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母猪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控

2024-04-22

繁殖母猪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控(精选8篇)

篇1:繁殖母猪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控

繁殖母猪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控

一、妊娠母猪生产技术

妊娠母猪是指从配种怀孕至分娩期间的母猪。妊娠母猪的主要产品是仔猪,对其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胚胎的成活率、仔猪的初生重和生活力、母猪的泌乳能力和返情日期等。妊娠母猪饲养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证胎儿能在母体内得到充分的生长发育,防止流产和死胎现象的发生,使妊娠母猪每窝产出数量多、出生体重大、体质健壮和均匀整齐的仔猪,并使母猪有适当的膘情,为哺乳期的泌乳进行储备。

二、妊娠母猪的营养需要

妊娠前期母猪对营养的需要主要用于自身维持生命和复膘,初产母猪主要用于自身生长发育,胚胎发育所需极少。妊娠后期胎儿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要求增加。妊娠母猪的蛋白质需要量,也不像过去要求那么多,原因是母猪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强的蛋白质缓冲调节能力。蛋白质需要与能量的需要是平行发展的。钙、磷、锰、碘等矿物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也都是妊娠期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妊娠后期的矿物质需要量增大,不足时会导致分娩时间延长,死胎和骨骼疾病发生率增加。缺乏维生素A,胚胎可能被吸收、早死或早产,并多产畸形和弱仔。

妊娠母猪的日粮中应搭配适量的粗饲料,最好搭配品质优良的青绿饲料或粗饲料,使母猪有饱感,防止异癖行为和便秘,还可降低饲养成本。

三、妊娠母猪的饲养

﹙一﹚妊娠母猪的饲养方式

妊娠期饲养的原则是保证母猪正常的体况的体况和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1.抓两头带中间的饲养方式:适合配种时较瘦弱的经产母猪 2.前低后高方式。3.步步登高式。

二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1日粮营养要全面 且样化且适口性强。2供给粗饲料。3适当的日粮体积。4供给充足的饮水。

二母猪分娩前后的饲养管理 一

分娩前的准备。1产房的准备。

2产前的物品准备。消毒剂,5%的碘酊 催产药物 剪刀 25%的葡萄糖 生石灰 催产素,孕酮,雌激素。

3准确计算预产期。

母猪的妊娠期111到117平均为114天

同时根据母猪生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称为临产表现,根据临产表现来安排生产是比较准确的。三疾病防控。

1繁殖疾病 :不孕不育,难产,流产,早产,小产,乏情,乳房炎,乳房水肿,卵巢静止,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炎,阴道炎,产后瘫痪,2临床常见病:链球菌病,无名高热,猪蓝耳病,猪瘟,腹泻﹙仔猪白痢,仔猪红痢,仔猪黄痢﹚ 3免疫程序略

篇2:繁殖母猪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控

一、概述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又称繁殖障碍性综合征(SMEDI),是以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木仍伊胎、畸形胎,产出弱仔、少仔和公母猪的不育症为其主要特征。

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型规模化、集约化猪场都不同程度存在或发生过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可引起70%以上的初产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弱仔,造成巨大损失。目前,母猪繁殖障碍病已成为影响养猪场综合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严重制约了我国养猪业的发展。

二、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

引起猪繁殖障碍的疾病很多,一般可分为非传染性与传染性两类。非传染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生殖器官畸形、机能障碍以及饲养管理等因素所导致;传染性繁殖障碍则主要是传染性因素如病毒、细菌、螺旋体、衣原体等微生物引起。

1、非传染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1)先天性繁殖障碍

常由于生殖器官畸形、发育不全,输卵管阻塞或形成盲端,缺乏子宫角、实体子宫、子宫颈闭锁以及阴瓣发育过度等引起。

(2)机能性繁殖障碍

性腺机能减退或衰退,组织萎缩硬化以及卵巢囊肿,卵巢囊肿可分为卵泡囊肿与黄体囊肿。卵泡囊肿由卵泡上皮变性、卵泡壁增生、卵母细胞死亡,卵泡发育中断而卵泡液未被吸收或增生形成;黄体囊

肿由卵泡壁细胞黄体化、增生变性形成。

(3)子宫内膜炎

母猪常见的一种繁殖障碍,人工授精过程消毒不严、助产不当、胎衣不下等因素均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可致母猪发情异常,不易受孕,即使受孕也容易流产。

(4)营养性繁殖障碍

·高能量日粮使母猪过肥,在输卵管、子宫角与卵巢中形成脂肪沉积,卵泡细胞变性,导致性不育;而能量与蛋白质不足,可致母猪瘦弱,初情期延迟,不发情,卵泡停止发育或形成卵泡囊肿。

·维生素严重缺乏时会影响母猪妊娠及胎儿的发育,在母猪日粮中添加VA、VD、VE可改善繁殖效果,缩短繁殖间隔,提高受胎率,增加产子数。

·缺乏矿物元素如钙、磷、碘、铁等也影响猪的繁殖,使胎儿死亡、产弱胎或木乃伊始,有时引起流产,产死胎增多。

(5)应激性繁殖障碍

热应激可引起母猪发情不规律,影响公猪精液品质,受精率降低,胚胎死亡,流产或产仔数减少。通常是由于猪舍空气污浊,含有较多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引起的。

2、传染性繁殖障碍性疾病

(1)猪瘟

该病是我国养猪业发病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猪瘟病毒(HCV)主要经由口腔或咽部组织侵入,不同品种和年龄猪均易感染,幼年猪最为敏感,潜伏期一般3~8天。怀孕母猪感染HCV后,不一定表现临床症状,但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死胎、木乃伊胎、早产或产弱仔等。该病毒是引起仔猪先天性震颤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仔猪多在生后几天内死亡。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

该病又称蓝耳病,主要特征是母猪发热、厌食、流产、死产、产木乃伊胎、弱仔等,该病病原(PRRSV)主要侵害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我国农业部曾于1997年组织了一次普查,各省种猪场的该病原抗体阳性率均在40%以上。

(3)猪细小病毒病(PP)

该病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因之一,据报道PP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和感染,我国猪PPV抗体阳性率达80%以上。细小病毒病多感染在春夏季配种的头胎母猪,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也可通过交配传染,导致流产或胎儿死亡。

(4)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该病主要导致青年妊娠母猪死胎流产综合症与公猪睾丸炎,少数病例表现神经症状。我国为乙脑高发区,蚊子为传播媒介,故夏季发病率最高,发病猪多在6月龄左右。

(5)猪伪狂犬病(PR)

1998年一些养猪场出现了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新生仔猪大批死亡现象,其主要原因以PR感染为主。多种动物都可感染PR

发病,哺乳仔猪发病最多,死亡率很高;成猪多呈隐性感染,能长期排毒,是主要的传染源。

(6)猪附红细胞体病

该病病原属于立克次氏体,一般在夏秋流行,病猪表现为高热稽留,废食,精神萎靡,贫血,后期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仔猪衰弱,仔猪一般在一周内死亡。

(7)布鲁氏菌病

该病为一种人畜共患病,猪不分品种和年龄都有易感性。布鲁氏菌感染猪多呈隐性经过,少数出现典型症状,表现为母猪流产、不孕,公猪睾丸炎等。母猪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第4~12周,病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阴道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

(8)钩端螺旋体病

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猪感染后,常无一定症状。大多数呈隐性感染。在长江以南地区发生较多。在本病流行期间,怀孕母猪出现大批流产,死胎腐败或呈木乃伊状,同时也有发热、生殖系统炎症。尸体剖检常见黄肝、黄脂、皮下水肿,肾有小灰白色病灶;慢性钩体病以成年猪多见,以肾脏的眼观病变最为显著,肾皮质有散在灰白色病灶。

