊播广告五种功能。所有从事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等“传媒人”都有深切的体会,写作与采访之间的关系非常特殊,就是采访期间掌握的素材和细节越多也越全面,在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这种情况下,除过筛选那些特别有价值的部分作为新闻稿的主要内容外,还要十分注重素材和细节的“留精去杂、保真抛虚”。虚,是指所的反映,是对客观所发生事件的写真。虽然新闻的形式千变万化,但是其对真实性的要求是恒定不变的。所以说在新闻报道中,真实性密切地将事实与新闻联系在一起,使主观与客观达成统一。与此同时,新闻的报道应该是多层次的真实,所以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时要对事实进行整体的综合、概括与分析。使得新闻的现象事实与本质事实、微观事实与宏观事实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新闻就能更加符合客观事实,最终使得新闻的真实性达到更高的层次。

(二)真实性事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

由于真实性对于新闻存在和发挥影响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它成为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工作做中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成为了传媒取信于广大受众的关键。无论是国内或者国际新闻界都把新闻的真实性挡在至关重要的位臵上。1948年通过的《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报业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准确,不能任意扭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全国记协1997年第二次修订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第四条就是“维护新闻真实性”。由此可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新闻工作者必须通过对事实的报道揭示该事实发展的原因以及本质。

(三)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的被报道出来。

大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1958 年“大跃进”时期的高指标、瞎指挥和共产风,新闻报道上公开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放卫星,钢铁元师升帐,超英赶美等等。在“左”倾冒进思潮的影响下,当时的新闻界对经济建设的成就报道严重失实。1966 年至1976 年10 年“文革”期间。开始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接着大抓走资派。后来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夺了党的新闻事业领导权,他们便乘机大打出手,颠倒黑白,无中生有,疯狂进行反党反人民活动。一个时期以来,假话、大话、空话、套话的消息、文章充斥了报纸和广播。当时,在新闻界流传着一个顺口溜说:“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这成为了中国新闻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

不仅在中国的新闻史上有过这样的不光彩的一面,国外也出现过这样的失实报道现象。1999年至2000年间俄罗斯发生车臣战争。为了保卫国家与民族的安全,俄罗斯政府出兵打击车臣非法武装分子。但是西方媒体基于他们的“人权价值观”,在所谓的“人道主义干预”的意识形态指导下对车臣事态的发展进行了不少的报道。在这些报道中西方媒体带有不少明显的政治倾向,导致新闻的失实,有些甚至是假新闻。

2、经济原因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我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极大地激发了我国报刊业的活力,但也同时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媒体激烈的市

乐性、轰动性、可看性,而不愿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对于新闻事实本身的深入采访、探究与细致观察上,以至于为了一己私利,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编造假新闻。又为了迎合不正之风,不惜主观片面,牵强附会,大肆渲染,造成新闻严重失实。

5、新闻报道者非故意原因的影响

这类的失实大多是因为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而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导致的新闻失实。如一些新闻工作者缺乏调查研究的作风。有的采访时不全面调查、不做充分准备,只听一面辞,不对比、不核实,从而造成失实。给宣传工作造成了障碍。又如,对材料缺乏认真核实和斟酌。轻信或误用间接材料,不深入群众中,不去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偏听偏信,主观武断。遇事只问当事人,就事论事,也不向周围有关人员查询核实,使得很多新闻因未能直接进入现场并与采访对象接触而失真。

(二)新闻失实的危害

新闻媒体在受众的眼中是尊重事实、客观公正的社会组织。新闻报道是为全社会服务的。新闻媒体在一些事情上虽然没有裁决权,但它可以依据事实仗义执言,揭露事实真相。所以说新闻的真实性对公众来说很重要。一旦出现大量的失实报道,使新闻成为了造谣、欺诈,那么媒体的公信力度就将下降。这样受众对媒体产采取不信任的态度,甚至对一些真实的报道也将信将疑,那么这样的新闻媒体就失去了受众,也失去了其

(二)培养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既然肩负着新闻传播的责任,就要做到既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又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使我们对新闻的发展环境具有更强的责任感,,能够更好的维护新闻事业的发展。实践反复证明:靠弄虚作假来扩大宣传效果,其效果适得其反。要收到真正的宣传效果。惟一的办法是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坚持真实,坚持真理,才能赢得人心。因此拥有社会责任感能够使我们直面读者,能够真正客观的表达新闻的真实性。

(三)加强受众对媒体以及新闻工作者的监督 鼓励受众积极举报造假者。依靠基层受众的及时举报, 对蓄意制造假新闻或不实报道的个人,以及发布不实新闻的媒体,视情节轻重予以追究责任,并向群众反馈处理意见,表明与不实报道进行坚决斗争的决心。

(四)加强新闻工作的规章管理制度

要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新闻工作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好新闻从业人员,防止虚假新闻。实践证明:把思想道德教育、职业培训与新闻战线的整体管理、各新闻单位的内部管理相结合。加强和完善体制、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内部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新闻工作运行机制,是防范虚假新闻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假新闻无见报的可乘之机。要着力健全制度,强化自律,完善制止虚假新闻的长效机制,从采访、编辑、校对、0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8 [2]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 [3]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3 [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

篇2:论艺术真实的写作提纲

艺术界的问题应该通过艺术界的自由讨论来解决,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也是如此。

艺术真实就是在坚持生活真实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合理的联想、幻想、想象、虚拟,进行“任意”地编造和虚构。编造和虚构的东西,有时甚至可以违背现实生活的常情常理。一般来说,艺术,分为绘画、雕刻、建筑、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电影八大类。前七大都有渊远的历史可循,唯电影是近代才增列的。

文学是美的艺术,也是“真”的艺术。这里所谓的“真”是指文学应当追求艺术的真实性。所谓艺术真实性,就是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生活真实就是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对文学艺术来说,生活真实是基础。这是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造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鲁迅是一位文学大师,它的很多作品如《社戏》、《故乡》、都来源于他幼年的生活经历。如果没有真实的生活经历或生活中的见闻,相信鲁迅是不会写出这么深刻、动人的作品的。

