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东江水库移民避险搬迁安置办法

2024-05-02

郴州市东江水库移民避险搬迁安置办法(精选4篇)

篇1:郴州市东江水库移民避险搬迁安置办法

郴州市东江水库移民避险搬迁安置办法

郴州市东江水库移民避险搬迁安置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有序实施东江水库移民避险搬迁安置(以下简称避险搬迁安置)项目,确保库区移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避险搬迁安置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稳定和谐的原则;

(二)充分尊重移民意愿,跨乡镇外迁和就近易地搬迁相结合的原则;

(三)整体规划、分类推进的原则;

(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

(五)属地管理的原则;

(六)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三条 避险搬迁安置对象为居住在东江水库库区经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或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勘测认定的地质灾害点范围内因地质灾害威胁而需要避险搬迁安置的移民。

第四条 避险搬迁安置应当签订避险搬迁安置协议,按照协议进行安置。

避险搬迁安置协议中应明确以下主要内容:

(一)当事人名称或姓名;

(二)避险搬迁安置方式、安置地点;

(三)避险搬迁安置补助标准、补助人口数量、补助费总金额;

(四)避险搬迁安置补助费的发放方式;

(五)完成避险搬迁安置的进度要求;

(六)避险搬迁安置移民原有房产及宅基地的处置方式。

在本村(居)民委员会区域范围内避险搬迁安置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与移民户签订避险搬迁安置协议。在本乡镇区域范围内跨村(居)民委员会避险搬迁安置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迁出地村(居)民委员会、安置地村(居)民委员会与移民户签订避险搬迁安置协议。跨乡镇避险搬迁安置的,由迁出地乡镇人民政府、迁出地村(居)民委员会、安置地乡镇人民政府、安置地村(居)民委员会与移民户签订避险搬迁安置协议。

第五条 需避险搬迁安置的移民可以选择以下一种安置方式进行避险搬迁安置:

(一)跨乡镇集中搬迁安置;

(二)跨乡镇自主择址搬迁安置;

(三)就近易地搬迁安置;

(四)进城(镇)购房搬迁安置;

(五)投亲靠友搬迁安置。

第六条 移民避险搬迁安置补助费包括建房搬迁补助费、土地调剂补助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费。建房搬迁补助费支付给搬迁移民户,土地调剂补助费支付给调剂出土地的村、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费用于移民避险搬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跨乡镇集中搬迁安置的,建房搬迁补助费为每人9000元,土地调剂补助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费按规划单列;

(二)跨乡镇自主择址搬迁安置的,建房搬迁补助费为每人9000元,土地调剂补助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费为每人14000元;

(三)就近易地搬迁安置的,必须避开地质灾害点,建房搬迁补助费为每人7500元。在本村民小组内就近易地搬迁安置的,宅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费为每人500元。在本乡镇行政区域范围内跨村民小组就近易地搬迁安置的,宅基地土地调剂补助费为每人500元,宅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费为每人500元;

(四)进城(镇)购房搬迁安置的,建房搬迁补助费为每人11000元;

(五)进城(镇)投亲靠友搬迁安置的,建房搬迁补助费为每人11000元。在本乡镇内投亲靠友搬迁安置的,建房搬迁补助费为每人7500元。跨乡镇投亲靠友搬迁安置的,建房搬迁补助费为每人9000元,土地调剂补助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费为每人14000元;

(六)对独生子女避险搬迁安置移民户按照增加1人的标准发放避险搬迁安置补助费。对违法生育家庭没有缴清社会抚养费的人口,不予发放避险搬迁安置补助费;

(七)淹地不淹房涉及人口,按享受后扶政策人口折算比例计算补助费用,低于50%的按50%计算,高于50%的按实际比例计算。避险搬迁安置后原有身份不变。

第七条 避险搬迁安置补助费采取以下方式发放:

(一)建新房的,新房基础完工后发放建房搬迁补助费的30%,住房封顶后再发放40%,在拆除旧房并向旧房所在地村民小组移交旧房宅基地后发放剩余的30%。购置新房的,凭房屋买卖合同、购房发票发放建房搬迁补助费的40%,待取得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后再发放30%,在拆除旧房并向旧房所在地村民小组移交旧房宅基地后发放剩余的30%。购置二手房的,凭房屋所有权证、土地使用证、契证,经县市人民政府认定后发放建房搬迁补助费的70%,在拆除旧房并向旧房所在地村民小组移交旧房宅基地后发放剩余的30%。

(二)2006年“7·15”洪灾以后已经搬迁安置的,依据本办法同类补助标准,扣除已经发放的政府建房补贴后给予补助。“7·15”洪灾以前搬迁的,不予补助。

(三)跨乡镇自主择址搬迁安置和跨乡镇投亲靠友搬迁安置的,土地调剂补助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费,根据其避险搬迁安置协议,在办理完有关手续后,由县市人民政府一次性直接拨付给安置地村、组,用于土地调剂和移民避险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分配比例由当事人在安置协议中约定。

第八条 10户以下分散避险搬迁安置的建房用地,应当按有关规定签订宅基地使用协议,并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10户(含10户)以上集中避险搬迁安置的建房用地,由县市人民政府统一安排。

第九条 在本村民小组区域范围内避险搬迁安置的,宅基地由所在地村组进行调剂;在本乡镇行政区域范围内跨村民小组避险搬迁安置的,宅基地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组织调剂;跨乡镇避险搬迁安置的,宅基地由县市人民政府组织调剂。

第十条 避险搬迁安置建房用地的有关事项,应当符合《湖南省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暂行办法》(湘政办发〔2008〕32号)的有关规定,并与所在地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十一条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房的,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十二条 跨乡镇集中搬迁安置的移民按生产用地人均1亩,宅基地、道路、水利、绿化等公共用地人均0.5亩的标准配置生产生活资源。调剂用于避险搬迁安置的土地,由移民所在地村组集体所有,分配给移民户承包经营。对独生子女避险搬迁安置移民户建房,按增加1人的标准划分宅基地。

第十三条 跨乡镇自主择址搬迁安置和投亲靠友搬迁安置的移民,应当办理户口迁移手续。避险搬迁安置移民在土地承包经营、宅基地分配、就医、就学、就业、生产开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安置地村(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损害移民的合法权益。

第十四条 避险搬迁安置移民原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业股权等生产资源可以依法自行流转,也可以由承包方自愿委托发包方依法组织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林业股权等生产资源流转应当由承包方与受让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或协议。第十五条 避险搬迁安置移民户应当根据其签订的避险搬迁安置协议的约定,在领取建房搬迁补助费的70%后3个月内自行拆除原有房屋,宅基地由房屋所在地的村民小组依法予以收回。逾期不予拆除的,由房屋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第十六条 需要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点,工程项目由县市人民政府依据设计规划和有关规程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避险搬迁安置项目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规费。避险搬迁安置移民所涉及的房屋初始登记费、房屋转移登记费、广播电视安装开通费、广播电视端口迁移费、自来水入户表安装费等费用,相关单位应当减半收取。避险搬迁安置移民办理建房土地使用证、户口迁移登记等手续,相关单位只收取工本费。

第十八条 避险搬迁安置项目免收耕地占用税。避险搬迁安置移民户自建自用房屋免征各税。避险搬迁安置移民进城(镇)购房,免征契税、印花税。集中避险搬迁安置项目免征防洪保安基金。集中避险搬迁安置点公路建设应纳入县乡公路建设项目范围,并享受通村公路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第十九条 林业部门应为避险搬迁安置新建住房的移民户优先安排民用材采伐指标,并按规定减免相关费用。跨乡镇避险搬迁安置的,凭避险搬迁安置审批手续,允许其采伐的民用材由迁出地向迁入地运输流通。

第二十条 水利部门在安排人畜饮水等水利建设项目时,应当重点向集中避险搬迁安置点倾斜;电力部门应当将集中避险搬迁安置点纳入农村电网改造范围。

第二十一条 县市人民政府对避险搬迁安置所需生产生活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采取调剂用地的方式予以安排。有关避险搬迁安置用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有关“抢险救灾用地”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避险搬迁安置点用地按有关规定组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林业部门应当依法采取简易程序处理避险搬迁安置用地涉林事项。规划、建设部门应当优先为避险搬迁安置项目进行规划及建筑设计。