(9)猪衣原体病

又称鹦鹉热或鸟疫,临床上可见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睾丸炎和子宫炎等多种病型。妊娠母猪在怀孕后期突然流产、早产、产死胎或产弱仔。有的整窝死胎,有的间隔产出活仔和死胎;弱仔多

在数日内死亡。本病公猪多表现为尿道炎、睾丸炎、附睾炎,配种时,排出带血的分泌物,精液品质差,母猪受胎率下降,即使受孕,流产死胎率明显升高。

三、主要症状

1、发情障碍

母猪在繁殖年龄内数月不发情或发情周期紊乱,如到了配种年龄的后备母猪不发情,断奶后母猪较长时期不发情。

2、妊娠障碍

母猪屡配不孕,或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产仔不足和木乃伊胎,母猪流产前多无临床表现,少数有短时体温升高、食欲消失等症状,但能很快恢复。有部分胚胎在早期被感染,死亡后被母体吸收,致使产仔数减少,一般产仔数在5头以下。

3、泌乳障碍

母猪在分娩时或分娩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发热,乳房肿大发硬,挤不出乳汁,拒乳等症状。

4、公猪繁殖障碍

一般表现为性欲降低,精液量减少,精液品质变差或死精,生殖器官炎症。

5、仔猪成活障碍

仔猪部分或全部生活力低下,不吃奶或拱奶无力,震颤或站立不稳,有的腹泻,体温正常或稍低,常于出生后1~3天死亡。

四、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制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养猪生产的关键,不仅能提高猪的生产力,而且有利于防止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饲养工作做得好,可增强机体抵抗力。了解猪群现状,进行合理组群,淘汰先天性不育个体,同时给猪只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促进猪的生长,减少疾病的发生,维持正常的繁殖生育,提高猪的繁殖率。

2、严格的隔离和消毒

实行严格的消毒管理制度,猪场须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及粪便管理区彻底隔离,严禁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饲养员不得相互串舍,各栋猪舍的工具不得串舍使用;新引进的种猪,须隔离观察确认健康无病并经防疫注射后才能转入生产区;对于病死猪尸体须在指定的地点焚烧或深埋,粪便可用发酵法或堆积法消毒,污水可用漂白粉消毒。

3、防疫制度

首先应对本地区或本场的猪群进行血清学调查,了解当地疫病的感染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出免疫程序,在猪群免疫后10~14天,进行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抗体的消长情况。其次强化检疫,严格淘汰血清阳性个体,对于健康猪群,应坚持自繁自养,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及生物制品。

4、药物防治

篇3:论饲养管理与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因素很多, 主要有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温和性猪瘟等病原传染性因素和营养、环境、饲养管理等非传染性因素。从临床经验了解到有些养猪场 (户) 因饲养管理不当导致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如营养不合理、饲喂霉变饲料、管理不到位等, 而这些因素容易被大家忽视。下面就这几方面的问题分别予以阐述, 供同行参考。

⒈饲养管理中的不当因素

(1) 营养不良的因素试验证实, 母猪营养不良, 如临产前母猪体质量为170 kg左右, 断奶时体质量为110 kg左右, 则有20%的母猪断奶后4~5 d发情, 20%的母猪断奶后7~10 d发情, 60%的母猪不发情或看不出发情;母猪营养较好, 如临产前母猪体质量为170 kg左右, 断奶时为140kg左右, 则有80%的母猪断奶后4~5 d发情, 20%的母猪断奶后7~10 d发情。可见母猪的营养状况对母猪断奶后的发情时间有很大的影响。

(2) 营养过剩的因素母猪食欲旺盛, 体质量增加过快, 再加上不限量饲喂, 营养过剩导致母猪过肥, 卵巢及其他生殖器官被脂肪包埋, 造成母猪排卵减少或不排卵, 出现母猪屡配不孕, 甚至不发情, 将导致繁殖力下降。

(3) 饲料霉变的因素小母猪在生长发育的前期如果饲喂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 会导致生殖器官异常发育, 临床上出现假发情, 卵巢发生机能性障碍。卵巢机能不全引起排卵障碍, 以致达到配种年龄时不发情, 或屡配不孕;卵巢内分泌紊乱引起生殖激素分泌不足或过量, 导致母猪不排卵、发情不明显和流产。而饲料毒素引起的流产具有蓄积性, 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4) 配种不当的影响过早或过晚配种均可造成母猪不孕, 特别是二元母猪, 发情表现没有本地母猪明显, 不易观察和判断, 难以做到适时配种。另外, 乱交乱配、近亲配种, 也会造成母猪不孕。

(5) 光照不足的影响种猪舍建造不科学, 取光不好, 母猪得不到阳光的充分照射, 则会影响母猪的发情和受孕;种公猪缺少阳光照射而发育不良, 自然也会影响繁殖配种的能力。

(6) 气候因素的影响在天气炎热季节母猪采食量减少, 摄入的有效能量下降, 导致正常激素分泌系统机能发生障碍, 如炎热的6月—9月, 一般情况下母猪发情率比其他季节会低20%, 初产母猪更为明显。

2.应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

(1) 建立健全免疫程序猪患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主要病因是病原性因素, 目前已知的病毒、细菌、衣原体、寄生虫有数10种, 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列入免疫程序中, 但应把危害较重的日本脑炎、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蓝耳病和布鲁菌病等纳入猪场整体免疫程序中。应根据该类病的发病季节、疫苗产生抗体时间和免疫期的长短, 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程序化免疫。

(2) 严格疫苗操作规程为确保母猪接种密度和质量, 适时接种疫苗是提高其机体特异性抵抗力, 降低易感性疫病的有效措施。规模化猪场应注意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特别是初产母猪在配种前这段时期, 应高密度、高质量地坚持3~5年的预防接种, 这就有可能达到控制和净化该病。

(3) 加强母源抗体监测仔猪体内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和干扰抗体滴度, 甚至完全抑制抗体的产生。为防止母源抗体对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对某些传染病定期进行母源抗体监测, 选择无母源抗体或母源抗体滴度较低的时间接种疫苗, 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规模猪场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母源抗体监测, 以便随时了解和掌握本场猪群母源抗体水平, 确定初免时间, 适时进行预防接种。

(4) 引种检疫严格把关在引种时应认真了解供种单位的免疫程序和疫情, 严禁到疫区引种。猪种引进后应在场外隔离观察2周, 并进行相关的监测, 如结果是阴性、临床观察无症状出现, 接种有关疫苗产生免疫力后, 才可入场饲养。规模猪场一旦发生可疑病猪, 兽医人员不能确诊时, 应迅速采集病料或将未经治疗的病猪, 送兽医部门进行检验, 待确诊后, 按规定进行对症治疗,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加强母猪饲养管理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养猪生产的关键, 不仅能提高猪的生产力, 而且有利于制止该病的发生。饲养工作做得好, 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在使用饲料过程中, 必须根据母猪各阶段营养需要合理配置饲料, 提高日粮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特别要确保矿物质元素钙、磷、铁、铜、锌、锰、碘、铬、硒和维生素E的正常供应, 确保限制性氨基酸, 特别是赖氨酸的平衡。让母猪经常适当运动, 防止喂得过肥或过瘦, 夏季注意防暑降温。

(6) 严防霉变饲料喂猪在夏天储存原料不要超过2个月。妊娠料、哺乳料、乳猪料必须选用上好的原料。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霉消安”等效果较好的脱霉剂吸附饲料中及消化道内存在的霉菌毒素、细菌及病毒等多种病原体, 减轻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所致的肠黏膜组织病变和全身性中毒反应。

