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险搬迁工作办法

2024-04-11

避险搬迁工作办法(共6篇)

篇1:避险搬迁工作办法

郴州市东江水库移民避险搬迁安置办法

郴州市东江水库移民避险搬迁安置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有序实施东江水库移民避险搬迁安置(以下简称避险搬迁安置)项目,确保库区移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避险搬迁安置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稳定和谐的原则;

(二)充分尊重移民意愿,跨乡镇外迁和就近易地搬迁相结合的原则;

(三)整体规划、分类推进的原则;

(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

(五)属地管理的原则;

(六)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三条 避险搬迁安置对象为居住在东江水库库区经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或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勘测认定的地质灾害点范围内因地质灾害威胁而需要避险搬迁安置的移民。

第四条 避险搬迁安置应当签订避险搬迁安置协议,按照协议进行安置。

避险搬迁安置协议中应明确以下主要内容:

(一)当事人名称或姓名;

(二)避险搬迁安置方式、安置地点;

(三)避险搬迁安置补助标准、补助人口数量、补助费总金额;

(四)避险搬迁安置补助费的发放方式;

(五)完成避险搬迁安置的进度要求;

(六)避险搬迁安置移民原有房产及宅基地的处置方式。

在本村(居)民委员会区域范围内避险搬迁安置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与移民户签订避险搬迁安置协议。在本乡镇区域范围内跨村(居)民委员会避险搬迁安置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迁出地村(居)民委员会、安置地村(居)民委员会与移民户签订避险搬迁安置协议。跨乡镇避险搬迁安置的,由迁出地乡镇人民政府、迁出地村(居)民委员会、安置地乡镇人民政府、安置地村(居)民委员会与移民户签订避险搬迁安置协议。

第五条 需避险搬迁安置的移民可以选择以下一种安置方式进行避险搬迁安置:

(一)跨乡镇集中搬迁安置;

(二)跨乡镇自主择址搬迁安置;

(三)就近易地搬迁安置;

(四)进城(镇)购房搬迁安置;

(五)投亲靠友搬迁安置。

第六条 移民避险搬迁安置补助费包括建房搬迁补助费、土地调剂补助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费。建房搬迁补助费支付给搬迁移民户,土地调剂补助费支付给调剂出土地的村、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费用于移民避险搬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跨乡镇集中搬迁安置的,建房搬迁补助费为每人9000元,土地调剂补助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费按规划单列;

(二)跨乡镇自主择址搬迁安置的,建房搬迁补助费为每人9000元,土地调剂补助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费为每人14000元;

(三)就近易地搬迁安置的,必须避开地质灾害点,建房搬迁补助费为每人7500元。在本村民小组内就近易地搬迁安置的,宅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费为每人500元。在本乡镇行政区域范围内跨村民小组就近易地搬迁安置的,宅基地土地调剂补助费为每人500元,宅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费为每人500元;

(四)进城(镇)购房搬迁安置的,建房搬迁补助费为每人11000元;

(五)进城(镇)投亲靠友搬迁安置的,建房搬迁补助费为每人11000元。在本乡镇内投亲靠友搬迁安置的,建房搬迁补助费为每人7500元。跨乡镇投亲靠友搬迁安置的,建房搬迁补助费为每人9000元,土地调剂补助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费为每人14000元;

(六)对独生子女避险搬迁安置移民户按照增加1人的标准发放避险搬迁安置补助费。对违法生育家庭没有缴清社会抚养费的人口,不予发放避险搬迁安置补助费;

(七)淹地不淹房涉及人口,按享受后扶政策人口折算比例计算补助费用,低于50%的按50%计算,高于50%的按实际比例计算。避险搬迁安置后原有身份不变。

第七条 避险搬迁安置补助费采取以下方式发放:

(一)建新房的,新房基础完工后发放建房搬迁补助费的30%,住房封顶后再发放40%,在拆除旧房并向旧房所在地村民小组移交旧房宅基地后发放剩余的30%。购置新房的,凭房屋买卖合同、购房发票发放建房搬迁补助费的40%,待取得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后再发放30%,在拆除旧房并向旧房所在地村民小组移交旧房宅基地后发放剩余的30%。购置二手房的,凭房屋所有权证、土地使用证、契证,经县市人民政府认定后发放建房搬迁补助费的70%,在拆除旧房并向旧房所在地村民小组移交旧房宅基地后发放剩余的30%。