第二十二条 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发改委批准的可研报告、总体规划方案和本办法编制项目实施规划,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移民开发局、市规划局依法进行审核、审批。

第二十三条 项目单项工程实施完毕,根据工程的审批权限,由批准单位组织项目竣工验收。避险搬迁安置项目整体实施完毕,由县市人民政府初步验收后,向市人民政府提出验收申请,由市人民政府组织验收,验收报告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四条 县市人民政府和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做好各项目实施的资料整理和归档工作,确保项目档案资料真实完整。

第二十五条 避险搬迁安置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依照市政府办公室《郴州市东江水库移民避险搬迁安置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郴政办发〔2009〕4号)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郴州市移民开发局负责解释。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篇2:郴州市东江水库移民避险搬迁安置办法

关于水库移民避险解困安置的实施办法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对水库移民分批次进行安置的有关规定,改善移民人群的生产、生活及居住环境,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帮助各地开展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作的通知》政策的相关精神,我镇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水库移民避险解困安置工作,使移民群体过得出、安置好、站得住,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本办法所指的避险解困是指居住环境具有潜在地灾区域、水上漂、环境恶劣等。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水库移民是指有国家规定的大中型水库移民搬迁人员,外地大中型水库搬迁到本镇自己等级人员,包括原迁人口和随迁人口。

第三条 本办法的实施范围为本镇辖区的全体原迁及后扶对象,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属本次符合条件的具体对象。

第四条 本次避险解困安置主要采取移民自愿原则,可就地(近)安置,集中安置,进城安置等方法;但有地灾潜在威胁的一律外迁,不得就地进行安置。

第五条 无论采取哪种安置办法,本镇将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进行落实,属地方配套的自己将全力保证落实到位。

第六条 移民自愿分散安置的,我镇将就近分散进行考察安置,并配套居住环境建设。第七条 移民自愿集中安置的,我镇将利用土地划拨政策,进行土地划拨,并配套相关设施,解决水、电、路、卫生、医疗、农家超市、老年活动中心(广场)等六加一设施。

第八条 移民自愿进城安置的(不包括县城)我镇将制定现在已建成的芳香园小区和富有新城进行安置,并按要求提供一定的户型、面积供他们选择。

第九条 本办法将对上述两个小区按照安置的人数及户数按照相关政策进行优惠。

1、按照一定比例减(免)部分税收。

2、免除办证所需的一切费用。

3、免除各项元本地征收的规费。

4、免除自来水报装费等。

第十条 本办法第九条所列税费减免,将直接惠及移民搬迁户,并严格执行按现行价每平方低于售价肆佰万的硬性规定。

第十一条 上述两小区必须提供合格的房屋、且两证齐全,不得提供劣质房产,并有相关部门的验收文件。

第十二条 本办法在执行中,若有未涉及的特殊情况、经过协商、按有关政策解决。

第十三条 本办法移民避险解困结束后,自行终止。

篇3:浅谈水库移民避险解困安置规划

我国已建成的大中型水库大部分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兴建的, 由于历史原因, 移民安置工作在当时存在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再加上大多数移民被后靠或分散安置在山区及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地方, 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至今还有一部分移民因生存资料匮乏而生存困难;为数不少的移民居住在滑坡塌岸等潜在的自然灾害隐患区, 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还有部分移民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的山区, 生活非常艰难。例如, 据2009年调查统计, 仅湖南省当年存在突出问题的移民就有18.1万人, 由于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自然灾害频发, 新增滑坡体很多, 生存环境因灾恶化等原因, 而到2013年该省存在突出问题移民已达24.9万人。如何解决这一部分移民群体的生存发展就成为了一个无法忽视的时代问题。