虽然,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生活真实并不等于艺术真实。这是因为,生活与艺术之间总有一段距离的,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要经过作家头脑的加工提炼,要有艺术实践活动。有些作者虽然把自己经历的最悲惨、最痛苦的事写上来,但却没引起读者的共鸣,原因之一就是没对生活素材要做分析鉴别,而是照搬全抄。我有位同学曾经写了一片作文,叙述了自己生病做手术差点死掉的事,结果老师的评语却是不真实、有抄袭之嫌。我的同学很气愤:我谢的是真的,老师却说我虚构,我前面的同学的明明是虚构的,老师却说她写得真实感人···

我听了,感慨颇深,照搬某个生活场景也可能显得不真实,因为那只是繁杂生活中的个别现象,并不能整体生活的本质,而只有具有生活代表性的作品才能让人感到真实。著名剧作家曹禺在话剧《王昭君》中,虚构了孙美人的形象,新皇帝因为先帝托梦说孤单,就下令赐死孙美人为老皇帝殉葬。王昭君从孙美人的悲剧命运中看到了后宫嫔妃的凄凉下场。试想,如果没有虚构的孙美人形象,王昭君下决心自愿嫁给匈奴单于,且远去数千里之遥,一辈子不能回中原,她的心理依据是什么?剧中孙美人的出现,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因此,孙美人虽然是虚构的人物形象,但却真实可信,且具有典型意义。所以,我们必须深入生活,学会提炼生活,抓住生活的本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赋予文学作品更强大的生命力。

另外,有一点很重要,艺术真实总是高于生活真实的。因为艺术真实是带着作者主观倾向性的生活真实,它是经过作者加工提炼后的生活真实。就说《西游记》吧,大家会理所当然的认为那是假的,因为那些妖怪、菩萨在现实世界是不可能有的···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西游记》是作家在坚持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幻想而虚构、虚拟的作品,目的是曲折地表达作者对现实污浊世界的憎恨、反抗及作者的人生理想,在这一点上来说,它的确是表现出了某种艺术上的真实,并比所谓的全体复制的生活真实更有意义。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艺术真正的高度。

篇3:论艺术真实的写作提纲

一、基于生活的真实创作

红豆自古以来就是爱情的象征, 王维有诗云:“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作者将小说以红豆命名, 暗示了小说的主体是爱情。但为了服从集体话语, 代表个人话语的爱情, 其悲剧命运是注定的。小说讲述了革命工作者江玫大学时代与富家公子齐虹之间的爱情悲剧。

江齐二人的爱情悲剧也同样遵循了宗璞真实创作的原则。一开始二人对“自由”含义的不同理解并没能引起江玫的注意;齐虹的“我恨人类!只除了你!”使江玫对他的人生观产生了怀疑;由萧素引发的关于革命信念的争吵将二人阶级观念的差异拉出水面;江玫对革命的逐渐领悟加深了她与齐虹间的隔阂;萧素的被捕和父亲真正的死因坚定了江玫革命的信念, 使她最终选择了革命放弃了爱情。“时间并没有给它们留下一点痕迹——江玫知道这里面有多少欢乐和悲哀。她拿起这两粒红豆, 往事像一层烟雾从心上升起, 泪水遮住了眼睛。”在小说的伊始, 也就是故事的结尾, 宗璞本可以写, 江玫从此投入了革命事业, 齐虹仅仅是年轻时的回忆, 这段不正确的爱情使江玫明白了革命的本质。但是“《红豆》还想写人的性格上的冲突。这种冲突不是环境使然, 而是基于人的内心世界。”宗璞基于对自己内心的忠实, 将情节设定为八年后江玫不但没能忘记还依旧触景伤情。“使人疼痛的伤口”, “脸色刷地一下变得惨白”, “泪水遮住了眼睛”, 这些充满悲剧色彩的语句无一不牵动着读者的心。单单结尾的一句:“江玫果然没有后悔。”并没有多大的说服力。爱情所扮演的角色占据了上风, 伟大的革命事业似乎只充当了配角, 这是不被允许的。所以《红豆》被批评家们称为“毒草”, 认为宗璞对资产阶级的丑恶反思的不够彻底, 思想不正确。

二、细腻的笔触引发读者共鸣

《红豆》的语言格调, 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时而温婉浪漫, 时而欢快流利, 时而深沉凝重。读到江齐二人初见部分时的感觉, 就好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懒懒地倚在沙发里, 一个人坐在你的对面讲故事, 娓娓道来:“她走在两排粉妆玉琢的短松墙之间, 简直想去弹动那雪白的树枝, 让整个世界都跳起舞来。她伸出了右手, 自己马上觉得不好意思, 连忙缩了回来, 掠了掠鬓发, 按了按母亲从箱子底下找出来的一个旧式发夹, 发夹是黑白两色发亮的小珠串成的, 还托着两粒红豆, 她的新同屋萧素说好看, 硬给她戴在头上的。”这是非常传神的一段描写, 阅读的时候完全可以将画面想象出来, 只有真正经历过少女时代的人才能将少女的纯情天真羞涩描写的这样真实细腻。这种细腻的浪漫也只有女性作家才能这样信手拈来。二人定情时的格调是欢快幸福的:“和暖的春风和他们作伴”、“绿的发亮的垂柳向他们摆手”, 这种活泼的语气十分具有感染力。到了二人闹矛盾的时候, 作者又立即换上了凝重的格调, 读者也随之陷入了紧张的气氛中。“江玫咬着自己的嘴唇, 几乎咬出血来”, “不一会儿, 江玫的头发散乱, 那红豆发夹落在地下。马上被齐虹那穿着两色镶皮鞋的脚踩碎了, 满地散着黑白两色的小珠。江玫觉得自己整个的灵魂正像那个发夹一样给压碎了。再也没有一点力气, 屈辱地伏在桌上哭起来。”一部好的文学作品, 要能打动读者, 与之产生共鸣。宗璞成功地做到了这点。这与她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社会人生的独到见解是分不开的。