(二)2006年“7·15”洪灾以后已经搬迁安置的,依据本办法同类补助标准,扣除已经发放的政府建房补贴后给予补助。“7·15”洪灾以前搬迁的,不予补助。

(三)跨乡镇自主择址搬迁安置和跨乡镇投亲靠友搬迁安置的,土地调剂补助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费,根据其避险搬迁安置协议,在办理完有关手续后,由县市人民政府一次性直接拨付给安置地村、组,用于土地调剂和移民避险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分配比例由当事人在安置协议中约定。

第八条 10户以下分散避险搬迁安置的建房用地,应当按有关规定签订宅基地使用协议,并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10户(含10户)以上集中避险搬迁安置的建房用地,由县市人民政府统一安排。

第九条 在本村民小组区域范围内避险搬迁安置的,宅基地由所在地村组进行调剂;在本乡镇行政区域范围内跨村民小组避险搬迁安置的,宅基地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组织调剂;跨乡镇避险搬迁安置的,宅基地由县市人民政府组织调剂。

第十条 避险搬迁安置建房用地的有关事项,应当符合《湖南省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暂行办法》(湘政办发〔2008〕32号)的有关规定,并与所在地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十一条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房的,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十二条 跨乡镇集中搬迁安置的移民按生产用地人均1亩,宅基地、道路、水利、绿化等公共用地人均0.5亩的标准配置生产生活资源。调剂用于避险搬迁安置的土地,由移民所在地村组集体所有,分配给移民户承包经营。对独生子女避险搬迁安置移民户建房,按增加1人的标准划分宅基地。

第十三条 跨乡镇自主择址搬迁安置和投亲靠友搬迁安置的移民,应当办理户口迁移手续。避险搬迁安置移民在土地承包经营、宅基地分配、就医、就学、就业、生产开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安置地村(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损害移民的合法权益。

第十四条 避险搬迁安置移民原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业股权等生产资源可以依法自行流转,也可以由承包方自愿委托发包方依法组织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林业股权等生产资源流转应当由承包方与受让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或协议。第十五条 避险搬迁安置移民户应当根据其签订的避险搬迁安置协议的约定,在领取建房搬迁补助费的70%后3个月内自行拆除原有房屋,宅基地由房屋所在地的村民小组依法予以收回。逾期不予拆除的,由房屋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第十六条 需要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点,工程项目由县市人民政府依据设计规划和有关规程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避险搬迁安置项目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规费。避险搬迁安置移民所涉及的房屋初始登记费、房屋转移登记费、广播电视安装开通费、广播电视端口迁移费、自来水入户表安装费等费用,相关单位应当减半收取。避险搬迁安置移民办理建房土地使用证、户口迁移登记等手续,相关单位只收取工本费。

第十八条 避险搬迁安置项目免收耕地占用税。避险搬迁安置移民户自建自用房屋免征各税。避险搬迁安置移民进城(镇)购房,免征契税、印花税。集中避险搬迁安置项目免征防洪保安基金。集中避险搬迁安置点公路建设应纳入县乡公路建设项目范围,并享受通村公路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第十九条 林业部门应为避险搬迁安置新建住房的移民户优先安排民用材采伐指标,并按规定减免相关费用。跨乡镇避险搬迁安置的,凭避险搬迁安置审批手续,允许其采伐的民用材由迁出地向迁入地运输流通。

第二十条 水利部门在安排人畜饮水等水利建设项目时,应当重点向集中避险搬迁安置点倾斜;电力部门应当将集中避险搬迁安置点纳入农村电网改造范围。

第二十一条 县市人民政府对避险搬迁安置所需生产生活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采取调剂用地的方式予以安排。有关避险搬迁安置用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有关“抢险救灾用地”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避险搬迁安置点用地按有关规定组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林业部门应当依法采取简易程序处理避险搬迁安置用地涉林事项。规划、建设部门应当优先为避险搬迁安置项目进行规划及建筑设计。

第二十二条 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发改委批准的可研报告、总体规划方案和本办法编制项目实施规划,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移民开发局、市规划局依法进行审核、审批。