2 水库特困移民存在成因分析

2.1 特困移民存在的问题

虽然自《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 (国发[2006]17号文) 落实以来, 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移民的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移民的生存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与农村居民平均水平比较, 水库移民整体状况并未根本性改善, 仍然是农村最贫困的劣势群体, 尤其是生活在偏远山区、贫困地区和自然灾害隐患区的移民, 其生产生活非常困难、部分移民居住安全得不到保障。生产生活特殊困难的农村移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耕地资源少, 移民增收难度大, 例如湖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口人均耕地0.49亩, 仅为该省农村人均耕地的50%。其中, 移民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的68万多人, 占后期扶持移民人口的28%, 0.1亩以下的22万多人, 占后期扶持移民人口的9%;基础设施薄弱, 移民生存条件差, 我国大中型水库移民很多都位于落后山区, 基础设施改善难度大, 单位造价高, 移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学难、就医难”等几大难问题依然存在, 移民生存条件恶劣;山洪地质灾害频繁, 移民生命财产存在安全隐患, 部分移民处于山洪地质灾害多发区, 一方面, 地质灾害对已形成的基础设施造成破坏, 对已有的耕地资源造成毁损, 另一方面, 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移民, 存在生命财产安全隐患。此外我国还有很多岸上无地无房, 长期居住在船上以捕捞为生的“水上漂”移民, 基本生活条件恶劣。

2.2 水库特困移民存在的成因分析

2.2.1 水库建设时间早期的政治移民遗留问题

我国生产生活存在特殊困难问题的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基本上都是“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建设的大中型水库移民。众所周知, 过去的老水库移民主要是政治移民, 这些移民受历史条件限制, 没有得到妥善安置, 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

2.2.2 未编制科学的移民安置规划

过去的老水库移民安置区一般地处偏远, 山高坡陡, 居住分散, 往往同时又是老少变穷地区, 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本身自然环境恶劣, 基础设施陈旧简陋。自1991年以前我国建设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标准普遍偏低, 基础设施配套落后, 造成的遗留问题很多。这一部分老水库移民基本没有指定科学的移民安置规划, 移民搬迁安置主要是以简单的就近后靠安置为主, 例如仅湖南省库周就近后靠农村移民就达191万人, 这个数字占到湖南省后期扶持移民总数的77.9%。后靠安置一方面造成人口密度大,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 另一方面, 水库淹没了库区原有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 而改善安置区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投入又普遍不够。此外, 由于过去的大中型水库建设过程中对移民安置点地质勘察工作深度的要求不够重视, 部分安置点甚至就处于地质灾害点上, 这一些问题都造成移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3 解决特殊困难问题移民的必要性

3.1 是移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根据调查, 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存在的山洪地质灾害移民, 其主要灾害类型为滑坡体。这一些滑坡体存在坍塌的危险, 受这一些滑坡体影响的移民随时都有生命之忧, 而采取工程措施投资大, 只有进行避险搬迁安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存安全问题。另一方面, 虽然通过近9年多的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和项目规划的实施, 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移民经济收入逐年增长, 但由于历史原因, 全国各地还有为数不少的移民生产资料匮乏、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够, 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移民增收难度大, 必须搬迁才能解决长远生计问题, 才能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维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可持续发展。

3.2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水库移民在国家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为国家水利水电建设牺牲了自己的家园, 由于部分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差, 仍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 只有通过搬迁, 使其迁入经济较发达地区, 彻底改善其生存环境, 才能从根本上使得这部分移民达到当地平均水平, 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3.3 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也是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的重要传导机制, 推进城镇化, 用城市文明影响农村文明、改造农村文明、带动农村文明, 是促进农村社会进步, 提高农民素质的必由之路, 也是增加移民收入、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由于城镇区位条件优越, 就业机会多, 通过地方政府加强移民技能培训进行劳动力转移, 增加了移民收入, 实施效果好, 移民满意度高。例如湖南安化县、新化县等试点县的避险解困安置中, 约80%的移民都选择进城镇安置, 充分体现了移民自愿进城的意愿。

4 做好移民避险解困安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准确界定扶持对象, 做好特困移民调查

