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避险专项检查

2024-04-28

紧急避险专项检查(精选11篇)

篇1:紧急避险专项检查

检查存在下列情况的,坚决责令停产整顿。

1、采掘区域的紧急避险设施不能正常使用的;

2、未按采掘作业推进延伸紧急避险系统的;

3、紧急避险系统随井下采掘系统变化调整和补充完善后,未经县级煤炭工业局(市直煤炭企业集团)验收的;

4、救生舱移动后未进行系统检查和功能测试的;

5、系统功能不完善或功能测试不达国家标准和要求的;

6、可移动式救生舱、防爆电气设备、安全仪器仪表、高压气瓶、食品、急救用品等紧急避险设施缺失或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管理规定的;

7、采用井下压风管路为避难硐室专用管路供风的,未对压风系统进行防护,灾变时压风系统易破坏的。

篇2:紧急避险专项检查

在收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后,博济中学安全处立即启动食品安全卫生检查方案,连同学校的相关处室,对学校的食堂和校店进行了仔细的检查,保证了学校的食品卫生安全。

安全处首先根据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制度的规定,召集学校安全工作的相关管理教师,一起对食堂和校店进行了细致的检查:从厨师到服务员、从食品来源到油盐酱醋的调料、从用餐环境卫生到盘碗的是否清洁,都分工做了仔细检查,充分保证了师生用餐卫生和安全。

其次,安全处还在集会上对学生进行了食品卫生安全的教育。要保证学生的食品安全,相关的知识和教育会很重要。所以,学校既向学生宣讲食品卫生的有关知识,比如,什么是“三无”食品;怎样是过期食品;注意看清食品的成分等。又向学生进行教育,比如不吃“三无”食品;不洗手就不吃食物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宣讲和食品卫生安全的教育,从学生的意识上保证了他们的食品安全。

篇3:浅析煤矿紧急避险系统

一、具体内容

1. 永久避难硐室供电及照明:

永久避难硐室采用双电源供电, 由井下中央变电所低压侧不同母线段直接引来, 采用MVV-10004×10型电缆穿G40钢管保护暗配于巷底。为避难硐室内的照明、监控监测电源等设备供电, 禁止携带其他负荷。为确保供电的可靠性在永久避难硐室内增设防爆锂电蓄电池组和矿用隔爆稳压电源作为备用电源。当矿井供电电源中断时, 防爆锂电蓄电池组持续供电能力不得低于96小时。

硐室内采用隔爆照明灯, 室内设一台ZBZ-4.0M型综合保装置控制硐室内照明。硐室内设置逃生用矿灯, 数量不少于额定人数。

2.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在永久避难硐室安装一套具有煤矿安标的安全监测监控分站两个, 在硐室外设置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传感器用于监测硐室外部各项气体浓度指标。在硐室内两个出口处的过渡室设置氧气、一氧化碳传感器。硐室内的生存室设置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氧气、温度、甲烷、湿度传感器用于监测硐室内各项气体浓度指标。在整个额定防护时间内, 紧急避险设施内部环境中氧气的含量应在18.5%~23.0%之间, 二氧化碳浓度不大于1.0%, 一氧化碳浓度不大于0.0024%, 甲烷浓度不大于1.0%, 温度不高于35℃, 湿度不大于85%。为防止发生事故后, 损坏监控线路, 影响安全监控系统正常运行, 保证安全监控系统数据实现连续监测, 永久避难硐室连端各敷设一条信号传输线, 两条传输线在硐室内形成环网, 确保其中一条检修或出现事故分站均能正常工作。监控电缆穿G32镀锌钢管预埋方式铺设在巷道底板中, 埋深不小于0.2m, 硐室外埋管保护长度不小于20m, 以保障安全监测监控数据传输的安全。

3. 人员定位系统

在永久避难硐室的两个出口各安装一个具有煤矿安标的人员定位无线数据监测分站, 以能够准确实时地监测进出硐室内的人员情况。为提高人员定位系统通信功能运行的安全系数, 设计两条监控电缆分别从避难硐室的两端引入, 形成环路线路传输方式, 以防止发生事故后, 损坏监控线路, 影响人员定位系统的正常工作。监控电缆进入硐室通过穿G32镀锌钢管预埋方式铺设在巷道底板中, 埋深不小于0.2m, 硐室外埋管长不小于20m。

4. 通信系统

通信部分将矿井通信系统延伸至井下各永久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的通信线路采用电话电缆直接接入矿井通信电缆的主线上, 并穿钢管保护埋设在巷道底部引至永久硐室内, 硐室外埋管长度不小于20m, 埋深不小于0.2m。在各永久避难硐室内设置调度电话一部, 直通矿井调度室的固定电话一部, 采用煤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电话机, 可保证地面与永久避难硐室的通信联络。为确保矿井通信设施更加安全可靠宜加配无线通信电话。

5. 井下救援广播系统

在矿井井下设一套矿井救援广播通信系统。实现井下救援广播, 调度广播等辅助功能。广播指挥系统可以提供及时、正确的撤离、抢救处理措施, 由地面人员来迅速地通知、全程指挥、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影响, 减少人员、财产损失。