第二十三条 项目单项工程实施完毕,根据工程的审批权限,由批准单位组织项目竣工验收。避险搬迁安置项目整体实施完毕,由县市人民政府初步验收后,向市人民政府提出验收申请,由市人民政府组织验收,验收报告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四条 县市人民政府和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做好各项目实施的资料整理和归档工作,确保项目档案资料真实完整。

第二十五条 避险搬迁安置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依照市政府办公室《郴州市东江水库移民避险搬迁安置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郴政办发〔2009〕4号)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郴州市移民开发局负责解释。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篇2:避险搬迁工作办法

一、领导重视,责任明确

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作,我县成立了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工程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任组长,县自然资源局局长任副组长,政府办、财政局、民政局、住建局、审计局、目督办等部门主要领导及实施乡镇的乡(镇)长为成员,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自然资源局,局分管地环工作的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制定方案,精心组织

避险搬迁安置工程涉及面广,针对性强,时间紧、任务重,为保证精心组织、规范实施,并严格按照省、州、县工作布署,编制了实施方案;分解任务,明确责任,由乡镇党委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三、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县自然资源局和实施乡镇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宣传发动,做深、做细、做实搬迁群众的思想发动工作,充分调动群众搬迁的积极性,对全县22个乡镇进行宣传,说明避险搬迁的目的、意义和补助政策。使避险搬迁安置工程深入人心,充分调动了搬迁户的积极性,消除了部分农户思想顾虑,为以后的搬迁工作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了整个搬迁工作顺利开展。

四、经费保障,专款专用

严格按照《省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程省级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要求,管理和使用专项资金,主动接受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有关财务制度,确保专款专用。为保证资金投入使用效果,凡搬迁安置户搬迁完毕后,经县自然资源局验收合格后,将补助资金及时通过一卡通方式足额兑现到避险搬迁安置户。

五、加强督促,逗硬验收

任务分解落实到户后,县自然资源局派出工作人员对避险搬迁工作进行跟踪检查、服务和指导。按照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整个工作做到了统筹兼顾,确保了搬迁安置工作有条不紊开展。一是选好安置点。针对我县搬迁户相对分散情况,工作人员与乡镇村经办人员逐户进行搬迁点核查;二是督促搬迁进度。为确保搬迁户建房的进度,乡镇政府与各户签订了《搬迁安置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三是狠抓旧宅拆除工作。在新居验收合格后,对原居住的房屋予以拆除,恢复土地原貌,拍摄了照片资料进行拆除对比。由于各项措施到位,全县涉及搬迁40户,原旧宅用地全部拆除复垦,搬迁农户现均已入住搬迁新建房。

六、取得的效果

2019第一批地质灾害防治避险搬迁生态扶贫目标任务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各乡镇政府的大力实施下,责任明确、措施得力,圆满完成了40户搬迁安置任务,保障了受威胁农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工程的实施,各地灾隐患点搬迁农户安居乐业,受威胁农户思想稳定,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地灾防治工作的重视,以及对人民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

(一)2019第一批地质灾害搬迁安置生态扶贫目标任务40户脱离了地灾威胁,全部安置在安全地带,生产、生活、交通、卫生医疗、子女就学等基本条件方便,确保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要求。

(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工程的实施,对我县减少灾害的危害具有重大意义,推动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新的台阶。

七、下一步工作计划

篇3: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企业政策性搬迁的所得税征收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 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执行范围仅限于企业政策性搬迁过程中涉及的所得税征收管理事项, 不包括企业自行搬迁或商业性搬迁等非政策性搬迁的税务处理事项。

第三条企业政策性搬迁, 是指由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在政府主导下企业进行整体搬迁或部分搬迁。企业由于下列需要之一, 提供相关文件证明资料的, 属于政策性搬迁:

(一) 国防和外交的需要;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社会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业的需要;

(四) 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需要;

(五) 由政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的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旧城区改建的需要;

(六)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第四条企业应按本办法的要求, 就政策性搬迁过程中涉及的搬迁收入、搬迁支出、搬迁资产税务处理、搬迁所得等所得税征收管理事项, 单独进行税务管理和核算。不能单独进行税务管理和核算的, 应视为企业自行搬迁或商业性搬迁等非政策性搬迁进行所得税处理, 不得执行本办法规定。