笔者认为, 特困移民对象的准确界定是做好安置规划的基础性工作, 同时也是做好避险解困安置最重要的工作环节。帮扶对象的确定涉及到移民群体的公平与正义性, 严重的说还直接影响到库区的社会稳定风险。对象界定精准, 移民扶持才能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对象界定不清晰, 移民调查工作粗糙, 则避险解困工作反而会在库区移民诱发新的不稳定因素, 造成新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做好特困移民调查需要公平公正, 也需要组织方法。如地质灾害人口的确定应首先由联合调查组 (一般由政府、国土、移民、扶贫及规划单位人员组成)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移民分布情况资料现场确定地质灾害人口的调查范围;联合调查组会同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村根据确定的地质灾害调查范围登记地质灾害人口。生存环境恶劣移民人口及“水上漂”移民人口由联合调查组会同移民管理机构、扶贫办、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村现场调查确定。而上述调查的三类人口需以户为单元进行调查登记。调查表格由调查人调查完成后, 由调查人和移民签字确认。调查表以村委单位按户汇总后由村委会盖章确认后在各村进行三榜公示。经公示复核后报所在乡镇汇总盖章确认, 并报地方人民管理机构。由地方移民管理机构形成电子表格, 与后期扶持数据库进行比对审核, 审核后报地方政府确认。

4.2 既要尊重移民意愿又要有一定的政策引导

无疑特困移民帮扶对象、扶持方式的确定和搬迁安置工作等都应在充分尊重特困移民意愿和征求安置居民意见的基础上, 因为只有这样这样才能切实维护移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但是移民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宏观意识淡薄, 做好移民工作也需要政府有一定的政策引导。避险解困移民搬迁安置应该由移民自愿申请搬迁, 并与当地人民政府签订搬迁协议书, 地方人民政府在充分考虑安置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上组织落实移民搬迁方案, 使被安置移民具有相对稳定的生产资源和发展的潜力。

4.3 应将解决现实困难与解决长远发展相结合

避险解困规划处理好解决当前存在问题与实现移民长远发展的关系, 遵循“保安全、保基本”的理念, 把保障移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通过异地搬迁安置, 使移民拥有基本的安全居住条件和必要的公共设施。规划既要解决移民当前突出的居住安全、收入特别低的问题, 又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为移民的未来发展留出足够空间、创造必要条件, 帮助移民依托现有生产资源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配备部分生产资源增加移民经营性收入, 进行劳动就业技能培训, 增加劳动力专业和外出务工收入, 以形成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 解决长远的发展问题。

4.4 应将因地制宜与保护环境相结合

以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帮扶对象存在的突出问题, 将中心村寨安置与城 (集) 镇安置、本地安置与跨区域安置相结合, 因地制宜确定搬迁安置点和帮扶内容。同时又要优先城 (集) 镇安置优化配套其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移民安置点和基础设施尽可能不占耕地。规划要节约用地, 推动绿色发展, 倡导环保生活, 切实保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生态环境。

4.5 坚持国家扶持与移民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

自2006年我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实施以来, 通过资金直补和项目扶持的方式, 移民普遍受益, 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库区和移民安置特困移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需要采取特殊的政策。在中央集中部分结余资金用于解决特困移民的同时, 整合扶贫、交通、水利等专项资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等各种渠道的资金, 以集中向特困移民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积极性, 发挥水库移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建设美丽家园的主动性, 通过政府帮扶和移民自力更生, 使特困移民尽快摆脱困境, 逐步达到或超过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4.6 做好风险评估、维护社会稳定

避险解困应尽可能分规划设计阶段、移民搬迁安置阶段、后移民时期三个不同的时期, 围绕可能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开展评估工作,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并指定相应的风险处理预案。避险解困工作事前需要加大移民政策宣传力度, 健全实施规划监督和保障机制;事中需要促进公众参与力度, 公开透明, 降低社会稳定风险。制定避险解困规划时既要防止其他地区移民和连带影响群体的攀比, 也要避免给帮扶对象的生产生活特别是长远生计带来新的困难和问题。

5 结语

篇4:郴州市东江水库移民避险搬迁安置办法

关键词:大中型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区;扶持;杭州市

基金项目:浙江省民政厅课题 (合同号ZMYB201544)