(1) 当井下发生突发事件时, 在地面调度中心能够对井下进行分区广播和全区域广播喊话。

(2) 地面调度中心能够与井下任意广播分站进行对讲通话。

(3) 根据需要对正发布的广播进行录音、编辑、存储;并可对存储的语音文件进行播放。

(4) 播放背景音乐、问候、祝福语、上下班音乐铃声。

(5) 可对预制的音乐进行定时、循环、编程等方式自动播放。

(6) 随时通过广播下达生产调度指令, 作为生产指挥的有效工具。

主要控制设备在矿生产综合调度室, 井下各局部播放点分别为一个独立的广播分区进行系统控制。该系统地面由智能广播中心服务器和智能广播调度控制器组成, 井下由矿用广播扬声器和扩播通信控制器及环网交换机等组成。

矿井井下各采掘工作面均设置广播分站。每条带式输送机沿线设置广播分站, 井下主变电所及避难硐室等硐室设置广播分站。

为便于调度系统组网及系统维护, 系统中心控制器、核心交换机、网管设备、安装在矿生产综合调度室内。

系统中心控制器通过以太网接口与全矿井综合自动化的核心交换机组网, 实现矿井统一的井下广播救援及救援预案等功能。

结语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 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确保出现事故后人员安全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紧急避险系统对于煤矿工人在井下遇到灾害无法及时逃离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防护和应急救援水平, 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 国家把建设煤矿井下避难所已列入煤矿安全改造项目重点方向。随着煤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矿井积存大量瓦斯, 如瓦斯治理措施不利, 矿井仍然存在瓦斯爆炸的危险。建立并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生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摘要:随着煤矿企业基础建设投入不断地加大和矿井年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煤矿安全生产隐患也随之加大, 安全生产状况不容乐观, 形势异常严峻。采用科学技术手段来强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势在必行, 本文利用该系统构建网络通信信息平台, 通过多种数据通信信道, 构建一个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的紧急避险系统电气部分的设计, 积极有效地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和响应。

关键词:矿井供电,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矿井通讯

参考文献

[1]煤矿安全规程[S].2016.

篇4:浅析紧急避险

摘 要 紧急避险是我国刑法正当化事由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紧急避险情况下实施的行为中,通常是两种合法的利益发生了冲突,为了保全某种更大的利益迫不得已侵害另一种较小的利益。从客观方面来看,这种行为虽然给某些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但是它的最后结果却是保护了更大的利益。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对社会有益的行为。从主观方面来看,行为人实行紧急避险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更大的利益,因而行为人的主观上没有罪过。因此,紧急避险行为也同正当防卫行为一样,是有益于社会的合法行为。

关键词 紧急避险 成立条件 避险过当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

按照《刑法》第21条第1款的规定,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是我国典型的自力救济手段。对于紧急避险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立法对于私权救济手段的态度。对私权的救济,不仅是部门法关注的问题,某一程度还是一个宪政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而言,一个国家对于紧急避险的具体规定,反映了国家对于自力救济手段的态度,因此更能反映私权在法律中的地位,更能体现宪政对于私权的态度,更能看出“人”在法律上的地位。

二、紧急避险的条件

(一)主观条件

紧急避险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的损害。包含两方面内容:(1)紧急避险的实施者对危险状态有认识。(2)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避险的目的。但是如果是为了保护非法的权益,则不允许实行紧急避险。

(二)危险存在

所谓危险是指某种有可能立即对合法权益造成危害的紧迫事实状态。理论界普遍认为,引起紧急避险的危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是自然力的灾害;(2)是动物的侵袭(这里的动物仅指属于特定人的动物,如国家、集体或个人的动物,而对于属于无主物的动物,如野生的动物所造成的危害则不能实行紧急避险);(3)是人的非法的侵害行为;(4)是人的生理病理过程。

(三)时间条件

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是指危险必须正在发生。危险正在发生是指已经发生的危险立刻会造成损害或正在造成的损害还没有结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行紧急避险。

而如果危险尚未发生,或者已经结束,行为人实施避险行为的,刑法理论称之为避险不适时。其中包括三种情况:(1)危险还没有来临,行为人就实施避险行为。(2)危险已经过去,行为人实施避险行为。(3)危险到来时行为人实施了避险行为,但当危险已经过去的时候,行为人主观错误的认为危险依然存在,因而继续实施避险行为,对其他权益造成了损害。

(四)对象条件

紧急避险的对象是第三人的合法权益。这和正当防卫有和大的区别。正当防卫是通过放抗不法侵害达到防卫的目的,针对的是不法侵害者本人。紧急避险却不是针对危险的来源,而是针对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五)限制条件

紧急避险只能是出于迫不得已。所谓迫不得已,是指当危害发生时,除了损害第三者的合法权益之外,不能用其他方法来保全另一合法权益。

危险的突发要求紧急避险中的危险事先不能预料,而是避险人突然进入到一种危险情势,并在这一急迫环境下做出避险的举动,留给避险人作出避险反应的时间十分短暂。这里危险不能预知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能预见,而倾向于危险到来的时间无法确定,合法权益正面临危险或危害,不采取措施将导致合法权益受到严重损害,且急迫的程度至避险人只能采取牺牲一种合法利益来保全另一种合法利益的办法。如果在一个宽松平缓的情势下,会有比紧急避险更为合理的选择。因而,突发性和急迫性是不得已成立的前提条件。