(7) 严格的隔离和消毒猪场须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及粪便管理区彻底隔离, 严禁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饲养员不得相互串舍, 各栋猪舍的工具不得串舍使用。搞好环境卫生, 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 定期对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进行消毒, 并保持舍内空气流通。

(8)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粪尿、病死猪管理, 对正常猪的粪便可用发酵法或堆积法消毒, 污水可用漂白粉消毒, 对患病猪的粪尿、乳、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及病死猪尸体须在指定的地点焚烧或深埋。要消灭鼠、蝇、蚊等传播媒介, 严防狗、猫、飞鸟等其他动物进入栏舍。

(9) 科学设计建造猪舍种公猪舍及空怀母猪舍应建成半封闭式向阳舍, 使猪能晒太阳、活动身体, 以促进维生素AD的合成和增强体质, 从而达到促进发情的目的。为母猪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保持猪舍清洁舒适, 通风良好, 冬天能保温防寒, 夏天凉爽防暑, 促进猪的生长, 减少疾病的发生, 维持正常的繁殖生育, 提高猪的繁殖率。

篇4:繁殖母猪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控

摘要:近年来,母猪繁殖障碍问题普遍存在,一直困扰着广大养殖户。为充分发挥母猪的生产性能,避免母猪繁殖障碍,提高猪场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加强母猪各阶段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预防就成为关键。

关键词:饲养;繁殖;管理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72-1

1 后备母猪的引种与管理

1.1 后备母猪的引种

后备母猪在引种前必须调查供种猪场的环境以及猪只的健康状况,严禁引种携带猪瘟、伪狂犬病、萎缩性鼻炎、猪痢疾、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等病害的母猪,同时不要从多家猪场引进后备母猪,更不要频繁引进。引进后一定要将后备母猪隔离观察30~45天。

1.2 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在70公斤以前,后备母猪自由采食,一般增重2.5公斤/天,到70~100公斤阶段,使用后备母猪料,在100公斤至第一次发情应限饲,在每吨饲料中适量添加电解多维和VE粉,后备母猪于配种前使用哺乳母猪料。用性欲强的成年公猪诱情,每天2次,每次10~15分钟。目的是保证后备母猪各器官特别是生殖器官的充分发育,能够正常发情,配种。配种前14天进行催情饲养,前两个情期不配种,第三个情期前14天提高饲养水平,每天3.0公斤饲料湿拌饲喂,使背膘厚达16~18毫米。同时保证充足清洁的饮水,适宜的温度和良好的通风,目的是增加后备母猪的排卵数,提高初产产仔数。

1.3 后备母猪的疾病预防

体重60公斤时和即将配种时肌注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2毫升;配种前15天,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拌料用7天,氟苯尼考+泰乐菌素/强力霉素,拌料7天。

2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预防

2.1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妊娠初期的目的是保胎,要尽量避免应激的发生,减少疫苗接种、转群、运输等,饲喂的时间、次数要有规律性,不能随意更改,饲料的变换要逐步过渡。供给母猪的饲料要注意质量,保证清洁充足的饮水。在妊娠前期使用怀孕母猪料限饲,一般以1.5~2.0公斤为宜,如果饲喂过多,血液中孕酮水平会降低,导致胚胎存活率降低;妊娠中期的目的是调整好母猪的体况。根据情况每天饲喂2.0~2.5公斤为宜,不要过量饲喂,适当提供低能量高纤维的饲料,防止母猪过肥,减少便秘,增加饱腹感,过肥易造成难产,产后食欲不振,泌乳量减少,胎儿发育均匀,过瘦造成胎儿营养不良,弱仔多;妊娠后期的目的是提高仔猪的初生重和使母猪有良好的泌乳性能。此期是胚胎生长速度最快的阶段,为保证胎儿在母体内的正常发育和提高初生重。可改喂哺乳母猪料,逐渐增加饲喂量,以增加母猪的营养贮备,满足胎儿快速生长发育和乳腺发育的需要。一般2.8~3.2公斤。怀孕110天至分娩应减少饲喂量,以防产后泌乳量过多消化不良,乳房炎等。

2.2 妊娠母猪的疾病预防

产前1个月每星期深部肌注长效土霉素15毫升或强效氧四环素注射液10毫升,如用圆环金刚5毫升+强效土霉素10毫升+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5毫升效果更好,预防附红细胞体及对呼吸道进行净化;产前15天投喂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拌料连喂7天,驱除体内外的寄生虫;产前7天,用氟苯尼考+泰乐菌素/强力霉素拌料5~7天,可降低细菌性病原体通过母猪早期感染仔猪的比例,使仔猪健壮均匀,同时能够预防子宫炎、乳房炎等产后感染,促使发情正常。产仔前对母猪的臀部、外阴、乳房用稀释后的保疫杀或强效菌毒杀星进行消毒。

3 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预防

3.1 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产后第一天不要急于喂料,可用麸皮汤+0.5%的小苏打+牲力源1支饲喂,调节酸中毒,减缓疲劳。第二天开始喂料1~1.5公斤,应以稀料为主。第三天逐步增加料量,据母猪体况,泌乳量及仔猪生长发育情况,每天增加0.25~0.5公斤,同时喂一定量的麦麸和电解质的清洁温开水防止母猪便秘。从产后7天开始让母猪达到最高采食量,达到最高采食量的时间越早,仔猪的发育越好,同时母猪的体重损失越小,不会影响下一胎的发情和配种。产后一周可让母猪自由采食,每天饲喂量以1~2.5公斤为基础。每带1头仔猪增加0.25~0.4公斤,断奶前的母猪控制在3分膘的中等体况。保证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在哺乳期内保证母猪的饮水量至关重要。同时供水管应避免暴露于太阳照射下,以免水温偏高影响母猪饮水,保证饮水清爽,也有利于为母猪降温。

3.2 哺乳母猪的疾病预防

产前2天产后第二天各用1包产后康散,连喂3天,若发现流脓现象的则用宫炎康散一包5天喂完即可。严重的可配合产后急救针或重症混感清,产后7天用电解维+黄芪多糖+氟苯尼考+泰乐菌素/强力霉素,拌料投喂5~7天。目的是有效防止“三联症”的发生,预防母猪便秘,消化机能紊乱,产后严重不食,减少黄白痢,促进母猪发情正常。产后肌注牲血素10毫升,预防母猪产后缺铁导致的贫血等疾病。

4 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预防

4.1 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

目的是恢复断奶母猪的体况,缩短母猪的空怀天数,提高繁殖力,对空怀母猪饲喂哺乳母猪料持续到配种,且自由采食,同时在饲料中适度添加电解多维和VE粉,可使哺乳期膘情丢失过多的母猪恢复膘情,促进其发情、排卵,提高受胎率和产仔数。

4.2 空怀母猪的疾病预防

母猪断奶当天臀部肌注VADE2毫升,VE亚硒酸钠2毫升,配种前12~24小时颈部肌注促排3号200微克,促进发情排卵,增加产仔数。

篇5:繁殖母猪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控

众所周知,猪场的饲料费用、引种费用、人工等费用是相对固定的,在日常管理中不可能进行大幅度的调整。猪场要想获取较好的经济利益,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缩短母猪产仔间隔,提高每头母猪提供的商品猪数量是我国目前提高整体养殖水平的重要步骤。在猪群管理过程中,小母猪在转入繁殖群之前,必须进行选育、隔离和调教;转入繁殖群后,进入配种、妊娠、分娩、哺乳、断奶和配种的循环过程。为了保证整个循环的顺利进行,必须保证每一个环节的有效性,如果出现屡配不孕,就必须查明原因、必要时淘汰。在整个循环过程中每一个生理阶段采取什么样的饲养模式,是本次探讨的主要内容。青年母猪的育成到配种