三、独特的人物形象刻画

《红豆》中人物的刻画很有特点, 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不是独立的, 三个主要人物互相影响, 互相评价, 互相总结彼此的特点。想要了解一个人物的全貌只看他自身的部分是行不通的。就拿齐虹来说。单独对他的描写, 多是外在的, 有些隐晦的暗示。在江玫的眼中, “世界对于他, 仿佛并不存在”、“有一种迷惘的做梦的神奇”、“仿佛现实这时才在他眼前打开似的”, 只读这些, 难免会有一些疑惑,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种神秘感。作者借萧素之口解答了这些问题。文中共有三处萧素对齐虹的评价:“自私自利的人, 什么都不能让他关心”;“齐虹憎恨人, 他认为无论什么人彼此都是互相利用。他有的是疯狂占有的爱, 事实上他爱的还是自己”;“齐虹的灵魂深处是自私残暴和野蛮”。读到这里, 齐虹的人物形象才完整。

为了人物形象的丰满, 除了语言和心理的描写外, 宗璞还运用了许多细节的衬托。例如小说中, 江玫始终面临着友情和爱情的抉择。一边是像明灯一样的革命道路的领路人萧素, 一边是像空气一样不可缺少的爱人齐虹。作者在描写二者的区别的时候没有局限于江玫一个人的视角, 而是从各个方面显现出二人的区别。与萧素在一起的时候江玫看的是“方生未死之间”、《大众哲学》, 朗诵艾青的《火把》, 参加游行。与齐虹谈的是贝多芬和肖邦、苏东坡和李商隐、济慈和勃朗宁, 看《呼啸山庄》, 钟爱童话《潘彼得》, 逛颐和园。作者从生活的种种细节衬托出二者政治立场的截然不同。

四、结语

在集体话语与个人话语激烈的冲突下, 宗璞勇敢地坚持了自己的创作信念。基于生活的真实创作, 细腻的文字, 独特的人物刻画将《红豆》与同时期的作品区别开来。作者曾说:“文学必须真实地反映人生才能获得自己的生命。”正是这种宗璞式的写作理念, 作品中人物的艺术生命力才得以展现。

摘要:在50年代政治一体化的环境下, 集体话语与个人话语的矛盾显现出来, 众多作家纷纷放弃个人话语, 主动皈依于集体话语以表立场。《红豆》虽然也没能摆脱爱情和革命对立的模式, 宗璞仍尽力还原文学的真实性, 使她的文字基于生活而不是基于对集体话语的揣摩与想象。通过对作者艺术手法的研究可以发现其创作的独特性。

关键词:《红豆》,宗璞,革命,爱情,集体话语,个人话语

参考文献

[1]王小平.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宗璞[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2]宗璞.红豆[M].广州:花城出版社, 2010.

篇4:论真实的写作与写作的真实

【关键词】真实的写作;反思;重建;写作的真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36-02

【作者简介】钮勤章,江苏省教育学会民办教育专业委员会(南京,210019)秘书长,高级教师,首届全国学术先锋人物,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对象,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真实的写作,是基于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写作,或者说是现实在心灵世界的真实而独特的感受、是思辨后的文字表达,其最显性的特点是真情实感。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可在现实的写作实践中,却是“很难很受伤”。主要症状在以下几个方面:课文分析与写作教学的脱节,基于“读”来分析作家们倾注在课文里的思想,而忽视了与“写”的联姻,往往造成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而无法延展到“用”的高度;学生的生活面狭窄,生活素材欠缺量的积累导致文章质的提升的虚空;真实的写作,需要创新的教学形式,而实际中的作文课堂教学往往刻板而单一;真实写作的源头活水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可生活中并不缺少写作资源,而是语文教师缺乏开发的意识与能力。这几点,或为我们写作教学中典型的问题,基于“真实的写作”的需求,教师要在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一个个地攻克,重建“写作的真实”。

一、真实的写作,与读相伴,吸纳丰厚的养料

对于读与写,叶圣陶先生是这么理解的:“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要做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的公民,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比任何时代都重要。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叶圣陶先生说得很明白了,读是解码,写是编码,最终都是通过人们的大脑来输入与输出。而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叶圣陶先生强调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他认为“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须好好教阅读课。譬如讲文章须有中心思想。学生听了,知道文章须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说:‘我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如果教好阅读课,引导学生逐课逐课地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

其实,读的最终意义,就是为了说与写。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取大量的信息,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古代有一种人叫“掉书袋”,指的是那种读了很多书、学识渊博,可是却不会运用这些知识的人。这种“掉书袋”的人是与我们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背离的。那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得来的信息呢?我以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后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这是了解文章内容;第二个问题,怎么写的?这是思考文章的结构;第三个问题,若自己去写,怎么写?这是阅读再创作。学生每天阅读之后坚持思考这三个问题,并竭力给出答案,不到一个月,写作必有收获。

二、真实的写作,是由真情实感支撑起来的

我觉得真实的写作之“真实”有两种理解,首先是真情。所谓真情,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抒发的真挚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当下中学生作文最缺的就是真情。文章以情动人,这是不二法则,即便是一些思辨性强的论说文,离开了情的润泽,也不会成为交口称颂的好文章。我们学过的课文就是很好的例子,古代的《过秦论》《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都是典范的说理文,均饱蘸激情或深情,这样的激情或者深情,跨越时空,绵延至今。如何真正意义地表现真情呢?请看下面片段。