(六)限度条件

紧急避险对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失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也就是说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损失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失。根据现代法秩序的一般原理,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受法律保护,不得随意被侵害,只有在紧急避的要求和内涵。如果紧急避险保护的权益小于损害的权益,则是紧急避险过当险这种特殊情形中,才被允许损害不超过必要限度的权益,这是法益权衡原则,丧失紧急避险的合法性基础,不成立紧急避险,没有紧急避险这一母体,作为不得已的子体没有存在的载体。换言之,不得已必须限定在保护较大或等值合法权益的范围内,没有这个条件限制紧急避险的实施由被动性转为主动性的选择,显然是一种违法行为。有以下四种情况:(1)人身权利大于财产权(2)人身权中,生命权时最高的权利。(3)财产权益中,应该用财产的价值来比较。(4)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不能兼顾时,不一定全选公共利益。

三、避险过当及刑事责任

避险过当是指避险行为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刑法之所以将避险过当规定为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主要基于以下根据:(一)避险过当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一实质根据。避险过当造成损害这一结果具有客观危害性,行为人对此危害结果主观上同样具有罪过心理。根据刑法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避险过当具有实质的违法性。(二)是具有犯罪构成这一法律形式根据。这是基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刑法要求某一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不仅需要该行为具有严重的实质社会危害性,而且需要符合相应的具体犯罪构成。

参考文献:

[1]杨春洗,杨敦先.中国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馬克昌.刑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5:紧急避险专项检查

关于立即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专项检查的

紧急通知

各监理部、项目部:

5月15日,在市本级城建工程中发生一起因有限空间作业不当致两人中毒昏迷的事件,再次敲响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的警钟。为规范市政工程中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管道下井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城建中心将于近期组织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专项检查,特此通知。并做如下要求:

1、施工单位应编制下井作业专项施工方案、安全方案等,监理单位审核方案后督促、检查实施情况。同时每一次有限空间作业须通知监理单位进行旁站。

2、施工单位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通风设备、检测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防护装备应妥善保管,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检验、维护,以保证安全有效。

3、施工单位应对下井作业人员(含井上监护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内容包括井下空间的结构和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作业中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以及处理、救护方法等),作业人员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并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4、施工单位针对每一次下井作业任务,应明确作业责任人、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严禁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作业。

5、下井作业必须实行作业审批制度,施工单位下井作业前应报监理单位、业主单位审批。未经批准的,任何人不得下井作业。

6、检查井开启前,应在该井周围10米范围内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标出安全作业区,严禁非作业车辆及人员进入。夜间作业,安全工作区内应以警示灯示警。

7、在下井作业期间,应提前使用机械设备对作业检查井进行降水处理,并严密监控水量确保施工安全。如无条件降水的,可采用潜水作业(详见第20条)。

8、下井作业前必须应提前一小时打开工作面及其上、下游的窨井盖,用排风扇、轴流风机强排风30分钟以上,并经硫化氢测试仪检测,所测读数在安全范围内方可下井。操作人员下井后,井口必须连续排风,直至操作人员上井。

9、为了防范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污水对人体意外伤害,施工前必须事先对原管道的水流方向和水位高低进行检查。

10、在下井作业前必须做到下井作业个工作点及相邻点检查井的“水排干、气换清”,并做好污水管道上游来水、下游回水冲击井下作业人员的防范措施。

11、作业人员下井时,必须戴安全帽和手套,穿防护服和防护鞋,配备悬托式安全带,使用供压缩空气的隔离室防护用具,严禁使用过滤式防毒面具和隔离式供氧面具。污水管网中下井作业人员必须穿戴供压缩空气的隔离式防护装备或潜水员进行下井作业。

12、每个工作点的井口确保有4人,其中2人作为监护,1人负责指挥,1人负责配合井下人员工作,井下作业人员与井上作业人员必须密切配合,井上工作人员应随时了解井下作业人员的动态,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将井下作业人员提升出井口。进行下井作业时,安全员必须在现场看护。

13、井下作业可采取轮流下井或间隔作业法,有毒气体测定仪实时监测井下有毒气体浓度,当井下有毒气体超过规定浓度时要及时撤离井下工作场所,并采取通风等措施,等浓度下降后再下井工作。

14、注意施工现场用电安全。所有用电设备设施考虑防雨措施,配备有效的漏电保护开关,电缆线敷设考虑保护措施确

保用电安全。

15、施工时各种机电设备及抽水点的值班人员应全力保障机电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确保达到降水、送气、换气效果,如抽水点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汇报施工现场负责人,决定井下工作人员是否撤离工作点。