由于后备母猪在猪场占有较大比例。为此青年母猪的管理和发育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繁殖能力,也影响了整个繁殖猪群的生产性能。根据青年母猪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在饲养上主要加强三个关键阶段的管理:

第一阶段:转入种猪群阶段。

青年母猪经过最后选育进入繁殖猪群前,必须进行隔离、调教和免疫;

青年母猪从150日龄开始,每天接触公猪15~20分钟;

本阶段母猪的建议饲喂目标是在配种时背膘厚度为16mm,分娩时背膘厚度19mm。不同的品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二阶段:初次配种阶段。

初配母猪在第二或第三个情期进行配种;

以PIC为例年龄目标210日龄,体重目标为125千克;

建议采用自然交配。

第三阶段:初产阶段(对于初产母猪分娩后由于身体继续发育,作为特殊阶段在此说明)。

对于初产母猪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为猪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在分娩的第一天内,监护乳猪吃初乳、寄养等工作,防止被压死等现象出现;

为了使母猪能够摄取足够的饮水,必须保证乳头饮水器每分钟的流量在1~2L;初产母猪分娩后不仅维持泌乳和身体的基础需要,而且还要保证身体的正常发育,在此阶段很容易造成营养物质摄取不足。

在配种前5~10天增加青年母猪的采食量可提高排卵数量。采用这种饲喂模式在以下的几种情况能更有效的发挥作用:①因泌乳母猪体重损失较为严重;②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效果明显;③环境条件差。

妊 娠 期

这一时期在管理上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即使通过各种努力,母猪在泌乳阶段也未必能够达到充分采食的目的。既然如此,采取细致的饲喂模式,是本期管理的重要内容。

妊娠0~30日(妊娠前期):

资料报道妊娠初期的30天内,增加饲料饲喂量,造成受精卵成活率下降。受精卵成活率下降的原因是饲喂量增加血液流量加大,肝中性激素代谢加强,流向末梢血管的性激素减少,最终导致受精卵成活率下降。也有研究表明,在配种后48~72小时内,增加饲料饲喂量可提高受精卵成活率。为此,配种后应在2日内将饲料的饲喂量降低在2.5千克以内;再者,对于体况差的的母猪从妊娠2~30日内适当增加饲喂量。

妊娠30~75日(妊娠中期1):

这一时期是胎儿重要的发育时期,对它的了解还很浮浅。一般认为没有必要比前期提高饲喂量。如果这一阶段母猪过肥或腹腔内脂肪含量过高挤迫子宫,易造成出生重小、病弱仔增多的问题。也有的试验表明在妊娠的25~80日内,饲喂量增加到2倍,乳猪出生后70~130日龄体重和饲料效率显著改善,但是在生产中未得到证实。

妊娠75~100日(妊娠中期2):

这个阶段是乳腺重要发育时期;摄饲过多的能量饲料促使乳腺的脂肪蓄积,分泌细胞数量减少,结果导致哺乳期泌乳量下降。本期避免饲喂过多的饲料。

妊娠100~112日(妊娠后期):

这个时期母猪为了保证胎儿快速生长,母猪的体重和体脂肪减少。为了防止母猪体况损耗本期必须加大饲料的饲喂量。

妊娠112~114日(分娩前期):

对这一阶段的认识也不一致,一种观点是为了防止猪的损耗太大,应增加饲喂量;另一种观点是为了减轻分娩猪的负担,减少饲料饲喂量。美国堪萨斯大学的研究者认为,日饲喂量减少到1千克时,导致泌乳初期不能够很好的摄取饲料。如分娩前停止喂料的时间越长,分娩后越容易产生母猪食欲不振的现象,导致母猪的采食量低,影响泌乳能力的发挥。

虽然妊娠期的营养与哺乳期相比,表面上没有造成繁殖性能明显的变化,还是建议猪场根据母猪的体况进行分群,制定合适的饲喂计划,发挥母猪潜在的生产性能。

哺 乳 期

一、提高饲喂量

对于母猪分娩是一个非常强的应激。就哺乳期而言,母猪获取营养一方面用于维持泌乳,另一方面在恢复生殖系统的同时,也要为断奶后的发情、排卵、受精、着床妊娠维持做准备,初产猪还要用于身体的发育。在哺乳期很难从饲料中摄取足够的营养满足上述生理要求,必须动用、分解自身的脂肪、蛋白质,满足各项生理活动的需要。哺乳期间,内分泌系统活动加强,母猪从饲料中和动用体内储备获取营养,为断奶后正常的性周期和排卵做准备。所以,在哺乳期的饲料摄取量与以后的繁殖成绩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饲养管理的改善提高了营养物质的摄取,满足了母体繁殖代谢的需要,从而改善了泌乳量和以后的繁殖性能。为此,作为母猪的饲养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就是提高哺乳期母猪的饲料摄取量。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哺乳期母猪的饲料摄取量由3kg/r日增加到5kg/日,断奶时窝重提高2kg,断奶后母猪平均发情日缩短2天,分娩率提高5%。对于不同的猪场、不同的品种,每头母猪饲料摄取量提高2 kg/日并非易事!

通过对30美国家猪场进行为期1年25000头次母猪的调查,发现母猪在分娩后3周内平均每日的饲料摄取量为5.2 kg,分娩第一周的饲料摄取量为3.6 kg/日,第二、第三周的饲料摄取量均为6.1 kg/日,第三周有10%的猪摄取量超过8.5 kg/日。在我们国家很难达到上述摄食水平。

提高母猪哺乳期饲料摄取量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好母猪哺乳期摄食量的记录(制定各项措施的依据);

提供新鲜的饲料和洁净的饮水;

调节温度和通风,给母猪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在炎热的季节采用喷雾降温;

增加饲喂次数,采取夜间补料;

设计便于母猪起卧的地板;

设计便于采饲的料槽;便于饮水的饮水器;

杜绝妊娠期过量饲喂;

夏季母猪每日饲喂200~300 g/头或在饲料中添加2~3%的油脂,达到提高能量摄饲的效果。

二、泌乳时间的确定

泌乳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了猪群的繁殖性能。很多大猪场为了预防疾病,减少垂直感染已经采用了早期隔离断奶(SEW),提高了年产窝数和产房的利用率。但是,一味缩短哺乳时间,未必能够改善猪群健康状况和提高繁殖性能,反而带来母猪断奶后繁殖力下降的倾向。断奶时间与断奶后发情时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特别是初产母猪,采用早期断奶后发情时间的延迟明显高于经产母猪,分娩率也有下降。早期断奶是集设备、品种品系、营养、配种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技术,如果简单的采用,反而影响猪繁殖性能的发挥。所以,不同的猪场一定要根据自己猪场的生产记录确定平均哺乳时间和最短哺乳时间。生产记录的收集与分析是正确决策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饲养管理的依据---生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为了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模式,除掌握猪群的繁殖成绩外,还必须掌握妊娠时期和断奶后的背膘厚度,以及后备母猪的年龄、背膘厚度和哺乳期间饲料摄取量。一般资料所介绍的管理模式只供参考,最重要的是收集、分析自己猪场的生产记录,根据实际测定值确定所要采取的饲养管理模式。对于大的猪场作好母猪哺乳期间平均饲料摄取量并不难,麻烦的是作好每一头猪的生产记录,我们也不推荐这种做法。应根据猪场规模大小,对10~30%的哺乳母猪进行个体饲料摄取量测定;对于妊娠母猪,除根据体况需要调整外,一般无须进行详细的个体记录。