我永远记得这老房子,记得她的每一个细节。灯绳还是那样别致:客厅的灯绳上挂了个袖珍酒瓶,大屋的灯绳上有个小药瓶,这样屋里再黑也能摸到,心里头踏实。小玻璃柜里还摆着巴掌大的大象和孔雀,那是已离去的姥爷当年用捡回来的贝壳粘出来的。……玻璃夹板里有我从小到大的照片,狼狈的、生气的、大笑的,全是我成长的足迹。它们都静静地躺在那里,伴着书柜里泛黄的旧书页,散发出亲切的味道。

这个片段读来不会有矫揉之感,原因就在于作者写的是身边的事情、实在的事情、自己经历的事情,选取自己曾经熟悉的老房子,那里留存着作者的生命,回忆的点点滴滴,每一个物件,都流淌着作者的真情。有了真情,自然会感化人,感化人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其次是实感。所谓实感,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以及真切体验。这是考验学生对于生活的态度。没有生活的积累,肚子里没有材料,写的时候就只能胡编乱造,谈何真情实感?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并感受生活,提炼生活中看似琐碎却值得表达的那份真实的感受。且看下面片段。

从此,父亲日日都得带着那根扁担,去砖窑厂挑砖,每每夜间回来也总是这幅情景。再后来,我稍稍长大,父亲和他的那根扁担终于可以在家里歇上一段时间了。直到我上小学,父亲的扁担再一次随父亲“出征”了,父亲和它成了我的专属“交通工具”。那时,看看四周,别人家的孩子被父母抱着、背着,我却被父亲的扁担挑着,有着说不出的兴奋。每当看见别的孩子羡慕地望着我和父亲,我总是高傲地抬起头回敬一个蔑视的眼神,心里的小九九甭提有多爽。

这段文字,叙述自然纡徐,感情有声有色,读来却感人至深!何由?作者把日常生活的经历,内心的感悟,化解为感动的素材,满满地贮存在大脑;作文时借助一根扁担,展现父爱的伟大。这份伟大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生活的细节,把真切的感受传达给读者。

三、真实的写作,需要新颖别致的作文课堂

传统的作文课堂刻板而单一,很难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真实的写作需要创新的教学形式,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使其积极主动地展开写作。我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就极力采取新颖的教学形式。比如课堂上设计“打擂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争擂主”“当裁判”的过程中,喜欢上写作。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步,设擂台。由教师设计好作文题,向班级学生公示。

第二步,打擂台。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作文,之后教师公示作文评价标准,主要从语言、内容、结构、思想四个维度来制定简洁的评价标准;并且依据实际需要,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员合议作文,人人轮流朗读,对照标准进行评价与推选,每组推荐一名学生,由该学生当堂朗读。展示之后,由语文课代表主持,通过全班学生的评议,共同确定打擂台的两位终极擂主。两位终极擂主再次分别朗读自己的文章。

第三步,学生评。由语文课代表记录,先由各小组自由点评合议,教师巡视指导,达成本小组的共性评价,逐一发言。教师汇总评价。

第四步,教师评。教师对这一活动进行整体点评。

最后一步,宣结果。教师综评之后,进行举手表决。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是幕后的导演、服务者,自始至终指导但不干涉擂台的比赛。

四、真实的写作,考量着语文教师开掘写作资源的深度与广度

目前,作文教学的瓶颈之一,可能就是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冷漠”。其实,生活才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最为宝贵的且永远开发不尽的资源,但生活中有许多值得体味的闪光点,如果不留意,就会稍纵即逝。作为教师,我们要指导学生关注生活,引导他们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火花”,激发一个个“触情点”撞击心怀。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个不错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组建“记者团”,每名成员要写采访笔录与随感,然后利用语文课前的3分钟,每堂课交流一次,以此来了解我们身边的、社会上的当天发生的好人好事、新人新事、奇人奇事等,看来的、听来的,都可以拿来交流,对于优秀的“报道”则可以刊登到黑板报、班级自编的小报,或者送交学校电台,供学校选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与一些报刊社联合组织学生记者团,及时推荐优质稿件进行发表。通过这种方法语文课堂有了生活的元素,久而久之,不仅仅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也是一种督促,促使他们思考生活与积淀生活中美好的情感,自觉地养成一双锐眼,及时准确地抓住这些闪光点,储存起来,慢慢发酵为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要上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让开掘课程资源成为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新课改物态化的呈现,基本都回归到课程的建设,基于语文的新课改更多呈现出课程的建设与使用的变化。

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语文的课程改革成败与否最终得看语文教师对于课程的建设与使用的水平,教材的专业性决定了教师的专业性;新课程时代,人人都应该具备建设个性化课程的本领。作文课也应该上升到课程的高度来建设,语文教师要善于开挖资源,创新作文课程,上出一堂堂凸显学生主体价值的、新颖别致的语文课来。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篇5:“真实的写作”中悖论(定稿)

目前,关于“真实的写作”有两个研究角度,一个是从写作行为的真实性角度研究,比如李海林老师的《论真实的写作》,另一个是从写作内容的真实性角度研究,这是大部分该题目研究者所选择的角度。应该说两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应用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的时候,我们碰到了许多难题,产生了一些困惑,细细思之,发现“真实的写作”中存在着悖论,殊难解决,在此提出,求教于方家。

有必要说明的是,平时的作文训练跟考场作文比,要求相对宽松一点,“真实”的程度可能大点。本文要论述的“真实的写作”中的悖论仅指考场作文的写作。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考试是指挥棒,考场作文的写法指引着平时写作训练的大方向;二是因为考场作文作用特殊,与考生的利益关系密切,攻破了这一点,其他写作的真实性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一、“言语环境”中的悖论

李海林老师在《论真实的作文》一文讲到,所谓“真实的作文”是指考生写作要有真实

①的言语环境、真实的言语任务和真实的言语成果。我们认为,对于考场中的考生来说,真

实的言语任务就是向批卷教师“示才”,尽可能得到一个高分;真实的言语成果就是得到一个分数;真实的言语环境就是考试。如果我们的说法成立,那么在考场中,这三者都具有了双重性。