中图分类号: F299.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2.062

杭州市现有大中型水库17座,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34万余人,占全省后扶人口总数的1/4,是浙江省的移民安置大市。按照水库类型划分标准,杭州市行政辖区内的中央直属水库新安江水库、富春江水库和地方管理的15座水利水电工程,属于大中型水库范围。余杭区、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富阳市和临安市既有大中型水库又安置了规划中的移民,属于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萧山区虽然无大中型水库,但安置了三峡工程农村外迁移民,属于移民安置区。

大中型水库的兴建与运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库区内地质地貌变化、自然资源减少等问题,直接淹没和损毁了大量农村基础设施,制约了库区和安置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1]。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水库移民的前期安置补偿标准较低,又缺少有效的后期扶持,致使移民安置区生活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长期存在,因移民形成的贫困现象至今依然十分突出。保障新时期水利水电事业和浙江省水电支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促进库区、移民安置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重要问题[2]。

1 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1.1复建投入力度较大

国家高度重视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农村基础设施复建。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解决新安江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通知》(国办函[1995]32号),为解决新安江水库移民遗留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从1998开始,国家先后实施了以解决中央部属新安江水库和富春江水库移民历史遗留问题为主要对象、以复建事关民生的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三年扶贫攻坚规划”和“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六年规划”。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解决水库移民存在的遗留问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有限的库区维护资金,另一方面切实加大地方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分批复建与移民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目前,余杭、桐庐、淳安、建德、富阳、临安6个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在公共基础设施复建上共投资11.74亿元,其中区、县(市)和村级经济投入2.19亿元;复建项目1万余个,其中基础设施项目4098个、投资额为5.85多亿元。

1.2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较快

农村基础设施的复建,缓解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移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困难。新安江水库和富春江水库,是杭州市行政区域内2座中央部属大型水库,有国家后期扶持人口27.5万余人,占全市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人口总量80%。在实施“三年扶贫攻坚规划”中,这2座水库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共投资2.1多亿元,建造自来水、抽水站、机井739处,1256个村、20余万人受益;修建机耕道路494条、1128千米、桥涵59座,860多个村、13.8万人的行路困难缓解;安装变压器75台,改造输电线路235条、8320千米,受益群众4.1万多人;改造低产田2361亩,增加有效灌溉面积近4万亩;扶持移民迁建新房和改造危房5853间、18.9万多平方米,2万余人受益;修建校舍、醫院78所、4.7万平方米。据不完全统计,余杭、桐庐、淳安、建德、富阳、临安6个库区和安置区铺设供水管道879.85千米,83%的移民村基本通了自来水,28万多移民受益;建成通村低等级公路901千米,95%移民村的交通有了新改善;新增防洪和灌溉面积3.5万多亩;76.3%的移民村建起了简易卫生室。库区和安置区的农村移民行路、就医、用电、子女上学、人畜饮水等生活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1.3 水库功能发挥和库区发展成效较好

目前杭州市行政区域内的17座大中型水库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生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水库年发电38.5亿度、供水210亿立方米,灌溉受益面积近41万亩,防洪面积767万多亩。

在发挥水库基本功能的同时,各地紧紧围绕水库独特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休闲旅游、特色效益农业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区和产业基地,在保护库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突破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蓄水形成的573平方公里水面和409平方公里山场,经过库区所在地淳安县和建德市人民几十年的保护、管理和建设,成为了“峰峦成岛屿、平地卷波澜”的千岛湖旅游休闲景区。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富春江原本有着丰富的河蟹资源,由于水库大坝建设阻隔了河蟹洄游通道,库区内河蟹资源逐年衰减。富春江水库主库区所在地的建德市不失时机地抓住水域生态条件适宜河蟹生长的这一环境优势,进行河蟹人工养殖、放流,增加河蟹资源,既保护了库区水域环境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 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1 事关民生的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几十年来,国家为促进大中型水库移民特别是中央直属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发展,实施了多种扶持规划,一定程度改善了移民的生活生产条件。但由于移民安置地普遍地处山区、半山区,自身存在耕地少,土质差,自然环境脆弱,交通相对不便,解困能力低下等先天不足,加之国家后期扶持政策滞后和地方财力投入力度不够,客观上造成了库区和安置区之间、同行政区域内不同水库之间、同一水库不同安置地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不均衡,形成了一些事关民生的生活生产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的现状。在基本生存条件上,移民还属相对弱势群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农村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建设目标与现状矛盾突出,建设任务仍然很繁重。