篇6:疾病防控管理制度

一、聘用方式和待遇

(一)聘用方式:

1、确定招聘计划:根据各科室工作需要确定招聘计划。

2、确定任职资格:根据招聘计划确定招聘对象岗位职责。

3、采取外部招聘方式:出现职位空缺需对外招聘人才时,科室上报招聘计划至中心委员会及中心支部委员会进行讨论,讨论通过后向上级部门进行申请,经上级部门审批通过从社会中选拔人员。

4、招聘方式可采用公开招聘、个人推荐等方式进行。

5、入职培训:新员工入职后,由办公室协助用人科室安排入职前培训,使员工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6、转正:试用期满xx个月考核合格者,经中心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正式聘用并签订劳动合同。

(二)待遇:

1、聘用人员聘用期为三年一聘用,实行年度考核,三年考核合格可续聘。

2、聘用人员的待遇按聘用年限、岗位性质和绩效情况,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向关键岗位和特殊岗位倾斜。

3、所有聘用人员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签订劳动合同后,按照单位和个人按比例共同交纳的方式交纳“五险一金”即: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4、所有聘用人员加入本单位工会成为会员,享受在编在岗人员同等福利待遇。

5、所有聘用人员在本单位工作满xx年以上(含xx年),遵守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且考核合格者,经中心委员会讨论通过后享受同岗同酬(等同于单位新进在编人员)待遇。

二、范围和对象

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聘用人员的考核和薪资管理。

三、薪酬结构

聘用人员实行岗位绩效薪酬制度。岗位绩效薪酬由基本工资、工龄工资、学历工资、职称工资、奖金和其他津补贴(即降温费和烤火费)六部分组成。

1、基本工资:聘用人员均实行一定期限的试用期。试用期限原则上为xx个月。聘用人员试用期满后,经考核合格予以正式聘用,试用期工资每月xxx元(其中包含卫生费即妇女费、学历工资、职称工资以及防疫津贴),适用期满合格,签订劳动合同后办理的“五险一金”,该费用包括在工资中。

2、工龄工资:工龄工资主要体现临时聘用人员的工作年限积累,以进入单位工作当月起计算。具体标准为:试用期满后,每年考核合格,在相同的工作岗位上付出了与别人同样的劳动工作量,取得了相同的工作业绩,按每年增加xx元的标准加薪直到满xx年。对在单位特殊岗位的聘用人员,经中心委员会研究另行确定。

3、学历工资:中专学历在基本工资基础上加薪xxx元;第一学历为中专学历,后经考试获得大专学历且官方认可,并能提供官方认可的证明,将证书复印件及证明材料交至办公室核查通过,在基础工资上加薪xxx元;第一学历为中专或大专学历,后经考试获得本科学历且官方认可,并能提供官方认可的证明,将证书复印件及证明材料交至办公室核查通过,在基础工资上加薪xxx元。

4、职称工资:取得初级(士级)职称的在基本工资基础上加薪xxx元;经考试获得师级职称并将证书复印件交至办公室核查通过,在基础工资上加薪xxx元;经考试获得中级职称并将证书复印件交至办公室核查通过,在基础工资上加薪400元。

5、奖金:奖金主要体现临时聘用人员岗位贡献。奖金一般体现为年终奖金,由本单位中心委员会研究讨论决定。

6、其他津补贴:试用期满,参照国家及妇联相关规定发放烤火费、降温费及妇女费。

四、工作纪律

请假程序:所有人员请假须写请假条,假条报办公室保存并登记备案,1天以内(含1天)由科主任批准,假条报办公室登记备案;3天之内(含3天)由分管领导任批准,假条报办公室登记备案;3天以上报书记、主任批准(科室安排好工作),假条报办公室登记备案。事、病假期及其他特殊情况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规定执行。请假人员假期结束后,上班时必须到办公室进行销假登记。无特殊情况任何人不得以电话形式请假,如有突发情况来不及请假,请假人员可电话联系科主任/分管领导/本单位主要领导口头请假,当天由同事按请假程序代请假,并将请假单交至办公室存档备案。员工若无特殊情况,以电话方式请假视为无效请假,按旷工处理。

产假:根据《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相关规定,对符合规定生育的夫妻,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假期外,增加产假xx日,并给予男方护理假xx日,符合江西省相关规定生育的女性将至少可休xx日产假。

年休假:职工累计工作已满x年不满x年的,年休假x天;已满x年不满2年的,年休假x天;已满xx年的,年休假x天。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节假日因工作需要安排临时加班或值班,按国家规定予以补休。特殊情况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五、聘用人员职责

应用预防医学等相关理论、技术,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履行职务,完成指定的具体业务工作,制定和执行计划,进行工作总结。

六、聘用人员考核

1、根据“谁用人,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各用人科室必须承担本科室聘人员的教育、管理、使用、培训等责任,加强聘用人员的日常考勤、考核等工作。

2、聘用人员实行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主管科室负责对聘用人员进行工作指导、培训、考核及日常管理,并对该同志年度履行职责和遵守规章制度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3、办公室负责聘用人员总体日常考核、纪律监督。

4、所有聘用人员实行年度考核制度,每年由分管科所室队负责人依据履行职责和遵守规章制度情况做出综合评价,交由办公室汇总后统一交主要领导审核签字,以此作为工资发放的主要依据。

5、聘用人员每年病假期间的工资支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七、聘用人员解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江西省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相关内容及本单位工作实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解除劳动合同:

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本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4、劳动者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违反规定、损害单位形象或造成重大影响的。

5、劳动者不服从单位领导或科所室队负责人工作安排的。

6、劳动者恣意制造内部矛盾,影响单位团结,不遵守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的。

7、劳动者月累计迟到(早退)xx次或不履行请假手续、当月累计旷工7天者,无特殊情况一年内病事假累计超过xx天的。

8、劳动者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

9、劳动者因工作出现重大失误受到处分的。

凡出现上述情形之一者,单位可无条件予以解聘。

篇7:提高母猪繁殖力的技术措施

文献检索综述

13动科2班

2013061089

文献检索综述

提高母猪繁殖力的技术措施

(甘肃农业大学

兰州

张智安

730070)

摘 要: 提高母猪的繁殖力选母猪,母猪营养,产仔猪数,人工授精和工厂化养猪从建立和保持合理结构的母猪群体,及时淘汰生产性能低的母猪,加强母猪各饲养阶段的管理,严格控制繁殖障碍性疫病等方面,总结了提高母猪繁殖利用率的相关技术措施,并提出了有效增加母猪窝产仔数的技术措施,对提高母猪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母猪;窝产仔数;生产性能;繁殖率;繁殖性能;营养平衡

母猪繁殖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猪是多胎高产繁殖潜力很大的家畜,它一般每次发情平均能排卵20个左右,但只有60%~70%的卵子能够受精并正常发育,这主要与遗传和营养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科学饲养管理和严格规范技术操作,是提高母猪繁殖力的关键。猪繁殖利用率是指每头母猪一年能够提供的合格断奶仔猪数,它是将母猪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衡量规模养猪场综合生产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对指导养猪场提高经济效益起着重要作用。