首先,从“真实的言语环境”说起。什么是“真实作文”的言语环境呢?李海林老师认为指的是真实的对象、真实的情境和真实的自我体验。下面,分别就这三个方面的双重性进行分析。

第一,考场作文“真实的对象”应该是批卷者,而作文题目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写作对象,仅管所暗示的写作对象是不明确的。因为选什么题目来写,本身就意味着有某种写作的需要,已选择了对象。所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对象(读者)“制约着写作者所写

②文章的写作目的、文章主旨、选择材料、布局谋篇和运用语言等”。而考场作文,题目是出

卷者钦定的,考生不得不写给批卷者看。考生知道,给编辑部,给市长的一封信,不是真的给编辑、市长看的,而是只给批卷者看的。同时,考生也不指望自己的“大作”能面世,让广大读者或某种读者来阅读,但他必须装作像是写给广大读者或某种读者看的。考试题目本身就导致了考生写作对象的分裂。

第二,就“真实的情境”而言。考场中考生的“真实的情境”是为了考试取得高分,向批卷者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根据给定的题目写一篇作文。同时,作文题目又设计了一个情境。比如“心灵的选择”,为了写好这篇作文,你的“心灵”必须先“选择”离开考场,进入题目为你设计的(类似的)情境,在那个情境你会有什么所思、所感、所为,即使你从没登过雪山,此时也必须在想象中到了那里,面对垂死的他人,拷问自己的心灵。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是指考生要进入作文题目设计的情境。考试虽然很紧张,但考生此刻必须放飞心灵,让心灵去旅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即使所命题目设计的情境非常贴近考生生活,但生活

③化的写作允许作者“查资料,搞调查,了解个体情况,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亲身体验”,而

考试时,考生必须在特定的地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规定字数的文章。可见,考生真实所处的情境与他所要写的题目所要求的情境存在双重性。

第三,就“真实的自我体验”看。我们批评考生的作文“假”、“大”、“空”、“废”,批评考生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似乎没有写出自我真实、独特的体验。然而,从大的环境看,考生基本上在同样的时间起床,同样的时间吃饭,同样的时间上课,读同样的课本,完成基本同样的作业,考同样的题目,同样的时间放学,晚上同样要自修,同样的时间睡觉,周末、寒暑假同样要补课。我们希望这些过着“千人一面”生活的考生写出“千人千面”的作文是不是缺少现实基础,要求太高了点儿?而且,考生也知道写作文要讲创新,要别出心

裁,要与众不同,于是,他们会认为写身边的生活恰恰容易造成与众“同样”,于是他们就开始“编”,各人思维不一样,所编的东西的应该各有千秋吧。可悲的是,考生就是编也编得差不多。这种集体无意识,思维的模式化、僵化是怎么造成的呢?发人深思啊。当然,考生编的水平也有不同,有的一眼就能看穿,有的看不出“斧凿”痕迹。其实,很多时候,就单个考生作文看,批卷者基本上看不出他们的内容是编的。只有在许多考生编得都差不多时,批卷者才敢断定其中有一部分考生的作文肯定是编的,于是,可能有的批卷者就认为凡属“此”类的作文都是编的,不管它是否真的是编的,全都一棍子打死。不管是考生真实写成“千人一面”也好,编成“千人一面”也好,我们都能看到考生“千人一面”的生活与考试“千人千面”的要求之间的错位。

其次,说说“真实的言语任务”。“真实的言语任务”指真实的写作目的(或者写作动机)。写作应有真实的目的,或交流思想,或交流情感,或交流信息,而考试写作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尽可能地得到高分。

再次,说说“真实的言语成果”。“真实的言语成果”是指作者与读者交流思想后的收获,交流情感后的心灵变化,交流信息后个人信息的增加。而考试写作的成果似乎只是一个分数。

综上所述,我们要说的第一个悖论是:考试需要考生写出真实的作文,但考试作文本身就有悖于“真实”。

二、“文体自选”中的悖论

开头讲到,关于“真实的写作”有两个研究角度,这两个角度对“真实”的内涵有各自的理解。李海林老师认为“真实的作文不是指写的内容的真实性,而是指‘写作’这个行为

④的真实性”,可谓高屋建瓴,见解深刻,但其中“真实的自我体验”一项也许应属于“写的内容的真实性”方面。许多研究者认为“写的内容的真实性”是“真实的写作”的内涵全部或之一。前者如胡辉、卢中华、宋丙之等,认为所谓“真实”,就是指的作文中所有信息,包括取材、叙事、抒情等都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后者如廖圣河、赵成芹等,认为“真实”包含的第一层意思就是“素材真实,就是作文尽可能的展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同时,又

⑤强调“真实作文不等于记实,应允许考生对生活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补充或虚构”。

对“真实”的不同理解,意味着不同批卷者在面对同一篇作文时可能作出是否真实的不同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之一是对考生所写文章“文体”的判断。

现在的话题作文基本上规定“文体不限”。作为批卷者,拿到考生的作文时需要对考生写的文章到底是纪实文,还是创作的文学作品有个判断。有些作文,如果批卷者把它当作纪实文看,而不是当作文学作品看,那么就会大大的冤枉作者。比如2005年的一篇差一点被评为不及格的高考作文《敢小瞧老娘我吗?》,文中的“我”应当是作者虚构的一个人物,如果我们把“我”当作者看,认为作者在三年时间里多次跟男生上过床,到广州打过工,两次给老板当过“二奶”,那真是大错特错了。“考生明明写的是小说,阅卷老师偏偏按纪实文

⑥解读;考生用了反讽手法,阅卷老师偏偏认为这是考生自己的思想”,这难道还不错吗?