第二章搬迁收入

第五条企业的搬迁收入, 包括搬迁过程中从本企业以外 (包括政府或其他单位) 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 以及本企业搬迁资产处置收入等。

第六条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 是指企业由于搬迁取得的货币性和非货币性补偿收入。具体包括:

(一) 对被征用资产价值的补偿;

(二) 因搬迁、安置而给予的补偿;

(三) 对停产停业形成的损失而给予的补偿;

(四) 资产搬迁过程中遭到毁损而取得的保险赔款;

(五) 其他补偿收入。

第七条企业搬迁资产处置收入, 是指企业由于搬迁而处置企业各类资产所取得的收入。

企业由于搬迁处置存货而取得的收入, 应按正常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进行所得税处理, 不作为企业搬迁收入。

第三章搬迁支出

第八条企业的搬迁支出, 包括搬迁费用支出以及由于搬迁所发生的企业资产处置支出。

第九条搬迁费用支出, 是指企业搬迁期间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包括安置职工实际发生的费用、停工期间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及福利费、临时存放搬迁资产而发生的费用、各类资产搬迁安装费用以及其他与搬迁相关的费用。

第十条资产处置支出, 是指企业由于搬迁而处置各类资产所发生的支出, 包括变卖及处置各类资产的净值、处置过程中所发生的税费等支出。

企业由于搬迁而报废的资产, 如无转让价值, 其净值作为企业的资产处置支出。

第四章搬迁资产税务处理

第十一条企业搬迁的资产, 简单安装或不需要安装即可继续使用的, 在该项资产重新投入使用后, 就其净值按《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该资产尚未折旧或摊销的年限, 继续计提折旧或摊销。

第十二条企业搬迁的资产, 需要进行大修理后才能重新使用的, 应就该资产的净值, 加上大修理过程所发生的支出, 为该资产的计税成本。在该项资产重新投入使用后, 按该资产尚可使用的年限, 计提折旧或摊销。

第十三条企业搬迁中被征用的土地, 采取土地置换的, 换入土地的计税成本按被征用土地的净值, 以及该换入土地投入使用前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 为该换入土地的计税成本, 在该换入土地投入使用后, 按《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年限摊销。

第十四条企业搬迁期间新购置的各类资产, 应按《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 计算确定资产的计税成本及折旧或摊销年限。企业发生的购置资产支出, 不得从搬迁收入中扣除。

第五章应税所得

第十五条企业在搬迁期间发生的搬迁收入和搬迁支出, 可以暂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而在完成搬迁的年度, 对搬迁收入和支出进行汇总清算。

第十六条企业的搬迁收入, 扣除搬迁支出后的余额, 为企业的搬迁所得。

企业应在搬迁完成年度, 将搬迁所得计入当年度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

第十七条下列情形之一的, 为搬迁完成年度, 企业应进行搬迁清算, 计算搬迁所得:

(一) 从搬迁开始, 5年内 (包括搬迁当年度) 任何一年完成搬迁的。

(二) 从搬迁开始, 搬迁时间满5年 (包括搬迁当年度) 的年度。

第十八条企业搬迁收入扣除搬迁支出后为负数的, 应为搬迁损失。搬迁损失可在下列方法中选择其一进行税务处理:

(一) 在搬迁完成年度, 一次性作为损失进行扣除。

(二) 自搬迁完成年度起分3个年度, 均匀在税前扣除。上述方法由企业自行选择, 但一经选定, 不得改变。

第十九条企业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 视为已经完成搬迁: (一) 搬迁规划已基本完成;

(二) 当年生产经营收入占规划搬迁前年度生产经营收入50%以上。

第二十条企业边搬迁、边生产的, 搬迁年度应从实际开始搬迁的年度计算。

第二十一条企业以前年度发生尚未弥补的亏损的, 凡企业由于搬迁停止生产经营无所得的, 从搬迁年度次年起, 至搬迁完成年度前一年度止, 可作为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年度, 从法定亏损结转弥补年限中减除;企业边搬迁、边生产的, 其亏损结转年度应连续计算。