1选择优良种母猪

从仔猪开始,要求乳头间隔均匀,无瞎乳头,在7对以上,地方品种母猪在6~8月龄时体重达50~60kg,培育品种、引入品种和杂种母猪应在8~9月龄,体重达80~90kg开始配种为宜。一般避开头两个发情期,到第3个发情时期再配种。要选生长快、瘦肉率高,身体各部器官都健全,在配种季节里,发情年龄较早的母猪影响初产母猪断奶发情和2 胎产仔的诸因素中, 主要是营养和生殖激素分泌失调。大多数初产母猪尚未完成自身的生长, 加之妊娠中、后期胎儿迅速发育和产后哺乳的大量消耗极易造成营养负平衡[1]。合理安排母猪的营养

初产母猪日粮中应含消化能12.55MJ/kg,蛋白质15%。日采食量不少于2~3kg/d,日喂3次,饮足新鲜清洁的水,猪舍每天要清洗粪尿。妊娠母猪的营养妊娠期应控制采食量,前低后高。采食量过高,会造成胚胎早期死亡,产活仔数降低,而且会增加难产及仔猪被压发生率。配种后一周,根据不同母猪体况,日采食量控制在1.7~2kg;7~75d,日采食量1.8~2.2kg;95~110d,采食量增加到2.5~3.5kg;110~114d,采食量降低到2.0~2.5kg。妊娠母猪舍温度要保持在20℃左右。哺乳母猪的营养为使母猪获得最大限度的泌乳量,从而保证仔猪最大的日增重及减少母猪的失重,要适时提高母猪的采食量。其方法:增加饲喂次数;保证充足饮水;降低分娩舍温度;提高日粮的能量浓度,可向日粮中添加脂肪,脂肪添加量不超过5%。否则会影响母猪以后的繁殖性能母猪妊娠前期、中期必须保证饲料的品质优良,不喂发霉、腐败、变质、冰冻、带有毒性和强烈刺激性 饲料,饲料变换不宜频繁,应根据膘情严格控制投喂量。妊娠后期必须提高饲料营养水平,适当增加蛋白质饲料,同时要保证饲粮的全价性。[2]

3适时配种,提高繁殖率

母猪发情持续时间为48h,在发情后24~36h排卵,输精应在排卵后6h为宜,母猪的输精最佳时间为发情后18~30h;采用重复配种、双重配种可使母猪多产仔2~3头;母猪适时交配是提高受胎率与产仔数,发情鉴定的关键在于鉴定静立反射。每天进行2 次发情鉴定,分别于6:00 和15:00 查情;检查采用人工查情与公猪试情相结合的方法。配种员所有工作时间的1/3 应放在母猪发情鉴定上。查情的好坏是提高人工授精水平的关键。[2]。母猪交配后应留在原来的圈舍内4周以上才可以转群,这样可减少环境刺激,防止胚胎的早期死亡,有利于提高窝产仔数,妊娠后期(80d后)分小群或单栏饲收稿日期:养,产前1周转入产房。[4]

4提高母猪年产窝数及窝产活仔

促使母猪哺乳期中发情在母猪哺乳20~40d内催情,使其能够发情配种,既哺乳又妊娠,大大缩短母猪生产的周期。促使母猪哺乳期间发情:在母猪产后4周时,开始减少仔猪的哺乳次数,白天只让仔猪吃乳1~2次,不哺乳时分开,夜间让其母仔在一起[3]。1周左右母猪就能发情,此时配种便于受孕;在母猪产后40d时,减少母猪的日粮给量,使母猪泌乳量下降,性机能增强,从而促使其发情、配种。这期间要给仔猪补足饲料。药物促排在母猪达到性成熟前4~8周,采用外源激素激发母猪多排卵,在母猪发情后,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500~1000IU,隔12h再注一次。可使母猪多排4~5个卵子。普遍认为, 钙在后备母猪、妊娠猪及泌乳猪日粮中适宜含量分别为0.65%、0.75%、0.90% , 相应的磷含量分别为0.55%、0.65%、0.80%则比较合适,日粮中钙、磷添加量的过高或过低以及钙、磷的比例不当都会引起母猪生产繁殖性能的降低。[5] 5建立母猪个体繁殖登记

一般间隔12h复配,可提高30%的受胎率。及时淘汰有病或繁殖力低的母猪,补充后备母猪,使猪群保持在良好的繁殖水平上。母猪平均年产窝数为2.1~2.2窝,理想的繁殖水平为2.3~2.4窝。平均每胎产活仔数应在9.5头以上,理想的水平应在10.5头以上。母猪窝产仔数在第3、4、5、6胎为高产期,以后逐渐下降合理的母猪群年龄胎次结构为:产第1 胎的母猪占18%~20%,第2 胎的占16%~18%,第3 胎的占15%~17%,第4 胎的占14%~16%,第5 胎的占13%~15%,第6 胎的占14%~22%。[2]

6早期断奶哺乳期母猪,提高母猪产仔窝

哺乳仔猪7d开始补料,3~5周龄,体重在5kg以上断奶最适宜,此期断奶对母猪下一个发情周期的繁殖力无不良影响。母猪在断奶后3~7d恢复发情,即可配种。目前,提高早期断奶,缩短繁殖周期,实行35d断奶最佳[8]。

7创造良好的环境 做好猪的疫病防治工作,严格输精用具、产房的消毒卫生工作。产房要有加热灯、保湿设备、护仔栏、仔猪食槽。母猪配种前后及分娩前3周内,对高温特别敏感,应注意避免热刺激,温度应保持在20~28℃,仔猪生后1~3日龄,温度保持在30~32℃,4~7日龄为28~30℃,15~30日龄为22~25℃,2~3月龄为20℃。[4]

8.防止母猪不育

母猪生殖机能异常或遭到破坏可导致不育对母猪不发情、不排卵或经3次配种没有受孕即要淘汰;对先天性不育和衰老不育,应予淘汰;对营养性和利用性不育,通过改善饲养管理和合理利用加以调整;对生殖器官疾病或轻度损伤性疾病不育,尽快治疗,恢复其生育能力维生素E 能促进精子的形成与活动, 增加尿中17—酮类固醇的排泄, 能增加卵巢机能,使卵泡黄体细胞增加。[6]FSH是卵泡充分发育所必需的,可以起到刺激卵巢生长,增加卵巢重量,促进卵泡颗粒细胞的增生和卵泡液的分泌。LH水平的升高是母猪将要发情的重要标志[6~ 8 ] , LH可以触发排卵,促进黄体形成并维持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7]

9.建立并保持合理结构的母猪群体

通常较合理的母猪群体结构为一、二胎母猪占整个生产母猪的30%~35%,3~7胎母猪占60%,7胎以上母猪占5%~10%。实现猪场的均衡生产,应有计划选留优良的后备母猪,选留的后备母猪应是肢蹄健壮,母本繁殖性能良好,产仔数10头以上,初生重大于1.0kg,小母猪乳头(6对以上,左右对称)、阴户发育正常,无遗传缺陷。后备母猪(大约克×互助猪)初配年龄7.5~8月龄,体重90~110kg,以第二或第三个发情期配种较为理想,过早配种会影响产仔数和第二胎配种,过晚配种会影响受胎率和使用年限哺乳及空怀待配母猪的饲养直接影响母猪的发情, 哺乳母猪除维持泌乳还要满足自身的生长发育, 所以营养消耗很大, 经常因营养不足出现“哺乳失重”现象, 继而影响卵泡发育和生殖内分泌, 母猪断奶后不能正常发情[3]。

10.加强母猪各阶段的饲养管理

10.1妊娠前期妊娠的前3周,受精卵刚形成胚胎几乎不需额外的营养,如果母猪体况一般,给母猪低能量、低蛋白的妊前日粮(DE≤3.0Mcal/kg,CP≤13%),日喂1.5~2.0kg,即可维持正常繁殖需要。否则,摄入过高的能量和蛋白,会增加胚胎死亡,从而减少产仔数。饲料添加剂在提高母猪繁殖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8]