“艺术真实并不要求艺术拘泥于个别事实,而是指艺术品要包含真的理性内容,即是艺术品

⑦要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人类的理想和愿望以及人生的意趣与真谛。”文学创作鼓励作者

发挥想象力,允许虚构。赫兹里特认为:“诗严格地说是想象的语言;想象是这样一种机能,它不按照事物本相表现事物,而是按照其他的思想情绪把事物糅成无穷的不同形态和力量的综合来表现它们。这种语言并不因为与事实有出入,而不忠于自然;如果它能传达出事物在⑧激情的影响下在心灵产生的印象,它就是更忠实和自然的语言了。”小说中的“我”不是作

者,这已是常识。既然诗人、作家可以虚构,那么考生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况且新课标“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让学生“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学写小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如果命题规定考生写一篇记叙文,那么就要清楚叙事类散文和小说都属于记叙文。因为,记

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按照表达方式分类的,而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是按照文体功能分类的。如果我们判断考生的作文是篇小说,那么不管他所写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过没有,只要其作文内在的情感逻辑能自圆其说,具有情感的真实性、想象的真实性,那么它应属一篇“真实”的作文。

“文体不限”给批卷者判断考生所写文章的文体属性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批卷者在判断考生作文文体上的困难,也许像1998年全国高考卷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或《战胜脆弱》)明确要求“举出实例”,“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或像某个地方某年中考作文题明确规定“必须写亲身经历的事”,或者在试卷的一个角落留个空格,让考生注明自己所写的文体,或者其他方法。

不管怎样,就考试作文“文体不限”的要求来说,对于“真实的写作”存在着一个悖论:有的作文当纪实文看则假,当文学作品看则真。

三、“真实”中的悖论

在“心灵的选择”时必须选择善;在讲到“诚信”时,必须选择崇尚诚信;有脆弱必须战胜之,绝不能倒下,一蹶不振。这些题目,考生都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当代社会假话、假新闻、假药、假论文、假货充斥,而一个省几十万考生,一般说来,多多少少有不好的人、不讲诚信的人、脆弱的人,而如果所有考生都说自己是善的、诚信的、坚强的,那么我们教育者是不是就可以欢呼庆贺了呢?而如果出现一个考生自认自己的是“不讲诚信”的,批卷者必将给他的作文打低分,严重者移交有关部门处理。我们谁都不相信考生一走进考场就都成好人了,都讲诚信了,都能战胜脆弱了,谁都不相信“考试”成了“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可是我们谁都不会容忍那么一两个说出真话的考生。是我们在逼着考生说谎吗?是不是我们口上说要他们写真实的作文,而行动上却在打击考生写真实的作文?

“谈读书”,考生在考场作文中可能写读书的好处N条,读书作用无穷大,可是一出考场可能就把课本、练习、试卷都烧了,庆贺终于“解放”了。但如果考生在考试时,写读书无用论,读书枯燥论,读书误人论,你作为批卷者,会打几分?“真实的写作”需要面对的不只是考生,还有我们教师。我们真的做好接受“真实的写作”的准备了吗?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胸襟接受考生的真实写作吗?

另外,李兴旺从伦理学角度否定了写作做到“完全真实”的可能性,指出,“由于‘角色’的限制,任何人在任何场合说出来的都大约不会是他内心的完全‘真实’的想法,而他

⑨内心的‘完全真实’的想法又是永远也不会给任何一个人吐露无遗的。” 在鼓励学生说真

话,抒真情的同时,他强调“必须对学生在表达‘自由意志’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加以有

⑩效的引导”。可见,从写作内容角度提倡写“真实的作文”是片面的,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药,只是治病之药的一种,需要搭配其他药品一起使用才好。凡美必真,而真未必美,也未必善。如果只是一味的倡导“真”,使考生误认为凡是真的,就是美的,善的,那也可能会使考生走错方向。

我们要说的第三个悖论是:教育者表面上要求考生写出真实的作文,某处程度上又在打击考生写出真实的作文;“真实的写作”的要求中本身就有不真实的成份。

知道“真实的写作”如此之难,我们教师,特别是选拔性考试中的作文批阅者,也许会对考生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同情。作为教育者,我们对自己也可以少一份无谓的自责。要真正实现“真实的写作”,也许应该从改变教育理念、教育评价机制、教学模式等做起,“真实的写作”将伴随着这些改革的进行而逐渐拓展它的生存空间。

陋见未必正确,更多只是表达我们的一些困惑,诚盼大方之家指点迷津。

注释:

①③④李海林.论真实的作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5):1-2

②游来林.试论读者对写作中几个主要环节的制约[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5-66

⑤廖圣河.引导考生写出真实作文[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第9卷第2期:62

⑥任金璧.高考“另类”作文的审视与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2006,(9):7

⑦柯秀经,邱珂,蔡志敏主编.美学原理[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53

⑧赫兹里特.泛论诗歌.见原:社科院外国文学究研所.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255)

⑨⑩李兴旺,作文教学的“真实”问题[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1):52-53 参考文献:

[1]韩军.反对“伪圣化”[J].教师博览,2000,(2)

[2] 苏建梅.交流·体验·真实——谈作文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5,(5):270-273

[3] 储开华.缘事而发源清水长——也谈“真实写作”[J].语文学习,2006,(10):11-12

[4] 谢贤扬.用人性的本真表达生命的真实——谈作文教学中的母语习得[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20-123

[5] 李晓风.真实——作文的生命[J].黄山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第5卷第2期,31-32

[6]陈高林.写“狭义真实”好,还是写“广义真实”好一一中学作文教学的一点试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116-118

[7]柳春生.文学写作是如何从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1):42-44

[8]赵成芹.浅谈学生作文中的“真实、虚假、虚构”[J].保山师专学报,2006,(1):74-75

[9] 宋丙之.真实作文的判断[J].今日南国,2008,(11),79-80

[10] 卢中华.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J].现代技能开发,2002,(2)

[11]胡辉.论考生作文真实表达的实现[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5,(3)