16、为防止垂直运输物体的过程中因物体坠落而伤害井下作业人员,下井作业人员必须在下井前带好有效的安全帽,并扣牢,进行防护。井下作业人员在井上人员起吊物体时,尽量躲到井口范围外的可靠处。起吊物体用的绳索、吊桶等必须可靠牢固,防止在吊物时突然损坏、伤人。井口上部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工作责任心,传递材、物、料要稳妥、可靠,防止滑脱并服从工地现场负责人的统一管理、不蛮干、不急躁。

17、防范可燃气体燃烧带来人身伤害事故应做到:井口及井下作业人员严禁吸烟,以防沼气燃烧或爆炸。井内照明灯具必须使用低压灯照明,防止沼气燃烧或爆炸。

18、开启的检查井必须由专人看守,工作完毕后应立即合盖,以免发生意外。下井作业完毕后,应对作业现场进行清理,对清理出的污物垃圾及时清运,保持周边环境清洁。

19、下井作业单位应制定下井作业专项应急救援预案,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应急救援演练。

20、如遇潜水作业时,需严格按照下列要求操作:

①潜水作业前,应对接受任务进行详细的了解,携带相应的设备,并安排适当的人员执行任务。

②潜水作业前,潜水员应对潜水设备和器材进行准备和检查,熟悉潜水设备的操作和应急措施的启用。

③潜水员在潜水作业前严禁饮酒,不得从事影响思想情绪的事情,并保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④潜水员必须按照程序进行着装,佩戴安全绳。⑤进行潜水作业时,必须由一名潜水员、三到五名水上辅助人员组成,相互配合协作。

⑥水下作业时,时刻注意水下情况的变化,随时通知水面辅助人员收紧和放松信号绳和软管,以防缠绕。

⑦起吊重物时,潜水员不宜停留在起吊物体下方,应出水或上升至物体上方。

⑧潜水作业前应编制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以防突发事故,给予及时抢救。

请各监理部、项目部按要求对有限空间作业进行一次全面详细的自查自纠活动,并且及时整改出现的问题,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在有限空间作业时要严格遵守各项规定,提高安全意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坚决杜绝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一四年七月十七日

南通市城市建设工程管理中心

2014年7月17日印发

篇6:紧急避险专项检查

银监办便函[2016]1846号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 2016年11年11日

一、检查目的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房地产调控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相关指示精神,合理控制业务增速,有效缓释行业集中度偏高的风险,并强化合规性管理,银监会通过对房价上涨过快的热点城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专项检查,发现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不力、审慎规制要求执行不到位等违法违规行为,采取相关监管措施。

二、总体工作安排

(一)检查范围

一是机构范围。16个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热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合肥、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天津、福州、武汉、郑州、济南、成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点名16个城市,重点调控和检查对象。实际从央行和住建部的房地产新政来看,远不止这16个城市。比如惠州、南宁、珠海、东莞、佛山、南昌、芜湖不在此次检查范围。二是业务范围。被查机构截至2016年9月末与房地产有关业务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追溯或延伸。检查业务量由各银监局根据被查机构业务经营情况及风险特点,结合“两个加强、两个遏制”回头看监管检查合理确定,务求实效。

(二)实施方式 相关银监局可将本次房地产专项检查与目前正在开展的“两个加强、两个遏制” 回头看监管检查统筹实施,也可结合日常监管掌握的情况单独立项实施。

(三)报告时限与要求

各银监局应于2016年12月5日前将专项检查报告报送银监会。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检查开展的基本情况与总体评价;二是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三是已采取和拟采取的审慎监管措施、行政处罚及问责措施;四是相关政策建议,报告应同时附相关表格及至少1个典型案例。

三、检查要点

(一)房地产贷款业务规制要求和调控政策的执行情况 一是个人住房贷款方面。是否按照“因城施策”的原则,严格落实差别化住房政策;是否严格执行最低首付比例要求;是否认真履行首付资金真实性与贷款申请人偿债能力评估与检查;是否认真执行限贷政策要求。二是房地产开发贷款方面。是否严格审查房地产开发企业各项资质;房地产项目是否符合最低资本金比例要求;是否对资本金来源真实性认真审查;是否存在银行资金违规用于购地的问题。

(二)与房地产中介和房地产企业开展业务的管控情况 一是对发现存在为购房者提供首付款支持,协助伪造收入证明等违规行为的房地产中介,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否先中止合作,并认真纠正整改。二是对发现存在提供“假按揭”、“零首付”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否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如停止拨付后续授信与增加新的授信并纠正整改。

(三)涉及房地产业务相关贷款的管理情况

是否加强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卡透支、房地产开发上下游企业贷款等业务的合规性和资金流向管理;是否存在违规发放或挪用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的问题。

(四)理财资金投资管理情况

是否严格执行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的比例限制;是否比照自营贷款管理的要求,强化对银行理财资金投向房地产领域的监督管理,是否存在理财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的问题。

(五)房地产信托业务合规经营情况

是否严格执行房地产相关信托业务监管规定;是否加强信托资金用拓和流向监控;是否通过多层嵌套等产品规避监管要求;信托公司是否发放用于支付土地出让价款的信托贷款,是否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流动资金信托贷款;信托公司是否以充当筹资渠道或放款通道等方式,直接或间接为各类机构发放首付贷等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便利;信托公司对个人信托贷款是否加强资金流向监控,防范资金被挪用于支付购房者首付款。