10.2妊娠中期妊娠一个月至产前一个月,一般应给以中等偏低水平的日粮(DE≤12.96MJ/kg,CP≤14%),只保持母猪每天增重45g即可,根据母猪的膘情,日喂1.8~2.2kg,此时可适当提高粗纤维水平,增加母猪的饱腹感,预防便秘,减少死胎、干尸、流产的发生:初产母猪妊娠期内体增重为40~ 50 kg , 经产母猪为25 ~ 30 kg 为好。配种当天给料在2.0 kg 以下, 并且以低能量低蛋白饲料饲喂;妊娠前期不增加采食量, 会显著地提高窝产仔猪数[9]。

10.3妊娠后期仔猪初生重的60%~70%来自产前一个月的快速生长发育,因此,产前一个月的母猪应给以高营养水平的饲粮(DE≥3.1Mcal/kg,CP≥16%,Lys≥0.8%),日喂2.5~3.0kg。仔猪初生重与仔猪存活呈强正相关,抓好母猪妊娠后期饲养管理,有利于提高仔猪初生重和母猪产后泌乳量,对提高母猪繁育性能有重要影响[5]。

11增加产仔数的措施

11.1利用杂种优势窝产仔性状表现出典型的低遗传力和高杂种优势,所以,利用杂交提高窝产仔数是当今普遍采用的技术措施。

11.2适时配种对于获得较高的窝产仔数至关重要。过早或过迟配种都会损失部分卵子,从而降低产仔数。待母猪发情征状明显,允许公猪爬跨或人工测试站立不动或见到公猪走不动,此后12h配种是最佳配种时间,8~12h后再补配一次,一般都会取得较好配种效果和获得较高产仔数。规模化养猪场一般采用2次重复配种,如上午喂前配种一次,下午喂前再复配一次;如下午配种,第二天早晨再复配一次后备母猪性成熟的月龄因品种、饲养管理条件而不同[9]。在正常情况下, 适配年龄在发情后第2 或第3 情期, 体重达成年母猪体重70%左右。地方品种初配在6~8 月龄, 体重60~70 kg;引进国外品种在8~10 月龄, 我国培育品种和杂种猪在两者之间。[10]

11.3选择后备母猪除要选择体形外貌和生长发育外, 还要兼顾父系、母系遗传指数的选择。优良后备母猪应从来自产仔多、哺育能力强、断奶窝重大等繁殖力高的家系中选留。要求品种特征明显, 体格健壮, 背腰平直, 后躯宽阔, 腹部比较大而松弛, 乳头发育良好, 排列整齐对称, 有效乳头在7 对以上, 无瞎乳头或副乳头, 阴户大而下垂, 无遗传疾病, 种用价值高的优良后备母猪。[10] 11.4确定适宜初配年龄有报导认为母猪第一次发情,或公猪第一次爬跨配种,基本不受胎。母猪产前一周进入产房,产房及猪体要清洗消毒。母猪分娩过程中,要有专人接产。接产时保持环境安静,动作迅速、及时。若有难产,可肌肉注

射催产素。若半小时后仍未产出,则要进行人工助产。母猪产后12 小时内不必喂料,但要保证充足的饮水,同时在饮水中适当补加少许食盐。产后1周内逐渐增加喂料量,10 天后恢复正常饲喂量。要经常检查哺乳母猪的乳房,对发生乳房炎的母猪应及时治疗。哺乳母猪一般每天喂3~4 次。哺乳母猪泌乳期实行高能量、高蛋白质、不限量饲喂,同时要确保矿物质(钙、磷、食盐及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的营养需要,确保充足的饮水。泌乳期还要注意预防母猪便秘,母猪便秘影响乳汁质量甚至造成仔猪下痢。还后备母猪过早配种,对产仔数有严重影响,因此,要获得较高产仔数,一定要掌握适宜的配种年龄,防止过早和过迟[11]。

篇8:繁殖母猪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控

1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原因

引起猪繁殖障碍的疾病很多, 一般可分为非传染性与传染性两类。非传染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生殖器官畸形、机能障碍以及饲养管理等因素所导致;传染性繁殖障碍则主要是传染性因素如病毒、细菌、螺旋体、衣原体等微生物引起。

1.1 非传染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1) 先天性繁殖障碍。较为常见的是生殖器官畸形、发育不全, 输卵管阻塞或形成盲端, 缺乏子宫角、实体子宫、子宫颈闭锁以及阴瓣发育过度等。

(2) 机能性繁殖障碍。性腺机能减退或衰退, 组织萎缩硬化以及卵巢囊肿。卵巢囊肿可分为卵泡囊肿与黄体囊肿。卵泡囊肿为卵泡上皮变性、卵泡壁增生、卵母细胞死亡, 卵泡发育中断而卵泡液未被吸收或增生形成;黄体囊肿为卵泡壁细胞黄体化、增生变性形成。

(3) 子宫内膜炎。母猪常见的一种繁殖障碍, 人工授精过程消毒不严、助产不当、胎衣不下等因素均可引起子宫内膜炎, 可致母猪发情异常, 不易受孕, 即使受孕也容易流产。

(4) 营养性繁殖障碍。高能量日粮使母猪过肥, 特别是在缺乏运动的情况下, 在输卵管、子宫角与卵巢中沉积脂肪, 卵泡细胞变性, 致肥胖性不育。如果日粮中能量与蛋白质过于不足, 可致母猪瘦弱, 初情期延迟, 不发情, 卵泡停止发育或形成卵泡囊肿。维生素严重缺乏时会影响母猪妊娠及胎儿的发育, 在母猪日粮中添加VA、VD、VE可改善繁殖效果, 缩短繁殖间隔, 提高受胎率, 增加产子数。缺乏矿物元素如钙、磷、碘、铁等也影响猪的繁殖, 使胎儿死亡、产弱胎或木乃伊胎, 有时引起流产, 产死胎增多。

(5) 应激性繁殖障碍。热应激可引起母猪发情不规律, 影响公猪精液品质, 受精率降低, 胚胎死亡, 流产或产仔数减少。猪舍空气污浊, 含有较多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1.2 传染性繁殖障碍性疾病

(1) 猪瘟。该病是我国养猪业发病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猪瘟病毒 (HCV) 主要经由口腔或咽部组织侵入, 不同品种和年龄猪均易感染, 幼年猪最为敏感。感染潜伏期一般3~8天。怀孕母猪感染HCV后, 不一定表现临床症状, 但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引起死胎、木乃伊胎、早产或产弱仔等。该病毒是引起仔猪先天性震颤的主要原因之一, 感染仔猪多在生后几天内死亡。

(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 (PRRS) 。该病又称蓝耳病, 主要特征是母猪发热、厌食、流产、死产、产木乃伊胎、弱仔等, 该病病原 (PRRSV) 主要侵害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1987年首先于美国发现该病, 我国农业部曾于1997年组织了一次普查, 各省种猪场的该病原抗体阳性率均在40%以上。

(3) 猪细小病毒病。该病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因之一, 据报道PP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和感染, 我国猪PPV抗体阳性率达80%以上。细小病毒病多感染在春夏季配种的头胎母猪, 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 也可通过交配传染, 导致流产或胎儿死亡。

(4)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该病主要导致青年妊娠母猪死胎流产综合症与公猪睾丸炎, 少数病例表现神经症状。我国为乙脑高发区, 蚊子为传播媒介, 故夏季发病率最高, 发病猪多在6月龄左右。