篇6:论文的写作提纲

作者在编制写作提纲时所拟定的标题,既可能就此便被确定下来,最后成为文章的标题,也就是说,写作提纲中的标题同论文定稿后的标题完全相同;也可能要经过加工、润色,才能用做文章的标题,提纲上的标题同论文定稿后的标题有所不同;甚或在起草、修改文章时,随着认识的深化和文章内容的调整,作者感到标题也需要重新考虑,最初拟定的标题同最终确定下来的标题完全不同。

一、拟写论文写作提纲,首先必须了解论文写作提纲的构成。

一份完整、正规的论文写作提纲,应由以下项目构成:

(1)标题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名称,也是文章内容的标示性语句。

论文作者为论文拟定标题,一般

可以着眼于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这样,论文的标题也就相应地形成了两种类型:

一种是揭示课题的标题。

这类标题所反映的只是文章所要证明的问题,而不涉及作者对问题的看法。

论文标题多为揭示课题的标题。

另一种是揭示论点的标题。

这类标题直接反映作者对问题的看法,或者说标题就是对文章的内容要点的概括。

揭示论点的标题虽然不如揭示课题的标题用得那么普遍,但也应当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标题形式。

除了上面两类单行标题之外,学术论文还经常使用双行标题。

有的双行标题中的正标题标明论点或与论点有关,副标题着重揭示课题或与课题有关。

(2)观点句

观点句也叫论点句或主题句,简单地说,所谓的观点句就是概括全篇文章的基本观点

的语句。

把文章的基本观点写在提纲中,落实到书面上,不仅有利于观点的进—步梳理和明确,而且能够有效地防止“写跑题”,因为观点句会时时提醒、限制作者,使作者牢记文章的中心之所在。

观点句不是论文提纲的必备项目,但内容比较复杂的论文一般应当写出观点句。

(3)内容纲要

内容纲要是论文写作提纲的主体部分。

在这—部分中,要以分条列项的形式把论文正文

部分的构成状况如实地反映出来。

内容纲要常见的写作形式为:

一、大的部分或大的层次的论点

(一)段的论点

1、段内层次的意思

(1)材料

二、同上

三、同上

写作提纲中的内容纲要就是一篇文章的结构关系图,编写内容纲要,绝非简单地罗列各级论点与各种材料,而是要设置出一个能够包容全部观点及主要材料的逻辑框架,并使观点与材料在这个框架中都能得到一个最为恰当的位置。

内容纲要大都从大的部分写起,即先写出大的部分或大的层次的论点,然后是该部分或该层次内的中项目,最后是中项目中的各个小项目。

而在依照内容纲要起草论文时,则要从小的项目着笔,从一个部分的小项目再到另一个部分的小项目,渐次完成全文。

内容纲要是由各级项目构成的,项目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标题式写法,即以标题的形式把该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一种是句子式写法,即以语意完整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

两种写种各有利弊,前者简洁,但别人不易看懂,甚至过一段时间之后,作者本人也会有不解之处;后者具体,但中心不够突出,不便于触发思考。

拟定提纲究竟采用哪种项目写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如论文写作时间的长短、论文内容的繁简等等)和个人习惯而定。

写作提纲的编制,标志着起草论文前的准备工作的结束,接着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论文的起草阶段了。

二、关于的文献综述格式

导读:

1、实质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

是评论性的(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 thinking)来归纳和评论文献

是一种书面论证(written argument),它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者从前人的研究中寻找到可信的证据,建立自己的论据,从而将一个论题推向前进。

它为人们了解有关某一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服务,提供环境和背景性的信息,并列出逻辑论据来证明有关某一论题的观点。

2、方法

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3、框架

1主要内容

(1)该领域的研究意义。

(2)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脉络。

(3)目前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及可能的原因。

(4)进一步的研究课题、发展方向概况。

(5)自己的见解和感想。

2题目限20字以内(包括副标题)。

能够准确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摘要限200字以内。

摘要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公式和非公知的符号、缩略语。

摘要后须给出3—5个关键词,中间应用分号“;”分隔。

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在综述的引言(或者导言、介绍)部分要写清以下内容:

(1)首先要说明写作的目的,定义综述主题、问题和研究领域。

(2)指出有关综述主题已发表文献的总体趋势,阐述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和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解释、分析和比较文献以及组织综述次序的准则。

(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主题部分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

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

可按文献发表的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比较,阐明引言部分所确立综述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主题内容根据综述的类型可以灵活选择结构安排。

主题的层次标题应简短明了,以15字为限,不用标点符号,其层次的划分及编号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不含引言部分),一般用两级,第三级上用圆括号中间加数字的形式标识。

插图应精选,具有自明性,勿与文中的文字和表格重复。

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

表格应精心设计,结构简洁,便于操作,并具有自明性,内容勿与正文、插图重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可适当加注辅助线,但不能用斜线和竖线。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主题各阶段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各种异同与优缺点、作者的评价与观点等

总结

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

三、基本规范要求的内容

(一)内容基本要求

1、概念准确,层次清楚,内容正确,格式规范。

2、字体工整,字迹清楚,行文流畅,无错别字。

3、有关于课题的条件、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4、查阅一定数量的期刊和报告等中外文献资料,外文译文应是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相关的内容,并在文中参考引用。

5、参考文献在文中一定要标明引用序号,参考文献格式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标准执行。

(二)图纸、图表要求

1、图表布局合理,图面整洁,线条粗细均匀,尺寸标注规范,文字注释准确,使用工程字书写,要统一为SI制。

2、图纸必须按国家规定标准或工程要求绘制。

3、工程图纸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附件资料,可另册装订与毕业设计(论文)一起存档。

(三)软件、硬件课题要求

1、软件课题应附学生参与编制的软件开发有关文档、软硬件资料(如设计说明书、使用说明书、测试分析报告等)和有效的程序载体,并作为毕业设计的资料,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手册、译文一起存档。

2、硬件课题对于仪器所测得的数据等要有必要的曲线图或照片。

(四)译文要求

1、用词恰当,准确表达原意,行文流畅。

2、译文和外文原文装订成册,与毕业设计(论文)一起上交,作为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考核的一部分。