2.2 建设资金缺口依然较大

目前,国家政策明确直接与移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相关的资金有三块:(1)按用电量每度加8.3厘提取的移民后扶资金,主要用于移民每人每年600元的移民补助;(2)按用电量每度加价不超过0.5厘的小型水库基金,主要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提取用于解决小型水库移民困难问题;(3)将原有的库区维护基金、后期扶持基金并入大中型水库发电收益每度提取8厘库区基金,其中6厘可用于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扶持。在上述三块资金中,真正能用于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其实只有库区基金。全市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虽然有一定保障,但数额上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缺口。

2.3 资金使用绩效依然有待提高

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离不开一定财力的支撑。目前,国家对于农村建设的投资是通过不同部门、不同渠道和不同途径而体现的。正是这种资金获得的途径不同,因而不同部门在投资去向上具有不同的标准。当移民扶持资金投向某一个乡镇、一个村的某一个具体基础设施项目时,其他部门的建设资金就可能不投向这个项目上。这往往造成国家移民扶持资金投资的“孤军作战”、扶持资金不能满足项目实施需求的现象,资金投入产出比不高,效益低下。

3 加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途径

3.1 加大投入力度

按照国家下拨资金的额度,以1∶1的配套比率,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年度地方财政预算,每年投入资金增长要高于地方财政实际增长幅度。就杭州市来说,可以考虑按每个后扶人口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支持区、县(市)移民机构有效开展工作。

3.2 创新资金运作机制

项目扶持资金直接核定到村,不能跨村安排使用,不利于资金效益最大化。在不违背基本政策的前提下,要允许区、县(市)适度统筹安排项目扶持资金。项目扶持资金结报现行实行县级报账制。要改变县级报账制中资金拨付的方式,由现行的扶持资金直接拨付给项目施工单位,改为拨付给项目建设责任主体。

3.3 创新效益提升机制

根据富村帮穷村、大村带小村的原则,杭州市行政区域内的村规模调整已结束。而另一个现实是,国家扶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也没有所期待的那么多。因此,应根据资金量的大小和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现状,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以绩效为目标,适度调整《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控制总量,注重质量,把握时间与进度。

目前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不同,使用时“各自为政”,客观上造成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复投资、投资分散、规模减缩、建设周期拉长见效慢等现象。应该尽快改变这种旧的传统模式,在同级政府的统一规划和领导下进行适度资源整合,将扶持项目向事关民生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将扶持资金向农村移民项目倾斜,相对统筹安排人力、物力、财力,早出、快出建设成效。

就移民体系而言,各级移民管理机构也应本着有利于推动产业形成、有利于项目绩效的提升,对现行的项目及资金加以必要的、相应的调整、整合,将现在的移民项目、资金“点人头分馒头”改变为“看块头分馒头”,形成“项目跟移民走、資金跟项目走”,有效对接新农村建设,发挥移民资金效益最大化,提升移民扶持项目绩效。

3.4 创新监测评估机制

公平公正,公开透明、阳光操作是一项基本原则。在实施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时,应该创立、创新比较完整、规范的监督、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快项目实施民主化进程,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这一监督、监测、评估体系应该包括民主立项制、项目招投标制、民主监督制、绩效评估制、资金使用公示制、信访督查制等多个子系统。

参考文献

[1]李丹,白月竹.水库移民安置的社会风险识别与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06):145-147.

[2]杨子生,贺一梅,等.我国西部水电移民安置的土地资源需求与保障研究一以云南省为例[J].水力发电学报,2007,(06):9-13.

上一篇:梦想 中国梦 青春心得体会下一篇:参观消防博物馆活动方案