(5) 猪伪狂犬病。近年来, 该病在我国大多省市均有发生或流行, 1998年一些养猪场出现了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新生仔猪大批死亡现象, 其主要原因以PR感染为主。多种动物都可感染PR发病, 哺乳仔猪发病最多, 死亡率很高;成猪多呈隐性感染, 能长期排毒, 是主要的传染源。

(6) 猪附红细胞体病。该病病原属于立克次氏体, 一般在夏秋流行, 病猪表现为高热稽留, 废食, 精神萎靡, 贫血, 后期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 仔猪衰弱, 仔猪一般在一周内死亡。2001年我省苏北暴发该病, 发病率高的地区达100%, 低的地区也达到50%以上。

(7) 布鲁氏菌病。该病为一种人畜共患病, 猪不分品种和年龄都有易感性。布鲁氏菌感染猪多呈隐性经过, 少数出现典型症状, 表现为母猪流产、不孕, 公猪睾丸炎等。母猪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第4~12周, 病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 阴唇和乳房肿胀, 阴道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

(8) 钩端螺旋体病。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猪感染后, 常无一定症状。大多数呈隐性感染。在本病流行期间, 怀孕母猪出现大批流产, 死胎腐败或呈木乃伊状, 同时也有发热、生殖系统炎症。尸体剖检常见黄肝、黄脂、皮下水肿, 肾有小灰白色病灶;慢性钩体病以成年猪多见, 以肾脏的眼观病变最为显著, 肾皮质有散在灰白色病灶。

(9) 猪衣原体病。又称鹦鹉热或鸟疫, 临床上可见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睾丸炎和子宫炎等多种病型。流产多见初产母猪, 妊娠母猪在怀孕后期突然流产、早产、产死胎或产弱仔。有的整窝死胎, 有的间隔产出活仔和死胎;弱仔多在数日内死亡。本病公猪多表现为尿道炎、睾丸炎、附睾炎, 配种时, 排出带血的分泌物, 精液品质差, 母猪受胎率下降, 即使受孕, 流产死胎率明显升高。

2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主要症状

2.1 发情障碍。

母猪在繁殖年龄内数月不发情或发情周期紊乱, 如到了配种年龄的后备母猪不发情, 断奶后母猪较长时期不发情。

2.2 妊娠障碍。

母猪屡配不孕, 或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产仔不足和木乃伊胎。

母猪流产前多无临床表现, 少数有短时体温升高、食欲消失等症状, 但能很快恢复。发生死胎的母猪妊娠期正常或推迟, 产前胎动减弱或无胎动, 产仔过程中同时出现活仔和死仔, 或全部是死仔, 一般分娩较顺利。有的母猪在妊娠期, 部分胚胎在早期被感染死亡后被母体吸收, 致使产仔数减少, 一般产仔数在5头以下。

2.3 泌乳障碍。

母猪患了无乳综合症, 母猪在分娩时或分娩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发热, 乳房肿大发硬, 挤不出乳汁, 拒乳等症状。

2.4 公猪繁殖障碍。

一般表现为性欲降低, 精液量减少, 精液品质变差或死精, 生殖器官炎症。

2.5 仔猪成活障碍。

母猪产下的仔猪部分或全部生活力低下, 不吃奶或拱奶无力, 震颤或站立不稳, 哀鸣, 有的腹泻, 体温正常或稍低, 常于出生后1~3天死亡。

3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制措施

3.1 科学饲养和管理。

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养猪生产的关键, 不仅能提高猪的生产力, 而且有利于防止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饲养工作做得好, 可增强机体抵抗力。了解猪群现状, 进行合理组群, 淘汰先天性不育个体, 同时给猪只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保持猪舍清洁舒适, 通风良好, 冬天能保温防寒, 夏天凉爽防暑, 促进猪的生长, 减少疾病的发生, 维持正常的繁殖生育, 提高猪的繁殖率。

3.2 严格隔离和消毒。

猪场须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及粪便管理区彻底隔离, 严禁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饲养员不得相互串舍, 各栋猪舍的工具不得串舍使用。新引进的种猪, 须隔离观察一个月后, 确认健康无病并经防疫注射后才能转入生产区。在猪场正门与生产区大门的消毒池, 必须定期添加消毒药物, 以防消毒剂的浓度下降影响消毒效果;定期进行环境消毒, 每周对各栋猪舍的内外走道进行喷洒消毒一次;采取“全进全出”的消毒方法, 对于病死猪尸体须在指定的地点焚烧或深埋, 粪便可用发酵法或堆积法消毒, 污水可用漂白粉消毒。

3.3 强化防疫制度。

首先应对本地区或本场的猪群进行血清学调查, 了解当地疫病的感染情况, 针对性地制定出免疫程序, 在猪群免疫后10~14天, 进行血清学检查, 检测血清抗体的消长情况。其次强化对传染病的检疫, 严格淘汰血清阳性个体, 对于健康猪群, 应坚持自繁自养, 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及生物制品。

3.4 药物防治。

由于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的病因复杂, 故在治疗时应分清病因, 合理用药, 联合配伍使用, 以迅速抵制疾病的蔓延和利于患畜的康复, 具体用药方案如下:第一、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繁殖障碍。

因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繁殖障碍, 应抑杀病原微生物, 提高机体免疫为主, 同时要诱导患畜能及时发情。

(1) 由于本类疫病目前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 故疫苗免疫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那些尚未感染的猪群应紧急免疫相关疫苗, 同时也要配合抗病毒I号注射液以缓解疫苗免疫所出现的一切应激现象, 增强免疫效果。

(2) 对于某些疫病可使用高免血清如抗猪瘟血清、抗猪伪狂犬血清等, 及时抑制疾病的发展, 同时配合抗病毒药物如黄芪多糖、干扰素、聚肌胞等, 使患畜得以快速康复。

(3) 对于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疾病应使用四环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 如长效土霉素、强效阿莫西林、头孢噻呋钠等进行治疗, 大群以混饲形式给药, 个别注射。

(4) 用一些抗菌性能强而广的药物以及提高机体免疫的药物, 以控制继发感染, 提高机体的抗病性能。如复方替米先锋、长效土霉素、抗病毒I号粉、红弓链球清、支原净、利高霉素等。

(5) 在治疗期间, 要多给患病机体创造一些利康复的环境条件, 同时做好消毒工作, 阻断疾病的传播, 并定期驱虫。

第二、非传染性繁殖障碍。因炎症、机能障碍等引起的非传染性繁殖障碍, 应及时消除炎症, 恢复机体的繁殖功能。

(1) 卵巢囊肿。用LHRH100~300微克、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 (APC) 500单位、絨促性素 (HCG) 500~1000单位、LH50~200单位、黄体酮15~20mg/次等选用一种, 肌注2~5次, 并通过直肠检查判断卵巢反应性, 反复使用一次

(2) 持久黄体。注射前列腺素l0毫升, 当黄体消失后将子宫内异物排出。若患子宫炎或子宫积脓, 可注射雌二醇15毫克, 再注射催产素或麦角新碱, 或往子宫内注入温生理盐水500毫升, 促进异物排出。

(3) 乏情。让断奶后的母猪让其自由接近种公猪, 以便诱导发情。母猪断奶后经3~5天仍不见发情, 可肌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 (PMSG) 1000~1500单位, 1~2次, 发情后还应肌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500单位。15天后仍不发情则继续观察到30天, 如果仍不发情则应淘汰。

上一篇:选学生会主席演讲稿下一篇:我应该做得更好的教师教育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