第六章征收管理

第二十二条企业应当自搬迁开始年度, 至次年5月31日前, 向主管税务机关 (包括迁出地和迁入地) 报送政策性搬迁依据、搬迁规划等相关材料。逾期未报的, 除特殊原因并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可外, 按非政策性搬迁处理, 不得执行本办法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企业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的政策性搬迁依据、搬迁规划等相关材料, 包括:

(一) 政府搬迁文件或公告;

(二) 搬迁重置总体规划;

(三) 拆迁补偿协议;

(四) 资产处置计划;

(五) 其他与搬迁相关的事项。

第二十四条企业迁出地和迁入地主管税务机关发生变化的, 由迁入地主管税务机关负责企业搬迁清算。

第二十五条企业搬迁完成当年, 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时, 应同时报送《企业政策性搬迁清算损益表》 (略) 及相关材料。

第二十六条企业在本办法生效前尚未完成搬迁的, 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搬迁事项, 一律按本办法执行。本办法生效年度以前已经完成搬迁且已按原规定进行税务处理的, 不再调整。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未规定的企业搬迁税务事项,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相关规定进行税务处理。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施行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118号) 同时废止。

篇4:避险搬迁工作办法

本文论述了库区和安置区移民避险解困的必要性、总体思路、主要方案、措施以及实施办法。对今后库区和安置区移民避险解困工作,具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库区移民;避险解困;尊重民意;移民安置

为推动各地加快解决大中型水库移民特殊困难问题,确保水库移民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按照省、市、县移民局安排,采取走、访、查、看及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泗水县库区移民生存现状作了调查,对推进移民避险解困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泗水县移民基本情况。

泗水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总面积1118平方公里,辖10镇1乡2个街道,600个行政村(居),62.8万人,经省市核定后的移民人口指标为20689人。移民人口分布于我县9个乡镇118个村。

通过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移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极大地改善,目前仍有部分移民因为受自然条件、居住环境、交通条件等制约,生活水平处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帮助移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进库区和安置区移民避险解困成为移民工作当前极为紧迫的问题。

二、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以“保安全、保基本、促就业、促增收”为基本目标,从移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以居住在危险地带、资源严重不足、生活特别困难的移民为重点对象,采取搬迁安置、开发生产资源、配套建设基础设施等措施,改善特困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移民增收致富步伐,让移民安居乐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促进库区和安置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三、库区和安置区移民避险解困范围和对象

深入开展进村入户调查。从生存的环境特征看,泗水县的移民避险解困分属二个范畴:一是滑坡体移民。济河街道北孙徐村北部巨龙山滑坡严重,经过国土资源部门或地质部门鉴定,居住在滑坡体的移民生命财产已受到严重威胁。二是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特困移民。大黄沟乡南华村、泉林镇七家庄村、圣水峪镇北尧湾村及小城子村,人均耕地不足0.2亩,人均收入在2250元以下,基础设施极其薄弱。

四、库区和安置区移民避险解困的主要措施

尊重移民意愿,扎实做好调查研究,稳步推进避险解困工程。做到四个相结合,即避险解困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避险搬迁与解困帮扶相结合,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前期补助与后续发展相结合,有效规避地质风险,多渠道整合资金,以领导联系移民户、党员结对帮扶、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大力引导移民自力更生,最大程度上增强增收能力,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五、试点工作建设方案

试点工作建设方案主要包括搬迁安置方案、住房建设方案、设施完善方案、生产扶持方案及教育培训方案。

(一)住房建设方案

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入户调查征求群众意见,济河街道北孙徐村,大黄沟乡南华村,圣水峪镇北尧湾村、小城子村等4个村庄90%以上的村民要求户型为联排独立小院、上下两层结构。根据每人30-40平方米的要求,单户建筑面积确定为80-125平方米,每个院落占地90-110平方米。根据泉林镇雷泽湖社区建设要求,泉林镇七家庄村安置为4层单元楼户型,单户面积确定为80-125平方米。

(二)设施完善方案

社区配套设施包括交通、饮水、供电、教育、卫生、环境、商业、服务业设施等,完善服务设施,为移民提供优质的服务条件。

(三)生产扶持方案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发展生态型的规模特色生产项目,用3-5年的时间建成库区有市场前景的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经济林建设、生态林建设、水底田、库边地特色蔬菜种植、等方面。