四、相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统筹推进

本次专项检查意义重大,各银监局应高度重视,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刻领会本次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意义和要求,严格实施一把手负责制,统筹推进“两个加强、两个遏制”回头看监管监察与本次专项监察。

(二)积极组织,务求实效

本次专项检查时间紧,任务重,各银监局应积极研究,抓紧组织推动,加快监察工作推进速度,对于检查发现的重大违规问题应一查到底,查深查透。

(三)严格查处,严肃问责

篇7:紧急避险疏散演练总结

2014年3 月日紧急避险疏散演练总结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工作安排,2014年3月25日下午三点,我校进行了紧急避险疏散演练,此次活动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活动中各岗位人员尽职尽责,学生们疏散有序、迅速,整个过程组织严密,逃生演练取得了圆满成功,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演练活动组织到位

为了确保演练活动落实到实处,我校成立了由李俊林校长任组长,各科任教师、班主任为组员的演练领导小组,并召开会议,部署演练工作。会上,校长要求全体成员首先从思想上要引起重视,增强安全意识,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抓住这次演练机会,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并强调此次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一定到位,确保演练活动顺利进行。

二、演练方案安全可行

学校认真制定了周密细致的演练方案,就演练得时间、路线、内容、对象作了具体说明,演练的具体操作程序、疏散要求与注意事项作了一一讲解。对各班主任以及教师作了具体分工,为了确保演练活动按方案顺利进行,要求班主任教育学生,明确疏散集合地点疏散顺序和注意事项,听到警报后,全校学生必须服从指挥,听从命令,快速、安全有序疏散,不得收拾东西,不得拥挤,不得喧哗。如发现有人摔倒,应立即扶起,帮助一起迅速逃离危险地。要求各班到达指定位置后,各班班长立即清点人数,并随即向现场指挥的老师报告。

三、秩序井然,演练效果良好

3月25日下午三点,以哨声加广播为号,在场教师指导学生有序的迅速撤离。达指定位置后,各班班长马上清点人数,向现场指挥汇报。演练指挥小组,驾驭全局,这次活动全部学生从教室撤离到目的地用时1分钟37秒,演练按预案进行,整个演练过程紧张、激烈,又有条不紊。

这次演练活动不仅是防震疏散,也是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疏散的演练。再次落实了我校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提高了实际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增进师生之间的患难真情,真正掌握了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圆满成功。

岢岚三中

篇8:浅论紧急避险之必要限度

紧急避险的理念最早体现在中世纪教会法的“紧急时无法律”的法律格言中。但是,法律中并没有关于紧急避险的规定。包括1810年的法国刑法典,1851年的普鲁士刑法典,1871年的德国刑法典都没有明文规定紧急避险。现在,各国刑法典一般都规定了紧急避险。但是,关于紧急避险正当化的根据却有着不同的学说。主要有以下四种学说。

(一)处罚阻却事由说

这一学说只有少数人认同。该学说认为,紧急避险行为完全具备了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因而,紧急避险的行为应以犯罪论处。但是,基于对人性弱点的宽容,对于紧急避险的行为不予处罚。因而,紧急避险是处罚阻却事由。

(二)责任阻却事由说

该学说也只为数人所认同。学说主张,首先,紧急避险的行为具有违法性,但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因为行为人在面对危险时,被迫选择了损害他人合法利益的行为,其行为不具有期待可能性。因此,排除行为人的责任。这是责任阻却事由说的观点。

(三)违法性阻却事由说

违法性阻却事由说为日本刑法理论的通说。紧急避险发生在二个法益相互冲突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较大的法益而损害较小的法益,则最终实现了阻却实质的违法性的目的。此为该学说的主张。

(四)二分说

该学说为德国刑法理论的通说。所谓二分说是指,二个法益相互冲突,在权衡法益时,如果为了保护较大的法益而损害了较小的法益,则紧急避险为违法性的阻却事,如果二个法益大小相同,行为人为了保护其中一个法益而损害另一个法益的,则因为其行为具有违法性,不过,不具有期待可能性,而属于责任阻却的事由。

二、紧急避险的限度

(一)各国学者对此问题的态度

避险的限度一直是各国学者热衷探讨的问题。当两个法益发生冲突,必然要将两个法益进行权衡,以决定取舍。一般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利益,公共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人身权利大于财产权利。当然,这样的权衡也不是绝对的。将少量的公共财产和人的生命权发生冲突时,不能说,公共利益绝对大于个人的生命权。所以,上面所提到的利益的权衡只能以相对的眼光看待。