(五)书写和字数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使用Microsoft 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并用A4(210mm×297mm)幅面纸输出。

2、理工类不少于5000字,文科类不少于6000字,特殊专业类不少于3000字。

外语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原则上要用所学的第一外语撰写,篇幅不得低于3000个外文单词。

(六)参考文献内容要求

参考文献原则上不能低于10篇,并要有一定比例的最新期刊,除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专业研究内容不涉及国内外横向研究的均应有外文资料。

(七)编辑格式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文本编辑请参照下表格式。

文科建议采用第一、第二种格式,理工科建议采用第三种格式。

(八)毕业设计(论文)结构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结构一般由封面、声明、中文摘要、外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主要符号表、后记(致谢)、封底等部分组成,装订亦按此相应顺序排列。

以下说明中打号的为可选部分。

1、封面

封面应包含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信息。

(1)题目:含中文题目、外文题目。

题目应能概括整个毕业设计(论文)最重要的内容,简练、明确、醒目,控制在25字内;同时要译成外文。

(2)学生基本信息:含学生姓名、学号、所在学院、所学专业。

(3)指导教师基本信息:含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

(4)完成时间:毕业设计(论文)定稿并提交答辩的时间。

2、声明

对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原创性作简要说明。

3、摘要

摘要是毕业设计(论文)的缩影,文字要简练、明确,字数一般为200—400字。

(1)中文摘要: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

要突出本毕业设计(论文)的新见解,语言力求精炼。

除科学考察报告外,摘要中不应有第一人称的语句出现。

为便于文献检索,应在摘要之后另起一行列出3—5个与内容关系最紧密的关键词,各关键词的顺序按与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紧密的程度排列。

关键词不要求和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有直接的联系,也可以不是题目中出现的词。

中文摘要编辑版面限一页。

(2)外文摘要:另起一页,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相同。

英文“摘要”单词统一为“Abstract”,英文“关键词”词组统一为“Key words”。

4、目录

目录要按毕业设计(论文)的结构顺序和层次编目,目录也是毕业设计(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

每个目录后面应标明所对应的页码,便于读者阅读。

目录独立成页。

5、正文

(1)引言或前言:主要包括写作背景及缘由、所研究问题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所涉及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依据来源资料、所要得出的主要结论及意义。

(2)内容:是毕业设计(论文)(设计说明书)的主体,要着重反映学生自己的工作,要突出新的见解,例如新思想、新观点、新规律、新研究方法、新结果等。

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分成若干部分来撰写,每部分都应有自己的标题。

内容要求论点正确、推理严谨、数据可靠,文字精练,字图表清晰、整齐,计算单位采

用国际统一标准。

各类单位、符号在毕业设计(论文)中的使用必须统一,外文字母必须注意大小写、正斜体。

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或结果必须明确加以说明。

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行文上,要注意语句通顺,达到科技论文所必须具备的“正确、准确、明确”的要求。

(3)结论:是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的逻辑发展,是整篇毕业设计(论文)的归宿,是在理论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判断、归纳的过程而形成的总观点。

结论必须完整、准确、鲜明,突出与前人不同的新见解,认真阐述自己的创新性工作在本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使人只要一看就能全面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

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放在毕业设计(论文)结论后。

明确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创作设计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集中排列在文末;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排印在该页地脚。

参考文献序号用数字外加方括号标注,注释用数字外加圆圈标注。

参考文献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1999)标准执行。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于文后,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每一条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1)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主要责任者。

主要责任者指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

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责任者列至第三位,余者写“,等”或“,etal、”。

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等责任说明。

②文献题名及版本。

第一版时版本可省略。

③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

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puter program on disk),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④出版项。

包含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⑤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⑥文献起止页码。

⑦文献标准编号。

指标准号、专利号等编号。

(2)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如下:

①专著、论文集、学位报告、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例:

[1]陈文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2—15、

[2]杨南昌、基于多元智能(MI)的个性化学习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②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

[3]张朝晖,陆玉昌,张钹、利用神经网络发现分类规则[J]、计算机学报,1999,(1):108—111、

[4] OU J P,SOONG T T,etal、 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Eng,,38(3):358—361、

③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例:

[5 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468、

[6]Yang Hong—wei and Li Guang—jie、An adaptive ICI self cancellation scheme to pensate the frequency offset for OFDM system [A]、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2003、VTC 2003—Spring[C]、The 57th IEEE Semiannual, 2003,4,22—25、

④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

[7]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2—25(10)、

⑤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⑥专利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⑦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例:

[8]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cajcd、edu、/pub/wml、l,1998—08—16/1998—10—01、

[9]Eric Plotnick、 Concept Mapping:A Graphical System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pts [EB/OL]、ericit、/digests/EDO—IR—1997—05、sl,—06—05、

⑧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7、附录

以下内容可放在附录之内:正文内过于冗长的公式推导,方便他人阅读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或表格,重复性数据和图表,不便于放入正文内的绘图,毕业设计(论文)使用的主要符号的意义和单位,程序说明和程序全文,调查问卷等。

8、主要符号表

如果毕业设计(论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物理量符号、标志、缩略词、专门计量单位、自定义名词和术语等,应编写成注释说明汇集表,放在末尾(参考文献和附录之后)。

假如上述符号和缩略词使用数量不多,可以不设专门的汇集表,而在文中出现时加以说明。

9、后记或致谢

向给予指导、合作、支持及协助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组织或个人致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避免俗套。

毕业设计(论文)所依托课题研究的经费来自某科学研究基金资助的,亦应加以说明。

二、本规范要求的执行

1、学生应提交符合规范要求的毕业设计(论文),且装订成册。

2、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规范进行指导和审查。

3、在校外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其基本规范要求由校内配备的指导教师指导和审查。

4、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对本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及过程管理手册基本规范要求进行核查。

上一篇:爆破安全专项措施方案下一篇:独当一面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