(四)教育培训方案

移民技术培训主要是用于提高移民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有效方法,移民户均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或专业技能培训一次,掌握一项以上生产开发技能。包括农业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领域、农业生产与栽培技术领域、建立信息技术培训中心。

六、试点工作的实施步骤。

采用村民自行申请,村级民主评议,乡镇初审,县级复核的确认办法。

符合条件的移民户向所在村提出搬迁安置和安置方式的书面申请,并提供“一本通”存折本与户口复印件。搬迁安置申请书明确以下内容:安置对象姓名、安置类型、安置方式、地点、可享受建房补助人口数和完成避险安置的进度要求。以村为单位召开移民户主会议,对申请对象进行民主评议并将结果在辖区内进行公示。然后逐级审核、上报乡镇、县逐级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由县人民政府委托县移民局与认定的特困移民申请对象签订避险解困安置协议,进行住房建设。

七、试点工作的建设管理。

(一)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规范项目管理。县政府成立泗水县特困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和涉及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高规格避险解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移民管理局,相应乡镇成立对应领导机构,明确专职人员,积极推动避险解困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项目技术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在县领导小组领导下,成立技术指导小组,主要进行工程规划设计审查,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工作。

(三)工程施工、检查、验收及资料建档。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进行自查验收,上报省政府进行复核验收。

(四)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

严格遵照和执行财务制度 ,要按照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对,设立专户,建立专帐,实行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宣传贯彻避险解困政策,统一思想,整体规划,分期推进,统一施工,统一风格,确保质量。实施避险搬迁使移民搬出了地质灾害隐患地带,有力地保障了移民生命财产安全,移民的生存权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篇5:避险搬迁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落实“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节约用地、方便生产生活”的要求,把地质灾害灾后重建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程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指导的原则;

(二)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社会帮扶和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

(三)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鼓励集中搬迁的原则;

(四)坚持与发展经济、改善人居环境,安居工程、农村“三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六)坚持专款专用、分类补助的原则;

(七)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

三、工作职责

县国土局是全县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作的牵头单位,负责方案拟订、技术保障、建房选址和业务指导;县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的管理和拨付;县住建局负责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农户的建房总体规划、建设和管理;各乡镇政府具体负责避让搬迁农户安置工程的组织实施。

各有关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四、规划概况

(一)搬迁对象:依据《四川省蓬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四川省蓬安县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区划报告()》及《蓬安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上级下达给我县的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任务,20XX年实施省级避险搬迁100户、县级避险搬迁根据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对农户的威胁情况适时确定。

(二)安置形式:就近分散安置、就近集中安置、异地安置(自主购房、投亲靠友等)。

(三)资金来源:省级拨款、县级匹配、个人自筹。

(四)完成时间:20XX年12月15日前。

五、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20XX年6月1日—6月14日)

县政府组织召开动员大会;县电视台和各乡镇要开办宣传专栏,县国土局等相关部门要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各乡镇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户,要逐一动员其主动避险搬迁,同时要组织召开好村干部会议、社员大会,向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操作实施阶段(20XX年6月15日—12月15日)

1.确定搬迁对象。

拟搬迁户属于《四川省蓬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20)》《四川省蓬安县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区划报告(20)》或《蓬安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2-2020)》范围内的,由县国土局提供名册,经乡镇政府和乡镇国土所对照核实,确定为搬迁对象;属于突发性地质灾害亟需避险搬迁的农户,经乡镇政府和乡镇国土所共同到现场勘查属实,确定为搬迁对象,报县国土局审核。

2.实施搬迁及验收。

由所在地乡镇政府组织搬迁对象在规定时限内(20XX年8月31日前)实施搬迁,并对原宅基地进行复耕。

乡镇政府组织国土所、建管所、安办等部门进行验收(20XX年9月1日—9月30日),并出具验收意见,报县国土局审核。

县国土局负责对搬迁工作进行监督,并对搬迁对象进行抽查核实,抽查率不少于50%。

3.上报资料时限。

各乡镇于20XX年10月10日前将验收合格的搬迁对象及相关资料报县国土局审核,由县国土局拟订搬迁补助对象名册,报县政府批准。

4.发放补助资金。

县财政局于20XX年12月31日前将避让搬迁补助资金按省级补助标准一次性打卡直发到搬迁补助对象。

六、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搬迁农户统一享受房屋建设规费全免收政策;享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关优惠政策;在规模较为集中的安置点,推行新村建设。