上面的观点,一般情况是没有争议的。让学者们争论不休的,是两个冲突的法益如果都是生命权,该如何取舍。

最典型的案件莫过于卡纳安德斯之板。一艘船沉没了,船上的两个人开始挣扎着抓住了一个木板。而不幸的是,这个木板只能承载一个人的重量。于是,体格强壮的人把另一个体格相对较弱的人推开,致其溺水身亡。关于这个案件,根据不同的学说,有着不同的理解。学术界,主要有三个学说。一是“肯定说”,两个相冲突的法益,如果都是生命权,而人保护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自我本能的反应,用等价的生命换取另一生命,不具有违法性。因此,体强之人的行为不为罪。二是“否定说”即,人的生命价值是平等的,是等价的。不可以以等价的生命换取另一生命。这样的行为具有违法性。因此,体强之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三是“限制使用说”,即不认为以牺牲一个生命换取另一生命的做法,但是,对于以牺牲一个生命换取多人生命的情况应另当别论,应认为该行为不为罪。

那么,我国刑法学界对这个问题又持有怎样的态度呢。

(二)我国有关避险限度的认定及其完善

我国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而关于何为“必要的限度”,刑法典并没有规定。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有着一致的观点,认为“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换言之,为了保护一个合法权益而损害的另一合法权益,既不能等于、更不能大于所保护的权益。” (1)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刑法理论界及实务界不允许以牺牲生命换取生命的行为合法化。

我国的刑法典就有关限度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出现操作上的空白。笔者认为,有关紧急避险的限度问题有必要予以完善。

首先,在法典中,具体界定必要限度的含义。即明确所谓的必要限度是指不得以保护较小的法益而损害较大的法益。

其实,比较正当防卫有关特殊防卫权的规定,在紧急避险中,规定类似特殊避险的概念。将以牺牲一人生命以换取多人生命的情况做为特殊避险而成为排除犯罪事由。

综上所述,我国紧急避险限度的规定过于简单,反而在实践中不易操作。只有在法典中明确界定避险的限度范围,才能避免使无辜第三者的合法权益致于不利的地位。

摘要: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在我国刑法典中并没有明确地界定, 因而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操作上的空白。本文拟比较各国学者有关此问题的不同看法, 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释。

关键词:紧急避险,紧急避险的限度,生命权

参考文献

[1]肖宏伟, 论我国刑事立法中的紧急避险制度[J],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

[2]李艳芳, 紧急避险若干问题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 2004, (04)

[3]马克昌, 紧急避险比较研究[J], 浙江社会科学, 2001, 4

[4][德]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M], 范杨、张企泰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篇9:论教师的紧急避险权

[关键词]教师;紧急避险权;学校法制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7-0028-02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有少数教师放弃保护学生而独自逃生。事后,有人以紧急避险权为由为这些教师辩护,认为教师在面临生命危险时可以放弃保护学生。由此,教师有没有紧急避险权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论。本文试就教师紧急避险的若干法律问题作一分析和探讨。

一、紧急避险的含义

紧急避险,有的国家也称紧急避难,是基于“紧急时无法律”的理念产生的,其基本含义是:在紧急状态下可以实施法律通常情况下禁止的某种行为,以避免紧急状态带来的危险。例如:轮船突遇台风时,为了防止船只沉没而抛弃船上的部分货物;为了保护生命垂危的孕妇的生命,医生不得已使胎儿流产;在火灾中,为了防止火势的蔓延,不得已拆除附近建筑物等。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类似,都是公民在紧急状态下实施的行为,只不过正当防卫的实施对象是不法侵害者本人,而紧急避险的实施对象是无辜的第三者。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当中,都有关于紧急避险的规定。《刑法》第21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民法通则》第129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当我们在法律所保护的权益遇到危险而不可能采取其他措施时,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个较小权益的行为,即属于紧急避险。对于合法的紧急避险行为,行为人不用承担刑事责任,法律也会免除或减轻其民事责任。

二、教师紧急避险权的限制

许多国家在对紧急避险做出规定的同时,还规定某些负有特殊义务的人,不能适用紧急避险的一般规定,我国也不例外。《刑法》第21条第3款规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这主要是考虑到在发生紧急危险的情况下,这些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应积极参与抢险救灾,履行其特定义务,而不允许他们以紧急避险为由临阵脱逃、玩忽职守。例如:轮船失事,船长和船员不能不顾乘客而独自逃命;飞机在空中发生故障,飞行员不能不顾乘客安全而私自跳伞;医生和护士不能因为避免传染而弃病人于不顾;消防队员不能因为避免烧伤而不去救火等。因此,那些在职务和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在其责任范围内,不允许与一般人一样进行紧急避险。而这种特定责任的根据,可以是法令、契约或者习惯。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教师属于职务和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在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当中,都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56条规定:“校园内发生火灾、食物中毒、重大治安等突发安全事故以及自然灾害时,学校应当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组织教职工参与抢险、救助和防护,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中也明确指出,学校要对学生承担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9月1日,教育部公布了最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保护学生安全的内容列入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对学生的保护义务。

法律之所以规定学校和教师要对未成年学生承担保护的义务,主要是因为在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就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未成年人,其思维判断能力、身体运动能力、情感自控能力等都与成年人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使得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需要成年人对其加以监管和保护,这种保护责任在学校中要由教师来直接承担。这种特定的责任,要求教师在危险来临之际要首先保护学生,而不能像普通人那样进行紧急避险。