(二)土地保障。

坚持“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由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负责协调,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采取转租、调换或根据就近原则将基层织织未承包土地及闲散地调整给搬迁户耕种等多种方式,支持户户互换、社社互换或多户交叉分块对换。

对于原宅基地,能复耕的,必须复耕,确保新建房屋占地后耕地总量不减少。

(三)资金保障。

搬迁安置工程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并按照工程建设进度及时足额拨付。

财政局直接将资金直发到受灾农户的粮食直补账户,严禁挤占、截留、挪用,确保专款专用。

(四)制度保障。

篇6:避险搬迁工作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我省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改善陕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对陕南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威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陕南地区(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及有关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移民搬迁对象分为以下几种:

(一)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村、户;

(二)距离行政村中心较远,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落后,发展条件较差,基础设施配套困难,无发展潜力的村、户;

(三)人口规模过小,经济收入来源少的村、户;

(四)距乡、村公路5公里以上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村、户;

(五)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范围内,影响区内环境的村、户;

(六)已规划或即将建设的水库库区范围内的村、户。

第四条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传承特色”的原则, 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第五条 省政府依据《规划》成立“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政府领导同志担任,成员由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卫生厅、省审计厅、省国资委、省扶贫办、省金融办、省电力公司、省地方电力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组成。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协调解决移民搬迁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成立“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扶贫办等部门抽调专人组成,负责具体工作的推进。

第六条 陕南地区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比照省上做法,成立移民搬迁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县(区)级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规划,做好管理和监督检查,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第七条 依据《规划》,2011年—2020年,陕南地区共安排搬迁安置移民60万户、240万人。结合陕南各市实际,安排移民搬迁安置计划,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第二章 搬迁安置

第八条 根据陕南移民搬迁的范围和对象,移民搬迁分为地质灾害移民搬迁、洪涝灾害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和工程移民搬迁等五种类型,统称避灾移民搬迁。

第九条 根据陕南地区实际,凡进入城镇集中安置点、移民新村和小村并大村在30户以上的均属集中安置;其他方式的搬迁安置属分散安置。

第十条 结合城乡统筹,陕南移民搬迁与保障性住房、重点示范镇、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有机结合,采取以集中安置为主的办法,对分散安置从严控制和从严审查,稳妥安置搬迁群众。

第十一条 市、县(区)依据《规划》,综合统筹城乡发展、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布局等因素,编制市、县(区)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移民搬迁用地纳入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考虑,逐级上报,分级审批。各市、县做好以集中安置点和重点示范镇为载体的相关移民安置建设规划,并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技术审查。

分散安置的相关建设规划由安置点所在地乡(镇)政府负责编制,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二条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实施移民搬迁过程中,对集中安置点的房屋建设原则上实行统规统建。个别特殊情况需报上一级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核定审查符合《规划》的可统规自建。

第十三条 根据陕南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和群众居住习惯,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集中安置每户宅基地用地控制在0.2亩以内;分散安置每户宅基地用地控制在025亩以内。

第十四条 集中安置建房面积按以下标准执行:

搬迁群众中的特困户,每户按30平方米-50平方米安置。各市特困户、五保户占本市搬迁总户数的比例不得超过10%。

其他搬迁户原则上分别按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三种建房面积安置。搬迁户安置要根据家庭实际人口,按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标准选择确定以上三种户型。

对搬迁户建房面积需求超过100平方米的住户,须经县(区)移民搬迁工作机构审核批准。超面积部分所需建房资金由搬迁户自筹,但每户建房面积不得超过125平方米。

第十五条 分散安置原则上按集中安置点建房面积标准执行,具体标准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确定。

第十六条 建房补助按照以下标准执行:

(一)集中安置按照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三种建房面积,由搬迁户按照不同的户型分别负担1万元、2.5万元、4万元,建房所需其余资金由各级财政补助并整合项目资金统筹解决。