三、教师紧急避险权的适用

虽然法律对教师等职业的紧急避险权进行了必要的限制,但在具体适用这一规定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不宜将其绝对化。换言之,这样的规定并不意味着教师绝对不能进行紧急避险。在对学生进行必要保护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恰当的紧急避险,以维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因为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类似军人或警察式的救援训练,不具备像军人和警察一样的专业救生素质,所以面临危险时,虽然教师不能不顾学生的安危而进行紧急避险,但我们也不能用军人、警察或者消防队员的专业标准来要求教师。例如:教学中突发火灾,教师必须按照学校事先编制的火灾应急预案,指挥学生进行疏散,对受伤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救护。但如果要求教师像消防队员一样冲入熊熊火海抢救学生,则超出了一般教师的能力范围。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保护义务是基于教师本身的职业素质,而不能用军人、警察或者消防队员的专业标准来衡量教师的行为。

四、教师紧急避险的法律后果

教师如果没有尽到保护学生安全的义务,而为了自身安全进行不合法的紧急避险,就要承担刑事、民事或行政责任。例如: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宾馆发生特大火灾,克拉玛依市教委及新疆石油管理局教育培训中心的数名工作人员在发生火灾时未能组织疏散学生,只顾自己逃生,对严重伤亡后果负有直接责任,其行为构成了玩忽职守罪,事后被当地人民法院判处了有期徒刑等刑罚。

同时,因为有关法律对合法紧急避险行为是允许的,所以实施合法紧急避险的教师不必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对于民事责任部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56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他人损失的,如果险情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行为人采取的措施又无不当,则行为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要求补偿的,可以责令受益人适当补偿。”可见,如果教师的紧急避险行为恰当的话,那么是会受到法律保护和鼓励的。

篇10:紧急避险专项检查

中葛股安质环„2015‟45号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 开展防坍塌事故专项安全检查的紧急通知

公司所属各单位:

近日,全国多地暴雨集中,坍塌、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公司决定从即日起,组织开展防坍塌事故专项安全检查,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安全生产

夏季是暴雨多发季节,易发生边坡坍塌、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各单位要切实提高防范自然灾害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各单位要组织专家及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防坍塌事故专项安全检查。各单

-1-

位要加强安全管理,落实一岗双责,督促各级人员认真履行安全职责。

二、立即开展专项安全检查

各单位要结合《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关于开展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落实施工方案专项行动的通知》《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等要求,重点对高边坡、高挡墙、深基坑、隧道及地下工程等进行防坍塌专项安全检查。

检查的主要内容:专项安全方案的制定、审批、现场落实情况;应急预案的制定、培训及演练、应急物资、装备、设施的配置情况;排水设施、变形观测、地质超前预报、防护工程等是否符合行业规范和施工方案要求。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应立即停工整改,单位分管领导要亲自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督促整改,经整改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施工。

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开展防坍塌事故专项安全检查工作,对查出的问题,要进行汇总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对落实情况加强考核。检查情况于6月30日前报公司安全质量环保部。对督促检查不力、措施落实不到位、隐患排查效果不好的单位,公司将按照相关规定加重处罚。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6月17日

抄送:宜昌基地管理局、旅游公司、三峡电院。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 -2-

篇11:现行紧急避险制度的反思

金泽刚

反思现行的紧急避险制度,为负有特定职责人员的紧急避险权留有余地是必要的。不过,为了避免规避职责的情况,应当对特定职责人员的实施紧急避险做出严格限制十多年前,发生在湖南衡阳衡州大厦的那场大火,导致了20名消防干警殉职的严重后果,也成为我国消防救灾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而去年,在北京石景山一商场发生的火灾中,也有两名消防员以身殉职。痛定思痛,我们在讴歌救灾伤亡的英勇时,是否还应该对我们抢险救灾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反思呢?除了事后慰抚伤亡人员,查明致灾原因,追究责任外,是否还应该反思救援人员自身的人身安全保障机制呢?事实上,抢险救灾人员的职务行为除了受相关行政性法规约束外,刑法规定的紧急避险制度亦与其密切关联,尤其涉及生命权的紧急避险问题。

论及紧急避险,最早可以追及于中世纪教会法中的一句法律谚语“紧急状态下无法”。而公元前2世纪希腊哲学家卡尔奈德提出的“卡尔奈德之板事例”(即在大海中船舶遇难的场合,若为保全自己的生命,夺取他人手中仅能负荷一人的木板,将他人推落海中溺毙,是否属于正当行为)较早涉及生命权紧急避险的制度。自十九世纪英国法院对“女王诉杜德利与斯蒂芬案”(即1883年澳大利亚一艘游船前往悉尼途中沉没,四个幸存者中三名船员吃掉另一名船员,以求生存的案例)做出判决以来,对生命权的紧急避险问题引起更普遍的关注。哈佛大学的富勒教授提出的着名虚拟案例“洞穴奇案”就是以这个案件为基础的。

紧急避险作为一种“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其法律的正当性何在,不同的法学理论流派有不同的理解。自然法学派秉承天赋人权论,认为紧急避险是自然法赋予的权利,是一个理性人将自己神圣的私权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让渡出一部分后,对个人生命、自由权利的I卫,人定法不能剥夺,只能放任。功利法学派认为,紧急避险是冲突法益不能两全时客观上不得已采取的措施,不存在谴责行为人的根据,不应处罚。依照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紧急避险行为能够为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出贡献,是一种美德。自由意志论者认为,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行为人往往丧失意志自由,其行为与无责任能力人行为性质相同。

德国哲人康德对于“卡尔奈德之板事例”的看法是,一个方面,法律的强制力不允许剥夺另外一个人的生命,另一方面,人在紧急状态下本能地采取一切方法来求生存。两者发生冲突时,自然的强制超过法律的强制,法律因此不能够惩罚紧急避难人。黑格尔则引入法益比较的原理,来论证避险权的合理性。黑格尔指出:“当生命遇到极度危险而与他人合法所有权发生冲突时,它得主张紧急避险(并不是作为公平而是作为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定在遭到无限侵害,从而会产生整个无法状态,另一方面,只有自由的那单一的局限的定在受到侵害,因而作为法的法以及仅其所有权遭受侵害者的权利能力,同时都得到了承认。”黑格尔将关于紧急避险的思想被称为冲突理论,以法益衡量为出发点,实为刑法理论在认识这一问题上的进步。

法国刑法学家卡斯东・斯特法尼曾论述道:“在发生冲突的利益之间两者价值相等时(例如两个人的生命),从社会的角度看迫不得已的违法行为可以在所不问,因为,社会并无任何利益去袒护这一生命,而轻视另一生命。有时人们也这样认为,‘迫不得已的违法行为’是一种‘超法规’的行为,刑法即不强迫人们作出牺牲,也不将英雄主义强加于人。”日本的木村龟二则认为,“即使在紧急状态下侵犯作为社会生活基本支柱的人格,从法的观点来看,也应认为不能允许,所以,关于生命、身体的紧急避险是违法的。但是,从一般人的观点来看,当不能期待产生合法行为的决心时,应理解为由于缺少期待可能性而阻却责任。”不过,德国学者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等人持否定论,耶赛克认为:“任何法益均可因紧急避险的介入而做出牺牲。唯有相关人的生命属于例外,因为,人的生命价值是不存在差别的。在数人的生命共同面临危险,以及以牺牲一人来挽救多人,无不同样如此。”美国的理查德・A・波斯纳(Richard A.Posner)教授则从法经济学理论对此问题进行较为功利化的分析,他说:“即使在通常意义上达德利和斯蒂芬斯一案中的交易成本不是很高,大部分人也还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应有一个人献出自己的生命以使其他人继续生存从而增加社会福利。如果可以证明出航前船员们同意在挽救其他人所必要的条件下由最虚弱者作出牺牲,那么在协议不得不被实施的情况下就将存在允许紧急避险抗辩的经济学理由。”

在我国,根据《刑法》第21条第3款规定,紧急避险制度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职责的人。”紧急避险不适用于负有特定职责的人主要是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保护更大利益的考虑,如果危险来临,这些人员为了保全自己而不去救助他人势必会造成社会的混乱。但是,如何进行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大小的比较,一直存在诸多难题。特别是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在救灾过程中,其自身的生命健康权益处于何等地位,他们的人身权益和被救援者相比,熟轻熟重?难道消防队员在任何灾难面前,只有唯一的选择,那就是赴汤蹈火至死不渝吗?

就消防队员而言,不管他们负有什么样的义务,他们仍然还是一个公民,是自然人,其最基本的生存权应当受到法律平等保护。而且,即使他们具有排除危险的职责和技能,通常情况下确实可以在不损害自身较大权益的条件下排除危险,但也有无力排除灾害甚至自己遭受重大损害的特殊情况。湖南衡阳大火事件证明,当消防队员面临明显已无法控制的重大灾情时,继续救灾对于丧生火海,此时的施救不但救不了他人反而搭进救援者的生命。此时的对国家和社会的整体损失只会更大。()这明显有悖紧急避险的宗旨。“大火无情人有情”也应当把消防战士的生命涵盖在内。

所以,反思现行的紧急避险制度,为负有特定职责人员的紧急避险权留有余地是必要的。不过,为了避免规避职责的情况,应当对特定职责人员的实施紧急避险做出严格限制。以消防队员救灾为例,应当强调:一是在救灾过程中,消防救灾人员在履行救灾职责过程中,遇到明显危及自身生命安全等重大险情,救助他人已不可能时,救援人员可以考虑选择“救自己”而紧急避险。二是根据当时的危难形势和技术条件已不可能排除危险,如果要求消防队员继续深入施救,随时会造成他们自身的伤亡,引起新的人员伤害。在此等情况下,指挥抢险救灾人员应当采取紧急避险措施,避免给救灾人员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为此,在消防队员救灾过程中,需要及时正确地判断灾情形势,避免一味地追求英雄主义,造成新的人员伤亡,这既是尊重救援者的基本权利,亦是国家和社会的福祉。

上一篇:参公年度考核个人总结下一篇:人啊!你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