搬迁群众中的特困户、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按照规定面积,由政府免费提供住房,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安排解决。五保户和孤寡老人也可纳入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形式安置供养。

(二)分散安置按每户3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移民搬迁对象补助标准要实行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十七条 建房补助资金由各级财政负责筹措并管理使用,具体办法由省财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省政府审定。

第十八条 省级各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优势,配套政策,统筹安排,全力支持集中安置点和重点示范镇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向国家对口部委沟通汇报,多方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

第三章 政策保障

第十九条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提供以下政策支撑:

(一)各县(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与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规划相衔接,并按法定程序审批,确保本行政区域移民搬迁安置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对集中和分散安置的用地,按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等手续。对集中安置点用地项目可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相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三)对移民搬迁后有复垦条件的旧村庄、旧宅基地,市、县(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复垦后,依据《陕西省新增耕地指标储备及收购置换暂行办法》,按项目实施复垦验收,并报备案,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省级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向移民搬迁安置区域倾斜,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四)市、县(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移民搬迁安置农户,按现行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政策,免费登记发证。

第二十条 陕南移民搬迁区涉及相关的税、费减免由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依法制定减免政策,住房城乡建设、林业、水利、扶贫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依法制定优惠措施,并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一条 各级政府加强移民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力度,提升移民素质,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各市、县人力资源、教育、扶贫、农业等部门结合当地主导产业,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加大就业援助和技能培训,提高移民户从事种植、养殖、服务业的水平,鼓励和帮助移民群众从事非农业生产。

第二十二条 各县(区)在安排补助资金时,对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搬迁户,可按《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相关政策给予照顾。

第四章 职责分工

第二十三条 省政府成立陕西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搬迁公司”),由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省财政厅共同出资组建。搬迁公司在省移民搬迁安置领导小组的指导协调下,积极筹措资金,按照公司化运作,确保搬迁安置群众的住房和相关基础设施工作的全面实施。

第二十四条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下,对移民搬迁安置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提高工作效率。各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实施单位做好搬迁安置点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报有管理审批权限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确保搬迁群众居住安全。

第二十五条 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协调中央及省财政相关投资向安置点倾斜,完善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加强对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招标、采购监督管理,降低建设成本。质监、价格部门切实加强对建材质量、建材市场价格的监督检查,保证各类建材安全合格,防止哄抬物价,必要时依法对所需主要建筑材料启动价格干预机制。

第二十六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加强对移民搬迁建房工程质量监督,确保移民搬迁房屋建设质量。

第二十七条 监察、审计部门加强对移民搬迁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对资金使用以及重点项目实行全过程审计,定期公布审计结果。

第二十八条 各市、县(区)、乡(镇)按照移民搬迁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好项目图像、文字资料收集归档(包括搬迁户新旧居住房屋图片、搬迁户申请、迁入地户口、购房契约合同、搬迁农户花名册、验收意见等),做到“县乡有档、村有册、户有卡”,建立健全档案资料。对档案信息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九条 各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项目必须严格履行审核程序,由各市、县(区)统筹做好相关核查工作,并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统规统建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依法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督和指导。

第三十条 严格落实移民搬迁工程验收制度,做到“谁审定、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集中安置各单项工程由各县(区)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按项目管理程序组织验收,并报市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对分散安置搬迁户的验收工作,由各县(区)人民政府制定具体办法,并负责实施。

第三十一条 各市、县(区)做好移民搬迁统计分析工作,及时公布安置地区建设进展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每季度移民搬迁工程进度,由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进行统计分析后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每年12月20日前汇总报送全年工作进展情况。

第五章 考核奖惩

第三十二条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目标责任书》每年对移民搬迁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考核成绩与市、县(区)目标责任考核挂钩。对完成移民搬迁任务且成效显著的市、县(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进展迟缓、项目实施不力、资金使用不当、任务没有完成的进行通报批评。

第三十三条 对移民搬迁对象实行严格审定制度。移民搬迁对象审定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及其他违规违纪问题,严肃追究市、县(区)主要领导责任。

第三十四条 各级各部门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要认真履行职责,清正廉洁,杜绝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对侵占、截留、挪用移民资金,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三十五条各市、县(区)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逐级报送备案。

上一篇:园林县城下一篇:市年终总结表彰大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